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目录索引库共收录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论文8970篇,其中,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论文392篇,转载率约为4%。全文转载的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3年里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广受关注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讨论是近年来比较文学界的热点问题。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阶段。法国学派开创了影响研究范式,主要从事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美国学派则主张平行研究,认为文学比较不必有事实影响,即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之意。美国学派因不满于法国学派机械强调影响源头而提出平行研究,但平行研究的弊端是会出现很多硬比、乱比和随意比较,有学者甚至因此而将平行研究“妖魔化”。是否需要提出“中国学派”,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从逻辑上说,关注不同国家文学间的事实影响关系的法国学派和认为文学比较不必有事实影响的美国学派已经囊括了所有的比较文学研究,没有必要提出新的学派。但是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近3年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转载的比较文学论文,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影响研究,也没有纯粹的平行研究,而是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是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如陈兵的《清教徒笛福笔下的中国》、赵学勇和王鑫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1934—1949)》、邹雅艳的《16世纪末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以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为例》、侯铁军的《中国的瓷器化——瓷器与18世纪英国的中国观》等。其次是研究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接受与误读。如徐勇的《外国文学选本编纂与“现代派”的接受及其合法性问题》、汪介之的《文学接受的不同文化模式——以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为例》、谭渊的《“名哲”还是“诗伯”?——晚清学人视野中歌德形象的变迁》、张强的《意图的挪用:奥登在中国》等。再次是海外汉学研究,如季进的《论世界文学语境下的海外汉学研究》、刘耘华的《欧美汉学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论建构》等。而上述内容正是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上述对形象学、译介学、接受学和海外汉学的研究,突显了中国比较文学不同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新特点。女性文学研究引人注目女性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热点。2016—2018年被研究最多的外国作家前20名依次为(括号中为研究论文篇数):莎士比亚(222)、托妮·莫里森(153)、福克纳(89)、伍尔夫(79)、爱丽丝·门罗(78)、艾米莉·勃朗特和夏洛蒂·勃朗特姐妹(76)、卡夫卡(72)、海明威(72)、托马斯·哈代(69)、简·奥斯汀(65)、D·H·劳伦斯(65)、石黑一雄(63)、多丽丝·莱辛(59)、纳博科夫(59)、赛珍珠(58)、伊恩·麦克尤恩(55)、菲茨杰拉德(54)、陀思妥耶夫斯基(52)、爱丽丝·沃克(52)。上述被中国学者研究最多的20位外国作家中,女性作家有9位,几乎占一半。而现今得到研究界广泛关注的托妮·莫里森、爱丽丝·沃克、纳博科夫、石黑一雄等都是少数族裔作家。但是,女性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在热闹的外表下也隐藏着危机,大量论文是对女性理论、后殖民理论或离散理论的简单套用。以女性文学研究为例,仅近3年外国文学领域就发表了女性文学研究论文近千篇。但是以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的论文数量来看,女性文学研究在近3年中的转载数量并不多,仅十几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文学研究存在缺乏新视角、大量研究类同等问题。空间批评与空间叙事研究持续升温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研究外国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20世纪末,西方理论界经历了一次空间转向。一般认为,这一理论转向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首开其端,之后有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菲利普·韦格纳的《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以及爱德华·苏贾的“空间三部曲”等众多理论家的研究,遂使空间理论蔚为大观。空间理论不满于传统理论对空间的忽视,深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往对“时间”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在空间理论的烛照之下,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城市景观等都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从国内的论文发表情况看,以“空间”为主题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在2000年之前极为少见,2000年之后空间理论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2010年后相关研究大量出现,近年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16—2018年复印资料目录索引库收录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中与空间研究相关的有293篇,其中19篇被全文转载,转载率比较高。所转载论文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作品呈现的城市空间的研究,如傅星寰的《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的代码系统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空间》等;其次是对作品描绘的地域景观或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的研究,如杨曼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空间批评》等;再次,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作品文本空间结构的研究,如包慧怡的《感官地图上的灵魂朝圣之旅——中古英语长诗〈珍珠〉的空间结构》等。“诺奖”作家研究异军突起近年来,“诺奖”作家备受外国文学研究界关注。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本上都会引起研究热潮。2013—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分别是:爱丽丝·门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鲍勃·迪伦、石黑一雄。五位“诺奖”得主都经历了一个得奖前研究较少,或根本没有研究(如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到得“诺奖”后研究论文猛增,再到研究论文数量回落的过程。只有石黑一雄稍有不同,中国学界在其得奖前即对他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在他获得“诺奖”后相关研究也有明显增长。除上述四个研究热点之外,生态文学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与文学关系研究、美国“911文学”、老年书写、数字人文等研究也新见迭出,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原标题: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热点与趋势——以2016—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为依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世瑞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1·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略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后来的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先前的理论。例如,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当今我们倡导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结构的最内圈———“影响研究”仍然有效,仍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充满学术生命力。不同阶段的学科理论构筑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涟漪圈,而这些不同的学科理论又共同构筑起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宏伟大厦。 2·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涟漪式”学科理论结构?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不同的学术问题、不同的学术切入点所形成的。正因为背景不同、问题不同、切入点不同,所以各阶段皆各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各阶段学科理论的互补性、包容性。“涟漪”正是这样构成的。在这“涟漪式”结构中,每一个“涟漪”都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某一阶段。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至少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人疑窦丛生。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学者、着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着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H. M.Posnett)。1886年,波斯奈特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着《比较文学》(当时,波斯奈特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教),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先驱。波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都较为宽容,认为文学发展的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都是比较研究的目标。这实际上肯定了后来确立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的也不是法国人,而是匈牙利人。1877年,全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今罗马尼亚的克卢日),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Acta Comparationis Litterarum Universarum),关于杂志的性质,编者指出:这是“一本关于歌德的世界文学和高等·3·翻译艺术,同时关于民俗学、比较民歌学和类似的比较人类学、人种学的多语种的半月刊。”该杂志于1888年停刊。1886年,德国学者科赫(Marx Koch)创办了另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史》(Zeitschrift fur die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后又创办了它的副刊《比较文学研究》,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其实,早在1810年,索布里就写出了《文学与绘画比较教程》。由上述史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比较文学早期的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由法国人奠定,在法国学者之前,已有德国的、英国的、匈牙利的学者率先提出了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第二,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并非仅仅着眼于“影响研究”,而是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它已经蕴含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一开始就具备了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良好的比较文学开端,为什么偏偏会走向旨在限制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所谓“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轨道上呢? 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认真深思过、过问过这一问题。韦勒克(ReneWellek)曾深刻地批判过法国学派,但却同样并未深究过这一问题。为什么欧洲早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会转向仅仅强调实际影响关系的“文学关系史”?为什么欧洲的比较文学会走上自我设限的道路?主要原因或许有如下数点:其一,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其二,圈内人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其三,世界胸怀与民族主义的矛盾。兹详述之: 首先是圈外人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挑战,最突出的标志是意大利着名学者克罗齐发出的挑战。克罗齐认为:“比较”是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石。他指出:比较方法“只是历史研究的一种简单的考察性方法”,·不仅普通、方便,而且也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不能作为这门学科独有的基石。克罗齐说:“我不能理解比较文学怎么能成为一个专业?”因而下结论道:“看不出比较文学有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由于克罗齐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他的强烈反对,其意义是重要的,因此在意大利,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意大利学者本纳第托在其《世界文学》一书中不得不悲哀地表示,他与他的同龄人的童年时代的梦想———比较文学将会在他们的国土开花结果———没有实现。克罗齐的坚决反对在整个欧洲比较文学界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克罗齐是“带着与比较文学公然为敌的独裁观念,在各种场合用种种不同的沉重打击来对付我们这门学科,并将它们几乎打得个片甲不留。”这种“打得片甲不留”之势,可以说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次危机。克罗齐的反对,不能不引起欧洲比较文学学者的震撼,引起他们对危机的反思。这种反思,集中在比较文学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问题上,如果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那么,其学科的科学性何在?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名言是挡住克罗齐等学者攻击的最好盾牌。既然反对者集中攻击的是“比较”二字,那就不妨放弃它,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可以不建构在饱受攻击的“比较”上。基亚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只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运用的一种方法。”既然比较文学不“比较”,那比较文学干什么呢?法国学者们在甩掉了倍受攻击的“比较”二字后,将比较文学的范围大大缩小,缩小为只关注各国文学的“关系”上,以“关系”取代“比较”。法国学派的奠基人梵·第根说:“比较文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注重关系的所谓“比较”是不足取的。梵·第根说:“那‘比较’是只在于把那些从各国不同的文学性取得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文章等并·5·列起来,从而证明它们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而除了得到一种好奇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以及有时得到一种爱好上的批判以至于高下等级的分别之外,是没有其它目标的。这样地实行‘比较’,养成鉴赏力和思索力是很有兴味而又很有用的,但却一点也没有历史的含义;它并没有由它本身的力量使人向文学史推进一步。”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基亚一再宣称,“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也就停止了”。因此,比较文学的学科立足点不是“比较”,而是“关系”,或者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所以他说:“我们可以更确切地把这门学科称之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学派的自我设限,抛弃“比较”而只取“关系”,正是对圈外人攻击的自我调整和有效抵抗:你攻击“比较”二字,我就从根本上放弃“比较”,如此一来,克罗齐等人的攻击也就没有了“靶子”,其攻击即自然失效。“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这句妙语恰切地蕴含了欧洲学者们的苦衷和法国学者的技巧。而正是对“比较”的放弃和对“关系”的注重,奠定了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基础,形成了法国学派的最突出的、个性鲜明的特色。其二,法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产生,也是圈内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科学性的反思与追寻的结果。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有其学科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确定性和“科学性”。克罗齐等圈外人指责比较文学随意性太大,他们的批评实质上也暗含了这一点。
第一章测试1、跨文化研究应该既要注意它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更多的要注意差异下面之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一些________的方面。A、本土性 B、政治性 C、共同性 D、社会性2、要使一个文学经典成为世界上流通的文学经典,要采用________的语言。 A、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B、使用人数最多的 C、历史最为悠久的 D、书写最为简便的3、比较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当前都还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个学科,而________是当代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 A、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B、超越东方中心主义 C、继续西方中心主义 D、形成东方中心主义4、17、18世纪以及近代所有西方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非常发达,他们是文明的代表,非西方则是落后的。5、世界文学是一个固定的概念。6、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他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超出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更广泛的范围内流通的作品,才是世界文学的作品。7、做一个好的比较文学学者,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8、差异是使一个文化具备其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独特的文化。9、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认为世界文学是 ________。 A、世界各国文学的总和 B、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 C、西方经典文学 D、非西方经典文学10、_________是使文学作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A、翻译 B、文学批评 C、学术著作 D、原著出版第二章测试1、爱默生所引领的_____,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A、浪漫主义运动 B、超验主义运动 C、垮掉派运动 D、反文化运动2、_____被美国林肯总统称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 A、白璧德 B、爱默生 C、惠特曼 D、庞德3、儒家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方式与超验主义_____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A、重物质轻精神 B、重物质轻文化 C、重文化轻物质 D、重精神轻物质4、爱默生认为个人是从_____所赋予的独特体验中,获得智慧与真理,从而实现内在神性。 A、直觉 B、感觉 C、本能 D、理性5、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 A、强调精神,或超灵 B、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C、主张回归自然 D、主张科技进步6、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上的契合点有______________。 A、“天人观” B、“人生观” C、“人性观” D、“道德观”7、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禅宗都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哪些途径来实现自我的完善? A、依赖自己 B、信赖直觉 C、回归自然 D、借助科技8、唯一神教是基督教派的一种,强调“三位一体”说。9、爱默生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青睐,只是因为儒家思想与爱默生的思想有相通之处。10、爱默生和中国的禅宗都认为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第三章测试1、庞德从费诺罗萨的手稿中挑选出19首诗歌将其译成英文,于1915年出版 _____。 A、《华夏集》 B、《诗章》 C、《仪式》 D、《面具》2、庞德积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发起了漩涡派运动以及_____。 A、表现主义运动 B、象征主义文学运动 C、意象主义运动 D、现代主义文学运动3、庞德推崇《大学》在于它所宣扬的_____。 A、“道德观” B、“秩序观” C、“天命观” D、“人生观”4、庞德不仅对中国古诗感兴趣,也对中国佛教很感兴趣。5、庞德极具语言天赋,他的法语、意大利语和中文都是非常娴熟的。6、庞德的代表作《诗章》体现了儒家经典带给庞德的影响。7、庞德的经济主张过于偏激。8、庞德翻译中国经典诗歌时,受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不少帮助。9、庞德翻译出版的儒家经典有哪些? A、《论语》 B、《诗经》 C、《中庸》 D、《大学》10、1912年,庞德与几位意象主义运动的创始人提出意象主义的三原则是 ______________。 A、对于所写之“物”,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 B、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 C、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D、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来写诗第四章测试1、《汉诗百首》中,雷克思罗斯选译了35首_____的诗。 A、李白 B、李清照 C、白居易 D、杜甫2、雷克思罗斯将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译成了_____。 A、two golden orioles B、two yellow orioles C、a pair of golden orioles D、a Pair of yellow orioles3、雷克思罗斯的诗中常借中国古诗中________这一意象来表示离别和思念。 A、海岸 B、蟋蟀 C、落叶 D、月亮4、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被称为“垮掉派之父”。5、雷克思罗斯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有时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原诗进行改译。6、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是一些具象性的词语,具有相对稳定性。7、雷克思罗斯所谓的“诗境”,与朱光潜所说的 “诗的境界”不同。8、雷克思罗斯的《心之苑,苑之心》与中国古诗_______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非常相似。 A、《迢迢牵牛星》 B、《咏怀》 C、《静夜思》 D、《悼亡妻》9、雷克思罗斯认为________是中国古诗的一种基本技巧。 A、意境 B、意象 C、诗境 D、诗意10、雷克思罗斯与中国学者钟玲合译的诗有________。 A、《汉诗百首》 B、《爱与流年:续汉诗百首》 C、《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 D、《李清照诗词全集》第五章测试1、《在战争时期》共有( )首十四行诗。 A、26 B、27 C、28 D、292、奥德获得国的奖项有: A、普利策奖 B、美国博林根诗歌奖 C、美国全国图书奖 D、诺贝尔文学奖3、奥登和小说家衣修伍德来到中国的原因是: A、探望好友 B、参与战争 C、受约写旅行杂记 D、传教4、奥德和好友横穿中国,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战争指的是: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B、中法战争 C、鸦片战争 D、军阀混战5、《在战争时期》有( )部分组成。 A、1 B、2 C、3 D、46、奥登在《战争时期》的组诗中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强烈控诉。7、奥登研读过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创作诗歌时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8、奥登获得“左翼宫廷诗人”称号的原因是他对社会时事漠不关心。9、最早在创作《吉小姐》时,奥登开始尝试“鹰的视域”的描写方式。10、具有现代性的语言是奥登诗歌一个明显特征。第六章测试1、白璧德对于儒家思想的阐释与借镜,主要集中在以_____为代表的古代儒家人文思想传统上。 A、孟子 B、荀子 C、朱子 D、孔子2、白璧德认为对以培根为代表的________混淆了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一心营求物质利益,导致西方文明表现出离心式的个人主义症状 A、情感自然主义者 B、现实主义 C、功利自然主义者 D、情感人道主义者3、在《民主与领袖》中,在白璧德看来,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_______。 A、领导者的品质 B、人口数量 C、文化教育 D、科学技术4、白璧德所认为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博雅通识的教育,其目的在于________。 A、提高整体就业率 B、进行纯粹专门知识的训练 C、塑造具有人文素养的完善之人 D、促进国家科技发展5、20世纪初,一批中国学者如鲁迅、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梁实秋等人拜入白璧德的门下,而后回到中国借助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开展文化保守主义活动,反击新文化运动。6、节度是白璧德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内核之一。7、白璧德对于卢梭的政治家标准持认同态度。因为卢梭对于理想政治家的标准与白璧德的节度、平衡观存在精神上契合。8、白璧德发现远东经验可以被用来证明自己对卢梭与古典主义的批判的合理性。9、马基雅维利认为,理想的君主应该像狮子那样残忍,像狐狸那样狡诈。10、白璧德理想的人文主义领袖的标准有______。 A、遵守和忠于健全的标准 B、具有高尚的道德 C、具备远见卓识 D、能调和内在与外在控制第七章测试1、赛珍珠之所以对中国情有独钟,并且以中国农民生活为写作素材创作多部著名小说,是因为她生于中国,长于中国。2、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深受其乳母王阿妈及其家庭教师孔先生的影响。3、在庐山,赛珍珠邂逅其爱人约翰·布克。夫妻同心在安徽滁州农村进行农业调研和农业试验。可以说,这段特殊的农村生活为赛珍珠日后创作提供了绝好的写作素材。4、《大地》以王龙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以女主人公阿兰为主体,塑造了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形象。5、除了小说创作,赛珍珠还出版了英文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此译本带给美国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6、“第一部成功地用英语写中国的小说”的美国作家是_______。 A、赛珍珠 B、欧·亨利 C、杰克·伦敦 D、德莱塞7、1931年春,赛珍珠的_______在美国的顺利出版,犹如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A、《中国之美》 B、《大地》 C、《四海之内皆兄弟》 D、《东风,西风》8、在小说_______中,赛珍珠主要通过农民王龙祖孙三代对土地、对家庭的不同态度及不同生活道路的描写,完成了她对“中国的本质存在”这一命题的思考。 A、《母亲》 B、《东风,西风》 C、《战斗的天使》 D、《大地》9、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赛珍珠:“由于她对中国_______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真切而取材丰富”。 A、田园 B、农民 C、商人 D、贫民10、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是_______。 A、托尼·莫里森 B、玛格丽特·米歇尔 C、爱丽丝·沃克 D、赛珍珠第八章测试1、德国诗人歌德的( )(初稿作于1777年)被称为“最美的月光诗”。 A、《月下人》 B、《古月》 C、《对月》 D、《清秋冷月》2、月光奏鸣曲的作者是: A、贝多芬 B、莫扎特 C、舒伯特 D、肖邦3、古希腊诗人萨福的《月亮下去了》大致写成于: A、公元前五世纪 B、公元前六世纪 C、公元五世纪 D、公元六世纪4、欧洲的节日大多与( )有关。 A、宗教 B、自然 C、战争 D、爱情5、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有个术语叫“缺类”,缺类现象折射出是: A、不同的文化背景 B、不同的心理倾向 C、不同的思维定势 D、不同的审美偏好6、节日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7、在希腊、罗马的诸神中,男性的太阳神比女性的月亮神更有影响力。8、古希腊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世所公认,因此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名篇也很多。9、在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文学艺术家才对月亮产生了审美意识。10、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但差异很大不属于比较文学中的“缺类”范畴。第九章测试1、以下哪个是《我的记忆》的特点: A、带有强烈的音乐性 B、使用古典诗歌的意象 C、讲究韵脚 D、散文化的形式2、戴望舒的“去音乐性”是指: A、不要音乐性 B、去掉诗的内在节奏 C、去掉诗韵和整齐的句子 D、注重诗的外在节奏3、戴望舒认为诗的韵律体现在: A、诗的字的抑扬顿挫上 B、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 C、整齐的字句上 D、诗歌的音乐性上4、诗集《望舒草》中没有收入的诗歌有: A、《雨巷》 B、《我的记忆》 C、《烦忧》 D、《秋天》5、不同文学之间的影响,应该是: A、一方施加影响,另一方接受影响 B、是两种文学的创造性融合 C、其中一方被动地完全模仿 D、在本文学系统扩大以后才得以承认6、《我的记忆》是戴望舒对于魏尔伦“音乐高于一切”的诗论的积极回应。7、《微雨》是戴望舒的代表作。8、在诗歌中消融自我,达到“物我两忘”之境,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9、戴望舒的“雨巷”里,流露出强烈的忧郁,这是一种 类似于“李商隐似的情绪”。10、戴望舒认为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情感,作诗应该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语言。第十章测试1、司马迁出身在一个学问世家,其父为----。 A、司马光 B、司马谈 C、司马睿 D、司马炎2、司马迁在----投诚匈奴一事上因秉公直言,冒犯了汉武帝。 A、李广 B、李牧 C、李绩 D、李陵3、普鲁塔克认为,----在战争中竟逃跑降敌,所怀卑琐,死有余羞。 A、尼西阿斯 B、克拉苏 C、西塞罗 D、德摩西尼4、司马迁没有写以下何种列传? A、日者列传 B、龟策列传 C、商贾列传 D、游侠列传5、----说服刘邦用金钱离间楚阵营中的项羽与钟离昧等人。 A、曹参 B、陈平 C、萧何 D、张良6、《名人传》因可读性强,故不少学者认为其文学价值大于史学价值。7、普鲁塔克所撰五个斯巴达人传记及其他相关文字,是现存信息量最大的斯巴达研究史料。8、在很多情况下,《史记》只给了一个粗略的故事线条,故信息太少,缺乏说服力。9、《名人传》像《史记》那样,也具有高屋建瓴的架构和贯通历史纵深、把握历史全局的意图。10、《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所以并不具有太高的文学价值。第十一章测试1、“潇湘八景”诗画艺术缘起于以下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2、“潇湘八景”中的“潇湘”通常所指是以下哪个地域泛围? A、潇水流域 B、湘水流域 C、永州 D、湖南3、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绘“八景图”的是谁? A、黄荃 B、李成 C、宋迪 D、惠洪4、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在日本赋“潇湘八景”诗的是谁? A、牧溪 B、玉涧 C、大休正念 D、一山一宁5、南宋至今存留“潇湘八景”图的画家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A、宋迪 B、王洪 C、牧溪 D、玉涧6、牧溪的“水墨八景图”现藏于中国。7、牧溪的“水墨八景图”,推测由日本禅僧圆尔办圆带去日本。8、最早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的杨歧派禅僧大休正念是中国南宋时人。9、最早为日本八景图题诗的禅僧一山一宁是中国元朝使者赴日弘法吗。10、日本的京都御所(皇宫)设有八景厅,宫中诗歌会、太傅侍讲、欢迎国宾仪式等文化活动在这里进行。第十二章测试1、19世纪20年代末期,普希金认识了汉学家瓦西里耶夫,这对他更为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1858年,冈察洛夫创作了两卷本的长篇游记《巴拉达号三桅战舰》,该游记记述了他在广州的见闻和风土人情。3、1848年,别林斯基在《现代人》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公民方面和道德方面”文章,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肯定。4、普希金被誉为是俄罗斯( ): A、戏剧之父 B、长篇小说之父 C、诗歌的太阳 D、短片小说之王5、1829年12月23日,普希金创作了诗歌( ),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苦闷的心情,第一次表达了到中国去的愿望。 A、《致娜塔莉亚》 B、《无题诗》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自由颂》6、普希金在其诗体长篇小说( )的第一章的草稿中,提到了中国的思想家孔子。 A、《叶甫盖尼·奥涅金》 B、《上尉的女儿》 C、《鲍里斯·戈杜诺夫》 D、《黑桃皇后》7、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是文学名著( )的作者。 A、《前夜》 B、《谁之罪》 C、《奥勃洛摩夫》 D、《复活》8、在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看来,中国的儒家思想是( )各国落后于欧洲的罪魁祸首。 A、南亚 B、东亚 C、东南亚 D、欧亚9、普希金的曾外祖父被称为是“彼得大帝的黑奴”。10、普希金现存最早的一首诗歌,是其1813年创作的爱情诗《致娜塔莉亚》。第十三章测试1、欧洲从15世纪到17世纪出版的字典都是( )辞典 A、英语 B、法语 C、德语 D、多语2、中国的第一部诗话作品是( )。 A、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 B、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C、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 D、严羽的《沧浪诗话》3、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古代小说是( )。 A、《好逑传》 B、《武王伐纣平话》 C、《水浒传》 D、《红楼梦》4、宋朝仍然多采用雕版印刷的原因是: A、活字印刷术需要巨额的投资才能制作出活字版 B、雕版印刷能够由识字不多的印刷匠以较低代价实现 C、活字印刷术相对而言比较落后 D、雕版印刷更容易刻印图像、制作插图5、印刷术的普及促成了( )的诞生。 A、诗歌 B、小说 C、公文 D、骈文6、印刷术的发展为阅读和书写习惯带来了各种根本性的变化。7、书籍不断变化的本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写作、阅读和阐释活动8、印刷业的发展促使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在六朝真正繁荣起来。9、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宋朝开始进行大规模推广。10、活字印刷术非常适合印刷拉丁字母。
比较文学是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门类。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一个显著的标签,而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界一直处于“移动”状态。如何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边界的跨越与拓展对比较文学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边界移动凸显学科开放性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华表示,比较文学研究早已跨越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超越了古典学、比较诗学、形象学、主题学、译介学的研究,形成了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整体趋势。从早期的文学到诗学再到比较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的边界一直处于移动状态。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比较文学跨语种、跨国别、跨文化、跨文明的学科定位,无法限制比较文学的“越界”行为,也免不了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甚至自然科学学科拉到比较文学研究范围中。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炳范告诉记者,正是由于比较文学边界在不断“移动”,比较文学学科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应该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二是不同国家间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比较文学的“比较”并非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为了在比较中探寻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特色。比较文学的边界与跨边界问题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内值得思考的问题。张华表示,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是如何形成并得以巩固的,这些边界又是如何被淡化、跨越,使得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得以重组和成立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加速交流和接触的时代,“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边界是什么,这些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边界拓展为学科发展提供机遇与比较文学的不断跨界相对应,比较文学在发展进程中一直面对自身学科定位的危机。美国国际比较文学学者斯皮瓦克曾在其《一个学科的死亡》一文中,指出了比较文学存在的危机。事实上,比较文学不断跨界导致其陷入自身学科定位危机,但比较文学也在不断跨界中获得了继续拓展的强劲动力。张华表示,比较文学学科以其特有的学科容纳度和吸收力、跨学科研究的独特优势,将多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纳入视野,极大地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空间,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给比较文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焦鹏帅看来,比较文学的边界无限拓展,危机与机遇并存。所谓的“危机”,体现了学者对于学科本身及学者自身学科身份的焦虑。但从学科发展的建构性逻辑看,这种“危机”正是一个学科向前发展的必由路径,因为“危机”中孕育着突破性的机遇,从而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此外,比较文学自身的发展与学科定位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既需要砥砺奋进、开疆拓土的先锋,也需要守城固本的“学究故态”,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才是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图景。刘炳范告诉记者,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是与比较文学边界拓展同步进行的,边界拓展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和空间。从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边界拓展一直在进行,正是这种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比较文学各个学派才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从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学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与经济发展、文学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学研究必然要拓展视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张华表示,尽管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还很年轻,但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将来必然会打破“西方话语中心”的学术阵营情势,在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不仅推动了有关“世界文学”的理解迈上新阶段和新高度,而且使得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占比不断增大,进而提高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地位。比较文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吸收新论题,借鉴新方法,形成新跨界,而这是由比较文学本身的特质决定的。无论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或是比较文明学,其中的关键词“比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文化或文明的内在关系,进而认识它们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焦鹏帅认为,“比较”的路径是“跨越”,这体现了一种交叉融合的思想与视角。比较文学研究边界的移动或拓展,体现出思维形态、思维过程、研究范围、研究视域、研究范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只要比较文学学科关注人类共同的精神、情感和审美结构,并与时俱进地关注社会乃至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人文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其未来一定是光明的。刘炳范认为,虽然比较文化研究会越来越热,但比较文学研究不会被其取代,反而会更加繁荣。第一,文学是文化的精华,泛文化研究不可能也无法取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化研究同样无法取代比较文学研究;第二,文学最重要的功能是审美,比较文学研究是文学审美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是比较文化研究无法替代的。未来,比较文学学科将顺应时代潮流,凸显自身特点,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刘炳范表示,第一,比较文学学科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理论建设会越来越科学和理性,学科理论体系会越来越成熟。第二,比较文学研究的边界会继续拓展,视野会更加宽阔。第三,比较文学研究会越来越国际化,尤其是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会更加具有国际视野,越来越多地吸收借鉴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比较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比较的方法是人们思维的基本方法,对于只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来说,往往将《红楼梦》与其他文学或史学经学加以比较,如从事小说评点的文人就是如此。而对于有过国外求学经历或虽未身到域外却读过域外文学作品的文人来说,则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外国文学来与中国的文学加以比较,以分辨它们的差异性,尽管这种分辨与评定还并非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20世纪初不少国外归来的学者评说《红楼梦》都普遍显示出中西文学比较的眼光与方法。待到这种方法运用得多起来,对比较方法有了理论的自觉,有了是否具有可比性等等的规定性,比较文学也随之成为一门专学。比较文学的方法的独特性在于将两部以上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如下的效果:其一是扩展类空间,可从中寻找到共性的乃至规律性的东西。譬如读了一部《玉娇李》,颇觉新鲜,待读过《平山冷燕》等若干部同类的才子佳人小说后,便在人物面貌、性格、喜好、故事发生与展开、情节的巧合等方面发现许多相似点、共同点,从而又找出了才子合配佳人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共同特征。其二是新鲜感。因为将两部作品并在一起加以对照,好比将两个美女放在一起对照一样,在对照中可以产生一种未加对照前不会产生的新印象——第三种印象,给人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的感觉就是两者间的差异性,使得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过去古代文学作品描写人物长得白净,常有脸如银盆、面色如月,写得多了似乎中国人肤色很白。一旦与白种人相比,方惊异地发现,中国人的肤色竟是黄色的,远不及白种人白。将《水浒传》与《金瓶梅》比较,方发现一个是男人的文学,一个是女人的文学,将《西游记》与《红楼梦》一比,方发现一个是写想象的神魔世界,一个写回忆中的那段富贵繁华梦。这两种最常见的效果,可以帮助文学研究者有效地完成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完成由对一部文学作品个性价值的把握到一类作品的类把握,直至一段文学史和整个文学史的把握。“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理论概念从西方引入,并运用这一理论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其最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06年。黄人在此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引用了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中的一句话,来为“文学”下定义:“立读者之标准,当为一般的而非特殊的,薄士纳所著《比较文学》有云:‘文学者,与其呈特殊之智识,毋宁呈普通之智识。’”这说明黄人不但读过这部《比较文学》,而且颇赞成此书的观点。黄人在主持《小说林》编务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将中西小说加以比较,认为:“小说为以理想整治实事之文字,虽中西国俗攸殊,而必有相合之点。”希腊神话、阿拉伯夜谈与中国神话小说实际上“设想正同”。且中外许多国家的小说情节、结构也有许多相似,“如出一辙”。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始于1911年。侗生在《小说丛话》中就有意识将《石头记》与其他小说进行比较:“英人哈葛德所著小说,不外言情,其书的结构,非二女争一男,即二男争一女,千篇一例,不避雷同,然细省其书,各有特色,无一相袭者。……曹雪芹所著《石头记》,所记事不出一家,书中人又半为闺秀,闺秀之结果,又非死即苦,无一美满。设他手为此,不至十回,必致重复,曹氏竟纡徐不迫,成此大文。”但自觉而大量地运用比较文学之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学者是吴宓。吴宓在1920年发表的《红楼梦新谈》,就是将《红楼梦》与西方小说相比。文章开头就说:“《石头记》为中国小说一杰作。其入人之深,构思之精,行文之妙,即求之西国小说中,亦罕见其匹。西国小说,佳者固千百,各有所长,然如《石头记》之广博精到,诸美兼备者,实属寥寥。”下文的论述每每举西文或理论或小说比较之。大凡“五四”前后的学者因其学贯东西,读过不少西方的文学理论或西方的小说,因而在论述《红楼梦》时,总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与西方小说加以比较,显示出“东西文化尽在我胸”的开阔视野。此后,比较文学的方法渐渐沉淀为一种习惯的文学评论的方法。1925年,阚泽在他的《红楼梦抉微》中,将《红楼梦》与《金瓶梅》加以系统地比较,认为:“著《红楼梦》者在当日不过病《金瓶》之秽亵,力矫其弊,而撰此书。故全系仿《金瓶梅》而成。但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至于用此方法研究《红楼梦》的论文,主要有:竹心《石头记与水浒传》、英之《茶花女与红楼梦》、萍生《红楼与子夜》、郭云浦《子夜与红楼梦》、关懿娴《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李长之《水浒传与红楼梦》等。尤以李长之《水浒传与红楼梦》[2]可给人更广泛更深刻的启迪。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三)二、名词解释(3*5’=15’)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3、渊源学: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的影响,以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外来因素。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5、文学误读: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创造性接受。误读原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20世纪60年代成为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命题。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差异性阐释。6、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7、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这种异国形象首先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8、平行研究:是由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9、类型学: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不存在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的相似的文学现象。10、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11、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1)跨国家●法国学派:强调文学关系,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美国学派: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强调美学价值,依然重视跨国研究。●中国学派:跨国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2)跨学科●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候,比较文学才能够成立。3)跨文明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跨异质文化”——“跨文明研究”,更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是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学派学科理论的立足点,文学跨越性研究的新领域。3、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一)实证性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流传学和媒介学等研究范畴例:●大致可以说,鲁迅受到尼采影响,这可以从其日记、小说、翻译中看出来,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深,鲁迅后期是否与尼采“决裂”,都无从由“实证”的方法得出。(二)文学变异研究以变异和文学性为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1)语言翻译层面:译介学●超越实证性研究,走向文化/文学研究●梵文“完美”-汉语“圆满”(日本、中川元)2)民族国家形象层面:●他国形象是主体国家文学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智慧树网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单元测试答案第一章 单元测试1、跨文化研究应该既要注意它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但是更多的要注意差异下面之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一些__的方面。A:本土性B:政治性C:共同性D:社会性答案: 【共同性 】2、要使一个文学经典成为世界上流通的文学经典,要采用__的语言。A:世界范围内流通的B:使用人数最多的C:历史最为悠久的D:书写最为简便的答案: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3、比较文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当前都还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一个学科,而__是当代的学者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A:超越西方中心主义B:超越东方中心主义C:继续西方中心主义D:形成东方中心主义答案: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4、17、18世纪以及近代所有西方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非常发达,他们是文明的代表,非西方则是落后的。A:对B:错答案: 【错】5、世界文学是一个固定的概念。A:对B:错答案: 【错】6、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他的《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超出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世界上更广泛的范围内流通的作品,才是世界文学的作品。A:对B:错答案: 【对】7、做一个好的比较文学学者,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A:对B:错答案: 【对】8、差异是使一个文化具备其独特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没有文化差异就没有独特的文化。A:对B:错答案: 【对】9、哈佛大学的大卫·丹穆若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认为世界文学是 __。A:世界各国文学的总和B: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C:西方经典文学D:非西方经典文学答案: 【世界范围内流通的文学】10、___是使文学作品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A:翻译B:文学批评C:学术著作D:原著出版答案: 【翻译 】第二章 单元测试1、爱默生所引领的_____,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被誉为美国的文艺复兴。A:浪漫主义运动B:超验主义运动C:垮掉派运动D:反文化运动答案: 【超验主义运动】2、_____被美国林肯总统称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A:白璧德B:爱默生C:惠特曼D:庞德答案: 【爱默生】3、儒家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方式与超验主义_____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A:重物质轻精神B:重物质轻文化C:重文化轻物质D:重精神轻物质答案: 【重精神轻物质】4、爱默生认为个人是从_____所赋予的独特体验中,获得智慧与真理,从而实现内在神性。A:直觉B:感觉C:本能D:理性答案: 【直觉】5、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包括__。A:强调精神,或超灵B:强调个人的重要性C:主张回归自然D:主张科技进步答案: 【强调精神,或超灵 ,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主张回归自然】6、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上的契合点有__。A:“天人观”B:“人生观”C:“人性观”D:“道德观”答案: 【“天人观”,“人性观” ,“道德观”】7、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禅宗都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哪些途径来实现自我的完善?A:依赖自己B:信赖直觉C:回归自然D:借助科技答案: 【依赖自己,信赖直觉,回归自然】8、唯一神教是基督教派的一种,强调“三位一体”说。A:对B:错答案: 【错】9、爱默生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青睐,只是因为儒家思想与爱默生的思想有相通之处。A:对B:错答案: 【错】10、爱默生和中国的禅宗都认为人是可以自我完善的。A:对B:错答案: 【对】第三章 单元测试1、庞德从费诺罗萨的手稿中挑选出19首诗歌将其译成英文,于1915年出版 _____。A:《华夏集》B:《诗章》C:《仪式》D:《面具》答案: 【《华夏集》 】2、庞德积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发起了漩涡派运动以及_____。A:表现主义运动B:象征主义文学运动C:意象主义运动D: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答案: 【意象主义运动 】3、庞德推崇《大学》在于它所宣扬的_____。A:“道德观”B:“秩序观”C:“天命观”D:“人生观”答案: 【“秩序观” 】4、庞德不仅对中国古诗感兴趣,也对中国佛教很感兴趣。A:对B:错答案: 【错】5、庞德极具语言天赋,他的法语、意大利语和中文都是非常娴熟的。A:对B:错答案: 【错】6、庞德的代表作《诗章》体现了儒家经典带给庞德的影响。A:对B:错答案: 【对】7、庞德的经济主张过于偏激。A:对B:错答案: 【对】8、庞德翻译中国经典诗歌时,受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不少帮助。A:对B:错答案: 【错】9、庞德翻译出版的儒家经典有哪些?A:《论语》B:《诗经》C:《中庸》D:《大学》答案: 【《论语》,《诗经》 ,《中庸》,《大学》】10、1912年,庞德与几位意象主义运动的创始人提出意象主义的三原则是 __。A:对于所写之“物”,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B: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C: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D: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来写诗答案: 【对于所写之“物”,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来写诗】第四章1【单选题】 (10分)《汉诗百首》中,雷克思罗斯选译了35首_____的诗。A李清照B白居易C杜甫D李白2【单选题】 (10分)雷克思罗斯将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译成了_____。Aa pair of golden oriolesBa Pair of yellow oriolesCtwo yellow oriolesDtwo golden orioles3【单选题】 (10分)雷克思罗斯的诗中常借中国古诗中________这一意象来表示离别和思念。A海岸B蟋蟀C落叶D月亮4【判断题】 (10分)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被称为“垮掉派之父”。A错B对5【判断题】 (10分)雷克思罗斯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有时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原诗进行改译。A对B错6【判断题】 (10分)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是一些具象性的词语,具有相对稳定性。A对B错7【判断题】 (10分)雷克思罗斯所谓的“诗境”,与朱光潜所说的 “诗的境界”不同。A错B对8【单选题】 (10分)雷克思罗斯的《心之苑,苑之心》与中国古诗_______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非常相似。A《静夜思》B《咏怀》C《悼亡妻》D《迢迢牵牛星》9【单选题】 (10分)雷克思罗斯认为________是中国古诗的一种基本技巧。A诗意B诗境C意境D意象10【多选题】 (10分)雷克思罗斯与中国学者钟玲合译的诗有________。A《爱与流年:续汉诗百首》B《汉诗百首》C《李清照诗词全集》D《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第五章1【单选题】 (10分)《在战争时期》共有( )首十四行诗。A26B27C28D292【多选题】 (10分)奥德获得国的奖项有:A诺贝尔文学奖B美国博林根诗歌奖C美国全国图书奖D普利策奖3【单选题】 (10分)奥登和小说家衣修伍德来到中国的原因是:A传教B受约写旅行杂记C探望好友D参与战争4【单选题】 (10分)奥德和好友横穿中国,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战争指的是:A中法战争B军阀混战C鸦片战争D中国人民抗日战争5【单选题】 (10分)《在战争时期》有( )部分组成。A1B2C3D46【判断题】 (10分)奥登在《战争时期》的组诗中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强烈控诉。A错B对7【判断题】 (10分)奥登研读过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创作诗歌时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A错B对8【判断题】 (10分)奥登获得“左翼宫廷诗人”称号的原因是他对社会时事漠不关心。A错B对9【判断题】 (10分)最早在创作《吉小姐》时,奥登开始尝试“鹰的视域”的描写方式。A错B对10【判断题】 (10分)具有现代性的语言是奥登诗歌一个明显特征。A错B对第六章1【单选题】 (10分)白璧德对于儒家思想的阐释与借镜,主要集中在以_____为代表的古代儒家人文思想传统上。A孔子B荀子C孟子D朱子2【单选题】 (10分)白璧德认为对以培根为代表的________混淆了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一心营求物质利益,导致西方文明表现出离心式的个人主义症状A功利自然主义者B情感人道主义者C情感自然主义者D现实主义3【单选题】 (10分)在《民主与领袖》中,在白璧德看来,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_______。A科学技术B领导者的品质C文化教育D人口数量4【单选题】 (10分)白璧德所认为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博雅通识的教育,其目的在于________。A促进国家科技发展B提高整体就业率C塑造具有人文素养的完善之人D进行纯粹专门知识的训练5【判断题】 (10分)20世纪初,一批中国学者如鲁迅、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梁实秋等人拜入白璧德的门下,而后回到中国借助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开展文化保守主义活动,反击新文化运动。A错B对6【判断题】 (10分)节度是白璧德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内核之一。A对B错7【判断题】 (10分)白璧德对于卢梭的政治家标准持认同态度。因为卢梭对于理想政治家的标准与白璧德的节度、平衡观存在精神上契合。A对B错8【判断题】 (10分)白璧德发现远东经验可以被用来证明自己对卢梭与古典主义的批判的合理性。A对B错9【判断题】 (10分)马基雅维利认为,理想的君主应该像狮子那样残忍,像狐狸那样狡诈。A错B对10【多选题】 (10分)白璧德理想的人文主义领袖的标准有______。A具有高尚的道德B能调和内在与外在控制C遵守和忠于健全的标准D具备远见卓识第七章1【判断题】 (10分)赛珍珠之所以对中国情有独钟,并且以中国农民生活为写作素材创作多部著名小说,是因为她生于中国,长于中国。A错B对2【判断题】 (10分)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深受其乳母王阿妈及其家庭教师孔先生的影响。A错B对3【判断题】 (10分)在庐山,赛珍珠邂逅其爱人约翰·布克。夫妻同心在安徽滁州农村进行农业调研和农业试验。可以说,这段特殊的农村生活为赛珍珠日后创作提供了绝好的写作素材。A对B错4【判断题】 (10分)《大地》以王龙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以女主人公阿兰为主体,塑造了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形象。A错B对5【判断题】 (10分)除了小说创作,赛珍珠还出版了英文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此译本带给美国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A对B错6【单选题】 (10分)“第一部成功地用英语写中国的小说”的美国作家是_______。A杰克·伦敦B欧·亨利C赛珍珠D德莱塞7【单选题】 (10分)1931年春,赛珍珠的_______在美国的顺利出版,犹如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A《四海之内皆兄弟》B《中国之美》C《东风,西风》D《大地》8【单选题】 (10分)在小说_______中,赛珍珠主要通过农民王龙祖孙三代对土地、对家庭的不同态度及不同生活道路的描写,完成了她对“中国的本质存在”这一命题的思考。A《战斗的天使》B《母亲》C《大地》D《东风,西风》9【单选题】 (10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赛珍珠:“由于她对中国_______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真切而取材丰富”。A商人B贫民C农民D田园10【单选题】 (10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是_______。A爱丽丝·沃克B赛珍珠C托尼·莫里森D玛格丽特·米歇尔第八章1【单选题】 (10分)德国诗人歌德的( )(初稿作于1777年)被称为“最美的月光诗”。A《月下人》B《清秋冷月》C《对月》D《古月》2【单选题】 (10分)月光奏鸣曲的作者是:A莫扎特B肖邦C贝多芬D舒伯特3【单选题】 (10分)古希腊诗人萨福的《月亮下去了》大致写成于:A公元前五世纪B公元前六世纪C公元六世纪D公元五世纪4【单选题】 (10分)欧洲的节日大多与( )有关。A爱情B战争C宗教D自然5【多选题】 (10分)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有个术语叫“缺类”,缺类现象折射出是:A不同的思维定势B不同的心理倾向C不同的审美偏好D不同的文化背景6【判断题】 (10分)节日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A对B错7【判断题】 (10分)在希腊、罗马的诸神中,男性的太阳神比女性的月亮神更有影响力。A对B错8【判断题】 (10分)古希腊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世所公认,因此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名篇也很多。A对B错9【判断题】 (10分)在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文学艺术家才对月亮产生了审美意识。A错B对10【判断题】 (10分)一种文类在两个国家或民族都存在,但差异很大不属于比较文学中的“缺类”范畴。A对B错第九章1【单选题】 (10分)以下哪个是《我的记忆》的特点:A带有强烈的音乐性B讲究韵脚C散文化的形式D使用古典诗歌的意象2【单选题】 (10分)戴望舒的“去音乐性”是指:A去掉诗的内在节奏B去掉诗韵和整齐的句子C注重诗的外在节奏D不要音乐性3【单选题】 (10分)戴望舒认为诗的韵律体现在:A整齐的字句上B诗的字的抑扬顿挫上C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D诗歌的音乐性上4【单选题】 (10分)诗集《望舒草》中没有收入的诗歌有:A《秋天》B《我的记忆》C《雨巷》D《烦忧》5【单选题】 (10分)不同文学之间的影响,应该是:A在本文学系统扩大以后才得以承认B是两种文学的创造性融合C一方施加影响,另一方接受影响D其中一方被动地完全模仿6【判断题】 (10分)《我的记忆》是戴望舒对于魏尔伦“音乐高于一切”的诗论的积极回应。A错B对7【判断题】 (10分)《微雨》是戴望舒的代表作。A对B错8【判断题】 (10分)在诗歌中消融自我,达到“物我两忘”之境,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A对B错9【判断题】 (10分)戴望舒的“雨巷”里,流露出强烈的忧郁,这是一种 类似于“李商隐似的情绪”。A错B对10【判断题】 (10分)戴望舒认为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情感,作诗应该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语言。A对B错第十章1【单选题】 (10分)司马迁出身在一个学问世家,其父为----。A司马谈B司马光C司马炎D司马睿2【单选题】 (10分)司马迁在----投诚匈奴一事上因秉公直言,冒犯了汉武帝。A李牧B李绩C李陵D李广3【单选题】 (10分)普鲁塔克认为,----在战争中竟逃跑降敌,所怀卑琐,死有余羞。A尼西阿斯B克拉苏C西塞罗D德摩西尼4【单选题】 (10分)司马迁没有写以下何种列传?A游侠列传B龟策列传C商贾列传D日者列传5【单选题】 (10分)----说服刘邦用金钱离间楚阵营中的项羽与钟离昧等人。A萧何B张良C曹参D陈平6【判断题】 (10分)《名人传》因可读性强,故不少学者认为其文学价值大于史学价值。A对B错7【判断题】 (10分)普鲁塔克所撰五个斯巴达人传记及其他相关文字,是现存信息量最大的斯巴达研究史料。A错B对8【判断题】 (10分)在很多情况下,《史记》只给了一个粗略的故事线条,故信息太少,缺乏说服力。A对B错9【判断题】 (10分)《名人传》像《史记》那样,也具有高屋建瓴的架构和贯通历史纵深、把握历史全局的意图。A错B对10【判断题】 (10分)《史记》是一部史学著作,所以并不具有太高的文学价值。A对B错第十一章1【单选题】 (10分)“潇湘八景”诗画艺术缘起于以下哪个朝代?A明代B宋代C唐代D清代2【单选题】 (10分)“潇湘八景”中的“潇湘”通常所指是以下哪个地域泛围?A永州B湖南C潇水流域D湘水流域3【单选题】 (10分)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绘“八景图”的是谁?A黄荃B宋迪C惠洪D李成4【单选题】 (10分)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在日本赋“潇湘八景”诗的是谁?A牧溪B大休正念C一山一宁D玉涧5【单选题】 (10分)南宋至今存留“潇湘八景”图的画家不包括以下哪一位?A牧溪B宋迪C王洪D玉涧6【判断题】 (10分)牧溪的“水墨八景图”现藏于中国。A对B错7【判断题】 (10分)牧溪的“水墨八景图”,推测由日本禅僧圆尔办圆带去日本。A对B错8【判断题】 (10分)最早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的杨歧派禅僧大休正念是中国南宋时人。A错B对9【判断题】 (10分)最早为日本八景图题诗的禅僧一山一宁是中国元朝使者赴日弘法吗。A对B错10【判断题】 (10分)日本的京都御所(皇宫)设有八景厅,宫中诗歌会、太傅侍讲、欢迎国宾仪式等文化活动在这里进行。A错B对第十二章1【判断题】 (10分)19世纪20年代末期,普希金认识了汉学家瓦西里耶夫,这对他更为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A错B对2【判断题】 (10分)1858年,冈察洛夫创作了两卷本的长篇游记《巴拉达号三桅战舰》,该游记记述了他在广州的见闻和风土人情。A对B错3【判断题】 (10分)1848年,别林斯基在《现代人》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公民方面和道德方面”文章,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肯定。A对B错4【单选题】 (10分)普希金被誉为是俄罗斯( ):A戏剧之父B长篇小说之父C诗歌的太阳D短片小说之王5【单选题】 (10分)1829年12月23日,普希金创作了诗歌( ),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苦闷的心情,第一次表达了到中国去的愿望。A《无题诗》B《致娜塔莉亚》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D《自由颂》6【单选题】 (10分)普希金在其诗体长篇小说( )的第一章的草稿中,提到了中国的思想家孔子。A《叶甫盖尼·奥涅金》B《鲍里斯·戈杜诺夫》C《黑桃皇后》D《上尉的女儿》7【单选题】 (10分)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是文学名著( )的作者。A《奥勃洛摩夫》B《谁之罪》C《复活》D《前夜》8【单选题】 (10分)在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看来,中国的儒家思想是( )各国落后于欧洲的罪魁祸首。A南亚B欧亚C东亚D东南亚9【判断题】 (10分)普希金的曾外祖父被称为是“彼得大帝的黑奴”。A错B对10【判断题】 (10分)普希金现存最早的一首诗歌,是其1813年创作的爱情诗《致娜塔莉亚》。A错B对第十三章1【单选题】 (10分)欧洲从15世纪到17世纪出版的字典都是( )辞典A德语B多语C英语D法语2【单选题】 (10分)中国的第一部诗话作品是( )。A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B严羽的《沧浪诗话》C欧阳修的《六一诗话》D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3【单选题】 (10分)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古代小说是( )。A《好逑传》B《武王伐纣平话》C《水浒传》D《红楼梦》4【多选题】 (10分)宋朝仍然多采用雕版印刷的原因是:A活字印刷术相对而言比较落后B雕版印刷更容易刻印图像、制作插图C雕版印刷能够由识字不多的印刷匠以较低代价实现D活字印刷术需要巨额的投资才能制作出活字版5【单选题】 (10分)印刷术的普及促成了( )的诞生。A公文B小说C骈文D诗歌6【判断题】 (10分)印刷术的发展为阅读和书写习惯带来了各种根本性的变化。A错B对7【判断题】 (10分)书籍不断变化的本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写作、阅读和阐释活动A对B错8【判断题】 (10分)印刷业的发展促使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在六朝真正繁荣起来。A错B对9【判断题】 (10分)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宋朝开始进行大规模推广。A错B对10【判断题】 (10分)活字印刷术非常适合印刷拉丁字母。A错B对
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读书期间,乐黛云、钱理群、李零、陈平原几位老师的课,我大概听了都不止一门两门。当时李零和陈平原两位老师,都还被大家看作才华横溢的青年教师,但乐黛云和钱理群两位老师已经近于老先生了。乐先生的课上,不时会有些国际学人过来交流,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叙事学、阐释学这些当时的时髦理论扩大了我们的阅读视野,启发我们思考问题的新视角。那时候乐先生住在中关园,我们去拜望她,她告诉我们该怎样读书,哪些书一定要读。她家铺天盖地的图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客厅一直迤逦到鞋架边满满的书,随手就可能把书堆碰倒。记得她告诉我们《心灵史》等等当代好作品是一定要读的,我们便去北大图书馆借,因为副本有限总是借不出来,所以我便托隔壁好友从清华大学图书馆借出来,在我们各宿舍传阅。乐先生的讲座,我也听了几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即将揭晓的前一天那一次演讲,这个日子有史料可查,是1993年9月22日晚上,在轰隆轰隆的二教大教室,听讲座的人太多,大多都是站着,所以坐得偏后的同学都看不到前台的。当时真是惊诧,乐先生的声音如此年轻嘹亮!她告诉大家申奥前她做了哪些大事,还自信地说:“不管明天结果如何,这申奥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掌声雷鸣后几个小时,就传来北京以两票之差惜败于悉尼。再几个小时后,听说乐黛云先生所乐观的初步成果也缩回了原形。尽管白忙乎一场,乐老师年轻而乐观的声音,我们记住了。其实,离开北大校园,在社会上为了果腹养胃,从老师那里听到的一点点学问都到爪哇国去了,想想自己不是好学生,所以和自己敬爱的老师也都相忘于江湖了。但待我到了中年日趋封闭自己以后,我意识到:乐黛云、钱理群等老师,学问还毋论,单单他们与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不厌倦地交流的青春心态,实在不可及。2003年跻身出版业后,我又一次邂逅乐先生,是在北大后湖走向未名湖的瓶颈口,当时她和汤一介先生正在散步,我心里一热,仅仅聊了几句,因为汤先生等着她呢,这次闻知她搬到了朗润园。2013年后,我接手“大家小书”丛书,后来韩慧强老师策划纳入汤一介和乐黛云先生的两个小册子。当时我和韩慧强老师一起去拜望乐先生拟签合同的时候,我们去了她朗润园的家,阿姨说上午有人来看先生,她太累了正在休息,等了很长时间,我们就离开了。这两本小册子的合同,最后是韩慧强老师一手办理的。汤一介先生的《儒学十讲》于2019年5月出版。乐先生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于2020年10月出版。在我读校《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乐先生在90年代一直思考的比较文学问题。记得那时候她说过几次:比较文学,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都是一种方法,会融入具体的问题研究中,它作为一个学科,估计只能是一个过渡。不过,经过若干年的思考研究,乐先生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以跨文化对话文学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史依然是位于前沿的,当前比较文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全球意识的关照下维护并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所以,她提出深度启蒙。“所谓深度启蒙将以关系理性为核心去改进理性的观念,去建立以共在而不仅仅以存在为出发点的理性。”“因为文学本来就是造就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最佳途径……文学使最迅速、最自由、最随意的精神和心灵交往成为可能……文学理论比之于政治学和经济学更适合于用来选取促进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友好的方略。”(《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乐先生给比较文学的新定位,也给了比较文学更为广阔的前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新兴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在多元跨文化语境中发展》)她在本书中提倡的是在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对话,是参照于世界他国文化的对于中国文化自身的挖掘。所以在分析了美国梦、欧洲梦后,她指出: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具有“新中国精神”的新中国。如果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聚焦着乐先生近年对于比较文学和新中国精神的新思考,那么刚刚上市的《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则全面回顾了乐黛云先生自己的“文学生涯”,包括她在历次比较文学交流中的活动与思考,可以说她的文学生涯折射的是中国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小史。乐先生本来师从王瑶先生研究现代文学,后来留校任教,曾给留学生讲授现代文学,不得不进一步研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与传播。1981年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学会即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季羡林任会长,钱钟书任顾问,乐先生任秘书长;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季羡林任名誉会长,杨周翰任会长,乐先生仍任秘书长;1989年,乐先生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这一年她写了《重估〈学衡〉——兼论现代保守主义》。她在《九十年沧桑》中说:“我对于《学衡》史料的较为全面的阅读,引起了我的学术思想的一大转折。我逐渐较为深入地与过去支配我的、趋向于激进的滥情主义决裂,也就是与曾经禁锢我的某种意识形态决裂。这使我能更全面、更冷静地看待历史的方方面面。”此后,中国进入了“后新时期”,所以她感到比较文学自身必须经历一个巨大的变革。面对文化危机和科学的新挑战,她开始呼唤新的人文精神,“强调首先要把人当人看待,反对一切可能使人异化为他物的因素;强调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幸福;关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新人文精神用以达到这些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沟通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动态的沟通和理解中,寻求有益于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共识。”《九十年沧桑》虽然都是发表过的文章的重新剪辑和编选,但其编选范围既包括回忆性散文也包括一些专著,所以它既能呈现乐黛云先生的成长历程,也全面呈现了乐先生的社会活动和学术理路,具体而微地呈现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制与发展小史。如果说乐黛云先生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展示了比较文学美丽的果实,《九十年沧桑》所展示的则是这个果实所凭依的大树和泥土。我曾经告诉很多朋友,对于乐黛云、钱理群这样的先生,他们人比课好,课比书好。所以我们如果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九十年沧桑》两本书更好地理解了乐黛云先生这个人,功莫大焉。乐先生行年九十,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她亲证了一个富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与命运。钱穆强调,读书其实就是读懂书背后的人。所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九十年沧桑》的观点大家可以接着讨论和思考,其最为可贵的是,它们集中反映的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胸怀和道义担当,这种不灭的精神如果感染了你和我,乃至更多的读者,那一定是乐先生最为欣慰的。 (作者:蒙 木,系北京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来源:光明日报)
《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创作思路的开阔。跨文明背景下的研究更是如此。当一种理论或作品由此时此地“旅行”至彼时彼地,社会历史语境的变更会促使其历经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激发其在新语境的生命力。文学变异的现象古今有之,但比较文学变异学首次从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将其系统化、科学化、方法化。本文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角度出发,拟对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萌发、创立及发展时期的研究作一个纵横两向的梳理,旨在探索目前变异学研究领域中的趋向及空白地带,以期更好地充实变异学学科理论的架构及其应用。一、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萌发期 严绍璗先生在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时指出: “文学的‘变异’,指的是一种文学所具备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能力。 文学的‘变异性’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溶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1]前言因而,“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基于本土经验的对本土文学的创新及发展。在此过程中,本土文学的民族性并未因“变异”而消失,而是得以延续及充实,“‘排异’中实现自身的‘变异’。 其实早在严绍璗先生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之前,台湾学者提出的“阐发”法中蕴含的文论话语异质性问题已经为变异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因为异质文论话语“在相互遭遇时,会产生相互激荡的态势,并相互对话,形成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视角下的杂语共生态,并进一步催生出新的文论话语”[2]。此种新的文论话语从本土的文化及文学背景出发,也许是对西方文论话语加以“修正”或“调整”的结果,比如五四期间的浪漫主义者在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调整中,更注重继承浪漫主义的情感维度; 或是渗入了本土的文化因素,在对外来“模子”的选择中而实现的文论的“他国化”变异,但此种变异并非一味的追随或排外,而是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及现实情况,有效地吸收并改造外来文论,从而使其成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部分,否则就会导致文论的“失语症”。相比于“阐发”法中由于文论话语的异质性而产生的变异,翻译中的“变异”则显得更为“隐性”。王晓路在《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三章“迁移的变异”中,阐述了英语世界经由语言的中介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不同理解与阐释,指出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牢笼作用”。 对这一更为“隐性”的变异进行系统阐述及研究的谢天振称其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 1997 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第三章“译介学”中,谢天振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专门阐述,肯定了“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价值,认为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形等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也特别鲜明[3]”,并指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仅有译者,还有读者与接受环境。依笔者之见,“创造性叛逆”究其本质,实则为跨语际翻译中的文本在语言、文化及接受层面上的变异性,是在忠实基础上对原文本的客观“叛离”。例如在跨语际翻译中,当意义与形式两者不可兼而得之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时,译作势必会受制于目的语的规范而不可避免地在语言层面上产生变异。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认为翻译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的观点也许言过其实,但将翻译视为部分无法完成的任务却有一定的现实性。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总结的五种在佛经翻译中原文在译文中“面目全非”的情况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萨姆瓦曾指出: “我们所见到的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该文化的主观的看法。”[4]同理,我们所接触甚至熟知的很多西方文论,亦是经过语言的翻译及文化的过滤后,在很大程度上经过本土改造后的“变异”的文论。二、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创立发展期 不管其是“显性”抑或“隐性”,对文学及文论中的“变异”研究基本上是在现象或规律层面上进行,而未曾从理论及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一番梳理总结。源于对影响研究中的形象学及媒介学中的变异问题的思考,例如形象学中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生成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与异国真实形象一定的相异性,笔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变异学。 “变异学”的首次命名出现于《比较文学学》一书中的第三章“文学变异学”,并将其分成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主题学、文类学、文化过滤及文学误读,但在理论层面上未对“变异学”的命名展开过探讨。有学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领域的视角出发,思考“能否根据赛义德的‘理论旅行’来支持‘变异学’的命名? 或者‘理论旅行’的现象是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命名为‘变异学’的重要根据?”[5]。根据“理论旅行”,情境的变换会引起理论的变异。一种理论“进入新环境的路绝非畅通无阻,而是必然会牵涉到与始发点情况不同的再现和制度化的过程[6]”。理论如此,文学文论自然也不例外。“变异学”自提出之日起就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及探讨。对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调查统计,在其主题中输入“变异学”,笔者共搜到已发表论文 70多篇,其中硕士论文 9 篇,但这并不包括其他涉及和探讨“变异学”但未在主题或标题中体现的论文及着作,对变异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变异学”理论建构方面。着作《比较文学学》、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即将出版) 及《“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立场或视角的考察》( 2006) 、《变异学: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2008) 等 14 篇已发表的论文对变异学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架构及成立的理据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变异学提出之前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探讨不同文明下文学之间的“同”,并且此种“同”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就是此种求“同”倾向的产物。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弗朗索瓦·于连的《迂回与进入》就是对此种求“同”倾向的批判回应。虽然其对不同文明间异质性的关注与探讨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方式却具有单向、静态的指向性特征,其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他者”来反观自身。而变异学在对求“同”的回应上则更进了一步。它不仅关注比较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更试图在此基础上达到不同文明下文学间的互补性,最终实现世界文学的总体性。变异学动态的特征使其超越了民族性,具有普适性。因此,变异学范式为处理异质性提供了一种变化的、动态的新模式。在其理论架构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跨越性”特征与“变异学”的提出》( 2006) 在阐述了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得出文学跨越性为比较文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文学变异学为学科理论研究的新范畴,并界定了文学变异学的定义及研究领域,对在 2005 年《比较文学学》中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范围作了一定的调整,认为: “比较文学的文学变异学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它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进行研究,即语言层面变异学、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文学文本变异学及文化变异学”[7],为此后变异学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及范围。《跨文明差异性观念与比较文学变异学建构》( 2009) 对“变异学”中的异质性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曹顺庆教授将差异性拉向共时的文学文本审美和历史的文化功能的变异性上,在文明异质性基础上重新将比较文学历史化和美学化,始终把文学性和文化性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可偏废的两极,并把哲学层面上的异质性拉回到对于文学研究可以具体操作的文学变异性中”[8],并总结了比较文学实践上五个学科分支,即诗学变异性、审美变异性、文本变异性、语言变异性和文化变异性。再者,“变异学”理论建构的其中一个学术特征便是始终与跨文明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合法性”交织在一起。对此,《跨文明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指出变异学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的结果。变异学中的形象变异与文学文论的他国化研究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突破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任何一种理论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态和内涵,应当重视根据中国经验对西方理论所作的阐释,重视这种阐释与原理论的冲突,重视从中国经验与自身理论出发对引进理论进行自觉的理性抵抗与反动”[9]。 其次,“变异学”理论阐述方面。《跨文明“异质性研究”——— 21 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006)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2009)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探析》( 2009) 、《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异国形象研究》( 2014) 等 22篇文章对变异学的理论特征及学理基础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主要探讨了变异学视角下的可比性基础,变异学对翻译研究、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的启示性作用。《文学变异学视野下的语言变异研究》( 2007) ,探讨了语言层面的变异学,指出了其所指的语言变异现象区别于因为译者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错译滥译,并对跨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从“变异学”视角来审视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对重新思考传统翻译中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给予了全新启发,即从语言层面的关注转换深入到关注语言变异现象背后的动因,同时也有助于“比较文学反思和重新定位学科的目标,有助于发掘文学新质的生成机制以及探讨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10]。此外,“可比性”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不可通约性”与“和而不同”——— 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 2008) 则从变异学角度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基础,即将变异学的学理基础异质性视为学科的另一可比性基础,从而突破了之前比较文学研究中以求“同”为可比性基础的局限,为跨文明视野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解除了以求“同”为目的的研究困境。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异质性的提出正是中西两种关注普世性差异思想影响下的必然,是解决整个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困境与学科建构问题的理论革命。”[11]再者,变异学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形象学中的变异问题,辨清形象学的学科定位。“法国学派的理论缺失在于不能反映文学流传中信息的失落、增添与误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接受者、不同文明的影响下的文学阅读的差异。尽管法国学者对此也已有所察觉,但他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仍将这个比较文学学科归为实证性影响研究之列。”[12]理论的阐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理论框架,有助于指导人们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实例之中。 再次,“变异学”理论运用方面。此类文章如《品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等主要运用变异学理论来进行个案的分析与研究,集中在作品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作品旅行到“他者”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及其缘由。任何翻译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会受到不同意识形态、话语言说方式及译者主体性的影响。翻译中出现的“形象变形”及“创造性叛逆”都是两种文化“异质性”的间接折射。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站在变异学的视角,透过翻译现象来追溯并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挖掘并正视其中的“异质性”,而不是用单一静态的翻译标准进行评判,从而达到良好的翻译文学生态。《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2009) 以《西风颂》和《鲁拜集》的译作为例,分析了译作在音韵、形式、意象上的变异,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并以此达到形象地再现原作中诗情画意的翻译目的。《一个有争议的实证性文学关系案例分析———芭蕉与中国文学》( 2009)将基于事实的实证性与变异学研究相结合,在正视文学间影响的同时,探析文学流传中的非实证层面———变异现象,即外来文学对作家的影响不全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作家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同化于其创作之中,从而创造出独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此文章兼顾案例的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层面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芭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体现了变异学对影响研究中实证性所忽视的“文学性”探索的补充,以平等、客观的目光看待两国文学间的交流与关系。因而,文章得出结论: “之所以关于芭蕉与中国文学的实证性影响关系存在争议,缘于芭蕉的俳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松尾芭蕉和他的俳句从本质上说终究是日本的,中国文化被承接后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异。”三、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反思与前瞻 通过对目前国内“变异学”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认为,“变异学”自其提出之日就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显示出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式的巨大潜力。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不少空白或需进一步深入阐释的地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多从历时角度展开,而很少兼顾共时的视角。多在纵向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的背景中来阐释比较文学变异学,即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进而转到中国学派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这样也许会让动态多维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式趋向于静态平面。今后的研究重心可适度转向现今比较文学学科的横向发展层面,即中国学者在面对跨文明视角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困境而提出变异学时,之前的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在现今的学科发展中( 尤其是如今比较文学在一些“边缘”国家的兴盛) 是否受其影响而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或修正。历史语境中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在现实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相比于这些变化,变异学研究范式的优势与独特价值体现在何处,这些都是以后值得思考的问题。任何理论都是对特定历史社会语境的回应。历史语境的变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产生影响,使其有别于原先的面貌,促使其原先的研究范式的调整。这样或许能更好地解释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其次,今后的变异学研究应更注重宏观视野的把握,其一就是注重变异学与之前研究方法的融合。目前多数文章在阐述比较文学变异学时,多提及在跨文明视野下,变异学相对于影响研究中对有事实联系的“同”的求证及平行研究中对无事实联系的“同”的探索的优势,多从变异学的视角来考察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例如《从变异学审视平行研究的理论缺陷》( 2009) ,从文学变异学的角度对平行研究的缺陷进行了考察,总结了它在西方中心与东方主义、普适真理与异质文明以及 X + Y 的困境三个方面的不足[14]。这无可厚非。但有时我们也可以变换视角,从后两者来审视变异学,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更加充实变异学的研究范式。同时,在理论运用方面,多单从变异学的视角来分析具体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而很少融合影响研究及平行研究的方法。在这方面,西惠玲的《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作家批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作者在书中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变异研究等综合运用,对所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阐释,是一次非常不错的尝试。其实早在变异学提出之前,有学者在对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考察中就倡导两者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结合,认为“两派实可互补,如能在有文学影响的诸国文学里,以影响作为基础,探讨其吸收情形及类同与相异,岂非更为稳固,更为完备?”[15]因而,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变异研究的融合何可不为? 再者,注重变异学研究的现实向度。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跨学科打通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壁垒,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现实性与社会性。这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动荡的社会及文化巨变引起了一场‘危机感’,要求所有学术学科必须解决处理由社会和政治所引起的问题,以此来重组学科自身,从而保持学术研究的社会相关性”[16]37。鉴于此,韦勒克在其《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倡导扩大比较的范围,将诸如民俗学及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方向。这也许能部分解释比较文学在经历了只注重“事实关系”实证研究的危机后,在美国又异地崛起。正如有学者而言,“文学及文化分析中比较方法的举足轻重是因为人文学科的社会相关性”[16]293。这在如今互联网及新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更是如此。如何体现变异学研究的社会相关性有很大的思考及阐述空间。 再次,对变异学理论中的某些问题还应进行更为翔实的阐释与探索。首先是变异学中应阐清的几个问题,比如变异是怎样发生的? 为什么及在哪里发生变异? 变异的度及规律性是什么? 等等。对如上问题的分析能进一步理清变异学的概念及本质。 例如关于变异的“度”的问题的探索,即“变”到何种程度才成为变异学中的“异”。《打开东西方文化对话之门———论“间距”与“变异学”》一文对变异性研究的范围进行了阐述,即“变异学虽然重新为东西方文学的比较奠定了合法性,肯定了差异也具有可比性,但变异学强调的是异质性的可比性,是要在同源性或者类同性的文学现象之间找出异质性和变异性”[18],这或许能为今后对于变异的“度”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启发。这一问题就犹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样,若不对其范围及本质进行一定的界定,就可能导致其意义的无限延散,从而在此过程消解其自身。这就如同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一样,若文学与任何其他学科的比较都可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的话,那么就可能导致比较文学的泛学科危机。变异学中的规律性及“度”亦是如此。 最后,关于变异学术语翻译的规范性与统一性。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学科术语的不断生成与发展,尤其近来比较文学在东方的兴起更是如此。因而比较文学学科术语译介的系统化在引进或输出学科理论思想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术语翻译的规范化将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不同思想的融合。“术语是某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18]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新尝试,其关键术语翻译对变异学理论在跨语际语境中的接受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术语的翻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统一与规范。例如据笔者对已发表的变异学相关论文英文摘要中关于“变异学”一词的英译,就出现了以下九种不同的译文: “variation”( 《比较文 学 学 科 中 的 文 学 变 异 学 研 究》) ( 2006) 、“mutation”( 《变异的本土化———民间故事跨民族传播研究》) ( 2006) 、“variationology”( 《从变异学的角度重 新 审 视 比 较 文 学 的 影 响 研 究》) ( 2006) 、“variationology”( 《变异学视域下的新时期初现代主义论争研究》) ( 2012) 、“Variation Theory”(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和文学变异学———佛克马教授访谈录》) ( 2008) 、“Theory of Variation”(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 学 术 背 景 与 理 论 构 想 》) ( 2008) 、“theVariation”( 《变异学: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 2008) 、“Variation Study”( 《跨文明差异性观念与比较文学变异学建构》) ( 2009) 及“VariationTheory”(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 2010)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注意到了文学术语的介入问题,他认为新思想的输入就必然要有新术语的输入。”[19]反之亦然。因此,对术语翻译的梳理及明晰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表明,每一次学科危机的产生及范式的调整都出乎意料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出现将使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实现新的创新与突破。但如上文所述,目前国内对于变异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空白地带,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阐述,使其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比较文学的研究。
本人情况2018年的考研虽然考研已经结束了,但那种滋味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刹那,真心感觉所有坚持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既有梦想实现的开心,又有解脱于那些没日没夜的奋斗的日子。不由得就想起了一句话,我有一杯酒,足有慰风尘。我记得备考时正值暑假期间(当然我是从年前就准备的专业课),而且去年的天津夏天非常热,总是让人觉得心浮气躁,烦闷焦虑,学习上根本定不下心来,生活上也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烦的我真的有那么一刻想甩开书本放弃考研,像那些不考研的同学一样去海边度假,去沙滩上享受日光浴,吹着海风,小生活多滋润啊,哪像现在这样坐在这活受罪。但是又狠不下心,想想自己的将来,哎,忍忍吧。但是现实仍然是静不下心来学习,一天的任务总是完不成,拖到半夜熬夜学习第二天起不来或者留到第二天却发现还是完不成越积越多,复习计划完全打乱,每天晚上担心得睡不着甚至进入一个死循环。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我焦虑的大病一场,我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后来得到了好多老师和学姐的帮助,也慢慢的将备考过程步入正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1)列出每日学习计划表可能你们也都有自己做的计划表,但是都比较粗浅,比如早上复习政治下午英语这样的。但是这种笼统的计划表常常让学习计划和目标不明朗,没有明确的约束力和可执行力。因此,计划表应该列得细一点,规定自己每天背多少页的知识和多少页的单词,明确任务,并将各个科目交叉进行复习免得产生复习疲劳。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要划去,这样可以增加复习信心,可以看到自己一天天地在完成任务,有成就感的学习也不会过于枯燥,晚上睡觉前也不会因为对一天的学习没底而焦躁到无法入眠。(2)适当休息,养精蓄锐针对暑假白天困倦学不进去导致开夜车连累第二天学习的情况。建议学会适当分段休息。考研期间,比较建议中午午睡一会儿。一般建议20-30分钟,尽量不超过一个小时。适当的午睡可以提高下午学习的精神饱满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不必熬夜学习。再者,就算偶尔没有完成任务熬夜了,午睡能帮你第二天早上仍然按时起床,不会睡懒觉拖延任务,可谓一举两得。(偷偷告诉你:我经常在晚上6点眯15分钟,晚上背书精神儿倍好。)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可以轻松备考,直取目标院校。加油!1.1 北师大专业目录关于北师大文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个专业的专业目录,大家先看一下考试科目: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两门专业课所用的参考书:(723)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4本)最新版。(2)《新中国文学史》, 张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其它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2)《中国文学史》,袁世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参考书目:(1)《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匡兴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2)《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3)《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王向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这里要解释一下外国文学史,也就是西方文学史,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讲,北师的外国文学史还有有些深度的,我当时研究过南开的古代文学,因为南开的文学基础是四选三,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理论、西方文学里面四选三,,而且西方文学算是比较基础,但是相比之下,北师的外国文学相对要深刻一点,不仅名词解释很细致,而且会考察到具体的作品,这就要求大家在读书的时候,适当了解重点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好是融会贯通。1.2 北师大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上表是我能在网上查到的最新的北师大文学系的报录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虽然不是很热门的专业,但是,每年仍有不少人报考这个专业,但是通过率还算可以,报录比也相对很高。1.3 北师大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介绍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代码050108)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 1、博士生 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深入地掌握中外文学、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熟悉重要的著作文本,特别要精通一门以上的外语和一国以上的外国文学,能够熟练地从事外国文学作品及外国学术著作的阅读与翻译;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很好的科研实力,能够独立地进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的写作;思想作风优良,学风端正,能够胜任高等学校、高级科研部门有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学习年限为三年。 2、硕士生 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全面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的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作品及文献资料。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够胜任高校、文化科研等单位的工作需要,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学习年限为三年。 二、专业研究方向及研究生导师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硕士生 总学分41分,其中:公共学位课3门9学分,学位基础课5门15学分,学位专业课2门6学分,专业选修课3门6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2、博士生 公共学位课2门,学位专业课2门,前沿讲座(含讨论班)3次。四、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邀请校内外、国内外的同行专家教授举办讲座或主题报告,报告本学科的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及最新信息。报告前预先公布报告人及报告题目。要求博士生听取讲座或报告,参加讨论。并随后向导师提交对主题报告或讲座的局面评论及相关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博士生在学期间参与上述的前沿讲座或主题报告,应不少于三次。 硕士生在学期间也须参加上述讲座、报告及讨论。不少于两次。 五、培养与考核方式 1、硕士生培养与中期筛选的基本要求 在研究生院和系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中期筛选,一般在基本修守基础课和选修课之后进行,通常在第四学期前6周内。由本教研室导师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将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重点是科研能力。考核小组主要听取和审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有争议者,将提交中国语言文学学位分会仲裁。学位课程应达到研究生院的规定标准,否则应中止学习。2、博士生培养与考核方式 博士生一般在第一学年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在第三学期前6周,进行中期考核。由博士指导小组组成中期考核小组。考核内容:一、检查博士课程的学习情况;二、检查博士生入学以来的科研情况(发表的论文等);三、重点听取和审查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对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等环节提出质问、建议、并请博士生答辩。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撰写,否则将中止学习。中期考核出现争议时,将提交中国语言文学学位分会讨论仲裁。六、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 1、博士生 具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具有古今中外文学史、文化史的广阔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中外文资料,全面深入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学术前沿的状况,对学术动向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判断力。能够独立进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科研写作。在学期间,要有学术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要按照培养方案,分阶段地写论文开题报告和高质量博士论文。应能承担或参与有关科研课题的策划、申报和研究工作。应能参加或参与组织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参与学术讨论,发表独立见解。应能为本科生、硕士生举办学术讲座并在需要的情况下,参与基础课教学或独立承担选修课,并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硕士生 全面了解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情况,关注学术动态,能够熟练地查找、检索和运用图书文献,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并熟悉该语种的文献资料状况。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符合标准的学位论文。能够进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领域的科研写作。在学期间,要有学术论文发表。能够参加有关的学术会议并参与学术讨论。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实习等各项环节的实践活动。 七、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1、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的选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查阅与选题有关的中外文资料,了解究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该有重要的理论的、学术的或现实的价值,有相当的研究难度,有独立学术见解和独到发现,能够填补某研究领域的空白。选题基本确定后,要提交书面的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由博士生陈述、答辩,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博士论文必须由博士生本人完成,资料准备和写作时间不少于两学年,直接写作时间不少于三个学期。提交答辩的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8万字,正文前要有目录和前言。正文后要附注释、中外文参考文献等。论文有关章节应能在学术刊物、特别是有关权威刊物上发表。整篇论文经过修改整理后,应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2、硕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的选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查阅与选题有关的中外文资料,了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硕士论文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的价值或实践的价值,有一定的研究难度,有独立的学术见解。言之有物,行文流畅,结构严谨。选题基本确定后,要提交书面的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由硕士生陈述、答辩,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审查通过。硕士论文必须由硕士本人完成,资料准备和写作时间不少于一学年。提交答辩的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正文后要附注释、中外文参考文献等。硕士论文答辩后,经修改整理,应达到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水平。八、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1比较文学陈惇等主编必读2比较文学研究资料陈惇、刘象愚编必读3钱钟书论学文选(六卷)花城出版社必读4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必读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必读6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郭延礼必读7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杨 义必读8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马良春等主编必读9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六册)勃兰兑斯必读10英国文学简史艾弗·埃文斯必读11美国文学简史董衡巽等必读12法国文学史(三册)柳鸣九等必读13俄国文学史曹靖华等编必读14东方文学史(上、下)季羡林主编必读15韩国文学史(韩)赵润济必读16日本文学史西乡信纲必读17现代日本文学史吉田精一必读18中外比较文学史1898-1949范伯群等主编必读19走向世界文学曾逸主编必读20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唐正序等主编必读21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严绍璗等必读22中日近代文学关系史稿王晓平必读23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王向远必读24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陈建华必读25法国作家与中国钱林森必读26中国文学在英国张 弘必读27外国文学评论(季刊)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必读28文学遗产(季刊)社科院文学所必读2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季刊)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必读30国外文学(季刊)北京大学必读31中国比较文学(季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必读1.4 北师大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初试科目解析相信大家看到我之前所列的专业课书籍的时候心里已经有数了,这所有的参考书其实是对应着两个科目、四门内容:第一个科目是中国文学史(150分),其中古代文学部分和现当代文学部分各占75分,对应的六本书是中国文学史(古代)四本(袁行需)、中国现代文学(刘勇邹红)、当代文学史。也就是说,古代文学四本书共占75分,考试命题会平均分布在各个朝代的文学,因此考生对这四本书用力要均等,不可偏废(最近几年明显是先秦和唐宋出题概率大一些)。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合起来占75分,但这两本书的重要程度不同,一般来说,两者的分值并不一样,比较重视现代文学,现代文学要占到50分左右,而当代文学占20一-30分,指定的现代文学史是北师大自己的教材,有其不同于其他教材的着力点,因此在现代文学史复习时一定要以这本书为主,特别是第一遍看书时要将整本书的框架和知识点一一整理,因为就这一本书就占到50左右,可见其考点的密集度很大。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是一本框架性、具有拔高性质的书,用语其为精炼,因此只能提供一个考试的范围,而且当代文学史覆盖面广但出题少,不易把握重点,最好的办法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全面了解这本演书里都提到了哪些点、构建起连续的当代文学史框架,然后在今后几轮的复习中,如果学有余力根据情况我会推荐给你们更适合背诵知识的书。第二个科目是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总分150分。其中文艺理论部分占75分,对应的书是《文学理论教程》(约占50分)和《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约占20分或稍多);《文学理论教程》(2008年版)较以前的版本倣了一些改动,这本书有个特点,它是利用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框架,致力于将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综合打通,所以它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信息量非常的大,古今中外都包含在内,因此要认真研读这本书,细节也不可放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内容虽多,但是考试分值较少,不过命题点依旧很难把握,建议多读书几遍,复习时抓住大的脉落和重要知识点,前期打好基础,后期牵一发而动全身,主要复习。外国文学史部分占75分,对应三本书:《外国文学史(欧美巻)》(约占50分)、《东方文学史通论》和《比较文学学科新论》(这两本合起来占20-30分)。从分值来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无疑是复习的重点,每个细节都要注意到,读书至少要在两遍以上,好在相对于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著作显得没有那么多;而对于《新论》和《东方》这两本书以简答题把形式握一些重要内容、将名词解释整理一下记忆即可,但是记住,千万不要抱着划重点的心思去看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分数不算多,但是同志们依旧要细致的去读书、体会。总之,大家在复习时最好采用搭框架、之后往里填内容的点式记忆方法。希望上面的书籍攻略能对你专业课的复习有所帮助,当然其他科目的复习方法大家可以继续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