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师大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去什么层次的学校教书?答案很现实!恐高症

北师大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去什么层次的学校教书?答案很现实!

一个朋友问我:北师大的硕士毕业生,到底可以去什么层次的学校教书?如果是去大学任教的话,那么可以去什么水平的大学教书呢?众所周知,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师范类大学中档次最高的一所大学。那么北师大的硕士生可以去什么水平的大学教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现实——就算是北师大的硕士毕业生,也很难成为大学的教师。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教师准入门槛都是博士文凭,北师大的硕士去大学工作,一般情况下去当辅导员算是“门当户对”的。所以,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去大学教书的人并不多,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上图是北师大2018届硕士毕业生的签约单位的性质分析,通过此图我们不难发现:北师大毕业后去“中初教育单位”(也就是公办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人数是比较多的,这类毕业生所占的比重是35.33%,也就是北师大的硕士生毕业之后,三成以上会成为公办中小学教师。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比起来,二者有着云泥之别:中小学教师一直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操心,为升学率担忧;而大学教师完全没有这种负担——大学老师不会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牵肠挂肚,可以说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群体。北师大硕士想要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有可能,但希望不是特别的大,因为别说是985、211大学的教师对硕士生的需求量达到饱和状态,就是一些普通一本,甚至二本的大学都很少为硕士生打开一道“窗户”。那么去高等教育单位(也就是大学)去任教的北师大硕士毕业生占多大比重呢?只有7.05%的毕业生有机会成为高校教师。也就是说,100个北师大硕士毕业生中,只有7个成功成为大学教师,还有93人要么成为中小学教师,要么去国企、机关、民企、科研单位等用人单位任职。故此,北师大硕士生想要成为去大学教书,很显然文凭是不够大张的。那么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连北师大硕士生都只有那么少的人去当大学教师,那么那些重点大学的老师都是“何方神圣”呢?一方面是国内各大名校的博士,另一方面是去国外“镀金”回来的博士。和这些人相比,北师大硕士的文凭是捉襟见肘的。如果你是北师大硕士毕业生,你最好一鼓作气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那么担任大学的教师才比较稳妥。在2018届北师大博士签约签约单位性质分析中,北师大博士毕业生去大学任教的有63.13%,而北师大博士去中小学任教的就比较稀少了,只有4.38%的北师大博士生去中小学任教。故此,想要去高校任教,最好先拿到博士学位再说。

多闻

北师大调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21日可查考研初试成绩

2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发布了关于调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要求,北师大2020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时间推迟;2020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决定是否如期举行;北师大2020年硕士生初试成绩将于2月21日开通网上查询。据了解,北师大2020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原计划于3月21-22日举行,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决定是否如期举行;此外,“申请-考核”制招生的博士生,考核时间推迟,相关信息会及时在网上公告。通知称,2月21日起,参加北师大硕士招生的考生可以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查询初试成绩。初试成绩公布后,对初试成绩有异议的考生,可于3月2日至3日以电子邮件方式向报考学部院系提出申请,邮件名为“姓名+2020年硕士生成绩复查申请”,邮件内容包括考生姓名、考生编号、报考学部院系、拟复查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目前成绩和联系电话,附件需提供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的照片,逾期不再受理。此外,北师大称成绩复查申请不接受现场咨询和办理。在硕士复试安排方面,北师大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状况,公布复试分数线和复试时间等相关事宜。北师大提醒考生注意查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公告,并安心做好复习准备,耐心等待。来源:新京报网

叶莲

中文系女孩,为你讲述中国第一师范院校

知己天涯院校分享会之北京师范大学篇文—知己天涯会员 北师大中文大一侯梦媛大家好,我是侯梦媛,北师大文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大一学生,感谢Samuel的邀请,在此我想同大家浅谈一下我眼中的北京师范大学,并仅此献上我对母校的愈渐深切的崇敬之情。谈到北京师范大学,大家的印象可能首先是教师二字,如果大家查百度,可能是这样的: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细数历史:(无聊的话可以自动跳过,不过这是必走程序,请见谅)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0年,毛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亲笔题写校名;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知名校友: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莫言、苏童等。之所以要搬过来,是因为这是一个官方绝对视角的叙述,有它的客观性,但也更适用于书面的教材,是冰冷、肃穆、庄严的,而当我踏进这里,当我真实地同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共同呼吸,心里却会有一种莫名的安谧甚至惊喜。布贝尔曾经说过“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而这里给了我值得相遇的人与事,三寸心,耦而耕,默默静坐,岁月流转,文心常在。漫步于校园,我会像个白日梦患者一样走走神,上课赶往教室的途程恰是最舒心适意的时刻,有种短暂的“堕肢体,黜聪明”的空灵坐忘之境。校园的生活于我是一袭朴素的衣衫,可以穿在身上,去听,去看,去感受,去触摸,是有尘泥,有灰土,能听到最真实、最底层的声音,是恣意狂傲又美好的。接下来,便是学校的硬件设备,都是满满的干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十分丰富,按照“存古开新,修己惠人”的办馆精神,奉行“秉承传统、强化特色、拓展服务、臻于至善”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采用主分馆管理模式,由一个主馆和十九个分馆及学科资料室组成。置身其中,绝对会感受到什么叫做浩如烟海(对的,就是书巨多,据说图书馆的藏书量全国第三,扎身其中,你肯能会有一种“入定”的感觉——哈哈,开玩笑啦)!而且,食堂也有它的文化寓意!“新乐群”食堂的“乐群”二字便是取自《孟子·梁惠王下》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不若与人”,乐群乐群自然大家同乐才有趣呀,当然现在还有一些绝对数字化的食堂命名方式,如学一、学二、学三……学六食堂——是不是有种文理兼具的风格(尬笑)?这里有清风明月,有懒散人,有横斜的路,有可仰的“高山”,有可以揖清芬的人,有立体的、有声的、细腻的、鲜明的世界,大家在一起,一起静静地听说、读书、写字,突然想起新海诚《你的名字》“彼方为谁,无我有问。九月露湿,待君之前”,就像流星交汇色彩,就像细雨点洒在窗前,在这里,可以包容你的一切幻想、期冀与渴望,让你可以静静地,做梦,就在书里。然后,便想到学校的大咖们——当然是各个学院的教授啦,鉴于我对其他学院知之较少,故而仅以文院的大牛为例喽,不过,大佬巨星满天,在此只能列举一二(其实,我还有很多超喜欢的老师)。我感觉李山老师给我的印象挺深的,我们都叫他山爷,上他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就是一个文盲!小白!好吧,是因为山爷学识太渊博了,以至于我觉得自己和山爷之间差的不是几车厢书的问题,而是几栋图书馆的问题!然后,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极其儒雅帅气的康震老师了(简直就是我男神)!如果你看过中国诗词大会,还有现在央视一台正在热播的《经典永流传》的话,那你对他就绝对不陌生啦。然后,就是校徽和北师校园标志性建筑里一个共存的元素——木铎了,先晒一波图片,有没有很好看(哈哈)?“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木铎金声,于北师人来说应该是一种传承吧,犹记得孔子“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大道,现在追溯千年又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与担当呢?还有我们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顿觉肩上有一种久违的厚重感。这里的课外活动及社团也十分丰富,记得南山诗社《蓼莪》的声声吟唱,记得剑道部“浪客剑心”般帅气地打men,还有武侠小说社大家畅快地交流,民俗社精致的手工,松风琴社悠扬的古风,华章汉服社的纨素礼射等等,对,还有校园演唱会,厨艺大赛,北国剧场……总之,一定会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半亩花田!再谈谈北师的校鸟——乌鸦,冬日傍晚,不论在师大哪个角落,一抬头,就能见到黑压压的鸟儿在头顶盘旋。它们或栖息于楼顶,或择高树而居,或一遛儿站在电线上,“就像是来读夜校的学生”。而在东门著名的“天使路”,道路两旁的杨树上密密麻麻聚满了小黑点。没见过的还以为是“花骨朵”,仔细一瞧,才发现是一只只乌鸦缀满枝头。路面则涂满了白色鸟粪,行人弄不好会“叭”一声中个“头彩”。路旁车呢,停个一时半会,甭管原来什么颜色,一律被抹成斑斑点点的鸟粪色。“一到冬天看着一行乌鸦排空直上,都以为自己到了魔法学校呢!”“被乌鸦砸就砸吧,没有乌鸦,师大就不是师大”……(此处应属北师人共同的叙述)这里还有很多的流浪猫,不过,如果你现在正在脑补它们可能的悲惨日子,那你就绝对想错了,在北师小姐姐们的呵护下,它们有的还会发福!当然还有特有的撩猫神器——逗猫棒!北师的女生还是很多的,男女比例严重不协调,以至于到现在我还能想起女生节那天有一条横幅是这样写的:“最悬殊的男女比,最充分的我爱你”,当时路过,只是会心一笑,可却是心中深深的触动,记得深夜看到北师的树洞、表白墙时的欣喜与落寞,还有情入诗三行的上邪相知,奇思妙想,突然,就很爱北师。北师的校园不大,宿舍绝对人多热闹,那种七人一间,在床架上摆书,被单上支桌,床栏上挂物,寸土寸金的日子是绝对紧凑且温暖的!有时,我会幻想北师是一个于我又或者许多北师人而言的特殊存在,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像是寻了半生的春光,落花成雨,她一笑便是了。走进北师,端坐校园长椅,星空无垢,清风入怀,入画,诗意,安然。最后,我想说我很赞同一位师姐曾说的话,母校就像母亲,你选择了她,她选择了你,便一生纠缠,而我,愿意这样的纠缠,让记忆成为昨天,爱成为今天的依恋。

访落

“语文”最好的师范大学有哪些,这10所学校汉语言最强

又到高考志愿季,很多考生希望选择师范专业,将来做一名光荣的人们教师。无疑,在中小学所有学科中,重中之重的是语文,也就是汉语言文学。语文的能力既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数学是科学之母的话,而语文则是这个母亲的母亲。在如今新课改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甚至在以后高考时会变成200分满分。那么,在我国众多开设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高校中,那些学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此专业基本都开设在文学院)最好呢?图片源自网络根据校友会2019中国中国语言文学类一流专业排名统计,师范院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排名前十的分别是:1、北京师范大学。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就是创建于1902年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它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院系。它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首批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最好成绩获评A+等级;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2、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支柱院系,拥有“江南文枢”的美誉,是我国高等文科教育的东南重镇、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在2018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列全国第六位,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于2000年,由中文系、文秘教育系组成。有文学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所 、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语文研究中心、周秦汉唐文字研究中心、《史记》研究中心、陈忠实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现有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设博士点8个,硕士点11个。4、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私立文华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文学院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其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居于全国高校中文院系前列。5、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51 年,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2008年,中文系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类一流学科。图片源自网络6、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办学体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下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儿童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8个二级学科授予点。7、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07清宣统帝的老师陈宝琛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国文系科,是全国较早创办的中文系学科之一。叶圣陶、郭绍虞、董作宾、章靳以、胡山源、严叔夏、黄寿祺,俞元桂等先贤在此任教,为中文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8、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拥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国家基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职教师资文秘专业培训基地三个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9、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有1个博士点、1个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10、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语言文学研究所和《现代语文》杂志社,1955年开始招生,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古代文学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又被确定为山东省古代文学专业中唯一设立“泰山学者”岗位的学科。图片源自网络上述10所师范类大学中,“985”有2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11”有4所: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属于一般本科。如果你真的愿意将来做一名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做出选择。

全国师范类研究生院校教育实力排名 北师大就业率达95.47%前景好

师范类专业每年都是考研中的热门,全国师范院校共有一百余所。教师岗位因其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待遇节节拔高等促使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而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据了解,北师大就业率高达95.47%,首师大师范专业就业率95%以上,小学教育专业高达100%。有关专家分析,近几年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大量兴起,为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拓宽了市场。因此,师范类专业就业前景依然看好。师范类研究生毕业生 期待收入与实际收入数据北京师范在师范大学中算是老牌了,这么多年来,该校走出了很多优秀校友,在教育界名气很大。北京师范每年自然也成了不少师范生考研的首选,不过考试难度确实也比较大。华东师范位于上海,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学术研究在国内领先都属于领先地位。该院校设置的专业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这两大特色专业,很多学生都梦想着能够考进其中。华中师范位于湖北武汉,是在华中地区标杆性的存在,建校历史悠久,多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华中地区最具实力的师范大学之一。南京师范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名气也不小,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和学术学科都是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也成为了不少学生考研的目标。下面是中国科教评价网“金苹果排行榜”2018-2019年师范类高校研究生教育排名:数据来源:中国科教评价网支持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地球人的汉语言学习圣地:中国第一中文系,宇宙第一文学院

文科和理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没有人文储备的科研,不会有深刻的创意和革新,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等著名科学家,在文学、艺术、哲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当前,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毕业生出国留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数以万计外国留学生蜂拥至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在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最佳选择是北京的2所超级大学,一个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中文系”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另一个是被称为“宇宙第一文学院”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记者、剧作家等,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中国语言文学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研究方向,不同院系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在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所有高校中,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是2所“巨无霸”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5 所,参评高校共计 148 所,只有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A+。北京大学110年培养各类毕业生1.3万人11月22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举办建系110周年纪念大会。自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设立“中国文门”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历史已有百余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晓明说:“1910年我们仅招收了38名本科生。而今年,我们招生的本科生就有204人。”110年来,北大中文系共培养各类学生1399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硕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专科生675人,外国及台港澳学生1875人。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还接收博士后79人,国外访问学者及进步教师1813人,国内访问学者及进修教师2212人。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名师、大家辈出,包括鲁迅、周作人、刘半农、胡适、沈从文……在北大60多个院系中,只有中文系以中国冠名,北大中文系目前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共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大中文系是国内唯一细分并具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言文学(留学生)5个中文本科专业的学科院系。北大中文系坚持开放包容、融通中外,建设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在国际坐标中不断激发学术创新潜力,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国际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院系,创建于1902年。2003年,在中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院。在过去的1个多世纪里,文学院建设、开创了多个中文学科领域,为推动中文学科现代化,以及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启功、郭预衡等一大批学术巨擘,在中文系教书育人、摹画耕耘,铸就了北师大中文学科的辉煌历史和优良学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一直保持着领先水平,是全国首批建立的2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全国首批建立的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现有13个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文学创作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文国际教育研究所。文学院建有2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交叉平台、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文学院现有教师107名,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学科最前列,有教育部长江学者7人,有莫言、苏童等著名作家5人。共有全日制本科生约1180人,全日制硕博研究生9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承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学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创新及其理论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国家领导人许嘉璐,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企业家邱季端、著名教育家陈天敏等。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

不辩牛马

我的几位中文系恩师

谢冕 郭红松绘赵祖谟 郭红松绘刘锡庆 郭红松绘曾在边远省份一所高校教书,20世纪80年代,有幸得到来北京大学进修的机会,于是前前后后几十年,结识了北京高校中文系几位师长。虽然我从未敢自称是他们的学生,但先生们的教诲和风采却一刻未能忘,总想付诸笔墨。几位先生的学术成果与思想精髓早有他们的高徒付诸各类报刊,无须我置喙,这里就描几笔侧影吧。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几年前的一个正午,中国美术馆十字路口,马路对面一个人正走在通往沙滩方向的五四大街上,红光满面,步履矫健,这不是谢冕老师吗?我很想跑过去与老师打招呼,忽又觉不妥,老师是从一个会议上出来?还是去赶往另一个聚会?看那匆匆的脚步,还是不要打扰了。我遥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也许这独自前行的身影,才是谢冕老师的常态。我忆起1986年那个春节,正是诗坛“三个崛起”被搅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趁回京探母的机会去拜望谢冕老师,老师说:“这个春节过得很清净。”我愕然无语,又颇能理解地看着谢老师,是啊,趋利避害,人之本性,当天空黑云压下时,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自是躲避。于是,谢老师有了难得的清净,躲开喧嚣也躲开了虚伪和繁杂。祸兮福兮?静潭深流,先生的思绪在那一段安静的环境中激烈地碰撞。不久,人们又一次见到了先生智慧的井喷,那从不见疲倦的身影又活跃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和聚会上。他主持了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激活当代文艺批评,这些年,又组织编写了《中国新诗总论》等几套关于百年新诗的丛书,还一连出版了几本著作。一次会议间隙,几个与会者围着谢老师在花园小径散步,周遭草青树碧,时令不对见不到花。一行人说说笑笑,忽觉有淡淡花香袭来,有人说是栀子花香,有人猜测是茉莉花香,也有人说不对,像玫瑰花香,独谢老师不语。大家东张西望,眼前仍是一片青碧,见不到娇红嫩紫,疑惑间,有敏感者觉得那香氛来自身后,齐转身,落在后面的谢老师忽然伸出手,掌心中,赫然躺着一个小小的香水瓶,众人认出这是宾馆为客人们预备的,笑闹声中,谢老师不无得意地举着这小小的香水瓶转来转去,脸上隐约老顽童的坏笑。一个小物件,便为众人营造出花香四溢的美妙境界,这正是谢老师。处身青年学子间不多言语,总是满怀兴致地看着那些抢着说话的学生,或莞尔首肯,或垂眸凝思,偶尔一句提问,几句解释,三两个字的点燃,便能营造出全新境界。最早知道谢老师,是看到他和夫人陈素琰发表在《文学评论》上评作家张洁的文章,立刻被充盈于文字中的诗意迷住了,而文中那句“不老的是思想”深印在我的头脑中。当时我以为,写出这样激情与净美文字的,一定是两个浸润在诗歌中的年轻人。后来我去北大进修,得以结识谢老师。那是1984年,论年龄,谢老师和陈老师都已知天命,可我觉得,那篇文章就是他们夫妻二人自身的写照。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眼里,谢冕和陈素琰二位师长几乎没有变样,我心中暗自疑惑: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其实细想想,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所骄傲的,不就是具有高级思维吗?思想不老,人便不老。见到一篇写谢老师的文章,提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涌现的新作品新思潮新现象,会让研究者应接不暇,而谢老师却选择了这个难度大的专业。评者是在赞美老师的知难而进,我却觉得不止如此。谢冕老师说:“当代文学日新月异,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我以为,谢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生长”的人,他的天性是接近时时出新、不断变化的时代,选择当代文学做研究对象,初心绝不会是困难与否——尽管谢老师并不缺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正如谢老师那篇文章的标题:《在新的崛起面前》,面对一个“新”字,“辛苦”即是享乐。谢老师,您怎会老?想起您,眼前就会出现诗中描述的“总是少有闲暇的急匆匆的脚步,总是思考着的皱着的眉宇”(谢冕《永远的校园》)的模样。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位不知疲倦的思想者,一个谢绝冠冕的老顽童,生命长青。想起赵祖谟老师,不敢再叫疼1984年秋,在北京最美的季节,我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指导教师是赵祖谟。那个年代的进修生是很幸运的,校方像培养研究生一样,根据进修生自己对研究方向的选择,给每个人都配备指导老师,每周见一两次面,学生汇报读书进展情况,老师加以指导。正式拜访赵老师时我内心忐忑,不知该如何与老师交谈。进得赵老师在北大西门蔚秀园的家,普通两居室,没有特别的装修,落座,一杯清茶,温厚的笑脸,爽朗的话语,顿时让我定下心来。老师了解了我的概况,问我是否给《当代文学研究丛刊》投过一篇评论王安忆小说的文章,我羞赧地低下头,赵老师却马上说:“写得不错,我们准备在第三期发表。”我惊讶地抬头看向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老师鼓励我说:“我们欢迎这种重视文本分析的文章。”后来我又告诉赵老师《文艺报》发表了我的一篇小文,赵老师对我肯定后说:《文艺报》反映了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道路,我希望你能耐下心来,把创刊以来的《文艺报》从头看一遍,这样就能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遗憾的是后来我因种种杂事,无法专心完成老师的指导,但老师对我的鼓励却给了我信心。1985年秋,国家的一切逐渐走上正轨,全国上下都在奋起直追,以弥补荒废的十年。赵老师像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满怀激情,准备全力投入教学及学术研究,为此他做了一个决定:去医院把困扰自己多年的腰椎问题解决。不料手术失误,刚入不惑的赵老师下肢全然失去知觉,而他的爱人张晓老师刚从外地调回北京,唯一的女儿阳阳只有三四岁。轰然一声大山倒塌,未来也许是无边的黑暗,我无法想象那一段老师度过了怎样的日日夜夜。第二年暑期回京,我立刻去拜望赵老师,老师除了不能站起,仍然是一如过往的精神饱满,坐在堆满书籍杂志的书桌前侃侃而谈:热闹的先锋文学、厚重的寻根文学……每提到一篇当时的热门作品,他都能细述情节分析结构臧否人物,这得是多大的阅读量!正是这样“全力投入”工作,使他没有念念于病痛的困扰。那以后,赵老师不仅主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几次修订了北大中文系当代室几位老师合写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观》,还坚持坐着轮椅去上课,带出来几届研究生。我是特别愿意听赵老师讲话的,不论是在课堂上讲课,还是两三人闲聊。老师喜欢讲,他拒绝空泛和虚夸,不去说那些教科书上写就的概念,也很少提抽象的理论,只注重美感与直觉。几十年过去了,退休的我将精力转向了创作,因为信任老师对小说敏锐的感知与独到的眼光,我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老师看,老师对于我那本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给予了肯定,认为细节饱满,地域特色鲜明;但对我特别看重的那本家族历史小说却严厉批评,说我过于拘泥于现实中的人物境况,而忽略了文学的典型性。为了治疗,赵老师住进了养老院,我们几个当年的进修生准备去看望老师,但每次给老师打电话他都会说路太远,你们也不再年轻,就在电话里聊吧。是啊,我们也不再年轻,但每当我因病痛难忍而质询生命的意义时,耳边就会响起老师那清朗洒脱的声音。这是一个做过八次大手术、每日要靠止疼药维持的八旬老人啊!可他总是用淡定的语气回答对自己病情的询问,仿佛疼痛折磨的不是他自身。而一谈起近时期的小说和一些文学现象,语气变得热络,思路仍是那样清晰,记忆十分扎实。想到老师,我不敢再叫疼。赵老师不仅给我以学业上的指导,更给了我一重人生的启示:无论身外或身内的顺境与挫折,都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敬畏生命,便坦然地迎接生命的所有。刘锡庆老师,那宽厚的胸膛写到赵祖谟老师,自然会想起由赵老师为我引荐的另一位先生,已经离世的刘锡庆老师。刘锡庆是北师大中文系教授,以写作学研究以及散文报告文学研究蜚声国内学界。20世纪90年代初,不记得是为了什么,赵老师对我说:“你可以去找找师大的刘锡庆老师。”赵老师随即给刘老师打电话介绍了我。我按老师给我的地址找到刘老师当时在北师大的住处,一座老旧的红砖楼房。师母开了门,厨房似乎是迎着走道,我一进门就看到窄窄的过道对面窗前,半个高大宽厚的背影,似乎在灶前炒菜。我有些意外:这形象与我心中的名校名师似乎不搭界,同时又觉得自己来得真不是时候,便有些尴尬地站在窄小的门厅里。刘老师忙完活走出来,一张笑菩萨的脸,招呼我坐到摆在门厅里的方桌前,翻看我带去的自己的专著与论文。看到《张洁的小说世界》,立刻说:“呃,这本书是你写的?我刚买了一本。”紧接着就说:“你可以给《文学评论》写文章。”我受宠若惊,《文学评论》,多么高大上的杂志,这是搞当代文学研究的人都期望能够在上面见到自己名字的刊物啊。我讷讷地看着眼前这位初次谋面,高大壮硕又慈眉善目的先生,不知该说什么。刘老师当即给《文学评论》编辑打电话,直截了当说了几句,就把电话递给我。自那以后,我连续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几篇介绍甘肃文学创作的文章,文学界同好关注这个西北偏远省份的文学创作,并认同甘肃作家作品中蕴含的“黄土魂魄”与“天马精神”,刘老师是第一推动人。前一段从媒体上得知北师大中文系的任洪渊老师也去世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任洪渊以诗名世,后来听说他到了北师大任教,我还颇为惊讶。最近看到任洪渊2018年纪念刘锡庆老师的文章,提到自己当年进北师大得力于刘老师“行事的简洁明快”。刘老师与任洪渊当年曾是北师大同学,但二人并无多少交集,80年代初,任洪渊听到北师大中文系组建当代文学教研室,便动了回母校的心思,可他年过四十,又没有过硬的学历。当他找到负责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刘锡庆老师后,任洪渊写道:“到了他家里,他坐在书桌前浏览我带来的文学期刊。……品评了几句之后,他说出的话语震动了我:你来吧。中文系需要一个诗人或者作家,改变一下我们这里的气氛。”“改变一下我们这里的气氛”,那还是80年代前期,各高校还没有想到引进作家,刘老师就已经显示出他对国内高校教学秩序的看法和学科建设的远见。这就是刘锡庆老师,一位真正的师长,热情、宽厚,无私地提携后辈,只看作品和成果,从不认关系。每次见老师之前,我总有些紧张,而一看到那宽厚的身影和那张弥勒佛般的笑脸,就会松弛下来。在《散文一样的中文系》中,任洪渊写道:“我第一眼就看到他明朗的面容,没有什么要掩饰的,也没有什么要张扬的。他的穿着,那么高大魁梧的身材,把那个年代的蓝色中山正装穿得那么休闲,随意,有如性情散文的笔法,那么无主题的主题,无形式的形式。”诗人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学生眼中的刘锡庆老师。“坐在锡庆面前,谁都能看到他胸襟的明净……有这样明净胸襟的文人,太少了。”是的,这就是刘锡庆老师,明朗、明快、明净,那宽厚的胸膛里,装着的是一颗没有瑕疵的心。(作者:许文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退休教师)

四海之内

他39岁考上北师大研究生,说想为一个人做榜样

张峰不是立马就下定决心备考MBA的,他犹豫了三个月。在外资背景的建材公司工作10多年,阅历和能力都十分丰富,他的前领导说张峰不需要再考MBA;家中的小孩两岁多,老婆也在上班,自己再分出时间精力来学习很困难;已经10多年没有拿起过课本,39岁的备考年龄不算年轻……是什么让张峰最终下定决心备战MBA,并在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备考期间他又经历了什么?如今拿到录取通知书,他有什么想和正在备考的学员分享?01张峰,39岁,山东高密人,大学毕业后,他2006年来到北京开始职业生涯,随后进入一家外企,从事建材的销售工作,一做就是10多年。2017年时,一位美国合作伙伴找到张峰,提出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邀请他入伙。张峰跳槽到了这家公司,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他的意料。“当时抱着工作求稳定的心态才来的这家公司,没想到公司都在中国注册好了,高层却发生了变故。”张峰说。工作遇阻,也让张峰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职业发展,2018年4月,一位前同事来看他,建议他可以考一个MBA,一方面是借此学习的机会沉淀一下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一方面是改变一下未来的职业规划思路。因为不知道如何备考,张峰打开百度,搜索了解相关的资讯,他搜到了某某机构,并进行了咨询。02咨询过后,张峰并没有立即下定决心,他说:“前领导说我阅历和能力都很丰富,不需要再考MBA;我家中的小孩刚两岁多,老婆也在上班,自己再分出时间精力来学习很困难;另外我已经10多年没有拿起过课本,39岁的备考年龄不算年轻。”跑过院校听讲座,也犹豫了三个月,让张峰下定决心的,是某某学习规划师和他的一次交流。在通话中,鲁涛说在去年有一位42岁的学员,是正处级干部,也选择了提升学历。原来是因为儿子要高考了,这位父亲希望为孩子做个榜样,一起学习。最终两人双双考上清华大学。“我听完很受触动,我的孩子现在两岁多,我也希望能够影响到他,让他知道要勤奋学习,为他做榜样。”2018年7月,张峰正式报名了,开始备考MBA。03孩子还小,老婆也上班,张峰的妈妈就成了带孩子的主力。“我的备考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当我跟他们说出这个想法时,家人都特别支持,我妈说,只要能提升自己,做什么都支持我。”张峰在外企工作,考研英语这一关对他来说并不困难,“我的英语是应用型的,转为考试型稍稍费了点劲,但很快进入了状态,整个备考过程是比较享受的。”mba的课程都在晚上,于是他晚上就在公司学习,到家时已经十一点半了,这样的备考节奏一直从8月持续到了考试前夕。考试前几天,张峰干脆在考场旁边开了间房进行冲刺复习,他回忆那几天真的非常紧张。“我都没怎么睡着,一直在看书做题,感觉高考都没有这么紧张过哈哈哈。当我踏进考场时反而抛开了一切,放松下来了。”04最终,张峰笔试和面试通过,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将在今年9月成为一名研究生,开始攻读MBA。在考完后,张峰也接到了一家瑞士公司的offer顺利入职。谈到未来上学的日子,他也开始规划起来:“以后每周末都要上课了,我最近开始锻炼身体了,要让自己有个好身体,小孩今年也要上幼儿园了,家人也可以轻松些了,可能读MBA这两年陪孩子的时间会少一些,但我为他做了榜样,这是积极的一面。”对于此时正在备考的学员,张峰也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想对你们说,既然大家已经走出备考这一步了,人生就已经和其他人不一样了,考研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大家选择了就说明是对自己有要求的,那就专注地把它做好,坚持到最后!”

离世异俗

高考名专业巡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汉语言文学专业”!

最悠久的历史, 最深挚的情怀,最执着的探索,铸造了中国最优秀的中文院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千古毓秀,一脉相承。从雍容雅正的钟鼓箫韶,到特立独行的高头讲章;从庙堂之上志在济世的典谟讽咏,到陋巷深处足以立命的诂训雕虫;从朔方大漠中的倚马悲歌,到江南古寺外的拈花证佛……无数的智慧和精神光华,辉映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道”和郁郁充沛之“文”,编织成文学院不朽的灵魂和无限的梦想。这里汇聚了人们在思想探索、审美体验、教育实践中最为卓越的成就,鼓励着每一次孤独的探求或深情的倾诉,启迪了无数渴望成长的心灵。这里是一片开放的天地,会一直等待着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系科之一,其前身是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国文系。百余年来,先后有梁启超、鲁迅、钱玄同、沈从文、启功等一大批先贤志士在这里弘文励教,共同铸就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的辉煌历史。在当代,以资深教授童庆炳、王宁先生为代表的众多名师,倾力打造了莘莘学子所向往的中文学术殿堂;由莫言、苏童、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著名作家所形成的师大作家群,携手谱写了中国文坛的华彩乐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坚持熔铸古今的学术宗旨和“师古而不复古”的现代精神,为当代学子提供一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优势特色∴ 中国语言文学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最高排名A+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汉语言文学首批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 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09人,92%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9人、中组部“万人计划”3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1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各级协会负责人多人,莫言、苏童等著名作家5人,有10余人获得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聘有外籍专家。科学研究学院现设有13个研究所,建有2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等多个学术机构,还设有3个实验室。目前,学院承担了近70项国家和教育部重大和攻关课题。每年都有较多学生承担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科研项目。学院近年来所倡导的“研修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国际交流学院积极拓展与海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逐年增加,除了学期交换,学院还在每个寒暑假派出大量学生进行短期出境交流,比例达到全院本科生的70%左右,交流学校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比利时、波兰、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及港台地区;学院还与美国爱荷华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签订了“3+2”或“3+1”的本研培养协议,并在卡迪夫大学、莫斯科师范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成立了中文学院。文学院学生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交流期间,向对方师生赠送文学院文创产品“小李白”学生活动学院针对学生成才要求及现实需求,积极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第二课堂,全方位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聚焦学生学术、就业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推行学业辅导室、新生导师制、优秀学长“一对一”帮扶计划、“经典花园”读书会、精品社团课程,推出大学生读书文化节等一批经典活动以及《诗酒李白》《思美人》等古典吟唱剧,形成了南山诗社、以雅昆曲社、松风古琴社等品牌学生社团,在北京市高校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其中南山诗社获评“2015年度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南山诗社《思美人》海峡两岸大型校园古典诗词吟唱剧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专业解读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和文化之根。学中文有什么用?无用之用,即为大用。她充盈我们的灵魂,塑造我们的精神气质,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质量。不管你是希望成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高端科研人才、国内顶尖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还是一流的文学创作人才,抑或考虑就职于新闻、出版、政府部门等,这里都能提供最好的本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坚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能够从事教学、科研、创作、管理等适应社会发展和多方面需求的高素质精英人才。主要课程四书精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汉语与社会应用、中国文化概论、古代汉语、汉字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入门、《诗经》精读、《文选》精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原典精读、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语文教育学等。毕业去向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除公费师范生需直接就业外,60%以上进入本校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攻读硕士学位,部分毕业生选择赴国外留学深造。其他则选择国家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外企、金融机构、重点中学等单位就业。优秀学子孙佩瑾2017届毕业生目前在《人民日报》总编室工作。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实习,全程参与春运、全国两会等重大事件的直播。在国家公务员与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成绩均名列岗位第一。欧阳荣琳2019届毕业生目前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大学期间成绩优秀,多次获得京师一等奖学金。申请季收获多所世界知名大学offer,如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师大和华师大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对比

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顶尖的师范类大学,近日,北师大和华师大陆续公布推免生拟录取名单,本文根据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推免生公示名单对比分析2021年这两所院校的硕士招生计划。1. 两校招生计划和专业数差距不大2021年两所院校的总计划招生人数较为接近,北师大的招生计划比华师大多3%。北师大2021年共有135个招生专业,其中包含党的建设、全球环境变化等11个自主设置专业。华师大2021年的招生专业比北师大多14个,其中包含政治哲学与思想史、学习心理与发展等8个自主设置专业。图 1 2021年院校招生总计划和招生专业数数据来源:院校官网注:1.以上不含华东师大公费师范生非全日制计划,2021年各校具体招生人数以院校最终招生结果为准,以上仅供参考;2.以上专业数根据专业名称和学位类型统计。2. 华师大比北师大倾向招收推免生两校均以专硕招生为主,专硕招生人数均接近2800人,其中华师大专硕计划人数比该校学硕多48%,北师大专硕计划人数比该校学硕多32%。2021年华师大推免占比达到42%,比北师大高8个百分点。两校的学硕推免占比均超过50%,华师大的学硕推免占比达到66%,比北师大高7%。华师专硕推免占比较北师大高12个百分点。图 2 2021年各校推免情况数据来源:院校官网注:以上不含华东师大公费师范生非全日制计划,2021年各校具体招生人数以院校最终招生结果为准,以上仅供参考。3. 北师大招收少量非全日制推免生图3为华师大和北师大2021年招生计划排名前20的专业。北师大2021年招生计划达到400人的专业为工商管理专硕、应用心理专硕,这两个专业仅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生,其中应用心理招收4名推免生。华师大招生计划最多的专业为电子信息,该专业45%的计划为全日制,全日制计划中约50%开放给推免生。图 3 2021年两校招生TOP20专业数据来源:院校官网注:1.以上不含华东师大公费师范生非全日制计划,2021年各校具体招生人数以院校最终招生结果为准,以上仅供参考;2.上图数字标注为专业总计划数。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获取历年分数线等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