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近期,2019新版医保目录、医保谈判目录均出炉,医保调入与调出目录也均落地。四环医药的七大产品从列入重点监控目录到移出医保,其中三个药品占据该药主要市场份额,产品端给公司埋雷。一方面,这七大产品贡献的八成营收未来业绩存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公司上半年一次性计提全部商誉28.44亿元以反映《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对公司主要产品的影响,导致公司迎来上市以来首亏20亿元,产品端的雷已开始爆发。公司股价在12月3日最低价为0.800港元,为自公司上市以来获得的最低价。公司欲将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中小型医院及小区医疗机构,下沉渠道的药品规模有多大尚不清楚,渠道的转变给产品销售将带来一定的影响;新药研发目前进展较快的在III期临床,仿制药有37个项目在审评审批状态,未来三年之内仿制药或将增强公司非心脑血管产品组合;公司现金流充裕,通过并购或合作丰富产品管线或是现行最有效的方式。产品埋雷:七大核心产品移出医保 三个市场份额独大四环医药成立于2001 年,于2007 年在新加坡上市,2009 年从新加坡退市,并于2010年在香港上市,目前销售产品及在研发产品线涵盖心脏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新陈代谢、肿瘤及抗感染五大医疗领域。公司上市之后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手段,先后将北京四环制药、深圳四环医药等企业纳入四环医药旗下,获得40 多个产品。根据官网介绍,公司目前拥有4个研究机构、8家销售公司、11家生产基地,主要包括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廊坊高博京邦制药有限公司、长春翔通药业有限公司等附属公司。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心脑血管药物和其他药物两大类,心脑血管药物主要以治疗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主;其他药物主要包括抗感染、新陈代谢及神经系统等药物。2019年上半年,公司心脑血管产品收益为14.50亿元,营收占比为87.25%,非心脑血管类产品营收为2.12亿元,占比12.75%。2018年,心脑血管和非心脑血管产品分别创造营收26.86亿元、2.32亿元,营收占比分别达92.06%、7.94%。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心血管处方药制造商,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资料显示,2018年公司在中国心脑血管处方药市场份额达8.3%,稳居首位;在中国整体医院市场,公司市场份额为1.4%,位列第11位。根据2019新版医保目录,150个品种被调出,包含7月1日发布的20个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在这20个重点监控用药中,四环医药涉及7个药品,分别为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前列地尔脂乳注射液。这七个药品在2018年、2019年上半年分别创造营收23.80亿元、13.12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高达81.57%、78.95%。七个药品中,脑苷肌肽、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2018年市场份额由四环医药附属公司100%占有,两者对四环医药营收贡献比例分别高达31.14%、18.76%;马来酸桂哌齐特2018年92%的市场份额被北京四环占有,为四环医药贡献9.19%的营收。这三个药品被移出医保,四环医药遭受的影响最大。数据来源:公司资料,光大证券研究所1)马来酸桂哌齐特--克林澳/安捷利马来酸桂哌齐特是新一代哌嗪类药物,由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开发,1974年首次在法国上市,之后相继在欧洲、日本等国广泛应用。但1988年始,桂哌齐特相继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撤市,原因是会造成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等。这款药品也曾在日本上市过,但在1999年后也没有再被重新注册,原因是日本药品监管部门经过审评,将该药与其他痴呆药物对比后发现并没有明显的治疗优势。2002年,四环制药将马来酸桂哌齐特首次引入中国,直到2015年福建金山、齐鲁制药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获批打破了四环制药的独家身份。北京四环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商品名为克林澳/安捷利,适用于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及雷诺氏病等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2018年马来酸桂哌齐特用药市场中,克林澳/安捷利以3.15亿元的营收占据92%的市场份额,而马来酸桂哌齐特为2017版医保乙类药品,截至2018年底克林澳/安捷利覆盖5173家医院,克林澳中标29个省份,安捷利中标30个省份。此次马来酸桂哌齐特被移出医保,影响最大的为克林澳/安捷利。梳理克林澳/安捷利的业绩发现,四环医药上市之初过半的营收都来自于克林澳/安捷利,克林澳/安捷利在2010年以5.70收益贡献55%的营收,由于其独家身份,随后收益逐年增长,2013年成为公司过十亿的产品,而随着2015年福建金山、齐鲁制药的进入,加上2015年部分省份出台重大监控目录/辅助用药目录,克林澳/安捷利的收益逐年下滑,从2013年的12.86亿元到2015年的6.07亿元,收益减去一半,从2015年再到2018年的3.15亿元,收益亦缩水近一半。克林澳/安捷利在2018年、2019年上半年的营收占比分别达10.78%、9.19%。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绘制2)脑苷肌肽注射液--欧迪美/位通/澳辅泰/捷立欣米内网数据显示,脑苷肌肽仅吉林四环和吉林振澳两家企业生产,吉林四环和吉林振澳均为四环医药的附属公司。四环医药的脑苷肌肽注射液商品名为欧迪美/位通/澳辅泰/捷立欣,欧迪美于2010年上市,适用于脑卒中、阿兹海默症、颅脑损伤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中枢神经损伤。欧迪美于上市之初2011年便创造6.55亿元营收,利润贡献率达29.21%,2013年欧迪美营收增长至峰值13.44亿元,但2014年营收减少过半至6.12亿元,2018年、2019年上半年营收分别录得7.50亿元、5.18亿元,占当期公司营收比例达25.70%、31.14%。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绘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脑苷肌肽在2017版医保中共进入18个地方增补医保目录。随着新版医保目录出台,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决定权已基本收归中央,地方原有15%的调入权被取消,且原先进入地方增补医保的药品需在未来三年内逐步清出。11月中旬,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修订脑苷肌肽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2019年第91号)”,公告指出,在脑苷肌肽注射液药品说明书里增加警示语,重点内容包括本品含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国内外药品上市后监测中发现可能与使用神经节苷脂产品相关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换言之,需警示消费者脑苷肌肽注射液可能致肢体瘫痪。所有脑苷肌肽注射液生产企业应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提出修订说明书的补充申请,于2020年1月8日前报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备案。截至2019年6月30日,该产品医院覆盖数目为6024家,随着脑苷肌肽逐步被地方医保清退,四环医药覆盖的6000多家医院渠道将受到较大的影响,脑苷肌肽医院端的销售额将受到极大的影响。3)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源之久/杏维/欣升通根据米内网数据,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这一品种当前仅吉林四环一家生产,吉林四环生产的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商品名称为源之久/杏维/欣升通,源之久于2010年上市,适用于治疗脑血栓、脑出血及脑痉挛等慢性脑血管疾病。上市后业绩逐步增长,8年来源之久收益从2011年的8324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6.46亿元,增长近7倍,营收占比也在逐年增长,2018年营收占比增长至22.14%。2019年上半年以3.12亿元的收益贡献18.76%的营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在2017版医保中已进入15个省份的地方增补医保目录,但随着2019新版医保目录规定,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将在未来三年内从地方医保目录中清退。截至2019年6月30日,该产品医院覆盖数目为4738家,随着该产品逐步从地方医保目录退出,4000多家医院的销售渠道将受到较大影响。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绘制业绩暴雷:近八成营收受影响 H1业绩首亏20亿此次被移出医保的七大核心产品在2018年、2019年上半年合计分别贡献81.57%、78.95%的营收,且这七大产品在近五年内对公司的营收贡献率均超八成,换言之,公司八成营收将受到影响,影响具体多大需要视政策实行情况而定,但毫无疑问的是影响将在未来三年之内释放完毕。值得注意的是,同样被移出医保的参川芎嗪注射液相关企业三季报业绩已经开始出现销量、营收的下滑。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市场上,吉林四长(四环医药的附属公司)占据22%的份额,份额更高的为占46%份额的贵州拜特(康恩贝子公司)和32%份额的贵州景峰(景峰医药子公司)。康恩贝在三季报中称受重点监控目录影响,销量下降8.94%、销售收入减少6.22%;景峰医药三季度营收减少30.76%至10.33亿元,主要系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及辅助用药目录,被纳入其中的品种,销量受到严格限制。此前针对这七个产品列入首批重点监控目录以及三年内取消医保报销资格,国泰君安证券研报称,“这些政策预计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公司的运营”。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绘制四环医药也不例外。列入监控目录和被移出医保的产品雷已开始爆发。9月13日公司发布2019年中报,公司迎来了自2010年上市以来归母税后利润的首次亏损,上半年公司录得20.20 亿元的股东净亏损,主要归因于公司作出了人民币28.44 亿元的商誉减值以反映《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对公司主要产品的影响。数据来源:iFinD数据整理绘制二级市场,公司股价在12月3日最低价为0.800港元,为自公司上市以来获得的最低价,公司于2014年3月20日获得最高价10.30港元。自7月1日公布首批监管目录以来,公司股价一路下跌,截至2019年12月5日,公司收盘价0.8600港元。当前市值80.46亿港元,市盈率4.46。数据来源:同花顺前路在何方:并购、合作或是“救命稻草”业绩暴雷,被移出医保,七大产品覆盖的大量公立医院的销售渠道将受阻,摆在四环医药面前的困境要如何突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团队认为通过更积极地渗透到未开发的医疗机构并通过上市后再评价促进产品纳入临床路径、合理用药以及指南共识,可以部分缓解心血管组合销售受到的冲击。此外,随着更多仿药的加入,非心脑血管组合的强劲增长势头将能延续,并抵消公司面临的政策影响,以及拥有充裕的现金,公司有望继续通过并购或合作丰富其产品组合以作为新的增长动力。我们可以细看一下这三个层面:渠道开拓、非心脑血管领域的仿制药加入、通过并购或合作丰富产品组合。渠道开拓层面,药品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在医院端,公司在半年报中称,正顺应分级诊疗的政策引导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正加快三四线城市中小型医院及小区医疗机构的开拓。根据艾美仕2019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公司在县域市场开发方面排名第8,采购额达到28.90亿元,2018年采购额达294亿元。公司被移出医保的七大产品覆盖的大量公立医院的销售渠道将受阻,公司欲将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中小型医院,下沉渠道的药品规模有多大尚不清楚,渠道的转变对药品销售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药品研发方面,创新药端,中报披露临床前有七款新药在研、12款新药处于临床期,进展较快的有五款新药,具体为:糖尿病药加格列宁启动了中国III期临床试验、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正处于中国III期临床试验、消化系统药安纳拉唑钠中国II期临床完成患者入组、肿瘤药罗替尼和抗感染药百纳培南均处于II期临床阶段。而临床II期试验一般耗费两年、临床III期试验一般耗时三年时间,未来三年内创新药端不太可能补充产品结构。仿制药端,产品主要集中在非心脑血管疾病,如精神神经类、消化系统类、抗感染类等领域,目前公司多个产品预期将成为首三家通过或视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通过审批,包括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阿奇霉素胶囊及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截至2019年6月底,在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的仿制药项目合计37个,在研项目合计109个。仿制药端预计将释放产品增强非心脑血管产品组合。产品并购方面,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公司净资产107.23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9.37亿元,上半年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2.45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16.22亿元,公司现金较充裕。现阶段通过并购或合作丰富产品管线或是现行最有效的方式。(邓柯达/文)
颅脑大楼外观酷似人类的大脑。12月17日,宣武医院南院区——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大楼(俗称“颅脑大楼”)正式启用。世界知名神经外科大师、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萨米教授在颅脑大楼内完成了首台手术。与此同时,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们分别完成了代表其专业一流水准的手术。千余名全国神经外科医生通过实时转播系统观摩了手术实况。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是一座独具神经学科特色及医学人文理念、汇集神经学科智慧的颅脑型建筑,地上8层,地下3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内设床位280张、神经外科手术室8间、DSA造影手术室2间,杂交手术室1间,复合手术室(术中核磁手术室)1间、伽马刀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和微侵袭神经外科培训基地,装备有世界最先进的神经外科诊疗设备,包括术中核磁共振、术中造影设备、神经导航机器人、强放射治疗设备等。12月17日,新京报记者对新启用的颅脑大楼进行了探访,跟着记者的镜头一起揭秘神秘的“大脑”吧。“颅脑大楼”的前世今生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初创基地和培养神经外科人才的摇篮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由我国神经外科先驱赵以成教授创立,先后在王忠诚院士、丁育基教授、凌锋教授、张鸿祺教授等的带领下,现已成为装备现代化、技术精良、梯队合理、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神经外科中心。颅脑大楼中庭仰视酷似人类中枢神经系统。2004年,由北京市政府牵头,通过宣武医院和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 Hannover)合作,共同成立神经医学医疗、研究和教育机构,成为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2006年7月25日,China-INI项目作为宣武医院改扩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获得批复。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与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融合统一,神经外科是临床载体,研究所是研究和国际资源整合平台,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一个楼层一个分组,方便管理患者与此前多个分组混杂在四个病区不同,“颅脑大楼”的二层至六层,每个楼层都属于一个独立的神经外科分组。颅脑大楼的新病房。二楼为儿童组,共有15间病房20张床位。在这一层,还将设立一间儿童康复活动室,可以让患儿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等,同时也是患儿玩耍之地。三楼为功能组,主要收治癫痫患者等,共有40张床位。四楼为脊椎组,床位由原来的15张增加到58张。五楼为肿瘤组,床位由原来的35张增加到了68张。六层为血管组,主要收治脑出血和脑缺血患者,床位数由原来的50张增加到72张。颅脑大楼住院部的护士站。“条件很好,还有独立卫生间,很舒适。”在脊椎组病房,患者家属于战说,患者因为颈椎问题曾看过多家医院,最终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解决问题,排队排了一周,住进了新大楼。“大楼启用后床位数增加,排队等候时间自然就缩减了,以往排队起码要两三个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护士介绍,新大楼的病房区房间大,每个房间都配备独立卫生间,最多为五人间,多数为2-3人间,更为舒适。而且不同组的患者都分组集中在同一个楼层,对于医生而言更好管理。每一层病房区都配备有治疗准备室、有菌换药室和无菌换药室。新的换药室。在七层重症监护室,一共有22张病床,其中有4个亚低温间,可以调节室温,另有8个单间,都能单独隔离,这12间一般用于收治较重患者。“原来重症监护室病床为16张,并长期处于加床状态,一般都是加到18-19张。”重症监护室护士介绍。重症监护室亚低温间。八层则全部是手术室,包括了上述多种手术间,神外“梦之队”在颅脑大楼内的全国直播首秀,就是在这些手术室里完成的。从患者角度出发,处处透着温馨在“颅脑大楼”内,很多设计都是从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节省时间、减少风险。比如,新重症监护室配备了电子药柜,里面可以摆放一些应急药物,以缩短取药时间,药物快用完时,药房可以及时监控到,并及时补给。“以前让人送过来,至少要半小时,现在几分钟就搞定。”电子药柜。重症监护室里还设置了CT室,室内还配备了转运呼吸机。因为经常有神经外科患者在离开手术室后需要再进行一次CT复查,以往需要将患者从手术间推至CT室检查,然后再推回重症监护室,现在省去了中间环节,避免了路途上可能发生的风险。病房呼叫系统。为了节省患者及家属的时间,医院在新院区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门设置了住院处和药房,无需跑去老楼,患者及家属在这里就可以办理住院、出院手续和取药等。在颅脑大楼二层,有通往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道。新的病房呼叫系统可以让医护和住院病人双向语音沟通。新启用了呼叫系统,患者有任何问题,只需要按动床边的按钮,楼道内就会响起温柔的女声不间断地播报“几房几床”呼叫,护士接听后,患者即可与护士通话。护士在病房使用移动护理系统。在每个楼层,还有移动护理车,推着这台“移动电脑”,护士在患者的床边就可以完成护理记录。神外梦之队坐镇“最强大脑”China-INI拥有一批在国内顶尖的神经外科专家团队,包括首席专家凌锋教授、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张鸿祺、李萌、张鹏教授,缺血性脑血管病专家吉训明、焦力群教授,脊柱脊髓病变专家菅凤增、陈赞、吴浩教授,颅底外科专家张秋航教授、鲍遇海教授,颅脑肿瘤专家徐庚教授,小儿神经外科专家杜建新教授,功能性脑病专家赵国光、单永治教授,颅脑损伤和神经ICU专家王宁教授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能提供现代神经外科所有亚专业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团队,也被称为神外“梦之队”。专家学者在观看萨米教授的手术直播。China-INI的所长由世界神经外科泰斗、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萨米教授担任。他将利用世界上最高的技术水准、最科学的专业管理理念,顶尖的国际专家团队,帮助China-INI在短时间内建成世界一流水平。萨米教授在手术直播前给宣武医院留下手模。经过萨米教授反复挑选,在全世界范围内为China-INI邀请到12位顶级专家组成China-INI的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国内神经外科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为China-INI的学术研究提供咨询和指导,参与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带动本系统或地区医生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典型病的收集和讨论,使未来China-INI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治疗服务构建快速通道。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编辑 岳清秀 摄影 吴江 校对 李铭
2019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教师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致敬教师!祝福教师!BrainNews编辑部盘点了目前国内的神经科学(脑科学)相关的院士为代表,向全部的教师致以衷心的问候!图源:sciencemag.org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陈霖(1945.11.06- ),男,生于四川成都,原籍福建福州,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0年陈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教授;1980年至198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与工作;1988年至1993年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做访问教授;1996年获得“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研究奖金资助;2002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兼任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至2011年担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当选国际认知科学联合会主席;200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2012年担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生物物理研究所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医院脑认知成象研究中心主任。 陈霖院士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视觉认知和脑成像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陈霖在Science上提出视知觉拓扑结构和功能层次的理论,二十年来进行了知觉组织的大量实验研究,系统地发展了拓扑知觉理论。2003年又在Science发表了支持这个理论的生物学证据。拓扑知觉理论在知觉基本表达的根本问题上,向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由局部性质到大范围性质”的理论提出挑战,认为知觉过程是“由大范围性质到局部性质”,以大范围拓扑不变性质为基础的各级几何不变性质是图形知觉的基本表达,从而为知觉组织研究提供了一个既有科学准确描述、又有生物学约束的不变性知觉的系统理论。 陈宜张陈宜张(1927.09- ),男,浙江慈溪(原余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理学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军第九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浙江大学脑与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浙大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Neuroscience Bulletin》名誉顾问。历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全军医科会生理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生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励,被总后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荣誉称号。陈宜张院士主要从事神经生理及神经内分泌领域的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生理研究;60年代发现单个电刺激可使幼兔大脑皮层树突电位长时间易化;70-80年代以来,提出了下丘脑及边缘系统参与针刺镇痛的设想并阐明了下丘脑-中脑连接的意义;阐明了下丘脑室旁核在损伤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脑内氨基酸和下丘脑神经肽与心理应激的关系。80年代迄今,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提供了甾体激素以非基因组机制方式分别抑制、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分泌和重摄取氨基酸的一系列实验资料;并阐明其部分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有关工作已被国际著名内分泌学教科书所引用。主编有《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等6册专著。有2篇论文发表后被国际文献引用近百次,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一。段树民段树民(1957.10- ),男,安徽省蒙城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982年段树民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85年获得南通医学院(今南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Glia》、《Hippocampus》、《Neurobiology Disease》国际杂志编委。段树民院士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等研究领域做出系统的创新工作,尤其在胶质细胞信号分子释放机制、胶质细胞对神经环路和突触可塑性的调控、沉默突触活化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Neuro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受到国际同行重视,促进了神经胶质细胞研究领域的发展。推动建立中国人脑库,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多年,筹建的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成功获批,为我国脑科学的快速发展,融入国际主流做出重要贡献。带领国内同行推动国家实施大型脑科学研究计划。担任第十一、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通过提案、媒体访谈等形式,积极参政议政,向国家献言献策,为国家在科技发展和人才的政策的制定和改善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媒体进行脑科学的科普工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郭爱克郭爱克(1940.2- ),男,辽宁沈阳人,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5年郭爱克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1979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4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84年从德国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视觉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室主任;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学习记忆实验室高级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担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学习与记忆研究组组长。曾任“973计划”前沿领域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2000-2005)。郭爱克研究员多年从事视觉信息加工、学习记忆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研究。他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从基因-脑-行为的结合上, 从分子、细胞、回路、网络直到行为多层次研究果蝇的学习、记忆、注意和抉择机制,开创了果蝇的两难抉择的研究, 发现了果蝇在视觉和嗅觉之间跨模态的记忆协同和传递。除此之外,他还从事果蝇的热伤害性感受、时钟节律、雄-雄求偶、运动知觉、药物成瘾以及神经退行性机制等课题研究。他的长远目标是以多巴胺系统介导的强化学习机制为主线,从神经回路层面上揭示果蝇的基于“价值”的抉择,药物成瘾及雄-雄求偶行为是否采用共同的或相似的神经回路网络和工作原理,以期对脑的高级功能和认知研究有所提示。韩济生韩济生(1928.7.17- ),男,浙江萧山人。神经生理学家、疼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瑞典隆德皇家科学院国际院士。1953年,韩济生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生理和药理专业。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1979年4月,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6月,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中枢阿片肽与抗片肽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处于国际前沿,神经刺激疗法用于治疗海洛因成瘾开创出新领域。他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首先阐明针刺人体一个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进而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中分泌出5-羟色胺、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发现改变穴位上电刺激的频率可引起脑中释放出特定的神经肽。若刺激时间超过2小时又可促使脑中产生出CCK等对抗镇痛的物质。每个人针刺治疗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据此原理设计制造出神经刺激仪,可收到镇痛、解痉等效果,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鞠躬鞠躬(1929.11- ),男,生于上海市,原籍安徽绩溪。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973”(筹备)15人专家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专业评审组成员;陈嘉庚科学奖医学组评奖委员会委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17篇,其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截止2007年底被他引3500次,自1987年起任《Neuroscience》编委,目前是唯一中国编委。2002年应邀赴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2019年4月10日,鞠躬举办退休仪式。鞠躬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及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在脊髓与脑干的联系、终纹床核以及脑下垂体前叶、后叶的神经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许多重要发现,尤其是发现哺乳动物可受神经直接调节,从而提出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学说,具有突破性意义,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此学说可能将对内分泌的正常及病理功能,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此学说已逐渐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曾应邀赴多个国家(地区)31所院校作多次报告。同时.鞠躬领导了脑对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证明了催产素是一种免疫激素。他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加专著编写了3部。1995年获“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同年获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苏国辉苏国辉(1948.1- ),男,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顺德。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解剖学家。1973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生物系。197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院士20余年来一直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发现了双眼视网膜在其靶区(上丘及外侧膝状体)投射的一些重要规律。开展实验发育学研究,从破坏视觉正常投射后出现的异常投射或代偿投射来研究视觉传导路的可塑性。从可塑性研究发展到视网膜再生研究,是这领域的先驱者。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首次证明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近年来,研究各种细胞成分眼内移植或神经生长因子球内注射对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影响,在 6 种神经营养因子中,发现只有 CNTF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视网膜节细胞轴突再生。唐孝威唐孝威(1931.10- ),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青海核工业部九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其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唐孝威院士60年代直接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研究设计与试验,和同志们在中子点火和核测试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末领导中国向西方派出的第一个高能物理科学实验组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合作组在实验中发现胶子。 80 年代以来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 L3 实验及 AMS 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并在生物物理、核医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取得有创见的成果。90年代初转到医学领域,开展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研究,主要进行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心脏疾病与脑疾病的诊断。90年代中开始进行脑科学的研究,包括:人的工作记忆的心理学实验以及认知和脑疾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他和合作者在实验上测量双任务短时记忆的混合广度,并提出短时记忆的生物物理学模型。他参加了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中“脑高级功能的机制”课题的研究。他积极推动中国脑功能成像的工作,1999年出版了他主编的《脑功能成像》一书。2002年他发表了《脑功能原理》一书,提出脑内信息加工过程的量子化假说,并在脑的系统水平上探讨脑区激活与相互作用的定律。2000年起他和国内神经科学家一起,推动和组织中国“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的工作,并在2001年10月代表中国参加全球“人类脑计划”研究。2001年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建立神经信息中心。还在浙江大学和同事们建立神经信息学中心,开展神经信息学研究。杨雄里杨雄里(1941.10- ),男,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复旦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春理工大学双聘院士、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郑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7月杨雄里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1980至1982年在日本国立生理研究所进修;1988至1999年任中科院生理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2001年创建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2006年出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杨雄里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专注于视网膜神经机制的研究。应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染色技术,并与药理、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从不同侧面对视网膜中信息传递的调控在几个层次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水平细胞所接收的光感受器信号及其相互作用方面作出了新发现,修正了传统的观点;和合作者首先报道视杆-视锥间电耦合因背景光而增强,在国际上被列为80年代视网膜研究中的突出成果;率先发现了视锥信号在暗中受到压抑的新现象,并对网间细胞及几种神经调质的参与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叶玉如叶玉如(1955.7- ),女,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77年叶玉如从美国波士顿市西蒙斯学院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1983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1993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部讲座教授;1998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1999年创立分子神经科学中心;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同年获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2010年担任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获颁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6年11月出任为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逊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她在研究促进和维持神经细胞存活与发育的神经营养因子方面有卓越成就,在探索脑部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 NT3 , NT4 和 NT7 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 CNTF 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 CNTF 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 Cdk-5 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赵继宗赵继宗(1945.10- ),男,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神经外科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1年,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进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现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神经外科主任、副院长,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副总编、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临床神经外科等杂志编委、美国Surgical Neurology编委、德国Neurosurgical Review编委。赵继宗院士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担任国家“九五”至“十一五”“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的研究”的课题。首次发现切除巨大动静脉畸形(AVM)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时间窗,并成功切除巨大AVM。攻克复杂动脉瘤手术关键技术,采用动脉瘤标本研究其形成与破裂机制。在国内推广规范化的脑出血外科技术,降低死亡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首次经脑出血手术标本证实淀粉样变发生率,为脑出血早期鉴别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国内率先建立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完成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解剖保护向脑功能保护重大转接。强伯勤强伯勤(1939.09.11- ),男,浙江上虞人,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强伯勤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1996年至2000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主任。强伯勤先后开展了核酸及其工具酶研究,工具酶、细胞因子和疟疾亚单位疫苗等基因工程研究,人类基因组研究,神经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功能及其调控研究等。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八核苷酸限制酶SfiⅠ,合作鉴定出第二种八核苷酸限制酶NotⅠ的识别特异性还发现了新酶NalⅢ,NlaⅣ和MslⅠ构成了基因工程高产菌株,提高限制酶或甲基化酶产量10—100倍以上开展过创新霉素产生菌质粒的基因克隆1993年起从事人类基因组研究,主要领域是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张旭张旭(1961.8- ),男,江苏宜兴人。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7月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神经科学系获医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9月-1990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1994年8月-1999年11月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任讲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副所长。1999年1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课题组长。2008年4月-2010年8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9月至今,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张旭研究员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在感觉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对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等系列研究为临床镇痛和痛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阿片受体不同亚型间相互作用及其与吗啡镇痛耐受相关性的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受体复合体功能及其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在寻找新的痛觉调控分子的研究中,发现从背根节神经元释放的钠钾泵激动剂,能够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和痛觉信息传递。在认知功能障碍研究中发现了大脑发育期表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GF13)是微管稳定蛋白,它通过聚合和稳定微管调控神经元和大脑的发育,并且阐明了FGF13基因缺陷造成智力障碍的机理。张旭研究员已发表论文110篇,论文被他人引用5千多次,参编疼痛学经典教科书《Textbook of Pain》等专著。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兼任《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Brain Research》、《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等期刊的编委。蒲慕明蒲慕明,1948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1970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年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1976年在美国普度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198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艾文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年任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1995-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2001-200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讲座教授和神经生物学部主任,2006-2013年任该校Paul Licht生物学杰出讲座教授。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首任及现任所长、神经可塑性研究组组长、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AAAS Fellow(2001)、美国Ameritec 奖、吴瑞学会奖、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等。2011年起任科技部重大科学问题导向973计划“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首席科学家,2012年起任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功能联结图谱”首席科学顾问。陆林陆林,1966年9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长,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陆林院士还担任美国神经免疫药理学会Councelor、中国药物依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药物依赖性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和中国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院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陆林院士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睡眠障碍、抑郁症和药物依赖等),在Science、Nat Neurosci、Nat Commun、Am J Psychiatry和Biol Psychiatry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SCI总引用率6000余次,其中15篇论文的单篇引用率超过100次。陆林院士主编(译)或参编论著20余部,其中英文论著3部。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陆林院士同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此外,陆林院士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与爱国卫生专家委员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合成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美国神经免疫药理学会Councillor等。担任国际SCI杂志Drug Alcohol Depend副主编,《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主编,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和Addiction编辑,Int J Ment Health Addiction和Am J Drug Alcohol Abuse编委以及Nature、Science、Biol Psychiatry、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40余种国际杂志审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池志强(1924.11.16- ),男,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毕业初期曾担任浙江大学药学系助教;1978年,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1983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53年起,在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学研究。池志强早期研究抗血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Ohmefentanyl),为一高强效的镇痛剂。八十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系统进行中。李春岩李春岩(1938.9.15- ),男,河北省大城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内科学家。1962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会常委,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通过对300余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学及20余例尸体解剖资料进行研究,李春岩发现GBS不仅存在着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病变,尚有以急性原发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改变,命名为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是GBS的一种新的亚型。采取700余份标本,经过千余次的培养,从病人粪便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并利用该菌及菌体成份脂多糖诱发出AMAN的动物模型。上述研究于1994和200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有关论文100余篇。秦伯益秦伯益(1932.11.06- ),江苏省无锡市人,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领少将军衔、研究员,兼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秦伯益曾参加火箭推进剂和除莠剂等毒性的研究,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预防片(85号),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研制的盐酸二氢埃托啡,是我国研制成功并获批准生产的第一个麻醉性镇痛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进行了华南马尾杉活性单体新药福定碱的药理研究,发现其选择性真性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阿片类戒毒药物的研究,研制成防复吸药国产纳曲酮。200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编《新药评价概论》,著《漫说科教》。沈渔邨沈渔邨(1924.1- ),女,浙江杭州人,精神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在苏联第一医学院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曾任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副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沈渔邨是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2013年,沈渔邨荣获北大教师最高奖和最高荣誉——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和国华杰出学者奖。20世纪50年代沈渔邨率先创立人工冬眠新疗法,为控制病人兴奋,实行开放管理创造条件。70年代首创在农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获得成功。80年代引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先进方法,组织全国首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使得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并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1995年WHO将全部资料用英文出版。在此期间还率先对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发病率、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及开展抑郁症病人的生化基础与药物治疗机理研究。上述课题在1993年分别获得卫生部与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为我国精神病学专业培养出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主编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二版、第三版。主编的《精神病防冶与康复》,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2等奖。发表论文达150余篇,80年以后发表文章被 SCI收录11篇,被引176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90年12月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研究员。目前在国内外兼职有:WHO总部精神卫生专家组成员(已连任4届),世界心理康复协会亚太区地区副主席,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华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副主编。1959 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王永炎王永炎(1938.9.29- ),男,天津市人。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脑病研究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资源学院教学质量与学位委员会名誉主任、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中医急症医学》副主编。王永炎从事中医内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 30 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研究,他通过对缺血性中风与血管性痴呆等病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主持与承担部局级以上科研课题 4 项。先后获得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是全国急症科室必备用药“清开灵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之一,并率先应用其滴剂治疗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在中医治疗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起草并主持制订的中风病诊疗规范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主编与参与编撰专著 15 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 30 余篇。卢世璧卢世璧(1930.07.08- ),男,湖北省宜昌市人,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学会人工关节学组组长、内固定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委员及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骨科杂志及解放军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顾问、“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名誉总编辑、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工程学组委员等职。卢世璧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展了周围神经伤系列研究。国内首先开展了火器性周围神经伤的自体神经移植并取得良好疗效。首先应用硅胶管套接的方法,证明运动及感觉神经、同名神经、神经与靶器官之间存在明显的趋化现象。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首先开展了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首先采用微波热疗治疗骨肿瘤。首先提出并实验证明钢板内固定时骨内预应力是早期引起钢板内固定后的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首先利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进行长骨再生实验研究;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在再生医学方面国内外首先研制成功软骨ECM为材料的成分及结构仿生的支架,复合种子细胞修复软骨已成功应用给临床效果满意。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1项。2008年被评为一代名师,全国抗震救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10年1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发表论文350余篇,编著专著17部。 唐希灿唐希灿(1932.12.29-),男,广东省潮阳县人,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人体及动物生理专业,同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室工作至今。1984年5月入选中国外经贸考察代表团成员,访问考察匈牙利的药物研发。1987至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分别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INSERM U。288,巴黎),美国Southern Illinois Univ ,School of Medicine(springfield city)以及Loyola Univ of Chicago医学中心开展合作研究。1985至1989年入选第一届中国药理学会理事。1988年获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称号。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2000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研究所研究生学位委员会主任,原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高级顾问,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名誉主编。从20世纪60年代起,唐希灿主要从事中草药内作用于神经系统有效成份的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以主要药理研究参与者完成的研究项目共获国家级科技奖7项。始于1982年主持研究成功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石杉碱甲(huperzine A),是迄今从植物内发现的最独特的高效新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优于国际上目前正在开发的同类药。通过结构改造与活性关系研究,发现新化合物"ZT-1",已在欧洲完成及国内进入Ⅱ期临床验证。对石杉碱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发现它有保护神经细胞新作用靶点,阐明它的保护神经细胞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基因表达。有关石杉碱甲的研究已在国内及国际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系列地发表了62篇论文。5次受特邀在国际学术大会分会上作石杉碱甲及植物内有效成分研究专题报告。应四家国际著名期刊主编特邀,撰写了4篇石杉碱甲的研究综述。1987至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美国南伊利诺以斯大学医学院及芝加哥洛约勒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参与编写初版及修订版研究生教材"基础神经药理学"。已在国际及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8篇。研究成果已获国内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二项,欧共体专利一项。周良辅周良辅(1941.7.27- ),男,福建省古田县人。神经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198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外科任Fellow。现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和上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院院士。我国显微神经外科、颅底外科和微侵袭神经外科主要开拓者之一。周良辅专长神经外科,包括脑和脊髓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先天性病变等。近来主要从事微侵袭神经外科如显微外科、颅底外科、神经导航外科、内镜外科、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90、1995、2009、2014),省部级一等奖五次,光华医学奖(1997);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7),上海市科技功臣(2011),华夏医学奖(2013)等奖。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等荣誉称号。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九、十、十一届)。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官方杂志2011年度人物。获2015世界神经外科联盟荣誉奖章和奖状。任美国《NEUROSURGERY》、欧洲《NEUROSURGICAL REVIEW》和日本《NEUROLGIA MEDICO-CHIRURGICA》杂志国际编委。国外多本杂志审稿专家。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40篇,SCI收录50篇。顾晓松顾晓松(1953.12- ),男,江苏南通人,医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80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南通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基础部主任。1992年6月、1993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马普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访问研修。现任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九届、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顾晓松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的研究方面,构建的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成功修复大鼠、犬坐骨神经缺损,相关产品已进入临床试用,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使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恢复疗效优良,克服了周围神经缺损修复自体神经移植供体来源受限的世界难题。基础研究工作的相关论文已在国际临床神经科学的权威杂志《Brain》(影响因子8.201)上发表。在中药促神经生长的研究过程中,研制开发的中药合剂—神经生长液,已获中国发明专利,并成功的进行了技术转让,正在进入临床试用。顾晓松教授系列研究工作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前沿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提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构建”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发明了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操作肢体功能明显恢复。研制了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顾晓松教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等杂志共发表论著3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95中国高科技产品博览会金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荣获何梁何利奖。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荣誉会员,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再生医学分会主任、江苏省解剖学会理事长。《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小编后记:由于小编能力有限,可能有一些疏漏,请批评指正。本文只统计了国内两院的院士,未统计国外的院士。主要参考资料:1. 中国神经科学会官网介绍2. 各位院士单位的官网介绍作者信息整理作者:Lisario(brainnews创作团队)校审:Simon(brainnews编辑部)
人间最美四月天,榕城盛装迎客来。4月18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公益行启动仪式暨肿瘤防治学术论坛将在福州世纪金源会展中心酒店隆重举行。又到一年当中最美时节,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如约而至。为普及癌症防治知识,营造科学抗癌氛围,提高群众防癌意识,4月18日,仙芝楼集团将在有福之州大力承办“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公益行启动仪式暨肿瘤防治学术论坛。旨在提高公众防癌抗癌意识。届时原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平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原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林志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花宝金教授,国家名老中医杜建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涂远荣教授将齐聚榕城,共同探讨一些科学防癌措施,共筑健康防线。大咖云集本次论坛共邀请了六位重量级专家一一为大家做防癌相关主题直播,敬请关注。专家一|赵平 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任: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院所长、腹部外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亚洲国家癌症中心联盟秘书长。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慢性病防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临床医生科普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非公医疗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十二、十三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2016年获得人民网、健康时报社授予的《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2016年度十大人物》称号、2018年获得人民网、健康时报社授予的《国之大医.特别致敬》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专家二|林志彬 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和药理学系主任。先后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做访问学者、俄罗斯彼尔姆药学院任名誉教授和香港大学访问教授。历任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执委会委员和提名委员会委员、国际灵芝研究学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和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主编和Acta Pharmacol Sin等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抗炎、免疫调节、内分泌和抗肿瘤药物研究,是国内外著名的灵芝研究学者。2014 2019 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Elesveir)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专家三|孙晓波 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审评专家,国家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荣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都劳动奖章、岐黄学者等。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及创新药物开发。主持或主要参加“973”、“86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五攻关”等40余项,新药研制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著作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将“整合药理学”思维、技术、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快速辨识药效物质,深入系统阐述其作用机制及多成分多靶点生物效应的特色。积极推进中成药大品种临床精准定位研究,以阿司匹林和理洫王联合使用为范例,创新性提出“阿理疗法”,在行业内引起高度关注。专家四|花宝金 院长中共党员,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肿瘤)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兼任第十、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理事长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出版论著20余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专家五|杜建 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名老中医。原福建中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福建省老年病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各种疑难杂病,对老年病研究尤深,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经验。专家六|涂远荣 教授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福建省抗癌协会首届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第2届-第6届委员国家卫健委心胸外科内镜专家委员会第1~3届常务理事擅长肺癌外科精准诊疗,有微创手术治疗肺癌的丰富经验,主办过15届国家级和省级胸部微创技术研讨会,多次应邀赴美、欧、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发表SCI论文22篇,曾获福建省科技二和三等奖各一项。会议流程开幕09:20-09:35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公益行启动仪式专家主旨报告9:35-09:50 主题:《中医医防治肿瘤的理念与优势》报告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著名肿瘤临床专家花宝金教授09:50-10:10 主题:《食疗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报告人:福建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名老中医杜建教授10:10-10:30 主题:《灵芝与肿瘤》报告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原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林志彬教授10:30-10:50 主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报告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所长 沙龙11:00-12:00话题:关爱生命、科学防癌主持: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平教授嘉宾: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林志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所长、国家名老中医杜建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涂远荣教授、仙芝楼集团董事长李晔《共享大医生》栏目访谈14:30-16:00 主题:《中西并重 科学防癌》嘉宾: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平教授
3月20日,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发起“天智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伴肝阳上亢证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1版)” 第二次专家讨论会,在郑州召开。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毕齐教授,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秘书长、北医三院海淀院区于逢春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全国常委张杰文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全国副主委赵敏,郑州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 河南医学会精神分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区主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河南主委朱红灿,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四川主任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孙红斌教授,四川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情志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杨东东教授,广东医学会基层委员副主委周道友教授,深圳总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康复分会教育组副组长宋鲁平,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老年医学会AD常委张毅教授,吉大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分会痴呆与认知学组委员孙莉,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黑龙江医师协会眩晕分会主任委员潘永惠,山东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认知障碍防治分会主任委员屈传强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山东医学会神经分会副主任委员毕建忠教授,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病主任、江苏医学会精神分会老年学组组长张向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王兵教授、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认知障碍性疾病科主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痴呆与认知分会主任委员张巍,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科主任、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春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脑病研究所副所长谢道俊,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暨全军神经内科专科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神经内科学教授曹秉振,甘肃省人名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张雅敏,共20多位专家教授通过线上线下参与讨论。河南电视台《健康同行》栏目提供线上参会技术服务及全程直播,仲景健康视频号全程同步直播。张杰文教授为会议主席并主持。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云致辞。会议首先由毕齐教授介绍天智颗粒四期临床研究项目及“天智颗粒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伴肝阳上亢证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1)”讨论稿的主要内容。天智颗粒四期临床研究为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牵头,东直门医院田金洲教授指导,从2012到2016年共投入2500万左右,在全国44家医学中心共纳入病例1515例,对照用药为临床一线进口专利药盐酸多奈哌齐及安慰剂。试验在天智颗粒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外发表多篇学术文献,其中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Mata分析4篇,RCT研究2篇,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金洲教授团队撰写的英文文献: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BPSD的随机对照研究,收录于SCI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4.22)。天智颗粒是国内首个获批的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纯中药制剂,适应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轻度老年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脑外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与智能障碍引起的头晕目眩、头痛失眠、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腰膝痠软、智能减退、思维迟缓、定向性差等症状。老龄化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脑血管病及认知障碍性疾病。血管性痴呆作为认知障碍领域内的一个重要亚型,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应用指导意见,目的是为医生在临床应用中提供具体规范的指导和帮助,宗旨是提高中成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循证医学水平,促进临床医生更加深入和正确理解天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高临床用药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参会专家分别就讨论稿的核心内容:适应病证、适用人群、治疗指标、服用周期以及与化学药联合应用等方面,结合神经内科、脑病科、精神科、康复科等,从中医、西医不同角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张杰文教授表示,还是人多力量大,收到了一些非常有见地的好建议。毕齐教授认真记录汇集了各位专家的建议,并在最后总结时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强调指出,本次讨论的核心是基于天智颗粒已有的文献,是一次严谨的研究会议,对于超出文献的部分,也可考虑建议企业能继续投入做研究;他还指出现在是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牵头在这个指导意见,也欢迎有兴趣的学会或专家也来加入做些研究。
今日看点12月13日上午8:30,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举办脑科医院成立大会暨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议,标志着医院的学科整合建设与融合发展步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受邀嘉宾有西安医学院副院长张越林,陕西省医学会秘书长张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洪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永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吴戈、院长闫红林等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脑科医院名誉院长刘卫平出席本次活动,现场还有兄弟医院代表、科室主任、护士长、相关科室人员及媒体记者等200多人参加。开幕式由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于照祥主持。会议伊始,西安医学院一附院院长闫红林致开幕词,他首先介绍了医院及神经学科的近年发展情况,他表示,按照西安医学院首届直属附属医院发展战略研讨会工作方案要求,本着“理清思路、正确定位、大胆创新、快速发展”的发展理念,我院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成立脑科医院,这标志着医院学科整合建设与融合发展步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脑科医院聘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刘卫平担任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希望脑科医院在刘卫平院长的带领下,抢抓学科发展机遇,加大巩固神经学重点学科优势,加速实现学科新突破,在我院学科建设及发展规划中发挥标杆和引领作用。随后,党委书记吴戈宣读了《关于成立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的决定》文件,标志着脑科医院正式成立。开幕式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在讲话中提到,“昨天傍晚在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做了一个高难度手术,按照常规技术这个患者需要做三次手术,病人的痛苦较大,但是我和该院脑病医院团队一起仅用时两小时便顺利完成手术;医院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促进专业良性发展;希望医院与国际国内高端前沿技术团队结合起来,建立广泛的网络联络,不断放大亮点,成为现代神经外科发展领域中的佼佼者。”陕西省医学会秘书长张磊代表陕西省医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近年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展势头很好,综合实力逐年攀升,在今年公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取得了全省综合医院排名第七的好成绩,这是对医院发展成效的一次官方认可。一附院的神经学科在陕西省内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学术影响力,如今,医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脑科医院,促进神经学科内外科的融合发展,必将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技术实力再上新台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今天,医院邀请到了国内多位神经学科领域内的顶尖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并开展线上直播,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和形式,相信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省的神经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所合格的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给西安医学院其他四个直属附属医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西安医学院副院长张越林在大会上表示,目前,我们五家直属附属医院各有特色,一附院的管理比较超前,加上有这么多国内顶级专家的指导,相信一定会有更大地发展。活动上,西安医学院副院长张越林、陕西省医学会秘书长张磊、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党委书记吴戈、院长闫红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脑科医院名誉院长刘卫平共同为脑科医院揭牌。同时,医院党委书记吴戈、院长闫红林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洪涛颁发聘书,聘请他们为脑科医院客座教授。在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议上,张亚卓教授、洪涛教授、刘卫平教授、刘永红教授分别作了《内镜经鼻鞍区肿瘤手术的下丘脑垂体功能保护》、《颅咽管瘤诊疗新体系的构建》、《功能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癫痫发作的处理》的讲座,为与会同仁分享了业内最新的技术和学术成果。与会前一天,张亚卓教授还指导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脑科医院团队历时两个小时成功为40多岁海绵窦巨大肿瘤患者实施高难度“内镜下经单鼻孔海绵窦巨大肿瘤切除术”的微创手术,这对于医院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由神经内科、神经外一科、神经外二科组成,现有医护人员 148 人(医生 52 人,护士 90 人,康复治疗师 5 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硕博士40人,已形成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聘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刘卫平教授担任名誉院长、首席专家,聘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洪涛为客座教授,力促神经学科发展的更快、走得更远。文字丨孟洁图文 | 马雪陕西法制网编辑
12月13日上午8:30,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举办脑科医院成立大会暨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议,标志着医院的学科整合建设与融合发展步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受邀嘉宾有西安医学院副院长张越林,陕西省医学会秘书长张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洪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永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吴戈、院长闫红林等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脑科医院名誉院长刘卫平出席本次活动,现场还有兄弟医院代表、相关科室人员及媒体记者等200多人参加。开幕式由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于照祥主持。会议伊始,西安医学院一附院院长闫红林致开幕词,他首先介绍了医院及神经学科的近年发展情况,他表示,按照西安医学院首届直属附属医院发展战略研讨会工作方案要求,本着“理清思路、正确定位、大胆创新、快速发展”的发展理念,医院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成立脑科医院,这标志着医院学科整合建设与融合发展步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脑科医院聘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刘卫平担任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希望脑科医院在刘卫平院长的带领下,抢抓学科发展机遇,加大巩固神经学重点学科优势,加速实现学科新突破,在医院学科建设及发展规划中发挥标杆和引领作用。随后,党委书记吴戈宣读了《关于成立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的决定》文件,标志着脑科医院正式成立。开幕式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在讲话中提到,“昨天傍晚在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做了一个高难度手术,按照常规技术这个患者需要做三次手术,病人的痛苦较大,但是我和该院脑病医院团队一起仅用时两小时便顺利完成手术;医院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促进专业良性发展;希望医院与国际国内高端前沿技术团队结合起来,建立广泛的网络联络,不断放大亮点,成为现代神经外科发展领域中的佼佼者。”陕西省医学会秘书长张磊代表陕西省医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近年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展势头很好,综合实力逐年攀升,在今年公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取得了全省综合医院排名第七的好成绩,这是对医院发展成效的一次官方认可。一附院的神经学科在陕西省内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学术影响力,如今,医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脑科医院,促进神经学科内外科的融合发展,必将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技术实力再上新台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当天,医院邀请到了国内多位神经学科领域内的顶尖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并开展线上直播,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和形式,相信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西省的神经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所合格的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给西安医学院其他四个直属附属医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西安医学院副院长张越林在大会上表示,目前,五家直属附属医院各有特色,一附院的管理比较超前,加上有这么多国内顶级专家的指导,相信一定会有更大地发展。活动上,西安医学院副院长张越林、陕西省医学会秘书长张磊、西安医学院一附院党委书记吴戈、院长闫红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脑科医院名誉院长刘卫平共同为脑科医院揭牌。同时,医院党委书记吴戈、院长闫红林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洪涛颁发聘书,聘请他们为脑科医院客座教授。在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议上,张亚卓教授、洪涛教授、刘卫平教授、刘永红教授分别作了《内镜经鼻鞍区肿瘤手术的下丘脑垂体功能保护》、《颅咽管瘤诊疗新体系的构建》、《功能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癫痫发作的处理》的讲座,为与会同仁分享了业内最新的技术和学术成果。与会前一天,张亚卓教授还指导西安医学院一附院脑科医院团队历时两个小时成功为40多岁海绵窦巨大肿瘤患者实施高难度“内镜下经单鼻孔海绵窦巨大肿瘤切除术”的微创手术,这对于医院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据了解,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由神经内科、神经外一科、神经外二科组成,现有医护人员 148 人(医生 52 人,护士 90 人,康复治疗师 5 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硕博士40人,已形成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聘请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刘卫平教授担任名誉院长、首席专家,聘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亚卓、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洪涛为客座教授,力促神经学科发展的更快、走得更远。编辑:刘少华 【来源:西部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补一次,他们代表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和"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本期推送,就为大家盘点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从教的院士。(注:院士以入选年份排序)秉志(1886.4.9-1965.2.21) 动物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一代宗师,近代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1908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师范大学),1913年、1918年先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1905.12.20-1998.12.28) 物理学家,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40年在巴黎大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开创了中国水声学和国防水声学研究,创建、组织和直接领导了有关研究工作,创建和发展了中国第一支水声科技队伍,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院士。俞德浚(1908.2.1-1986.7.14),植物分类学家和园艺学家。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植物园首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堃仁(1912.4.23-1993.9.18),生理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蒋丽金(1919.4.5-2008.6.9),有机化学家。194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建中(1919.7.23-1989.10.12),物理学家。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6年在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主要从事真空物理与技术的研究,是中国真空科学的创始人与开拓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1924.10.2-2014.9.7),理论物理和核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学报》主编。主要从事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理论、输运理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数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梓坤教授是一位对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汝为,1955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后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生态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环境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核物理学家,现任核工业部研究生部名誉主任,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儒泳,生态学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植物分类学家,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成为,信息领域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706所副所长,原国防科工委及原总装备部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等。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环境工程专家,是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明,水文水资源研究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森林经理学家,198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统计方面的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1922.11.4-2012.7.16),海洋生物学和甲壳动物学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凌永顺,中国电子对抗技术专家,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伪装和雷达红外复合干扰技术的研究上获得突破性成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1931.3.17-2018.7.2),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化学专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放射性药物研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乔登江(1928.03.08-2015.05.08),核技术应用专家。195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5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进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钰,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炎,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若庄,物理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及计算量子化学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尚合,静电与电磁防护、电磁环境效应专家,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静电与电磁防护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199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小文(1947.3.2-2015.1.10),遥感、地理学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京文,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光美,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我国鸟类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和生活史对策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木法,数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概率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立安,环境工程专家,现任第二炮兵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吾守尔·斯拉木,多语言信息处理与网络技术开发应用专家,现任新疆民文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多语种信息处理、网络安全及通讯等方面的研究和学科建设,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厚,物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2001-200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静晨,灾害救援医学专家,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我国灾害救援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构建了灾害救援医学工程体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晓东,美国国籍,生物学家。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细胞凋亡研究中做出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成果。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方维海,物理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理论与计算光化学研究工作。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John Charles Crittenden,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因其在环境工程及化工领域卓越的成就,被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评为世界当代前100位最杰出的化学工程师之一。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杨志峰,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蓬,分子生理学家。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校本部教职工3120人,其中专任教师2064人,92%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6%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5人,资深教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共计82人次,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素材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6月20日讯(记者 朱国旺)6月18日,北京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医疗保障组组长、副市长卢彦同志主持召开约谈会,就做好院感防控工作约谈了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市慧慈医院和北京永民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第一诊所负责人,以及朝阳区、海淀区、大兴区、平谷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医管中心负责人。卢彦同志通报了这4家医院在院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强调,一是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把院感防控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属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属地和行业监管责任,各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院感防控主体责任;二是要克服麻痹松懈思想,举一反三,认真查找院感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按照要求立即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全市通报;三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三防”“四早”“九严格”和十五项疫情防控措施,属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严防院感事件发生,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中日友好医院(简称“中日医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于1984年10月23日开院。该院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并承担中央保健医疗任务、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任务,附设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同时还是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北京世纪坛医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原为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创建于1915年,1989年通过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为北京市属综合医院。北京市慧慈医院成立于2003年,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其前身为北京市平谷区粮食主管部门职工医院,是以脑病为特色专科的综合性医院。2016年12月该院因为存在严重违反物价规定,收费混乱、多个诊疗项目申报与实际发生不符、允许医务人员非注册地行医并使用他人身份登录医生工作站接诊参保人员、部分化验项目外送非定点医疗机构等问题,被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断执行医保协议六个月,并追回违规费用。北京永民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第一诊所成立于2016年2月,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是一所从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宁松强。2017年该医疗机构曾因超出超范围诊疗、任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等违法行为,多次受到北京市大兴区卫计委罚款、警告等处罚。在6月14日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就曾表示,特别要求各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全员培训,严格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医务人员防护指南,加强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留观区域等重点场所人员防护,最大限度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6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医医疗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医医疗机构要强化院感防控和医护人员防护,坚决杜绝院感事件发生。
被开除的华人的教授夫妇华科大校友和教授被重点关注最近美国把华为和海康威视列入商业黑名单,而且华人李晓江教授夫妇被美国高校开除,这些新闻都和华中科技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首先海康威视的三位创始人和华为一多半的高管团队都具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教育背景,而华人教授李晓江在2008年被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聘为长江讲席教授。因此最近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们纷纷刷爆朋友圈,为自己的母校和校友们鼓励,当年喻园大道上的“抱团负重,拓荒致远”的标语正好符合目前中国科技界应该赋予的时代精神!撑起华科大半边天的基础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是百年同济医学院的王牌院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学科曾拥有李赋京、梁之彦、谢毓晋、杨述祖、姚永政等5位国家一级教授,在当时的同济医学堪称第一学院,就连一代医圣求裘法祖院士在当时也不过是二级教授,基础医学院还拥有杰出校友杨宝峰、周宏灏、侯云德、梁伯强、吴旻等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华中科技大学世界1%的学科,基础医学院贡献良多,中国很多现代医学学科其实都源自同济系,是我国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奠基单位之一,中国最早的经典医学教材大部分出自这些老教授之手,就连重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沈其震也是同济医的优秀毕业生!正是在优秀的历史传统下,基础医学院的教授们在老一辈教授的熏陶下,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其中目前基础医学院院长鲁友明就是其中之一!毅然全职回国的千人教授当中兴、华为等企业不断遭遇技术壁垒的时候,很多人才会发现中国很多所谓的科技都需要欧美高科技的输送。就连生命医学领域同样如此,华中科大基础医学院院长鲁友明教授作为政协委员,抱着一颗家国情怀,提前给国家科技发展打预防针,虽然目前中国在生命医学领域发展迅猛,涌现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但是生物医学试剂90%都需要依赖进口,作为一名生命医学科学家,强烈的危机感让这位教授有着和华为任正非一样的心态,基础虽然薄弱,但是国家必须给予支持的技术储备!家国情怀的脑科学教授鲁友明教授,曾经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终身bollinger特聘教授,2011年毅然放弃美国的终身职位全职回国发展,出任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研究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在突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如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src通过调节谷氨酸nmda受体参与ltp的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science,nature neurosci,neuron,j neurosci等期刊。对于脑科学研究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将为我国的生物医学以及人工智能脑科学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