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这个名词似乎常被贴上一些刻板的标签。但当小龙采访完滕诗文后,却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这个答案是有力度的、有趣的、鲜活的、沉稳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有实力:本硕博连读的“奖项收割机”获奖,对于滕诗文来说并不是新鲜事了,甚至算是一种常态。从“三好学生”到“三好研究生”,从“优秀新生”、“先进个人”到“优秀毕业生”,本科阶段连续四年的校长奖学金,研究生阶段的一等新生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博士阶段的一等新生奖学金……滕诗文可以称得上 是“奖项收割机”。“这些奖励是对我的肯定,让我觉得当初选择的‘挑战’是对的。”在滕诗文看来,走上科研这条道路,是她为自己选择的一个挑战。滕诗文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初入大学,气象领域对她而言是陌生而未知的,尽管迷茫,但她仍然努力汲取多方面的知识。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展与学习,她渐渐打开了气象的大门,对气象建立起了浓厚的兴趣。在滕诗文看来,气象学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的学科,必须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让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全面与扎实。在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中,她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课上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巩固学习内容,充分预习新知识,也因此保持着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日常学习以外,滕诗文也充分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当同学们在为英语四级备考时,她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六级;当同学们在为计算机二级努力时,她已经考取了国家计算机三级,并相继拿到了江苏省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大一时,她就积极参加了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之后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牺牲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但宝贵的数学建模经历,让滕诗文在后续的科研到道路上受益匪浅。 心中科研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间萌芽了。本科四年级的时候,专业学习成绩优秀的滕诗文在面对学校“4+2+3”直博机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博。“当时觉得对于一个还未真正接触科研的‘学术小白’来说,九年念完本硕博三个学位是一件特别有挑战的事情,我想去尝试。”滕诗文说。就这样,怀抱着满满的自信与对未来的憧憬,滕诗文进入了硕博阶段的学习。她师从大气物理学院刘超教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不俗的学术成绩。研究生期间,滕诗文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SCI一区,影响因子5.668)和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 (SCI二区,影响因子2.955)期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各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另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二区论文两篇。她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2018年8月和2019年8月她先后在PIERS和AOGS国际会议中就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口头报告。有毅力:向未知前行,是科研的魅力科研路注定不是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亦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虽未触及科研的真面目,但当时的她早已深知科研的艰辛。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滕诗文也经历过迷茫与彷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与本科大相径庭。大家常说,科研是从“群居”到“独居”的过程 。面对学习上的新要求她感到有些找不到方向。值得庆幸的是她在本科打下的扎实基础, 英文文献的查找阅读、程序的编程调试等不至于太过手足无措。但一些艰涩的专业知识、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仍然让她倍感压力,从花费好几天读完一篇文献后的不明所以,到面对大量数理公式的困惑无奈,彷徨不定、忐忑不安。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她觉得不能放弃。文献看不懂就一遍一遍地精读,公式理不清就一个一个地推演,程序不正确就一次一次地调试。滕诗文谈到,“做科研就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一定会摔跤了。当你最终站在高处,就会发现风景都不一样了。”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她开始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工作、调整作息时间,把最充沛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中。在科研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她积极主动地找导师沟通交流,及时请教师兄师姐,大大提高了学习、科研的效率。就这样,她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从一开始的困惑茫然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其中包含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她相信“水滴石穿”,在付出了汗水之后,也看到了雨后彩虹。有耐力:从宿舍的“失踪人口”到气象“业内人”谈及自己的科研经历,滕诗文说,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导师刘超教授的指引与帮助。“刘超老师言传身教,教导我作为一名学者该有的科研态度和素养。”说起导师,滕诗文充满感激。“刘超教授常常以自身的求学、科研经历鼓励引导着我们,也告诉我们做科研要能静下心来,有耐心,有恒心,不要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就没有动力做下去,也不要因为遇到困难就对科研失去信心,只要认真做,一定会有收获”。在与刘超教授的交流中,她认识到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保持着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绝不可缺。课题组合影(左五为刘超教授 左二为滕诗文)研一学年,在刘超教授的指导下,滕诗文针对粒子散射以及多个数值模式开展了研究。当时的她似乎成了宿舍里的“失踪人口”,除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余时间都在机房,晚上“踩”着宿舍门禁的点回去。很多人觉得第一年没有必要这么拼,她却认为时间宝贵,一步一步确保自己能做到最好。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上百次的程序调试、结果模拟,研究有了确定的结果。接下来是图表的制作,大到图表的构造,小到图片中字体的大小、位置,都经过了反复的调整,终于慢慢有了科研论文的样子,之前对她来说遥不可及的SCI论文逐渐被提上日程。然而,SCI论文的撰写并没有她想象的简单,英文与中文的表述也截然不同,她便把以前读过的文献找出来,反复推敲琢磨,记下写作规律,积累常用句式和语言,经过反复的修改,完成了文章的初稿。但是,刘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初稿存在的大量问题,大到论文架构、逻辑关系,小到字体格式、标点符号,滕诗文才明白,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多么的严谨,每句话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句话为什么存在,讲述了什么,都值得细细推敲。她将修改后的文稿再一次发给刘老师,两三天后,老师又回复了一份几乎从头改到尾修改过的论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等她再回头看这篇文章,已经完全“改头换面”了,自己也不禁被刘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慢工出细活,这篇SCI论文经过十几次的易稿和校对,终于得以顺利投出。虽然之后的审核、返稿也“历经波折”,但是文章最终被SCI二区期刊接收。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让滕诗文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科研=恒心+细心+耐心,用理论去解决一个极小的问题。科研就是要对每一篇文章负责,尽量做得完美。”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滕诗文继续向着目标迈进。“自从加入课题组以来,我开始真正接触科研。基于雨滴粒子不同形状的数值模型,利用不同散射算法分别模拟其散射特性,并结合我校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进一步研究雨滴粒子散射特性的数值模拟对于雷达参数正演的影响。”目前,滕诗文的相关成果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大气辐射领域权威期刊JQSRT上。论文相关原理及模型图(左图:雨滴粒子散射特性 右图:C-波段雷达参数模拟)聊到自己的科研经验,滕诗文微微一笑,“姑且用‘动’‘静’结合来概括吧。科研需要动手动脑,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大量的实验求证,寻找合理的契合点,找到那个最完美的方案;科研还需要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反映了什么现象等等”。她觉得,正是自己安静的性格,使得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读博士,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而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在学术上攻坚克难。已经是一名博士生的她,将自己的研究方向 定位在卫星遥感领域。她说,“其实我在做的是整个云遥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如果这个很小的研究对于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有一丝帮助,那就是有意义的”。在今年的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科学算法创新大赛中,她所在的团队荣获二等奖。谈及未来,她说,希望自己能够为促进我国气象卫星的自主创新贡献力量!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字:上官张帆 图片:曾雅俊 陈雨薇 本人提供 编辑:王丽斐 责编:于乐瑶 审核:方向
王慧明 教授/博导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慧明教授荣获第十三届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2018 IEEE ComSoc Asia-Pacific Best Young Researcher Award),这是本年度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所有青年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王慧明教授因在无线物理层安全通信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选。该奖由IEEE通信学会亚太分会设立,授予过去三年中在通信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35岁以下青年研究人员。该奖自2001年设立至今共评选了十三届,每届选出1名最杰出(Best)青年研究学者和3-5名杰出(outstanding)青年研究学者。此次是该奖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历史上第三次摘得此奖项。王慧明教授是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和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通信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和“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陕西杰出青年人才”入选者,中国通信学会“全国信息通信领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会委员。近年来围绕高效安全的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5G通信与网络、无线通信安全、未来人工智能通信等,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IEEE JSAC/TCOM/TWC/TIFS/TVT论文7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3000余次,其中SCI他引1000余次;1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出版和参与编著英文专著两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WCSP'2011最佳论文奖和IEEE ICCC'2014最佳论文奖。来源: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 图片:电信学院 编辑:程洪莉
学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自己的学识累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不过如果是在就业之后,学历则变得无足轻重,毕竟在很多工作单位,学历的高低与能力的高低并不成正比,所以很多小伙伴把学历比作敲门砖,比如本硕博连读的博士和后考取的博士,这两者在学历上没任何区别,只要都是全日制读出来的。不论你是北大本硕博土著,还是你研究生不知道哪个学校,后来考上了北大博士,在学历层面都是正儿八经的北大博士,就职后,晋升职称是一样的,没有啥区别。随着就业难的日益加剧,读硕是最基本的,读博才能更显示自己的实力,那么问题来了,本硕博连读的博士,实力强于后考取的博士吗?小编觉得如果硬要进行比较的话,区别有下面这4点:两类博士含金量有所不同能考上本博连读的人,一般都是学霸,在世人的眼中自然都是极喜欢这种人的。周围的人听说谁家有这样的孩子,都是一脸羡慕的样子。对于普通的博士呢,只会觉得这个孩子挺喜欢读书,也很不错的样子,但是没有连读那么高大上,比如说医学本硕博8年连读较多,其他专业却不太多,能上医学本硕博的考分基本都仅次于清北的分数。本硕博连读的人实力更强本博连读的都是导师的亲儿子,自然各种事情都会偏向他们。无论是做项目还是发论文,甚至是一些好的工作机会等等,都是亲儿子的。好多导师对他们也是不吝啬教导的,所以这些人的能力也比很多后来考上的博士要强一些。大家经常说从其他学校考上北大博士的,一些实验室里的东西都不会下手或者动手能力差很多,甚至一周了都毫无头绪,真的有挺大差别的。本硕博连读节省时间,可以更早出来工作本硕博连读,一般只需要8年的时间,本科3年,硕士2年和博士3年。而后考取的博士,基本上要本科4年,硕士现在大多数也是3年的,而且博士最少3年,甚至还很多人延期毕业不了,所以基本上至少要10年,11年的也非常普遍的。晚2-3年毕业的话,可能有些好的就业机会都轮不到你了。本硕博连读不能够顺利毕业,只有本科学历,单独读博的人,至少有研究生学历不过能考取连读的学生实力不差,基本可以顺利毕业,考取博士的可能还有在职博士,这类人基本都是领导为主,镀金为主,一般没有学历要求且已经入职的人士,考取在职博士的并不多,大家觉得本博连读与后考取的博士有何区别?
2019年10月,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盛会——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西安举办。领奖台上,首次出现了川大学子的身影。站上领奖台的是毕业于川大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王建勇,他凭借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一个很有含金量的奖项。该评选被称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博士论文评选,竞争非常激烈。王建勇的脱颖而出,让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川大人,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西南地区高校学子。他的导师——IEEE Fellow、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主任章毅教授,也获得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王建勇在颁奖典礼王建勇(左)与章毅教授(右)的奖杯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建勇不仅是川大博士,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川三甲”(学生间对本、硕、博都毕业于川大的学生的简称)。2009年,王建勇考入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后通过考核进入“3+2+3”本硕博连读计划,并于去年获得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研究成果突出,王建勇留校入职,成为了一名新晋川大老师。一路走来,已是十个川大春秋。十年间,在川大这片校园里,王建勇从一位没有太多接触过计算机的少年,已然成长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闪亮新星。凭直觉爱上计算机凭主动走上科研路初中,当王建勇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时,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踏入人工智能领域并有所作为。当时见过计算机、用过计算机的人都不多。王建勇最早接触的是一台Windows95系统的计算机,他偶尔学习使用它,觉得很有意思。高中时,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一学期仅两三次,课程数量之少让这门课可以被忽略不计。可以说,上大学之前,王建勇对于计算机“非常懵懂”。虽然懵懂,但中学时代与计算机为数不多的接触,不知什么时候,已在王建勇的心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我一直对计算机很好奇,总有一种‘直觉’,觉得它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能做什么。”王建勇说。这股直觉让王建勇做了一个关键的选择。200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面对志愿表,王建勇毫不犹豫地填上了“四川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江安校区读本科时,王建勇最喜欢去江安图书馆学习,“那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啊,在里面看书很有幸福感。”王建勇说。他总喜欢在早晨人少的时候去图书馆,先直接到四楼阅读计算机专业书籍,等到10点后,图书馆的读者逐渐多起来时,他又会到二楼借出文学类书籍,拿到明远湖边,坐在石凳上畅游文学的海洋。王建勇在旅途中这种持续的主动学习,让王建勇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更进一步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他脑袋里开始不断冒出来一些专业灵感,他也开始主动参加一些学术竞赛。这些比赛中,本科时参加的那次“大创”对于王建勇来说尤为重要——让他得到了“科研的启蒙”。那是2010年,为了在学业上有更大的提升,王建勇主动参加了一个“大创”项目——研究物联网与智能音响。但当时,除了一点基础知识,这个“大创”团队几乎一无所有。如何开展这项研究?王建勇和搭档们在“研究之门”前尽力摸索,但毫无头绪、深感迷茫。最终,他们决定找一位老师来指点迷津。而正是这一决定,让王建勇遇到了他科研之路上最重要的人。王建勇(右)与章毅教授(左)进行研讨团队成员商量后,决定向时任计算机学院院长的章毅教授寻求指导。虽然最后囿于基础知识和实力,比赛项目没有达到预想目标,但王建勇在完成课题过程中的表现给章毅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很聪明,数学基础很好,而且对研究有很大的热忱,这些都为他之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章毅教授如此评价当时的王建勇。同时,这次完成课题的过程也让王建勇感受到了自己对科研的强烈兴趣。所以,当保研季来临时,他抓住机会,毫不犹豫选择了川大“3+2+3”本硕博连读计划项目,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志向,“在科研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让我很感兴趣,也收获了成就感。”王建勇说。保研过程很顺利,王建勇成了章毅教授招收的首位“3+2+3”本硕博连读的学生。耐心、细心,追求完美用心、尽心,不惧困难成为研究生以后,王建勇参加了不少科研项目。在每一个项目中,他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部署了一个大数据重点项目群,王建勇加入了章毅教授组织的项目攻关队伍,全程参与其中。从撰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到做实验,再到写论文和答辩,王建勇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导师的极高评价:“建勇非常有责任感,也很细心,他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完美的追求,这些让我看到了他更多的可能。”王建勇参加2017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答辩对于“完美”,王建勇确实有着追求之心。在项目组申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时,他负责的工作之一是汇报PPT的制作。王建勇制作的PPT,从整体逻辑到章节设计,从页面内容到图表展示,从字体选择到色彩风格……每一环节都精耕细作,务求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完美地解决问题,是王建勇的自我要求之一。在撰写一些国家级项目申请书时,时间紧、任务重,但为了确保各类材料被完美呈现,王建勇在写作时,总是非常耐心和细心,同时还会对各种材料进行反复校对。当被压力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时,他会在心里默念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来打气:“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王建勇(右三)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经过多次历练,王建勇在研究的道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对大数据和深度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技术体系和发展趋势了然于心,从前参与过的各类项目都成了他攀登科研高峰时脚下牢固的基石。这些知识积淀,直接促成了王建勇的博士学位论文《回复神经网络新模型及其应用》,这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获奖论文。第九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左三为王建勇)论文最大的特点是对人工智能“产学研用”的结合,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工作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研究。这项研究因实际工作需要而起源。在一次章毅团队与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中,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专家表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复杂难诊,专业医师人才非常匮乏,筛查工作陷入僵局”,希望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能够发展出自动检测ROP的方法来改善治疗质量。“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回到实验室,王建勇抓紧开展研究。他收集了医院筛查所获得的1万多张眼底图片,和医生一起对每一张图像进行标注,并建立模型、测试模型。王建勇与实验室成员进行研讨困难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初步模型的检测识别率不足90%。也就是说,在100个案例中就会有10多个案例出错,这样的识别是无法实际应用的。面对困难,王建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硬刚”。“当遇到可以马上克服的困难时,我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果一时克服不了,我就会缓一缓,看看视频、听听音乐,等有了充足的信心后继续‘刚’。”王建勇说。为解决这一困难,王建勇基于winner-take-all和多尺度卷积机制,提出了一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解决问题。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反反复复的测试中,终于,模型的识别率提到了94%,又提高到了99%。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发成功,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断提供了经济、快捷的新手段。正是以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评审专家表示,这一论文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将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应用到了生产生活领域,人工智能的“有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相关成果也发表在了由Lancet(《柳叶刀》)和Cell(《细胞》)联合出版的医学领域重要期刊EBioMedicine(IF=6.183)上。发表在EBioMedicine上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王建勇和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巨容主任,通讯作者为章毅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钟捷主任。心怀感恩找到自己的“最美田野”博士毕业后,作为师资博士后,王建勇继续留在川大,继续与章毅教授和实验室成员一起开展人工智能和智能医学研究。从坐在讲台下听课到站在讲台上讲课,王建勇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自然转变。当正式成为一名老师后,王建勇发现自己在学生时期的积淀已经为成为一名好老师打下了基础。科研能力、细心程度、对工作尽善尽美的要求……这些在学生时代习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让他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只是,作为老师的王建勇,感到自己的肩膀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重了许多。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王建勇的能力紧紧相连。在川大学习、工作了10年,经历了多次研究和项目锻炼后,王建勇已经逐渐成为实验室的主力,章毅教授评价道:“现在,建勇在实验室里可以独当一面了。”而王建勇也对导师章毅教授和章毅教授所领衔的川大机器智能实验室充满了感激:“章老师将我带上科研道路,他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爱护关心,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实验室也为我顺利进行科研、教学提供了非常棒的平台。”四川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一角对于未来,王建勇主要有两方面打算。一方面,他将继续沿着自己找到的研究方向——智能医学继续前进、不断深耕。对于王建勇而言,在实验室里研究,光是产出实验数据远远不够,实验项目能否普及,能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都是他的重要考量。另一方面,他将如他的导师一样爱护学生,做好教书育人的神圣工作。在王建勇心里,教学与科研是互相增长的过程。讲台上下,教室内外,都将成为这位人工智能新星的“最美田野”……来源:四川大学 采写 / 江长凌 图片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thelancet、王建勇、江长凌 编辑 / 江长凌 责编 / 曹丹
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怎么说吧!01/@61发际线已经说明了一切……02/@SuperMario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我会带你去那个地方,然后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并开枪给你示范。然后你跟着我学着开枪把老虎干掉。”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只关着的老虎,干掉它。”本科,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大约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给你一把猎枪,你自己琢磨一下该怎么用,会用之后去森林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硕士,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办法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你可以自己去买一把猎枪,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博士,老师告诉学生:“给你一堆小树苗,你去种一片森林,然后看看能吸引过来什么动物,等动物长肥了再捕猎回来……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种树。”03/@momo酱两个本科生相亲,聊时事八卦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两个硕士相亲,聊专业,聊工作,一起吐槽导师。两个博士相亲,互相介绍自己研究的领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对方发了多少SCI。04/@地图小子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看看本科生是怎样写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05/@QilanYuan博士和硕士从能力培养上,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他们适合的出路也大不相同。这里仅说说我理解的工科博士和硕士的区别。博士注重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解决领域内最前沿的问题以及发表论文的能力,这包括了你在自己领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此外你或许还需要学会很多学术圈的“游戏规则”。博士这条路,我觉得最适合将来进入科研领域的人,这些人的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当老师,去研究所,还有个别会去企业搞研究或者研发。博士去普通企业的最根本问题是,你在博士期间培养的大部分能力,可能并不是企业所看重的(企业就最注重的是做出产品卖出利润),所以待遇上一般不会比硕士高很多,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当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对于热门领域、实用技术的顶尖的研究人才,去企业可能都非常抢手。硕士主要培养的可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基本就是大部分企业所看中的能力。不同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至于毕业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专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多做一些很小的创新就够了。硕士途径培养出来的人,去企业也有能力胜任专业性强的工作,当然也可以继续深造,走科研道路。总而言之,念硕士是一个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选择,时间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竞争力又比本科生强很多;也是一个灵活度高的选择,将来去企业或者去学校都是可以的。06/@命运sniper本科生关注的问题:大学宿舍里都有哪些惊为天人的事情?有哪些适合学生去的旅游景点?如何进行考前突击?挂科/差点挂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硕士关注的问题:如何跟导师相处?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撰写一份亮眼的简历?如何快速完成毕业论文?博士关注的问题:如何高效阅读学术论文?有什么撰写学术论文的好工具?如何预防脱发?被延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相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7/@中国大学MOOC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浙江某高校化学、农学、电气工程、管理学等专业的十位博士生,以及新闻传播、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六位硕士生,整理了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形成如下内容:1.科研是一个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观望,硕士生在客厅踱步,博士生在书房坐定。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毕业设计和一些必须的科研活动通常只是硕博或者老师带着打打杂,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少有深入的思考。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导师框定课题范围之后,独立主导课题实现的全过程。硕士要解决从理论到应用的问题,方向上比本科时更进一步。博士则更多研究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所以博士的课题往往会更宏大,更底层,更具不确定性。2.本硕博在培养认知能力时的侧重点不同。从学生的能力成长上来看,本科着重培养基础认知能力,硕士在本科基础上着重培养认知创造能力,博士在硕士基础上着重培养细分领域更底层的认知创造能力。本科通过学习,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赏风景。硕士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小的科研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你需要用已有的方法论,或者对已有方法论略施改进,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博士则是通过自己长期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提出这个领域的一个或者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解决这些问题。3.心态上,学历越高面临的压力越大,这与研究生严格的科研要求、论文发表篇数、日常工作量、毕业要求、导师等息息相关。本科和硕士的专业性较弱,除了科目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需要花大量精力参加实习、培训、社团等,打造求职硬技能和软素质,提升求职竞争力,精力在学业上的集中度不够。博士生是华山一条路,全心全意做科研,毕业是第一要义,科研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随着学历的提升,文章久投不录、毕业遥遥无期、发际线越来越高、对象越来越难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同龄人越混越好等各种压力和烦恼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明显,博士生可能是大学校园内幸福感最低的群体。这正印证了那句很火的话,读研后才知道不读博并不是因为不想读博,而是读不了博。4.论文上,本硕博在研究领域、发表门槛、篇幅、题材、原创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科的论文是升级版的读书笔记,平均1万字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原创内容较少,以整理提炼前人的知识为主;硕士和博士论文以自己原创内容为主,硕士的毕业论文评价3万字达到毕业要求,博士平均则为5万。部分毕设要结合学生的实习经历,其中博士论文在篇幅和深度上远远超过硕士。在论文的门槛上,大部分硕士往往针对一些项目以及国内学术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也只需要发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则需要对国内外上最新的该领域研究进行学习并提出创新,层次上有区别。5.工作上,硕士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优势,博士生就业面缩窄。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性依次增强,所找的工作专业对口度依次增加,工作的研究性依次增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硕士生相比本科生学习研究能力更强;相比博士生,年龄与更广的择业范围是优势之一。而博士生相对本硕就业面会有一定缩窄,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为主要出口。08/@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区别的理解,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读书应该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宽;第二个层次应该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仅学了“是什么”,还要学到“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道理;第三个层次是要学到人家是怎么获得的知识,或知识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即了解别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第四个层次是如何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包括所需知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并从事科学研究;第五个层次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思路和理念应用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升。这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被动学习,后两个层次属于主动学习。前者需要老师来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而仅仅不是传授。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单纯学习知识或学习“是什么”。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期间会开始学习一些“为什么”。到了大学本科主要是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期间对“为什么”的掌握要比中学时多很多,并开始接触第三个层次,关于“怎样做”的问题,即学习一些初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独立做一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强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并开始涉及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开始能够做初步的、简单的研究。到了博士生阶段,基本上进入了主动学习阶段,即集中完成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看,硕士培养的是“会做事情”的人,博士培养的则是“会思考、会创新、有智慧”的人,这应该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使思考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而且这种思考是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你会从狭义的、只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思考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为广义的、对专业知识以外问题的思考。不了解科学的“外在”意义,一个博士只能算是一个会使用方法的技术员,这无异于只读了一个硕士。实际上,硕士以前的学习是一个能够“学进去”的过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经历一个“学出来”的过程。“学出来”指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了解这些会使你的学位比一个技术学位更有价值。你是否真正达到了博士的水平,并不单纯看你在科学之内取得了多少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够跳到“科学”之外去看科学、看人生。
一直以来“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充斥着,再加上今年疫情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特别严峻,很多目光短浅的人用这所谓的理论来嘲讽刚毕业的大学生,讽刺大学生工资还没自己没读过大学高。然而,小编在某论坛上看到了一则关于今年6月份毕业的本硕博985女博士收到了7份高校工作的offer,这让她无法抉择。为什么她能拿7个offer?这七个offer究竟如何?先来说说她能拿7个高校offer的原因吧。一方面,她的专业好:这位女博士是理工科专业,理工科专业的博士,高校需求量远大于文科博士。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位博士的科研实力强:她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8篇,申请两项专利。由此可见,这位名校女博士的实力不一般。因为毕业后想去高校工作,她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找工作这段期间,拿到了7个高校offer。再来讲讲她的七个高校offer吧。offer1: 宁波大学有事业编制的普通讲师。宁波大学地处宁波,是一所双一流学科高校,她如果去宁波大学工作的话,是进入到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学院,平台还是可以的,有发展前景。学校给的安家费是60万,按照3+7考核发放,即前三年每年给6万,剩余考核结束给完。据她得到的内部消息说:可能基本工资很低,大约4000,而且有10年“服役期”。offer2.: 南京理工大学有事业编制的普通讲师。南京理工大学位于南京,是一所211高校。如果她去的话,可以进入到了大牛课题组,平台没问题,有三年的考核期。学校给的安家费26万,安家费是分十年给的。但是南京房价太高,让她有些恐慌。Offer3: 浙江理工大学的F类人才引进,类似于特聘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地处杭州,是一所普通一本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如果她进入该校是可以招生(研究生招收资格),但是真正的职称要进去发文章申请项目去评,无编制,进去的课题组新开方向。实验室没设备,需要她自己重新购买设备小建一番(科研启动费30万,根本不够),5年的考核期。学校的安家费是45万,分5年给的。Offer4:江苏科技大学有编制,她根据论文优势进去直接给副教授职称。江苏科技大学地处地级市镇江,是普通一本学校。去这个学校的话,她进入的课题组有直接开展实验的平台,学校给的安家费是40万,买房子的话先给70%,剩余的3年给完,而且根据学校的新人政策房价是每平3500元。镇江房价不高,基本买房无压力。但是镇江是地级市,她认为可能有些偏僻。Offer5:苏州科技大学有编制的普通讲师。苏州科技大学是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她认为优势是地处苏州,其他方面无优势。Offer6: 长安大学讲师,有编制。长安大学是一所211高校,平台可以。但是她考虑到西安高校的普遍安家费不高,可能就是十几万。根据她得到的内部消息,基本工资能一个月到手1w左右。offer7:某985高校,普通讲师,有编制。但是她了解到985学校进去评职称,不仅压力太大,而且时间太漫长,决定放弃了。这7份offer总结一下,好学校的考核压力太大,地方好的房价太高,安家费各有不同,都各有利弊!最后,小编想说,读书无用论这种思想是无稽之谈,是短视化。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会改变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命运。的确,大学生毕业出来,可能工资不太高,但是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知识等,这些都会帮助他快速成长,在不同行业闪闪发光。比如北大陆步轩卖猪肉,身价过亿。大学生卖房,大学生养猪等等。虽然他们从事着在旁人眼里可能是浪费学历的工作,但是我想说,他们是凭借着大学生的思维去赚钱,他们在普通的工作上可能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本文中小编提到的这个女博士,她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选择进入高校。正是因为读书有用呀,所以她有这么多别人想求也求不来的选择。所以,非要说我们读大学是为了什么吧,我想是为了有更好更多的选择吧,我想是当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有这个进入门槛资格吧!这位女博士是第一次找工作,对于这么多的选择,完全失去了方向,很迷茫,希望广大网友在评论区下方留言,给出出意见,帮她看看哪份工作性价比更高!—END—我是一苇,关注教育动态,分享教育感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都挺好在实验室里,能明显看出直博生跟后来考上的博士的区别。一是,直博生年龄都比较小,二是,直博生是老师的宠儿,感觉直博生才是老师的嫡传弟子,后来考上的博士都要靠边站。一般导师都喜欢直博生,因为可以长久规划。直博生在本科毕设前就定了,因此直博生在同一个导师手下的时间有4~5年。如果是后来考上的博士,一般是3年,如果专业方向不是完全契合,换需要磨合半年,有效时间比直博生短多了。科研需要连续性,越长时间规划,越容易出比较大的成果。另外,直博生一般成绩都比较优秀,能力较强,也没有杂务拖累;而考上的博士生因为年龄比较大,成家的比较多,有时杂事比较多,不如直博生恨不得一天18个小时待在实验室工作。所以,老师喜欢直博生是不言而喻的。少年天才陶哲轩对于学生本身来说,直博至少能省一年的时间,而且免去了准备研究生、博士生的各种考试,多点时间做科研,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另外,老师给的补贴也会多一些,因为一开始就是按博士补贴给,而不是先按硕士补贴给。当然,风险就是如果,选错了方向或者导师,要改的成本比较大。除了这点差别,其他差别应该不大。有些直博能做出不错的结果,有些是后来考上的博士,因为工作过,可能对科研理解更深,更容易出成果。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物理界最著名的后来考上的博士,就是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原先大学是学的历史,后来受他哥哥影响,工作过几年后,跟着著名物理学奖朗之万读物理学博士,博士论文得了诺贝尔奖。薛其坤院士国内现在最著名的是清华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他考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生,考了三次才考上,读博也读得非常费劲,读了7年时间,但10年磨一剑,做出的成果很大。因此,未来的科学家们,只要自己有热爱科学的心,有恒心,有持久努力,都没有问题。
即使是学渣,也有一个“清北梦”。今年新高考政策改革推出“强基计划”,取消原来的自主招生,以高考成绩作为主要的入围标准,入围人数按招生计划的3-5倍执行,让极多的学霸们蠢蠢欲动,都想要把握这次额外的进名校的机会,家长和师生们也都在积极关注。目前,距离各校报名时间结束已不足一周,相信大家也都有了自己的选择,今天,想就培养方案中被提及最多的“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来和大家聊聊,希望在高中生的学业及职业规划上,能为学生和家长们提供一些思考和帮助。01 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详细介绍纵观各校招生简章关于“本硕博”的说明,国防科技大学的介绍是比较详细的,以下为国科大招生简章原文:【本硕博衔接培养方案】课程衔接:从第三学年开始,按“一人一案”原则由导师指导学生设计其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修读方案,可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研究生阶段承认其学分。课题衔接:本科第一学年初发布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案例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能力。从第三学年开始,每学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组主导的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直博资格即确定研究生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并初步确定研究生课题。本硕博衔接:本科阶段达到毕业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保送硕士研究生;硕士阶段成绩突出者,可按规定攻读博士研究生。相关办法按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本硕博连读顾名思义,就是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打通,统一安排,一本学制8 年或9 年。凡学业成绩明显下降或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将被取消本硕博连读资格,只有部分优秀的学生最终能获得博士学位。本硕博连读对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考验,考验你愿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你所选择的这门科学。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本硕博连读”的医科大学或者医学院录取分数线都偏高,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在医学之路上走的更远。本硕博连读的利与弊利:(1)有利于缩短学制,节约宝贵的青春年华:正常情况下,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共10年。我国很多高校,博士已经默认4年,有的因论文而延长到6年甚至更长。学制太长了,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是18—35岁之间。有人统计过,取得化学诺贝尔奖成就的平均年龄是32岁。博士毕业就30岁左右了,工作不了几年,还没有积累多少实际工作经验,就过了精力和创造力的高峰期了,把创造力的黄金年龄段浪费在了课堂里。这势必影响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概率。如果本硕博连读,则可节省大量时间,不用上那么多课,不用复习考研,不用花那么多时间找工作。这些可都是宝贵的青春时间。这样还可让学生提早接触研究,提早掌握科研思路,在创造力旺盛的时期就具备了科研能力,显然更易取得成就。(2)有利于深入研究:研究最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忌蜻蜓点水。只有沿一个方向长期研究,咬住青山不放松,才能做到“精尖”,才容易获得大突破。弊:研究比较枯燥,有可能会因忍受不了繁重而枯燥的学术研究,中途退出。还有一担心压力太大没法正常毕业,增加学生的烦恼和担忧,形成心理疾病隐患。本硕博连读的话,能见识到的人和事物会相对减少,也就难以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哪,容易变成一只井底之蛙。另外,本硕博连读的超长战线容易让学生产生读博就混个文凭的想法,这样也难以有优秀的研究成果。02 本科毕业后还想继续深造,一般都是哪些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本科毕业之后不会立刻就业,而是选择读研,大多是因为以下这些原因:(1)名校情怀。很多学生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所以想通过考研与自己心中的大学结缘。(2)喜欢校园环境。有些同学之所以喜欢继续读研究生,就是因为喜欢学校这个气氛,不用去勾心斗角,不用去想防人害人的事,一直求学,实验再忙也是十分美好的事情。(3)躲避就业压力。一项针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流向的网上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读研理由是因为“就业前景好”,达到36%的比例。通常在工作招聘中,只招硕士学历以上的占28%,只招本科的仅占11%,剩下的61%兼招研究生和本科生,而且一般研究生优先。就业期待成为大学生们读研的最大动力。因为中国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挤到大学里来,造成了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不好就业,怎么办,高不成低不就,就只好选择继续读研究生,以此来缓解就业的压力。(4)追求高学历。读研究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意味着拥有美好的前程,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社会地位。现在的社会虽然说看重能力,可是实际上,对于学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很多人因为学历低、收入低而选择继续读研,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以便未来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已制定相关政策,研究生在晋升晋级等方面均要比本科生起点高而且速度快,企业方面虽然没有硬性政策,但出于争夺人才的考虑,研究生更被看重,发展前景也要更好。(5)人生规划和目标。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依赖家庭,父母年轻时没有实现的理想转移到子女身上来了,父母们拿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架势,谆谆告诫子女,如果不提高水平,没有研究生头衔,就会落伍,甚至可能被淘汰。当然,当中也有很多考生是想通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学习,从而使自己能够迅速成功的。有些学生是很有想法的,对自己的规划很明确,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确定自己的未来。(6)素质追求。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学生的知识结构、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学历的同时,文化素质也得到相应增高。为了追求提高素质和增加知识,从而进入到研究生生活之中。03 清北8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深造,都去哪了?据知情人士透露,清北的本科毕业生如果想继续深造,多数不会选择所在的本校继续读研。高校的层次越高,深造的人数越多。从官方每年的数据看,清华北大两所院校教的本科毕业生更喜欢深造,差不多有80%的本科生继续读书。在选择就读院校的人,大概有一半的考研人会选择国外院校。首先清华北大作为我国最好的学府,教育水平已经属于最先进,但与世界其他名校相比,实力还有所欠缺,这是一个客观情况。本科生选择深造,还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水平,大多数人愿意选择一所更好的院校。成绩足够优秀的学生就会报考国外更好的院校,比如麻省理工、哈佛等世界名校。其次从某些专业方向看,我国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远不如国外,一些专业属于空缺部分,为了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选择国外的优秀学校也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去世界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学习专业技术,对个人学术前途和就业发展都有好处,而且一定有一部分人才愿意回到祖国,这对于我国的科技进步发展是一件好事。另外,清华北大的学子都是非常优秀的,一些热爱科研的人想要获得更好的科研设备和环境,就会考虑国外院校,的科研氛围更好,给学生的扶持补助比较多,有利于更好地做研究,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从全人类的科学进步来讲,让这些优秀的人才获得更好的科研条件,为科学进步发展做出贡献,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当然不排除一些学生想要在国外工作生活,高学历人才在国外得到重视,薪资水平比较高,生活水平也比较高,一些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打算。其实这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不必苛责。我国对高学历人才可以多一些激励措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科研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国,为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其实,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读研读博还是踏入社会,都些都是个人的选择,凡是选择,有利必有弊,有舍必有得,你只需坚定:“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学有所思,学以致用,必大有可为。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培养科研后备军,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如下:6月底,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开放报名,42个实验室共开放78个实习名额,实习期为4周,主要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高校开展科研实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说明我国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学子大有人在。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浙江大学甚至提出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再看看最近国家青少年大赛获奖的那些中小学生项目,一个个都是高大上的科研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叫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都做不出来。而小学生的基础最多只有语、数,怎么可能具备处理复杂高精尖科研难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说连小学生真能做出教授、博士都做不了的科研难题,要么说明我们的教授、博士太菜了,要么只能说是天才少年,俺更希望是后者,而非前者。国家培养科研后备军,不是从小学生抓起,而要从本科生抓起。本科生更方面基础知识已经具备,稍微训练和练习,就能很快上手解决一些常规科研难题。这一点带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的老师,肯定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网络上都能找得到,也能自学,所以现在的本科生可以说,平均的综合能力会比以前的本科生更加优秀一些。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顶尖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要有足够多的顶尖人才,还有一种培养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就是所有专业可以借鉴医学领域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从本科开始,就挑选出一批将来有希望以科研为终身事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本硕博的一贯制培养,甚至到就业都能直接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安心学习,另外一方面可以有长时间和更早的科研训练和目标,这相比于其他普通本科生而言,是拥有巨大资源和时间优势的。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很耗时间的专业,不但难学,而且只要下决心将来要在三甲医院工作的话,博士文凭是必须的,这样下来,临床医学就需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同样是临床医学读8年,但是有两类学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很多考生问,是读双非南方医科大学的8年制本博,还是读211天津医科大学的5+3本硕一体化?看似选择211的天医大名头更响,但事实上南方医科大学的8年本博更值得读,为什么呢?先说结果,如果不太重视地理位置的话,小编还是觉得上南方医科大学的8年制本博更好,毕竟你想在天津医科大学拿到博士学位,需要5+3+3,整整11年,一般家庭的孩子还是耗不起的。无论是青春年华还是家里的经济负担,都不容浪费。同为8年,本博的8年制和本硕的5+3之间有何区别?8年本硕出来就是博士,二这个5+3一体化有点难以理解,从15年起,教育部把原来的7年制本硕临床改为5+3一体化,5年本科毕业后,成绩合格就可以进入本校和住院医师规培结合的3年临床硕士的学习,好处是,可以获得规培证书,8年本博期间则没有规培经历。以前医学专业本硕连读需要读7年,现在需要读8年,增加了一年。全国只有15所学校可以开设这样专业,比如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985院校。毕业时你将拿到四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你就不用再参加规培了,很好的一个政策。不过这两种学制各有利弊,8年本硕博可以一次性拿到博士文凭,而且只需要8年,但缺少规培等系列证书,而5+3一体化可以获得规培证,但文凭只是硕士,如果想进三甲医院的话,还需要继续进修,所以两者相比较来说,获得博士文凭含金量要更高一些。如果是博士毕业,基本上只要你的学校是名校,导师不错,并且发过几篇不错的论文,进入三甲基本问题不大。南方医科大学虽然不是211,也没有评选上双一流,但是它却是当初最早的重点大学之一,除了几个211大学的医学院,自然也可以算是一个名校了。虽然天津医科大学是211,但是临床医学的水平,南方医科大学可以与之抗衡,南方医科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都是B级学科。如果你想在天津工作,选择天津医科大学还是可以的。医学专业毕业和财经类都会受点地域影响。现在当医生需要规培的原因呢,博士毕业如果没有规培证或者医师资格证,外校毕业的不如自己学校的亲儿子。大家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