01为什么我要打扰你的期待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街道空无一人,远方的天空夕阳裸照,流光晚霞。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师弟打来电话,就硕博连读的事情向我取经,言语中表露出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兴奋。这像极了四年前正读研一的我,对硕博连读充满期待,转博显得那么明亮而美好。然而,研究生5年行将结束,即使已撰写并发表多篇水平不错的学术论文,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却仍然为毕业感到不安和恐惧。当导师试图拖延博士生毕业时,无论博士生如何据理力争,都无济于事。在现行的导师负责制框架下,导师说不能毕业,博士生即使再优秀也要被延期。哪怕心里怨气冲天,博士生对导师也要笑脸相迎,因为他/她一个签字就可以决定你的去留。相对于攻读完硕士再读博士,硕博连读的学生面临更大的风险,退出成本更加高昂。如果硕博连读的研究生选择放弃,只能以本科生的身份进入职场。必须指出的是,我并非反对研究生选择硕博连读。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在硕士生还沉浸在导师画的大饼、博士生光环和家族骄傲中时,为其提供另一面的信息和感悟,帮助硕士生正确定位自己、在做出人生重要抉择前进行系统综合的研判。毕竟,人生得意时更须谨小慎微,越是满怀期待,越是需要停下脚步思考。未经深入分析和思考就选择硕博连读,于导师和个人都不利。众多研究生导师在为国家科研实力的增强和学生的发展成才呕心沥血。但毋庸置疑的是,仍存在少数导师作威作福,对职权无所不用其极,对学生辱骂、人格贬损和精神控制。“知乎”上有关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话题下,很多研究生都通过讲述自身经历来表达幻灭感:焦头烂额地忙着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和杂事,怀着一种隐秘的痛苦与怨恨,祈祷着早日毕业。近些年,研究生自杀身亡的事例并不少见,导师性骚扰研究生的新闻也见诸于报道。诚然,有很多很不错的导师,但千万不要低估不良导师的数量。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一旦受到不良导师花言巧语的劝导,在博士的光环下自我陶醉,以为自己肯定不会沦为不幸者,从而对硕博连读的风险和导师的人品做出非理性误判,学生在后期可能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在与导师的关系出现裂缝时很容易陷入无助的绝望境地。我记录和解释所遭遇的挫折和面临的问题,同时分享作为一名“资深”土博士的感悟,希望能够与众多科研工作者和即将踏入科学殿堂的研究生商榷。诚然,个人经历无法展现硕博连读研究生求学生活的全貌,但众多零散的个人经历有助于拼凑出整体图景。02摘掉博士光环来看硕博连读的收益与成本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80.61万人,其中博士招生数为8.39万人;博士毕(结)业生数为5.80万人。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为85.80万人,其中博士招生数为9.55万人;博士毕(结)业生数为6.07万人。由此可见,博士生占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小。截至2019年,全国有87万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等人才,相对于13.95亿人口仍然是凤毛麟角。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职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社会赋予博士学位的神圣光环,导致硕士生有动机选择硕博连读。同时,越来越多的博导希望招到直博和硕博连读的学生,有些导师在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时,明确提出只招直博的学生。部分原因在于,这样的学生更适合持续性地培养。一个普遍的看法是,硕博连读性价比很高。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硕士与博士阶段的研究保持良好的延续性。如果攻读完硕士再读博士,两位不同的导师大概率上研究课题不同,所以研究生也必须换方向。虽然学术研究的本质逻辑互通,但切换研究领域意味着必须重新阅读大量的文献,了解新领域的学术脉络和前沿方向。2)省去了部分流程。硕博连读以后,不用经历两次开题、学位论文答辩和毕业离校等手续,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流程,节省了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内容节省的时间极其有限,不可轻易相信“硕博连读或直博5年毕业”的谎言。这一点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讨论。3)人脉关系稳定。由于研究生在硕士阶段就对实验室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导师、同门也比较熟悉,因此硕转博以后不需要重新打理人际关系。然而,高收益同样意味着高风险,硕士生选择硕博连读的成本不容小觑。硕博连读的成本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1)被套牢的心理压力。如果选了人品欠佳的导师,不仅无法避免成为廉价劳动力的命运,更有可能承受精神上的压迫与折磨。甚至有的研究生不堪重负,以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逃避现实的无助感。2)进入国内更好高校读博或出国读博的机会成本。读博相对于读研面临的竞争要小得多,属于典型的“宽进严出”模式。如果你能在硕士阶段发表一定水平的论文,则通过申请考核制进入更好的高校难度并不大。与此同时,你也可以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普遍而言,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待遇要优于国内博士生。3)进入职场工作的机会成本。我所在的学院博士生待遇如下:国家固定补助1700元/月,硕博连读生从转为博士阶段开始发放四年;导师补助部分因人而异,少部分导师将会发放1500元/月,更多的导师发放的更少甚至不发放。尽管学校有明文规定,将博士生待遇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高等3200元/月,最低等2000元/月,但执行的并不严格。当国家补助停止发放以后,博士生会面临高龄且无经济来源的巨大压力。如果进入职场,能够避免类似的窘迫,也能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03象牙塔中充斥着谎言你是否仍相信高校是知识传播的象牙塔,而导师是高高在上、手持火炬点燃你梦想的指路人?这种期待可能让你犯下致命错误。大多数人在维护着研究生对于高校的美好幻想,而撕下少数导师虚伪面罩的人极其稀缺;更有甚者,在读研期间饱受导师的折磨与压榨,但毕业进入高校之后,为了职称和各种头衔对自己的研究生变本加厉。著名海归生物学家饶毅多次撰文抨击中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对中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竞争的公平透明问题都展开过讨论,也提到“在中国,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某些人拉关系重要”。然而上述问题太过宏大,我阅历有限、人微言轻,既无法探究问题的本源,也无法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不过,对于导师在师生关系中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增加个人权威,我可以结合自身经历略谈一二。首先,一个十分真实而又现实的情形是,导师劝你硕博连读,不一定是因为你足够优秀。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你的性格好控制,做人做事没有那么不靠谱;至于科研实力的优劣,只排次位。万万不可在导师劝你硕博连读时,将自己的本事想得太大。其次,不要觉得导师给你很多工作是因为你工作能力强。他给你工作多可能只是觉得你是软柿子比较好捏。没有你实验室照常运转,你所做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实验室其他人也能完成。这种能者多劳的模式会让被导师用顺手的软柿子苦不堪言。再次,导师在实验室团队会议上强调其具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可能只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自吹自擂。对于此,我有多次深刻的体会。其中一件事情是,导师在申请国家级项目时,将另一位同事其它项目的团队成员直接拷贝到新项目申请书中作为挂名,其中,包含多位院士。在申请通过之后的团队会议上,该操作被导师形容为:“我在该领域的深耕吸引到了院士们主动与我合作”。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师兄师姐在发表英文论文以后,导师在团队会议上鼓励大家:“只要多和我汇报讨论,在我的指导下很容易出高水平文章”。而实际情况是,导师英语水平极其有限,其在学生投稿前连阅读一遍论文都没能做到,更无法谈及指导。在一次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邻座的一位参会者跟我吐槽,“为什么其它人都用英文发言,而这位教授要读中文稿子?”。尴尬的是,台上慷慨激昂讲话的正是我的导师。最后,一部分导师会以各种方式拖延硕博连读的学生毕业。导师在劝导硕士生转博时多半会提到,“硕博连读5年毕业,能够省下很多时间”。而实际情况是,不管导师在团队会议上如何表示其希望大家都早点毕业,但真等到你发表的成果远超毕业标准时,他/她可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拖延你毕业。而这,于导师而言易如反掌。上述内容并非想要刻意制造师生之间的对立,只是为了让可能仓促做决定的硕士生,避免日后因想象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而产生心理落差。上述内容可能揭下了“导师的新装”,但描述的只是极个别导师的情况,正派有修养的博导大可不必为此生气。一方面,正派有修养的博导其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足以让研究生钦佩不已,无须通过信息不对称、“蛊惑人心”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光环;另一方面,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客观存在,增加信息透明有利于让真正有能力、人品好的导师招到优秀的研究生。04 按期毕业不应成为导师的恩赐在硕博交流的帖子里面,“中庸之道”大有市场。儒家和道家均赞成中庸之道,“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具体在读研方面,众多探路者总结出的中庸之道是:研究和打杂不能做得太糟糕,太糟糕可能会让你远离导师的视线,无法得到有效指导;研究和打杂不能做得太优秀,做得太多、做得太好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压力和负荷是周边人的几倍,也会在超过毕业标准时让导师不忍放手。人们已经习惯,大部分研究生给“老板”当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可怕的是,“卡毕业”也有逐渐成为常态的趋势。“卡毕业”于导师而言百利而无一害,但硕博连读的学生却不得不承受高龄和丧失经济来源的压力,同时感受着人生被支配的恐惧。毋庸置疑的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依靠清晰而透明的规则来运作,而是由导师主导。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以主张透明和尊重个体为基调,双方以平等共赢的模式展开良性互动,在尊重契约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双方的利益。学术界终将会达成更加强烈的共识:导师的职权应当有界限,即不以人格贬损和精神控制为手段,不以牺牲学生成长成才的权力为代价。然而,对导师职权边界的探讨十分有限。建立起更具包容性、更自由的导师制度也任重道远。当前的硕博连读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两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导师的监督机制有待加强。在众多研究生遭遇不公平的新闻报道中,研究生被性骚扰、被辱骂、被拖延毕业等都很难取证。学生据理力争可能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结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大事化小”的动机。二是硕博连读的中途退出(quit)机制不完善。尽管部分学校在学籍管理规定中写明,硕博连读可以换导师或者转为硕士,但在具体施行过程中上述操作仍面临巨大的障碍。这既来自于原有导师的层层阻碍,也来源于其它导师不愿为了一个“问题学生”得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同事。如果遇人不淑,从你选择硕博连读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准备好与导师“斗智斗勇”。这个过程会无端消耗掉研究生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也造成了由危机感和恐惧感带来的强烈心理压力。跟错了导师,别提前途,读着读着都会觉得人生充满了灰暗。当导师凭借掌握硕博连读生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对学生极限压榨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劝其善良。所以,也许研究生唯一能够做的是,在选择硕博连读前做充分地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包含以下8个方面:1)导师的性格是否良好?做事是否讲原则、讲道理?2)导师是否从事论文撰写工作?如果导师长期脱离科研一线,只是奋斗于争取各种项目和头衔,科研点子(ideas)来自于各种会议,转发到团队群里的不是学术论文而是各种公众号推文,那么,很有可能其提出的研究方案无法实现,你势必要走不少弯路。3)师门是否有被迫退学的研究生?你可能听说过师门曾发生过研究生被边缘化、甚至被驱逐出局的故事,但对具体缘由不明所以。黯然离场的研究生几乎不会再去争论是非对错,陈年旧事也随导师任意粉饰。4)你能够真正做到心诚志坚、持之以恒吗?无论导师人品如何,脚下的路还得自己走,硕博连读一定要有尘垢不沾、俗相不染的决心,也要有愈挫愈勇、不轻言败的勇气。5)你对学术的理解是否客观?国内少数科研人员阅读的信息更多来源于新闻资讯而不是英文文献,动不动大谈创新(innovations),寄希望于写篇开山辟地、惊动天人的杰作。殊不知,这种想法仿佛妄图建起一座空中楼阁。不如脚踏实地、积累砖瓦,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贡献(contributions),在与同行对话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拓展研究的边界。6)师门内硕博连读学生平均毕业年限是否过长?这一信息很具有参考价值,切不可自信自己比其它人更加优秀,能够突破延期毕业的“诅咒”。聪明的人能从他人的困境中汲取经验教训,执迷不悟地再走老路既无必要,也不明智。7)家庭是否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正处于由关系型社会向契约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背景之下,博士生培养同样受学生背后的关系所影响。将硕博连读比喻为游戏的话,有关系的博士生开启的是简易(easy)模式,满足基本要求即可毕业;家境贫寒的软柿子开启的是高难度(hard)模式,远超毕业标准可能也无法摆脱被延期的命运。在你通关的那几年,万一你的家庭遭遇变故,你能够继续静心打怪?8)你和家人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选择结束生命的研究生大多家境不太殷实,在导师的压榨面前选择的余地太少。父母灌输的“博士没毕业人生就彻底失败了”悲观理念,击碎了研究生最后的心灵驿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05“资深”土博士的犹豫与挣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高校已延迟了博士研究生招生相关工作。这意味着,有硕博连读意向的硕士生有更长的时间来权衡硕转博的收益与成本。支持者大多强调学术延续性强、省时间,反对者则建议先摸底,硕士毕业再读博,做到进可攻、退可守。选择无关对错,但选择之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比对至关重要。硕博的第五年,我在危机感和孤独感中检视自己:为何以前立志为知识添砖加瓦,现在目标却退化为只求平平安安毕业。在我的博士同学中,和我有同样经历、类似感受的人不在少数。我们仿佛置身幽暗的隧道,拼命做项目、看文献、写论文、干杂事、讨好导师,让自己忙起来以避免胡思乱想。有时候,我们看到同行者流露出孤单无助的情绪,很想给予鼓励,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在多少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我躺在床上思考,这样的硕博连读经历是否值得?我曾经也想到过,硕博连读可能会“遇人不淑”。毕竟错误的事情其实在一开始就有征兆,只是在我心甘情愿的状态下被刻意忽略。自以为勤奋能够解决问题,殊不知接下来的整个过程都是在验证当时决定的错误性。在心情跌落谷底的那段时刻,我仿佛身陷入一片泥潭之中,沉下去,浮起来……而后在泥泞里摸爬滚打,一身尘土伤痕。硕博连读本应只承受来自于学术本身的压力,但实际上却不得不打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体会“导师职权未得到有效制衡”带来的冰冷与不公。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也常被人欺负。做人应懂得善待比自己年资低、权力小的人。被人欺负惯了,只能做两件事情:一个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就怎么欺负人家;另一个是,人家欺负你,你就不要和这些人有关系,那他怎么欺负你呢?”。张教授的仗义执言赢得了众多网友青睐。他的这段话对硕博连读的决策也有启示,尽量绕开那些人品不好、不善待研究生的导师。我找到之前硕博连读申请时的材料,通过微信发给师弟。我能够想象电脑那端师弟的喜悦,也能体会其家人对他的祝福。因为,他像极了从前的我。每一个怀有赤诚之心,对学术怀有美好期待而又努力上进的研究生,都不应该被辜负,不是吗?本文为募格学术(ID:mugexueshu)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作者:程岑东
有资料显示,深圳中学的任课老师很多都是国内外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生,长长的榜单历历在目。对于我们这些过去接受乡村教育长大的孩子来说简直震撼,不亚于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种吃惊到下巴掉在地上的感觉。过去我们老师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还要下田干活,农忙的时候卷着裤腿带着泥巴、赤脚走上讲台的情况也不少见。俱往矣。改革开放40年,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老师和学生的学历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是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导致学历不断走高而学生的质量并不见高,投入大而回报少,缺乏"性价比",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教育压力山大的同时,也要想一下值不值当。一般情况下,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一共25年,如果还有留级复读的情况,估计大半辈子都耗在读书上了。据说以前有个姓朱的同学,高考连续考了8次才上了大学,被街坊戏称"朱八届"(猪八戒)。凑巧的是广西有个学霸高考一定要上清华大学,也一口气接连考了8次,最终得偿所愿。等这些同学毕业出来,韶华已逝,35岁的坎就在眼前,就业,找对象,结婚生子,一大堆的问题,对于女同学来说,更有挑战性。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学校教育时间越长,支出费用就越多,要是家里有一个聪明好学、自觉上进的学霸孩子,能省不少事,还省不少钱,爹妈做梦都会笑醒。当然,家里有矿的无所谓,比如人称"国民老公"的王公子,可是人家对于念博士不上头,家里有钱,不用那么辛苦,有大把时间换女朋友。于普通人来说,除了对学科研究有兴趣以及行业发展需要等因素之外,考研读博的动力更多在于想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经济回报。这就涉及到一个投资回报率的问题,花了那么多钱,啥时候赚回来?还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时间花了就花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它方面不好吗?这不仅仅是家庭要考虑划不划算的问题,也是国家要思考能否促进社会发展的问题,教育的财政投入不少,怎样做到优化有效,利民强国?前不久有人大代表提议要缩短学校教育的年限,还有报道今年国家将调整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比例,清华北大比往年有所减少,别的院校学科经费有所增加等等。而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不管处于哪个教育阶段,认真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有用的东西,方能利己利人利家利国,不负光阴。
作为一个文科博士,大学博士毕业之后,省社科院和当地的大学都想要你去工作,你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才更划算呢?在做选择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社科院和大学的性质。社科院是作为科研机构而存在,社科院是一种智库。而作为大学,兼具两种功能,其一是科研功能,其二是教学功能。因此,选择去社科院,还是去大学工作,首先要看你是希望毕业之后纯粹做科研工作,还是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纯粹的科研工作更适合自己,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甚至有的人虽然是博士毕业、学富五车,却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求职者而言,兼顾科研和教学,反而更适合自己。如果我们选择去社科院工作,相比在大学工作,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工作的自由度更高。一般情况下,社科院的研究员都是不坐班的。也就是说,作为社科院的员工,你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打卡和签到。很多省份的社科院都规定,每年只需要完成定量的科研任务,就不用上班。甚至有一部分社科院,根本就没有科研任务的定量要求。但如果你是一位大学老师,如果每周都要给学生上课,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受到学校管理规定的限制更多。从学术研究的氛围而言,很多人更倾向于认为,大学的氛围更好。毕竟,大学是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更纯粹。作为大学老师,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更容易取得成果。如果是在社科院工作,很多人会觉得,社科院的研究员相对而言更功利一些。他们更热衷于做项目、做课题,从中获取劳务报酬,而不是纯粹做科研。社科院研究员们所做的课题的应用性比较突出,但学术性相对而言更少一些。因此,如果个人想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真正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得首选大学。从收入上来看,社科院工作和进入大学工作,到底哪一边的收入较高?对此,其实并没有定论。关键是看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社科院工作和在大学工作,都可以按月领取固定工资。如果想要赚取额外的收入,要看个人的科研能力强不强。如果你的科研能力比较强,不管在社科院还是在大学,都能够赚到不菲的收入。如果你的科研能力比较差,在哪里都是“混日子”而已,只能领一份“死工资”。如果你是一位文科博士,毕业后,你会选择社科院还是大学呢?
事件过程很简单,一般的套路,店家说回馈客户请吃饭,有着普通人贪小便宜心理的博士自然高高兴兴跟去了,结果饭没吃上,套路大家都知道了,稀里糊涂就被拉去纹眉,事后为两条蜡笔小新式的丑眉毛乖乖付了11.98万,说是,”我胆小,他们以吓唬我,我就给了”。事情一出,很多人都说该博士的书白读了,交了智商税,海豚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商家太精了,精准锁定消费人群,狠狠宰了这书呆子老实人一刀,要换做各论坛这些嘲笑人家智商的键盘侠,或者生怕吃一星半点小亏,一点小事就叫苦连天的小老百姓,肯定不会爽爽快快付钱,当场就各种闹腾起来。但换个角度想想,这博士当时要闹起来,会有什么结果?前一天不就有一个1500块理了个平时撑死30块的小平头,外加充值了2500充值卡的么?事后闹出来,找记者人家也就退了个充值卡的钱再打个对折的,还是花了七八百的药水钱外加一肚子气。人家博士就不一样了,明面上看着花了十一万,但稍微有点脑子的都知道,除非是那种能跑得无影无踪的,否则这笔钱店家真难落到口袋里,这回傻的是那店家了,估计一开始狮子大开口是想着博士讨价还价,坑个几千块的也就算了,最差也得给几百正常收费标准,然后就带着一个蜡笔小新的丑眉毛回去生闷气,小老百姓遇到这种事,怎么都得损失点的,结果人家老老实实的一分不还价爽快给了,当时这店家高兴坏了吧?没想过这钱您真能揣自己包里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您这店面装修外加员工投入不少,不会为了这十一万跑路过上被通缉的生活吧?不划算啊。所以说,不愧是博士,懂得怎么维护自己利益,并且选取付代价最小的方式,先舍得了点本,找记者搞了个大新闻,你要一万块以内的,人家记者都不乐意跑这一趟,更别说上头条了,多少明星花钱请水军都刷不上去呢,人家轻轻松松就上了,十一万一分不少的全给还回来,再曝光店家,什么仇都报了,当然,明知被骗,还敢付这十一万,这份胆识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就海豚来说,肯定没这份胆识,把十一万放别人口袋里。小老百姓得学着,遇事该想着怎么解决,而不是没事瞎嚷嚷,被骗了也先看看环境在决定要不要闹,好汉不吃眼前亏,先保护好自己,留着证据,学学人家博士,要当时闹起来,撑死打个折你还得付个万儿八千的,没准还挨上几个老拳,这博士脑袋要被打出个好歹来,那可不得了。综上所述,人家博士是聪明人,这书没白读。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原题为《论文买卖需求大,卖方服务“一条龙”——破“五唯”能否刹住学术交易之风》)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
以前的大学本科生很受欢迎,基本上不用担心工作,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到处都有,我想做个好工作,对于大多数家庭普通学生来说,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大的开销,而且,如果毕业的时候找不到工作的话,家里的经济负担会更大,因此,很多大学生不花钱想去大学,而且,这是一所即使毕业了也不愁工作的大学,今天为大家介绍:中国“最划算”的4所大学,不仅学费全免,毕业还有正式编制工作,一起来看看。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享有“军中清华”的美誉,长沙211项目,985国家重点建设高中,学校在军校院校中实力最强,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等专业实力在国内都是一流水平,作为军校,考上这所大学的学生可以免除学费,而且每个月都有生活津贴,毕业后会被分配到部队作为士官来培养,适合寒门学子的考试,但是,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数非常高,而且有严格的军检,所以很难合格。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也被称为第四军医大学,学校在西安,是军队学院的综合医科大学,这所学校的基础医学被选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为我国部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医和医学专家,但是,要考上这所大学需要严格的军检,而且这所学校的医学是8年的学制,本校连读,虽然学习时间很长,但是学生在上学的时候不用学费,毕业的时候也分配到医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国内公安学校中排名靠前,学校现在开设了13个本科专业,犯罪学、网络安全与法律执行、交通管理工程、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察事务搜查学等专业,同时学校有三个一级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授权点,目前,该校毕业生多被分配到各地公安机关,从事警察工作,享受公务员待遇和编制,所以,这所大学对寒门学子也很划算。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6大免费师范大学之一,也是国家一流重点建设大学,作为师范大学,学校的公费师范生可以免除学费,但是,在学生入学之前,要签订合同,安排学生毕业后进入基层的中小学,至少要工作几年,虽然基层的中小学校很辛苦,但是作为正式的编辑来说是很好的,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公费师范生不仅不需要支付学费,毕业后也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职位,福利也很好。上面是小编,今天介绍的最划算的四所大学,这几所大学无论是军校、军医大学还是公费师范生,只要合格就可以免除学费,只是,想考上这几所大学,分数也高,所以必须努力学习。
现在距离2020年的考研已经不到一周的时间了,对于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现在一定是非常的辛苦,因为考研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前途和发展,谁都不敢马虎。预估2020年考研的人数超过300万,在340万左右,这一数字真的很让人惊讶,毕竟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才800万左右,考研的学生占比越来越重!为什么考研的人数逐年递增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特别快,现在本科生已经遍地都是,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不断的提升学历,才能够提高就业的成功机率。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读研究生每个月都能够领到生活补贴,而且奖学金额度也非常高,读研成本更小了。那么,研究生每个月国家会补多少钱呢?一般来说,普通的综合类高校研究生的补贴要少一些,每个月硕士研究生补贴在500――800元,博士研究生的补贴在1000――2000元!由于大学里的饭菜比较便宜,再加上住宿费也特别低,所以研究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不用发愁。而且部分理工院校特别土豪,硕士研究生每个月的补贴都在1000元左右,博士研究生每个月的补贴都在3000元以上,这这样的学校读研,真的是幸福感十足。虽然现在研究生是收学费的,而且学费比普通本科生学费要高很多,每年学费在8000――12000左右,但是研究生的奖学金额度却非常高!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硕士研究生国奖20000元,一等奖学金12000元,博士研究生国奖30000元,一等奖学金18000元!研究生拿奖学金很容易,只要好好学习,奖学金几乎就稳了。而且读研究生期间,空闲时间比较多,随便做个兼职,每个月都能挣不少钱,不少同学三年硕士和三年博士读下来,不仅没有找家里要过生活费,自己还能够有一些存款。关键是研究生毕业以后,未来的前途和发展都会比本科生出去要好一些,所以读研真的是挺划算的。你觉得读研这个选择怎么样?你们学校研究生每个月补贴多少钱?欢迎留言讨论
为了更好的工作,抛下家庭和孩子到海外读博士,真的划算吗?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是通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者收养关系所产生的社会生活单位。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经济组织,更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每一个家庭都会按照一个名字叫“幸福”的剧本来演绎各个家庭的风花雪月和岁月流长。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一样,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今天之所以要提起家庭这个话题,主要是最近朋友遇到点事情,是和家庭有关的。家庭虽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属性,但是在我的心里,家庭的情感属性,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关注和守护的。朋友小徐,和她老婆2013年相识于网络,2014年两个人完成了1年的时间长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就像我刚刚描述的,家庭的轨道只有沿着“幸福”的方向铺设才能让一个家蒸蒸日上、风生水起、幸福绵长。小徐两口子也是这么做的,结婚到现在感情一直很好,你恩我爱,你侬我侬,勤奋刻苦,双方的父母也是无私的付出,给小两口在经济上减轻了很大的负担。2017年他们的儿子降生了,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欢声和笑语。他们在“幸福”的道路上辛勤的耕耘着,是我们很多朋友都比较羡慕的夫妻典范。但是,宁静在近期被打破了……小徐的老婆最近内心有点蠢蠢欲动,当然不是你们想的那个样子,她是一个个性非常刚烈的女孩子,对自己现在体制内的工作不是非常满意,养家糊口自己用没什么问题,升迁?估计这辈子都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她想通过考硕士和考博士来获取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应该说小徐老婆是个非常上进的人吧,谁不想在有生之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藏在自己内心的那个梦想和憧憬。确实在她的努力下,成功考取了一个国内的在职硕士和申请到了一个国外硕士的就读机会,夫妻两个在去哪里读书产生了分歧,双方父母也分成了两派。小徐和他的父母当然是希望自己的老婆在国内读硕士,这样既可以读书增加学历,又可以兼顾家庭,关键是现在孩子才2岁,需要妈妈的陪伴,他不想孩子几年都看不到妈妈,变成了一个留守儿童,更怕的是几年看不到自己的妈妈,对孩子的内心会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多数家庭一样能够在健康的幸福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成人。他老婆和她的父母希望她出去读书,多见见世面,那么矛盾就产生了且愈演愈烈……小徐经常要出差,每次出差都是2-3周的样子,一年时间里估计有4-5个月不在家,老婆如果也离开了,甚至读硕读博4-5年时间不在,孩子怎么办?孩子长期没有父母陪伴,会变成什么样,没人会知道……现今工作不好找,要辞掉现有体制内的工作,2年以后靠海外的硕士文凭再回来找,30多岁的海归硕士跟23、24岁的95后抢工作,谁能保证找到比现在更好更满意的工作……我一直觉得,婚姻是个双方都需要付出的过程,我珍惜你的付出,你也体谅我的难处,日子才能其乐融融的过出点滋味来。处理好工作与生活,需要一种平衡的能力,当家庭生活和事业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取舍?家庭和工作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领域,但又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事业与家庭都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一味的追求事业成功,甚至牺牲家庭的和谐和孩子的陪伴去追求所谓的社会地位真的划算吗?我们都是普通人,可能有些思想达不到某种高度,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家庭生活是和谐的幸福的,同时也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工作和家庭都是我们生活中都看重的地方。两者是平衡关系,我们就像站在平衡杆的中间,多向哪个方向走一点,另一个方向就一定会失衡。失衡带来的后果,有时候是无法弥补的,一手是家庭,一手是工作,想要放掉哪个,都是痛苦的抉择,任何一个人单方面的“牺牲”或者“坚持”,可能都不会提升整个家庭的幸福度。当个人目标和家庭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就伴随着困惑和矛盾的产生。既然不是一个人的家,就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和幸福,人活在世界上,家是我们最重要的共同体,所以务必在做一个选择的时候和家人建立一种目标平衡,一起梳理一下家庭目标,如果发现自己的选择能为家庭贡献更大的价值,并且和家庭的现在的和谐并不会有过大的冲突,那么就应该全力的去争取机会。牺牲家庭的幸福和和谐去争取的所有机会和目标,都是得不偿失的,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情感社会,感情上的丰富多彩以及和谐幸福在一个家庭里面,只要物质上过的去,应该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理由。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抛下家庭和孩子到海外读博士,真的划算吗?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一个海归博士,在外资企业担任高管,年薪高达40 0000元。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他却利用地理位置便利,连续偷拿邻居的快递17次。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呢?今年,因为新冠肺炎,很多小区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快递、外卖等物品,进不了小区,都只能放在指定的地点,自己来取。从今年3月开始,一个小区的住户频频报案,说快递丢失。丢失快递的小区,快递架设在住宅区和商务区过道连接的地方,平时人来人往,对于住户来说非常方便。但同时,也给心里打小算盘的人行了方便。经过持续的筛查,民警盯上了住在这个小区的全某,认为他有很大可能就是偷拿快递的人。可到全某家中一调查,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都非常惊讶:全某真不像小偷。全某今年38岁,是一名留洋学成归来的博士生。他目前在一家外企公司,担任高管职位,年薪高达40万元,也算是一名成功人士。可他家中堆积的卫生纸、洗脚盆等杂物,和明显不属于他的女士化妆品,证明他就是那个小偷。铁证如山,全某承认就是他做的。可为什么呢?全某不缺钱,工作稳定,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事情呢?答案就是:贪小便宜。全某的话让大家啼笑皆非,就为了贪图这点小便宜,全某很有可能丢了高薪工作,人生从此抹上再也洗不掉的污点!麦冬说:全某不是初犯,而是已经做过好多次这样的事情。只是之前没有人报案,也就没有人发现而已。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偷拿几个快递,这是小事吗?不是!时间长了,谁知道他会去偷什么呢?2.偷东西也有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像全某这样压力比较大的人,很有可能将它作为一样嗜好,一种解压方式。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要重视起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3.高学历和高素质并不等同。学历只是学习能力的证明,而不能证明品行。4.遇到诸如丢失快递这样的小事,应当选择报案,防止更大的财产损失。对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关注@麦冬333 一起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