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源头:第一所大学是怎么诞生的?大蜘蛛

源头:第一所大学是怎么诞生的?

大学是在社会需求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它是现代文明的源头。而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是拥有一所世界闻名的科学院。我们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带着演化的思维去解读它们的价值。大学是怎么出现的?这个问题如果了解清楚,我们会从科学文化的角度感受进化的规律,这种规律体现在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是自下而上出现的,是在一种刚需下才产生的。那种由某国国王一时兴起,哪怕是深思熟虑想出来的想法,就算说出来再好听,如果没有刚需的存在,也会在资源不够的时候,自动地消亡殆尽。大学前身“法学院”那么我们从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说起。它是1088年成立的,但这个时候的博洛尼亚大学只是一个当地的法学研究院,只能算作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的前身。那这里为什么会有法学院呢?其实当时整个意大利不只博洛尼亚,像罗马、帕维亚、拉文纳、帕多瓦,各地都有法学研究院。这些法学院是培养法官的吗?是,也不是。负责培养各种行政人才,刚开始只是它们的一个附属功能,因为自从公元300多年之后,打官司办案都是在各地的教会里做的,很多当地的行政官员都有教皇的任命,而这些法学院大都是在十二世纪初才建立的。拉丁翻译运动那既然所有的行政司法工作早就有人在做了,怎么欧洲各地会冒出不少法学院呢?这就要说到一段不常被人提起的历史了,那就是中世纪时候的翻译运动。当前咱们看,欧美文化绝对是占了领导地位,它们是怎么走上高峰的,基于这个角度的研究非常多。比如说这一脉络的文明水平曾经不是直线上升的,它是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达到过第一次巅峰,后来又从公元300年开始断崖式的衰落。衰落的原因跟基督教的兴起关系很大,那时候凡是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都得死。这在1700年前是比较普遍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基督教不像现在这么温和。所以,那会儿很多罗马人就带着书跟脑子里的知识往东跑,跑到了基督教还没有征服的那些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伊斯兰、阿拉伯地区。而且文人学者,到了那边,很自然地就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更有甚者,还学会了阿拉伯语,直接就把曾经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的统治者也对这种事很重视,举国之力,组织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巴格达这个城市长期住着一大批翻译人才,你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盖伦,反正能翻译的尽量翻译,这个就是阿拉伯翻译运动。统治者可能也意识到这些资料的重要性了。当年藏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绝大部分的书都被侵略者烧毁了,那之所以现在我们还能知道书里的内容,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具体内容,或者阿基米德当年说了什么,这些内容在当时法学院还没有建立之前,西欧的人是几乎没人知道的,顶多就是听说过这些名字,知道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历史。但是那些细节就不知道了,以为就像神话一样丢失了。从公元400年到公元900多年,西罗马帝国战乱频繁,北边有维京人南下,东边也有阿拉伯人的进攻,西罗马帝国的疆域逐渐地缩小,这种衰败的颓势一直持续到一零几几年,终于触底反弹了。这样,曾经的占领区又重新回到了西欧人的掌控,这些中间地带就经过了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洗礼。从一零几几年开始,中间地带的西欧人就发现,从前东边打过来的阿拉伯人可比北边的维京人文化程度高多了,而且很多只在自己文化里是那些传说的内容,比如像古希腊,好像阿拉伯人那边是有详细版本的,其实那就是在之前一两百年,阿拉伯翻译运动为西方保留的火种。幸运的是,这种保留并不是偶一为之的,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头,由阿拉伯的统治者发起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保留。所以,大约也就是从一零几几年起,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翻译运动开始了,它叫做拉丁翻译运动。这次,是西欧人把阿拉伯保留的那种火种再重新翻译回拉丁文。法学院的工作翻译工作由谁做呢?就是当时的学者,其中跟文科类相关的内容,尤其是跟古罗马法典相关的内容就都在各地的法学院进行。其中一个法学院,就是现在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在当时就是博洛尼亚当地的法学研究院。这里一大批人把阿拉伯文字翻译成拉丁文。你想,教会系统的人当然是做不了这种工作的,只能是专门的翻译人才才能完成,所以各地的法学院的职能在当时是教会取代不了的。如果对比各类内容,法律部分的翻译工作应该是最难的,直到现在也是这个样子,像留学去意大利,哪些学科的语言门槛最低呢?那就是理工类,或者是商科的。因为商科全世界通用的都是英语,理工类的在全世界使用的工程类的软件、数学工具,这些也不需要当地的语言,但是如果你要报考法学,那是需要拿更高等级的语言证明才可以的。所以后来法学院因为人才集中,也逐渐成为了当地最顶尖人才的聚集地。其实这种局面在当时的罗马、帕多瓦,反正是有法学院的地方就都出现了。但唯独在博洛尼亚这个地方出现了两个重量级的法学大家,一个叫伊内留斯,一个是格兰提安。第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古罗马民事法典最核心的那部分,另一个人独立完成了教会法的编撰。所以,博洛尼亚在一零几几年的时候的西欧,法学方面的发掘工作是做到顶尖的,人才密度也非常高。因为学术方面的内容很多都是从伊斯兰国家那里学来的,所以最早博洛尼亚法学院的运营框架就直接拷贝了伊斯兰的模式。比如说后来给学生讲课,那还真是讲,就是举着一本书大声地念,因为曾经在伊斯兰上课就是这个样子;还有像学者辩论的规则也都是从伊斯兰直接拷贝过来的。从西到东,再从东到西的翻译运动,挽救了西方文明,留住了火种。后续的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其实都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今世界文化就是欧美主导。但是,研究阿拉伯文化,为什么没能把这些火种发扬光大,从15世纪起就悄无声息了,这方面的研究却不如研究罗马历史那么丰富,大多数普通人甚至都不知道阿拉伯文明曾经还有这么一段英雄的阶段,也不知道阿拉伯曾经系统地拥有过那么珍贵的文化思想,这些都有待历史学家深挖了。权力斗争的棋子我们说回博洛尼亚大学。因为对古罗马、古希腊的内容宣扬比较多,所以博洛尼亚法学院当时是不太受教会欢迎的,而教会这个系统,一直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套系统是存在激烈竞争的,就是到底谁说了算,谁可以收税,很多职位需不需要我授权,这都属于权力之争。所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听说了博洛尼亚这个地方高人比较多,而且还不是亲教会的。于是就盘算着,把这个人才济济的法学院拉拢过来。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名字是很好听,其实地图展开一看,七八十个国家,比北京市还小的国多了去了。所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的权力没法跟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相提并论。所以,腓特烈一世在那个时候,可能时时刻刻都有权力的危机感。于是就借巡游各地的机会,专门去了一趟博洛尼亚。法学院的学生们也是有备而来,向皇帝呈上了一份请愿书,大意就是希望您能支持、维护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学生的权益。你看,当地的教会各种给我们穿小鞋,我们在法学院中还好,但只要迈出法学院的大门,就像城里的那些下等公民一样,居无定所,打官司准输,您能不能给我们做主呢?这个请愿书正中腓特烈一世的下怀,求之不得呀。于是回去就颁布了一份特许状,名字叫做《完全居住法》,还对这些学者大加赞赏,赞扬他们追求真理。《完全居住法》规定:不许因为债务问题伤害和报复学生,违者就按债务的4倍罚款,而且还授予法学院独立司法权,就是学生如果吃了官司的话,他是有权选择是由自己的教师来审理,还是由当地的主教来审理的。这可了不得,表面上看是为学生做主,实际上是皇帝安插在教会管辖地中的国中之国,可以不受教会的约束。就在这种权力斗争的大背景下,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了,它就是博洛尼亚大学。它的特点是亲皇帝的那一派,而且因为当初的请愿书是学生提交的,由学生争取到的权力,所以在博洛尼亚大学最初建校的时间里,学校的一切事务都由学生说了算,比如说谁当校长,上什么课,老师一节课讲多久,老师的薪水定多少,学生的学费定多少,聘用哪些老师,这些所有的都是由学生委员会来定,校长跟老师都是给学校打工的。这种大学我们给它归一个类,叫做学生大学。当时,意大利、西班牙跟法国南部的大学主要就是这种形式。这篇文章我们能从大学的建立学到什么呢?就是大学这个学术机构并不是某些大人物出于理想、热情建造出来的一种纯粹独立于政治体制,或者宗教体系,那种象牙塔里专门搞研究的理想之国。可是你看,对大学的描述,这种说法是随处可见的。其实大学之所以能出现,它是方方面面的条件积累足够多、足够好的时候,自然生发出来的机构。它是西欧人为了找回罗马帝国曾经辉煌文明的方法;也是天才们物以类聚的地方;也是皇权跟教会争权夺势的一枚棋子;也是学生们递上请愿书的勇气。是方方面面共同形成的一个机构,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于是大学就不是一个容易幻灭的空中楼阁了。

井盖儿

博洛尼亚大学游记

博洛尼亚大学下面重点介绍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i Bologna。它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与英国的牛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中心,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它建立于108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主校区坐落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城的赞鲍尼大街33号,各个学院分布在市区的各处,学校的使用面积大约有35万平方米。但丁、彼德拉克、丢勒、伊拉斯谟、哥尔多尼、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执教。下图是法学院。博洛尼亚大学正好一间教室在教授中国法律。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教室内壁画和雕塑非常精美。文学院,据说这里有一个博物馆可以登高远眺,可惜时间有限,下次再来。博洛尼亚大学图书馆博洛尼亚大学校级图书馆隶属于意大利文化部,馆内共有藏书92万册,包括14-15世纪的图书版本及将近万册的古籍,藏书偏重于文史类;博洛尼亚大学还拥有举世闻名的历史档案馆,其间收藏了大学建立以来的重要文献,以了解西方的教育发展、学科发展以及意大利大学、学术的发展历史;为方便老师教学与学生实 践,大学几乎每个学科都配有相应的博物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文博物馆、解剖学博物馆、病理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物理学博物馆、地质学博物馆、矿物学博 物馆、动物学博物馆以及一个占地约2公顷的植物园。博洛尼亚大学图书馆从下图楼梯上二楼有一个图书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一般是游客免进的。幸好有朋友在这读书,和管理阿姨说了不少好话之后,终于让我们进去参观5分钟,不过不准拍照。自然也没法偷拍。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博洛尼亚的友人。博洛尼亚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天花板,墙上都布置着许多类似盾牌的装饰。这些标志代表着世界各国来此就读的学生。博洛尼亚大学图书馆下图中的双头鹰就是当年的德国学生共同捐助。解剖教室解剖教室位于阿尔基金纳西奥宫二层,是世界第一个人体解剖实验室,内部装潢十分精美,俨然一个博物馆一般。16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天主教严格控制下,人体解剖这种亵渎神灵的行为是被禁止的,而博洛尼亚大学则被给予许可。这里进行的解剖实验奠定了当代医学的基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这里曾经一度被炸毁,好在战后人们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进行重建,如今才得以再现荣光。在剧院的一侧墙壁上,有一名医师手持一个长条形物品,其实是一只鼻子。所以,这里被人们认为是最早开始进行人体整形手术研究的地方。世界触目的第一次人体解剖,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个人觉得下图中的白色解剖台应该收费开放,

乱也

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

[摘 要]新文科在法学领域的展开就是新法学。建设新法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应对国家需求对文科的挑战,实现对法学的再造。中国的法学教育要抓住机遇向新法学转变,通过有效应对新时代、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推动中国法学教育迈上新台阶。[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新法学;法学教育;卓越法治人才新文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希莱姆大学率先提出。该校在美国以文科著称,全校有40几个文科专业,因感觉到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提出了新文科的概念。希莱姆大学改造了几个学科,这些学科的共同特点是把文科和理科结合起来,“文理交叉”成为希莱姆大学新文科的最重要特点。新文科的核心在于创新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较,它的精髓和灵魂就在于创新。它应秉持新理念,适应新时代,确立新使命,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其一,在话语体系上,应把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的文科转向中国话语体系主导下的文科,也就是形成中国学派,不完成这个转变就无所谓中国的新文科;其二,在内容上,应把纯文科转向文理交叉的学科,要使文科的学生具有理科的思维,具有把握时代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其三,在功能上,应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从以探讨人文社科所涉对象的规律性为主转向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和形成国家软实力为主,为理工科甚至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指导思想和价值选择;其四,在方法论上,应适应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从运用传统的人文社科工具转向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特别是要运用好算法,将文科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统一,彰显新文科的科学性,推动形成数字人文。新文科将是文理打通、人文与社科打通、中西打通、知行打通、古今打通的“五通文科”。新时代法学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文科建设中“法学”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是由文科的历史所决定的。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1088年建校,这个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学科就是法学,第二个学科是医学,第三个学科是宗教。这三个学科后来形成了博洛尼亚知识体系。法学在西方人文社科当中始终被作为最高代表,医学是作为自然科学的最高代表,宗教学后来演变为哲学,也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使用的方法科学。这就是博洛尼亚学术传统。其后所建世界著名大学无不以法学、医学和哲学为学科基础。在博洛尼亚大学迎来建校九百周年时,世界四百多所有代表性的大学校长齐聚该校,共同发表宣言,承认博洛尼亚大学为世界大学之母,宣告继承博洛尼亚传统。由此可知,近代大学以法学学科为先,法学乃近代大学起源性学科。中国的人文学术分科实则同样是肇始于法科的独立设立。1895年北洋学堂首设法科,此时尚无文史哲经等科,北洋之后之京师大学堂、山东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等也都将法科单设。法学亦是中国高等教育起源性学科。新中国法学是在改造旧法学,引进苏联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已形成了自己的道路、制度和理论,但进入新时代后,法学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发展理念和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发展理念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六个方面每一项都和法学、法治有关系。民主是法治的本质和基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社会越发展,越要靠法治;公平、正义是塑造国家和社会价值观的,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要求,正从对每一起诉讼案件中的感受转向对制度设计和执法活动的感受;人民对安全的新要求要做广义的理解,涵盖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人民对环境的要求已经变成中国新的价值观,也已成为人民群众新的基本权利。怎样满足人民在新时代提出的这些新要求,是现在法学教育首先要思考的。第二,迈入新阶段,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都明确提出了与现代化国家目标相适应的法治时间表,即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也就是2050年前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正面临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法治是走向大国的法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强国。大国的法治应该有大国的样子。与大国、强国的目标相适应,法学教育也要成为世界一流法学教育,这是对我们法学教育提出的新定位。我们的大国法治要对世界作出哪些原创性的制度贡献,也是我们新法学要思考的。第三,新格局中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矛盾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这里的新矛盾集中表现在国家安全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在补齐国家安全的法治短板。过去对于国家安全领域,法学教育基本不涉及,在立法方面也一直是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国防交通法》《生物安全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等。像这类法律在目前我们的法学教材当中很少涉及,这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矛盾向法学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将来的法治还会涉及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等,这些也应当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一带一路”建设等海外利益保护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一带一路”建设直接涉及64个国家,参与的国家超过百个,中国的利益已经延伸到海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已超过2000亿美元,要把外部利益维护好,就要贯彻好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以及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的关系。现在“走出去”的企业都已悟出一个道理,必须实行“一国一法”“一事一策”,针对涉及的具体国家拿出相应的法律方案。但目前法学教育在这方面能够提供的智慧远远不够。西部地区的一些院校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但是东部地区的法学教育基本很少投入研究力量。我们的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维护这些利益安全的研究就要延伸到哪里,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也要跟到哪里。第五,“地球右转”带来的新风险给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世界范围内保守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正在抬头,极端主义多点爆发,给我们的法学带来了新挑战。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但法学却应当始终是理性的。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必须有共同的规则、共同的价值,而极端主义、民粹主义、反智主义这些都是反理性的。我们的法学教育要在世界范围内应对反智主义对世界治理体系带来的风险。法学教育要承担起为中国参与世界规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供应的特殊责任。第六,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中美博弈的本质是扼制与反扼制的斗争,是控局与变局的斗争,也是中国人民要行使发展权而美国要剥夺我们的发展权的斗争。这场斗争将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复杂性甚至极端性的特点。斗争的焦点将越来越多地集中于规则之争与制度之争。中美贸易摩擦中,我们的应对机制、阻断机制、合规性和人才培养这四个方面都需要加强。要培养涉外型的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法学教育要有能力向国际机构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级专门人才。中美贸易谈判中,美方以法律专业出身的人员为主,我方则鲜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美国运用贸易的、国家安全的、数据的三方面长臂管辖,我们法律界、法学界却拿不出阻断的措施。我们的跨国企业每当遇到诉讼时,聘请的律师都是欧美国家的,且不谈支付的高昂服务贸易费用,更严重的是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可能出现外国律师损害中国利益的情况。面对挑战,如何补齐涉外法治短板,加大涉外法学教育改革力度是关键。第七,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期待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现在又到第三种文明即信息文明的转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化的科技手段都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法治要和这些新技术融合在一起。这意味着法学教育所使用的理论工具,不应再局限于传统文科的手段,也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们懂得算法,学会编程,能够从容地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新法学建设的路径探索面对这七个方面的新挑战,我们的法学教育怎么办?这就是新法学需要应对的。我对新法学作了这样的几个思考。第一,生源构成要更新。过去法学专业主要招收文科学生,现在应当鼓励有条件的法学院尽可能多地招收理科生,让文理科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比例。法学教育从历史形成看,它应是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生源质量是法学教育质量的基础。第二,培养目标要更新。要把高素质、高水平、国际化作为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尤其那些具备条件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法学院,应自觉承担起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力军责任,把培养能够自由行走在国际间的法律人才作为主体责任,以满足我们走向大国的需要。第三,培养体系要更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都应更新,让更多的科学技术前沿知识进入课堂和教材,要让学生懂算法,会人工智能。综合性大学法学院应探索构建互联网法学、未来法学、算法法学和数字法学。第四,师资队伍要更新。目前中国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院派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要求,法学教育除了第一阵地之外,还有第二阵地,那就是法治的实务部门。法学教育要从师资中留出一定的比例,把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请到法学院,让更多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成为学校的重要师资力量。第五,培养模式要更新。实行协同育人模式。校内要协同,法学院应善于调动校内其他学科资源为新法学服务,校外要与司法机关、法律服务部门等形成协同机制,运用好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二阵地、第三阵地,还应加大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力度,运用国际资源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作者徐显明:教育部法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原载2021年第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徐显明

金银岛

谁该拥有世界第一所大学的美名?

也许你正在为进入心仪的大学而苦战,也许你已经进入了著名的大学学习,或许你已经离开了那难以忘怀的大学许多许多年。然而,人们却很少谈论起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话题。世界上有许多大学都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传统而自豪。不过,很少有大学能自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由于历史的久远、史料记录的欠缺,要确定世界第一所大学确实并非易事。尽管如此,一些零星可见的文献还是描述历史上一些古老的学校的情况,让我们后人能机会对此进行一些窥探和分析。大学的定义是什么?《辞海》说: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分为综合性大学、专科或学院。”比利时林堡大学的吉乌纳(Geuna)在《欧洲大学》一书中解释说,大学“雇用正规教师,提供具体的高等研究课程,以公认的文凭或学位的形式颁发成就证,并显示出时间上的连续性。”一般的共识是,只有印度、中国和欧洲这三者(尽管前二者是国名,如果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也可认为是地域)有资格享有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冠名的争夺权。印度纳兰达大学纳兰达(Nalanda)大学是印度比哈尔邦的一个古老的高等教育中心,建于公元427年,属于印度东北部,离今天尼泊尔的南部边境不远。纳兰达致力于佛教研究,但也训练学生学习美术、医学、数学、天文学、政治和战争艺术。在这里有8个单独的大院、10个寺庙、冥想大厅、教室、湖泊和公园。还有一个九层楼高的图书馆,僧侣们仔细地抄写书籍和文件。这里有学生宿舍,在鼎盛时期为10000名学生提供住宿,为2000位教师提供食宿。除印度外,它还吸引了来自朝鲜、日本、中国、印尼、波斯和土耳其的学者和学生。公元624-643年间,中国著名僧人唐玄莊曾在这里学习和教书,时间长达5年。直到公元1197年,穆斯林入侵毁灭了纳兰达大学。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中国丽正书院据有关史料记载,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在秘书监马怀素的建议下,唐玄宗选拔了饱学之士20人,于东都洛阳设乾元修书院,在乾元殿编校书籍。次年将乾元修书院改名为丽正书院,新增设检校官,并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丽正书院作为官方的修书机构正式成立。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东都洛阳明福门外亦设丽正书院。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就有28469卷。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在集仙殿赐宴群臣,君臣相谈甚欢,因集仙而思集贤,遂下诏将丽正书院改为集贤书院,取“集贤纳士以济当世之意”。从丽正到集贤,丽正书院主要是修书之所,而集贤书院则将修书、集贤、讲学论道等多种教育活动融为一体。改称集贤书院后,书院又根据设置需要,配备了一系列官职,分别为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留院官、检讨官、中使、孔目官、知书官等。与此同时,书院还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依托书院藏书多、学者多的优势,书院还成了皇帝咨政的“顾问”。 遗憾的是,到了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数年战乱导致丽正书院被毁。尽管丽正书院被毁,但是作为书院这种教育制度设计,却从此发端,在中国绵延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的落幕。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彼得森(Pedersen)在《第一批大学》一书中指出:“在11世纪上半叶,由于法学家们为了提升对罗马法的古典渊源的自信而进行的研究工作,使得博洛尼亚(Bologna)的一所学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其结果是古典罗马法在法律教学和中世纪法律与政治的进步进程中,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吉乌纳在《欧洲大学》一书还指出:“大学理念是欧洲的创造……尤其是,博洛尼亚和巴黎通常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有着悠久的法学教学传统。12世纪初,法学院发展成了一所“大学”(行会),并获得了国际声誉。博洛尼亚声称自己在1088年率先成立大学。”来自网络的信息说,在1888年博洛尼亚大学八百年的庆祝典礼上,几乎世界上所有大学的代表们会聚在博洛尼亚共同为大学之母的荣誉而欢呼,他们承认博洛尼亚大学是他们的根源。这一天也成为了国际性的学术节日。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建校九百年之际,欧洲430个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的大广场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欧洲“大学之母”(拉丁文:Alma Mater Studiorum),即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更令人惊讶的是,博洛尼亚大学自创建之初,绵延发展近千年,至今仍然是意大利最为著名的大学。综上所述,虽然有印度纳兰达首开先河的大学,随后也有中国丽正书院制度超过千年的传承与进步,然而他们都与现代大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脉络脱节。唯有博洛尼亚大学既有启蒙的开拓,也有后续健全完善大学体系的贡献,最终成为了欧洲大学之母,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博洛尼亚大学自称建校于1088年缺乏确凿的证据。(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抱其天乎

到底看上意大利哪一点了,为什么非要去意大利留学

到底看上意大利哪一点了,为什么非要去意大利留学?近些年很多家长都特别的支持孩子去意大利留学,正是因为意大利各种留学优势吸引了国内很多工薪家庭的孩子。前两天,一个学生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可以去意大利留学,四处借钱,因为爸爸的不支持,只能依靠妈妈的那点人脉和亲戚朋友,最后勉强凑够了学习语言的钱,而且还把公司很多的清洁工作全部承包了,就是为了让公司给他们家庭优惠点。我想这位妈妈也是尽力了,因为她不想后悔,更不想让自己孩子后悔。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和追求更丰富的知识,可能也是当时她的梦想,但是她当时没有条件。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比较重视大学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去意大利留学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不是钱不是时间,最大的问题是专业的选择。大学就是这样,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可能会决定你后半生的职业和生活了。选择专业上,要注意这几点要求。1、学生欧洲留学选择意大利目前赴意大利留学有马可波罗计划和图兰朵计划,双方能够互认学历,并支持两国学生去对方国家留学,中国学生在意大利学习10个月的语言课程结束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后进入专业学习。同时意大利公立大学也提供很多英语授课的专业,可以不用提供意大利语成绩只要达到英语要求也可以申请去意大利留学。考生决定出国留学后,要先关注专业的选择,然后,再考虑该专业应该就读的大学。如很多学校都设绘画,雕塑专业,学生先确定了专业方向再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具体申请哪所学校。意大利留学意大利的大学历史相当悠久拥有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同时教学水平高,其次和德国法国一样,公立大学免学费(只缴纳少量注册费800-2500欧元),只提供生活费(每年6-10万人民币),留学成本很低,大学开设的专业极为广泛,学生选择度高,学习期间可以合法打工,减低留学成本!毕业后可以自动居留一年。意大利开辟了世界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先河,公立综合类大学70余所,美术及音乐学院近百所,本科学制三年,硕士学制两年,博士三年,学位被国内和社会认可,可在网上查询得到。2、真正了解所选专业学习内容了解了很多留学的学子,在做专业选择的时候,对所选专业的内容了解较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室内设计和装饰设计——这两个耳熟能详的专业名称,很多时候我们都将这两个专业混淆起来,认为没什么区别,其实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综合大学的室内设计偏向硬装,偏施工装潢的,只能申请马可波罗计划进行申请的专业,通常会被划分到理科范畴,而美术学院的专业室内装饰设计要比综合大学里的室内装潢设计学比较不同,主要针对室内的软装进行包装设计审美方向相关的人才。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需详细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意大利留学3、意大利留学先定专业再选学校实际上,国内考生和家长看到的国外院校的排名一般是指综合排名。无论艺术院校还是综合大学,有些学校综合排名虽不靠前,但其某个专业可能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曼托瓦大学名气虽没有博洛尼亚大学、佛洛伦萨那么大,但某些专业实力远胜于这些学校,很多专业都能排名前五。在意大利50多所可能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其酒店管理专业葡萄酒酝酿等专业声名远扬,学生无论实习和就业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专业对于你今后就业和你大学几年的高效学习中起了重要作用。务必作为意大利留学选校的第一切入点。4、看上去很“热门”的专业也要慎选温馨提示,看上去很“热门”的专业要慎选,一些热门的城市也并非是个好选择。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院,米兰理工大学等,由于中国留学生比较多,语言不好的留学生在那没有学语言的压力,很难真正融入西方文明。建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学专业。而不是名校情结。意大利留学5、计划生院校推荐马可波罗计划主要院校及专业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程学院,设计学院;佛罗伦萨大学:农学院,建筑学院,经济学院,药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文哲学院,医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科学学院,政治学院;马尔凯理工大学:农学院,经济学院,工程学院,医学与外科学院,科学学院;热那亚大学:建筑学院,经济学院,药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文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医学外科学院,教育学院,科学学院,政治学院等等。图兰朵计划主要院校及专业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系:绘画,版画,雕塑;威尼斯美术学院:版画,设计学,绘画;马切拉塔美术学院:舞台设计,灯光设计,版画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动漫插画,摄影等等去意大利留学选择院校和专业一定要考虑清楚,要明白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不要看哪个专业很火爆就去一味的跟风,这样做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要根据家庭情况和自身能力去衡量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否合适。去意大利留学不管是对于文理生还是艺术生,都是很好的选择。去留学开启你的新生活吧!

墨子

意大利留学专业选择很痛苦,专业和院校哪个首选项,各自考虑一半

选择意大利留学专业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当初也是整天犹豫不决,直到最后选择的时候才决定的。我大概总结了一下选择专业的一点注意事项,先来给你分享一下!1、真正了解所选专业学习内容了解了很多留学的学子,在做专业选择的时候,对所选专业的内容了解较少。举个简单的例子,室内设计和装饰设计——这两个耳熟能详的专业名称,很多时候我们都将这两个专业混淆起来,认为没什么区别,其实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综合大学的室内设计师硬装,偏施工装潢的,只能申请马可波罗计划进行申请的专业,通常会被划分到理科范畴,而美术学院的专业室内装饰设计要比综合大学里的室内装潢设计学比较不同,主要针对室内的软装进行包装设计审美方向相关的人才。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需详细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意大利留学专业2、意大利留学先定专业再选学校实际上,国内考生和家长看到的国外院校的排名一般是指综合排名。无论艺术院校还是综合大学,有些学校综合排名虽不靠前,但其某个专业可能有很高的知名度。如曼托瓦大学名气虽没有博洛尼亚大学、佛洛伦萨那么大,但某些专业实力远胜于这些学校,很多专业都能排名前五。在意大利50多所可能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其酒店管理专业葡萄酒酝酿等专业声名远扬,学生无论实习和就业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专业对于你今后就业和你大学几年的高效学习中起了重要作用。务必作为意大利留学选校的第一切入点。3、看上去很“热门”的专业也要慎选看上去很“热门”的专业要慎选,一些热门的城市也并非是个好选择。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院,米兰理工大学等,由于中国留学生比较多,语言不好的留学生在那没有学语言的压力,很难真正融入西方文明。建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学专业。而不是名校情结。意大利留学专业4、计划生院校推荐马可波罗计划主要院校及专业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程学院,设计学院;佛罗伦萨大学:农学院,建筑学院,经济学院,药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文哲学院,医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院,科学学院,政治学院;马尔凯理工大学:农学院,经济学院,工程学院,医学与外科学院,科学学院;热那亚大学:建筑学院,经济学院,药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文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医学外科学院,教育学院,科学学院,政治学院等等。图兰朵计划主要院校及专业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系:绘画,版画,雕塑;威尼斯美术学院:版画,设计学,绘画;马切拉塔美术学院:舞台设计,灯光设计,版画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服装设计,动漫插画,摄影等等如果你不是艺术生想要选室内设计的话,只能走马可波罗的综合类院校了,综合类院校也有室内设计专业的,不过比较偏重理论性,因为你的文理生,不是艺术生,没有太多的实操知识,我觉得对你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来说没有多大好处。意大利留学专业如果说在国内还是意大利大学深造的话,我建议还是选择意大利,因为那边的教学方式和水平都比较与社会发展接轨,尤其是会聘请社会上的公司来院校指导和公开讲课。去意大利留学选择院校和专业一定要考虑清楚,要明白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不要看哪个专业很火爆就去一味的跟风,这样做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陈三两

2020年QS世界高校前五所高校,麻省理工排名第一,哈佛仅在第三位

我们知道国内有非常多的高校,但比较出名的就是清华北大,剩下的就是国内首批的985工程的几所大学以及211工程的高校。当然,还有双一流的大学也是很多学子追求的。在我们很多高三学子的心目中,能考上一所211工程的高校已经不错了,更不要说是现在的985高校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大学。图片来源网络当然,世界上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大学。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在世界的知名度是非常之高的。对于这些世界性的大学,我们只能是仰望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学,那么你们找到哪些世界一流大学呢?今天就为大家带来,2020年QS世界高校前五所的高校,麻省理工排名第一,哈佛仅在第三。01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学院为名的一所世界性一流的大学高校。在2020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于第1位。该校位于美国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大学院一直都是以理工类的专业而闻名于世了。麻省理工的生物、经济、语言学、商科专业比在近年来发展得非常好。图片来源网络该校建立于1861年,该校的成立背景是为了响应美国当时工业化浪潮而生的。主要的特色就是偏重于科学工程与技术。但在1930年后期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麻省理工学院主要的专业是商科领域,工程领域以及金融学领域。当然也有7个热门的专业,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经济学,工程,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数学。这些学科的专业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就读的费用也是非常的昂贵的,每一年就要花费几万美元的学费,对于普通家庭是无法申请就读的,只有一些富有家庭才会送自己的子女去读。02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是一所私立研究型的大学。虽然是一所私立的大学,却是世界上一流和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2020年qs世界排名当中,仅仅位于麻省理工学院而位居第二。该校位于美国西海岸硅谷的中央。从成立至今,该校培养了非常多的高科技产品的领导人以及创业型的人才。比如惠普、谷歌、雅虎、罗技电子、特斯拉汽车等互联网和科技的人才大佬。图片来源网络斯坦福大学有着庞大的资金以及广阔学校面积,也是美国校园面积最大的一所大学之一。该校的主要专业有三个,计算机领域,工业设计,生物医学领域。当然热门的专业也有8个,分别是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工程、计算机信息科学、生物学科学、环境工程、经济、学艺术史。斯坦福大学的实力在美国大学之中是非常强的,也是美国唯一一所能够以MIT进行学术抗衡的唯一学府。每一年的申请人数都是非常之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例是1:4,也就是说5个人当中有一个就是老师,对于这样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个学校来说,培养出一优秀的人才是非常的容易。对于这样的大学,是你们心目中的斯坦福大学吗?03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有知名度的一所大学,虽然在这次的排名当中,哈佛大学不如上面的两所大学,但是哈佛大学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并且哈佛大学的实力也是非常强的。该校是北美第一所,也是英语世界第6所高等学府,一直都是世界高等学府的典范。图片来源网络哈佛大学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于1636年成立的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培养了非常多出色的人才,比如8位美国总统以及62位富豪企业家。同时也是美国罗德奖金得出最多的一所大学。该校的图书馆是最出名的,收藏的图书室美国的第一。哈佛大学的主要专业有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医学领域专业。其中热门专业有广告学、物理科学、生物科学。该校的师生比例也是达到了1:7,本科生的人数也是七千多。而研究生的数量是接近一万五的人数。对于这样的世界性的一所高校,我们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了。04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出名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牛津大学的历史是特别的悠久,也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高等学府,第一的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最早的授课记录在1096年。牛津大学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世界上很多一流的大学都是以牛津大学为蓝本的建立的。图片来源网络牛津大学的老师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并且都是非常有学术权威的。该校的专业也是非常之多的包括英语,文学,艺术,文化,数学等多个世界性的一流学科。牛津大学迄今为止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在牛津大学诞生的科技成果也是数不胜数。05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该校创立于1891年,是美国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在美国大学当中,加州理工大学的办学规模是比较小的,但该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实力是非常强的。从这里产生了诺贝尔得主,就有33位。图片来源网络该校与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度下不相上下,加州理工大学的专业主要在于航天航空领域、机械工程领、电子通讯领域、物理学领域。当然其中热门的专业就是计算机信息科学,生物工程,地理学。该校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大学。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物理、行星科学、地学领域是美国大学当中的第一名。除此之外,该校的其他专业也是一直是美国大学专业的前十名。上面的五所世界性的大学,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都是非常强的,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是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当之无愧的第一,虽然说哈佛大学排在第三,但是该校的知名度是世界上大学中最出名的。斯坦福大学也是实力的排在了第二位,值得一说的就是加州理工学院,因为加州理工学院的规模是最小的,但是实力仅仅是位于牛津大学的后面。虽然这五所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我们的高考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要对世界性的大学有所了解,以便激发自己心中的斗志,考上985、211工程的大学,希望我们的高考生们在最最后的两个月的时间里面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大力量复习,然后再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报考自己喜欢的该校。2020年高考加油!文教育先生(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玄牝

建设中国特色法学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届“法治中国论坛”发言摘登编者按:12月26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在法学界落地生根,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自国内法学院校、法律实务部门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伟大的事业需要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引伟大的事业,法学界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统一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不可或缺的法治智慧和法治力量。本刊今天摘发论坛精彩发言,以飨读者。“法治中国论坛”会场一角。照片由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拍摄“法治中国论坛”现场。照片由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拍摄以创新和守成两种能力推动法学学科建设作者:徐显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法治和法学教育,历经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57年,这是中国法治的初创与奠基时期,也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初创与奠基时期,建立了“五院四系”,即北京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共五个政法学院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四所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第二个阶段是从1957年到“文革”结束,中国的法治处在徘徊期和破坏期,很多法学院和法律系停办;第三个阶段是中国法治的恢复与发展时期,即从1978年到2012年;第四个阶段是从党的十八大之后开始,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我们正处在这一阶段。徐显明根据十九大报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三共同、三一体”,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总概括。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原创性的概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原创性,又有时代性。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法学教育如何做好法学学科建设?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首先建立的学科之一就是法学。可以说,法学学科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起源学科,直到现在大家还认为法学是社会科学之王。任何一个学科建设都离不开三个要素,三个要素的水平就是学科的水平:第一个要素是师资,法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抓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第二个要素是推动创新型的科研。自然科学以创新为最高价值追求。与自然科学不同,法学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制度为对象,具有“守成”的特点,并要通过创新和守成两种能力推动法学学科建设;另外,学科是以创新、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载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正是学科建设的第三要素。推动一个学校的学科建设,就是要抓住师资队伍、高水平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三个核心。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历史背景和五个维度作者:黄进(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学包含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应有之义。黄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3日到中国政法大学视察,特别强调了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我们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学科建设中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要立德树人,特别强调德法兼修。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对我们构建法学学科体系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在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古代与现代、今天与未来、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立德与修法这六大关系中构建法学学科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有五个维度:第一是从法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维度来思考构建法学学科体系。第二要从法学学科发展的维度来构建法学学科体系。第三是从法律体系的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即把法学学科体系分为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第四是从法治体系的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可分为国内法治体系和国际法治体系。第五是从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维度构建法学学科体系,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再加上公共法律服务。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作者: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知识从哪里来,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我的专业是民法学。在我的心目中,民法学问题包括民法问题和纯粹民法学问题。其中民法问题的讨论是服务于民法规则的规则设计或者民法规则的规则适用,是民法学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民法问题包括事实判断问题、价值判断问题、解释选择问题、立法技术问题、司法技术问题。王轶事实判断问题关注的是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中存在哪些类型冲突的利益关系,以往对这些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的策略是什么,采用特定协调策略设定的协调目标是什么,采用特定协调策略之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等。价值判断问题关注的是面对冲突的利益关系,如何秉持特定的价值取向去做出利益的取舍,或者安排不同类型利益实现的先后顺序。解释选择问题则关注在用有限的法律条文应对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从生活世界向民法世界转变过程中,如何用抽象、概括的民法语言来解释、表达、描述、想象生活世界的问题。立法技术问题关注如何在一部法典或几部法律中妥当安置相同的价值判断结论及其附属因素的问题。司法技术问题关注裁判者如何妥当认定案件事实,如何发现并且转述立法者体现在实定法中的价值判断结论的问题。如果对上述问题的问答,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尊重国人传统,还回应了大多数中国人分享的取向和偏好,并有效借鉴域外有益经验,那么由此获得的法学知识一定能够推动我们去实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目标。法学新兴学科的规格、生成和发展路径作者:蔡立东(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我国法学新兴学科必然以新概念和新理论为体现形式,能够成为我们获得国际话语权的便利途径。蔡立东第一,法学新兴学科的规格。虽然可以认为法学学科是知识生产的单位,法学专业是知识传播的单位,但无论是学科还是专业,都需要体现为课程体系。法学作为一门派生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除单纯的法解释学外,法学学科都是交叉学科。第二,法学新兴学科的生成。一流学科建设应以推动学科的内涵式发展为目标,要发展基于中国实践、基于问题导向而形成的新兴学科。由此形成的新兴学科可以分为三类:基于新兴领域的新问题,为其的解决而形成的法学学科,如卫生法学;基于对新兴重要部门法的研究而形成的法学学科,如监察法学;领域法学科与部门法学科的结合,如网络与信息法,既包括信息法这一调整特定信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包括以《网络安全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部门法学科。第三,法学新兴学科的发展路径。领域法学科的发展路径是既有机制的扩容。如网络作为第五空间,构成了人类生活的重要场域,引发的新问题涉及传统学科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诉诸传统法律部门的创新发展,并由此构成领域法性质的网络与信息法。在部门法学科的发展路径上,新的部门法出现,需要法学发展新的机制予以解释。如作为部门法的《网络安全法》,应集中于“数据的收集与使用及其监管”发展新的法律机制,并由此构成部门法性质的网络与信息法。新时代法学研究需特别强调问题导向作者:周佑勇(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东南大学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全面创新法学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周佑勇首先,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法治的新思想、新部署,为我们的法理学、宪法学还有其他法学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其次,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们法学领域三大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任务。我国法学研究需特别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融入到三大体系建设当中,同时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重大发展的重大事件,法治创新需与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同时并进,不断探索设置互联网法学、智慧交通法学,科技工程法学等交叉学科。最后,全面依法治国新的战略定位,要求我们法学研究要把重心从局部价值评判法律规范转移到整体观察法治运行效果,协调好公平、正义、效益等关系,注意法律原则的运用等。可以肯定,新时代法学研究多元化是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科体系是学术和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作者:姚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是促进法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推动中国法治深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姚莉首先,法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现有法学知识理论主要来自西方,而西方法学很多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且既有的西方法学学科体系忽略了法治实践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中国法治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综合传统法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获得准确认知。其次,中国特色在我国法学学科体系中应具有实质性的内涵。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包括高度体系化的法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应当更注重对实践的理解和阐释,在教授西方法学理论的同时呈现出其背后的经验基础,不能脱离西方具体的时空场域,简单将理论普遍化。最后,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的形成应当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基础上。法律专业学生和法治工作者主要通过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所提供的知识认识法治,并形成相应的法治观。法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成果只有通过转化为法学学科体系的知识和理论,才可能在普遍范围内对法治实践产生广泛的影响。建设完善的法学学科体系有利于更多研究者超越既有的研究框架,以更开阔的视野认知和探索中国法治实践。以“五化”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作者:杨宗科(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第一,积极实现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成果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优秀传统现代化对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杨宗科第二,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要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法治国家领域形成的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学理化。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法治的论述,通过法学理论、法学学科话语体系总结出来。第三,全面推动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理论的学科化。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必须从过去以法律体系为研究对象的部门法学体系转型提升为以法治体系为研究对象的法治学科体系。第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促使法学新兴学科交叉化。关于人工智能、互联网法治发展、基因科技发展法治化等问题的研究,必将产生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法学学科体系。第五,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目标,推动国外法学学科优秀文化成果的融合化。要充分吸收人类法治文化的优秀成果,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治实践中。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作者: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在未来学科建设当中,我们应重点考虑如何向“临床法学”、实证法学和新兴法学等方向发展。申卫星基础法学和“临床法学”的关系。“临床法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整个法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所谓从理论法学向“临床法学”转变,是在保持法学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临床法学”教育,通过开设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参加法律诊所或假期实习等教学方法,从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培养将来从业所应有的基本法学知识、法律思维方式、人际沟通能力、法律文书起草、法律观点表达等技巧。规范法学和实证法学的关系。现有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主要以法律条例为解释对象,运用逻辑推理展开法学教育和研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经常仅限于讨论法律关系,欠缺对社会关系个性的考虑。然而世界丰富多彩,逻辑永远是有局限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以数据为基础展开实证研究。传统法学和新兴法学的关系。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通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已成为一个精美的体系。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法学教育当中,认真思考学科建设从基础法学向“临床法学”、从规范法学向时政法学、从传统法学到以社会问题为主导的新兴交叉学科的法律教育,这必将使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有的品质得到充分的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切实培养法学人才。“中国特色”是对“双一流”建设的政治定位和科学定义作者: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特色”是对我国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政治定位和科学定义。在法学“双一流”建设中,该如何塑造和体现“中国特色”?张文显第一,法学“双一流”建设应体现主体性和原创性。我们的大学和学科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我们对“世界一流”的标准应有中国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承认某些共同性、一般性标准的同时,不能把西方评价机构的指标体系作为“普适标准”,套用到中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价或认定上,尤其是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法学学科的评价,不能回避“为谁办学”“为谁服务”的根本评价问题。第二,法学“双一流”建设应有民族性和融通性。建设一流法学院校和一流法学学科,要加强对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推动中华法治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法系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强调民族性并不排斥外来法律文化,要使中华法治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法治文明一道,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第三,法学“双一流”建设应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性。法学“双一流”建设要立足中国大地,服务于法治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世界一流法学院校和学科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高能量文化传承为目标,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建设总体布局的实现提供教育支撑,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贡献,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四,法学“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最根本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导向统筹推进,各有关院校党委要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法兼修”的重要指示,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法学“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四是要坚持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五是要在科学和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双一流”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体会和探索作者:胡明(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用中国智慧阐释人类共同价值的有益尝试,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法学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坚持四个重要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根本;坚持汲取传统精华,体现时代精神,积极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法学思想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坚持面向世界,开放自信,要在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原则下吸收和转化世界上的优秀成果,有底气、有自信地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胡明中国政法大学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作出了一些探索。一是博采众长,通过开展深入调研、举办高端论坛、深入探讨,推出一批具有前沿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打造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二是以新兴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为载体,培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新的增长点。三是坚持“一体两翼”培育具有法大特色的法学体系。“一体”即以法学为优势为特色,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学术体系;“两翼”即以基本原理、基本话语构成的理论学术体系和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构成的应用学术体系。我们坚持“一体两翼”,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为引领,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成就一场思想交流的盛宴,汇聚各界的智慧,努力形成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新思路、新路径和新方案,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地生根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要有国际话语权作者:岳彩申(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要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为标准,对法学学科体系的构成、交叉学科的培育以及学科建设的内容进行评价。岳彩申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应当具有民主性和开放性。中国特色体现在既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又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法治文明成果,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解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西方国家发展理念的精髓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二者的融合成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在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重大时代课题,能够作出有效解读和回应,才是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要能够在国际社会有话语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将继续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目前法学学科的国际参与力度需要加强,对改革实践的理论总结需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理论创新和概念提炼还需要加强。对于当今一些新兴的领域,我们的法学学科体系应该紧抓战略机遇,加强互联网法律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加速新时代法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作者:冯果(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先,加速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讲话精神的应有之义,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意义、理论创新意义和法治实践意义。新兴交叉学科是传统学科的衍生,是法学学科新的增长点,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学科突破和革命性变革,也最有可能回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和全球性问题,推动法治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现行的“理论法学+部门法学”的传统法学学科体系,已滞后于社会变革和法治实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法学学科体系完善的障碍。冯果其次,法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要着力研究对象的确定、法科属性的提炼和知识的体系化。新兴交叉学科能否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能否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首要的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形成固定的研究对象,同时,还要将其他相关知识与法学原理实现实质性融通,这需要不断提炼和发掘其法学学科的基本属性。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谱系。最后,学界和政府应该通力合作,推动法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作为学术群体,法学研究者应该更新观念、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作为政府或教育管理者应该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导向及保障机制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推动新兴学科的兴起。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推动法学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一流体系建设中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作者:郭雳(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新时代的法治建设,需要一流的法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当前法学教育也存在着资源供给不充分、发展状况不平衡、体制机制壁垒犹存、考评方式不尽合理、过度追求数据指标等问题。郭雳在教育方面,一流法学学科建设应当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法学院校必须在人财物等资源供给上充分保障教学需求,鼓励广大师生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评估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法学教育国际化应当有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着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中国在世界法学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坚持高质量、可持续、以我为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对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关系应当认真梳理和科学认识,两者之间要实现有机契合和良性互动。在研究方面,中国的法学研究应当面向社会事实本身,追求自己的知识品格,倡导实事求是,鼓励自主、独立、理性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法学研究应当保持开放性,始终坚持吸收全人类法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关注、研究全球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法学研究应当保持方法上的多元,注意吸收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推动法学知识的更新;法学研究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公正的法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法学研究评价体系需要更具公信力、更具多元性、更尊重学术自主规律的制度建构。【观点摘登】卢建平(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凝练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一条我们认为比较独特的道路。首先,在本科这个层次上,我们对学生注重跨学科培养,不仅仅局限在法学领域,还和经济管理、教育等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其次,我们学院的特色就是多语种培养,除了基础的英语之外,还增加德法葡西四个小语种。这种特殊设置的目标是希望培养的法律人才达到应用型和复合型的标准。韩保江(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三大体系的建设,要特别关注如何以经济权利的界定和配置作为起点或者中心,以良好的现代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第一,提高主体活力需要主体的权利保护,以现行法律和政策为支撑的现代产权制度要真正体现和发挥保护产权的功能。第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强调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如何用现代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机制去调动企业家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知识劳动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劳动的贡献、知识劳动的产出就不可能快速增长。第三,现代化一定是绿色发展的经济体,强调绿色、和谐、共享的要求。法律如何服务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服务蓝天保卫战,如何服务一系列新兴的绿色经济体系的产权或者法律体系要求,是法学界应该特别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龙卫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学科建设从原理推演型发展成外生动态型,要求法学院发展变革。21世纪是外生动态型,新型交叉不断兴起,知识产权和科技法、新经济法这些领域的发展,必将成为新兴学科的桥梁。北航以科技融合打造新的法学学科,理念定位面向时代性、战略性、国际化,方式是协同性、多元性、主动性,内容建设上强调交叉性、动态性、务实性。杨忠孝(华东政法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学科办主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法治文明成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核心要素。如今,法治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核心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法律+”时代,即法律已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在“法律+”时代,中国的法学研究、法学学科建设应该能够解释中国法治实践,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国的法学发展应该融入到全球文明大发展趋势中去,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来。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新时代的法学学术话语应该关注中国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回应中国的改革发展现状、回顾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拓展法学研究的新边界。如食品药品安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生物技术、共享经济等问题,都应该得到法学学术话语的充分关注。法学学术话语还可以从经典的作家作品、经典讲话和报告中挖掘核心,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个报告高屋建瓴,给我们提出许多法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的新问题。肖金明(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首先,应坚持法学话语体系、法学学术体系和法学学科体系的“三位一体”——知识体系、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三大重要板块,它们之间相互支撑。其次,法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法学的中国化和法学的全球化同样构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法学研究具有较强意识形态色彩,法学马克思主义化更多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解决中国问题需要坚持法学的问题导向;法学全球化能使中国法学真正走向世界。再次,国家法治、党内法治、社会法治也要形成“三位一体”结构。法学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认真研究执政党自身的治理,把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真正在理论上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最重要的“三位一体”。张巘(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法律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是法学学科建设的核心。首先,国家相应职能部门应出台中国法律界的高端国际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利用培养的人才校友资源吸引更多海外优秀学术人才和留学生。其次,应通过对外宣传的建设,有机结合新兴法学交叉学科和智库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外的法律相关的活动,争取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管理权、决定权。再次,可以积极引进学术和行政两方面的外来优秀人才,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引入中国。最后,应积极向国际层面提供优秀的法学教材和指导性的案例,面向国际培养定向法学人才和国际法律职业人才。李曙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法学学科体系一定要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和社会需求对应的,它的形成受到五方面的影响:一是立法的影响;二是政府行为,特别是执法行为的影响;三是司法判例的影响;四是法律服务业的影响;五是法律解释的影响。法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也有很强的顶层设计导向。李雪梅(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金石是最具有中国特性、时间最长的史料。我们通过对古代金石学和当代历史学进行借鉴,用学科交融的方式在传统金石史料中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在传统金石文献“法律话语”体系的构建上作出了探索和尝试。“铭金”是中国秦汉以前法制传承的重要方式;“刻石”是在先秦、秦汉“铭金”基础上对“镂之金石”法律传承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经历了秦汉“铭功纪法”和“碑以明礼”、唐宋金元“碑以载政”、明清“碑以示禁”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郑永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所有的法学体系都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教义立场和强弱实践维度,可以建立“法学矩阵”概念,构建内部和谐、指导思想统一的法学体系。教义立场下强实践环境可概括为法律教义学,是法学最核心的部分。教义学就是对规范本身的含义进行阐述分析,传统的法学集中在教义学部分。法律理论对教义进行抽象总结,表现为弱实践。法律与政治、法律与经济、法律与逻辑等表现为非教义立场的学科和研究,在立法和司法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哲学的实践性略弱一些,但同样是法学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由光明日报记者周华、钟晓军、李克、李笑萌、肖人夫整理)

撒妙

意大利学者:后疫情时代中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殷欣):近日,来自意大利多所高校的学者举行网络研讨会,就“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和后疫情时代中意两国如何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议题展开讨论,同时正式启动由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研究部拨款资助的“一带一路”研究课题项目。该项目发起人之一、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学系教授斯特法诺·祖纳莱利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中长期来看疫情无法改变全球化发展趋势,中意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斯特法诺·祖纳莱利教授(资料图)作为意大利“重大国家利益研究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研究课题项目由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玛丽娜·提莫特奥教授和斯特法诺·祖纳莱利教授共同发起。中意两国于2019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合作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祖纳莱利教授和其他同事对两国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他说:“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不完全了解,以及如何处理与中国大企业的关系,这些往往是意大利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时遇到的基础性问题。我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既有理解的问题,也有企业之间沟通的问题。”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备受瞩目的往往是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货物往来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要素。而营商环境、法律规范、税收政策,乃至文化差异、消费环境等软件因素往往被人忽视,这些因素却容易给开展合作项目带来障碍。祖纳莱利教授表示,他们的“一带一路”课题项目会具体细致地考察每一个合作领域,从基础设施到时装、医疗、财经等行业,找到阻碍中意企业顺利开展合作的障碍。在找出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如何解决问题,尤其是法律方面的解决方案。他说:“我们会在分析意大利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整体特点之后,再考察具体的行业领域,‘一带一路’可以给意大利企业带来的机遇,以及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法规制度上的,例如授权许可,双方参与企业需要具备的条件等。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海关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国家采取本国优先、反全球化的政策,将疫情归咎于全球化。而一些产业逆全球化分工开始回流国内,让人似乎觉得逆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开启。在后疫情时代,中意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广受关注的话题。对此,祖纳莱利教授认为,疫情的短期影响确实存在,但中长期来看改变不了全球贸易的格局,也无法给国际合作带来实质影响。他表示:“世界上不同经济体之间,如欧洲与中国,特别是意大利同中国之间的合作进程注定要不断推进。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我们的任务是促进这一发展,推动合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意中就可以展开‘一带一路’卫生合作,全球对于增强疫情防控能力的需要,会推动加强同中国的相关合作,对此我深信不疑。”【来源:国际在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今夫此人

“去学院”真的就比“上大学”低人一等吗?

图源:unsplash在广袤的中国学术大地上,坐落着这样一些“学院”: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大学)、五角场文秘职业技术学院(复旦大学)、闵行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京津唐地区预备炼钢工人培训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郫县高级男子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积水潭女子师专(不好意思乱入了)......不知怎的,当把这些高校戏称为“学院”时,地气贴切之感扑面而来;而“大学”一词,在国人眼中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不少学院和学校通过合并或升格更名,“跻身”大学行列。在2018年教育部官网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中,就有16所学院先后升格至大学,其中既包括有一定知名度的上海电力学院(改为上海电力大学),也包括平时未曾听说的钦州学院(改为北部湾大学)。那么改名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学”和“学院”之间有何实质性区别?一、规模和硬件差异我国现行的本科高等院校有“大学”与“学院”之分。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别,教育部有明确规定。根据教育部2006年9月28日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和2006年9月26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大学和学院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大学应达8000人以上,学院应达5000人以上;大学应设研究生院,且研究生人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除了办学规模,二者之间的区别还体现在师资投入、教学科研、学科设置等方面。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区别;数据来源: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在政府集中管理的情况下,高校资源配置还遵循“选优保重”的思想。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国家在高校布点时,要“贯彻选优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优先选择那些代表我国先进水平的、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起骨干带头作用的专业点”。学校拥有“配套的硕士和博士专业点或国家重点学科地”,也成为申报某些项目基地时必备的条件之一。这无疑使某些拥有强大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大学”越发领先,而师资、资金缺乏的“学院”难以望其项背。由国家教育部审批、原国防科工委确认于2005年成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于2013年倒闭。北航北海学院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图源:百度但放眼国际,追溯词源,“大学”和“学院”本并不是站在对立面、歧视和被歧视的双方,而是各有各的使命和职能。二、各司其职:大学研究综合性&学院技能实用性“大学”与“学院”的概念定义在传入我国之前,主要经历了分分合合的三个阶段:中世纪的“大学”与“学院”、近代欧洲的“大学”与“学院”、以及近代美国的“大学”与“学院”。现代大学被认为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则来源于当时的学者行会。12世纪在西欧国家的一些城市中,来自各地游学的学生聚集在博学的学者周围,辩论、研究学问,便仿照手工业者的“行会”建立了自己的组织——"Universitas",意为“教师与学生的组合”。后来这种组织不断壮大,形成大学,“Universitas”一词也演变成了英文中的“University”。1088年,意大利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正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又译“博隆纳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也被称为“大学之母”。欧洲中世纪大学仅以传承知识为使命,并带有庄重的宗教意义,以教化人的心灵为目的。如巴黎大学(1179年成立)是从巴黎圣母院教会学校演变而来。带有基督教义的牛津大学(1214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也成立于这一时期。带有浓重宗教氛围的牛津大学Christ Church学院食堂一景。12世纪前的英国是没有大学的。1167年,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大吵一架,召回了正在巴黎大学学习的英国学者,成立了牛津大学的前身。与“大学”相比,“学院”出现得较晚,且不同国家“学院”的产生方式和含义都不尽相同。比如英国的“College”更有“学院共同体”的概念。在英格兰,游学的学生在“大学”附近租住房屋,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小的社区,这些社区便被称为“College”,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院”。在“College”里师生同食同宿,教学也就自然发生。到16世纪,英格兰的学院已有高度的授课自主权,而大学则更像是承担考试和学位授予的单位。这种模式发展至今,便有了英国独特的“学院制”大学模式。我国大学也有引进学院制的尝试,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内设有“学而书院”,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同住,书院内设有独立于其他院系之外的活动室和社团,学院内部也有教师定期探访。英国目前仅存哈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三所学院制大学。和霍格沃茨里的学院一样,每个学院制大学里的学院都有自己的院徽、院服、吉祥物、学院代表色,甚至格言。图源:哈利波特在西欧的其它国家中,“学院”更有不同的含义。“Faculty”一词在此衍生,意为规模更大、学科交织的“学院”或“学部”。早期西欧中世纪的大学均只有单个学科,如巴黎大学专攻神学,博洛尼亚大学专攻法学。随着大学发展,各大学开始普遍设立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门学科(欧洲传统大学“四学院”)。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开始结成自己的组织,组内包含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这些组织便被称作“Faculty”或“Collgeia”。此种开设多门学科、学科间又有交融的模式,以巴黎大学最为典型,后为众多大学模仿。大学逐渐成了包含众多学院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时至今日,囊括六院七所、覆盖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就被称为“Faculty of Ecation”。包括剑桥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高校,都将教育学院称为“Faculty of Ecation”。而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将“Ecation”划分到“School”中,牛津大学将“Ecation”划分到“Department”中。这三个约同于“学院”的词,彼此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下文阐释)到了18世纪的近代欧洲,法国和德国为了实际需求,先后开办实用学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时期开办军事学校,后创办专为民用工业培养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德国在18世纪后期开设专门的“技术学院”。直到1892年,德皇威廉二世发布命令,要求“技术学院的教授应该具有与传统大学同样的地位”;1900年,技术学院终于获得了授予工程学博士学位的权利,这才标志“以实用性科学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技术学院’,成为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今各种独立于大学开办的学院,其合法性及合理性便来源于此。1828年在伦敦大学开设实用课程的带动下,众多城市纷纷开办教授实用课程的学院。然而彼情彼景,甚至至今为止,牛津和剑桥都巍然不动,拒绝开设实用性课程,坚持神学教育和自由教育。纵观18世纪欧洲出现的“学院”,它们都有不同于以往“大学”和“学院”的特征:(1)独立于大学之外;(2)基于社会需要、为社会服务,开设实用性课程,培养技术人才,专注实用科学研究;(3)非综合,通常专注某一学科领域。在19世纪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学都在以传授现有知识技术、培养学生价值观为己任。直到德国学者洪堡等人认为,大学的使命应不仅在于传递学问,还应在于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教师的使命还在于发明“创造性的学问”。于是,新的大学理想开始在美国孕育。到20世纪30年代,大学职能逐渐演变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School”一词的出现,使得细分学科领域研究成为可能。1819年,美国历史上首个独立于教会的高校“弗吉尼亚大学”诞生。其创建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按照欧洲传统大学的“四学院”模式,将弗吉尼亚大学按照学科领域划分为8个“学院”(School),并允许学生自由选课。“School”一词相对于“College”,是针对研究学科更为细分的概念,也最接近于我们如今对某专业“院”的理解(如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将法学院称为“law school”)。“Department”则是相对于“School”更细分、规模更小的概念,相当于“系”。在“School”出现的同时,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开始出现在校园中,科学研究之精神得以发展。时至今日在美国,“大学”和“学院”的名称使用是随意的。但是美国人民普遍认为,真正的“大学”还是应该具备如下条件:(1)能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不仅是本科;(2)至少拥有一个以上的本科学院;(3)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学术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它也因此被称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虽然“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按照学术规模和综合实力,早就应该被译为“马萨诸塞理工大学”,但因为人们早已习惯了清朝译名,所以沿用至今。至于“麻省理工学院”为何不自己更名为“麻省大学”或“麻省理工大学”,一是因为“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大学)已经存在,二是因为“Institute”在北美洲本就指理工、工学、技术等专科性高校,如果更名为“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岂不是弱化了自己的理工优势,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三、近现代我国“大学”与“学院”概念的演变然而在国外对“大学”和“学院”几乎无差别对待的情况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批院校“升格热”。据统计,在1995到2004年十年间,全国有近300所高校因合并或升格而更名。其实,当“大学”和“学院”最初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时,二者在教育意义上并没有明显差别,只是在规模上有差异界定。1924年《国立大学条例》颁布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法规规定,“称为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之中的3个以上。而且依照重视应用科学的原则,这3个以上的学院中必须包含理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之中的任何一个。不具有3个学院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独立学院”。因此当时只有文、理两个学院的金陵女子大学不能注册为“大学”,只能改名为“金陵女子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前苏联作为学习对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高等教育主要目标。除了继续把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地理、历史)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作为“大学”之外,还把一些认为不应属于“大学”的系科从综合性大学中划分出来,形成独立的、培养专门生产人才的独立学院。当年还是“北京矿业学院”的校园一景20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工业化号召,各种理工院系从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大学等院校中抽离合并,在当时的北京西北郊形成了“八大学院”。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学院区修筑了一条主干路,名为“学院路”。马路东侧由南到北依次是: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马路西侧由南到北一次是: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八大学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殚精竭虑,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经过60年代动荡的国际反华局势后,“八大学院”终于重聚北京,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更名为“大学”。60年代前期,国际反华局面升温;1969年开始,全国战备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疏散人口。当时的一些领导人提出,农业学院、地质学院、矿业学院怎么能待在城里呢?于是,1969年10月,中央一声令下,“八大学院”中四个离开了北京。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武汉;北京矿业学院1969年开始迁往四川重庆,后又被安置到合川县三汇坝,1982年则迁往江苏徐州矿区;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改称华东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先是迁到了重庆后又迁到河北邢台。北京钢铁学院本来也确定为外迁,临上火车的那晚,紧急通知留在当地,于是钢院幸运地留在了北京。迁移的几年中,学校只招了工农兵学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几个风雨飘摇的学院才陆续回到北京。他们中大多数重新回到了学院路,只有石油大学搬到了昌平。——“八大学院”百度百科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走上扩招道路,高校合并也使得大批“学院”与“学校”并入“大学”。对于“学院”的“鄙视”,以及众多独立“学院”力求升格“大学”,主要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初步确定了大学与学院、专科学校的政府管理体制。无论是实际资源配置,还是学校级别,都是大学高于学院、学院高于学校。学院更名,也是出于利益动机。升格或改名之后“档次”提高,能更好吸收优质生源、教师、政府拨款和其它外部资源。不过除了部分符合升级规定的高校,不少高校仅凭借简单的合并和扩招就成了大学。这样做一是会导致人们对“大学”和“学院”的认知日益混淆,因为“学院”升“大学”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门槛可言;二是会加剧人们对“大学”和“学院”的认知偏见,因为“学院”纷纷想成为“大学”,证明这样做是有利可循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除了综合性研究人才,社会建设也需要从事特别领域行业的专业人才。“学院”自挂上“大学”名牌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从专注某一领域到从事综合性研究的跨越。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最关键的还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学术实力、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作为“蓟门桥北爱情动作片拍摄中心兼青年男女伦理研究与实践基地”的“北京电影学院”本院,表示自己的实力和名字都没毛病!参考文献:[1]魏国东,徐巍.“大学”与“学院”概念区别特征的历史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3-34.[2]杨新兴.“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J].辨析与杂谈,2005,7(1):44-46.[3]薛建强.试论大学与学院的科学界定[J].江苏高教,1997,(3):36-37.[4]李泽彧,孙曙光.论我国高校“大学”、“学院”名称的由来、现状及走向[N].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5]杨如安.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大学学院制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6]时伟.内涵发展:从学院到大学的路径探析[N].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114.[8]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意见.[9]中国高校江湖绰号_百度百科.[10]八大学院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