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发表论文来获得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这种论文被称为“资格论文”,但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硕士和博士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不相同,硕士资格论文许多学校要求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刊物就行,最严格的基本上也只要求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而博士则要求非常严格,大多数博士都被要求至少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核心期刊是最低的,还要看发表的是SCI/EI还是国内的CSSSCI期刊,另外CSSCI中又分为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期刊之分。资格论文这一规定在大学惯行了几十年的制度,尽管反对声不断,却愈演愈烈。从十几年前大学一般要求发表1~2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即有资格可能获得学位,到近几年大学普遍要求发表2~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才有资格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资格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置程序制度涉及学生、教师、大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四方主体,尽管学生、教师群体反对强烈,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沉默中立态度下,大学作为这一制度的获益者理所当然地大力推行。毕竟从学术系统来说,衡量博士是否有毕业的资格就要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虽然这逐渐变成一个僵化的指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最新的一期中发表了一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的文章,这篇文章统计了40所大学法学博士的资格论文要求,具体如下:(注:表中C刊指CSSCI来源期刊,C集指CSSCI集刊,C扩指CSSCI扩展版。权威刊物、重要核心期刊、A级、B级,等等,均由学校具体规定。)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对论文篇数要求超过2篇,半数以上学校以CSSCI来源期刊等级作为资格论文考核的中心评价因子,40所大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差距巨大,排名第一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高的东南大学与排名末尾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低的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比各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易程度排行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8年公布的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排名倒数的5所院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但这4所学校在2018年的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B+、A、A、B+,表现十分突出。可以得出结论: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高低与学校法学学科实力的强弱、教育质量好坏并不必然存在直接联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应当与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易程度成正相关性,而目前部分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度畸高,与其大学排名、学位含金量不成正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数据来源,部分选自:张颂昀 龚向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8期
我在给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进行评阅,或者答辩时写评语的时候总是要比硕士研究生多写一句话,说明了该生已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一句话在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阅或者答辩决议中是不会出现的。怎样的才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呢?首先,博士研究生应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自主创造力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若想能够提出一个具有新颖性的科学问题,就必须大量地阅读文献。一个人的科研做得是否好,是否具有创新性,就必须有独特的视角,有独特的想象力。而独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视角绝对不能靠盖上18层被子做梦,而是应该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只有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价值。才能更广、更深地将日益增加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知道所在的研究领域里还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难,技术上面有没有困难。当我们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提出自己独到的科学见解。在理解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从中找到研究的不足,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说。这也就是所谓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次、博士研究生还应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NA右手双螺旋结构的发明者,Watson和Crick,他们通过研究其他人有关DNA的研究结果,推想出了DNA右手双螺旋结构的理论。这一方面源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要解决科学问题,还必须具有坚实的实验功底,勤于动脑,精心准备。我的一些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做实验之前,总喜欢先把前因后果分析清楚,把实验的细节吃透,这才开始做实验,每次实验,都有每次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一致怎么解释,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又该怎么对待,心里要有谱,要有应对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科学假说变成科学理论。第三、博士研究生要具有良好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有些人说,我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就是倒不出来。这样的博士研究生是有欠缺的。科学研究,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过程。没有经费的支持,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每个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有申请到足够的经费的能力。而申请经费,就必须会写申请书,能够表达自己的述求。在研究工作中获得了研究成果,还要将其写成论文,公开发表,介绍给同行,看看同行们是否认可你的学术成果。开学术会议的时候,还要将你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好故事,还要做好PPT,构思好图片。博士毕业的时候,还应该将你的研究成果整理成博士论文,展现给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得到他们的认可。此外,当一个人受到了科学素养的良好训练之后,他还应该具体团队作战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地位。当助手的时候,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和同事搞好关系,和师兄弟们搞好关系。当PI的时候要知道怎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怎么能够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完成你交给的任务。总之,当你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时候,你也就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了,你也就达到了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博士学位相应的学术地位,才能胜任将来的研究工作。来源:乔中东科学网博客。
随着教师待遇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想去高校任教,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普通院校的博士生想去本科院校教学的话已经有一定的难度了,尤其是二本院校,很多都要求好学校的博士毕业,甚至对博士专业都有要求的。现在好一点的大学,都要应聘者具有名校博士学历,海外三年以上的学习经历,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学术成果,主要指的是学术论文。一般博士毕业生毕业能进什么样的大学当老师,需要参考你就读学校品牌,你自身硬实力或软实力而定,无法一概而论。博士生属于国家的精英人才,高端智库。博士生选择进入高校当老师,更多的是考虑实现人生理想,展示平生所学。用自己的知识教育更多的人,推动社会进步。一般博士能够进什么样的大学,得看多普通了,请对号入座吧。在年龄、第一学历、毕业院校都确定的情况下,科研成果是进入好学校唯一的影响指标了。像清华北大华东五校等博士,直接毕业也可能去高校,但由于没有海外经历,大多只能选择普通一本或二本高校。而且拿不到正式教职,面临两到三年的考核期,考核期一到,就得非升即走。再者,即使有幸拿到正式教职,这些学校的研究氛围,研究条件也有限,难以支撑这些名校博士在科研上的远大抱负。目前,全国具有博士授予权高校已经超过310所,我国每年博士获得人数更是在2010年已经超过美国,并且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果把教学质量比较好的116所211高校排除后,那还有占多数的非211高校也具有博士授予权,这些学校的博士的水平如何? 因此,真正有志去高校的博士,都会进一步申请海外的博士后,做一两期博后,积累海外留学经历和研究成果。这条路确实充满了艰辛呀。尤其是二本院校,很多都要求好学校的博士毕业,甚至对本科学历都有要求的。一般双非博士生毕业顶多也就是普通一本,二本,专科院校,或者说是民办院校。当然这还要跟自己的学术水平有关了,如果在校期间能发表不错的学术期刊、有不错的成果,去高校任教还是有机会的。但总体来说,一般的博士进普通一本或者二本工作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在普通二本,如果你是来自国内顶尖名校的博士,肯定是会受到重用的。如果你要去985或者211大学任教,想要进入985、211?难如登天!譬如想要成为我国985、211高校的教师,最低学历有什么要求?如果要进入一流大学或是好一些的本一成为教授的话,一般的博士身份不足以进入。如今国内双一流大学招聘老师的要求最低就是博士身份以上,并且还对其本科院校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必须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最重要的是,在本科至博士期间,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留学的大学排名还要相对靠前。起码得是世界上能排名学校的博士,当然,这也会和你本人取得的成就,发表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还有视野,能力,能够为学校,为专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能进入985,211这些学校的当老师吗?关键是要看你进什么样的学校。985院校要求三阶段全部985或中科院,两年以上国外工作经验,或者国外重点大学博士毕业。211院校要求稍微差一些,不必都是985,但是起码要211,但博士必须985或中科院,两年国外工作经验或者国外重点大学博士毕业。普通一本和211差不多,条件略微宽松一些,没有国外经验也是可以的。普通二本博士毕业,211的就行,现在博士进大学的条件确实是在增多,双非院校的博士毕业,进没有硕士点的高校还是可以的,而且这些学校一般都没有坐落于省会或者大城市。双非博士如果想进入省会大学,要么进入好大学当辅导员,要么进入三本院校,或者是高职高专院校,这些现在还是可以进的。但是因为现在博士确实比较多了,而且博士的质量确实是不如以前了。还有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引进博士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对博士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普通的博士,刚进去很少能进入到教学岗位上的。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和市级以上的高校,这些地区的博士还是比较缺少的,这个只要你愿意,那是可以去的。不过现在博士太多了,竞争起来十分吃力。建议如果要去大学里当老师,在国内上博士的竞争力不强,而在国外上博士的都会成为海归,如果你有能力的话,我建议你去外国读大学,读博士这样不但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事业,而且也能提高自己的身价比在国内,哪怕是重点学校的大学读博士要强的多。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因为海归人现在也很多,可能普通一点的就是2本类院校稍微好一点儿的,那都是需要社会关系的,社会没有关系怎么可能去进好的单位呢?除了关系就是个人能力,能不能进高校当老师,以及能进什么层次的高校当老师,全凭你的博士毕业学校的层次以及你的授课和科研能力。毕竟现在就算二本的学校招老师,也越来越注重博士毕业生的毕业院校,而更注重的则是你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你的科研能力和发表过哪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高校考察的重点。博士生,知识渊博,学历高,他们更多的追求理论成果创新,追求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他们是国家的支柱,他们更加看重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因此,成为高校的教师,还是十分困难的。说那些大学内的老师个个都是高学历的人才,其实并不为过,但也存在个人能力的强弱之分。想要成为大学教授,博士们可要好好努力了!
今日,清华大学2019年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一经发布,引起了社会各人群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相关的文章也是铺天盖地。各种正解、误解也是一窝蜂的涌来。有的竟然直接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不需要论文就可以毕业了,博士毕业的难度降低了等一系列言论,那这些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大家跟我一起探究一下。首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规定》关于博士毕业要求的内容。“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这句话如何解读呢?清华大学的相关博士生表示,新《规定》不再由学校统一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而是由不同学科分别制定更能反映本学科博士生科研成果价值和创新性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校对于博士生毕业的要求降低了,但学院或者学科对于博士生毕业的要求如何?还未可知。所以单纯的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学术论文是不准确的说法。也就是说,学科对于博士毕业的要求对于博士毕业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而一般学科对博士的要求总会高于学校,这基本是每个大学不成文的规定,不好意思又真相了。再者,具体到导师而言,可能对博士生的要求会高于学科,也就再高于学校了。举个例子,我的母校,曾经(现在要求更高了)要求博士毕业有一个发明专利或者一篇SCI就可以,但学院要求必须SCI,发明专利不顶用,我们师门的一个博士毕业时SCI还没发表,想拿着发明专利作为毕业要求,结果学校说,“你们学院要求必须SCI,学院要求高于学校”导致他延期半年SCI发表后才毕业。因此,这么来看,很有可能对于清华博士来说,毕业要求更高了也不一定哟。其次,《规定》中提到了博士生的学术创新成果达到要求,就可以申请学位。学术成果的范围明显大于学术论文了嘛,像之前提到的发明专利,或者项目获奖、著作等都属于学术创新成果的范畴。因此,不再以学术论文这单一的标准来要求博士,体现了清华大学对于学术研究的包容性和认可度,体现了我国顶尖学府对于学术创新的追求,是值得鼓励和借鉴的。再者,作为一名博士生,本身怎么可能不发表论文呢?先不说国家和学校导师培养你这3.4年,就为了自己以后毕了业找工作,不发论文能有前途嘛?现在的博士,手里没有3.4篇2区以上或者top期刊,怎么拿得出手去找好一点的单位?不要听那些海龟说很多国外大学的博士就是不需要论文,真正的做研究的好大学,论文发的一篇接一篇,那些博士期间出国交换的,都是在国内做完实验,出国写论文,让国外导师帮忙改论文,在国外就是为了论文,那些说国外不要求论文的我只能说你上的大学水平可能没这么高吧。总而言之,清华大学的博士没这么容易上,也没这么容易毕业,当然其他双一流大学或者中科院这类的博士也没这么容易毕业,大家还是踏踏实实写论文,没有论文的也要拿到专利等其他学术成果,这样才能好毕业,好找工作啊!
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在诸多呼吁对“考研热”理性回归的评论和当前研究生就业不景气的社会环境下,一股“考博热”却在人们的舆论空隙中悄悄铺开。不过,内行人都知道,不同的高校对获得博士学位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很简单,有的高校还有非常苛刻的要求。比如清华大学,该校规定,自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定为“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就这样的新规定来看,在北大读博士,只要做好博士论文,可以顺利毕业。部分高校博士毕业要求再如北京大学,北大要求: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由此可见,如果没有高规格的论文发表,在北大读博士,毕业没有那么顺利了!是否能够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大家关心的还是能否获得读博的资格。部分高校博士毕业要求冷丝还想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考博族”是否会担心3年后一样要面对就业的尴尬?但无论这是否是一场高学历与“零风险”的赌注,“考博族”依然有他们选择的原因。博士学历虽一纸文凭,却是发展的筹码之一。尤其是在事业单位,博士学历本身就是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无论是评职称、晋级、科研评奖,甚至包括解决家属户口等,持有高学历在许多关键时候就相当于持有通行证和优惠证。冷丝也因此产生一个疑问:而在这种功利氛围中培养出来的真正抱着毕生从事研究心态的博士生又能有多少?鉴于当前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有的硕士毕业生选择直接避开就业高峰,专心捧起书本冲刺博士研究入学考试,希望通过考博延缓求职压力;有的硕士研究生因“找不到好工作”又不甘心勉强就业,而再进行二度择业,干脆将“博士”当做“职业”,给自己3年时间期待“东山再起”。也有考博学子认为,硕士所读的专业较为冷门,只能在“不限学历、不限专业”的岗位上挤破门槛,没能发挥专业优势,而真正合适的工作起点是要求博士学位,“考博是最好的出路”,继续“书山漫漫勤为径”;也有对科研比较感兴趣的硕士研究生,放弃了毕业时待遇和发展均不错的企业,选择继续深造,为取得高学历跨入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积累资本。冷丝还思考这样的问题:考博的升温是否又会引发新一轮研究生就业困境或是真正缓解就业压力?高学历是否会被无限贬值?如果学历不再论英雄,是否会让更多人不再潜心科研?研究生的就业市场是否在“升温”与“退热”中取得平衡?如何引导研究生争取面对“考博热”?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如何真正培养出就业行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总之,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有关教育部门及社会的深思。
2018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已经圆满结束,在30位提名的候选人中,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2015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于梦诗,在众多优秀的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这项荣誉。校长奖章、化工学院第六届院长奖章、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三次国家奖学金、七次校特等奖学金、2018年度工信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两届校“创新杯”特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SCI论文……诸多荣誉的背后是于梦诗的不懈努力与坚持。此外,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已经向本科毕业后的她敞开了大门,而于梦诗也将在未名湖畔继续深造,开启新的辉煌篇章。“从进校就有保研的想法”如此骄人的成绩肯定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吧?其实不然,“学习方法也没什么特别,就是目标明确,花的时间多”于梦诗这样说道。化工学院的王泽山院士说:“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受王院士影响,同在化工学院,于梦诗刚进校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保研去北大。为达到这一目标,大一时她就给自己定下了高要求:必须每个学期学习成绩保持年级第一,每门课程都要接近满分。不同于许多同学一工刷夜、通宵学习,于梦诗有着十分规律的作息:六点半起床,十一点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纵使外界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她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如此高的自律性,令人惊叹。“那不过是运气好罢了”2018年度工信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获奖名单公示,在南理工一栏里于梦诗的名字赫然位列,她是我校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本科生。谈及于此,她却有些羞涩地摆摆手说“那不过是运气好罢了。”然而有谁知道,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运气好”背后承载着她多少的默默付出。大二时,年级第一的考试成绩加上学科竞赛一等奖,于梦诗已经表现很出色了。可她还觉得自己缺少些什么,便联系朱绪飞老师提前进入课题组。然而,于梦诗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文章写不出,投稿反复被拒。但她从未放弃,在老师的帮助下,她逐渐懂得了写出一篇令审稿人满意的学术论文的奥秘。功夫不负有心人。科研训练结题的时候,她的论文被评为第11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并获得了免答辩的机会。此后佳绩不断,在短短两年之内,于梦诗以第一作者陆续发表7篇SCI论文,其中1篇进入ESI全球前1%的高被引论文,总影响因子达27.12,达到学校博士生毕业要求。“我很庆幸在大学里能遇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在实验室中一待就是10个小时,可于梦诗却说“做实验不是枯燥乏味的,有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陪伴,做研究挺有趣的。”在于梦诗所在的科研团队中,上到2012级学长,下到2018级学弟,合作与竞争共存。朱绪飞老师的引领对实验室的同学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梦诗介绍说:“朱老师是一个特别负责任而且充满正能量的人,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揣着巨大的热情。我每次陷入低谷都是朱老师激励我前行。”很多时候为了改一篇文章,课题组的同学们都没空去吃饭,朱老师会从家里带饭过来给大家。“朱老师也经常会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最拿手的好菜就是麻辣虾,”于梦诗笑着说,“有时在实验室呆久了,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一口。”于梦诗还有一群活泼开朗的宿舍朋友,这个自律的女孩带动了全宿舍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样也被温暖绵长的舍友情所影响。起初,于梦诗学习压力较大,严格律己,鲜少出门游玩。与舍友们熟识后,她开始尝试学业外的领域。美食、购物、赏花赏月、游山玩水,“吃喝玩乐”都齐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于梦诗一直都是一个安静的学霸,可是她却说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话痨”,她喜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换不同的意见,她说这样能让不清楚的问题逐渐明晰起来。“科研本身就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过程,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找到创新点,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律与坚持,于梦诗的科研路还有很长,她始终会秉持着自己的目标,一往无前!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策划丨新媒体研究会 文字丨刘衍喜 记者团陈紫钰 图片丨受访者 视频丨受访者 编辑丨释雯超 责任编辑丨刘衍喜
2000年以来,我国博士教育稳步扩张,尤其是17年之后,每年扩张近万人,2019年全国博士招生105169人,首次突破10万。今年受疫情的影响,硕士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部已经发文表示要“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因此预计2020年博士招生人数将再创新高。但博士毕业生数的增长要明显慢于招生,2019年博士毕业数62578人,规模介于2009-2010年招生数之间。从招生就业两条曲线增长趋势看,毕业生要滞后招生约6-8年;而硕士毕业生曲线只滞后招生约3年,基本和硕士的修学年限相符,说明大部分硕士生都能够顺利毕业;而博士的修学年限大幅拉长了。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有30多所高校发布公告,清退了约1300名超期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清退了33名入学时间在2005年至2008年的博士生,就是博士毕业难的真实写照。本文数据均来自教育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每年的预计毕业生数和下一年的实际毕业生数,可算出每年的实际毕业率(见下图)。可以看到硕士毕业率比较稳定,但也从2003-2010年的95%左右,下降到近几年的90%左右。而博士毕业率更低,2003-2006年间约50%,之后持续下降,近几年稳定在36%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的预计毕业生中,只有不到4成能顺利毕业,博士的毕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二次计算我们再来看看各学科的毕业情况。我国博士教育主要侧重于理学、工学和医学等理科类学科,三大门类合计46614名毕业数(工学23384,理学13562,医学9668),占到了74%;加上农学占比就达到了79%。文科类学科毕业数较少,其中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和文学超过或接近2000人,是文科中相对热门的门类。文科类专业毕业率普遍较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普遍在30%以下,管理学只有22%,艺术学41%相对较高;理科类专业毕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理学41%,工学33%,农学37%,医学61%(最高)。博士毕业难,对国家、社会、高校及延期博士生本人都是非常大的压力,也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国家要加强宏观管理,合理控制博士招生规模并不断优化结构;学校和导师要加强对博士生学业的监督;博士生本人更要严肃对待博士教育。大量准备考博士的学生,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研究,切不可为了读博而读博,要有在学术上发展的决心,并做好相对清晰的规划。
近日,北大物理学院光学所的18位博士生在线完成了毕业论文预答辩工作受到疫情影响北大今年的博士生预答辩工作也显得格外特殊虽然北京大学已经线上开学月余但博士生和导师们无法在实验室、会议室碰面仍然困扰着大家为了保证今年应届博士毕业工作顺利身处五湖四海的博士毕业班同学和导师们都想办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克服距离带来的重重挑战解决数据材料等诸多问题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关键一步线上答辩会:我准备好啦博士生预答辩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防疫教学两手抓,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三月如期举办了远程视频博士毕业生预答辩会。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和临床协调,顺利完成了线上预答辩。答辩前答辩秘书提前10天通知提前测试视频软件同学们和导师远程试讲、修改报告答辩当天导师学生登录网络打开视频会议软件调试麦克风、摄像头准备屏幕共享答辩开始!虽然博士预答辩会从会议室搬到了线上,但是要求始终如一的严格,博士预答辩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各指导委员会成员全体参加了会议,对每位毕业生研究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论文结构和内容等认真审核。视频会议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议效果,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协调安排。答辩学生报告时,答辩人打开摄像头,使答辩显得更正式,又增加了现场感。同时,关闭其他人员的麦克风避免干。答辩期间如遇卡顿,提示旁听人员关闭摄像头,答辩人重新进入解决卡顿现象。在光学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场特殊的线上预答辩会得以圆满结束。克服困难线上开学,居家上课的我们想必都想念过宿舍里成摞的文献和参考书都怀念过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都惦记着学校高速的校园网而对于毕业班研究生而言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办公室电脑里的资料更是毕业征程上的不可或缺面对从家到学校遥远的距离机智的老师和学生们是这样解决的光学所博士生曹启韬主要研究非线性光学微腔中对称性破缺,包括回音壁微腔光场手征自发对称破缺研究、自发手征对称性破缺微腔激光、微腔表面对称破缺诱导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在上述领域已取得多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疫情期间,他按照正常学习工作安排,每天坚持在家学习并进行博士论文撰写等工作。面对网络条件限制和资料查阅困难,他使用VPN远程连接实验室电脑,阅读文献并参与研究组内同学老师的学术讨论。博士生孙风潇主要开展在超导腔、腔光力、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系统中,对宏观量子态相干与纠缠的调控性质的理论研究。居家期间,孙风潇远程连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服务器,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以解决家用电脑配置运行速度不够快、无法运行大量的计算程序的问题。光学所博士生王非凡刚刚结束在美国的半年交流,居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和导师面对面讨论交流的缺少,使得她一时间手足无措。其导师得知这一情况,每周和她讨论;实验室的同学们也通过学校的公共课平台和她交流,最终克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结构构思上的困难。对毕业论文规划较晚的同学,不能返校导致对毕业论文影响颇大。博士生韩猛在导师的帮助下,远程登陆学校电脑,阅读和使用里面的资料数据。同时,导师一直与韩猛保持深入交流并对其论文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同学们更是伸出援手,同样今年毕业的博士生靳剑钊和王慕雪还无私地向韩猛分享了latex模板,助论文写作一臂之力。不同以往的毕业季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多地发生后学校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预毕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平稳开展全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了在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培养及预毕业生工作方面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学校及时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预计7月毕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组织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院系开展预毕业研究生在线预答辩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采取视频答辩和在线审议的方式,顺利完成了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为了做好线上预答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立预答辩工作筹备小组,就答辩议程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设计了预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还预先进行了视频互动演练,并多次测试了平台功能和网络环境,最终保障预答辩会议顺利进行。首次采用在线预答辩,需要克服技术难点、保证工作重点,教育学院组建了视频会议技术支持小组,制作了考生、秘书和评委视频会议系统使用手册;成立了答辩秘书工作群组,并对在线秘书统一培训,重点演示了在线匿名投票方法,为预答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近日,教育学院已圆满完成预答辩9场37人次,主席主持、考生汇报、评委提问、匿名投票、秘书协调、技术小组幕后保障,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效果堪比现场。经济学院春季学期首场线上学位论文全面审查于近日完成。会议历时3个多小时,一共有5名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顺序和流程,利用线上系统的共享功能,依次进行了PPT展示,答辩委员提问,最后由答辩委员会通过现场讨论,经由预答辩秘书形成了对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的审查意见。“本次网络视频预答辩完全遵照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进行。”参加预答辩的经济学院博士生韩晨宇说,“参与此次网络视频答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答辩过程中与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在线视频交流,感觉非常亲切,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老师和答辩秘书的辛勤工作,保证了此次预答辩的顺利完成。”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进行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工作预毕业研究生、导师、指导组成员多方联动,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视频预答辩程序严谨,步骤完备做好书面记录工作,严禁录音录像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做好备案工作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审批与学位审核工作安排的通知已于近日发布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研究生深造和就业的影响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学校决定本学期毕业生的学位审核工作分两个批次开展将于7月3日和8月14日先后召开两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学位克服困难,接受挑战在此种特殊情况我们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相约那场毕业典礼
读博士,甚至读硕士发表论文,是很多高校的要求,就在今天,清华大学刚刚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修订。由于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4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其中在“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方面,清华大学作出了重大政策调整,新政策表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而以前的政策则是:“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资料图该政策的变化是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并克服“五唯”倾向。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4月22日《新京报网》)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争先恐后地出台了强制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家法”,甚至有不少高校不区分专业“一刀切”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在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的学术刊物(即我们常说的C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否则,博士不能毕业。但是,目前我国博士生规模庞大,全国每年博士生招生规模达到了8万人,而且在持续扩招之中。而学术期刊数量有限,即便是加上扩展版与集刊,全国C刊数量不超过1000种,有个别专业的C刊数量更是只有区区个位数。另外,有不少C刊的大量版面是向知名专家学者约稿,留给博士生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的版面其实很少。这让博士生特别是人文学科博士生在C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非常大,并不是博士生只要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一定能够顺利在C刊上发表。这逼得不少博士生为了能够顺利在C刊上发表论文,不只是让导师挂名,更重要的是找关系请客吃饭、塞钱送礼,以及缴纳版面费,俨然是在“逼良为娼”,逼迫博士生不得不走上学术不端的歪路。这不仅加重了博士生的经济负担,而且加重了博士生的心理负担,让很多博士生不堪重负,而学术期刊及其主编、编辑却赚得盆满钵满,饱受诟病。比如,前几年落马的湖南社科院《求索》杂志社原主编乌东峰,伙同情妇私自收取“版面费”近千万元,甚至诱惑多名文科高级女知识分子对他进行性贿赂,进行权色、色学交易。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军所言,“发两篇C刊论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导师逼疯了。”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大学清华大学,率先打破“家规”,破除博士生毕业标准“潜规则”,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这对广大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博士生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减轻了他们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负担,不必再为在C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头疼和烦心,实质上是给博士生合理减负。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静下心来来认真读书、进行科研,准备1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从这个角度说,清华大学不再强制博士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这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其他高校学习和跟进。事实上高校不再要求博士生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并不等于降低博士生的毕业门槛。高校只要严把博士毕业论文关、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关,就能保障博士毕业生的质量。因此,广大高校应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取消为难人的博士生C刊发论文的不科学、不合理要求,转向严格考核博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