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第二批!研究所接收研究生调剂信息蒙塔纳

第二批!研究所接收研究生调剂信息

小旋风昨天分享了十所研究所的调剂信息,今天再分享给大家9所研究所的调剂信息,今天分享的这批科研院所,科研实力还是比较强的,符合调剂条件的朋友要勇敢尝试,争取今年考研上岸。中国航空研究院603所603所也可称为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的研究所,在航空设计领域科研水平突出,20年有7名调剂名额,调剂的条件相对而言要求比较少,有志于从事航空领域研究的同学,不要错过机会。调剂条件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7名(飞行器设计专业2名,系统工程专业5名),为保证生源质量,2020年我单位接收调剂生。调剂条件为:1、符合国家研究生招收基本条件,原则上本科所学专业为下列之一:航空飞行器设计、机械设计、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无线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机电控制等;2、报考类型为学术型硕士;3、调剂专业为飞行器设计、系统工程;4、院研究生调剂分数线为:总分≥300分;单科:英语、政治≥50分,数学,专业课≥70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光子科学、核科学技术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为主。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实力,比肩清华、北大;能够进入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研所,进行研究生学习,对考研生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调剂名额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联合培养,这些高校的科研实力,也非常不错,而且都有对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一、调剂要求1、调剂专业及分数线:2、学术型专业不接收专业学位考生调剂。3、专业学位调剂考生的初试考试科目要求有英语一。4、本科所学课程中含有核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优先。5、调剂名额含我所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联合培养招生指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一〇一所一〇一所业务范围涵盖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等诸多领域。拥有国内能力最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唯一定点的空间轨姿控发动机试验中心,拥有规模最大的空间轨道姿态控制、变轨和上面级发动机试验的专用高空模拟试验设备,承担并完成了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神舟飞船等轨姿控发动机整机和单机的地面、高空模拟试验。从上面介绍大家可以看出一〇一所的科研领域,以及对祖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现在就有未来成为一〇一所研究员的机会,大家抓紧时间进行联系。研究生教育:1、招生学科: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方向:低温推进剂研究、低温发动机试验、低温系统智能测试与控制、氢能综合利用技术2、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在学期间免除所有培养费用,并享有助学金、餐费补贴及多项福利待遇。3、非定向培养,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自主择业或择优留所工作。拟调剂专业:院校名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招生代码:83201招生专业: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代码:080705需求专业: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技术与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相关专业调剂要求:1、初试成绩总分310以上,其他单科符合2020年报考专业在一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2、考生申请调入专业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或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3、六院一〇一所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统一招生,其他信息可参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招生简章。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今年有调剂名额,对报考材料与化工相近专业的20年考研学子是一个好消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调剂要求初试数学分数不低于80分,虽然今年考研数学比较难,但是还是有很多考生满足条件的,化学以及材料专业的考研生可以申请调剂。一、基本要求1.接收调剂专业:材料与化工(专业型);2.原报考专业需与调剂专业相同或相近,考试科目中需含有“数学”;3.初试成绩要求:政治≥50,外语≥50,数学≥80,业务课≥80,总分≥300。二、调剂意向1.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专业招收少量调剂考生;2.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分子医学院”在化学研究所挂靠招生;3.填写调剂申请表时,须选择“调剂意向”。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202所)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位于陕西省咸阳,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国家级、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1名,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和科技带头人16名;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在兵器领域的科研水平比较强,想要为我国国防事业做贡献的同学,要踊跃尝试。一、接受调剂专业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二、调剂基本条件1、学术型硕士,本科为自动控制、电气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2、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身心健康。3、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A类)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4、总分305以上,政治和英语不低于45分,数学和专业课不低于70分的考生,方可申请。钢铁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位于北京市,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研发平台,下设9家二级单位,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中心4个,国家级基地2个。钢铁研究总院拥有的科研条件比较不错,从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也比较有前途,尤其是未来想要从事钢铁行业的同学,进入钢铁研究总院进行研究生学习,对个人职业发展非常有利。一、接收调剂专业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0600冶金工程、070300化学,拟接受调剂人数另行通知,化学专业方向主要为分析化学。二、调剂政策1.考生初试成绩必须达到报考第一志愿专业的国家2020年复试A类分数线。2.申请调剂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相同。3.满足教育部有关调剂的其它要求。4.重点大学毕业生优先。5.调剂考生入学后与第一志愿考生享受相同待遇。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采用两段式、双导师的培养方式,这样的培养方式,相信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毕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与科研水平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一、联合培养高校为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20年上海硅酸盐所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拟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我所一志愿生源已满,不对外接收调剂;上海理工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目前政策还不确定,待确定后再对外公布,如接收调剂,以一志愿学生和已报名调剂学生优先考虑。欢迎材料、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的同学报名。二、联合培养教育特色1.两段式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一学期/第一年主要在联合培养高校完成课程学习,第二学期/第二年开始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论文答辩等由联合培养高校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合组织,学位授予和就业派遣等事宜由联合培养高校负责(即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为联合培养高校颁发),上海硅酸盐所发放联合培养证书。2.双导师合作指导高校及研究所各指派一名导师负责指导联合培养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工作,科研阶段主要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负责指导。3.优厚的学习待遇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联合培养高校进行课程学习期间,享受联合培养高校相应的学习、生活待遇,进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进行论文工作后,享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相应的学习、生活待遇(2000-3500元/月,入住所内研究生公寓)。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博士后流动站,在天文领域有着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今年有6个调剂名额,符合条件的同学,不要错过这次调剂机会。根据我台初试成绩情况,还需要接受部分调剂生,情况如下:一、需求情况接收调剂的缺额情况:学术型专业为天体物理4人、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方法共1人,专业型专业为电子信息1人。二、申请条件申请调整考生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规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条件。2.初试考试科目必须与所要调剂专业科目相同或相近。我台专业科目详见附件《专业与考试科目-2020年》。3.学术型专业与专业型专业各科分数须达到A区相应类别国家分数线要求。电子信息专业其中一门专业课必须为全国统考数学一或全国统考数学二。天津工业生物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从事生物技术创新推动工业领域生态发展的科研机构;今年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调剂名额比较多,有50个调剂名额,调剂要求相对要低,20年考研生调剂成功的几率比较大。一、中国科学院大学调剂名额(3名)基本要求如下:(1)调剂专业:材料与化工,其中材料方向1人,化工方向(生物化工)2人(2)总分不低于31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满分10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满分150分),其中初试必须考数学。二、天津工业生物所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调剂名额(50名)基本调剂要求如下:(1)调剂专业:生物与医药(2)总分不低于30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满分10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80分(满分150分)。小编接下来还会整理第三批科研院所的调剂信息,敬请期待。

华容道

「招生信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缺额调剂信息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请输入标题0 1拟接收调剂专业政策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均为学术型硕士。在校学习期间不收取学费,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属统招统分非定向生,毕业就业双向选择,在学期间表现突出者留院工作。(1)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1.1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可以调剂至此专业;1.2自动化控制方向: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考生可以调剂至此专业。(2)材料学专业:材料学、材料加工、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考生等相关专业可以调剂至此专业。(3)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等相关专业考生可以调剂至此专业。(4)采矿工程专业:4.1采矿工艺研究方向;4.2采矿工程专业(智能矿山方向):智能采矿、自动化、数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可以调剂至此专业。(5)矿物加工工程专业:5.1矿物加工工艺研究方向;5.2地质学研究方向:矿床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注:本科学习内容为金属矿床,如有计算机方面特长优先);5.3 矿物材料研究方向:无机材料,建筑材料、材料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及其相关专业。02 调剂政策 (1)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与拟调剂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上不接收跨门类调剂;(2)考生成绩需符合当年国家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3)我院接收的调剂考生,入学后与第一志愿考生享受相同的待遇;(4)重点大学毕业生优先调剂。03 调剂流程 (1)在中国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之前,考生可通过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缺额信息调剂端口:http://121.42.172.162:9105/TJ/Login.aspx(建议浏览器使用Chrome、Firetox、360、QQ或推荐IE9以上版本)注册并在“基本信息”模块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并在附件栏目上传本人证件照一张(证件照名字为本人姓名)、个人简历(文件名为:本人姓名+个人简历)、大学成绩单(学校盖章的并文件名为:本人姓名+大学成绩单)和四或六级证书(文件名为:本人姓名+四级或六级)扫描版等其他相关证明文件,点击“保存”,所有信息准确无误后点击“信息确认提交”。(2)建议考生用网速快的计算机填报材料,信息提交成功后材料将不能修改,谢谢各位考生的支持和配合。如需修改请电话联系,管理员从后台办理。(3)在中国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之后,考生必须参照研招网调剂系统指导完成正式调剂程序。04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研究生部 刘老师联系电话:010-63299048 ;E-mail:yanjiusheng@bgrimm.com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矿冶集团,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湛露

【中国梦·践行者】28年专注焊接攻克难关 焊接博士打造"绿色"无人焊接工厂

董春林工学博士、研究员,广东省焊接技术研究所(广东省中乌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中方院长。主持制定行业标准一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航空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感言在焊接领域很少有新技术诞生于中国,因为大家往往重视成果转化、关心如何将成果用于工业领域。但正是这种‘拿来主义’,使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常常束手无措。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基础科研人才,在材料连接机理、焊接电弧物理及熔池行为、焊接结构力学等专业方向,需要开展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这些基础的焊接物理冶金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解析,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我想,在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技术领域都是如此,这也是国家提出开展‘强基工程’的原因。大洋网讯 提到焊接,通常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弧光、火花飞溅、伴随着刺耳噪声的画面,以及在高温下汗流浃背的焊工……然而,广东省焊接技术研究所(广东省中乌研究院)里的一间实验厂房,颠覆了人们对焊接的固有印象——这里一尘不染,这里静悄悄,这里无焊工——高达3米的机器人对铝合金材料进行焊接,短短几分钟便完成“工作任务”,全程无噪音、无飞溅、无辐射。在这背后,是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中方院长董春林及其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发展“绿色焊接”技术,将人工智能与焊接技术相结合,与乌克兰巴顿研究所科研团队联手,开发国际先进的焊接技术。28年专注焊接专业 多次承接重大攻关焊接简单地说就是将两个零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的制造技术,被称为工业缝纫机,小到制造一枚集成电路芯片、大到建造一艘航空母舰,都离不开焊接。1990年,董春林考取吉林工业大学焊接专业,从此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本科毕业后,他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深造,获得了焊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从接触这门专业开始,细细一数,今年已经是第28个年头。”董春林说。二十多年来,董春林一直从事先进焊接技术的工艺、装备、过程控制及工程化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研人员,他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防973项目,工信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总装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预研项目等,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重视工艺、试验及工程应用技术创新,先后发明了等离子焊弧光传感、活性剂等离子焊、塑流摩擦焊等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北京工作期间,董春林带领技术团队,针对我国航空、舰船、航天等领域实际需求,主持国防基础科研、总装预研、民机科研等重大项目,开展型号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焊接装备研制,为先进搅拌摩擦焊技术装备在我国工业领域推广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荣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个人二等功。开发一个新型搅拌工具常常需要进行上千次实验。图为搅拌摩擦焊焊头。焊接过程静悄悄 打造“无人焊接厂”2015年9月,董春林调到广州工作,得到了广东省科学院高端人才计划支持。他利用自己在搅拌摩擦焊领域的科研基础和技术积淀,带领团队针对现有的搅拌摩擦焊技术及装备深入研发,率先在该领域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智能机器人搅拌摩擦焊装备”,为打造环保型“无人焊接工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记者在广东省技术焊接研究所的实验厂房里看到,一个巨大的、高达3米的机器人正在对铝合金材料进行焊接,短短几分钟便完成“工作任务”,焊接过程安静、无飞溅、无辐射,与大家想象中火花四射、气味呛人的焊接工厂场景有天渊之别。董春林介绍,搅拌摩擦焊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固相焊接技术。之所以称为“绿色”,是因为焊接过程无尘、无污染、无噪音;称为“固相”,是因为其在焊接过程中不需要将材料熔化,通过搅拌工具的高速旋转,使连接部位的材料温度升高发生塑化,从而获得致密的焊缝组织。此外,董春林还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多项技术创新研发,如搅拌工具结构的优化设计及创新型工艺技术(双轴肩、静轴肩、无针搅拌焊等)。董春林告诉记者,开发一个新型搅拌工具,至少要经过2个月工艺试验,实验达到上千次。尽管搅拌摩擦焊技术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搅拌摩擦焊装备技术发展缓慢,通常采用专机设备,实际焊接过程多靠人工手动控制。董春林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将工业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搅拌摩擦焊,并带领团队开发了多台套机器人搅拌摩擦焊装备,目前已经与国内新能源汽车、航天、造船、3C电子等生产企业合作,联合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中乌携手联合攻关 进军复合热源焊接技术拥有84年历史的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世界焊接科技领域享有盛誉,时至今日,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焊接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依旧实力雄厚,在真空电子束焊接、闪光焊接、人体组织焊接、金属材料冶金、表面工程、新材料等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1年,中国与乌克兰两国宣布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关于支持共建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的谅解备忘录”政府间合作协议。2012年,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简称“中乌研究院”)在广州正式成立。短短几年内,中乌研究院已建成5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创新研发平台,覆盖先进材料、高能束流加工、现代表面工程、现代焊接装备与工艺、生物医疗领域。作为中乌研究院的中方院长,除了与乌方院长合作完成中乌研究院的日常管理运行等工作,董春林也组织中乌双方科研团队,开展多种创新型复合热源焊接技术联合攻关研发,如激光-TIG、等离子-MIG、激光-微束等离子等,目前多项关键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此外,董春林也在努力探索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模式。他说,长期以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都以引进国外专家、引进国外技术、联合开展成果转化为主要模式,其实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联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也非常重要,乌克兰在焊接及新材料领域的科研基础非常雄厚,其科研体制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罗桦琳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李波专题统筹:刘文亮、汤新颖、罗桦琳

呱呱呱

「百年先锋」马万水:永争先进的“矿山铁人”

在河北宣化庞家堡龙烟铁矿分公司广场南侧的半山坡上,坐落着全国劳动模范马万水的塑像。塑像取材于龙烟矿矿石,高3.6米,由近两吨铁精粉熔铸而成。从广场到塑像共筑有38级台阶,标志着马万水38年短暂却奋斗不息的一生。马万水,1923年生,河北深县(今深州市)人。1936年,他来到北京隆顺油柴局当学徒,6年后,转入北京门头沟煤矿当矿工。1949年,马万水因技术突出,被抽调到河北龙烟铁矿工作。这年9月,龙烟铁矿掘进五组成立,马万水出任组长。此时,五组的情况并不乐观:矿山被破坏,缺少机器设备和工具,大部分长、短工出身的矿工技术水平也不过关。第一个月,巷道只向前推进了1.7米。马万水了解情况后,提出“分班比赛”的构想,并很快组建起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劳动竞赛的小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他凭借自己当矿工时练就的本领,耐心给工友们传授技巧。那时,马万水常常白天上班,晚上做“老师”,亲自给工友们把钎、扶锤、讲窍门。有时,技术生疏的工友没准头,一锤砸在他手上,他也总是没事儿似的笑着说:“不疼,继续打!”在他的带领下,全组掀起了学习和竞赛的热潮。1950年6月,五组创造了全手工操作、独头掘进月进23.7米的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新纪录。为此,该组被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同年,马万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马万水逐渐意识到,要加快矿山建设,光靠拼体力还不够,必须把苦干、实干和巧干结合起来。1954年,马万水和他领导的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硐的任务,经过反复推敲,他提出“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硐掘进速度。之后,小组在施工中遇到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马万水又迎难而上,带领工友反复研究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令工程难题迎刃而解。在十几年的工作中,“马万水小组”通过不断实践,创造了“打撞楔法”“深坑作业法”“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等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创新中不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100多人,并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小组于1955年攀上月进128.5米的高峰;1957年两次摘取月进150.1米和170.1米的桂冠……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金属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马万水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也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60位“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之一。他肯于吃苦、不怕困难,同他的英雄集体用铁锤和钢钎多次改写矿山掘进的新纪录;他善于钻研、积极探索,推出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为新中国冶金矿山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常年劳累过度,1961年3月,马万水被确诊为骨癌晚期,于当年8月12日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牵挂着矿山的生产工作,一再嘱咐工友们:“要永远争先进,把党给咱们的红旗保持住。”虽然病魔无情地夺走了马万水的生命,但他那永争先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来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来源:清廉宿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企业

北科大再成立三大钢材研究院 校企融合落到实处

2020年岁末的一天,北科大成立了三所重量级研究院,分别是攀钢-北科大钒钛研究院、大兴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金鼎钢铁研究院。前两个在北京成立,第三个在河北武安,同样备受瞩目。北京科技大学金鼎钢铁研究院的成立仪式上,副校长王维才表示“北京科技大学金鼎钢铁研究院”必将成为国内一流的钢铁冶金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一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钢铁产业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校企合作,产学共赢”,高校和钢企联手,双方这是在以技术创新布局未来。而这正好是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近年来矢志不渝努力的方向。创新管理运营模式 解决现实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技术成果的研发与推广缺乏有效融合机制,使得科技工作与市场难以接轨,许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充分发挥效益。为此,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为了破解科技成果创新、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瓶颈,研究院实行协同运行,打造有利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和经营体系。内部实行团队化管理。以专业部门或者临时跨部门组建项目部的形式,采用多维度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单兵作战的不足,有效保证了项目实施的时间及质量,大大提高研究院进行大规模科技成果转化及实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组建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研究院可以对外招收和培养相关专业的硕士及博士人才,多学科的组成特点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集成和协同创新。依靠具有多学科优势的科研开发与工程服务团队,使得研究院具备了组织研究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及承接工业企业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产学研特色突出 捷报频传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充分挖掘、整合、转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成果,工程技术研究院集技术开发、技术集成、技术服务于一体,成功推行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转移服务,形成了研究院自身的产学研特色。热连轧自动化系统是一种大型复杂控制系统,长期以来,其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为解决我国在引进国外技术 “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局面,研究院自主开发出涵盖管理模型、数学模型、软件平台及控制程序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套的宽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表明,自主研发的系统在实物质量、控制精度、可维护性等诸方面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金属板带材表面裂纹、划伤、辊印、夹杂、色斑、麻点等缺陷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人工表面缺陷检查方式效率低、漏检严重,造成大量的废品和质量异议。研究院通过自主创新,研制了适用于不同材质、温度、环境等条件下的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应用于连铸坯、热轧带钢、中厚板、冷轧铝带等生产线。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太钢、沙钢、南钢、重钢、河钢、山钢、西南铝等企业的50多条生产线,有效地促进了金属板带材生产线的节能降耗、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潜心服务行业发展 赢得赞誉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在国内冶金行业多个领域具有较大影响,一批技术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尤其在热连轧自动化、轧钢工艺与设备、钢材品种开发与性能优化、控轧控冷、热处理、金属表面检测等领域深耕细作、集成创新,取得了突出成果。截止到2020年,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项近50项,在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三五期间,依托研究院建设的技术成果转化机构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累计服务冶金行业企业百余家,促成技术服务300余项,总合同额近12亿元,累计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百亿。提起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众多行业企业均竖起大拇指,赞誉不断。面对未来,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充满信心,他们将继续坚持“源于企业、先于企业、高于企业和用于企业”的指导思想,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在保持技术制胜和优势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增长点,增加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事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私德

何新波:让科技融入生活

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何如果要问,支撑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答案是:材料、能源及信息。而材料,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关键性标志,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从现代科技发展史来看,一种新材料的发现与实际应用,往往可以导致一个崭新科技领域的产生与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社会物质文化的状况,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需要。正如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所说:“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北京科技大学沿海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广州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何新波教授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勤于钻研,在材料科学领域突破创新2000年,何新波在中南大学获得材料加工博士学位后,进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由于研究成果突出,2002年出站时,何新波就晋升为副教授,进入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6年4月,他成为全校首批以副教授身份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师之一,同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打破传统晋升制度的背后,是何新波优秀的个人能力和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何新波一直致力于粉末冶金新材料、新型电子封装材料以及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原“973”和“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军品配套项目等20余项科研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授权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曾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何新波坦言,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备条件。“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发展材料科学,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促进经济转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正处其中;而其他四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也都与材料密切相关。在国家一系列有力措施的实施下,材料科学和新材料产业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与进步。”在这里,何新波提到了他的两个科研项目。一个是“高性能电子封装与热沉材料的研究”项目。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元器件中的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功率越来越大,对封装和热沉等材料的散热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热沉等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还要与芯片等保持匹配,这是因为如果热沉材料与芯片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太大,就很容易引起芯片的炸裂或某些焊点、焊缝的开裂,从而导致电子元器件失效。因此,导热率(TC)和热膨胀系数(CTE)是发展高性能电子封装和热沉材料所必须考虑的两大基本要素。另外,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对材料的密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封装和热沉材料很难同时兼顾对上述各种性能的要求,而材料的复合化由于可以将多种材料的优良特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既具有良好导热性又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与多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的复合材料,已成为高性能电子封装与热沉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产业园总部(广州)“我们研究团队针对电子封装与热沉复合材料零件在成形过程中存在界面难以控制和加工困难等难题,提出采用粉末冶金-无压渗透相结合的技术来实现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的一体化近终成形。通过复合材料的成分与结构设计、界面行为控制、材料致密化机理等科技问题的解决,突破了复合材料的界面复合、预成形坯孔隙和尺寸调控、材料组织与结构精确控制等关键技术,建立了近终成形高性能电子封装与热沉材料零件的一体化成形技术。”何新波介绍说,研究团队还先后成功开发出SiCp/Al、Diamond/Cu、Diamond/SiC等系列新型电子封装与热沉复合材料,在复合材料及零件的制备和封接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项目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电子、通信、交通等众多领域器件和装备的多功能化、小型化、集成化产生重要影响。另一个项目是关于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何新波说:“碳纤维增韧碳化硅复合材料(Cf/SiC)具有轻质、高强度、高韧性和耐高温等综合性能,在飞行器热防护系统、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和航空涡轮发动机等热结构件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在Cf/SiC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先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因具有先驱体分子可设计、制备温度低、对设备要求简单等优点,已成为大型复杂形状构件制备的主要工艺。然而,由于PIP工艺中有机先驱体在裂解过程中,会逸出大量小分子,从而容易在复合材料中形成一定量的孔隙,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均匀性等。”课题组针对Cf/SiC复合材料存在材料均匀性偏差、致密度偏低、材料制备周期长等难题,通过先驱体的设计与改进、化学液气相沉积(CLVD)与PIP相结合工艺的优化、Cf/SiC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控制、超高温粒子的复合、复合材料表面涂覆等科技问题的解决,突破了复合材料工艺精准控制、纤维表面和界面复合、基体复合与成形控制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复合材料工艺稳定性偏差、材料性能偏低和离散度偏大等难题。同时,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和应用单位的合作,成功建立了高性能Cf/SiC复合材料及其大型复杂构件的近终成形一体化技术,并实现了复杂构件在多领域的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有利促进了Cf/SiC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其在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科研技术最终还是要‘落地’,只有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于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科学才具有生命力。”何新波说。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左1)到广州新材料研究院调研和指导工作身负重任,助力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发展2016年,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区域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京科技大学、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何新波被任命为研究院院长。谈及研究院的设立,何新波说:“为加快北京科技大学与区域的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校在原广东研究院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确定了新常态下地方研究院建设新思路,并组建了以我国沿海地区为主要协同创新区域的沿海协同创新研究院。沿海研究院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人才-技术双核心动和双核心移的新型校-地-行业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人才-科技-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由于学校在珠三角地区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同时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丰富的产业、商业与金融资源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学校决定将第一个特色研究院(广州新材料研究院)落户广州。”研究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坚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三位一体发展思路,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为一体,积极助力广州及珠三角的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何新波解释道:“材料是科技发展的基石。就像手机芯片技术再好,没有原材料去制造,这些科技都只能束之高阁,因此材料是基础。但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到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需要经历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研究院的设立,则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沃土,我们会为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大力促进重大科研成果及技术的产业化。”自成立以来,在北京科技大学、广州市政府和海珠区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院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组建了粉末冶金技术创新中心、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磁性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与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在产业发展方面,建设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拥有项目孵化和成果产业化双功能,实现项目入驻孵化后就地转化的无缝对接。现已孵化了8家股份制科技型企业;随着广州新材料产业园的动工建设、广东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获批、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的成功举办等,进一步夯实了研究院的发展基础,增强了研究院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能力,极大提升了学校和研究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研究院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将市场、企业与高校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共建共享。”何新波说,“研究院构建了人才-科技-产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模式,不仅使科学技术的研发更加贴合市场需求,而且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融入进来,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研究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研究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内部2019年7月,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由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事圆满落幕。42支高水平队伍激烈角逐,吸引超过1500名观众,社会反响强烈。比赛首次举办了国际教育产业论坛,重点探讨了比赛与教育、科技和产业的互动效果与作用;打通了ROBOTAC、ROBOCON和ROBOMASTER三个国家级机器人大赛的合作通道,开启三大赛事的协同发展;在得到央视、广东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与肯定的同时,首次得到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全球135家国外媒体对比赛决赛进行了报道,可触达人数超过7200万。2020年3月,在全国合力抗疫情、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北京科技大学广州新材料产业园作为花都区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动工建设。研究院将以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为新起点,以ROBOTAC赛事为契机,大力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将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新材料+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聚集区。“未来,研究院将在学校、广州市区等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促进研究院健康、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学校在华南的一张靓丽名片。同时,通过新型政-产-学-研-资合作模式,协同推进首都相关科技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构建以新材料为核心的北京-大湾区协同创新创业通道,服务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何新波说。

何故若是

硬核院士:海外学成归国,填补国内空白,致力解决我国无芯之痛

“集成电路的研究与制造水平,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如果没有掌握这种技术,说明我们还没有掌握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当西南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邹世昌院士谈到半导体行业时,他这么说道。深刻了解到自主研发集成电路重要性的邹世昌院士,后半生都在致力于半导体科研领域,他下定决心要为我国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芯”。本期推送,一起走进他的人生故事——邹世昌,原籍江苏太仓,1931年7月27日生于上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工程系 学士,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学有所成 报效国家1931年7月27日,邹世昌出生于上海,那是一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生活经历非常艰苦。幼年时就几度被迫举家搬迁,读书的时候在学校都能听到飞机的轰炸声。在这种条件下,他艰苦求学,懂得了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与科学技术进步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他下定决心要努力为国家发展科学技术。1949年,他从中学毕业,考入了上海的中国纺织工学院。不久后新中国诞生,他开始考虑将学习方向转为国家需要的行业——重工业相关领域,因此转学到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在这里就读冶金工程专业。1952年大学毕业后,邹世昌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有幸通过了国家选拔人才去苏联留学的考试,于是在1953年到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留学深造,并于1958年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用自己所学报效国家。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协议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并撤回了全部技术专家,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原子弹制造相关技术项目的进行。制备浓缩铀的甲种分离膜技术是这其中的关键之一,当时只有美、英、苏掌握这项技术,但均被列为重点国防机密。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决定要自力更生,这个重担自然而然落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肩膀上。时任副所长的吴自良被抽调负责该项目,当时已是研究室主任的邹世昌担任该研究工艺大组的组长。当时,我国所能生产供应的焊头材料性能达不到分离膜焊接工艺的要求,邹世昌想起了在研究生时期研究出的一种高强度、高电导、热稳定铜合金新材料,将这一材料加工成焊接电极,使用效果十分良好,为科研任务的推进铲平了一个技术障碍。经过研究室成员夜以继日地奋力拼搏,1964年,符合要求的分离膜元件终于研制成功。试用结果表明,性能超过了苏联的元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独立掌握浓缩铀生产技术的国家,为我国的核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这项技术被授予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建设半导体产业任重道远八十年代后,邹世昌开始转向半导体研究领域,研究离子束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并应用于材料的掺杂、改性、合成与分析,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离子背散射沟道技术,1985年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离子束开放研究实验室。世界上集成电路诞生于六十年代初,我国在1965年也开始研发集成电路,但碍于国内局势等因素,始终未成规模,在世界上也处于落后地位。“技术是一方面因素,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现在还不行。做集成电路还要材料、要设备,但我们的材料多是进口的,设备也是。现在除了北京、上海,无锡、武汉、成都、重庆等地都建有集成电路工厂,工厂的主要投资都用在设备上。”80年代末,国家下决心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成立了华虹集团、启动了“909工程”。邹世昌很欣慰国家越来越看到芯片的重要性。1997年,他参与华虹集团旗下华虹NEC公司的组建工作以及后来宏力半导体公司的建设,同年参与筹建了我国第一条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在半导体科研领域躬耕几十年的邹世昌,梦想就是看到中国集成电路作为一个规模产业被建立发展,他认为集成电路的研究与制造水平,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对集成电路产业这么关键的东西,不自主研发,一个国家是很难的。当然我很高兴看到这几年国家经济越来越好,落后的面貌在改变。只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耄耋之年的邹世昌院士依然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而不懈工作着。他曾说:“身要动,脑要用,我要求自己在还能工作的年限里继续奋斗,再为自主研发和人才培养这两方面作出一点新的贡献。”素材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美神

重新上收管理权(国企简史之七)

日前,在国资委暨中央企业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上,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国资委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郝鹏强调,学习党史要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要突出央企特色、突出学用结合。为突出党史学习的央企特色,企观国资特邀国资国企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剧锦文教授,帮助读者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发展历史,以资读者系统了解国资国企发展沿革、国企改革脉络,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文章将以系列形式陆续刊发,敬请关注。“大跃进”所造成的混乱、物价上涨和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出现的第一次系统性经济紊乱,迫使我国从1961年起不得不对国民经济实行“急刹车”式的调整。在此背景下,政府与国营企业的关系也再次进行了重新调整。“大跃进”期间“过热”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几乎失控的局面。1961年初,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央经过反复的争论最终形成了必须得对国民经济实施“急刹车”式的大调整。1958年6月8日,陈云在北京听取关于石油工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来源:新华社1962年,中央先后召开了“七千人大会”“西楼会议”和“北京会议”,调整政策全面实施,从而使得国民经济逐步走向了正规。一方面政府“关、停、并、转”了一批物资消耗大、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经过整顿仍然亏损的企业或者无力继续投资的在建项目;另一方面则将部分原来由集体企业“升级、过渡”的国营企业恢复为原来的集体性质。压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做了一些“充实”“提高”方面的工作。1962年6月,国务院财贸办等部门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先进设备的报告。1963年下半年到1964年,中国政府先后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9个国家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共84项,用汇2.8亿美元。这些先进设备一些被投入到原有的国营企业中,一些则安置于新建的国营企业里。这是继“一五”时期从苏联引进“156”项后的再次规模较大的技术引进,国营企业的技术水准因此得到了充实和提高。重新收回管理权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客观上要求改变工业管理体制。这种改变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全国一盘棋,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以克服工业生产中的分散、无序状态。1962年的”西楼会议“所在地中南海西楼来源:中央档案馆1961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做出《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简称《规定》),强调集中统一,以利克服经济困难。《规定》明确提出:经济管理的大权应当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市、自治区)委三级,最近两三年内,应当更多地集中到中央和中央局。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中央政府实行了工业管理权限的集中和统一领导,这主要表现:上收一批下放不当的企业。“大跃进”期间,把一些产供销面向全国的大型骨干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后,因地方政府很难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条件,而企业之间以前形成的协作关系也被破坏了,不少物资、资金被挪用,造成企业不能完成国家计划,中央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针对上述情况,1961年,一些工业部门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作了调整。如第三机械工业部将26个国防工业企业收回,由部直接领导。1963年在航空工业局的基础上组成新的第三机械工业部来源:中航工业集团全国铁路由铁道部统一管理,铁路运输由铁道部集中指挥。各地的电网和电业局的领导关系,也进行了重大的变动。到1963年,全国120个机械工业骨干企业中有110个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收。冶金工业部直属的大型钢铁企业有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石景山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等24个。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在这期间,工业方面的计划集中统一管理,按照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账的方针,改变了“大跃进”期间“两本账”的做法,克服了各自为政、层层加码、指标愈加愈高、国家计划失控的现象。调整时期,国家计划不仅基本上恢复了“一五”时期的一套计划指标,有的比“一五”时期还要细。这个时期中央直接管的指标占了各项经济活动的相当大部分。加强基本建设的集中统一管理。在1961年1月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以后,中共中央又陆续颁发了一系列的详细规定,以恢复集中统一的投资管理体制。这些规定的主要内容是:收回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权;收回投资计划管理权;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对基本建设拨款的监督。上述措施的效力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迅速实现了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这一调整目标,使基本建设规模与当时国家的财力、物力基本相适应。加强财政、信贷的集中统一管理。首先是集中财权,加强财政管理。其次,改进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恢复和健全企业成本、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换算。 在税收体制上也强调集中统一。这个时期,财政上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集中体制的简单重复。它强调和坚持了原有的合理制度,有的根据需要加强了集中统一,并进行了改进和补充,从而使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左右,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有限资金用于发展和充实薄弱环节,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实行商业和物资(工业品生产资料)流通集中统一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对国营商业企业的管理。调整管理权限根据中央精神,商业部门此时也对整个商业管理体制作了相应调整。从1961年起,商业企业财务计划的审批和企业的主要财权由商业部和省、市、自治区的商业厅(局)集中管理;从1962年开始,商业部系统各级企业的资金,归商业部统一掌握;商业部门的利润,除明文规定的以外,实行中央七成、地方三成的财政分成制度;其他计划、统计、会计、物价、劳动工资、基本建设等,也由商业部统一规定,省、市、自治区商业厅(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但不得随意变更。从1962年开始,根据中央决定,还将粮食的分级包干、差额调拨办法,改为征购、销售、调拨由中央统一安排,实行分级管理。对物资流通和劳动工资集中统一管理为了改进“大跃进”期间物资工作中存在的各自为政、调度不灵、物资分散、管理混乱,而导致物资供需矛盾剧烈,正常的经济体系遭到破坏的状况,中共中央决定对物资流通实行集中统一、全面管理的方针。1962年初,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依据这个方针,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动:首先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垂直领导的物资管理系统;其次是统一管理统配物资的销售工作;第三是统一设置和管理中转仓库;第四是扩大物资管理范围。在调整时期,还在组织物资流通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比如,打破行政部门、行政区划界限,试行按经济区域统一组织物资供应,组织定点供应和直达供货,对试办的专业化工业公司(即托拉斯)物资供应进行试点,建立供应站、服务队,负责组织小额物资就近就地供应,建立生产资料服务公司以及统一收费标准,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等。这些措施的施行,加强了物资管理的集中统一,有效地制止了动用计划外物资冲击计划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分配计划的落实和工业生产建设对物资的需要。1961年,中共中央作出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决策,工业企业的劳动就业审批更加严格。1962年2月7日,周恩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在编制、定员和地方保留的机动数确定后,就不能再增加人了。再增加一个人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以后国家就按照编制和定员发粮食、发工资。”注:本系列文章是在剧锦文先生《国企简史》文稿基础上,由企观国资编辑压缩、改编而成。因为篇幅所限,仅采撷其要而去其详述,由此产生的表述不清晰、不完整问题,由编者负责。想完整了解,欢迎关注《国企简史》文稿相关动态。END主编|张郁编辑|李汶佳校对|谷红欣视觉|高梦洁

避难会

中冶宝钢:积极打造“智慧”冶金运营服务“先行者”

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颁布了一系列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也成为我国全力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从2019年开始,中国宝武全面推进智慧制造战略落地,打造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 站在时代史变革新起点,以冶金运营服务为核心主业的中冶宝钢,主动抢占变革先机,紧密依托科技创新,争做“智慧冶金运营服务”领域的先行者和行业“智慧标准”的制定者,为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智慧”人才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智慧制造风起云涌的当下,企业新旧动能能否顺利转换,关键在于能否锻造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此为抓手,中冶宝钢2016年以来年均培训员工3.63万人次,累计提升高级工860多名、中级工2800多名。2019年12月,212名公司级领军人才顺利通过年度贡献考核评价,全部收到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存管的首期中期激励。 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认为,此举意味着,公司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建设覆盖冶金全工艺链、技术过硬、忠诚可靠的钢铁“医生”队伍、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运营服务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8年6月,宝武集团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钢铁智慧制造标准体系,明确以“少人化”“集控化”“一键化”为手段,倒逼流程优化、体制改革,打造极致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中冶宝钢也以此为契机,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智慧检修、智慧运维、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 具体而言,中冶宝钢相继开发了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实现总部对驻外单位的远程技术支撑,解决项目施工中的“卡壳”问题;上线了远程培训平台,应用BIM等新技术对设备检修工艺进行施工流程可视化调节,解决项目施工人员“不会干”和技能提升困难的问题,为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了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项目施工管理全过程资料的可追溯和易共享;上线了“生产管理”模块,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生产过程管控,为生产组织提供准确依据……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功推动中冶宝钢核心主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少人化、安全化转型变革,打造出“智慧制造”时代冶金设备运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冶宝钢紧紧抓住智慧制造发展机遇,紧跟中国宝武集团智慧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公司智慧制造、智慧检修、智慧服务战略,打造智慧产业、智慧车间。 作为宝武集团宝山基地最大的行车“管用养修”一体化总承包单位,中冶宝钢行车分公司在宝钢无人化智慧工厂创新发展进程中,全方位参与无人化行车技改、调试、使用维护等,同时不断探索其施工质量验收、操作和运维的标准,积累了全流程的核心技术服务经验。2016年,行车分公司集中专业力量,先后参与了宝钢冷轧、热轧等区域行车的施工改造、运维工作,大力推进行车无人化新科技的引进和使用,有力助推了宝钢加快实现“智能化”工厂转变。 开拓传统矿石集散港“智慧运维”之路 位于浙江省舟山的马迹山港年吞吐量6300万吨,平均每天进出货17万吨。庞大的吞吐量下,料场能否被充分利用、料堆重量和地址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港区生产节奏。然而,为避免出现装卸作业待料,操作人员的估料往往会非常“保守”(平均误差20%—30%),此举造成的后果则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工程机械(满载20吨/车)和人员进行倒驳。 根据近三年的统计,马迹山港平均每年的倒驳料在35万吨以上。 为了减少驳料投入、降低正品矿损耗,提高料场操作精准度和料场利用率,中冶宝钢与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合作团队共同攻关,采用“无人机+AI+北斗”的方案,以低成本、高质量堆场数据获取技术成功实现了料场的无人化精准估料。 此外,该团队还采用深度学习的数据处理方式,为智能化管理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演进的决策支撑,在数据获取和处理上增强了技术应用创新。 比如,在料场选择标定点、划分无人机飞行扫描区域,实现料场变化快速扫描、实时掌握动态信息、获取无人机图像数据等功能;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对多种不确定因素,如对料堆体积、密度、含水量、撒料损失比等进行分类,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料堆的具体吨位,实现智能评估计算。 2020年1月3日,马迹山港智慧化料场办公室正式投入使用,首次实现无人机代替人工进行估料操作。通过与实际装卸量结果进行对比,相关误差被控制在5%-8%。智能精准估料的实现,不但为港区生产计划和调度提供可靠依据,更是散货料港口的首次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 与此同时,中冶宝钢还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研发。同样位于舟山的中冶宝钢李伟伟技能大师工作室创立以来,已为生产操作各岗位培养53名高级工与技师,同步为项目部贮备了一批高质量的操作技术人才,3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8项,国家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9项。 尤其在去年,工作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提炼出“输送带翻面的驱动装置及技术”,大大延长了港区输送带使用的寿命,减少输送带物料成本达百万元以上。 引领冶金无轨化运输装备“智慧潮流” 中冶宝钢旗下的“中冶重机”品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冶金大物流装备制造品牌之一。 “1995年成立的时候,它还是一家定位于场内维修车辆技术支持的小企业,现如今已经发展成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械和配套装备,并且能与多家欧美传统领先企业同台竞争的大品牌。”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2014年以前,抱罐车和铁水车的海外市场基本被美国KRSS和德国KAMAG垄断。面对强劲的对手,“中冶重机”通过自主攻关,萃取多年无轨化冶金装备制造技术精华,成功突破大吨位集中载荷、多轴线液压机械同步转向、整车遥控全覆盖等多项技术难题,共实现专利61项,且在2015年获得了该行业最高认证——欧盟CE认证。 今年2月,“中冶重机”品牌抱罐车宣布首次中标塞尔维亚紫金波尔铜业采购项目,成功进军欧洲市场;此外,近年来,中冶宝钢积极征战“一带一路”市场,在巩固国内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其于今年上半年中标的大韩制钢采购项目,实现抱罐车在韩国本土市场的“梅开二度”,也是其成功进军发达国家的重要拳头产品。 作为公司核心产品之一,“中冶重机”生产的PBC系列铁水运输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规格实现从80吨至380吨的全覆盖,其中380吨是全亚洲相关产品可实现的最大吨位。凭借高质量、高性能、优质售后等优势,目前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钢铁冶金领域,累计向国内外用户销售近百台。 当前,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智能化已成重要发展趋势,钢铁冶金行业企业对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等板块技术要求越来越突出,冶金大物流装备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冶重机”苦练内功,通过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积极迎合外部市场变化巩固品牌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中冶重机”加大了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中冶重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旗下“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术研发中心。 多重努力下,“中冶重机”完善和丰富了铁水车产品序列,实现了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最小半径转向、铁水保温、自动称重、全功能遥控和无线通讯全显示等“智慧”功能,使冶金大物流智能管运系统、铁水运输管理系统、车辆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日趋完善,成为国内同行业“智慧潮流”的先行者。 作为国内首家以从事冶金运营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中冶宝钢如今已经构建了覆盖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华北以及东南亚等区域的“七大区域市场”,成功解决困扰企业多年的“做大之后如何做强做优”的发展难题。未来,在智能制造成为行业发展主频道的背景下,中冶宝钢还将继续做优做强核心主业,打造世界冶金运营服务新标准。

红河劫

积极打造“智慧”冶金运营服务“先行者”

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颁布了一系列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也成为我国全力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从2019年开始,中国宝武全面推进智慧制造战略落地,打造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中冶宝钢运营维护的“无人化”行车。企业供图站在时代史变革新起点,以冶金运营服务为核心主业的中冶宝钢,主动抢占变革先机,紧密依托科技创新,争做“智慧冶金运营服务”领域的先行者和行业“智慧标准”的制定者,为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智慧”人才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智慧制造风起云涌的当下,企业新旧动能能否顺利转换,关键在于能否锻造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此为抓手,中冶宝钢在2016年底制定了技能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年均培训员工3.63万人次,累计提升高级工860多名、中级工2800多名。2019年12月,212名公司级领军人才顺利通过年度贡献考核评价,全部收到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存管的首期中期激励。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认为,此举意味着,公司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建设覆盖冶金全工艺链、技术过硬、忠诚可靠的钢铁“医生”队伍、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运营服务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8年6月,宝武集团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钢铁智慧制造标准体系,明确以“少人化”“集控化”“一键化”为手段,倒逼流程优化、体制改革,打造极致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中冶宝钢也以此为契机,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智慧检修、智慧运维、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中冶宝钢相继开发了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实现总部对驻外单位的远程技术支撑,解决项目施工中的“卡壳”问题;上线了远程培训平台,应用BIM等新技术对设备检修工艺进行施工流程可视化调节,解决项目施工人员“不会干”和技能提升困难的问题,为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了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项目施工管理全过程资料的可追溯和易共享;上线了“生产管理”模块,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生产过程管控,为生产组织提供准确依据……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功推动中冶宝钢核心主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少人化、安全化转型变革,打造出“智慧制造”时代冶金设备运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冶宝钢紧紧抓住智慧制造发展机遇,紧跟中国宝武集团智慧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公司智慧制造、智慧检修、智慧服务战略,打造智慧产业、智慧车间。作为宝武集团宝山基地最大的行车“管用养修”一体化总承包单位,中冶宝钢行车分公司在宝钢无人化智慧工厂创新发展进程中,全方位参与无人化行车技改、调试、使用维护等,同时不断探索其施工质量验收、操作和运维的标准,积累了全流程的核心技术服务经验。2016年,行车分公司集中专业力量,先后参与了宝钢冷轧、热轧等区域行车的施工改造、运维工作,大力推进行车无人化新科技的引进和使用,有力助推了宝钢加快实现“智能化”工厂转变。开拓传统矿石集散港“智慧运维”之路位于浙江省舟山的马迹山港年吞吐量6300万吨,平均每天进出货17万吨。庞大的吞吐量下,料场能否被充分利用、料堆重量和地址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港区生产节奏。然而,为避免出现装卸作业待料,操作人员的估料往往会非常“保守”(平均误差20%—30%),此举造成的后果则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工程机械(满载20吨/车)和人员进行倒驳。根据近三年的统计,马迹山港平均每年的倒驳料在35万吨以上。为了减少驳料投入、降低正品矿损耗,提高料场操作精准度和料场利用率,中冶宝钢与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合作团队共同攻关,采用“无人机+AI+北斗”的方案,以低成本、高质量堆场数据获取技术成功实现了料场的无人化精准估料。此外,该团队还采用深度学习的数据处理方式,为智能化管理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演进的决策支撑,在数据获取和处理上增强了技术应用创新。比如,在料场选择标定点、划分无人机飞行扫描区域,实现料场变化快速扫描、实时掌握动态信息、获取无人机图像数据等功能;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对多种不确定因素,如对料堆体积、密度、含水量、撒料损失比等进行分类,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料堆的具体吨位,实现智能评估计算。2020年1月3日,马迹山港智慧化料场办公室正式投入使用,首次实现无人机代替人工进行估料操作。通过与实际装卸量结果进行对比,相关误差被控制在5%-8%。智能精准估料的实现,不但为港区生产计划和调度提供可靠依据,更是散货料港口的首次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与此同时,中冶宝钢还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研发。同样位于舟山的中冶宝钢李伟伟技能大师工作室创立以来,已为生产操作各岗位培养53名高级工与技师,同步为项目部贮备了一批高质量的操作技术人才,3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8项,国家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9项。尤其在去年,工作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提炼出“输送带翻面的驱动装置及技术”,大大延长了港区输送带使用的寿命,减少输送带物料成本达百万元以上。引领冶金无轨化运输装备“智慧潮流”中冶宝钢旗下的“中冶重机”品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冶金大物流装备制造品牌之一。“1995年成立的时候,它还是一家定位于场内维修车辆技术支持的小企业,现如今已经发展成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械和配套装备,并且能与多家欧美传统领先企业同台竞争的大品牌。”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介绍,2014年以前,抱罐车和铁水车的海外市场基本被美国KRSS和德国KAMAG垄断。面对强劲的对手,“中冶重机”通过自主攻关,萃取多年无轨化冶金装备制造技术精华,成功突破大吨位集中载荷、多轴线液压机械同步转向、整车遥控全覆盖等多项技术难题,共实现专利61项,且在2015年获得了该行业最高认证——欧盟CE认证。今年2月,“中冶重机”品牌抱罐车宣布首次中标塞尔维亚紫金波尔铜业采购项目,成功进军欧洲市场;此外,近年来,中冶宝钢积极征战“一带一路”市场,在巩固国内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其于今年上半年中标的大韩制钢采购项目,实现抱罐车在韩国本土市场的“梅开二度”,也是其成功进军发达国家的重要拳头产品。作为公司核心产品之一,“中冶重机”生产的PBC系列铁水运输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规格实现从80吨至380吨的全覆盖,其中380吨是全亚洲相关产品可实现的最大吨位。凭借高质量、高性能、优质售后等优势,目前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钢铁冶金领域,累计向国内外用户销售近百台。当前,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智能化已成重要发展趋势,钢铁冶金行业企业对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等板块技术要求越来越突出,冶金大物流装备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冶重机”苦练内功,通过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积极迎合外部市场变化巩固品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中冶重机”加大了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中冶重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旗下“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术研发中心。多重努力下,“中冶重机”完善和丰富了铁水车产品序列,实现了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最小半径转向、铁水保温、自动称重、全功能遥控和无线通讯全显示等“智慧”功能,使冶金大物流智能管运系统、铁水运输管理系统、车辆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日趋完善,成为国内同行业“智慧潮流”的先行者。作为国内首家以从事冶金运营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中冶宝钢如今已经构建了覆盖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华北以及东南亚等区域的“七大区域市场”,成功解决困扰企业多年的“做大之后如何做强做优”的发展难题。未来,在智能制造成为行业发展主频道的背景下,中冶宝钢还将继续做优做强核心主业,打造世界冶金运营服务新标准。(记者 胡洁菲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