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舆论关心的“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近日,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再次予以明确。记者注意到,教育部网站9月2日发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311号(教育类212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提案〔2020〕第11号,以下简称“答复”)。在这份答复开篇,教育部就明确: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教育部历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出台多个管理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对于规范管理防止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异化,教育部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已开展工作。第一,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1995〕20号),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明确规定“博士生指导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以适应博士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扩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生导师均由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岗位标准进行评聘。第二,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文件强化了研究生导师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三大基本素质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七个方面的立德树人职责,并提出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表彰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等。第三,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结合高校特点,提出十条针对性的要求,包括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方面,每一条既提出正面倡导,又划定师德底线。第四,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包含“三个坚持”(坚持思想铸魂、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党建引领)、“三个突出”(突出课堂育德、突出典型树德、突出规则立德)、“四个严格”(严格招聘引进、严格考核评价、严格师德督导、严格违规惩处)、“四个强化”(强化地位提升、强化权利保护、强化尊师教育、强化各方联动)和“一个加强”(加强工作保障)在内的15项具体任务,全方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对于下一步工作,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您提出的“制定法律界限明晰的导师权责规定”“建立健全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的制度机制”“构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指导能力有很大启发。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要求培养单位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二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聚焦导师指导环节,要求导师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三是明确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切实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教育部网站编辑:岳靓审核:朱丽终审:冷文生
对于社会舆论关心的“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近日,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再次予以明确。记者注意到,教育部网站9月2日发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311号(教育类212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提案〔2020〕第11号,以下简称“答复”)。在这份答复开篇,教育部就明确: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教育部历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先后出台多个管理文件,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对于规范管理防止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异化,教育部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已开展工作。第一,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1995〕20号),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明确规定“博士生指导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以适应博士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扩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生导师均由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岗位标准进行评聘。第二,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文件强化了研究生导师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三大基本素质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七个方面的立德树人职责,并提出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表彰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等。第三,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结合高校特点,提出十条针对性的要求,包括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方面,每一条既提出正面倡导,又划定师德底线。第四,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包含“三个坚持”(坚持思想铸魂、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党建引领)、“三个突出”(突出课堂育德、突出典型树德、突出规则立德)、“四个严格”(严格招聘引进、严格考核评价、严格师德督导、严格违规惩处)、“四个强化”(强化地位提升、强化权利保护、强化尊师教育、强化各方联动)和“一个加强”(加强工作保障)在内的15项具体任务,全方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对于下一步工作,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您提出的“制定法律界限明晰的导师权责规定”“建立健全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的制度机制”“构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指导能力有很大启发。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要求培养单位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二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聚焦导师指导环节,要求导师正确履行指导职责,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三是明确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切实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综合澎湃新闻、教育部网站)
众所周知考博容易,但是博士毕业难,但是其实考博也难,难倒不是因为题难,因为题难大家都难,考博的难体现在两点:一是难在了考博的复试,因为在考博复试阶段博导有一票否决权,博导如果不想要你那么你就没有机会被他录取。二是考博几乎没机会调剂。你像考研复试没有通过,还会有机会调剂,但是考博几乎没有机会调剂,因为你不能往外面学校调剂,只能校内调剂,校内调剂也需要博导愿意要你,难度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博导在招生方面有自主决定权?原因主要有三点:博士第一,博士能否顺利毕业,关系博导招生资格。现在一些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都有规定,如果博士没有顺利毕业,会取消博导两年的招生资格,因此对于博导而言,由自己来选择录取谁显然更为合适,这样博导可以招到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否则博士毕业不了,论文写不出来,博士学生耽搁了几年,博导也会受到影响。第二,博士培养需要经费。而经费就需要从博导的课题经费里面出,对于理工科博士而言,做实验需要实验室和仪器,这些都要花费一些经费,这些实验的成本非常昂贵。因此为了博导经费的学术产出最大化,必须选出对博导来讲有潜力的学生,因此博导在博士招生方面有自主决定权。博士毕业第三,由博士和导师的师承关系决定。博士和导师的关系,更像是师徒关系,一般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会让自己的博士继续研究,希望在这一领域能研究出成果。博导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学术研究,如果招的学生研究方向和自己不同,专业和自己的专业不太接近,就不容易在博导的研究方向上研究出成果,因此博导在招生方面有自主决定权。博导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博导在招生方面有自主决定权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招生不透明。比如一些博导在招生时候会明确给联系他的学生说自己报考的学生已经有人了,请联系其他导师,但是真实的情况可能就只有一个学生报考他的博士。二是考博的复试过程缺乏监督,形同虚设。比如某个研究生连续两年报考某个学校博士,第二次考了第一名,但是博导的学生也进面试了,在这种情况下博导会录取自己的学生,考第一名的那个学生只能接受失败的现实。博士毕业为此有必要在给予博导自主招生权利之外,如何纳入有效监督,让博士考试更加的公平,让更多有志于学术钻研的年轻人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博士顺利录取。然而,自己考虑半天,读还是不读?每年都有博士自杀的新闻,实在吓人。如今,不仅博士,硕士、本科都有自杀的。万一将来自己也走上这条路怎么办?活这么大不容易,我可不想白白送命。最后,给家里打电话,家人建议:读吧。自己又考虑一下,读吧!于是,开始了四年的博士。从一开始,内心是压抑的。所以,还没开学就联系导师,早早跑到学校去干活。毕竟万一毕不了业,丢人事小,耽误自己几年时间事大。从上博士第一天起,满脑子想的都是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如今已经毕业两年多,四年博士生活,如今回头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虽然有过挫折、失败、郁闷、失落,然而,也有高兴、兴奋、有趣,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老师、同学和往事。其实,博士只要踏实学,智商没问题,毕业都不成问题。然而,经常有博士因为毕业而自杀的新闻,还是著名高校的博士。有的读了好几年,有的才一两年。对于这些人,不再评论什么。然而,很多人纷纷把矛头直指导师,认为导师是主要因素,更有人称导师为元凶。其实,想告诉大家的是,学术研究不是闹着玩,来不得半点虚假。严厉的导师才是负责任的导师,当然,是对事不对人的导师。其中不乏有人说什么快乐教育,依据很多人的经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这些人,完全是在扯淡。快乐教育、柔情蜜意,从来教育不出好学生,这样的教育,当年的日本已经替我们试过了。而今天。我们还在这里侃侃而谈快乐教育,严厉老师被称为折磨人的元凶。中国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人,只想吃最少的苦成为人上人,或者根本不吃苦。博士本就是要吃苦,多少人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做实验、整理数据、写论文。有时候一个实验要失败很多次,但他们仍要坚持。博士过程中,导师很重要。会对研究方向把脉,指明研究方向的同时,让你少走弯路。如果导师对自己不管不问,脑子稍微正常点的人都应该立刻清楚,自己的处境很危险。要想办法主动跟老师沟通。其实导师也有压力,一次聚会,一位学术水平很厉害的老师吐槽,现在老师也不好当。不严厉吧,学生自己太放松,成果出不来,毕不了业;稍微严厉一点,万一出点事,自己心里也不好过,还毕不了业。毕竟导师也是为人父母,自己的学生就像自己的晚辈。有一个学生因为找工作不顺利,走了极端。送去医院抢救的时候,几个同学和她导师都去了。当医生告知抢救无效的时候,她导师看着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出了事。那种难受,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难受。同门的一个博士,因为毕业遇到了问题,又有两天不来教研室,还是一个人独住。老师知道后,赶紧联系其他同学,让去宿舍看看。电话里还不忘对每个同学叮嘱“看到没事之后一定给我回个电话!”心急如焚,也许正是老师当时的状态。知道学生没事以后,把学生找到办公室,据那位同学说,老师语气真好。安慰自己毕业没问题,好好学,一定可以毕业。还让学生压力别太大,有老师同学帮忙呢!其实那位同学也就是在宿舍宅了两天,心情不好打打游戏压压惊!当时他告诉我们的时候,连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可是,这样的教育,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让我们怎么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呢?学生出事,老师也不愿看到,但是,柔情蜜意根本教育不出优秀学生!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文/文墨曾几何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充斥着农村,使“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认知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很多人盲目崇拜暴发户,让孩子放弃读书,导致有些孩子的人生观发生改变,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迷茫。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出生在普通家庭,只有读书,才能开阔眼界,获取更多知识,才会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权,才有能力、有机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应该被“读书无用论”蒙蔽双眼,还是要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无穷力量。例如:28岁“最美”教授、女博导李琳,就是因为读书才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她的人生履历,去了解她背后的精彩故事。1991年出生的李琳,是一位标准的90后美女,2010年参加高考,便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大作为“双一流”高校中的一员,其实力可见一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子科大越来越炙手可热,每年的录取分数也是水涨船高。当年,李琳进入电子科大后,学习依然非常努力,还继续保持着高效的学习习惯,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学习。因此,她的学业成绩特别突出,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其实,能够考上电子科大的学生,可以说都是学霸级的人物,关键是到大学以后,还能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把握好自己。有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挂科、补考,严重的甚至被退学,并不是因为学习能力有问题,而是忘记初心,把读书学习弱化,更多的时间用来享乐,其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就像当年的四川考霸张非,2次考入清华,1次进入北大,1次考入复旦。但终因他沉迷游戏,不努力读书,最终碌碌无为。而李琳恰恰把握好了自己,在不懈努力的求学道路上,变得越来越优秀。正是因为这样,她本科毕业后就获得了北京大学直博的机会。李琳进入北大读博后,主要进行的是哺乳动物生殖系细胞发育过程的研究与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开发。她读博期间,就在Cell ( 《细胞学》顶级基础医学杂志)(2015,封面文章)、Nature Cell Biology ( 《自然细胞生物学》、顶级杂志《自然》的系列刊物,拥有极高的影响因子) (2018)、Cell Research(2017,封面文章)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不仅如此,她相关的科研成果还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5年度中国生命领域十大进展”。李琳就像学术领域里的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9年6月,她北大博士毕业,同年7月份,李琳作为“优秀学术骨干”被南方医科大学引入,获聘南医大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至此,28岁“最美”教授、女博导诞生。其待遇更是令人羡慕,不仅年薪90万(税前);还有180—220万安家费(税前);以及300—400万科研启动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等。李琳的事迹也因此被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众多媒体转载,并称她为“新时代 新青年”的杰出代表。当时,网友看了她的事迹后,直呼:这个美女博士好神啊!居然没有国外进修经历,博士直接做博导,真牛!看过李琳照片的人会发现,其实她还是美女一枚。清秀的五官,淡淡的妆容,一头乌黑的长直秀发,让人看了不免连连称赞,真的非常漂亮。她的颜值和气质不仅仅是基因强大,还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因为她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通过李琳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读书无用论”其实就是一句欺骗人们的谎话,人生路上所谓的捷径都是给自己挖的坑,只有一步一步走踏实,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让自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未来才会馈赠以幸运。所以“知识改变命运”才是真正的至理名言,我们应该牢记于心。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及人民论坛杂志近日,某英语培训机构关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家成立了20年的老牌教育培训机构,原来真是“高大上”的象征,如今却沦为“跑路”的下场。很多学员到实体店要求退回学费,但是始终没有结果。而接下来的消息则更加令人惶恐:这家培训机构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多家实体店宣布关停。此外,最近上海多家早教机构相继“关门”、“跑路”。这些培训机构怎么了?今天,思响哥就为大家扒一扒教育培训机构的那些乱象。教育培训机构乱象有哪些?无证无照办学对于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我国已有相关法律进行了严格规范。但我国各省市均存在相当数量无证无照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个人式培训点”,这已成为最大的乱象。其中,“个人式培训点”是指,一些在校任课老师或退休老师利用家庭或临时租用的房间,在周末或寒暑假偷偷摸摸进行的小型有偿辅导或补习活动,参加补习或辅导的学生人数,多则十几人,少则三五人。这些“个人式培训点”往往具有隐蔽性强、熟人圈子和学生规模小等特点,因而很难被发现和取缔。假证假照办学这类教育培训机构,各地均时有所见。受到教育培训市场的利益诱惑,但苦于办证办照难或为了逃避管制和税收等,一些不法之徒就请人制作假证假照,并在相对比较偏僻或隐蔽的地方,“堂而皇之”地开办教育培训机构。一证多点办学又不备案一些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及其他原因,常常进行一证多点办学或跨区县办学,却又不到教学区所属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这样做往往有逃避属地教育部门监管和避税之嫌。“打擦边球”教育培训机构“打擦边球”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而且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有照无证”或“有照有证”的教育培训机构,擅自更改或扩大经营范围和项目。一些原先注册“文化咨询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的机构,未经许可,却从事学科类教育培训活动;登记注册为职业技能类或艺术类培训班,却开办学科类教育培训班等。这些“打擦边球”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往往十分“机动灵活”,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关门或偃旗息鼓,风头过后又会卷土重来,真正让政府防不胜防。弄虚作假不少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吸引客户和其他目的,均以“名校名师”执教、通过某标准认证品质优胜、“包过、包提高、包考上”、多少培训生得到某某名校或名大学录取等广告,进行虚假或夸张宣传。这样做,主要是迎合学生家长的首选口味:“名校名师”及“有望考上名校”。恶性竞争我国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模十分庞大,市场价值惊人。如此诱人的巨大蛋糕,无疑会吸引大量社会上有证无证的个人和机构想方设法进入这一市场。因此,如果规范不足或监管不力,就必然出现相互诋毁、恶性竞争等现象,其主要做法是:攻击对手、低价竞争、同行挖人,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培训价格混乱或虚高有关教育培训机构争议较大的事情之一,就是其项目价格。同样是某类教育培训,不同教育培训机构的价格却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如,一些具有垄断地位的所谓龙头培训机构,一次培训班的价格可以高得惊人。因此,如何规制教育培训价格,让客户觉得“付出有所得”,同时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的确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定位错乱,名不副实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但却像营利性公司一样进行经营和运作。经营不善,卷款跑路由于经营不善、不当竞争及其他原因,一些不良教育培训机构举办者在出现经营性亏损或难以维持机构生存或过于贪心时,会突然人去楼空、卷款跑路,既让培训机构的员工领不到应得的报酬,也给学生家长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多年来,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另外,不诚信不规范、“挂羊头卖狗肉”、培训班名称混乱、培训项目有名无实等,也是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为人诟病的乱象。如何治理?国家针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收费”“增加学生课外负担”“无序竞争”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聚焦校外教育培训的六大乱象,特别是针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无证无照”等不规范、缺资质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限期整改或停止办学的严厉治理措施,被认为“史上最严”;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又颁发《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至此,线上线下的校外培训机构都有相关政策进行规范。除了以上这些治理政策外,还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治理办法:制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运行管理条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将不断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这就必然要求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尽快形成健康有序的教育培训市场。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不能仅仅依靠制度安排,而应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才能达到目的。因为与法律相比,政策的规范力、约束力和惩戒力均相对较弱。因此,建议尽早制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运行管理条例》,把教育培训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等用法的形式明确和规范下来。集中审批、简化手续、联合监管一般而言,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分为职业技能类和文化教育类,前者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和监管,后者则归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监管,但两者都要取得办学许可证,而且根据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办法,两类均可自愿选择注册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机构。不同性质的机构在单位登记、税收、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分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可能涉及教育、卫生、消防、工商、民政等部门,非常复杂。建议国家研究制订集中审批、简化手续和联合监管等政策措施,特别是应该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共同监管和维持教育培训市场的运行秩序。建立同业联合会,并指导设立行业自律准则建议各地政府鼓励和引导本地教育培训机构成立同业联合会,并指导他们设立行为自律准则,这可能是治理教育培训乱象的重要举措之一。严格规范核心要素,但要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提高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只让优质社会资本涉足这一领域,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市场,减少乱象。其实不然,目前有合法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占比较低,准入条件严苛和手续繁琐可能是重要原因。如果不顾现实,还是执行很高的准入门槛,甚至还要继续提高门槛,就会把大量民间资本阻挡在教育培训的大门之外,这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在巨大利益面前,一些个人或机构由于难以取得合法合规的营业资质,就会设法打擦边球或进行证照不全的培训活动;二是那些少数进入门槛的教育培训机构,很可能会把控教育培训市场,恣意操控价格,并逐步形成行业垄断,这将使教育培训价格飞涨,最终必将损害民众利益,而这,又会成为政策治理的一个新难点。因此,不仅不能提高准入门槛,还应该适当降低门槛。但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应该对师资、基本办学条件等一些核心要素进行严格规范。开办和扩充公益性教育培训或补习机构各地政府可以设立公益性助学专项基金,以支持和资助公立中小学校开办公益性培训或补习或辅导班,这既可以解决“三点半”难题,又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和条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校不收取任何培训费,只需要给相关老师提供合理的报酬。如果这种班开得好,既可以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或补习需求,同时也可以让有能力和精力的教师取得较多的合法收入。当然,这些做法应当先进行摸索和研究,而且在实行时必须严格加以规范。原文文章有删减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9月中作者 |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导 林荣日原标题 | 教育培训机构乱象怎么治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原文责编 | 赵橙岑原文美编 | 杨玲玲欢迎加入人民论坛VIP会员
最近,一位90后高颜值女博导在网络上爆红。这位女博导的履历实在是太优秀。5岁上小学,10岁上初中,16岁参加高考。之后,考入浙江大学、毕业后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毕业,从事博士后研究。6年里,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20多篇。27岁当上博导,是目前浙大最年轻的PI独立研究员,她指导的博士生甚至只比她小3岁。浙江大学院长欧阳宏伟发了条朋友圈这样夸赞她:“27岁的刘琬璐老师应该是目前浙大最年轻的PI独立研究员,医学出身的她这么年轻就是博导,这在全国都非常稀少。”很多同龄人尚且还处在职场迷茫期,而刘琬璐拿着几十万年薪,做着自己最喜欢的科研,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独立实验室。工作之余,她还是羽毛球健将和摄影爱好者。其实开挂的人生背后,只不过是吃了比常人多很多倍的苦。每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成功背后是付出与心血。在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年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应该都理解那种痛苦和无助。刘琬璐家是在四川,经历过触目惊心的灾后场景,再加上高三那边母亲患病,但一直没得到好的治疗方法。所以这也是最终让刘琬璐确定要学医的主要原因。所以高考后她选择了报考浙江大学的医学专业。刘琬璐自知自己没有殷实的背景,所以进入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或者图书馆。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才换来了今天的成就。《超级演说家》中,刘媛媛说过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门,都要靠自己。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就是要告诉你,让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刘琬璐做到了,靠着自己拼搏的劲头,如今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回忆在美国读博的那几年,刘琬璐说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五点起床,六点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做实验,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忙的时候有时候一天都顾不上吃饭。为了获得详细的数据,别人在玩耍的时候,他在实验室,别人在花前月下谈恋爱时,他仍然在实验室。正是因为如此废寝忘食的工作,才成就了他的今天。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读书的那些年,虽然苦,但也正是因为读书,才让如今的刘琬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仍然有人信奉着读书无用论的故事,认为有些大老板没有学历,没读多少书,如今照样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你能保证你就是那个小概率之一吗?也有人说,我的公司招聘从来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学历本身就是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一个人的学历基本上就能够推断出它的学习轨迹。如果你不注重学历,认为读书无用,等你真正进入社会之后,你就会被社会的现实啪啪打脸。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数据,很多知名企业家基本都毕业于我国的重点名校。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曾就读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曾就读于武汉大学。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联想柳传志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书无用论的说法早已经是过去式,先如今没有学历,未来就业只能遭受这个社会的毒打。学历虽然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足以决定一个人未来有多少种可以主动选择的机会。深圳中学今年的招聘当中,一共招聘了28名教师,其中有有15人是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余的教师也都来自各个名校。深圳龙华区教育局,招聘400位在编教师,同样给出了丰厚的薪水。年薪本科生26万+、研究生28万+,另有“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落户深圳、全年带薪休假165天+”对于一般学历的普通人,一个月的薪资不过是几千元。如果自己足够努力吃苦,最高的月薪只不过在一万左右,而且薪资根本不稳定。而他们一毕业就能拿到高薪水,不用担心自己因为能力不足而被辞退,也不用担心自己交不起房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拿高薪,跨越阶层,你还有什么理由说读书不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来源:中国经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9月9日,今年29岁的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保丹收获了一份奖励青年科技学者的大礼,其和另外9位青年科学家一起入选2020年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10位青年科学家获得达摩院的1000万元奖金。赵保丹先后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学学士,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从2019年至今担任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保丹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在光电中的应用。虽然仅有29岁,但她的学术成就已经极为硬核: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 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单最年轻的入选者之一。她以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新方法突破了钙钛矿LED效率的世界纪录;还利用锡代替铅的手段降低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毒性。三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Electronics, Advanced Materials等领域顶级期刊。作为(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系列期刊总计发表论文7篇。网友们对如此优秀的人才赞叹不已,称:90后都当博导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共44万多人,其中29岁及以下的只有1934人,只占导师总数的0.4%,而博导更是只有14人,凤毛麟角。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主要集中于40-54岁的年龄段,在29岁或29岁以下就成为了博导,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目前,我国很多著名高校的硕士导师在逐步年轻化,很多虽是刚从院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可能没有足够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没有足够带学生的经验。但是能做研究生导师,也说明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极强的科研能力,在导师这个群体中,科研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的高校已经不再是使用以前的那种老传统,即必须是副教授以上才可以带学生,也积极地用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师。
12月11日,北京大学通过其官方微博发表情况通报。针对前段时间收到关于冯仁杰教师涉嫌违法师德师风问题的实名举报积极展开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冯仁杰作为高校教师,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违反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北京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北京大学教师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造成恶劣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北京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北京大学教师违规违纪调查处理试行办法》,经北京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研究,学校决定:撤销冯仁杰教师资格,取消其有关人才计划入选这个,报上级部门批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予以解聘。随着官方微博的发布,一时间获得众多权威媒体转发,其中不乏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可见此事既表明了北京大学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又表明了整个大环境对于类似这种违法师德师风行为的严惩不贷的决心。前段时间,有网友爆料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仁杰“插足本科生,出轨已婚女,北大博导同时劈腿数十人!”并晒出多张截图。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引发舆论热潮。随着事情的影响逐步扩大,北京大学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最终查明结果,给予冯仁杰取消教师资格,解聘的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