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本科生做科研,要避免功利心作祟,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兴趣!息息相通

本科生做科研,要避免功利心作祟,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兴趣!

8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科创新计划,2018年立项课题的结题答辩会在中科院光电所进行,实验室有一支队伍参与了结题答辩,经专家评审,在近20支队伍里,综合排名第8,他们是前期立项队伍中途放弃后,临时组队后期加入3位本科生,为了尽快熟悉课题背景,他们经常到实验室旁听研究的学术交流会,主动请教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参与研究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件,在立项的4个课题中,他们是完成的最好的一组。这三位新同学都不是成绩很优秀,而且具备推免保研的学生,他们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参加这个项目的。如今的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同学,在校期间,都想尽早的接触科研,成绩越突出越好,越有想法的学生,更是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有很多,参加课程设计、科创竞赛、或者参加创新创业计划,有的同学更是主动联系任课老师,去所在实验室去学习,参与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如今各个高校也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制定了很多的政策。学生参与科研,不仅仅收获了宝贵的科研经历,还收获了诸多成果,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等。有的同学是因为这些科研成果选择去科研的,会对自身的保研加分以及出国简历起到更好的装饰,其实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出于短期利益及功利思想为目的的科研经历,只是但方面的注重有或者没有,而不去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结果更加助长了大家的功利心,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浪费指导老师的心血。如今的本科生创新基金、科创竞赛指导经验的老师,心里总是堵得慌,因为每年创新活动开始的时候,总是有大量的学生报名,但是中途却有大量的学生选择放弃,只是为了在简历上能够有一些文字的装饰。如今低年级本科生中,虽然课程任务不多,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但专业基础缺失或薄弱,无法去进行高质量的科研,快要毕业的高年级同学,有了基础,却没有时间来参加科研任务,只能把科研的初衷和任务放在后面,只有少数有兴趣的同学外,科研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仅仅是装饰门面的副产品。我们要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持肯定态度,但是中间的管理应该加强,不能让科研工作成了学生满足自身功利心的工具,这样就和科研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不可听也

本科生科研指南(16):文献脉络

当前知识的更新频率很快,每年有上百万篇以上的论文发表,形成的数据库浩如烟海。文献调研的目的并非穷尽的去阅读所有相关文献,而是有重点的阅读与研究主题最为契合且重要的文献,从而能够提升对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大部分本科生尚处在知识积累和增长见识的重要阶段,未来人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时应该更加注重研究视野的培养,而非文献中的细枝末节。基于以上认识,阅读文献时可以有意识的思考该研究主题的研究历史、形成的研究分支、获得的重要进展、和该领域活跃的学者等等。具体而言,本科生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详细了解研究主题下已形成的各个研究分支的概况。当前,学科细分、学科间交叉融合非常普遍,各个学科的内涵都在不断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形成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研究分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泡随处可见。例如,烧水时容器底面不断涌出的水相变后产生的蒸汽泡,游泳时拍打水面时在水中形成的空气泡,洗衣服时加入洗衣粉或者洗涤剂在水中产生的肥皂泡。即使对于研究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空气泡和蒸汽泡,其已经存在的分支便已非常之多。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分支及其关注点枚举如下。1、对于动物学家,重点关注与气泡相关的水生动物的捕食行为,例如座头鲸利用气泡围困鱼群进行捕食,枪虾利用其身体产生的剧烈振荡的汽泡捕食小虾。2、对于物理学家,重点关注汽泡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发光、射流等物理现象。3、对于声学家,重点关注水下航行器在行进过程中因汽泡的破裂产生的噪声及其对航行器隐身性能的影响。4、对于材料学家,重点关注汽泡引起的材料破坏的机理及材料表面的损伤特性及防护方法。5、对于医学家,重点关注利用汽泡溃灭的能量进行高精度、低创伤的医学治疗。6、对于水力机械领域学者,重点关注汽泡的形成对机组内部流动及宏观特性的影响。7、对于光学领域学者,重点关注激光诱导产生的汽泡初期阶段的等离子体演化机制。8、对于化工领域学者,重点关注表面活性剂对气泡生成的影响以及气泡对于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即使对于一个简单的气泡和汽泡现象,其形成的研究分支已不胜枚举,大大超出了本科生能够承受的文献调研的范围。若本科生不注意研究脉络的梳理和关键问题的提炼,不但阅读文献时劳心费力,难以长期坚持,而且对文献的领悟及研究结果精髓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其次,深入了解已经形成的各个分支的研究特色。因为依托的研究背景和拟取得的研究目标的不同,每个分支均会具有自己鲜明的学科和研究特色。在阅读文献过程中,认真思考和体会这些特色和不同分支间的互补性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例如,同样是研究气泡破裂时带来的材料破坏,各个分支的研究重点大不相同。对于物理学家,研究的重点侧重于新现象的发现及其物理机制的阐述。对于水力机械领域学者,研究的重点则侧重于这些新现象对于水力发电机组内部流动和机组宏观性能(比如运行效率和发电功率等)的影响。对于材料学家,研究的重点则侧重于依托这些新发现的物理机制,设计并优化现有的材料,使其可以抵抗或者减轻气泡破裂带来的材料破坏。由上例可以看出,上述研究视角的差别可能带来很多新的想法,甚至如果能够不断深入便可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因此,在文献调研过程中,本科生可以尝试不断思考、体会所在学科学术研究的特色,并与同一研究主题下相关学科进行比较、借鉴,这样便可以逐步开阔研究视野。最后,重点关注学术分支形成过程中的起到开创性作用的重要论文。每个学术分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若干重要的学者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他们或发现了新的重要现象,或引入了前沿的研究工具,或发明了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诸如此类。这些重要的论文在学术分支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发了后续大量学者关于此问题的思考和相关研究的跟进。例如,气泡在极端条件下振荡并破裂时会使其内部温度急剧升高,产生发光现象。这一现象在二十世纪50年代便已经观察到,但相关的定量研究进展微弱,核心的原因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精确控制气泡行为及其发光现象。二十世纪90年代,若干学者合作研发了一个采用声场精确控制的单个气泡稳定发光的装置,可以形成长期稳定发光的气泡并具有非常好的可重现性。随后,该领域的研究井喷式发展,大量学者迅速进入这一前沿领域,产生了很多高水平的成果,从而形成了单个气泡声致发光研究这个内涵丰富的学术分支,对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也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有争论的议题。本科生应将自己的宝贵时间多用来去阅读这些开创性的论文,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后续有机会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指导本科生的若干经验,一些相关建议梳理如下:学会同主题阅读每个分支文献均不少,采用同主题阅读很适用于本科生时间较为零碎这一特点。比如,本科生可以用周末的一个上午集中精力围绕一个较为精细的研究主题开展阅读。主题的选择可以是某种最新的研究设备、某个学者或者课题组在此领域的系列研究论文等等。关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不同领域间的互补性很强,有时候对于某研究领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另一个领域却是已经突飞猛进。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时可以多尝试去借鉴其他领域的丰富成果和研究思路,这样形成的学科交叉更为可行。找到该领域的重要开创性论文在文献调研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去找到有价值的论文,比如关注被其他学者引用非常频繁的若干论文、文献引言部分的论述中经常被提及的重要工作、知名专家综述中高度认可的论文等等。通过不断去阅读优秀论文,本科生的科学鉴赏水平也会逐步提升。不必太在意论文的发表时间除了一些近期刚刚发展和兴起的技术和领域,本科生的大部分文献调研应该更多关注学术思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等等过程,不必太在意其他。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战记

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

本科生闯科研丛林,如何走出尴尬 学生:期待“师傅领进门” 教师:确立“科研思维”最重要“我第一次进课题组,听组会,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张萌(化名)说。像张萌一样,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本科生做科研应解决三大问题本科生做科研应该如何定位?这是学生和导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科研的定义是什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学生殷硕(化名)给自己设问:“首先你得搞明白,做科研、跟组会和打杂有没有区别。”殷硕大二就“幸运地”进入了一个代谢组学方向的课题组,他理解,“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里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以目的为导向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刷试管的工作则是“打杂”。他所在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是大势所趋”。殷硕观察,做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少之又少,仅仅跟组会和纯打杂的则大有人在,不过在他看来,所谓“打杂”和所谓的“做科研”其实是分不开的,“这是个过程”。但还有一些“打杂”的本科生对现状不太满意。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基础医学专业的李竞奕(化名)说:“进实验室就是帮导师采标本,‘水’了一个学期,啥都不让干。”其实,一些导师在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时也有点不知所措。“我经常反思我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皮圣雷觉得,本科生做科研必须先解决三大问题,否则他们在课题组里的处境就会略显尴尬。首先,本科生大多“不确定今后的路要怎么走”。皮圣雷认为,由于无法在本科阶段准确地判断出学生以后是否准备做学术,所以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太好把握,“如果以后他不做学术,按照要求研究生一样去培养他,就可能让他误入歧途,而且拴着人家帮你‘打工’,也不厚道”。另外,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不够强。“带本科生做科研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菜鸟’打副本练级的过程,不能期待他能独立完成任务,应该是导师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简单的环节,并制定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引,以及说明导师想要的效果,这样他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和指引一步一步完成”。第三,本科生的学术理论体系不健全,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其中有些能力可能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由于以上原因,皮圣雷总结,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有“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需要被体谅。本科生到底应该在课题组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导师该如何帮助本科生找准定位?本科生如何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转化成存在感和成就感?这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议题。本科生做科研,期待“师傅领进门”而在必要的心理建设之后,不少本科生还是一踏进科研丛林就“两眼一抹黑”,急切地盼望明确、具体地指引。像张萌一样,受访同学回忆起初接触科研时的感受,都觉得自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简直“弱爆了”。文献搜索有如“大海捞针”“英文文献只能看懂连词”“开组会听了一年多才听懂”“写英文论文一天只憋出50个单词”……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科研思维欠缺等原因,本科生在课题组中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面对眼前的几座大山,感到寸步难行。该如何突围呢?同学们很期待“师傅领进门”。殷硕虽然早早就进了课题组,但“没人带,就靠自己野蛮生长”。“老师很忙的,没时间管本科生,不懂就问师兄师姐,再不懂,才问老师。”殷硕说。他形容自己是个“挺要强的人”,“谁还没点焦虑啊,自己克服克服呗”。他自己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寒假在家写论文经常凌晨两点才睡觉,乐此不疲地上下求索。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的李夏静(化名)也很焦虑,因为结题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实验成果却一直出不来。她和导师的沟通存在严重的问题:“导师虽然告诉了我整个实验的预期成果,但是没有指导实验方案怎么具体设计,我其实一直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导师一直鼓励我去尝试,其实我是希望她帮我指一个明确的方向。”相较前两位同学而言,武汉一所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蔡泽琛(化名)在本科期间做科研的过程就非常顺利,而且结果很符合自己的预期。“导师当然会意识到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做课题之前就会告诉我们要学什么。”他介绍说:“导师初期的指导能够帮我们快速入门,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个科研选题都是老师给的。我的导师直接给出了整个科研课题的路线图,把阶段性成果都先猜测出来了,我的工作就是把中间的过程补充好。等到第二个科研项目的时候,部分选题思路来自我的导师,他还负责帮我联系了校内外专家,同时也参加了很多讨论。”当然,蔡泽琛自己也非常拼,“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大二的寒假大年三十还在写代码、跑模拟”。从大二到大四,蔡泽琛已经产出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以及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并且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直博项目。蔡泽琛觉得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而是精心挑选来的。他总结说:“既不能挑那种很多帽子的导师,否则导师的组很大,很难有时间带本科生,也不能挑已经不太参加科研的老师。比较合适带本科生的其实很多都是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学生们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把导师和同学的交流规范起来。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苦涩,我觉得科研只适合少数人。”李夏静说:“我认清了科研的现实,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重复地做实验,去验证,我更希望能够快速看到我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以后我会尽量不走科研这条路。”李夏静和李竞奕都对科研没有好感,而蔡泽琛却尝到了科研的甜头。那么,是不是每个本科生都应该尝试做科研?本科生应该从科研中获得什么?皮圣雷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导师,他有时候不敢鼓励本科生都去做科研,“可能人家以后不准备做学术,而是准备直接工作”。但反过来想,他也深知做科研的好处。“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需要教本科生一些‘方法’。而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学习。”皮圣雷认为,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再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和工作,“不管未来走不走学术之路,这都是他们需要的”。事实上,皮圣雷的想法在一些本科生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科研经历对你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科研思维!”张萌面对问题脱口而出。她认为,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操作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这帮助她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这个世界,以便给自己定下一个发展目标。张萌的老师平时上课时会对大家的科研思维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讲解科研形势、科研手段等,“然后,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不断走,错了再回来”。殷硕也感受到了科研思维的魅力,因而愿意在科研的苦海中继续快乐地遨游。但不同于张萌对科研思维的理解,他给科研思维的定义更接近于“习惯”。他说:“现在我听一场报告,不只是被动灌输,也会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结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科研思维已经贯穿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了,干啥都要理清思路。”科研思维的价值仿佛已经在师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而其内涵之多样仍旧有待探索。就像解决本科生做科研遇到的其他问题一样,皮圣雷说:“答案不一而足,还在摸索之中。”(记者 张茜 实习生 徐司羿)

泂酌

作为本科生,在本科期间搞科研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现在,越来越多本科生参与到了科研当中,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这种现况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科研基地逐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推动了本科生更早进入课题、实验室和团队,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将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更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定义,如何找到自身的课题研究角色?科研的定义是什么?科研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我们第一步要搞清楚,做科研、跟组会和后勤打杂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上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和刷试管的工作就是“后勤打杂”。本科生在科研入门前期的独立前行其实,一些导师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也会表现的有点不知所措,本科生做科研前必须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本科生大多对科研道路比较迷茫。由于没有办法在本科阶段精准的判断出该学生是否未来准备做学术,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好把握。第二,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待加强。与本科生一起做科研,基本是和小白一起打副本升级的过程,而且本科生未具备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第三,本科生未构建健全的学术理论体系。知识储备缺乏、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这些能力还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总结以上原因,本科生在入门科研前期需要野蛮生长,同时导师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十足的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是需要被体谅的。工作与学术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科研思维”科研思维是什么?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得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以便给自己发掘下一个理想目标。现在知识领域高速发展,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本科生需要学习接触到更多知识,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能够把科研思维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上,不管将来是否做学术,都是目前需要学以致用的。科研思维的价值目前已经在导师与学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但其中的内容之多还有待去探索,更多是为了学生能够像解决科研问题一样去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

春咲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走出尴尬

熊丙奇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7月8日《中国青年报》)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这首先必须搞清楚“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偏离了初心。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是通过给本科生提供与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做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体验科研过程,由此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科研”的立足点也是搞教学,培养人才,应该重视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指导,让他们在参与科研中收获成长。但是,在大学的具体办学中,有的大学和教师却是从科研成果角度理解本科生“做科研”,这就让本科生“做科研”陷入尴尬。基于科研成果推进本科生“做科研”,有的导师就会认为本科生没能力做科研,对科研项目无法作出实质贡献,因此并不愿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甚至将其视为麻烦、增加工作量。有的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导师一直不派任务,就是派任务,也只是打杂,就是由于这方面原因,这让不少学生觉得“做科研”没什么意思。本科生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是很普遍的,而教授对本科生也很重视,会以导师身份布置学生参与科研的任务,并花时间了解学生进行科研的情况,和学生交流参加科研项目的心得,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参与科研遇到的问题。这让学生能逐渐进入科研的节奏,从不会、不懂,到快速融入科研团队,甚至可在一些重要学术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用科研机会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目的。在我国,大学的功能经常被定位为三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超过人才培养之势。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就是研究型大学,学校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一流人才培养,即通过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这和大学考核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有关,我国考核教师,主要用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教师于是围着这些指标转,不能为这些指标作出贡献的教学活动,就会被边缘,甚至被视为负担。用是否撰写、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到专利,作为评价本科生“做科研”教育改革和参与学生本人的重要指标,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做科研”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学校就宣传本校本科生发表多少论文。为此,有的学生参与“做科研”就以能否发表论文作为有无意义的判断依据,似乎没有发表论文,“做科研”就无意义,还有的学生则急切地想在本科期间就发表论文,为自己评优、研究生免推资格增加砝码,由此滋生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等弄虚作假问题。因此,要让本科生“做科研”走出尴尬,做好本科生“做科研”的教育改革,让学生通过“做科研”获得成长,就必须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初心上来,“做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科研成果。说到底,本科生“做科研”,要让学生不迷茫,导师不困惑,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做科研”就很自然地成为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内容。

不离于宗

本科生闯科研丛林,如何走出尴尬

万象本科生闯科研丛林,如何走出尴尬学生:期待“师傅领进门” 教师:确立“科研思维”最重要“我第一次进课题组,听组会,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张萌(化名)说。像张萌一样,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本科生做科研应解决三大问题本科生做科研应该如何定位?这是学生和导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科研的定义是什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学生殷硕(化名)给自己设问:“首先你得搞明白,做科研、跟组会和打杂有没有区别。”殷硕大二就“幸运地”进入了一个代谢组学方向的课题组,他理解,“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里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以目的为导向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刷试管的工作则是“打杂”。他所在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是大势所趋”。殷硕观察,做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少之又少,仅仅跟组会和纯打杂的则大有人在,不过在他看来,所谓“打杂”和所谓的“做科研”其实是分不开的,“这是个过程”。但还有一些“打杂”的本科生对现状不太满意。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基础医学专业的李竞奕(化名)说:“进实验室就是帮导师采标本,‘水’了一个学期,啥都不让干。”其实,一些导师在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时也有点不知所措。“我经常反思我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皮圣雷觉得,本科生做科研必须先解决三大问题,否则他们在课题组里的处境就会略显尴尬。首先,本科生大多“不确定今后的路要怎么走”。皮圣雷认为,由于无法在本科阶段准确地判断出学生以后是否准备做学术,所以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太好把握,“如果以后他不做学术,按照要求研究生一样去培养他,就可能让他误入歧途,而且拴着人家帮你‘打工’,也不厚道”。另外,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不够强。“带本科生做科研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菜鸟’打副本练级的过程,不能期待他能独立完成任务,应该是导师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简单的环节,并制定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引,以及说明导师想要的效果,这样他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和指引一步一步完成”。第三,本科生的学术理论体系不健全,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其中有些能力可能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由于以上原因,皮圣雷总结,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有“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需要被体谅。本科生到底应该在课题组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导师该如何帮助本科生找准定位?本科生如何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转化成存在感和成就感?这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议题。本科生做科研,期待“师傅领进门”而在必要的心理建设之后,不少本科生还是一踏进科研丛林就“两眼一抹黑”,急切地盼望明确、具体地指引。像张萌一样,受访同学回忆起初接触科研时的感受,都觉得自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简直“弱爆了”。文献搜索有如“大海捞针”“英文文献只能看懂连词”“开组会听了一年多才听懂”“写英文论文一天只憋出50个单词”……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科研思维欠缺等原因,本科生在课题组中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面对眼前的几座大山,感到寸步难行。该如何突围呢?同学们很期待“师傅领进门”。殷硕虽然早早就进了课题组,但“没人带,就靠自己野蛮生长”。“老师很忙的,没时间管本科生,不懂就问师兄师姐,再不懂,才问老师。”殷硕说。他形容自己是个“挺要强的人”,“谁还没点焦虑啊,自己克服克服呗”。他自己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寒假在家写论文经常凌晨两点才睡觉,乐此不疲地上下求索。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的李夏静(化名)也很焦虑,因为结题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实验成果却一直出不来。她和导师的沟通存在严重的问题:“导师虽然告诉了我整个实验的预期成果,但是没有指导实验方案怎么具体设计,我其实一直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导师一直鼓励我去尝试,其实我是希望她帮我指一个明确的方向。”相较前两位同学而言,武汉一所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蔡泽琛(化名)在本科期间做科研的过程就非常顺利,而且结果很符合自己的预期。“导师当然会意识到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做课题之前就会告诉我们要学什么。”他介绍说:“导师初期的指导能够帮我们快速入门,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个科研选题都是老师给的。我的导师直接给出了整个科研课题的路线图,把阶段性成果都先猜测出来了,我的工作就是把中间的过程补充好。等到第二个科研项目的时候,部分选题思路来自我的导师,他还负责帮我联系了校内外专家,同时也参加了很多讨论。”当然,蔡泽琛自己也非常拼,“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大二的寒假大年三十还在写代码、跑模拟”。从大二到大四,蔡泽琛已经产出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以及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并且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直博项目。蔡泽琛觉得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而是精心挑选来的。他总结说:“既不能挑那种很多帽子的导师,否则导师的组很大,很难有时间带本科生,也不能挑已经不太参加科研的老师。比较合适带本科生的其实很多都是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学生们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把导师和同学的交流规范起来。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苦涩,我觉得科研只适合少数人。”李夏静说:“我认清了科研的现实,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重复地做实验,去验证,我更希望能够快速看到我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以后我会尽量不走科研这条路。”李夏静和李竞奕都对科研没有好感,而蔡泽琛却尝到了科研的甜头。那么,是不是每个本科生都应该尝试做科研?本科生应该从科研中获得什么?皮圣雷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导师,他有时候不敢鼓励本科生都去做科研,“可能人家以后不准备做学术,而是准备直接工作”。但反过来想,他也深知做科研的好处。“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需要教本科生一些‘方法’。而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学习。”皮圣雷认为,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再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和工作,“不管未来走不走学术之路,这都是他们需要的”。事实上,皮圣雷的想法在一些本科生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科研经历对你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科研思维!”张萌面对问题脱口而出。她认为,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操作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这帮助她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这个世界,以便给自己定下一个发展目标。张萌的老师平时上课时会对大家的科研思维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讲解科研形势、科研手段等,“然后,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不断走,错了再回来”。殷硕也感受到了科研思维的魅力,因而愿意在科研的苦海中继续快乐地遨游。但不同于张萌对科研思维的理解,他给科研思维的定义更接近于“习惯”。他说:“现在我听一场报告,不只是被动灌输,也会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结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科研思维已经贯穿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了,干啥都要理清思路。”科研思维的价值仿佛已经在师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而其内涵之多样仍旧有待探索。就像解决本科生做科研遇到的其他问题一样,皮圣雷说:“答案不一而足,还在摸索之中。”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茜 实习生 徐司羿 来源:中国青年报来源:中国青年报

夺命屋

骄傲!广州大学本科生取得科研重大突破,频频登上SCI期刊!

对于未来有志于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本科学习期间积累的科研经验对其后续深造大有益处。近年来,广州大学实施教学设施开放共享,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等面向本科生开放,大力拓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渠道和方式,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参加科学研究和自选实验课题的研究,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上半年,学校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SCI期刊发表论文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2016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李锦韬同学在曾衍瀚副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IEEE ACCESS》(IF 4.098)期刊上发表题为"Automatic Structure Genera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CMOS Voltage Reference Circuit"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利用进化算法实现模拟集成电路参数的智能优化和拓扑结构的自动生成,通过引入OOR函数以及改进算法,解决优化电路中出现的约束问题。所提出的方法提高了算法收敛速度以及优化能力,减少优化过程中的欠拟合以及过拟合的现象。目前已在基准源电路以及LDO电路中实现电路参数智能优化,其中在基准源电路中可同时实现自动生成电路拓扑结构和电路参数智能优化,所生成电路性能与人工调制电路相比有较大提升。2.教育学院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本科生发表SSCI论文日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2016级本科生张新彤、梁靖晖相关学术科研成果,先后被多个国际SSCI期刊录用。张新彤同学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简洁高效的大五人格测量问卷简版,助力研究者和工作者进行高效率的人格测评,并在《PLOS ONE》(IF=2.776)上发表论文。张新彤还对多个青少年精神病态测量工具在司法环境下进行了效能验证,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IF= 2.129)发表两篇论文。梁靖晖则对反社会人格测量工具在中国的测量效能进行了全面验证,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urrent Psychology》(IF= 1.468)发表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为中国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工作提供了测量学上的视角和理论依据。3.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创新班学生在知名SCI期刊发表2篇成果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2018级创新班本科生陈煜、罗芳、邢慈湃、陈卓容和陈乐昕同学在区块链与联邦学习的研究领域各有1篇创新成果被知名SCI期刊录用。区块链作为点对点网络、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提供了一种在不可信网络中进行信息与价值传递交换的可信通道。然而,一旦发布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存在漏洞,合约将无法撤回修改,因此智能合约的漏洞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邢慈湃、陈卓容、陈乐昕等同学在论文"A New Scheme of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mart Contract with Machine Learning"提出了"切片特征"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他们的方案相比于已有方案检测效果有显著提升,该成果成功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重点SCI期刊《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IF= 2.39)上。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数据隐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大多数行业数据呈现数据孤岛现象。2018级创新班陈煜、罗芳同学在李同博士后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可信执行环境下的解决方案,这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在隐私保护性和训练可靠性同时得到实现的联邦学习方案,该成果近日成功发表在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IF=5.3)上。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多位本科生合作发表SCI一区论文日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在仿生神经突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一区顶级期刊Nanoscale(IF=9.927)。该研究成果由葛军博士、秦杰利博士和潘书生教授等共同合作完成,参与者还有2017级光电专业本科生马泽霖、陈威龙、曹栩诚、颜健锋和房华恒。葛军博士和潘书生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神经形态计算具有与人类大脑类似的信息处理机制,因此被认为是解决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及突破冯诺伊曼瓶颈限制的新技术。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仿生神经突触,二端口的忆阻器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好等优势因此被看作是仿生神经突触的理想载体。本项研究以非钙钛矿相CsPbI3为基础的高稳定性人工神经突触器件,这使得制作低成本、高密度的实用型突触阵列器件成为了可能。一直以来,广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四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尤其注重追求学术卓越,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不少本科生同学在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优异成果。如今正值志愿填报季,欢迎广大学子报考广州大学,金秋九月,期待与你一起在云山珠水边探索科学奥秘!

何晏

本科生科研指南(9):参加组会

组会是导师指导课题组内相关同学开展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本科生学习各项科研技能、体会科研工作魅力的重要途径,务必定期参加。不同课题组的规模、组织形式和特色迥异,但其组会上的内容和信息大体上有一定共识。具体而言,组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组会期间导师会对科研工作的思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一般而言,导师可通过讲座等方式,定期全面梳理当前科研工作的核心方向、工作要点、同行进展、存在问题等等。此类讲座一般高屋建瓴,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对于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本科生最有启发。比如,导师近期刚刚参加完若干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通过与相关学者的交流了解了很多同行的最新进展以及实验测量方法,后续又阅读了很多会议论文以及相关文献,从而形成了该领域一些最新的想法和思路。这个时候,导师便会通过组会讲座的形式将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重点难点进行一番系统性的梳理,并对相关研究方向同学的科研课题及任务内容做出分工和调整等等。这些都是该领域最为前沿的进展和想法,也是本科生能够快速了解该领域前沿动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其次,组会报告是详细了解课题组最新进展的有效途径。组会期间,一般会安排2-3个同学做报告,导师进行点评和提问,其他同学也可以适当参与。组会报告的内容可以很丰富,基本涵盖了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文献调研方面可由某同学围绕近期发表的5-10篇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并联系经典文献详细阐述该科研方向的最新进展、主要结论和未来工作的建议,本科生可以通过这些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学习,初步掌握该方向的研究方法和若干进展。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汇报方面由拟毕业申请答辩的同学详细介绍其就读期间开展的重要科研工作,包括文献调研及总结、创新性提炼、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主要结论、论文章节、工作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本科生了解科研流程及写作规范的良好机会。各类执行攻略的汇总及介绍方面由负责编写该攻略的同学作为代表将攻略的编写思路、执行要点、注意事项、相关资料等等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例如,执行攻略可以是某个科研方向所涉及的重要科研仪器的操作攻略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介绍。本科生通过参加组会可以大概了解相关仪器的基本概况、操作要点等等,确保后续学习相关核心软件和科研仪器操作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并大大节省时间。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方面由近期在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同学对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结论、支撑数据等等做详细地阐述,并且可以汇总一下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的收获、碰到的困难及解决思路等等,这些都对本科生后续梳理科研思路、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规范有很大的帮助。学术会议演讲试讲方面由近期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同学将其汇报PPT进行完全模拟实战的试讲及演练,然后由导师和其他同学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另外,也可以完全模拟现场的环境,由课题组成员提出若干个听众可能感兴趣的问题,由试讲同学进行一一回答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轮流担任分会场的主持人,锻炼一下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上述过程,本科生可以学习到专业学术汇报的主要特征、详细流程和准备思路等等。最后,参加组会还有诸多的好处,罗列如下。认识朋友通过参加组会并能够很好的进行准备、互动和提问,本科生可以逐步融入到课题组的研究氛围之中,与导师、师兄师姐、其他本科生建立较好的学术与私人联系,这对于后续其在研究方面的成长至关重要。导师点评通过导师对于其他同学报告的点评,本科生可以详细了解学术报告的相关规范以及常见的问题,以后再做此类事情之时,便会多多注意,少犯错误。获得相关学术资源组会前后,都会分享很多的学术资源,包括重要文献、操作攻略、执行要点、会议纪要、报告PPT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助力本科生快速成长的优秀资料。如果本科生没有参加组会,即使有这些资源,但对于如何使用相关资源以及其核心要点的掌握均会捉襟见肘。未雨绸缪通过一段时期的组会报告的旁听和学习,本科生应该已经基本了解了科研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后其制定科研工作计划时便可以充分考虑重要核心因素,并能够制定出可行性和执行力均极强的科研计划。总之,组会制度是科研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若本科生可以长期坚持参加组会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对其个人的学术能力提高一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成人式

教授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被清出教师系列。需要改革评价机制

9月2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最近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发布,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毕业和课程难起来,不能是一进了学校就进了安全箱,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让那些天天睡大觉、天天打游戏、天天喝大酒的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01 教授的职责是什么?主要职责又是什么?根据我国《教师资格认定条例》第4条,我国教师共有七类:第四条 教师资格分为:(一)幼儿园教师资格;(二)小学教师资格;(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授只是大学老师的一种职称,并不是另外一种职业。教授也是属于教师,并非专职研究员。那么,大学教授的职责有哪些呢?2015年9月5日,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中提出了大学各级教师的职责。其中副教授和教授的职责是:(三)副教授1.独立担任并领导或指导一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每两年有一个学期讲授一门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或开新的选修课;组织并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2.担任学术指导人或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提出学术论文或做出科研成果;主持或参加编写、审议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及专著;掌握本学科范围内一个或几个方面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并能负责或参加审阅学术论文。3.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设计、革新实验手段或开设新的实验内容。4.指导研究生和教师的进修。(四)教授教授应担负比副教授职责水平较高的工作。教育司吴岩说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清除老师系列,也是居于这个规定来说的,是符合这个规定的要求的。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授的职责中哪个职责是排在首位呢?在《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是把独立担任教学工作排在第一位的,说明教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也说:“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02 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吗?国家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后,许多学校是把给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的一项考核指标的。因此,大多数学校里教授是给本科生上课的。至于愿不愿意则是教授内心的主观心理,外人不得而知。只能从客观上分析。一、上课比较烦琐,耗费大量时间。首先,上课就得制作PPT。一般大学里,一节课PPT最低也得制作30张,每一节课都要制作。制作PPT是一件繁琐的事,是比较浪费时间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大学教授的PPT一般比较简陋,不会像中学一样,注重色彩搭配、文字效果等,大学PPT主要是关注内容。其次,上课就得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就得批改。而改作业也是比较耗时的工作。因为大学作业不同于中学作业,中学作业都是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并且是现成印刷好的题目,一次作业也就一、两页。而大学的作业并没有专门的作业辅导书,都是老师布置。而且作业量很多,一次作业甚至可以写二、三十页。批改起来工作量很大。最后,上课必然就有考试与评测。这也是很繁琐的事。因为现在并不是和以前,出个题打个分就可以了。现在都是量化系统。出题达到什么标准、考试后要有考试分析、要有每个学生的学业评估等环节。此外,还有与学生的互动答疑等。所有这些都是消耗时间的,而教授的时间又很宝贵。二、上课待遇不如科研。一般一门大学课程约40个学时。每个学时,按200元算,才8000元。对于教授来说,这个钱实在微不足道。教授如果发表一篇SCI论文,学校可能奖励就有几十万。教授都可以申请科研项目。审核通过后,一年都有几百万的科研经费。虽然科研经费是用于科研的,但科研支撑的成果又是与奖励挂钩的。还有一些教授与校外企业有合作项目。也有的教授有外出讲学、报告、交流等活动项目。这些都比上课轻松实惠。对于教授来说,如果从金钱角度来看教学,实在是不值一提的,教学往往是有考核要求。三、大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学里,在各种评比中科研成果占据很大比重。在晋升职称,各种奖项的评选中,科研成果都是硬指标。而教学往往难于评估,在评比中占比较低。所以,教授更愿意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科研课题上,并且可以实现名利双收。03 热爱课堂的老师实际上,大学里也有很多老师喜欢上课。例如,河南大学的常萍老师坚守讲台三十多年,深受学生喜爱,每次上课教室总是座无虚席。讲课充满了激情和才气,思想价值极高。也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慕名前来听课,其语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在2015年10月退休之后,又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给学生上课。再如,现在的网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他的课通常是一座难求,场场爆满。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大学必然依赖一流的学生,而一流学生依赖一流的老师来培养。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出一流的人才。

造人

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有啥区别?看完我竟无言以对……

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怎么说吧!01/@61发际线已经说明了一切……02/@SuperMario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我会带你去那个地方,然后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并开枪给你示范。然后你跟着我学着开枪把老虎干掉。”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只关着的老虎,干掉它。”本科,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大约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给你一把猎枪,你自己琢磨一下该怎么用,会用之后去森林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硕士,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办法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你可以自己去买一把猎枪,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博士,老师告诉学生:“给你一堆小树苗,你去种一片森林,然后看看能吸引过来什么动物,等动物长肥了再捕猎回来……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种树。”03/@momo酱两个本科生相亲,聊时事八卦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两个硕士相亲,聊专业,聊工作,一起吐槽导师。两个博士相亲,互相介绍自己研究的领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对方发了多少SCI。04/@地图小子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看看本科生是怎样写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05/@QilanYuan博士和硕士从能力培养上,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他们适合的出路也大不相同。这里仅说说我理解的工科博士和硕士的区别。博士注重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解决领域内最前沿的问题以及发表论文的能力,这包括了你在自己领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此外你或许还需要学会很多学术圈的“游戏规则”。博士这条路,我觉得最适合将来进入科研领域的人,这些人的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当老师,去研究所,还有个别会去企业搞研究或者研发。博士去普通企业的最根本问题是,你在博士期间培养的大部分能力,可能并不是企业所看重的(企业就最注重的是做出产品卖出利润),所以待遇上一般不会比硕士高很多,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当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对于热门领域、实用技术的顶尖的研究人才,去企业可能都非常抢手。硕士主要培养的可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基本就是大部分企业所看中的能力。不同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至于毕业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专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多做一些很小的创新就够了。硕士途径培养出来的人,去企业也有能力胜任专业性强的工作,当然也可以继续深造,走科研道路。总而言之,念硕士是一个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选择,时间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竞争力又比本科生强很多;也是一个灵活度高的选择,将来去企业或者去学校都是可以的。06/@命运sniper本科生关注的问题:大学宿舍里都有哪些惊为天人的事情?有哪些适合学生去的旅游景点?如何进行考前突击?挂科/差点挂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硕士关注的问题:如何跟导师相处?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撰写一份亮眼的简历?如何快速完成毕业论文?博士关注的问题:如何高效阅读学术论文?有什么撰写学术论文的好工具?如何预防脱发?被延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相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7/@中国大学MOOC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浙江某高校化学、农学、电气工程、管理学等专业的十位博士生,以及新闻传播、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六位硕士生,整理了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形成如下内容:1.科研是一个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观望,硕士生在客厅踱步,博士生在书房坐定。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毕业设计和一些必须的科研活动通常只是硕博或者老师带着打打杂,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少有深入的思考。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导师框定课题范围之后,独立主导课题实现的全过程。硕士要解决从理论到应用的问题,方向上比本科时更进一步。博士则更多研究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所以博士的课题往往会更宏大,更底层,更具不确定性。2.本硕博在培养认知能力时的侧重点不同。从学生的能力成长上来看,本科着重培养基础认知能力,硕士在本科基础上着重培养认知创造能力,博士在硕士基础上着重培养细分领域更底层的认知创造能力。本科通过学习,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赏风景。硕士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小的科研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你需要用已有的方法论,或者对已有方法论略施改进,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博士则是通过自己长期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提出这个领域的一个或者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解决这些问题。3.心态上,学历越高面临的压力越大,这与研究生严格的科研要求、论文发表篇数、日常工作量、毕业要求、导师等息息相关。本科和硕士的专业性较弱,除了科目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需要花大量精力参加实习、培训、社团等,打造求职硬技能和软素质,提升求职竞争力,精力在学业上的集中度不够。博士生是华山一条路,全心全意做科研,毕业是第一要义,科研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随着学历的提升,文章久投不录、毕业遥遥无期、发际线越来越高、对象越来越难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同龄人越混越好等各种压力和烦恼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明显,博士生可能是大学校园内幸福感最低的群体。这正印证了那句很火的话,读研后才知道不读博并不是因为不想读博,而是读不了博。4.论文上,本硕博在研究领域、发表门槛、篇幅、题材、原创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科的论文是升级版的读书笔记,平均1万字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原创内容较少,以整理提炼前人的知识为主;硕士和博士论文以自己原创内容为主,硕士的毕业论文评价3万字达到毕业要求,博士平均则为5万。部分毕设要结合学生的实习经历,其中博士论文在篇幅和深度上远远超过硕士。在论文的门槛上,大部分硕士往往针对一些项目以及国内学术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也只需要发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则需要对国内外上最新的该领域研究进行学习并提出创新,层次上有区别。5.工作上,硕士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优势,博士生就业面缩窄。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性依次增强,所找的工作专业对口度依次增加,工作的研究性依次增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硕士生相比本科生学习研究能力更强;相比博士生,年龄与更广的择业范围是优势之一。而博士生相对本硕就业面会有一定缩窄,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为主要出口。08/@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区别的理解,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读书应该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宽;第二个层次应该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仅学了“是什么”,还要学到“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道理;第三个层次是要学到人家是怎么获得的知识,或知识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即了解别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第四个层次是如何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包括所需知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并从事科学研究;第五个层次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思路和理念应用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升。这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被动学习,后两个层次属于主动学习。前者需要老师来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而仅仅不是传授。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单纯学习知识或学习“是什么”。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期间会开始学习一些“为什么”。到了大学本科主要是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期间对“为什么”的掌握要比中学时多很多,并开始接触第三个层次,关于“怎样做”的问题,即学习一些初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独立做一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强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并开始涉及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开始能够做初步的、简单的研究。到了博士生阶段,基本上进入了主动学习阶段,即集中完成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看,硕士培养的是“会做事情”的人,博士培养的则是“会思考、会创新、有智慧”的人,这应该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使思考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而且这种思考是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你会从狭义的、只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思考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为广义的、对专业知识以外问题的思考。不了解科学的“外在”意义,一个博士只能算是一个会使用方法的技术员,这无异于只读了一个硕士。实际上,硕士以前的学习是一个能够“学进去”的过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经历一个“学出来”的过程。“学出来”指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了解这些会使你的学位比一个技术学位更有价值。你是否真正达到了博士的水平,并不单纯看你在科学之内取得了多少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够跳到“科学”之外去看科学、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