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国产企业稳步发展「组图」利害不通

2020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国产企业稳步发展「组图」

2019年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495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4.7%,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较高。虽然目前中国变频器市场主要的品牌依旧是欧美品牌,但是中国国产变频器品牌近三年来市场占比这稳步发展。未来在一系列节能环保政策的指引下,变频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883亿元。我国变频器行业规模逐年上涨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从2012年至2019年,中国变频器行业规模除2015年有小幅度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处于稳步增长状态。2019年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495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4.7%。从我国上市公司近几年的毛利率变化来看,变频器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略有下降,但是整个行业的获利水平较高,经营效益良好。2018年,6家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维持在20%-50%之间;2019年,各公司的毛利率差异进一步缩小,集中在30%-40%之间。2020年前三个季度,各公司的毛利率依然多集中在30%-40%之间。中国变频器市场主要外资公司在国际变频器市场上,德国、瑞士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占据优势,变频器产品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其次是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其技术先进,但企业规模与德国等国家的大型企业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减速机制造商包括德国的西门子,瑞士的ABB,法国的施耐德,美国艾默生,丹麦的丹佛斯,英国的欧陆,日本的富士、三菱、安川、日立、东芝等企业。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跨国制造业公司利润大幅度滑坡,各大公司都在重新寻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拥有巨大市场、丰富廉价劳动力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中国成为各跨国制造业公司投资的首选,许多外国厂商纷纷进入中国。如ABB(北京)、西门子(天津)、富士(无锡)、安川(上海)、施耐德(苏州)、春日(西安)、日立(南京)、欧陆(山东)、艾默生(深圳)、科比(上海)等。而中国国产变频器企业这几年市场份额一直在逐年增加。从各品牌的市场份额来看,外资品牌占据变频器市场的主要份额,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率先进入我国的变频器市场,之后欧美品牌大量涌入,形成了欧美与日本品牌共同主导我国变频器市场的竞争格局。近年来,进口替代进程正在不断推进,国产企业正在逐步占据日本企业市场份额。从2017年至2019年日本变频器行业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国产品牌的上升且维持在33%左右,欧美品牌则依旧是变频器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2019年,欧美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为55%,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为33%,日本品牌的市场份额占比为12%。预计2025年我国变频器行业规模将达到883亿元在一系列节能环保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未来5年内,变频器将在电力、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领域将保持稳定增长,在市政、轨道交通、电梯等领域需求进一步增加,从而促进市场规模扩大,未来几年整体增幅将保持在10%左右,到2025年,变频器市场规模将达到883亿元。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工头儿

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报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出版时间】即时更新(交付时间约6-10个工作日)【发布机构】中经视野【报告格式】PDF版+WORD版+纸介版(限一份)核心内容提要市场需求本报告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变频器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1、市场规模:通过对过去连续五年中国市场变频器行业消费规模及同比增速的分析,判断变频器行业的市场潜力与成长性,并对未来五年的消费规模增长趋势做出预测。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柱状折线图)”。2、产品结构:从多个角度,对变频器行业的产品进行分类,给出不同种类、不同档次、不同区域、不同应用领域的变频器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并深入调研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特征、主要竞争厂商等,有助于客户在整体上把握变频器行业的产品结构及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需求。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3、市场分布:从用户的地域分布和消费能力等因素,来分析变频器行业的市场分布情况,并对消费规模较大的重点区域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具体包括该地区的消费规模及占比、需求特征、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4、用户研究:通过对变频器产品的用户群体进行划分,给出不同用户群体对变频器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同时深入调研各类用户群体购买变频器产品的购买力、价格敏感度、品牌偏好、采购渠道、采购频率等,分析各类用户群体对变频器产品的关注因素以及未满足的需求,并对未来几年各类用户群体对变频器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增长趋势做出预测,从而有助于变频器厂商把握各类用户群体对变频器产品的需求现状和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5、……竞争格局本报告基于波特五力模型,从变频器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五个方面来分析变频器行业竞争格局。同时,通过对变频器行业现有竞争者的调研,给出变频器行业的企业市场份额指标,以此判断变频器行业市场集中度,同时根据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对主流企业进行竞争群组划分,并分析各竞争群组的特征;此外,通过分析主流企业的战略动向、投资动态和新进入者的投资热度、市场进入策略等,来判断变频器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标杆企业对标杆企业的研究一直是中经视野研究报告的核心和基础,因为标杆企业相当于行业研究的样本,所以,一定数量标杆企业的发展动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报告精心选取了变频器行业规模较大且最具代表性的5-10家标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每家企业的行业地位、组织架构、产品构成及定位、经营状况、营销模式、销售网络、技术优势、发展动向等内容。本报告也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调整标杆企业的选取数量和选取方法。投资机会本报告对变频器行业投资机会的研究分为一般投资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投资机会研究,一般投资机会主要从细分产品、区域市场、产业链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估,特定项目投资机会主要针对变频器行业拟在建并寻求合作的项目进行调研评估。目录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本报告关于变频器行业的定义、基本概念第一章 变频器行业国内外发展概况1.1.全球变频器行业发展概况1.1.1.全球变频器行业发展现状1.1.2.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1.1.3.全球变频器行业发展趋势1.2.中国变频器行业发展概况1.2.1.中国变频器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1.2.2.中国变频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模型)2.1.经济环境2.1.1.国内经济环境2.1.2.国际贸易环境2.2.政策环境2.2.1.产品相关标准2.2.2.国家与地方对变频器产业的规划和政策2.3.社会环境2.4.技术环境第三章 市场分析3.1.市场需求概述3.2.市场规模3.2.1.过去五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3.2.2.变频器行业市场饱和度3.2.3.影响变频器市场规模的因素3.2.4.变频器行业市场潜力3.2.5.未来五年中国变频器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3.3.市场特点3.3.1.变频器行业所处生命周期3.3.2.技术变革与行业革新对变频器行业的影响3.3.3.差异化分析第四章 区域市场分析4.1.区域市场概况及分布4.2.重点区域市场分析4.2.1.区域市场一(1)市场概况(2)消费规模及占比(3)市场需求特征(4)市场发展趋势4.2.2.区域市场二(1)市场概况(2)消费规模及占比(3)市场需求特征(4)市场发展趋势4.2.3.区域市场三(1)市场概况(2)消费规模及占比(3)市场需求特征(4)市场发展趋势……4.3.变频器行业区域市场发展趋势第五章 细分行业分析5.1.变频器行业细分产品结构5.2.细分产品一5.2.1.市场规模5.2.2.应用领域5.2.3.前景预测5.3.细分产品二5.3.1.市场规模5.3.2.应用领域5.3.3.前景预测5.4.细分产品三5.4.1.市场规模5.4.2.应用领域5.4.3.前景预测……第六章 进出口分析6.1.出口分析6.1.1.过去三年变频器产品出口量/值及增长情况6.1.2.出口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6.1.3.影响变频器产品出口的因素6.1.4.未来三年变频器行业出口形势预测6.2.进口分析6.2.1.过去三年变频器产品进口量/值及增长情况6.2.2.进口变频器产品的品牌结构6.2.3.影响变频器产品进口的因素6.2.4.未来三年变频器行业进口形势预测第七章 行业生产分析7.1.工艺技术7.1.1.全球变频器行业工艺技术发展现状7.1.2.中国变频器行业工艺技术水平7.1.3.行业最新技术动态7.1.4.变频器行业工艺技术发展趋势7.2.产能产量7.2.1.过去五年中国变频器产品产量及增速7.2.2.行业产能及开工情况7.2.3.产业投资热度及拟在建项目7.2.4.未来五年中国变频器产品产量及增速预测7.3.变频器产业区域分布7.3.1.中国变频器企业数量规模7.3.2.企业区域分布与产业集群7.3.3.重点省市变频器产业发展特点7.3.4.重点省市变频器产品产量及占比第八章 行业供需平衡分析8.1.变频器行业供需平衡现状8.1.1.行业总体产销率8.1.2.细分产品产销率8.2.影响变频器行业供需平衡的因素8.3.变频器行业供需平衡趋势预测第九章 企业研究(Top10,可根据客户需求指定目标企业)9.1.***公司9.1.1.企业基本情况9.1.2.组织架构9.1.3.产品结构及市场表现9.1.4.产销规模9.1.5.经营状况9.1.6.销售网络9.1.7.核心竞争力9.1.8.企业最新发展动态9.2.***公司9.2.1.企业基本情况9.2.2.组织架构9.2.3.产品结构及市场表现9.2.4.产销规模9.2.5.经营状况9.2.6.销售网络9.2.7.核心竞争力9.2.8.企业最新发展动态……9.10.***公司9.10.1.企业基本情况9.10.2.组织架构9.10.3.产品结构及市场表现9.10.4.产销规模9.10.5.经营状况9.10.6.销售网络9.10.7.核心竞争力9.10.8.企业最新发展动态第十章 行业竞争格局10.1.重点变频器企业市场份额(最近一年)10.2.变频器行业市场集中度10.3.行业竞争群组10.4.潜在进入者10.5.替代品威胁10.6.供应商议价能力10.7.用户议价能力10.8.变频器行业竞争关键因素10.8.1.资金10.8.2.技术10.8.3.人才第十一章 产品价格分析11.1.变频器行业价格特征11.2.中国变频器产品历史价格回顾11.3.变频器产品当前市场价格评述11.4.影响变频器产品价格的因素11.5.主流企业变频器产品价位及价格策略第十二章 上游供应状况12.1.上游产业发展现状12.2.上游产业生产情况12.3.近年来上游产业产品价格变化情况12.4.上游产业对变频器行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第十三章 下游应用领域13.1.下游应用领域概述13.2.应用领域一13.2.1.需求特征13.2.2.市场容量13.2.3.竞争现状13.2.4.需求趋势13.3.应用领域二13.3.1.需求特征13.3.2.市场容量13.3.3.竞争现状13.3.4.需求趋势13.4.应用领域三13.4.1.需求特征13.4.2.市场容量13.4.3.竞争现状13.4.4.需求趋势……第十四章 替代品14.1.替代品种类14.2.替代品对变频器行业的影响14.3.替代品发展趋势第十五章 互补品15.1.互补品种类15.2.互补品对变频器行业的影响15.3.互补品发展趋势第十六章 渠道研究16.1.变频器行业主流渠道介绍16.2.各类渠道对比16.3.主要变频器企业渠道策略第十七章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17.1.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销售毛利率17.2.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销售利润率17.3.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总资产利润率17.4.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净资产利润率17.5.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产值利税率17.6.未来五年变频器行业盈利能力指标预测第十八章 行业成长性分析18.1.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18.2.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总资产增长率18.3.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固定资产增长率18.4.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净资产增长率18.5.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利润增长率18.6.未来五年变频器行业成长性指标预测第十九章 行业偿债能力分析19.1.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资产负债率19.2.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速动比率19.3.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流动比率19.4.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利息保障倍数19.5.未来五年变频器行业偿债能力指标预测第二十章 行业营运能力分析20.1.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总资产周转率20.2.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净资产周转率20.3.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20.4.过去五年变频器行业存货周转率20.5.未来五年变频器行业营运能力指标预测第二十一章 投资机会及经营策略建议21.1.变频器行业总体发展前景预测21.2.投资机会21.2.1.细分产业21.2.2.区域市场21.2.3.产业链21.2.4.特定项目21.3.企业经营策略建议21.3.1.产品定位与定价21.3.2.营销策略与渠道建设21.3.3.技术创新21.3.4.成本控制21.3.5.投融资建议第二十二章 风险提示22.1.环境风险(国际经济形势、汇率、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宏观政策等)22.2.产业政策风险22.3.产业链风险22.4.市场风险22.5.企业内部风险数据来源【一手调研数据】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用 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市场监测数据】中经视野对变频器市场跟踪研究、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官方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协会、海关总署、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统计数据与资料。【行业公开信息】1、变频器行业重点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等;2、主流媒体的文章、评论、观点等;3、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商业数据】中经视野长期合作的商业数据服务商,如:万得、万方、中国知网等。【文献检索】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其它来源】其它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1、时间序列时间序列是指将某种现象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序列。时间序列法是一种定量预测方法,亦称简单外延方法。在统计学中作为一种常用的预测手段被广泛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应用于经济预测。二次大战中和战后,在军事科学、空间科学、气象预报和工业自动化等部门的应用更加广泛。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该方法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和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随机数据序列所遵从的统计规律,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SWOT分析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3、PEST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al System),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在分析一个行业发展环境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该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状况。4、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模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隶属于外部环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观分析,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波特五力,分别为: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和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该模型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对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静态断面扫描,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间,所以这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而非企业能力的衡量指标。5、SCP产业分析模型SCP(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产业分析框架,即:行业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ct)-经营绩效(Performance)。SCP框架的基本涵义是,行业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SCP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行业或者企业在受到外部冲击(主要是指行业或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政治、技术、文化变迁、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变化)时,可能的战略调整及行为变化。行业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所在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营销模型的变化等。企业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企业方面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业务的扩张与收缩、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动。经营绩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在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变化趋势。《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深度解析变频器行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竞争格局、重点企业产品特色及市场份额、行业发展前景、投资机会及存在的风险。

2020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 高压变频器稳步增长「组图」

变频器又名逆变器,属于电力控制设备,该设备融合了微电子处理技术、电气生产技术及变频技术,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源频率的方式实现对交流电动机的调控管理。一、2019年中国变频器市场规模达495亿元过去几年受宏观经济疲软影响,我国变频器市场规模整体处于震荡周期,2016年以来随着下游行业景气度的稳步提升,变频器市场规模逐渐反弹,据统计,2019年中国变频器市场规模达495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4.7%,延续了自2016年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的态势。二、欧系品牌变频器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在国内变频器市场中,以西门子为代表的欧系品牌在技术和品牌认可度上明显超越日系和国产,目前欧系品牌变频器仍然占据主要地位,2020年一季度欧系品牌占比达56%,日系和国产则分别占比13%、31%,国产品牌主要集中在OEM市场,在产品技术实力和品牌认可度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低压变频器营业范围广变频器市场通常细分为高压和中低压两个部分,中低压变频器是其中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低压变频器调速范围广、操作简单,能够实现工艺调节、节能、软启动、改善效率等功能,低压变频器下游较为分散,在电梯、纺织机械、起重机械、电力、冶金等领域均有应用。四、高压变频器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高压变频器下游大多为高耗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需求旺盛;同时在环保、节能等趋势下,一系列政策为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提出了指导方向,“十三五”规划也强调“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高压变频器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等多种行业,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达133亿元,同比增长6%。五、2025年变频器市场规模将达883亿元近年来,变频器市场中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有所提升,特别是高压变频器在2017年的专利申请数稳定在160项以上。同时,在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下,变频器将冲入新能源领域,在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将保持稳定增长,在城市化率提升的背景下,变频器在市政、轨道交通等公共事业领域的需求也会继续增长,从而促进市场规模扩大,预计到2025年我国变频器市场规模将达883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藍鬍子

2020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国产企业稳步发展「组图」

2019年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495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4.7%,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较高。虽然目前中国变频器市场主要的品牌依旧是欧美品牌,但是中国国产变频器品牌近三年来市场占比这稳步发展。未来在一系列节能环保政策的指引下,变频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883亿元。我国变频器行业规模逐年上涨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从2012年至2019年,中国变频器行业规模除2015年有小幅度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处于稳步增长状态。2019年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495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4.7%。从我国上市公司近几年的毛利率变化来看,变频器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略有下降,但是整个行业的获利水平较高,经营效益良好。2018年,6家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维持在20%-50%之间;2019年,各公司的毛利率差异进一步缩小,集中在30%-40%之间。2020年前三个季度,各公司的毛利率依然多集中在30%-40%之间。中国变频器市场主要外资公司在国际变频器市场上,德国、瑞士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占据优势,变频器产品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其次是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其技术先进,但企业规模与德国等国家的大型企业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减速机制造商包括德国的西门子,瑞士的ABB,法国的施耐德,美国艾默生,丹麦的丹佛斯,英国的欧陆,日本的富士、三菱、安川、日立、东芝等企业。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跨国制造业公司利润大幅度滑坡,各大公司都在重新寻找成本最低的制造基地。拥有巨大市场、丰富廉价劳动力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中国成为各跨国制造业公司投资的首选,许多外国厂商纷纷进入中国。如ABB(北京)、西门子(天津)、富士(无锡)、安川(上海)、施耐德(苏州)、春日(西安)、日立(南京)、欧陆(山东)、艾默生(深圳)、科比(上海)等。而中国国产变频器企业这几年市场份额一直在逐年增加。从各品牌的市场份额来看,外资品牌占据变频器市场的主要份额,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率先进入我国的变频器市场,之后欧美品牌大量涌入,形成了欧美与日本品牌共同主导我国变频器市场的竞争格局。近年来,进口替代进程正在不断推进,国产企业正在逐步占据日本企业市场份额。从2017年至2019年日本变频器行业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国产品牌的上升且维持在33%左右,欧美品牌则依旧是变频器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2019年,欧美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为55%,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占比为33%,日本品牌的市场份额占比为12%。预计2025年我国变频器行业规模将达到883亿元在一系列节能环保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未来5年内,变频器将在电力、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领域将保持稳定增长,在市政、轨道交通、电梯等领域需求进一步增加,从而促进市场规模扩大,未来几年整体增幅将保持在10%左右,到2025年,变频器市场规模将达到883亿元。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系于末度

2020年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高压变频器因高效节能将持续增长

由于高压变频器的应用领域和高效节能的市场需求与鼓励政策,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而中低压变频器因为是个强周期行业,与国家经济周期紧密相关,受社会融资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战焦灼不下、3C产品销售市场低迷,汽车行业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低压变频器市场同比出现下滑。预计2025年到2025年,高压变频器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中低压变频器则将达到400亿元以上。我国高压变压器增速呈波动趋势高压变压器主要应用领域涉及电力,矿业,水泥,水泥、冶金、石化等行业,可实现对各类高压电动机驱动的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提升机、皮带机等负载的软启动、智能控制和调速节能,从而有效提高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工艺控制及自动化水平。其中通用高压变频器主要是通过调节电机转速实现节能目的,主要应用于电力、矿业、冶金、水泥等领域的风机、泵类传动控制。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2012-2019年,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波动趋势。2019年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达到133亿元,增速达到6.4%。预计未来我国高压变频器市场规模仍会继续增加。高压变频器在电力、冶金、水泥、石油石化等行业需求量较大高压变频器的下游客户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煤炭、石油化工、水泥、造纸、市政、交通等领域,多为国有大型工矿企业。通过对国务院公布的2020年减排目标进行针对研究和目标分解,并且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政策执行能力,这些高耗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在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中扮演主要角色,相应也会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高压变频器作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和急先锋,未来高压变频器在电力、冶金、水泥、石油石化、化工、采矿、市政和其他领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中低压变频器市场同比出现下滑中低压变频器,可应用于大部分的电机拖动场合,能够实现工艺调速、节能、软启动、改善效率等功能,在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煤炭、起重机械、纺织化纤、油气钻采、电梯、建材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低压变频器行业是个强周期行业,与国家经济周期紧密相关。近年来,受自动化改造和高端装备升级的驱动,我国变压器市场增长强势。受原材料(特别是IGBT)价格持续上涨以及我国“去库存与调结构”政策的影响,传统的设备制造、电梯制造、项目型市场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中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出现小幅下滑。2019年,我国中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为362亿元,增速为4.02%。2019年上半年,受社会融资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战焦灼不下、3C产品销售市场低迷,汽车行业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低压变频器市场同比出现下滑。中低压变频器市场需求领域主要在起重机、纺织化纤、油气钻采、冶金、石油和化工、煤炭、电梯、建材、电力、市政和其他方面。变压器行业受政策以及需求影响,未来规模将继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年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能耗比却居高不下,高能耗比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节能降耗项目,其中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它不仅可以改善工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等,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节能降耗”,这一点已被广大用户所认可,且深受关注。前瞻预计,未来几年,具有高效节能功能的高压变频器市场将受政策驱动持续增长,到2025年,高压变频器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而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低压变频器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预测2020-2025年,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逐年小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以上。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变频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大牌坊

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格局、市场前景及重点企业分析(附报告目录)

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格局、市场前景及重点企业分析(附报告目录)1、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历程及前景在变频器诞生之前,由于无法自由地调节电机转速,为了达到某种运动目的,传统的机械不得不增加很多配件,这不仅增加了整体系统的复杂性与成本,还限制了设备的性能和发展空间,因此推出简单而高效的电机调速技术就成为了一项迫切的需求,变频器正是基于这个需求而产生的。此后随着变频器元器件、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变频器的性能不断提升,在此期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电子元器件生产和电子技术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变频器行业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变频器才慢慢被广大用户认可;21世纪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产变频器生产厂商在吸收国外变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并开始尝试自主研发生产,生产规模和产品性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低压变频器是工业自动化行业下游较大的细分产品领域。2018-2019年,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02亿元、2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4.5%。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导致制造企业复产率低,订单减少,同时全球疫情严重化亦影响海外市场的需求,预计2020年全年低压变频器市场可能会出现微幅萎缩。未来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控制,以及随着智能制造带来产业链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游制造业投资信心持续回升,预计2022年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达到220.1亿元。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可行性评估分析报告》2018-2022年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分析及预测资料来源:普华有策2、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格局由于我国的低压变频器行业起步相对发达国家较晚,因此,外资品牌占据了市场先机。1986年以后,富士、三菱等日本企业的变频器产品相继进入国门,变频器市场初期为日系品牌所主导。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ABB、西门子、丹佛斯等欧美企业以高端品牌的身份打进中国市场,形成了欧美与日本品牌共同主导的竞争格局。此后,我国本土品牌从无到有,慢慢崛起,在低压变频器市场实现突破,并逐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自此,低压变频器市场形成了以日系品牌、欧美品牌和本土品牌为主的三大品牌格局。国内的变频器厂家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2013年至2016年,行业陷入下探调整期,低景气度下各主流品牌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逐步确立自身市场地位,产品同质化的小型企业大量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断显现,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市场整体稳定运行。2019年,面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和不稳定的贸易环境,各主流品牌通过差异化市场竞争逐步明确自身市场地位,没有特点的小型企业逐步退出传统市场竞争。2019年低压变频器行业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74.6%,相比2015年增长了3.3个百分点。2015-2019年我国低压变频器市场集中度(CR10)分析资料来源:普华有策前十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据了7席,合计市场占有率为52.11%,其中ABB、西门子占据了第一、第二;内资企业主要是汇川技术、台达和英威腾分别以12.80%、5.21%、4.48%的市场占有率进入了前十。3、变频器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变频器的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变频器市场还在向成熟阶段迈进,市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而用户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大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和材料被应用在变频器研制中,未来,变频器技术将向智能制造、行业定制、系统集成和节能低噪方向发展。(1)智能制造制造设备逐渐升级,变频器作为智能制造的执行单元,要求变频器自身也具备智能化,在完成节能调速、转矩控制、位置控制等电机驱动功能外,变频器还要能够对驱动设备实施振动、电流、速度、温度等多维度在线监测,可通过监控参数来实现故障诊断和故障预警功能。同时,变频器能够对本体器件提供寿命监测和更换预警等功能,避免故障扩大化和减少非正常停机。工业总线的高效率传输可将大型复杂设备的所有信息集中处理,各个智能节点即各自分工又高效协同。(2)行业定制随着市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用户需求也是多样化。变频器在不断满足功能和性能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满足操作习惯需求、机械设备安装简便和空间节省需求、多台自动化设备融合兼容需求等一系列个性化的需求。通用变频器的结构和特征无法全面满足新的个性需求。所以符合机械结构,方便操作,减少多台自动化设备组合不兼容问题的定制机型开始在细分机型种类中获得客户的认可和青睐。如起重机械专用变频器、电梯控制专用变频器、空调专用变频器等。这些行业定制化变频器不但可以提供适应性更好的控制策略,而且能降低设备的综合成本。(3)系统集成为满足客户生产现场自动化设备的各类驱动需求,变频器需要有多台变频器联动、多段速电机并行驱动、兼容多种类型电机驱动的集成能力,而且变频器、控制系统、电气件、执行系统等这些需要灵活集成在一起,形成系统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可以精简控制系统,降低成本,减少数据冗余,多控制单元并行高效运行,具备可扩展性,满足客户长期发展需要。此外伴随5G通讯速度提升,物联网系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和云平台进行远程遥控监视,实现多台变频器按工艺程序联动,形成最优化的变频器综合管理控制系统,实现无人工厂。(4)节能低噪国家一直提倡绿色节能,同时实施一系列举措来督促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升级。变频调速可以使得异步电机在满足工业要求下以最节能的转速运行。另外高效节能的同步电机、同步磁阻电机等新型高效电机的运行离不开变频器的驱动。变频器驱动永磁同步电机节能降耗非常可观,事实也证明了变频驱动的节能降耗效果。随着变频器向高端大功率节能应用领域的渗透,未来对变频器降低噪音、减少谐波对电网或其他电气设备的干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4、行业内的主要企业我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的国外厂商以西门子和ABB为代表,上述两家企业综合实力雄厚,其市场份额远超过其他外资品牌和我国内资品牌,其他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汇川技术、安川、台达、英威腾、蓝海华腾等。(1)ABB(AseaBrownBoveri)ABB由两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在1988年合并而成,是全球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企业。目前,ABB在中国累计投资额约170亿元人民币,在华超过90%的销售收入来源于本土制造的产品、系统和服务。在低压变频器行业,ABB技术性能领先、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强大,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2)西门子(Siemens)西门子创立于1847年,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业务遍及全球,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2018年,西门子在中国的总营收达到81亿欧元,拥有超过33,000名员工,中国已成为西门子第二大海外市场。西门子全面的变频器产品线为国内各工业领域提供尖端的大型传动设备及完善的解决方案。(3)汇川技术汇川技术成立于2003年,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汇川技术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73.90亿元,同比增长25.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2亿元,同比下滑18.42%。其变频器产品主要有通用低压变频器、通用中高压变频器、行业专机等及电梯一体化相关产品。(4)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达成立于1971年,并于1988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近年来,台达已逐步从关键元器件制造商转型为整体节能解决方案提供者,深耕“电源及元器件”、“自动化”与“基础设施”三大业务范畴,2019年台达电总营收达89.48亿美元。台达VFD变频器目前已在工业自动化市场建立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各系列产品针对力矩、损耗、过载、超速运转等不同操作需求而设计,并依据不同的产业机械属性作调整;可提供客户多元化的选择,并广泛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5)英威腾英威腾成立于2002年,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英威腾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两大领域,依托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信息技术,业务覆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网络能源及轨道交通,201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42亿元,同比增长0.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8亿元。报告目录:第一章 2016-2020年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概述第一节 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情况概述一、低压变频器行业相关定义二、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历程三、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特点分析第二节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一、产业链结构分析二、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产业链环节分析1、上游产业2、下游产业第三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生命周期分析第四节 低压变频器行业经济指标分析一、 低压变频器行业的赢利性分析二、低压变频器行业附加值的提升空间分析第五节 国中低压变频器行业进入壁垒分析第二章 2016-2020年全球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第一节 全球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特点分析第二节全球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三节 亚洲低压变频器行业地区市场分析第四节 北美低压变频器行业地区市场分析第五节 欧洲低压变频器行业地区市场分析第六节 2021-2026年世界低压变频器行业分布走势预测第七节 2021-2026年全球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第三章 中国低压变频器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经济发展主要问题三、未来经济政策分析第二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政策环境分析一、产业政策分析二、相关行业政策影响分析三、进出口政策分析第三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产业社会环境发展分析一、人口环境分析二、教育环境分析三、文化环境分析四、生态环境分析五、消费观念分析第四章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运行情况第一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状况情况介绍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二、行业创新情况分析三、行业发展特点分析第二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三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供应情况分析第四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需求情况分析第五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供需平衡分析第六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五章 中国低压变频器所属行业运行数据监测第一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所属行业总体规模分析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二、行业资产规模分析第二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所属行业产销与费用分析一、流动资产二、销售收入分析三、负债分析四、利润规模分析五、产值分析第三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所属行业财务指标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第六章 2016-2020年中国低压变频器市场格局分析第一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现状分析一、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分析二、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主要品牌分析第二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集中度分析一、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二、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第三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存在的问题第四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第五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力分析一、生产要素二、需求条件三、支援与相关产业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五、政府的作用第七章 2016-2020年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区域市场现状分析第一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区域市场规模分布第二节 中国华东地低压变频器市场分析一、华东地区概述二、华东地区经济环境分析三、华东地区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分析四、华东地区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预测第三节 华中地区市场分析一、华中地区概述二、华中地区经济环境分析三、华中地区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分析四、华中地区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预测第四节 华南地区市场分析一、华南地区概述二、华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三、华南地区低压变频器市场规模分析第八章 2016-2020年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情况第一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一、现有企业间竞争二、潜在进入者分析三、替代品威胁分析四、供应商议价能力五、客户议价能力第二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SWOT分析一、行业优势分析二、行业劣势分析三、行业机会分析四、行业威胁分析第三节 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环境分析第九章 低压变频器行业重点企业调研分析第一节 A一、企业概况二、主营产品三、运营情况四、公司优劣势分析第二节 B一、企业概况二、主营产品三、运营情况四、公司优劣势分析第三节 C一、企业概况二、主营产品三、运营情况四、公司优劣势分析第四节 D一、企业概况二、主营产品三、运营情况四、公司优劣势分析第五节 E一、企业概况二、主营产品三、运营情况四、公司优劣势分析第十章 2021-2026年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与预测第一节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一、低压变频器行业国内投资环境分析二、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机会分析三、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投资增速预测第二节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第三节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发展预测一、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二、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市场规模增速预测三、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产值规模预测四、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产值增速预测五、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供需情况预测第四节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盈利走势预测第十一章 2021-2026年中国低压变频器行业投资风险与策略分析第一节 低压变频器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低压变频器行业政策风险分析二、低压变频器行业技术风险分析三、低压变频器行业竞争风险分析四、低压变频器行业其他风险分析第二节 低压变频器行业企业经营发展分析及建议一、低压变频器行业经营模式二、低压变频器行业销售模式三、低压变频器行业创新方向第三节 低压变频器行业应对策略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第十二章 普华有策对低压变频器行业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第一节 低压变频器行业研究结论第二节 低压变频器行业投资建议

其德不离

2020国内外电机行业现状分析调研报告

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在电路中用字母M(旧标准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发电机在电路中用字母G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目前最常用的是,利用热能、水能等推动发电机转子来发电。高效节能电机是指通用标准型电机具有高效率的电机,一般采用新型电机设计、新工艺及新材料,通过降低电磁能、热能和机械能的损耗,提高输出效率。与通用标准型电机相比,高效节能电机的节能效果显著,一般情况下效率可平均提高4%左右。国内外电机行业现状分析调研从目前我国电机行业的整体看,基本可以做到供需平衡,但是从局部看,我国中低端电机存在一定的过剩,而在高端方面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市场整合的加深、技术的提高,我国对高端产品的的依赖程度将会逐渐降低。2018年度行业产销平稳增长;个别企业亏损严重,导致行业利润总额大幅下降;出口产销量与收入增长幅度收窄;2018年原材料价格虽有所松动,但仍处在高位震荡,成本不断增长,挤兑了企业盈利空间;应收应付账款全年高位运行,流动资金吃紧;行业平均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下降。2019年中小型电机行业延续了2018年的变化趋势。随着劳动力以及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制造行业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电机冲片的加工一般使用单片冲槽法,其工作量占电机制造总工时的25%左右。并且,由于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生产信息收集不及时、流转不畅,生产过程的监控、记录不精细,造成生产管理滞后、产品质量控制成本较高。目前,国外先进的电机企业已实现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与智能管理平台,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例如,国外先进企业的冲片生产已广泛使用单片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自动化冲制方式,但国内电机生产企业的冲制过程仍较多采用单片冲制和人工进出料为主。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事故率、降低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提高生产线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实现自动化生产,是电机企业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想要了解更多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0年中国 高效节能电机市场产业现状分析与投资评估预测报告》。2017-2020年电机节能状况综合分析第一节 电机节能效果分析一、工业节能电机的本体节能稀土永磁材料的磁性能优异,它经过充磁后不再需要外加能量就能建立很强的永久磁场,用来代替传统电机的电励磁场。稀土永磁电机效率高、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既可达到传统励磁电机所无法比拟的高性能(如超高效、超高速、超高响应速度),又可制成能满足特定运行要求的特种电机,如电梯曳引电机、汽车专用电机等。稀土永磁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相结合,更将电机传动系统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在工业领域,作为驱动用的稀土永磁电机主要有异步起动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变频供电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等。二、变频调速节能应用变频技术最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速控制。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变频调速已经能获得高精度的转速转矩控制,达到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节精度。笼型感应电动机比直流电机系统结构简单、重量轻、价格低、无换向器,运行可靠;控制电路比直流调速系统简单、易于维修;特别是对于特大容量和极高转速的负载,由于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换向能力限制了其容量和转速,而交流电动机则不受限制。因此特大容量且对传动装置控制要求很高的传动,如大型钢板轧机、矿井卷扬机、聚乙烯压机等;再如转速极高的传动装置,如在化工和食品行业的离心机、高速搅拌机和高速磨头等,其动态性能要求较高,这些场合都以采用交流变频调速为宜。除满足传动控制的调速要求外,变频调速技术还可用于节能。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对风机、泵类负载设备的调速节能。一方面是因为风机、泵类系统约?肖耗了工业电动机用电的40%;另一方面是由于风机、泵类负载的转矩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在选型裕量过大和需减少风量(流量)时,变频调速的节能效果尤为显著;另外,在使用风机泵类设备的大部分场合,对变频调速的控制精度,动态性能要求不高,变频器的成本相对较低,控制较简单,便于推广。三、电机系统节能电机系统节能通常是指从电机起动开关开始直至拖动的装置产出产品(流体)时能量的最终消耗。它包括电机起动开关、供电馈线、电机速度控制装置、电动机、联轴器(或其他联结方式如齿轮联结、皮带联结、蜗轮蜗杆联结等)、拖动装置(泵、风机或压缩机等)、拖动装置产出的产品(一般为液体和气态流体)、输送管线、终端负载等。所以,电机系统节能是指整个系统效率的提高,它不仅追求电机本体效率和拖动装置效率的最优化,还要求系统各单元与系统整体效率的最优化。图表:拖动环节图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第二节 2017-2020年全球电机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研究一、美国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EPACT法令,该法令对电机的最低效率值作出了规定,并要求从1997年10月24日起,凡是在美国销售的通用电机,都必须达到最新制定的最低效率指标,即EPACT效率指标。EPACT所规定的效率指标为当时美国主要电机制造商所生产的高效电机效率指标的平均值。2001年,美国能源效率联盟(CEE)与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联合制定的超高效率电机标准,称为NEMAPremium标准。该标准的启动性能要求与EPACT一致,其效率指标基本上发映了目前美国市场上超高效率电机的平均水平,较EPACT指标提高了1一3个百分点,损耗较EPACT指标下降了20%左右。目前NEMAPremium标准多用于电力公司为鼓励用户购置超高效率电机时,给予补贴的一个参照标准,NEMAPremium电机被推荐使用在年运行>2000小时、负荷率>75%的场合。NEMA开展的NEMAPremium计划是一个行业自愿的协议,NEMA成员签署这一协议并在达到标准后才能使用NEMAPremium标识 ,非成员单位需要付一定费用后才 可使用此标识。EPACT规定电机效率 的测定采用美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学会 的电机效率试 验方法标准 IEEE112一B。二、欧盟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电机节能进行调研和政策制定土作。1999年,欧盟委员会交通能源局与欧洲电机和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CE-MEP)就电动机分级计划达成了自愿协议(简称EU一CEMEP协议),该协议对电机的效率水平进行了分级,即eff3一低效率(Lowefficiency)电机,eff2-改善(Improvedefficiency)电机,effl一高效率(Highefficiency)电机。在2006年后,禁止生产和流通eff3级电动机。该协议还规定制造商应在产品铭牌和样本数据表上列出效率档次的标识以及效率数值,以便于用户选用和识别,这也构成欧盟电机EuPs指令最早的能效参数。EU-CEMEP协议由CEMEP成员单位自愿签约后执行,并欢迎非成员的制造商、进口商和零售商参加。目前参加的包括德国西门子、瑞士ABB,英国BrookCromton、法国Leroy一Somer等36家制造公司,覆盖了欧洲80%的产量。丹麦对于购置电机效率高于最低标准的用户,由能源署每kW补贴100或250丹麦克郎,前者用于新厂购置电机,后者用于更换老电机;荷兰则除了购置补贴外,另还给予税收优惠;英国则通过减免气候变化税和实施“提高投资补贴计划”来促进高效率电机等节能产品的市场转化,政府还由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组织实施一市场转化计划,在互联网上积极介绍包括高效率电机在内的节能产品,提供这些产品的信息、节能方案和设计方法等。三、加拿大加拿大标准协会与加拿大电机行业协会在1991年制订了一个推荐性的电机最低能效标准,此标准的效率指标较稍后的美国EPACT指标略低。由于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在1992年加拿大议会也通过了能源效率法令(EEACT),其中包括了电机的最低能效标准,其电机效率指标和美国EPACT指标相同,并规定该标准在1997年开始正式生效。此标准根据法律规定强制实施,所以高效率电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四、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自1999年起开始对家用电器和工业设备,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计划(Mandadoryenergyefficiencyperformancestandards)或称MEPS计划,由澳大利亚政府下属温室气体办公室会同澳大利亚标准委员会进行管理。澳大利亚已将电机纳人MEPS范围,其电机强制性标准于2001年10月批准生效,标准号为AS/NZS1359.5,需要在澳洲和新西兰生产和进口的电机均需达到或超过此标准所规定的最低效率指标。该标准可用2种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因此规定了2套指标:一套为方法A的指标,对应于美国IEEE112一B方法;另一套为B方法的指标,对应于IEC34-2,其指标数值与欧盟EU一CEMEP的Eff2基本相同。该标准除规定了强制性的最低标准外,还规定了高效率电机指标,为推荐性标准,并鼓励用户采用。其数值与欧盟EU一CEMEP的Effl及美国的EPACT相近。

苦情花

斯达半导深度解析:乘风破浪的国产IGBT龙头

1、 厚积薄发的 IGBT 龙头1.1 公司深耕 IGBT 领域十五年斯达 05 年成立,成立至今一直深耕 IGBT 领域,2019 年主营业务 97.5%均是 IGBT 模块,是上市公司中最纯正的 IGBT 公司。IGBT 模块的核心是 IGBT 芯片和快恢复 二极管芯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 IGBT 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是公司的核心竞争 力之一。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嘉兴,在上海和欧洲均设有子公司,并在国内和欧洲均设 有研发中心。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由 BJT(双极型三 极管)和 MOSFET(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组成的全控-电压驱动的功率半导体, IGBT 既 有 MOSFET 的开关速度快、输入阻抗高、控制功率小、驱动电路简单、开关损耗小的 优点,又有 BJT 导通电压低、通态电流大、损耗小的优点,在高压、大电流、高速等 方面是其他功率器件不能比拟的,因而是电力电子领域较为理想的开关器件,也被誉 为“电力电子器件里的 CPU”。公司从事的 IGBT 是功率半导体新一代典型产品。功率半导体是电子装置中电能 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主要用于改变电子装置中电压和频率、直流交流转换等。功 率分立器件的演进路径基本为二极管→晶闸管→MOSFET→IGBT,其中,斯达半导的 主营产品 IGBT 是功率半导体新一代中的典型产品。下图是斯达的主营产品 IGBT 在功率器件中位置:1.2 公司市占率国内领先,典型大行业小公司2017 年全球 IGBT 市场规模为 52.55 亿美元,同比 2016 年增长 16.5%,2018 年 全球 IGBT 市场规模在 58.36 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 11%,在功率半导体各个细分 中属于景气度最高的。我国 IGBT 行业发展至今,已取得较大进展,虽然仍需大量进口,但已有一部分 企业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2010 年我国 IGBT 功率模块产量为 190 万只,2018 年增长 至 1115 万只。国内的 IGBT 需求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增长速度: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 2018 年中国 IGBT 市场规模为 161.9 亿元,同比增长 22.19%,而 2018 年全球 IGBT 增速为 11.1%;受益于新能源车、风电和光伏等我国强势领域的持续发展,预计未来国 内 IGBT 的复合增速继续保持 20%以上。斯达半导市占率全球 2.2%,内资第一。公司多年来一直专注于 IGBT 相关技术 的研发。IHSMarkit 2018 年报告统计数据显示,IGBT 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主要竞 争者包括英飞凌、三菱、富士电机、安森美、瑞士 ABB 等,2017 年全球前五大 IGBT厂商的份额超过 70%,国内企业目前的市场份额普遍偏小。IGBT 多以 IGBT 模块形 式出现,国内 IGBT 龙头斯达半导 2018 年在模块领域市占率为 2.2%,根据斯达半导 2018 年营收 6.75 亿元,推出 2018 年 IGBT 模块市场空间接近 300 亿元(其中 2018 年 IGBT 整体市场空间 58.36 亿美元)。1.3 核心创始人卓越,技术积淀深厚斯达的创始人,MIT 和斯坦福博士回国创业,深耕 IGBT 领域十五年:董事长兼创始人沈华(1963 年),于 1995 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 学博士学位,1995 年 7 月至 1999 年 7 月任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前身,1999 年 成为英飞凌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1999 年 8 月至 2005 年任赛灵思公司高级项目经 理。胡畏(1964 年),副总经理,1994 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系统硕士学位。 1987 年至 1990 年任北京市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1994 年至 1995 年任美国汉密尔顿证 券商业分析师,1995 年至 2001 年任美国 ProvidianFinancial 公司市场总监,执行高级副 总裁助理,公司战略策划部经理。2005 年回国创办公司。在人才方面,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引进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公司除 创始人外的技术研发团队和生产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也都均由国际资深专家组成, 拥有在国际著名半导体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公司从业人员质量相对较高,人员结构 合理,具备业务线的覆盖和新业务的研发探索能力。在顶尖人才的加持下,公司是国内少数集芯片设计、模块制造和测试、终端销售与服务等纵向产业链为一体的规模化半导体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公司拥 有各项专利 99 项,其中发明专利 28 项,实用新型 69 项,外观设计 2 项,未来公司将 持续保持核心技术竞争优势。1.4 实控人占比高,后续激励、融资空间大斯达截止 2020Q1 股权结构如下图所示,创始人沈华、胡畏夫妇合计持有公司 44.54% 的股权,浙江兴得利主要是由副董事长陈幼兴 100%持股,富瑞德投资则是包含董秘及 多位副总持股的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公司的股权相对集中,为后续增发募资提供了较 大的空间。1.5 公司治理优秀:规模效应初显全球的 IGBT 应用来看,工控占比 37%,为最大的应用领域,电动汽车 28%,新 能源发电 9%,消费领域 8%;而在国内,由于我国高铁发达,且下游工控发展不及国 外,下游应用领域工业控制 29%,轨道交通 28%,新能源汽车 12%,新能源发电 8%, 不过随着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不断发展,新能车和光伏、风电这两块需求占比未来将持 续上升。而对于斯达来说,收入占比工控最高。2019 年 H1,斯达工控和电源收入占比 78%, 新能源车占比 18%,家电 IPM 和其他占比 4%。公司 2015-2019 年四年期间营收 CAGR 4 为 32%,净利润 CAGR 4 为 79%,显示 出较高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也随着 IGBT 芯片自制率提升而提高,从而使得净利润 增长快于收入增长。规模效应初显,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优秀。公司费用率过去四年持续下降,显示 出较好的管理能力和规模效应。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有: ①技术优势:发行人自研芯片逐步替代进口芯片,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并通过原客 户渠道不断扩张市场占有量,新客户的开发成本较低,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 ②规模效应:公司主要是直销,核心客户与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客 户的稳定性导致客户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如英威腾、汇川技术等客户虽然采购规模扩 大,但发行人无需新增销售人员。2019 年研发费用 5400 万,研发费用率 6.9%,公司 持续研发 IGBT 新产品和前沿布局 SIC,并巩固自己在 IGBT 领域的核心竞争力。2、 斯达逻辑层层嵌套,成长空间大且确定2.1 疫情背景,下游工控客户和斯达均在加速替代IGBT 模块是变频器、逆变焊机等传统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的核心元器件,且已 在此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市场的持续增长将不断增大对斯 达 IGBT 模块的需求量。1)变频器行业保持持续增长: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IGBT 模块在变频器中不仅起到传统的三极管的作用,亦包含了整流部分的作用。根据前瞻 产业研究院整理,2016 年我国变频器行业的市场规模为 416.77 亿元,平均 4 年复合 增长率为 8.74%。2)逆变焊机行业:逆变式弧焊电源,又称弧焊逆变器,是一种新型的焊接电源。 这种电源一般是将三相工频(50 赫兹)交流网路电压,先经输入整流器整流和滤波, 变成直流,再通过大功率开关电子元件( IGBT)的交替开关作用,逆变成几千赫兹 至几万赫兹的中频交流电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8 年我国电焊机产量为 853.3 万台,同比 2017 年增加了 58.46 万台,电焊机市场的持续升温亦将保证 IGBT 需求 量逐步增大。全球工控 IGBT 下游市场较为分散:根据集邦咨询数据,2019 年全球工控市场 IGBT 市场规模约为 140 亿元,由于工控市场下游需求分散,单一下游需求的增长难 以拉动整体行业需求提升,因此工控 IGBT 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假设未来每年保持 3% 的规模增速,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工控 IGBT 市场规模将达到 170 亿元。中国工控 IGBT 市场按照总体 150 亿 RMB 工控占比 29%计算大约在 44 亿 RMB。 按照国内复合增速 5%,则 2025 年国内工控的市场空间约为 60 亿元;这一块是斯达半 导的基本盘,行业需求分散稳定且波动相对较小。英威腾和汇川技术等工控领域国内 领军公司一直都是斯达半导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客户:疫情加速了国内下游工控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汇川技术 7 月 7 日晚发布半年度 业绩预告,2020H1 实现营收 43.50-48.94 亿元,yoy 60 %-80%,预计剔除并表后,Q2 收入端增长中枢 38.6%,相比之前年度增长有加速的迹象。2020 年 2-6 月,疫情影响 下,下游汇川的竞争对手物流与供应链受损,生产、制造与发货严重挤压,汇川应用 “保供给策略”大幅抢占市场份额,预计将带来中长期国产替代的临界点,并成为汇 川自动化业务的分水岭。后疫情时代,下游汇川等国内工控领军企业有望依靠产能、 供应链、渠道力优势继续抢占市场。疫情同时阻碍了英飞凌等 IGBT 产品进入国内:对于斯达半导本身来看,其海外 竞争对手英飞凌等 MOSFET、IGBT 等产品物流也部分受阻,短期变相加速了斯达在 工控 IGBT 领域的替代,预计下游会有较多的工控新客户导入斯达,同时在英威腾和 汇川等大客户处斯达供货的份额也将持续提升,今年斯达工控 IGBT 可能处于下游本 土需求增加+加速替代国外龙头提升份额的有利局面,预计在后疫情时代工控 IGBT 领 域持续提升市占率的过程也将持续。2.2 中长期看斯达在车载领域突破和放量2.2.1 IGBT 占新能源车成本近 8%,且是纯增量产品IGBT 模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电机控制 器、车载空调、充电桩等设备。IGBT 模块的作用是交流电和直流电的转换,同时 IGBT 模块还承担电压的高低转换的功能。新能源汽车外接充电时候是交流电,需要通过 IGBT 模块转变成直流电然后给电池,同时要把交流电压转换成适当的电压以上才能 给电池组充电。新能源汽车电池放电的时候,通过 IGBT 模块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机使用的交流电,同时起到对交流电机的变频控制。电能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直接 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电能利用率、电流输出稳定性等性能。总结来看,IGBT 在电动车领域主要应用分三类:1)电驱动系统:IGBT 模块将直流变交流后驱动汽车电机(电控模块);2)车载空调变频与制热:小功率直流/交流逆变,这个模块工作电压不高,单价 相对也低一些;3)充电桩中 IGBT 模块被用作开关使用:直流充电桩中 IGBT 模块的成本占比接 近 20%;根据 Digitimes Research 的数据,目前新能车的成本结构中:1)电池成本占比最大,一般来说可以占到约电动车总成本 40%以上;2)成本占 比第二大的是电机驱动系统,可以达到电动车总成本的 15%~20%,而 IGBT 则占到电机 驱动系统成本 40%-50%,等价于 IGBT 占新能源车总成本接近 8%的比例(各家第三方 机构统计数据有所不同,和汽车的等级如 A 级/B 级以及 PHEV/BEV 都有关,大体来 看,IGBT 整车成本占比区间预计 6%-10%)。并且,对于 IGBT 来说,新能源汽车对 IGBT 需求是纯增量,因为传统燃油车功 率半导体器件电压低,只需要 Si 基的 MOSFET,而新能源汽车在 600V 以上 MOSFET 无法达到要求,必须要换成 IGBT;因此 IGBT 是仅次于电池以外第二大受益的零部 件。我们对车载 IGBT 的市场规模进行了测算:1、单车 IGBT 价格方面,按照 2019 年单车 IGBT 平均用量为 460 美元;预计 2019- 2022 年单车用量逐年增长至 2022 年的 490 美元/车,主要是受益于 BEV 占比持续提 升,2023 年开始,SIC-MOS 的成熟后单车平均 IGBT 用量逐渐下滑至 2025 年的 430 美 元/车;2、电动车数量方面,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5 年电动乘用车渗 透率约 25%推算得出,预测 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 504 万辆。按照以上假设思路,简单测算中国 2025 年车载 IGBT 市场规模达 22 亿美金。再假设 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预计为国内的 3 倍(即海外销量为国内的 2 倍), 则全球车载 IGBT 市场规模达 66 亿美金,相当于再造一个 IGBT 市场(2019 年全球总 的 IGBT 在 50-60 亿美金量级)。2.2.2 充电桩市场也将拉动 IGBT 市场规模直流充电桩的发展也将带动 IGBT 市场增长。除车载市场 2025 年拉动 IGBT 接近 150 亿元之外,新能源车发展中的重要配套直流充电桩中也用到大量的 IGBT,占总成 本能达到接近 20%。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国内充电桩总数目从 2017 年 45 万个到 2019 年的将近 120 万个,而直流充电桩占比约为 15%,即对应大约 18 万个直流充电 桩。保守假设 2025 年共 50 万个直流充电桩,届时按照每个需要 5000 元 IGBT(占直 流充电桩成本 15%-20%),则仅直流充电桩部分就有大概 25 亿元的市场,不过目前在 大功率的直流充电桩领域,SIC MOS 替代 IGBT 的速率较快,因此客观来说,这一块 的增量市场预计将以 SIC MOS 为主,斯达在其中预计也将会受益,需要持续跟踪斯达 在 SIC MOS 领域的进展,后面会做专门分析。2.2.3 斯达半导车载 IGBT 营收预测斯达 2019 年新能源车领域 IGBT 实现收入 16480.77 万元,较 2018 年增加了 33.34%。 2019 年,公司生产的汽车级 IGBT 模块配套了超过 20 家终端汽车品牌,同时公司在 车用空调,充电桩,电子助力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份额持续提高。 2019 年, 公司应用于燃油车微混系统的 48V BSG(Belt Driving Starter Generator)功率组件通过 了主流车企量产认证,2020 年将实现大批量装车应用,标志着公司继新能源汽车市场 之后,正式成为燃油汽车半导体器件供应商。2019 年,公司基于第六代 Trench Field Stop 技术的 650V/750V IGBT 芯片及配套的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使 用比率进一步提高。汽车半导体领域具有安全性要求高,认证慢的特点,斯达过去一直致力于提升自 身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在车载领域不断开拓。根据 2019 年年报,斯达前期配套超过 20 家终端汽车品牌,预计未来将在这些客户较快的起量,不考虑充电桩市场,在国内 车载 IGBT 从 19 年 38 亿->150 亿大背景下,同时公司 IPO 募投项目之一即是新能源 车 IGBT 模块,拟投入募集资金 2.5 亿建设车用 IGBT 模块,预计 2 年期达产,公司预 计达产后将会带来每年 4.2 亿元营收的新能源车 IGBT 收入,斯达在车载 IGBT 将迎来 行业高增+逐渐提升份额的双重红利。2.3 潜在期权:积极布局光伏风电家电等利基市场风电和光伏中的整流器和逆变器都需要用到 IGBT 模块。根据能源局数据,2019 年国内光伏装机 30.11GW,全球光伏装机 115GW。国内 2019 年光伏发电量占总发电量 3%,未来持续提升潜力大。根据联合国马德 里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 2050 年光伏发展展望》,从 2020 年至 2025 年这一阶段开始, 中国光伏将启动加速部署;2025 年至 2035 年,中国光伏将进入规模化加速部署时期, 到 2050 年,光伏将成为中国第一大电源,约占当年全国用电量的 40%左右,未来光伏 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较大。风电和光伏 2025 年对应 IGBT 的全球需求量级在 15 亿美金:由智研咨询和英飞 凌预计的 IGBT 2018 年全球市场空间 58 亿美金,其中光伏风电等 IGBT 应用占比 9% 可以推算出,2018 年光伏风电 IGBT 市场空间约 5.22 亿美金。目前的能源结构里,太阳能和风能合计占比不足 10%。在全球节能减排大背景下,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增加太阳能、风能的使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据 BloombergNEF 预测,预计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接近 300GW,风电也比照光伏 5 年 2.5 倍左右的增长,则测算风 电和光伏 2025 年对应 IGBT 的全球需求量级在 12-15 亿美金。家电 IPM 是利基市场,国内厂商的市占率较低。IGBT 是“变频器”的核心部件 之一,变频白色家电的推广可以为 IGBT 的 IPM 带来稳定的市场。根据产业在线网, 近年来国内白电变频渗透率在持续提升:1)空调:2012 年到 2018 年,国内变频空调 销量从 3016 万台提升到 6434 万台,渗透率从 28.94%提升到 42.70%;2)冰箱:2012 年 到 2018 年,国内变频冰箱销量从 363 万台提升到 1665 万台,渗透率从 4.80%提升到 22.15%;3)洗衣机:2012 年到 2018 年,国内变频洗衣机销量从 577 万台提升到 2163 万台,渗透率从 10.36%提升到 32.97%。Yole 预计 2022 年白色家电变频驱动 IGBT 市 场规模达 9.9 亿美金,较 17 年增长 22%。变频白电这块的 IGBT 国产化低:国内仅有 士兰微和华微电子有一些白电 IPM 模块出货,家电 IPM 模块虽然单价较低,替换供应 商的动力不强,并且下游集中,目前龙头企业的供应商均为日本,美国的企业,例如 美的主要是 Sanyo、Fairchild;格力/海尔主要是 Mitsubishi,还有一些 IR、LS 等在供应,斯达在家电 IPM 和光伏风电等都有相关布局,但是营收占比还相对较小,19 年 占比在 4%左右,可能和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公司选择先攻克工控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 有关,在供应链安全因为外部环境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斯达未来在这一块不断增长 的利基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替代潜力,是斯达的潜在期权增量领域。3 、斯达前瞻布局 SIC,有望延续未来 10 年成长3.1 宽禁带半导体介绍全球多家功率半导体巨头均有布局下一代基于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的 功率半导体,为在市场上与传统硅基功率半导体件进行对决奠定基础。SiC 和 GaN 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第三代半导体 材料具有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击穿电场、更高的热导率、更高的电子饱和速率及 更高的抗辐射能力,更适合于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通常又被称为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高频低压用 Si-IGBT,高频高压用 SiC MOS,电压功率不大但是高频则用 GaN。根据 罗姆半导体关于不同功率器件应用领域的介绍,当低频、高压的情况下用 Si 的 IGBT 是最好,如果稍稍高频但是电压不是很高,功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用 Si 的 MOSFET 是最好。如果既是高频又是高压的情况下,用 SiC 的 MOSFET 最好。电压不需要很 大,功率不需要很大,但是频率需要很高,这种情况下用 GaN 效果最佳。与 Si 相比,SiC 的导通电阻可以做的更低,体现在产品上面,就是尺寸降低,从 而缩小体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由于电池重量也比较大,那么别的器件的大幅度降 低对于新能源车轻量化的帮助会比较大;比如 5KW 左右的 DC/DC 用 SiC 来做比 Si 的 IGBT 要轻 85%左右。3.2 斯达在 SIC 的积极布局第三代材料 SiC 等作为功率半导体技术演进的方向之一,国内 IGBT 厂商也有一 些研发储备和样品推出。斯达半导 SiC 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储备在紧锣密鼓的进行:1、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碳化硅模块相关技术根据斯达半导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公司研发出碳化硅模块相关技术主要包括:a.银浆烧结技术:采用银浆烧结后连接层熔点可达到 900 度以上,为锡焊工艺连 接层熔点的 4 倍,适合于工作温度在 200 度以上的应用领域;银浆烧结层的电导、 热导分别是锡焊连接层的 5 倍和 4 倍;b.铜线键合技术:铜线相较于铝线,其熔点从 660C 提高到 1083C,可大幅度提 高铝线的过流能力。同时其热导率、电阻率以及杨氏模量均大幅优于铝线,并且其热 膨胀系数从铝线的 23.6 降为 16.5,可大幅降低芯片工作时升降温的连接层应力,提 高芯片的抗功率循环能力。2、公司重点项目储备进展招股书中对于公司在研的重点项目储备进展有介绍,其中第四项储备:1)项目名称: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功率模块的开发;2)项目进展:目前已经开发出应用于光伏的 SiC 器件模块,供客户批量使用,车 用 SiC 模块已经完成样品认证。3)项目拟达到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2019 年完善光伏应用的 SiC 器件及 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 SiC 模块产品。3、公司在未来重点攻关技术研发与开发计划:主要提到三项重要产品开发:1、全系列 FS-Trench 型 IGBT 芯片的研发;2、新 一代 IGBT 芯片的研发;3、SiC、GaN 等前沿功率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及规模化生产:公司将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功率半导体产业布局,在大力推广常规 IGBT 模块的同时,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积极布局宽禁带半导体模块(SiC 模块、 GaN 模 块),不断丰富自身产品种类,加强自身竞争力,进一步巩固自身行业地位。4、公司和宇通客车等客户合作研发 SIC 车用模块2020 年 6 月 5 日,客车行业规模领先的宇通客车宣布,其新能源技术团队正在采 用斯达半导体和 CREE 合作开发的 1200V SiC 功率模块,开发业界领先的高效率电机 控制系统,各方共同推进 SiC 逆变器在新能源大巴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宇通零部件电子部件事业部总经理魏伟表示: “斯达和 CREE 在 SiC 方面的努力 和创新,与宇通电机控制器高端化的产品发展路线不谋而合,同时也践行了宇通“为 美好出行”的发展理念,相信三方在 SiC 方面的合作一定会硕果累累!” 斯达半导体 CEO 沈华指出 :“斯达从 2008 年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至今已经 12 年,12 年来得到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客户的认可,很荣幸成为宇通客车电控系统的功 率模块供应商,我们将持续为客户带来更有优势的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3.3 基于 SIC 不同渗透率测算 5 年后斯达收入空间对于 SIC MOS 和 IGBT 的共存和替代,总结来看:一方面,目前局限 SIC 用途的原因是成本太高,产品参数也不稳定。目前 SIC 芯 片成本是 IGBT 的 4-5 倍,业界预计 SiC 成本三年内可以下降到 2 倍左右。产品稳定性 方面,SiC MOSFET 产品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在车载领域才刚开始商用,一些 技术指标诸如短路耐受时间等没有提供足够多的验证,一个高端功率半导体从客户认 证到产品试应用再到产品批量应用要比较长的时间。我们判断未来 3 年 SiC 会在部分 高端新能源车和直流充电桩领域有一些逐步的渗透,未来 3-5 年,大部分车型的主流 应用仍然是 IGBT,对于国内厂商来说,高端车载 IGBT 本就是英飞凌等国外厂商的天 下,对斯达影响相对可控,未来 3 年核心矛盾是 IGBT 领域国产替代;另一方面,斯达在 SIC 领域也在不断布局,并和下游客户联合开发,预计 2023 年开始国内 SIC 产业链如山东天岳、三安光电等成熟后,SIC 将迎来替代 IGBT 拐点,但 是 IGBT 和 SIC MOS 等也将长期共存,3-5 年后 SiC 基材逐渐侵占 Si 基材份额的大趋 势下,相信国内的技术领先优质的龙头功率半导体如斯达等也能够积极储备相关技术 和产品,积极拥抱迎接这一行业创新。斯达在 IGBT 和 SIC MOS 领域份额、SIC 整体渗透率,决定了斯达在某个时间截 面的收入空间,我们选取了 2025 年这一时间截面,测算了 SIC 不同渗透率和斯达不同 市占率下的斯达收入空间:1)2019 年 IGBT 国内空间 160 亿 RMB,假设 IGBT+SIC MOS 2025 年合计空间 400 亿元,对应 19-25 年行业复合增速 16.5%,其中车载和充电桩等贡献主要的增量, 工控光伏风电等也贡献次要增量;2)分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况下,斯达在 2025 年 SIC MOS(或者 SIC IGBT) 市场中的市占率分别为 4%、8%、12%;毕竟是新的技术和产品,届时会有新的玩家介 入,比如 CREE 借助 SIC 片切入 SIC 器件,已经在 SIC MOS 中有 20%左右份额,因此 预测斯达在 SIC 中的市占率比斯达在 IGBT 中的市占率要低;固定 IGBT 市占率 17%、SIC 渗透率 20%情况下,悲观、中性、乐观情况下营收 分别为 57.6 亿、60.8 亿、64 亿元。压力测试下,SIC 渗透率大超预期——2025 年 50% 的 SIC MOS 渗透率,斯达 SIC 市占率为 4%,在国内 IGBT 市场中市占率 17%,则斯 达将在 2025 年 200 亿 IGBT 市场中营收 34 亿+200 亿 SIC 市场中营收 8 亿,总计 42 亿 营收。4、 斯达核心竞争力总结4.1 专注和专业:创立至今专注 IGBT 国产化公司自 2005 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 IGBT。公司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公司的 主要工作,持续大幅度地增加研发投入,培养、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型研发队伍, 同时也吸收海外大厂的优秀先进人才;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稳定,大多数人在本公司 拥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专业的人才团队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司人才方面的优势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公司主要涵盖了 IGBT 芯片、快 恢复二极管芯片和 IGBT 模块的设计、工艺开发、产品测试、产品应用等,在半导体 技术、电力电子、控制、材料、力学、热学、结构等多学科具备了深厚的技术积累。IGBT 厂商的产品稳定性需要长时间验证,品牌效应和口碑的建设需要积累:IGBT 模块是下游产品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表现、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下游客户来说至关重 要,因此认证周期较长,替换成本高。对于新增的 IGBT 供应商,客户往往会保持谨 慎态度,不仅会综合评定供应商的实力,而且通常要经过产品单体测试、整机测试、 多次小批量试用等多个环节之后,才会做出大批量采购决策,采购决策周期较长。因 此,新进入本行业者即使研发生产出 IGBT 产品,也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才能赢得客户 的认可,同时斯达的管理层和核心研发人员都有海外半导体大厂的工作经验,对于功率半导体和 IGBT 领域都有深厚的理解,因此过去十五年的专注和专业,斯达品牌声 誉在持续积累,也造就了公司在 IGBT 领域国产龙头厂商的地位。4.2 商业模式:Fabless+封测模式利于后进者快速追赶IGBT 企业有三种业务模式(见下图):斯达半导采用的 Fabless+模组的模式,国 外巨头大多数均采用 IDM 模式。斯达的 Fabless 的模式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功率半导体并不是需要特 别高精尖的晶圆厂代工,而单独建产线资本回收期非常长,另外大陆有较多的成熟工 艺代工厂,产能足够支配,因此对于斯达半导这种后进者来说,在快速追赶期 Fabless 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模式,并且 ROE 和利润率等回报指标也更稳定。同时斯达在 Fabless 商业模式中,在 IGBT 芯片设计和模块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 know-how,具体来说:1)、在 IGBT 芯片设计方面:由于 IGBT 芯片是 IGBT 模块的核心,所以其设计 工艺极为复杂,不仅要保持模块在大电流、高电压、高频率的环境下稳定工作,还需 保持开闭和损耗、抗短路能力和导通压降维持平衡。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在 IGBT 模块 中与 IGBT 芯片配合使用,需要承受高电压、大电流的同时,要求具有极短的反向恢 复时间和反向恢复损耗。斯达具备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积累丰富的经 验和知识储备,才得以在行业中立足。因此,行业内的后来者往往需要经历一段较长 的技术摸索和积累,才能和业内已经占据技术优势的企业相抗衡。2)、在模块设计及制造工艺方面:IGBT 模块对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要求 较高,生产工艺复杂,生产中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往往需要长时间摸索才能熟练掌握, 如铝线键合,表面看只需把电路用铝线连接起来,但键合点的选择、键合的力度、时 间及键合机的参数设置、键合过程中应用的夹具设计、员工操作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到 产品的质量和成品率。IGBT 模块作为工业产品的核心器件,需要适应不同应用领域 中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因此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而且 IGBT 和下游应用结合紧 密,往往需要研发人员对下游应用行业较为了解才能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目 前国内具有相关实践、经验丰富的研发技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新进入的企业要想熟 练掌握 IGBT 芯片或模块的设计、制造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培 养人才、学习探索及技术积累。4.3 自研芯片:自研占比提升,联合华虹开发最新代际芯片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IGBT 芯片经历了 6 代升级,从平面穿通型(PT) 到沟槽型电场—截止型(FS-Trench),芯片面积、工艺线宽、通态饱和压降、关断时间、 功率损耗等各项指标经历了不断的优化,断态电压也从 600V 提高到 6500V 以上。IGBT 产品更新换代慢:目前市场的主流是英飞凌定义的 IGBT 4 代,即基于 FS (电场截止型)的 IGBT 芯片,应用了十年以上,IGBT 更新换代相对比较慢,IGBT 芯片新一代和老一代各有优势,老一代损耗和面积等指标不一定好,但是稳定性是经 过长时间验证的,相当一部分客户在新一代出来时候还选择使用老一代芯片。2012 年,斯达成功独立研发出了 NPT 型 IGBT 芯片,并于 2012 年实现量产。 2015 年,公司成功独立研发出了最新一代 FS-Trench 型 IGBT 芯片,与主流的英飞 凌四代进口芯片性能相当,并于 2016 年底实现量产。到 2019 年底公司已量产成功 1- 6 代所有型号的 IGBT 芯片。最新代数的 IGBT 芯片,也正在和华虹联合研发当中。斯达自主研发的 IGBT 芯片占比也在持续提升: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 1-6 月,斯达自主研发的 IGBT 及快恢复二极管芯片采购数量占当期 IGBT 及快恢复二极管芯片采购总量比例分别为 31.04%、35.68%、49.02%和 54.10%,自主研发的 IGBT 及快恢复二极管芯片采购金额占当期 IGBT 及快恢复二极管芯片采购总额比 例为 20.26 %、32.08%、45.30%和 52.71%:英飞凌于 18 年底推出 IGBT 7,较 4 代面积减少 25%,成本和功耗均降低,预计 大面积推广使用仍需要 2-3 年。目前斯达最新代的 IGBT 斯达在和华虹共同研发,预 计年底开始试生产。4.4 产品布局国内最全:充分享受行业高增红利斯达广泛布局下游工控、新能源车、光伏、家电等细分市场,是国内领军企业中 布局最全的 IGBT 厂商。针对细分行业客户对 IGBT 模块产品性能、拓扑结构等的不 同要求,斯达开发了不同系列的 IGBT 模块产品,在变频器、新能源汽车及工控逆变 电焊机等细分市场领域均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逆变电焊机领域,公司是少数可以提供适合于不同种类电焊机的多系列 IGBT 模块的供应商; 在变频器领域,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多家知名变频器企业的 IGBT 模块主 要供应商,下游客户主要包括汇川技术、英威腾,据相关调研和产业分析, 以汇川技术为例,其一年有 7-8 亿的 IGBT 需求,斯达在汇川的份额在 15% 左右,后续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已成功跻身于国内汽车级 IGBT 模块的主要供应商 之列,与国际企业同台竞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19 年,公司生产的汽车 级 IGBT 模块配套了超过 20 家终端汽车品牌,同时公司在车用空调,充电 桩,电子助力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份额持续提高。公司目前给新能 源汽车供应 IGBT,主要通过电控公司然后再供应蔚来、宇通和广汽,但也要 通过汽车厂的认证。斯达早在 2015 年就开始对电动车领域进行前瞻布局,早 期从尾部车企突破为主,逐步进入奇瑞、江铃等中游电动车企; 在商用车领域:公司通过上海电驱动突破商用车,后通过华域进入上汽系物流车市场,19 年商用车和物流车预计实现接近 4 万台的量。从斯达在车用 IGBT 的突破路径来看,也是在商用车及大巴车等安全要求相对低先采用了 斯达模块;,后续这块还有很大的替代空间,替代起来比乘用车也要相对容易 一些; 燃油车半导体:2019 年,公司应用于燃油车微混系统的 48V BSG(Belt Driving Starter Generator) 功率组件通过了主流车企量产认证, 2020 年将实现大批 量装车应用。标志着公司继新能源汽车市场之后,正式成为燃油汽车半导体 器件供应商; 在光伏领域:阳光电源是公司的客户之一,预计一年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同 时华为在和斯达接触,后续有可能在华为的光伏和汽车领域有一些合作; 同时公司的在研项目有:应用于风力发电的 1700V IGBT 芯片开发项目,一 种新型的车载碳化硅功率模块,一种低电感涉及的 SiC 功率模块;募投项目 除了投入 2.5 亿元扩产车用 IGBT 模块以外,在家电 IPM 领域,公司募投项 目拟投入 2.2 亿元建设年产 700 万个家电 IPM 的模块;多领域的布局提高了斯达业务的天花板。由于 IGBT 的下游强劲增长的新兴应用 如新能源车、充电桩、光伏、风电等,我国在这些领域的话语权相对高于过去传统燃 油车领域和工控领域,因此预计未来 IGBT 的增量空间中有接近一半需求都在中国。 目前国内 IGBT 模块打入全球前 10 的只有斯达半导,但也仅仅是占全球 IGBT 模块市 场份额 2.2%,而我国的 IGBT 市场需求全球占比有望从 2019 年约 35%提升到 2025 年 的 50%,为我国的 IGBT 厂商提升份额和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斯达半导在除了 高铁地铁以外的其他 IGBT 领域均有较好的布局,能够充分享受未来市场高增长的红 利。5、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安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莫不出焉

全球减速器市场研究报告

7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大功率高性能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电机永磁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以及价格优势的增强,交流伺服系统逐渐取代直流伺服系统,成为主流产品。国内的交流伺服系统在核心技术上有了突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差距也大大缩小了。当前伺服系统的应用领域以机床为主,但近年来电子制造业和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催生了大量的工业需求。机器人占2016年伺服系统下游应用的9%。随着未来机器人零部件的突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伺服系统的应用领域也将从机床转向机器人。随动驱动器又称伺服控制器,作用类似于变频器中的交流电机,一般是通过速度环、位置环和电流环对伺服电机分别进行转速、位置和力矩的控制,从而实现传动系统的高精度定位。产业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游为关键部件制造商,主要为减速器、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中游为机器人本体,即包括臂、腕部在内的机座和执行器,部分还包括行走结构,作为机器人的机械传统和支撑基础。根据其结构形式,本体可分为直角坐标、球面坐标、柱面坐标、接头坐标等;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商,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这是国内企业关注的重点。所生产的机器人必须经过系统集成,才能投入下游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供终端用户使用。当前在多关节机器人上应用较多的减速器有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两种。与谐波减速器相比,RV减速器的刚度和旋转精度更高。所以对于关节型机器人,一般是将RV减速器放置于机座、大臂、肩部等重载位置;而将谐波减速器放置于小臂、腕部或手部;两者应用场景不同,属于互补关系。通常直角坐标机器人使用行星减速器。当前,国产减速器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产品系列不够完善;日本纳博具有完整的系列产品,基本适用于各个领域。据纳博官网披露,其RV-N系列产品仍处于专利保护阶段,而国产系列产品相对残缺;2.一致性问题。在实际使用环境下,国产减速器的性能与实验室性能不能完全匹配,个别产品存在漏油、精度下降等问题,是阻碍国产减速器进军高端市场的原因之一。就RV减速器的技术指标而言,对比纳博RV-E系列和南通振康系列产品,在相同的输出速度和输入功率下,两者的输出扭矩范围相当,说明国产产品的传动效率已可与国外相比。但是,技术水平是制约RV减速器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非标准特殊轴承是RV减速器的精密机构,其间隙需要根据零件的加工尺寸动态调整。薄壁角接触球轴承结构紧凑,精度要求高,轴承加预紧力后游隙为零。所以在传动精度、扭转刚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就谐波减速机的技术指标而言,苏州绿的和中技的减速机在国内的减速率水平与日本哈默纳科相当,产品性能基本达到要求,现已大量用于国产机器人。而且国外产品在输出扭矩、平均寿命、一致性等技术指标上仍占有优势。减速带是降低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最主要的制约因素,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减速带的研制开发虽然困难重重,但总体产品质量在逐步提高,在一些核心指标上已达到国际水平,其高性价比已被部分国内企业所接受,如新松机器人、埃夫特减速机等企业都开始采用南通振康的RV减速带产品。当前,国内公司已开始积极布局精密减速器业务,主要上市公司有双环传动、秦川机床、上海机电、巨轮股份等,南通振康、中技克美、北京谐波等非上市公司。在2016年,中国机器人销量已经接近全球市场占有率的30%,并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据国际机器人产业协会IFR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行业销售增长率将保持约25%-30%。按照IFR预测的下限增长25%,以2017年140,000台为基础进行测算。我国工作机器人的销售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27万台。此外,根据MIR公布的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分类,六轴多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关节臂机器人、协同机器人和DELTA机器人分别占67.8%、21.2%、6.05%、2.89%和2.05%。按所需要的减速装置类型和各类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来划分。一般而言,六轴多关节机器人需要4套RV减速器和2套谐波减速器;SCARA机器人需要4套谐波减速器;有更多类型的关节臂和协作机器人,我们以四轴多关节机器人为例,每套约需要3套RV减速器和1套谐波减速器;DELTA机器人的电机安装在固定底座上,我们以1套谐波减速器为基础进行计算。随动系统的下游应用领域很多。服务器编码器是安装在伺服电机末端用于测角、测速的传感器,目前自控领域中使用最多的是光电编码器和磁电编码器。编码器作为伺服系统的信号反馈装置,其精度直接影响伺服系统的性能。作为执行元件,伺服电机的作用是把伺服控制器的脉冲信号转换成电机转动的角位移和角速度,它主要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定子有两个绕组,即励磁绕组和控制绕组。它内部的转子是永磁体或感应线圈,它在励磁绕组产生的旋转磁场作用下转动。没有伺服电机,机器人的关节驱动就无法进行,关节越多,其灵活性和精确度就越高,所需的伺服电机就越多。对于伺服电机的要求很高,需要满足快速响应、高起动转矩、大的动转矩惯量比和宽广的调速范围,以适应机器人的形状,达到体积小、重量轻、加减速运动等要求。随动电机可分为交流(AC)和直流(DC)两种。特别是直流电动机,它又分为有刷电动机和无刷电动机,前者成本低,但会产生电磁干扰。减速机(RotaryVector)是从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发展而来的,其结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第二层次是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其包括转臂曲柄、摆线轮、针齿壳,其特点是能承受大载荷,同时保证高精度。所以,它的技术难点主要在工艺和装配方面:1.材料成型技术。RV减速器要求耐磨性好,刚性高,对材料的成型工艺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材料化学成分的控制,表面热处理等。二是精密加工和装配工艺。减速机减速速度较高,具有无侧隙、微进给的特点,对特殊零件的加工和精密装配技术要求较高。减速器工作原理:1.第一减速部:伺服电动机的旋转由输入齿轮传递到正齿轮,减速时按两者的齿数比;曲轴直接与正齿轮连接,以相同速度旋转。曲轴部:曲轴转动,并带动RV齿轮在偏心部作偏心运动。3.第二减速部:另一方面,针齿数比RV齿轮的齿数多1个;如果曲轴转动1圈,则RV齿轮在针齿接触的同时作1圈的偏心运动,使RV齿轮在相反的方向上转动1个齿数,通过曲轴转到输出轴,从而达到减速的目的。与总的减速比相比,第一、第二段的减速比更大。共振减速器以行星齿轮传动为基础的开发,包括波发生器,柔轮,刚轮和轴承。它的工作原理在于依靠波发生器使柔轮产生可控弹性变形,柔轮的齿数比钢轮少N个。所以当波发生器转动时,柔轮会移动N个齿轮,产生所谓的错齿运动,从而实现主动波发生器与柔轮间的传递。利用柔轮的弹性变形实现谐波减速器传动,优点是传动比大,零件数量少;缺点是弹性变形回差大,这必然会影响到机器人的动态特性抗冲击能力等。就国内外产品技术指标而言,国外产品信息比较完善,每一项技术指标对应每一项规格精确的数值表示。但国内在这方面略有欠缺,说明国内企业缺乏足够的检测能力,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寡人读书

自动化设备行业研究报告:景气持续,制造升级,国产崛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鲁佩、赵志铭)一、现象: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2020 年起拐点向上(一)以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工业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等通用自动化设备由于景气度均与制造业投资相关, 历史上主要受汽车制造业投资、3C 制造业投资及其他一般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景气趋 势上体现出方向上的一致性(幅度有差别)。工业机器人:通过复盘 IFR 公布的 2001 年至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历史数据, 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有着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的 19 年出现过 2002-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2 年, 2012-2015 年,2015-2019 年 5 个 3-4 年的小周期,分别由 1-2 年增速上行和 1-2 年增 速下行组成。激光:我们以武汉文献中心公布的历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激光设备销 售规模为指标,可以看出,激光设备行业同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 9 年 出现过 2013-2016 年,2016-2019 年两轮周期,激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数据较短, 从这近两轮的数据来看,近 3 年变化趋势与机器人一致,上一轮较机器人滞后一年。注塑机:由于注塑机行业缺乏行业性统计数据,我们以行业龙头海天国际的营收数 据为代表说明行业的变化趋势。从海天国际过去 17 年的营收增速变化趋势来看,同 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特征,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 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2015-2019 年,整体体现出与机器人较 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机床:由于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进口为主,相较国内产量数据,进 口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产业升级下的需求变动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机床进口数据作 为指标。从过去 26 年的机床进口数据来看,机床行业有其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的 特征(详见报告《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产业发展篇:“天时、地利、人和”, 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扬帆起航》),但也镶嵌 3-4 年小周期,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 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001 年,2001-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3 年,2013-2016 年,2016-2019 年,虽个别年份有领先或滞后,整体也体现出与机器 人、激光、注塑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总结: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四个行业体现出相似的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动特 征,主要由于这四个行业均为通用设备,需求与下游的制造业投资相关,特别是汽车、 3C 等产值占比高的制造业投资对其影响较大。2019 年为此轮增速低点,假设周期性特征 延续,在 2020-2021 年有望看到增速回升。此外,这四个行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下游 制造业渗透率不一,增速差异较大,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的 CAGR 来排序, 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1(10.03%)>机床(-3.18%),机器人和激 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二)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持续向上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景气趋势向上。2019 年行业增速见底,2020 年开始企稳回升,年 初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通用自动化行业复苏趋势显著,增速持续 向上。疫情对通用自动化行业的影响:(1)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流动性宽松, (2)中国复工复产最快,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供给端份额提升,(3)疫情后企业自动 化改造意愿更加强烈,新增资本开支中自动化比例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 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工业机 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机床:机床行业产销量过去 10 年整体是下降的,从金属切削机床单月产量数据来看, 2020 年疫情后 4 月份单月增速已经转正,10 月份累计增速也已转正。2020 年全年 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达 45 万台,同比增长 5.9%。从机床进口数据来看,2020 年 11 月-12 月进口机床分别达到 28393台、10913 台,提升幅度较大,全年累计进口机 床数量为 109483 台,同比增长 18.8%。激光产业链:激光产业链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全球激光器龙头 IPG 的收入。2020 年 年以来,IPG 营收逐步扭转 2018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其中国区 2020Q3 销售 收入同比增长 22%。注塑机:注塑机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伯朗特机械手(配套注塑机)的出货数据,2020 年 6 月份以来增速保持高位,行业龙头海天国际及伊之密均在手订单充足。二、溯源:三个视角解析景气因素(一)总量视角:时代背景铸就行业景气,3 个典型历史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通用设备的下游较为分散,囊括了几乎所有制造业,因此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长期来看是趋缓的,我们分解过去 16 年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为 趋势项和周期项。对比其周期项数据,可发现与通用自动化几个细分行业的变动趋势一 致。1、长周期视角:回顾历史上 3 轮制造业投资,具备其时代典型特征过去 20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 3 轮典型的高增长/投资复苏时期:2001-2003 年: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政策倾斜于扩大内需,二是 加入 WTO,出口迅速拉动经济增长,2003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62%, 拉动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采矿业、重化工业等。2009-2011: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1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38%。基建和地产投资加快,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 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电子制造业等投资 增速较高。 2017-2018 年上半年: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工业企业利润好转,汽车、3C 等行 业投资增速回升,且伴随着制造升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2018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达到 9.5%。2018 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家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当前时点怎么看?2020 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双循环政策加码,且中国作为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 的国家和全世界的供给中心,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验证。疫情后中观产量数据 及微观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已启动复苏。展望 2021 年,出口和汽车投资 复苏,制造业投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2、短周期视角:制造业投资的传导链条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与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具体逻辑 链条为:需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 指标 PPI 上涨,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 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 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 2020 年疫情之后,国内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从 3 月起 PMI 位于荣枯线之上,但 PPI 走弱, 由于成本端的下降更超预期,所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10 月份开始转正,12 月工业 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 4.1%,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幅逐步收窄,12 月收窄至 2.2%。3、矛盾?如何理解中游产量数据与制造业投资的不匹配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我们追踪的中游产量数据基本吻合,但 2016 年之后, 数据在幅度上就开始有悖于直觉,与一些中游产量数据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2011 年之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趋势性下行,直到 2016 年中才有所趋稳, 到 2018 年有所回升,这与我们追踪到的中游的机器人、注塑机等行业在 2017 年下半年 景气度高企不相匹配,(2)制造业投资即使有所回升,其幅度远远弱于中游产品的产销 量表现,比如 2020 年中游产量数据亮眼,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为负。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点:(1)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短于厂房建设等的投资,很多设备类投资在 2009-2011 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在之后的 5-6 年、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更新周期,此轮投资更侧重 于设备;(2)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此轮投资更多进行的是技改、自 动化升级等。(二)结构性视角:更新周期+制造升级带来设备需求弹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观察设备类投资需求,结构性视角更为 重要,其中一是更新周期,二是制造升级。1、更新成为此轮设备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我们观察到很多设备类需求与下游投资增速不匹配,比如 2017 年以来的工程机械高增长, 但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此轮设备类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在于更新需 求。 2009 年起的四万亿投资使得众多领域的设备销售在 2011-2012 年期间达到其峰值,按照 设备类 10 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目前有望开启一轮朱格拉周期。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庞大。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 10 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 7-8 年。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2012 的三年中,金 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 新需求。2、制造升级:我国面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制造升级大势所趋从历史规律看,一般一个国家承接产业后发展 30-40 年开始产业升级,中国正面临这一 历史机遇期。 低成本化趋势:全球制造业至今经历了四次大迁移,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日益壮大和复 杂,主要工业国受限于人口无法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只能被迫不断向海外转移低端 产业,同时国内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按历史规律中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阶段。低端产业向更低人力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这一规律或将发生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新晋国家内需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目前世界贸易增速已从金融 危机前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战保护升温,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复制,工业化 只能靠内部积累。但是没有外需新晋国家很难再赚取足够资金完成工业化的初始积累。最有可能的承接国印度的工业基础积累薄弱。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上 10 亿的大国,一直 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80 年代中印 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但结构却大相径庭。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使其初级制造业缺乏全球比 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因此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 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红利最好的阶段。传统产业在中国完成自动化升级是更优的选择。我国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 总和,足以覆盖现有全部产业分工,拥有持续承载产业转移的空间。同时正值自动化升 级的历史机遇,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更优的选择是在中 国完成产业自动化升级。(三)财务视角: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的三因素对应 ROE 的杜邦拆解制造业投资从微观视角看是企业的资本开支行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制造业投资主要取 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情况,当制造业企业盈利好转,企业有利可图时,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攫取利润,企业主将考虑扩大资本开支; 二是产能利用率,当企业经营有利可图时,若企业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会倾向于 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当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时会考虑加大资本开支扩充 产能; 三是企业融资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要借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 的支持,当外部融资成本低于 IRR,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融资扩大再生产。 这三者从财务角度对应了 ROE 的杜邦拆解。三、展望: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高端化&自动化&自主化是必然趋势,关注格局及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展望 2021 年及更长期,我们认为,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已经启动且 2021 年能够持 续。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自动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一)行业景气趋势:制造业复苏持续,制造升级背景下高端化&自动化是战略必然选 择1、从杜邦拆解的角度,投资周期已开启且持续从杜邦拆解的角度,ROE 三个因素的触底,预示下游制造业投资能力回升。净利率:疫情之后持续好转,企业利润空间的修复是资本开支周期启动的基础。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疫情之后需求增速由负转正,完成筑底开始回升,将 带动企业现金流状况回升,进而持续带动资本开支上行。负债率: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水平 2017 年之前一直在震荡回落,2018 年起趋势性回 升。但是我们观察企业融资情况,一方面看企业自身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当时 的宏观融资环境。2020 年流动性充裕,预计 2021 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此轮投资将侧重于技改、自动化升级等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多以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以达到扩大产能的目的,其主要结果是规 模的扩张。但是由于上一轮投资周期中,企业新增的产能过多,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行业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产能。本轮资本扩张周期,企业的投资着重点是对存量设备的 升级,以提升效率。相对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以改善效率为目的 的资本支出与中国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是不谋而合的,自动化行业将极大地受益于这一过 程。(二)行业格局趋势:高端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进口替代1、产业升级,制造业走向高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对应到制造业的升级就是由 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应到的制造业中的设备类投资也随之升级, 体现为设备投资中的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观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可以发现 2017 年和 2020 年这个指标持续走高,反应制造业投资向高技术领域倾斜的趋势。(注: 按照统计局分类,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 类。)制造升级,向高端发展对设备类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将逐步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向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结合 3D 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范围扩大。激光:激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越性,能使得加工速度更快、出产效率更高,代表 了智能制造的方向,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注塑机:大型机两板化、小型机电动化的趋势持续。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更加智能、更加复合的方向发展。2、头部趋势愈发显著,对设备要求提升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 年后,无论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各个行业均体现出 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的趋势。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广泛的制造业的集中 度提升,将导致设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具体传导逻辑为设备类企业的下游行业集中度 提升,其在做新的一轮资本开支时将倾向于选择同样具备竞争力的设备类企业的产品,导致设备类企业集中度提升。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目前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0 年行业前十名市占率合计达到 67%,前五名市占率合计为 49%,前五名 企业分别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库卡。激光:以产业链中激光器这个环节为例,国内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市占率 在 80%上下,龙头依然为 IPG。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体现为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其他中小注塑机企业 数量众多但竞争力较弱的格局。龙头海天国际市占率达到 40%以上,二梯队企业伊 之密、震雄科技、力劲科技等也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实力。机床: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市场极为分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数量 831 家,全国金属成形机床企业数量 530 家。机床是制造升级的重要基础装备,未来随着政策、资金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有实力的 企业有望成为市场整合者,市占率提升。3、技术进步叠加供应链安全保证,进口替代加速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以各种理由,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 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并且后疫情时代,国内产业链的可靠性 得到了验证,国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制造业产业均经历本土市场培育-进口替代-出口拓展-供应全球各个阶段。很多产业 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我们发现,能够完成进口替代历程的产业处于进口替代的时 期企业成长性强。目前我们追踪的四个通用自动化行业,仅注塑机行业国产化率较高,其他三个行业依然 面临进口替代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在 25-30%之间,国产龙头市占率仅为 2-3%, 未来 3-5 年国产有望占据半壁江山,国产龙头市占率有望达到 10%以上。我国国产 的工业机器人兴起于 2015 年前后,彼时政策鼓励智能制造,推升了一波机器人投资 热潮,近年来热潮退后没有竞争力的国产小品牌逐步退出,剩下的国产品牌特别是 国产龙头品牌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有望在这一轮市场景气中逐 步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其市场份额。激光:依然以激光器为例,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龙头锐科激光的市占率从 2017 年 12%提升至 2019 年的 24%。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或已完成国产替代,目前国产品牌是市场主流,国产龙头 处于攫取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段。机床: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中高端设备进口替代空间弹性更大。根据 Gardn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9年中国机床进出口金额为72.9亿美元,占消费总量的32.69%, 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而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更低。 由于低档机床主要由国产厂商提供,我们假设进口机床集中在中高档,则中高档机 床国产化率仅为 20%上下。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三)公司模式趋势:通用设备专用化,考验企业管理能力通用设备的使用、自动化升级是下游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的,但对于自动化企业自身 来说,跨行业一直是难点和痛点。比如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下游主要是汽车和 3C,其 他制造业渗透率较低。 究其原因,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其 员工,而是来自于“Know-How”,Know-How 指从事某行业或者做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诀窍和专业知识,一般为企业长时间运营积累而来的技术诀窍和制造流程及经验,是 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所以 Know-How 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复制或再造。 我们观察一些通用设备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发现其成长的脉络是在一个个下游行业深 耕并突破后逐步做出规模的,我们称之为“通用设备专用化”。典型案例包括工控领域的 汇川技术、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等。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成立于 2003 年,成立初期为销售单一产品变频器的公司,2008-2015 年,公司 布局打造综合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在注塑机、电梯行业获得成功,2013 年 起布局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交牵引控制领域, 2017 年新一代 scara 机器人发布,目前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均进入收获阶段。埃斯顿 埃斯顿在机器人业务上坚持通用+细分的模式,通用机器人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以规模取 胜;在细分行业领域,更加聚焦行业标杆,为行业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公司先后开发 覆盖了包含弧焊、搬运码垛、折弯、光伏、木工、压铸等行业数十种标准化工作站;在 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大族激光大族激光经历了从小功率激光打标→布局 PCB+LED→突破大功率、进入苹果→布局半 导体/OLED/新能源的成长历程。1998 年公司生产的 YAG 激光打标机通过各项质量检测开始量产;2002 年公司增加对 PCB 和 LED 领域激光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国第一台 PCB 激 光钻孔机在大族激光问世;大族激光成立后的 10 年内,公司深耕于国内工业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并逐渐取得 龙头地位,特别是在小功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 领导者,并且在 2009 年打入苹果供应链。与此同时,大族激光开始了对大功率激光制造领域的战略发展并于 2005 年完成 了大功率切割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先后有六款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入市场,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此后公司不断研发更高功率、更多应用场景的各类激光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等行业。2010 年,大族激光成立显视与半导体装备事业部成,聚焦于 LED、面板、半导 体、光伏、消费电子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检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 年,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成立,同年实现营收 5.47 亿元,现已具备从电芯到 模组再到 PACK 整体装备供给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实现通用设备专用化,大族激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供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系列激光装备(涉及包括打标、焊 接、切割、 PCB 钻孔、工业机器人等 200 余种工业激光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成长为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这种情况考验的是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公司下游逐步增多,运营效率的提升将进入瓶颈期,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整合多个下游行业提升人均产出的能力。(四)各个细分行业逻辑侧重点各不相同机器人、激光、注塑机和机床四个行业虽然同属有“工业母机”性质的通用设备领域,但 每个行业由于自身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时点的逻辑侧重点不同。机器人更看重行业空间 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激光更看中渗透率提升和国产高端领域突破的节奏,注塑机更看 中出口和格局,机床领域高端看政策、低端看格局。1、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换人加速,国产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向上,千亿市场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景气拐点。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行业复苏从 2019 年四季度开始(数 据详见图表 7、图表 8)。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数据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 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但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187 台/万人,落后于 其他工业国家,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 364 台/万人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 800 亿的市场。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 CAGR 超过 20%国产机器人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 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 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约 85%的减速器市场、70%的伺服系统市场和超过 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另外,市场份额仍较为分散且处于价值链偏低端,在汽车和 3C 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我国大部分本体都是集中在码垛、 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自主品 牌销量占比范围在 25-30%之间。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分别占比约为 30%和 14%,均有非常 大的提升空间。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 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 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控制器、伺 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 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 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2、激光: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进口替代势不可挡激光加工代替传统工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使激光加工兼具经济型和社会效益。 激光加工制造的特点在于激光易于控制,可以将激光加工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计算机数 控技术等相结合,柔性化程度高、加工速度快、出产效率高、产品出产周期短,行业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口替代打开百亿级存量市场,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激光行业上游部件包 括光源材料和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上游元器件市场规模超过 7 亿美元。全球中游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47.3 亿 美元,其中工业激光器 49.3 亿美元;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其中光纤激光 器出货量占总体的一半。中国下游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6 亿元,十年间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20%。未来 OLED、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将有力拓展增量空间,同时 LED、PCB 配套自动化 设备也可打开细分领域天花板。全球激光市场下游应用拆分规模如下表所示:顺周期波动,二季度以来激光行业景气度较高,产业扩张势乘东风。从全球激光产业龙头近10 年季度数据看出,激光产业规模整体呈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得益于应用市场 的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当前受工业制造宏观环境、终端产品创新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应用拓 展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激光产业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周期。进口替代势不可挡,高功率激光器已成竞争核心环节目前低功率领域已经完成国产化进程,中功率领域国产化过半,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正 在快速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游除了泵浦源和有源光纤等核心部件尚 不能实现完全自产之外,其余元器件均由国内厂商供应。国外激光器厂商在中国的生存 空间进一步压缩,2019 年 IPG 在中国占有 42%的市场份额,较 2018 年下降 8%;锐科激 光的市占率从 17.8%提升到 2019 年的 24%;此外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分别占有 12%和 3% 的市场份额。激光器的国产化趋势或已确立,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是 具有极大国产化潜力的产品。当前激光器尤其是中低功率领域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产品升级、原材料自制率提升叠加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性能提升有望助力国产化进程。3、注塑机:关注出口、关注格局注塑机即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 成型设备,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3C、包装、物 流等产业。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 多的塑料机械设备。我国是注塑机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19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规 模 233.02 亿元,同比增 2.7%。未来几年,预计我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来看,注塑机行业也有望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中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三个主要原因: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需求增长将会大幅加快注塑机行业 的发展。 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易加工、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进 程的背景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注塑机行业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凭借国内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产注塑机企业全 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将助力中国注塑机行业不断发 展。海外需求强劲,注塑机出口市场持续扩大。2018 年,注塑机进口数量为 7206 台,基本 和上年持平,进口额同比增长 4%,出口数量为 71929 台,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注塑机出口数量为 42602 台,同比降 40.8%;进口数量为 6335 台, 同比下降 12.1%。我国注塑机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看到国产注塑机龙头 进一步攫取全球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格局优化。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呈现“一强多 X”的局面。“一强”指 的是海天国际,为行业绝对龙头,注塑机全球出货量第一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多 X” 指的是由伊之密、震雄集团、泰瑞机器、力劲科技、博创智能等组成的第二梯队集团, 虽相比龙头海天国际产品覆盖度和品牌知名度上稍弱,但能够维持 5 亿以上收入水平, 与行业众多小企业拉开规模差距。其中,在二梯队中,伊之密历史成长性好,过去 10 年 CAGR 达到 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在脱离二梯队成为真正的行业龙二。2020 年疫 情后注塑机行业迅速企稳回升,龙头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均有扩产计划使其产能与 需求增长相匹配,在行业复苏趋势中受益弹性更大。4、数控机床:政策+格局变化,两条主线寻找投资机会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具备明显的十年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处于底部趋势向上机床是“工业母机”,行业具有明显的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全球机床行业仍处 于周期底部。机床与其他机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同时也是制造 机床本身的机器,因此机床又被称为母机或工具机。机床行业大约每 7-10 年为一个商业 周期,在 2011 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 821 亿 美元,同比下降 13.8%,2020 年从中国数据来看行业景气有所回暖,但全球行业仍可以 说是处于周期底部。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疫情之后金属切削机床呈现复苏态势,单月产量同比转正(参见 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 中机床高频数据)。国产中高端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迎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19 年中国机床消费 223 亿美元, 生产 194.2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国产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 高端依赖进口。2019 年,中国机床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28.7 亿元,进口量占消费量的 32.69%。 尤其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床,我国每年的进口数量均在 1 万台以上,2019 年进 口金额为 29 亿美元。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我国机床行业进入结构调 整,正在向着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和普遍的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 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存量替换、数控机床升级和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庞大。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 2012 的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 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新需求。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 37.75%,金属成形机床数 控化率更低,整体数控化率在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控化率 遥遥领先中国。另外,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中高端机床国产化率约为 20%, 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 10%。因此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国家重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中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了众多促进发展精 密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研发的政策。在 2015 年工信部出台的《中国 制造 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5、总结:四个细分行业的比较从历史成长性上看,过去 10 年 CAGR,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需求的 CAGR 来排序,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2(10.03%)>机床(-3.18%),机 器人和激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 从行业规模看,机床>激光设备>机器人>注塑机。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注塑机>激光器>工业机器人>机床。 从国产竞争力上来看,注塑机>激光>机器人≈数控机床。详见原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