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飞越计划”启航啦!丨2018南京大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出征见侮不辱

“飞越计划”启航啦!丨2018南京大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出征

7月6日,南京大学2018年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联合出征仪式在仙林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发表讲话并为出征队伍授旗,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志林和宣传部、学工处、国际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相关院系领导出席。出征仪式现场 (佘治骏 摄影)据悉,南京大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开展已有十多年。早在2004年起,南京大学在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延展探索出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先后开展了中俄贝加尔湖联合科考、中法大地学阿尔卑斯联合科考、中美新西兰大地学联合科考等国际化科考项目。2017年,学校将国际化科考模式由地学延伸到考古学、艺术与文化创意、医学等学科,开展了中俄阿尔泰考古实习、意大利“艺术与文化创意”实践、南京大学—西澳大学医学生国际化实习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2018年,南京大学以“一流本科教育”目标为引领,结合以往国际化科考工作基础,共立项支持了10个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进一步扩展国际化科考学科领域,新增设立了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南京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南京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设计与开发、中韩社会调查国际联合科考、中希地中海大地学国际联合科考等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化科考的学生受益面,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吕建授旗 (佘治骏 摄影)中法阿尔卑斯国际联合实习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合作多次,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文瑄分享带队经验时强调,认真预习是野外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锻炼观察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走心的考察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艺术学院教授祁林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分别介绍了“重访文艺复兴”意大利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南京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的实践成果。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自力入选南京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设计与开发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她表示,即将到来的旅程都是全新的体验,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创新技能,感受不同的生活与文化。本年度有6个项目面向全国招收高中生营员,常州市第一中学的何相颐同学加入了中俄贝加尔湖联合科考项目,她对苏武牧羊的“北海”充满好奇,希望能通过这次项目增长见识和阅历,增进对地学知识的了解。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表示,南京大学不断探索本科教育新方法、新路径,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早期科研训练、拓宽国际视野、适应跨文化环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学们要珍惜机遇,融入实践,满载而归。吕建指出,近年来,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深入,本科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在立项数量、学科覆盖面、参加学生人数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今后,南大将继续以学生为本,加大支持力度,让更多学生从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中受益。吕建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盼:一是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团结互助,平安顺利完成科考之旅;二是要珍惜机遇、学有所得,高质量完成科考任务;三是要做好表率,以优异的综合表现为学校添彩、为祖国争光。他同时希望高中生营员充分感受科研魅力,早日确立远大志向,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新闻中心 高雅

优孟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美国卓越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或许能提供借鉴

图片来源:unsplash诸多研究表明,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顶层设计在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顶层设计中,首先,为了创造和维持良好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众多美国高校都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了明确且详尽的战略计划。这些战略计划不仅包括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数量、覆盖学科的广度和针对不同学生的训练方案,还包括必要的财政、设备和人员等资源保障问题。其次,为了落实相关目标,美国很多高校成立专门的办公室来统一组织和管理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要是组织、协调和资助全校范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并在各个院系和实验室配设协调员作为负责人,组织管理院系本科生科研活动。再者,在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并不是高年级学生或者荣誉项目学生的特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各高校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校园文化的建设,致力于为本科生提供高质量、宽口径的科研训练,项目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且学生科研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形成了浓厚的参与氛围。实施路径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实施主要基于研究项目、配套课程和暑期研究计划这三类路径。第一,根据学生在研究项目中的角色,可以将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分为两大类 :一是科研学徒制,即教师设置项目,学生根据兴趣与条件进行申请,申请成功后加入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项目中担任科研助理;二是学生原创性项目,即本科生提出项目方案,向学校等机构申请研究资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原创性研究。第二,为了更好地保障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开展情景性学习,美国各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配套课程,以真实研究问题为导向,以课程学习为抓手,学生通过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科研任务,有效提升能力;在后续科研项目中,指导教师把更多的责任和控制权交还给学生,逐步去除辅助手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第三,美国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较为完备的暑期研究计划,并且这些暑期研究计划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强调学科交叉,鼓励学生跨院系甚至跨校参与。管理机制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管理主要围绕成果管理、实施激励措施和设立专门的评价机制展开。为了增进学生的学术身份认同感,美国各高校积极传播本科生科研成果。同时,为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除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外,美国高校还在经费、评奖和晋升等方面对相关导师给予倾斜。并且,为了帮助师生和管理者反思项目实施的过程,进一步改善工作效果,美国各高校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设立了专门的评价机制。条件支撑聚焦于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良好发展的软硬件支撑,研究指出,首先,充足的资金支持对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至关重要。华盛顿大学每年有7400余名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这些项目经费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赠,例如玛丽盖茨基金会、华盛顿研究基金会、美国宇航局、美国宇航局等等。其次,除了资金支持外,本科生科研平台也是训练体系中软硬件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专门的实验室/活动室,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和研究的空间,方便与导师和同伴展开交流;满足科研基本需求的实验设备,以及校内外可付费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资源和高速计算网络;伦理审查委员会等监督机构;提供支持服务的行政和后勤人员等。最后,本科生科研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加强培训工作对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提高包括指导本科生科研在内的教学学术水平,美国相关专业学会和高校纷纷借助学术网络的力量为教师提供定期的师资培训。介绍文献:高众,刘继安,陈健坤.卓越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基于美国高校实践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04):55-61.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财政”。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夺尸者

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如何选择导师

首先,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初级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本科阶段的科研难度并不高,所以本科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与研究生选择导师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本科生选择导师时并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课题级别的问题,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根据自身的科研训练方向来选择导师,导师自身的科研方向往往是比较固定的,所以先考虑自己的方向,然后再考虑选择与该方向契合度比较高的导师。本科生选择科研训练方向,不一定要选择目前比较新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等方向并不都适合本科生选择,一方面新方向往往没有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新方向往往很难实现落地应用,对于本科生的就业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当前选择Web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嵌入式开发等方向就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是根据导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来进行选择,导师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学生的科研训练有较大的影响,通常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的导师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训练环境,包括实验室资源、行业资源、科研团队资源等等。通常在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年龄长一些的导师往往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些年轻导师的资源整合能力也非常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一点要考虑到导师的任务量,一部分导师会带比较多的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选择任务量大的导师往往会存在被导师“忽略”的问题,通常都是研究生指导本科生,这种情况也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通常年轻导师的指导任务并不会太重,本科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逗阵儿

保研加分项,怎么参与科研项目?这篇文章解决你的认知及规划

之前,我们说了很多关于学生科研活动的介绍和相关的要求与规划。今天向大家介绍具体的实际操作,即如何参与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我们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履历,在网申和邮寄材料时,面对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这一栏不会无话可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科研项目中接受到系统性的学术训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然而,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该怎样参与科研项目?简单来说,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二是参与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三是参与研究型比赛,四是自己申报本科生研究课题。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面每类分别以几个例子的方式向大家说明。1 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众所周知,大学老师在教学之外的重要任务就是科研,跟随老师的项目做科研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本校学院的网站查看老师的简历,一般老师的简介里都会介绍该老师在研或者已经结题的项目,于此我们也能了解到这位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判断自己是否对老师的项目感兴趣,以及能不能“胜任”。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和老师取得联系,向其表达参与项目的愿望。有些学生可能会担心老师拒绝。但无论老师答应与否,我们都应该积极尝试。实际上,很多老师喜欢成绩好又热心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项目之中来,因为老师忙的时候也乐见有人可以帮他“打打下手”,做做查文献、整理资料之类的工作。也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平时比较“低调”,跟老师并不熟悉,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联系。前面我们提到过,学院网站老师的简介里一般都会有联系方式,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也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在联系老师的时候尽量使用电子邮件,以便我们通过文字的方式清楚地说明和表达,有错误也可以及时纠正。发邮件时,我们应该首先简要介绍自己学习成绩和具备的能力,以及很想参与老师项目的愿望和兴趣,让老师有充分的理由接纳。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任课老师,那么在课后当面与老师沟通也不失为一种直接、简便的方式。2.参与本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现在,很多学校都实施了类似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或创新训练之类的项目。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为优秀拔尖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实现科研资源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不论是科研训练还是创新训练,其基本内容都相差不大,即指导教师利用现有科研项目的资源,通过培训学生查阅资料、翻译资料、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工作,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其实,科研能力训练就是学校有组织地选择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而不必我们自己去找老师联系了。各个学校在申请程序方面大同小异。一般是先公布老师项目的课题名称、愿意接收的学生专业、自己的联系方式等,然后师生双向选择。如有的学校规定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指导教师申请立项、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项目的研究时间为1-2年,学校将对通过立项的项目予以人文社科类最高0.5万元、理工类最高1万的额度进行资助。参与的学生须发表一篇三类以上文章(第一作者)或申请一项专利。对于申报的项目,教务处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遴选,向全校学生公布,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待学校确定后予以资助项目并公布实施。可见,这种学校主导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为我们参与科研项目提供了方便,也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所以,争取参与到学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大家参与科研的绝好途径,不妨及时关注,把握机会。3.自行申报科研项目相对于前面几种参与科研项目的途径,自行申报科研项目无疑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该类项目的主要模式就是学生自己组建研究团队,自行联系指导老师,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和发表研究成果等,突出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最强、最接近成熟的学术研究过程。从项目开始前的选题、撰写申报书申报课题,到项目执行开展研究、划拨研究经费、中期检查、结题等各个方面都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已经与老师做项目的过程基本没有太大差别了。实际上,这类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程参与体验科研活动的机会和平台。这类项目的典型即为著名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下面对这一项目做一具体介绍。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02号)》要求,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一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前身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后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结合,改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很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会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校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两类,其中国家级项目一般会从当年获准立项的校级项目中择优上报教育部确定。关于申报政策以国内某高校有关规定为例:(1)申报原则与要求A. 项目本着“自由申请、公正合理、择优支持、鼓励实践、激励创新”的原则进行,重点面向二、三年级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负责人如是三年级本科生,则必须有一名二年级本科生担任第二项目负责人,待原项目负责人毕业后由第二项目负责人自动成为项目负责人;创业训练项目一般应由三年级本科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业实践项目应由三年级本科生担任项目负责人。B. 申报者必须品学兼优,学有余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和初步的创业能力,善于独立思考,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备开展创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每个项目可以是个人或团队申请(不超过5人)。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C. 每个项目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含副高)以上职称或是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主持过省级及以上课题。D. 项目选题要适合,申请理由充分、方案具体、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可行性。E. 负责人责任心强,参与项目的学生要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能合理使用项目经费。F.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应能处理好日常学习与创新创业的关系。(2)项目实施获准立项的项目须签订《××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承诺书》,承诺书由教务处归档保存。项目启动后,项目组每学期末须向教务处提交《××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展报告》,汇报项目开展情况。学校将根据每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创新训练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2年,创业训练项目执行时间一般为1年。立项学生需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外时间完成研究计划,不能占用课业时间,项目负责人必须在其毕业前完成项目实施。(3)项目经费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经费,按照校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每个项目不超过1万元,国家级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每个项目不超过2.0万元,国家级创业实践每个项目不超过10万元予以资助。2.关于选题了解了有关政策文件之后,我们就需要确定指导老师和建立学生创新团队。但首先要确定的是选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这句话在申报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同样适用。一般而言,选题要考虑到创新性、可行性和探索性。既要考虑到创新性,即选题和研究要有自身的特色和创新点:用了什么新的研究方法,基于怎样不同的研究视角,抑或是预期结论有创新之处。可行性就是选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以现有资源和本科生的能力能够“驾驭”这个题目,能够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规划,能够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探索性就是选题要结合实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探索,努力发现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跳出既定的“框框”大胆求证。文科选题要有真实可靠的事实根据及理论依据,要具有实用性,能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新颖、有创新,更要有可行性,同时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选题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确定选题之前,首先可以搜索一下本校或其他高校以及教育部文件确定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认真研读、仔细琢磨这些已经立项的选题不仅能够避免重复立项、重复研究,另外也能获得一些启示。其次,在选题过程中可以结合指导老师现有的研究项目,将其的某个领域细化,打磨成自己的选题。一旦选题确定后,团队成员和老师应该一起仔细讨论,认真分析,使题目更为凝练、明确、精准,更经得起推敲。3. 关于论证与撰写申报材料像写作文一样,题目确定后就要开始破题了。这时需要思考对于这一问题怎样研究、用哪种研究方法、应该确定怎样的研究规划以及研究经费的管理使用和预期研究成果等,这也是申报书里要求仔细论证的内容。一般来说,课题申报书基本包括项目成员基本信息、成员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进度安排、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预期成果、研究经费预算、诚信承诺等内容。大家可以积极向指导老师请教,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以前立项的申报材料,学习体会申报书撰写的语言表达和措辞。毫不夸张地说,撰写申报材料是申报课题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对课题能够通过专家评审并最终获准立项有重要影响。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外我们还可以参加其他一些研究项目,其基本程序和内容与此类似,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及时留意相关信息。

怪尸记

「查重检测」应化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注分享查重修改经验、提供文章写作指导,请关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专门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亦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1].随着 2007 年教育部主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以来,安徽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验教学条件,制定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进一步推动化工学院的实验教学改革。1 具有应用化学专业特色的科研训练应用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强调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实验技能,需要对学生加强科研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2].在科研训练中,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以兴趣为导向,从课题内容着手,独立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科研训练项目。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四大化学基础理论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其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的理论体系十分完备,对于学生的实验过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够更为系统和扎实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科研训练的开设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起到促进作用。经过长期科研训练和不断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科研训练方面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有效的科研训练实施体系。首先,建立了一支有责任、有能力的导师队伍。在为期十周的科研训练里,科研训练的导师均由硕士生导师以及承担学院管理大型仪器或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博士教师担任,在促进师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应用化学研究领域的先进知识和设备,并逐步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其次,积极调动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实验和教师辅助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将自主权和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2~3 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扬长避短,综合分析,进行选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并由指导教师评估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可行性,鼓励交叉学科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再次,备足科研训练的选题,特别是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结合生产实践,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特色产业需求,诸如煤矿瓦斯突出的高分子封堵材料、煤矿电子器件的抗静电高分子材料、制药企业的药用辅料等。一位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毕业生到煤矿系统一家安全研究所工作,利用自己在科研训练中得到的启发,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 2 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材料。第四,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为科研训练提供全天候条件保障。总体来说,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科研训练具有选题、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空间开放的特点,能够初步训练学生较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为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2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在实施科研训练之前,学院的相关部门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对今后的科研训练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对于科研的态度上。由于参加科研训练的都是大三本科生,绝大多数第一次接触到科研,经历了科研最初的好奇心之后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表现出实验态度不端正、操作不规范等现象,缺乏科研热情和执着;另外,少数学生在进行科学训练时仍延续基础实验的思维模式,一切依赖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和过程缺少自主钻研和创新。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多参与项目活动,细心观察小组成员的实验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有着时间要求,对学生的生物钟和作息时间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科研训练存在“瓶颈期”,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开解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办法。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个别导师对于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缺乏经验,同时对科研训练计划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应用化学系采取了定时抽查各指导教师召开组会的次数,从而保证指导教师能兼顾到每个学生承担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问题和成果的表述能力,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后的毕业论文是目前科研训练的延续和深入,科研训练的动手和思维能力是毕业论文环节的基础。良好的科研训练,就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实现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有效结合。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对于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设立科研学分制度,让他们提前进入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指导科研训练的教师,将承担一定的课时量和工作量,并将科研训练的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挂钩,鼓励具有科研能力的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科研训练中来。3 科研训练计划的成果应用化学专业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以来,参与的学生达 500 人左右,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训练成果研究论文 50 余篇,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4 结束语安徽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来,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提高;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也明显提高;指导老师和受训学生互相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紧密。科研训练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4],对于我院乃至我校各个学科开展科研活动具有示范意义。参 考 文 献[1] 杨宏伟。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5-16.[2] 沈丽,汪娇宁,罗艳,等。应用化学硕士生实验教学理念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0-101.[3] 杨驰,徐文涛,王海榕,等。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41-144.[4] 沈明卫,涂澄海,何勇,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33-135. 推送最新查重修改经验及技巧 提供查重检测及写作指导,免费提供资料 交流、学习、分享。请关注右边微信论文查重修改

思虑恂达

本科生参与科研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10月29日,一场本科生学术论坛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举行。经过前期评审,10篇优秀本科生论文在论坛展示,并接受评委评审。为本科生举办学术论坛,在兰大管理学院是头一次,但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传统,在这个学院由来已久。据该院统计,截至2019年底,该院本科生累计申请院内科研项目1628项,立项支持972项,参与本科生达8319人次。如此庞大的科研人群,也为该学院成功培育出了很多国家级本科生学术竞赛奖项。这一切,源自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开始实施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计划”,科研育人是这项计划的重要目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在首届学术论坛上汇报研究成果。一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4年,如何在西部地区创建一流管理类本科教育,是该院建院初期面临的紧迫任务。2006年开始,管理学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启动了“成功计划”。该项计划包括“雏鹰大讲堂”“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和“导师计划”三个组成部分,重点解决传统本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2006年,“雏鹰大讲堂”在管理学院启幕。该论坛先后邀请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170余人次来到兰州大学,累计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和报告200多场,让地处西部的本科生也能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实现学术启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亮做客“雏鹰大讲堂”。开阔视野,同时也要付诸实践,该学院2007年启动了“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本科生根据研究所发布的选题,结合自身兴趣组建团队申报选题,经过答辩评审获准立项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课题研究。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和评奖评优,这一系列的规范化运行,让本科生的科研兴趣转化成了研究行动。2011年,“导师计划”启动,重点吸纳具有优秀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导师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强化与硕博生交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至今,已有300余名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团队中,其中243位毕业生留在兰州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从培养兴趣到自主实践、再到深入研究,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构建形成了“培养兴趣、激发动力、自主实践、深入研究、能力形成(思想引领)”的人才培养链条。二“成功计划”项目不仅仅关注科研能力培养,更期望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研究团队的朋辈教育,引导本科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该院曾对本科生开展的项目做过词频分析。2008年-2019年学生开展的995项研究项目中,共梳理出140个关键词。在公共管理类关键词中,“政策”一词在995个课题中出现了53次,其次,“政府”“农村”“扶贫”“资源”“治理”等也都是学生关注的领域。不难看出,通过“成功计划”这个平台,本科生不再“关起门来读书”,而是在科研实践中主动关心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评选结果揭晓,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杨巨声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这名出色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曾先后参与3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社科基金项目、1项?政基金项目、3项挑战杯项目和1项“互联网+”项目。谈及自己的获奖,杨巨声说,“是‘成功计划’将我带入了科研的大门,四年的科研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更是在研究实践中接受到了国情、民情、社情教育。”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杨巨声。三随着项目推进,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12年将“成功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分,成为本科生必修课,形成了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经过近十五年的系统推进,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展现出了优秀的科研潜力。截至2019年底,依托项目研究,该学院本科生先后在《公共管理学报》《管理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6篇;成功培育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政基金”项目126项;荣获 “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奖项4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27项。“成功计划”因其“全员参与、全方位支持、全过程育人”的教育模式和育人格局,业已成为西部地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2013年,该计划先后荣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优秀论文集。据了解,该学院今年又有95项“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获批立项。科研训练与思想引领并重的育人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西部大地,在研究实践中服务社会、塑造品格。(文中图片均由兰州大学提供)

博格曼

大学生拒绝科研训练,相当于拒绝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不必做科研?》,如下:例如,本科生通过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训练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世界一流大学很普遍。最近几年,国内大学也纷纷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表明,一方面,“早进”的学生数远未达到“普遍”程度,另一方面,进入后又陆续退出的学生远多于坚持到底(获得一段完整的科研经历)的学生。不参与和参与后又退出科研的本科生,最常见的理由正是将来不会或不想当科学家,而积极参与并坚持科研的本科生,大多有读研或继续深造目标,意味着他们至少在大学毕业后的下一站要当科学家。为未来而学,包括为未来的“饭碗”而学。但未来的职业或“饭碗”究竟是排除还是越来越需要科研能力,值得尽早明白并铭记在心。如果说将来不当化学家,今天就不必做化学研究,这问题不大。但如果说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就不必做科研,这可以说误人误己。我们可以排除某个专业领域的科研,但不能排除一般意义上的科研训练。科研早已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能做的家务般地活。拒绝科研训练,相当于拒绝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有网友表示:兴趣需要培养、学生(乃至社会)需要导向。我在初中遇到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的几位好老师,在给我们教授书本的同时,还介绍了相变、磁场居里点、催化等等是世界之谜。希望我们将来能够破解……于是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我们当时不是为了饭碗、为了有用,是因为有了兴趣,哪怕是在门外,也要自己进行钻研。也有网友表示:还是扩招的原因吧!还有网友表示:这门课程有用吗?这句话害了很多学生。学生进一步会问“这门课程有什么用?”甚至有网友说:考什么,学什么,目标明确。现实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也可以明确。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就学习什么,目标也可以明确。焦虑和担心什么?俺认为,科研能力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不一定都是体现在科学处理问题上。比如做饭,做饭别看很简单,也涉及到科研能力的方方面面:煮饭需要的时间长短,煮饭用什么锅煮出来的饭最香,煮饭用大火还是小火,煮饭需要加多少水等。做过科研的人,未必能煮好每一顿饭,而没有做过科研的人,却可能把每顿饭都做得很好。科研能力是需要训练,但是这种训练只针对研究生未知的科学领域进行训练,这样训练出来能力可能比较适用于某个特定的科学领域,而对于其他领域未必就能那么刚好适用了。

好闺女

机会少、没人带、出成果难,如何解决本科生找科研的尴尬困局?

过去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国内读个好大学太难了,出国可能希望更大一些。但是实际上在国外要读个好大学也并不容易。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7 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 60 万大关,达 60.84 万人。2018 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升至 66.21 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数占比达到 90%。2019 年以及未来,这一数字可能会继续增长。随着出国留学竞争人数的增加,在录取名额一定的情况下,名校的录取门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名校 offer 的标配除了高 GPA、高语言成绩、大牛实习之外,还有科研经历也会被考量其中。无论是申请 Ph.D. 还是 Master,拥有一段科研经历无疑都会给你的申请增色不少。尤其在申请中,大家都在拼 GPA、拼语言成绩的时候,如果能拥有一段亮眼的科研经历,一定能成为打败竞争对手的有利法宝。“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去年我们学校出国留学的情况,发现拿到牛校全奖的学长学姐或多或少在科研背景上都很有竞争力,有的甚至还发过 SCI。同时他们还保持着较高的 GPA,但托福和 GRE 的成绩并不一定是出类拔萃的。”西安某高校的于敏同学这样说道。在名校激烈的角逐中,越来越多的同学看到了科研的重要性,纷纷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科研背景的提升。但是在国内,本科生做科研也面临着一些迷茫和尴尬。本科生做科研的尴尬与迷茫一 参与科研机会少,学校提供的支持有限在美国,几乎每一所一流研究型大学都拥有一个本科生研究项目,在部分学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参与这种项目的学生超过 90%。而在国内,本科就参与过科研项目的同学非常少。去年的时候,大学声联合腾讯教育,发布了一项调查:《大学生参与科研,是不是名校生专属的奢侈品?| 大学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内高校,985/211 的同学本科阶段参与过科研的比例大概在 68% 左右,而普通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明显偏低,参与过科研项目的仅占 36.8%,大部同学在本科期间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在某双非二本读生物学的孙磊这样说:“我们参与科研的机会少之又少,别说系统化的科研经历,就连一些基础的学术讲座、座谈会之类的活动也屈指可数。询问了很多本校的导师,想看看是否能加入他们的课题组,可是有很多导师都表示不收本科生”。而在武大的于敏却是非常幸运。她说:“我们学院有学术导师制,从大一开始,学校就为我们配备了学术导师,去年我加入了我导师的研究团队,跟着他一起外出调研,这种经历很好地让我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了。”不同的学校氛围不同,可能提供的资源也有差距。很多人寄希望于在迈入科研的门槛后,能有人为自己指路,但是“师傅领进门”这一希冀有时候也会落空。二 没人带,进实验室之后自由生长周浩在大二的时候申请进入了学校一位教授的课题组,进去之后大半年下来主要工作就是打杂,刷刷瓶子,养一养小白鼠之类的。课题组里研究生和博士的学长学姐都很忙,大家也没时间带本科生,所以很多事情全靠他自己摸索,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再加上科研思维欠缺,进入课题组之后他简直两眼一抹黑,感觉水了一个学期也没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图片来自网络)而导师们也有他们的顾虑和迷茫。大多数本科生进入课题组时还不确定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所以很多导师也比较困惑,如何明确一个培养方向,如果按照研究生的标准去培养他,如果他本身不适合这条路,引导方向偏了怎么办?而且本科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需要一步步的指引,甚至有可能需要弥补基础知识,所以很多导师对于本科生加入课题组这件事儿持保守态度。所以本科生做科研还面临着一种尴尬就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知道如何是好。三 出成绩难,更别提 SCI今年我们总能在各大媒体平台看到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涉足科研,并且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亮眼的成绩:南科大化学系大三学生胡启锟,他本科期间在世界权威期刊发表 6 篇高水平论文,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纷纷邀请他去读博。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2015 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于梦诗,在本科四年连发 7 篇 SCI,被保研北大。这些优秀的本科生还有很多,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很多本科生取得亮眼科研成绩的案例。他们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赢得了名校的敲门砖。但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 SCI 大神, 在科研这条路上出成果确实很难,很多人与小白鼠朝夕相处、相亲相爱,最终可能也会面临论文难产、成果遥遥无期的情况。那么,既然面临这么多问题,本科生还有必要做科研吗?本科生做科研的好处有哪些?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创造条件鼓励本科生做科研,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本科期间参与科研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等等。而对于学生来说,在本科期间接触科研也有许多好处,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有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后会陷入迷茫,不知道之后自己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出国等等。早点参与科研项目能帮你确定你适不适合科研这条路,帮你尽早明确目标和方向。如果适合走科研的路,就可以早日培养科研素养,日后读研期间也能迅速适应实验室的生活。本科直博康奈尔的陈同学这样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我大二进实验室时,还不确定未来自己是要继续读研还是工作,后来在实验室待了 2 年,我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慢慢地我也愈发坚定了自己升学的想法。后来直博之后,班里有同学表示后悔选择了这条路,每天捆绑在实验室,过得特别痛苦。我反而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因为我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读博前我早有准备,所以根本不存在纠结和迷茫。”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心之所向,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而对于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除商科和艺术类的一些专业之外,其他很多专业都比较重视科研经历,尤其是理工科,科研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目前名校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 GPA、语言成绩、实习经历,科研经历也成为了很重要的参考指标。“大家都在争相参加科研项目,功利一点来说,参加一段科研,还有可能获得教授的推荐信,谁不想获得一封牛推呀。”刚参加完海外暑研的小凤这样说。在暑研期间,她成功拿到了教授的推荐信,连申请都变得非常有底气了。对于保研/考研的同学来说,科研经历也是非常大的加分项。如果能在科研中获得好成绩或者是拿到奖项,能有很大几率获得保研名额。下面这张图是浙大对于本科生参加科研竞赛在保研中的加分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种在科研上有潜力的同学,学校的支持力度还是挺大的。(浙江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项目认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政策实施细则(试行))因此,即便本科生参与科研面临这么多困难,但是大家还是愿意努力尝试,争取相应的参与科研的机会。那么本科生参与科研有哪些途径呢,应该如何获取科研机会呢?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以我们的种子科研 offer 为例,在我们收到的科研 offer 中,海外科研占 4 成以上,其次是国内科研机构、国内本校科研和国内公司 R&D等。(棕榈种子学员科研offer分布)其实总的来说,本科生可以参与的科研项目也有不少。国内途径有参加课程设计、科创竞赛、参加创新创业计划,或者是主动联系任课老师,参与实验室的研究课题等等。国外途径有官方暑研,海外科研等。大体上可以把本科生能够参与的科研项目分为以下几类:以上这些项目要如何申请,具体的参与途径有哪些呢?请参考以下参与途径:学校老师推荐:主动联系任课老师,申请加入他的项目组或实验室。或者是联系老师表达自己想要参与科研的意向,请求推荐项目组或实验室。申请官方的暑期科研项目:关注官方暑研项目的申请时间线,申请材料准备事项,及时准备申请。这些项目一般会比较看重学生的本科学校、GPA 以及之前的科研经历。申请时还需要准备 PS、推荐信,有的甚至需要语言成绩。比如 UGVR 的项目就建议学生的托福成绩最好能上 90 分。自由海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教授,准备套磁信,进行套磁。需要注意的是,自由海套的回复率极低,发 20 多封邮件没有回复或者没有积极回复是很正常的,所以如果背景一般的同学我们不太建议走这种途径。学长学姐推荐:如果你有学长学姐在实验室或者是项目组的话,他们的推荐对于你来说不失为一个省时省力的途径。所以平时跟学长学姐加强联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也能做到提早准备。付费科研: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到相关资源,资金又比较宽裕的话,可以选择这一类途径。如今市面上做付费科研的机构有很多,这种就需要你擦亮眼睛好好筛选了。免费内推:这种机会一般比较难得,一些做留学辅导的机构会为自己的学员开发一些背景提升项目,对接一些内推资源给到学生。这种内推资源有的机构额外收费,有的机构直接免费。通过这种途径获取科研机会一般会有这样几个好处:但是由于开发资源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做免费内推的机构比较少,所以大家在选择留学机构时可以问下服务是否包含免费内推资源。以上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以及可以参与的项目,但是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科研的认知还是存在许多误区关于科研你的错误认知在名校做科研比非名校的更有价值,在海外做科研比在国内做更有价值很多人在筛选科研项目的时候,都关注名校的科研,所以导致名校科研的申请竞争很激烈。其实招生官看科研的价值,并不是看你在哪儿做,而是看你通过这段科研获取了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过度关注学校,一听说哈佛、斯坦福这些科研机会都觉得非常高大上,所以很多人选择海外科研。但其实一段科研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学校来体现。如果你只是去名校水一个科研,它的价值未必能比得上你在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学校踏踏实实做一个项目来的重要。只要我参加了科研,就对我有帮助,就能为之后的升学加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参与科研都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比如获取推荐信,比如为申请加分等等。但是无论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好好做一段科研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抱着应付的态度,水一段科研,在浪费时间的同时,甚至有可能没办法获得推荐信,如果教授对你评价不好,可能还会影响你的申请,毕竟学术圈很多人脉都是关联的。去海外做的科研才叫海外科研很多人对海外科研的认知是,去海外做的科研才叫海外科研。但其实在线上跟着海外导师做一个 online 科研也属于海外科研。海外科研更多指的是科研导师是海外的,而并非你做科研的地方是海外,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区分清楚。参与科研必须有推荐信,才对之后申请就有帮助无论是海外科研还是在国内做科研,很多学生都关注自己能否获得推荐信。有时候在海外做科研,有的导师比较注重自己的 reputation,不会轻易帮人写推荐信,除非你的表现很好,让他很欣赏。海外的导师写推荐信一般会比较客观,会客观地描述你的优点,甚至也会兼顾不足,如果他不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夸奖,在申请中不但不会起到增色作用,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这种推荐信在申请中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科研的真正价值依然是“项目研究”,而一封科研导师的推荐信,只是作为研究成果的一份水到渠成的回报。因此,一段科研到底含金量怎样,是取决于做的具体项目研究的。所以一旦决定做科研,无论是怀着什么目的,获取推荐信也好,为申请加分也好、获取保研名额也好,都要用心去做,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要不要做科研?本科四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4 年过后,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同学:有人大学期间参加了各种科研项目,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见识到了各种大牛的风采;有人已经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布了好几篇学术论文,在保研或申请出国深造时如虎添翼;也有人忙忙碌碌,恋爱忙、考证忙、实习忙、社团忙、申请忙········最终也收获了不一样的精彩。不同的大学打开方式也意味着不同的精彩和结局。科研可能只是你大学生活中的一段不一样的经历,是否选择走这条路也需要你深思熟虑,只是希望 4 年过后,你能无悔之前的选择,无悔这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四年本科生活。对于科研申请有更多疑问?想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免费科研内推的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卡米诺

本科生研训重在体系建设制度保障

作者:刘继安、高众(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但与美国发展多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相比较,仍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本文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特征差异,旨在为本科科研训练体系建设提供他山之石。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主要特征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始于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在高校外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等官方科研资助机构、非营利性基金会、企业和专业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与各高校展开合作,为本科生科研训练提供资金保障、政策建议和交流平台,以培养多样化创新人才。在国家层面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等官方科研资助机构通过设立专门项目。在社会层面上,大量非营利社会基金会、企业和个人为训练项目提供经费和支持。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开展,美国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和相当数量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以及部分社区学院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高校自身主导,建立内部统筹管理机制,是美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又一重要特征。美国高校将本科生科研训练视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有专门的办公室,并借助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来统筹管理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通过设置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办公室来组织、协调和资助全校范围的训练项目;在各院系和实验室配设协调员,负责组织管理院系本科生科研;专门的本科生科研网站发布相关信息,提供项目申请平台。为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美国高校在经费、评奖和晋升等方面对相关导师给予考虑;针对学生,则通过设立科研学分、提供专项奖学金和科研补助、传播相关研究成果等方式给予支持。例如在伯克利分校,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成绩优秀的教师可以获得全校“最杰出教学成就奖”,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学生获得荣誉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此外,美国各高校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设立了专门的评价机制。一是调查参与学生人数、科研产出结果和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二是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以及师生对于项目设置和管理的满意度。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类评价都由第三方评价,做到管、办、评分离,对外公开评价结果。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发展现状在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国家层面则于2006年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于2012年调整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们通过对6所不同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尽管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在体系建设、制度保障与管理服务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还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多以项目为主导,这些项目的资助或参赛名额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和管理,自上而下分配至高校,高校创新实践项目局限于内部。由于受资源制约,除顶级研究型大学外,相当多高校受学科、师资和实践平台所限,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由于尚未建立多方参与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相关统筹管理和指导监督机制有待健全,校企、校地、校所合作浮于形式。地方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另一方面,高校内外部协同管理亟待统筹。比如,项目管理中行政干预过多。信息化平台也有待完善。高校职能部门间缺乏协同合作。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学学院沟通不足。相关激励与评价机制也有待完善。我们的调研显示,指导教师对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激励措施不足,指导教师不但不能获得工作量认可和奖励,甚至需要使用自己课题组经费来支持本科生科研训练;另一方面评价机制尚不健全,不利于总结经验、提升训练效果。此外,部分高校在项目的评审上过于宽松,甚至存在“立项即结项”的现象。部分学院为了扩大本科生科研训练覆盖面,甚至通过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学生参加,学生中途退出的情况时有发生,训练效果不理想。以体系建设、制度保障与管理服务为抓手我们建议,从体系建设、制度保障与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强激励与监管,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支持本科生科研训练,发掘和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人才;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合作各方权利和责任,强化协同育人平台监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络,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私立机构在高校设立资助、提供科研合作的机会;同时要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效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引入高校外部的师资、技术和资本,借助建设产学研融合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要素与资源,完善多元开放的协同育人机制。教育主管单位应优化操作流程,合理设置时间节点;同时减少对高校本科生科研具体事务的直接干预,以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工作的灵活性,方便各高校按照既定计划有效开展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快本科生科研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区域乃至全国统一的本科生科研信息化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本科生科研训练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加强校内职能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坚持育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应加强校一级统筹协调,归口管理,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完善多部门协同合作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职能部门与学院的沟通和联系,通过资金分配、项目评审等途径,有效调动各学院力量,确保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工作快速、有效地落实;同时,用标准加强引导、监管和问责。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把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本科生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指导情况和训练成效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严格把控项目评审流程尤其是结题答辩,接受监督。可以考虑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关师生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通过认定工作量、优先考虑晋升和评奖,以及设立专项教学育人奖激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通过认定第二课堂学分、设立专项本科生科研奖学金、给予科研津贴补助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期刊、会议和展览等形式传播本科生科研成果。(本文系上海欧美同学会智库项目资助、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中美比较研究”课题相关研究摘登。)《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5日 07版)

年八十矣

武汉大学强基计划之化学:一场百年奇幻之旅!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门科学。化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百年前,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的创办人张之洞曾说“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百年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秉承先辈教诲,在风雨之中不改初心,砥砺前行。武大化学延续百年,底蕴深厚,在新的时代里开展强基计划,广揽天下英才。风雨百年 砥砺前行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源于1893年的化学学堂,是中国最早培养化学人才的摇篮之一。百年的风云激荡中,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砥砺前行,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化学强基计划的同学们将接过前辈大师的接力棒,继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里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为化学学科的建设添砖加瓦。大师云集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15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庄长恭、纪育沣、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张俐娜13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骏吾、张高勇2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国家级教学资源。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其中,40岁以下占比41%,40-50岁占比35%。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字号人才占比23.2%,高层次人才100%参与本科教学。实力强劲武汉大学化学专业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进入全球ESI世界前100名(前1‰),US News化学专业全球大学排名第50位(2017年)。2016年首批通过全国高校化学专业试点认证(第三级)。2020年1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学院平台资源丰富,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有1个国家级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程中心。追梦路上,静候君至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格健全,身心健康,能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个性化培养“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进校后,单独编班,小班化管理。化学专业大类平台理论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已实行分级教学,分为A、B、C三个级别,A级为最高级。学院安排“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选择最高级别的课程学习,名师担任主讲教师,小班化教学,开设研讨课,强化双语教学。学院允许学生选修其他理科学院的大类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所得学分可计为其专业必修课学分。对于专业选修课灵活性更大,学生除了可以在本院开设的20门选修课中选修其中6门以外,还可以将化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甚至其他理科学院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其专业选修课。这些措施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自行定制最适合其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的课程表,是落实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领袖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名师一对一领路学院邀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庄林担任“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首席教授,兼任该班班级导师。“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新生入学起,学院安排国字号人才和二级教授担任学业导师暨烛光导航师,一对一全程指导每一名学生,贯穿本科四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做到全覆盖,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施烛光导航工程,烛光导航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能力、思想道德、人生规划、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思想困惑和具体问题。思想引领报国志紧紧围绕强基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学生报效祖国、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理想、信念,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重点单位联合,设立强基计划实习实践基地,分阶段组织“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赴基地参观、实习、实践,培养学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牢固树立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意识。利用学院“专家午餐会”、“化学科技创新文化节”、“清泉计划”等知名品牌和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了解国情、社情,读懂中国,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本硕博衔接培养通过本硕博衔接培养遴选的“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在本科四年级进入本硕博衔接阶段培养,享受硕士生待遇。双向选择确定博士生导师,按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标准,遴选导师,确保学生今后能为国服务。学生根据专业志向选报一个专业方向作为研究生阶段专业,并采取学生与博士生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博士生导师。确定研究方向。以分析化学为例,学生从以下研究方向中选择其一:生物样品前处理与分离技术、生物医学检测试剂与探针、现代仪器分析及分析仪器研制、实时原位检测与重大疾病分子诊断方法、生物电分析化学、现代色谱学及分离科学与技术、等离子体光谱/质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学习研究生课程。以分析化学为例,主要包括专业英语、合成化学、理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与实践、高等分析化学、分析科学进展、化学前沿讲座、博士综合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等。完成本科毕业论文,通过本科毕业答辩。从研究生一年级起,按博士研究生管理,享受博士生待遇。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学,做到“三个转化”。学院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教师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将科研设施转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实现了优势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源向教学的转化,达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学院科研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室面向“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开放,学院特别设置全天候开放自主科研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段在实验教学中心自主进行实验实践。通过“三个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加强课堂教学平台、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与探索创造相结合,将校内平台与科研机构、企业公司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全面提高“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培养质量。夯实学科基础,科研能力训练全覆盖。本科一年级开设基础化学实验,强化基础训练;二年级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年级开设“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必修课,强化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做到“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全覆盖。强化实习实训,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部分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安排“化学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在本科阶段利用第三学期和暑期进行为期4-8周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参与重大科研,参加创新项目。学生进入本科二年级以后,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进入科研实验室,适度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到本科三年级末,所有学生应全部进入科研实验室,并主持或参加至少一项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国际化视野利用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签订的合作交流协议(2020年-2022年),成建制派出“化学专业强基计划-星拱班”学生在本科阶段赴海外名校交流学习,鼓励并支持学生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武汉大学的资助下赴海外名校学习交流,实现本科阶段该班学生100%赴海外名校交流。来源:武汉大学 内容来源:武大招办 封面图:杨子晴 编辑:罗伊 审核:邢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