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作者 马秀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一直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的座右铭。记者翻看他的履历,发现其人生轨迹正如这一座右铭所言,无论做管理还是科研,都力求做到一流。近日,鉴于其对推动北京市生命科学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贡献,王晓东获得第三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自2003年起,王晓东负责筹建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生所采取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旨在为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生命研究所,做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多年来,王晓东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科学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王晓东给出的答案是:人才、机制和文化。“北生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文化和体制环境,并以此为载体,吸引有科学训练和科学追求的年轻人。”对此,北生所主要的科学家要求全球公开透明招聘;对人才评定打破学术背景、论文等限制,着重强调能力;打破科研“铁饭碗”,采用全员聘用制,五年内不问成绩,充分给予科研自由;建立有竞争力的年薪制及给予稳定科研经费支持;文化氛围追求卓越,讲求批判性思维……经过十多年的特殊化发展,北生所内科研人员已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12年,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来自17个国家的28位科研人员“国际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入选的7名中国科学家中,北生所独占4席。不仅管理工作,王晓东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样可圈可点。他从事细胞凋亡研究,自1996年独立领导实验室至今,其团队发现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作用机理,研发出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新型实验性肿瘤治疗药物,获得多项国际生物研究奖,包括2006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了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社会效益,2011年初,王晓东和具有十多年制药公司管理经验的美国企业家欧雷强发起创办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济神州”),研发全球领先的抗癌新药。“要做就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药。”这是公司成立之初,王晓东和欧雷强达成的共识。“国外最新的药物专利发表后,我们很快就能进行解析,并跟自己正在开发的药物对比,如果发现我们研发的新药没有国外好,就坚决放弃,重新设计。”临床结果显示,他们研发的靶向型药物明显优于同类其他药物。德国老牌制药企业默克旗下生物制药公司默克雪兰诺出资5亿美元购买了两个药物的海外市场开发权,成为我国新药研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路追求卓越,王晓东一直希望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发现,“科学家以身作则,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的科研”。(完)
记者刚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1月9号,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博士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室设立的费萨尔国王科学奖(King Faisal Prize),成为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该奖旨在奖励王晓东在人类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生物化学及其生理学方面的发现,奖励包括20万美金奖金和一枚200克24K金质奖章。费萨尔国王基金会成立于1976年,是为了纪念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而由其子女建立。从1979年开始颁发费萨尔国王奖,1984年增设科学奖,每年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轮流设奖。费萨尔国王奖历年获奖者中曾有21人次获诺贝尔奖。王晓东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五位华裔费萨尔国王奖得主。其他四位分别为:朱棣文(1993物理)、杨振宁(2001物理)、陶哲轩(2010数学)和卢煜明(2014医学)。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赵永新 编辑:黄品超流程编辑:郭丹
来源:智通财经网智通财经APP获悉,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今日(12月16日)发布公告,黄嵩已经由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并且获委任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由2019年12月16日起生效。智通财经APP了解到,黄嵩,37岁,于2017年9月十五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他于2011年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为该所副所长及旗下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黄嵩先生曾发表数份有关内质网的研究论文,并共同拥有一项潜在前列腺癌治疗专利。他于2003年获北京大学颁授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及于2010年获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西南医学中心颁授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是全球Car-T技术的领军者之一,亦是香港第二大健康体检中心,在香港拥有50多万客户。目前,该公司基于现有的第三方检测业务,已开始通过战略合作、收购并购等方式布局生物信息、精准治疗、精准干预三大领域。
王晓东院士央视网消息:在北京西北郊坐落着一栋四层红色小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里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的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是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双料”院士,他用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学识眼光,引领着一批最杰出的科研人员,在这里筚路蓝缕,呕心沥血,探寻人类生命的新知。北生所自2005年正式挂牌成立。和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不同,在北生所,从所长到所有工作人员实行合同聘用制。科研人员不用申请课题,每年就能得到200万到300万的固定经费,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进行自由探索,不用跟着国际热点或“专家”制定的指南走。北生所做的是探索性基础研究,科学家需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展开研究。在这里,包括晓东在内,大家都是平等讨论交流,都是直来直去,不用拐弯抹角,只对事、不对人。谈到这一系列措施,王晓生戏称自己是“王大胆”。尽管“大胆”,可是在探路的过程中王晓东却非常务实。去一些科研机构参观,看着挂满一墙的专利,他觉得这实在是一种糊弄外行的浪费,因为专利的申请和维持都需要不菲的费用,不能转化的专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真正原始创新的科研无章可循。研究者要有心灵上的自由。”王晓东从科研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管理理念。早些年在美国工作时,王晓东取得过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2004年4月,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在担任北生所所长后的10多年里,王晓东按照自己的理念,形成北生所的制度与风格,精心耕耘着这块试验田。如今,所里已建成11个专门技术辅助中心,可以为所有试验室提供专业服务。北生所只有20多名行政人员,却能够承担起全所几百人的所有杂事,大到采购设备,小到进口实验用小白鼠,甚至连租房子等事情都会为科学家办好。目前,北生所共有实验室25个,科研辅助中心12个,累计吸引50多位海外优秀高水平留学人员全职回国工作。科研人员独立发表文章257篇,在国外《科学》《自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已有31篇,在国内外相同领域研究机构处于领先地位。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崭新的大门;发现植物第六类激素——脱落酸的受体,被同行认为是能够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发现;动物病原浸染的新型裂解酶方面、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均填补国际空白……“我现在对大家的科研探索很满意。这里聚集了一批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我希望实验室有良好的状态。现在是所里最好的时期之一。”王晓东说。(材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科技日报 新华网)
日前,据德国国家科学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官方网站显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博士新当选为2019年度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邵峰博士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9年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邵峰博士长期研究病原细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理,在致病菌毒力机制以及抗细菌天然免疫方向均取得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包括发现细菌内毒素(LPS)、LPS合成前体糖分子ADP-heptose(Nature丨邵峰组发现细菌中新的模式识别受体)、细菌鞭毛以及病原菌三型分泌系统的胞内天然免疫受体【1-3】,进而揭示和阐明了这些受体组装形成的炎症小体下游的炎性caspase通过剪切活化Gasdermin D(GSDMD)蛋白诱导细胞焦亡的确切分子机制【4-6】;这些发现为败血症药物和细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其中有关Gasdermin家族蛋白的鉴定和机制的阐述也将细胞焦亡的概念重新定义为由Gasdermin家族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7】。邵峰博士已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总引用>10,000次(细胞焦亡的突破性工作发表在Nature上3年多以来,目前论文被引次数超过800),2005年回国后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4篇;获得多项国际和国内重要奖项,包括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基础医学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届“北京学者”以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和EMBO的外籍成员,2016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学院会士(Fellow),2019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截止到2019年,一共有8位中国籍学者入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是:路甬祥(2005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柯(2005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杰(2007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来茂德(2011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杨焕明(2012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2012年当学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曹雪涛(2013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邵峰(2019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德国科学院起源于1652年成立的利奥波第那科学院(Leopoldina),利奥波第纳是德语国家(注:德国、奥地利、瑞士)最古老的学者社会,已经有35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成立于1652年,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命名)。在整个历史中,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原则始终如一:学者自由联合,推动超越学科和国界的科学发展。约四分之三的成员来自德语国家,四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自1991年4月以来,利奥波第纳一直是一个注册的、非营利的协会,2008年,利奥波第纳成为德国的国家科学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目前德国科学院由1600多位院士组成,先后有17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今日(12月16日)发布公告,黄嵩已经由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并且获委任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由2019年12月16日起生效。智通财经APP了解到,黄嵩,37岁,于2017年9月十五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他于2011年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为该所副所长及旗下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黄嵩先生曾发表数份有关内质网的研究论文,并共同拥有一项潜在前列腺癌治疗专利。他于2003年获北京大学颁授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及于2010年获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西南医学中心颁授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是全球Car-T技术的领军者之一,亦是香港第二大健康体检中心,在香港拥有50多万客户。目前,该公司基于现有的第三方检测业务,已开始通过战略合作、收购并购等方式布局生物信息、精准治疗、精准干预三大领域。来源: 智通财经
来源:投中网2020年11月12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年度大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以“应变局,开新局”为主旨,旨在发挥创新资源优势,聚焦科创发展前沿,引导创投资本流向创新源头,推动高端硬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集群,深刻理解并融入当前的新格局。北生所副所长黄嵩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体制创新和革新转化方面的经验和取得的进展。北生物所在乙肝、天然免疫机制、肺纤维化等诸多领域取得原始创新成果,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获得了创投机构的投资。黄嵩表示,在短短十年间内北生所打造出了世界一流的创新文化,成为了科技方面的创新卓越中心,涌现出大批原始创新的成果,具有转化和社会价值。以下为黄嵩发言实录: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给大家做一个关于生物科技方面进展的报告。本来今天是我们晓东院士要来给大家讲世界前沿科技发展,但他偶感风寒,我来替他讲讲我们北生所做的生物医药哪些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以及我们在体制创新和革新转化方面的经验和现有的进展。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国家领导人提出要抓住历史机遇,打造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世界接轨的创新文化,当年建立的时候把和科研管理相关的国家八部委,会同北京市在中组部的牵头下成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定位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我们研究所是个:“三无单位”,没有级别,没有职称,没有编制,整个管理体系都是全新的构建。我们把它称为理事会下的所长负责制,有一点类似于董事会下的CEO负责制。对北生所使命,当时领导提了三个具体的目标,就是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汇总在一起就是一整套原始创新文化。我们的组织架构比较扁平,主要是由研究所所长负责整体研究所的运行、人才招聘以及科研工作的把关。所长下面有学术副所长,主要负责对内的学术评估,对外的学术交流合作,行政副所长负责科研服务和研究所的日常运行。在所长之下有科研实验室和辅助中心两块。辅助中心聚焦于某一个生物医药相关的技术领域,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来支撑科研实验室的探索性研究,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像转基因动物、光学、电子显微镜、质谱分析等等。这个组织形式有一点像解放军兵团作战,各方面军他要攻城略地,但也要有工程兵、炮兵、空军等技术兵种的辅助才能达到目的。科研成果名列世界前茅在过去十七年的时间里,北生所已经在细胞程序性死亡、感染与天然免疫、成体干细胞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的设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处于世界相关领域都的领先位置。我们的主要产出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学术文章,北生所过去十几年共发表了近500篇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在世界一流的学术杂志上。其中有大概十分之一是发表在生命科学三大杂志《细胞》、《自然》和《科学》的主刊上,其中有一部分是紧贴应用和国家需求的,我们申请了大概二十几项专利。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单位,在全球同等规模的研究院所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另一方面,北生所不但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学家,其中不少已经在国内各个高校、研究机构任主要领导职务,比如同济大学生科院院长高绍荣老师,再包括中科院系统生物物理所的副所长朱冰老师,以及清华大学生科院副院长戚益军老师,都在北生所工作多年。这批优秀的科学家,带着北生所的理念和管理经验,在全国各个高校都已经生根发芽,也把我们成功的经验复制出去。 北生所在人才成果和机制方面,都达到了当年领导提出的要求,为国家铸就了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得益于北生所整套科研保障体系和行政运行机制,十二个技术辅助中心,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从实验数据的产出,到科研文章的修改,再到专利申请的把关。在这个创新体系的土壤之上,我们有一大批贴近实际应用的成果,在成梯队的转化落地,孵化出一众“北生系”科创企业。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取得乙肝治疗突破性进展我们研究所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发现之一,是乙肝病毒(HBV)细胞受体的发现。乙肝病毒已经被发现四十余年了,科学界对它生活史的了解依然不完整,最重要的一步是病毒如何侵入肝细胞,这个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焦点。我们研究所的李文辉实验室,专注于乙肝受体的研究,从2008年到2012年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终于解析了病毒进入肝细胞,必须通过NTCP(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作为受体。我们知道肝脏分泌的胆汁会经胆囊存储,在进食后排到十二指肠里面消化油腻的食物,而绝大多数的胆汁在小肠中被重新吸收,经过血液循环,其中大部分可通过牛磺胆汁酸钠共转运蛋白(NTCP)被摄入肝细胞内再次利用,形成胆汁酸的肠肝循环。NTCP是乙肝病毒受体,解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乙肝病毒随着血液流遍全身,但它只感染肝细胞,不感染其他的组织,原因就是因为只有肝细胞上有它的特异受体NTCP。另一个问题,乙肝病毒的研究受到阻碍,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动物模型。乙肝病毒在灵长类动物中,现在只感染人和黑猩猩。其他的动物,像老鼠、兔子、猴子、猪都不能感染乙肝病毒,把病毒打给它们,它们不会引发感染。这就给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包括后期的药物开发,如果没有好的细胞感染模型,我们大规模化合物筛选,都无从下手。发现了NTCP之后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被HBV感染的人的肝脏和老鼠的肝脏都分泌胆汁,都有对应的NTCP基因,为什么老鼠不感染,人会感染?通过人和老鼠,以及其它物种的NTCP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我们发现有两个氨基酸位点是非常关键的,人和其它不感染HBV的物种,差异明显。如果我们把动物细胞上面的NTCP用基因操作的方法,改成和人的版本一样,那么这个时候HBV就可以感染动物细胞了。通过这样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我们就拥有了可以做大规模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2012年我们这个发现发表在elife杂志上,在全世界乙肝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经过几年国际同行和科学家的验证,这个科学发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实验室都能被有效的重复,而且对整个工业界开发乙肝药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2015年在科委下属首科集团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华辉安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攻乙肝治疗。今天是11月12号,国际上乙肝学界最高荣誉巴鲁克布隆伯格奖今天公布,获奖人就是李文辉老师。这个奖就是乙肝学界最高奖项,今年因为丙肝病毒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得主中的两位,之前就获得过这个奖。现在华辉安健很多的产品线都在快速推进,覆盖肝病领域多个适应症,我们治疗乙肝的HH-003的生产线已经进入到一期临床后半段,明年开启二期临床,希望能给乙肝患者带来福音。从致病菌入手解码人体天然免疫机制第二个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研究所培养的邵峰院士,他是2006年来的北生所,用了九年的时间,在研究所从博士后成长成为中国科学院当年最年轻的院士。他从事的领域是天然免疫机制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细菌感染和人体如何防御细菌感染,我们都知道人体和细菌是共生的。我们人体细胞的数量和身上的细菌比,可能只有它的十分之一左右,每个人肠道里都有一公斤的细菌帮助我们消化,多数细菌是不致病的,是跟我们共生的关系。但是有一些细菌,特别是肠道的细菌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疾病。比如说伤寒、霍乱都是肠道的病原体,它们和普通的细菌有什么不同?他们用什么样的武器攻破了自身肠道里面免疫系统的监管和压制?这些是我们邵峰院士早年的研究。他把这些致病细菌基因组上进行随机突变,看突变到什么基因的时候,原来致病的细菌丧失了进攻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能力,之后回溯突变的基因是什么,就找到了这些致病细菌攻击人类免疫系统的武器。找到了矛以后,跟着致病细菌关键的机理,又解析了人体正常情况下是怎么压制致病细菌和普通共生菌的。通过研究矛和盾,搞清楚了两件事。一方面弄清楚了病原细菌的致病机理,可以针对每一个致病菌开发克制之法。特别是在抗生素滥用的时代,对全人类而言,这是一个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弄清楚了免疫系统如何侦测、防御病原体的入侵,可以开发对应的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疾病,比如败血症。攻克肺纤维化治疗难题另外一位汤楠老师,她主要是做干细胞方面的研究。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肺现在倍受关注,肺其实在显微结构上就是一个个小肺泡,我们呼吸从气管到支气管层层分杈,最后到末端就是像葡萄一样的小气泡,单层细胞表面面积大,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带到血液里,供组织进行新陈代谢。正常人肺泡的总面积加起来是半个网球场那么大,我们以前在雾霾时代深受其害,肺一旦把雾霾2.5微米以下的颗粒吸进去,它的路径很长,像迷宫一样走到肺泡的终端,想要自由扩散的方式飞出去非常难,积累的这些污染物就会造成肺泡的损伤。2003年非典爆发,SARS病毒感染之后,会引起大规模的肺纤维化。这些肺纤维化以后其实就是疤痕组织,肺泡的功能丧失。还有一种疾病叫特发性肺纤维化,简称IPF,病人的肺逐步纤维化,失去换气功能,一开始可以正常的运动,后来只能慢慢的走,最后卧床,吸纯氧也不能满足需要,人会被活活地憋死。目前IPF一旦发生,肺纤维化是不可逆的过程,业内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而且这个症状一两年逐步恶化,没有特效药,病人的身体和精神压力都巨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究所的汤楠老师建立了小鼠的IPF肺纤维化模型,解析了驱动肺纤维化是由什么生物机制在驱动,她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生长因子 用一个抗体药中和该因子,就可以有效的阻止肺纤维化进展,目前在小鼠模型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科学家引导产业化最后讲讲晓东院士,2009年全时回国后,聚焦于一类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称为细胞坏死,它是炎症引起的细胞死亡,这些细胞死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相关性,在帕金森综合症的动物模型上,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如果用坏死阻断剂进行阻断,可以发现老鼠的运动功能可以有效的被保护。还有一个更加神奇的发现,就是除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外,在睾丸中阻断坏死,在老鼠身上还显示出了抗衰老的作用。基于我刚才讲的几个案例,北生所原始发现一般由科学家领头,集聚社会资本,组建药物开发团队,进行培育孵化,目前看是比较高效的做法。我们2016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研究所十年评估,当时做学术评估的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时对于我们这套创新体系的评价是,在短短十年间内北生所打造了世界一流的创新文化,成为了科技方面的创新卓越中心,一大批原始创新的成果,具有巨大的转化和社会价值。希望大家有机会到生命科学园,到北生所指导参观。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北京生命健康产业转化链条再添一子。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启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晓东及其团队孵化出的百济神州、华辉安健两家明星企业首批入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院士“百济神州开发的新药,在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方面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华辉安健也正在加紧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王晓东介绍,以百济神州为例,公司目前已有400多名科研人员,此次入驻基地后,团队将再扩展新增几百人的科研团队,其在京研发团队阵容已经媲美国际大药企的癌症研究团队。记者了解到,百济神州专注于分子靶向和免疫肿瘤疗法药物研发,是首个在纳斯达克和香港联交所双重一级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华辉安健则以北生所在乙型肝炎病毒领域内的原始科学创新为基础孵化培育的企业。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实验室据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公司将优先为北生所孵化转化基地提供空间载体,通过定向投资若干实验平台和专用平台的方式,全面支持北生所创新项目落地孵化、科研转化及中试研发,重点保障北生所科研转化项目优先在园区落地生产;在医药科技中心5号楼建设中关村生物药中试平台,建设规模为1个2000L、1个1000L和2个200L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建成后的中试平台每年可满足园区60%的生物药中试需求。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介绍,基地启用后,北生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还将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领域突破、重点项目落地、前沿技术国产化等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奇茹 赵语涵编辑:蔡文清流程编辑:郭丹
美国梦,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有些“遥不可及”,不是够不到,而是不稀罕。二战之后,美国的实力傲视全球,无论是学术氛围,还是科研环境,亦或是薪资待遇,都处于世界一流的水准。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一时之间,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纷投奔美国,一是为了实现理想,攀登人生高峰,二是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给下一代打好基础。然而,7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迎头赶上,越来越多的人才不愿留在美国,他们接二连三地回国发展,饶毅就是其中一个。饶毅,1962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在他求学的年代,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许多年轻人不得不放弃学习,逐渐归于平凡。不过,饶毅却不甘心,他年龄尚小,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报效祖国才是他的毕生所愿。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饶毅参加了高考,他靠着多年的努力与积累,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西医学院。这还不算完,大学毕业后,饶毅又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在那个万众创业的年代,他再一次与“大方向”背道而驰。当时,有很多人嘲讽饶毅是个死脑筋,读书不就是为了赚钱么?如今时机已到,可他却无动无衷。事实上,饶毅不但不傻,还十分聪明,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没有盲目跟风。读研期间,饶毅的知识有了一个缓慢而稳定地增长,他打算研究生一毕业就去美国留学。1985年,饶毅考入了美国加州大学,经过6年的学习,他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不久之后,饶毅又来到了哈佛大学,跟随D. A. Melton教授研究神经学难题,他的人生正按照计划一步步前进。质疑声和诽谤声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就像附骨之疽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饶毅在国内时,他们摆出了“读书无用论”,当饶毅取得了成绩,并在国外攻克医学难题时,他们开始“合理怀疑”饶毅会一去不归,毕竟美国的科研环境、待遇都比国内要好,他没有回国的理由。况且,饶毅已经取得了美国国籍,显而易见,他已经忘记了祖国的栽培,跑到国外“做贡献”了。从1994年到2004年,整整10年时间,饶毅都没有回国的迹象,他已经成为国内一些学者的抨击对象。但是,事实永远胜于雄辩,饶毅不仅回来了,还是在事业正值顶峰时回来的,他一回国,便接任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一职,之前那些不和谐的声音顿时烟消云散。原来,饶毅不是不回国,而是在等机会,他和杨振宁一样,研究的领域过于先进,国内并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条件,若是在90年代回国,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饶毅承受了10年的骂名,他没有向任何人解释,也没有抱怨过一句,时间自会证明一切。饶毅的回归,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那些犹豫不决的精英纷纷离开美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比起国外,这里更需要他们的力量。2007年,饶毅成为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给这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讲课,在三尺讲台上,他讲得声情并茂,不遗余力,掌声经久不绝。凭借资质和能力,饶毅已经站在了学术界的金字塔尖上,不过在北大任职期间,他却说出了一句令人意外的话:我曾经亲眼目睹过,几个老院士为了科研项目围着一个处长赔笑。学术圈的不良风气惹怒了饶毅,他回国是来搞研究的,不是搞这些“客套”的,他不喜欢把学术资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更不愿意上桌喝酒。难以想象,论资排辈竟然比人才还重要,这实在说不过去。此外,饶毅还披露了学术造假的问题,有的人30多岁就不搞科研了,只要跟个牛老板,再运作各种大项目,人才帽子和国家奖,甚至团队成果都会挂在他的头上,有何道理可言?讽刺的是,当饶毅发声之后,却没人站在他这一边,有的人心虚,有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了最后,只剩下饶毅一个人孤军奋战,何其讽刺?
据淮安新闻网报道,2月15日,江苏省淮安市市长陈之常会见杰出乡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畅叙乡情乡谊,共话桑梓发展。陈之常(右)会见邵峰陈之常介绍了淮安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陈之常表示,面向“十四五”,淮安将聚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推进“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步伐。其中“创新”是淮安未来发展的首要支撑,需要我们积极招才引智,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以更多高层次人才助力科技创新,为主导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作为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人才,邵峰院士是从淮安走出去的优秀人才,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淮安创新发展离不开杰出乡贤的关心和支持,希望邵院士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发展,积极献计献策,为我们引荐新朋友、提供新信息、搭建新平台,携手共促淮安高质量发展。邵峰对近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欣喜和振奋。邵峰认为,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淮安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也必将为淮安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故乡是难舍的根,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期待着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邵峰,1972年1月出生于江苏淮安,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邵峰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回国后,邵峰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 ,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