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所坐落在北京的一所“211”工程语言类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10030),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现设有13个学院,7个直属系部,40个研究中心(所),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编辑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和《国际论坛》、《中国俄语教学》四种全国核心刊物,此外还出版《英语学习》、《俄语学习》、《德语学习》、《法语学习》等刊物。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目前开设49种外国语课程,其中15种语言是国家唯一学科点。学校开设专业62个,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49国语言,10个二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即翻译(口译和笔译)和汉语国际教育;1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即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学校与世界上65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0所大学和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共承办了15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2个国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7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仅以外交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近1000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一、招生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比较大的是学硕,专硕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二、专业介绍:该院校专业只要是两个大类,一是文学,而是法学,文学下设13个专业,法学下设2个专业。整个院校的主攻语言,专业性可以说是很强。重点实验室有2个: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有3个: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可授予硕士学位的硕士点有15个。三、奖助学金及学费情况:“北外”奖助学金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学制多为2年,有部分其他专业是2.5年-3年,学硕和专硕的学费都相对来说较贵,但是师资和教学基础设施能说是国内一流是水平,爱好语言的考生能考入“北外”也是很骄傲的!奖助学金相关规定学费相关规定四、导师队伍:“北外”共有硕导261位,遍及各个专业,各个学科,详细的导师队伍可以具体查看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专业,查看到心仪的导师。五、分数线分数线以国家规定的国家线为准。以上数据是参考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2019北外招生情况以今年新公布的数据为准,今年的招生简章公布时间大概是9月份,敬请期待哦~如果你身边也有准备考研的小伙伴,动动你可爱的手指,转给TA看吧,用你这个小动作来提醒TA,或许你这个动作可以帮到TA哦~对啦,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顺手点个赞呗~
世界之大,国家之多,语言繁杂多种,光联合国官方语言就有6种,分别是英语、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我国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就必须拥有大量的翻译人才,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外国语专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数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两所高校全都是211,双一流学科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 ,国家首批“211工程”,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成员,是京港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高校[2] ,设有研究生院,是中国外国语类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于我国首都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等名头众多。20年全国内地高校QS排名45。一个双一流学科,为外国语言文学,同样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浓厚,师资卓越,学霸众多。下面看看其学科评估结果。北外的学科评估一个A+,1个B类,4个C类。A+学科为外国语言文学,排名在这个学科中全国参选高校前2%,真正做到了在外国语方面的顶尖水准,属于小而精的高校,其外国语专业很值得报考,这个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都很高。下面看看同档次的上外如何?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是亚非研究国际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是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和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上海外国语大学位于我国经济经济中心上海市,同样的211,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双一流专业是外国语言文学。在20年全国内地高校QS排名50,比北外45差一点。看学科实力。上外的学科评估结果1个A+,3个B,一个C类。同样的一个小而精的外国语特色高校。可以看出来,北外和上外两所高校在实力上差不多,同属外语专业特色高校,在其外语专业都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A+学科。一般而言国内特色专业高校很多,但达到A+水平还是很难,毕竟文理有北大,工科有清华,还有华五等高校一直占据各个专业A+水平。外语专业主要到文化、外贸、教育、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等工作,其工作环境和待遇在各个行业中都是很好的。而上述两所高校在外国语专业达到顶尖水准,受到学子的喜爱,录取分数也比较高,甚至超过了部分985,对于学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学校简介北外是教育部直属、首批 “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二、院系介绍1、高级翻译学院MTI分为中英同声传译、中英会议口译、中英口笔译三个方向:同传学制三年,中英会议口译、中英口笔译二年。三个方向的核心内容相同,都学习笔译、交传、同传,但如名称所示,侧重有所不同。目前的2年学制,是高翻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具备基本的笔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能力,均可覆盖口笔译的各项工作,仅在应用方向上略有不同。3年学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同声传译的训练,保证同声传译能力的稳定性和高水准。2、英语学院翻译硕士分为英语笔译、英语口译两个方向,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和论文撰写三个阶段。3、专用英语学院翻译硕士设立英语笔译一个方向,全日制学习方式:2 年。ps:具体三个院系的详细课程设置可在各院系官网的培养方案自行查询。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其实在预报名的时候,大家可以把英语学院、专用英语学院以及高翻学院这三个学院所有的MTI专业都报上去,然后到11月份现场确认的时候,再根据自己的一个情况,复习进度,来确认到底要选择哪一个学院的哪一个专业。三、考试科目① 101政治② 211翻译硕士英语③ 357英语翻译基础④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四、分数线五、招生人数1、高级翻译学院:口译专业2、英语学院:笔译+口译专业3、专用英语学院:笔译专业六、参考书官网指定:翻译写作类1、Joan Pinkham 、姜桂华著:《中式英语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2、Joseph M. Williams 著:Style: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Eleventh Edition),Pearson出版社,2014年;3、李长栓著:《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年。或同一作者的《非文学翻译》(外研社,2009),《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2012),《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中译公司,2014),《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讲评》(外研社,2013)。4、庄绎传著:《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5、叶子南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6、连淑能著:《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7、任文:《英汉口译教程》,外研社,2011. 《交替传译》,外研社,2012.8、姚斌、朱玉犇等:《会议口译》,外研社,2016.百科类1、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党的重大决定。2、联合国概况。可参考U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编写的The United Nations Today或者Basic Facts about the United Nations。可上网下载。3、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4、欧盟概况。5、政治学。可阅读一本政治学入门教材,如Politics, the Basics,作者Nigel A. Jackson 和 Stephen D. Tansey;6、经济学。可阅读一本西方经济学入门教材,如Economics in One Lesson,作者Henry Hazlitt;Essential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另一本Essentials of Economics,作者Paul Krugman7、社会问题。可阅读以下书籍:The World is Flat, 作者Thomas Friedman;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作者Michael Sandel;What Money Can't Buy, 作者 Michael Sandel;The Case Against Imperfection, 作者Michael Sandel;8、环境问题。阅读该课程要求阅读的相关文献。9、历史文化。《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中英文版;The Story of Art,作者E. H. Gombrich,出版社 Phaidon。凯程推荐:1. 各科目真题2. 翻译类《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中译公司,2014)《英汉翻译简明教程》《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式英语之鉴》 【领导人讲话】【FT / ECO、商论 APP】《英语文摘》《上海市中高级口译口试词汇必备》【China Daily 热词点津】3. 百科类(1)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党的重大决定。(2) 收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文化等资料。(3) 《应用文写作》夏晓鸥(4) 《中国文化读本》(5) 《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4. 翻译硕士英语《专业四级卷》 《专业八级卷》 《考研英语语法》七、命题特点百科知识:以文学类、历史类、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百科知识为主要考察内容;英语翻译基础:非文学类文本为主,如环境文体、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景点介绍等;翻译硕士英语:1、考试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以英语为例)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外语写作能力。2、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以下部分: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外语写作等。总分为100分。八、学费翻译硕士(包括英语笔译、俄语、法语、德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口译及笔译专业)为20000元/年,翻译硕士(英语口译专业)为30000元/年九、就业情况图表出自北外2018就业质量报告十、复试情况高级翻译学院:专业面试内容为“英语复述+英汉视译+问答”: 1、英语复述考查内容:3-5分钟的英语音频,听两遍,可以边听边做笔记,听完第二遍开始用英文复述。2、英汉视译考试内容:A4大小的一页英文,要求读完之后翻译成中文。3、面试问答考察内容:对于国内外时政热门话题的问答以及老师对学生个别问题的提问总成绩计算方式:总成绩=复试成绩(专业笔试×50%+专业面试×50%)×50%+〔(初试外语成绩+初试专业1成绩+初试专业2成绩)÷4〕×50%。英语学院1、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是篇章翻译;面试首先是英文自我介绍,然后三个老师会分别提问,最后视译。2、复试比例:差额复试(1:1.3-2)3、最终成绩= 复试成绩×50%+(初试外语成绩+初试专业1成绩+初试专业2成绩)÷4×50%专用英语学院1. 采取差额复试,复试比例为1:1.32. 考核方式包含以下内容:(1)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随面试一同考核,计入面试考核成绩)(2)笔试:时长2小时,卷面满分100分(3)面试:时间20分钟/人3. 考生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复试成绩(专业笔试×50%+专业面试×50%)×50% +〔(外国语成绩+初试专业1成绩+初试专业2成绩)÷4〕×50%
北外日研中心的初试已经于去年年末结束。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初试成绩的公布以及复试安排都有可能推后。虽然焦急的等待给了我们压力,但也为我们备战复试留下了更多的时间。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北外日研中心的复试如何准备。 一、复试内容复试的形式分为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内容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而不同。面试为单独面试,一般会有4到5位老师,每个人大概是10到15分钟。除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外,老师们的问题都比较轻松,一般以询问选择日研的理由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为主,不会有特别专业的内容。这是因为面试的主要目的并非测试大家的专业水平,而在于检测大家实际的口语能力。当然,根据大家报考的具体专业以及每个人的个人情况的不同,老师们的提问也往往是千变万化的。笔试卷子分为文学、文化、语言、教育、经济、社会六张不同的卷子。相比于注重考查基础日语水平与综合运用能力的初试卷子,复试的卷子更注重各个方向的专业能力,而且主观题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加。拿文化方向来举例子,复试往往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察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就文学方向来说,往往会考察很专业的主观阅读题。二、备考指南就面试而言,因为重在考察口语能力而非专业知识,所以备考的重点或许应该更多地放在提高日语口语能力上。日语口语能力的练习和任何其他的外语口语能力的练习一样,虽然不外乎听与说,但是口语能力的核心在于“随机应变”,这一点往往是特别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这就是说,在备考的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机械的听或者说都不是特别有效率的手段,并且准备逐字稿就更是大忌。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除了常规的听说练习之外,还需要不断的演练和彩排。逐字稿是大忌,因为它极大限制了临场应变的能力。这一点有过课堂发表经验的同学应该都能感同身受。在演练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预想老师们可能会询问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以要点陈列的方式写下回答的核心点。在接下来的演练中要不断的修改和深化。复试的笔试部分注重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如果对该领域不是特别熟悉的话,建议先巩固基础入手。语言、经济、社会方向都有专门的概论性质的书籍,这些书籍都是入学之后的研一的教科书。教育,文化,文学虽然没有特别好的概论性质的书籍,但是每个方向都有各自的考察倾向。日研的教育方向的学习内容是日语语言教育,考查内容也往往聚焦于二语习得等领域;文化方向的学习重点是思想史,考查内容也往往聚焦于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等;文学方向的话,只看市面上的文学史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对作家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要与对时代背景的理解连接起来。三、一对一课程对备考的帮助面试的准备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需要有一个人来配合演练并通过对每次演练的效果进行评估,针对面试的口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个人当然也可以是你的同学、朋友、老师或者外教,然而如果想获得更高效更精准的指导,一对一课程或许是一个可以考量的选择。笔试的专业性极强,并且以主观题为主。恰当的参考书目,可能会考察的重点领域等,只有各方向在读或者毕业研究生且有丰富的辅导经验才能够详细并准确地了解。针对主观题的备考,如果可以请老师提供备考侧重点,解析难点,并通过及时高效的批改来检测学习效果,也会极大提高备考的信心与效率。四、后记考研是一段漫长而孤独的路程。信息的不对称所带来的封闭感更是加重了我们的心理压力。考研的痛苦或许更在于,每一个和你同行的人同时又都是你潜在的竞争者。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个人为你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做你的领路人和同行者,相信你的考研之路可以走得更加自信并坚定。
原创 初心小伙伴2020日研社会方向考研经验分享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个人情况大家好( ̄▽ ̄)在介绍经验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个人的学习特点: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喜欢不急不慢地做事,所以干什么都喜欢早早地打好计划,将战线拉得比较长。另外,我在背诵东西时,喜欢依靠视频等刺激性较强的资料来加深自己的印象,所以我在考研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自己一边看视频一边整理出来的笔记。所以我的经验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判断呀(* ̄▽ ̄*)在初试中,我取得了391分的总分,总分排名为24名。复试排名并列第3,最终的总排名为第8名。初试从2018年年底,我就开始为了2019年12月的考研而忙活起来,算是考研准备开始得比较早的人。当时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在为期一年的准备时间中,上半年集中攻克专业考试,下半年应付政治和英语考试。01基础日语+综合日语上半年我主要在背诵日本的社会文化等方面常识来应付以往的名词解释题型,同时巩固自己的日语能力来应对语法、阅读理解题型。这一阶段我使用的资料主要为《N1红宝石》《N1蓝宝书》,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一套绿色的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辅导书。语言学方面我使用的是皮细庚的教材。此外,我觉得单纯背诵知识点比较枯燥无味,所以我在油管上订阅了一个名为“映像授業TryIT(トライイット)”的油管主。TryIT是一个免费观看的教育视频,里面有许多关于日本史、日本地理和日本政治等方面的课程,可以说是涉及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老师会在课程中将各个事件的背景和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讲述得比较清楚,这样记忆起来比较方便。并且,通过听老师讲课,可以省去自己翻字典查人名的功夫,而且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就把人名给记住了,可谓是事半功倍。这些视频中也有古典语法课程,我在做绿色的专八辅导书时有想不通的地方就会看看视频加深理解。另外,我强烈推荐初心小柒老师的日本文学课程,小柒老师关于名著内容的简单介绍和各个文学流派演变发展的说明对我帮助很大。(映像授業TryIT(トライイット)页面截图)进入下半年后,我的日语学习的任务就从开荒扩疆变为了查漏补缺。我报名了初心的考研全程班,每次把发下来的试题做完之后我都会总结错题,把自己不熟悉的单词、语法和日本知识都整理成word文档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复习。我没有选择用笔记录是因为觉得自己写字速度比较慢(且丑),而且整理成电子文档的话可以充分利用搜索功能,不需要把本子翻来翻去找自己曾经记录的东西。02政治政治方向我选择的是肖秀荣老师。在6月份中旬我购买了肖秀荣全套大礼包之后,我就将重心转移到了政治和英语方面。政治方面我没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可以介绍的,就是学了忘忘了学,学了还得忘,忘了还得继续学。此外,从今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肖秀荣老师压中了一些题目,但是小题变成了大题、大题变成了小题。因此,我觉得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不要只记答案,最好分析过程也要做到基本了解,这样在写大题的时候好歹能凑上几句。03英语我复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刷真题,并把卷子中出现的陌生单词总结成一个单词本反复背诵。现在有不少记英语单词的软件支持自己导入单词,比如我使用的『知米背单词』。使用单词软件的好处是我可以在诸如食堂排队的零散时间中完成学习的任务,这样就有时间复习更多知识。对于2020年的考试,我的总体感受是:由于去掉了古典语法等题型、并将名词解释改为了选择题,所以总体上来看难度是下降的。但是我认为,这并不代表往后就会一直是这种出题方式。在2020年日研中心没有任何预告地与日语学院合卷并将英语自命题改为英语一,谁能保证将来它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呢?因此,打好自己各方面的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好的方式。复试1.准备阶段1月份初结束了期末考试回到老家后,我就开始思考准备复试的问题。虽然我并没有100%的把握能够成功考进日研中心,但是我觉得,就算进不了日研的面试,也还有机会调剂到别的学校进行面试。一月份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初心的复试课程,在炸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自我介绍,并列出了20个左右关于生活、兴趣爱好等的提问回答。之后又找朋友们进行了几次模拟面试,不断地补充新的问题。同时,我还跟读CRIニュース(http://japanese.cri.cn/radio),在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的同时顺便了解一下当下的时事。二月份我购买了《政治经济用语集》和《现代社会用语集》,每天不停地背诵。此外,我还找了几篇和自己将来想研究的方向相关的论文,并从参考文献中顺藤摸瓜又下载了一批论文,总结这些论文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然而,今年的考研复试一再推迟,我便在家把这些东西背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熟记于心。2.面试体验今年复试虽然取消了笔试,但是面试的形式没有太大变化,我担心的口头名词解释之类的题型并没有出现。面试分为三个部分:自我介绍、朗读文章并回答问题、专业提问。在自我介绍环节,我还保持着刚进考场的紧张感,思考能力似乎也被冻结了。幸好在这4个月中我已经把自我介绍烂熟于心,本能反应一般噼里啪啦一顿说之后紧张感消散了不少。自我介绍结束之后,老师让我选一个数字,随后就是朗读该题号的文章。文章中并没有生僻字,所以只要不看错就不会出大问题。之后考官就这篇文章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另一个是开放性题目。之后便是来自报考方向的老师的提问。虽然老师声音亲切、笑容可掬,但其提问可谓是“咄咄逼人”。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报考日研的日本社会方向”。我胸有成竹地讲述了日研在学术领域的实力与地位,并陈述了自己对社会方向感兴趣的原因以及未来想研究的课题。第二个问题是“谈谈你对日本社会的理解”。我从我想要研究的日本福利制度出发,讲述了日本老龄化的现状。老师顺着我的回答,提问“你觉得老龄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立马回忆起自己总结过的论文观点,将“晚婚”“非婚”“生子养老观念的转变”等答案报了上来。老师又接着问:“那么对待这些问题有什么对策吗?”在我举出了日本现行的几项保险金政策和养老政策之后,老师仍对我紧追不放:“那么你对日本的福利政策有什么了解呢?”我引用了一篇论文回答日本战后福利制度的转变之后,老师并没有放松的意思,又道:“那么中日的福利制度有什么差别呢?”我稍微卡住了一下,在用一句「そうですね」为自己争取时间的同时,并极力在脑海中搜索着答案。终于,在我用「ええと」再一次拖延时间的时候,我回忆起了一篇名为《日本福利机构养老问题和对中国的启示》的论文,便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加上自己的理解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师似乎心满意足了,将提问转向了我的毕业论文。现在回忆起这一段提问环节,我似乎仍能感受到当时被老师“步步紧逼”的压力。我认为,面试环节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第一点是良好的体态和表情。当时虽然我心里十分紧张,但是我还是逼迫着自己不要做出四处乱瞟或是咬嘴唇等小动作,并时刻记着要在脸上挤出一个微笑。试想一下,如果我是面试官的话,看到面试者做出这种没自信的举动,肯定会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因此,就算不能保持微笑,至少也不能把紧张写在脸上。第二点是要对自己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有把握,禁得起别人的。在面试中,老师们最想试探的是考生们到底有没有学术研究的热情和能力。但在本科生阶段,学生们很难做出重大的研究成果,所以老师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来试探考生们到底是撒谎还是真的对未来的课题进行了了解。那么,考生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呢?在我看来,阅读相关论文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论文,不仅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洞悉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面对什么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就算答案可能不是完全正确,也可以给老师传达“我真的认真进行过研究”这一信息。以上就是我的2020年考研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各位同样向往日研的同学们(_)最后,用一句陪伴了我整个考研过程的话来结尾吧: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网络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指出了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北外网院&北外在线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务实创新,科研成果丰硕。科研课题。截止12月31日数据显示,学院教师共获科研专项和校级科研立项5项,到账经费总额31万。其中“《在线学习服务规范》国际标准”项目隶属于2017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重点专项 “基于互联网的数据统计和在线服务等基础国际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17YFF0209004),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北外网院共同承担研究任务。课题面向在线教育服务开展深入研究,分拣提炼服务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形成国际标准文本,引导、培育、支持在线学习服务健康快速发展。该课题预计到2020年6月完成。教材开发。本年度,学院教师参与主编著作6部,出版专著1部, 编写网络教材6本。北外网院荣誉院长暨北外冠名讲习教授顾曰国担任《语言和语言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五卷套,《语用学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Pragmatics)》第二主编和《新生代英语(2017 New Generation English)》系列用书的总主编。本年度教师完成了学院“十三五”规划立项项目—《生活在英语中(Living an Intellectual Life in English)》四门系列课程,《新版高级日常英语(English in Daily Life)》 和《新版高级时事英语(English at Work)》共六门全新多媒体课程的开发。网络教材开发项目由顾曰国教授和唐锦兰教授总策划,蔡静副教授主持,网院主讲教师和来自英国开放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博士联合开发,历时两年完成,六本教材脚本合计逾30万字,英国专家Norman Pritchard负责文字审核。该课程的研发遵循网络教育理念,注重个性化学习设计,教师全程导学,音视频资源丰富,便于成人学生开展有陪伴的情景化学习,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术论文。教师共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8篇(其中1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2篇国际期刊论文),成果喜人。其中,顾曰国教授撰写的“意向性、意识、意图、目的(标)与言语行为”被《当代语言学》杂志第3期收录;唐锦兰教授和蔡静副教授作为第2和第3作者撰写的“英语专业人文通识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一文被收录在CSSCI核心期刊《外语电化教学》首期;唐锦兰教授撰写的有关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应用的论文被日本语言教育协会JALT学术期刊收录,她撰写的在线诊断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作为国际研究报告全文刊登在英国文化协会官网。此外,网院主讲教师联合英国开发大学博士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他们合作撰写的论文被EuroCALL大会电子论文集收录。2017年底,《2016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收录了两篇有关网络学历教育和信息技术辅助大学外语教学的文章,这是网院教师连续5年在此集刊上发声,凸显了北外网院作为“中国外语网络教育专家”的独特视角。为了实现科研成果共享,促进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学院发起并承办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和专家讲座。学术活动。2017年8月27-28日,“首届中英在线外语教育研修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楼隆重开幕,该活动由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 UK)、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联合主办,英国开放大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学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北外网院联合承办。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广西、湖南等地的百余位中小学、大学及培训机构的教师参与研修活动。此次研修班因质量高,重创新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内外专家学者聚集。国外邀请到英国开放大学Ursula Stickler博士及阚茜博士;国内专家包括北外网院荣誉院长顾曰国教授、副院长唐锦兰教授、院长助理蔡静副教授、网院主讲教师吴立高副教授及李晨博士。 其次,创新的混合研修模式。研修班采取线上论坛,现场讲座、小组讨论、小组报告及机房实践的混合“工作坊”研修模式,从现场反馈来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型培训模式,深受学员欢迎。同时,研修班本着将先进、优质的学术资源共享给更多教育者的初衷,特邀北外网课直播平台、新浪一直播和微吼平台对研修班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共计2.7万网友同步在线观看并参与学习互动。人民日报、北京电视台、21世纪英语教育报、《在线学习》杂志、腾讯网、新华网、凤凰网、光明网,千龙网等多家国家、省、市主流媒体也到现场采访报道并对国际国内教育领域专家们进行了专题访谈。截止到8月31日,研修班视频点击数量已超过58.3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7年7月27日—8月5日,我院负责承办的“第四届中英语料库语言学暑期讲习班暨论坛”在山东青岛隆重开班,论坛以促进语料库语言学前沿研究为宗旨,研讨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在智退症、课堂教学,辞典编撰和机器深度学习方面的应用。北外网院荣誉院长顾曰国教授作为主讲人,院长助理蔡静副教授作为嘉宾全程参与了本届讲习班暨论坛。北外在线研发的智能会议管理系统,对会议报名,摘要线上提交与审核,邀请函发送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学术交流。研究项目的繁荣带动了学术交流,学院教师在这一年中与国内外多所院校开展了丰富的交流互访和讲座教研活动。 主要包括:北外网院副院长唐锦兰教授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开放大学进行为期十个月的访学 (2016年9月15日—2017年7月15日);英国开放大学李晨曦博士与北外网院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探索在线直播视频和音频英语课堂中意义协商的模式” 的科研合作项目(2017年3月-5月),并在2017EuroCALL会议论文集中发表此项目的研究论文—“Exploring meaning negotiation patterns in synchronous audio and video conferencing English classes in China”。2017年5月至9月,非洲英语国家代表团嘉宾、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一行、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代表团分别到访北外网院。网院领导和各来访机构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交流,并就课程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事宜进行了高效磋商,为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2017年6月、9月和11月,北外网院联合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到香港教育大学专家Tim Taylor博士、英国文化协会Barry O’Sullivan教授和天津大学软件学院路文焕副教授为校内和院内教职员工带来了三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获得校内外好评。今后,学院将继续以“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促进教学质量”为宗旨,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引导和鼓励教职员工将工作与研究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开展网络教育的前沿研究,助力网络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外语网络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自家孩子人生阅历提升已经成了老百姓心中的一个梦。孩子们从国内的发达地区,逐渐走向国际上很多国家去完成家庭的富裕梦。过去把学会外语用作谋生,如今,学好外语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是准备让孩子出国,可以求学,可以旅行,可以去学习一些先进的技能。成为一名外语人才,对于当下的青年人来说,成为这个国家有用之人。今天,想和家长、同学们走进一所中国外语类人才输出第一学府,北京外语大学,去感受这所大学的独到之处。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知名校友是这所大学的名片,因为外语优秀走上中国和世界的最高舞台每年北外招生多少我们不用统计,我们先看看北外的的毕业生有多厉害。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北外毕业。中国驻外大使400多人;驻外参赞1000余名;部长、副部长近百位;新华社国际部三分之二的主任记者及驻外首席记者、从中国大陆赴联合国的绝大多数高级译员均是北外培养的高级外语人才。比如政治家吴红波、陈健、金永健、李铁映、李贵鲜、宋健、姜恩柱等;军事家尹卓将军等;外交家李肇星、崔天凯、李保东、傅莹、何亚非、武大伟等;文学家高行健、谌容、顾子欣等;翻译家黄志良、丁祖馨、刘习良、何其莘(新概念英语作者)等;教育家徐国璋、王佐良、陈乃芳、周烈等;著名媒体人周南、朱灵、胡锡进、杨澜、许戈辉等。可谓群星灿烂,成为学子们心目中寻梦的最好大学。二、外语类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能感受最强外语类高校的风采学校已开设101种外国语言,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目前我国覆盖面最大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学校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顺序开设语种包括俄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日语、阿拉伯语、柬埔寨语、老挝语、马来语、瑞典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等101种语言。本科专业121个,其中45个专业是全国唯一专业点。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编教职工1256人,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191人完成本科在校生5470人,研究生(硕士、博士)2800人,学历留学生1404人的日常教学工作。三、国际化办学效果显著,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与世界上91个国家和地区的313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学校承办了23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8个国家。这些高规格的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各国推广汉语做出了突出贡献。喜欢通过学习外语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同学,当你的分数足够支撑你的去处,别忘了一定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驻足。这里知名校友的榜样力量,让你时刻提醒自己要足够的优秀。踩着校友们走过的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远大抱负。功夫不负苦心人,走进北京外国语学院,然后走向中国和世界的舞台,去展示自己人生的精彩。
学外语最好的大学就是北外,其次是上外,这两所是外国语专业中鼎鼎有名的学校,当然啦!学校高考的录取分数也是很高的,在很多省份的录取分数都能达到Top10,在绝大多数省份至少保证Top 20啦!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211工程大学,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厉害,那毕业生毕业以后,都去哪了呢?我们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跟大家一起来分析。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届毕业生总共有1996人,总体就业率为94.89%。其中本科生1154人,就业率为94.71%;硕士生有765人,就业率为95.03%;博士生有77人,就业率为96.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来,本科毕业生有将近50%的毕业生选择升学或出国,有将近50%的选择就业。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则是就业为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北外的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的比重较大,能有整体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吧!这或许跟北外是语言类学校有关系吧!可能找到更好的兼职工作。毕业生的首选是升学,那2017年该校有233名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其中本科生217名),出国出境人员为367人(其中本科生329人)。我们先看一下国内升学情况。该校 2017 届毕业生国内升学人数共 233 人,占比 11.67%。升学所选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72.96%)、北京大学(9.01%)。其中共有202名本科毕业生就读于国内“双一流” 建设高校,占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总人数的 93.08%。 该校2017 届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为 367 人,占比 18.39%。毕业生留学首选目标国家主要依次为美国(25.07%)、英国(22.07%)、法国(9.54%)。根据2017年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U.S.NEWS&WorldReport》世界大学最新排名, 共有 218 名本科毕业生赴世界排名前 100 的国(境)外高校留学深造,占出国(境)本科 毕业生总人数的 66.26%。从就业地域上来看,北外的毕业生还是首选北京,有62.91%的毕业生选择留京工作。京外工作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区域(8.42%)和东部沿海区域(8.35%)。其中本科生留京比例最高,达到65.63%,博士生留京最低,仅为47.2%从签约单位性质分布来看,本校毕业生落实就业比例较高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其他企业 ( 民营 / 私营企业等 )(24.27%)、国有企业(20.63%)、机关(13.37%)。从签约单位行业分布来看,本校毕业生落实就业比例较高的前三个行业依次为:教育 (20.17%)、金融业(16.7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4.68%)。教育行业比较多的主要是博士生和硕士生,本科生进入教育行业的比较少。其他行业没有特别情况需要说明。根据毕业生签约单位情况统计,录取该校毕业生人数排名前列的用人单位列表如下。部 委、国企、事业单位等占据多数。整体来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升学和就业都是很不错的,你是不是所有专业都这么出色呢?我们看看北外哪些专业的就业率较低?本科生:法学(76.75%),汉语言文学(82.6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6.3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88.45%),德语(89.28%)研究生: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55.55%),中国古代文学(66.66%),知识产权法(75%),民商法学(7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81.81%),德语口译(83.3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8.88%),应该说,好大学有好专业,但也有一般专业,比如北外的法学和计算机就是个例子,这显然不是北外的强项。唯一不好解释的是北外德语系就业率为啥不高,是专业水平一般吗?应该不是,估计还是因为应用比较小众,招生计划又多的原因吧!总体来说,作为语言类的王牌学校,语言类专业的确是很出色的,但语言外的专业竞争力的确一般。作为高分考生,一定要选择学校的王牌专业,才会物有所值啊!关于北外的就业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讨论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特色,开设98种外国语言,欧洲语种、亚非语种覆盖面最大,是我国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赢得“外交官摇篮”的美誉。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1、就业去向北外日前发布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详情如下:2018届毕业生共2095人,男女比例1:3.6,北京生源16.6%。总体就业率:96.85%。本科生落实去向率:96.55%。国内升学率:19.77%。境外留学率:28.96%。总体深造率:48.73%。签约就业:22.48%。灵活就业:25.35%。未就业:42人。其中拟深造29人。研究生以工作为主。硕士签约就业:56.73%。硕士灵活就业:33.71%。博士签约就业:91.36%。2、国内升学①本硕博国内升学共269人。其中,65.7%留在本校读研,共176人。其余去北京大学33人、人民大学15人、北师大5人、清华大学4人、南京大学3人、上财2人……②本科深造情况③保研情况根据学校《2018年校内推免资格名单公示》《2018年推荐免试硕士生拟录取结果公示》:2018届推免资格共135人。其中,北外研究生院录取本校推免生91人。保研率:11.1%。考研率:8.7%。3、境外留学境外留学本硕博:383人。主要去英国(24.8%)、美国(21.6%)留学。超过一半去世界排名前100高校留学。4、签约地点、单位59.26%的毕业生落实在北京就业。京外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选择东部沿海(9.7%)、南部沿海(9%)。签约单位:本科生、硕士主要去企业;博士主要流向事业单位。5、签约行业、薪酬本科生主要流向:教育、公共管理、IT业、金融、商务服务。硕士主要从事:IT业、公共管理、商务服务、金融。博士主要流向:教育行业。重点单位如下:毕业生薪酬:高校排名第三,语言类高校中第一。
“跨学科视域下翻译与传播模式研究”国际研讨会(一号通知)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2020年4月10-12日进入21世纪,有关媒介传播方式的研究在数量、种类和深度方面进展显著,从语际翻译到电影改编,从表情符号语言到社交媒体交流中的语码转换,从新闻编译到协作起草国际组织和泛国家组织多语言文件,均是如此。图像、肢体语言、文本及其他传播媒介之间的互动管理对我们能否理解世界至关重要,也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翻译和传播等概念的理论研究。当今世界,文化语言日益多元,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往往由中介人士来协调,对他们的称呼也不一而足:笔译员、口译员、字幕翻译者、语言顾问,甚至是“问题解决者”,而后者也已然成为一个术语,指代口译员以及其他帮助记者在国外执行包括语言媒介在内的一系列任务的人员。如今,翻译已无处不在,形式多样,翻译与其他类型语言媒介之间的界限亦愈加模糊,这对翻译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翻译现象以及翻译与社会政治生活如何相互影响也已成为诸多学科乃至学界之外讨论的焦点;而翻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通过探索与其他研究领域产生联系和协同效应也得以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翻译学研究范围及其影响日益拓展,对翻译的思考也不再局限于“母学科”本身。翻译已然成为当代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吸引了包括科学史、宗教研究、批判法学、女性主义研究和视觉文化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我们将邀请国内外在翻译与传播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主旨发言,并组织数个分论坛。主旨发言及分论坛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时代的传播研究:Web 2.0环境下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实体和虚拟空间中的多语言社区研究:演变场景中的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形成新型交互环境下视觉及文本传播的多模态分析语言与翻译政策:传统与非传统/新型机制新闻媒介与传播的多学科路径(包括口笔译活动在内的)媒介传播分析的认知研究会议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号)会议语言中文、英文会议时间2020年4月11-12日(10日报到)报名事项1. 个人发言摘要提交请将摘要(300-500字)及作者信息(包括职务、简介、工作单位及电子邮件地址)发送需发送至gstisymposium@163.com,截止日期2020年3月1日,将于2020年3月15日前通知评议结果。2. 分论坛提案提交分论坛提案需发送至gstisymposium@163.com,截止日期2020年2月15日,题案需要包含以下内容:分论坛名称分论坛/主题大纲(150-200字)分论坛主持人姓名、工作单位和简介分论坛发言人名单每个分论坛应包含三篇论文,每篇论文发言时间20分钟,讨论提问10分钟。同一主题的多个分论坛提案也会酌情予以考虑,将于2020年3月1日前通知评议结果。重要日期个人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20年3月1日个人摘要评议结果通知,截止日期2020年3月15日分论坛提案提交,截止日期2020年2月15日分论坛提案评议结果通知,截止日期2020年3月1日会议费用会务费:人民币800元/人,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减半,人民币400元/人。参会者交通、住宿费用自理。会务组推荐会场周边宾馆,供参会者选择并自行预订。推荐宾馆包括:皇苑酒店、万年青宾馆、中协宾馆等。会议联系联系人:胡老师、宋老师 New and Familiar Modes of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Graat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10-12 April 2020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as witnessed a step change in the volume, diversity and sophistication of research on various modes of mediated communication, from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o film adaptation, from the language of emojiis to the code switching typical of social media exchanges, and from the transediting of news to the collaborative drafting of multilingual documents in international and pan national organizations. Manag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mage, body language, text and other media of communication has also become central to our ability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way we theorize concepts such as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our increasingly mult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world, communication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is routinely mediated by indivials who are variously referred to as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subtitlers, language consultants, and even ‘fixers’—the term now used to refer to interpreters and others who assist journalists operat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to perform a range of ties that are not restricted to linguistic mediation. The prevalence and pervasiveness of translation, in all its guises, together with the increased blurring of boundarie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other types of linguistic mediation, both hav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At the same time, the phenomen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many ways in which it is impacted by and in turn impacts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have become central to debate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as well as outside academia. Translation studies itself is now understood as an interdiscipline that thrives on exploring connections and synergies with other fields of enquiry. Despite its growing engagement with other fields and a significant broadening of its remit sinc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owever, 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is ‘parent discipline’ but continues to gather pace across the academy and beyond.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leitmotif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particular. It has engaged scholars in areas as varied a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religious studies, critical legal studies, feminist studies and visual culture.We invite original research contributions related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sub-themes: Researching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the Web 2.0 environmentResearching multilingual communities in physical and virtual spaces: language and identity formation in evolving settingsMultimodal analyses of visual-cum-textual communication in new sites of interaction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policies: tradi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novel schemes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the medi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he newsCognitive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eventsWe invite both indivial presentations and panel proposals.I.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for Indivial PresentationsAbstracts of 300-500 words including title for indivial 20-minute presentation should be sent by 15 February 2020to gstisymposium@163.com. Author’s information page including title, brief bio, affiliation and email address should be sent as a separate attached file together with the abstract.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will be given by 1 March 2020.II. Submission of Panel ProposalsPanel proposals should be submitted by 10 February 2020to gstisymposium@163.com. Panel proposals should consist ofproposed title of panela short outline of the panel/theme (150-200 words)name, affiliation and brief bio of the panel convenerlist of presenters Panels should consist of 3 papers of 20-minutes each plus 10 minutes for discussion. Multiple panels on the same theme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will be given by 25 February 2020. III. Working LanguagesEnglish and ChineseIV. Conference VenueAuditorium, GSTI Build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V. Registration Fee800 RMB yuanVI. Important Dates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for indivial presentation: 15 February 2020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for indivial presentation: 1 March 2020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panel proposals: 10 February 2020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for panel proposals: 25 February 2020VII. Contact InformationTel: (Ms. Song, Mr. Hu)Email: gstisymposium@163.com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