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文莉,今天就让我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古文注重的研究方法。(一)比较法比较法是我国古代学者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班马异同》、《史汉方驾》等,即系运用比较法写成。《文则》的写作中亦大量运用比较法。并且还是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的。这里重点分析两点。1.从比较中看出词语运用的相同点《文则》庚二条指出:大抵经传之文,有相类者,非固出于蹈袭,实理之所在,不约而同也。略条于后,则可推突。下面举了六个“不约而同”的例,这里仅录其三:《诗》曰:“谓予不信,有如毅曰。”《左氏传》载公子重耳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此不约而同,一也。《左氏传》曰:“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育之上,膏之下。”《战国策,曰:“扁鸽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鸽清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此不约而同。三也。《国语》载观射父曰:“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囚时、五色、六律、七辛、八种、九癸、十曰、十二辰以致之。”《左氏传》载晏子曰:“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作者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找出了它们的相同点。第一例有相同词语“有如、第二、三例均有相同的句式结构,“在……之上(前),……之下”以及“一x、二x、三x……”。本章论排比时所举韩愈的 《画记》用“者”字构成排比式与《考工记》同,《南山》诗用 “或”字排比式,与《诗,北山》同,也是陈睽经过比较才发现的。陈氏通过“五经”间的互比,也发现其中有些文章中的某些语句有相同之处,显示了“雅语”、“命语”等语言特色。2.从比较中看出语言风格的相异处《文则》戊七条通过对《论语》、《家语》、《左传》、《史记》等某些章节语言运用技巧的比较分析,看出它们的相异:夫《论语》、《家语》,皆夫子与当时公卿大夫及群弟于答问之文。然《家语》颇有浮辞衍说,盖出于群弟子共相 叙述,加之润色,其才或有优劣,故使然也。若《论语,虽亦出于群弟子所记,疑若已经圣人之手。这是先分析不同的原因,然后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今略考焉。子曰:“为命摔诺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刃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质之《左氏》,则此文简而整。(《左氏传》曰:“裨堪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请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诺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投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股,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攽后也,马不进也。’”质之《左氏》,则此文缓而周。(《左氏传》曰:“孟子侧后入,以为段,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南容三复白圭”,司马迁则曰:“三复三圭之战”。辞虽备,而其意场夹。“在郊必达,在家必达”,司马迁则曰:“在邦及家必达。”辞虽约,而其意疏炎。“简而整”,“缓而周”、“辞虽备,而其意蝎矣,,,“辞虽约,而其意疏矣”,等等,就是陈氏比较这些典籍中某些段落得失后,所作出的评价。虽嫌笼统一些,但却还是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说的。 相异点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如该书戊四条指出: 《仪礼》周家之制也,奉涉威仪,文苦而难读。《乡党》,孔门之记也,官关训则,文巍而易观,今略摘《仪礼》之文,证以《乡党》,昭然辨矣。“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乡党》曰:“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下阶,发气,怡焉,再三举足,又趋。”(《乡党》曰:“出,降一等,逞颧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奚如也。”)及享,发气焉,盈容。”(《乡党》曰:“享札,有容色。”)由于文章的性质和目的不同,前者是记载周朝的制度,“事关威仪”,所以“文苦而难读”,后者是描绘孔子的活动,“言关训则”,所以“文婉而易观。”统观《文则》的比较法,如果从纵横两条线来分析可以看出,《文财》既善于将不同时代的著作进行纵比,如比较了《考工记》、《庄子,、韩愈《画记》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善于将相近时代或同时代的著作进行横比,如比较了《论语》、《书经》及泄冶用悬殊很大的文字和句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果从比较的本体来看,有的是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对比,有的是一篇文章前后章节的对比,有的是书与书之间的对比,有的则在交叉运用上述诸法,等等。由于修辞的美丑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可以多侧面地看出修辞手法运用的异同和优劣,进而总结出它的原则和规律。
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和方言历史演变的重要方法。如果从18世纪下半叶算起,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已有200多年。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引入此法,使其在汉语通语和方言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作用。从研究视域来看,该方法既可运用于宏观尺度的上古汉语构拟,又可运用于中观尺度的中古《切韵》《广韵》音系的探讨,还可运用于微观尺度的近现代方音历史演化对比,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百年方音演变研究将成为大势所趋明清以降,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出现了很多双语字词典和方言词典,例如19世纪的《上海方言词汇集》《宁波方言字语汇解》《西蜀方言》《英粤词典》《客英词典》等。1910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开启了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的大幕。为完成《中国音韵学研究》,他调查或审核了24种汉语方言。1927年,赵元任和助教杨时逢调查了吴语33个方言点,由此写成了《现代吴语的研究》,被誉为“现代汉语方言学真正兴起的标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陆续调查了关中、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方言,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相继出版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调查报告》和《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等。这些成果为今日语言学界积累了百年左右的大量方言语料,目前已渐成关注和研究热点。可以想象,未来一二十年,运用历史比较法进行百年左右的方音演变研究将会成为一大趋势。在这股研究潮流下,我们将会明确感受到微观视域中历史比较法的科学意义和精确价值。百年方音演变研究首在语料性质考辨宏观和中观尺度的汉语演变研究,其目标在于搭建语言演变的宏观脉络和主体框架。客观讲,不少研究结论是以一些零散的、模糊的甚至偶然的材料为基础的,对材料性质没有或无法准确把握。但是,微观视域中百年左右的方音演变研究不应止步于此。百年前,法国语言学家梅耶就曾指出:“要使历史语言学得到进步……必须经常使观察更加精密。”现在,我们面对百年左右的大量语料时,尤其应该注意“新的精密的研究之必要性”。历史比较法越精密,其研究结果才能越科学。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前人所说地点与今人调查地点是否完全一致?比如,110年前高本汉调查过豫北怀庆方言,但是我们发现高氏记录的知庄章、日母等字的读音有可疑之处。就知庄章组字的声母而言,自范照藜1799年编纂的《乡音正误》,到张天堡《湖泊方言研究》所说的80多年前的老方言,再到张启焕等《河南方言研究》所载半世纪前的读音,直至我们2011年调查的沁阳城区方音,记录的都是知庄章合一读作舌尖前音声母,唯独高本汉1911年的记音为知二庄读舌尖前音声母、知三章读舌尖后音声母。显然,在200多年间发生这种反复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找不到相应的条件。结合马悦然《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所记时间线和我们多个方言点的调查来看,高本汉有可能是在洛阳找了一个沁阳人进行的调查,这个沁阳人不是来自当时的沁阳城区而是某乡镇。这种情况不易被发现,需要深入研究后才能鉴别出来。第二,前人记录的材料是否是其亲身实地调查的结果?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记录了温州、扬州、汉口、兰州、四川方言的很多字音,但实际上他没有实地调查过。比如兰州,马悦然在《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中说:“很可能是借助他在太原时雇用的帮手调查的”;再如四川,马悦然在《另一种乡愁》中明确说过:“高本汉没有去过四川。我大学毕业,得到了一项美国奖学金之后,高本汉一定要我到四川去调查方言。”高本汉调查和搜集了大量的汉语方言材料,其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材料解释《广韵》反切所反映的中古音类,给这些音类构拟和填补音值。在当时的情况下,借用他人的材料或找他人代为调查,以完成构拟和解释中古音系这个中观尺度的音韵学研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些二手材料出自谁人之手?到底来自城区还是乡镇?今天的方言学者在探讨百年来的方音变化时,需要秉持更为审慎、更为精确的态度。第三,如何看待前人异地调查的新派方言材料?自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开始,汉语方言调查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模式,相关调查信息的记录也日趋全面,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异地找年轻人进行调查,驻扎在某个高中或大学,远比去不同发音人的出生地要方便高效。但其弊端也很明显,比如:在异地找发音人时可选对象有限,缺少全面了解各种差异的条件;年轻人的文白异读保留较少,容易遗漏白读层的部分声韵调,造成音系不完整;年轻人身处异地,易受外界影响,有些语言现象是临时借用,有些则是不知不觉的变异,而这些对于异地调查者而言则无从分辨;等等。《现代吴语的研究》大部分调查的是青年学生,在33个方言点中有15个是异地调查的,例如诸暨、金华等。当时的调查者受时代所限,但今天的研究者应对此持有更清醒慎重的研究态度。从调查方法的发展看语料性质问题方言材料的性质与调查观念的转变和调查规范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首先,调查观念的转变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而逐步实现的。历史比较法产生之前,很多语言学爱好者常常托人搜集语料。例如,俄国伽德邻女皇为编纂《全球语言的比较词汇》,曾托美国总统华盛顿把词表寄给各地的将军,为其搜集美洲的语言和方言材料。19世纪下半叶,欧洲语言学家多采用通信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进入20世纪,美国语言学家开创了亲身实地调查的风气,但异地调查依然广被采用。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就是两种方式并行的产物。再往后,随着专业调查的精细化,才固定为实地调查的规范做法。其次,调查规范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要求全面记录被调查人的各项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籍贯(省县乡村)、职业、教育程度、幼年语言环境、成长经历等。但是百年前,传教士的方言词典、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等往往只提到某地,具体是何乡何镇无从考察,发音人信息更是几无体现。基于这种材料的百年历史演变研究,就可能出现一些无法精确对比的问题,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1928年《现代吴语的研究》的出版,对方言调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该书对发音人的年龄尚无明确要求,后来《云南方言调查报告》对此有所改进,认为:“年龄长一点的人……反而能保持他们的纯粹的本乡语言”。对于文献材料存在可疑的情况,既要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加以看待,对前人不求全责备;也要采取必要的方式方法辨析材料的性质,弥补和修订文献的不足。百年方音演变研究可资参考的范式百年方音演变研究,于“古”首在全面考辨百年前的语料性质,于今重在全面细密地调查语料,而后再利用历史比较法进行具体的音变分析。目前,“方言调查基建工作”已初步完成,未来调查和研究的方向势必趋向精密化。这时候,讲求广泛密集布点的地理语言学式的调查就有了用武之地,因为“精密”是它的一个重要基因,这与微观视域中历史比较法精密、精确、精细的价值追求非常契合。面对百年前语料性质可疑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历史比较法与地理语言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采用“1个县城+多个乡镇村”的设点方式,将百年前后的比较研究放在“(古)点+(今)面”的维度进行,这比“点对点”的对比更严谨、全面、科学。总之,微观视域观察音变的微观过程,而解释微观过程需要精密的田野调查。如此,才能构建出准确权威的百年方音发展脉络,进而为建设具有汉语特色和新时代特征的历史比较理论贡献中国智慧,为繁荣中国学术、推动社会主义语言文化事业助力。(作者:支建刚,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晋冀豫交界地带晋语儿化的类型及其演变研究”负责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在高考数学中,“比较三个数的大小”是选择题中的一种常考的题型,但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在考题面前常常显得束手无策而徘徊不前。本文就来和同学们谈谈这些题型的常见解法。耐心看完,再做一遍精选习题来测验一下。老师在文末整理了精选习题一套,家长或同学们可以打印出来做一做内容较长,完整打印版可在文末获取【方法一】、作商比较法。要证a>b(b>0),则只要证a/b>1,这就是作商比较法。【分析】由于a,b,c均为正数,运用作商比较法和对数的换底公式可得【解后思考】本题考查对数比较大小,作商法比较大小是常用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属于基础题.【方法二】、作差比较法。要证a>b,则只要证a-b>0.这就是“作差比较法”。仍以上面的例1说明。【方法三】、导数方法。利用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可以比较数的大小。再次以例1进行说明。【方法四】、图象法。【解后思考】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函数单调性及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合理使用中间值是解题关键,属于中档题.【解后思考】我们知道,比较大小是高考常见题,指数式、对数式的比较大小要结合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借助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比较大小,特别是灵活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数形结合不仅能比较大小,还可以解不等式.【方法五】寻找中间变量(桥梁)法。例如,有些题型,我们常用1或2(或其它数~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中间变量(联系的桥梁)来进行比较。【解后思考】例5考查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例6则考查了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大小,考查了正切函数的性质,属于基础题.【解后思考】例7主要考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属于较易题.例8则考查函数的性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的应用,考查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此两题均以1作为中间变量来得到大小的比较。【解后思考】本题考查指数、对数、幂的大小的比较,通常运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0,1,1/2比较出大小关系,再考虑转化成同底数,同指数,同真数,根据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大小的比较,属于中档题.【方法六】均值不等式法。【方法七】特殊值法。此种题型,在满足题意的条件下,随意地取字母a,b,c的一组特殊值,以方便我们比较大小。【方法八】“极限”方法。由于篇幅限,下面老师整理的精选习题仅做展示,完整版可在文末免费获取。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完整版内容免费获取方式如下:关注后,发送私信“学习”即可免费获取。此外,老师还整理了如数学“选题秒杀技巧”、十分钟搞定选择题”、“解析几何必杀技”等,只要抓住核心考点,必考、常考知识清单,想知道高中数学常考、必考知识清单都有什么吗?关注↓
如何让读书更有效率呢,小编整理了九种读书笔记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比较法:阅读同一主题的多本书(文章)后,把所看书(文章)对同一问题发表的观点予以归纳和总结,比较异同,做出评判而后写成文章。索引法:把自己精读书,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名称等汇总起来,编成数字索引,便于日后查找原始资料。符号法:如(——),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或关键语句。小圆圈(。),画在关键性的词语下面斜线(/),标明段内层次惊叹号(!)表示对精彩语句的欣赏问号(?)表示对某些观点和某些意思的质疑喜欢的朋友关注点赞,持续更新中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要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通过举例、专业的物理表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只让这个因素发生变化,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比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猜想:①可能跟电流大小有关;②可能跟线圈匝数多少有关。要验证猜想①跟电流大小有关,只改变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电流的大小,要控制线圈的匝数不变;要验证猜想②可能跟线圈匝数多少有关,就应该只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而要控制通过电磁铁线圈电流大小不变。最后我们利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分析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初中物理设计的实验主要有:1.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5.探究液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6.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7.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9.探究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电阻的关系;10.探究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1.探究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12.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二、转换法在物理学中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较直观、易观察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在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学习和实验中经常应用这种方法。比如说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不易研究它的大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三大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来研究它的存在及大小;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放入其中的小磁针的偏转情况来判断磁场的存在;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它。三、类比法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量的思维方法,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易理解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那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陌生的事物。比如在物理教材中用水流来类比电流;用水压来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概念类比机械功率及电功率概念等。四、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简称“等效法”,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初中物理教材中,在二力的合成中用合力等效代替分力;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时引入等效电阻的概念;在电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简化成较为简单的等效电路。五、建立理想模型法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它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如:磁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而“磁感线”并不存在,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光是客观存在的,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光线”,也是“假想模型法”;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管涌”是连通器模型;杠杆模型;轮轴模型;斜面模型等等。六、科学推理法有些物理实验结论或规律单凭物理实验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大量可靠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大胆、科学、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刻地解释物理规律的本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根据把物体放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就运动的越远的知识,我们可以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且不受其他摩擦阻力,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做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装置中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可以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其实物理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以上所谈,还有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累积法、微小放大法、比较法、比值法、图像法等等。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带来的思维灵感火花,能够从中领略物理学科的奥妙,从而感受“另类思维”给他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在小学的初级阶段,一开始所学的除法是整除。当我们随着所学知识范围的扩大,会发现有些除法不能整除,也就出现了带余除法。有一类除法还更特殊,被除数比除数要小,商是0,后面要带个余数,比如3÷7=0……3,这样书写比较麻烦。为了方便的表示一个整数除以另外一个整数的商,就人们使用了分数来表达。带余除法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子小于分母,叫做真分数。若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就成为假分数。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分子在上面,分母在下面。分数和除法它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但也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过程,而分数它表示的是除法算式的商,它是一个值。在计算题最后结果一般要求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大家说的要约分。不同的分数有大小之分,分数的比较大小,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分数比较大的方法非常多,甚至多达十余种。所在年级不同,所学的知识点范围不同,所能用到的方法也略有不同。这里把小学阶段常用的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做个大致的分析。今天我们着重介绍真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下方法没有特别说明的,均以真分数比较大小为例。同分母分数说到分数比较大小,最简单的是同分母分数间的比较大小。直接比较分子大小。分子越大,分数的值越大;反之分子越小,分数越小。当然这种题很少,绝大多数题是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两个异分母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多数人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通分。把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这里要用到的知识点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分成分母相同,其实这个原理非常简单,由于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如果除数相同,自然分子越大商也越大。相当于把两个分数变成最简单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了。化成小数比较其实有一种粗暴的方法,而且是万能的,只不过对有些题比较快,有时计算量比较大。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相当于除法算式的商。所以说比较分数大小可以将分数化成小数的形式。小数的比较大小,相信大家都清楚,从最高位开始比较,直到分出大小的数位为止。有时直接通过估算,就可以得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如2/3与3/4比较大小 ,前者化成小数大约是0.6几,后者是0.7几,谁大谁小,一目了然。通分子可能有部分网友会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奇怪。还有通分子这样的说法吗?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和通分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它固定了,除数越小,商自然越大,除数越大那么所得到的商反而越小。通差值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差(大减小),差值相同,那么分子与分母相加的和越大,这个分数越大。反之越小。假如这个差值不一样如何比较呢?我们可以通过分子分母通分,让它们的差值变成相同,这样再去进行比较就简单多了。盐(糖)水原理跟我们的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很形象,容易理解。比如说妈妈在煮烫的时候发现汤太淡了,会怎么办?加一点盐就好了。在这里盐相当于分子,远比分母小,加了一些盐后相当于分子变大了;汤相当于分母,它的总量也随之增加。但汤是不是比之前要咸一些?这是不是相当于一个真分数,分子加了一个数,同时分母也加了一个相同的数的情况?这个结果一定比之前要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代数式去计算一下,得出分子分母同时加了一个正数后,减去原来的分数,得到的值大于0。反之如果分子分母同时减一个相同的数,那么得到新的分数会比之前要小。作差法其实上面就提到,两个分数进行作差,然后与0作比较,大于0,说明前者大,若不够减,说明后去者大。这种思想到初中以后也一直能用得上。初中不等式的就是利用这个性质来解题的。做商法将两个分数进行相除,如果说一个分数除以另外一个分数,得到的值大于1,那么说明作为被除数这个分数比较大,反之就更小。倒数法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倒数越大,说明它本身越小,倒数越小它本身反而越大。与基准数比较法这其实就是相当拿某个数当作参照。比如说两个分数和1都非常接近,但一眼看不出它们的大小。比如说9/10和11/12。那我们可以用1-9/10=1/10;而1-11/12=1/12,明显看出前面算式得到的差较大,也就是说这个数比1小得多一些,说明9/10比11/12小。化整数两个分数的分母直接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其实乘以这两个分母就行。也就是直接把它分数换算成整数的形式比较大小。比如说3/4与4/5比较大小,我们直接把两个分数同时扩大20倍,那么原来的两个分数,也就变成了3×5与4×4进行比较大小了。对于整数的比较,这就非常简单了。交叉相乘法交叉相乘网上有些人说用交叉相乘法进行比较。其实这个原理,其实和化整数是一样的道理。相当于把分母变成之前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自然只要比较分子的大小了。还以3/4和4/5为例题,变成了(3×5)÷20与4×4÷20比较大小。这不还是一回事?只是换了个说法。不同的阶段所能用到的方法会有所不同。随着学习知识的积累,越到后面,可供选择使用的方法也就越多。当然对于任何问题来说,方法不唯一,我们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方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用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因为只需要比较大小,而不需要比具体大多少。我们一直以来都强调了估算的重要性。其实它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它也是数感强弱的一个体现。最后我们简单提一下,带分数和假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呢?其实很简单,假分数我们先也可以化成带分数,因为它是相当于整数加一个真分数的形式。先将整数部分直接比较,如果说整数部分相同,那么再比较后面的真分数,真分数越大那么原来的这个分数也就越大。或许有网友会说,这种说法欠考虑,没有考虑到如果是负的分数的情况。的确,如果分数是负数,这些情况的结果就完全相反了。但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正分数,以上那些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都是在正数范围的。我想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如果你有更简便的方法,欢迎在评论中补充。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1850 年末至 1851 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 1853 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1864 年夏,洪秀全病逝,清军攻破天京。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具体体现在: 政治上: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客观上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 思想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封建思想的言论,更加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所进行的反对儒家思想及孔子言论的斗争动摇了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对儒家和孔子的信仰。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对清朝统治和反对外来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历时十多年,跨越十八个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使用文书最多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的军机事务、政策指令、对外政策等都是通过文书来实现的,故太平天国的文书、资料是研究太平天国史事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而且研究太平天国的文书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要反对封建统治,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它的矛头就势必指向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古文,即文言文。太平天国时期的文章和文书在形式上提倡富有生命力的、人民大众都易懂的语体文,在内容上提倡具有思想性和战斗性的纪实文学,以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服务。所以从现有的太平天国文书来看,其语言都是人民大众所能明白的白话文。 太平天国的文书语言,不仅有与其政权性质相同的宗教语、避讳语,还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方言、俗语、俚语、隐语等丰富的语言现象和材料。由此,太平天国文书的语言风格也与其他时代文书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有:有助于世人对太平天国运动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太平天国的史料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和挖掘,就目前来看,对太平天国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其政治制度、军事政策的研究。从文书上去了解太平天国,可以扩宽研究太平天国的视野。有助于深入太平天国语言的研究。关于太平天国语言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是从语言本体出发,综合研究太平天国的语言风格还比较少见,所以从语言风格学的角度去分析语言现象,可以扩展语言研究的视角。有助于为现代公文的写作提供借鉴。太平天国文书朴实的语言风格适应了现代公文的发展,现代公文借鉴太平天国的文书风格,可以使政府公文执行力变得更加有效。太平天国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格系统,它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的语言要素组成的整体。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太平天国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故从整体性和综合性出发,对太平天国文书里语言的各个要素以及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框架,以便更好地研究太平天国文书的语言风格。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所掌握的太平天国文书的语料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总结太平天国文书的语言特点。“比较方法是开展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比较法分为历时的比较和共时的比较,本课题主要运用历时的比较,即纵向比较,通过研究太平天国文书的语言风格,并与现代公文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从而从太平天国简洁的文风里吸取可用的成分。“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关系密不可分。定性分析......在占有大量的语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而综合的科学分析,从而找出其规律即本质的东西。”本文在对大量太平天国文书语料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太平天国文书语言的特点,从而总结出太平天国文书的语言风格。定量分析是作数量上的分析,即通过对《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里的文书从总体上做一个关于语音、词汇、语法、句式、修辞的统计和分析,找出太平天国文书语言的用语风格和特点。
课题研究添新瓦,教研之路更坚实——大邑县教育科研种子孵化营第8次培训3月31日,大邑教育科研种子孵化营第8次培训,在大邑南街小学举行。天气略有降温,但不能阻挡大家的热情。这次培训有幸请来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教科研主任——路艳,给大家做如何进行教育实验研究讲座。路老师讲座路老师语气温柔但思维严谨。她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文献法,行动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比较法,实验研究法。本次重点介绍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说服力比较高,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法。路老师先介绍了专业性较强的实验研究法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含义,基本术语,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基本符号,并以案例加以说明,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接着以合作训练对幼儿合作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为例,请各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并完成该实验研究的内容设计。路老师温柔谦逊地鼓舞着各小组,大家积极展示,主动分享交流。通过路老师精辟总结和点评,教师明白各小组的优点,促使实验研究案例更加完善,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学员讨论交流、路老师指导总结之后,路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及数据展示的方式。通过研究结果的处理和展示让老师的研究设计结果更有说服力。实验研究方法虽然存在一些困难但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非常有利,通过本次学习老师们收获良多,相信困难也不会阻挡老师前进的脚步。小组成果展示路老师的讲座让教师对实验研究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增加大家对课题研究的信心,让大邑科研班种子教师的课题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实。
审计小课堂(42)10:29来自闪电新闻审计综合分析,是指审计人员综合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对比法、因果关系法、系统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归纳推理法等科学方法,对审计中收集的错综复杂的信息资料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反映审计事项本质特征的思路和观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因、症结所在及相应对策。审计综合分析方法在审计领域的运用非常广泛,就审计项目而言,涵盖了调查了解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全过程,主要用于确定审计重点、发现问题线索和提炼审计结果。一、确定审计重点的综合分析方法应用审计综合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是指结合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特点,从总体上分析其业务活动、内部管控、法规约束、舆情反应、财务成果、信息系统等内容,以确定审计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事项。审计人员可以从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内控文档等资料和数据入手,从定性、定量、系统、比对等维度去识别被审计单位的风险隐患,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在确定审计重点时主要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对比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大量零散的审计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比较筛选,淘汰掉无关、价值不大、有水分的信息,留下相关、有用、确实可靠信息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过程,也是审计综合分析最基础的工作。分类法是指将审计材料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相同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类别,区分出哪些属于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次要矛盾等,准确地反映具体审计材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对各类审计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比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分析对象的实际数与计划数、基期数与本期数等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中的差异和规律,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主要包括纵向对比法、横向对比法、计划与实际对比法、整体与部分对比法四种。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审计重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对被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可以将法律法规的定量、定性规定作为筛选、分组、统计的条件,对反映具体业务内容的特定数据字段设定判断、限制等条件,建立起关联模型。二是结合宏观环境对被审计单位重大事项进行分析。应结合审计的外部环境,最主要是经济社会的宏观运行环境,及时发现和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围绕业务流程开展对主要经营活动的分析。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入手,获取账务数据,了解薄弱环节。四是从会计报表的科目层次分析经济事项。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对报表会计科目进行多层次分析,快速和准确地把握重点和方向。五是通过案例舆情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动机。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生存环境和行业潜规则,通过剖析既往案例、分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情,掌握与被审计单位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大事项。二、发现问题线索的综合分析方法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发现问题线索,是指在确定审计重点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并结合谈话、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点面结合等分析方法,获取审计证据,选择适当的法规依据,发现和查证违纪违法问题、损失浪费、风险隐患、决策失误、管理漏洞、体制机制制度障碍。在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发现问题线索时,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存在疑点的数据、时间、地点和业务往来等情况进行深入入挖掘、小心求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与合规性作出准确的审计结论和评价。在查找问题线索时,主要运用比较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法、对比法前面已经论述,下面主要介绍因果分析法与趋势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推论,从而达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规律,可以由事物的果推出其因,据其因找出其果,进而得出某种结论。趋势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财务、业务等各类相关数字资料,将两期或多期联系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相关指标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政府或企业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审计实务中的趋势分析,经常采用变动百分比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定基百分比分析等。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发现问题线索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结合特定事项收集分析资料,获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政策法规、内部制度、监管材料、行业潜规则、典型案例等,并应用比较分析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疑点。二是从制度、资金、业务、财务等信息数据入手,推理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查找薄弱环节。分析政策规定、内控制度,查找问题和风险隐患;梳理资金流向,反映真实用途;了解业务实质,揭示虚假业务;对比分析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筛选异常信息。三是点面结合、综合分析,挖掘存在的问题线索,拓宽审计范围,提升审计成果。可以辅以调查问卷、谈话、数据分析等审计方法,拓展审查的深度和广度,在揭示和发现违纪违法问题上取得突破。四是准确定性、分析原因。选择适当的法律法规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原因,判断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合理提出审计建议。三、提炼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方法审计结果的形成过程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和提炼的过程。在提炼审计结果时,需要通过综合研究提炼观点主题。对汇总的审计结果进行加工整理后,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掌握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本质,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的综合研究,就是将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考虑和揭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大量的基础审计资料中去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归纳主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和意见建议。在提炼审计结果时,主要运用系统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等。系统分析法是指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把所研究的单个具体审计材料放到国民经济整体中衡量,看其是否典型、是否重要、是否具有普遍性。国民经济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的大系统,在对其中若干小系统审计所收集的资料和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时,要注意被审计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发展变化,从动态分析中得出正确结论。归纳推理法是指从个别性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逻辑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运用归纳推理法进行审计综合分析,就是要站在宏观高度,纵观审计工作全局,对各方面的情况、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从各个“点”上发现疑点,深入挖掘“面”上的共性,形成纲要性的观点或意见。应用综合分析方法提炼审计结果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摸清基本情况,可以运用共性分析法、分类分析法等。二是归纳提炼审计发现的问题,要选取某一标准和角度,围绕一条主线来归纳问题,要条分缕析,不可混乱庞杂。三是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要分层次、多维度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问题实质。四是提出审计建议,建议要有针对性,要分出层次,操作性要强。更多内容:审计小课堂 |(41)审计取证的方法来源:中国国家审计学编辑:连蕙校对:李成雷审核:郑茂霞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春夏秋冬?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飞机能翱翔蓝天?为什么鱼能在水中畅游?为什么人类会诞生?这些物理、化学和生命现象都是由于大自然规律天然存在的,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人类虽然无法改变和创造规律,但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去探索神奇的大自然。图1.浩瀚的星空探索自然是科技界同仁的使命,它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目标就是要揭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也有理由相信,随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知逐渐加深,各种自然规律也将逐渐变得系统和完整。研究方法概论对自然界的探索,是一个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螺旋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支撑,如培根的实验法、笛卡儿的解析法、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牛顿采用的公理化方法、归纳与演绎法;卢瑟福的模型法、康德的思辨与假说法、门捷列夫的分类比较法等等。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探索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以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使用工具和仪器设备,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事实材料,并加以整理和加工,再使用一系列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最后运用科学理论解释和预测新的现象。图2.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从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层次出发,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分类。从研究方法的层级或者使用范围来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划分成三类:一是最普适的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为一切科学所采用;二是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性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模拟、归纳等方法;三是某些学科特殊的研究方法,如生物和医学学研究中的解剖法、飞机设计中的试飞法等,它们其实也是特殊的观察法或实验法。从认识探索的历程和深度来看,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同时,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研究方法本身也在动态发展。因此,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上呈立体网络状结构。其中,归纳和演绎是科学研究中被使用得最频繁的研究方法。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杨振宁老先生谈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文章,记忆深刻。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杨老先生大学毕业于西南联大,他总结我们中国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演绎法”,往往直接从牛顿三大定律,热力学定律等基础出发,然后推演出一些结果。然而,对于这些定律如何产生的研究和了解不多,也就不容易产生有重大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他到美国学习后发现,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学费米、泰勒等是从实际试验的结果中,运用归纳的原理,采用的是“归纳法”。这两种方法对杨老先生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3.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归纳法归纳法就是由一系列特殊性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简单说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往下分,归纳法又可以分成求同法、存异法、共用法、共变法、残余法,其在科学研究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自然科学中的很多定律和公式都是通过观察、研究个别现象后,从杂乱的经验事实中间,对它们进行总结归纳出来的,从而掌握了自然界的普通性规律。例如,法拉第发现磁转电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归纳法。话说1820年,奥斯特成功地发现电产生磁现象后,无数科学家都在探索如何通过磁产生电。法拉第自1821年就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为了防止磁铁对电流表产生影响,他用了很长的导线把电流表接到隔壁的房间里。他的实验方法是,把磁铁插到线圈中以后,再跑到隔壁房间里看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10年来他一直没有看到电流表指针偏转过。直到1831年10月17日,这一天由于种种原因,电流表就放在线圈不远处,当法拉第把磁铁快速地插入线圈时,突然电流表指针奇迹般地摆动了一下,又回到零刻度线。当他急忙把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来时,指针又向相反方向摆动了,从此他归纳总结出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的规律,从而将人类带入电的时代。图4.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尽管归纳法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前进的步伐,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的局限性。著名哲学家休谟首先思考和发现归纳法的局限性,提出了著名的“休谟问题”,即归纳推理的根据何在?对归纳法的有效性、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因为归纳是以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只能根据已经掌握的少部分事实或现象进行归纳,作出的结论可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会出现与客观事实相矛盾的情况。所以思格斯指出:“我们用世界上的一切归纳法都永远不能把归纳过程弄清楚”。图5.英国哲学家休谟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揭示的是个别和一般的必然联系。它不仅能够作出科学预见,为新的科学发现提供指导性的线索,还将使科学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理论的威力在于正确地预测,只要推理的前提是正确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逻辑的,推理的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比如,门捷列夫通过近20年的坚持不懈,收集和掌握了海量的元素数据,并从中掌握了元素周期规律。他不仅预见了当时未被发现的镓、锗、钪等元素的存在,而且还预先确定了这些新元素的性质,并得到科学的证实,轰动了整个欧洲。1849年,科学家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测了海王星的运动轨道。爱因斯坦曾预测有弯曲一定范围的空间和弯曲的光,后来都被证实。图6.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演绎法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人们有时机械地套用“三段论”,将得出错误的结论;二是有时共性不能涵盖所有的个体特性。导致演绎法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以及不能正确地反映变化的客观世界。流体力学4大研究方法除了这两种基本研究方法外,每个学科可能都有一些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我是流体力学专业出身,就以流体力学为例。通常,开展流体力学的工作主要有4种研究方法:现场观测法、实验模拟法、理论分析法和数值计算法四个方面。现场观测法从流体力学的学科历史来看,流体力学始于人们对各种流动现象的观测。面对奔腾的河流,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阿基米德在澡盆中,看到溢出的水,提出了流体静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丹尼尔·伯努利通过观察发现流速与静压关系的伯努利原理。在流体力学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发现自然界的各种流动现象,通过各种仪器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出流体运动的规律,再反过来预测流动现象的演变。但此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流动现象受特定条件的影响,有时不能完成重复发生;二是成本比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图7.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实验模拟法为了克服现场观测的缺点,人们制造了多种实验装置和设备,建立了多个专项和综合实验室。实验基本上能可控、重复流动现象,可以让人们仔细、反复地观测物理现象,直接测量相关物理量,从而揭示流动机理、发现流动规律,建立物理模型和理论,同时还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流体力学史上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通过实验发现或证实的,比如意大利物理学家伽俐略利用实验演示了在空气中物体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托里拆利通过大气压力测量实验,证明了恒定孔口出流的基本规律;牛顿用摆和垂直落球在水和空气中进行了绕流阻力实验;由法国工程师皮托发明、世界流体力学大师普朗特改进的风速管,可同时测量流体总压和静压。随着技术的进步,风洞和水洞成为实验流体力学中两种主要的实验设备。风洞是一种特殊的管道,通过产生可以调节的气流,使实验段中的模型流场能够模拟或部分模拟实际流场。水洞更容易实现流动显示和定量测量,对进行湍流和边界层等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以及一些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图8.风洞试验及试验模型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采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实现定量化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是流体力学分析研究的一种高级形式。尽管人们对流动的认识和探索进行了几千年,但只有到了欧拉方程和伯努利方程的建立,才是流体动力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建立的标志,开启了用微分方程和实验测量进行流体运动定量研究的新阶段。无数物理学家和力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例如:拉格朗日的无旋运动、亥姆霍兹的涡旋运动、达朗伯佯谬,一直到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即著名的NS方程,它是流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由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一组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很难求出解析解。在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中,常常根据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具体环境,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进行抽象化、简化流体物理性质,减少自变量和减少未知函数,建立特定的力学理论模型,这样可以简化数学方程、克服数学上的困难,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流体的平衡和运动性质。例如普朗特学派逐步将N-S方程作了简化,从推理、数学论证和实验测量等各个角度,建立了边界层理论,能实际计算简单情形下,边界层内流动状态和粘性力。数值计算法由于物体几何外形的复杂,以及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求解的困难,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用数值方法来解流体力学问题的思想。就是将流场区域离散化,分成许多个子区域,并确定每个区域中的节点,从而生成网格。将控制方程在网格上离散,就可以将偏微分格式的控制方程转化为各个节点上的代数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近似解后,结合流场情况以及一些理论常识,解释这些计算值的物理含义和流动机理。在正式计算之前,通常还要通过经典模型算例,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由于网格点数量大,要求的计算资源比较高。只有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数值模拟才成为现实。相对于实验来说,数值模拟具有廉价、全流场、三维复杂流动分析,不受实验设备的研制、流场无干扰等特点。图9.飞机流场数值计算现场观测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时,才会有意识地从分散的、看似无联系的现象和数据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甚至发现新理论。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也要依靠现场观测和实验模拟来校验力学数学模型。因此,在解决重大实际问题时,单一方法都是有缺点与不足的,必须多维度多层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在国家科技强国战略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