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佳期不改,美好如故——北语喜迎2020级研究生新生六合之内

佳期不改,美好如故——北语喜迎2020级研究生新生

9月11日,碧空如洗,秋风飒爽,梧桐大道两旁飘扬起片片熟悉的万国彩旗,平静数月的校园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蓝天白云映衬下愈发美丽的“小联合国”,今天将迎来近900名研究生新生。走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见证了这美好如故的画面有多么来之不易。党委书记倪海东、校长刘利来到逸夫体育馆,亲临现场指导迎新工作,并亲切问候前来报到的新生和工作人员,送去温暖的关切与祝福。党委书记倪海东、党委副书记魏晖、副校长张旺喜、副校长张宝钧等校领导在相关单位负责人陪同下走访了新生宿舍,并与部分学生举行座谈。校领导代表学校欢迎研究生新同学走进北语,希望大家调整好状态投入全新的学习生活,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开阔学术视野,尽快融入到北语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来。在交流座谈中,同学们敞开心扉,踊跃发言,对学校提供的人脸识别校验等自助系统以及接站服务等热情帮助深表满意和感谢,纷纷表示会努力融入校园生活,全面提升自己,争取学有所成,不辜负家人、老师和领导的殷切期望。庚子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一切。我校师生勇敢面对,团结协作,平安度过了疫情最为汹涌的危机时刻。当前在国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而国外疫情仍然肆虐的严峻形势下,研究生院在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有力领导和各学院(部)的通力配合下,科学部署,缜密筹划,终于如期组织了迎新报到活动,按计划迎来了2020级的研究生新生。由于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特别安排接站服务,为现场迎新工作人员及接站志愿者均配备了口罩、消毒液、手套、护目镜等防疫用品,全力做好防护。接下来,学校还将组织新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针对校园学习生活、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特别管理规定等,为同学们现场答疑解惑,利用导师见面会、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渠道向广大新生推介各种学术及文化活动,引导他们全面投身到校园学习生活中。

出门

快讯:北京语言大学2020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公布!

根据《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如下: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北京语言大学将于5月中下旬组织网络远程复试工作。详细工作方案会在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请考生持续关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复试线及复试方案另行通知。来源: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内容来源 |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 出品单位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编辑 | 徐媛媛

石榴

她从北语毕业,保研至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

本期“毕业季专访”带你走近外国语学部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俄语专业毕业生——侯丹玮。“做自己人生的舵手,不要随波逐流”,她认为大学期间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学会自己做选择,才能摆脱迷茫,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一起来看她的经历分享吧。人物简介侯丹玮,北京语言大学2016级俄语专业毕业生,保研至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曾获全国俄语大赛高年级组二等奖(全国第四名)、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二等奖、新生口语大赛复赛二等奖;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校“三好学生”等荣誉。大二曾参加牛津暑假交流项目,大三在俄罗斯普希金学院学习交流。曾在北语志愿服务总队语言保护服务部担任助理,主要参与外国志愿者招募、中外志愿者活动组织。钢琴十级,喜欢旅行、戏剧。跨学科学习之路Q1: 学姐很早就对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有了规划与方向。可以具体谈谈当时的想法吗?A1:从知道被俄语专业录取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已经在为未来做考虑了,因为家人均从事理工类工作,在今后发展这一问题上给不了太多的建议,所以我知道只能靠自己探索未来的道路。大一大二是我和俄语的一个磨合期,在此期间我发现学习俄语还是比较适合自己的。但作为一个曾经的理科生,我更希望在单纯的语言学习之外再学习一些其它领域的知识,更充分地发挥我自身的一些优势,也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所以大概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就产生了跨专业考研的想法,并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但当时具体的方向并没有最终确定。Q2: 学姐大二时参加过牛津的暑假交流项目,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可以分享一下吗?A2:我收获最大也印象最深的是在那里遇到的人和我们之间的交流。在牛津20多天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其中也有牛津自己的学生。在与他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一种趋势,那就是大家现在都在渐渐摆脱单一学科的束缚,想要跳脱出专业的狭隘性,转向跨学科的、全方面的学习。我当时的一位老师曾说了一句对我影响深刻的话,他说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重要的不仅是你语言学习到什么程度,又或是你说的有多流利,而是你能用它去做什么、表达什么、改变什么。也正是这次交流活动让我确定要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因为我想用语言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个人认为跨学科学习应该比单一学科学习更具发展前景也更有竞争优势。 Q3: 学姐可以介绍一下上外的区域国别研究(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吗?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A3:欧亚研究项目的创建基于新时代国家外交战略中“一带一路”的地位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的重要性,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主要探索俄罗斯—欧亚问题研究,旨在更精细的研究国家间关系的动力机理。该专业项目采用“多语种+”的理念,学生将学习俄语、英语及一种当地语言,此外还采用海外多国研修、多元指导的模式,学生从第二学年起将分别赴欧亚研究对象国、俄罗斯和西方欧亚研究领域的知名高校或智库实施共三学期、为期一年半的田野调查和交流学习,推动在地知识和理论知识相互启发。Q4: 学姐对自己以后的职业选择有什么畅想呢?A4:对于我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区域国别研究又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只有在经历了像和俄语一样的磨合过程后,我才能充分了解自己和它之间所谓的“适配度”,找到在这一领域上我的强项,并且据此作出选择。因此目前我不想给自己设限,做好眼下的每一项工作就是我的目标。学习经验谈Q1: 学姐可以讲述下自己的保研经历和心得吗?A1:我真正进入考研复习正轨应该在4月左右,考虑到考研初试的内容并不会明确的分方向,所以我当时是按照专八的标准去做初步准备的,后续再在细节问题上进行深入复习。5月份,各大高校就开始发布保研夏令营的通知,在浏览各个学校的信息的过程中,我觉得上外的项目比较符合我最初对于跨专业考研的想法,所以就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本次夏令营持续了11天,期间基本每天都会有2~3场中、英或俄语的讲座,最后会进行笔试和面试,主要考察俄语和国际关系两方面的知识。关于保研准备方面,我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尽早确定你的考研的方向,有目的性的去复习。初期复习主抓基础知识,在建立好知识框架后再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记忆。第二,对考研专业要有充分且正确的理解,即要了解这个专业的具体研究内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到招生简章中相关的专业名称后所产生的认知可能和专业本身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是有出入的,所以这方面需要去多咨询老师或者是相关专业的学长学姐。第三,如果你打算参加保研夏令营,一定要及时关注各大高校5月至6月发布的相关信息,不要错过报名时间。建议提前浏览过去几年你心仪的院校的夏令营信息,看是否有合适的项目,不过各院校夏令营的招生方向和对成绩的要求每年都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这一点需要特殊注意。可以考虑申请多个院校的夏令营,相互之间时间不冲突最好,这样就有机会多参加几个夏令营,给自己上多重保险。此外,对于大三在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在国外提交申请夏令营的材料会有一些麻烦,建议出国前把各类获奖证书扫描好,并尽早托国内同学帮忙开具成绩证明,这样网上提交材料时不会太紧张。第四,保研或者是考研复习战线不要拉得太长。因为这样效率不仅不高,在后期还容易产生疲劳感。但是对于准备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说,一定要提前准备。因为你要面对的已经不仅是语言上的考核,同时还会有另外一个全新学科的考试。不过也不用过度紧张,因为一般跨考专业的考察会相对简单一些。Q2: 学姐曾经参加许多大型比赛,比赛过程中是怎样的心情?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些参加比赛的经验吗?A2:我一般在赛前会比较焦虑,但我自己会把种焦虑化作动力来督促自己尽量快速全面的去复习准备。这样站在赛场上时,我反而不会那么紧张。我的建议是:第一,赛前保持适度紧张。比赛前要对你所参加的比赛的形式以及考察重点有清醒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然后可以考虑在赛前两周左右适当进行一下高强度的记忆,对琐碎的知识点以及重点知识再进行一次回顾。第二,赛中要放松,不要过度考虑比赛结果,否则紧张的情绪会影响到临场发挥。第三,赛后去做总结,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比赛会很好的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暴露,做好相应的总结可以帮助你在后续的学习中对症下药,补足学习中的漏洞。Q3: 学姐的俄语和英语水平都很高,可以谈一谈学习语言的经验或技巧吗?A3:我建议大家对于自己专业语言及英语进行学习方式上的划分。就英语而言,我们之前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并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说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原有水平上进行保持及提升,建议大家可以多关注语感培养,给自己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比如说看英文书籍、电影或电视剧等,这样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提高语言水平。但俄语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我们不可能一步迈到培养语感的环节,所以建议俄语专业的同学一开始一定要把语法掌握好,打好基础。因为对于俄语这种比较有逻辑的语言来说,语法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大的框架。在大一、大二把这个框架建设好后,大三、大四就可以把了解到的所有和俄语有关的知识内容都填充到这个框架里面,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你会有很大的提升。另外,对于这两门语言都非常重要的就是听力和口语。我们平时所经历的训练往往都是针对读、写的居多,听说相对较少。但是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对于想要成为翻译的同学来说,这两点是尤为重要的。提升口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嘴去表达,多和母语者交流,观察他们的表述习惯及思维方式,这都会对你的语言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听力方面,建议大家多听新闻、多练听记,去找配有俄语或英语原文的听力材料,跟着录音做笔头快速记录,随后进行对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对播放速度进行一定的调整,一开始可以慢速播放,然后随着能力的提升,可以把它还原到原始速度播放,尽量保证一定量的训练。走出舒适圈Q1: 学姐在志愿服务总队工作的经历有没有给学姐带来影响与变化?A1:加入语言保护服务部其实是我大学期间第一次勇敢地迈出自己的舒适圈。我本身比较内向,但在语服协助组织了一些外国留学生参加的志愿活动工作后,我逐渐学会了和别人进行高效沟通,并更加愿意自我表达。此外,通过在工作期间不断去和与自己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还学会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即进行跨文化交流,这对我们语言学习者而言也是日后学习、工作中必备的“利器”。可以说,语服的工作经历对我助益良多,所以我到现在都还是非常感激这一年在语服的工作经历。Q2: 学姐大三时曾在俄罗斯留学一年,在国外学习一年有何体验与感受?对学姐的俄语学习道路有怎样的意义?A2:在国外留学这一年的学习对我最大的帮助主要有两方面。首先,这一段经历帮助我更进一步了解俄罗斯文化国情,让我能够与俄罗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亲自去各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打破原有的偏见和幻想,重新认识俄罗斯这个国家。专门开设的俄语语音、文化史、文学等课程对于我们口语提升、了解民族文化及其思维模式都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使我们回国后相对轻松地面对专八考试中相关知识的考察。除去学习之外,在俄罗斯的这一年其实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因为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人际交往,各方面的节奏都需要去自己掌控,这也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独立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Q3: 学姐觉得大学四年自己最大的蜕变是什么?A3:我的抗压能力提升了很多,也更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了。大学大学四年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很短暂,所以我觉得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不要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也不要给自己设太多的限制。因为有很多事情也许你一开始觉得自己做不到,但在真正去尝试了之后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我们还很年轻,有时间去犯错并去改正,所以建议大家多去尝试,看遍不同的风景后你也许就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路。生活解压剂Q1: 学姐很喜欢旅游,学姐印象最深的旅游是哪一次?学姐觉得旅行的意义是什么?A1:其实每一次旅行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对我来说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休闲放松,更多是让我暂时跳脱出现实生活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去迎接另外一种不同于以往我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去认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经历不同的事情。我觉得这些过程都能洗刷掉之前的一些负面情绪,给自己充电,让自己更加积极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如果一定要选一次令我印象最深的旅行,那大概就是去年5月份在克里米亚的旅行吧。在那里我不仅看到了极为壮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他们打破了我对俄罗斯人的一些偏见,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是善意与温暖更多。Q2: 学姐在学习工作繁忙的状态下是如何给自己解压的?A2:我的减压方式很简单,就是尽最大可能让自己脱离平时生活的节奏和方式。我可以在有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去喜欢的景点呆上一整天放空自己,或者抽空去剧场看剧,花上一两个小时里完全沉浸在情节里,不去想平时生活中的烦恼。如果是在家里,我还可以挑几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弹一弹,毕竟音乐永远是帮助人放松的最佳工具之一。致正在奋斗的你们Q1: 学姐有什么学习或生活上的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们?A1:大家应该明白,大学时期的学习不是仅仅为了一份好看的成绩,而是为了你以后能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为了保证你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应该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时光,我建议大家多多思考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这里不仅仅是指自己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要走怎样的路。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摆脱迷茫的状态,及时的抓住身边适合自己的机会。2.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自己做决定。这并不意味着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最后的决定一定要自己做。因为别人的经验始终是别人的,他们成功的路没有办法复刻。就算你自己做了错误的选择,至少你也不会因为被别人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而后悔。3.学会接受自己的成长和改变,不要害怕被自己“打脸”。大学期间,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你一开始的梦想也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只需要做出当下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合适的选择就好,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检验吧。Q2: 学姐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寄语吗?A2:有一句很简单的话分享给学弟学妹:做自己人生的舵手,不要随波逐流。来源:北京语言大学 内容来源:爱北语 出品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椎名

她拒绝了985名校读研offer,选择保研北京语言大学!这是为什么?

她,是“三好学生”;是“三下乡”社会实践积极分子;是“铜奖”志愿者,在多重身份的切换中不断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她说:“要认清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事,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她说:“要做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想要做的事情,随心就好。”她说:“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她是焦丽文,海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位自知、从心、敢于逐梦的女孩。2019年底,焦丽文作为推免生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全国第一。在选择北京语言大学之前,焦丽文纠结了很久,因为当时还有一所985名校山东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是选名校还是选名专业呢?这让她有点犯了难。但是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北京语言大学,因为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她的一个梦想。在高中的一次课外拓展中,她的政治老师偶然提到对外汉语,说这个职业是在国外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工作的时候也可以一边旅游,一边感受一下各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焦丽文一直以来都想过感受人间、观察世界的理想生活,这个职业悄然间给她种下了梦想的种子。焦丽文如是说:“为了自己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而拒绝了985。”或许在别人眼里不上名校是一种遗憾,而在她的眼里,她登上了自己的理想高台。无论是自主考研,还是推免,一路都很辛苦。推免生需要奔波于全国各地,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焦丽文当时的压力也很大,有的时候考试接踵而至,上午参加完笔试之后,下午就是专业面试、英语口试,时间紧挨着,没有给人喘息的机会;有的时候上午人还在北京,下午就要抵达广州。一路上的奔波与忙碌,焦丽文都在不停地告诉自己要放松,放平心态,最终结果如其所愿。光鲜的成功背后总是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与付出,让人明白一切的好结果是有多么来之不易。焦丽文的大学生活是十分充实的,大学四年里不断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目标明确,从心而行。“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以及一种跨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对于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焦丽文明白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一直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体味人间。大三上半年,焦丽文去台湾当了半年的交换生,在此期间,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老师以及留学生,并且感受到了台湾本地的一些特色,这对她的专业以及风土人情上的了解产生了莫大的帮助。在课余时间,她会选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焦丽文来说看书、学习舞蹈、参加一些社团、见见朋友等等都是让她觉得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不会忘记要学习,明白学习才是重中之重。“玩的时候,就开心地玩,学习的时候,就努力地学。”大学四年里,她揽收了联合国多语言大赛文化创意、2018SOUTHMUN(南方模拟联合国)优秀奖、2017—2018外研社阅读与写作三等奖、国教院第二届中外知识竞赛优秀奖等奖项。在大学里就应该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个性,先让自己成为放光者,想要的东西自会寻光而来。一路奔跑,一路成长。焦丽文最后说道:“要认清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事情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并且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去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而且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其实还是很有深刻意义的。”来源:海南师范大学 文字:校报记者 苏定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排版:何子怡 责编:曾丽芹

爱谁谁

北语喜获5项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投标8项,中标5项。其中,中标的项目2项属语言学范畴,为施春宏研究员的“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和黄晓东研究员的“近40年来两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的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1项属于外国文学和艺术学交叉学科范畴,为陈戎女教授的“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1项属语言学和教育学的交叉范畴,为张黎教授的“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策略、路径研究与支撑平台建设”;1项属中国文学和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交叉范畴,为徐宝锋教授的“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竞争最为激烈、权威性最强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选题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代表着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和动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的建设和发展,科研处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着力提升组织策划获取国家级重大项目能力,全力配合各项目组工作,特别是在重大项目前期培育、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选题设计、团队搭建、投标书填报、专家咨询论证等方面全程跟踪、精心服务,抓好项目申报的各个关键环节。在学校和全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选题入选数量再创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以及立项率更是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全国排名第十四位的好成绩。这标志着新时代我校科研队伍获取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整体有了新的提升,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学术命题的质量正逐步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认同,必将为我校科研创新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注入新动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科研处也将继续推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的策略方针,全力以赴为我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做好服务,使我校科研成绩再上新台阶。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简介:施春宏教授的“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项目首席专家施春宏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近年着力从事构式语法、语体语法、韵律语法的理论与应用探索,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教学研究,并积极开展语言学前沿思想和成果的教学转化与科学普及工作。该中标项目是基于汉语特征的前沿语法理论探索,共包括5个分卷:《基于汉语特征的认知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构式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生成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韵律语法理论探索》《基于汉语特征的语体语法理论探索》。其基本目标是:整理学术思想,追踪学界动态,探索发展空间;由此而深入发掘汉语事实,提炼汉语特征,构建多元化的汉语语法分析范式。黄晓东研究员的“近40年来两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的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黄晓东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语保工程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该中标项目拟对北京大学20世纪80年代“北京话调查”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加工,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当代北京口语再次进行大规模调查,建立一个先进完备的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口语多模态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并为语言研究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检索、咨询服务。本项目围绕“两代一库”展开布局,包括第一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资料整理、第二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第二代大规模北京口语调查资料整理、北京口语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检索系统研制、北京口语多模态语料库应用研究等五个子项目。本项目有利于推动北京话研究,并将促进我国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及相关研究。陈戎女教授的“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项目首席专家陈戎女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辑刊《当代比较文学》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该项目选题前期经过北语校级重大项目的孵化,2020年初陈戎女提交了申报选题,前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斟酌选题内容。该中标项目以跨文化和比较戏剧的视野和方法,研究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之旅和传播效果,探讨戏剧跨越国家、文明,以及跨越文本和舞台的界限后生发出的价值和意义。项目基于中外戏剧现象的“翻译改编-阐释研究-舞台演出-传播效果”的系统研究,通过由外向中、由中向外双向驱动的阐释和传播展开,特别关注戏剧对异国和异国人的塑造和再现,同时从理论层面阐发戏剧在跨文化阐释与传播中的思想资源、研究范式转换等核心问题,旨在构建戏剧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①是对中外戏剧跨文化交流传播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研究;②是兼顾经典案例的典型性与整体观照的跨文化研究;③深化对于中剧西传和西剧东渐跨文化传播的认识,促进中国戏剧“走出去”;④瞩目新媒体、新技术介入后的戏剧未来发展。张黎教授的“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策略、路径研究与支撑平台建设”项目首席专家张黎,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商务汉语及其教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和市场营销管理。本项目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新目标和新任务,对孔子学院如何转型、升级,以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探讨可行的策略和路径。项目将使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孔子学院发展及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度的研究,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和路径。研究内容包括新时代全球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现状、孔子学院中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学科建设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运行管理的转型升级、孔子学院转型升级的对外拓展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综合支撑平台建设等。徐宝锋教授的“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徐宝锋,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宣部亚洲经典互译计划专项工作办公室秘书处副秘书长(总协调人),文化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国家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文化知识辞典(多语种)》主编,《国际汉学研究网》主编,《汉风》辑刊副主编,中加国际电影节副主席,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诗学、海外汉学以及儒家伦理哲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本项目将通过对于海外汉学家的口述访谈,掌握中文和中华文化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拉丁美洲、阿拉伯中东地区、俄语地区等不同语言文化区域的研究、传播、和接受轨迹,通过在每个语言文化区域分别选取老中青三代30位汉学家,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角度,分别从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不同的文化圈层访谈切入,在人物代际、机构分布、内容认识、传播反思、对策建议五个方面进行口述表达,鲜活立体地复现中文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现场,藉由对传播、研究及接受情况的深度理会,进而在吸收中外相关话语资源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具有现场感和时代性的中文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话语系统。

机械姬

优秀榜样:北京语言大学2020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分享!

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世界永远不缺优秀的人,但是天赋异禀的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优秀的人只是怀抱着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热情,努力或许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但是努力永远不会是白费。那么北语的国奖获得者学子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练呢?【博士篇】“独立思考、准确清晰表达想法、以学术语言总结成果的能力”王诚文是信息科学学院 2018级语言智能与技术的在读博士,他在2019年获得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9)优秀论文奖,同年获得2019年度博士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在求学生涯中,他发表了一作三篇,一个北大核心,两个EI检索。二作三篇,两个北大核心,一个Scopus检索。三作两篇,一个北大核心,一个EI检索。在他看来,研究生阶段的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准确清晰表达想法的能力,以学术语言总结成果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王诚文学长也很关注运动比赛:他喜欢看乒乓球比赛,而支持的球员为刘诗雯。最近喜欢看的书目,是岳南《南渡北归》、《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不痛不痒不成长,有时候被批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外国语学部翻译学博士生李鹏辉学姐,曾获首届“外研社杯”全国高校外语学科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以及2019-2020学年的三好学生。在《中国翻译》、《外语研究》、《翻译与传播》、Translating China上均有发表论文,且多为第一作者和独撰。在她看来,研究生阶段应该“多读书、多思考。认真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综述类文章,了解所在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从而不断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多请教、多交流。首先学会倾听,多去听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其次学会提问,主动向师长和同学请教、讨论、学习,集思广益、广开思路。如果在读文献时遇到读不懂的,有时候可以发邮件直接联系作者。”还有就是要紧跟学术前沿,多做汇报。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在学术会议上要勇敢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怕失败,就怕不敢尝试。汇报之后要虚心听取同行学者的意见,这些意见往往都非常有针对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我们要感恩他人的鼓励,同时也要拥抱他人的批评。”她对学术研究持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天道酬勤”的态度,在大量阅读中沉淀,在沉淀中思考,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深耕。【硕士篇】“要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思考自己在做的事情的意义。”刘雨薇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部201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作为唯一作者,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报》、《名作欣赏》上发表了《“安命”与“造命”——论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两个女性形象》、《斯坦纳:审视后的生命》等文章,其中《梁启超 1918年暑期的家庭讲学》系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梁启超家书考释”成果。同时,其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梁启超家书考释”于2020年5月获学校立项,先期研究成果《梁启超 1918年暑期的家庭讲学》于2020年7月发表在《名作欣赏》杂志。她认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 “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这个秩序包括内心的秩序和外部的秩序,所谓内心的秩序就是弄清自己想要什么、想在当下的人生阶段实现什么,乃至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外部的秩序则是一套适合自己的做事的方法,可能落实到当下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其实因人而异,这边能够分享的其实是不要过多地去迷信别人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她看来,本科更多的是一个探索的阶段,探索自己的志趣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在本科阶段尽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和体验,不要怕犯错;那相比之下研究生阶段就是一个收束和钻研的过程,可能要更多聚焦在自己研究领域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但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不要只顾埋首于琐碎的学业或者实习生活中,要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思考自己在做的事情的意义。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她,喜欢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薛忆沩的《文学的祖国》、叶嘉莹的《叶嘉莹说诗讲稿》;同样她也爱如贝托鲁奇《末代皇帝》、《遮蔽的天空》,大卫林奇《象人》等剧情片,还有文德斯《地球之盐》、BBC《七个世界,一个星球》、阿米尔汗《真相访谈》等纪录片题材。“去追寻我想追寻的,去享受我能享有的。Be brave, be powerful.”梁伊人是来自外国语学部2018级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她曾在北大外国语言文学第十二届研究生论坛宣读论文并获奖,也独立主持北语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其论文成果将于明年发表,还有参加过六场国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曾获得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她对大家学习中的建议是要“多加关注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之后便可以尽早确立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后自己要读的书目和查找的文献就有了确定的方向,做到这一点就占据了硕士阶段的主动权,否则容易在面对浩瀚书海时无从下手。”同时她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直接量化”,梁伊人比较喜欢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给自己设立一些较为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在小成就的激励下推着自己坚持下去。“另外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学方向,有很多知识是融会贯通互相关联的。整个学习生涯其实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前期的积累总会在日后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梁伊人因为自己在专业学习中也走了很多弯路,所以她鼓励大家不要害怕课题难度和在文章构思中遇到的挫折,重要的是要不断反思总结并调整自己的研究策略甚至方向,在进行多方评估之后如果确定了自己当前走的是一条死胡同就要果断放弃,及时转换思路和方法。同样我们也问到她生活中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她推荐了三本书:穆杨《祛魅——五个经典童话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改写》、毕飞宇《小说课》和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自中华文化研究院的中国古代文学硕士黄园园,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学,曾经以《〈红楼梦〉中的北京方言》为题申请了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与导师合写了《论〈红楼梦〉抄本的方言修订问题》一文,撰写了《“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并在《曹雪芹研究》2020年第1期刊物上发表,与导师合写了《论〈红楼梦〉程高本“擅用”北方词汇问题》,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同时,在2020年5月再次申请了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立项题目为《〈红楼梦〉中的方言异文研究》。她研一学习阶段主要以上课为主,选课主要是选跟专业相关或者自己的兴趣相关。上课时老师只是对某个专题做一个引导,但是会提供很多的参考书目,课下结合课上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是研究生学习非常重要的步骤”,她说道。“通过一学期的阅读和思考,期末完成一篇论文,这是读、思、写的一种结合,如此,能够锻炼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研二时,黄园园从整个读研期间所做的课程论文中挑选出自己更感兴趣并且能够驾驭的方向,更加深入的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自己阅读的文献要进行分类、整理和总结,由此提炼相关问题,然后沿着问题点再去解决相关问题。平时喜欢看的书是《诗经》、《红楼梦》、《浮生六记》、《陶庵梦忆》。“Love life, love myself!”万众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一名研究生,他曾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二等奖学金以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曾独立完成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双音节状态词的标注研究》并顺利结项,曾在哈佛北京书院项目和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担任汉语教师。对于选题方面,他对同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我认为至少可以从文献阅读、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确定研究题目,其中文献阅读是最具可操作性的。文献阅读是学习和研究的基础。经典文献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增加知识储备,建构学科体系,提高专业素养。不过专业文献往往是抽象晦涩的,需要反复阅读并注意圈划批注,在阅读中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另外,文献的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方法,因此阅读时要有整体观念,把握文献的框架结构,关注章节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实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Everything will be fine.”郭凌宇在本科阶段就已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在2018年保送到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专业就读。她认为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就非常不同:“本科阶段更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已经有了一定储备,所以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向纵深化发展。研究生阶段我们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的我们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要知道怎么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当然,也不能太钻牛角尖,要调整好心态,对于任何机会要努力争取,但也不要因此陷入自我纠结的怪圈。”最后她也说到:“最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锻炼身体,毕竟身心的健康快乐最重要。”“光喊不动,实则无用”朱佳欣在外国语学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读研。发表学术论文3篇,2篇为独作,1篇(第一作者)被北大核心期刊收录;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并获奖,所作论文被收入论文集;一项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在研。她是一个对学习和生活都保持热爱的人:“带着求知欲上课、带着好奇心钻研、留心生活、身边尽是趣事。”她认为本科时的生活可以过得丰富多彩,参加演讲比赛、配音大赛、志愿活动…浪费些时间都可以,当然,学业成绩也不能落下。“总之就好好享受充满青春气息的美好生活吧~毕竟,本科生活是一生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如果有心科研,那么研究生的生活可能会略显枯燥。她觉得与本科时代的姐妹成群相比,研究生很多时间是与自己的独处,看文献、充实技能、写论文、从采访中,可以看出朱佳欣是一个平时就非常风趣幽默的人,他说到在研究生阶段,时常“质疑自己是学术菜鸡、鼓励自己菜鸡也要一口一口地吃成胖菜鸡!加油,学术人,不做不学无术的人~”同时平日里刷剧有助于她减轻焦虑,她喜欢反复刷的剧有《甄嬛传》、《武林外传》和《请回答1988》“狐狸知道许多事,刺猬只知道一件重大的事”。邢北辰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在硕士阶段他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与一等学业奖学金.他认为能在从事的学科研究中有所精进,同时保持探索广阔世界的好奇与热情,就是他持之以恒学习动力的来源。同时他也对同学们提出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建议:“敬畏未知,保持谨慎, 多陪家人.”确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忽略家人的感受,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第一次做孩子,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给予关怀,给予陪伴。邢北辰喜欢的书是《白痴》,喜欢看的番剧是《进击的巨人》。来源:北京语言大学 出品单位|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聂菲 摄影|李诗彤 编辑|王媛平

各有仪则

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四所大学,北语第2、上外第4!

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强劲,让很多国内的学生们一门心思挤破脑袋要出国学习,可能是成绩不好载货内考不上顶尖的高校想出国发展,又或者是喜欢国外的教育环境,反正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相对应的是,有人千方百计想出国学习,更有很多很多的外国人梦寐以求的来到中国学习,接受中国的教育模式,以及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大好河山等等很多。下面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国内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学校有哪四所呢?1、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大家可能听说的比较少,因为上海纽约大学算不上中国本土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位于中国上海,是由美国纽约大学和国内的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学校合作办学共同组建而成,上海纽约大学本质上还是纽约大学的性质多一些。学校是面对全球招生,虽说学校位于国内,但是国内的学生选择从这里就读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比例占到了将近50%,还是很大一批留学生的。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可就不同了,北京语言大学是地地道道的,国内本土的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外国留学生占比还是很大的,毕竟是一所语言方面的高校,而且在中国,选择语言类专业最好的选择不过就是北京语言大学了,享誉海内外。所以也吸引了很多留学生的就读。北语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外国留学生接受汉语言教育的第一高校,所以留学生多也不足为稀有之事。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于大家来说不是一所陌生的高校了,位于北京,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所以对外贸易为主要对象的财经类高校。对外经济贸易的财经专业、经济贸易专业、外语专业都是非常出色的,在国内的呼声也非常高,想学财经的学生都想考进的高等院校。正因为其“对外”这一性质,与国外的交流合作机会很多,在国外的名声是非常大的,自然而然就吸引了太多国外留学生。4、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大力建设的第一所外国语类高等院校,也是国内社会上比较被认可的几所语言大学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无论是办学质量、科研成就还是基础设施、硬件设施方面都很不错,学校整体大气、现代化,很吸引人。语言类院校本来就是外国留学生很是集中的重要院校之一,更不要说上海外国语的名气和实力如此瞩目了。就看外国学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求学的架势,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中国的高等院校一所所更是有很大成就的,享誉海内外,能吸引到如此多的人。想要出国的同学们要考虑好啦,背井离乡的出国学习到底值不值得,国内一样有顶尖的好院校!

类名

北京这4所院校不是211胜似211,低调而强大,尖子生不一定能考上

很多高中学子的梦想就是去北上广求学,尤其我们的首都北京,那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北京不仅是国际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旅行城市及经济中心城市,更是国内最好的教育资源聚集地,清华北大名气不用说,让人神往而又叹气;北京拥有60所左右二本以上大学,26所211大学,8所985大学,全国高校排名第一,除了211/985高校外,还有一些高校实力相当不错,在国内非常低调,今天花小妹就给大家介绍介绍。1、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简称“北语”,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的,创办于1962年,时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经过多次更名,2002年确定为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市有多所语言类高校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语言专业都非常强,但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说明了北语的实力不可小觑。北京语言大学虽然不是211院校不是985院校,但它的综合实力真的很强,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北语在北京市大学排名第17名,在全国大学排名与211院校北语外语大学同排63名,实力真的强与部分211高校,并且北京语言大学的专业非常有特色,特别受女孩子喜欢,对外汉语、汉语言、英语、汉语言文学、日语、阿拉伯语、法语7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但要特别强调的是北语实力很强,那录取分数自然不低,在各省录取分数都超600分以上,喜欢语言类的尖子生可报考。2、外交学院提到语言类高校,我们不得不提到外交学院,它属于“小而精”的院校,它的建立也跟周恩来总理有关,是1955年周总理亲自倡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并亲自题写校名,主要培养外交人才为主的外交部唯一一所重点大学,也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先设有外交学系、英语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等,有9个本科专业,英语、外交学2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别看外交学院就9个本科专业,就感觉它非常好考,那你就错了,外交学院录取分数特别高,一般对外省进行提取批录取,分数能超本科线100分以上,并且招生人数有限,一般女孩较多,但对北京市招生人数比较多,如果你非常喜欢外交,可以报考。3、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一般人很少听说吧,属于政法类高校,它简称“国关”,跟外交学院同是“小而精”,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的全国重点大学,现有英语系、日法语系、国际政治系、国际经济系等,其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别小瞧国家关系学院不知名,招生非常严格,考生是很难考生的,并且学生毕业后那就业平台相当牛。4、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简称“公大”,是所政法类高校,是公安部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暨公安部高级警官学院,可想它的牛叉程度,建立于1948年经过多次更名,1998年与原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国内实力排名第178名,说实话政法类高校在国内不是靠排名看实力的,主看资源,它的侦查学、治安学、安全防范工程、交通管理工程、公安管理学5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能考上这所大学,就业肯定不成问题,但难考啊,如果喜欢公安、刑警等职业的,可以试一试。这4所大学不是985院校不是211院校,录取分数真的很高,实力是相当强势,另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实力也不错,喜欢北京城市,如果不能上211/985高校,选择这些高校也挺好的。

尧舜

中国外文局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外文局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7月3日上午,中国外文局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副局长陆彩荣,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校长刘利等出席签约仪式。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此次合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部署和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创新国家高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时代学术发展与政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外文局将以此为契机,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揭开局校协同创新高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篇章。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表示,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得天独厚的国际人才集聚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中国外文局凭借其丰富的外宣资源和深厚的外宣实力,双方将共同探讨培养高端专门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在联合培养、学术研究、教学实践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新贡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表示,双方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建立了协同创新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力量。双方将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与社会需求,探索与任务相结合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应用型、复合型的领军人才。随后,双方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旨在培养高端专门人才、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贡献力量。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致辞。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致辞。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致辞。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任李丽宁与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与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为兼职博导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签约仪式后,与会代表参观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实验室。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门无鬼曰

北京语言大学2021届春季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

中国日报1月11日电(记者 邹硕)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北京语言大学师生心手相牵,共克时艰,跨越山海,学在云端。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来自埃及、巴基斯坦、韩国、日本、美国、古巴、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92名同学完成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培养计划,圆满完成学业。1月6日,北京语言大学2021届春季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副校长张旺喜,副校长张宝钧,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任郭鹏出席典礼并参与学位授予仪式。数十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宾线上参与典礼,包括阿根廷共和国国会议员吉列尔莫卡莫纳、厄瓜多尔驻华大使卡洛斯拉雷亚达维拉、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哥伦比亚共和国大使汪晓源等。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典礼现场,典礼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管理处处长陈丽霞主持,面向全球直播,近万名同学、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直播参与其中,共同表达了对毕业生的美好祝愿。在毕业典礼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发表了题为“成就卓越人生,建设美好世界”的讲话,讲话全文如下: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跨越时空,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2位2021届毕业生及其亲朋好友,相约“云端”,共同参加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同学们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了学业,虽然今天不能在校园相聚,但喜悦的心情相通,美好的祝福不变。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全体毕业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培养和关怀你们的老师和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给大家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阴霾,但是在灾难面前,也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守望相助的真情。疫情面前,全校师生同舟共济,协力奋斗,打赢了“停课不停学”的攻坚战,其中许多事迹非常令人感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作为疫情洗礼下走出“小联合国”的毕业生,在你们即将告别母校的时刻,我想再对大家提三点希望。第一,终身学习,成就过硬本领。信息时代,知识总量不断扩张,求学求知的方式越发呈现时空开放的态势,疫情更加速了这一过程,学校教育大量转到线上,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变革。在此背景下,驾驭新的学习方式就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新的形势下,北语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拓新模式、打造新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据统计,我校分布全球五大洲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8539位师生已经参与其中。同学们毕业后,也要继续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坚持利用慕课平台、移动终端、网络教学等渠道进行开放式学习。除了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学们还要继续提高汉语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在北语的几年中,大家通过刻苦学习,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和沟通技能,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未来,要想成为精通中文、能力出色的国际化人才,还要具有研读原著、深读经典的本领。同时,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勇于探究世界,认识世界的差异,开阔胸怀,拓宽视野,做到融会贯通。总之,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成为杰出校友。第二,磨炼意志,直面人生挑战。我看过同学们的毕业感言,很多同学都在对学习生活的回顾中,总结了自己从挫折、困难中成长成熟的经历。我要告诉同学们,当大家走出校园,迈向社会,你们将会更加感受到,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挑战,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无情地打乱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危难之中,中国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短短10天就建成使用,中国速度惊艳了世界,这速度的背后,正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在我们面对疫情、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正是千千万万人的坚韧和不屈,让中国大地充满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坚韧和力量。作为毕业生,大家经历了漫长的线上学习,克服心态、时差等各方面的困难,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学业,同样也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同学们难免还会遇到曲折和坎坷,希望同学们把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当做磨炼意志的机会,勇敢面对,百折不挠,不倦前行。这是做人的品格,也是成人、成才、成功的基础。第三,肩负使命,促进世界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根植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不久前举办的2020“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比赛中,来自喀麦隆的北语学生欧力拔得头筹,可喜可贺。这次比赛的主题定为“和合”,就是期望选手们在学好汉字、讲好汉语的同时,还能够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理解中国“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语言是打开一国之门的钥匙,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北语历来把促进人类文明互鉴作为人才培养的使命,努力构建中外融通的育人模式。同学们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校园环境中,穿越100多种语言文化的屏障,同堂上课,同场交流,彼此尊重,互相学习,你们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诠释者和身体力行者。北语校训中“敦睦天下”四个字蕴含的是一种“大同”的情怀,体现了北语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作为在多元文化校园中成长起来的北语毕业生,作为在疫情之下亲历了人类同气连枝、休戚与共的各国青年,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世界进步、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担负起推动人类文明交融、促进世界和平的责任。同学们,在我们分享毕业喜悦的时刻,我们正经历着新冠肺炎带给全球的挑战,人类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和国际局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世界各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今天走出校门的你们,都将不同程度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来,甚至还可能成为领导者、决策者。无论同学们来自哪里,走向何方,无论你们身处什么样的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作为北语的毕业生,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终身学习、磨炼坚韧意志、担当和平使命,成就卓越的自己,打造美好的世界。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新年快乐,人生幸福,前程似锦!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