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简介本科:普通211专业:汉语言文学绩点:3.85排名:1/160四六级:478/523最终去向:中国人民大学获奖情况:校级奖学金两次科研:一个小小的校级项目,主要是写论文,质量不高,未发表预推免:参加4所,通过3所——苏大,上外,人大写在前面在保研之前,我其实很没有信心,夏令营和预推免都是海投,只要是比本科学校稍微好一些的学校都投了,后来的经历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你会发现你的时间根本规划不好,大把的时间都用来填表格,没有时间复习,面试时间也总是撞车。我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在这里想用自己的经历给大家的保研之路带来一些启发。我的专业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它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学科,有点像是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理论+其它学科(哲学、美学、人类学等)的部分理论,很庞杂,所以要准备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基础知识、专著阅读、学科前沿动态等都是需要注意的。保研的准备一、 排名。排名是第一重要的,它是你专业能力的硬证明。有些非常棒的985高校可能只会要学校的第一名,所以,在最后一个学期,一定要好好地提升成绩,保住排名!二、 材料。现在疫情原因闲在家中的保研er们,材料可以准备起来了。主要是个人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中英文自我介绍等。提前写好,然后过几天一遍一遍地去修改它们,我当时有看“保研派”等一些公众号,会有所启发——“原来这一点写得不太合适,快去改”。三、 院校层次划分。早早地确定你的心仪院校,保底院校,还有努力就能上的比较稳的院校。一个层次不要选择太多,2、3个就好。然后去看看网上有没有以往的经验贴,做到心里有谱。四、 复习。现在大家时间应该会相对充裕,这是复习的好时机,把大一大二的专业书籍都找出来,翻一两遍,再找到心仪专业的教科书和专著,开始读,一定要做笔记!到时候笔试面试之前再翻一翻,比临阵磨枪好太多了。保研进行时当你开始收到入营通知、面试通知时,注意: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海投,按照我们之前做的院校划分,每个层次选择一到两个院校去参加。这时距离面试一般还有一些时间,我们要根据院校特征来准备面试,以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为例,有些学校重视理论研究,有些学校重视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如上外),有些学校重视文本的鉴赏能力、文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能力(如人大),那么这时根据你的简历,预测面试问题,在相关方面重点准备,比如喜欢的书,理论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等。可以让同学根据你的简历提问题,提前适应面试的场景。我们会坐很久的车来到高校,在车上的时候好好地准备下你的中英自我介绍,再看一遍预测的面试题,告诉自己要放轻松,尽力而为,回答得有条理,有礼貌,一切自会水到渠成。回答问题一定要大声,我有一次面试的时候就因为声音太小,被老师指出来听不清,那场面试也失败了。一些小Tips有学妹问我要不要联系导师,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的学姐,我没有联系导师。对于中文而言,我认为如果你对一个老师特别感兴趣,读过他的大部分著作和论文,也非常想上这个学校,选他作导师,那么你可以联系他;但如果你仅仅是想要增加你面试时的好感度,对老师本身并不太了解,那就不要联系,凭实力说话。一方面,有些老师不喜欢这种方式,不了解他的研究贸然打扰,这样反而会留下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文科不同于理工科,有些理工科保研后就到导师实验室去了,但文科一般是入学后再选导师的。关于发表论文对保研的影响大不大。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自己没有发表论文,但是我将我自己写过的还可以的论文打印下来,在面试的时候呈给老师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你的论文发表了但质量不高,它也不会有太大作用,如果你的论文没有发表,但老师随意浏览一下觉得还可以,这也会为你的整体加分。最后一点,就是要重视英语口语的练习,除了背英语自我介绍,相关的英语词汇、基础句型也要复习起来,人大的英语面试采用抽题制,题目很随意,用英语回答,有一分钟思考时间,这需要你有很好的英语积累,我也是因为有复习英语句型和词汇,才没有太磕巴。总的来说,保研是一场关于实力与心态的战役,复习好专业知识,弄明白未来想要的研究方向,有选择地参加面试,心态放平,你就一定可以!
11月15-1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双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杭州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与话语传播研究中心”、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艺批评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编辑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来自93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1月15日举办了院长论坛和研究会第二次全体理事会会议。11月16日外国语学院院长欧荣教授主持开幕式。杭州师范大学校领导胡华副校长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表达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学科概况与发展成就,以及外国语学院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特色,感谢与会专家对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支持与帮助。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彭青龙会长致开幕词,他深入阐释了外语学科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聚焦于外语人才核心素养,推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以生动幽默的比喻概括语言学与文学的关系,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研讨会以“科技·文学·艺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为主题,吴笛、廖咸浩、查明建、凌建侯、郑燕虹、阮炜、陈静、金英敏八位学者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殷企平、邱雅芬、王卓、张旭春、金雯、宁明、耿纪永、罗良功主持,主要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关系、文学与艺术、科技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下午大会则分为高端论坛、专家对谈、分组研讨、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高端论坛上耿纪永、罗良功、欧荣、邱雅芬、张旭春、金雯进行了发言,由谭惠娟、谭琼琳、都岚岚、毛凌滢分别主持。专家对谈则在殷企平、阮炜两位学者的谈话中围绕英文专业与人文教育这一专题不断展开。分组研讨、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共分为十组,话题涉及比较视野下的文学、文学中的科学与科幻、数字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等多个维度,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当晚还举办了主编对话,《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等10余家期刊主要负责人来到现场和在座的学者分享了各自的办刊特色、栏目设置、投稿方式等。随后还对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分别颁发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研究会副会长高方最后致闭幕词,呼吁大家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学会和学科的建设发展。科技与文学、艺术三者互补统一、相互促进,在彼此的繁荣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1978年至今既是中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新时代。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文学与科技、艺术间如何相互影响和作用遂成为重要议题。本次研讨会,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思想交锋的平台,充分展现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
《文学研究》5卷2期封面[儒学与文学会通研究]主持人语 赵敏俐“孔氏有《古文尚书》”问题再探讨 杜阳、马士远理学视域下的宋代书院记 张文利论北宋理学家“清淡”审美理想及其诗歌呈现问题 王培友明代儒林的诗歌世界 郭万金、贾娟娟一扇透视传统美学精神的幽窗——试论中国古代器物汉字美学价值 陈虹班固《两都赋》中祭祀诗与祥瑞诗的主旨及历史背景 丁玎魏晋南朝六代正史引五言诗考论 葛志伟左思《咏史》中的诗与史 张月中晚唐墓志中的浪漫书写 洪越撰,刘倩译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个性与艺术眼光——从《宋诗选》到《读宋史随笔》 郑伟改译、创译与误译:王红公译介李清照词的三重向度 涂慧明清诗词与十字门的历史景观及文学形象 王习雯人性的矛盾:《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新议 许景昭、周昭端《牡丹亭》与汤显祖的“戏教”思想 黄若舜詹熙的生平和创作 魏爱莲著,王碧丝 译汪东致盛静霞论词丛札考释 楼培从奥维德、卡尔维诺到拉康:论俄耳甫斯神话变奏中的爱欲问题 涂险峰、汪奕君后形而上学视域中的视觉文化理论 吴天天《文学研究》简介1992年,原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南京大学文学院)创办了学术集刊《文学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研究》各期1997年5月,南大中文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以及江苏文艺出版社共同签署《关于合作编辑出版〈文学评论丛刊〉的协议书》,认为:“由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学研究》已经出版5辑,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了繁荣学术,南京大学中文系与江苏文艺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商,决定以《文学评论丛刊》的名义继续编辑出版。”协议规定《丛刊》由南大中文系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共同编辑,编辑部设在南京大学中文系,由南京大学资助出版。1999年双方续签《协议》;2001年转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南京大学文学院与《文学评论》编辑部再次续签《协议》。经过17年的圆满合作,共出版15卷30期,被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中国知网”来源集刊,已成为高校中文学科的知名学术刊物。2014年,双方《协议》期满,经协商,决定从15卷2期以后,停止共同编辑出版《文学评论丛刊》。根据1997年的《协议书》,南京大学文学院决定恢复使用《文学研究》的名义,复刊后的《文学研究》将从2015年第1卷第1期起,继续以每年1卷2期的周期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每期刊出35万字左右,版式不变,内容包含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成果,并适当组织一些专栏,以飨学界。复刊后的《文学研究》将依托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坚持严格的学术研究规范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努力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追求学术深度与广度,推进文学理论、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文学的研究,依循严格的送审与推荐程序,认真持久地办好刊物。复刊后的《文学研究》欢迎学界同仁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如赐稿本刊,请按照以下格式提供:1、论文题目以中英文双语书写。2、题目下方请提供:(1)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2)3—4个“关健词”。3、论文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形式,注号为加圈阿拉伯数字,如“①”。如系项目成果,请在论文第1页注释“①”上加*号说明。4、提供作者简介,内容包括:(1)姓名;(2)工作单位及职称;(3)主要学术方向。字数在30字左右。5、文末必须提供作者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手机、E-mail。稿件请以纸本寄至: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编辑部,邮政编码:210023,稿件三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不再退寄稿件。
我于1958年10月出生在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一个农民家庭,按干支记年那年为戊戌年,从记事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我是戊戌年生人,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开的一个玩笑,说我和奶奶同年出生,祖母出生于1898年,即戊戌变法那一年,大我整六十岁。我1966年上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基础教育阶段正好在十年文革时期。文革开始时年龄尚小,虽然也要背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跳忠字舞,但写大字报、造反、串连、武斗与小学生没有什么关系,基本上可以正常上课,语文课主要是背毛主席语录和诗词,也读一些写英雄人物的短文,算术课除学习加减乘除计算方法外,应用题也带革命内容。初中是在一个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读的,主要上语文和数学课,没有条件开物理和化学课,记得学校也发过《农业基础知识》和《工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前者涉及到一些生物和化学知识,后者主要是一些物理知识,但没有老师讲授。初中阶段读过几本现代小说,我姨夫是复员军人,在部队买过一些小说,学校离他家很近,我到他家借阅过巴金的《家》、《春》、《秋》、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等,这些小说当时都是禁书,偷偷看的。也读过《闪闪的红星》、《海岛女民兵》,这是当时允许读的小说。这些阅读与我后来的专业有一点关系,也算是我的文学启蒙。姨父家也有《红楼梦》,读过开头,读不懂,放弃了。高中阶段赶上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基本没有正常上过几节课。高中两年,我们到农场插过秧,到工厂车过螺丝,到医院给病人打过针,到农村采访写过通讯报道,家乡的第一条高压输电线是我们帮助架起来的。每逢五一、七一、十一等节日,学校都要出墙报,以示庆祝。学生写一些诗歌、散文习作,老师挑选和修改,安排几个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学生抄写,贴在校园的墙壁上。抄写的学生可以不去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我就是经常办墙报的学生之一。为了写作打油诗,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过一些诗歌押韵的常识,知道了中东、江阳、怀来、言前等十三辙。老师还将当时报刊上发表的诗歌推荐给学生阅读,记得全文抄过《理想之歌》,背诵过其中的一些段落。还在报刊上读过徐刚、纪宇等人的诗歌。高中两年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因为当时农村高中毕业生还很少,所以毕业后安排在民办小学当老师。第一年教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三年级的算术。教学内容并不深奥,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怎样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是当时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于是向老教师请教,老师们告诉我,每门课都印发了教学参考资料,可以按教学参考资料上的内容教学生。再去听老教师的课,慢慢熟悉了教学的基本程序。就语文课来说,先教生字词,让学生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再领读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重要的段落要求背诵。然后给文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接着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我当民办教师才十来天,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6日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教学回归正轨,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抓教学质量,无非是开展教学检查,组织统一考试。多次统考,我所教的班成绩都不错。第二年,学校安排我教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虽然有了一年的教学经验,我这个名义上的高中毕业生,实际上也就初中生的水平,让我教初中,压力很大。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只能自学,自己学会了,再教学生。我当时自学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的一套现代汉语知识丛书,包括《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现代汉语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及其应用》。还自费订阅了《人民文学》、《诗刊》,记得在《人民文学》上读到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时,几个青年教师十分兴奋,还一起讨论过。当时不可能明白这篇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还是能读出它和文革时期发表的一些小说完全不同。还购买、阅读过刘亚洲的历史小说《陈胜》。民办教师的工作,逼着自己自学了一些语文与历史知识。所以当恢复高考,选择报考门类时,很自然选择了文科。1978年9月,我离开生活了20年的家乡,到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和各高校一样,我们78级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大的三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完全是两代人。我二十岁上大学,属于年龄偏小的。虽说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实际水平相差还是比较大。一些文革前夕毕业的老大哥,有的中师毕业,教了十几年的中学语文,其人生阅历和阅读面比我们这些在文革期间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要宽广得多。上过几周课后,就发现了自己与老大哥们的差距。现代汉语没有问题,老师讲授的内容基本上自修过。古代汉语,因为当民办教师时讲过一些古文名篇,文言文阅读基本过关。现代文学,上大学前读过一些现代作家的小说,也能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基础最弱的是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大量的文学作品没有读过,尤其是一些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从大二开始,我便有计划地阅读古代文学名著,一些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至少要读一本选集,小说戏曲名著必须通读,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每位作家要配套阅读一两本传记、年谱或研究著作。我用了一年多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西厢记》、《幽闺记》、《牡丹亭》、《清忠谱》、《桃花扇》、《长生殿》等小说戏曲名著,并读了一些研究古代作家作品的学术著作。欧美文学名著也下过一番功夫。这一年多的阅读,使我对古代小说、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读了一些小说史、戏曲史的著作。这些阅读基本上确定了我后来的专业方向和学术研究领域。大学毕业后,我留在湖北大学附中任教,教两个初中班的语文,因为上大学之前已有两年的教学经验,学了四年再教初中,可谓驾轻就熟,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一年后,学校领导班子换届,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担任教导处副主任,我以年轻无经验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又过了大半年,我提出要报考研究生,未予批准,理由是工作未满两年。研究生未考成,反而给领导留下了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印象。1984年秋季,湖北省人事厅与武汉市人事局为省市新闻出版单位公开招聘记者编辑,不需要单位出具介绍信。我报名参加了考试,在三千多名报考人员中,我的成绩进入前10名。又经过复试,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录取。出版社给湖北大学发商调函,并派人到学校协商,学校不同意放人。随后我又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1985年春季,我突然接到湖北省科委办公室负责人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到省科委作秘书工作。原来省科委急需一名文字秘书,向省人事厅要人,省人事厅根据招聘考试成绩推荐了我。我告诉该负责人,长江文艺出版社要调我去做编辑,学校不放人。该负责人表示:调动的事不用你操心,我们去做工作,就看你是否愿意到科委工作,如果愿意,便到科委面谈。我虽然不太愿意到机关工作,但当时的工作环境已十分糟糕,只要能离开附中,到任何单位都行,我当即表示愿意去科委。与科委办公室负责人面谈之后,科委人事处的领导到湖北大学协商调动事宜,学校领导爽快地同意放人。因为湖北大学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都由科委审批与划拨,湖大不敢得罪科委。照说事情都已经谈好了,只差办调动手续。科委办公室又来电话,学校领导告知科委,说我在单位表现极差,身体也不好,不适合到科委工作。我说,如果我表现不好,身体又差,学校为什么不把这个包袱甩掉,却要留下?该负责人大概认为我说得有道理,便约我再到科委面谈。事有凑巧,就在这时,我收到了研究生复试通知,便放弃了科委的工作。1985年6月初,我收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招办的来函,告知招办已向湖北大学人事处发函调档,却一直没有收到我的档案,让我去催一下,以免耽误录取。第二天上午我便到人事处询问寄档案一事,工作人员告诉我,人事处早已收到调档公函,学校领导不同意放档案。我问需要哪位领导同意,工作人员告诉我,主管副校长。当天下午两点,我便到副校长办公室,请他批准寄档案。副校长直接表示:“我不同意。”我说,学校同意我报考,怎么能通过了考试,又不放档案呢?副校长说:“工作需要。”我用事先想好的各种理由,希望能说服副校长,如年轻人想继续深造,学校应该给予支持。一个普通中学老师,不是什么特殊人才,不会影响学校工作。附中有好几位比我重要的教师最近都调走了。副校长根本不听我陈述的理由,最终答复还是不同意放档案,要安心本职工作。眼看事情又要泡汤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说,学校怎么能不讲理呢?副校长说,你说不讲理就不讲理。我说,你不讲理我也不讲理。副校长说:“你敢!”我脱口而出:“我杀人都敢!”副校长顿时愣住了,随后想离开办公室,我堵在门口不让走(整个谈话过程,副校长没有让我坐下)。我与副校长的争吵声,引来了一大群人围观,有劝我的,有看热闹的。我告诉大家,我是附中的老师,学校同意我报考研究生,现在通过了考试,招生单位来函调档,学校却不放档案,请老师们评评理。我的陈述博得了老师们的理解和同情,有一位中年老师(我至今也不知道他的姓名)走到我身边,悄悄告诉我,你找副校长没用,你去找徐校长,他刚到办公室。徐校长即湖北大学校长徐章煌教授。我敲开徐校长的办公室,说明来意,徐校长当即表态:“我的意见,同意放档案。”此事很快在湖大传开,最后传为附中有位年轻教师要杀副校长。我离开湖北大学时,向一些师友辞别。不少人都听说此事,并关切地询问原委。有人表示理解,有人批评我太鲁莽,大家一致表示对副校长的做法不理解。我知道,这不只是副校长的个人意见,主要是附中领导的意见。我今天把此事写出来,一是想澄清一下,我没有说过要杀副校长,“杀人都敢”只是当时愤激的情绪表达。二是此事对于个人来说,是关系到我能否读研究生并进入高校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事件。1985年9月,我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报到,开始三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北大的师资和图书,在中国肯定是一流的,又赶上了中国四九年以来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环境最为宽松的时期。这三年对我今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北大研究生选课非常自由,没有必修、选修之分,选择面也很宽。我先后选修过褚斌杰师的《楚辞研究》、费振刚师的《汉赋研究》、陈贻焮师的《杜甫研究》、周兆新师的《古代戏曲研究》、沈天佑师的《明清小说研究》、周先慎师《古代短篇小说鉴赏》、侯忠义师的《文言小说研究》、马振方师的《聊斋艺术论》、张少康师、陈曦钟师合开的《明清文艺思想》、乐黛云师的《比较文学概论》。这些老师当时年龄都在五十岁上下,讲授的内容都是他们正在撰写的论著。褚先生讲楚辞,主要根据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讲屈原的生平以及中外学者关于屈原的争论,一学期结束,《屈原列传》只讲了一半。学校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课程,我选修过哲学系汤一介师的《论中国传统哲学》、葛路师的《中国美学史》,历史系徐大龄师与王天有师合开的《明史专题》,心理学系骆正师的《心理学与文学艺术》。汤先生的课,选课的学生非常多,两百人的大教室坐得满满的。汤先生并不擅长演讲,只是坐在讲台上一字一句念讲义,他的课以充实的内容取胜。学校几乎每天都有学术报告,有时一天好几场,到三角地溜达一圈,肯定会找到你想听的报告。我曾聆听过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吴小如先生、阴法鲁先生、谢冕先生、钱理群先生的学术报告。王先生的报告会在勺园一间会议室举行,王先生坐在沙发上,鹤发童颜,叼着烟斗,名士风度。王先生一向幽默,讲到高兴处,自己开怀大笑,一些现代文学的老师和博士生跟着一起笑。我是一脸茫然,王先生一口山西平遥话,与他接触不多的人根本听不懂。孙玉石老师在场,用普通话复述一遍,又是一阵笑声。各系还经常邀请校外和国外的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我在北大听过徐朔方教授讲《金瓶梅》、伊藤漱平教授讲李渔小说、刘若愚教授讲比较诗学、马悦然教授讲中国当代文学。马悦然教授的报告会在临湖轩举行,临湖轩是原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住所,八十年代为贵宾接待室,可见北大接待马悦然教授的规格之高。记得听完马悦然教授的报告,主持人让听众提问,我问马教授,有人说中国作家之所以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原因是翻译问题。您怎么样?马教授告诉我,这种观点就是他提出来的。引起哄堂大笑。北大曾请北师大一位当红青年学者作报告,盛况空前,听众为抢占座位,将大讲堂的门都挤坏了。就在几个月之前,还是这位青年学者,不请自来参加过我们中文系研究生主办的学术沙龙。北大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借阅也十分方便,当时普通线装书和民国时期的旧期刊都可以借回宿舍阅读,我还从普通古籍部借到过清初的刻本,善本室一周有五天半开放借阅。经过一年多的听课与阅读,我打算将冯梦龙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导师沈天佑先生建议我从具体问题做起,最后完成了硕士论文《论冯梦龙的文艺思想》,论文答辩获得诸位老师的好评,并入选当年优秀研究生论文集《缀玉集》(严家炎、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答辩只提交了《论冯梦龙的文艺思想》,实际上我当时已经系统地阅读了冯梦龙的著作,全面地搜集了冯梦龙的研究资料,还写出《冯梦龙著作编年与考证》,这为我后来的冯梦龙研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在做硕士论文期间,我在善本室阅读《太霞新奏》,这是冯梦龙选编、评点的一部散曲集,其中选了冯梦龙的22首散曲,在冯梦龙的套曲《怨离词·为侯慧卿》后面附有静啸斋评语:“静啸斋评云: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有《怨离诗》三十首,同社和者甚多,总名《郁陶集》。如此曲,直是至情迫出,无一相思套语。至今读之,犹可令人下泪。”进而考察静啸斋究竟是谁,发现静啸斋是董斯张,还是《西游补》的作者。于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草就短稿《西游补作者董斯张考》,投《文学遗产》杂志。匆忙做完此事,继续硕士论文的写作、修改、答辩。然后毕业离开北大,到烟台大学任教,把给《文学遗产》投稿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大约在1989年初,突然收到《文学遗产》编辑部李伊白先生的来信,询问拙稿《西游补作者董斯张考》是否已经发表。原来《文学遗产》编辑部收到拙稿后,请专家审稿,决定发表,并多次给北大中文系寄信,都石沉大海,向北大中文系的老师打听,得知我已毕业到烟台大学中文系工作,又写信到烟台大学,才与我联系上,拙稿于1989年第3期发表。烟台是一座海滨城市,那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烟台大学坐落在黄海岸边,出东门就是沙滩,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五年。那时候大学老师工作比较单纯,每周四节课,课余时间备课、读书、写作。讲过两轮文学史,熟悉了教学内容与方法,又重操旧业,利用在北大读书期间搜集的资料,继续研究冯梦龙,先后撰写了《冯梦龙研究六十年》、《从风流才子到清廉知县——冯梦龙生平与性格述要》、《冯梦龙戏曲理论刍议》、《冯梦龙与忠义水浒全传》等多篇论文,分别在《文史知识》、《明清小说研究》、《烟台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当时烟台学术信息比较闭塞,想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根据学术会议的主题,写过几篇会议论文,包括《文学流派与苏辛词派》、《稼轩词风与南北文化》、《论伦理小说三国演义》,会后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五年间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其中有三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冯梦龙与忠义水浒全传》一文发表后,著名学者徐朔方先生将其结论写进了《冯梦龙年谱》(《冯梦龙全集》附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该文获烟台大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文学流派与苏辛词派》一文获烟台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还有两篇论文获烟台大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因科研成果在青年教师中比较突出,199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烟台大学1984年建校,图书资料奇缺,一些常见的书籍与过刊也借不到,烟台市图书馆收藏学术书籍也不多。要想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学术研究困难重重,我曾多次请北京、上海的同学帮助购买书籍、复印资料,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想到读博。经过近一年的准备,1993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中国的博士生招生规模还很小,南师大中文系一年才招了3名博士生。导师郁贤皓教授是著名的唐代文史研究专家,而我的兴趣在明清小说方面,郁师便请谈凤梁教授合作指导,我有幸得到两位名师的教诲。当时的博导指导学生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导师布置阅读书目,学生定期到导师家汇报并请教。郁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但在专业学习方面要求却十分严格。其中有两点给我印象深刻,也影响很大。一是他要求学生在写博士论文之前读四种书,经史子集各一种,并各写一篇论文。我在上博士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明代文学研究,有一点基础,便与郁师商量读书计划,经书重读《论语》和《孟子》,史书读《明史》,子集读《王阳明全集》和《冯梦龙全集》,照说后面两种书都属集部,我以冯梦龙主要是小说家,小说属子部为由,征到郁师的同意。读书还算容易,写论文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经学、史学论文,以前没有写过,后来只能取巧,往明代、往文学方面靠,先后完成了《汤显祖与乌程董家交游考》、《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儒家忠义思想对水浒传的影响》、《古今小说叙的作者问题》等四篇论文,后经修改,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前两篇论文在学术界还产生了一定影响,《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一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全文转载,这几篇论文显然是郁师“逼”出来的。二是他提出,本科生论文做一篇,硕士论文做一家,博士论文做一段。其实当时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有不少博士论文做一家,做一段比做一家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学制只有三年,而写论文的时间掐头去尾,有两年就不错了,大量的作品和研究资料要阅读,还得读出自己的心得。当时也曾想做一家,但同门师兄弟都做一段,我也只得按要求办。我硕士论文研究冯梦龙,也读过一些话本小说,本来打算对话本做全面研究,想想就觉得工作量太大,于是决定缩小范围,只做明代话本。现在回想起来,郁师的要求是合理的,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论文写完后,还有后续工作可做。我在南师大学习期间,谈凤梁师任校长,校务十分繁忙。我向他请教都是在他休息时间,晚上或周六、周日。谈师对我的学业非常关心,几篇课程论文先后送谈师请教,他都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他对《汤显祖与乌程董家交游考》一文比较满意,主动推荐给《江海学刊》发表。认为《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一文达到发表水平,建议我给学报投稿。博士论文原计划做上下两编,上编做综论,下编做个案。谈师建议只做综论,个案以后再说,我接受了谈师的意见。论文初稿出来之后,他作了仔细地审读,并有修改与批注。其中有一节写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叙事艺术比较,他不太满意,建议这一节不要提交答辩。有了两位老师的指导与把关,论文答辩顺利通过。我博士毕业时,全国高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11工程建设,教育部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有一项考察指标,就是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因此一些高校千方百计引进博士生,甚至有大学校长、人事处长到博士生宿舍作宣传动员,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当时博士生在高校求职非常容易,选择余地比较大。1996年初,我给北京、广州、武汉的几所高校投寄了求职简历,先后收到七八所大学的回复,表示愿意接受。最终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我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的最初两年,生活陷入了困境。当时学校的薪水很低,基本工资400元左右,另外根据工作量发课时费,副教授一节课22元,每个月有三四百元课时费,也就是说一个月工资七八百元。我一个人要养活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够。学问是没法做了,首先得挣钱养活自己和孩子。当时课余时间做过两种工作,一是给出版社编写古代文学选注本。先后给中华书局、华夏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选编过四五个注本,出版社每千字付30到50元稿酬,一个注本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一万多元。但图书出版往往有一年多的周期,远水不解近渴。二是给一些高校上大学语文课。当时有些学校办自学考试辅导班,一些民办大学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学考试才能获得大学文凭。大学语文是各专业必考科目。我先后给北京民族大学、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学院等校的学生上过大学语文课,一节课付25元到30元课时费,一周四节课,一个月可以拿到400多元课时费。到1998年,教师工资有所增加,我开始带研究生,每个月能领到二三百元的导师津贴,两人的生活费基本够了,便不再接外校的大学语文课和出版社的普及读物。当时我教的班级,参加自考通过率比较高,曾经有一个班及格率到达到百分之百,一些学校找上门请我上大学语文,并表示愿意提高课时费,被我一一谢绝,我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与大象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一套《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中心约我写一本,自己确定选题。我将已经发表了十来篇研究冯梦龙的论文稍作修改和增补,命名为《冯梦龙与通俗文学》,交大象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是我的第一部个人撰写的著作。接下来计划修改博士论文,可天有不测风云,中文系领导班子换届,系总支书记柳春旭老师多次找我谈话,希望我能担任中文系副主任的工作,我以家庭困难为由谢绝了。学校组织部到中文系组织全系教师民主推荐,一些同事也“把我往火坑里推”。组织部长黄凤显兄是我的老同学,也出面找我,希望我能支持他的工作。架不住这么多人的软磨硬泡,最后还是答应了。在全系教师大会上,我曾明确表示只做一届。2000年8月至2004年1月,我担任中文系副主任(2002年中文系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副院长。下文统一称学院),分管科研与研究生工作。除了日常工作外,我参与了以下四项比较重要的工作。一是建立学院研究生培养体系。2000年以前,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从招生到毕业全程由研究生处统一管理。2000年,研究生管理工作下放到院系。学院成立了四个专业研究生导师组,组织编写研究生培养方案,将研究生培养与管理规范化。二是大规模引进青年教师。随着老教师的大批退休,到2000年学院只剩下20来位教师。也就在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原来学院只有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每年各招一个班,每个班三四十人,全系一共也就300来个学生。2000年之后,先后新增了广告学和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各招两个班,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学生人数达到上千人,师资捉襟见肘。学院必须引进教师,我主动承担了接受、审查求职材料、组织试讲、与求职人员谈话等工作,最后班子成员根据试讲和简历讨论决定进人名单。2000年至2003年,学院引进了十几名青年教师,这些教师现在已经成为各学科的教学科研骨干。三是申报学位点。学院原来只有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2000年至2002年先后获得了民俗学硕士点、博士点,新闻学硕士点。2003年学校启动新一轮的学位点申报工作,我向院长白薇老师建议,联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申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白老师完全赞成这一动议,也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文日焕教授的大力支持,经协商由我院准备材料、填写申请表。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四个研究方向及带头人:少数民族文学,带头人为文日焕教授;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带头人为王远新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带头人为傅承洲教授;比较文学,带头人为李岩教授。我和白老师分头搜集各专业方向的材料,填写相关表格,最后汇总上报。学院领导和部分教师又分别与北京、天津、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地的同行专家联系,介绍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的特点,争取专家的支持。2006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第二个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四是申请正高评审权。2006年以前,我院只有副高评审权,教授必须参加北京市的评审。要取得正高评审权,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博士学位点,我校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后,水到渠成地获得正高评审权。2007年以后,我院教师申报教授职称不必到北京市参加述职、答辩、评审。这几项工作对我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影响深远。2003年底院系班子一届任满,学校启动换届程序,我决定不再续聘副院长。学院柳春旭书记、白薇院长、学校王彦书记、金雅声副校长多次找我谈话,希望我继续承担这一工作,我向各位领导解释原因,孩子面临中考、高考,我的家庭状况比较特殊,我得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通过人生的这一重要关口。领导表示理解我的困难。白老师非常诚恳地对我讲,学院的学科建设还得依靠我去做。我向白老师承诺,正在做的两件事一定尽职尽责地做完。我所说的两件事,一件就是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的申报工作,另一件是2004年学院将举办40周年院庆,我正在着手编辑我院教师40年论文选。2004年以后,我不再担任副院长,还是履行承诺,圆满地完成了两项工作。在副院长缺岗时期,还分担了部分行政事务。我不做副院长之后,听到一些传闻,说人家已经做了一届副院长,还要人家做副院长,当然不会干。我只是一笑了之。我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决地不再续聘,孩子确实是重要原因。有一件事对我刺激很大。2003年春夏之际,北京流行非典,疫情非常严重,大中小学全都停课。我院是重灾区,有两名学生感染非典。得病的学生要送医院治疗,同班同学乃至上课教师都要隔离观察。隔离的师生要去看望,并帮助购买蔬菜水果。离校的学生要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并每天上报。非典期间,我天天在办公室忙碌。孩子放假在家,老师安排自学,却无人辅导。一个多月之后,疫情得到控制,学校复课。复课就是期末,中学举行期末考试。孩子考完之后,回家就哭了。一向成绩名列前茅,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中游偏下。还有一年就中考了,这样的排名别说上重点高中,连上普通高中都困难。我曾对王彦书记说过一句话,耽误自己的业务也就罢了,如果耽误孩子的前途,作为一个父亲,会内疚一辈子。这不是借口,是一个父亲真实的思想活动。2004年重新回到书斋,已经45岁,想到博士论文还没有修改出版,就会惶恐不安。沉下心来,理理头绪,先把一些思考比较成熟的论文赶紧写出来。2006年,我院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后,学校破天荒地划拨了1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学院决定资助教师出版学术著作,我将已经发表的研究明代文学的二十多篇论文整理结集,命名为《明代文人与文学》,交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论文集。接下来便集中精力修改博士论文,原稿主要研究明代话本,只有十多万字。只论明代,不管清代,话本小说的有些问题说不清楚,于是补写清代话本部分,篇幅扩大了一倍,更名为《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读硕士开始研究冯梦龙,到2007年已有20余年,发表了二十来篇论文,出版了两本小册子,修改完博士论文之后,便想到将冯梦龙研究做一个小结。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件事,约束一下自己写论文过于随性的毛病,2008年以《冯梦龙文学活动研究》为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准立项。经过四年努力,终于了却了这一心愿。最终成果《冯梦龙文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从2004年到2013年,自己感觉还算比较用功,这十年间发表了40多篇论文,出版了四本学术著作,其中也有以前写的一些论文,主要还是这十年完成的。2015年学校下发文件,资助学术团队建设。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有三位老师研究古代小说,出版了十多部专著,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已有较好的基础,便领衔申报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术团队建设项目,考虑到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研究计划,另起炉灶合作完成一部专著不太现实,于是将最终成果确定为系列论文和论文集。为了便于结项,我从最近十几年发表的古代小说研究论文中精选三十篇,结集为《古代小说与小说家》,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随着年龄的增长,最近几年,心态渐趋平和,做事不再那么匆忙。今年是农历戊戌年,也是我的耳顺之年,想给自己留下一点纪念,于是便有了这本自选集。所选论文都在学术期刊发表过,每篇论文后面都注明发表和转载刊物的名称与时间。不同时间、不同刊物对论文格式要求不一,收入本集统一格式,删除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注释一律改为脚注,以便读者阅读。需要说明的是,已经选入《古代小说与小说家》一书的论文,本集不再重收。西人有言:人生从六十岁开始。我没有那种豪气,从五十五岁开始就放慢了脚步。大半辈子,除了读书和教书,没有干过别的工作,也不会干别的。在一篇小传中,曾戏言:除了幼儿园没教过,其他都教过。倒也是实情。今后的日子,也只能读点书,有心得就写篇文章。但读书、写作不会影响我到公园走路、赏花。傅承洲于农历戊戌年初该文为作者《戊戌集:宋元明清文学论稿》一书代序,经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开幕式现场部分与会领导与嘉宾新湖南客户端12月23日讯(记者 肖畅)今天上午,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召开。来自全省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世界文学视野中的湖南文学”“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文学”等主题进行交流探讨。湘潭大学副校长郑赤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会长、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季水河,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原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湘潭大学教授吴岳添,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炎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何云波等出席大会,大会开幕式由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剑波主持。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于1997年成立,主要任务是为我省比较文学学者搭建学术平台,促进会员内部及与外部的学术交流,协助会员推出学术成果。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学会为湖南比较文学事业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比较文学研究“湘军”队伍,成为全国同行公认的最红火、最有活力的学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学会会员共出版专著220余部,发表论文3千余篇,主持了近100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了50项省级以上奖励。湘潭大学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面,有着久远的历史和雄厚的力量,经过彭燕郊、萧艾、张铁夫、曹让庭、季水河、黎跃进、曾思艺等三代学者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学术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也为湘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在湖南省处于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2月22日至24日在湘潭大学举行。在此期间,会员将以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围绕“世界文学视野中的湖南文学”“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经典文学”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本次年会还将进行论文成果评奖,并将出版湖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30周年纪念文集。[责编:肖畅]
杨周翰,教授。江苏苏州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49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曾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英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一届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一届副会长。九三学社社员。擅长英、法、拉丁语等外语。杨周翰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镜子和七巧板》等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作品究竟有怎样的文字魅力呢?1.《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豆瓣评分:8.9作品简介:《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是杨周翰先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广阔的视野和全新的角度,来研究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部力着。他以17世纪英国文学为突破口,把17世纪文学放在历史的背景下考察,以一些虽然影响深远但却少人问津的作家为切入点,揭示了17世纪英国文学的风尚和思潮,发掘出17世纪英国文学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写了英国十七世纪文学的历史,杨周翰先生并非囿于经典文学,而是把一些不为以往的文学史家所关注的文类和文化现象,例如悼亡诗等,纳入自己研究的范围,并从中国学者的独特视角出发比较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悼亡诗,从而得出了一些全新的结论。书友点评:托老先生的弟子名不虚传,读来趣味盎然。2.《镜子和七巧板》豆瓣评分:8.7作品简介:杨周翰先生是国内外比较文学界著名学者。在这部论文集中,作者提出并探讨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中西文学批评观念的差异,文学中的巴洛克,等等;而在对中外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及作品翻译的比较研究中,作者探究其不同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渊源,由此产生了研究问题的新的角度和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作者还介绍了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动态,并对国内外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预测。书友点评:杨周翰是偶像。然而镜子与七巧板的譬喻实在片面。弥尔顿的加帆车和中西悼亡诗是我心中的比较文学论文典范。3.《欧洲文学史(上)》豆瓣评分:7.1作品简介:《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欧洲文学史(上)》概括地叙述了从古希腊开始到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为止的欧洲文学发展的历史,向广大读者,尤其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全书分为八章,每章叙述一个时期欧洲文学的轮廓,并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与思潮:每章又分别叙述这一时期若干国家的文学发展,着重论述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从而构成《欧洲文学史(上)》作为文学史的特色。书友点评:两天时间,终于读完,给国庆读书计划开一个小头。
季羡林是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就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国学大师,上大学的时候毕业论文也是抄的。以下是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节选):看到没有,季羡林大师的日记里面明确写这毕业论文是抄来的!没有亵渎大师的意思,毕竟当时人家有更喜欢的文章要写,只是对毕业论文不感兴趣。想起我们现在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有几个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喜欢呢?有导师课题做支撑的毕业论文还好点,如果没有导师的支援,很多毕业论文也都是东拼西凑的,哪有那么多创新的东西能写出来。好在当时季羡林大师的时候还没有知网查重检测系统,否则他清华都毕不了业!进入四月份,毕业论文也进入了定稿的高峰期,建议同学们提交学校检测前最好能自己先知网检测下,别被知网检测拦住了通往大师的道路。【习与智长】长期关注教育相关问题,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感兴趣的朋友请点击页面右上方【关注】,一起交流探讨。
基本信息院校:理工类211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排名:1/24英语成绩:四六级600+,雅思6.5主要获奖: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团员、校级征文奖项若干等科创经历:国创负责人、省级期刊论文二作两篇夏令营:中山大学比较文学预推免: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最终去向)写给努力的自己与一同奋斗的小伙伴们对外国文学与哲学的浓厚兴趣与强烈研究愿望,使我在决定走保研这条路后选择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这对当时的我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挑战,包括种种条件的限制——多数名校的高门槛、本科院校的专业实力、跨专业申请以及学长学姐在该专业少之又少的经验。感谢自己能努力而坚定地走过来,不仅是对自己心之所向的坚持,也为学弟学妹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整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也经历了初审一直被刷的痛苦体验。大三下学期,除了跟进高校爆发式的申请公告、整理不同学校的截止时间外,还要在校区间来回奔波准备材料,更需兼顾十几门课程的学业重负以及保研专业的复习,每天都处在被各种事情大卸八块的状态中,竭力在凌乱中理出一丝头绪。夏令营和预推免我尝试申请了很多优秀的学校,包括川大、厦大、华师、南大、浙大、北师、复旦等等,至始至终一根筋地认定了比较文学专业,然而都止步于初审,一度被拒到怀疑自己、怀疑人生。这些一股脑的压力与奔忙让我整个学期都疲惫不堪,情绪的波动与低谷在所难免。因此想先给小伙伴们打个预防针,一定要做好艰苦备战与不断被拒的心理准备,跨保的同学最好能够有本专业的保底offer,不至于在紧要关头手足无措。夏令营(一)中山大学我在中山大学度过了非常美丽的四天时光。无论是校园的外观还是内在的老师学生,都带给我温润友善的亲切感受。孙中山先生肃穆的雕像、绿瓦红砖的岭南教学楼、西式的中央大草坪、中轴对称分明的建筑格局都构成了享有“康乐园”之称的南校区的古典风韵。夏令营分为开营典礼、了解校园、教授讲座、专业座谈会以及笔试面试几个部分,我也在活动中逐渐爱上了中大质朴而真诚的气质。考核环节主要包括与老师们的座谈会、笔试和面试。座谈会在第二天下午,气氛比较轻松,老师也很真诚直率,一开始便点明了每个人能够入营的优势,我也由此得知自己的英语和绩点奖学金是很大的加分项。接着是每个人的自我介绍,老师会依次询问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就像很自然的日常聊天,之后老师同学或提问、或发表看法、或调侃,也有学姐到场为我们介绍了研究生的日常,时光便在融洽的氛围中飞逝。个人的建议是在座谈会上要表现得大方得体,能够抓住机会与老师交流,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对一些文学现象、哲学观点的思考,以及对研究生学业安排的询问等等),也要懂得尊重并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总之,这是一次师生之间互相了解的很好机会,自然与真诚是最重要的两点。笔试笔试在第三天下午,限时两个小时。老师真的非常友善,卷子上只有“介绍一部你认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一道很开放的论述题,没有我们都很担心的记诵题与偏题怪题,只要之前有所准备并有一定的论文研究基础就可以答得很流畅。这里需要建议的是,平时可以准备一两篇研究具体文学作品的论文,结合经典的论文专著阐释相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试时能够基本再现当时的思路,围绕主题表达观点。面试面试在第四天上午,按照抽签顺序每位同学面试不少于20分钟,内容包括一道英文翻译,两道中文论述(老师真的很好,允许我们从五六道问题中选择自己擅长的两道回答)。英文翻译题有几分钟的理解时间,朗读一遍后现场口译,内容较偏向学术,主要关于古希腊悲剧,需要一定的英文专名储备。比较幸运的是之前我有英文术语的积累,能够把握主要的方向,但在具体的翻译表达上还不够准确流畅。论述题分别与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相关,我选取的两道题目大致是“论述诗与哲学的关系”与“介绍一部与《圣经》相关西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准备与深入思考,总体回答较为流畅。面试全程没有其他的,主考官老师耐心温柔,始终很认真地倾听,并与我保持眼神交流,给我极大的鼓励与信心。中大的日子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美丽的校园、温和的老师、亲切的学长学姐让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校园。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拿到录取资格让我既意外又惊喜,虽然很遗憾最终与她擦肩而过,但我由衷地欣赏她那份从容优雅的气质。预推免(二)中国人民大学中大的肯定让我在九月能够大胆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也在开学初糟心的一系列琐事中学会自我宽慰,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原本以为预推免的门槛相比夏令营会有所降低,初审的通过率也会更高些,没想到最后也只有人大给了我复试资格,内心再经历了一遍夏令营申请时的波澜起伏。在此提醒小伙伴们最好能在夏令营阶段拿到offer,不仅能在九月缓解重压,而且很多专业的名额在夏令营基本发放完了,预推免与九推为寥寥无几的空缺后补的厮杀会更为激烈。与夏令营不同的是,预推免从入选通知发放到复试结束的时间都颇为紧凑,也不像夏令营那样会提供食宿与全程的服务指导,因此密切关注高校官网是重中之重,确保能在第一时间获取通知,以便拿到复试资格后尽早安排住宿、行程与请假事宜,给自己留出复习与适应的缓冲时间。作为一个南方人,时隔十几年再到北京的感觉依旧如此新奇,走进人大校园的感觉则更为奇妙,一时百般滋味与感慨涌上心头,也努力压制自己以冷静的目光打量其中的一草一木,换一种心态对待这次别开生面的旅行。笔试笔试面试都在第二天进行。上午两个半小时的笔试,共有三道论述题,包括威廉布莱克一首诗的意象、风格、思想等方面的赏析,结合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分析纳博科夫的一段文字,以及根据一篇英文的微型小说阐发自己的观点。说实话,看到题目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与三道题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说几乎为零,一时间竟不知从何下笔。尽管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写完了卷子,也胡乱理出了自己都不太能理解的答题思路,走出考场时我依旧心慌意乱,不甘心也很没有把握。因此,笔试部分我只能提供一些主观的感受与不成熟的思考,小伙伴们可以有选择地参考:剑走偏锋的出题方式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心态、现场学习材料的能力以及联系与应用既有知识的素养。因此,保持冷静、细心读题是关键,在短时间内抓取问题与材料的核心观点并善于发现老师隐藏在细节中的背景暗示,例如通过作者的生卒年月获取社会背景、判断其归属的大致流派;撰写答案时要做到字迹工整、思路清晰,尽可能发散思维,补充可以联系到的自己熟悉的点再进行深挖阐述;最后要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完整地答完所有题目。面试面试在下午进行,笔面试相隔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吃饭、复习、午睡都要做好安排和取舍。同样是每位同学20来分钟的面试时间,包括开场的自我介绍,抽取文学史、文学理论、英语口语各一题。我在人大的面试也并非一帆风顺,傻乎乎地给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坑,现在想来都有点尴尬。文学史我抽到的是“介绍一本喜欢的文学作品”,不再赘述,与中大不同的是,感兴趣的老师会就相关内容进行。在此期间也会有其他老师插入对个人简历的提问,很不幸,我对老师根据我撰写的一篇论文发散出的介绍某一流派的问题哑口无言,犹豫再三,我还是诚实地回答在写论文时对这一流派没有很系统的了解。文学理论的部分也颇为艰难,连续两次抽到都是我不熟悉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或许是天意),回答一次次陷入僵局。老师最后很友善地允许我介绍一个熟悉的文学理论,我却偏偏选择了同样不熟悉的另一个理论,回答也只照着对教材的依稀印象浮于表面,最终在另一位老师的中败下阵来。连续三次的选题都很不顺利,我开始有些气馁,但老师始终友好地给我机会,引导我寻找新思路,我终于冷静下来,找到了自己充分准备的方向开始顺畅地回答。最后一道口语题我抽到了“describe an interesting thing ”,方式和雅思口语Part3类似,说满三分钟。我对自己的英语还是比较自信的,之前也有所准备,相比之前的困境这一part算是比较顺利了。面试经历的波折令我在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唏嘘不已,其经验教训只看过程也不言而喻了。熟悉个人陈述与简历上的所有内容无需多说,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保持冷静,稳住自己的优势与重心,尽量联系熟悉的知识作答,减少在不了解的领域答错的丢分。遇到实在难以作答的盲区,也要诚实地说明、谦虚地请教,老师一般都很友善,不会过分为难。总之,要给予自己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临场应变、绽放优势。最后,祝福每个保研的小伙伴们都能收获心仪学校的offer,努力的汗水让你们值得!
2016—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目录索引库共收录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论文8970篇,其中,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论文392篇,转载率约为4%。全文转载的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3年里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广受关注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讨论是近年来比较文学界的热点问题。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阶段。法国学派开创了影响研究范式,主要从事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美国学派则主张平行研究,认为文学比较不必有事实影响,即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之意。美国学派因不满于法国学派机械强调影响源头而提出平行研究,但平行研究的弊端是会出现很多硬比、乱比和随意比较,有学者甚至因此而将平行研究“妖魔化”。是否需要提出“中国学派”,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从逻辑上说,关注不同国家文学间的事实影响关系的法国学派和认为文学比较不必有事实影响的美国学派已经囊括了所有的比较文学研究,没有必要提出新的学派。但是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近3年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转载的比较文学论文,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影响研究,也没有纯粹的平行研究,而是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是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如陈兵的《清教徒笛福笔下的中国》、赵学勇和王鑫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1934—1949)》、邹雅艳的《16世纪末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以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为例》、侯铁军的《中国的瓷器化——瓷器与18世纪英国的中国观》等。其次是研究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接受与误读。如徐勇的《外国文学选本编纂与“现代派”的接受及其合法性问题》、汪介之的《文学接受的不同文化模式——以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为例》、谭渊的《“名哲”还是“诗伯”?——晚清学人视野中歌德形象的变迁》、张强的《意图的挪用:奥登在中国》等。再次是海外汉学研究,如季进的《论世界文学语境下的海外汉学研究》、刘耘华的《欧美汉学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论建构》等。而上述内容正是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上述对形象学、译介学、接受学和海外汉学的研究,突显了中国比较文学不同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新特点。女性文学研究引人注目女性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热点。2016—2018年被研究最多的外国作家前20名依次为(括号中为研究论文篇数):莎士比亚(222)、托妮·莫里森(153)、福克纳(89)、伍尔夫(79)、爱丽丝·门罗(78)、艾米莉·勃朗特和夏洛蒂·勃朗特姐妹(76)、卡夫卡(72)、海明威(72)、托马斯·哈代(69)、简·奥斯汀(65)、D·H·劳伦斯(65)、石黑一雄(63)、多丽丝·莱辛(59)、纳博科夫(59)、赛珍珠(58)、伊恩·麦克尤恩(55)、菲茨杰拉德(54)、陀思妥耶夫斯基(52)、爱丽丝·沃克(52)。上述被中国学者研究最多的20位外国作家中,女性作家有9位,几乎占一半。而现今得到研究界广泛关注的托妮·莫里森、爱丽丝·沃克、纳博科夫、石黑一雄等都是少数族裔作家。但是,女性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在热闹的外表下也隐藏着危机,大量论文是对女性理论、后殖民理论或离散理论的简单套用。以女性文学研究为例,仅近3年外国文学领域就发表了女性文学研究论文近千篇。但是以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的论文数量来看,女性文学研究在近3年中的转载数量并不多,仅十几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文学研究存在缺乏新视角、大量研究类同等问题。空间批评与空间叙事研究持续升温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研究外国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20世纪末,西方理论界经历了一次空间转向。一般认为,这一理论转向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首开其端,之后有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菲利普·韦格纳的《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以及爱德华·苏贾的“空间三部曲”等众多理论家的研究,遂使空间理论蔚为大观。空间理论不满于传统理论对空间的忽视,深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往对“时间”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在空间理论的烛照之下,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城市景观等都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从国内的论文发表情况看,以“空间”为主题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在2000年之前极为少见,2000年之后空间理论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2010年后相关研究大量出现,近年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16—2018年复印资料目录索引库收录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中与空间研究相关的有293篇,其中19篇被全文转载,转载率比较高。所转载论文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作品呈现的城市空间的研究,如傅星寰的《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的代码系统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空间》等;其次是对作品描绘的地域景观或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的研究,如杨曼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空间批评》等;再次,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作品文本空间结构的研究,如包慧怡的《感官地图上的灵魂朝圣之旅——中古英语长诗〈珍珠〉的空间结构》等。“诺奖”作家研究异军突起近年来,“诺奖”作家备受外国文学研究界关注。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本上都会引起研究热潮。2013—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分别是:爱丽丝·门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鲍勃·迪伦、石黑一雄。五位“诺奖”得主都经历了一个得奖前研究较少,或根本没有研究(如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到得“诺奖”后研究论文猛增,再到研究论文数量回落的过程。只有石黑一雄稍有不同,中国学界在其得奖前即对他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在他获得“诺奖”后相关研究也有明显增长。除上述四个研究热点之外,生态文学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与文学关系研究、美国“911文学”、老年书写、数字人文等研究也新见迭出,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原标题: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热点与趋势——以2016—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为依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世瑞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本课程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讲述诗学,介绍了中西诗学的比较、诗学产生的文化背景、诗学与哲学的逻辑关系、儒家诗学中的本体论思想等,并对中国诗学经典进行了深入解读。中西诗学的滥觞,可以归结为中国先秦和古希腊两大源头。中国先秦“百家争鸣”的时期,正是古希腊学术繁荣的黄金时代。异质文化下的中西诗学虽语言不同,基本概念和表述方式也各有差异,但它们研究的主题是共同的。滥觞期的中西哲人几乎同时提出了极有价值且影响深远的理论观点,奠定了中西诗学的基本话语和文化范式。本文试图采用比较的方法,将中国先秦尤其是儒家美学同古希腊美学思想进行比照,期望可以发掘出二者彼此间的异曲同工之处。地址:滨州市黄河十二路770号电话:0543-3322836网址:www.bzswhg.com【来源:滨州市文化馆】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