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更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位教师用他一生的经历诠释了这句话的意义所在。顾明远,江苏江阴人,是我国知名教育家。顾先生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他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有《比较教育学》、《鲁迅的教育和实践》。相信对于教育学有过研究的人,都对顾明远先生有一定了解,他曾被朱永新教授称赞为教育界的“大哥大”,被尊称为我们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之父”,不难想象这样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人生阅历是多么的丰富。我很喜欢他的人生语录,在他的人生语录之中我最为钟爱的便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明远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依靠家里亲戚的资助读完高中,1948年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不幸落榜。便于当年来到上海容海小学代课,最初的顾明远先生并不热爱教学,也没想过自己要做一名人民教师。在这所小学里,当这些稚嫩可爱的孩子们慢慢靠近他时,他渐渐对这里,对可爱天真的孩子们充满了喜欢与热爱。在第二年,顾明远老师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其顺利录取,后来他赶赴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开始他的留学生活,在那里他专注于教育学的研究,主要针对外国教育动态与中国教育的方法理论研究工作,也称“比较教育研究”。在学成回国后他首先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随后回到北师大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工作。顾明远先生曾说,在北师大附中的四年才是他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师,懂得了教育也是一种艺术,总结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他是有诸多头衔的教育家,他也是一位用爱去教育的慈祥老人。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事教学工作,他关注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工作或研究,他关注学生,教师,教学方法,关注着整个教育界。专注于教育工作七十余年,培育着一代代学子,他谦逊地称自己为“教育老兵”。的确,他是一名置身于教育事业的老干部,年近九旬的他仍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早已把教学工作与研究当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而并不简单是一份职业了。顾明远先生,他的一生在为教育研究付出直至现在还有将来,他的成就远超于很多教育工作者,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顾明远爷爷,或许很多当代大学生以及零零后都可以这样亲切的称呼他,他慈祥低调,平易近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教育信条,他总是温和地接受并且回复每一封来自学生和教师的信,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还从事教育慈善活动,每年为10位大学生提供资助,可以说,他是年轻一代可亲可敬的顾明远爷爷。一生致力于教育研究,对他而言不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每个学子都像是他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与优异的成绩都是顾明远先生快乐的源泉。而今,顾明远先生年近九旬,依旧知行合一,倾情教育,培育着桃李芬芳。
七十年前,江阴有那么一群中学生,他们和已经踏入中央大学的学长们一起,突破重重障碍,在中山公园门口,办了一个暑假图书馆,供市民阅读。他们自称为“江阴同学会”。正是这个小小的暑假图书馆,彻底改变了其中一名高二学生一生的命运。这名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他的名字和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理念,响彻中国教育界。他,就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家国破碎 入读南菁“我出生在江苏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城里”。说起故乡,顾明远常常以这句话开始他的回忆。1929年10月14日,顾明远出生在江阴城里一户小康之家。祖父是茶庄伙计,父亲是中学老师。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祖父失业在家。此时,顾明远父母离异,父亲另组家庭。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面对上有公婆,下有幼子的困境,顾明远母亲以特有的坚韧,里外操劳。身兼父职的顾明远母亲,用女性独特的温柔与爱,弥补了这个破碎家庭带给儿子的伤害。幼时的顾明远体弱多病,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守候在他身旁。1942年,十三岁的顾明远踏进了名校“江苏省立第九中学”的大门,开始了他六年的学习生活。“省立九中”的前身,是由清朝末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办的南菁书院,始建于1882年。在这所曾是江苏全省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的名校里,章臣顺、李成蹊、吴菊辰等几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在少年顾明远的心中埋下了从事教育的种子。其中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胡静莲,更是让顾明远至今难忘。胡静莲老师对学生的呵护,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在年仅十六岁的顾明远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在“江阴同学会”中接受到的新思想以及阅读到的进步书籍,更是对顾明远今后的学习、教育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投身教育 苏联深造1948年,顾明远中学毕业,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无奈与之失之交臂。为了贴补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到上海私立荣海小学当了教员。可没想到,这个迫于生计的机缘,却坚定了顾明远一生从事教育的决心。1949年,顾明远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带着一纸通知书,一路北上的顾明远,由此迎来了人生新的篇章。在北师大学习的两年,顾明远得到侯外庐、董渭川等各大名师的指点。其中《外国教育史》等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为顾明远今后从事比较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51年8月下旬,经过十天的长途跋涉,顾明远和三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来到当时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开始为期五年的学习深造。面对全俄语的教学和课堂讨论,二十二岁的顾明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苏联同学一天可以读完的书,中国留学生花上两三天也读不完。因此,熬夜学习成了顾明远每天的日常。也正是这五年异常艰苦的留苏经历,让他从此打开中国教育学界的一片新的领域。1958年,留苏回国没两年的顾明远,被派到钱学森曾就读过的北师大附中负责初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一待又是四年。当时,年轻气盛又受苏联教育影响的顾明远,对学生要求分外严厉。直到一位学生的出现,让顾明远慢慢改变了严厉的教育方式。从这个孩子的身上,顾明远深切体悟到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真谛。在北师大附中这四年的教育实践,让顾明远渐渐发现,苏联教育尽管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全盘照搬的结果必然是水土不服。如何总结苏联等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到教育实践工作中去,成了顾明远今后不断研究的课题。创办刊物 学生为本1964年,一次机缘巧合,顾明远参与创办教育刊物《外国教育动态》。这是一本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著作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动态等内容的杂志。从此,顾明远跳出国内和前苏联的圈子,开始触及到世界教育发展的脉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本杂志,把顾明远卷入了那场长达十年的动乱与浩劫,直至“文革”后,这本刊物仍然停刊。1979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成立,顾明远出任所长。即将年过半百的他,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外国教育动态》杂志正式复刊。顾明远索性亲自出任主编,并请来宋文宝、况平和、曾昭耀,甚至自己的爱人周蕖参与到《外国教育动态》的编辑工作中来。1991年,《外国教育动态》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可以说,《外国教育动态》的成功复刊,直接催生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1982年,新中国第一本比较教育专著和教材——《比较教育》的出版,作为主编之一的顾明远,在中国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奠基人的地位由此确立。1980年,教育部师范司委托北师大教育系为中等师范学校编写教育学教材。在比较教育的视野下,顾明远在这本原本并不起眼的中师《教育学》教材中,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当时轰动了整个教育界的观点。1991年,顾明远再次撰文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主人翁感。”顾明远的这篇文章引起教育界极大关注,文章中提到的观点,为教育改革、尤其是后来的课堂改革松了绑。如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被广泛接受。教师职业 不可替代在编写《教育学》教材的过程中,顾明远感到最痛心疾首的是,十年“文革”不仅让诸多研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数年,尤其他无比热爱的教育,也未能幸免。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社会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在那个年代,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调侃故事:村干部对小学老师说,“你好好干,干好了我调你去当供销社的售货员”。由此,顾明远意识到,小学老师的社会地位还远不如供销社的售货员。顾明远给《瞭望》杂志写了《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在他看来,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提升其社会地位的关键。后来,顾明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获得研究生学位开辟了道路。另一件让顾明远欣慰的事,就是从1986年开始,由他出任主编编撰的《教育大辞典》,花了十二年时间,七百万字,1998年出版发行。这部大辞典,是顾明远和夫人周蕖老师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字地改过的。曾有人说过,“如果想要惩罚别人,就让他去编辞典吧!”。伴着《教育大辞典》的编撰工作,顾明远从57岁走到了69岁,在酸甜苦辣中走过了一位教育学者的黄金年代。成就面前,顾明远没有停下脚步。2001年,顾明远再次出任主编,开始了《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同样是耗时十二年,这本合计七百万字的巨著于2013年出版。在中国现代教育的舞台上,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他还较早地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等现代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学术德行 堪为世范不仅是对自己的学生,就连素不相识的孩子,顾明远也愿意耐心倾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每年,顾明远都会与夫人周蕖一起资助贫困山区的学子们。2003年,得知学生在宁夏六盘山办校后,顾明远又自掏腰包为当地的孩子设立奖学金,这一资助又是多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顾明远,一直关注着家乡江阴教育事业的点滴发展。早在1997年,顾明远就开始捐赠藏书藏品给母校南菁中学,并在老校区建有“顾明远书库”。母校高中校区迁址后,顾明远又陆续捐赠上万册图书,成立“明远书屋”。如今,顾明远的名字和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教育理念一起,在中国教育界几乎无人不晓。2014年12月18日,顾明远被授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顾明远这位“学术无愧人师,德行堪为世范”的老教授,被业界一致誉为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教育学科召集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等职务的顾明远,如今依旧身兼数职,奔走在教育一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顾明远认为,有怎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师情感就有怎样的教育结果。当教师感慨学生的道德滑坡、心理脆弱、厌恶学习、好逸恶劳的时候,教师该不该反思检讨,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承担的责任?教育要做的事,使学生愿意拼搏勤奋,追求卓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爱”和“兴趣”。教育承载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担当,教育肩负着亿万人民的重托。“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这正是顾明远穷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石中英:顾明远先生是我们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 “现代教育”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这在方面写了非常多的文章,应当说这些理论研究,为后来我们国家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原主席 马克·贝磊:顾明远教授总是非常关心比较教育,他希望能促进学者间的关系。很明显,顾先生是这个领域的领头人。中育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 刘雯:顾老师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为孩子们提供支持,更向孩子们提出了四点期望: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顾老师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学有所成、精神富足,今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发表论文的作者在有许多是教育系统的,那么教育类的比较好的发表论文的期刊杂志有哪些呢,聚刊网的金牌客服郝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下。目前衡量一本杂志质量高低的有这样几个标准,一是权威部门对杂志的评选,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北大核心期刊,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南大核心期刊。还有国际上的SCI、EI等杂志。此外,看主管单位,一般来说国家级的要好一些,学报质量也要好一些,那么教育类的杂志哪些比较好呢。聚刊网郝老师就给介绍几个:如果您是大学老师那么如下几本杂志质量较好:《北京印刷学院学报》《黑河学院学报》《大学教育》《高教学刊》等。如果是高中、初中、小学老师,那么分科目来说:语文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文学教育》等数学的:《数理化解题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英语的:《海外英语》、《英语教师》、《中学生英语》化学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数理化解题研究》综合的:《新课程导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科教导刊》等当然了,质量好的杂志,也意味着价格比较贵,征稿时间比较慢,比如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是教育部主管的杂志,费用高达3000元,而且已经征稿到2020年6月份,所以要想发比较好的杂志,一定要提前准备,而且要准备好奖金,要不到时加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有不清楚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互动呀!
很多人对于mba论文和教科类论文存在比较模糊的概念,不知道如何区分mba论文和教科类论文,今天小编就分别为大家介绍下mba论文,教科类论文以及它们两者之间存在哪些区别。(一)mba论文的写法一、mba论文研究对象一定要明确,mba论文是对研究对象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等等,都必须要展现出一个过程。mba论文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管理、企业管理、运营管理、会计管理等多方面,是mba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撰写mba论文的宗旨是通过对各种企业案例的研究分析,不断总结mba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然后能够及时发现并弥补现有mba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使mba得以扩充和完善,同时也有助于推进mba的改革,推进mba进程,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生重大影响。一篇优秀的mba论文还可以使作者具有突破性的法律观点、学术成果得以发表和传播,供他人分享借鉴、相互学习,有助于扩大作者在业界和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在写mba论文的时候,论文的表述一定要简单明了并且做到突出重点,还要求论文层次分明、所用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三、mba论文有哪些分类方法?想要完成一篇高质量mba论文,对于mba论文的分类方法要了如指掌。由于mba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mba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mba论文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另外按照综合型的分类方法,mba论文还可以分为专题类论文、论辩型论文、综述性论文以及综合型论文。四、mba学位,相比较于学习知识,它更加注重于培养能力,它是一种注重企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学位。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因此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这其中包含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等。(二)教科类论文的写法一、教科类论文是作者对从事的教育科学类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进行概述以及得出科学的结论。它包含教科类呀就报告,教科类研究论文,教科类研究专著和教科类科研成品。二、教科类论文教科类论文选题尽量要小,不要泛泛而谈,毕竟教科类研究范围比较广,要着重选择一个或少许几个论点进行研究,研究全国领域内的东西难度当然比仅仅研究省内的东西的难度要大,而研究省内的东西难度往往会比研究某一个县市区领域或某一特定行业的难度要大。小编建议大家在写教科类论文之前,先打好框架,然后再从原先收集的材料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一点点的添加到框架上去,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还可以减少修改,使整篇文献综述结构清晰、条理清楚,不至于在写作过程中乱了思路。总结而言,mba论文和教科类论文在研究对象,写作方式,论文选题等方面都有不同,我们在了解了mba论文和教科类论文区别之后,一定要根据各自的特色来完成论文,这样才能完成一篇高质量,有特色的论文。
王炳林:写出好论文才是硬道理教育强国★★★★★作为文科的博士研究生,必须会写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也不例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无论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其他工作,会写文章都是基本功。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写出好论文,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出各种招数,学位论文要经过开题报告会、导师进行修改把关、检查重复率、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论文抽检等众多环节。所有这些,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写出一篇符合博士学位要求的高水平论文。可见学位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写出好论文才是硬道理,导师的一切指导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展开。一、研究方向与论文选题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一般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该研究什么问题以及将来要写哪方面的论文。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但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选题并非易事。作为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要急于作出回答,而要经过一个反复推敲和协商的过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有学者提出“姓马”容易“信马”难。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根本遵循,也是确立远大理想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只是为了拿学位而写论文,就不可能达到设立这一学科的目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倾向要有准确的把握。观点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真理,必须真学真信。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结束真理,不是教条,不是现成答案,而是方法,是继续探索真理的指导思想。政治上的旗帜鲜明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会更加热爱这一学科。有热情才会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黑格尔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 。”列宁也明确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的确定,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和研究领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只有自己思考过才知道是否适合深入研究,是否有研究的条件和基础。有的学生能够找到切入点,有的学生可能会茫然,甚至产生焦虑。这时,老师要与其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第二,深入了解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会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有些困惑,这就需要与学生深入交谈,帮助其确定研究方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不同,确定的研究方向会有多种情况。一是从学生过去从事的相关专业学习和工作出发,这样比较容易确定研究方向。当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和专业兴趣以后,再根据其专业背景和基础知识情况,鼓励其按照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兴趣是从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动力,只要有兴趣,加上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就会写出好文章。二是对那些从其他专业考进来的学生,需要在多学科的比较中帮助其选择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其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从更宽广的视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三是根据老师的研究课题确立学生的研究方向。让学生结合老师承担的课题进行选题,是一种最便捷的途径。老师承担的课题,思考比较深入,容易把握问题导向,学生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规律。无论以哪种方式确定研究方向,老师都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要培养学生的“根据地”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是研究什么领域、什么问题的,并在这块“根据地”上辛勤耕耘,做出成果,这样才能获得进入学术殿堂的通行证并得到学术界承认。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问题都研究,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才能深入研究下去。比如研究历史,成为通史专家是很困难的,一般都会研究断代史,而断代史中也是重点研究某些事件和人物。所以确定研究方向后要有恒心,坚持写出文章,拿出成果。如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单纯为发表而写作,什么好发表就写什么,这样是很难写出真正高质量论文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个人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梯和新的起点,往往决定着今后的研究方向,所以要围绕这个方向写几篇相关的文章,检验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坚持研究下去。能够坚持的就要持之以恒,若发现不适合自己就尽快转换方向,不能左顾右盼地浪费时间。有些博士研究生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继续开展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已经成为教授、博导。他们谈及读博士阶段的体会时深切感受到,尽早确定选题方向并坚持不懈开展研究是大有益处的。在选定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撰写一些文章后就可以确定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大与小也是一个难题。一般说来,大都主张“小题大做”,即选择一个相对小的题目开展研究,可以写深写透,做出大文章来。要尽量避免选择一些大的题目,选择大题目,往往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当然,题目的大小也是相对的。比如,相对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而言,研究一个人物相对小一些,然而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有大小之分。人物本身又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活动。题目无论大小,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选择大题目,也可以从某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在大中见小、大中见深。选择题目要根据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研究条件等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记得我当年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时也曾反复比较琢磨,最后确定写“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这显然是个大题目,无论邓小平理论还是中共党史学都是宏大的理论问题,如何把握颇费周折。张静如先生鼓励我要敢于直面重大理论问题,敢于进行理论探索,武戏文唱,研究理论问题要有史实依据,研究历史问题要强化理论指导。这篇论文的切入点是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分析开展党史研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指导意义。有这样的切入点,就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都有参考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赞许,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干中学与学中干博士研究生要建立一块“根据地”不容易,而要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并收获丰硕成果就更非易事。确立了研究方向和选题,要把思路理清楚,把思想火花汇集成系统观点并清晰地表达出来,需要经历一个如琢如磨的炼狱过程。一是带着问题学。确定选题后要查找资料和读书学习,既进行理论武装也寻找史实依据。写历史方面论文要坚持论从史出,在广博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观点认识。写理论文章要有逻辑论证和事实支撑。无论何种论文,调研、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报刊资料极为丰富,各种书籍名目繁多,网络资料浩如烟海,然而当确定选题后,却发现自己写作真正需要的材料又是极难寻觅到的。这实际上需要有个淘金的过程。对于经典著作,要精读并深刻领会,这属于理论武装。对于一般性著作,要查阅并有选择地读,这属于知识积累。阅读这么多资料,如何记得住、用得上?关键是头脑中要有问题,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读。记得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开头有这样几句话:“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历史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开掘不尽的智慧宝库。纷争已息,恩怨难平,历史为后来者提供了恒久不衰常说常新的话题。人类的经验智慧在世世代代的接力中积累,人们在不断的反思和继承中实现超越。”不少学生看后都表示赞许,并询问怎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确实,这样的内容不是轻易就能写成的,也曾经是带着怎样写好文章开头的问题进行苦苦思索。记得当年至少有一周的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包括失眠时都在想同样的问题。所谓的“顿悟”是长期思考的结晶,功夫在诗外或许就有这层含义。现在的研究工作都强调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包含在选题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日常学习中要经常思考问题,特别是思考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有问题意识,读书就有兴奋点,记忆就深刻,就容易引发思考,受到启发,找到灵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在翻阅一些报纸或者看电视过程中都会因为某句话或某件事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而豁然开朗。问题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若没有问题意识,对一本书可能读完后面忘了前面,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二是善于构思。写一篇文章,灵感很重要,但更需要谋篇布局。构思一篇文章的结构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标题的选择与凝练到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从重点问题的解答到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反复思考琢磨,不仅是坐在书桌前要思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思索,散步或乘车时往往是思考的最佳时机。真正思考清楚了,框架结构清晰了,能够列出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和要点提示了,写起来就比较顺手。三是干中学。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前期的积累,如果没有前期研究基础,没有写出若干篇像样的文章,就直接进入十几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拿出高质量的论文恐怕是困难的。确定选题后,应该先就一些问题写一些文章,并应达到发表的水平。一些学校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前有论文公开发表是有道理的。博士研究生都经历过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于写论文并不陌生。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写论文的畏难情绪比较大,有的甚至感觉无从下手,迟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是否方法不得当?是否需要进行文章写作方法的培训?这样的工作有时是需要的,但最关键的不是方法,而在于是否敢于尝试,是否勤于动笔。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在干中学,要在持续不断的写作中学会写文章。写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法无定法,各有特色,只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文章的呈现形式和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读再多的书、有再多思想火花、学再多的写作方法,若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也很难提高科研能力,甚至会导致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如同学习游泳,无论在岸上学习多少蛙泳、仰泳、自由游的动作和技巧,无论听教练讲解多少遍水中换气的方法,如果不到水中体验和锻炼,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写文章也是如此,只要从小的文章写起,持之以恒,就会对标题凝练、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有深刻的体会,熟能生巧,在此基础上对撰写大部头的学位论文就更有信心,也会得心应手。对于那些一时难以找到合适选题的学生,老师主动给其压担子,使其在参与一些课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也将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干中学,会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中干,早出成果,会不断增强学术自信,保持旺盛的学术创新能力。三、指导中的“说”与“做”无论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还是自己的愿望,学生总希望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文章发表。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先写一些文章,既是练笔,也是提升学术自信的重要途径。文章发表难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单独发表。面对有些学生投稿后的退稿结果,我对他们的鼓励是“庄稼不收年年种”,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期间可以多问耕耘,少问收获。老师开始也是从不断接到退稿通知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对于与学生合作发表的文章,无论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二作者,自己都会认真修改,不能让编辑为难。自己认为达不到发表水平的,从不轻易推荐。学生写文章,总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具体指导。如果说老师前期的指导是以“说”为主,那么后期的指导则是以“做”为主,对学生的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甚至进行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对于学位论文,首先看立意是否新颖,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严密。有些学生往往是开始感觉选题重要,但真正落实到文字则显得单薄,或说理不透彻,或逻辑不严谨,或论证不充分。这就需要老师指出重点或难点所在,在关键之处甚至要加写几句话,更多的则是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和方向。现在的电脑修改模式或批注方式非常方便,我在有些论文旁边的批注是密密麻麻的。这样的花脸稿会对学生产生较大触动,促使其深入思考,深化对若干问题的认识。研究方法很重要。一些文科学生不太重视研究方法,以为能写出文章就是好方法。其实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对于方法还要区分思想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比如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等思想方法属于指导原则,而个案研究法、计量分析法等方法则属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在使用中要有所区别。一些学生列举若干方法,思想方法和具体方法杂糅在一起,难以展现论文的独特方法。当然也应注意,研究方法和论文呈现方式并非一一对应,不能把研究方法当作论文呈现方法,否则论文就会显得单调和枯燥。比如,历史研究要坚持论从史出,但论文呈现方式可能是夹叙夹议,也可能是以论带史。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写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是一个综合科研能力的考验。虽然一些学术规范经常被提出,有些课程或讲座也反复重申这些规范,但真正落实到写作上,一些论文还是不够规范,或是作者疏忽,或是嫌麻烦,导致论文格式不一致,注释不规范。有时需要老师对一些细节问题反复叮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有这么几个。一是摘要。摘要本应摘出论文要点,通过摘要看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但很多学生不会写摘要,有的只是按照每章的顺序简单概括一下,像是一个篇章结构的介绍;有的在论文导言部分介绍的研究内容甚至与摘要的内容相同。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认真地概括提炼,提炼摘要的过程也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二是目录。文章题目不宜过长,要善于概括凝练。层级要一致,一般是章节目三级标题。有些学生比较随意,有些目下边还列出四级标题,有的则没有,其实这是不规范的,内容多的可以采取别的处理方式,目录要保持一致。三是注释。引用他人成果要标明出处,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规范。一般说来,现在学生对注释是比较重视的,但引用上仍不够规范,著者、题目、出版社、期刊号、页码等排列五花八门,有的标点符号用法也不规范。这些都需要老师一一指出,一篇论文的格式要统一,强化学生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四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展现论文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些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参考很难说这篇论文会有什么创新之处,如果列举的文献都是一般化的甚至不靠谱的或者网络上的资料,也难以想象论文会有很高层次。有些学生为了展现参考文献的丰富性,把根本没有看过的文献也列举进来,这就要严肃批评,要强调实事求是。有的学生对参考文献的排列很随意,没有规律可循。这些都需要加以改正。为体现学生的研究基础以及是否有创新意识,学位论文也会把对学术史、资料综述、问题缘起等的要求作为学术规范的一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放在论文的绪论中。总之,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是学生学术生涯的重要开端。只要老师从内容到形式对论文进行仔细审查,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认真修改,对学生的影响会是巨大的。记得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有一位七八年前毕业的学生认真地提到,我在其论文上的一些修改意见对他后来把论文修改成书和做研究工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实这位学生不是我直接指导的学生,我只是把在参加论文答辩时在其论文上写的一些修改意见交给他,他却留下深刻印象,而当时具体什么意见我已不记得了。这件事使我感受到,只要老师愿意为学生付出一些劳动,学生是会铭记在心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可见老师的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马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这应该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努力方向。(王炳林:长安街读书会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安街直播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央视频、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为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质量,繁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推进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促进教师执教水平提升,《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于近日完成了2018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统计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年)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复合影响因子不低于0.9的16家教育类期刊(《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管理》《教育发展研究》《中国大学教学》《复旦教育论坛》《江苏高教》《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教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教发展与评估》),刊载的2234篇有效统计论文(第一作者为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本次统计有四个维度。1.高校维度。包括公办本科高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等三类。2.作者维度。包括活跃作者、作者署名情况、职称结构等三类。3.课题资助维度。4.研究领域维度。通过发文的内容阅读,根据标题、主题词、关键词来提炼。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高校1. 公办本科高校。依据2017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2018年共有430所高校在16家教育类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全国高校总数(2914所)的14.76%。其中,有352所公办本科高校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125篇。本统计以发文5篇及以上为筛选条件,共有110所高校发文1707篇,位列全国817所公办本科高校的前15%。本统计将这110所公办本科高校列为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公办本科高校。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列第4位)位列前5名。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双一流”建设高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共发文1452篇,占全部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总量的68.33%,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共发文1380篇,占全部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总量的65.04%。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机构比较集中,352所公办本科高校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被统计论文总量的95.12%,其中,发文总量排名前50的高校的贡献率达到59.22%。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公办本科高校名单(110所)2.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有49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在16家教育类期刊上发文,占全国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总数(1068所)的4.59%。49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共发表论文71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18%。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共13所发文35篇。本统计将这13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列为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3所)3.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2018年有29所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在16家教育类期刊上,共发文38篇,占民办高校总数(735所)的3.95%。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共7所发文16篇。本统计将这7所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列为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7所)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活跃作者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是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通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支撑高校人才培养,已成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必需。高等教育研究最具影响力期刊刊载的论文和发文作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实力与水平。本统计将2018年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定义为活跃作者,共72 人,占本统计的第一作者总数(1817人)的 3.96%。其中,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活跃作者58人,共发文257篇,人均发文 3.57 篇,占被统计论文总量的11.50%。2018年高等教育研究活跃作者名单(72人)《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自2003年起开展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工作,至今持续了16年,统计分析了2000—2018年共19年的发文情况。统计结果刊发在《中国高教研究》每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向世界推介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重任。新时代要求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学术支持。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4期
近日,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Yeping Li、尼古拉斯州立大学(Nicholls State University)的Ke Wang、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Jeffrey E. Froyd等学者在《国际STEM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cation)上在线连续发表两篇关于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的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3月10日,题目为《STEM教育的研究和趋势:对期刊论文的系统综述》(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1],另一篇发表于4月22日,题目为《STEM教育的研究和趋势:对公共资助项目的系统分析》(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ublicly funded projects)[2]。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对STEM教育的国际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就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编译,与读者分享。01STEM教育研究和趋势:对期刊论文的系统综述首先在时间段上,该文选择了2000年至2018年底。起点之所以选择2000年,是因为STEM这个缩写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截至时间之所以选择2018年底,是因为该文作者2019年开始进行综述研究。在论文的选择上,该文作者基于谷歌搜索、耶鲁普尔乌教学中心(Yale’s Poorvu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期刊目录以及专业判断首先选出了45个期刊,然后以标题或(和)摘要中含有“STEM”(或含有STEAM以及含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短语)为条件,对这些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最终从其中的36本期刊中(有9本要么没有符合检索条件的研究论文要么是非英语期刊)选出798篇研究论文进行分析。通过对这798篇论文进行分析,作者得到如下一些发现:1.自2000年开始,STEM教育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呈逐渐增长趋势,其中从2010年开始出现显著增长。另外从2015年到2016年,从2017年到2018年出现特别显著的增长。在798篇论文中,在标题(或在标题和摘要中都含有)中含有“STEM”(或STEAM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短语)的共有549篇,仅在摘要中含有的共有249篇。从年度分布上来看,从2010年开始,两类均出现显著增长,但在标题中含有“STEM”的论文比只在摘要中含有“STEM”的论文增长更快。在论文内容所涉学科领域上,798篇中有488篇(61.2%)包含STEM的所有四个学科领域,有141篇(17.7%)仅包含STEM中的其中一个学科领域,有84篇(10.5%)既包含STEM学科领域也包含非STEM学科领域,包含STEM中的两个学科领域和三个学科领域的分别有72篇(9%)和13篇(1.6%)。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自201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是包含STEM四个学科领域的论文。2.在所选的36本期刊中,有2本是综合教育研究期刊,12本是刊名中含有一个STEM学科的期刊,8本是刊名中含有2个STEM学科的期刊,6本是刊名中含有3个STEM学科的期刊,7本是刊名中含有“STEM”名称的期刊,1本是刊名中含有“STEAM”名称的期刊。其中刊名中含有1种学科、2种学科以及含有“STEM”的这三类期刊刊载的样本论文数量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三类期刊每年平均发表超过40篇。样本论文发表期刊排名前五的是《科学教育与技术杂志》(Journal of Science Ecation and Technology,共发表80篇)、《STEM教育杂志》(Journal of STEM Ecation,共发表65篇)、《国际STEM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cation,共发表64篇)、《国际工程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cation,共发表54篇)、《学校科学与数学》(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共发表41篇)。3.按照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以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划分国家/地区属性,不考虑其他作者,这种方法的统计指标为文章篇数或篇数占比;另一种是基于统计公式对国家/地区属性进行赋值,如一篇文章有两位作者,第一位赋值0.6,第二位赋值0.4,三位作者的话,依次分别赋值0.47, 0.32, 0.21,这种方法的统计指标为赋值总分或总分占比)划分论文作者的国家/地区属性,发现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一致,均为美国(两种类别占比分别为75.75%、74.91%)、澳大利亚(4.65%、4.81%)、加拿大(2.26%、2.31%)、台湾(1.76%、1.73%)和英国(1.76%、1.61%)。4. 798篇STEM教育研究论文中,83.7%为合著论文,独立作者的仅有130篇。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同样合著论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15年之后增长非常显著。另外,合著论文中,国内学者合作的论文明显高于国际学者合作的论文。5.在论文内容上,关于“目标、政策、课程、评价和评估(包括综述)”的主题类别几乎占了一半(375篇,占47%)。其次是“K-12教学、教师和教师教育”(103篇,占12.9%),紧随其后的是“K-12学习者、学习和学习环境”(97篇,占12.2%)。这可能是学术界对K-12 STEM教育的教学和学习都有广泛的兴趣。另外,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关于“目标、政策、课程、评价和评估”的主题增长最为迅速。6.在研究方法上,使用定量方法的增长速度最快,使用定性和混合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及非实证研究也在增长,但非实证研究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实证研究的增长速度。02STEM教育研究和趋势:对公共资助项目的系统分析该论文以STEM教育的公共资助项目为特殊视角,选择了2003年至2019年由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ES)资助的127个项目为样本,对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在期刊上发表的STEM教育论文美国占很大一部分。而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STEM教育研究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支持,有助于成果的产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政府重启对STEM教育研究的资助。近年来奥巴马政府、特朗普政府均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STEM教育研究。由于自2003年始,美国教育部对STEM教育研究的资助主要由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Ecation Sciences)负责管理,所以该论文聚焦于由该机构资助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上。时间段的起点自然也就选择为2003年。对于资助项目样本的选择,该文作者直接借用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资助项目分类,其中STEM教育在两个大类下都有,一个是在“教育研究”(Ecation Research)大类下,另外一个是在“特殊教育研究”(Special Ecation Research)大类下。在第一大类中共有98项,在第二大类中共有29项,合计127项。然后作者根据研究问题,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编码,包含多个类别的项目会进行多重编码。例如,其中一个项目在学科类别上有三个编码,科学、技术和综合,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该项目中都有涉及。通过分析,作者得出如下一些发现:1.STEM教育研究项目的资助数量在年度上没有明显的特征。2007年之前基本呈现一个逐年增长趋势,从2009年到2011年和从2012年到2014年总体上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STEM教育研究项目资助总额在年度上也没有明显的特征,年度资助总额波动较大,两大类合并计算,最高出现在2007年,超过3300万美元,最低出现在2013年,为269万美元。对于“教育研究”大类下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和两大类合并起来的项目,每个项目的年平均资助额在1132,738美元(2019年)到3,475,975美元(2014年)之间。对于“特殊教育研究”大类下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年平均资助额差异很大,其中2014年和2017年该大类下没有STEM教育研究项目。在项目资助额度大小上,127个项目中大部分获得了100万-200万美元的资助(77项,占比60.6%),超过300万美元的项目位居第二(21项,占比16.5%)。在项目研究周期上,127个项目中的绝大多数是3年或4年的项目,其中4年期研究项目最多,有59项(46.5%),3年期研究项目其次有54项(42.5%)。2.2009年以前大部分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为一人,2009年以后项目负责人为多人的成为主流,说明STEM教育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3.2012年之前,大学是STEM教育研究项目的主要获得机构。从2003年到2019年,有80个项目(63.0%)被大学所获得。与此同时,非大学机构只获得了47个(37.0%),在近几年里它们在争取STEM教育研究资助上似乎越来越积极。这说明,STEM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参与的趋势,这其实也是STEM教育研究重要性的另一个指标。4.127个STEM教育研究项目中,大多数聚焦在5-8年级上(70项),其次为1-4年级(48项),接下来为9-12年级(38项)。5.以“开发和创新”(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为研究目标的项目最多(58项,占45.7%),接下来为以“效能与复制”(efficacy and replication)为研究目标的项目(34项,占26.8%)和以“量度”(measurement)为目标的项目(21项,占16.5%)。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在“教育研究”大类下的项目,以“开发和创新”为目标的项目数量有下降趋势,而以“量度”和“效能与复制”为目标的项目数量有增长趋势。6.在项目所涉学科上,大多数聚焦在单个STEM学科上,其中88个项目聚焦数学,51个项目聚焦科学,43个项目聚焦技术,2个项目聚焦工程。尽管每个项目可能聚焦多个学科,但是在88个聚焦数学学科的项目中,有54个项目以数学作为唯一的学科聚焦点。另外,聚焦STEM综合学科的有55项(43.3%),这进一步证实了一个普遍的看法,即综合STEM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7.在研究方法上,“介入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分别有104项(81.9%)和89项(70.1%)。在数据收集上,标准化测试和设计测试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其次是调查、观察和访谈。大多数项目使用三种定量方法。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使用定量方法的远远大于定性方法。[1] Li, Y., Wang, K., Xiao, Y. et al. 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IJ STEM Ed 7, 11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0594-020-00207-6[2] Li, Y., Wang, K., Xiao, Y. et al. 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ublicly funded projects. IJ STEM Ed 7, 17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0594-020-00213-8(本文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八国STEM教育研究丛书”课题组编译。内容与图片均来自于所编译的两篇文章。访问参考文献中文章doi链接,可直接阅读和下载这两篇论文)
两个有趣的大学生一名高考学霸在无意识间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材料专业。他当时可能没想到,这个专业是四大“论文发表最猛“的专业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后来他不喜欢科研,且非常讨厌敲键盘、总结科研数据,却爱上了工程问题,于是换了专业,进入了机械设计行业。相反,有另一位高考学子选择了机械专业,却因为喜欢研究科学中的机理过程,于是他换专业到了化学,最终在本科阶段发了2篇“一作”SCI论文。上述两种学生分别走出和走进了这四大专业中的一个,可以说是很普遍的例子,下面我们就详细来看一下这4个专业的特色。生物领域生物领域学生物为啥容易发文章?其一是前沿性高,很多问题都是新的,而且有些是很欠缺研究的小方向!再加上生物的表征设备丰富,要凑出一篇SCI文章,只需要5组图就足够了。生物领域的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难度较大,因为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支撑起一个行业就业。不过搞生物的做科研的就业机会很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生物领域最近出了一个研究生,他是川大华西的“优毕”,因为3年发了40多篇SCI而走红了,这也足以说明该领域发论文的潜力! 化学化学领域早期做化学的发文章厉害是因为很多研究者都搞“元素添加”,以至于很多人把整张元素表能添加的单质或者化合物都用上了!物理化学里还涉及各类相变以及化学反应,研究化学的人往往会从“热、动”两个力学方面出发去研究海量的化学反应,本质上化学是生物、材料和环境等领域的基础!材料材料领域材料的研究者能够发表大量文章是因为有一个“大功臣”叫纳米材料!纳米类的材料可以说是变化万千,其中以管材、颗粒、线材和石墨烯的研究最为火热!前几年,我看到有人在ACS等顶刊上发表的文章,有各种石墨烯的应用及机理研究!材料类期刊成为论文灌水的重灾区,是因为材料的测试手段实在是太丰富,仅仅是围绕“复合”和“渗杂”两个思路出来的所谓的新材料就数以万计!再加上测试方法与应用领域的不同,材料类的文章自然会漫天飞舞!材料领域最近今年出的青年人才都能排成长队了!手里没几篇10分论文或者子刊,估计都没勇气写本子投上去!没办法,做材料的人太能写论文了!很多985高校的硕士生都是人手一篇SCI吧?不然你都没法毕业!因为发一篇是毕业要求! 环境环境领域环境领域的论文主要围绕一些新鲜话题,比如能源、水处理、CO2处理等问题。环境和能源结合的“神刊EES”的影响因子已经飙升到了30多分。如果研究者再给它点动力,估计都要赶上“Science”了!当然,这仅仅是影响因子而已。能发“科学”的人脑袋再怎么发热也不会投“EES”吧? 交叉学科四大学科的交叉(论文机器)最能发论文的团队一般不是单独做一方面研究的,复合型的研究者通常会把材料、生物等领域互相结合起来,以达到论文总量无穷大的目的,因此这几年最火的一个科研词汇就是“交叉学科”!而不再是“各据一方,互领风骚”的单学科发展了!
0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CSSCI) 。在该数据库中,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2018年,检索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分别检索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的“教育学”领域研究文献6585篇和7476篇。通过对这两类项目资助的教育科学研究文献进行查重和筛选处理后,最终获得13956篇文献,这些文献对于科学、客观界定我国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为便于表述,在本文中将其统称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 。各年份文献数量统计情况见表1。表 1 2000-2018 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统计表(CSSCI)(二)研究方法 依据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和图书情报学基本原理,以及先进科学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利用软件Citespace4.0,使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等功能进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科学、准确地展示我国教育研究热点、前沿及其演进情况。02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主题热点及演进历程(一)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频次高的一些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关键词共现是指2个不同的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章之中,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过程中,关键词共现网络能够展现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集中反映出的研究热点词汇,体现出该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热点内容。因此,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已经把关键词共现方法作为分析某一研究领域主题热点的科学、有效方法。本研究利用Citespace4.0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从CSSCI数据库中下载的13956篇“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文献” 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绘制出 2000-2018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图谱(图1) ,在我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图谱中,共出现425个关键节点(主题热点),节点间连线 879 条(热点之间联系) 。1. 关键词共现频次及其影响力分析图1显示的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高等教育( 437) 、大学生( 397) 、高校( 254) 、思想政治教育( 204) 、美国( 172) 、职业教育 (139) 、义务教育(138) 、教育(134) 、教师(123) 、教育研究(121) 、教育公平(121) 、基础教育(120)和教育改革(114)等,这些关键词是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图 1 2000—2018 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图谱(CSSCI)2. 关键词共现聚类与归属范围分析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以图1聚类图谱为基础,按照主要关键词共现频次及其影响力,可将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聚类1: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关键词如“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型大学” “高职院校”“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等。聚类2:关于大学生的研究。高频关键词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聚类3:关于高等学校的研究。高频关键词如“高校”“高等学校”“办学体制”“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聚类4:关于国外教育经验借鉴研究。如“美国” “美国教育” “英国” “启示” “大学治理” 等。聚类5: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如“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素质教育” 等。聚类6:关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如“中小学”“中小学生”“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等。聚类7:关于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如“教师”“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教师发展” 。聚类8: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慕课”“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3. 重要主题热点相关领域分析本研究选取2000-2018年排序位于前列的高频关键词,因其影响力较大,所以对其相关研究领域或范畴进行深入挖掘(表2),以充分了解这些重要主题热点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表 2 2000—2018 年全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共现相关关键词统计表(二)2000-2018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热点演进历程 利用Citespace4.0可视化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在绘制出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科学主题热点图谱后,软件图谱显示方式选择“timezone” (时区),运行软件后生成“ 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演进图谱(CSSCI) ” (见图 2) 。图2 2000-2018年全国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年份演进图谱(CSSCI)图2展示出2000-2018年19年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各年份主题热点及其演进轨迹,本文从时间先后视角对2000-2018年间12个主题聚类热点的演进情况进行分析。主题1: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2000-2001) 。代表性研究如霍涌泉探讨了教育现代化与高校教师素质规范的关系①;王晓辉描述了法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沿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②;米红、肖猛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据此进行了国际比较③。主题2: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研究(2002-2003) 。该阶段关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2003年。蓝劲松分析了西方一流大学办学理念,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对策④;李龙基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深入讨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⑤;张舒予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逻辑体系问题⑥。主题3:关于义务教育的研究(2003) 。代表性研究如刘正伟分析了近代山西村政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崛起进程;徐文探讨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产权问题;沈百福分析了区域层次与中小学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问题。主题4:教育技术信息化研究(2004) 。刘世清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案设计与培训方法创新进行了实践探索;张一春等构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模型;李长著和俞树煜研究了我国西北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主题5:大学生及德育相关研究(2005) 。谢舒潇等对我国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冯纪明、吴克明对大学生就业难与个体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唐汉卫探讨了20世纪美国道德教育的内在张力及其表现;朱小蔓等分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面对的挑战问题⑦。主题6:高校(2006)和教育公平研究(2007) 。高校相关研究方面:杨忠泰分析了“大科学” 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一般地方高校的科研定位问题;王冲、王晓明从规模效益视角对高校负债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教育公平研究方面:庞国斌从公平理论视阈下分析了我国公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配置问题⑧;孙刚成等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⑨。主题7: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相关研究(2008-2009) 。王威孚等提出要加强与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⑩;梁金霞从现代化中国的深切诉求与德育转型视角出发,对公民教育内涵、意义及推进的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主题8:高职院校相关研究(2010) 。明航分析了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与考核问题;王 博、庞学光探讨了高等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及适应性专业教学组织形式;李福华探讨了高等学校人才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主题9:国外教育成果借鉴(2011)和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2012-2013) 。陈禹、谷峪分析了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及特征;王定功、路日亮探析了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如健康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等,以及对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启示;李先军分析了英国教师职前培养资助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徐小洲、张敏探讨了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问题,强调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创业技能是创业竞争力的基础,创业教育链是摆脱创业教育封闭状态的突破口,知识创业是实现创业转型的关键;苏丽锋、孟大虎从强关系、弱关系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利用情况,发现强关系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但并不能确保大学生可以获得一份高薪工作;岳昌君、程飞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求职途径的影响过程。主题10: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2014) 。黄琰等探讨了翻转课堂在“ 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陈燕、王祖浩通过对多年来国内外科学教科书难度的各种评价方法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科学教科书难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建议。主题11: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016) 。顾明远强调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张世善提出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高地分析了“慕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董平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评价模式的建构理路。主题12:新时代立德树人相关研究(2017-2018) 。孙立军等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钟启东分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使命及理论内涵;赵立莹、刘晓君从目标体系、实施路径、问责改进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问题;陈秉公提出要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高校立德树人创新体系。03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前沿及其演进普赖斯最早提出来研究前沿这一概念,主要用来描述某一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本研究利用 Citespace4.0软件的突现词分析功能(detect bursts) ,科学设置阈值,得到2000-2018年我国教育研究前沿统计结果(见图3) 。图 3 2000-2018 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前沿(CSSCI)从研究前沿突现数值上看,“教育研究”突现值最大,为41.9628,排在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突现值为26.6781,排在第二位,其主要涉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突现值为19.4823,排在第三位。其他关键词突现值排序依次为“美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职教育”“翻转课堂”“青少年”“MOOC”“协调创新”“课程改革”和“大数据”。从研究前沿形成时间上看,2001年,“教学改革”作为研究前沿开始出现;2004年,“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开始备受关注;2014年,“翻转课堂”“MOO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创新”成为新的研究前沿;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核心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数据”;2017 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作为新的研究前沿出现。从研究前沿持续期限上看,“课程改革”研究前沿持续期限最长,从2003年延续至2013年,长达11年之久;“教学改革”研究前沿持续时间为9年(2001-2009) ;“远程教育”持续期限为7年 (2003-2009) ;“美国教育”持续期限为6年(2004-2009) ;“教育研究”“教学研究”“翻转课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期限均为5年;“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持续期限均为4年;“高等教育”“MOOC”“协调创新”“核心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期限均为3年等。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到2018年的研究前沿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翻转课堂”“核心素养”“青少年”“大数据”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更值得学者们高度关注。04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前沿演进机理(一)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主题热点、前沿演进的主要特征 1. 纵向与时俱进。纵观2000-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前沿及其演进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教育科研热点及前沿均是在不同时代教育政策、社会环境及教育实践等因素基础上进行的,其积极满足不同时代教育环境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与时俱进特征。2. 横向均衡发展。2000-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及前沿发展,使得今天的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和健全,研究主题热点和前沿覆盖面较广,研究领域深入具体,学科结构完善,框架体系健全,研究手段科学,有效推动了教育科研不同领域的均衡发展。3. 主动发展与被动推进相结合。2000-2018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研究前沿并不总是处在主动的前进和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内外环境的变化、教育本身的需要等也在推动教育科研向前发展,主动发展与被动推进是其演进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4. 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相统一。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热点、研究前沿的纵向前进和横向均衡发展更多是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近些年来,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模式更多地体现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确保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思路更加科学、合理,研究过程更加严谨、有效,研究结论更加精确、可靠。(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热点、前沿演进的影响因素1. 教育环境变化因素。随着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尤其在当今新时代环境影响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迅猛发展,要求教育科研人员深入探索该情境下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育人模式等,由此产生了相应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2. 教育政策影响因素。教育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国家或地方教育政策或教育制度为指引进行的,如依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国家不同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以及科研领域的政策性文件,这些规划纲要、制度政策或相关文件推动着教育科研热点和前沿的发展。3. 教育实践需求因素。教育实践及其需求是教育科学研究热点、前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总结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理论的主要依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实践均有各自特征,不同年代的教育实践也各具特色,这使得教育科学研究在横向和纵向维度上能够不断深入和发展。4. 教育科学发展因素。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特的框架、结构和体系。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等都需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这就推动着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均衡考虑学科结构、框架体系的构建和成长,为教育学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成为研究型教师阻力何在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实在太难了。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中小学教师自身研究能力不足;其二是学校缺乏科研氛围;其三是某些教育科研评价标准不尽合理。这些问题或许在各地普遍存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我看来,能否成为研究型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自身意愿和努力。教师如果有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愿望,其研究能力的相对欠缺就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教师的研究能力有高下之别,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每个人的研究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加以弥补和提升。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与一些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或者为他们提供课题咨询和指导。我发现,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研究能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善于学习的教师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研究能力。教师如果有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愿望,学校科研氛围的缺乏也不会成为阻力。目前许多学校的确存在重考试成绩、轻教育科研的现象,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恐怕难有大的改观。教师的研究如果出于自己的内在兴趣,甚至将教学研究视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学校领导重视与否,学校评价指标恰当与否,就不再成为问题。事实上,在许多应试教育色彩比较浓厚的学校,也有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反之,在许多具有良好科研氛围的学校,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研究上“颗粒无收”。只要教师有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愿望,相关的不合理的教育科研政策也不会成为“天堑”。教师从事研究不必非要立项目、发文章或者获奖项,这些只是开展研究的外在因素。如果仅仅为申报项目而作研究,或者为发文章而作研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很多人按高校研究者的标准去衡量中小学教师,片面追求标准化和形式化,过分看重立项、开题、中期考核、发表成果、结题等一系列程序,其实这些程式化的东西无益于推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对研究型教师存在认识偏差教师研究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增能和解放两个角度去理解。所谓增能,就是增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理解自身专业实践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所谓解放,就是教师要间断性地跳出琐碎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旁观者的姿态反观自身的专业实践,并以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审视强加于课堂上的各种规范和要求,进而创造出适合所在学校、班级的新的教学模式。时下,一些中小学教师对研究型教师的理解有较大偏差,这种情形与人们对教育家办学的误解相似。说到教育家办学,人们动辄提及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等先辈;说到研究型教师,人们动辄以论著等身的高校学者去衡量。研究型教师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其研究目的不在于进行理论归纳与提升,而在于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也就是说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类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并在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他们不能单以发表多少文章或者有多少论著出版来衡量。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论文评选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对教学实践的切身感悟,没有对教育难题的深入思考,高质量的论文从何而来?东拼西凑、缺乏新意的文章除了充数,意义何在?在我看来,只要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就可以称之为研究型教师,这是看待研究型教师的更为现实可行的标准。中小学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去研究自己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持续研究中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效果,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提升,就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怎样成为研究型教师那么,中小学教师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首先,教师要有终身从事研究的意愿。教师偶尔开展研究并不难,难的是将研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态度,并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许多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或者为了某种目的,如为了职称晋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等,开展过短时间的研究工作。当预期目标达成后,他们便终止了这项工作,这样的教师当然算不得研究型教师。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中,与同行交流中,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捕捉和提炼。许多教师往往找不到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教师看不起小问题,觉得问题太小体现不出研究的学术价值。其实,教师应当认识到,问题小并不等于价值小,微问题同样可以做出大成绩。再其次,教师要有明确的方法意识。许多中小学教师缺乏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这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自己的共同努力。当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时,要知道如何收集资料和数据、如何设计研究程序,如何检验研究结果。中小学教师要熟悉基本或常规的研究程序,但不需要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的研究方法。总之,研究型教师并非高不可攀的教育大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并不难。良好的学校科研氛围、合理的教育科研政策可以减少教师从事研究的诸多障碍,但最终仍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黄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