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航天仿生机器人助力央企复工复产德拉姆

航天仿生机器人助力央企复工复产

来源:中国网中国网3月20日讯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人员居家隔离,人口流动停滞,全国企业延期复工复产,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央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复工复产。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3月1日消息,目前央企复工率达91.7%,石油石化、通信、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工率超95%;在华外企复工率超80%;大型连锁超市开业率达95%;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超30%。复工复产后,全力抓好疫情防控成为全国所面临的新考验。北京航天微机电技术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机器人装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在成熟产品TZR-CQD-S02型机器人基础上快速开发抗疫模块。目前,这种机器人装备已在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永丰园区上岗执勤,为疫情防控,尤其是央企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便捷智能的安全保障措施。TZR-CQD-S02型双臂特种机器人实现了无接触体温检测、车辆信息识别。借助TZR-CQD-S02型机器人的模块化载荷接口,可搭载红外热像仪等传感载荷,替代防疫一线的从业人员,实现在隔离区域设卡处执行进出人员的温度快速测量、人员及车辆信息的快速甄别录入,可迅速识别违规违法人员、并拒止其进入,有效实现工作场域、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TZR-CQD-S02型双臂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区域巡逻、安检及消毒作业。借助机器人较强的地形穿越能力,TZR-CQD-S02型机器人可在各类场合路面上正常行驶。在搭载自主导航模块后,可实现各类区域的定点巡视,因此可在活动现场进行执勤及巡检任务。同时通过模块化载荷接口,可搭载弥雾炮,液体箱等载荷,代替人员实现进出车辆及区域的消毒作业。TZR-CQD-S02型双臂特种机器人直接面向病患的非接触式辅助医疗。借助机器人搭载的低延迟随动操控及高清立体视觉系统,可实现由医护人员进行非通视条件下的隔离操作,从而代替医务人员在医院、社区内的传染病污染区域内完成对病人的问询、医疗指导、生命体征检测、污染物取样等医护接待和处置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一线医护人员的感染及伤亡风险,有效缓解突发性疫病爆发条件下医护人力资源紧缺的情况。TZR-CQD-S02型双臂特种机器人可进行可疑物、危害物搜索及处置应用。借助双臂协同工作能力及高清视频回传能力,机器人可实现传统特种机器人无法做到的双臂协同精细检查操作,从而替代人员完成可疑物的搜排,并在搭配模块工具后,还可具备一定的处置功能,可高效实现可疑物的搜索、排除及转移功能。“抗疫之战”进入最后时刻,我们更需继续提高警惕,科技是关键,TZR-CQD-S02型双臂特种机器人可为当前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通讯员 韩丽萍)

尘与雪

这80后想抓星星回地球,设想缘于一颗火流星,正带领团队研究攻关

夜空静谧,繁星闪烁,忽然有一颗星星被抓住了,还被装上翅膀带到地球……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一名中国科学家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攻关的“摘星计划”。这个想抓星星装翅膀的科学家就是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系统仿真与论证技术研究室“80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明涛。火流星引发摘星灵感西服衬衫搭配运动鞋、双肩背包,微胖的身材、憨憨的笑脸,加上一副眼镜。一眼望去,李明涛就是典型的理工科宅男。要让童话变成现实,并不是信口开河讲故事。宇宙飞船的每一次航行,都需要精心设计轨道路线,李明涛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是飞船航行的轨道设计师——给宇宙飞船这样的空间飞行器规划最佳飞行路线,为星际航行设计最优飞行攻略。李明涛“摘星计划”的提出,是在2018年7月举办的首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中。为了将与地球擦肩而过甚至对地球产生威胁的近地小天体抓回地球,并对其开发利用,李明涛团队设想给近地小天体装上发动机,插上“飞翔的翅膀”,使其安全进入地球轨道上空;再给小天体穿上“拉风”的防热减速外套,使其安全着陆地球无人区。李明涛率团队参加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如此大胆的设想,航天前辈怎么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总工程师黄伟的评价是:“创意很好,技术上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这个设想缘于一次偶然的火流星事件。2017年10月4日晚,正值中秋夜。一颗火流星在云南香格里拉上空爆炸陨落。尽管这次陨落的小行星并未对地面造成伤害,却让李明涛联想到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陨石事件——一颗陨石在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发生爆炸,形成“陨石雨”,造成1200多人受伤。令人心有余悸的是,那颗小天体爆炸前,竟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发现它。那段时间,各种与小行星和陨石相关的信息,不断牵动着李明涛的神经。一天,坐在飞驰于沉沉暮霭中的班车上,一直为小行星冥思苦想的李明涛忽然脱口而出:“要是能在进入大气层前就把小行星控制住,然后引导它降落在安全区域就好了。”这个脑洞大开的“摘星”奇思妙想,很快引来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给小天体‘插翅膀’‘穿外套’的灵感就这样突然间迸发出来,像极了童年那划破天际、一闪而过的流星。”李明涛用诗一样的语言回忆起那个激荡人心的瞬间,“当今探索小行星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美国、日本的探测器已在小行星上成功着陆过,日本的‘隼鸟一号’还在丝川小行星上采样返回,欧洲也开展过对彗星的相关探测。我们可以走一条与国外不同的新道路。”给星星设计一个轨道之所以要将近地小行星抓回地球,除了小行星引发的地球安全问题,小天体及陨石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甚至早已催生了陨石猎人这个职业。小天体上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铂族贵金属、钻石等。美国宇航局已经看到先机,计划于2026年绕飞探测灵神星,其上贵金属价值据说超过了全球GDP的总量。除此之外,这些太阳系形成早期遗留下来的原始物质,很可能还隐藏着生命起源的秘密。一些国家已经为此行动起来,2016年,美国奥巴马政府颁发了美国《商业太空竞争法案》,赋予了美国公民太空采矿的权利。2017年卢森堡经济部出台《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法案》,致力于将卢森堡打造为太空资源开发利用的“硅谷”。小天体采矿的星际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数十家商业太空采矿公司已经成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于2017年正式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采矿专业。李明涛和“陨石猎人”合影小行星的魅力是如此之大,李明涛一想到“摘星计划”就夜不能寐。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班车上的灵光一现很快付诸实施。李明涛联合多家优势单位组建了“太空怒火”团队,围绕“摘星”技术关键点启动了初步论证。“摘星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设计一个具有“四两拨千斤”操控效果的飞行轨道,才能把小行星“抓”回地球。“太空怒火”已经画出了三步走的技术路线图:搜星-控星-摘星,而且从已编目数据库中找到了基本“中意”的小天体目标。那是一颗距地球一两亿公里远、直径约6.4米、几百吨重的小行星,目前还不清楚它的主要成分,预计大约可在2029年发射捕捉器捕捉它,2034年可将它带回地球!李明涛和“太空怒火”团队的小伙伴“小行星的搜索、防御是全人类的事情,是构建外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而小天体资源未来可能成为改变全球经济结构的新引擎。”李明涛无限憧憬地说,“一旦摘星成功,将颠覆目前公斤级的取样返回方式,变威胁地球的小行星为一种可规模开发利用的太空资源。”痴迷金庸的“第一名专业户”李明涛的父母是河南商丘一个小村庄的农民,虽然文化不高但教子有方,家里四个孩子功课都不错,李明涛更是“第一名专业户”。“为了能早点毕业工作,贴补家用,姐姐们都是初中毕业就报考了中专,只有我参加了高考。”回忆往事,李明涛对家人的付出充满感恩,更为姐姐们当年没能考大学而遗憾不已。那时候每当放学完成功课后,孩子们都主动帮父母干各种农活,李明涛也不例外,但从未因此耽误学习。直到考入县城重点高中,李明涛这个“第一名专业户”突然有了危机感。“高中成绩有起伏,开始是因为自己从农村来,见识不够开阔,后来是常常流连书店读小说,耽误了不少刷题时间。”回想高中时代,李明涛说,“当时很流行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我一本都没落下,但我一点不后悔当时喜欢上了阅读。”正是那时候的“课外阅读”,让李明涛后来在做课题报告、撰写论文以及口头表达等方面都受益匪浅,一些晦涩难懂的空间科学研究,他总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父亲对我化于无形的教诲至关重要。”李明涛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因为成绩下降闷闷不乐,父亲指着一片片庄稼对他说,同一片地,勤浇水、除草松土、定期施肥,收成就好;反之,就不好。李明涛很快悟出,学习和种庄稼一样:只要坚持不懈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就一定会有好“收成”。星空梦缘起西工大和星空结缘,李明涛起步并不算早。2001年,李明涛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设计专业录取。这是国内培养国防尖端科研人才的一流航空航天大学。在国内航天院校圈子里,一提起西工大,就会想到“三实一新”的校风——西工大的学生大多具备“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特点。“小时候喜欢对着星空好奇冥想,但对航天的认识就是一张白纸,并没有想到未来会一直‘仰望星空’。是西工大为我的航天科学教育开启了一扇窗。”忆及初心,李明涛说,“在西工大学习的四年,不仅为我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还帮助我找到了轨道动力学这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幸参与“嫦娥二号”轨道设计为了追逐心仪已久的科研梦,成绩优异的李明涛毅然放弃了保研某研究所的机会,选择“进京赶考”,并被国家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隶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多年从事空间轨道设计研究的郑建华研究员,看出李明涛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建议他选择硕博连读。到了研究博士论文的时候,李明涛正摩拳擦掌,导师递过课题任务却让他蒙圈——新课题任务从以往熟悉的“两体”模型一下升到“三体”,而且是在两大天体之间的“拉格朗日平动点”设计航天器的轨道。“拉格朗日平动点”示意图这样的难度是以几何级增加的,而且几乎查不到中文文献,李明涛只能一头钻进国外文献堆。花了大半年的工夫,终于稍稍摸到点门道儿,李明涛才有勇气去触碰第一道难关:在趋近于真实力学环境下设计平动点航天器的轨道。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李明涛耐心地推导了大量公式,对每一个繁琐的细节都进行认真求证,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疑之处。读本科时因痴迷而练就的计算机编程技巧此时也派上了大用场,他编写的软件代码,最终演算出的数据超出了导师的预期。攻下第一个堡垒,李明涛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考虑到未来探月需求,李明涛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航天器从地球飞往地月平动点并安全返回。“终结‘最后3000公里’难关的,是我无意中读到的一篇数学论文,才突破了原有的算法,在山穷水尽之时迎来柳暗花明。”回想起那段时间,李明涛说每天就是食堂、宿舍和实验室三点一线,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按照惯例,航天器飞往地月平动点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在地月间直接转移,所需时间短,但能量消耗大;第二条是搭乘一条低能量通道,也就是俗称的“星际超级公路”,耗能虽少,但时间成本却不可控。李明涛的轨道设计创新研究,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轨道——既能搭载星际超级公路,时间又在可控范围,从而为航天器轨道设计增添了一个新选项。“这也是导师最初力主开展这项前瞻性研究的目标之一。”对导师在深空轨道设计领域的研究深意,李明涛钦佩无比。“嫦娥二号”示意图2010年,李明涛题为《共线平动点任务节能轨道优化设计》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外两本SCI期刊接连刊发,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把深空轨道设计研究做到国际领先、国内前沿。”在导师的殷殷寄望下,李明涛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中科院工作。没多久,他就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邀请,为当时中国最远的航天器——嫦娥二号日地L2点拓展试验任务设计轨道。初出茅庐就获得了参与国家级重大任务的机会,李明涛激动不已。“在无限幽邃浩渺的宇宙设计深空飞行轨道,最初感觉就像是隔着一堵墙,一旦有一天找到一扇门推开了,眼前便是豁然开朗了。”重任之下,李明涛积累数年的研究成果瓜熟蒂落。随后,李明涛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轨道控制专家紧密合作,对方案细节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计算分析,并参加了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组织的多轮飞行方案论证会。在任务实施阶段,李明涛和导师还被邀请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提供现场飞控支撑。敢于思考不可能的事情2018年,为纪念空间中心成立60周年,新办公大楼一层大堂专门布置了展厅。一处很显眼的展板上书写着刘振兴院士1997年提出的具有空间科学里程碑意义的“双星计划”,一旁挂着精致的蓝色双星模型。“那时,除了刘院士,大概没有人相信,中国政府会支持一项没有显著实用意义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李明涛由衷感慨,“‘双星计划’对我最大的鼓舞就是:敢于思考不可能的事情,敢于去做真正有创新的事情。”“一二一二复九载,今朝别去思怅惘。怀柔再启新篇章,长空万里任翱翔。”2016年12月29日,李明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向位于北四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关村园区里相伴九载的1212办公室告别。从中关村附近的家到怀柔科学城的新办公楼,每天来回通勤时间至少两个多小时。而这样的坚持,转眼就两年了。“我也没料到就这样坚持下来了。”李明涛说,“能够留下来坚持这么久,并非自己的调整适应能力有多强,而是更喜欢中科院自由、创新的科研氛围。”“航天给了我们梦想的空间,给了我们施展拳脚的舞台,给了我们受尊重的社会地位,给了我们一份不多但不算微薄的薪水,想想我们真正为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还是仅仅当作一份谋生的手段?”这是李明涛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的一段职业思考独白。从李明涛的办公室向外望去,是一片视野极好的开阔地带,周边尚待开发的地块一片荒芜,就好像刚刚起步不久的国家空间科学事业,正等待着像李明涛这样的创新人才,前赴后继,向着空间科学的高峰一路攀登,在繁星满天的科学殿堂,摘取一颗又一颗新星。“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2016年,李明涛的教书生涯双喜临门。这一年,他相继收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和硕导资格。尽管工作紧张异常,但李明涛对为国科大研一学生讲授公开课这个“苦差事”却始终是“累并快乐着”。“开展教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相比搞科研,为人师者对我却不是件轻松的事。科研无果,误的是己;教学有失,误的可是子弟。”正是怀着一份敬畏之心,站在三尺讲台之上,面对台下一双双渴求科学知识的眼睛,李明涛常感如芒刺在背。除了《空间任务分析与设计》这门一直协助郑建华研究员讲授的课程,今年,李明涛精心准备并推出了新课《航天轨道姿态动力学与控制》。“新开课第一个学期的磨合是最为艰难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顺利运行下来,才敢稍稍缓口气。”尽管在科研领域已是小有成就,但聊起教学工作,李明涛更多了一份谦虚和谨慎。令李明涛始料未及的是,新课开讲一下吸引了30多名研究生。在学生总体规模不算大的国科大,主打班型通常只有十几名学生。“越是受关注,压力也越大。”几次课讲下来,细心的李明涛发现本专业学生吸收还不错,但一些基础薄弱的非专业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于是,李明涛尝试着增加了基础知识理论的讲解内容,让从零起步的学生不再云里雾里,同时也兼顾拓展内容,以满足高阶学生的味蕾。“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就得视学生情况不断调整课件,这就好比搞科研,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恪守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李明涛以极大的耐心呵护着新开课。这学期的公开课安排在了每周五晚上七点至九点半,每次从怀柔校区返回家中差不多都半夜了。“敢接受挑战吗?”2017年的一天晚上,研究生王艺睿接到了导师李明涛发来的一条微信,这对刚刚完成研一课程,正苦寻研究方向的王艺睿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正是这样的一个机会,让他有幸参与到“摘星计划”的论证研究中来。经过近一年的钻研,年仅24岁的他已能独当一面,独立承担了其中一个攻关课题。2018年,李明涛正式获得博导资格。在“传道授业解惑”这条师者之路上,李明涛不仅又多了一道令人艳羡的光环,更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郭丹

是削其性

李刚率队到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考察招商

5月2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率队到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考察招商,并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所长胡习明、副所长毛家伟座谈,双方就深化项目合作进行深入交流。李刚一行在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控股的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考察。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生产实体,主要从事航天发射支持系统的研制,近年来在氢燃料电池、新能源动力驱动等领域发展迅速。李刚一行先后来到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汽车实验室和研究所控股的航天新长征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参观氢能源物流车、特种车辆等展示,听取该所发展历程及航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座谈会上,李刚详细介绍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推介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板块。他说,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专业面广,研制了一系列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地面发射设备,为航天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发展航天工程业务的同时,依托航天技术大力开拓民用市场,有力地促进了军民融合发展。六盘水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突出、产业基础雄厚,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优势互补,希望借助研究所的技术资源,在氢能源开发和移动宾馆、车辆改装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毛家伟代表北京航天发射研究所对李刚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六盘水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在人才、技术、科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六盘水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推动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政府秘书长罗资湘,市有关部门和水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考察招商。来源:微凉都

巴拿马

「安信军工」航天电子:19年整体经营平稳 受益航天及商业航天的迅速发展

来源:安信军工冯福章作者:花超 报告正文■事件:3月26日,公司发布2019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37.12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归母净利润4.58亿元,同比增长0.34%。2020年指引营业收入142 亿元,同比增长3.56%。■点评:■整体经营平稳,航天产品增速明显快于民用产品。从利润表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7.12亿元,同比增长1.35%,从构成看,公司航天产品营收90.36亿元,同比增长10.50%,营收增速明显快于民用产品营收增速,其占比提升至66%,是支撑公司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增长驱动主要是受益于航天发射及型号任务的增长;民用产品营收45.06亿元,同比下降14.39%,主要受子公司普利门业务收缩及航天电工收入下降影响。公司2019年毛利率19.20%,相比去年同期(17.62%)稳中略升,提高了1.58个百分点;净利润3.66%,相比去年同期(3.69%)基本持平。公司毛利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毛利率更高的航天产品占比由去年的60%提升至66%;二是航天产品毛利率22.88%,提高了0.86个百分点;民用产品毛利率9.76%,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下滑了0.76个百分点。公司费用率方面,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均有所增长,费用率分别上升了0.32、0.32、1.09、0.18个百分点,使得营业利润率由上年的4.38%下降为4.21%,从而导致利润总额比上年降低2.91%,净利率基本与去年持平。根据年报,公司销售费用增加系销售人员数量及人工成本增加所致;研发费用增长系本期子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增加以及加大研发投入,导致研发材料费用、试验费用、人工成本支出增加所致。从资产负债表看,公司存货期末104亿,较期初增加28.88%,其中在产品期末72亿较期初增加44.6%。我们认为,一方面公司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产品交付总体单位反复调试后才能确认交货,导致存货规模较大;另一方面,公司备货量增加,在产品增加也预示后续公司订单及交付可兑现拉到营收增加。从现金流量表看,公司现金流净额扭转了过去几年一直为负状态,改善明显。2019年,公司加大了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强化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支出管理,销售现金流入为145.30亿元,并实现现金流量净额2.59亿元,扭转了过去几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一直为负的局面。2020年营业收入指引142 亿元,同比增长3.56%,目标平稳我们认为2020年预计航天产品仍可保持较好发展,考虑到电缆电线业务地处武汉疫情区受到的影响,另外公司也处于追求高质量发展过渡阶段,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公司是我国航天电子领域国家队,在卫星遥测及数传、宇航微电子方面具备领先地位,受益航天及商业航天领域的较好发展,业绩呈稳健增长态势。公司航天产品主要是惯性导航、测控与卫星导航、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领域,在行业领域内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保持较高的配套比例。2019 年,公司圆满完成了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和“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为代表的航天发射配套科研生产任务。此外,公司加快了构建满足商业航天需求的产品体系,已开始承接部分配套任务,未来有望受益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建设等商业航天的迅猛发展。■公司的系统级产品发展具备较大潜力。公司具有装备发展部无人机研制生产资质,是全军无人机型谱项目研制总体单位及无人机系统集中采购合格供应商名录单位。公司“飞腾”系列精确制导炸弹是航天科技集团唯一总体单位,已实现军贸出口,具备一定的国际知名度。2019年,公司飞鸿98大商载无人运输系统取得大载重、异地转场飞行试验圆满成功,适航取证工作进展顺利,有望投入商业化运营。■电线电缆领域受益特高压等新基建的大力投入,航天电工已复工复产,逐步弥补停产的影响。公司全资子公司航天电工是 35KV 及以下电力电缆的首批获得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是参与我国 750KV 输变电工程用扩径导线研制的第一批厂家;是国内最高电压等级 1000KV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研制和供货企业。公司持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特高压、轨道交通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市场营销取得新突破,其中,在国家电网2019年特高压线路工程“青海-河南”、“陕北-武汉”、“雅中-江西”等项目中,中标高附加值导线产品近3万吨;成功中标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35KV交流电缆等重大项目,在华中区域轨道交通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公司电线电缆业务子公司航天电工位于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目前已复工复产,后续通过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弥补停工停产造成的产量损失。■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上市平台,体外集成电路资产仍值得预期,长期激励也有望实施。截至 2019 年底,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所属企业类资产已基本注入上市公司,目前还未注入的优质军工研究所资产包括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771 所)、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772 所)、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航天13所)等。其中,771所是国家唯一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研究所,是全球IT百强“中兴通讯”的创办单位,是我国航天微电子和计算机的先驱和主力军;772所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研制单位,主要研制各种军用/抗辐射集成电路,承担并完成了国防重点项目、军用系列型谱、国产化新品等多种项目,在抗辐射加固、系统集成(SOC)、卫星导航芯片、存储器、电源管理、FPGA、A/D D/A转换器、高速接口电路等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公司改革方面,2019年,公司旗下航天电工试点推行了职业经理人制度;杭州航天等子公司实施了分配机制创新改革,试点开展分红激励等长期激励措施。■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天电子领域的国家队,受益航天及商业上投领域的较好发展,业绩呈稳健增长态势。电线电缆领域受益特高压等新基建的大力投入。此外,公司作为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的上市平台,体外还有集成电路等优质研究所资产,仍值得预期。预计公司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5.3亿、6.0亿、6.9亿,EPS为0.19元、0.22元、0.25元,对应当前估值33x、29x、26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投资评级。■风险提示:航天产品发展不及预期,电缆业务受疫情影响不及预期

假乐

航天科技、航空工业主要领导调整;中国研发新材料使四代战机具有隐身能力

航天科技、航空工业主要领导调整2018年5月7日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中央组织部高选民副部长宣布了中央关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吴燕生同志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相关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章程办理。2018年5月7日下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中央组织部高选民副部长宣布了中央关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谭瑞松同志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免去林左鸣同志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相关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章程办理。中国研发新材料使四代战机具有隐身能力俄媒称,中国媒体近期报道,中国科学家在制造新一代航空超材料方面获得进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5月4日报道,这些材料可大大降低第四代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也许,该方向的工作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但从长远看,将帮助中国极大改善改进型第四代战斗机的结构。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就此进行了评论。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网站报道截图卡申认为,这种人造超材料的特性并非在于它的内在化学元素,而在于人工研制的材料结构。这类材料的特性包括极大提高吸收无线电波、声音和光线的能力,同时还保障可控无线电波和光波的折射。报道称,这种材料在军事中的运用,仅是其适用领域中的一小部分。还可将其用于太阳能、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医学和很多其他领域。降低战斗机雷达反射面,仅是其中的一个使用方向。中国空军歼-20战机开展实战化训练报道认为,众所周知,中国2017年列装的最新型歼-20战斗机的机体中使用了超材料。俄罗斯苏-57战斗机的设计中也运用了这种材料。目前,苏-57还在进行广泛的测试,今年在叙利亚进行了首次战斗测试飞行。但是,这两种机型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量产。原因在于,其生产相当复杂且消耗巨大。对于解决很多任务来说,它们的高性能也显多余。因此,今后数十年时间里,五代机将与其他经过改良的四代机并用。报道表示,为四代机研制超材料吸波涂层长期看是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但不可能很快。现有制造超材料的技术极其复杂。通常仅在实验室中进行。据此对现有列装的数百架飞机进行大规模改造是不可能的。也许,下一个十年里,生产技术将进入新的高度,价格也将下降。届时,现有的研究成果可投入量产。报道称,中国并非唯一研究可降低现有飞机反射面超材料的国家。美国空军和其他军种都在为降低飞机、导弹、无人机的地面雷达反射面和光反射面的技术领域投入巨资。俄罗斯除研究航空超材料外,还在通讯和计算机领域对这种材料的使用进行研究。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型试验设施,日媒:发展实在太快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刊登题为《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的文章,作者为莳田一彦与船越翔。文章摘编如下: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巴基斯坦防务网站)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主导建设该设施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世年说:“已经是世界顶级的中国科研人员理应获得世界一流的工具。”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充满危机感地表示:“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日本的J-PARC加速器威风凛凛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大型实验设施的地下18米处有个巨大的加速器。该设备96%实现国产化。中国不单单是为了弘扬国威,也是为了取得实际的科研成果。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18日,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在交付仪式上致辞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去年,潘建伟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政府计划在今后5年里向量子力学研究领域投入20亿美元(约合127亿元人民币)。现身人民大会堂的潘建伟自信满满地说:“我相信,我们能够继续领跑世界。”中国推进科研项目的力度与无法确保充足预算、很难实施计划的日本形成鲜明对比。“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兴隆量子通信地面站建立天地链路中国正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5250米海拔高地建设新的观测设施。这是捕捉自宇宙诞生起38万年后发出的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设施。中国希望找到探明宇宙起源的诺贝尔奖级发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团队也在建设中提供了合作。持续在国际团队进行观测的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教授羽澄昌史警惕地说:“有资金实力的中国很可能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团队合作,吸收核心技术,一举站到世界顶峰。”(参考消息网)军工圈—军工行业第一公共平台

漫游者

航天深拓剑指高端石油装备研发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李莹)12月18日,航天深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深拓)举行了成立及产品发布仪式。该公司成立后,将致力于石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动航天技术向高端石油装备、油田技术服务、智慧油田一体化解决方案等转化及产业化发展。航天深拓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航天一院18所)和北京嘤鸣科技发展中心共同出资组建,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控股的科技创新公司。航天深拓的前身航天一院18所,是一家以航天伺服机构产品研发为主业的专业研究所,具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一体化技术实力。依托多年来在航天伺服控制技术领域的积累,航天一院18所于2007年与原新疆石油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钻井工艺技术研究院的具体牵引下,成立了项目组,并开始进行自动垂直钻井工具的研发工作。2013年,航天一院18所石油装备项目部在北京亦庄正式成立,开始进行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研发。2014年,航天一院18所航天钧和石油装备事业部成立,石油装备技术研发成果和产品逐步进入油田服务市场。多年来,项目团队已完成了三代垂直钻井系统及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产品的研发,在新疆、四川、辽宁等地进行了数十口井的现场试验与服务。垂直钻井系统及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研发,打破了我国高端石油钻完井装备领域被国外企业长期技术垄断的局面,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改进完善,目前,科研团队已经形成了以井下“测量、传输、控制”技术为核心,以高端钻完井装备销售及服务为基础,以定制型开发、模块销售为补充的经营发展模式。据悉,航天深拓将加快重点技术和产品的研发。2020年计划完成高温、高造斜旋转导向工具的试验及推广;通过小直径旋转导向工具的研发及试验,使其具备实现小井眼水平井作业能力;计划完成新一代自动垂直钻井工具的应用与推广,满足300小时以上井下连续作业需求;实现微型电动液压技术、RFID传输与识别技术、高速指令传输技术在智能井下工具中的多元化应用,助推完井工艺的革新。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蒙古梦

年轻,就要做强国“生力军”——青春在创新中闪光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题:年轻,就要做强国“生力军”——青春在创新中闪光新华社记者胡喆、董瑞丰国家的出路在创新,科技的未来在青年。面向“十四五”和二〇三五,我国规划部署的12方面重大任务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列在首位。无奋斗,不青春!青年一代,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生力军”,更是勇立潮头的创新“弄潮儿”,在普通却不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别样光彩。最好舞台:青春在创新中不断飞跃日月安属,列星安陈?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了瑰丽壮美的火星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的背后,是一批“80后”“90后”怀凌云志、做务实事,继承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航天报国的优良传统,在科技工作的一线书写最美的青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测试指挥高芫赫是一名“90后”,3年前才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他,如今已在火星探测任务中“挑大梁”。测试验证卫星各单机设备主要功能性能、通过他们的手来检验卫星的“健康状态”、保证卫星完美无瑕地转入发射场等待发射……对于高芫赫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每一颗螺钉都连着祖国的航天事业和他们的航天梦想。当得知“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时,高芫赫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使命感也更强了。无问东西守初心,奋斗朝夕逐梦行。在航天领域,还有很多矢志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创新的青年,贡献着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6所,应用物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臧金良2013年博士毕业后,便投身当时较为冷门的微机电器件的研究与探索工作,解决了多个核心器件设计及工艺难题,勇做“冷板凳”,甘为“拓荒牛”,取得丰硕成果。“年轻,就是要勇敢去拼。而对于我们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新时代就是我们最好的舞台。”臧金良说。坚韧澎湃:青春在创新中不断奔涌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古老的命题,吸引着“80后”的付巧妹投身“冷门”的古人类研究。清秀,安静,一说起专业,声调渐渐抬高,眼神也犀利起来。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擅长用古DNA勾勒人类演化的轨迹。今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有人形容她的发言是“最年轻的科学家讲一个最古老的研究课题”。经常有人问付巧妹:“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在艰难维持实验室的时候,她也曾想过要不要改做热门研究。但最终,付巧妹选择了坚守。她被《自然》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确立了中国在古DNA与古人类研究领域强有力的国际地位”——评价词这样写道。同为“80后”,陈云霁选择了“热门”的计算机研究,但这条道路同样充满挑战。“寒武纪”,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时代,陈云霁研制出的首个模仿人类神经元和突触进行深度学习的处理器芯片以此命名。一副细框眼镜,背后藏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得益于他的技术创新,“寒武纪”智能处理的能效可达到传统芯片的近百倍,能在手机上实时、高效、节能地实现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图像搜索等关键智能应用。青年的勃勃生机,与科学的力量交汇、碰撞。创新的浪潮,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奔涌。奋斗时代:青春在创新中历练成长曾经他们只是大人眼中的孩子,如今他们已成长为创新一线的“生力军”。奋斗在创新一线的广大青年,接过前辈的旗帜,苦练真本领,习得硬功夫。精密加工,是工业制造技能中的顶级“王冠”。来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80后”钳工方文墨,是沈飞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为了提高操作精度,单一枯燥的锉修动作方文墨一天能重复8000多次。普通钳工一年顶多用坏10多把锉刀,而他一年用坏了200多把,好几次生生把锉刀练断了。教科书上,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数控机床都很难与之媲美。从“十四五”到二〇三五,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未来的五年和十五年,对于千千万万新时代青年而言,是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挥洒青春、创新拼搏的最好时代。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一批“小科学家”与大院士面对面交流,掀起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不仅让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成为全民偶像,社会上更是掀起一阵“科学热”和“科学家热”。长大了当一名科学家,正成为越来越多孩子们的梦想。正如钟南山院士在鼓励学子们时所说:“不但要有要求,也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不但要有热情,更要有激情。”

梵谷传

将太空环境搬回实验室──记者走进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

内容提要:为了真实地验证“精准接,无缝转”的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过程,需要在地面开展GNC全物理仿真试验,而这个试验就是在天津市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的。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的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探访这个“将太空环境搬回地球”的实验室。 天津北方网讯:近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探月任务圆满完成。探月返回过程中,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能否完成交会对接是决定“嫦娥五号”是否可以将月壤带回地球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真实地验证“精准接,无缝转”的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过程,需要在地面开展GNC全物理仿真试验,而这个试验就是在天津市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的。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的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探访这个“将太空环境搬回地球”的实验室。走进实验室,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大型超平支撑平台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了解, 平台本体是由200块特供的天然济南青花岗岩拼接而成的,济南青花岗岩具有抗压强度高、耐腐蚀等良好的物理特性,是建造大平台的理想材料,但只在特定区域产出,且产量很少。在设计之初科研人员曾考虑过铸铁,但是铸铁的平台维护性较差,手触、生锈、除锈都会破坏平台的平整度,最终还是选择了济南青花岗岩。“地面交会对接试验使用的敏感器和执行器都是真实产品,要模拟它们在太空环境中的对接状态,需要用通过发动机喷嘴喷气产生的只有数十牛的推力来让数吨重的模拟器改变轨道和姿态。”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李跃华告诉记者,“为此,研究所研制了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单块平台水平度达到2角秒,拼缝高度差达到10微米的大型超平支撑平台。保证‘嫦娥五号’的模拟器在平台上进行近乎无摩擦的运动,从而验证探测器交会对接过程中的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除了选材,大型超平支撑平台在建设时从地基、支撑机构、平台本体到控制系统和调平系统等多方面都充满了挑战。针对天津的地质条件,科研人员采用摩擦桩和高标号水泥浇筑的方法,为整个大平台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为了加强设备基础与支撑调节机构之间的连接贴合性与接触刚度,科研人员还将高精度的花岗岩垫石浇注在地基内。地基与平台之间采用的支撑调节机构是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每块平台下方由六套支撑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由于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因此,其中三根为主支撑,负责调节平台位姿;三根为辅助支撑,负责增加平台的支撑刚度,1200根支撑调节机构,保证了开展试验的模拟器即便在最恶劣工况下仍能顺利通过拼接缝。控制系统是平台下方1200根支撑调节机构的大脑,负责接收检测车回传的平台水平度数据,并精确计算每个支撑的运行量。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科研人员设计了基于CANope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通过闭环控制,保障了调节精度要求。要将200块3米×2米的花岗岩调整到水平度和拼接缝高度满足试验参数要求,工作量极其庞大且繁琐,且数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研制了自主巡航的检测车对整个平台进行精度测量和自动调平,相比传统人工检测与调节,调节时间从1—2个月缩短到24小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支撑平台的保障能力。” 李跃华告诉记者。“大型超平支撑平台”是气浮式微重力试验研究的基础设施,在其上能够开展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目前除“嫦娥五号”任务外,该平台还开展了空间站大型展开机构等十余项各类型号和创新的试验任务。未来还将为载人登月、空间编队飞行、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型超平支撑平台的成功研制使我国彻底告别了手工调试平台的历史,气浮支撑平台物理仿真一举跃进世界领先水平。”李跃华表示。后续,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将不断迭代发展大型超平支撑平台技术和低微重力模拟仿真技术,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来源:天津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疯民

金城观丨“探秘”祖国最西边的航天科研院所

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兰州作为我国一直以来的科技工业的战略高地,祖国最西边的航天科研院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10研究所(以下简称510所)就坐落于此。该所研制生产的航天压力容器、空间电子仪器、原子频标等上百种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从东方红一号到最近发射的100多颗卫星、“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导弹武器上,始终保持着一次飞行成功率100%的记录,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科研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保驾护航1962年,肩负“发展中国真空科学技术”的国家使命,510所的前身——兰州物理研究所应运而生,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系统,以真空科学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为主攻方向。1968年,在我国大力发展人造卫星的关键时期,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基于真空技术在航天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独到的科研优势,510所正式归入航天序列,研究所从此成为发展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核心力量。“一进入航天序列,我们就迎来了艰巨的任务,针对东方红一号需求,我们所的科研人员通过攻关,率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直径1米的超高真空空间环境模拟设备KM-1。与此同时,又研制成功多种类型的环模设备,包括直径3.6米的KM-3、7米的KM-4,以及我国第一台航天员模拟训练舱,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510所所长王小军告诉记者。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510所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创新项目。王小军告诉记者,依托深厚的技术实力,研究所承担了973、863、探索一代、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等数百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成果,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8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800余项。制定了国家及行业标准350多项。开发出了空间电推进系统、空间探测载荷、空间高性能原子钟、星船仪器仪表、空间斯特林制冷机、热控材料、贮箱气瓶、二次电源等数十种关键产品,为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产品多次打破国际技术垄断2017年4月12日,510所研制的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搭载实践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电推进产品正式装备应用的“中国第一”,标志着中国卫星动力技术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同时也打破了美俄对该种技术的垄断。多种规格的电推进系统产品已开始在通信卫星平台、高轨遥感平台以及微小卫星上获得广泛应用。目前,510所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开展离子电推进和霍尔电推进在轨点火验证和应用的单位。王小军告诉记者,除了成功研制电推进系统之外,510所持续开展关键通用产品开发研制和升级换代,是我国宇航和防务领域多种专业产品的著名制造单位。其中不少产品都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比如该所研制的铷原子钟物理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北斗导航星座、遥感、防务等领域的产品需求。铯原子钟成功实现了应用,为我国独立自主的时频系统核心产品国产化奠定了基础。卫星燃料贮箱、二次电源、仪器仪表以及光学、热控、润滑等表面工程产品,技术先进、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我国发射的各类星、船任务,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工程任务的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510所还聚焦新时期航天发展战略要求,把空间环境及效应探测类载荷研究列为另一重大发展方向,聚焦“空间电场、磁场、重力场和环境效应”领域,依托深厚的物理学底蕴和测量科学、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优势,先后研制成功电场仪、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磁力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等新型载荷,空间质谱计、月尘测量仪、月壤封装装置等一批载荷产品实现型号应用,同时承担了火星探测、地震监测、重力场测量等重大工程主载荷任务,已经成为探测空间科学、研制空间探测载荷的重要力量。神舟、天宫、嫦娥、北斗……他们的付出助中国航天飞向新高度航天科技是一门高精尖的学科,每一个航天器的成功发射和运行都凝结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这其中的辛苦更是不为人知,记者在这里就为大家讲几个小故事,让读者一探究竟。科研人员最怕接到北京电话2011年我国航天界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的两次成功对接,使我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三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510所在此次任务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记者当年也是首次采访到该所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了解到了他们工作中点点滴滴。时任510所载人航天机械与电子技术研究室工程师马动涛是一名35岁的主管设计师,他主要负责的是飞行器的编码设备。由于以前的神舟系列飞船没有该项设备,国外飞船上也没有。马动涛作为该设备研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依据分系统功能需求,2005年时提出了载人飞船编码指令设备概念,作为该套设备主管设计师,承担了从概念设计到正样交付的全部过程。编码设备这是飞船新增设备,除了实现了人机交互功能之外,还与飞船其它重要分系统有互联接口,对可靠性要求高。为保证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马动涛进行了大量的设计优化工作,并对设计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工作。“研制编码设备的时候我的孩子刚刚出生,但是我天天都在实验室,那时候我们的工作时间就是‘724’,就是说一周7天,每天24小时工作。其实心里也是很想小孩的,但是一天没有完成任务一天放不下心。等设备研制成功后我的孩子已经5岁了,错过了他的整个成长过程,对家里也照顾不够,我心里很愧疚。”马动涛当时对记者说。“其实我们最怕的不是科研难题,而是接到北京来的电话。”马东涛当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説,“因为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就说明,我们研制的设备很可能出了问题,我们要立刻赶到北京去对这台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找到问题解决它,同时,还要检查以前的设备和以后的设备是否会出现此列问题。并要反复做试验来验证,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再次出现问题。”在众多人的印象中,科研团队主要以男性为主,尤其是航天科技。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机械与电子技术研究室中却有一支专门由6位女性组成的科研小组——软件组。当年接到任务时她们中最大的是年龄35岁,最小的只有24岁。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她们的组长许珩。身材娇小,性格开朗是记者当时见到许珩时的第一印象。她的同事告诉记者,别看许珩个头小小的,但是她蕴含着“大能量”。她的工作量不比任何一个男性科研人员小,而且当时她的丈夫作为援疆博士后远在新疆,因此在工作之余许珩还要照顾那时刚刚5岁的小孩。由于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属于载人二期工程,在制作要求和研制特点是都有别于之前的飞船。因此必须在研制中配备热仿真、力学仿真、电路仿真等多种工具软件,在结构设计及力学设计中应用软件建模、有限元分析等计算机仿真方法进行设计校核,并用试验的方法予以验证。这些软件都是由许珩所在的软件组承担。但是当时组内除了她承担过一期工程的软件制作之外,其他的5个人都是新手,而且由她负责编写最大的DSP软件是以前从来做过的,因此她压力很大。经常工作到很晚,躺到床上却睡不着觉,脑子里面全部想的是软件制作。“软件编写其实是很繁琐的工作,而且要配合其他分系统的变动,往往是一个软件刚刚做好,相对应的分系统出现了变化,这个软件就要重做。而且时间有比较紧迫,因此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有的时候也掉过眼泪,也对领导发过脾气。但是过了就过了,工作还是要好好干,因为我们的东西绝对不能出错。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小孩和父母,因为从神五是我就因为工作经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孩子在3岁以前我基本上都很少见到,全部靠父母照顾。”当年接受采访时许珩说这些话时很轻松,但是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她的辛苦。无独有偶,许珩最怕的也是接到北京的电话,2011年接受采访时她给记者讲了一件事,那年中秋节的时候她接到了北京航天基地一个同事的短信,许珩当时心里七上八下,担心自己的软件又出了什么问题,结果看了内容之后知道是一条节日祝福短信才放了心。面对技术难度,始终选择“Hard”模式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实施,我国深空探测迈出崭新的一步。24日,作为火星环绕器的主载荷之一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成功开机,获得了火星粒子环境的第一帧数据,数据格式正确,标志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已经正式开始工作,它在火星探测器的13个科学载荷中率先开机,也是在“奔火”期间唯一长时间开机的科学载荷。该产品由510所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两家单位联合研制,回顾产品研制历程,510所的科研人员付出了不小的努力。王润福清楚得记得,2016年4月26日,在北京火星探测任务科学有效载荷工程研制启动大会上,最终明确了由510所承担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的工程研制任务,是两器有效载荷分系统13个科学载荷中最晚明确任务的单位。任务明确后,510所科研人员倍感上级领导给予的充分信任,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重大,迅速组织建立了项目技术和管理团队,确定了“联合研制、合作共赢、共同攻关、知识共享”的研制思路,该所项目团队先后走访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等国内在能量粒子探测领域的优势单位,经过多轮的技术交流与沟通,最终确定了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组成研制团队,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同一理想、同一目标,双方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在510所的协调组织下,双方团队现场办公,共同学习了航天产品设计标准规范及禁限用工艺标准,对照相关标准,开展物理仿真和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了两家单位的各自优势,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在短时间内孵化出了工程应用的新产品,为后续项目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510所王鹢研究员说,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受限于工程指标的苛刻约束,必须采用单个探测器系统对质子、电子、α粒子和重离子进行复合探测,并进行粒子能量测量和种类鉴别,该方案是国内首次采用的集成探测方案,技术难度和实践风险非常大。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产品主管设计师胡向宇吃住在实验室,带领团队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物理探测方案设计和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的读出电子学电路设计、探测器架构设计、高精度低噪电源、电子学刻度等多项技术难点,为产品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探测器需要保证质子、电子、α粒子等带电粒子有效进入探测器,而又必须阻挡空间环境中的光线进入探测器内部,就必须在探测器的入射口安装一片厚度仅为2微米的金属挡光片。就是这样一片金属箔片安装的常规工作,在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的研制中确不简单。薄如蝉翼已让众人惊叹,而面对比蝉翼还要薄100倍的金属箔片,让“轻轻拿起”这样简单的操作都变得无法实现。“太薄了,根本没办法操作呀”、“力学试验不会破损吗?”面对这些质疑,并没有吓倒“特别能啃硬骨头”的科研人员,在完全没有前期经验可供借鉴的基础上,510所工艺人员严把材料选择、工艺策划、工艺验证等各环节要求,围绕金属箔片的“夹持”、“裁剪”、“定模”、“固定”等各环节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研究工作,历时3个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微米级金属箔片无损安装,为如期实现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而这只是在研制历程中510所科研人员攻克的众多技术难题之一。2019年1月30日,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在北京中科院空间中心通过了正样产品的验收评审会和数据包审查,标志着510所承研的能量粒子分析仪是火星两器有效载荷分系统第一个完成研制交付的载荷单机产品!这对一个全新的科学载荷来讲,仅用两年半时间即完成了方案到正样产品的全流程,创造了“最后一个承接、第一个交付”的奇迹。 每当回忆至此,510所所长助理杨晓林都为这支团队倍感骄傲自豪,他说,现在回想起来,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项目团队艰辛付出的故事,更是我们每个成员的心灵财富。经过研制团队为期五年不懈顽强的努力,刻苦攻关,一项又一项技术难点被逐一突破,我们的产品愈加性能优异,稳定可靠。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理图由510所提供

开拓者

最新!6家单位接收考研调剂的信息,其中还有很牛的航天研究院!

1. 北京化工研究院接收调剂专业1.化学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为化学工程、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业催化、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工程等均可)2.材料科学与工程2. 武汉体育学院接收调剂专业工商管理 名额:7;新闻传播学(学硕) 名额:13;新闻与传播(专硕) 名额:12;心理学(学硕) 名额:12;应用心理(专硕) 名额:11;特种医学 名额:12;艺术硕士(舞蹈方向) 名额:103.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709所)接受调剂专业: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数学专业4. 华南师范大学接收调剂专业:光学5.航天772所接收调剂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调剂对象:一志愿报考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本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考生;6. 浙江农林大学接收调剂专业:兽医学、动物性、畜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