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燃料电池用氢标准与工业用氢标准迥异专家:氢气质检谨防标准错配其德天杀

燃料电池用氢标准与工业用氢标准迥异专家:氢气质检谨防标准错配

相比广受关注的加氢站应用等环节,氢气检测这样的细节却往往被人忽略。然而,对于产业的发展和完善来说,对细节的关注不可或缺。目前,氢气标准有GB3634《氢气》第1部分工业氢气、第2部分纯氢、高纯氢、超纯氢,以及GB/T 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而氢燃料电池用氢应该符合GB/T37244-2018标准,但不少企业并不了解两类标准之间的差别。搞错标准,很可能对氢燃料电池寿命造成致命影响。“各家氢气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不一致,直接影响接下来的生产制造”“可能是不同检测机构设备不一样,导致结果有区别”……日前在一个氢能发展论坛间隙,几位燃料电池设备企业人士的“吐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相比广受关注的加氢站应用等环节,氢气检测这样的细节却往往被人忽略。然而,对于产业的发展和完善来说,对细节的关注不可或缺。是否真的存在氢气检测结果不一致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检测机构鱼龙混杂,还是检测标准不统一?依据标准不同可致检测结果大不同日前,记者分别联系了两家气体检测机构,咨询求证此事。“从实验的角度来讲,氢气采集的环境和方法,包括采集单位具体的资质和手法不一样,都会对结果有影响。”复达检测集团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就算是同一台制氢设备也不会制造出完全一样的氢气。检测机器材质的不同及设备差异也会影响结果,但基本会保持在误差范围内。检测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所谓科学就是检测的结果不可能一模一样,有细微差别属正常,但这不表明检测结果不一致。”北京清析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员则对记者说:“氢气目前分为工业用氢和燃料电池用氢,分别已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出台,依据标准进行检测,不会出现检测结果迥异的情况。”据了解,2017年氢标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氢能产业联盟,并组织起草发布了三项团体标准,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目前已转化成国家标准,并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一位检测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氢气的用途各异,标准也不同,有工业用氢标准、燃料电池用氢标准等,所谓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很可能因为依据的是不同的检测标准。”燃料电池用氢指标有特定要求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秘书长洑春干向记者进一步揭示了症结所在,“目前,氢气标准有GB3634《氢气》第1部分工业氢气、第2部分纯氢、高纯氢、超纯氢,以及GB/T 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而氢燃料电池用氢应该符合GB/T37244标准,但不少氢气供应商及加氢站不了解两类标准之间的差别,而简单地认为只要是高纯氢即可。其实两者差别很大,搞错标准,对氢燃料电池寿命将有致命影响。”“如果不满足燃料电池使用标准,会对燃料电池的功率和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北京亿华通副总经理于民向记者表示,“亿华通要求其燃料电池必须使用水电解制取的氢气,因为水电解制取的氢气不含硫成分。”“由于GB/T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对氢气中硫含量要求很严,因此对其检测分析技术要求很高,大部分检测机构做不了。”洑春干进一步表示,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些加氢站的氢气供应商不按要求全样检测其氢气质量,认为满足高纯氢的指标即可,于是出现哪里的氢气价格便宜就去哪拉氢气,然后送给加氢站。“燃料电池催化剂比较容易受一氧化碳等杂质气体毒化,而工业上产生氢气主要通过水蒸气重整方式,会有很多一氧化碳。”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制氢和储氢的业内人士指出,“氢的来源不同,含的杂质不一样。根据氢气的使用场景,对其压力、纯度等指标的要求也不同。”复达检测集团相关人员在采访中也对记者表示,若氢能行业发展快,也可能出现国家标准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现象。对于企业来说,必须符合要求和规定,在充分了解自身产品和项目的基础上按照指定的方法来做系列检测。以企业行业标准推动国家标准建设一方面,氢气供应商不按要求全样检测,从而导致用氢环节对检测结果产生疑惑;另一方面,现有标准为行业提供科学可靠的参照却并未收获全效。问题出在哪里?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氢能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机构主要有4家:分别是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用高压燃料气瓶分技术委员会。各机构所推的标准难以避免交叉重叠的现象。除了个别环节标准交叉重叠外,同样也存在某些环节标准缺失的问题。“我国现有与氢相关标准91项,其中最多的是燃料电池标准,有37项,而制氢环节标准和加氢站相关的标准比较欠缺。” 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究员杨燕梅在“2019新型制氢技术与加氢站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氢能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技术及产品的升级更新快,所以氢能标准化面临很大的挑战。”杨燕梅进一步表示,要建立标准、检测、认证一体化的国家质量基础体系,从而加强氢能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氢能产业高速发展。同时,“通过企业和行业自身力量,推进整个标准的制定和细节实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洑春干认为。当下,氢能正受资本热捧,而着眼未来,氢能产业的坚实发展,终将受到数据拷问,靠理性坚持,以严谨制胜。“目前国家对氢能的肯定与支持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以施展和发力的空间,同时,就氢能行业自身来讲,且行且思,边做边改,企业标准可以先行先试,继而推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设,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

奇怪!同一种产品,机构检验结果竟然完全迥异

目前,遵义一家医药保健品厂遭遇了烦心事,其一个批次的中药类保健产品在成都屏山县销售时,被当地食药监部门抽查送检,认定含有西药成分阿司匹林。但是,同样的产品,厂家和律师事务所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结果迥异,未检出阿司匹林。中药保健品被检出含阿司匹林含与不含,涉及到刑责的追究与否,事关重大!据了解,去年10月27日,屏山县食药监部门在该县例行检查时,对该保健品屏山专卖店销售产品进行了抽检,同年11月15日,接受委托后,宜宾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出具检验报告书,结论是,该中药类保健品含有阿司匹林,屏山食药监部门随即将此案移交当地警方侦办。进入司法环节后,深圳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接受委托,对该保健品进行了检验,结论依然是:含有阿司匹林。根据这一结论,意味着,厂家及销售商涉嫌生产、销售有毒不安全食品。随即,涉案的7名人员被刑拘,其中,两人目前已取保。相同产品检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鉴此,厂家引起高度重视。该厂负责人陈鸿先说,多年来,企业守法经营,从未出过纰漏,为什么产品会含阿司匹林?由于问题出现后,该批次产品被查封,所幸,企业生产时留样室还留有样品。为证清白,该厂从遵义的客户手中找到该批次的产品连同样品,先后送到具有检验资质的贵州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贵州省食品检验检测所以及上海复昕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验,结果与屏山方面出具的2份检验报告完全不同:未检出阿司匹林。此后,厂房委托代理人介入此案,并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委托北京清析技术研究院进行检验,结论是:未检出阿司匹林。当事企业提出质疑那么问题来了,6次检验,4次结论相同,2次结论与之完全相悖。值得一提的是,厂方指出,屏山方面委托深圳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出的检验报告出现令人费解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红框中为被检出的阿司匹林含量一、报告显示,该产品阿司匹林含量下线为每公斤小于2.12毫克,即不含阿司匹林。也就意味着,小于2.12毫克,该产品是检不出阿司匹林的,便为合格产品。但是,在合格与不合格产品的抽样检验中,0.47毫克的阿司匹林都被检出并被认定含量,而0.47毫克远远低于2.12毫克这一下线。这是为什么?二、引发本案的首份检验报告出自宜宾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但这份报告只有结论(即含阿司匹林),而没有数据支撑,页面也只有一页,而其余几份检验报告都是多页,且含有检验数据。专业人士的说法是,没有数据支撑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单页检验报告何以出现以上情况?就此,3月23日上午,陈鸿先拨打屏山县食药监部门的电话予以咨询,然而,一连拨打多次,电话虽通,但无人接听。其中一次接了,但没人说话,感觉电话被人提起后就将话筒放在一边,不予理会。事实上,针对不同的检验结论,今年2月和3月,厂方两次向屏山警方递交了重新检验的申请,但回复是:不予受理。对此,屏山警方办案人员说,重新检验的前提是:警方委托的检验,环节出错。但警方认为,检验环节没有问题,所以才对厂方重新检验的申请不予受理。此外,办案人员说,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检验结论,但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应以警方委托检验的结论为准,即含有阿司匹林。不过,办案人员说,有鉴于检验结论存在不同,厂方应向警方提交检验报告的同时,应一并提交检验机构的资质,以便在案件公诉和审判环节提出异议并予辩论。律师观点针对上述情况,贵州乾锋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国彬说,公安机关对涉嫌犯罪的相关物证进行鉴定,涉及取样、送检、将鉴定结论告知嫌疑人,嫌疑人不服鉴定结论有权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异议并申请重新鉴定。上述事件的争议,主要在于送检材料的取样不同:公安机关用查封扣押的涉案物品取样送检,厂家用同批次产品取样送检。刑事案件中,应用查封扣押的涉案物品取样送检,除非厂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该送检产品属于被假冒或在流通、存储过程中遭受过严重污染。此外,秦律师认为,导致鉴定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送检样品因素外,鉴定机构有无相应资质、适用的检验标准、检验方法等都可能导致鉴定结论不同。若厂家提出异议确有理由,即便错过了公安机关告知鉴定结论时的异议期,在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重新鉴定申请。我国刑事案件的审理标准是排除合理怀疑,申请重新鉴定的理由充分,通常都会得到支持。

泾流之大

云南宙雨消防新品捷报频传,未来可期!

2020年结束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回首这一年,无论是宏观的社会、经济,还是微观的个人、企业,都经历了诸多考验,我国的消防产品目前已经成为充分竞争、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宙雨消防系列产品正以其革命性的性能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壮大。唐苑雯博士2020年6月2日,历经了三年半的时间,宙雨公司80余科研人员在唐苑雯博士的率领之下,投入几千万研发经费,进行了数万次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弱碱性、阻燃、灭火、理想的绿色消防产品—宙雨阻燃液。自云南宙雨消防成立以来已经签署了多家代理,在市场上反应一级良好。云南宙雨消防科技有限公司与多家地市签宙雨阻燃液的问世,填补了国内外弱碱性阻燃产品的空白;经“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内最权威检测机构】、“上海华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清析技术研究院”检测检验,材料燃烧性能达到B1【我国国家标准GB8624-2012 将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分为以下几种等级,A级:不燃材料(制品) B1级:难燃材料(制品) B2级:可燃材料(制品) B3级:易燃材料(制品)】级的燃烧性能要求【其中B1级为最难燃烧等级】。同时,在现场灭火的试验中,与水基型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剂、泡沫、清水灭火剂灭火对比过程中得出,宙雨阻燃液灭火效果优异,灭火速度快【是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速度的5倍,泡沫灭火剂灭火速度的3倍,水基灭火剂灭火速度的2倍】、一次性彻底灭火、不产生有毒烟雾、彻底灭烟、灭火后不复燃、无二次污染等卓越特点。宙雨系列阻燃液,采用纳米级【1纳米就是0.000001毫米。纳米科学与技术,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研究的是以控制单个原子、分子来实现特定的功能,是利用电子的波动性来工作的;目前,我国在纳米材料学领域取得的成就高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充分证明了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氢氧化镁为主要原材料,通过纳米级的液体渗透技术,全方位渗透到可燃物分子结构之间,在分子间形成氧化物薄膜保护层;在火源持续烧灼或高温烘烤的情况下,分子间的保护层不断氧化、发泡;析出可见强吸热保护层【氧化物薄膜】,完全包裹可燃物,彻底将可燃物与助燃物【氧气】隔绝;直至可燃物完全碳化,耗尽可燃物内部的焦耳热能,达到全面阻燃。宙雨系列阻燃液产品优势:一.弱碱性全球唯一的弱碱性阻燃产品【无腐蚀性】,其它所有灭火液体都呈酸性,有腐蚀性,应用范围受限。二.性质稳定高温下不发生任何分解,低温-55℃不结冰,效果不衰退,性质非常稳定。三.绿色环保纳米级全面渗透,阻燃、灭火效果优异且无毒无害【经检测达到饮用标准】,对环境、动植物无任何危害,绿色环保。四.效果卓越1.阻燃效果优异:将可燃、易燃物处理后,即达到B1级燃烧性能。2.灭火速度优异:灭5.2L汽油火只需4秒【试验结果】且不复燃,远远领先于其它灭火产品。五.使用简单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可用喷洒法【直接喷洒灭火】、浸泡法【将可燃物浸泡后干燥处理】、灌装法【消防车或其它可加压容器喷洒】、融合生产法【作为阻燃剂添加到需要阻燃的产品生产线中,达到阻燃效果】、涂装法【形成防火涂层】、现有设备使用法【就地取材,用现有的设备、工具喷洒】。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生产、生活、用火、用电增多,各种化工产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大量使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带来许多不安全的因素,火灾事故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其实,只要人们掌握一定的消防常识,懂得常见的家用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扑灭初期火灾的措施,是完全有可能把火灾扑灭在萌芽状态下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一些常见消防器材的性能、适用范围以及其使用方法。同时可以在消防产品说明中了解到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生活中的防火措施。所以,高质量的消防产品往往可以在关键时刻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鱼丽

“医研企”联手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发展 法律界限不清晰或会形成双刃剑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近年来,政府投资、生物技术与健康档案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将精准医疗从概念阶段推进到临床应用。资本和人才的涌入,促使药物研究、基因测序、移动医疗等领域掀起精准医疗商业化、产业化的热潮。据记者了解,已经有约15%肿瘤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经过21世纪现代科技和生物医学迅猛发展,健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医疗机器人等技术均显著改变了当代医学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诊疗策略、技术特征,乃至医疗服务的业态,在其以下应运而生的精准医疗是一种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特征、适应社会健康需求的全新医学理念和医疗范式。”近日,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郑力在“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中心启动仪式暨智慧医疗研讨会”上表示,为了更好地培育精准医疗的创新成果,由九位院士领衔在精准医学研究院下成立医工结合的六大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临床大数据中心、数字医疗与医疗机器人中心、人工心肺中心、智慧健康中心、医学转化影像中心以及可穿戴/可植入医疗设备中心。据记者了解,随着医院、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对精准医疗的资源投入,大数据将持续发挥精准医疗发展助推器作用,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发展。构建“医研企”创新联盟所谓精准医疗,就是通过准确的决策和精确应用适宜的方法,实现每一个就诊病人的医源性损害最小化,而病患获益最大化,最后实现人文化和科学化的医疗,让病人得到最佳的健康效应。据记者了解,全球的健康医疗支出越来越大,但健康现状现在仍然很不乐观,2018年全球死亡人数是5470万。“全球死亡原因,除传染病、孕产妇、新生儿和营养不良占18.6%,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代谢性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占死亡原因73.4%,因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构成全球健康最重大的威胁。”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表示,疾病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全球有10%的GDP用于医疗支出。就我国而言,我们健康服务水平已经跻身到全球第52名,但全国在2017年仍有986万死亡人数,那么,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哪些?就此,董家鸿表示,中国前10位死亡原因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癌、交通事故的伤害、胃癌、老年性痴呆、新生儿疾病,以及高血压、心脏病。为此,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和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将作为精准医学研究院重大的主攻方向。据记者了解,精准医学研究院还将吸纳医药、科研创新企业,构建“医研企”融合的创新联盟,从临床问题与市场需求(Bedside)出发,借助医工结合的实验室研究(Bench),完成前沿科技的临床转化应用,进一步研发出服务于民众(Customer)的健康医疗产品。“在这样一个医研企融合BBC模式下,我们还将和企业以及学校里的一些具有孵化器功能的研究院紧密合作,要和深圳研究院、技术转移研究院、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天津高端研究院合作,作为精准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向产品转化的孵化和研发的联盟。”董家鸿表示,在临床研究中心下还将进一步设前瞻性临床数据库、纵向队列的数据库、临床药物实验中心、研究型病房,打造一个全方位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科学研究的平台,来推动医工结合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框架尚需完善不可否认,精准医疗将有利于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的个性化,提升成功概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带来患者个人隐私,尤其是基因信息保护的问题,为此,及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框架及具体规则成为当务之急。据记者了解,由于精准医疗需要采用更精准、个性化,结合现代化的手段,包括基因检测等,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和预防和诊断措施,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患者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由此可能会引发患者信息泄露、被不合理利用等法律和伦理风险。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基因信息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十分零散,主要分布在民法领域,包括合同与侵权两大途径。“精准医学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穿戴设备采集数据,有一个患者隐私保护问题,采集数据是归患者所有还是归采集公司、还是归医院所有?后期利用数据的交换和合作转让问题,以及研发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表示,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是产品责任,过去这些医疗机器都属于工具,它的损害一定是由产品设计者、制造者来承担,但是,如果加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之后,造成的损害到底应该是谁的责任?是产品的责任,还是智能主体的责任?这些都会引发法律的变革。其实,包括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基因编辑、器官移植等等一系列法律问题不解决的话,这些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技术,都很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甚至,科技的双刃剑或会显示出破坏的效应。据记者了解,健康中国和治中国都是中国的战略,法治中国+健康中国就是医疗法要研究的问题。而就在7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信息司司长毛群安在CHIMA2019医院信息领导力论坛上表示,“我国智慧医疗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很多公司和有实力的医疗机构都进入到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业界在科研、临床、服务等方面进行布局,特别是辅助诊断和治疗方面,成为创新的热点。”就此,毛群安建议,医疗健康大数据利用,存在法律、管理、技术规范等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平衡,也就是,既要推动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在AI方面抢先,又要保证信息安全。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非臣之罪

5G已来,8K起步!多地提前布局超高清成像产业

(图片:嘉宾现场观看中国艺术体操队唱国歌8k视频)经济观察网 程海瑞/文 高清、超高清、4K高清,这是近几年显示技术的重大飞跃,你能想象比高清更清晰数十倍的8K高清吗?近几日,一场利用“5G+8K+5.1环绕声”进行体育赛事直播的体验活动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这场直播由国内新晋的体育垂直媒体平台——北京体育大学北体传媒联合数十家高科技公司举办,旨在利用5G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为屏幕前的观众提供了8K视频的高分辨率、逼真的成像还原、沉浸式的临场感觉和近距离观看舒适感的场景。在显示产业中,人们对视像化的追求就是最大限度接近人眼观看的效果,随着4K视频不断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8K产业必将是未来探索的方向。而所谓8K技术,即屏幕上每一条水平线充满了约 8000 颗像素点,其总像素数量相当于我们平时看到的高清画面的16倍。8K来了“8K的成像跟我们视觉是基本接近的,我们可以想象,有了8K超高清以后,我们所看到的虚拟世界,跟我们的现实世界应该说越来越接近了。”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体育赛事制作与转播实验室主任李岭涛表示,从这个大的应用场景来讲,它是虚拟世界跟现实社会链接的桥梁,从这方面延伸下去,它会有无数的应用场景。李岭涛说:“这个高科技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我想象不出它有多少用处来,这就是它的魅力。”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赛事制作与转播实验室主任李岭涛这几年,中国显示产业已进入以超高清、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仅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到2亿,到那时,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将取得突破。3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随后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湖南、重庆、四川等地迅速响应,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行动计划,超高清视频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对于用户对8K视频的认知,北体传媒联合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正在进行市场调研,针对用户对于大屏使用习惯、8K的认知、购买8K电视意愿以及对于8K画面的全景、特写、慢动作的感受以及8K视频的播放场景等等。这些调研结果也将为超高清节目的开发以及探索“5G+8K”的应用场景落地提供参考数据,助力超高清视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方向。当8K走近时,以用户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更能挖掘8K视频价值和应用场景。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之后,我们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在政策引导和各方资源积极投入下,如何全面着手布局8K产业?场景据介绍,8K摄像系统除了清晰度和画面的解析度大大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信息量。在4K视频时代,基本是以线性叙述时间为核心,但是8K的空间性更强,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部分,可能都有信息传播。无论是远景、近景,视频传递的信息都更加饱满。目前,很多专家都认为,8k高清对于体育赛事的直播具有天然优势,因为体育赛事的快速变化只有通过超高清的直播,才能传递全方位的信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4K视频呈现时,你只能了解这个事情怎么样;而8K最大的不同在于,你会发现这个事情在什么环境,什么空间,什么状态当中发生的,周边与它的关系是什么,都会有非常不同的全方位体验。在不久的将来,当5G走进日常生活之后,传输媒介的强大会使C端用户对于8K视频获得感增强,沉浸式全方位的体验实现,可以让我们对于新的商业场景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以前我们必须到现场去看比赛,以后我们可以到剧场里看比赛,那种效果跟现场差别不是很大,从技术上来讲,用3到5年的时间完全有望实现。”李岭涛表示,“ 8K关键是要有应用场景,大家都用起来之后,成本降低了,市场就推广得快。”日前,上海市已提出的“5G+AI+4K/8K”应用示范工程,将超高清视频产业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智能制造、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应用深度融合,布局超高清视频在航天、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北京也在积极推动8K超高清示范应用,将选取影院等场所试点8K超高清文化演出、体育活动直播等商业应用,选取住宅及特定公共场所试点布局8K超高清传输系统、机顶盒及显示终端,开展区域性示范直播、点播实验……布局按以往的技术迭代革新经验来说,一旦应用场景产生之后,使用成本的降低会使市场迅速推广,进而完善产业布局。而对于8K,每进一步似乎都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现在8K大部分的设备,基本没有达到量产的状态,而形成大规模应用要有成品。对于用户来说,成品意味着整个链条从信号采集、制作到播出,通过有线电视或者无线传输,再到用户的C端,每个环节都必须达到8K的技术标准。如前文提到的“5G+8K+5.1环绕声”体育赛事直播,怎么把5G网络、8K技术和环绕声融合在一起,在这场直播中就需要克服多个设备、不同系统、不同标准之间如何兼容的难题。8K实现量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技术设施改造,但由于成本高昂,现在还很难实现。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8K技术的期待,即便还有2年多的时间,李岭涛预测,“到那时候,8K要形成大规模应用,我觉得还不太现实。”如何使8K视频规模化、产品化生产,很多城市在重点区域率先推出解决方案。上海实施“5G +4K/8K+AI”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及重要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开展“5G+8K”超高清视频实时转播试验等创新应用。除此之外,四川省提出到2022年,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有望超过3500亿元;重庆要打造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在超高清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企业也合纵连横,探索新模式。京东方与华为牵手,联合自主研发终端;长虹与中国移动5G创新应用中心合作创建了5G智慧制造工厂,并加入了华为主导的华为海灵生态圈,在内容上与腾讯达成了战略合作;中国移动咪咕在上海启动“5G+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基于整体市场、产品成熟度及技术发展等指标的研判,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19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产值在1.5万亿元左右。在5G加持下,信息视频化、视频超高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4K正在普及,8K已经起步。

夫何修焉

《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8月3日施行 “标债”“非标”界限更清晰

央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记者张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作为资管新规的重要配套细则,由央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以下简称《认定规则》)8月3日起正式实施。你的理财产品类型是“标”还是“非标”?监管规则有什么不同?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一般投资于标债资产和非标资产两大类。《认定规则》将标债资产定义为“依法发行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固定收益证券”,例如在银行间、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的政金债、铁道债、中央汇金债、熊猫债等品种,属于标债资产。而非标资产是指“没有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等股权性融资。通俗理解,标债资产与非标资产的区别在于条款有没有个性化特征,标准化就是对所有的投资者都一样,而非标准化就是“一事一议”。假如一项资产对于不同的交易对手具有不同的收益—风险特征,则是非标。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明确“标”与“非标”的界限认定和监管安排,可以减少模糊地带,有助于金融机构按照要求调整资管产品投资方向、规范投资。董希淼表示,《认定规则》跟资管新规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对于“标”与“非标”进行了明确的区分,有助于对非标资产进行严格约束和规范。所以正式实施后,对银行理财、信托公司等机构的资产配置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进而会推动资管市场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有业内专家分析,《认定规则》落地实施后,资管产品期限匹配或许将更加严格,产品收益受限;资管产品的信用风险偏好也将上移,降低产品收益;同时,产品净值化势不可挡,对投资者的理财产品识别能力要求更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韩复龄认为,投资者即将要面临“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局面。韩复龄介绍:“第一是支持公募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第二是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非标资产的估值的难题,第三是落实投资人的适当性管理,真正的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通过这个就破除了原来的刚性兑付问题。”董希淼也指出,对于老百姓来说,《认定规则》的实施是一个好事。它解决了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的问题,让资管产品更加标准化。“投资者的投资总体来说会更加安全。但是随着资管新规的深入实施,理财产品会进一步向净值化转型。比如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净值化比例在不断提高,而且它投资标准化的权益类资产也会比例进一步提高,理财产品净值会受市场的影响,波动会加剧。这样对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识别能力、风险承受能力,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董希淼说。此前,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认定规则》将一些市场机构普遍关心、性质模糊的金融产品归为非标资产,明确了市场对非标资产范围的预期。《认定规则》的发布,有助于稳定市场各方预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非标资产将很快告别市场呢?对此,董希淼强调,未来“非标”比例会下降,但不是要取消“非标”,而是要求“非标”保持在一定的限额之内。董希淼表示:“理财新规规定,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余额不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35%或者银行总资产4%,它有两条红线,在这个范围内应该还是可以的,不是要绝对取消非标资产投资。现在通过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延长了一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非标投资的压降存在一些压力,给整个市场更多的整改的时间逐步来压降,但是不是说绝对取消。总体来说,这次市场影响还是可以承受的,符合大家的预期。”

爱封了

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路径清晰 多路中长线资金有备而来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刘琪 孟珂 吴晓璐2021年刚开局一个多月,投资端改革已多次被监管层点题。2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聚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一是不断壮大市场买方力量;二是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1月28日召开的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路径越来越清晰,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正在完善。养老金:投资规模持续攀升压舱石效果显现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入市成为今年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企业年金规模快速增长,加之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健全,积极通过适当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作为重要的长期资金,不仅实现较好收益,也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压舱石。1月26日,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基金投资运营工作稳步推进,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合同规模1.24万亿元,到账金额1.05万亿元。对比前两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底,累计有17个省区市委托投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8580亿元,已经到账的资金达到6050亿元;截至2019年底,有22个省区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总金额达到10930亿元。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在持续推进,规模逐步攀升。人社部也于2020年12月30日调整了年金基金投资范围,规定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投资比例上限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现有年金市场规模测算,本次权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元增量资金。《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监管层10天内已2次公开发声鼓励养老金入市。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2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养老金入市,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显著的增量资金,加大市场活跃度。”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一步推动养老金入市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对权益类投资比例上限加以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从行业投资的中长期理念加以引导。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5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8.1%。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十分突出,我国居民养老的持续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壮大个人养老金市场,是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补充甚至是补位。”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养老金属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尚处于发展初期,发展空间很大。个人养老金的入市,一方面是养老金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天然要求,它可以扩充投资渠道、增加中长期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可以作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可以起到在中长期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陈雳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国内的重要社会保障基础,也要发挥其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公募基金作为市场投资的手段方向之一,可以协助实现养老金的保值目标。谈及推动优化第三支柱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举措,陶金认为,当前个人商业养老金试点包括了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其中,养老目标基金试点不断扩大,运行平稳,已发行的产品收益都为正,但也发现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并不受市场所广泛欢迎。鉴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以及日益扩大的需求,在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主体资格、产品类型等方面,都可以在试点基础上合理补充,以解决部分产品不受市场欢迎等问题。当然由于养老金的安全性质,对发行主体和产品投资策略的宏观、微观上的监管把控必须比其他产品更加严格。那么,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将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陶金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长线资金进入股市,有利于增加股市流动性,推广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短期看,公募基金应该会有序吸收这些资金,增量资金进入市场不会一蹴而就。长期来看对中国资本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有利。险资和银行理财资金:在促进提升权益投资比例上下功夫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下称《方案》),这是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推出的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的重要行动方案,也是指导今后5年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行动指南。《方案》中提出,要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对于证监会后续将有哪些举措培育机构投资者,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2月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并明确表示要继续推动社保、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入市,促进提升权益投资比例,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完善“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近年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被监管层反复提及。与此同时,监管层也持续为以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条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刊发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文章,文中提出,大力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充沛直接融资源头活水。加快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壮大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力量,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产品,持续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配置资本市场;加大政策倾斜和引导力度,稳步增加长期业绩导向的机构投资者,回归价值投资的重要理念;鼓励优秀外资证券基金机构来华展业,促进行业良性竞争。目前,中长期资金入市情况如何?银行理财资金方面,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下称《报告》)显示,随着理财子公司的成立,监管部门持续推进提高理财资金进入权益市场比例,多家理财公司已开展与公募基金等机构的合作,推出通过FOF或者MOM模式参与权益市场的混合类产品;部分投资能力较强的理财公司已经开始发行直接交易股票的权益类产品及私募股权产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仍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截至2020年到底,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达92.26%,而混合类产品及权益类产品分别仅占比7.47%、0.27%。另据《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中国理财网梳理,截至2月8日,目前理财子公司在售的权益类产品为1只,存续的权益类产品为5只;在售的混合类产品为28只,存续的混合类产品为685只。也就说,混合类产品及权益类产品还存在极大的增长空间。《报告》也指出,长期来看,理财产品将逐步提升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为股票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保险资金方面,据银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业经营情况表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保险资金运用约为216801亿元,其中用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为29822亿元。而在2019年12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85271亿元,其中用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为24376亿元。可以看到,2020年末用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保险资金较2019年末增长了5446亿元,增幅达22.34%,高于整体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幅(17.01%)。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诚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长期资金入市可以发挥中长期产品的优势,改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从而应对长期利率下行压力,提升保险公司长期投资回报水平。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有助于推动市场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倡导价值投资,也有利于平复资本市场短期波动,促进证券市场稳健运行。公募基金:年内权益类基金发行超4700亿元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已经成为A股重要的资金来源。《证券日报》记者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2月5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累计发行174只,合计规模6185.68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4749.75亿元,占比76.79%,接近八成。2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不断壮大市场买方力量。进一步优化基金注册机制,提升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质量,支持更多优质资产管理机构申请公募业务牌照,稳步扩大基金投顾业务”。市场人士认为,基于A股机构化趋势、资本市场释放改革红利以及居民资产入市三大核心逻辑,今年权益类基金仍持续火爆,预计最高为A股带来9000亿元增量资金。另外,基金投顾业务试点逾一年,发展超预期,但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需要从投研能力、服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基金投顾能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投资股票5.22万亿元,其中持有A股市值合计4.80万亿元,占沪深两市流通总市值的7.58%,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安信证券策略分析师夏凡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0年是载入史册的公募基金大年,权益类公募基金已成为A股市场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市场风格。今年,在“房住不炒”、打破刚兑、理财收益低、信用债违约增多的大背景下,A股风险收益比具备吸引力。另外,A股走向机构化以及资本市场释放改革红利的中长期逻辑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预计今年权益类公募基金的火热行情将持续。“今年以来,投资者的基金认购热情依旧高涨,年内权益类公募基金发行规模近5000亿元。预计今年权益类规模基金全年发行规模在1.4万亿元至1.9万亿元;考虑赎回和基金股票仓位,大约能为股市带来6000亿元至9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夏凡捷表示。“考虑到银行理财子公司和险资往往都是通过公募基金入市的,所以,预计今年公募基金持股比例还会继续提升。”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魏凤春认为,公募基金持续吸引投资者的前提是,提高投资者对其的信任。对此,公募基金需要秉承“三公原则”,践行契约精神,履行信托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是投资业绩、风险防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另外一方面,避免道德风险也很重要。”平安证券研报显示,自2019年10月份基金投顾业务启动试点以来,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18家机构获得试点资质,其中,基金公司5家、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3家,券商7家,银行3家。“目前,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魏凤春认为,首先,拥有基金投顾业务的机构数量不多;其次,投顾业务质量也有待提升。目前,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还处于积累过程中,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择基和择券的能力都需要提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未来基金投顾业务一旦发展起来,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时代。对于提高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能力,魏凤春认为,需要从投研能力、服务的技术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以及风险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投顾业务要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与公募基金原来业务要求不一样。而且投顾业务更加侧重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在这方面,公募基金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从多方面发力,全方位提高,才能满足投顾业务需求。”平安证券研报认为,基金投顾业务的核心是构建“信任”,需要机构真正从“卖方投顾”转型为“买方投顾”。公募、券商、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和银行各有优势,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其优势在投研实力强,建议和外部机构合作输出基金投顾服务。对于券商来说,其投研、顾问服务和客户发展比较均衡,建议内部发展和外部合作并举。内部面向高净值用户,以线下投顾服务为核心;外部开拓和银行等机构的合作,输出基金投研服务。对于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来说,其优势在互联网投顾经验丰富,建议和投研实力强的投顾合作,发展平台式投顾模式,面向长尾用户,着力发展智能投顾。银行的线下投顾实力最强,建议以中高净值用户用关键客户群,以“线下投顾”为核心服务模式构建“信任”体系。境外资金:A股资产成为中长期加配选项“目前,我国不仅稳步放开跨境投融资限制,而且开始推进制度规则上与国际市场的深层次对接。”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入市?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需要从练好内功和畅通渠道两方面进一步发力。董忠云表示,首先,制度完善、长期健康向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是吸引外资入市的根本。制度层面,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经济基本面层面,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是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基础,政策调控上需要努力营造稳定向上的宏观环境,并加大力度扶持创新产业,为经济和资本市场提供增长点。去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持续推进,结合全球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和极低利率环境的背景,A股核心资产仍然是外资中长期加配选项。“其次,需要不断疏通境外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渠道。”董忠云进一步介绍,如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机制以及QFII、RQFII新规等都是在渠道疏通方面的重要举措,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持续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外资投资A股市场的便利性将不断提升,这将有助于推动境外长期资金增加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配置,更好地促进资本要素全球流动。田利辉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进而通过注册制等新制度供给,推动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下一步我国投资端改革重点在于市场制度的国际化,进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入市。陆股通是境外资金进入A股的主要渠道之一。据Wind资讯数据整理,截至2月5日,今年陆股通北上资金实现净流入652.8亿元,开通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达到12676.9亿元,为历史新高,北上资金处于长期净流入的趋势中。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境外资金持续流入我国资本市场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坚定而持续,A股在全球资本市场的配置价值逐渐凸显。二是A股上市公司质量也在稳步提升,有助于吸引外资流入。谈及A股在国际指数中比例的提升会带来多少长期资金量?董忠云表示,在标普道琼斯于2019年9月份纳入部分A股,MSCI于2019年11月份将纳A因子提升至20%,富时罗素于2020年3月份将纳A因子提升至25%后,目前尚无后续继续提升纳A因子的时间表。但基于A股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下的重大改革不断推进,长期来看,国际指数继续提升A股股票比例是大势所趋。董忠云进一步分析称,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目前A股纳入比例依然偏低,未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但纳入节奏上存在不确定性。在常春林看来,MSCI、富时罗素和标普道琼斯三家全球指数吸纳A股,并稳步提高A股在其指数中的权重,是A股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能为市场持续带来增量资金。纳A因子在国际指数中的提升对加速外资流入A股市场具有长期重大影响,同时也能降低A股波动率,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疫情大考’之下,中国经济表现出色,中国资本市场也成为境外资金青睐的投资圣地。”田利辉称。

前田

区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新发展布局日渐清晰

来源:上海证券报图集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今年以来,多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相关政策接踵出台,一盘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正在盘活。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流动 今年5月,京津冀诞生全国首部区域协同立法。京津冀版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在框架结构、监管措施、行政处罚上协调一致,而且三地同步实施。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布了新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准入标准,实现了全国首个产业发展导向、项目准入标准的跨省域统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不断深入推进,除了立法、标准等加快协同之外,还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迅速推进,围绕中心城市的大都市圈空间规划也接连出炉,为区域一体化建设不断添薪续火。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我国大有潜力。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趋势。要立足扩大内需,推进区域产业、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事实上,国家和部委层面已经先后出台了多方面的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先后推出。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所所长蔡玉胜表示,区域一体化发展本质上就是要素的充分流动与融合,应大力推动区域交通路网体系的快捷通达,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初秋时节,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偏坡布依族乡,游人不少。“偏坡这几年的旅游发展越发红火,我们家的客房还不到周末就全部订满。”偏坡乡偏坡村村民王祥远开心地表示。曾经贫困的偏坡因为旅游业得到发展而走上了致富之路,这并非个例。得益于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从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推进,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蓄势发力,中国高质量区域发展布局日渐清晰,多个经济增长极齐头并进。区域协调发展规模效应在今年经济复苏中体现尤为明显。以占全国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长三角地区为例,今年长三角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经济复苏步伐快,江苏、安徽和浙江上半年经济增速均已转正,上海经济二季度也实现正增长。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看来,区域集聚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有力增长的支撑,通过激发区域活力,进一步带动、辐射周边发展。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9月份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为区域经济发展指引了新方向——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未来区域布局要更好地组合国内优质要素资源,使中国成为全球优质要素的聚集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种种开放新举措正在建立衔接:国务院批复在北京、安徽、湖南新设自贸区。北京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湖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安徽处于长三角区域,这有助于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作为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聚集地、自贸试验区的主要承载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营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集聚国际的高端要素,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记者 梁敏 李苑 陈芳 ○编辑 林坚责任编辑: 高畅

寿考

区域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新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新华社上海9月30日电(上海证券报记者 梁敏 李苑 陈芳)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今年以来,多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相关政策接踵出台,一盘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正在盘活。(小标题)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流动今年5月,京津冀诞生全国首部区域协同立法。京津冀版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在框架结构、监管措施、行政处罚上协调一致,而且三地同步实施。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布了新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准入标准,实现了全国首个产业发展导向、项目准入标准的跨省域统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不断深入推进,除了立法、标准等加快协同之外,还有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迅速推进,围绕中心城市的大都市圈空间规划也接连出炉,为区域一体化建设不断添薪续火。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我国大有潜力。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趋势。要立足扩大内需,推进区域产业、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事实上,国家和部委层面已经先后出台了多方面的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所所长蔡玉胜表示,区域一体化发展本质上就是要素的充分流动与融合,应大力推动区域交通路网体系的快捷通达,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小标题)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初秋时节,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偏坡布依族乡,游人不少。“偏坡这几年的旅游发展越发红火,我们家的客房还不到周末就全部订满。”偏坡乡偏坡村村民王祥远开心地表示。曾经贫困的偏坡因为旅游业得到发展而走上了致富之路,这并非个例。得益于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从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推进,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蓄势发力,中国高质量区域发展布局日渐清晰,多个经济增长极齐头并进。区域协调发展规模效应在今年经济复苏中体现尤为明显。如全国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长三角地区,今年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经济复苏步伐快,江苏、安徽和浙江上半年经济增速均已转正,上海经济二季度也实现正增长。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看来,区域集聚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有力增长的支撑,通过激发区域活力,进一步带动、辐射周边发展。(小标题)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9月份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为区域经济发展指引了新方向——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未来区域布局要更好地组合国内优质要素资源,使中国成为全球优质要素的聚集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种种开放新举措正在建立衔接:国务院批复在北京、安徽、湖南新设自贸区。北京关乎京津冀协同发展,湖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安徽处于长三角区域,这有助于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作为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聚集地、自贸试验区的主要承载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营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集聚国际的高端要素,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完)

裸尸痕

“4K先行兼顾8K” 一场超高清视频产业风暴正在爆发!

中商情报网讯:3月1日,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指出:2020年国内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而2022年4K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电视占比要达到5%。同时,《计划》也为国内的超高清视频产业规划了方向及要求,按照“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预计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4万亿元,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历程据了解,我国视频产业从1992年发展以来先后经历了标清和高清视频两个阶段。2006~2009年,中国先后公布高清标准、开通高清频道、进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程高清直播、部分地区免费向市民发放高清机顶盒,这些都使国内城市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完成了数字化、高清化转换。与此同时,液晶电视、平板电视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2013年是4K超高清电视元年。当年5月,我国超高清电视首个行业统一标准——《4K超高清电视选购标准》发布,标志着国内超高清电视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化发展阶段。各大传统彩电品牌及乐视等互联网厂商纷纷推广超高清电视,4K电视开始普及。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而到了2018年,从夏普首推8K,到三星、索尼,以及海信、创维、TCL等中外彩电企业,均加入8K电视阵营,加快了超高清产业的发展。不过,内容的匮乏一直被业界认为是超高清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之一。此外,超高清视频产业还存在核心元器件自给率低、网络承载力有限、标准规范尚未完善、产业联动的缺失等诸多问题。政策利好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高清视频产业迎来发展良机视频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正经历从高清向超高清的演进,有望引发信息产业的又一次颠覆式创新和集群式突破。从世界来看,目前欧洲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早已布局高清视频产业。2012年国际电信联盟就发布了“超高清UHD标准的建议”,2014年4月,全球第一个4KUHD频道UMAX在韩国开播,同年6月,KTSkylife公司推出韩国第二个4K超高清频道SkyUHD,并于2015年正式全面实现商用。在美国,美国超高清视频内容丰富,其国际联盟组织影响力也是非常的巨大。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迎来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战略机遇。今年开年以来,5G商用进入了关键的节点,整个产业如日中天。而超高清4K技术作为5G应用方向之一,得益于利好政策的推动,产业不断崛起。如:1月中旬,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工信厅、广播电视局印发《广东省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为4K应用“事件化”提供实践框架。1月下旬,发改委等十部门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推进超高清视频产品消费。2月初,2019年央视春晚将首次进行4K超高清直播,实现5G内容传输,流畅、清晰、稳定的画面,让观众获得了极佳的超高清观看体验。3月初,两会期间,央视广播电视总台使用“5G+4K”为两会直播报道保驾护航。随着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了高清视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显然,接连落下的利好政策与消息,就像同暴风雨前的“雷声”,正是4K超高清产业爆发的“号角”。超高清视频行业应用正在加速起步,消费升级推动超高清需求不断增长,终端呈现环节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资料来源:迪赛智库、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超高清风暴,一场“视频信息”革命正在爆发随着人们对超高清认知度的不断提高、超高清频道的相继开通,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以4K为代表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5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高清视频提供了更有利的技术支持。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产值为7614.8亿。伴随产业链上各主导企业的积极布局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2018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迎来“万亿”级风口。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4万亿元,超高清视频内容将资源极大丰富,网络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制播、传输和监管系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在万亿级市场风口下,一场“视频信息”革命正在爆发。。。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超高清4K电视机凭借着高清晰画质自然逼真的画面显示效果,已经成为消费者心目中选购电视的首选。据悉,2018年,超高清4K电视在国内彩色电视销量中占比高达70%。可见,超高清视频的市场需求也是非常之大。国内企业加速布局产业链广东、北京等地抢先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链长,目前在各环节国内巨头都在全力出击、加紧布局。各巨头在硬件领域、应用领域、技术领域以及网络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布局。资料来源:迪赛智库、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在全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广东、北京等地先行布局,走在了前列。例如,广东省近两年接连发布了《关于开展新数字家庭行动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建设发展载体、丰富内容供给等方面推动本地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发展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2017年12月,广东省推出全国首个4K超高清电视试验播出平台;挂牌成立的广东4K电视创作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4K内容和版权集散平台。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则积极开展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试验,打造4K服务专区,三大运营商和优酷、小米等厂商也相继发布高清点播和OTT接收盒子共同助力各地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其中,北京致力于将IPTV打造成一个互联网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频通话、远程教育、家庭安防、4K超清等业务。同时,北京IPTV与“4K花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超高清4K娱乐新时代。2019年发展趋势预测目前,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已突破若干短板环节,产业链各环节蓄势待发。(1)内容方面,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4K超高清频道、广东台综艺频道4K超高清节目的开通,超高清电视节目逐渐增多。目前中央电视台混合制作岛4K生产系统项目已开始招标,预计2019年,CCTV4K频道的内容将从纪录片、体育、动画、影视剧等“非台内制作”节目向“制作级4K化”升级。(2)面板方面,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等10.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的投产,预计2019年,国产4K/8K面板的自给率将大幅提升。(3)前端设备方面,随着超高清视频技术协同中心的成立,以及8K转播试验车集成逐步完成,预计2019年,我国超高清视频前端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将进一步加强。行业应用方面,超高清的行业应用将逐步扩大,广播电视方面将稳步发展,随着5G的落地,文教娱乐、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应用也将逐步开展。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超高清视频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