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泰圣康源医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达成合作发型秀

泰圣康源医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达成合作

12月9日,北京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在泰圣康源生命科学馆举行了签约仪式。在签约仪式上,于福江董事长代表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进行了发言,他讲到,在这里,我们汇聚了多位院士专家,行业精英,所在的领域、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均在生物医学。此次两家研究院的携手将会在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等生物制剂的联合研究上,为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蓄势谋远。在专业领域,孙中生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组是目前中国在遗传基因领域的领军团队,他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无不昭示着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的勃勃生机,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他们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此次与泰圣康源医学研究院的签约,不仅是专家人士之间的学术碰撞,更多的是让科研项目落地实施,在实践层面上走出成果,更快的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仪式最后,在场嘉宾共同为双方的联合研究以及未来送上祝福,期待共同为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也将进一步为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研发、转化、医养、教育、运营”五位一体的全生命产业链赋予强大能量,研究院也会继续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生命科学的优质平台。文/北青-北京头条 温冲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北京头条客户端 ]

假物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嵩调任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执行董事

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今日(12月16日)发布公告,黄嵩已经由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并且获委任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由2019年12月16日起生效。智通财经APP了解到,黄嵩,37岁,于2017年9月十五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他于2011年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为该所副所长及旗下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黄嵩先生曾发表数份有关内质网的研究论文,并共同拥有一项潜在前列腺癌治疗专利。他于2003年获北京大学颁授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及于2010年获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西南医学中心颁授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是全球Car-T技术的领军者之一,亦是香港第二大健康体检中心,在香港拥有50多万客户。目前,该公司基于现有的第三方检测业务,已开始通过战略合作、收购并购等方式布局生物信息、精准治疗、精准干预三大领域。来源: 智通财经

大狗民

北京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与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2020年12月9日,北京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在泰圣康源生命科学馆举行了签约仪式。北京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董事长于福江、院长柏雪峰、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教授等双方代表出席了签约仪式。在签约仪式上,于福江董事长代表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进行了发言,他讲到,今天,我们汇聚了多位院士专家,行业精英,所在的领域、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均在生物医学,生物医学是未来产业,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产业,此次两家研究院的携手,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双方将会在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等生物制剂的联合研究上,为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蓄势谋远,竭诚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这是研究院的使命,也是每一个科研人的坚守。在双方代表的见证下,两家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专业领域,孙中生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组是目前中国在遗传基因领域的领军团队,他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无不昭示着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的勃勃生机,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他们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此次与泰圣康源医学研究院的签约,不仅是专家人士之间的学术碰撞,更多的是让科研项目落地实施,在实践层面上走出成果,更快的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仪式最后,在场嘉宾共饮美酒,为双方的联合研究以及未来送上祝福,期待共同为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也将进一步为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研发、转化、医养、教育、运营”五位一体的全生命产业链赋予强大能量,研究院也会继续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生命科学的优质平台,力争做出民族品牌,国家品牌。

大家伙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生论坛:尖子生分享登大刊经验

还未毕业就有论文登上顶级期刊是什么体验?5月25日上午,第十二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生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京区生命科学领域七所一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尖子生聚集一堂,就自己参与的登顶权威期刊的研究进行经验交流。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康乐在活动开幕致辞时对16名报告分享者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他表示,研究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美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上,代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康乐还勉励在座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研究生期间应把目光放长远,有意识地训练自己适应高强度的科研工作节奏,为取得研究突破打好基础。借发言人分享的研究经历,可一窥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磅成果。2019年5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课题组在《细胞》刊文,揭示了基孔肯雅病毒的入侵机制。活动中,该课题组成员赵振楠与听众分享了病毒—受体结合新模式的探索过程。当研究层面聚焦到微观世界,研究者可捕捉到植物进化机制中的更多奥秘。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郭亚龙课题组博士生牛小敏介绍了团队在今年3月于《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即便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在转座子大量扩增的情况下也可快速产生遗传变异适应新环境。无论研究对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找出通用应用技术的不足并进行优化,对整个生命科学领域都颇为重要。今年3月,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课题组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高彩霞课题组在《科学》上刊发背靠背文章,用不同方法指出单碱基编辑系统在不同物种中存在脱靶效应。高彩霞课题组博士生靳帅在报告中展示了课题组探究单碱基编辑系统脱靶效应的详细过程,并就课题组今后研究方向等问题与在座听众进行交流。本次论坛由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会主办、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会承办。(任芳言)来源:科学网

多于之赢

近5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两所大学几乎年年登榜,不服不行!

在谈到国内顶级大学时,离不开“清北华五”、武中华等名词。这10校都是各类榜单前10的常客,尤其是北大清华。对此,一些人并不服气,认为清华北大是在国外培养人才,把国内最聪明的人培养出来之后送到了国外。这样的大学水平再高对社会也没有用处。这是否符合事实,在此不作评论。但在科研方面,你不得不佩服清华北大的水平。在一些学科方面,这两校的确位于国内顶尖位置。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在一些学科方面”,并非指所有学科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清华北大也不是样样都行,在科研方面包打天下。其它高校也有顶尖学科和顶级水平的科研,让清华北大望尘莫及,但这是另外一回事。对高校的评价如同对人的评估一样,往往是见仁见智,不可能有公认的确切的结论。今天只是从生命科学这个极小的视角,看一看哪些高校更加出色,也即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公认的重大科研成果。(1)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高校占有6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最近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包括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入选,这些成果解答了这些生命科学的难题,理应是行业内公认的最大成果。在公布的这十大进展方面,由高校独立完成和参与完成的就有6项,其它项目基本由中科院一家独揽,显示出中科院强大的研究能力。高校完成和参考完成的6项重大成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高校独立独家完成的有3项。武汉大学宋保亮实验室的“发现胆固醇合成机制及降脂新药靶点”;上海科技大学抗新冠联合攻关团队的“解析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发现两个临床候选药物”;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研究团队的“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的‘金钥匙’”。第二类,高校联合研究完成的有1项。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胡霁课题组以及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的“锻炼、冥想等增强免疫力的科学依据”。这是两校三个课题组完成的重要研究项目。第三类,由中科院与高校联合完成的有2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许琛琦研究组、北京大学医学部黄超兰研究组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研究组的“使CAR-T细胞更好抗肿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课题组、北京师范大学吴倩课题组和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的“锻炼、冥想等增强免疫力的科学依据”。山东农业大学(2)最近五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7校完成和参与了27项研究。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这应该算是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顶级水准了,也是生命科学界公认的成果,因为这是专业人士投票的结果。这两天,本号统计了最近五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考虑与“双一流”建设周期和学科评估周期一致),结果发现在50项十大进展中,高校完成和参与完成的为27项,涉及17所高校。详见下图。北京大学独立完成或为主完成的有4项,参与完成的有2项,其计6项。从公布的资料看,北京大学在五年期间,年年登榜。清华大学独立完成或为主完成的有5项。从公布的资料看,清华大学在五年期间四次登榜,但平均每年登榜一次。上海科技大学独立完成的有2项,参与完成的有1项。中山大学独立完成的有2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完成或为主完成的有2项。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独立完成的各有1项。厦门大学与英国机构联合完成的有1项。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海军军医大学及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有1项。首都医科大学(3)北大清华位居顶尖位置,中山大学、中国科大、上海科大次之。如果说一年的结果具有偶然性,那么五年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了。从上述统计结果看:清华、北大位居顶尖位置,不服也得服。北京大学独立完成或为主完成的有4项,参与完成的有2项,其计6项。清华大学独立完成或为主完成的有5项。两校在五年期间入选十大进展的项目不相上下,其它高校无法相比。不管对这两校有何不良观感,都应该承认这个事实。中国科大和中山大学实力强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能力自然不用说,绝对是高水平,所以独立完成或为主完成的“十大成果”就有2项。中山大学让一些人有些意外,竟然也有2项入选,但都是医学方面的,这说明合并确实能够让大学的实力变强。上海科技大学让人刮目相看。这是一所新校,是由上海市与中科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的,2013年9月30日正式批准建立,满打满算也就7年时间, 竟然也有3项成果登榜,其中2项还是独立完成。由此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中医药大学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实力不弱。这5校都有1项成果入选,而且多是独立完成(厦门大学与国外机构联合完成)。这里让人意外的是同济大学、西北工大和昆明理工三所传统的工科大学,竟然在生命科学方面有如此大的实力,取得如此大的成果。山东农大、首都医大、昆明理工等3校表现突出。这3校都有1项成果入选,而且也是独立完成。这3校是“双非”,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极为亮眼。这说明“双一流”并不完全代表实力,有的“双非”高校实力并不在“双一流”之下。从中可以看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饶子和与曹雪涛两位院士就是证明。饶子和是南开大学的前校长,曹雪涛是南开大学的现校长,他们走到哪里,就将成果带到哪里,为任职单位增光添彩。2016年,清华大学谢道昕、饶子和及娄智勇等研究的“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荣登十大成果之榜。2019年2020年,在饶子和院士领导下,上海科技大学又有两项成果荣登十大成果之榜。可惜了南开大学,自己的老校长却加入了上海科技大学。不过,南开大学还是很有福份的,走了饶院士,来了曹院士。(饶子和,1977年中科大毕业,1982年中科院硕士毕业,198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毕业,曾在牛津大学任研究员,199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工作,2003年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长,2006年5月任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原是二军医大的“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后来到协和任职,2018年1月3日转任南开大学校长,当年就为南开大学增光。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研究团队完成的“天然免疫应答与炎性反应的新型调控机制 ”荣登十大成果之榜。这应该是以协和和海军医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研究成果,由于曹院士到了南开,也让南开大学顺势登榜。厦门大学(4)从五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看第五轮评估生物学的结果。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看,生物学的结果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为A+,中国农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大、中国科大为A,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大、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大是A-,加起来是16校。这就是说,从五年前的情况看,这16校在生物学方面位居国内前列。最近五年,各高校的生物学学科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最近五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就可以略窥一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都荣登榜单。这6校除了保级没有问题之外,估计有的可能晋级,相应的自然有的会降级。毕竟博士授权高校基本未变,A类的比例未变,A类之内三档的占比也未变,出现上下波动也是正常现象。那么,五年期间荣登十大进展之榜的“非双”有无晋级的可能呢?应该是有的。不进则退,这几所大学在进步,相对来说,有的高校就在退步,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出现交替也是正常的。至于哪几所高校能够顺利晋级,则还是应该等待评估结果,毕竟决定晋级与否的因素很多,并非这一项就可以决定。但是,五年之内能够荣登十大进展之榜确实是实力的体现,是晋级的影响因素之一。网友们,今天就提供这些资料和分析供你参考。欢迎留言供大家欣赏。谢谢阅读,期待你的转发与关注。(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美波

这家“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本月地下主体开工!

要说老百姓关注的话题,“医疗”绝对排名前列。当“医疗”遇上高精尖,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又将为大家的健康带来哪些福音?今天的“扛鼎投资·市重点工程显身手”,咱们就一起去高精尖产业汇集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看看 “3个100”市重点工程之一的“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项目”进展情况吧。定位独立研究型医院2019年,昌平区与高瓴资本集团及其全资子平台高博医疗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在中关村生命园合作建设全国领先的“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项目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二期,东至医科路,南至科学园路,西至北大六院,北至玉河南路,用地面积约3.2公顷,总建筑规模约9.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8层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门诊、研究型病房、科研用房等;地下3层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用房、物资管理用房、地下车库等。发改君了解到,项目将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规划500张床位。简单来说,就是要建设一所符合国际标准、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业务、具备承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的独立研究型医院。这一特殊定位也决定了TA和一般综合性医院不同——服务对象上 ·主要面向企业、机构和专家提供临床研究及配套服务,不提供基础诊疗服务;团队结构上 ·以专家团队和服务团队为主,更加注重临床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空间需求上 ·病床全部为研究型病床,呈现“小门诊、大科研”的特点。▲项目效果图完善生命科学园创新生态体系位于海淀区与昌平区“金十字”产业走廊上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科研资源汇聚,产业生态活跃。今年10月,园区内医药科技中心项目将全面投用,目前已吸引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果转化基地等重量级机构、平台落户。那么,“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项目”的建设,又将给园区带来哪些新鲜变化呢?提高创新成果研发转化效率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布局实体肿瘤、脑神经科学等优势领域,建立从早期临床试验到药品注册上市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企业临床研究周期长、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助推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化项目将与全球顶级医疗机构和院校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引入与世界顶尖水平接轨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对标国际标准,建设病理诊断中心实验室、中心检验实验室、中心影像室等关键研究平台,优化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质量控制体系,降低药物国际注册上市成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项目的落地也是社会资本助力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成果,有助于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向北京市相关产业聚集。说了这么多,这个“不一样”的医院进展如何了呢?▲施工现场图据了解,项目已于今年3月正式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土护降施工,土方清运已完成50%,预计9月底前启动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项目计划2022年底建成运营。发改君了解到,项目稳定运营后,每年可承接400-600个临床试验项目,推动100种以上新药加快上市,让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苴布之衣

北京脑科学中心来了!

由北大教授饶毅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出任联合主任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脑科学中心”),3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宣布成立。建设北京脑科学中心既是落实中央关于设立“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战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中心将采取全新的体制、机制,吸纳海内外顶尖专家,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研究、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脑认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等携手共建,打造国家一流脑科学中心3月22日上午,北京脑科学中心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执行理事以及理事成员,审议通过北京中心章程。理事会之后,召开了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会。会议由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主持,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相关负责人,以及华为、品驰医疗、北陆药业等企业代表出席会议;科技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同志和北京市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介绍了北京中心的筹建工作进展,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据悉,八方本着“战略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从建立存量资源整合与新增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互补与双聘双赢机制、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联合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为国家创新战略做出贡献。建设脑科学中心,北京有底气脑科学,是研究脑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被称为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成为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世界各国相继启动脑科学研究计划。我国早在2006年就开始前瞻布局脑科学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八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更是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我国的脑科学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其中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重点方向之一,重点围绕脑认知、脑医学、类脑研究开展研究,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脑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北京在脑科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类脑研究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发展,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落实国家脑科学领域的战略布局,加快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落实重大项目,北京市先期成立北京脑科学中心,以积极承接和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相关任务,完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科学布局,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北京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北京脑科学中心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有益探索,它将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机制凝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以跨学科交叉的形态创造出更多重大成果,形成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北京脑科学中心未来将瞄准世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和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急需,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整合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北京脑科学中心将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方向,立足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搭建关键技术平台,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研究、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脑认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北京脑科学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创新体制机制,人员薪酬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在组织架构上,北京脑科学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北京中心的决策机构,由北京市政府部门、相关优势研究机构组成,下设评估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并按照相关规定设立党组织。在运行机制上,北京中心打破原有的科研单位编制化、工资额定化的模式,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机制,引导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北京中心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同时建立产权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设立研究与成果转化基金,并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在保障机制方面,由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通过央地联动、市区联动,为人才营造“类海外”的科研环境,并将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和服务。据悉,北京脑科学中心将围绕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及国家脑科学计划“一体两翼三大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汇聚和培养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脑科学领域高水平研究创新,产出一批“领跑型”原始创新成果,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有机链接,将北京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机构,发挥北京中心在国家脑科学计划中的引领作用,将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脑科学研究中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龚旗煌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张学等共建单位代表对北京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要发挥各自在人才、学科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北京脑科学中心的发展。

天职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启用

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正式启用。 石壹 摄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 于立霄)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以下简称转化基地)启用典礼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举行,百济神州、华辉安健等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为首批入驻该基地的企业。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园区新投用的医药科技中心5号楼作为转化基地。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该基地的启动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系统化、市场化、多元化,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的积极尝试,将集中支持一批市场需求大、创新成果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在北京转化落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希望双方加强合作,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开创新项目,特别是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突破、重点项目落地、前沿技术国产化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表示,此次入驻的百济神州与华辉安健两家公司均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做出了贡献。他说:“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相信未来随着生命科学、生物科技以及自身的发展,园区将成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主阵地。”首批入驻的科技企业、华辉安健董事长李文辉表示,华辉安健将在新的平台上继续聚焦肝癌和肝炎病毒及相关领域,以原始创新为基础,重点开发具有全新靶点和机制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据介绍,继此次首批企业入驻该基地后,还将陆续有更多科研成果孵化转化项目入驻该基地。赵长山表示,转化基地的正式启用,是中关村发展集团“轻资产、强服务”的机制和创新服务理念的全面体现,是建设国际一流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的一次全新探索。未来,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将全力提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服务水平,完善创新生态,把园区建设成为中关村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完)

莫不中音

这4所低调的211大学,校长由聘请的顶尖专家担任,比较罕见!

云南大学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两院院士是师资队伍中最顶尖的高层次人才,在985高校中并不罕见,但在211高校中,尤其是政策性211大学当中,就比较罕见了。目前中国有4所很不起眼的地方性211大学,校长是由聘请的两院院士担任。一,云南大学方精云院士目前云南大学校长是由中科院院士方精云担任,方精云院士是安徽怀宁人,民盟成员,其本科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在日本信州大学和大阪市立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助理研究员做起,先后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了百千万人才工程,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从1997年6月起,方精云院士进入北京大学工作,担任北京大学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后又历经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学术所长等多个重要岗位,于2019年4月被云南省委聘请出任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测算,并为中央政府制定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了咨询建议。二,海南大学骆清铭院士目前海南大学校长由中科院院士骆清铭担任,骆清铭院士是湖北蕲春人,本科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骆清铭在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并兼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实力是很强的,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国内领先水平。从2007年8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直到2018年9月被海南省聘任为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一直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生物结构、功能及多分子事件信息获取方面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4月,海南省对骆清铭院士予以表彰,给予一次性人才补贴300万元奖励,及相关待遇保障,这在国内高校中还是比较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海南省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望。三,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目前贵州大学校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担任,宋宝安院士是湖南益阳人,植物保护和农药学方面的专家,其本科和研究生先后就读于贵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农药创制与有害生物控制,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我国众多农药企业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3月担任农业部农药管理专家指导组组长,5月份出任贵州大学校长,多年来宋宝安院士培养出博士后、博士与硕士百余名。所领导的团队荣获国家专业技术先进集体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带动贵州大学化学学科成为ESI全球前1%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第四,青海大学王光谦院士目前青海大学校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担任,王光谦院士是河南南阳人,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1992年开始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9年底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13年7月被青海省委聘任为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主要从事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研究,围绕黄河断流、悬河决口、水土流失三大问题以及长江三峡泥沙问题等,解决了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其科研成果还应用在四川汶川地震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及应急除险中。云南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和青海大学都是省属的211,校长自然也是由省里面决定任命的,这几位院士,除了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算是本校的“老人”外,其他都是从省外名校聘任来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所在省份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

常绿树

2020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之大变局,你准备好了吗?

前言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类似于芯片技术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和国家竞争战略价值。过去三十年间,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地位,而本土品牌则经历了从羸弱起步,到群雄混战,再到头部聚拢的三个发展阶段。2020 是本土品牌悄然弯道超车之年,从进口绝对垄断到本土局部领先的大变局,你看到了吗?你准备好迎接这种转变了吗?本期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一、定义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是为生物相关科研实验室、生物医药企业、现代农业育种等应用领域提供仪器、试剂耗材以及相关服务的企业统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以基因组学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方向:PCR、qPCR、数字 PCR、测序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等;2)以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化学方向:蛋白质分离纯化、ELISA 和 WB 检测,蛋白质芯片,微流控等;3)以细胞培养和分析为代表的细胞生物学方向:培养基、血清和培养设备,流式细胞分析和分选、转染技术和显微分析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一定在生命科技领域产生;而生命科技革命的发生必须依赖研究工具行业的重大突破。二、国外行业现状和进口品牌发展历程国外生命科技研究工具行业集中在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食品、医药企业萌芽,经过几十上百年持续研发和市场投入,不断并购整合,到今天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格局:品牌数量少但高度垄断,几乎都是上市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在各赛道中具有绝对的优势。1美国品牌Thermo Fisher:Qiagen(天根),Invitrogen,Appliedbiosystems,Iontorrent, Gibco,MolecularProbe 等品牌;Danaher(丹纳赫):Beckman Coulter Life Science、 SCIEX、Pall、 Leica Microsystems、IDT、Molecular Devices、Phenomenex 等品牌;Biotechne:R&D,Tocris,Novus,PrimeGene 等品牌;Corning 生命科学:Axygen 是其子品牌;VWR;GE 生命科学;Illumina;Agilent;Bio-Rad;NEB;CST,Santa,Promega 等品牌。2欧洲品牌Roche:Kapa 等;EMD Millipore(Sigma-Aldrich):Merck、Millipore、SigmaAldrich 等品牌;Eppendorf;Abcam;Lonza;Jena 耶拿等。3日本品牌Takara,Toyobo,岛津、MBL 等。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区域的品牌商,在中国占有 85% 以上的总体市场,不少领域是 100% 的垄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受 2020 年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影响,进口品牌的地位,正在经受本土品牌的挑战。三、国内行业现状和本土品牌发展历程中国本土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发轫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中国政府引入海归报国,生物技术研究也从国外引进到国内,伴随的研究工具也逐步引入国内。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生物研究工具从完全依赖进口,到本土品牌萌芽诞生,逐步壮大,到今天形成了以多个代表性企业突围的格局。尤其是经历 2020 年新冠检测的洗礼,本土品牌有了巨大突破,展现出弯道超车的良好态势。1代理为主流的前二十年(1990-2010 年)进口品牌几乎都是上世纪 90 年代或者 2005 年前通过合资或者独资进入中国,这个阶段国内实验室都是通过代理公司获得进口产品。头 15 年是行业代理商发展的黄金年代,最早的「华美」,再到香港「老四家」,再到大家熟悉的「基因、晶美、中原、吉泰」等一批优秀代理品牌。2000-2010 年中国经济一路高歌,中国生物研究经费投入水涨船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其他区域增长停滞变缓,而中国市场这边独好,进口品牌在中国连续多年都录得两位数的增长!以至于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整体规模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由于行业经费充足,财富效应明显,代理公司不断裂变成更多小公司。同时,生物科研工具行业付款方式渐渐转变——实验室从拿钱去买试剂,到从试剂公司赊销——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2010-2015 年随着进口品牌频繁收购整合,品牌集中度更高,逐步开展直销。不少代理公司失去代理权,被迫转型:深耕终端,加大物流配送,扩大代理数量。不少优秀代理公司(比如深圳达科为、上海优宁为、杭州联科等)逆势发展成功登陆新三板。这一阶段本土品牌处于萌发和探索阶段。2002 年王春香博士在北京创立天为时代,2005 年被 Qiagen 收购后变成天根品牌,这个成功案例激发了很多能人志士加入到探索本土化道路上,开始涌现出多个优秀的本土品牌:全式金(2005 年),康为世纪(2007 年),上海翊圣(2009 年),爱博泰克(2011 年),诺唯赞(2012 年),北京聚合美(2016 年),苏州莫纳(2018 年)等。2本土品牌崛起的近十年(2010 -2020 年,新冠疫情前)2019 年底前本土品牌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所占市场份额不到 5%-10%。生存压力倒逼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经典的成功案例。比如,分子生物学基础试剂 2x Taq PCR mix。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天为时代推出相应产品,后面不断有本土品牌跟进,使得该产品价格从最初 150 元 1 mL 到现在的 10 元 1 mL。在这个单品上,目前已经几乎看不到进口品牌的身影。而且聚合美还在不断的改进这个产品,从光速 mix 到超光速 mix,让最普通的产品绽放出新花,极大提高了 PCR 效率。同样,荧光定量 PCR mix,随着本土品牌掌握了 Taq 酶抗体的制造,性能更优的荧光定量 mix 将市场逐步从进口品牌转移到本土品牌。耐高温快速反转录酶技术的本土化,反转录试剂盒市场(RT-PCR)也正从进口品牌转到本土品牌。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qPCRmix 和 RT-PCR 市场将如同普通 PCRmix 市场一样实现本土市场国产化。此外,超保真酶和无缝克隆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本土品牌大大扩展了国内实验室的选择性,并能节约大量科研经费。3本土品牌弯道超车的 2020 年(新冠疫情后)2020 年新冠疫情是个分水岭,疫情前本行业知之甚少,新冠疫情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的金标准。本行业技术从实验室到检验科,一步之遥,一证之遥!风险资本也看到了巨大价值,纷纷挖掘其他爆发技术或者可投赛道,二级市场新冠检测相关的股票不断翻番。今年中国率先从新冠疫情中复苏,借助新冠检测东风和国内新冠防控政策,本行业头部企业首次进入舞台中央。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冠检测手段更新迭代,比如,康为世纪的「瞬提」3 分钟柱法提取新冠 RNA,「飞磁」5 分钟磁珠法提取新冠 RNA 和「滴敏」一管化 15 分钟检测新冠等等。不断扩大的产能带来订单,也带了未来发展的资金和市场,不少企业筹备上市。本土品牌砥砺前行 15 年,或许终于等到了爆发期。随着头部企业即将上市成功,行业的游戏规则和未来或将随之而变!四、2020 年行业大变局的新思考1本土品牌发展的自身局限和外部障碍本土品牌在 2020 上半年依赖新冠检测产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必须深刻认识到品牌的马太效应和长期效应,进口品牌或许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依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不少本土品牌还在同质化竞争中挣扎。带领企业真正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要从思维上做出转变,才能带动行动的转变,只有自我突破才能创新未来。国内科研环境对本土品牌认知还存在不足,在国外接受教育或有过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因实验的延续性和使用习惯,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试剂作为参考出实验结果,不敢贸然更换。改变使用者对本土品牌认知,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提升自身产品实力是必经之路!科研采购的平台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对科研经费的流向透明化,这是非常好的趋势。但受限于推广经费的本土品牌,在平台上的曝光机会很少,而新冠疫情导致线下几乎切断了发声渠道,品牌的推广成本会变动越来越高。所以,如何适应新冠疫情后,人们行为的变化和实验室管理措施的变化,是摆在每个品牌面前的难题。2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制造转移到中国是必然趋势从最初的玩具鞋帽等低端加工,到后来的电子电脑手机等产业转移,中国一直为世界制造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全球工业体系齐全国家。生物研究工具行业是否会发生转移呢?我们的发展是否能为全球制造出性价比可靠的产品呢?我们做好这个准备了吗?2020 年新冠疫情,从病毒采集管,到核酸提取纯化,到核酸荧光定量检测,再到胶体金抗体检测等等,本土品牌从原料到成品,无不发挥着中坚力量。这些或许标志着试剂领域的产业转移正在真实发生。新冠疫情后,NGS 建库试剂盒、IVD 原料酶和制剂等,本土品牌是否能继续突破呢?3「单点突破,人才集聚」仍是本土品牌创新发展的法宝生物科研工具行业覆盖面广,没有哪家能做全做好所有产品。必须承认,本土品牌无论从研发底蕴、品牌历史、资金实力上和进口品牌有非常大的差距,短期内不可能全面超越,单点或者局部超越是可能的。研发上必须根据自己专长,寻找最能发挥优势的突破点着力。每个本土品牌应该选择几个核心品类攻坚,减少内部冲突,最终实现联合突围。品牌推广上,利用各种「自媒体渠道」吸引专业粉丝,利用互联网打造爆款,以点带面找到突破口,如何跟平台方合作,渗透到真正的终端使用者,将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最终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打破创新的掣肘。中国历来科研强,企业实业弱,企业环境无法吸引足够的科研人才,导致产业学术是脱节的。作为崛起的本土品牌,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弥补人才短板,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五、写在最后中国生物相关市场规模等各项参数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本土行业中还没有一个真正 A 股上市公司,谁能成为本行业的第一股?我们拭目以待!缩小差距,需要科学家,企业,资本,政府等多方发力,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时间高强度投入。中国生物行业这座大厦能建多高,当下基础和用料是关键「武功深厚则无畏,创新不断则自由」!中国生物科研工具的自由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创新才能获得!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限于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