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拿到国外名校offer,8位获名校保研资格,15名考研上岸,平均学分积83.22,……什么样的群体才能被冠以“学霸班级”的称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北林环境学院环境科学16班。在环境16班的42人中(含两位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留学生),有2位同学拿到国外名校offer;有8位同学获得名校保研资格,其中一人保送至清华,一人保送至北大,两人保送至中科院生态中心,一人保送至河海大学,三人保送至本校;有15名同学考研上岸,除考取本校外,不乏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85名校,达到了62.5%的上研率。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如此高的升学率,是因为它是那种筛选重组的“学霸班”吗?并不,环境科学全专业在北林每届只设一个班级。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同学们的兢兢业业、奋笔疾书,从开学伊始,班主任党岩就告诫同学们,不要把大学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游戏中,青春的价值应该在奋斗中实现,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不做水落石出的敌人,只做水涨船高的战友,互帮互助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学习委员牵头开展集体自习和学习打卡活动,在班主任的支持下,每学期给予名次进步最大的前三名同学以奖励,鼓励上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换来的是大一学年,班级平均学分积83.22,优秀率68%;大二学年,班级平均学积分82.6,优秀率69%,四级一次通过率92.5%,全年级最高,12人参与六级考试并全部通过。努力也换来了学校的认可——田皓中同学获得宝钢奖学金,两人次国家奖学金,两人次桑德奖学金,全班获奖学金总共31人次;连续两年的校优良学风班、校优秀班集体……这段宝贵的求学经历让同学们真正明白,百舸争流,唯进方是不退;千帆竞发,勤学才得真知。俯身于实验,服务于社会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虽然该专业就业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就业环境比较艰苦,但在环境16班同学的眼中,没有看到对未来的迷茫,而是对未知科学的好奇,对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赤忱之心。自开学以来,共有17人次参与9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主持了3项国家级大创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染料废水降解、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研制等各个环境领域,一些同学已经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受到了业内专家教授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环境16班不仅是一个奋斗的集体,更是一个奉献的集体,虽然同学们经常挣扎在早八点到晚九点全天满课的魔幻生活中,但是周末你依然能看到他们活跃在社会实践的一线。在各校院级组织中,担任部长及部长以上职位20人次。其中有4人担任社团部长,2位曾任社团副主席,在院学生会中,7人担任部长,4位副主席,还有6位同学领导着不同的校级文体社团不停奋进。18年暑假班级开展团支部实践,探究首钢旧址土壤和大气的遗留性污染问题,实践成果被学院推选为优秀论文。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环境16的班日活动,班委用心,同学舒心:女生节男生节互送的礼物、每位同学的生日祝福、昌平别墅的烧烤和饺子……环境16的一种种一件件将它变成许多同学心中家的模样,让环境16的同学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学霸班”并不是环境16的全部,不管是否继续深造,他们始终会带着环境16的这股劲儿,从知山知水的北林人成为“治山治水”的环境人。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新媒体联盟 来源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排版 | 馨雅 责任编辑 | 添翼 高霞 审核 | 天磊
2020年5月28日,从北林水保资讯获悉,东平高级中学校友蒋春晓,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她的人生格言:天道酬勤。蒋春晓,女,25岁,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师从王玉杰教授和王彬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研究。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编著两部、行业标准一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一篇。任硕水保171团支部书记,连续三年获学业一等奖学金,两年获校优秀研究生、校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无奋斗,不青春蒋春晓,1995年4月生于山东东平。父母都是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她对于学习比别的孩子多了几分热爱与执着。在上完小学五年级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极强的自学能力,跳过六年级,直接升入初中。跳级之后的她更加努力,第一次考试便取得了全级第一的好成绩,此后稳居全级第一。升入高中后,成绩稳步上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取得全级第一的好成绩,这无疑为她的学习生活注入了兴奋剂。文理分科时,在文科上占尽优势的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理。在她看来,真正优秀的学生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尽管有时学习并不轻松,但加倍的努力使她名列前茅。她认为自己并不特别聪明,但她相信,认真与执着将是她一生的财富。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蒋春晓对于写作和演讲的爱恋已深入骨髓。一直以来,她将文字视为生命的最初感动,她喜欢写随笔,“手写我心,字字句句为梦而书。”对文字的热爱,促使她高中学段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60多篇,她曾获得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 她曾为东平县作家协会年龄最小会员,2010年荣获“姜广利文学奖”并被授予“东平县优秀作家”称号。当然,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东平高级中学连续三年担任萤窗文学社社长,多次组织征文比赛,带领记者团的同学采访优秀教师及运动会,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赞扬。任校学生会主席期间,协助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如男女分餐、板报评比、校园卡拉OK大赛等,组织同学们参加义务劳动。她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11年12月,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春晓八岁开始练习演讲朗诵,到高中毕业,她参加过30多场比赛,多次主持各种比赛及颁奖典礼。并且凭借标准的普通话和甜美的声音,多次作为校学生代表接受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泰安电视台、东平电视台及一些平面杂志的采访。“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恋上文字,她懂得了宽容和谅解;爱上演讲,她学会了大气与从容。“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社会所要,知识与能力俱备的人才是社会所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6月,蒋春晓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唯有厚积方能薄发18岁,成人之时蒋春晓进入林家大院。通过自愿报名、学校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等环节,她和另外19名新生脱颖而出,进入2013级梁希实验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向学习。梁希实验班是北林大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班,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同时也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考进梁希实验班,当上班长,参加全校班长支书培训顺利结业,并且被评为优秀学员;参加党课学习,考试取得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校学生会、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电视台、校主持人团、学院主持人团,接受专业主持训练;主持了学院十佳歌手大赛和元旦晚会、校主持人大赛;做志愿者,从南锣鼓巷的“重温童年记忆”到水立方的世界杯短池游泳锦标赛;做化学实验,在有机化学实验室看各种现象兴奋不已,在无机分析化学实验室耐心分析数据,一遍遍让实验结果精确。或许成长就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人外有人,春晓只需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不同于本科时不知疲倦地在学业和学生工作中转换身份,硕士阶段则将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科研。科研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唯有厚积方能薄发。摒弃浮躁,静下心来阅读文献、做实验、积极讨论,听不同的讲座,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三年的科研生活中,她曾在一堆文献中找不到方向,茫然无措;曾数次实验失败,得不到理想结果;曾因为软件的一次次崩溃而心力交瘁;曾在野外淋雨摔跤,被路边的蛇和脚下的虫子吓得吃不下饭。但恰恰是这样的经历让春晓的抗压能力逐渐增强,心态逐渐变好。春晓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学生,她感恩求学中遇到的每一位人生良师。导师告诉她,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科研的必经之路。这是她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她自己热爱的专业,那么,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坚持,多整理勤思考,坐得冷板凳,困难会一点点攻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坚持,月亮知道,星星记得,成功也会证明。她总是这样想:时常逼自己一把,才能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她勇敢地去尝试,不畏手畏脚害怕失败,不然想法便永远是想法。一个人走过山重水复的迷惘,才真正能感受柳暗花明的开阔。她感谢她的同门兄弟姐妹,是他们的陪伴,让她哪怕凌晨两点还在做实验时依然能够欢笑,让三年的科研生活充满温暖和色彩。她在随笔中曾这样写道:脚踏实地的同时,不要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需要时常抬起头,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紧盯学术前沿。多和同领域的人交流,往往会有胜读十年书的收获;多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或许会迸发新的灵感。科研经历带给她的成长,远非论文和会议报告所能记录,更多的是让她明白坚持的意义,明白好心态的重要性,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底气。七年间,她去过高山森林、走过荒漠草原。广袤的沙漠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人之渺小;频发的山地灾害让她更深刻理解“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迫切。这些难得的经历让她对大自然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祖国的绿水青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信仰。汪曾祺先生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得益于全国最高绿色学府的大平台,春晓能够手持一支话筒,在不同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主持梦想。她感谢学校团委和学院团委提供的机会,她感谢团中央、团市委、延庆区委、中国青年报、中国文联出版社各位领导老师的认可,让她能够从田家炳走上世园、冬奥和全国大赛的舞台。“在紧张的科研生活之余,合理安排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调剂,也是塑造自我的一种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每个阶段自会有不同的魅力。”她在毕业感悟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有机会,在合适的时间里去做一次超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吧。一带一路的志愿经历和国家财政部的实习经历,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所站立的这片土地是多么的包容,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强盛,值得我们永远为之骄傲。那个时候,也会更加明白什么是青春力量,什么是使命担当。”总之,是北林的人文情怀,是水保学院的学术氛围,让她在这里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七年的甘甜和苦涩终将一起被安放在旧时光,成为过往。即将告别北林,告别校园生活,但她将始终铭记自己是林家大院走出来的孩子,牢记“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责任和使命。前路漫漫,必将风光无限。她将把精彩论文写在大地上,用青春为祖国歌唱!
7月23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钟南山、张文宏、张桂梅等66人入选。据悉,推选委员会将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从66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师节期间,将对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进行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简介01 刘 燕刘燕,女,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35年来始终扎根一线潜心教学,讲授7门本科课程、3200学时,涉及5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门;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完成教改项目17项、教改论著12篇(部)。她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分层制定目标,精准施教,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02 窦桂梅窦桂梅,女,汉族,1967年4月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她立足讲台34年,把儿童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从“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探索,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的提出,“1+X课程”的整体建构,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脚印。她心系全国儿童和教师,通过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向900个贫困县3800个远程教学站输送课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273位教师,承担国家云课堂346节微课和“同上一堂课”816节电视直播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03 张伯礼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医学教育38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80余名。他倡导成立“勇博励志班”,创新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注重开展院校+师承教育,推行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主持制定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以及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首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引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实现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04 蔡丽华蔡丽华,女,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她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倡导小学数学诗样教学,形成严谨细腻、语言优美、训练高效的教学风格。她多次放弃调转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在农村教育一线坚持立德树人,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被车祸夺去右臂的学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被评为天津市自强学生。她先后到甘肃、河北等地送教,主场讲座20余次,培训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千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05 袁雅冬袁雅冬,女,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她从教36年,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研究生70余人。她担任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承担教学改革项目6项,培训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荣获华北赛区冠军。她在做好教育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抗击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工作。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首届百名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等荣誉。06 王金湖王金湖,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他扎根教育33年,足迹踏遍黄骅港到歧口河海岸线。他以“慢”教育教诲师生,匠心教研;以品行感染师生,教出三代人,教育思想浸遍渔区。他首创“261”节次,力推“15—10—15”高效课堂,完成了《大歧口》《走进渤海剪纸艺术》等校本课程,主持编写的《美丽家乡·南排河》园本教材广受欢迎。他自撰文篇,自制课件,扎根乡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教育,坚持做一名有着红荆条精神、情系海堡的教育人。曾获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等荣誉。07 常晓明常晓明,男,汉族,195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他扎根教育34年,积极探索中国高等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03年自筹资金创建晓明研究室。他以“兴趣驱动、早期培养、项目引导、文化熏陶”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所带学生平均每年自主参与研发时间1500小时以上。他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百余名高素质工科创新人才,探索出基于CSCP范式(文化熏陶—育人&育才结构—项目实践—能力达成)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曾获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08 兰会云兰会云,男,汉族,1987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教师。他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制度培养学生习惯、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带领学生骑行1800公里,涂鸦校园井盖,静观夜空烟火,因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网友们口中“别人家的老师”。他始终以“不放下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曾获山西省时代先锋等荣誉。09 孙 炯孙炯,男,汉族,1946年8月生,内蒙古大学教授。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40年坚守边疆民族地区数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幽默风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独特教学风格。作为带头人建设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数学分析选讲》《泛函分析》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致力于微分算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并获较高学术评价。他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探寻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质量的路径,先后培养4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10 乌云其木格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1972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第三小学教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28年来,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未离开过她热爱的讲台,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和同行赞誉。她多次到盟内各旗县巡回支教,承担“全盟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任务,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练习为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11 陈温福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生,民盟盟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站定三尺讲台,铺开万顷良田,情系学子,服务“三农”,潜心创新人才培养。讲授的本科课程《现代农业科技进展》《专业教育(农学)》深受师生欢迎。他长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2 马晓春马晓春,男,汉族,1961年3月生,民革党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他是中国重症医学主要开创者之一,2002年从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牵头组建学校重症医学科,开创辽宁省重症医学先河。他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组建辽宁省ICU医生、护士培训基地,积极推动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规范化培训,加强重症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临床与科研两步走模式,先后培养百余名研究生,多数成长为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牵头组建辽宁省集中救治中心,先后赴黑龙江、吉林指导抗疫工作。曾获首届辽宁好人·最美医生、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3 金永七金永七,男,朝鲜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虎洞沟村小学教师。32年前,他毅然前往最偏远、最缺老师的虎洞沟村小学任教。其间他放弃到镇中心校任教的机会,一直坚守乡村教师岗位。他以校为家,既是老师又是父母,帮学生热饭、洗衣、辅导功课。为让山里的孩子全面发展,他自编乡土教材,开齐音、体、美等10多门课程。为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他收集废旧烟盒制作学具,把旧油桶改造成火炉,自己动手修缮校舍。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送全村3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让近百户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4 高 夯高夯,男,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他坚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念,提倡“问题驱动+互动研讨”式教学,着眼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为文科生开发《人文数学》课程与教材,并将人文数学课程做成了网络课程,在 “学堂在线”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他带领团队探索实施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创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将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高度融合,被全国师范大学广泛应用,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5 刘永坦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他从教60年,培养了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一大批领军人才,为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将科研中的问题和成果直接带到学科发展方向中,用真实的科研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开设10多门电子工程的专业课,并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16 李 果李果,男,汉族,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师范专业毕业后,他放弃留县城的机会,返回家乡开启了农村教育的梦之旅。他35年坚守农村教育一线,从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开启改革实践,形成了特色的“发展目标教育”改革实践,使学校既具有乡村特色,又有真实的素质教育内涵,既能为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发展奠基,也能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被认为是“农村教育改革教科书式的范例”。曾获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黑龙江省魅力校长等荣誉。17 张文宏张文宏,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教授。他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在十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把育人作为最重大的责任。他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带头奋战在医疗救治一线,还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撰写科普文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以专业冷静的分析,为大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发声。他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科《传染病学》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18 杨 荣杨荣,女,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2年,以“做一个成功播种教育幸福的人”为职业追求,坚持“尊重生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制度管理和文化引领,带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成长,成就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科研,破解瓶颈难题。她着力打造师资队伍,先后培养30多位高级职称教师,培养多名校长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她主动参与教育扶贫项目,连续多年赴云南普洱支教。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9 柏纪荣柏纪荣,女,汉族,1964年1月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师范毕业以来,她一直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思想,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发表文章40余篇。35年来,她始终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组建“爱心小组”,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女孩,精心呵护白血病患儿,当起了十几名儿童的“爱心妈妈”,主动向贫困生捐款捐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等荣誉。20 汤国安汤国安,男,汉族,1961年6月生,民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从教33年来,一直将“以身立教” “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为师之本,是学校师德师风宣讲团核心宣讲员。他坚持给本科生当班主任,身体力行影响和培养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他以大爱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指导的本科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测绘人物”。他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首创了“红军长征GIS”“一带一路GIS”“精准扶贫GIS”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汇编出版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21 李兰娟李兰娟,女,汉族,1947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倾力教书育人,采用“多元融合”理念,在医教研融合、多学科联合攻关、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形成三条育人主线,以坚韧、执着、奉献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传染病学领域的骨干人才。她倡导并践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的科学精神,创建李氏人工肝系统,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近年来承担SARS、甲型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取得原创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73岁的她作为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多次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被誉为最美逆行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22 范 群范群,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踏实工作,勤恳做人,视事业如生命,谢绝高薪邀请,坚守在海岛一线。担任班主任31年来,她视孩子如子女,用爱温润渔家孩子心田,下小岛、走渔家,家访每一个学生。她追求育人的艺术,探索“生生相长”育人模式,受到同行高度肯定,“雁行小队的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十大素质教育案例。她努力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建设的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和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学员超过600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23 叶连平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他情系教育,立德树人,不仅讲授文化课,更用自身言行引领孩子们如何做人。他对自己很抠,一件棉背心穿了快60年还舍不得扔,但对孩子很大方,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如今已92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坚守在留守儿童之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荣誉。24 孙 浩孙浩,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他扎根乡村教育20年,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农村娃身边最亲的人,走进留守孩子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他深入研究农村课堂,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发表多篇教学感悟,20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成为年轻的省级教坛新星。他每年进行公开课讲座10多场,有效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他积极响应号召,远赴新疆皮山县开展援疆支教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教育脱贫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等荣誉。25 林蓉金林蓉金,女,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从教36年来,她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案例相结合,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她每年完成300多名护生临床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均居前列。她重视护理教学与科研,近5年发表论文12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请缨,带队接管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及普通病房护理工作,出色完成支援抗疫任务。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6 林立灿林立灿,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教师。他在教学中一直提倡还物理教学之本然,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物理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教给学生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物理课充满“物理味道”。他主张把更多物理实验展示给学生,牵头在学校建立起量子信息科学创新示范实验室,成为学校物理学科的“前沿阵地”。他坚持教育教学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他在省内外开设教育专题讲座近百场、公开课20余节,指导培养了几十名省内外年轻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27 程 风程风,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四望湖小学校长、教师。她用信念扬起乡村教育的风帆,从山区到湖区,从教学点到村完小,从产房到课堂,耕耘一方沃土,守住一片蓝天,书写新时代乡村教育新风尚。她先后转战3所农村薄弱学校,带领每所学校都发生巨大变化。她让山区学校从无人入学到无人外流,撑起一村人的希望。她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薪火相传。她用实际行动号召身边更多的年轻教师主动投身偏远乡村。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28 张 伟张伟,女,汉族,1963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30多年来,她以立德树人为自身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在呼吸病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全力打造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她担任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奔赴多地指导全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率先提出完善救治体系,全力构建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平台,累计收治患者215例,治愈出院率达99.5%。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29 马承恩马承恩,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扎根医学教育28年,坚持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倡导问题导向、寻根溯源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医学事业,2002年担任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队长;2008年接收来自汶川的伤者,实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2020年援鄂抗疫,他不顾自身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主动请缨,作为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全队奋战50多天,圆满完成任务。曾获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30 魏亚丽魏亚丽,女,汉族,1974年8月生,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她坚守会计专业教学一线27年,用热情和奉献成就学生职业梦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把职业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她学识扎实、业务能力精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3+4”中职本科贯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丰硕育人成果。她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次,指导学生3次创造点钞世界纪录。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31 茹振钢茹振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40年来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多项,带领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小麦高产抗病育种、高光效小麦育种等多项研究。针对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他相继培育并推广“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矮抗58”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近30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32 李化勇李化勇,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38年来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为了节省孩子上下学时间,坚持用小船摆渡学生。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法,重点研究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研究,在全县得到推广。他帮扶的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联系商会资助困难学生求学,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33 胡豫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的全链条防治网,落实开展核酸检测、改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开建方舱医院。他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有机融合,培养了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主持建设高校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临床教学特点,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查房及临床技能课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34 吴又存吴又存,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他坚持27年磨一课,把思政课上成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在润物无声中探寻出一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他引入吟诵诗词教学法,坚持课前时政演讲,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理解思政理论。他将身边抗疫先进事迹转化为思政活教材,主讲云端思政课,引导近百万青少年坚定正确价值观和抗疫必胜信念。他编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出版2部个人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35 吴安华吴安华,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他扎根教学一线35年,践行“一生所学、报效祖国”的医者大爱,负责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建设,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培养感控专业人才近2万名。他在疫情初期独自逆行武汉,成为湖南首位支援武汉的医疗专家。在武汉培训近1.5万医务人员,为援鄂医护人员“零感染”作出突出贡献。他牵头和参与制定12项国家标准,其中4项奠定了我国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论的基础。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36 彭林富彭林富,男,汉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教师。3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足迹遍布全乡十多个教学点。他走访帮扶贫困学生千余人,像亲人一样帮助孩子们煮饭、洗衣,为他们辅导功课,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他还关心照顾残疾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用爱心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健康成长。经过多年的付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成人成才,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等荣誉。37 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从医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广州医科大学及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是示范性教学集体,领衔的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呼吸疾病领域培养了大量接班人。他致力于推动国家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带领团队建立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哨点,创立呼吸病毒滴度预警技术,全病程纵向动态监测。从非典到新冠,一直投身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曾获改革先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38 张忠德张忠德,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他从事中医急诊教学32年,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他在湖北抗疫一线坚持临床教学,创新性提出“急救思路引导教学法”,把临床诊治思路推前至课堂,将跨学科并行式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西医急症学教学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强化中医诊疗特色在急症学及传染病学中的运用,将“中西协同,突出中医特色”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积极引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 综合评价学生医学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临床教学。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39 陈良陈良,男,汉族,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他扎根八桂壮乡职教17年,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把培养广西少数民族技艺人才作为使命。开创了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和少数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全国金牌,主持国家名师工作室服务广西30多所职业学校,每年为2000多名职教教师提供指导,为20多家企业培养3000多名能工巧匠。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40 陈留陈留,女,汉族,1977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师。她24年扎根祖国南疆边境小学教育一线,努力推进教育扶贫,让先进教育理念在南疆生根开花。课堂上她鼓励孩子们试错、动手实践,用智慧和爱心为边境壮乡儿女筑起启蒙学习的灯塔。她引领边境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探索多终端、多形式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她长期跟踪研究边境教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创“基于边境小学生多阶数学思维学习场”方案,提升孩子学习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为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小学教学变革和教育均衡作出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等荣誉。41 李琴李琴,女,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她扎根幼教工作20余年,始终把贡献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深入研究与实践幼儿海洋意识教育,相关教学成果在多地推广,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连续6年承担海南区域帮扶和农村幼儿园指导任务,2019年起积极参与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园的送教援培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带领工作室自制抗疫主题视频150个、设计并指导保教活动60个,为幼儿居家期间的科学保教贡献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南海名家”等荣誉。42 张云阁张云阁,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教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线,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称为学生思想的领航人。率领团队历时11年成功构建高校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等问题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使国内95所高校的10万大学生选学受益。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43 杨浪浪杨浪浪,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教师。她坚守教育是一项慢事业,用“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引导孩子走好每一步。她挖掘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建立“体验、开放、综合”的EOC课程体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联合6省开展校长培训,帮助10个边远区县学校发展。创建重庆市第一所小学国际部,入选国家首批孔子课堂。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44 李加纳李加纳,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教授。他36年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献身农业科研,直接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20名,桃李遍天下。作为油菜研究专家,在甘蓝型黄籽油菜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主持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育成30余个油菜新品种,领衔的油菜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情系“三农”,推广优质油菜应用面积8000多万亩,为农民和加工企业增收增效100多亿元。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45 康焰康焰,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他身体力行,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积极参与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工作。他60天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繁忙工作之余,还为临床医学院全体医学生上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创建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全链条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呼吸治疗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46 建红建红,女,藏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马尼干戈初级中学校长、教师。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从事小学教学、教导主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等工作。17年间,一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腹地,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践行教育诺言是最好的职业操守,强化管理是最大的使命召唤,争做教育者与思考者,以“实验性、示范性”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爱戴、家长赞誉、同行好评。通过努力,所在学校就学学生人数由14教学班560余人发展到27个教学班1000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47 肖敏肖敏,女,汉族,1977年3月生,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从事特教24年以来,她秉持“适性而教,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潜心育人。在聋生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她以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多元表达等方式破解沟通障碍,联通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带领团队建设“听障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听障学生手工艺”“残障学生校园游戏”“重度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等系列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动承担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教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曾获教育部“特教园丁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48 莫非莫非,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医科大学教授。她从事教育工作29年,积极推进教改工作,提升教学水平,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致力于学生人文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深受学生喜爱。积极参与本科学生的管理与培养,组织开展“走进校园,我们和你一起成长”专业辅导员活动,近3年来,主编和参编《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等6部教材,发表论文13篇。2020年2月到湖北鄂州,始终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援鄂医疗技术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贵州省委省政府援鄂记功奖励等荣誉。49 曹凤英曹凤英,女,布依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0年,长期扎根教育一线,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和家长普遍赞誉。坚持以人为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儿童的视角来改进教学。长期为农村学校送教送培,2019年深入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开展3年组团式驻点帮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坚守校园,带领教师圆满完成“空中黔课”课程资源录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奉献。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50 何梅何梅,女,汉族,1987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她钟爱幼教事业,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桥,接送学生过河,为贫困山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她率先冲进教室,采取先避后撤措施,在17秒内让32名孩子安全撤离教室,1分钟内完成全部躲避和撤离工作,确保孩子们在大灾面前安然无恙。她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每学期开展一次防震演练,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社会树立了正能量的幼儿教师形象。曾获贵州省教学科研论文奖。51 张桂梅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教师。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为当地教育脱贫作出重要贡献。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52 张无敌张无敌,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他从事生物质能教学、科研及推广应用34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30余项。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举办国际沼气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来自近20个国家。在10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示范、推广和培训农村能源产品与技术,建立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4F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生物柴油制备技术、沼气相关技术已授让多家企业使用。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53 卓玛卓玛,女,藏族,1980年8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小学教师。她扎根教育19年,先后主动在3所高海拔地区小学任教。近5年,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文章50多篇,开设校内外讲学、讲座100余次,指导学生写作、吟诵、播音多次获奖,编写校本教材10余本。她是家校共育的知心辅导员,长期承担全市全校家长及妇女培训工作,每年家庭教育讲座不少于10场。她是教育扶贫的积极行动者,时常忙碌在福利院孤儿学生和学困生之间,捐款捐物,精准施教,带动影响一大批老师参与到无偿奉献的志愿者行列。曾获西藏自治区师德标兵、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54 杨维周杨维周,男,汉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藏民族大学教授。他从教36年,钟爱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事业,领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创新出了一条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两个转化”的新途径。他一心一意坚守教改科研之路,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行研究,取得优秀成果。毫不懈怠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与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55 丁海燕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她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30余年,任教期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为学生辅导、补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吃送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丁妈妈”。热心帮助同事,指导年轻教师,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余深入到学生和群众中,利用家访等时机,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长期义务照料村上的两名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书写师者风范,诠释立德树人。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56 马肖容马肖容,女,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她扎根西部,坚守一线教学27年,树立了“本科为根、学生为本、情怀在心、传承西迁”育人信念,凝炼了“坚守教育理想高地、突出临床岗位胜任、涵养医学人文关爱、强调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特色,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抗击疫情53天,首创“三联三快速”方案进入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创立“停课不停学、育人不掉线”“战疫师生直播间”等特色教学法,获得师生好评。曾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57 王良璧王良璧,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他刻苦努力,长年不休节假日,深入研究师生关系的内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牢靠性和运用能力。负责铁道车辆热工实验室和《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学生实验及教师科研平台的建设,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科研素质的团队。在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复杂结构换热器数值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对提高列车运行可靠性发挥重要作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58 赵洪涛赵洪涛,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教师。他从教31年,长期兼任班主任工作,爱生如子,尽职尽责,获得学生及家长好评。注重教学研究,发明“听—读—品—说—吟”古诗词五环节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出版专著《中学经典名著赏析》《心灵的阳光》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的课题《中学古诗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吟唱法”研究》得到认可和推广。他用长期的坚守,培养多名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59 樊海宁樊海宁,男,汉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他从教20余年,从事肝胆胰外科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临床教学一线,因材施教,勤勉育人,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注重公益行动,带领团队数次深入农牧区基层,足迹遍布三江源大地,行程近7万公里,筛查包虫病重点人群5.8万人,其中儿童约1.8万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担任青海省援鄂医疗队长逆行武汉抗疫,从临床救治、防控体系建设和疾病科研等多层面抗击疫情。曾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60 更松尼玛更松尼玛,男,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校长、教师。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担任校长职务的同时,依然承担两个班级教学任务。几十年来,他从未完整休息一天,除了公事外出,坚持做到每天24小时在校,是学校全年的“值班长”。他注重新课程改革,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宗旨,推动实施“教师个体分析与学习成绩提高对策研究”“学生综合分析与综合提高对策研究”“藏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初探”等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曾获国家教委中华扫盲奖、青海省中小学十杰校长等荣誉。61 杨惠芳杨惠芳,女,汉族,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医科大学教授。她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毕业论文。注重教学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创新项目,主、参编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主动为学校师生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编著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宁夏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62 马景林马景林,男,回族,1965年5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完全小学教师。他扎根农村教育35年,寓教于乐,坚持立德树人,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他一直包班,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教学,提升教学技能,做到教学相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承担起“空中课堂”评课和学生作业辅导的重任,并参与小学数学课后习题讲解微课制作,分享至周边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63 周金龙周金龙,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农业大学教授。他扎根新疆36年,5次主动放弃到内地发展的机会,长期奋斗在新疆高等教育与水文水资源科研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专业扎实、乐于奉献的新疆水利科技人才,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他积极探索西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指导的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积极参加学生管理工作,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任20余名各民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64 徐桂英徐桂英,女,汉族,1966年11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她坚守农牧区教育教学34年,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从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关爱农牧区学生,经常克服交通困难进行家访。她积极创新,开发出多个农村化学实验课,形成“探究、合作、生活化、分层”的独特教学风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细致研究,认真备课,通过电话为上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多次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引领汉、回、哈等民族教师快速成长。曾获全国中学化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新疆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荣誉。65 吴向未吴向未,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教授。他扎根边疆教育24年,潜心教改,因材施教,打破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转向以患者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重点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申请驰援武汉,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他深入基层,耐心指导当地医师手术,搭建校院桥梁纽带,每月定期组织多学科专家深入县乡医院指导,为当地医师创造学习交流平台。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66 李莉李莉,女,汉族,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第二中学教师。她扎根边疆教育21年,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一次人生历练,坚持教研教改,不断创新,教学成绩优秀。她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军训时和学生同吃同住,运动会上和学生共担荣辱,劳动课中和学生体会快乐,用爱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组织全校教师高效开展线上和复学后教学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能手等荣誉。
——访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穆琳北京林业大学全国投放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招生专业及专业类仍然是40个。今年招生政策有一重大改变,就是录取专业的方式,往年按照专业级差的方式录取,今年学校取消级差,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专业。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穆琳: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正式建校,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试点建设项目高校,也是全国56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历经百年的历史积淀和近70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涵盖10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6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A+档位的的林学、风景园林学入围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为校训,为国家培养了20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部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在内的15名两院院士,培养院士数量名列全国农林高校前列。二、今年招生计划有无增减?招生政策有哪些新变化?哪些专业有特殊要求?穆琳:今年学校在全国投放招生计划总数仍是3400人,和去年持平,分省招生计划暂未确定,考生可以先参考一下去年的招生计划情况,预计会在往年的基础上保持一致或略微调整。以北京为例,2019年学校在京招生计划共218人,除此之外,还有艺术类、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计划,2019年在京实际录取244人。招生政策和往年比,有一点特别大的改变,就是录取专业的方式,往年我们按照专业级差的方式录取,级差为110,今年我们取消级差,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专业,让考生报专业时不被级差所困扰。需要注意的几点是:1.对于中加合作办学的两个专业:生物技术(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要求高考英语成绩达到100分以上;2.在外语语种方面,日语、设计学类专业只允许英语语种考生报考;3.对于体检要求,我校除了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对指导意见中患有不宜就读专业疾病的一般不予录取,还有一些专业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有补充规定,详情见我校招生网http://zsb.bjfu.e.cn/相关内容。三、2020年招生专业有无变化?请介绍一下学校的特色专业。穆琳:学校在招生专业上和去年保持一致,无新增专业,招生专业及专业类仍然是40个。北林大作为中国林业高等院校的排头兵,开设的核心专业主要以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生态环保为特色,致力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绿色生活相关专业。学校的林学、风景园林学,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A+档位,林学学科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曾为国家培养了9名两院院士;风景园林是国家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后备支撑,风景园林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始终位列第一,风景园林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也是国内唯一开展国际评估的风景园林专业,在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林大的学生近年获得金奖10余次,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园林、园艺等专业所依托的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内仅有的关于园林方面的两位院士都在北林大;生物科学专业是教育部设在林大的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该专业以森林生物学为特色,主要是培养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人才,80%左右的毕业生能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2.绿色生产相关专业。像我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包装工程等专业,他们所研究和利用的主要是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比如木材、秸秆、果实、种子、花卉,甚至包括树皮枝杈等,这些材料的特点就是绿色、低碳、环保,并能制造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的燃气、燃油、活性炭等能源,实现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生态环保相关专业。学校生态环保类专业范围广泛,有研究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的环境科学专业,有具体到进行废水废气废物三废处理的环境工程专业,有保护植物的森林保护专业,有保护动物和湿地的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还有涵养水源、护卫国土资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除了以上特色专业外,北林大还有一批社会需求比较旺盛的通用类专业,比如会计学、国贸、金融、计算机、法学、心理学、英语等等,其中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是83年设立的,英语专业86年设立的,经过30多年的建设,这些专业有着丰厚的人才培养经验。四、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新高考”正式落地实施,北京考生将面对新的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模式,在填报志愿方面您有什么建议?穆琳:今年北京第一年实行专业志愿组的填报模式,主要有两点建议:一是建议专业组之间还是要拉开梯度,按照“前面冲一冲,中间保一保,还有机会垫一垫”的原则填报。二是尽量填写服从专业调剂,虽然可以填报30个专业组志愿,但真正被投档到某一专业组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考生因满足不了具体专业而被退回的话,只能等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机会,比较遗憾。五、学校有哪些特殊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穆琳:1.国家理科基地班。生物科学专业是教育部设在我校的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学生培养质量高,近年理科基地班学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他SCI源期刊上已发表数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实行“本-硕-博分流连读制”、“科研导师制”。学生上研率高,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为50%左右,毕业生的平均读研率约为80%。2.梁希实验班。为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学校选拔130人进入5个梁希实验班,分别是梁希实验班(林学与森保)、梁希实验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梁希实验班(木工与林化)、梁希实验班(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梁希实验班(农林经济管理),其中前4个班选拔时间为第二学年初,农林经济管理实验班一部分在高考招生中进行录取,一部分是在新生报到时选拔,实验班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均为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实验班设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保研指标和奖助学金指标单列,实行导师制。目前最低的梁希实验班的保研率都在40%以上。3.中加合作办学培养。学校有2个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联合办学专业,分别是生物技术(中加合作办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UBC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中排名第37位。该项目培养模式为“3+2”,前三年在国内,后两年到UBC大学继续深造,毕业授予两个学校相应的学位证书。六、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和奖助学金政策。穆琳:学校实行转专业零门槛,既转出环节不受限制,转入需要各自专业的考核。学生可于第二学期初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或于第四学期初在学科专业门类范围内申请转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只能申请在艺术类专业内转专业。学校向社会郑重承诺:决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具体措施上,学校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缓交减免为主,社会资助为补充的“6+1”式多元互补的学生奖励和资助体系,有超过80%的学生可获得各类奖助学金。新生报到时设立“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办理学费缓交和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入学。入校后,学校可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在毕业生就业时,也有对困难群体的帮扶,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1000元的就业基金补助,以期实现顺利就业。七、学校的保送研究生情况怎么样?穆琳:北林是全国设立研究生院的五十六所高校之一,保研情况很不错,呈现两大特点:1.保送研究生比例较高。每年推荐免试研究生人数占本科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8%左右。生物国家理科基地班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比例为50%左右;梁希实验班目前的保研率达40%以上。2.保送质量比较高,2019年获得我校推免研究生资格的同学大多都去到“双一流”高校,除我们自己学校以外,保送最多的几个学校依次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师大和清华等;据北京大学博雅数据库公布的2019年北京大学接收推免研究生数量排行统计,我校2019年被北京大学接收推免研究生数量为22人,位居全国第19位,在北大接收的211院校排名里面,我们是并列第一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北林较强的人才加工培养能力,其次也体现出我们北林学子过硬的专业知识本领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八、近年来学校就业情况如何?穆琳:学校整体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都在90%以上。作为一所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学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通过继续深造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能力。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深造率高。2019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47.9%(其中保研18.5%、考研15.7%、出国(境)13.7%),在137所双一流高校中排名41名。二是深造质量高。在国内升学方面,60.4%的毕业生被录取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1.8%的毕业生被录取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出国(境)方面,51.3%的毕业生被录取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知名院校。三是就业去向多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国际组织都有我们的毕业生,除了大家熟悉的林草相关行业外,也有大量毕业生到IT、金融、建筑、教育等行业就业。具体各专业就业情况,可通过北京林业大学招生网http://zsb.bjfu.e.cn/f查看。
从儿时熟读《弟子规》, 涵养“行孝、感恩、服务、奉献、利他”的精神境界,本科的科考调查提出《警惕经济林背后的“绿色沙漠”》,再到澳洲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提出“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改进的反弹效应”等学术观点……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她一直关注祖国的生态环保。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更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议、美国世界银行、澳洲经济学家会议等场合发表演讲,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的环保声音。她叫王佳遇,是毕业于世界名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的90后经济学博士。她不仅在国际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近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由她撰写的数千字的科考文章还登上了《科技日报》头版。她也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昆士兰大学奖学金获得者、博士演讲比赛冠军得主,更是一位环保的推动者、宣传者、践行者。毕业典礼上的“明星”毕业典礼上,王佳遇走在旗手身后第一个入场昆士兰大学是一所世界闻名的百年名校,清澈碧透的布里斯班河绕过校园,碧蓝如镜的湖水、连片的草坪让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充满了生机和诗意。澳洲时间2018年7月20日,正值北京的金秋时节。这一天是昆士兰大学特殊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正在会议礼堂举行。一个个身穿硕士、博士服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济济一堂。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渴望憧憬。毕业典礼开始,全体观众起立,掌声欢迎所有参加本场毕业典礼的毕业生入场。走在旗手身后第一个、老师们前面的是一位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儿,在满是金发碧眼的西方面孔中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女孩就是王佳遇。这一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也是这一次典礼上昆士兰大学唯一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在典礼上,王佳遇被安排全程与老师们一起在主席台就坐。昆士兰大学校长第一个为她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为了见证她毕业的特殊时刻,她的导师、世界著名经济学家John Quiggin教授和夫人专门出席了毕业典礼,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的全体老师也全部出席。作为经济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澳洲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对学生的要求以严格著称。为什么这位来自遥远中国的女孩能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自然是源自她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精神。王佳遇的研究方向是减少CO2排放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方针政策。攻读硕博以来,她一心扑在课题研究上,和同龄人相比,她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甚至很少使用手机,连微信都没有。她的博士论文《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 And the Rebound Effect》,旨在解决澳大利亚提倡的轻型车辆的排放标准问题。澳大利亚政府计划通过改善轻型车辆的燃油效率来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制定轻型车排放标准,减少乘用车、运动型实用汽车和轻型商用车油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一方面,轻型车的消费者会通过直接购买能效更高的新车来回应这一强制性标准,从而减少汽油的使用。另一方面,高能效车辆的驾驶成本更低,也会对消费者带来刺激效应。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经济情况以及消费者对政策的反应至关重要。而王佳遇的论文,通过研究经济主体在应对燃油效率变化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和成本最小化问题,有助于从理论角度分析家庭和企业对燃油效率改善的响应。论文在丰富车辆燃油效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并且通过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框架下模拟正常和政策场景,对反弹效应的实证研究做出了贡献,对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了完善博士论文的创新性、实用性,2015 年 11月王佳遇到维多利亚大学进行游学,为期近一个月的学习中,她系统接受了CGE模型与应用等方面的培训课程。王佳遇很快岀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获得了资格证书。为了博士论文中一个GTAP模型与应用的精准性,王佳遇2016年8月再次赴美游学,此行获得了昆士兰大学“国际游学奖学金”支持。她在美国普渡大学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的GTAP模型与应用培训班,集中学习GTAP模型的原理和应用。该模型目前是国际公认的最精确数据分析模型,对全球经济发展战略有重大前瞻性指导意义。学习过程中,该模型的创始人Thomas W.Hertel教授曾亲自授课。参加学习的几个学员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经济学领域的行家里手。王佳遇是学员里最年轻的一个。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王佳遇通过非凡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岀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GTAP资格证书。2016年10月,她应邀到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参加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方面的培训。学校为她提供了办公室并配置了完善的办公设备。在游学期间她到澳大利亚汽车工业署调研,汽车工业署的两位高级资深专家接待了这位来自东部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对王佳遇的研究方向与构想非常支持。为什么会这样慷慨相助,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免费提供给王佳遇用于进一步研究?除了因为王佳遇的导师JohnQuiggin教授在学术界的贡献与影响力外,也因为她的研究,让他们与这种致力于研究减少CO2排放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方针政策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共鸣。与导师、著名经济学家John Quiggin及夫人在这样严谨的学术态度下,王佳遇的博士论文不仅对丰富车辆燃油效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并且论文的部分内容还被昆士兰科技大学(QUT)采用,当作考试题。王佳遇还在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EconomicAnalysisandPolicy》上发表了《The Rebound Effect of the Australian Proposed 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和《Unscrambling the Toll Road Egg》两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做学术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严谨的科研精神必不可少,而心怀天下的情怀更是初心与动力。如何节能环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全球空气环境,这是当今世界的共同关注。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基础研究来提供科学可靠的支持,在王佳遇看来,“能够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献计献策,是一位学者应有的职责与使命”。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国学者1991年出生的王佳遇今年刚满27岁。她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曾经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中医专家王富龙教授,母亲张明明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中医专家。对王佳遇来说,跟随父母的足迹继续学医,似乎是一条顺理成章的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条“坦途”。但是王佳遇从小热爱大自然,对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大自然里面的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纹路,每一朵花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考大学时,她遵循内心的声音,毅然选择了“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梁希实验班)。“北京林业大学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聚集了很多国内最优秀的专家、教授、研究者,有这样的老师带领,4年的学习生涯,让我终身受用。”王佳遇不但学习刻苦,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阳光、积极的态度贯穿了她的大学生涯。2014 年1月,王佳遇以全额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被澳洲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录取,攻读硕士学位,而后又被保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虽然科研工作繁忙,但王佳遇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宅女”。赴澳洲留学以来,她一直没有停止对于“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她先后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学协会会员”、“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协会会员”、“Toastmaster国际演讲俱乐部会员”。留学期间,她活跃在各个国际学术会议,发出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的环保倡议。获得博士三分钟学术演讲比赛冠军昆士兰大学的博士三分钟学术演讲比赛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这不仅可以检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是展示博士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比赛,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用全英文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向非专业人士阐述自己的科研内容。2015年6月18日的演讲比赛上,王佳遇带来了题为《Energy Efficiency Dilemma: Analyzing the Rebound Effect》的演讲,向人们通俗地阐释节能技术和反弹效应的理论,以及节能环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全球空气环境,倡导人们对生活用车、用水、用电的节约再利用。她以流利的英语、生动的讲述打动全场博士生和评委,最终获得了本年度的第一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留学生获得此项博士研究生演讲比赛第一名。热爱演讲的她还是Toastmaster Club的会员,并曾荣获International Toastmaster Club“观众最喜爱的演讲者”称号。在很多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留学生大多是害羞而内向的,读书刻苦,但不热衷社团活动和学校公共事务。王佳遇却让她的老师和同学们一扫对于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刻板印象。她热情、自信,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在各种学术活动中。2015年7月,在澳洲经济学家会议上,她发表了主题为《MandatedEnergyEfficiencyPolicyRevisited:MechanicalEffectversusReboundEffect》的主题演讲。2016年7月,王佳遇应邀参加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世界银行举办的第19届全球经济分析年会,作为会上最年轻的经济学家,她发表了主题为《ntalGoalsForAustralia?》的学术报告。2016年7月28日王佳遇受邀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主题为《ergyConsumption》的学术报告,并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们互动交流,场面热烈。对其他学者提出的问题,王佳遇一一进行了现场解答,受到教授和博士生们的肯定和好评。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议上,王佳遇发表了题目为《onsStandardsinaCGEFramework》的报告。在这些学术大咖云集的国际会议上,年轻的王佳遇激情而不失理性,自信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许多人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刮目相看。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王佳遇的视野更加开阔,也逐渐认识到在国际舞台发声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生命的意义决不应仅限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应当做一个从容宽广、眼光长远、心怀天下的人,希望自己的研究、呼吁和倡议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推动”。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专题报告脚踏实地做真学问熟悉王佳遇的人都知道,在学术研究之外,她也是低碳环保生活的践行者。晚上用遥控器关掉电视后,要把电视电源也关掉;洗脸、洗脚用过的水,储存起来冲洗厕所;平时的生活垃圾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处理;长达252页的博士论文,为了不浪费资源,她从没有打印过一份,只有电子版,所有的写作、校对、修改都是在电脑上完成。在北京林业大学读书期间,王佳遇就开始对于“生态环保”身体力行的实践。当同学们在旅行、聚会、打游戏、追剧时,她却一次次深入山区,进入人迹罕至的林区,到农村调研……这也源自这个年轻人的学术抱负,她深知好的研究成果绝不是只在电脑前就能做出来,而一定要经过严肃的科学考证,带着泥土芬芳的论文才更有价值,更接地气。出于对于环保的热爱,她相信“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真学问”,而作为青年研究者,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应该走在最前面。她先后多次到福建三明市进行调研。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国全省重点林区、全国林改策源地。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8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森林面积26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三明是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新型经营组织建设、林业金融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王佳遇先后到了三明市的3个县、13个村进行了调研,并走访了市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站、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她还深入农村,采访了六十多位村干部、两百多位村民……在农村一家家走访时,由于那里的村民习惯抽烟、饮酒,有的农户家里被烟雾缭绕,她一边访问,一边咳嗽不止。但是为了完成调研,她还是一家一家地坚持了下来。虽然还是本科生,但她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一点也不含糊。为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王佳遇首先在检索国内外有关满意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找到了满意度及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相关指标,然后通过预调研,补充完善所列指标,通过文献回顾和访谈,去除重复、表述不明确及难于获取的指标,经过这一过程共获得指标26项。再由6名著名的生态学、管理学及经济学专家组成3个评估组对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剔除16项指标,保留20项指标。并引入模糊数学的理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进行评价。最终写出了上万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发表在2013年第7期《林业经济》杂志上,并被多位学者引用。2013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京郊经济林下山野菜保护与驯化”研究。她组织实地调研、考察,最终撰写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在调研中发现京郊有数十种山野菜,并详细阐述了每种山野菜的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要求的环境条件、详细的栽培技术以及山野菜的食疗保健知识。特别是对山野菜“蒲公英”有深入研究,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可以补充体内的维生素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登上《科技日报》头版的大学生作者大学四年,王佳遇的调研足迹遍布了许多山区。在调研中她发现,北方一些林区的油松遭到了破坏,经过仔细考察她发现,这些油松的遭遇与农民种板栗有关。“远看是绿油油的森林,走近却发现地面如同沙漠,树下没有绿草,路旁的植物已经枯萎,同时还伴有刺鼻的化学药品的气味”。这就是一些地区山区森林的真实写照。近年来,由于板栗价格升高,卖得俏,村民陆陆续续把自家的几亩林地种上了板栗树。为了增产增收,农民使用“百草枯”除草剂把地面的杂草全部清除,甚至连灌木也一同被“消灭”。农民腰包鼓了,生态环境受破坏了。板栗经济林经营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环境危机。她发现,山坡上原有的大量油松,都遭到人为破坏,如树干被剥皮,树干被挖开,树枝被截断,有的树干甚至被铁丝紧紧捆住。过不了多久,这些油松就死了,再过不了多久,农民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把油松砍下山烧火,然后在原来的地方种上板栗。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农民的破坏行为,但很明显,油松身上这些不正常的“伤痕”绝非自然形成,一定是人为破坏的。有理由推测,这些被害死的油松,是因为它们不仅对农民来说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甚至妨碍了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她用“暗杀”来形容这样的行为,在心痛之余,也有一个林业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分析。她说,板栗林下寸草不生,生态功能受到极大破坏。大雨过后,板栗树下出现深深的水流侵蚀沟,加速了水土流失。另外,纯林形成的是一种单层结构,在功能上有所不足。比如,林地营养空间利用不够充分,养分消耗过于单一,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生物产量不高,生态效益较差,容易发生病虫害,气温较高时,还容易发生火灾,而混交林则不然。混交林中的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形成的复层结构,能充分利用光能,对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利用也是有效的。混交林所形成的复杂林分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光、热、水、气等),使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复杂的枯落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水分,提高土壤肥力……一次次踩着泥土的调研,一次次与油松的“亲密接触”。她顶着严寒酷暑坚持下来。回忆起这份五年前的调研报告,王佳遇说,做为一名90后大学生,我学的是林业经济专业,更需要在生态环保方面有所担当。所以看到油松和土地受到破坏,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反映到有关部门,重视起来。至于我个人的想法很单纯,保护树木和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她将自己的调查情况写成一封长信,寄给了科技日报社。这封大学生的来信登上了《科技日报》头版。在头版突出位置刊登一个学生的乡村调查,并加上编者按,这在科技日报的历史还是首次。编辑评价道:行文虽略带学生腔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农民增收的“喜”,和对生态遭到破坏的“忧”。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急切地告诉人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警惕经济林背后的“绿色沙漠”。熟悉《弟子规》的“诗书”博士从小,王佳遇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异,还担任学生干部,曾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她爱好文艺,钢琴、手风琴、圆号、马林巴、小军鼓、定音鼓、架子鼓等乐器样样精通,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天赋,曾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比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个人项目小军鼓比赛一等奖。她出生于中医世家,国学底蕴深厚,从小父母就给她读《弟子规》、《三字经》、《太上感应篇》、《老子道德经》、《了凡四训》、《论语》、《孟子》、《庄子》……他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让孩子从小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优秀的品德。在这样的教育下,王佳遇从小就懂得“行孝、感恩、服务、奉献、利他”的重要。在高三时,学习异常繁忙的时候,王佳遇坚持每天用一个多小时给同学补习功课。一直到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而就在高考前几天,恰巧也是妈妈博士论文答辩前期,为了让妈妈更好地准备答辩,她还坚持每天给妈妈做饭。这样的成竹在胸也得益于平时的积累,高考分数出来,王佳遇取得了数学146分、英语140分、语文128分的好成绩。在获得澳洲昆士兰大学全额奖学金即将赴澳留学前夕,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作为给爸爸的生日礼物。她在信中写道:“今天是您的生日,您的孩子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回望二十三年的成长旅程,哪一步不是由您的心血铺就而成的?万语千言难尽孩儿感恩之心。父亲之为人、处世、修身等方面实为吾之榜样。为了病人,您早出晚归,瑟瑟寒风哪能挡住您急病人之所急的热心,漫漫黑夜挡不住您忧国忧民的思虑。于是,温暖与爱走到了病人的心田,欢乐飞入病人的家庭。皱纹爬上了您的眉头,白发洒落在您的两鬓。爸爸,您辛苦了!……孩儿会在以后慢慢懂事,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有善心、有爱心是她的底色。大学期间,成绩优异的她一直是奖学金的获得者。20岁的她用自己辛勤努力赢得的8000元国家奖学金和积攒的400元生活费,捐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收到捐助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工作人员找到她之后,向她表达感谢,她说:“大学费用高,用钱的地方多,我的能力有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帮帮他们。”2017年,父亲到澳洲探望王佳遇。一天下着大雨,在校园里,王佳遇看到学校的一位环卫工人艰难地搬着垃圾桶,毫不犹豫地跑上去帮忙,帮这位工人搬走20多个垃圾桶。看到女儿被大雨淋得透湿,父亲虽然心疼,但是也感到欣慰,他说,“孩子成绩好固然让我们高兴,但她这种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更加让我们骄傲”。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王佳遇题词航天英雄杨利伟为王佳遇题词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为王佳遇题词王佳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硕士、博士一直都是学校里的一位完美的“学霸”。在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多位关心她的师长的鼓励和帮助。其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她题词勉励“宁静致远”,航天英雄杨利伟为她题词勉励“学业有成”,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为她题词勉励“祝王佳遇小朋友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学业有成,心想事成”……或许是因为从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她对经济学“经世济民”的责任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她耐得住寂寞,甘心做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而作为一个90后,她又充满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胸怀世界和未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这种沉稳与热情的交织形成了这位年轻学者的独特底色。从踏上环保经济学的学术道路开始,她一路踏实前行,既感受到治学探索的艰辛,也收获了学术带来的快乐。如今,已经博士毕业的王佳遇没有停止她的脚步。她继续关注经济环保和能源问题,希望更多的人听见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影响别人,就像将石头投入水中,会泛起一圈又一圈更大的涟漪,扩散出去影响更多人。”(陈晰)
本刊记者 陈晰从儿时熟读中华文化典籍, 涵养“行孝、感恩、服务、奉献、利他”的精神境界,本科的科考调查提出《警惕经济林背后的“绿色沙漠”》,再到澳洲昆士兰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提出“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改进的反弹效应”等学术观点……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她一直关注祖国的生态环保。异国他乡的求学经历,更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议、美国世界银行、澳洲经济学家会议等场合发表演讲,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的环保声音。她叫王佳遇,是毕业于世界名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的90后经济学博士。她不仅在国际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近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由她撰写的数千字的科考文章还登上了《科技日报》头版。她也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昆士兰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博士演讲比赛冠军得主、更是一位环保的推动者、宣传者、践行者。毕业典礼上的“明星”昆士兰大学是一所世界闻名的百年名校,清澈碧透的布里斯班河绕过校园,碧蓝如镜的湖水、连片的草坪让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充满了生机和诗意。澳洲时间2018年7月20日,正值金秋时节。这一天是昆士兰大学特殊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正在会议礼堂举行。一个个身穿学士、硕士、博士服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济济一堂。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渴望憧憬。▲ 毕业典礼上,王佳遇走在旗手身后第一个入场毕业典礼开始,全体观众起立,掌声欢迎所有参加本场毕业典礼的毕业生入场。走在旗手身后第一个、老师们前面的是一位黄皮肤的中国女孩儿,在满是金发碧眼的西方面孔中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女孩就是王佳遇。这一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也是这一次毕业典礼上昆士兰大学唯一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典礼上,王佳遇被安排全程与老师们一起在主席台就坐。昆士兰大学校长第一个为她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为了见证她毕业的特殊时刻,她的导师、世界著名经济学家John Quiggin教授和夫人专门出席了毕业典礼,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的全体老师也全部出席。作为经济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澳洲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对学生的要求以严格著称。为什么这位来自遥远中国的女孩能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自然是源自她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精神。事实上,王佳遇不仅仅是毕业典礼上的“明星”,在整个硕士和博士在读期间,她的表现都同样耀眼。博士期间,她曾经连续两年担任经济学院人才招聘面试会评委。每年一度的经济学院人才招聘面试会评委由院系领导、本院教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外院教授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王佳遇是当时坐在评委席上的学生代表,也是唯一的一位学生代表。她担任学校多元文化学社负责人。多元文化学社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种族,大家在这里增进了解,促进各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王佳遇通过自荐、选举等一系列流程,当选为多元文化学社负责人,两年多来组织了30多场活动,让多元文化学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热门社团。她热爱运动,长跑、网球、游泳样样行;还参加学校的话剧演出活动……地道的英语,积极阳光的性格,让很多刚认识她的人以为她从小在西方长大。但是恰恰相反,王佳遇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式教育”。她的启蒙书籍是《弟子规》、《三字经》、《太上感应篇》、《道德经》、《了凡四训》、《论语》、《孟子》、《庄子》……一路成长,她的性格中有着深深的儒家“士大夫精神”的烙印:一方面“修身养德”,通过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的修养;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熟悉王佳遇的同学和老师说,她是难得的对东方和西方文化都颇为了解的人,而两者在她的身上融合的和谐而完美。▲ 与导师、著名经济学家John Quiggin教授及夫人合影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献计献策王佳遇的研究方向是减少CO2排放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方针政策。攻读硕博以来,课题研究和学校工作几乎占据了她全部时间,来澳洲几年,她没有逛过几次街,穿的几乎都是旧衣服。也没有时间使用社交软件,甚至连微信都没有。她的博士论文《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 And the Rebound Effect》,旨在解决澳大利亚提倡的轻型车辆的排放标准问题。澳大利亚政府计划通过改善轻型车辆的燃油效率来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制定轻型车排放标准,减少乘用车、运动型实用汽车和轻型商用车油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一方面,轻型车的消费者会通过直接购买能效更高的新车来回应这一强制性标准,从而减少汽油的使用。另一方面,高能效车辆的驾驶成本更低,也会对消费者带来刺激效应。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经济情况以及消费者对政策的反应至关重要。而王佳遇的论文,通过研究经济主体在应对燃油效率变化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和成本最小化问题,有助于从理论角度分析家庭和企业对燃油效率改善的响应。论文在丰富车辆燃油效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并且通过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框架下模拟正常和政策场景,对反弹效应的实证研究做出了贡献,对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了完善博士论文的创新性、实用性,2015 年 11月王佳遇到维多利亚大学进行游学,为期近一个月的学习中,她系统接受了CGE模型与应用等方面的培训课程。王佳遇很快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获得了资格证书。为了博士论文中GTAP模型与应用的精准性,王佳遇2016年8月再次赴美游学,此行获得了昆士兰大学“国际游学奖学金”支持。她在美国普渡大学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的GTAP模型与应用培训班,集中学习GTAP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原理和应用。GTAP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W.Hertel所领导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发展出来的,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政策的分析。学习过程中,该模型的创始人Thomas W. Hertel教授曾亲自授课。参加学习的二十多个学员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经济学领域的行家里手,王佳遇是学员里最年轻的一个。GTAP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结构复杂、公式变量繁多、数据庞大,且涉及多国、多部门分析,在短期时间掌握和应用模型及其软件的难度很大。王佳遇通过非凡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GTAP资格证书。2016年10月,她应邀到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参加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方面的培训。学校为她提供了办公室并配置了完善的办公设备。在游学期间她到澳大利亚汽车工业署调研,汽车工业署的两位高级资深专家接待了这位来自东部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对王佳遇的研究方向与构想非常支持。为什么会这样慷慨相助,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免费提供给王佳遇用于进一步研究?除了因为王佳遇的导师John Quiggin教授在学术界的贡献与影响力外,也因为她的研究,让他们与这种致力于研究减少CO2排放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方针政策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共鸣。在这样严谨的学术态度下,王佳遇的博士论文不仅对丰富车辆燃油效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并且论文的部分内容还被昆士兰科技大学(QUT)采用,当作考试题。王佳遇还在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上发表了《The Rebound Effect of the Australian Proposed Light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Standards》和《Unscrambling the Toll Road Egg》两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做学术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得住寂寞,严谨的科研精神必不可少,而心怀天下的情怀更是初心与动力。如何节能环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全球空气环境,这是当今世界的共同关注。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基础研究来提供科学可靠的支持,在王佳遇看来,“能够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献计献策,是一位学者应有的职责与使命”。▲ 与导师、著名经济学家、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院长Rodney Strachan教授合影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的中国学者1991年出生的王佳遇今年刚满27岁。她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中医专家王富龙教授,母亲张明明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中医专家。对王佳遇来说,跟随父母的足迹继续学医,似乎是一条顺理成章的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条“坦途”。但是王佳遇从小热爱大自然,对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大自然里面的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纹路,每一朵花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考大学时,她遵循内心的声音,毅然选择了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梁希实验班)。“北京林业大学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聚集了很多国内最优秀的专家、教授、研究者,有这样的老师带领,4年的学习生涯,让我终身受用。”大学四年,王佳遇成绩优异,年年都是梁希实验班第一、梁希奖学金获得者,还曾经获得国家奖学金。她不但学习刻苦,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阳光、积极的态度贯穿了她的大学生涯。2014 年1月,王佳遇以全额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被澳洲昆士兰大学经济学院录取,攻读硕士学位,而后又被保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虽然科研工作繁忙,但王佳遇并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宅女”。赴澳洲留学以来,她一直没有停止对于能源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她先后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学协会会员”、“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协会会员”、“Toastmaster国际演讲俱乐部会员”。留学期间,她活跃在各个国际学术会议,发出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的环保倡议。昆士兰大学的博士三分钟学术演讲比赛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这不仅可以检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是展示博士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比赛,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用全英文以平实、通俗的语言向非专业人士阐述自己的科研内容。2015年6月18日的演讲比赛上,王佳遇带来了题为《Energy Efficiency Dilemma: Analyzing the Rebound Effect》的演讲,向人们通俗地阐释节能技术和反弹效应的理论,以及节能环保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全球空气环境,倡导人们对生活用车、用水、用电的节约再利用。她以流利的英语、生动的讲述打动全场博士生和评委,最终获得了本年度的第一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中国留学生获得此项比赛第一名。热爱演讲的她还是Toastmaster Club的会员,并曾荣获International Toastmaster Club“观众最喜爱的演讲者”称号。在很多西方人心目中,中国留学生大多是害羞而内向的,读书刻苦,但不热衷社团活动和学校公共事务。王佳遇却让她的老师和同学们一扫对于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刻板印象。她热情、自信,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在各种学术活动中。2015年7月,在澳洲经济学家会议上,她发表了主题为《 Mandated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Revisited: Mechanical Effect versus Rebound Effect 》的主题演讲。2016年7月,王佳遇应邀参加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世界银行举办的第19届全球经济分析年会,作为会上最年轻的经济学家,她发表了主题为《 Do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Promote Environmental Goals For Australia?》的学术报告。2016年7月,王佳遇受邀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主题为《Complex Effects of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on Energy Consumption》的学术报告, 并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们互动交流,场面热烈。对其他学者提出的问题,王佳遇一一进行了现场解答,受到教授和博士生们的肯定和好评。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议上,王佳遇发表了题目为《 Modelling the Australian Proposed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Standards in a CGE Framework 》的报告。在这些学术大咖云集的国际会议上,年轻的王佳遇激情而不失理性,自信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许多人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刮目相看。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王佳遇的视野更加开阔,也逐渐认识到在国际舞台发声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生命的意义决不应仅限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应当做一个从容宽广、眼光长远、心怀天下的人,希望自己的研究、呼吁和倡议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推动”。▲ 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专题报告脚踏实地做真学问熟悉王佳遇的人都知道,在学术研究之外,她也是低碳环保生活的践行者。晚上用遥控器关掉电视后,要把电视电源也关掉;洗脸、洗脚用过的水,储存起来冲洗厕所;平时的生活垃圾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处理;长达252页的博士论文,为了不浪费资源,她从没有打印过一份,只有电子版,所有的写作、校对、修改都是在电脑上完成。在北京林业大学读书期间,王佳遇就开始对于“生态环保”身体力行的实践。当同学们在旅行、聚会、打游戏、追剧时,她却一次次深入山区,进入人迹罕至的林区,到农村调研……这也源自这个年轻人的学术抱负,她深知好的研究成果绝不是只在电脑前就能做出来,而一定要经过严肃的科学考证,带着泥土芬芳的论文才更有价值,更接地气。出于对于环保的热爱,她相信“脚踏实地才能做出真学问”,而作为青年研究者,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应该走在最前面。她先后多次到福建三明市进行调研。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国全省重点林区、全国林改策源地。森林覆盖率达76.8%,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三明是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新型经营组织建设、林业金融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王佳遇先后到了三明市的3个县、13个村进行了调研,并走访了市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站、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她还深入农村,采访了六十多位村干部、两百多位村民……在农村一家家走访时,由于那里的村民习惯抽烟、饮酒,有的农户家里被烟雾缭绕,她一边访问,一边咳嗽不止。但是为了完成调研,她还是坚持了下来。虽然还是本科生,但她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一点也不含糊。为了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王佳遇首先在检索国内外有关满意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找到了满意度及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相关指标,然后通过预调研,补充完善所列指标,通过文献回顾和访谈,去除重复、表述不明确及难于获取的指标,经过这一过程共获得指标26项。再由6名著名的生态学、管理学及经济学专家组成3个评估组对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剔除16项指标,保留20项指标。并引入模糊数学的理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进行评价。最终写出了上万字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发表在2013年第7期《林业经济》杂志上,并被多位学者引用。2011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京北郊林区山野菜的驯化与推广”研究。她组织实地调研、考察,最终撰写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在调研中发现京郊有数十种山野菜,并详细阐述了每种山野菜的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要求的环境条件、详细的栽培技术以及山野菜的食疗保健知识。特别是对山野菜“蒲公英”有深入研究,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可以补充体内的维生素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这个项目也被批准列为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 应邀在美国参加第85届Toastermater国际演讲大会登上《科技日报》头版的大学生作者大学四年,王佳遇的调研足迹遍布了许多山区。在调研中她发现,北方一些林区的油松遭到了破坏,经过仔细考察她发现,这些油松的遭遇与农民种板栗有关。“远看是绿油油的森林,走近却发现地面如同沙漠,树下没有绿草,路旁的植物已经枯萎,同时还伴有刺鼻的化学药品的气味”。这就是一些地区山区森林的真实写照。近年来,由于板栗价格升高,卖得俏,村民陆陆续续把自家的几亩林地种上了板栗树。为了增产增收,农民使用“百草枯”除草剂把地面的杂草全部清除,甚至连灌木也一同被“消灭”。农民腰包鼓了,生态环境受破坏了。板栗经济林经营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环境危机。她发现,山坡上原有的大量油松,都遭到人为破坏,如树干被剥皮,树干被挖开,树枝被截断,有的树干甚至被铁丝紧紧捆住。过不了多久,这些油松就死了,再过不了多久,农民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把油松砍下山烧火,然后在原来的地方种上板栗。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农民的破坏行为,但很明显,油松身上这些不正常的“伤痕”绝非自然形成,一定是人为破坏的。有理由推测,这些被害死的油松,是因为它们不仅对农民来说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甚至妨碍了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她用“暗杀”来形容这样的行为,在心痛之余,也有一个林业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分析。她说,板栗林下寸草不生,生态功能受到极大破坏。大雨过后,板栗树下出现深深的水流侵蚀沟,加速了水土流失。另外,纯林形成的是一种单层结构,在功能上有所不足。比如,林地营养空间利用不够充分,养分消耗过于单一,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生物产量不高,生态效益较差,容易发生病虫害,气温较高时,还容易发生火灾,而混交林则不然。混交林中的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形成的复层结构,能充分利用光能,对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利用也是有效的。混交林所形成的复杂林分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光、热、水、气等),使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复杂的枯落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水分,提高土壤肥力……一次次踩着泥土的调研,一次次与油松的“亲密接触”。她顶着严寒酷暑坚持下来。回忆起这份五年前的调研报告,王佳遇说,做为一名90后大学生,我学的是林业经济专业,更需要在生态环保方面有所担当。所以看到油松和土地受到破坏,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反映到有关部门,重视起来。至于我个人的想法很单纯,保护树木和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她将自己的调查情况写成一封长信,寄给了科技日报社。这封大学生的来信登上了《科技日报》头版。在头版突出位置刊登一个学生的乡村调查,并加上编者按,这在科技日报的历史还是首次。编辑评价道:行文虽略带学生腔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农民增收的“喜”,和对生态遭到破坏的“忧”。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急切地告诉人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警惕经济林背后的“绿色沙漠”。熟悉《弟子规》的“诗书”博士从小,王佳遇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异,还担任学生干部,曾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她爱好文艺,钢琴、手风琴、圆号、马林巴、小军鼓、定音鼓、架子鼓等乐器样样精通,大学时是学校管乐团的主力,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天赋,曾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比赛一等奖、北京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个人项目小军鼓比赛一等奖。她出生于中医世家,国学底蕴深厚,从小父母就给她读传统文化典籍,他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让孩子从小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优秀的品德。在这样的教育下,王佳遇从小就懂得“行孝、感恩、服务、奉献、利他”的重要。在高三时,学习异常繁忙的时候,王佳遇坚持每天用一个多小时给同学补习功课,一直到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候也没有停止。而就在高考前几天,恰巧也是妈妈博士论文答辩前期,为了让妈妈更好地准备答辩,她还坚持每天给妈妈做饭。这样的成竹在胸也得益于平时的积累,高考分数出来,王佳遇取得了数学146分、英语140分、语文128分的好成绩。在获得澳洲昆士兰大学全额奖学金即将赴澳留学前夕,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作为给爸爸的生日礼物。她在信中写道:“今天是您的生日,您的孩子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回望二十三年的成长旅程,哪一步不是由您的心血铺就而成的?万语千言难尽孩儿感恩之心。父亲之为人、处世、修身等方面实为吾之榜样。为了病人,您早出晚归,瑟瑟寒风哪能挡住您急病人之所急的热心,漫漫黑夜挡不住您忧国忧民的思虑。于是,温暖与爱走到了病人的心田,欢乐飞入病人的家庭。皱纹爬上了您的眉头,白发洒落在您的两鬓。爸爸,您辛苦了!……孩儿会在以后慢慢懂事,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有善心、有爱心是她的底色。大学期间,成绩优异的她一直是奖学金的获得者。20岁的她用自己辛勤努力赢得的8000元国家奖学金和积攒的400元生活费,捐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收到捐助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工作人员找到她之后,向她表达感谢,她说:“大学费用高,用钱的地方多,我的能力有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帮帮他们。”2017年,父亲到澳洲探望王佳遇。一天下着大雨,在校园里,王佳遇看到学校的一位环卫工人艰难地搬着垃圾桶,毫不犹豫地跑上去帮忙,帮这位工人搬走20多个垃圾桶。看到女儿被大雨淋得透湿,父亲虽然心疼,但是也感到欣慰,他说,“孩子成绩好固然让我们高兴,但她这种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更加让我们骄傲”。王佳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硕士、博士一直都是学校里的一位完美的“学霸”。在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多位关心她的师长的鼓励和帮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为她题词勉励“宁静致远”,航天英雄杨利伟为她题词勉励“学业有成”,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为她题词勉励“祝王佳遇小朋友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学业有成,心想事成”……或许是因为从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她对经济学“经世济民”的责任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她耐得住寂寞,甘心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而作为一个90后,她又充满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胸怀世界和未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这种沉稳与热情的交织形成了这位年轻学者的独特底色。从踏上环保经济学的学术道路开始,她一路踏实前行,既感受到治学探索的艰辛,也收获了学术带来的快乐。如今,已经博士毕业的王佳遇没有停止她的脚步。她继续关注经济环保和能源问题,希望更多的人听见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影响别人,就像将石头投入水中,会泛起一圈又一圈更大的涟漪,扩散出去影响更多人。”编辑|安吉中华儿女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全国13所林业大学0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北林“,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创始成员。北京林业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校本部有校园面积696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2480亩。设16个学院。学校在校生25347人,教职工1888人。02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学校校园占地136公顷,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3.3万公顷;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3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员工23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2.5万余人。03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南林”,位于江苏南京,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江苏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江苏省十五所重点建设大学成员,是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0725亩,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亿元,设有22个学院(部),开设有本科专业74个,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国家一流学科、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教职工2100余人,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从小到大上学都是可以住宿舍的,为什么到了研究生怎么突然就不行了呢?别急,分析我们放在后面,还是先看看有哪些不提供宿舍的院校吧!不然好不容易考上研了,等到开学时才发现没地方住,你只能哭唧唧了~0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实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申请不住宿。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研究生、已明确由院系安排或协助安排住宿的研究生等,学校不安排住宿。02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地点在北京的专业学位硕士生不解决住宿;培养地点在珠海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在珠海安排住宿;定向就业的北京地区硕士研究生不解决住宿。03北京理工大学录取为全日制125100工商管理硕士专业以及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除少数民族骨干、强军计划)的考生,不提供宿舍。04复旦大学除“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面向西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等专项外,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学生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05南开大学对于只面向非应届生招生的专业学位(一般指的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律不提供住宿。06清华大学因学校学生宿舍资源紧张,定向就业类别(不转档案)硕士生不安排学生宿舍住宿。0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解决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或者录取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住宿。 08厦门大学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类别的研究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和定向新疆高校培养博士学历师资计划的新生除外)不安排住宿。09暨南大学录取类别为非全日制定向,考生档案不转入学校,学校也不接受户口转入、不提供奖学金、住宿、公费医疗和就业派遣。10安徽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后,不享受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校助研津贴,原则上学校不安排住宿。11深圳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这些高校为什么不提供住宿呢?1、政策上的改变①随着国家政策的接连出台,专硕越来越受到考生和社会的认可,因此报考专业硕士的考生也逐年增长。②扩招已经是大趋势,往年通常控制在5%左右。从20年开始扩招比例高达20%多。而且扩招以专硕为主,导致专硕人数势必井喷增长。2、一线城市报考人数多出现宿舍不足的情况多数是一线大城市,那里寸土寸金,盖宿舍楼的成本很大。在短时间无法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下,僧多粥少的情况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报考人数多,扩招多,房价贵,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宿舍急需不足。怎么看目标学校是否提供住宿?提不提供住宿一般会在招简里面说明!举个例子:想知道北京林业大学提供宿舍不?在浏览器搜索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找到2021招生简章!拉到最下面住宿安排,就可以看到了~想要考研的小伙伴们在择校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招生简章关于住宿的说明。如果不提供住宿的话,还要考虑一下经济成本这个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投资型的东西,为了提升学历,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前期多花点钱也还是值得的。你们觉得呢?图文来源于:中公考研网
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为宣传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引导广大教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现决定组织开展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一、推选范围曾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荣誉称号,并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二、推选名额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产生候选人,从中产生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三、推选条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国家教育职责,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事迹感人,享有很高社会声誉,具有重要影响力,人民群众公认。四、活动流程1.推荐候选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推荐候选人。2.确定候选人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核,确定66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3.公示投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央广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投票时间从7月23日至8月15日,公众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具体投票地址为:http://uc.jyb.cn/static/myVote/km2020.html)进行投票。4.确定结果推选委员会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从66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五、宣传表彰教师节期间,将对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进行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2020年7月23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简介01 刘 燕刘燕,女,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35年来始终扎根一线潜心教学,讲授7门本科课程、3200学时,涉及5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门;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完成教改项目17项、教改论著12篇(部)。她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分层制定目标,精准施教,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02 窦桂梅窦桂梅,女,汉族,1967年4月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她立足讲台34年,把儿童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从“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探索,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的提出,“1+X课程”的整体建构,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脚印。她心系全国儿童和教师,通过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向900个贫困县3800个远程教学站输送课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273位教师,承担国家云课堂346节微课和“同上一堂课”816节电视直播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03 张伯礼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医学教育38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80余名。他倡导成立“勇博励志班”,创新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注重开展院校+师承教育,推行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主持制定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以及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首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引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实现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04 蔡丽华蔡丽华,女,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她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倡导小学数学诗样教学,形成严谨细腻、语言优美、训练高效的教学风格。她多次放弃调转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在农村教育一线坚持立德树人,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被车祸夺去右臂的学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被评为天津市自强学生。她先后到甘肃、河北等地送教,主场讲座20余次,培训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千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05 袁雅冬袁雅冬,女,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她从教36年,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研究生70余人。她担任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承担教学改革项目6项,培训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荣获华北赛区冠军。她在做好教育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抗击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工作。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首届百名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等荣誉。06 王金湖王金湖,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他扎根教育33年,足迹踏遍黄骅港到歧口河海岸线。他以“慢”教育教诲师生,匠心教研;以品行感染师生,教出三代人,教育思想浸遍渔区。他首创“261”节次,力推“15—10—15”高效课堂,完成了《大歧口》《走进渤海剪纸艺术》等校本课程,主持编写的《美丽家乡·南排河》园本教材广受欢迎。他自撰文篇,自制课件,扎根乡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教育,坚持做一名有着红荆条精神、情系海堡的教育人。曾获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等荣誉。07 常晓明常晓明,男,汉族,195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他扎根教育34年,积极探索中国高等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03年自筹资金创建晓明研究室。他以“兴趣驱动、早期培养、项目引导、文化熏陶”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所带学生平均每年自主参与研发时间1500小时以上。他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百余名高素质工科创新人才,探索出基于CSCP范式(文化熏陶—育人&育才结构—项目实践—能力达成)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曾获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08 兰会云兰会云,男,汉族,1987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教师。他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制度培养学生习惯、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带领学生骑行1800公里,涂鸦校园井盖,静观夜空烟火,因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网友们口中“别人家的老师”。他始终以“不放下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曾获山西省时代先锋等荣誉。09 孙 炯孙炯,男,汉族,1946年8月生,内蒙古大学教授。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40年坚守边疆民族地区数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幽默风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独特教学风格。作为带头人建设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数学分析选讲》《泛函分析》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致力于微分算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并获较高学术评价。他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探寻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质量的路径,先后培养4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10 乌云其木格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1972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第三小学教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28年来,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未离开过她热爱的讲台,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和同行赞誉。她多次到盟内各旗县巡回支教,承担“全盟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任务,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练习为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11 陈温福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生,民盟盟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站定三尺讲台,铺开万顷良田,情系学子,服务“三农”,潜心创新人才培养。讲授的本科课程《现代农业科技进展》《专业教育(农学)》深受师生欢迎。他长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2 马晓春马晓春,男,汉族,1961年3月生,民革党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他是中国重症医学主要开创者之一,2002年从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牵头组建学校重症医学科,开创辽宁省重症医学先河。他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组建辽宁省ICU医生、护士培训基地,积极推动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规范化培训,加强重症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临床与科研两步走模式,先后培养百余名研究生,多数成长为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牵头组建辽宁省集中救治中心,先后赴黑龙江、吉林指导抗疫工作。曾获首届辽宁好人·最美医生、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3 金永七金永七,男,朝鲜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虎洞沟村小学教师。32年前,他毅然前往最偏远、最缺老师的虎洞沟村小学任教。其间他放弃到镇中心校任教的机会,一直坚守乡村教师岗位。他以校为家,既是老师又是父母,帮学生热饭、洗衣、辅导功课。为让山里的孩子全面发展,他自编乡土教材,开齐音、体、美等10多门课程。为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他收集废旧烟盒制作学具,把旧油桶改造成火炉,自己动手修缮校舍。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送全村3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让近百户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4 高 夯高夯,男,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他坚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念,提倡“问题驱动+互动研讨”式教学,着眼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为文科生开发《人文数学》课程与教材,并将人文数学课程做成了网络课程,在 “学堂在线”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他带领团队探索实施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创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将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高度融合,被全国师范大学广泛应用,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5 刘永坦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他从教60年,培养了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一大批领军人才,为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将科研中的问题和成果直接带到学科发展方向中,用真实的科研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开设10多门电子工程的专业课,并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16 李 果李果,男,汉族,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师范专业毕业后,他放弃留县城的机会,返回家乡开启了农村教育的梦之旅。他35年坚守农村教育一线,从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开启改革实践,形成了特色的“发展目标教育”改革实践,使学校既具有乡村特色,又有真实的素质教育内涵,既能为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发展奠基,也能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被认为是“农村教育改革教科书式的范例”。曾获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黑龙江省魅力校长等荣誉。17 张文宏张文宏,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教授。他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在十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把育人作为最重大的责任。他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带头奋战在医疗救治一线,还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撰写科普文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以专业冷静的分析,为大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发声。他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科《传染病学》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18 杨 荣杨荣,女,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2年,以“做一个成功播种教育幸福的人”为职业追求,坚持“尊重生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制度管理和文化引领,带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成长,成就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科研,破解瓶颈难题。她着力打造师资队伍,先后培养30多位高级职称教师,培养多名校长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她主动参与教育扶贫项目,连续多年赴云南普洱支教。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9 柏纪荣柏纪荣,女,汉族,1964年1月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师范毕业以来,她一直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思想,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发表文章40余篇。35年来,她始终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组建“爱心小组”,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女孩,精心呵护白血病患儿,当起了十几名儿童的“爱心妈妈”,主动向贫困生捐款捐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等荣誉。20 汤国安汤国安,男,汉族,1961年6月生,民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从教33年来,一直将“以身立教” “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为师之本,是学校师德师风宣讲团核心宣讲员。他坚持给本科生当班主任,身体力行影响和培养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他以大爱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指导的本科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测绘人物”。他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首创了“红军长征GIS”“一带一路GIS”“精准扶贫GIS”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汇编出版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21 李兰娟李兰娟,女,汉族,1947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倾力教书育人,采用“多元融合”理念,在医教研融合、多学科联合攻关、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形成三条育人主线,以坚韧、执着、奉献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传染病学领域的骨干人才。她倡导并践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的科学精神,创建李氏人工肝系统,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近年来承担SARS、甲型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取得原创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73岁的她作为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多次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被誉为最美逆行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22 范 群范群,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踏实工作,勤恳做人,视事业如生命,谢绝高薪邀请,坚守在海岛一线。担任班主任31年来,她视孩子如子女,用爱温润渔家孩子心田,下小岛、走渔家,家访每一个学生。她追求育人的艺术,探索“生生相长”育人模式,受到同行高度肯定,“雁行小队的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十大素质教育案例。她努力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建设的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和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学员超过600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23 叶连平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他情系教育,立德树人,不仅讲授文化课,更用自身言行引领孩子们如何做人。他对自己很抠,一件棉背心穿了快60年还舍不得扔,但对孩子很大方,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如今已92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坚守在留守儿童之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荣誉。24 孙 浩孙浩,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他扎根乡村教育20年,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农村娃身边最亲的人,走进留守孩子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他深入研究农村课堂,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发表多篇教学感悟,20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成为年轻的省级教坛新星。他每年进行公开课讲座10多场,有效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他积极响应号召,远赴新疆皮山县开展援疆支教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教育脱贫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等荣誉。25 林蓉金林蓉金,女,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从教36年来,她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案例相结合,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她每年完成300多名护生临床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均居前列。她重视护理教学与科研,近5年发表论文12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请缨,带队接管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及普通病房护理工作,出色完成支援抗疫任务。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6 林立灿林立灿,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教师。他在教学中一直提倡还物理教学之本然,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物理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教给学生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物理课充满“物理味道”。他主张把更多物理实验展示给学生,牵头在学校建立起量子信息科学创新示范实验室,成为学校物理学科的“前沿阵地”。他坚持教育教学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他在省内外开设教育专题讲座近百场、公开课20余节,指导培养了几十名省内外年轻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27 程 风程风,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四望湖小学校长、教师。她用信念扬起乡村教育的风帆,从山区到湖区,从教学点到村完小,从产房到课堂,耕耘一方沃土,守住一片蓝天,书写新时代乡村教育新风尚。她先后转战3所农村薄弱学校,带领每所学校都发生巨大变化。她让山区学校从无人入学到无人外流,撑起一村人的希望。她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薪火相传。她用实际行动号召身边更多的年轻教师主动投身偏远乡村。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28 张 伟张伟,女,汉族,1963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30多年来,她以立德树人为自身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在呼吸病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全力打造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她担任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奔赴多地指导全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率先提出完善救治体系,全力构建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平台,累计收治患者215例,治愈出院率达99.5%。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29 马承恩马承恩,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扎根医学教育28年,坚持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倡导问题导向、寻根溯源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医学事业,2002年担任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队长;2008年接收来自汶川的伤者,实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2020年援鄂抗疫,他不顾自身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主动请缨,作为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全队奋战50多天,圆满完成任务。曾获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30 魏亚丽魏亚丽,女,汉族,1974年8月生,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她坚守会计专业教学一线27年,用热情和奉献成就学生职业梦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把职业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她学识扎实、业务能力精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3+4”中职本科贯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丰硕育人成果。她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次,指导学生3次创造点钞世界纪录。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31 茹振钢茹振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40年来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多项,带领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小麦高产抗病育种、高光效小麦育种等多项研究。针对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他相继培育并推广“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矮抗58”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近30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32 李化勇李化勇,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38年来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为了节省孩子上下学时间,坚持用小船摆渡学生。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法,重点研究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研究,在全县得到推广。他帮扶的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联系商会资助困难学生求学,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33 胡 豫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的全链条防治网,落实开展核酸检测、改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开建方舱医院。他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有机融合,培养了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主持建设高校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临床教学特点,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查房及临床技能课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34 吴又存吴又存,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他坚持27年磨一课,把思政课上成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在润物无声中探寻出一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他引入吟诵诗词教学法,坚持课前时政演讲,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理解思政理论。他将身边抗疫先进事迹转化为思政活教材,主讲云端思政课,引导近百万青少年坚定正确价值观和抗疫必胜信念。他编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出版2部个人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35 吴安华吴安华,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他扎根教学一线35年,践行“一生所学、报效祖国”的医者大爱,负责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建设,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培养感控专业人才近2万名。他在疫情初期独自逆行武汉,成为湖南首位支援武汉的医疗专家。在武汉培训近1.5万医务人员,为援鄂医护人员“零感染”作出突出贡献。他牵头和参与制定12项国家标准,其中4项奠定了我国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论的基础。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36 彭林富彭林富,男,汉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教师。3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足迹遍布全乡十多个教学点。他走访帮扶贫困学生千余人,像亲人一样帮助孩子们煮饭、洗衣,为他们辅导功课,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他还关心照顾残疾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用爱心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健康成长。经过多年的付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成人成才,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等荣誉。37 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从医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广州医科大学及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是示范性教学集体,领衔的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呼吸疾病领域培养了大量接班人。他致力于推动国家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带领团队建立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哨点,创立呼吸病毒滴度预警技术,全病程纵向动态监测。从非典到新冠,一直投身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曾获改革先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38 张忠德张忠德,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他从事中医急诊教学32年,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他在湖北抗疫一线坚持临床教学,创新性提出“急救思路引导教学法”,把临床诊治思路推前至课堂,将跨学科并行式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西医急症学教学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强化中医诊疗特色在急症学及传染病学中的运用,将“中西协同,突出中医特色”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积极引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 综合评价学生医学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临床教学。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39 陈 良陈良,男,汉族,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他扎根八桂壮乡职教17年,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把培养广西少数民族技艺人才作为使命。开创了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和少数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全国金牌,主持国家名师工作室服务广西30多所职业学校,每年为2000多名职教教师提供指导,为20多家企业培养3000多名能工巧匠。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40 陈 留陈留,女,汉族,1977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师。她24年扎根祖国南疆边境小学教育一线,努力推进教育扶贫,让先进教育理念在南疆生根开花。课堂上她鼓励孩子们试错、动手实践,用智慧和爱心为边境壮乡儿女筑起启蒙学习的灯塔。她引领边境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探索多终端、多形式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她长期跟踪研究边境教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创“基于边境小学生多阶数学思维学习场”方案,提升孩子学习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为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小学教学变革和教育均衡作出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等荣誉。41 李 琴李琴,女,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她扎根幼教工作20余年,始终把贡献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深入研究与实践幼儿海洋意识教育,相关教学成果在多地推广,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连续6年承担海南区域帮扶和农村幼儿园指导任务,2019年起积极参与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园的送教援培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带领工作室自制抗疫主题视频150个、设计并指导保教活动60个,为幼儿居家期间的科学保教贡献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南海名家”等荣誉。42 张云阁张云阁,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教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线,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称为学生思想的领航人。率领团队历时11年成功构建高校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等问题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使国内95所高校的10万大学生选学受益。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43 杨浪浪杨浪浪,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教师。她坚守教育是一项慢事业,用“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引导孩子走好每一步。她挖掘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建立“体验、开放、综合”的EOC课程体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联合6省开展校长培训,帮助10个边远区县学校发展。创建重庆市第一所小学国际部,入选国家首批孔子课堂。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44 李加纳李加纳,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教授。他36年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献身农业科研,直接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20名,桃李遍天下。作为油菜研究专家,在甘蓝型黄籽油菜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主持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育成30余个油菜新品种,领衔的油菜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情系“三农”,推广优质油菜应用面积8000多万亩,为农民和加工企业增收增效100多亿元。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45 康 焰康焰,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他身体力行,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积极参与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工作。他60天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繁忙工作之余,还为临床医学院全体医学生上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创建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全链条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呼吸治疗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46 建 红建红,女,藏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马尼干戈初级中学校长、教师。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从事小学教学、教导主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等工作。17年间,一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腹地,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践行教育诺言是最好的职业操守,强化管理是最大的使命召唤,争做教育者与思考者,以“实验性、示范性”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爱戴、家长赞誉、同行好评。通过努力,所在学校就学学生人数由14教学班560余人发展到27个教学班1000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47 肖 敏肖敏,女,汉族,1977年3月生,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从事特教24年以来,她秉持“适性而教,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潜心育人。在聋生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她以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多元表达等方式破解沟通障碍,联通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带领团队建设“听障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听障学生手工艺”“残障学生校园游戏”“重度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等系列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动承担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教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曾获教育部“特教园丁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48 莫 非莫非,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医科大学教授。她从事教育工作29年,积极推进教改工作,提升教学水平,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致力于学生人文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深受学生喜爱。积极参与本科学生的管理与培养,组织开展“走进校园,我们和你一起成长”专业辅导员活动,近3年来,主编和参编《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等6部教材,发表论文13篇。2020年2月到湖北鄂州,始终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援鄂医疗技术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贵州省委省政府援鄂记功奖励等荣誉。49 曹凤英曹凤英,女,布依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0年,长期扎根教育一线,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和家长普遍赞誉。坚持以人为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儿童的视角来改进教学。长期为农村学校送教送培,2019年深入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开展3年组团式驻点帮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坚守校园,带领教师圆满完成“空中黔课”课程资源录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奉献。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50 何 梅何梅,女,汉族,1987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她钟爱幼教事业,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桥,接送学生过河,为贫困山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她率先冲进教室,采取先避后撤措施,在17秒内让32名孩子安全撤离教室,1分钟内完成全部躲避和撤离工作,确保孩子们在大灾面前安然无恙。她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每学期开展一次防震演练,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社会树立了正能量的幼儿教师形象。曾获贵州省教学科研论文奖。51 张桂梅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教师。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为当地教育脱贫作出重要贡献。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52 张无敌张无敌,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他从事生物质能教学、科研及推广应用34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30余项。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举办国际沼气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来自近20个国家。在10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示范、推广和培训农村能源产品与技术,建立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4F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生物柴油制备技术、沼气相关技术已授让多家企业使用。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53 卓 玛卓玛,女,藏族,1980年8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小学教师。她扎根教育19年,先后主动在3所高海拔地区小学任教。近5年,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文章50多篇,开设校内外讲学、讲座100余次,指导学生写作、吟诵、播音多次获奖,编写校本教材10余本。她是家校共育的知心辅导员,长期承担全市全校家长及妇女培训工作,每年家庭教育讲座不少于10场。她是教育扶贫的积极行动者,时常忙碌在福利院孤儿学生和学困生之间,捐款捐物,精准施教,带动影响一大批老师参与到无偿奉献的志愿者行列。曾获西藏自治区师德标兵、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54 杨维周杨维周,男,汉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藏民族大学教授。他从教36年,钟爱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事业,领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创新出了一条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两个转化”的新途径。他一心一意坚守教改科研之路,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行研究,取得优秀成果。毫不懈怠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与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55 丁海燕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她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30余年,任教期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为学生辅导、补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吃送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丁妈妈”。热心帮助同事,指导年轻教师,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余深入到学生和群众中,利用家访等时机,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长期义务照料村上的两名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书写师者风范,诠释立德树人。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56 马肖容马肖容,女,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她扎根西部,坚守一线教学27年,树立了“本科为根、学生为本、情怀在心、传承西迁”育人信念,凝炼了“坚守教育理想高地、突出临床岗位胜任、涵养医学人文关爱、强调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特色,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抗击疫情53天,首创“三联三快速”方案进入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创立“停课不停学、育人不掉线”“战疫师生直播间”等特色教学法,获得师生好评。曾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57 王良璧王良璧,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他刻苦努力,长年不休节假日,深入研究师生关系的内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牢靠性和运用能力。负责铁道车辆热工实验室和《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学生实验及教师科研平台的建设,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科研素质的团队。在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复杂结构换热器数值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对提高列车运行可靠性发挥重要作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58 赵洪涛赵洪涛,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教师。他从教31年,长期兼任班主任工作,爱生如子,尽职尽责,获得学生及家长好评。注重教学研究,发明“听—读—品—说—吟”古诗词五环节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出版专著《中学经典名著赏析》《心灵的阳光》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的课题《中学古诗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吟唱法”研究》得到认可和推广。他用长期的坚守,培养多名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59 樊海宁樊海宁,男,汉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他从教20余年,从事肝胆胰外科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临床教学一线,因材施教,勤勉育人,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注重公益行动,带领团队数次深入农牧区基层,足迹遍布三江源大地,行程近7万公里,筛查包虫病重点人群5.8万人,其中儿童约1.8万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担任青海省援鄂医疗队长逆行武汉抗疫,从临床救治、防控体系建设和疾病科研等多层面抗击疫情。曾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60 更松尼玛更松尼玛,男,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校长、教师。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担任校长职务的同时,依然承担两个班级教学任务。几十年来,他从未完整休息一天,除了公事外出,坚持做到每天24小时在校,是学校全年的“值班长”。他注重新课程改革,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宗旨,推动实施“教师个体分析与学习成绩提高对策研究”“学生综合分析与综合提高对策研究”“藏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初探”等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曾获国家教委中华扫盲奖、青海省中小学十杰校长等荣誉。61 杨惠芳杨惠芳,女,汉族,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医科大学教授。她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毕业论文。注重教学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创新项目,主、参编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主动为学校师生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编著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宁夏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62 马景林马景林,男,回族,1965年5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完全小学教师。他扎根农村教育35年,寓教于乐,坚持立德树人,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他一直包班,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教学,提升教学技能,做到教学相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承担起“空中课堂”评课和学生作业辅导的重任,并参与小学数学课后习题讲解微课制作,分享至周边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63 周金龙周金龙,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农业大学教授。他扎根新疆36年,5次主动放弃到内地发展的机会,长期奋斗在新疆高等教育与水文水资源科研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专业扎实、乐于奉献的新疆水利科技人才,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他积极探索西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指导的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积极参加学生管理工作,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任20余名各民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64 徐桂英徐桂英,女,汉族,1966年11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她坚守农牧区教育教学34年,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从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关爱农牧区学生,经常克服交通困难进行家访。她积极创新,开发出多个农村化学实验课,形成“探究、合作、生活化、分层”的独特教学风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细致研究,认真备课,通过电话为上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多次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引领汉、回、哈等民族教师快速成长。曾获全国中学化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新疆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荣誉。65 吴向未吴向未,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教授。他扎根边疆教育24年,潜心教改,因材施教,打破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转向以患者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重点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申请驰援武汉,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他深入基层,耐心指导当地医师手术,搭建校院桥梁纽带,每月定期组织多学科专家深入县乡医院指导,为当地医师创造学习交流平台。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66 李 莉李莉,女,汉族,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第二中学教师。她扎根边疆教育21年,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一次人生历练,坚持教研教改,不断创新,教学成绩优秀。她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军训时和学生同吃同住,运动会上和学生共担荣辱,劳动课中和学生体会快乐,用爱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组织全校教师高效开展线上和复学后教学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能手等荣誉。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编辑:高晨晨流程编辑:郭丹
7月23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在人民日报发布推选活动启事。经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2020年度66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出炉,名单及个人事迹公示如下。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为宣传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引导广大教师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现决定组织开展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一、推选范围曾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荣誉称号,并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二、推选名额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产生候选人,从中产生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三、推选条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国家教育职责,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事迹感人,享有很高社会声誉,具有重要影响力,人民群众公认。四、活动流程1.推荐候选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推荐候选人。2.确定候选人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核,确定66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3.公示投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央广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投票时间从7月23日至8月15日,公众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具体投票地址为:http://uc.jyb.cn/static/myVote/km2020.html)进行投票。4.确定结果推选委员会根据投票结果和实际情况,从66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五、宣传表彰教师节期间,将对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进行宣传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2020年7月23日66位候选人名单及事迹简介01 刘 燕刘燕,女,汉族,1963年3月生,中共党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35年来始终扎根一线潜心教学,讲授7门本科课程、3200学时,涉及5个专业、6000余名学生;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1门;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完成教改项目17项、教改论著12篇(部)。她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分层制定目标,精准施教,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02 窦桂梅窦桂梅,女,汉族,1967年4月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她立足讲台34年,把儿童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从“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探索,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的提出,“1+X课程”的整体建构,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脚印。她心系全国儿童和教师,通过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向900个贫困县3800个远程教学站输送课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273位教师,承担国家云课堂346节微课和“同上一堂课”816节电视直播课。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03 张伯礼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医学教育38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80余名。他倡导成立“勇博励志班”,创新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注重开展院校+师承教育,推行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主持制定首个中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以及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首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建立国际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引领世界中医教育健康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实现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04 蔡丽华蔡丽华,女,汉族,197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教师。她坚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一线26年、班主任工作23年,倡导小学数学诗样教学,形成严谨细腻、语言优美、训练高效的教学风格。她多次放弃调转到城镇学校工作的机会,在农村教育一线坚持立德树人,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被车祸夺去右臂的学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被评为天津市自强学生。她先后到甘肃、河北等地送教,主场讲座20余次,培训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千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05 袁雅冬袁雅冬,女,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她从教36年,积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研究生70余人。她担任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承担教学改革项目6项,培训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荣获华北赛区冠军。她在做好教育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抗击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工作。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首届百名全国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等荣誉。06 王金湖王金湖,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他扎根教育33年,足迹踏遍黄骅港到歧口河海岸线。他以“慢”教育教诲师生,匠心教研;以品行感染师生,教出三代人,教育思想浸遍渔区。他首创“261”节次,力推“15—10—15”高效课堂,完成了《大歧口》《走进渤海剪纸艺术》等校本课程,主持编写的《美丽家乡·南排河》园本教材广受欢迎。他自撰文篇,自制课件,扎根乡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教育,坚持做一名有着红荆条精神、情系海堡的教育人。曾获河北省优秀乡村教育工作者等荣誉。07 常晓明常晓明,男,汉族,195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他扎根教育34年,积极探索中国高等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03年自筹资金创建晓明研究室。他以“兴趣驱动、早期培养、项目引导、文化熏陶”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所带学生平均每年自主参与研发时间1500小时以上。他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百余名高素质工科创新人才,探索出基于CSCP范式(文化熏陶—育人&育才结构—项目实践—能力达成)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曾获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08 兰会云兰会云,男,汉族,1987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教师。他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用心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他用爱心感染学生、用制度培养学生习惯、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带领学生骑行1800公里,涂鸦校园井盖,静观夜空烟火,因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网友们口中“别人家的老师”。他始终以“不放下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曾获山西省时代先锋等荣誉。09 孙 炯孙炯,男,汉族,1946年8月生,内蒙古大学教授。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40年坚守边疆民族地区数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幽默风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独特教学风格。作为带头人建设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数学分析选讲》《泛函分析》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致力于微分算子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可并获较高学术评价。他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探寻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质量的路径,先后培养4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10 乌云其木格乌云其木格,女,蒙古族,1972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第三小学教师。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从教28年来,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从未离开过她热爱的讲台,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和同行赞誉。她多次到盟内各旗县巡回支教,承担“全盟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任务,率先试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练习为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11 陈温福陈温福,男,汉族,1955年12月生,民盟盟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站定三尺讲台,铺开万顷良田,情系学子,服务“三农”,潜心创新人才培养。讲授的本科课程《现代农业科技进展》《专业教育(农学)》深受师生欢迎。他长期从事稻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2 马晓春马晓春,男,汉族,1961年3月生,民革党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他是中国重症医学主要开创者之一,2002年从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牵头组建学校重症医学科,开创辽宁省重症医学先河。他重视人才教育培养,组建辽宁省ICU医生、护士培训基地,积极推动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科规范化培训,加强重症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坚持临床与科研两步走模式,先后培养百余名研究生,多数成长为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牵头组建辽宁省集中救治中心,先后赴黑龙江、吉林指导抗疫工作。曾获首届辽宁好人·最美医生、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3 金永七金永七,男,朝鲜族,1969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新房子镇虎洞沟村小学教师。32年前,他毅然前往最偏远、最缺老师的虎洞沟村小学任教。其间他放弃到镇中心校任教的机会,一直坚守乡村教师岗位。他以校为家,既是老师又是父母,帮学生热饭、洗衣、辅导功课。为让山里的孩子全面发展,他自编乡土教材,开齐音、体、美等10多门课程。为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他收集废旧烟盒制作学具,把旧油桶改造成火炉,自己动手修缮校舍。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送全村300多个孩子走出了大山,让近百户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4 高 夯高夯,男,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他坚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念,提倡“问题驱动+互动研讨”式教学,着眼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为文科生开发《人文数学》课程与教材,并将人文数学课程做成了网络课程,在 “学堂在线”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2万余人。他带领团队探索实施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教育扶贫的新路,创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将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高度融合,被全国师范大学广泛应用,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5 刘永坦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工程教育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他从教60年,培养了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一大批领军人才,为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将科研中的问题和成果直接带到学科发展方向中,用真实的科研问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开设10多门电子工程的专业课,并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16 李 果李果,男,汉族,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教师。师范专业毕业后,他放弃留县城的机会,返回家乡开启了农村教育的梦之旅。他35年坚守农村教育一线,从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开启改革实践,形成了特色的“发展目标教育”改革实践,使学校既具有乡村特色,又有真实的素质教育内涵,既能为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发展奠基,也能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被认为是“农村教育改革教科书式的范例”。曾获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黑龙江省魅力校长等荣誉。17 张文宏张文宏,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复旦大学教授。他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在十数年的教学生涯中,把育人作为最重大的责任。他担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仅带头奋战在医疗救治一线,还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撰写科普文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以专业冷静的分析,为大众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发声。他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科《传染病学》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18 杨 荣杨荣,女,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2年,以“做一个成功播种教育幸福的人”为职业追求,坚持“尊重生命,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制度管理和文化引领,带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助力学生成长,成就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育科研,破解瓶颈难题。她着力打造师资队伍,先后培养30多位高级职称教师,培养多名校长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她主动参与教育扶贫项目,连续多年赴云南普洱支教。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19 柏纪荣柏纪荣,女,汉族,1964年1月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师范毕业以来,她一直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探索农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思想,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发表文章40余篇。35年来,她始终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组建“爱心小组”,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女孩,精心呵护白血病患儿,当起了十几名儿童的“爱心妈妈”,主动向贫困生捐款捐物。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教师等荣誉。20 汤国安汤国安,男,汉族,1961年6月生,民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从教33年来,一直将“以身立教” “教会学生做人”作为为师之本,是学校师德师风宣讲团核心宣讲员。他坚持给本科生当班主任,身体力行影响和培养学生,所带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他以大爱精神关心每一位学生,指导的本科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测绘人物”。他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堂,首创了“红军长征GIS”“一带一路GIS”“精准扶贫GIS”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汇编出版国家精品课程。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21 李兰娟李兰娟,女,汉族,1947年9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倾力教书育人,采用“多元融合”理念,在医教研融合、多学科联合攻关、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形成三条育人主线,以坚韧、执着、奉献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传染病学领域的骨干人才。她倡导并践行“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的科学精神,创建李氏人工肝系统,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近年来承担SARS、甲型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取得原创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73岁的她作为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多次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被誉为最美逆行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22 范 群范群,女,汉族,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踏实工作,勤恳做人,视事业如生命,谢绝高薪邀请,坚守在海岛一线。担任班主任31年来,她视孩子如子女,用爱温润渔家孩子心田,下小岛、走渔家,家访每一个学生。她追求育人的艺术,探索“生生相长”育人模式,受到同行高度肯定,“雁行小队的管理模式”成为全省十大素质教育案例。她努力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建设的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和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学员超过600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23 叶连平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他情系教育,立德树人,不仅讲授文化课,更用自身言行引领孩子们如何做人。他对自己很抠,一件棉背心穿了快60年还舍不得扔,但对孩子很大方,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们身上。如今已92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坚守在留守儿童之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等荣誉。24 孙 浩孙浩,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他扎根乡村教育20年,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做农村娃身边最亲的人,走进留守孩子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他深入研究农村课堂,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发表多篇教学感悟,20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成为年轻的省级教坛新星。他每年进行公开课讲座10多场,有效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他积极响应号召,远赴新疆皮山县开展援疆支教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教育脱贫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等荣誉。25 林蓉金林蓉金,女,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从教36年来,她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案例相结合,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她每年完成300多名护生临床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均居前列。她重视护理教学与科研,近5年发表论文12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请缨,带队接管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及普通病房护理工作,出色完成支援抗疫任务。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6 林立灿林立灿,男,汉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教师。他在教学中一直提倡还物理教学之本然,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物理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走出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教给学生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物理课充满“物理味道”。他主张把更多物理实验展示给学生,牵头在学校建立起量子信息科学创新示范实验室,成为学校物理学科的“前沿阵地”。他坚持教育教学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他在省内外开设教育专题讲座近百场、公开课20余节,指导培养了几十名省内外年轻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27 程 风程风,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四望湖小学校长、教师。她用信念扬起乡村教育的风帆,从山区到湖区,从教学点到村完小,从产房到课堂,耕耘一方沃土,守住一片蓝天,书写新时代乡村教育新风尚。她先后转战3所农村薄弱学校,带领每所学校都发生巨大变化。她让山区学校从无人入学到无人外流,撑起一村人的希望。她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薪火相传。她用实际行动号召身边更多的年轻教师主动投身偏远乡村。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28 张 伟张伟,女,汉族,1963年5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30多年来,她以立德树人为自身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在呼吸病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全力打造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她担任江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奔赴多地指导全省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率先提出完善救治体系,全力构建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平台,累计收治患者215例,治愈出院率达99.5%。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29 马承恩马承恩,男,汉族,196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扎根医学教育28年,坚持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倡导问题导向、寻根溯源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他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医学事业,2002年担任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队长;2008年接收来自汶川的伤者,实了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并发症;2020年援鄂抗疫,他不顾自身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主动请缨,作为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全队奋战50多天,圆满完成任务。曾获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30 魏亚丽魏亚丽,女,汉族,1974年8月生,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教师。她坚守会计专业教学一线27年,用热情和奉献成就学生职业梦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把职业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她学识扎实、业务能力精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主持完成“3+4”中职本科贯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丰硕育人成果。她注重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次,指导学生3次创造点钞世界纪录。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31 茹振钢茹振钢,男,汉族,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40年来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项目20多项,带领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小麦高产抗病育种、高光效小麦育种等多项研究。针对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需求,他相继培育并推广“百农62”“百农64”等小麦新品种。“矮抗58”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40多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近30年我国小麦育种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32 李化勇李化勇,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公山小学教师。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船夫”,38年来屡次放弃离乡进城的调动机会,为了节省孩子上下学时间,坚持用小船摆渡学生。他潜心研究复式教学法,重点研究一二年级复式教学方法、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研究,在全县得到推广。他帮扶的留守儿童近百人次,每学期初都要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家庭联系卡,联系商会资助困难学生求学,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33 胡 豫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的全链条防治网,落实开展核酸检测、改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开建方舱医院。他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有机融合,培养了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主持建设高校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临床教学特点,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查房及临床技能课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34 吴又存吴又存,男,汉族,1971年7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他坚持27年磨一课,把思政课上成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在润物无声中探寻出一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他引入吟诵诗词教学法,坚持课前时政演讲,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理解思政理论。他将身边抗疫先进事迹转化为思政活教材,主讲云端思政课,引导近百万青少年坚定正确价值观和抗疫必胜信念。他编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出版2部个人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35 吴安华吴安华,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他扎根教学一线35年,践行“一生所学、报效祖国”的医者大爱,负责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建设,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培养感控专业人才近2万名。他在疫情初期独自逆行武汉,成为湖南首位支援武汉的医疗专家。在武汉培训近1.5万医务人员,为援鄂医护人员“零感染”作出突出贡献。他牵头和参与制定12项国家标准,其中4项奠定了我国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论的基础。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36 彭林富彭林富,男,汉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教师。3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足迹遍布全乡十多个教学点。他走访帮扶贫困学生千余人,像亲人一样帮助孩子们煮饭、洗衣,为他们辅导功课,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他还关心照顾残疾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用爱心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健康成长。经过多年的付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成人成才,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等荣誉。37 钟南山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从医一甲子,以其名字命名的广州医科大学及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是示范性教学集体,领衔的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呼吸疾病领域培养了大量接班人。他致力于推动国家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带领团队建立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监—治—控”链式周期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流感监测哨点,创立呼吸病毒滴度预警技术,全病程纵向动态监测。从非典到新冠,一直投身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曾获改革先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38 张忠德张忠德,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他从事中医急诊教学32年,潜心教书育人,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他在湖北抗疫一线坚持临床教学,创新性提出“急救思路引导教学法”,把临床诊治思路推前至课堂,将跨学科并行式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西医急症学教学中,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强化中医诊疗特色在急症学及传染病学中的运用,将“中西协同,突出中医特色”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积极引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 综合评价学生医学实践技能,进一步优化临床教学。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39 陈 良陈良,男,汉族,197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他扎根八桂壮乡职教17年,致力于少数民族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把培养广西少数民族技艺人才作为使命。开创了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和少数民族技艺新生代传承人“活态”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全国金牌,主持国家名师工作室服务广西30多所职业学校,每年为2000多名职教教师提供指导,为20多家企业培养3000多名能工巧匠。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40 陈 留陈留,女,汉族,1977年4月生,中共党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教师。她24年扎根祖国南疆边境小学教育一线,努力推进教育扶贫,让先进教育理念在南疆生根开花。课堂上她鼓励孩子们试错、动手实践,用智慧和爱心为边境壮乡儿女筑起启蒙学习的灯塔。她引领边境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探索多终端、多形式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她长期跟踪研究边境教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创“基于边境小学生多阶数学思维学习场”方案,提升孩子学习力,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为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小学教学变革和教育均衡作出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广西教学名师等荣誉。41 李 琴李琴,女,汉族,1981年9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她扎根幼教工作20余年,始终把贡献国家学前教育事业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深入研究与实践幼儿海洋意识教育,相关教学成果在多地推广,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连续6年承担海南区域帮扶和农村幼儿园指导任务,2019年起积极参与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幼儿园的送教援培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带领工作室自制抗疫主题视频150个、设计并指导保教活动60个,为幼儿居家期间的科学保教贡献力量。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南海名家”等荣誉。42 张云阁张云阁,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海南大学教授。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第一线,深深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称为学生思想的领航人。率领团队历时11年成功构建高校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等问题的重大突破。他主持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使国内95所高校的10万大学生选学受益。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荣誉。43 杨浪浪杨浪浪,女,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教师。她坚守教育是一项慢事业,用“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引导孩子走好每一步。她挖掘传承学校红色基因,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建立“体验、开放、综合”的EOC课程体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联合6省开展校长培训,帮助10个边远区县学校发展。创建重庆市第一所小学国际部,入选国家首批孔子课堂。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44 李加纳李加纳,男,汉族,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教授。他36年精心教书,潜心育人,献身农业科研,直接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超过120名,桃李遍天下。作为油菜研究专家,在甘蓝型黄籽油菜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先后主持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育成30余个油菜新品种,领衔的油菜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情系“三农”,推广优质油菜应用面积8000多万亩,为农民和加工企业增收增效100多亿元。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45 康 焰康焰,男,汉族,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他身体力行,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积极参与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工作。他60天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繁忙工作之余,还为临床医学院全体医学生上特殊的“开学第一课”,用行动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创建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全链条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呼吸治疗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46 建 红建红,女,藏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马尼干戈初级中学校长、教师。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从事小学教学、教导主任、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等工作。17年间,一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腹地,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践行教育诺言是最好的职业操守,强化管理是最大的使命召唤,争做教育者与思考者,以“实验性、示范性”为追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得到学生爱戴、家长赞誉、同行好评。通过努力,所在学校就学学生人数由14教学班560余人发展到27个教学班1000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47 肖 敏肖敏,女,汉族,1977年3月生,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从事特教24年以来,她秉持“适性而教,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潜心育人。在聋生语文等学科教学中,她以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多元表达等方式破解沟通障碍,联通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带领团队建设“听障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听障学生手工艺”“残障学生校园游戏”“重度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等系列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主动承担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教工作,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曾获教育部“特教园丁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48 莫 非莫非,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医科大学教授。她从事教育工作29年,积极推进教改工作,提升教学水平,重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致力于学生人文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深受学生喜爱。积极参与本科学生的管理与培养,组织开展“走进校园,我们和你一起成长”专业辅导员活动,近3年来,主编和参编《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形态学》等6部教材,发表论文13篇。2020年2月到湖北鄂州,始终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援鄂医疗技术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贵州省委省政府援鄂记功奖励等荣誉。49 曹凤英曹凤英,女,布依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小学校长、教师。她从教30年,长期扎根教育一线,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和家长普遍赞誉。坚持以人为本,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儿童的视角来改进教学。长期为农村学校送教送培,2019年深入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开展3年组团式驻点帮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坚守校园,带领教师圆满完成“空中黔课”课程资源录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奉献。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50 何 梅何梅,女,汉族,1987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她钟爱幼教事业,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桥,接送学生过河,为贫困山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2020年7月2日,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她率先冲进教室,采取先避后撤措施,在17秒内让32名孩子安全撤离教室,1分钟内完成全部躲避和撤离工作,确保孩子们在大灾面前安然无恙。她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每学期开展一次防震演练,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社会树立了正能量的幼儿教师形象。曾获贵州省教学科研论文奖。51 张桂梅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教师。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为当地教育脱贫作出重要贡献。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将自己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不懈追求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永远奋斗的绚丽人生。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52 张无敌张无敌,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他从事生物质能教学、科研及推广应用34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30余项。培训农村能源技术员和农户万余人次,举办国际沼气技术培训班,受训人员来自近20个国家。在10多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示范、推广和培训农村能源产品与技术,建立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4F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生物柴油制备技术、沼气相关技术已授让多家企业使用。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53 卓 玛卓玛,女,藏族,1980年8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三小学教师。她扎根教育19年,先后主动在3所高海拔地区小学任教。近5年,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文章50多篇,开设校内外讲学、讲座100余次,指导学生写作、吟诵、播音多次获奖,编写校本教材10余本。她是家校共育的知心辅导员,长期承担全市全校家长及妇女培训工作,每年家庭教育讲座不少于10场。她是教育扶贫的积极行动者,时常忙碌在福利院孤儿学生和学困生之间,捐款捐物,精准施教,带动影响一大批老师参与到无偿奉献的志愿者行列。曾获西藏自治区师德标兵、西藏自治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54 杨维周杨维周,男,汉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西藏民族大学教授。他从教36年,钟爱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事业,领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探索创新出了一条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两个转化”的新途径。他一心一意坚守教改科研之路,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行研究,取得优秀成果。毫不懈怠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与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55 丁海燕丁海燕,女,回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教师。她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30余年,任教期间,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为学生辅导、补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吃送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丁妈妈”。热心帮助同事,指导年轻教师,深得大家信任。工作之余深入到学生和群众中,利用家访等时机,讲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生活拮据,但依然长期义务照料村上的两名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书写师者风范,诠释立德树人。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56 马肖容马肖容,女,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她扎根西部,坚守一线教学27年,树立了“本科为根、学生为本、情怀在心、传承西迁”育人信念,凝炼了“坚守教育理想高地、突出临床岗位胜任、涵养医学人文关爱、强调综合素养教育”教学特色,取得了系列教学成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武汉抗击疫情53天,首创“三联三快速”方案进入国家第七版诊疗方案。创立“停课不停学、育人不掉线”“战疫师生直播间”等特色教学法,获得师生好评。曾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57 王良璧王良璧,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他刻苦努力,长年不休节假日,深入研究师生关系的内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牢靠性和运用能力。负责铁道车辆热工实验室和《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建设,重视学生实验及教师科研平台的建设,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科研素质的团队。在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复杂结构换热器数值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对提高列车运行可靠性发挥重要作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58 赵洪涛赵洪涛,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教师。他从教31年,长期兼任班主任工作,爱生如子,尽职尽责,获得学生及家长好评。注重教学研究,发明“听—读—品—说—吟”古诗词五环节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出版专著《中学经典名著赏析》《心灵的阳光》等,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的课题《中学古诗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吟唱法”研究》得到认可和推广。他用长期的坚守,培养多名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为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曾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59 樊海宁樊海宁,男,汉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他从教20余年,从事肝胆胰外科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扎根临床教学一线,因材施教,勤勉育人,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注重公益行动,带领团队数次深入农牧区基层,足迹遍布三江源大地,行程近7万公里,筛查包虫病重点人群5.8万人,其中儿童约1.8万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担任青海省援鄂医疗队长逆行武汉抗疫,从临床救治、防控体系建设和疾病科研等多层面抗击疫情。曾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60 更松尼玛更松尼玛,男,藏族,1965年5月生,中共党员,青海省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校长、教师。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担任校长职务的同时,依然承担两个班级教学任务。几十年来,他从未完整休息一天,除了公事外出,坚持做到每天24小时在校,是学校全年的“值班长”。他注重新课程改革,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宗旨,推动实施“教师个体分析与学习成绩提高对策研究”“学生综合分析与综合提高对策研究”“藏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初探”等课题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曾获国家教委中华扫盲奖、青海省中小学十杰校长等荣誉。61 杨惠芳杨惠芳,女,汉族,1968年1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医科大学教授。她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毕业论文。注重教学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创新项目,主、参编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主动为学校师生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编著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宁夏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62 马景林马景林,男,回族,1965年5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深沟完全小学教师。他扎根农村教育35年,寓教于乐,坚持立德树人,真诚关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他一直包班,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数学教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教学,提升教学技能,做到教学相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承担起“空中课堂”评课和学生作业辅导的重任,并参与小学数学课后习题讲解微课制作,分享至周边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63 周金龙周金龙,男,汉族,1964年3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农业大学教授。他扎根新疆36年,5次主动放弃到内地发展的机会,长期奋斗在新疆高等教育与水文水资源科研一线,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专业扎实、乐于奉献的新疆水利科技人才,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他积极探索西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指导的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积极参加学生管理工作,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并任20余名各民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三进两联一交友”联系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64 徐桂英徐桂英,女,汉族,1966年11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教师。她坚守农牧区教育教学34年,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从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关爱农牧区学生,经常克服交通困难进行家访。她积极创新,开发出多个农村化学实验课,形成“探究、合作、生活化、分层”的独特教学风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细致研究,认真备课,通过电话为上网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多次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引领汉、回、哈等民族教师快速成长。曾获全国中学化学微课大赛一等奖、新疆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荣誉。65 吴向未吴向未,男,汉族,1973年10月生,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教授。他扎根边疆教育24年,潜心教改,因材施教,打破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转向以患者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重点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申请驰援武汉,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他深入基层,耐心指导当地医师手术,搭建校院桥梁纽带,每月定期组织多学科专家深入县乡医院指导,为当地医师创造学习交流平台。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66 李 莉李莉,女,汉族,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第二中学教师。她扎根边疆教育21年,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一次人生历练,坚持教研教改,不断创新,教学成绩优秀。她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军训时和学生同吃同住,运动会上和学生共担荣辱,劳动课中和学生体会快乐,用爱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组织全校教师高效开展线上和复学后教学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能手等荣誉。—END—来源 | 人民日报编辑 | 煜斯实习生 | 童莎丽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