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戴安娜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张静

系统工程中心2020年上半年工作“盘点”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应对,在全面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同时,稳妥推进科技创新,做好科技服务支撑,多措并举凝聚创新力量,确保疫情防护和科研工作“两手抓,两不误”。半年过去了,将上半年推进的重点工作进行一次“不完全盘点”——一、疫情防控01 做好中心防控,落实防疫责任①成立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书记、主任担任组长;做好应急预案基础工作,建立分级责任制;做好疫情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理预案工作;②疫情期间,党总支坚决贯彻落实“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的指示要求,组织党员力量组成志愿服务队,主动下沉到结对社区——中直社区,配合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③组织开展以“清洁家园,阻击疫情”为主题的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引导员工将环境整治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坚实基础。02 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建言献策①参与撰写的《提升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的建议》获得市领导批示肯定;主笔撰写的《运用电力大数据提升北京社区防疫精准度的建议》被《首都高端智库报告》采纳;②接受新华社瞭望周刊访谈,就疫情影响下的应急产业发展发表观点;③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撰写的疫情防控的建议获得武汉市市长批示。03 开展技术攻关,助力社区服务①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国家标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社区工作指南》编写工作,目前已报批正在公示;②与民政部门联合开展网上远程老年服务示范、线上健康自检服务,开通网络直播课程。疫情期间总共进行体适能、认知功能、失能评估800余人;讲座课程61次,累计服务1500人次;活动课程240余次、累计服务14000人次;③热成像测温系统研发:已在北科院西直门办公区、西城区、门头沟区等多个社区应用。二、成果产出01 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一项《城镇生命线系统安全运行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获第一届2019年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成果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生命线系统日益凸显的灾害事故隐患,围绕典型城镇生命线系统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一体化应急决策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生命线系统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安全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02 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快递物流安全与从业人员评价体系及工具开发研究》获2019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成果通过构建快递物流安全和从业人员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安全与从业人员评价测算方法研究,对快递安全与从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和准确的评价,满足快递物流企业和主管部门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快递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03 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快件处理场所设计指南》获2019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该成果完成了我国首个关于快件处理场所建设运营的行业技术标准,对引导和规范我国快递领域处理场所设计起到较强的技术保障作用,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对快件场所设计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04 编写北科智库系列丛书两本主编北科智库系列丛书两本——《京津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和《北京市老年健康报告2019》。三、支撑冬奥筹备01 参与科技冬奥专项参与科技部科技冬奥专项2项,分别承担“冬奥会期间自然灾害多尺度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和“冬奥会期间城市运行数据多领域态势感知、情景构建技术”2项任务。02 参与北京市应急局委托项目参与北京市应急局委托的冬奥会风险评估和典型灾害应急演练方案编制任务。03 协助完成冬奥组委调研报告参与有关北京冬奥会运行指挥及应急保障体系的调研及报告编写工作,获得冬奥组委致信肯定。四、重点项目进展2020年中心积极推进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工作,以下项目按照获批时间顺序:01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大客流风险预测及分级预警模型研究建立了人员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风险模型,提出了地铁客流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基于等维新息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实现了地铁客流量的预测,利用实验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02 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实时监测、动态诊断与主动预警技术进行了社区设备设施安全运行风险识别,开展了社区基础设施关联模式与关联维度分析,利用复杂网络图和泰森多边形方法,研究故障的级联反应,网络独立和相互关联时效能的变化以及网络中不同节点故障对网络效能的影响。03 应急救援现场动态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对国内外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行了研究汇总,以马拉松赛事和火灾为典型情景,与技术团队对接,确定了动态风险评估的软件开发需求。04 台风和暴雨情景下城市区域安全韧性影响评估技术研究考虑特大城市灾害的连锁性特点,进行了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风险评估。基于模糊层次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系统韧性评估方法,并以北京某区域道路交通系统为例,对其系统韧性进行评估。05 冬奥会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开展了北京冬季气象灾害引发基础设施事故的灾害链关系,构建了灾害链演化网络模型。06 社区风险监测与防范关键技术研究调研分析了社区“人-事-地-物-组织”的多主体风险防控任务需求,分析了社区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及其主要问题,完成建立了“时间-空间-业务”三个维度中的不同行动、场、域和权利资源合理配置的多主体协同在线技术,并形成了社区信息融合标准草案。 07面向跌倒外因的跌倒预警防护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设计了浴室防跌倒报警系统,在床检测系统及基于视频的客厅老年人姿态检测系统原理样机。08 面向老人的小型流动共享助老服务设备研发调研了国内外老年辅具租赁和共享现况,完成了西城区家庭养老床位项目中可共享的辅具及电子信息产品种类清单梳理,进行了基于辅具品质改进、需求评估、流程监控、风险管理、清消洗技术等方面的老年辅具共享模式设计。09 多领域态势感知、情景构建技术研究召开启动会,开展了异构感知数据融合方案研究,进行了语义支持下感知数据获取、综合理解、态势预测三级态势感知框架设计。10 城市安全项目群成果评价研究项目建立了城市安全领域成果库,对城市安全领域项目群的成果特点、应用场景和作用机理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城市安全领域成果绩效机理,基于逻辑模型和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构建了成果评价体系。11 多功能高机动救援机器人总成验证及示范与评价技术课题已在合肥召开预启动会,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北方车辆、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并讨论未来工作方向。五、城市治理科技支撑01 中标北京市应急局项目通过竞标,成功中标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项目“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实施指南体系建设”。目前,中心研究团队已开展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和总体及专项指南编制工作。02 承担了多项有关北京市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任务承担了北京市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基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编制、北京市应急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森林火灾救援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等任务。03 推进老年服务科技支撑工作支撑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开展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测工作,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研究,与德胜门街道共建社区老年人行为安全实验中心。六、交流合作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适时举办线上研讨会十余次,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学术交流,推进深入合作。线上研讨会“应急—语言”跨学科论坛 七、党建人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①申报2018-2020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公示期;②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成功获批北京市思想政治研究会公开征集课题《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例》;③2020年中心推荐的王亚飞、王晶晶二位同志通过了北京市应急局组织的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下半年,中心将继续紧密围绕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科技需求,扎实开展科技攻关,将前期工作落实落地,完成好科技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

甚善

向战而行的“科研利剑”——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科研创新记事(2)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0年10月11日向战而行的“科研利剑”——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科研创新记事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科研人员现地听取空军某部官兵对某型迷彩作战服的试穿意见(2019年5月7日摄)。(配本社同题文字稿)新华社发(王佳音 摄)

吉利

8090航天人│30岁结构强度分析师黄蔚:常临危受命为火箭“把脉”的“航二代”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曦 张蓉第346秒,这是曾让黄蔚心有余悸的时刻。那一秒,“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异常,坠入南海;那一天,2017年7月2日,她所在的“长征五号”团队遭遇至暗时刻。在那之后的一段漫长时间里,没人知道那一秒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种种质疑与纷纷舆论中,黄蔚和同事们一起寻找答案。无数次计算,无数次推演,无数次仿真实验……最终,他们用908天的努力,换来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王者归来。在黄蔚的记忆中,小时候,航天任务遇到失利,母亲就要回单位加班;而今,30岁的她也成了运载火箭的“救火队员”。“我们就是为设计把关,并通过仿真实验来排查故障原因。”加入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五年里,这位结构强度分析师既扮演着火箭风险的“指向标”,也常临危受命,知难而上,为火箭“把脉问诊”。给火箭“健身”和“瘦身”黄蔚的身份是一名火箭结构强度分析师。不太明白?没关系,这位90后女孩会带着我们了解。首先,来看看里面的两个关键词:结构和强度。火箭由各个结构组成,而结构强度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在火箭设计过程中,分析、验证各结构是否满足它的服役条件,以及对复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理解为确定火箭风险的“指向标”。黄蔚解释,火箭的一个结构,在服役过程中要承受载荷,载荷和强度是相呼应的,即这个强度能否承载载荷。此外,火箭的一个结构除了承载力学性的直接载荷,还被赋予一些其他功能,比如,弹体后的尾舱防热功能设计、贮箱(承载氧化剂和燃烧剂)一类比较特殊的结构设计,以及连接结构或者分离结构的一些设计。“简单来说,就是让火箭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后,可以在太空中正常地运行。”黄蔚说。其次,优化设计结构就是通过某个手段,以及结合现代工艺不断的演化迭代更新,不断地去寻求最优结构。在黄蔚看来,结构优化的核心是减重。因为火箭弹体结构以及它的燃料占了其结构的主要部分,但火箭的核心工作是把有效载荷送到既定的位置,如果减轻了弹体结构的重量,就可以省下来一部分重量留给有效载荷。“也就是说同样的一款火箭,可以打更重的质量的有效载荷。”黄蔚说。听起来“减重”好像并不难?但黄蔚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她的一位同事为了优化“长征五号”火箭上的一个小部件:助推前捆绑,就整整花了10年。“我们没有办法计数他到底迭代了多少轮,但是他一直不懈努力,10年之间不断在减重,如今的重量已经是最初的三分之一。‘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时,它应该是全世界第一件用钛金属3D打印的一件捆绑主承力结构件,真实地用在了‘长征五号’上。”黄蔚说。在优化设计结构过程中,黄蔚和同事需要兼顾对结构材料的选用。如何选出好的材料?在黄蔚看来,需要多方面去平衡,根据材料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的环境。“最好的状态是运用一种合理的材料,采用合理的工艺,结合到好的设计,完成一件好的设计产品。”黄蔚说。火箭“治病”和“体检”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目送“长征五号”消失在视线里,有人笑了,有人哭了,还有人笑着笑着就哭了。2年前,“长征五号”研制团队曾在这片海滩上遭遇过至暗时刻。“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升空后的第346秒,由于芯一级发动机工作异常,任务宣告失败。黄蔚所在部门的另一使命,是在火箭出现比较重大的飞行故障时,进行故障机理分析,帮助型号找到问题的所在,解决实际的工程困难。作为航天一线人员,黄蔚临危受命,加入归零工作。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她参与了查询故障的几乎所有关键节点。面对发动机系统和传统弹体结构区别较大、专业难度巨大、任务进度紧张的局面,她没有退缩。那段时间,她经常咖啡、浓茶堆满桌子,也经常是大楼里最晚一个离开的人。“当时整个人都沉浸在那种环境下。我老公都觉得我有点魔怔,三句不离工作,他跟我说什么我也反应不太过来,脑子里就这么点事。 ”黄蔚的主要工作是对动力系统的一些零部件进行反复的分析。这类分析费时费力,一个参数设置不对,几天的计算就功亏一篑,更焦急的是等待结果的每一刻。有一天早上起床后,黄蔚接到同事电话:某项试验结果异常。“前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最终和预期还是有差异。”在巨大的压力下,黄蔚崩溃大哭,一直从家里哭到单位门口,“直到走到大楼下,看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标识的时候,我一下脑子就冷静了。要赶紧从很感性的状态中就拔出来了,工作还要继续。”每次实验结果和预期不符时,黄蔚和同事们心里都很难过。但她说,搞技术的难过不同于一般心理上的难过,而是对自己追求事实和真相的过程有所疑问,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应该做下去。“最怕的不是工作白费了,而是说担心给型号指出了错误的方向,大家又走了弯路。”黄蔚说。为了不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走弯路,黄蔚不断摸索、自学,迅速成长为一名独挡一面的设计员。在一次确定最终设计方案时,黄蔚指出了其中布局不合理,可能导致转子动力学问题。她的建议帮助确立了新的设计方案,保证“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飞。“整个队伍都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从2017年失利,到2019年复飞,这段时间一直都在这种环境当中,度过了一段比较艰苦的岁月。”黄蔚说。为自己圆梦和充电黄蔚寄语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小读者黄蔚是典型的“航二代”。由于母亲从事航天工作,她从小就对航天相对了解。黄蔚记得,自己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的成功率和现今存在不小差距。“我之所以记得,是因为当时妈妈经常加班。只要发射失败了,一个电话打过来,她就要撇下我,回单位加班。”黄蔚说,当年,航天事业发展缓慢,而工作条件又极其艰苦,“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尽管母亲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工作,但在潜移默化中,航天工作者在黄蔚心中留下了“认真踏实又伟大”的印象,“上小学的时候,我也想象过,长大后要像妈妈一样做航天工作,去当科学家,造火箭。”2015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黄蔚入职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两个月后,25岁的黄蔚正式加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团队,“觉得自己太幸运了!”真正走进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时,黄蔚对航天的认知也发生了一场巨大转变。“在航天的世界里,没有个人英雄。”黄蔚说,同事们都很优秀,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会厉害到对火箭来说,缺其不可,“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明确且基础的,我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关联。只有每个岗位都万无一失,才有可能把火箭搭建起来。”起初,黄蔚也曾担心自己是否足以胜任这份工作,“毕竟我相对年轻,起点又比别人低。”但后来,她发现“只要更努力就行”。在这里,机会公平地摆在所有人面前。有时,甚至让她感觉“受宠若惊”。“完全没想到,一入职,就可以加入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究团队。”黄蔚说。在工作需求的牵引下,黄蔚常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力学及动力学等相关学科,弥补专业缺陷。她办公室的柜子里,堆满了自己翻看无数遍的专业书,一本就有十厘米厚,垒在一起足有半人高。“边工作,边学习,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成长。”五年下来,如今,黄蔚已成为团队内的技术骨干。做夫妻的默契和理解黄蔚在西湖的留影。这份工作让黄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黄蔚和丈夫同期入职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在入职培训中,同为音乐爱好者的两人逐渐从相识走到相爱,第二年就步入婚姻的殿堂。尽管在同一个大院内工作,可各自忙碌的夫妻俩,一年中却可能有两三个月时间都见不到对方。“他比我更忙,有时还会接连通宵加班。”黄蔚说,“如果我不在航天领域,他那种加班的程度,我一定理解不了。”由于夫妻俩的工作内容存在交叉,有时,黄蔚和丈夫在家也会聊起工作,“比如,他工作上遇到某个瓶颈,可能会告诉我,而我所研究的领域恰好能帮他想办法解决。”他们的默契不只局限在工作领域。生活中,两人都会习惯性地严谨地对待所有问题,甚至有时给人留下较真的印象。“有时,我让老公把黄瓜切成薄片。他就会问,你要多少毫米的?”黄蔚无奈地说,“这种事放在其他家庭,就挺奇怪吧?但我会回答他,切成两毫米厚。”在“航天夫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我同事让老公去买土豆,他挑了半天不知道哪种土豆好,就打电话来问。我同事跟他说,曲率为正的就是好土豆。”黄蔚笑着向一脸不解的记者解释说,“曲率为正,意味着土豆表面没有凹坑。”黄蔚和丈夫的合影。五年来,黄蔚从没去过发射现场,今年本有的机会,却最终被疫情打乱。“其实,七八成的一线设计员都没有机会去现场,特别是我们这种岗位。有些人可能终身从事航天,但一辈子也没去看过一次发射现场。”如今,黄蔚满心期待着下一次机会的到来,去见证自己倾注心血的火箭飞上天。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中管院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在京揭牌

2020年9月14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揭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志强、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单一良出席揭牌仪式。田志强副院长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擘画了战略蓝图、指引了前进方向。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田志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同样也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期。可以预见,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治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势必不断出现、交织叠加,保安全、护稳定、促和谐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社会治理的成效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我国能否实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了“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将与时俱进研究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单一良表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中国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如何创新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社会治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将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不同维度研究社会治理问题,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尝试论之

系统工程研究院、海丰通航成功召开“区块链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研讨会”

2019年10 月24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为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 年12 月20 日在翠微路16号召开区块链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研讨会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航云3.0发布会,邀请民航及空军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军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进行交流讨论,海丰通航同时发布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航云平台3.0版。系统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宏军在致辞中表示,协助政府等相关机构共同推动通航事业的发展是研究院作为军工央企的责任所在,通航事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区块链技术在其中能得到强有力的应用。本次研讨会旨在汇报交流通航事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是技术研讨迈出的“一小步”,但对促进我国通航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会成为我国通航事业发展的“一大步”。在本次会议中,西安纸贵科技公司区块链技术专家王强从区块链技术现状、核心原理机制、区块链典型应用场景分享了区块链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系统工程研究院五所区块链技术应用负责人杜行舟做了“一种面向资源融合的开放式装备协作保障平台”的应用分享,探讨了区块链技术与“智慧海洋”工程建设的协作空间。该平台主要针对复杂装备保障中职责不明晰、流转信息不同步、设备状态更新滞后、协作透明度不高等痛点,采用区块链技术,针对复杂装备系统保障需求发布请领、保障记录追溯、物料流转追溯等业务问题,实现了基于区块链的装备健康状态管理。海丰通航总经理王鹏在会上分享了区块链在通航领域的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首次提出了“通航+区块链”的设计模式,利用该设计模式重构民航信用体系,挖掘飞机制造、维修档案、航空物流等方面的可利用性与可追溯性,提升民航管理效率及能力。海丰通航在会上发布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航材共享平台(即通航云3.0),通航云3.0平台是在通航云2.0平台的基础上做的区块链技术在航材共享平台应用的更新,采用Fabric联盟链技术,为航材分销商和运营人搭建航材共享平台,使每一件航材可追溯,增强分销商和运营人等多方协作间信任,确保交易数据安全,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企业成本,解决了航材管理渠道不畅,航材库存积压,合法性、适航性、可追溯性不全,流通环节监管不足等问题。中国民航局空管办、公安部警航办、陆航、海航、空军相关领导及系统院技术专家从各自角度解读了区块链技术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并针对以上应用分享提出了具体意见及建议,对区块链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会后,参会领导、嘉宾在系统院张宏军院长的陪同下参观了系统院体系工程创新中心,海丰通航总经理接受了中国船舶报记者的采访。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达成了区块链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共识,展示了区块链技术在通用航空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基于价值的数据交换和隐私保护技术,对于推进航空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航空数据安全,加快数字航空建设等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刘博)

可谓苦矣

向战而行的“科研利剑”——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科研创新记事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题:向战而行的“科研利剑”——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科研创新记事新华社记者王逸涛、张金娟 解放军报记者康子湛金秋九月,某海域。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制的某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参加演练时,在失去地面和海上基站依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与后方指挥所的通联。军事通信网络作为连接武器平台的“神经系统”,是夺取信息化战争优势的关键一环。为打造安全可靠的“战场神经”,负责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带领团队瞄准作战需求一干就是30多年。“奋斗在新时代,唯有只争朝夕、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回报习主席的深情厚爱和殷切嘱托。”在尹浩心中,那一天永远不会忘记---2018年5月16日,习主席视察军事科学院,指导并勉励大家,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坚持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军民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军事科学,努力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从那以后,尹浩就带领团队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探索实践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融合创新,牵头展开某型信息系统建设。八一前夕,这一系统新版上线试运行,为推动战略规划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作为这轮改革调整重塑重构重建的综合性研究院,如何释放改革效能、发挥融合效应、破解转型难题,形成统一的建院兴研总体思路,成为研究院党委班子面对的首要难题。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院党委多次组织专家展开“头脑风暴”,打出系列组合拳:——围绕“我是谁、我在哪、往哪走、怎么走”等问题,开展建设发展大讨论,形成一套符合各单位实际、具有系统工程特征的建院兴研总体思路。——常态化组织议战议研会,树牢研战导向,制定研战标准,纠治和平积弊。——跨域组建联合团队,统筹全院科研资源,探索实践科研力量聚合、科研条件整合、科研领域融合路径。……“砍掉7项,调整10余项,这是我们为战而研的第一步措施。”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王长富说。作为一个职能转型、领域拓展的研究所,不去多争取任务,反而把到手的“菜”给倒了。令王长富没想到的是,所里的思路与院党委不谋而合。于是一场主动“瘦身消肿”,学科“削枝强干”的行动迅速展开。研究院利用“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契机,组织专家对各类库存项目进行对战斗力贡献率的评估,主动砍掉600多个科研项目。与此同时,研究院组织科研人员赴军委机关和各战区、军种部队调研需求,建立协调对接机制,论证形成了一批带有“战字号”属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紧扣军事智能发展主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某研究所研究员于全召集研究院内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展开联合攻关。他们决意剑指联合作战体系短板弱项,聚力突破人工智能、指挥协同、人因材料等多项关键技术。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李峰带领团队成功举办了首届军事物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如今他正带领着年轻的团队,围绕解决战场数据获取难题,一边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各作战环节的应用场景,一边围绕关键技术开展创新。谈起他全身心投入的军事物联网事业,他豪情满怀:“战场物联,致胜未来。”创新、创新、创新,小到战场上的一粥一菜,大到关系战略走向的顶层体系,创新已成为系统工程科研人员的不懈追求。大年二十九,某研究所工程师张宗兴闻令而动,扛起背包,“逆行”武汉。对自己参与研制的帐篷式实验室能否经受抗疫检验,张宗兴和同事充满信心。在第一时间搭建完成后,他们就开始了日夜不休的设备保障……帐篷实验室迅速形成了日检500人份以上的核酸检测能力,为疫情防控早发现、早确诊、早隔离、早收治起到关键助力。为让油箱练就“金钟罩铁布衫”,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安高军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天,一种新型阻隔防爆材料终于诞生了。在一次实装演练中,这一成果防爆性能得到充分检验,被参试官兵称为战车“新铠甲”。供电保障是长期困扰偏远部队备战训练的老大难问题。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建设多次深入高原岛礁实地勘察,大胆提出使用光伏、波浪能等新能源技术方案。他和团队一遍遍调试,找不到施工队,就自己上手干……为让部队能够独立操作使用,他坚持手把手教方法、心贴心传经验。“作战需求来源一线,科研方向来自官兵,因为他们最有发言权。”研究院每年都要组织科研人员携带新研装备,赴部队开展实战化检验。在极高、极寒、极潮、极热等环境中,他们与部队官兵一起巡逻站岗、摸爬滚打,现地检验装备性能。2019年冬天,在滴水成冰的北国边关,科研人员身着新研制的防寒服,与执勤官兵乘坐雪地车一同巡逻,收集冬装保暖方面数据。野外温度达零下47摄氏度,他们一工作就是大半天。“这趟边防之行,收获很大,一路上收集的试验数据,为我们下一步新研被装的改进、完善、优化、定型指明了方向。”时隔一年,大家依然兴奋不已。为完整体验新研装备的作战环境适应性,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华带领科研团队,嵌入式跟随一线部队执行为期8天的巡逻执勤任务。他们爬高山、穿丛林、越障碍、蹚河沟,忍受蚊虫、蚂蟥叮咬,却高兴地说:“基层官兵对作战服装、单兵防护装备、野战食品提出的意见非常宝贵,必须倾注心力创新改进。”“切实为战斗力建设服务,才是向习主席最好的汇报。”组建以来,系统工程研究院已有数十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收到军委机关和一线部队感谢信近70封。目前,他们正加紧推进后续科研项目,努力为部队战斗力提升作出更大贡献。编辑:丁鹏

没问题

系统工程中心举办“应急-语言”跨学科论坛

近日,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主办、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等单位协办的“应急-语言”跨学科论坛在线上举办。来自应急管理学界和语言学界近20个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就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应急语言服务理论与实践等跨学科、跨领域问题展开思想交流和学术碰撞。在开场辞和嘉宾介绍之后,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朱伟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王春辉教授分别作题为“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思考”和“应急语言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主旨报告。随后,与会代表分四个环节依次进行学术分享。宋晖教授和张强教授分别作学术总结。最后,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书记姜国权教授和朱伟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进行会议总结。“应急-语言”跨学科论坛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讨。原定4个小时的会议最终开了5个多小时,来自两个学界的学者带着前沿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学术碰撞。与会学者表示此次会议开阔了视野、收获满满,并期待线上和线下的交流能产生更多的学术合作和学术成果,从而为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贡献力量。《光明日报》进行相关报道。

其入不距

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到系统工程中心调研指导

7月6日下午,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处长张平一行就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调研会由系统工程中心主任朱伟主持,中心党总支书记时艳琴,部分科室负责人、业务骨干参加会议。朱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会上,朱伟首先向张平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市科委特别是社发处一直以来对中心的重视、信任、支持和指导表达感谢,主要围绕发展定位、研究方向、团队建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以及上半年主要进展等方面进行汇报。张平对中心的科研实力和近些年在城市安全、社区治理、智慧养老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张平介绍了社会发展处的主要职能以及科技促进超大城市治理方面的工作愿景,同时结合当前科委重点工作,立足新场景建设,如何利用中心现有基础,更好助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指导和交流。他指出,科研工作要紧扣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增强首都核心功能和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密切对接北京市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中心业务版块,进一步发挥出系统工程中心在首都城市科技领域更大的优势。随后,双方就正在开展的课题进展情况进行深入探讨,明确下一步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建议与要求。

何为不仁

8090航天人│结构强度分析师黄蔚:我为火箭把脉问诊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曦 张蓉/文 钱佳能/视频第346秒,这是曾让黄蔚心有余悸的时刻。那一秒,“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异常,坠入南海;那一天,2017年7月2日,她所在的“长征五号”团队遭遇至暗时刻。在那之后的一段漫长时间里,没人知道那一秒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种种质疑与纷纷舆论中,和同事们一起寻找答案。无数次计算,无数次推演,无数次仿真实验……最终,他们用908天的努力,换来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王者归来。在黄蔚的记忆中,小时候,航天任务遇到失利,母亲就要回单位加班;而今,30岁的她也成了运载火箭的“救火队员”。“我们就是为设计把关,并通过仿真实验来排查故障原因。”加入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五年里,结构强度分析师黄蔚既扮演着火箭风险的“指向标”,也常临危受命,知难而上,为火箭“把脉问诊”。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