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1年备考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学硕633考研参考书目及科目解读无辩

21年备考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学硕633考研参考书目及科目解读

往年北京理工大学院校官方在公布招生简章的时候会指定参考书,2021年备考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文都比邻推荐参考书,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书还是比较关键的。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历年真题的科目题量分布特点,教育学、教育管理是同等重要的,分值各占120分。从整体上来看,两门科目都重在考查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对这两门科目要同等重视起来。一起来看一下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学硕633考研参考书有哪几本各科目详细解读:①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是教育学的重点参考书目,基本覆盖了考点,比邻教研组建议各位考生认真阅读此书,梳理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重要理论加强记忆。②教育管理参考陈孝斌、高洪源老师的《教育管理学》即可,注重知识框架,掌握核心概念,加强理解。③中国教育史重点参考孙培青老师的《中国教育史》为主,以《简明中国教育史》为补充,书中内容与考点契合度高,同学们要学会运用列提纲、画表格的方式去掌握基础知识,建议从制度史、思想史、实践史三个维度进行梳理。④外国教育史重点参考张斌贤老师的《外国教育史》即可,书中内容与考点契合度高,考生要学会运用列提纲、画表格的方式去掌握基础知识,建议从制度史、思想史、实践史三个维度进行梳理。最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考研633考查内容兼具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既考查基本概念、重要任务的教育思想,也有关于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的理解,因此文都比邻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在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多关注当前教育热点问题,提高运用教育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节用

博士们吐槽读博不易:论文被拒是常态,每根头发都变宝贵

近日,有网友公开演员翟天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查重率达40%,存在抄袭嫌疑。“翟博士”事件一曝出,激起千层浪。目前,北电和北大两校均发表声明,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北电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就此事,一位具有15年博士生导师经历的大学教授王辉向澎湃新闻表示,从博士入学到毕业,一路要过"入学考试关"、"专业学习关"、“文献开题关”、“科研实践关”、“论文写作关”等,博士学位并非能轻易拿下。而在采访多位在读博士或已经毕业的博士的过程中,澎湃新闻了解到,考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四五年,甚至更长的博士生涯中,“失眠、脱发”是博士生的普遍现象,辛苦准备的论文投递后多次被拒也是常态,从“小白”炼成博士,耗时耗体力,还要有强心脏。“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姓名:刘洋攻读博士时间:2018.9入学,在读博士院校: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最难过的是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很难进入课题,很着急。论文的影子都看不见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延期、会不会结业。”12月12日,刚读完半学年博士的刘洋告诉澎湃新闻,项目快要结题的时候压力也会达到峰值,“导师给你安排的活儿,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完,但是你一定要干完”。为了完成课题,刘洋说,刚开学的时候往往最刻苦,“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生命线。根据学院要求,刘洋需要发表三篇SCI论文才能毕业,看文献就成了博士生的日常。“每天就看文献,看看别人做了些什么,别人都研究什么,别人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到,然后需要你去做的。”刘洋说,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毕业论文才能毕业。“坐不住冷板凳难出博士”姓名:邓思迪攻读博士时间:2018年9月入学,博士在读院校: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2018年的12月,是邓思迪读博后最难熬的一个月,由于要提交课程结课论文,他连续熬了一个多月的夜,几乎每天都是凌晨1点半才睡。“虽然挺辛苦,但还是觉得有人样的,不是那种累到行尸走肉的感觉。”邓思迪自我安慰道。结课论文只是博士一次小考,邓思迪向澎湃新闻介绍,根据学校要求博士毕业需要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发表论文数达标,才能提交学位论文申请。“学位论文要求15万字以上,会查重,需要先经过学校预答辩,再送外审,再进行正式答辩,比较严格。”他说到,整体而言,“时间是相对比较紧凑的,第一学年要上课,第二个学年一开始就要开题答辩,第三个学年开学就要把15万字初稿交给老师进行修改了。好论文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所以战线大概覆盖整个读博过程。”“如果懈怠时间比较长,那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一直都有看有写,整体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那,相对来说勉强还能吃得消。”刚入学一学期,邓思迪已经有了压力,做好了长线“抗战”的准备。“(读博)考验板凳功夫,因为论文写作前要消化某个选题的绝大部分成果(社科类),再找准自己能下手的地儿和方向,没有时间保障是绝不可能。导师的指导是指明方向,摸索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的,坐不住冷板凳是难以出博士的。”他说道。其实,读博的难从考博就可见一斑。邓思迪向澎湃新闻表示,考取社科类的博士,需要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还需要通过考试(笔试+面试),“和很多人印象可能不一样,考试还是很严格的,(专业课考试)一张试卷上只有三道题,要做三个小时,(三门考试中)一旦一门不及格,就彻底凉凉了”。“投递论文各种被拒,很悲观”姓名:李强攻读博士时间:2012年9月-2018年3月院校: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李强是论文的资深“受害者”,他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从投出去到最后发表用了接近三年的时间。“那是我博士第一年做的研究,刚开始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然后补充做了一些工作,扩展成了一篇期刊论文。”李强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写论文比较快,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十几页英文的初稿,接着就是“修改,不停地修改”。在修改的后期,和实际指导老师意见有了分歧,矛盾不断加深。“改了两三个月可能,终于投出去了,我就决定自己研究,不要指导老师的指导。”李强说,结果论文投出去三个月回来意见,被拒,需要修改。当时他一度想放弃这篇论文,过了一个暑假,经过博士生导师的中间调解,又重整旗鼓,继续修改论文两个月,再投,仍然被拒。后来经过大大小小的修改后,重新提交才总算被录用。“整个过程前前后后就花了3年时间。”李强掰着指头算了算。论文被拒是博士圈的常态。跑完博士这一路,李强说:“读博需要做研究,需要创新,很多时候投递的论文各种被拒,发表不了,可能会很悲观。因此,最考验人的是毅力和心态。”“脱发脱得每一根都变得很宝贵”姓名:王严攻读博士学位时间:2013年9月-2018年7月学校:北京某知名高校环境学院SCI论文和毕业论文也曾是王严的拦路虎。“我们需要发表2篇及两篇以上的论文到SCI。”但SCI强调创新,王严表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用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做出结果,写出来却可能会和别人的想法撞车,被评稿人贴上“没有创新性”。而当最初的想法行不通,中途要换一个想法,重找突破点,则又会耗时很长。SCI论文是一个坎,毕业论文是一个更大的坑。“大论文(毕业论文)要把研究的课题、方法以及思路精炼完整地表现出来。其意义是什么,采用的什么方法,结论是什么。”王严所在的高校对毕业论文要求颇高,“(大论文)写了小一年,好几万字,超过100页”。“当时去哪写都不舒服,写不出来。”王严表示,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个很小的老图书馆才找到了写作的感觉。除了论文,博士期间还要求修满学分才能毕业。有些课程偏难,王严说,即使开卷考试,也做起来费劲,“念了那么多年书,还觉得智商被碾压了”。在写论文,考试压力大时,王严也患上了博士的两大毛病——失眠和脱发。“压力一大头皮起疙瘩,经常男生洗完澡,相互给对方网头皮上抹药。掉头发也掉得好像不长了。”他苦笑,“我现在觉得每根头发都很宝贵。”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要过“文献关”、“实践关”等王辉从2003年左右开始带博士生,主要从事林木倍性育种、细胞遗传学、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向澎湃新闻表示,从考博到毕业,炼成一名合格的博士的确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学生考博时,就要面临层层筛选。首先是导师与考生在报考之前的沟通。“每位导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就我个人而言,博士首先应该有专业情怀,即热爱专业,这是最重要的,沟通就是要初步筛选具有适宜专业背景且对科研充满激情的考生。”王辉介绍,第二步就是专业考试。主要考察考生专业基础、专业外语等是否扎实。而每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学科的博导们都会“绞尽脑汁出题,看怎么样真正能反映出考生的专业基础水平”。笔试之后的面试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王辉说,创新能力是一名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大的难关则是在攻读博士期间。“首先是文献开题关。要做好学问,就必须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王辉说自己在招硕士的时候,当面试通过后,就至少给学生一本相关专业书籍以及五六十篇专业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前至少精读完其中的40篇。而入学后则开始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相关文献阅读,在近百篇文献阅读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而对博士生的要求则比硕士高得多。只有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掌握学科进展和前沿,才能提出具创新性的学位论文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关口是科研实践关。“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学生就开始了针对科学假设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自主开展研究,导师主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专业建议,或与学生讨论实验中产生的科学问题等。”王辉的指导毕业二十余名博士生,做得顺利的3-5年,但如果遇到特别难突破的,博士毕业甚至长到7-8年。论文写作是博士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环节。在王辉看来,写作这关现在不仅仅是中文的问题,还有英文的问题。“过去我们专业要求一篇SCI论文,现在又提高到两篇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够阅读英文文献,还要具有英文写作能力。”他说到,虽然现在对发表SCI论文还有争议,但一些经典的英文专业刊物审稿极严,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是有助益的。另外,一位博士要顺利毕业,最后还要完成一本在学科领域具创新性成果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由至少五位专家参加的学位论文答辩。(来源:澎湃新闻)

王峰

北京理工大学2018高考各项数据汇总,2019报考参考

一、院校了解北京理工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世界大学排行:世界第389名、亚洲第76名、中国大陆第17名。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材料、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进入ESI前1%。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北理工进入全国前10%的学科9个,其中A+学科1个、A学科2个、A-学科6个。二、2018年高考数据汇总1、自主招生初审及最终入选数据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自主招生录取人数总计142人。2、优惠政策3、2018年自主招生录取人数此外西藏和重庆也都是2个,剩下的甘肃、广西、青海、上海、云南和浙江都只有1个,总计351个。4、2018裸考录取分数汇总三、报考条件及录取优惠报考条件2017年就业情况 以2017届毕业生为例,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本科毕业生3761人,其中1623人在国内考研,822人出国,1231人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整体就业率97.9%。在英国QS发布的2018年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中中国大陆排名第7,北京市第3仅次于清北。四、2019年报考建议1、准备事项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自主招生网上报名时间为2018年3月21日-31日,为期10天。上传材料包括:申请表、获奖证书、推荐信。其中申请表由系统打印,含中学成绩,需加盖中学公章并由中学负责人签字,因此要提早准备并与学校沟通好时间。推荐信需推荐人填写、上传,并亲笔签名且加盖其单位公章。同时,报考时还要注意限报条件。2、理多文少北京理工大学自主招生的专业大部分为理工科,文史类只有社会科学实验班。因此理科生报考有优势,文科生有压力。3、分省、分科进行选拔北京理工大学自主招生简章写明“根据考生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分省份分科类确定自主招生各优惠分值认定考生名单及认定专业范围。”连续三年如此,小编估计2019年也不例外,需要考生及家长关注自己省市的招生计划。

芳草心

他从吉林考到北京理工大学,现已博士毕业!今分享高考和大学故事

我也曾与你一样,为高考、为梦想拼搏奋斗,希望我的故事能够激励你前行。加油,我在金秋北京理工大学等你!宋春宝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车辆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实验中学2006-2009 长春德惠市实验中学2009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本/硕/博现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博士兼职辅导员,2013-2015年在校国际交流合作处保资工作。曾获得2010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 一等奖;2011年首都第六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 一等奖;2012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 一等奖;2013年北京市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2018年全国高校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 金奖。我的高中故事高三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至今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它涵盖了我们太多的苦辣酸甜。通过我自身以及当时身边同学的经历历,我觉得高三阶段的学习,尤其是距离高考百天内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平常心”,大到模拟考试、小到各科阶段测试,远到未来大学和城市选择、近到高考考场地点,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发生,作为备考的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荣辱不惊”地进行查漏补缺。当初我选择北京理工大学是一种缘分,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很自豪。高考成绩出来选择大学时我们全家对这道选择题都比较迷茫,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咨询了当时一个身在北理工学习的学长,他建议我:如果选择太多或没有选择,那来北理工吧。就这样我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并顺利被录取,如果现在让我评价一下当时的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说:It is a great idea! 高中的我与你一样我的大学故事初入北理,我们生活在美丽的良乡校区。在北理大学一年是通识基础课,大学二年是专业选修课,两年的课程还算饱满,完成所要求的学分课程后大概还会剩下一个周末、两个半天和三个晚上的时间用于自我支配。自我支配的时间内容因人而异,大体可以分以下几种:选修第二学位的、学习外语准备国际交流的、科技创新团队搞竞赛的、社团活动的、社会兼职锻炼自我的、谈恋爱的以及沉迷游戏荒废自我的。我的学习生活很简单,除了优质完成学业要求内容外参加科技创新团队,大一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大二参加理论力学机构设计大赛、大三参加机械设计大赛和方程式赛车竞赛等,科技创新几乎充满了我的课余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收获了许多宝贵经历、同时也结交了好多朋友。现在回想起来我有一种没有“过够”的惋惜,好想人生剩下的时光可以是北理本科4年的循环播放…目前,我就读北理工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大数据方向,师从孙逢春院士团队。实验室依靠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平台接入车辆超过300万辆,具有海量数据储备,是全球最大的车联网监管平台。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运输的主流趋势,我未来计划投身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让我国在这个弯道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超车”,登顶新能源汽车的高峰。博士研究生入学寄语高三我想对所有吉林的考生们说:保持一颗平常心,用我们东北人所特有的“豪横”(豪放与自信)去面的人生中的这场战役,请坚信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在选择大学方面,如果你对清华、北大没有独特的“热衷”,欢迎大家选择北理工,这里有雄厚的科研师资团队、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美丽温馨的校宿文化以及全国最好吃的风味食堂,金秋九月,期待与你北理相识。学长对您说北京理工大学简介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颁布的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A类建设行列高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干,工、理、管、经、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肩负着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创新支撑的重任。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编辑:生命学院 指导老师:秦奎伟 审核:郭惠芝

废都

北理工博士卖房创业:研发四年无收入,终破国外高精度测量垄断

文/朱邦凌继华兴源创之后,天准科技也进入发行程序。6月24日,上交所披露睿创微纳、天准科技2家公司招股意向书、上市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2家公司于6月24日同时招股,进入发行程序。天准科技位于江苏苏州,以机器视觉为核心技术,专注服务于工业领域客户,主要产品为工业视觉装备,包括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无人物流车等。与大多数申请科创板上市企业不同的是,天准科技选择了第二套上市标准。正像股权投资家经常讲的那样,“投资是投人”。创投资本所投资的企业家具有很多共性,例如他们都是具有企业家精神、有战略、有能力、有梦想的人,只是所在的领域、行业、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我们分析科创板企业更多是分析公司的领航者,通过公司老板也能看出企业的发展潜质和前景。分析天准科技,我们不妨重点关注一下天准的董事长徐一华。1、成为北理工第一个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的博士公开资料显示,徐一华于1978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于2009年8月创立天准科技,并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天准科技前十大股东包括青一投资、天准合智、科技城创投、杨纯、疌泉致芯、东吴证券、原点正则、金沙江联合、斐君铱晟、青锐博贤等。公司控股股东为青一投资,合计持股8004万股,即55.12%的股份,实际控制人为徐一华。其中,天准合智是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公司27.75%的股份。徐一华从1994年开始在北理工计算机专业学习,之后顺利考上北理工的计算机研究生。毕业时因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研究工作。当被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时,他说:“本来就对计算机有兴趣,平时也喜欢琢磨东西,大四开始跟着导师做课题时,一个星期会花100多个小时去研究,当时就已经钻进去了。而且我一点也不觉得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当时就是想去研究。”之后,他成为北理工第一个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的博士。2、从微软辞职卖房创业,研发多年无收入2004年徐一华离开微软,自己创业。放弃当时高薪和稳定工作,踏上一场前途未卜的艰辛创业之旅,这个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据徐一华自述,公司是2004年成立的,并开始进行产品研发,到了2007年研发延期,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才成功推出了产品。这期间很多时候都没有资金支持,他就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拉投资,实在没有人投资就卖掉自己的房子,和亲朋好友借钱来维持研发。自己研发,自己找投资,自己销售,四年如一日地在没有销售额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坚持。2009年他离开北京来到苏州发展。当时天准公司发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苏州刚好有一个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项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徐一华报名了评比。结果他成为了这个项目里最年轻的领军人才并且拿到了一笔投资。徐一华在苏州在科技城成立了“苏州天准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第一年就实现盈利,并以每年两三倍的收入涨幅迅速发展。直到2012年,徐一华嗅到全球风向的变化,带领公司向自动化行业二次转型。经过多年探索努力,如今天准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成果颇丰,累计申请专利117项,牵头制定了5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家校准规范,并全面启动了IPO上市计划。但徐一华的目标不止于此,他又开始着手调研智能制造领域新业务,立志把天准打造成这一领域的领导品牌。在北京理工大学校友会网站上有一篇介绍文章《徐一华校友:跟随内心的选择》,是北理工的学生到苏州天准科技实习时写的:发现徐一华校友是一位很年轻的企业家,为人和善,简单坦率,低调干练,甚至极富童心地把每个会议室都用动画片的主人公命名。这位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博士自述,“任何成功都没有捷径,一夜暴富与我们无关,惟有长期艰苦奋斗,长期为客户创造价值,持续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与大家共勉!”3、打破了高精度测量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2018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单,高新区推荐的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一华博士入选。 当地媒体介绍,徐一华博士是机器视觉与智能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曾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市十大科技创新创业人物等人才计划。徐一华博士创办天准科技,形成精密测量仪器、机器视觉产品、自动化解决方案等三大业务线,打破了高精度测量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打造了自主创新高端品牌,为提升中国精密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发挥了较大作用。徐一华博士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国家校准规范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徐一华博士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重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目标仪器——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测量精度已接近0.3μm,为我国首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突破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提升了我国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4、我国机器视觉行业,天准科技2018年的市场占有率为4.89%新三板退市企业天准科技的主营为工业视觉装备,拥有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以及无人物流车四大产品线,主要用于尺寸与缺陷检测、自动化生产装配以及智能仓储物流等。公司客户涵盖了消费电子、汽车制造、光伏半导体等行业,具体包括苹果、三星集团、富士康、博世集团以及菜鸟物流等公司。从各板块近三年的营收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精密测量仪器的销售额虽然仍在增长,但营收占比持续下降,从2016年42.69%下降到了2018年22.21%。同样的,智能制造系统同期的营收占比从15.69%下降到了6.16%。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智能检测装备2016-2018年的营收从7,432.93万上升到了35,909.11万,占比则从41.62%上升到了71.32%,是公司这几年增长的主要来源。正是在智能检测装备销售大幅增长的推动下,天准科技2016-2018年的营收从1.81亿上升到了5.08亿,归母净利润从3,148.98万上升到了9,447.33万,复合增幅分别达到了67.53%和73.21%。根据信披资料援引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的统计,2015-2017年,我国机器视觉行业销售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4%,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在这几年中,机器视觉产品的应用领域也从起初的半导体、消费电子行业逐步扩展到汽车制造、光伏半导体等领域。前瞻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2016-2018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销售额分别为69.4亿、80亿以及104亿。由此可以计算,天准科技2018年的市场占有率为4.89%。5、苹果是天准科技第一大客户公司2018年玻璃检测装备产品的销售额超过了2亿,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资料显示,2017年、2018年,苹果都是天准科技第一大客户。2018年,苹果为天准科技贡献的收入达到1.45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28.51%。不仅苹果是天准科技的重要客户,苹果的主要供应商也是,比如天准科技第二大客户捷普集团就是苹果主要供应商之一,还有德赛电池、欣旺达、蓝思科技、富士康等客户也都是苹果供应商。2016年—2018年,天准科技来自苹果体系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9.98%、67.99%、76.09%。这两年,天准科技收入增长总额3.2亿元,其中2.5亿元来自苹果体系。

能勿失乎

博士吐槽读博不易:脱发脱得每一根都变得很宝贵

(原标题:博士们吐槽读博不易:论文被拒是常态,“每根头发都变宝贵”)近日,有网友公开演员翟天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查重率达40%,存在抄袭嫌疑。“翟博士”事件一曝出,激起千层浪。目前,北电和北大两校均发表声明,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北电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就此事,一位具有15年博士生导师经历的大学教授王辉向澎湃新闻表示,从博士入学到毕业,一路要过"入学考试关"、"专业学习关"、“文献开题关”、“科研实践关”、“论文写作关”等,博士学位并非能轻易拿下。而在采访多位在读博士或已经毕业的博士的过程中,澎湃新闻了解到,考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四五年,甚至更长的博士生涯中,“失眠、脱发”是博士生的普遍现象,辛苦准备的论文投递后多次被拒也是常态,从“小白”炼成博士,耗时耗体力,还要有强心脏。“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姓名:刘洋攻读博士时间:2018.9入学,在读博士院校: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最难过的是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很难进入课题,很着急。论文的影子都看不见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延期、会不会结业。”12月12日,刚读完半学年博士的刘洋告诉澎湃新闻,项目快要结题的时候压力页会达到峰值,“导师给你安排的活儿,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完,但是你一定要干完”。为了完成课题,刘洋说,刚开学的时候往往最刻苦,“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生命线。根据学院要求,刘洋需要发表三篇SCI论文才能毕业,看文献就成了博士生的日常。“每天就看文献,看看别人做了些什么,别人都研究什么,别人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到,然后需要你去做的。”刘洋说,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毕业论文才能毕业。“坐不住冷板凳难出博士”姓名:邓思迪攻读博士时间:2018年9月入学,博士在读院校: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2018年的12月,是邓思迪读博后最难熬的一个月,由于要提交课程结课论文,他连续熬了一个多月的夜,几乎每天都是凌晨1点半才睡。“虽然挺辛苦,但还是觉得有人样的,不是那种累到行尸走肉的感觉。”邓思迪自我安慰道。结课论文只是博士一次小考,邓思迪向澎湃新闻介绍,根据学校要求博士毕业需要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发表论文数达标,才能提交学位论文申请。“学位论文要求15万字以上,会查重,需要先经过学校预答辩,再送外审,再进行正式答辩,比较严格。”他说到,整体而言,“时间是相对比较紧凑的,第一学年要上课,第二个学年一开始就要开题答辩,第三个学年开学就要把15万字初稿交给老师进行修改了。好论文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所以战线大概覆盖整个读博过程。”“如果懈怠时间比较长,那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一直都有看有写,整体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那,相对来说勉强还能吃得消。”刚入学一学期,邓思迪已经有了压力,做好了长线“抗战”的准备。“(读博)考验板凳功夫,因为论文写作前要消化某个选题的绝大部分成果(社科类),再找准自己能下手的地儿和方向,没有时间保障是绝不可能。导师的指导是指明方向,摸索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的,坐不住冷板凳是难以出博士的。”他说道。其实,读博的难从考博就可见一斑。邓思迪向澎湃新闻表示,考取社科类的博士,需要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还需要通过考试(笔试+面试),“和很多人印象可能不一样,考试还是很严格的,(专业课考试)一张试卷上只有三道题,要做三个小时,(三门考试中)一旦一门不及格,就彻底凉凉了”。“投递论文各种被拒,很悲观”姓名:李强攻读博士时间:2012年9月-2018年3月院校: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李强是论文的资深“受害者”,他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从投出去到最后发表用了接近三年的时间。“那是我博士第一年做的研究,刚开始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然后补充做了一些工作,扩展成了一篇期刊论文。”李强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写论文比较快,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十几页英文的初稿,接着就是“修改,不停地修改”。在修改的后期,和实际指导老师意见有了分歧,矛盾不断加深。“改了两三个月可能,终于投出去了,我就决定自己研究,不要指导老师的指导。”李强说,结果论文投出去三个月回来意见,被拒,需要修改。当时他一度想放弃这篇论文,过了一个暑假,经过博士生导师的中间调解,又重整旗鼓,继续修改论文两个月,再投,仍然被拒。后来经过大大小小的修改后,重新提交才总算被录用。“整个过程前前后后就花了3年时间。”李强掰着指头算了算。论文被拒是博士圈的常态。跑完博士这一路,李强说:“读博需要做研究,需要创新,很多时候投递的论文各种被拒,发表不了,可能会很悲观。因此,最考验人的是毅力和心态。”“脱发脱得每一根都变得很宝贵”姓名:王严攻读博士学位时间:2013年9月-2018年7月学校:北京某知名高校环境学院SCI论文和毕业论文也曾是王严的拦路虎。“我们需要发表2篇及两篇以上的论文到SCI。”但SCI强调创新,王严表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用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做出结果,写出来却可能会和别人的想法撞车,被评稿人贴上“没有创新性”。而当最初的想法行不通,中途要换一个想法,重找突破点,则又会耗时很长。SCI论文是一个坎,毕业论文是一个更大的坑。“大论文(毕业论文)要把研究的课题、方法以及思路精炼完整地表现出来。其意义是什么,采用的什么方法,结论是什么。”王严所在的高校对毕业论文要求颇高,“(大论文)写了小一年,好几万字,超过100页”。“当时去哪写都不舒服,写不出来。”王严表示,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个很小的老图书馆才找到了写作的感觉。除了论文,博士期间还要求修满学分才能毕业。有些课程偏难,王严说,即使开卷考试,也做起来费劲,“念了那么多年书,还觉得智商被碾压了”。在写论文,考试压力大时,王严也患上了博士的两大毛病——失眠和脱发。“压力一大头皮起疙瘩,经常男生洗完澡,相互给对方网头皮上抹药。掉头发也掉得好像不长了。”他苦笑,“我现在觉得每根头发都很宝贵。”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要过“文献关”、“实践关”等王辉从2003年左右开始带博士生,主要从事林木倍性育种、细胞遗传学、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向澎湃新闻表示,从考博到毕业,炼成一名合格的博士的确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学生考博时,就要面临层层筛选。首先是导师与考生在报考之前的沟通。“每位导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就我个人而言,博士首先应该有专业情怀,即热爱专业,这是最重要的,沟通就是要初步筛选具有适宜专业背景且对科研充满激情的考生。”王辉介绍,第二步就是专业考试。主要考察考生专业基础、专业外语等是否扎实。而每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学科的博导们都会“绞尽脑汁出题,看怎么样真正能反映出考生的专业基础水平”。笔试之后的面试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王辉说,创新能力是一名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大的难关则是在攻读博士期间。“首先是文献开题关。要做好学问,就必须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王辉说自己在招硕士的时候,当面试通过后,就至少给学生一本相关专业书籍以及五六十篇专业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前至少精读完其中的40篇。而入学后则开始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相关文献阅读,在近百篇文献阅读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而对博士生的要求则比硕士高得多。只有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掌握学科进展和前沿,才能提出具创新性的学位论文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关口是科研实践关。“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学生就开始了针对科学假设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自主开展研究,导师主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专业建议,或与学生讨论实验中产生的科学问题等。”王辉的指导毕业二十余名博士生,做得顺利的3-5年,但如果遇到特别难突破的,博士毕业甚至长到7-8年。论文写作是博士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环节。在王辉看来,写作这关现在不仅仅是中文的问题,还有英文的问题。“过去我们专业要求一篇SCI论文,现在又提高到两篇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够阅读英文文献,还要具有英文写作能力。”他说到,虽然现在对发表SCI论文还有争议,但一些经典的英文专业刊物审稿极严,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是有助益的。另外,一位博士要顺利毕业,最后还要完成一本在学科领域具创新性成果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由至少五位专家参加的学位论文答辩。(应受访者要求,除邓思迪外,文中均用化名)

荀粲

“北理工博士”李博:拒绝高薪待遇、放弃城市回乡村,到基层工作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习,博士学位,在前沿尖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获得过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学习成绩优异荣获各类校内助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参与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库论文10篇,并且在其中两篇中担任第一作者,其中还有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期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毕业后获得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年薪40万的工作机会。如果这是你的人生履历,你的下一步要如何抉择?北京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博士李博给出了他的答案,放弃了这次就业机会,选择回乡建设,扎根基层,从一名选调生做起。对于博士学历学位的李博而言,凭借自己出色的履历以及在读期间的优秀表现,即使在这样一个学历贬值的时代,只要李博想要,前景好待遇好的就业机会都会纷至沓来。当时东风日产以年薪30万的待遇聘请他,深圳大族激光更是开出40万+的酬劳,但他依然选择了服务基层这条更为辛苦的路,放弃大城市,回到家乡广西的小村庄,哪怕基层工作的薪资还不如读博时的补助,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决定有些“难以理解”,但也是“意料之中”的。做出这样的选择,李博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详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而做出的决定。曾有人问过李博为什么要放弃优越体面的工作回到基层,他回答高薪虽然可以改善的生活,但是放眼人生自己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早在本科期间,他就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方向做了调查,李博曾到过广西的桂平,看到当地优质的旅游项目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例如“金田起义”旧址等等,但是当时当下没有旅游业的配套服务,在基础设施和对外宣传上,也都有明显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国家对于基层的扶持和政策正在大力推进,回到基层工作对于博士人才来讲也有很大的舞台。除了确定方向“修外功”,李博也在不断地修炼“内功”,在关注国家政策、本地发展改革情况的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展开基层调研,把自己的梦想蓝图一笔一笔地勾勒得更加清晰。而李博这样的觉悟是和十年的北理工求学生涯密不可分的,在他一切举动的背后是北理工的人文精神。刚刚入学时,班主任的一席话奠定了李博在大学生活中砥砺前行的基调,“大学是成长的最好时期,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要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这样你才会有能力去改变那些想改变的东西。”出身于两广的欠发达的地区,视野的起点比别人窄,所以李博能够更加努力地坚定地往上走。而在参加全国机械大赛时,年近八旬的北理工张中廉教授不遗余力的彻夜指导,更是让他认识到了北理工严谨认真、踏实奉献的珍贵品质。这些品质源自北理工的革命历史,抗战烽火硝烟之中,北理工就创办于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带着这样的红色精神一路传承,如今也促成了李博选择用自己学识更多的建设国家的决定。其实,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注重的是一种品格教育,精神教育。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规校训,这就是在为每一位学子树立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准则,有了这个准则才能更好更稳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掌控自己的人生。而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品格教育,这才是孩子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柱。

哈骚派

史上最全考研究生干货,专硕学硕,都建议收藏

大家都说:“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等上了考场的那一刻,灯亮了,你发现有的人忘了加洗衣粉,有的人用的是洗衣机。但只要你认真洗过了每一个地方,那件衣服一定是光亮如新的,而你以后每次穿这件衣服时都会想起这段岁月“我的作用,就是希望能帮助大家,挑选一个有洗衣机和洗衣粉的黑屋子,然后教你如何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洗出来一件干净的衣服。让你想起这段岁月自豪而光荣。在此提前祝大家都能成功上岸。目录:一,考研必备知识随笔1.考研时间节点2,学硕与专硕有什么区别?3,什么是34所自主院校,什么是A区和B区4,考研报班还是自学?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手把手教你选择考研院校三,关于考研的一些小忠告四,考研的大致时间规划五,各科复习具体安排篇-----政治篇待续六,英语篇七,高数篇正文开始:一,考研必备知识随笔1.考研时间节点我们可以看看近几年的考研时间:17考研:2016年12月24-26日;18考研:2017年12月23-25日; 19考研:2018年12月22-24日;20考研:2019年12月21-23日。 21考研:待续 22考研:待续。 时间虽然还没出来,但时间总的来说,相差不多。那么考研一般都会考什么题目呢?  12月21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2月21日下午:外国语  12月22日上午:业务课一(150分数学或300分专业综合)  12月22日下午:业务课二(150分专业课)  12月23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3日进行(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2020年考研重要节点(我是20届) 8-9月 招生单位发布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  。 2020届最新的招生简章和目录没有出来之前,大家可以参考往年的文件,查询相关信息。 这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你确定报考哪所院校。我不是在开玩笑。查询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还要学硕专硕,英一英二,数一数二数三。每年上半年复习书籍错误的考生大把存在。浪费半年时间啊。我都心痛。等到8,9月份各个学校陆续发布2020年考研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及时确认最新信息,因为有的专业会缩招,更改专业课书目,甚至更改英一为英二,数一为数二。 我们不要去赌这个概率,假如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意味着是百分之百。 8月底、9月初 教育部发布考试大纲 9月下旬 2020年考研预报名 10月10日~10月31日 正式报名,9:00~22:00 11月中上旬 考研现场确认 12月中旬 自行打印准考证,研招网即可 12月21-23 考研初试 2020年中下旬就可以查成绩了 34所自划线公布分数线 国家线发布前一周 预调剂 3月中旬(预计) 考研国家线发布 3月下旬 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正式调剂)接下来就是大家就该等待通知书了2,学硕与专硕有什么区别?学硕更注重理论,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硕更重视实践,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方式。报考条件不同:具体可以看学校和专业的要求。本科应届生的话,都可以报考。其它,看要求。调剂要求不同:学术硕士可以调剂到专业硕士,但专业硕士不能调剂到学术硕士。上岸难度不同:一般而言,相同学校专业,专硕更容易上岸。英二比英一简单,高数都比较难。学制不同:具体看专业。学硕一般为3年,专硕为2-3年。学费不同:专硕学费一般比学硕贵些,具体看学校要求。读博要求不同:学硕可直博,专硕毕业后考博。总的来说:学硕和专硕没有高低之分,都是硕士学位。只是培养方式不同而已。考虑因素:1,愿不愿意投身科研? 2,上岸成功的可能性?专硕相对容易,但假如失败专硕不能调剂学硕。 3,学制时长和学费高低? 4,结合具体专业,比较专硕和学硕的优势?存在有专硕比学硕更好的专业。3,什么是34所自主院校,什么是A区和B区?34所自主划线院校:学校可以根据报考自己学校考生的情况和计划招生的人数来确定分数线。学校的分数线都会先于国家线而出。而且基本上都会高于国家线,也不排除有个别学校个别专业会低于国家线。下为名单。北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浙江:浙江大学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厦门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 湖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湖南大学,中南大学 广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四川: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甘肃:兰州大学(河南抱着河北哭晕在卫生间中) 另外,考研国家线还划定分为A、B类,也就是一区二区。一般一区线会高于二区线2~10分。一区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二区有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还有一种网上说法:旱区和水区。看看便可。玩命极旱区:北京大旱区:浙江、天津、重庆、四川,江苏旱区:上海适中区:湖北、广东,福建小水区:山东、安徽、甘肃、湖南大水区:陕西、河南、四川、辽宁、吉林、江西、广西、内蒙、宁夏、新疆、河北、山西、重庆玩命水区:云南、贵州、黑龙江、青海、海南神秘区:西藏4,考研报班还是自学? 报班肯定是有好处的。但绝对不是你成功上岸的决定因素。记住,任何时候,考研,都是靠你自己的。 在我看来,报班会提高一点你成功上岸的可能性吧。但这个提高的程度,我就不好下判定了。毕竟,考研班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和类似高中教育的管理。作用总归还是有的。 但是,必要性不太大。毕竟,直言,考研班太贵了。舍友报班花了三万。都是钱啊。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你家不差钱,为了能提高一些上岸成功率,那就报吧。可如果你家没那么富裕,或者本人自制力还行,我建议你找个同学抱团自学考研足矣。大家可以去听一下考研机构的宣讲课,你要是感兴趣作用大的话,可以报。 5,大家对考研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留在评论区,我找到后补充到这。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手把手教你选择考研院校 今天是2020年8月26日,距离22届考研,时间充足。所以,大家应该利用好这充足的时间,完成考前信息战,并初步考虑好自己的考研院校目标。第一,大方向需要确定下来,是报考本校还是往更高院校报考 考研目标大致可以分为985,211,双非。专业可以分为热门专业,非热门专业。这其中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你首先想清楚自己是要报考本校研究生,还是说报考更高层次高校。 其中,报考本校研究生难度最低。报考更高层次难度相应增加。比如:双非报考211,211报考985,算是跨越一级难度。也有双非报考985,算是跨越二级难度。如果将专业是否热门考虑进去,那难度可能就变成了3级和4级。每年大量的考生就是倒在了报考院校专业过热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一般而言:考生都是选择跨越1级或2级难度。比如:双非报考211热门专业,双非报考985非热门专业,211报考985。当然了,你也可以选择报考本校研究生,我的两名室友就是考了本校研究生,成功上岸。 另外,不要被网上那些励志贴迷惑,双非报考985热门专业成功上岸,或者985211考研3个月足够,多学无益,不要被这些挑逗理智,多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和自制力和勇气。因为你要知道,在这些大神上岸的背后,是大批普通人倒下的身影,沉入海底。第二,具体的招生信息对比1,报录比 一般都是去目标院校官方网站的研究生招生网历史数据查询的。像考研帮或者百度,它们的来源也是高校官网。 报录比该怎么看,就不用我介绍了吧。肯定是越高越好啊。2,招生人数 你是22届考生,等到下一年高校出拟招生人数时,必须去看一下。某些热门专业招生人数少,但报考的人几百人。毫不夸张。 依旧是去目标院校的招生网官网查询最新数据,或者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3,招生录取最低分数 每年都会放出录取学生的全部成绩,你查询下最低录取分数,然后根据这个分数,判断一下自己有多大的把握。学习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你总会冥冥之中就感受到自己有多大的把握能考上。4,地理位置,院校高度,专业热门程度 中西部高校竞争不如东部激烈,双非研究生竞争不如211985激烈,非热门专业不如热门专业激烈,这些大家都要考虑进去。5,自身因素 比如:英语学习状态,对数学的敏感度,当然,这些与你最终上岸并不是必然联系,但还是能影响你的目标院校选取的。 另外:你是否有充足的勇气报考985211,你想去哪座城市发展,你给自己考研留了一年时间还是半年时间甚至是只有3个月等等等等。 综上而言,大家在综合考虑还是应该选取自己最想最想报考的院校,做到青春无悔,敢拼,才会赢。 Ps:刚开始你可以暂定一个目标院校,然后展开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你还是可以改变目标院校的。只有说到了9,10月份正式报名之后,才会尘埃落定,一条道走到死的。 记住一点: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器之

宋亮:那个还没毕业的清华博士又双叒来聊聊高考报志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亮】最近,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成绩,因为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引起关注。考古专业过于清贫,留守女生到底该选什么专业,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这几年我每年坚持给学弟学妹们,在报考志愿方面写一点自己新的想法,把自己见过、经历过的各种弯路给家长考生朋友分享一下,就是希望让大家能有更加理想的姿态,选择一条好的人生道路——是的,这是人生道路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地决定了一生的人生走向。这些年,很少有人说“一考定终身”,但是人生的路一定是越走越窄的,特别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内卷化”已经在当下各行业各阶层日益感到明显。一个合适的起点,往往可以让人生事半功倍。而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决定,往往要付出几大的成本来纠正。在一些关键时刻,真的是可以决定人生的。这几天在一些视频网站、微博等看到了各种讨论考大学报志愿的分享。自己也聊了几年这个话题。回头想想,大学作为一个“入口”,怎样选择才是最客观理性的呢?从策略的角度看,无外乎是“投入”、“产出”、“风险”、“机会成本”等维度,笔者就从一个“出口”的角度来谈谈高考报志愿这个话题。这个“出口”就是就业,上大学所给予我们的本质上就是“职业胜任力”。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举办的2020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日照)本科综合场 该图来自齐鲁壹点网站兴趣是个伪命题在很多的老师和过来人的建议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一直是一个看上去很好的建议。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很“乌托邦”的建议——因为一个以刷题为主要生活的高中生很难对一个“职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真正的兴趣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很多考生对于一个职业的兴趣其实更大程度上“好奇”,或者是“误判”。比如笔者的一位高中同学曾谈到,他当时在数学奥赛上取得了名次,觉得自己就是要学数学。但是到了他在一所TOP20的大学转专业到了数学系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是喜欢数学,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当然,如今他已经是一所中学的数学教学骨干,依旧做着他喜欢的工作。这种已经在数学奥赛上取得成就感的“兴趣”尚且都对“数学学科”存在认识的偏差,更何况很多考生对于某个职业的了解仅仅是一些网络上酷炫的视频片段呢?寻找专业时切忌看“颜值”。爱好、偶像、特长,乃至于喜欢某一科的老师,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像很多人喜欢的音乐、写作等,其实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一旦成为了“职业”,生涯路线上的问题就很难再用“兴趣”来承担了。所以,如果是现在你正在填报志愿,那么“感兴趣”真的是一个要慎言的事情。你真的很可能对这个职业、行业完全不了解,只是觉得它足够“酷”。比如记者、基金经理、律师、火箭工程师……另外,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很多行业领军人物在进入这个领域时都是懵懵懂懂,提不起兴趣,结果发现越来越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学的培养计划获得成就感,取得相较于同龄人更好的平台和资质,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进而逐步走向巅峰。对于刚刚成年的高中毕业生而言,这一切都充满着各种未知。此时此刻的“感兴趣”与否,和在大学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如何来了解一个自己想报的专业呢?这也是今年想跟大家换一个角度来分享的方法路线,从专业的面板属性来看分析大学、专业和自己。在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适用于解释某些个人因素占绝大部分,大学教育起作用很小的个人。比如,当下某些高流量网红,他们的成功更多是在于其自身努力和精确定位以及团队支撑,与其受到的学历教育关系不大。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适合讨论报志愿这个话题。一个专业的“三层六维面板属性”不可否认,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合适的职场位置,并由此开始沿着某一职业发展路径取得人生各种层面上的意义。既有情怀层面的家国人生,也有世俗层面的金钱地位。那么大学也好,专业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在往年的文章中,笔者分开进行比较,那么在今年笔者尝试用一种耦合的方式,从“行业”的角度来分析“大学+专业”将如何决定这个职业发展的起点。除非是有家族企业等待继承、父母已经安排好人生道路,只需要一个正经的“大学文凭”,几乎所有人都是需要“就业”的。不管什么学历,就业时更是像在“填坑”,也就是用人单位是“因岗招人”,而不是“因人设岗”。所以大学教育所给予学生的是“职业胜任力”。笔者在这里将一个专业的人才需求属性分成了三个层次:这个专业是干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有前途吗?具体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专业本身的属性,它是填报志愿时很难改变的因素。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改变一个行业的业态,所以入行前必须充分了解且充分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抱着“我学土木但就是不想下工地”的心态。认识这一层面的有两个细分的层次:“主干课程”和“主要就业方向”。其实,主要稍稍有一些社会阅历的家长,一看目标大学的培养计划和应届生主要就业企业,就很清楚未来孩子毕业时会学什么,是怎么样的去向,收入怎么样。第二个层面,是考生本身的属性,这是一个最大的变量,决定着考生与这个专业的匹配程度。这包括考生自己的能力维度(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以及性格维度等,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一是,测试自己的情况,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者是,选择一个自己特别想去的专业,然后按照专业的需求来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性格。毕竟,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可塑性是非常强的。相当多的人经过大学的成长,与高中时代的“人设”都是判若两人。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层面的属性,对人生高度影响最大的变量就是“宏观”。在这里笔者又分为三个细分维度:垂直发展性、业态多样性、专业壁垒。有很多研究资料显示,在过去40年的社会发展中,收入差异最大的一个维度就是“行业差异”,超过“学历差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和“职级差异”。因此,一个专业有没有前途,一定要长远来看。如果延展开,就涉及冷门与热门专业的辩证关系。这方面很多报考志愿的分析中已经谈得非常清楚了。一个专业涉及的维度方方面面,为了让考生和家长能够有一个便捷的方法来,笔者这里了一个六维的面板属性便于来全面了解一个专业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别。工作强度:这是当下青年人最关注的的一个职场维度,也可以叫“职场舒适性”。经常有人说这个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气场”,也就是指的这个维度。具体的包括工作环境(比如写字楼、车间、工地、野外等)、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斗争、客户关系、刚性应酬)、工作时长(朝九晚五、996、不定时加班)、危险程度(高危、污染、海外动荡地区)等。接着之前的“兴趣”话题,导致一个热血青年最终“没有兴趣”的很多原因在这个维度上。比如,从事金融行业,特别是销售,在有高大上的写字楼、上班族的光鲜同时,也是高强度的加班,业绩的压力,复杂的同事关系,乃至于和客户之间不得不做的应酬,尤其对于女生,能否应付得来?再比如,笔者一个好朋友从事的航海技术专业,讲起来属于环球贸易,周游各个国家,但实际工作状态多半是一年中有8个月在海上漂,与家人长期分离,或者固定航线经过险象丛生的海域。对当“船长”抱有梦想的人,是否能够真正忍受将这种工作生活状态作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职业呢?想起一句话,“这个时代任何行业,想活出点意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酷炫与光鲜的背后都有“众生皆苦”的辛酸。专业壁垒:“专业壁垒”就是一个行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或是在就业、深造时对于非本专业毕业生的接受程度。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对于特别是想从事某些行业的考生来说,高考甚至是进入这一行唯一的一次机会,一般不是本专业,以后再想靠考研“改行”会难比登天,甚至都不会有入门资格。对于“改行”的话题,在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这就和“专业壁垒”密切相关。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同样地,建筑设计也特别讲究“童子功”。在笔者最近关注到的部队院校文职人员招聘中,凡是教学研究岗位无一例外要求本科、研究生一级学科必须与招聘要求完全一致,否则无法通过资格审查,也就是必须专业对口。基本可以这么说,理工科专业都多少强调“本科基础”。相反地,有的专业“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因此,像汉语言文学这样宽口径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更多。薪酬水平: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维度,毕竟对于没有财务自由的人来说,收入永远是不可回避的点。薪酬水平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三个重要的指标:毕业薪酬(不同学历层次)、五到十年后薪酬、天花板。为什么是这三个指标?毕业薪酬很直接,就是你第一份工作能给你多少钱,能不能养活自己。在这里,笔者切身经历提醒考生,尤其是家长,学历真的不必然带来“毕业薪酬”的提升。五到十年后薪酬,这是一个双重意义的“坎”,一是那时是否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是否适合继续干这行,是否被末尾淘汰已经见分晓;二是那时也正是结婚养家的时候,这决定着一个新组建的家庭的起点经济水平,甚至决定着择偶的质量。薪金天花板,这就很好理解了,各行业的顶级收入水平其实比起薪的差异更大,甚至能差百倍。不过,在薪酬这个问题上,笔者要特别提醒家长朋友,薪酬能极大满足家长在自己圈子里的“虚荣心”,但孩子的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人生。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举办的2020山东高考招生咨询会现场,有学校的招生宣传团队为学生做介绍 该图来自齐鲁壹点网站出国与深造:现在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学历背景要求一直在提高,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深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还有很多学生通过深造来提升背景、或者转专业等。因此深造与出国深造也是一项重要的维度。如果在国内读研究生,除了推免保送之外,就是和高考类似的研究生考试。而出国留学也成为现在很多学生的选择之一。那么一个专业是否容易出国留学?是否能够拿到奖学金?是否可以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对于家庭条件并不特别有实力的学生家庭来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比如,据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介绍,中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申请本专业的研究生就很难,也很难得到奖学金。而相对地,作为亚洲留学生占主力的生物、化学等领域,是很容易拿到录取通知书,优秀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到奖学金。当然这些专业除了教研岗位之外的就业,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垂直发展性:部分行业的职业发展是越走越窄的,目前多数行业业界普遍认为决定人生层次的年龄是40-45岁,也就是如果在这个年龄段仍没有跻身“行业顶级人才”,之后再飞黄腾达的机会就会骤然降低,当然不排除一些传奇人物发展历程中的“奇迹性飞跃”。在笔者了解到的一个故事中,一家初创团队招聘时遇到一位90年代Top级理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工作十余年后跳槽,接连换了多个企业的同类型岗位,并且仍想应聘此类职位,但因技术职称较低与年龄较大等问题遇到许多困难与不适应。这位求职者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提前规划好职业发展路径,也没有积累技术职称的意识,导致年事渐长,但缺少证明其行业资深经验的“履历”,可见垂直发展性对于长期的重要性。垂直发展性展开说可以分成五个方面:职业发展路径,业态多样性,职称体系,职业金字塔,职业天花板。每一项简单地来说一说:职业发展路径是指从初级行业从业者开始会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最终达到什么程度,例如大学教师的发展路径大致有两条,教职序列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序列的科长-处长、院长-校领导。业态多样性是指这个专业所能从事的社会各类岗位,比如新闻传播专业就是业态较多的行业,可以进入国有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政府和事业单位新闻部门,等等。职称体系指的是不同行业的业务水平标准,比如工程领域常见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职业金字塔,指的是行业的内部竞争,有些行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如职业经理人;有的则比较稳定,比如公务员、教师、医生。职业天花板,是指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一定的职位就会停滞不前,或者晋升机会极少。特别注意很多行业是存在“结构性改行”的,比如目前的制度下,像“空姐”就会超过一定年龄后离开岗位;现役军人每一个级别都有年限要求,超过年限又没有晋升就必须转业;计算机行业,从业超过35岁也会面临严重的被裁压力,没有及时跻身管理层或者自谋出路往往会面临尴尬局面。这种“非升即走”的行业,从毕业开始,职场锦标赛就已经开始了。名校效应: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其实在明面上没有哪个专业或用人单位会明确地写出来院校门坎。但是,相当多的行业是有“门票”机制的。不管个人多么优秀,在简历筛选中,院校往往成立第一个筛选的关键词。毕竟,在重点院校读金融和在以非金融专业著称的院校读金融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一个专业的就业是否有非常强的院校门坎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中央直属单位选调生,就只有全国30余所高校具有推荐资格,也就是说不管个人多么优秀,如果不是这30几所高校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考场。再比如笔者通过从业者了解到,顶级投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及机构只有部分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简历才有机会初选进场。在这里,多说一句的是,很多专业,特别是高度面向社会和市场的专业,比如金融、媒体等,在学历以外,也非常看重实习经历的。而实习经历也往往伴随着院校背景。这些行业的头部单位基本都在一线城市,因此这种专业的选择中,城市是一个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举3个例子下面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把上面所说的“三层六度”的方法运用起来,分析4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专业:土木工程、航空航天、计算机、新闻传播。(并不是说这4个专业更好,而是它们足够有特点,可以在面板属性上看到很大差异)如果想获得每个专业的圈中名校是哪些,可以自行搜索“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其中的梯队基本就能代表院校学科水平。土木工程——标签:传统工科、就业面广、比较艰苦这是干什么?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包括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评:大概就能看出未来工作的行业)主干课程包括钢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地质、工程结构抗震、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施工、岩土测、岩土力学、房屋建筑学、测量学。需要什么样的人?采用霍兰德测评,这一专业优势类型: RIA RIE ICR,其中可以看到R(实际型) I(调查型) 是比较重要的方面。(霍兰德测评是一种比较常用,在人力资源领域常见的测评,可以客观地了解自身职业特点)这个行业有前途吗?土木工程主流的就业方向是上游的设计单位(例如中规院、北京院等各大设计院)下游施工单位(中建、中铁、中交),还包括地产、咨询、政府部门。其中像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本科硕士居多,博士较少,咨询公司以海外的研究生为主,门槛比较高。六维面板属性:工作强度与环境:由于工作量是按照单位效益走,活多加班也就多,工作强度比较大。国有企业设计院比地产、私企好一些。施工、监理、设计等都会要求不同程度进入工地,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环境会比较艰苦。专业壁垒:特别讲究专业对口,而且要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基本都是科班出身。薪酬水平:一般双一流大学的薪酬水平本科生年薪在10万元左右(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差异比较大),研究生可以涨到30万。每年会根据绩效长2-3万。据了解,大型设计院从业五年后,30-40万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没有独当一面成为项目一把手,这也基本上是薪酬的天花板了。出国深造:本科就读于一流名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很有明显优势了,并不是那种不出国深造就没法行业内就业的基础研究学科。深造也有机会前往世界名校,毕竟土木工程并不是一个那么热门的工科专业。而在海外有了知名事务所工作经历,回国后是很有前途的。这终归是一个特别看“经历”的专业,参与的项目比考试成绩单有用得多。垂直发展性:改行的比例主要集中在工作五年左右,行业内跳槽。设计院、地产、咨询工作都存在一定的跳槽比例。由于这是一个看重资质、经验、阅历、人脉的行业,因此积累足够深厚是会越老越值钱。因为某个项目“一战成名”的行业大牛,也是比较常见的。名校效应:就业上院校水平比较明显,用人单位对于建筑行业的名校相当了解。名校的校友资源也丰富。而这个行业恰恰也是很传统的行业,名校几十年来就那么几所,梯队早已形成。而且建筑行业,特别是甲方单位,特别吃人脉资源。航空航天——标签:传统工科、高科技、就业面窄这是干什么?航空航天二级学科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航天运输与控制专业、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主干课程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航空航天概论、机械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等等。需要什么样的人?采用霍兰德测评,这一专业优势类型: RIE、ESR、IRS,其中可以看到R(实际型) S(社会型) I(调查型) E(企业型)是比较重要的方面,是比较复合型的人才需求。这个行业有前途吗?主流的就业方向是航空航天行业,这目前的5家大央企,都是号称百万职工,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小一到十八线城市,其他的也是传统军工企业,如中船、兵工、中电等等。六维面板属性:工作强度与环境:虽然民用航天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但是这个行业几乎还是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国企文化,加班不多有周末。福利配套设施极其完善,是很少的当代中国还能看到的“企业办社会”,住房、子女上学等大多有保障。即使在北京,户口名额之多也是其他行业难以相比的。除非有重大任务,工作状态比较稳定。现在整个航空航天行业的产业结构已经较于建国初期完备太多。除非一些极其特殊的单位,基本没有“两弹一星”前辈们那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了。专业壁垒:一句话,特别讲究专业对口。薪酬水平:起薪是很高的,以北京为例,据介绍硕士毕业20万,博士30万,做到中层50万左右。但是,毕竟是国企,收入的天花板也会很快就到。重大任务的奖金就看是不是能够有幸参与了。出国深造:我国经过六七十年的自主创新人才积累,航空航天领域的人才教育体系是各大工科中比较完备的,加上人才成长更多是在项目中锻炼,因此并不是刚需的留学深造,国内圈中名校的研究生学历也很有竞争力。但是在尖端技术领域,国内人才引进的力度还是挺大。但是现在国际环境复杂,又是全世界都敏感的工科专业,用一个同学话说“一旦学成,还能顺利回国,还是很有前途的。”——嗯,这个专业自“古”以来都是。垂直发展性:改行的比例很低。以北京的某航天系统单位为例,五年内改行在10%以内,基本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自然流失率。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单位涉密级别高,改行脱密流程极其复杂,而且能跳槽的同类单位无外乎那么一两家,人家自己家也有一堆人才,很少能找到合适的职位。这个行业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行业资历金字塔相当稳定,从40后到90后,一代代人才累积,在一个单位扎根一辈子的大有人在。当然,有志青年机会也很多,比如三院三部就出现过37岁总设计师,凭的还是真本事。名校效应:特别讲究大学招牌,特别讲究学历。毕竟这是所有工科学科中,从“两弹一星”开始就普及了博士学位的学科。基本上所去的单位的层次和学历层次高度正相关。院校上顶级工科大学,如清华、浙大、上交等与传统的“国防七子”可以平分秋色。但是在每一个行业细分领域,用人单位集中招收的就是那么几家高校的毕业生。据从业者介绍,在一些非涉密单位,海归也有相当数量,但是同样要求名校。附:国防七子(排名不分先后)的优势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航空)北京理工大学(兵器、航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航空、民航)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航空)哈尔滨工程大学(航海、核能、航天、航空、兵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航海、兵器)计算机——标签:高薪、工作累、就业面广这是干什么?航空航天二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而且,计算机领域甚至还可以算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书、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些在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都是可以在同一个赛道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汇编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Java高级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等。需要什么样的人?采用霍兰德测评,这一专业优势类型:IRC、IRE,其中可以看到R(实际型) I(调查型)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踏踏实实干活的人。这个行业有前途吗?主流的就业方向相当宽广,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如BAT、各种app平台,视频网站、游戏)还有互联网+产业(物联网、智能家电)等。政府和许多行业也都需要计算机岗位。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行业是当下创业氛围最浓,也是技术资本最关注的“赛道”,很多创新性科技公司创立,这也就意味着以创业致富的可能性比其他行业高很多,而且这还是一个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创业的行业。六维面板属性:工作强度与环境:“码农”加班,几乎已经成为了当下为生活奋斗的年轻人最典型的写照。虽然工作环境并没有很多野外行业艰苦,大厂的福利待遇相对不错。但是加班严重,“996”、“过劳死”等高强度的标签一直没有离开这个行业。专业壁垒:一个很务实的行业,不一定是名校,但是一定要技术好。真的有很多非本专业的人通过一些培训而入行,甚至改行读计算机的研究生。特别现在技术培训日益发达,计算机专业的入行门槛越来越好跨越。薪酬水平:从薪酬角度来看,互联网行业属于高薪行业,据猎聘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薪资位居全行业第二,中高端人才平均企业月薪为1.73万元、实际平均月薪为2.21万元,仅次于金融行业。互联网属于可以实现“逆袭”的行业,举例笔者的一位朋友,本科攻读某省属大学计算机专业(并非该校优势专业)在北京工作五年后的薪资水平也可以达到30万左右。 出国深造:这是一个为数不多的美国本土学生也愿意攻读博士的工科专业。笔者在MIT访学时曾采访过一位巴基斯坦裔博士生,他认为计算机是一件很酷的工作,以后机会很多。在中国留学生熟练专业排名中,计算机一直稳居前三。而且计算机创业火热的当下,出国深造容易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和更广阔的视野。 垂直发展性:对大多数程序员来讲,35岁或许是个坎。有相当数量的人 10年内如果没有发展起来,就会面临结构性改行分流的风险,如许多人关注的“底层程序员年龄渐长将何去何从”这一职业发展问题。由于技术迭代太快,又相当拼体力,要求从业者一直有竞争意识,不断积攒自己的实力。 名校效应:计算机算是一个相当不讲究名校的行业,由于整个产业庞大而复杂,中小企业众多,私企众多,用人成本往往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再加上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技术含量并不高,因此更倾向于使用更便宜的低学历人才。 新闻传播——标签:就业面广、工作体面、人脉广这是干什么? 新闻传播二级学科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嗯,就是这么简单 主干课程包括新闻理论、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心理学、新闻编辑、舆论学新闻史等。 需要什么样的人? 采用霍兰德测评,这一专业优势类型:AER、AES、AEI,其中可以看到、E(企业型)、A(艺术型)是比较重要的方面,这和前面几个相比,也能明显看出文科生与工科生的区别。 这个行业有前途吗? 主流的就业方向相当宽广,包括主流媒体(央媒、地方媒体)新媒体、政府 部门和各个行业的宣传岗位、企业品牌部门等等。现在对于媒体与品牌的重视,岗位的数量相当多。 六维面板属性: 工作强度与环境:整体上新闻行业,尤其是记者的时间是比较自由的,主要能够达到业绩要求。新媒体工作相对比较累。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接触社会各个层面,是一个很涨阅历的职业,也是传统看来很“体面”的工作。专业壁垒:这是一个典型的文科行业的特点,基本不太讲专业对口,基本看重业务能力和实习经历。同样的,像大文科类的其他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也可以基本无障碍地入行。 薪酬水平:主流媒体、地方媒体、企业、MCN与KOL等等领域方向薪酬水平不尽相同,行业内部差异很大。体制内媒体基本可以参考当地公务员水平,体制外业绩与市场及商业挂钩后,薪酬很难估量。 出国深造:由于中国和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对于“新闻与宣传”认识上的差异,新闻专业的留学机会并不多,而且也很难拿到奖学金。主要是集中在偏学术的传播学的角度。 垂直发展性:据从业者介绍,体制内的记者和编辑的职称特别熬年头,50岁上到最高级“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大有人在。改行的比例是各行业里最高的,有了一定人脉资源积累之后,做咨询、金融、企业公关、企业品宣、文化产业的有很多。还是看自己“折腾”的能力。名校效应:如果定位是央媒,那么院校招牌是极为明显的。如果定位是自媒体或者政府机构,那么院校招牌就没那么明显。但是这个行业是一个特别看重实习经历的行业。实习经历也可以增强就业能力。 说回到填志愿详细的认清楚了一个专业之后,就回到最初的如何来填志愿这个话题上,在进行了新高考改革的省份,现在采用的是“高校+专业 ”的平行志愿的填报方式。因此,就给了几大的灵活性。在这里可以有两个思路: “职业导向型”“职业导向型”,这个导向可以是自己给的,也可以是家里给的(但自己一定不能太讨厌)。对于这一类的考生,选择大学的空间其实就很有限了,反而很容易。比如想学医,那大可以几个志愿都是专业报医学“A大学+临床医学、B大学+临床医学……” 所以“职业导向型”的考生一定要对行业名校特别清楚,然后“量分而行”。至于本专业的全国优势高校有哪些,强烈建议参考“第四轮学科评估”,其中有一个维度就是考察了“社会声誉”,也就是行业认可度。因此有很高参考价值。 “大学导向型”“大学导向型”考生应该是大多数。其实还是要先明确一下自己的大概意向,至少在地域、大学、专业这几三个变量上有所侧重。 如果实在难以抉择,那就拿几份大学综合排名从上往下看吧。 “大学导向型”选择大学在过去 还有985、211之分,现在都统一采用“双一流 ”的概念。由于这一概念出现没几年,但是在笔者注意到的各种体制内招聘中,如果有院校门槛均使用“双一流大学”字样,并不再区分985、211。而双一流大学比之前的211高校有增补了不少,这些新晋高校也可以重视。同样地,近年来一些中外联合办学高校也取得了独特的优势,对于经济实力允许的家庭也可以着重考虑。 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注意, “本科高校层次”是一个人在社会竞争,特别是应届生竞争中,极其重要的身份标签。比如在很多高校招聘青年教师、研究员会明确要求本科毕业于985高校。所以,高校的标签属性,可能在人生各阶段产生影响。 最后说给一脸懵的考生拿到这么多大学,这么多专业,又没有自己想好像去哪里,想学什么。那么就只有一个选择的方法——选一个能考的上的、尽可能高层次的大学、自己不那么讨厌的专业、去一个适合作为职业起点的城市。 这四点再分开来说: 一个能考得上的大学,也就是说充分利用分数,选择一下性价比高的组合,比如“离家远的大学+优势专业”(比如东北考生选择西南地区的名校);“一般省属大学+不看中院校背景的专业(比如省属院校的计算机和软件),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尽可能高层次的大学,这是毫无疑问的,能上双一流,一定不要选择普通省属高校,这是一生的“本科学历”,是未来用人单位做简历筛选的一项条件。 虽然之前说了“感兴趣”是一个伪命题,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讨厌什么。比如晕血就不要学临床医学,内向社恐就不要学律师。否则,职业生涯是一场灾难。只要不那么讨厌,就可以作为备选条件了。真正的兴趣,或者职业成就感,可以在大学学习中慢慢培养。 去一个适合作为职业起点的城市,特别是对于要求实习经历的,人脉资源密集型的专业,一个大城市的资源是必要的。事实上,很多专业的本地区就业率是很高的。因此选择一个城市,可能就选择了自己未来的安家之地。如果选择的是当下兴起的新一线城市,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性价比也更高。 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形似

北理工任命37岁博士为副校长,是“人才”亦无需过分吹捧!

北京理工大学最近任命了三位副校长,其中37岁的王博成了媒体瞩目的焦点,很多新闻把标题立得非常夸张,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这一点,我是非常不认同主流媒体的做法的。在我看来,海外人才回归是好事,但是没必要过分吹捧,毕竟年轻人才需要适当的历练确保真真正正地为国家的科研建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我们目前的科研实力和现状,相比美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人才的回归需要一个安静的土壤,把心沉下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吃苦精神,方能在今后的科技竞赛中追上科技强国。我说主流媒体的过分吹捧,下面,我拿出实证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看看读者朋友是否认同我的观点。我们以《澎湃新闻》的通稿为例,宣传文章主要以三个方面对王博进行了美化。一、副校长的高级职位其实,真正做科研的博士都知道,我们要出成果,最好有自己独立的且大量充裕的时间来做实验,写论文。一旦安排上了行政职位,做科研的精力是很少的。媒体一开始的出发点是好的,想着当了官,真了不起,可是对于37岁正是出成果的好年纪,这样的行政安排无疑是对科研前景的抹杀,后面可以预料一些实验数据只能委托给他的硕士生、博士生来代劳了,自己的精力绝对难以应付。二、国外的论文数量多新闻通稿里面引用称,王博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开放框架聚合物理论与设计及其在关键分离过程、环境防护以及能源气体生产与储能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论文,论文SCI他引超过8000次,获美国授权专利6项,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项。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截然相反,我们查询了外网,11年回国以前,除了nature一篇一作,其他2篇sci和pnas等都是3作开外,这个文章水平在材料专业不能算特别优秀。化学领域出论文的环境远远好于目前物理、计算机等学科,可以说化学是一个相对好出论文的学科。三、放弃美国高额工资这个信息,是王博自己在节目中透露的。新闻里面写到:“决定回来的时候跑去跟(美国)公司的(老板)辞职,公司(老板)很不高兴,他说对方给你多少钱我们可以给你双倍。我当时说可能不到1000美金,他说一天是吧,他说一天我们也可以考虑给你比这高,我说不是一天,是一个月。”王博2011年归国,北理工给的职位是教授岗位。目前北理工官网信息,给博士后的工资待遇在30万左右,海龟教授工资普遍40万左右,而王面对新闻媒体宣称自己一个月不到1000美金,也就是不到7000每个月的工资——这一点上面显然可以说谎了。我们不知道王博当时原话错了,还是新闻媒体为了营造出一个留学海龟放弃海外身份,毅然决然归国的大义凛然的形象而可以编造了一些谎言。实际上,现在的媒体这么发达,谎言是禁不住考验的,一切以真实示人对于个人形象才是最好的维护。点评: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在报道中一贯的进行了夸大和美化的宣传,对于他们而言可能仅仅是为了吸引用户点击关注,可是对于一线的科研人员,我仍旧希望国家对于年轻的归国海龟不要太捧杀了,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安安静静的埋头科研,为祖国基础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才是应有的道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