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涵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未来之星青年领袖特训营学员;作者经历: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邮电大学,连续三年保持优异成绩,三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一参加爱未来教育未来之星青年领袖特训营项目选拔,在校期间参加恩智浦杯智能车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均取得优秀成绩,大四顺利保研到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爱未来学员高涵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时,面对众多的课程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每日忙碌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更不知自己得到了什么。只知道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要去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是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搞的自己疲惫不堪却无所收获。我只顾埋头苦干,却不知抬头看路。有幸在学校的一次讲座上,听了李廷海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接触到爱未来。李老师短短两个小时的分享,让我意识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凭什么觉得自己很努力?而且自认为很努力所学的东西对我来说真的有意义吗?在讲座结束后的反馈阶段,我向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就开始了我在爱未来寻求答案的道路,关于职业规划,时间管理,领导力特训等课程和实践,以及和专家的一次次的深入交流,让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状态。学习的过程是很快乐的,课堂上可以结交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优秀的同学,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思想的碰撞过程中,自己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和得到了提升。个人感觉在爱未来的收获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自信心都有改进和提升。爱未来学员高涵爱未来有很多专业的导师,比如李廷海老师,王建清老师,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职场工作经验,所以课程的内容都是这些老师几十年来积累的干货,让我们在象牙塔里待久了的大学生对社会,对企业都有初步的认识。爱未来的课程是多样化的,在明确职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管理,领导力、管理沟通的培训,再到一些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在现在这个纷杂的社会,职业规划很重要,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决定,不能人云亦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爱未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还引导我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前进。在爱未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干劲,从容不迫的向自己的未来前进。能和这样渊博的老师,优秀的同学一同学习进步很是荣幸。感谢爱未来。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缺额95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缺额70人1、我院所有调剂生将在同一时间段进行笔试和专业面试。2、学院对申请同一专业同一方向,且初试科目完全相同的符合调剂条件考生,按照初试成绩从高到低的方式确定参加该研究方向组复试的接受调剂名单。3、我院根据调剂接收名单,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送“复试通知”,考生接受“复试通知”后,调剂手续完成,方可参加复试;发出“复试通知”后12小时未接受者,视为放弃复试资格。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缺额42人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数媒学院不过,该学院系统已到时间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缺额13人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缺额53人(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重组文件【写在前面】北京邮电大学是211、“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位于首都北京,是一所拥有超强实力的以信息、计算机等学科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2017年,“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取得了A+的优异成绩。【院系调整】早在今年7月,北京邮电大学突发文件表示进行院系重组:1)将原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和网络技术研究院重新整合、调整,组建新的计算机学院(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将原电子工程学院、光电信息学院调整、合并,组建新的电子工程学院;3)将原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中心调整、合并,成立现在新的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自文件生效之日起,原学院、研究生即撤销!现在,是建设“双一流”的攻坚期,也是接受教育部考核的关键期,撤销部分学院,说明北京邮电大学在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把所有资源靠向学科建设非常好的学科上去,这样有利于建设“双一流”,并且有利于发挥学校的学科属性,对学校发展是有好处的。
5月30日上午,由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在北邮正式揭牌成立,并成功举办首届移动通信学术前沿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张兆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建红、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高技术处处长徐鹏、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等相关领导和嘉宾到场指导。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吴建伟,校长乔建永,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教授,副校长王文博、张建华、徐坤,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同庆、技术部总经理王晓云,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副院长黄宇红等领导出席仪式。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部分教师代表、中国移动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研究人员代表参加仪式。活动由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王文博主持。校党委书记吴建伟首先代表学校致辞,向参加揭牌仪式的领导和来宾表示欢迎。吴建伟表示,作为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北京邮电大学在我国通信行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吴建伟指出,长期以来,学校与中国移动保持着优良的合作传统,联合创新中心的成立,是校企双方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将有利于进一步整合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同时也将对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创新人才、培养时代新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吴建伟强调,联合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培养移动通信领军人才的创新之举,是实现技术迭代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吴建伟表示,联合创新中心将通过科技创新与业态创新相结合,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北京邮电大学的原始创新和技术供给能力,优化中国移动的差异化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体化实施、全链条发展。吴建伟期望,校企双方秉持“共绘5G新篇章、共谋理论新突破、共赢6G新未来”的信念,努力把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信息通信领域创新发展平台和国际领军人才培养基地,为新时代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创新发展、为建设网络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代表中国移动致辞。高同庆对北邮与中国移动的长期良好合作表示充分肯定,特别是双方共同承担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4G精品网络做出了突出贡献。高同庆指出,“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是中国移动建立的新型高校合作载体,双方将进一步深度合作、联合研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激发双方科技人员活力,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共同推动国家信息通信事业的跨越发展。高同庆对创新中心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既要“仰望星空”,面向6G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实现引领,又要“脚踏实地”,加速攻关5G现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5G真正融入百业、服务大众;二是,充分发挥联合创新中心的平台优势,为高校、为企业培养更多的科创领军人才;三是,先行先试,从模式上、机制上大胆探索,确保合作成效。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在致辞中表示,“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北邮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新起点,双方将在“做强创新研究”、“做优人才培养”和“做好模式探索”等方面加强合作,密切协同,将联合创新中心建成国内顶尖的信息通信领域联合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典范,为我国实现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引领、为行业的繁荣、为中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分别代表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移动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吴建伟书记、乔建永校长、张平院士、高同庆副总经理、技术部总经理王晓云、移动研究院张同须院长共同为“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教授作题为《移动通信演进及创新活动》的主题报告。张平院士提出了移动通信面临的八大问题,对我国移动通信研发历程进行了回顾,对5G赋能新基建面临的挑战也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移动通信未来发展的愿景,提出了泛在智简无线网络,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描绘了未来基础研究计划。中国移动研究院黄宇红副院长在报告中指出亟需加强攻关,构建以AI为驱动的智慧极简5G和内生、外延与应用的硬核能力体系,应对垂直行业个性化的需求,为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安全服务能力。面对未来产业开放新模式发展方向,提前储备开放模式配套的国内核心产业能力,锻造新的竞争优势。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执行院长陶小峰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层技术相结合,可进一步提升网络性能。陶小峰教授强调了移动通信与安全间的折中关系,面对未来移动通信需要,可利用人工智能建立智能内生的安全体系,进而实现“通信随心所愿,安全随景而动”。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数字孪生、智慧泛在”的6G愿景,针对业务和应用发展趋势,对6G空口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网络将具有“按需服务、至简网络、柔性网络、智慧内生、安全内生”五大特征,并提出了深度融合的未来网络架构。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暨首届移动通信学术前沿论坛成功举办,是北邮与中国移动构建持久长效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信息通信领域研发与合作的良好开端,将助力中国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和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新的贡献!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王晓芸) 7月19日,北京邮电大学创新研究院在该校宏福校区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该研究院旨在服务网络强国建设,提升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研究院下设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功能材料、网络空间安全和军民融合技术五个方向,将逐步建设成为五个研究院,打造研究院集群,形成科技创新集聚效应。北京邮电大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仪式现场。校方供图仪式上,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发表了题为《在大逻辑时代构筑协同创新的新高地》的致辞。乔建永表示,人类科技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大逻辑时代,向信息科技也提出了划时代的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邮电大学聚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任务,一次性推出五大主题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精心谋划、发挥优势、集聚资源,积极面向网络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围绕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三城一区”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科研、人才和区位优势,希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实现校地共赢,为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本次活动中北京邮电大学还与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国通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光智造”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京东集团、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四院指挥自动化中心等企业和科研院所签署共建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研究型大学。2017年,学校“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两个学科群首批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下,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深度参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一带一路”、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出了一批科技创新重大成果。
为充分展示研究生优秀创新创业成果,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深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北京邮电大学于2019年11月23日-24日举办了第四届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北京青年报在现场看到,人工智能、5G元素的在成果展上应有尽有,来自北邮网络技术研究院的学生常远和他小组成员展示的成果是“5G条件下的AI辅助短视频后期制作”,这个成果在未来5G信号普及后,可以手机用户在接听电话的时候,显示的不是对方手机号,而是一个动态的短视频,让接听电话也有“视频通话”的体验,同时,用户也可以运用ai技术对这个视频进行个性化编辑,让视频中的人物实现任意的舞姿和任意面孔的切换,定制出自己的“视频来电显示”。据了解,北邮2019年重点培育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共立项300多个项目,并优选其中117个项目参加此次展示交流。本届研创展共设四个展区:5G研究与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网络安全,体现了北邮双一流学科的专业特色,集中展示了北邮研究生的最新创新成果。展会期间,北邮同期举办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授牌仪式和研究生创新创业论坛,为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开展丰富的系列活动。一直以来,北邮坚持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素质教育各环节——设置专项基金,鼓励国际学术交流;实施贯通培养,推动 “本硕博”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衔接;完善培养方案,制定学科竞赛资助和奖励政策;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组织举办各类实践活动。2019年,北邮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北邮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两项金奖,为历史最好成绩,其他研究生也在国内外各项大赛上屡获佳绩,多名研究生也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未来,北邮将继续保持办学特色,积极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打造创新创业优秀教师团队,推进协同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婧编辑/崔毅飞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7年,“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中国移动研究院,又称为"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技术研究基地及业务产品的开发中心,多年来,坚持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致力于研究集团公司前瞻性技术和业务,制定集团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策略和政策,研究制定企业的技术体制、标准和技术方案,同时负责研究中国移动业务和网络技术的标准、专利及其策略,为建立并巩固网络领先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5月30日上午,由北京邮电大学与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在北京邮电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并成功举办首届移动通信学术前沿论坛。北京邮电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网络强国战略目标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按照“综改拉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牢固树立事业型思维,不断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综合改革。联合创新中心的成立,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移动通信领军人才,将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也将加快移动通讯领域的创新,更将提高北京邮电大学在移动通讯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移动产业和技术进行升级,提高中国移动的创新能力,推动国家信息通信事业的跨越发展。
大数据文摘出品记者:魏子敏7月19日,北京邮电大学(北邮)创新研究院在该校宏福校区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创新研究五大研究方向之一,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时揭牌。北京邮电大学乔建永校长在揭牌仪式上致辞据介绍,北邮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学校打造研究院集群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研究院优先启动建设的五大研究院之一,另外四个方向还包括物联网、信息功能材料、网络空间安全和军民融合技术。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认知计算技术与应用、知识推理技术与应用、智慧教育技术与服务为方向开展原创和应用研究,以“高精尖”、“产业化”为特色和目标,致力于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支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的研究队伍, 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的研究基地。据大数据文摘了解,北邮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研究院整合全校的研究力量,目前已有50多位老师和500多位研究生加入。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由郭军副校长担任,研究院将面向社会开展广泛合作。据了解,北邮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将侧重视频监控、自然语言理解、AI+医疗,以及人工智能娱乐四大板块。希望以人工智能研究院为平台,链接校内外相关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术界。北邮的人工智能研究由来已久揭牌仪式后,北邮也发布了一部宣传片,介绍人工智能研究历史,并宣告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05:32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邮蔡长年教授和罗耀光教授分别研制数字语音电话拨号系统和邮政编码识别系统,开启了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先河。90年代初,钟义信教授开始对人工智能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出版著作《智能理论与技术》后又提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理论、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等,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钟义信教授2001年担任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2012年获首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成就奖。1990年代,北邮蔡安妮教授和孙景熬教授在国内率先研究多媒体和图像识别技术,为公安部研制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首次突破了面向50万人数据库的大关,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郭军教授提出基于整形变换的手写汉字识别算法,使国际技术水平大幅跃升,2009年编著出版创新教材《Web搜索》并开设研究生课程,2011年提出分析复杂网络的激活力模型,在词亲和度计算等应用中获得成功。1998年以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多媒体与模式识别实验室、智能科学技术中心、数据科学中心相继成立,50多名教师和500多名研究生工作在这些基地,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有心的同学可能也注意到了,由大数据文摘字幕组推出的三门人工智能课程就是和北邮模式识别实验室合作进行的。感兴趣的同学通过以下链接就可以进行学习牛津大学xDeepMind 自然语言处理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ction/1004336028.htmMIT6.S094深度学习与自动驾驶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ction/1004938039.htm斯坦福李飞飞-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ction/1003223001.htm十多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在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竞赛中也屡拔头筹,在人脸检测和文本分类、汉语命名实体识别、汉语词性标注、汉语词义推导、知识库填充、自动摘要技术、汉语切分技术、视频事件检测等领域获得了多个奖项。在刚刚结束的CVPR2018: DeepGlobe Road Extraction Challenge(全球卫星图像道路提取)比赛中,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模式识别实验室张闯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周理琛同学,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北邮的年轻教师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不俗表现:邓伟洪博士在Science上发表技术评论;陈光副教授开设人工智能学术微博、创办AI脱口秀网络节目;马占宇副教授等获2017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视频的最后,人工智能研究负责人郭军教授也对北邮人工智能实验室做出了寄语:“北邮人工智能研究院承载着北邮人的梦想,我们要乘势而上,让梦想成真。”北邮人工智能研究院是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加入这个行列。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2020年5月22日和5月21日在京开幕。自两会开幕以来,我校干部师生高度关注,积极了解会议动态,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内容,并结合学习工作实际畅谈感想体会。全国政协委员、我校网络技术研究院教授孟洛明,两会期间积极履职,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等问题建言献策。据《人民政协报》报道,24日下午,无党派界别委员就“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召开界别协商会。8位委员发言,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的相关负责同志互动交流。协商会上,我校孟洛明教授代表科技领域的委员发言,针对如何精准施策,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更为科学、更具效能的科技评价体系建言献策。孟洛明委员提出,“十四五规划”应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指标,要更准确地体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程度以及加入适合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容。孟洛明委员在发言中围绕如何通过绩效评价指标,释放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活力,释放科技创新的动能等提出的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委员们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回应。据了解,此次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孟洛明委员提案为:关于在“十四五”规划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指标。围绕这一提案的内容,结合24日界别协商会上的有关问题,学校党委宣传部对孟洛明教授进行了专访,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此次全国两会进行中的北邮声音吧!提问与解答问:此次提案您将创新驱动发展与“十四五”规划有关内容相结合,想请问您初衷和愿景是怎样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指标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孟洛明委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十三五”以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已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注: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指数达到前15位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但是,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发展成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指标,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问:您认为现阶段驱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创新处在怎样的位置呢?孟洛明委员: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前天,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形势,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问: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北邮应当如何发挥科研和学科优势,把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呢?孟洛明委员:一流大学的基础是一流学科,从“双一流”建设角度而言,北京邮电大学应继续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落实各项改革举措,这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这其中的关键是落实,应该把更多力量和资源投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真正地释放和激发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同时,高校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作用,积极与企业共享创新发展成果,加快成果落地与应用,从而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最终应用到企业的生产链当中,真正使得创新成果用于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求真务实、催人奋进2020全国两会暖心又给力,给予你我前进的力量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国是、不负所托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北京邮电大学将以实际行动奋力书写属于北邮人的时代答卷
月23日,由我校牵头承担的“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首批区块链核心技术战略研究项目—《5G环境下“区块链+物联网”融合发展研究与应用》启动会在北京邮电大学召开,标志着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育部科技司李文强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乔建永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及参研单位专家教授20余人参加了会议。科学技术研究院杨辉副院长主持会议。乔建永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对教育部科技司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强调将履行好项目牵头单位责任,全力支持项目各项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突出成果,并要求项目团队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开展团体攻关,在网链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方向取得领先地位。教育部科技司李文强教授介绍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并针对项目后续实施中的关键环节给出了指导意见,同时预祝项目取得圆满成功。项目负责人亓峰教授汇报了本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各任务负责人分别从链网融合数据建模、物联网数据可信上链、网络资源与数据可信标识、网络聚中心化可信认证、以链治链监管等方面做了专题技术报告。项目组对预期目标、实施计划、中期考核指标等进行了深入研讨,确定了研究项目的指南目标、学术目标和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明确了中期检查目标、各单位分工和阶段验收方案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