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2017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成立;2018年10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成立……近年来,一批新型科研机构陆续亮相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努力推动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但紧抓源头,瞄准应用,打通链条,集聚要素。北清路北,由实创股份打造的面向“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实创智谷中心内,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就是这样的新型科研机构之一。成立不足六年的时间里,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与10多所国内外顶尖大学建立了官方合作关系,聚集了70位世界一流学者担任学术带头人,组建了约200人的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科研项目,转化率超过60%,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约200人,成为了一批世界著名大学共同的创新创业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正让科研成果转化“顽石”变“美玉”。“五个协同”构建创新共同体背靠西山阳台山,毗邻翠湖湿地的中关村翠湖科技园智谷中心非常接地气儿——它不是传统意义的科研院所,其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公益法人。它胜似科研院所,短短几年其科研成绩令人赞叹。“北京不缺高校研究院所,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高校院所间互相割裂,难以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协同。成果出来了,企业发现难以应用,企业与高校割裂。”早在成立之初,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协同院采取开放、集团化方式,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院,它采取新机制,吸引和聚集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众多创新要素,围绕某一具体技术领域和市场需求开展联合创新。协同院从组织结构上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发展合作高级专员康路介绍,协同院以“五个协同”为发展战略,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是大学与大学协同:按行业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支撑该行业主要学科实力最强的大学,形成最强的学科组合,系统开展先进技术研发,从源头上确保项目具有“顶天”水平。二是大学与产业协同:与协同创新中心中的大学、骨干企业、代表用户共同规划、评估、投资项目,从机制上保证项目具有“立地”潜力。三是创新与创业协同: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创新支撑创业,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创新与教育协同:采取理论学习与创新实战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在创新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再创新。五是北京与全球协同:以北京为统筹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整合顶尖创新资源,创造先进技术,并以北京为基地、其他地区为承载地实施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两张皮”困境在协同院,记者随处可见黑科技、新产品、新项目:我国首款机器人技术与假肢制造技术完美结合的智能动力的小腿假肢;国际首创的颠覆性机器人电子皮肤技术;成功解决世界难题的7nm银薄膜“岛状分散”技术……协同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多维协同创新的效应,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康路介绍,产学研协同的关键是责任的协同、利益的协同,本质上是资本协同。协同院建立“国际协同实验室”以“专家之眼”发展前沿技术。按行业设立四层次的协同创新中心,实现知识、技术、产业、需求无缝连接,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原始创新思维与视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共同出资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以市场化的方式决策及领投工程技术课题,并根据出资比例分享基金投资权益,通过共建资本平台创造性地从组织结构上实现了“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行动同步”,从机制上保证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一般的创新联盟“盟而不联”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经济“两张皮”困境。此外,协同院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共享与协作机制,协同院开放办院,与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及顶尖科学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目前国际专家承担的科研项目已超过50%,皆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为让“专家之眼”在前沿技术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协同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成果实现技术转移后,优先将收益的50%以上分配给科研和项目运营团队(具体比例与收益倍数相关,倍数越大,团队分配比例越高),剩余部分由大学、知识产权基金及其他出资人、协同院分享。新模式下的成果转化 按下“快进键”来源于北京大学的外骨骼机器人课题是我国首款机器人技术与假肢制造技术完美结合的智能动力的小腿假肢,用于小腿及以上截肢患者恢复、提高其行动能力,实现多种环境状态下的运动意图自适应与自主学习的人机合一效果。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课题可应用于数据中心不间断电源、半导体等工业领域电能质量改善、轨道交通节能、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储能等领域,潜在市场空间上千亿。目前课题已经成立产业化公司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运营良好,已完成8000万元融资,“基于磁悬浮技术的飞轮储能设备”在格罗方德芯片生产线项目成功交付,“石油钻机飞轮能量回收装置”新产品通过中石油集团验收,并获得亿元订单。来源于北京大学的单片集成MEMS环境压力传感器课题已应用在GPS三维导航、室内导航(楼层检测、电梯监测)、室外导航、天气预报、医疗监护、升降速率测量、水位计等领域,以及手机、户外手表、平板电脑、运动手环、医疗仪器、洗衣机厂商等领域。其已经完成了技术开发,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北京智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运行良好,已获得A轮融资。目前已启动年产量1000万颗生产线建设工作。短短几年,协同院已建成现代制造、光电子、新能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内外顶尖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中心),研究前沿技术;自建工程技术实验室,组建专职工程技术团队,与大学联合研发工程技术;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或许可等形式,推动成果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内外顶尖大学联合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学生在大学学习专业理论课,在协同院学习创新创业课和以真实项目为基础进行实战训练,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组建了全球首支知识产权基金支持技术研发,组建转化加速基金支持产业化,形成了覆盖全创新链的资金链,为持续开展高水平科研及转化提供了保障;在广东、浙江等地建立了地方研究院,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建立特色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将北京及国际的科技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高效结合,海外产业化基地也陆续启动,初步形成了“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球转化”的发展格局。截至2019年,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累计实施科研项目161项,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项目约40%,其中“双光子光片显微镜”获得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有感知能力的柔性电子皮肤”“金属透明电极”“多孔石墨材料”“以iRGD为靶向载体的新型癌症药物”“柔性可穿戴持续健康监测汗液传感器”等9项为世界首创。
日前“你好,北区!”第三站走进了由实创股份打造的面向“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实创智谷中心探访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新型研发机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活动当天跟着海淀融媒主播一起领略了石墨烯的奇妙“你好,北区”遇见石墨烯!370万网友围观,直呼太神奇!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有哪些有趣好玩的黑科技、新产品、新项目区别于其他人体假肢制造商这款人体智能下肢假肢自带动力可以智能识别上坡、下坡等地形变化自动调整步态让患者达到高度舒适这是我国首款机器人技术与假肢制造技术完美结合的智能动力的小腿假肢,用于小腿及以上截肢患者恢复、提高其行动能力,实现多种环境状态下的运动意图自适应与自主学习的人机合一效果。机器人拿起一个鸡蛋需要多大重力这个不难计算而如果力度只是拿起不要捏碎这个力度就需要计算和试验由世界柔性电子领军科学家研发的国际首创的颠覆性机器人电子皮肤技术亮相“你好,北区!”直播间这种柔性可拉伸智能人造皮肤,通过全面集成具备信号预处理和传输功能的对压应力、切应力、材料表面纹理和温度感应的多种触觉传感模块,并结合具有延展性的传感器阵列技术,最大程度的提高智能机器人的触觉传感能力。研究院高科技企业北京载诚科技有限公司的金属透明电极课题来源于密西根大学于2016年立项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解决了7nm银薄膜“岛状分散”的世界难题实现了对ITO膜的替代,技术水平世界领先2018年组建产业化公司“北京载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产品获得国际、国内业内领军企业的认可,已经向多家国际知名的大型触控显示产业领域的厂商提供产品直播中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国际一流实验室生物成像实验室也向网友开放展示各种先进设备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双光子光片显微镜课题来源于北京大学,是使用飞秒激光器作为光源的自智能、高速、高分辨率、大视场的多色双光子三轴数字扫描光片显微镜,应用于神经科学、组织胚胎学、发育遗传学等实验分析。该成像系统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被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Edvard I. Moser 称为研究大脑的空间定位神经系统的革命性新工具。项目获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18年Nature年度方法。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发展合作高级专员康路介绍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北大、清华等13所大学,于2014年联合创建的公益性创新平台,致力于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全球化“原始创新策源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创新人才培养中心”。这里组建了全球首支知识产权基金支持技术研发,组建转化加速基金支持产业化,形成了覆盖全创新链的资金链,为持续开展高水平科研及转化提供了保障。目前,协同院与10多所国内外顶尖大学建立了官方合作关系,从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双聘了18位世界一线顶尖科学家、50多位著名教授担任学术合伙人,组建了约200人的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科研项目,转化率超过60%,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约200人,成为了一批世界著名大学共同的创新创业基地。协同院将秉承“因创新而无限,因共享而永恒”的核心理念,采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努力成为新时代创新发展和大学改革的探索者。直播在快手、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累计观看量达372万直播引起广泛关注京彩好评、头条新闻、时间视频、中华网官微、北青网、梨视频、一点资讯、搜狐视频、千龙网、花椒直播、网易新闻客户端、爱奇艺资讯等平台同步转发直播活动!错过直播的小伙伴也不要遗憾您可以在海淀官方快手“海淀第一手”海淀官方微博一直播“海淀新闻”海淀官方今日头条“北京海淀”回看直播哦~“你好,北区!”大型系列直播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发布后,海淀区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的“场景+体验+互动”式宣传推介活动,聚焦北区的优势资源,扩大北区的影响力,展望北区发展前景。接下来你好,北区!还将呈现更多精彩锁定我们!精彩继续!(北京海淀)
为提质增效建设智慧地铁,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12月18日,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出席并讲话。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主持活动。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简称“地铁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简称“京港地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电控”)、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紫光集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京交大”)等创新机构共同组建成立,是首都轨道交通行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践行产业转型的有益尝试,将成为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引擎。揭牌仪式上,京投公司、地铁公司、京港地铁、铁科院、北京电控、紫光集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签订了协同创新研究院股东协议,并与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丰台区委书记徐贱云一同为协同创新研究院揭牌。隋振江表示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既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协同创新载体,也是北京市科技合作的“创新桥梁”。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是打通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政产学研用”多环节协同创新体制、提升北京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力支撑。京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燕友表示推动北京轨道交通数字转型和创新发展对全国有示范意义,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顺应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是打通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政、产、学、研、用”多环节壁垒、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研究院初期拟打造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智能列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通信网络五大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该平台正在围绕运行控制系统、调度指挥和乘客服务、运行维护、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一是组织研制新一代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二是组织推进面向复杂网络控制的智慧中枢关键技术研究,也就是通常说的轨道交通“智慧大脑”;三是组织推进具有资产运维一体化特色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四是组织推进智能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等一系列技术攻关和项目申报。京投公司是行业中唯一由北京市政府授权委托、负责整合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整体服务的业主单位。京投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协同创新研究院董事长丁树奎介绍为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京投公司联合其他7家创新机构,统筹“政、产、学、研、用”等优势资源和多元创新资源,打造北京市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平台;“十四五”期间,北京轨道交通将以集成创新为驱动、以智慧地铁为契机、以产业投资为引导、以资产配置为支撑,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加快形成“投资+创新”模式,助力北京打造轨道交通优势产业集群。来 源:首都建设报编 辑:冯 硕美 编:赵文玮监 制:卢 劼【来源:北京丰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人民网北京12月18日电 12月18日,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简称“地铁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简称“京港地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电控”)、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紫光集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京交大”)等创新机构共同组建成立,是首都轨道交通行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践行产业转型的有益尝试,将成为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引擎。仪式上,京投公司、地铁公司、京港地铁、铁科院、北京电控、紫光集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签订了协同创新研究院股东协议。京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燕友表示,推动北京轨道交通数字转型和创新发展对全国有示范意义,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顺应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是打通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政、产、学、研、用”多环节壁垒、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研究院初期拟打造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智能列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通信网络五大科技创新中心。京投公司是行业中唯一由北京市政府授权委托、负责整合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整体服务的业主单位。京投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协同创新研究院董事长丁树奎介绍,为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北京轨道交通将以集成创新为驱动、以智慧地铁为契机、以产业投资为引导、以资产配置为支撑,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加快形成“投资 创新”模式,助力北京打造轨道交通优势产业集群。
为提质增效建设智慧地铁,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12月18日,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落户中关村丰台园。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创新机构共同组建成立,是首都轨道交通行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践行产业转型的有益尝试,将成为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引擎。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北京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平台,统筹开展北京轨道交通领域创新工作,推进北京轨道交通创新成果转化,主营业务涵盖轨道交通领域创新研究及应用各个环节,这也是打通产业创新发展链条、落实《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智慧地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研究院初期拟打造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智能列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通信网络五大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该平台正在围绕运行控制系统、调度指挥和乘客服务、运行维护、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一是组织研制新一代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二是组织推进面向复杂网络控制的智慧中枢关键技术研究,也就是通常说的轨道交通“智慧大脑”;三是组织推进具有资产运维一体化特色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四是组织推进智能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等一系列技术攻关和项目申报。据悉,今年丰台园共引进了两家新型研发机构,一是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统筹开展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工作,进一步打通北京轨道交通行业“产、学、研、用”全产业链条,加速创新成果在丰台园转化落地;二是地铁运营公司在园区成立的技术创新研究院,定位为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载体。未来,丰台园将继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做强产业集群;集聚空间、政策、市场三要素,提高人均地均产出率;全面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来源:丰台园管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证券时报e公司讯,近日,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由京投公司牵头,联合地铁公司、京港地铁、铁科院、紫光集团等创新机构共同组建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初期拟打造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智能列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通信网络五大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该平台正在围绕运行控制系统、调度指挥和乘客服务、运行维护、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研究。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为提质增效建设智慧地铁,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协同创新研究院”)今天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 初期打造五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创新机构共同组建成立,初期拟打造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智能列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通信网络五大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该平台正围绕运行控制系统、调度指挥和乘客服务、运行维护、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研究:组织研制新一代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推进面向复杂网络控制的智慧中枢关键技术研究,也就是通常说的轨道交通“智慧大脑”;推进具有资产运维一体化特色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推进智能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等一系列技术攻关和项目申报。 仪式上,京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燕友表示,推动北京轨道交通数字转型和创新发展对全国有示范意义,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顺应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是打通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政、产、学、研、用”多环节壁垒、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京投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协同创新研究院董事长丁树奎称,为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京投公司联合其他7家创新机构,统筹“政、产、学、研、用”等优势资源和多元创新资源,打造北京市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平台。“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形成“投资+创新”模式,助力北京打造轨道交通优势产业集群。 仪式上,京投公司、地铁公司、京港地铁、铁科院、北京电控、紫光集团、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签订了协同创新研究院股东协议。 打造五类智慧地铁应用体系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组建是推进北京智慧轨道交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1月,京投公司牵头编制完成《北京智慧轨道交通发展行动策划方案》,从行业层面对北京智慧轨道交通建设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该方案提出,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乘客出行满意度和运营管理水平,用科技的手段和创新的管理理念降低轨道交通建设及运维成本,打造倚“脸”出行、依“人”运营、以“云”支撑、一“脑”决策的首都“智慧化名片”,使北京轨道交通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慧轨道交通。 比如,建立北京轨道交通乘客信用体系,优化自动售检票及安检终端设备,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减少高峰期拥堵,缩短乘客进出站时间;研究基于5G技术的车车通信列控系统,提高列车运行效率、提升系统可靠性,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可提升10%以上;研究轨道环境主动感知系统,对轨道运行区域入侵障碍物进行识别,实现主动预警和及时应对处置等。 方案还提出,重点依托北京轨道交通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打造北京首条智慧地铁示范线。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经过30年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技术成果。通过前期北京地铁亦庄线国产化CBTC系统示范工程、北京燕房线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国家示范工程等,北京轨道交通已逐步实现从“自主化”的“跟跑”阶段到“自动化”的“并跑”阶段,并逐步向“智能化”“智慧化”的“领跑”阶段跨越式发展。 据悉,目前,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在牵头组织开展符合国际技术趋势的《新一代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示范工程》研究工作,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智慧轨道交通建设模式。本着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推广一批的策略,快速推进AI、大数据、智能视频分析等前沿科技与地铁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完)
为提质增效建设智慧地铁,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12月18日,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出席并讲话,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主持活动。00:59协同创新研究院由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简称“地铁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简称“京港地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科院”)、紫光集团等创新机构共同组建成立,是首都轨道交通行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践行产业转型的有益尝试,将成为首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引擎。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李子威受邀出席签约仪式。协同创新研究院签约仪式现场隋振江在致辞中表示,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成立是打通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政产学研用”多环节协同创新体制、提升北京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力支撑。京投公司作为行业中唯一由北京市政府授权委托、负责整合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整体服务的业主单位,京投公司联合其他7家创新机构,统筹“政、产、学、研、用”等优势资源和多元创新资源,打造北京市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现场协同创新研究院初期拟打造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智能列车、智能控制、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通信网络五大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该平台正在围绕运行控制系统、调度指挥和乘客服务、运行维护、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一是组织研制新一代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二是组织推进面向复杂网络控制的智慧中枢关键技术研究,也就是通常说的轨道交通“智慧大脑”;三是组织推进具有资产运维一体化特色的智能运维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紫光集团作为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组建单位之一,将充分发挥自身从芯到云的全面能力,积极参与各类创新项目。第一届北京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会圆桌会谈现场当天下午,第一届北京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会成功召开,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李子威及新华三集团交通系统部技术总监辛龙超受邀出席活动,分享了紫光集团作为中国大型综合性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和领先的全产业链云网设备及服务提供商从芯到云的整体创新实力,并重点分享了新华三智慧城轨解决方案的创新技术实力及20+城轨云成熟落地应用。新华三集团副总裁李子威在圆桌会谈发言李子威在圆桌会谈发言中表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性行业,我们所有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城轨运营和提升乘客服务水平,我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科技的有效运用从而实现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 2004 年 1 月首次参与北京地铁 13 号线 AFC 系统建设至今,新华三集团已经连续服务城轨行业 16 年,新华三基于在云计算、5G、Wi-Fi 6、LTE-M、主动安全、智能安防、物联网等技术,深度密贴合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实际需求,与创新研究院各单位一道,共同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型通用技术落地,共创一些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共同提升北京轨道交通创新和服务水平。新华三集团交通系统部技术总监辛龙超现场分享辛龙超在发言中表示,在助推城轨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云平台是智慧城轨的基石,可以消除各业务系统孤立的管道和数据壁垒,新华三全栈城轨云平台充分发挥城轨云价值,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新华三还为用户定制开发城轨云,满足不同场景用户上云的行业应用需求。数据是城轨实现智慧的关键所在,新华三将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建智慧城轨数据平台。新华三以云与智能平台作为数字大脑的核心引擎,同时携手生态合作伙伴开展智慧城轨创新应用,共同构建“城轨数字大脑”。新华三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创新研究院各单位一道,共同促进北京轨道交通事业的创新发展。辛龙超分享新华三智慧城轨解决方案紫光集团及旗下新华三集团始终坚持广泛合作的理念,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广泛结合生态伙伴的力量,以更具竞争力的高品质产品及服务,全面助力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推北京轨道交通创新发展迈向新阶段!作为智慧城轨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新华三集团服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16年,并深度参与城轨行业标准制定。迄今已服务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5个城市的250多条线路、600余个地铁项目。新华三全栈城轨云助力北京、深圳、广州、太原、申通地铁等20+城轨云实践,包括全国首个城轨容器云、北京轨道交通生产业务云平台等多项城轨云创新项目。凭借自身能力优势,新华三成功联合城轨50+生态合作伙伴展开创新应用和联合测试,为城轨用户提供全栈城轨云平台,Wi-Fi 6、5G、LTE-M等通信网络,城轨安全三级等保,智能运维,城轨视觉中枢,IT架构和智能基础设施在内的一站式全融合智慧城轨解决方案,并提供定制化的方案及服务,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多场景业务需求。交通强国,城轨担当!新华三集团将持续践行“AI in ALL”智能战略,基于智能数字平台构建城轨数字大脑,同时携手更多生态合作伙伴开展智慧城轨创新应用,以全面创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全面助力城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加快轨道交通强国的建设中,为开创交通强国建设新局面释放更多潜能!
4月6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与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简称“协同院”)在北航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就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京津冀中心”)举行会谈并签署合作协议。北京市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协同院院长王茤祥,副院长吕冬姣、罗琳,北航校长徐惠彬,副校长王云鹏,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王荣桥等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王荣桥主持。座谈会全景徐惠彬代表北航对于军和王茤祥一行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他从学科规划、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北航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情况。他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明确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建设京津冀中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布局。他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深入合作,优势互补,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出贡献。北航校长徐惠彬讲话王茤祥介绍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的背景和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的战略目标。他指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创新要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抓手,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为路径,中心依托北航设立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北航的科教优势,构建协同共生的创新共同体,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之路,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发展探索新模式、做出新贡献。协同院院长王茤祥讲话于军对北航和协同院共建京津冀中心表示祝贺。他指出,协同院诞生于北京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大背景下,肩负着推动京津冀协作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双重使命;北航是一所肩负神圣使命、承载宏伟愿景的大学,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有力实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他表示,海淀将进一步加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北京市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讲话签约仪式上,北航副校长王云鹏和协同院副院长吕冬姣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院长、京津冀中心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丁希仑和协同院副院长罗琳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交互机器人前沿实验室协议》,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京津冀中心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马朝利和协同院副院长罗琳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前沿实验室协议》。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协同院院长王茤祥、北航校长徐惠彬见证签约,并为京津冀中心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中心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前沿实验室、京津冀中心智能交互机器人前沿实验室揭牌。王云鹏和吕冬姣代表双方签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丁希仑和罗琳代表双方签署《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交互机器人前沿实验室协议》,马朝利和罗琳代表双方签署《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前沿实验室协议》于军、王茤祥、徐惠彬为京津冀中心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中心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前沿实验室、京津冀中心智能交互机器人前沿实验室揭牌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京津冀中心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及材料与制造领域的两个前沿实验室,积极促进前沿科学技术的接续研发,共同推动重大基础科研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合影签约仪式开始前,王茤祥一行还参观了航空航天博物馆、无人系统研究院和智能微纳创新中心。协同院办公室、材料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科研工作部、发展规划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我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人事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签约仪式。【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0月26日,京投公司联合地铁公司、京港地铁、铁科院、电控集团、紫光集团、清华大学、北京交大组建的北京协同创新轨道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正式取得工商营业执照,落户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北京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平台,统筹开展北京轨道交通领域创新工作,推进北京轨道交通创新成果转化,主营业务涵盖轨道交通领域创新研究及应用各个环节。该机构的设立将进一步打通北京轨道交通行业“政产学研用”链条,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以“投资+创新”加速创新成果应用推广,促进我市轨道交通产业升级。(京投公司)【来源:京投公司】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