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直击中关村论坛|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伊彤:注重数字技术、5G技术创新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得之也生

直击中关村论坛|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伊彤:注重数字技术、5G技术创新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吕银玲)9月19日,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伊彤作了题为《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主旨报告。她认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速度指数总体呈现加快态势,但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她建议,推进数字技术、5G技术、互联网等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伊彤介绍,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速度指数总体呈现加快态势。北京市财政在文化领域维持较高投入水平,但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财政压力较大。地区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同样乏力,特别疫情常态化下,消费拉动作用有限。同时,北京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供给不足,原始创新成果和集成创新成果均较为缺乏,文化创意企业对于科技研发积极性不高,对前沿科技了解不够、缺乏应用。文化创意企业与科技企业的对接渠道不畅通。北京有利于融合的体制机制也尚待完善。法制环境方面,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在知识产权尤其在著作权和商标权保护方面的力度尚需加强;税收政策系统性不足,激励力度不大,针对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缺乏;人才环境方面,缺乏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高端人才,缺乏文化、科技两类人才交流互动的平台;社会环境方面,尊崇和鼓励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对此,伊彤建议,北京要完善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工作机制,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系统性。积极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科技合作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决策机制。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同时,注重两个中心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的统筹配置。借助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的力量,建立资源配置的沟通协调与整合互动机制。同时,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开展文化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解决一批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前布局数字经济时代的无线通讯技术及文化产业相关技术,加强对高端文化装备制造的研究开发,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积极推进数字技术、5G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业态创新。围绕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需求,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能力。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22年冬奥会、北京中轴线申遗、大运河文化传承等重要事件和活动,深入挖掘需求,充分展示北京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文化精神,提升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在重大事件中的显示度。此外,北京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路径。支持“文化+科技”新业态,促进文化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赋能“文化+科技”新业态,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文化消费新动能。大力支持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型文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较强产业带动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科技企业。伊彤还建议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文化制造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京津冀三地共同支持工艺品、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装备、游戏装备等文化制造业适度发展,为北京影视制作与发行、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提供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支撑。她表示,北京还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和资本市场,激发文化中小企业活力;进一步优化文化科技融合的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来源:北京商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之至也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书记张士运: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促进营商环境的改善

【环球网综合报道】11月28日,2019环球趋势大会·营商环境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出席本次大会,并在会后接受了环球网专访张士运说,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角度来看,创新主要是消除企业经商的体制机制障碍,它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释放创新红利。此外,对于政府如何为创新环境蓄力的问题,张士运表示,有三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要落实。深入地落实中央今年出台的三项政策。二是要从优化服务的角度建立生态体系,或者说优化这种创新的生态。现在,创新的生态越来越重要,而创新的生态要靠精准服务的软环境去提升,这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改造。三是要强调文化融合,多民族和多个国家、多个地区的文化融合是深度合作的或者深度科技合作的关键。以下为专访实录内容:环球网:对于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创新的作用是什么呢?张士运:如果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角度来说的话,创新主要是消除企业经商的体制机制的障碍,使它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释放创新红利。环球网:那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呢?张士运:我感觉还是从政府提出的“放、管、服”,简政放权,看政府现在一些业务领域里面哪些该放的要放下来,一些程序的东西该减的减下来;同时要加强监管,还要做好精准服务的工作。环球网:您认为,监管这一块这方面应该如何引进科技的力量呢?张士运:在营商环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科技力量去促进营商环境的改善,比如,互联网+的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政府应该想办法把这些成熟的或者正在研究的一些技术应用在营商环境的改造过程中。环球网:您觉得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张士运: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环境的改造可以促进创新体系的建设,同时,创新体系建设会产出好多的成果,这些成果也会倒逼营商环境的改善。环球网:您觉得,政府如何为创新环境蓄力?张士运:如果从国际化营商环境改造来说,我感觉三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要落实。深入地落实中央今年出台的三项政策。二是要从优化服务的角度建立生态体系,或者说优化这种创新的生态。现在,创新的生态越来越重要,而创新的生态要靠精准服务的软环境去提升,这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改造。三是要强调文化融合,多民族和多个国家、多个地区的文化融合是深度合作的或者深度科技合作的关键。环球网:现在企业创新活动对制度环境比较敏感,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您觉得应该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呢?张士运:首先,关于创新体系的制度建设,现在也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议程上,我们国家要在2050年,打造世界科技强国的这个目标,好多制度都应该引入到社会科技创新中。比如,企业的科技投入政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在应用的时候是要求科技投入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制度如果在企业里铺开的话,会极大提高我们的创新水平。其次,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产学研结合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深远发展,这个流程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如果企业要实现一个大的或者说颠覆性技术的突破的话,没有高校的参与,没有科研机构的参与是不行的。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去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进步。再次,就是知识产权。一定要保护好知识产权,目的是为了让企业愿意创新、有动力去创新。最后,人才制度建设。比如,人才激励机制如何建,如何去评价一个人才,如何更好地能够引导人才发挥作用,包括一些奖励的机制,包括一些竞争的机制,都应该从人才为核心,这特别重要。

木笔

直击中关村论坛|北京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伊彤:注重数字技术、5G技术创新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吕银玲)9月19日,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伊彤作了题为《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主旨报告。她认为,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速度指数总体呈现加快态势,但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她建议,推进数字技术、5G技术、互联网等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伊彤介绍,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速度指数总体呈现加快态势。北京市财政在文化领域维持较高投入水平,但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财政压力较大。地区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同样乏力,特别疫情常态化下,消费拉动作用有限。同时,北京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供给不足,原始创新成果和集成创新成果均较为缺乏,文化创意企业对于科技研发积极性不高,对前沿科技了解不够、缺乏应用。文化创意企业与科技企业的对接渠道不畅通。北京有利于融合的体制机制也尚待完善。法制环境方面,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在知识产权尤其在著作权和商标权保护方面的力度尚需加强;税收政策系统性不足,激励力度不大,针对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缺乏;人才环境方面,缺乏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高端人才,缺乏文化、科技两类人才交流互动的平台;社会环境方面,尊崇和鼓励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对此,伊彤建议,北京要完善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工作机制,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系统性。积极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科技合作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决策机制。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同时,注重两个中心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的统筹配置。借助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的力量,建立资源配置的沟通协调与整合互动机制。同时,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开展文化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解决一批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前布局数字经济时代的无线通讯技术及文化产业相关技术,加强对高端文化装备制造的研究开发,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积极推进数字技术、5G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业态创新。围绕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需求,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能力。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22年冬奥会、北京中轴线申遗、大运河文化传承等重要事件和活动,深入挖掘需求,充分展示北京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文化精神,提升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在重大事件中的显示度。此外,北京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路径。支持“文化+科技”新业态,促进文化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赋能“文化+科技”新业态,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文化消费新动能。大力支持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型文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较强产业带动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科技企业。伊彤还建议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文化制造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京津冀三地共同支持工艺品、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装备、游戏装备等文化制造业适度发展,为北京影视制作与发行、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提供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支撑。她表示,北京还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和资本市场,激发文化中小企业活力;进一步优化文化科技融合的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来源:北京商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老玩家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召开领导干部会宣布市委任命决定

6月3日下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市委关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任职的决定。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彤军主持会议。会议现场会上,张彤军宣读了市委市政府的任免通知。郑焕敏同志任中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郑焕敏在发言中表示,坚决拥护、坚决服从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整整时隔十年重回科研院所一线,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工作中,将牢记组织的重托,不辜负全院同志的期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决策部署,在院党组的统筹领导下,加强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虚心向全院同志学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紧紧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推动全院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方力代表院领导班子和全院干部职工,对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表示坚决拥护,对郑焕敏同志到市科研院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郑焕敏同志过去在航天科工集团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到北京市工作后较长时间在科技管理部门担任领导职务,领导经验丰富,熟悉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视野开阔,改革创新能力强,到我院担任院长职务,一定能够进一步推动全院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今后,将和焕敏同志一起落实好党组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团结带领院领导班子和全院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服务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为己任,紧紧依靠全院干部职工,不断开创全院各项事业创新发展新局面。一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继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定精神上来,准确把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局,发挥好市属科研机构的独特作用,努力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班子团结。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与焕敏同志沟通交流,支持焕敏同志开展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共同维护班子团结,形成整体合力,维护好全院和谐稳定、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三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将严格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推动好全院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统筹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坚持先行先试,全力推动北京“科创30条”在我院落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四是落实主体责任,推动从严治党。继续以“全面体检”的心态,自觉接受市委第七巡视组的巡视监督,全力支持、配合巡视组的工作,并以此次巡视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抓好巡视发现问题的整改,切实通过巡视整改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全院各项事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证。隋振江在讲话中指出,此次任命郑焕敏同志为市科研院院长,是市委根据科技创新事业需要和市科研院长远发展做出的重要决定,是市委对市科研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爱。焕敏同志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工作23年,先后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总体设计部主任、科技委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0年,调任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在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带领工作专班,深入对接创新主体,实施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推动检测试剂、药物研发产品快速上市,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焕敏同志领导素质好,政治坚定,执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决;大局意识强,自觉任事担当,工作思路清晰;作风扎实,自我要求严格,清正廉洁自律,对科技创新工作十分熟悉,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市委认为由郑焕敏同志担任市科研院院长,是合适的人选,是对市科研院工作的加强。隋振江指出,这次调整,是市科研院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大家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定上来,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焕敏同志的工作,也希望焕敏同志不辜负组织的厚望,到新的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工作,带领市科研院取得新的工作成绩。隋振江就市科研院未来工作提出要求。市科研院要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大胆突破,进一步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在国家科技力量高度聚集的首都地区,建成特色鲜明、作用明显的现代科研机构。进一步开拓思路,把市科研院的发展聚焦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聚焦到北京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上,聚焦到城市治理的现实需要上,发挥我们距中央、国家科技制高点近,又距一线需求近的特点,寻找我们的生存空间,提升能力,做出特色,做强做大重点科研方向,形成特色科研优势,在全国各省市科研院所中占有领先优势。要有危机意识,有为才有位,切忌小富即安。抓好“科创30条”、《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全面落地,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切实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院领导班子成员,院机关处长,院属单位党政正职和“两代表一委员”参加了会议。

老来俏

国庆假期北京又多了一个好玩的去处 北京科学中心参观体验非常好

承载了一代北京人童年记忆的中国科技馆老馆,已经变身为全新的北京科学中心,上个月刚刚开放。昨天,记者来到这里探访,丰富多彩的展览项目和高科技的展示手段让人叹为观止,有家长甚至打出了八星的超高评价;更令人欣喜的是,因为刚刚开放,又实行预约参观,国庆假期北京科学中心并没有出现游客爆棚的现象,每天仅有六七百人次的客流量,秩序井然,参观体验非常好。27套展线活动应有尽有北三环安华桥西北角的白色大圆球曾是北京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来这里看一场穹幕电影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后来,中国科技馆在北辰东路开设了新馆,老馆则进行了多年改建,如今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以“北京科学中心”的身份重新迎客。白色的大圆球依然矗立在安华桥边,这里还是特效影院,但尚未开放。旁边新建了一座圆形的主展馆,造型别致,盘旋而上,被工作人员戏称为“大蛋糕”。走进“大蛋糕”,从二层到五层是奇妙的“三生”常设主题展,6860平方米的布展面积,分为“生命乐章”、“生活追梦”、“生存对话”三个展厅,设置了“小细胞大世界”、“农业中的黑科技”、“气动元件与自动化”、“天空为什么这么美”、“城市用水的前世今生”等27套展线活动。称重大脑让孩子惊叹记者走进“生命乐章”展厅。关于生命的起源,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展览展示了“深海烟囱”说、“原始汤”学说、自然发生论、宇生论等著名的假说,旨在引发参观者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寒武纪大搜索”更是展现了寒武纪顶级猎食者奇虾、九眼精灵微网虫、昆虫元祖抚仙湖虫等多种奇特的生物物种。“寒武纪是一个生命大爆发的时代,突然之间出现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但在早期的岩层中却没有找到它们明显的祖先,这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相悖的。达尔文自己对此也很疑惑,并在《物种起源》中阐述过这个问题。作为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并不袒护自己的观点,而是欢迎后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并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这种科学态度是很值得人们敬仰的,所以我们把寒武纪单独拿出来做了一个展览,让孩子们也展开想象和思索。”北京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是“大脑的一生”这个展览项目。桌子上设有一架天平,左边放置着不同年龄段人类大脑的模型,右边放置着几瓶水。“我们的大脑有多重?”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也许可以从书本中查到数字,但是很难真实地感受到。展厅里,几个孩子把大脑模型放在天平左边的秤盘里,再拿一瓶水放在右边的秤盘里,天平明显往左边倾斜,于是再给右边加一瓶水,还不够,再加一瓶……孩子们发现,成人的大脑居然有4瓶350毫升的水那么重!“我们的大脑有这么重?真是不可思议!”就连家长们都连连惊呼。科技也可以这样贴近生活展览的现代感和科技味十足,绝大多数展示项目都有立体影像、模拟试验等互动环节。孩子们走近每个展示区,都可以动手试一试。他们可以钻进1比1大小的蛟龙号去抓取深海生物;坐上汽车模型去感受驾驶的盲区;飞快地扭动转盘,制造水中漩涡;甚至还能模拟出绚丽多彩的极光……展览还很注重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追梦”展览中,有一个关于天空颜色的展示——多种颜色组成的白色光源透过很长的一段由明胶填满的圆筒,最初能看到的是蓝光,而最终传播到尽头的则是橙光。“这是因为蓝光最容易散射,而黄色和橙色光不容易散射。现在很多新车都宣传他们的白色大灯多么闪亮,其实白灯并不如黄灯安全,特别是雨雾天,黄灯的穿透力是最强的。”北京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国庆期间,北京科学中心每天都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昨天举办的活动有:进化的故事、科学实验表演——酸碱大战、想去哪就去哪。记者在现场看到,科学中心的老师带领着孩子们,边为他们讲解相关的科学知识边动手实验,小家伙们兴致极高,不时地抛出各种问题,让老师都有些应接不暇。家长和孩子们对北京科学中心的展览赞不绝口,听完“进化的故事”,一个还不怎么会写字的小朋友在反馈表上写下了一串拼音,表示自己很喜欢这里的展览;五星好评还嫌不够,他又画了一个笑脸。一位家长说,孩子非常开心,学到了很多物理小知识,还能亲自动手参与,希望多举办些类似的活动。他也嫌五星好评还不够,于是自己又在后面画了3颗星,给出了8星好评。据介绍,北京科学中心实行预约参观。市民可登录中心官网(www.bjsc.net.cn)注册并实名预约,届时凭身份证或二维码入场。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代丽丽 文并摄编辑:TF003

其合之也

科技部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近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的通知,通知称,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经研究,决定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通知表示,国家研究中心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的任务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工作。通知称,请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加强对组建工作的指导,组织各相关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单位依据《国家研究中心组建方案(试行)》和专家论证意见,抓紧制定国家研究中心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开展建设工作,并会同各国家研究中心所在地政府在政策、资金及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强化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单位法人主体责任,为国家研究中心建设运行提供物理空间、科研仪器设施、人员聘用、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条件保障。附:批准组建的国家研究中心名单

等待他

科技部: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

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的任务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工作。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经研究,决定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科技部网站)

迷恋妻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来源:新华网3月22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这既是落实关于设立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战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推举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资深研究员担任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饶毅教授为北京中心法人代表。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8家单位共同签署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八方本着“战略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从建立存量资源整合与新增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互补与双聘双赢机制、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联合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北京中心建设,为国家创新战略做出贡献。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提升北京脑科学全球影响力脑科学,是研究脑认知、意识与智能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被称为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成为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世界各国相继启动脑科学研究计划。我国早在2006年就开始前瞻布局脑科学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八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更是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我国的脑科学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其中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重点方向之一,重点围绕脑认知、脑医学、类脑研究开展研究,搭建关键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脑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北京在脑科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均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在脑认知、脑医学以及类脑研究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学科布局、多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推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发展,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落实国家脑科学领域的战略布局,加快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落实重大项目,北京市先期成立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积极承接和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相关任务,完善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科学布局,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北京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北京中心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将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机制凝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以跨学科交叉的形态创造出更多重大成果,形成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北京中心未来将瞄准世界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前沿和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急需,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整合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北京中心将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方向,立足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搭建关键技术平台,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研究、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脑认知原理解析等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北京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研发机构。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争创国际顶尖脑科学研究机构在组织架构上,北京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发起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不核定人员编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北京中心的决策机构,由北京市政府部门、相关优势研究机构组成,下设评估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并按照相关规定设立党组织。在运行机制上,北京中心打破原有的科研单位编制化、工资额定化的模式,实行与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模式,引导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北京中心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同时建立支持产权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设立研究与成果转化基金,并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技术的转移转化。在保障机制方面,由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通过央地联动、市区联动,为人才营造“类海外”的科研环境,并将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和服务。扬帆起航,展望未来北京中心将围绕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及国家脑科学计划“一体两翼三大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北京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特色,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汇聚和培养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脑科学领域高水平研究创新,产出一批“领跑型”原始创新成果,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有机链接,将北京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机构,发挥北京中心在国家脑科学计划中的引领作用,将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脑科学研究中心。会后,市科委许强主任就北京中心主任遴选工作情况接受媒体采访,他介绍,为推动北京中心的建设,市科委于2017年9月组织开展北京中心候选人的全球遴选工作,邀请15位知名专家组成候选人推荐专家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推荐中心主任候选人,共计93人次,最终有13位候选人入围终审。2017年12月召开终审会,邀请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学院院士罗伯特·戴西蒙等国际顶尖科学家作为评审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审,结合专家组意见并经理事会推举出北京中心主任。

办公室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在高压下合成石墨烷

本报讯(记者闫洁)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李阔、郑海燕课题组通过对苯—六氟苯1:1共晶进行压力诱导聚合反应,得到了短程有序的氟代石墨烷结构,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研究人员综合利用世界上多台高压中子衍射仪,精确测定了苯—六氟苯共晶在临界反应压力(20万个大气压)下的晶体结构,并指出了反应的临界距离。他们综合利用表征手段并结合理论计算,详细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短程及长程结构,并对反应的中间体进行了分离及测定,提出以狄尔斯—阿尔德加成反应为主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共晶中苯与六氟苯交替堆积,在高压下相互靠近至足够近的距离,发生连续狄尔斯—阿尔德加成,生成带状的加成产物。相邻带之间拼接在一起,脱去碳、氢、氟小分子的化合物,生成氢、氟1:1有序取代的氟代III型石墨烷。该研究首次为芳香族分子在极端条件下的基元反应提供了实验上的证据,并且详尽描述了在极端条件下的反应过程,为理解设计高压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证明,通过调控芳香化合物的取代基可得到多样的sp3杂化的碳骨架结构。(闫洁)相关论文信息:DOI:abs/10.1002/anie.201813120《中国科学报》 (2019-01-31 第4版 综合)来源:中国科学报

千秋

刚刚成立的这个科学中心,吸引了20多位院士到场

今天(11月24日),一个名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科研平台在广东东莞正式揭牌,并举行了第一次学术论坛。引人瞩目的是,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科学中心,一经成立就吸引20多位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国内多所大学校长、副校长以及多家研究所所长前来见证。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青年报社微信公众号“来点科学”据不完全统计,来到现场的院士包括谢心澄、高鸿钧、蔡荣根、陈仙辉、杜江峰、高松、龚新高、滕锦光、谢晓亮、于渌、詹文龙、朱经武、郭鸿、王恩哥、赵忠贤等人。这其中,赵忠贤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心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詹文龙是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高鸿钧是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高松是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杜江峰是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朱经武是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从左到右依次是王恩哥院士、赵忠贤院士、于渌院士当天,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赵卫、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谢昌龙、香港大学教授谢茂海、澳门大学教授汤子康,以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化学、物理与技术学部主席Eberhard Bodenschatz等专家大咖也来到现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科研单位,实验室理事长由王恩哥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赵忠贤院士担任。当天成立的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则是依托该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各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而打造的研究平台,中心主任由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担任,常务副主任是胡江平,副主任是戴希、汤雷翰。当天,王恩哥透露: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吸取国际类似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进行中长期或短期访问,以持续深入的科学研讨会为主,打造系列知名国际会议和讲习班,旨在建成高水平、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法人代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研究所所长方忠也表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以东莞为辐射中心,最终将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学术交流中心,作为展示我国基础科学领域对外开放和前沿科学交流的窗口,为材料科学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的诞生,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原题为《刚刚成立这个科学中心,竟吸引20多位院士到场》)转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