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冬夏青青

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2、招生方式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有四种,分别为: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直接攻博。3、普通招考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北京邮电大学规定的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3.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副高职(含)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4.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其中获境外硕士学位证书者,须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书,方可报考。2)应届毕业的学历教育硕士生(最迟须于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及研究生毕业证)。非学历教育的硕士生(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或留学生,不得以应届生身份报考,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3)获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至2020年报到之日),在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单位修完与报考博士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成绩证明),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a. 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至少有一篇被以下刊源之一收录过:SSCI、CSSCI、SCI、EI;b. 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并提供个人获奖证书;c. 有特殊贡献,提供相关证明材料。5.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相关规定办理。报名程序及提交材料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2.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或在读)硕士生、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现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3.考生报名采取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方式。网上报名时间:2019年12月6日-12月20日。满足报考条件的考生须按网报要求如实提交有关信息,并在网上支付报名费200元。报名相关通知将在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b.bupt.e.cn)发布,请考生务必随时关注网站的相关通知。4.考生须认真核对网上提交的报名信息,如因提交信息有误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5.考生在提交信息成功后,须将《202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并签字确认。6.考生网上报名后,须在2019年12月6日~12月23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工作日将以下材料邮寄或送至研究生招生办公室:1)打印并签字确认的《202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2)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若无请提供专科毕业证书复印件);3)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邮寄报考材料的考生请领取准考证时携带证书原件,切勿与报考材料一起邮寄);4)硕士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全日制双证应届硕士生证明;5)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上加盖人事档案公章(红章);6)有效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7)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具有副高职(含)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书(网上报名时下载)各一份;8)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体检表(体检项目包括:视力、辨色力、内科、外科、耳鼻咽喉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血糖(GLU)和血常规。体检时间不得早于2019年10月1日);9)报考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请准备一个调档信封(22cm×11cm),用于调档函的发放。 在收件人地址处(信封左上部)填写申请人本人详细通信地址和姓名。 在寄信人地址处(信封右下部)填写:北京邮电大学研招办,邮政编码:100876。 在信封的封口处里侧填写考生姓名、报考学院(研究院)、报考导师。 考生收到调档函后自行到档案所在地办理档案迁移手续。10)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须提供以下材料: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所要求的学术论文全文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授课单位成绩证明);参加普通招考的考生,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上述第1)、2)、4)、5)、6)、7)、8)、9)项材料,并在2020年7月前将硕士论文答辩决议书邮寄至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交上述第1)、2)、3)、5)、6)、7)、8)、9)项材料;同等学力考生须提交上述第1)、2)、6)、7)、8)、9)、10)项材料。考试方式与考试时间1.初试科目包括:外国语、数学类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具体考试科目和考试范围请登录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参见《2020年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考试大纲。同等学力考生还需加试政治理论。2.复试采取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复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等。同等学力考生须闭卷、笔试两门所报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3.考试时间(初试、复试):注:请于2020年3月12日-13日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领取准考证。4、申请-考核具体参见《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招生办法》5、硕博连读具体参见《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硕博连读招生办法》。6、直接攻博具体参见《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接收办法》。7、学习与就业方式所有博士生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就业方式分两类:非定向、定向。1. 非定向生:人事档案须转入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自主择业,参加学校就业派遣。在学期间缴纳相应学费,享有一定数额奖助金、学业奖学金、医疗保险等待遇,具体参见《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实施方案》。2. 定向生: 有工作单位的定向生,在学期间仍属原单位员工,人事档案、户口关系等不转入北京邮电大学,须在录取前由用人单位、考生与北京邮电大学签订三方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毕业时不得以任何理由申请派遣;按协议书规定向学校缴纳相应学费,不享有奖助金和医疗保险等待遇。因用人单位原因不能签订定向就业协议,而造成考生无法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无工作单位的定向生:限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中非在职考生,须在录取前按照教育部要求签署相应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协议书,毕业后按所签署协议工作。按协议书规定缴纳相应学费、享有一定数额的奖助金和医疗保险等待遇。8、学费标准及基本学制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批准,我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生·学年。非直博生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直博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9、奖助体系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在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情况下更好地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研究生奖、助学金。2019年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见下表(仅供参考),2020年学校还将设立优秀博士生后备计划,具体办法另行通知。注: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研究生的政策参照相关实施细则。10、其他类型招生计划1.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文件精神,为少数民族培养高层次骨干人才,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具体情况详见《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2.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是促进科教结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北京邮电大学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中简称为“校企联合招生项目”。11、录取学校根据考生的报考材料情况、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在招生计划内择优录取。定向就业博士生,须在录取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非定向就业博士生,调取人事档案。经审查合格,发放录取通知书。12、招生咨询及联系方式北京邮电大学网址:http://www.bupt.e.cn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址:http:// http://yzb.bupt.e.cn单位代码:10013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6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地址:学十楼236室传 真:010-62285173联系电话:010-62285173各博士研究生招生学院(研究院)的联系方式:13、其他说明1.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考生诚信状况是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学位、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且未按规定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者,不予录取。2. 应届毕业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学位学历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在录取过程中,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由考生自己解决。3. 考生必须保证报考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入学资格或学籍。4. 考生可直接与报考学院(研究院)联系咨询有关招生情况。5. 专业目录中公布的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具体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2020年每位博士生导师所招收定向就业生博士生不得超过1个。6.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不一致,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

遥遥相对

北邮通信博士万字长文,带你秒懂 4G/5G 区别!

作者 | 崔原豪责编 | 胡巍巍现在,普通用户对5G充满希望,许多人认为它将是一场变革 – 改进的用户体验、新的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服务将伴随着千兆比速率、低延迟、大容量、低能耗更加先进的网络性能和可靠性应运而生。 然而,运营商和一些通信行业人士却对商业案例持怀疑态度 - 5G技术尚不成熟、部署5G需要大量投资,警告声不绝于耳。ITU发布的报告中[2]曾估计,在假设光纤回程在商业上可行的情况下,5G部署成本可从小城市 的680万美元到人口密集大城市的5550万美元不等;而单站的部署成本大约在20000美元到50000美元之间(注:这里提到的成本是投资成本CAPEX,不包含长期运维成本)。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15年9月发布M.2083-0号建议[1]时(面向2020年及之后的国际移动通信结构和目标),时任电信发展局主任的布哈伊马萨努就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揭开一场波澜壮阔却又争议丛生的通信行业新篇章。 不过他或许没有想到的是,在4年后的今天,5G会成为人工智能以后又一个热点,引来全民讨论和追逐,引来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因此催化了5G商用步伐。 有人欢喜,有人忧虑,有人觉得充满前景,有人认为会彻底失败,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本文将从需求、技术角度聊聊5G的愿景、技术,简单谈谈作者对这些技术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如何高效、快捷、可靠地传输信息始终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从文字到印刷术,从欧洲古老的光信号塔到现代无线电,从手工转接电话到宽带移动互联网,可以这么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一直被信息传播速度所直接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商用移动通信网络或许能被称作全球信息传播系统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影响潜移默化,时至今日虽然很多人都因为信息爆炸而憧憬车马邮件都慢的古铜色历史,但如果真的没有网络,没有信号,我想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无法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有一种观点这么认为,移动通信系统现象级的成功主要来自于极为快速的技术创新和迭代。从20世纪7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研制出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到21世纪初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完成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从纯电路交换到全IP交换、从CDMA到OFDM的数次技术更新,每一次更新都带来了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多的特性,也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参见下图中1-5G的技术和性能对比)。 注:图中速率均不考虑载波聚合等,特别感谢华为资深工程师赖振波提出的建议实际上,为了统一全球通信标准以方便用户国际漫游等需求,自从3G以来,ITU一直致力于从各地区的工作小组和工作论坛中搜集整理未来通信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每十年左右发布一次官方建议文件,作为此代通信系统的设计目标,并从全世界收集符合该目标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通常由类似3GPP或者IEEE的组织制定提交,由ITU验证评估。 可以认为这些快速迭代的建议目标是符合当下未来十年的通信需求的。当然,因为商业和政策问题,当存在竞争标准时,符合这些目标的标准集合不一定会完全成功,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TD-SCDMA和WiMax。那为什么ITU需要发布IMT-2020(5G)建议?一些数据可能能够说明问题:截止2016年底,LTE系统已经覆盖了21.7亿人,包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 ,连接数几乎以每年翻倍的势头增长,2015年LTE的连接数达到十亿,预计到2021年可能达到43亿。如果想要用LTE系统同时服务物联网设备,那么2022年左右总连接数可能达到180亿,这已经完全超过了当前LTE系统的负载能力。 当然,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想法是直接增加基站,但是这样做又会带来很多新问题:在4G(IMT-Advance)的设计目标里,并没有考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问题;虽然3GPP提出的LTE系统有考虑物联网设备,但是物联网本身的关键性能也没有在4G的设计目标占据一席之地;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因为4G中技术选型、调制方式设置和单载波频带宽度等等问题,4G网络已经达到它设计之初的理论速度上限[2],与之类似的还有频谱利用率,移动性,服务质量等等指标。 当房子里的住户每次走进房门都需要考虑是不是撞到头的时候,或许就是考虑换个门的时候了。 因此,ITU在2015年提出了新的IMT-2020目标,5G拉开了序幕。IMT-2020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需要满足的目标。单纯就IMT-2020来说,其增强型移动宽带的峰值数据速率需要达到10Gbit/s,在某些场景下需要支持20Gbit/s的峰值数据速率;用户有望体验到的带宽达100Mbit/s;整个网络的能耗应当比现存的IMT-advanced系统低100倍;无线往返延迟<1ms;支持500km/h的高移动性服务等等;同时划分了三个重要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通信(mMTC)和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 当IMT-2020建议发布之后,ITU就当了甩手甲方,坐等验收了。那么如何组织各项无线通信技术来构成一个系统来满足5G目标,怎么设计这个通信系统就甩给了3GPP和IEEE等标准化组织。5G中为了使网络虚拟化,在接入网采用了C-RAN技术,它将基站控制单元放置在基带池中,那么基带池就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小型数据中心。这样的小型数据中心有能力为基站池所服务的范围内用户提供一些计算/储存等缓存,如果部署在基站附近,或者就是某些基站本身,这种方式我们成为边缘计算。怎么才能才能设计一个通信系统达到5G预想的目标?4G本身是比较成功的,它已经建立了一个技术底线,那么怎么从浩如烟海的通信理论中找到可用的技术方案,据此提出标准提案,并让所有这些标准组合起来的整个系统性能可以达到ITU目标呢?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这或许是15年8月以来让加入3GPP的各大公司最头疼的事儿了。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选择:有实力的通信公司会选择自己预研先进的通信技术,预先布局,然后根据自己的技术积累做出提案,而没有实力做太多预研的公司,或许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选择提案支持。 不过总体来说,有那么几种新技术是大家都看好的,就是很多文章都有提到的: 毫米波(mmWave),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网络虚拟化(NFV)/切片,改进的OFDM调制方式,Polar码,边缘计算,C-RAN。 同时,优化4G系统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设计方案,所以从目前(Rel 15)来看,整个5G的调整是这样的(如下表): 注:边缘计算、C-RAN目前并未在Release 15中定义。我想如果详细解释这些技术和调整,需要从头讲起。5G的新无线技术(基站部分)无线通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获得更快的传输速度。对于此,我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衡量指标:任何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最大数据传输速度)总是可以通过香农公式和信道容量来描述。那么很自然的,我们始终可以通过提高无线电的频带宽度和信噪比两种指标来获得更快的传输速度。为此,移动通信系统的单载波带宽从2G时代的200kHz,发展到3G时代的5MHz,4G时代的20MHz(可变),直到现在3GPP 5G Release15中支持最大单载波带宽400MHz(可变)。 注:当前eMBB场景中sub 6G基站(就是目前正在商用的非毫米波基站)推荐使用的是100MHz单载波带宽。而实际上,运营商从无线电管理部门的频谱宽度不可能刚好是20MHz(4G)或者100MHz(5G)这样的单载波带宽。比如移动在4G时代就曾获得1880 -1900 MHz(Bands:39)、2320-2370 MHz(Bands:40)、2575-2635 MHz(Bands:41),它们的频带宽度分别是20MHz,50MHz,60MHz。 这样的现实情况结果是运营商可以选择在自己的频带上同时传输多个载波。这些载波可以服务不同的用户来提高小区容量,也可以同时服务一个用户来提高单用户峰值速率。 当n个单载波服务一个用户时,用户能获得的频带宽度就是单载波带宽的n次倍,这样用户体验到的速度也能提高n次倍。这就是另外一种通过提高带宽,提高用户速率的手段载波聚合。 所以在4G后期,出现了很多通过支持三载波聚合获得高达600Mbps传输速度的LTE-A基站和手机终端。在5G中,载波聚合会因为可变帧参数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可以将用于毫米波的400 MHz (@120 kHz)载波与用于sub 6G的100 MHz (@ 30 kHz)载波聚合,获得更快传输速度。毫米波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一种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方式是增大频带宽度,但是现实中会面临一些囧境:现有的商用无线电频段(300MHz-3GHz)因为穿透性好,覆盖范围大而太过于拥挤,这部分频段经很难找到闲置的频谱用来通信。 所以现有的方式就是往3GHz以上寻找可用频段,而3GHz以上可用的频谱之一就是毫米波频段了。从长远来看,抛弃我们毫米波频谱中两个特殊的部分:氧气吸收和水蒸气吸收频谱,剩余部分带宽(252GHz)也远远大于现存的1-4G商用频谱之和(3GHz),足以满足未来带宽的需求。 固然毫米波频段有大量频谱可供使用,但是依然遇到了一些基础性问题:电信号在传播的过程中会遭遇非常严重的路衰和雨衰,因此毫米波一般只能用于视距通信,无法承受遮挡,而且在多障碍物的室内会引发严重的多径效应。 注:多径效应的后果是接收机难以分清信号主径,在这种情况下,不同路径的信号会因为到达时间不同,产生相互干扰,降低接收机信噪比。 同时,毫米波频段因为接近氧气和水蒸气吸收频段,人体会对毫米波频段信号传播产生很大衰减。这种情况下当手机内部天线放置不当时,即使手握手机也会显著影响信号质量,这对手机厂商的毫米波天线设计方案也带来了挑战。此外,毫米波芯片功耗比较大,射频和天线部分都有较明显的设计难题,目前国内的部署方案主要采用sub6G频段完成5G覆盖,毫米波覆盖主要在美国等国家进行。 虽然毫米波频谱利用有很大挑战,但是目前毫米波频谱需要被用于5G通信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主要原因是如果想要完成5G通信中高速数据传输目标,毫米波频段的使用是重中之重。因此业界一直在积极探索可能性和现实性。 早在2016年初,3GPP、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欧盟委员会无线频谱政策组(RSPG)、中国工信部和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均开展了针对毫米波频段的规划及测量研究。在目前公布的3GPP R15中,由3GPP RAN4工作组分配及定义了52.6GHz以下频谱,而100GHz以下的频谱将在今年年底的R16中分配完成[3]。不过,目前针对毫米波频段的使用还存在另一大争议,24GHz附近的n258频段可能会对射电天文和天气预测等设备产生一定干扰,可能会影响到卫星通信、太空探测和气象预测等业务。根据ITU在2018年底TG 5/1工作组的无线电兼容共存报告,对于射电天文业务,23.4GHz-24GHz频谱应设立34-52公里的保护间隔,可以限制干扰。但是即使如此,n258频谱的分配也因此在美国遭到了商务部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强烈反对。大规模MIMO为了提高空域增益,信号发射端(例如基站)可以部署多天线系统,并让每个天线独立发射信号,同时在接收端用多个天线接收并恢复信息,这种多天线使用方式我们称之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可以非常有效的提升数据传输速度,理想情况下,对于上下行天线数目相同的MIMO设计(例如有M个收发天线),那么信道容量/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可以提升M倍。同时,MIMO也可以通过波束设计完成发射能量聚焦,从而提升接受信号能量,提升信噪比和基站覆盖范围。不过通常情况下这种方式所提升的覆盖范围会受到较为严重的障碍物衰减。这种多天线设计需要对每个天线都赋予权重,才能因此提高空间复用增益。因此传统的大量无源天线需要转变为5G时代的有源天线,这会导致成本提升和能耗增加。 4G到5G的一个非常大的调整是采取了massive MIMO作为基站多天线解决方案。简单来说,Massive MIMO和MIMO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字面意思,天线阵子的数目是不是足够大。 天线数目越大,就越有能力提供更多的信道自由度增益,这些增益可以用做空间分集,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也可以用做空间复用,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同时,当天线数据大到一定程度时,天线的权重设计(预编码矩阵)的算法复杂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线性算法得到很有效的解。 注:理论上来说,MIMO的天线数目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可以发送或者接受的独立信息流数目(通常等于预编码矩阵秩),因此当我们描述MIMO系统时,通常会说到基站发射天线数量以及用户设备接受天线数量,比如4x4 MIMO代表在基站采用4个发射天线,手机采用4个发射天线,它会产生2个独立信息流(预编码矩阵秩为2)。由于手机内部容量受限,对于sub 6G频段的终端天线数目增加难度很大,目前手机中sub 6G天线数目最多的是4个,而随着基站数目并不受限,它始终在不断提升。因此针对基站的MIMO系统存在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只描述发射天线数目,比如目前所说的MIMO 32TR是指基站拥有32个发射(Tx)信道和32个接收(Rx)信道。通常我们认为5G中用于 sub 6G 的massive MIMO应当大于16TR,目前主流有16TR、32TR和64TR几种配置。 同时,在目前5G所采用的两种频段(sub 6G和毫米波)中,massive MIMO的使用方式和目的都有所不同。在sub 6G宏基站中,massive MIMO主要目的是尽量提供更多的复用增益,也就是尽量提供更多的独立数据流给各个用户,我们通常称这种工作场景为多用户MIMO(MU-MIMO);而毫米波基站中,massive MIMO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基站覆盖范围,弥补路径损耗,提高单个用户的信噪比和空间增益,我们通常称这种工作场景为单用户MIMO(SU-MIMO)。这两种目的决定了波束赋形和预编码的算法设计和硬件设计都略有不同。 对于设备商来说,Massive MIMO基站的设计也遇到了成本问题:当天线阵子数目增加之后,单个基站的射频信号处理链路(RF chain)数目也会随之增加,这会导致单个基站的成本大幅度攀升。特别是毫米波基站覆盖范围小,这种现象会更为严重。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模拟-数字混合链路设计方案来代替原本的纯数字链路设计,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波束管理和初始接入Massive MIMO 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和基站覆盖范围,也能提升单个基站的用户容量。然而多天线所形成的波束经过设计(波束赋形)之后虽然能量会上升,同时覆盖范围会上升,但是单个波束的照射区域大小却会下降。它们之间的对比就像电灯泡和手电筒。这种情况下,用户可能仅仅数米就能走出波束的照射范围;更重要的问题是,低照射范围会面带来用户接入问题。 注:在sub 6G基站中,因为同小区内可能会存在多个波束用来服务不同用户;当2个或者2个以上波束照射区域重叠时,同频用户会发生波束间干扰;甚至当用户接入此基站时,也需要鉴别自己接入的是波束序号,以确定自己的资源分配方案。 因此,如何正确管理和切换Massive MIMO小区中波束,是另外一大4G和5G的不同。因为这个问题与传统的4G小区切换和初始接入相同,所以有人称5G中massive MIMO会导致传统小区分裂为多个扇状小区。 波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中确认并维持一个或多个用户-基站间的可用波束,它需要确定适合当前用户的最佳波束、测量用户与基站之间的信道状态、调整massive MIMO中的波束成型算法以跟踪用户。当用户存在另外的最佳波束时,对用户做出波束切换。 而当用户接入时,初始接入就是波束管理的第一步。 当一个用户在另一个sub6G基站范围内出现时(不考虑小区切换),会启动初始接入阶段。这个阶段大致分为三步,波束扫描同步信号和小区信息、用户发起随机接入请求并微调基站波束朝向、用户微调自身接收完成波束匹配和绑定。这样单个用户在基站范围内就拥有了特定的波束来追踪用户轨迹,提供通信服务。LTE-NR载波聚合/双连接上文中有提到,LTE-A系统中采用载波聚合来提升单个用户可获得的带宽,通过允许用户在多个载波上同时传输数据来提升峰值数据速率。其实载波聚合中最简单的应用场景是在相同的工作频段中使用连续子载波(带内连续载波)进行聚合。但是这并不普遍适用,很多情况下,LTE系统中聚合的是带外非连续载波。注:LTA-A中支持最大5载波聚合,提供100MHz的可用带宽,而LTA-A Pro中支持最大32载波聚合,提供640MHz的可用带宽。而3GPP中定义的载波聚合只能允许单用户在对来自同一基站的载波进行聚合,当有来自2个基站的载波时需要同时接收时,这种方式被称为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双连接可以允许用户同时在来自两个不同基站的多个载波上同时传输和发送数据,这两个基站分别被称为主基站和第二基站。 注:因为5G中将会采用多种频谱覆盖同一区域,同时会将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分离,这会导致异构小区大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双连接来连接宏基站和微基站是非常必要的。在5G部署初期的非独立组网(NSA)阶段,5G基站将会锚定在4G系统中,而LTE系统和5G NR系统频段不同,基站也不同。这时候可能会采用双连接来同时处理来自eNB和gNB的多频段载波信息。从目前来看,载波聚合和双连接均会被用在5G NSA组网中。理论上5G NR的载波聚合可以获得高达1GHz频谱,同时传输不同帧的数据,同时也能加快5G中NSA网络的部署(仅仅需要添加5G基站,不需要过多更改4G核心网)。先进信道编码(LDPC/Polar码)在所有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和译码都是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总会因为信道失真、噪声和干扰等影响,导致接收信号后译码产生误差,达不到实用要求。 香农第二定理告诉我们,只要数据传输速率小于信道容量,就会存在一种编码,使误码率任意小。5G中新采用的LDPC码和Polar码就是目前性能优异的信道编码方案之二,它们都属于线性分组码。 实际上当时5G中信道编码的候选方案有四种,其中三种毕竟有竞争力:接近香农极限的Turbo码、LDPC码和达到香农极限的Polar码。 注:2G,3G,4G时代一直在采用Turbo码,而LDPC码在WiFi、固定通信等场景中得到使用,Polar码则是近些年编码领域的新星。 由于信道编码是物理层最基本的技术,信道编码方案对系统的性能有直接影响。在20Gbit/s的峰值速率要求目标下,系统对用户面和控制的延迟要求很高,信道编码的译码器单次译码延迟需要控制在几到几十s以内,同时要求译码器有合理的芯片面积和功耗。 根据5G系统对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在eMBB场景在块误码率以上没有错误平层,在URLLC场景场景在块误码率以上没有错误平层。这个要求Turbo码很难满足,而且它的算法复杂度过高,虽然可以采用并行架构提升编译速度,但是随之而来的功耗提升和芯片计算能力要求也不利于实际使用。所以Turbo码是需要在5G标准中替换的。Polar码是2009年由Erdal Arikan教授提出的新型线性分组码,主要是采用信道极化思想,利用极化而来的“理想信道”传输未知信息比特,利用“非理想信道”传输已知信息比特。对于这种方式,一些同学把它形象称为“放弃差生,提升优等生”。在诺基亚的研究中证明,Polar码在短码领域也存在显著的算法复杂度提升,它的算法复杂度要远远优于Turbo码和LDPC码,是短码中最优编码方案之一,目前被作为5G中控制信道的数据传输方案。 注:3GPP目前采用循环冗余校验(CRC)辅助的Polar码方案,使Polar码获得接近甚至在短码上超过Turbo和LDPC码的纠错能力。在无线通信常用的中长码配置下,能够获得大约0.5dB的增益;短码配置下甚至能够获得大于1dB的增益。 而LDPC码是1963年由Robert Gallager提出,它是根据奇偶校验矩阵来定义的一种线性分组码,通过稀疏非系统矩阵校验码块,并最终根据判决准则判断码字。相比Turbo码,LDPC码具有较小的译码错误和译码复杂度,且码长大于200时无错误平层,并且可以实现并行操作,有利于硬件实现,且在长码字时算法复杂度优于Polar码,所以它被票选为5G中数据信道的传输方案。先进的波形(Release 15中未定)学通信的同学应该都对正交频分复用(OFDM)有相当深刻的印象,OFDM是目前主流通信标准都在采用的波形,包括3GPP LTE和IEEE 802.11(Wi-Fi)系列。当它被用作多址接入时,被称作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在LTE系统中,上行链路采用的是采用的是采用循环前缀的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OFDMA(DFT-s-OFDMA),下行链路采用的是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A)。不得不说,SC-FDMA其实并不先进。 实际上,传统的带有循环前缀的OFDM因为传输效率高,实现简单,与MIMO系统天然适合等优点,但是OFDM系统普遍要求精确的时钟同步来维持载波间的正交性,在实际应用中,普遍采用的方案是增加更多的时间同步信号和循环前缀来保证载波同步,这样却会带来更多的时间开销,这不利于5G中低延迟目标的实现;同时OFDM的带外辐射过高,峰均比过大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因此,各个通信厂商提出了滤波正交频分复用(Filtered-OFDM.f-OFDM)、滤波器组OFDM(FB-OFDM)等波形,来获得更高的时频效率和更好的带外辐射特性,以满足5G通信要求。目前华为提出的f-OFDM是呼声最高的一种选择。 目前MIMO技术已经在5G系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FB-OFDM虽然带外衰减性能最好,但是与MIMO不宜结合,所以目前处境比较困难[5]。我们这就重点介绍一下f-OFDM技术。 顾名思义,f-OFDM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在发送前对OFDM信号进行滤波处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信号设计方案,可以配置载波间隔、循环前缀、滤波器系数等参数,来满足5G的多样性需求和一种特殊的要求--软件定义空口。此外,f-OFDM也集成了OFDM中复杂度低、频谱效率高等优点,也可以通过配置克服OFDM中带外辐射高、帧结构固定等问题,甚至能通过DFT预编码来克服OFDM的均峰比过高的问题。 注:3GPP 86次RAN会议上讨论并仿真了再新的PA模型下f-OFDM和OFDM的系统性能,结果显示在3个用户功率平均分配,保护间隔为12个子载波时,f-OFDM会获得1dB的性能提升。 为了获得上述优点,f-OFDM所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增加几个可配置滤波器,所以说f-OFDM是目前呼声最高的一种选择。 此外,很多人认为OFDM波形用于多址接入很可能不能满足mMTC场景多址接入的需求,因此3GPP RAN1 在 2016 年中的会议决定:eMBB 场景 的多址接入方式应基于正交的多址方式(OFDMA),非正交的多址技术只限于 mMTC 的上行场景。这样非正交频分多址(NOMA)也成为了一种研究热点,吸引了大量目光。华为的SCMA、中兴 MUSA 和大唐的 PDMA 等将在Release 16中竞争 mMTC 的上行多址方案。可变帧结构/可变命理/极简载波对比4G LTE,5G中最突出的配置是可变的numberology(符号长度和子载波间隔),因为可变命理,所以5G的帧结构可根据场景变化,且更加灵活,甚至因此可以为不同场景配置不同带宽。5G的命理(numberology)已经在3GPP 38.211中确定,所以这里可以详细聊一聊。 在5G中,numberology主要由一个特定参数μ来代表,一般与子载波间隔间的换算关系是 KHz,当μ为0时,是最基础的子载波15KHz,具体的配置如下表所示:如上所述,在5G/NR中支持多种numberology,并且根据numberology类型的不同,无线电帧结构略有不同。然而,不管numberology和μ如何,一个无线电帧的长度和一个子子帧的长度是相同的。无线电帧的长度总是10毫秒,子帧的长度总是1毫秒。那它们为什么帧结构不同呢?主要是因为每个子帧中的slots数目不同,以及slots中的OFDM符号数目不同。我们以正常循环前缀,μ为1时,子载波间隔30kHz这个配置为例。此时每个无线电帧中有10个子帧,每个子帧中有2个slots,而每个slots由14个OFDM符号组成,这样每个slots长度1ms/2=0.5ms。 当正常循环前缀,μ为2时,子载波间隔是60kHz,此时每个无线电帧中有10个子帧,每个子帧中有4个slots,而每个slots由14个OFDM符号组成,这样每个slots长度1ms/4 = 0.25ms。以此类推。具体的帧长度配置可以查阅38.211-4.3.2-1表。可变帧长度和可变命理使得5G的帧结构在毫米波、sub6G频段均可通用,且为跨频段的载波聚合和双连接奠定了基础,也使5G在URLLC场景可以通过更改帧结构,获得更低的延迟,在eMBB场景获得更多的子载波带宽,为以后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5G中帧结构的另一个改变是采用了极简载波的概念。正如之前所说,LTE系统需要每10ms启用一次广播信号(红色部分),每5ms启用一次同步信号(图中蓝色为Primary synchronization,浅蓝色为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同时,LTE系统需要大量的小区参考信号(图中黑点)。5G中,因为可能采用更好的波形和更好的硬件,对OFDM信号正交性的要求降低,因此降低了同步要求,同时在把信令压缩,取消了所有的小区参考信号,每20ms同步和广播一次。 这种极简载波设计极大的降低了信令开销,降低了延迟。网络切片/虚拟化/C-RAN在5G的设计中,需要支持物联网、语音、通话等等多种业务,而不同的业务场景对网络要求差异非常明显,不同业务指标需要的资源也完全不同,而且其中的一些参数是无法兼顾的。具体见下图:如果想要在一张网络中同时支持多种场景,那么最好的方式是不同业务采用配置不同的网络路径,经过不同网元,这种技术被称为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那么很容易理解,网络切片的先决技术是需要能够通过软件控制各个不同的网元,也就是网络虚拟化或者被称为软件定义网(NFV/SDN)。其实SDN已经在4G LTE网络中得到了很多广泛的应用,也已经比较成熟。SDN/NFV通过把传统的网络单元(MME,PCRF,P/S-GW)和基站(接入网单元,C-RAN)替换为放在机房中的虚拟机池,并通过软件控制。 注:这里的机房可能放置在大型数据中心中(核心云),也可能放置在小型城镇的数据中心或者小型区域中(边缘云)。当基站的控制单元被放入机房,外部只留下AAU时,这些控制单元被称作云接入网(C-RAN)。 这种方式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核心网络的功耗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的集中管理得到控制,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配置不同的服务质量标准(QoS)等等。实际上,网络单元的云化和虚拟化也是大势所趋,能极大的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这也是运营商的根本利益。所以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对SDN,NFV和C-RAN等网络虚拟化技术有很高的渴望。其它狭义来说,5G仅仅是一个跨越物理层和MAC层的无线通信技术合集,定义了一个无线通信系统,而系统中的各种技术应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比如因为网络虚拟化的应用,5G波形很有可能会采用f-OFDM来获得更灵活的空口配置,实现软件定义空口这个概念;比如因为新型波束的采用,信令部分可以放宽对时间同步的要求,从而采用更简化的信令设计;比如因为massive MIMO的采用,基站接入部分就需要制定良好的波束管理和新的初始接入方案;而因为毫米波基站和小区覆盖的下降,又带来两个新特性: 超密集网络部署和微波接收回传一体化 现实中,因为5G即将采用的毫米波传输和sub 6G基站的覆盖范围都远不及4G时代,所以基站密集部署(Ultra Dense Deployment)将会是一个现实情况;运营商需要通过缩短各个发射节点之间的距离,改善网络覆盖范围,以促使终端在热点区域获得更多频谱,并让用户在边缘区域也获得更好的性能。当用户同时被多个基站覆盖时,就会因为子载波频段被同时占用而存在可能的小区间干扰问题,超密集网络会带来更严峻的小区间干扰挑战,网络异构也将会成为未来的现实。 不过超密集网络也存在一些好处,比如因为毫米波基站的大带宽,所以从从核心网络到基站部分的数据传输(前传和回传)有可能通过闲置的毫米波频带,通过毫米波基站接力来完成,传统的前传解决方案是纯光纤前传,在国外的一些无法部署光纤地区,存在微波回传基站。这种技术,我们称为微波接收回传一体化。有望可以降低运营商承载网络的组网成本。 边缘计算5G中为了使网络虚拟化,在接入网采用了C-RAN技术,它将基站控制单元放置在基带池中,那么基带池就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小型数据中心。这样的小型数据中心有能力为基站池所服务的范围内用户提供一些计算/储存等缓存。这种方式我们成为边缘计算。边缘计算可以创造出一个高性能、较低功耗、低延迟和高带宽的电信级网络服务环境,可以被扩展为城镇级或者小区级的小型数据中心。它可以解决很多亟需低延迟的应用问题,比如云游戏。 运营商本身也能通过边缘计算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提供超低延迟的特殊云服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担当单一的传输管道。 作者简介:崔原豪,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博士,芬兰阿尔托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知乎通信领域优秀回答者,知乎2018年度荣誉知友。通信很大,想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参考文章: [1] Series M. IMT Vision–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 for 2020 and beyond[J]. Recommendation ITU, 2015: 2083-0.[2] Wang C X, Haider F, Gao X, et al. Cellular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14, 52(2): 122-130.[3] 杜渐, 5G毫米波频谱规划及标准化工作概况.[4] 徐俊, 彭佛才, 许进. 5G NR 信道编码研究[J]. 邮电设计技术, 2019 (3): 16-21.[5] Huawei, HiSilicon. OFDM Based Flexible Waveform for 5G: R1-162152 TSG-RAN WG1 #84bis[S]. 3GPP, 2016[6]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NR#3 : R1- 1716650 Comparison of PBCH DMRS mapping schemes[7]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NR#3 : R1-1715841 Remaining Details on PBCH design and contents[8]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AH_NR#3 : R1-1716609 - On remaining details of NR DL DMRS[9] 3GPP TSG RAN WG1 NR Ad-Hoc#3 : R1-1716574 - Discussion on time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10] 5G New Radio (NR) : Physical Layer Overview and Performance,Nokia.2018[11] Understanding the 5G NR Physical Layer, Keysight Technology.[12] 白皮书 | 5G展望: 未来趋势实务指南,Skyworks.【End】

临人以德

北京邮电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一所211,一所985,谁更强?

今天小编介绍的是北京邮电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211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是位于成都的985大学。在博士点方面,北京邮电大学有一级博士学位点10个;电子科技大学有一级博士学位点16个。在国家重点学科方面,北京邮电大学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技大学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分别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还有6个二级国重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方面,北京邮电大学有3个学科入选A类;电子科技大学有4个学科入选A类。在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北京邮电大学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电子科技大学也有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根据2019年校友会大学排名,北京邮电大学位列全国58名,电子科技大学位列全国37名。在你眼中,两校谁更强?欢迎留言探讨。

木偶戏

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相比怎么样?网友:“差距还是有!”

近年来,计算机、电子、通信等领域备受高考生的欢迎,这就逐渐导致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这两所院校的录取分数不断提高。很多家长会问,这两所高校哪一所更好呢?其实,关于北邮和南邮之间的比较一直由来已久。北京邮电大学是211院校,且位于“帝都”北京,南京邮电大学虽然不是211院校,但目前是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实力也很强劲。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所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目前是教育部直属,并且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共同建设资格,同时也是我国的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北邮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的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近年来,北邮的“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的这些优势学科毕业的同学,将来毕业后很大程度上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就业的薪资待遇都不错。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目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三方共建的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目前,南邮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校。很多南邮的毕业生都成为国内外信息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技术精英和管理骨干,所以南邮享有“华夏IT英才的摇篮”之誉。所以,虽然南邮和北邮之间因为“211”名头的标榜是有一些差距,至少在生源质量上,北邮是有优势的。但最终回归到就业的领域基本都差不多,关键还是看毕业生的个人技术实力,与学校的好坏无关。所以,各位家长放心把孩子送进学校,四年之内的学习成果,最终检验的还是毕业offer的薪资水平和个人能力。关于“南邮和北邮”怎么样?你怎么看?欢迎评论!

公谁欲与

行走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图片实地拍摄,转载请先征得同意北京邮电大学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高校,“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北邮前身是1955年成立北京邮电学院,最初隶属原邮电部。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 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划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北邮建有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管文理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学科架构。北邮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有7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有2个一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涉及22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北邮最为强势的学科,2012年、2017年两次学科评估均位列全国第一,但与电子科技大学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另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也获得了A的评价。官网数据北邮目前有8位在世的院士,分别是陈俊亮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厚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毅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良惠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薛其坤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但8位院士是包含了双聘院士的,其中到底哪几位是专职的就难说了,虽然没有准确数据,但应该是两到三位。图片实地拍摄,转载请先征得同意北邮目前有西土城校区、沙河校区、宏福校区、小西天校区四个校区,在江苏无锡和广东深圳分别设有研究院,办学主体在西土城校区和沙河校区,西土城校区是学校的老校区,沙河校区则是2015年启用的新校区,宏福校区则仅限平行志愿省份有意向报考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考生填报志愿和录取时使用。北邮和北师可以说是有着不解的情缘,两校位于海淀的老校区是挨着的,北邮在西,北师在东,到了昌平沙河高教园,两校还是挨着的,北邮在南,北师在北,只不过北邮的沙河校区基本上是完工了,而北师却仍然是荒地一片,仅北航西侧的那个小的部分快建好了。北邮西北角还隔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和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相望。北邮西土城校区是比较老的,所以建筑之类的在视觉上会比较旧,怀旧的人应该会挺喜欢。校区占地很小,建筑也很密集,绿化以行道树为主,没有大片的绿地和小树林,喜欢安静或者想散心的可以去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散散步跑跑步 。说起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联想桥南侧的试验田离北邮只有两公里左右的距离,可以去见识一下,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成城中心,一片占地100亩左右的田地,想想都不明觉厉,而且在收获的季节,到试验田照个相,试验田里的瓜果小麦与周边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也是别样风景了。据说有网友用六句“韵白”来概括北邮:“北邮很小,收分很高,食堂很贵,学风很正,实力很强,就业很好”。

奚之

邮电大学中除北京邮电大学外,这所“小211”的大学同样实力不俗

邮电大学有哪些?你能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京邮电大学?为什么?因为这所学校是IT界最为出名的学校之一,也是两电一邮大学之一。要知道两电一邮作为中国IT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早就家喻户晓了。首先两电一邮全是名校(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本身就有很大的影响力,综合实力也很强。其次更是培养了很多IT界的人才(柳传志、丁磊等)。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作为其中之一,被人熟知不足为怪。但是除了两电一邮之外还有一所邮电大学,它被称之为“小211”这所学校同样是实力不俗,它就是位于南京的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邮政局与江苏省共建的高校,多方共建说明很受重视。它还是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南京邮电大学还可以进行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这一点相信在很多大学中都很少见。南京邮电大学还有一个独特的称号:“华夏IT英才的摇篮”,这足以说明南京邮电大学的地位,如果你问我除北京邮电大学以外还有哪所邮电大学最值得考虑,我一定会回答你那肯定是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为什么能稳坐邮电大学第二的宝座,因为除此之外南京邮电大学还是除北京邮电大学外四所邮电大学(北邮、南邮、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中排名最考前的。就算忽略排名我们还能从高考录取上看,在全国的高考录取中,南京邮电大学的录取分数比其他两所邮电大学要高。在学校的优势专业上,南京邮电大学拥有1个国家重点的培育学科,7个国家的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的重点学科有2个,省重点的一级学科1个。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现代邮政等领域几乎达到了专业的顶尖水平。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作为一所新晋的双一流高校,既有国家政策的倾斜又广招人才,其发展的势头真可谓是大好。即使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双非高校,但是学校的收分却超过了诸多211名校,比同省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都高。南京邮电大学以河南省为例,南邮2019年的理科分数线为596等,超过云南大学、辽宁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211名校甚至是一些稍微落后的985名校,如此可见学校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说南京邮电大学有取得双非院校霸主的实力。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你怎么看这所大学!

除君之忧

全国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完成十分之一

如果你询问一个不了解当下考博行情的人,可能他还会告诉你当前2020年考博才刚刚开始,甚至还会宽慰你说都还没有开始呢?但是,本文将告诉你,别太天真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完成十分之一。也许你会震惊,你看,大部分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还没有发布,你怎么能够得出上述结论呢?是的,确实是不少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还未发布,但是现实也绝非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希望能够引起你的警觉。根据相关统计,当下我国高校全年招收博士生10万人,那么你算一下1万人占10万人的比例是不是十分之一。清华大学当前每年的招生人数已经突破3000人大关,而当前的信息是大部分院系已经于上周完成9月份的博士招生工作。而计划招生7000多名博士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已经发布202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春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10月25日,虽然只有硕博连读,但是人数也不少,而且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直博生招生,仅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就招收直博生26人,因此招收直博生1000多人轻轻松松(112个研究所、18个院系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单说来,仅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10月份就可以确定录取人数在3000-5000人。浙江大学2020年拟招收直博生的导师就接近3000人,另外诸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等院校都已经启动直博生招生工作。可能在部分专业看来直博生招生名额有限,但是很多专业的招生人数则特别多。仅以北京大学某学院为例,其拟招收99名博士生,全部采用推免制(直博、硕博连读)。以上总总虽然没有进行过认真计算,但是可以自信地告诉大家,人数远大于1万人。文末会附上已经发布的招生简章。2.当下博士研究生的招收途径主要有: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直博生、普通考试制以及各种专项计划。那么你说说当前上述几种招生模式占的比例为多少?申请考核制占总招生人数的一半你有意见没有?硕博连读、直博生占据总录取人数的百分之10-30,你有意见没有?如果你没有意见,那么我就可以清楚地告诉你,直博生招生下个月就全部完成了,10月中旬之前基本上可以确定录取名单,而直博生的比例在很多高校中已经接近10分之1,你信不?另外硕博连读的选报工作不少院校当前也已经陆续开展,因此对采用直博生、硕博连读招生方式的高校,本月末基本上就完成了十分之一的招生任务。3.根据我们有限的记忆,当前已经发布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不含直博)的院校已经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航天十一所、军事科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等院所。文末会附上已经发布的招生简章。想必上述3点已经能够证明全国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即将完成十分之一,只不过确实如很多人想的那样,不少学科的招生工作,特别是人文社科专业的招生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也不要大意,诚如当你还不知道何谓考博时,直博生正在快速扩张,硕博连读继续发力一文所言,法学专业即将诞生前100名2020级法学博士研究生,而每年法学博士的招生总人数为1600人,也很快到达十分之一的比例,毕竟接下来的一个月将会有大批的申请考核办法发布。

忏情记

“中坚九校”中的唯一一所211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在国内有很多个高校的联盟,常见的就有“华东五校,C9,建筑老八校,国防七子”等等,这里面的大学在我国都是一流的重点高校,全部都是由985和211组成,而今天小木和大家来看的是“中坚九校”里面的唯一一所211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先来了解一下“中坚九校”中的成员有哪些: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由于这九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而且类型相似,所有被称为“中坚九校”!从这里面的成员,可以看出来,除了北京邮电大学,其余八所高校均是985大学,这是为什么呢?北京邮电大学,是我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原邮电部。 直到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位列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该校有本科专业43个,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二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授权学科7个以及多个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然后就是北邮的录取分数线,可以说是在211大学里面是顶尖的一所大学,它的录取分数线要比一些985大学的分数线还要高!其次就是北邮的通信工程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完全不属于清华北大这两双高校,该校的通信工程在国内都是排名顶尖的学科专业!“西电北邮”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所有有的学生为了去北邮宁愿放弃985大学!除了本科阶段呢,每年也有很多的考生想要考取北邮的研究生!不可否认,有的考生是因为北邮的地域优势才选择报考它的研究生,但是更多的却是它真正的实力,该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而且北邮的就业率高达99.97%,同时还是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最高的十所大学之一,如果你在研究生阶段表现得比较好的话,可以直接获得微软,华为,网易等这些大企业的入职申请!而且最近几年北邮的考研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考生把北邮当作了自己的目标院校。不过北邮相对于985大学来说是比较好考一些,因为它一般不单独设置单科线!并且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盛行的大时代,而北邮里面的所有专业基本上都可以和互联网沾边,所以针对互联网这个行业来说北京邮电大学的覆盖程度很广,毕业之后薪资水平也比较高!这无形之中会给它带来更多优质的生源!也是考研热度居高不下的原因吧。所以按照真正的实力来看,北京邮电大学还要在一些985之上,所以这也是它可以以一个211的身份一直矗立在“中坚九校”之中!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值得报考的学校,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考虑一下!以上是关于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些介绍,如果感觉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点赞,转发加关注~

赵鞅

两所北京的211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谁更值得报考

北京工业大学办学历史:学校创建于1960年。建校初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先后划转学校。20世纪70年代至2005年,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计算机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相继并入学校。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工3201人,其中,专任教师1916人,包括正高职称393人、副高职称699人,博士生导师346人,硕士生导师1171人,外籍教师8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其中双聘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7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学科评估:北京邮电大学办学历史: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原邮电部。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2000年,划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师资力量: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外籍教师近百人。教职工总数2183人,其中专任教师1435人,院士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具有正、副高职称的教师9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外籍教师65人。学科评估:首先两校都是工科院校,看历史不难发现北京工业大学是合并组建而来,而北京邮电大学是独立发展。在学科评估上全面性强于北京邮电大学可以理解。并且北京工业大学已经开始综合化,而北京邮电大学还是典型的工科院校。在师资力量上北京工业大学更强,但是在院士数量上差距不大。在报考热度上北京邮电大学作为两电一邮,专业有钱赚当然是略胜一筹。

大迫迁

顶尖211高校之北京邮电大学

曾经有网友戏称,“宁可读某些发达地区的顶尖211,也不读偏远地区的985院校。”而这个发达地区的顶尖211高校正是赫赫有名的“两电一邮”之一的北京邮电大学!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真正的顶尖211只有两所,一所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另一所就是北京邮电大学了。这两所院校,无论是实力还是学生的薪酬,都是绝对可以排在中国一流高校之列!而作为地处北京的北京邮电大学,因为地理优势,个人认为应该比西电稍微强上一筹!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邮电大学总共十一个一级学科上榜,其中A类学科数三个。一个A+的信息通信工程,一个A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有一个A-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三个A类学科均与计算机有关。北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计算机强校!北邮的信息通信与工程专业,更是排名全国第一!另外,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也值得说道,2019年1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最新统计,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在全球位列43,位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虽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邮电大学只有11个一级学科上榜,上榜数量较少,但是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总共仅43个专业。这样一对比,几乎可以看出,在北邮几乎所有专业都可以称得上是“好专业”!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公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显示,截止时间均为 2019 年 10 月 31 日,2019 年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人数为 6391 人,总就业率为 99.52%。本科生毕业生就业人数为 3345 人,就业率为 99.38%,待就业人数为 21 人,待就业率为0.62%。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人数为 3046 人,就业率为 99.67%,待就业人数为 10人,待就业率为 0.33%。在工资薪酬方面,北京邮电大学并没有做更详细的说明,不过参照“两电一邮”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薪资待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 届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分别为 11929.48 元、12647.01 元、8075.18元。另外,北京邮电大学的生源质量甚至超过了大多数985院校。在2018年校友会按照生源质量排名,北京邮电大学位于大陆地区第34位。稍逊于C9院校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甚至超过了数个老牌的985院校,如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下面这张由北京邮电大学公布的其招生录取分数线中,可以看出,北邮在天津、河北超过了670分,而在四川甚至最高分达到了680+,这样的分数,实在夸张。这样的分数,相信应该是除了清华北大,任意985皆可选择了吧!而在科研实力方面,尽管北京邮电大学ESI学科数目目前还较少,仅有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以及物理学进入ESI前1%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位ESI前1‰学科)。但是在衡量科研转化的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上面,北京邮电大学却表现亮眼!这是截至到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获奖情况:我将其整理为表格如下:截至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三大奖获奖数量,总共30项,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两项大奖目前仅有浙江大学与国防科技大学全部拿过!如果将时间限制在2000-2018年,并且剔除三等奖,我们可以看见北京邮电大学仍然有24项大奖。而2000-2018年,42所双一流大学部分大学三大奖获奖情况如下:对比下,可以看出,北京邮电大学应该排在第24位,与湖南大学齐平。稍逊色于中科大!作为“两电一邮”中的北京邮电大学,现在又赶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心专业必定大放异彩,而北京邮电大学也成为了全国首批“35所人工智能专业试点高校”之一。相信未来的北邮,一定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