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享誉海内外。求学北大是很多学子的梦想,有的考生通过高考考入北大,有的考生通过考研考入北大,也有不少人通过考博考入北大。据悉,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19年共招收研究生148名。1952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1200余人。目前,北京大学共有4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70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有8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61个涵盖在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另有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还有2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共授予18209人博士学位,77106人硕士学位。近些年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近些年每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2000多人。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北京大学不一起公布全校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因此大家并不清楚具体的数字。只能从新闻报道中得知201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应报到新生共计9675人,其中硕士生6896人,博士生2779人;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地区)9034人,以及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641名国际学生。那么北京大学2020年的招生数据又是多少呢?学术之路观察到2020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公示了最后一批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因此我们就可以手动计算具体的招生人数了。以下为各个学院的招生数据,由于系人工一一核对计算,工作量巨大,难免有误或遗漏,还望见谅。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联合培养):1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3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3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少干计划):1名博士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6名博士研究生政府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新媒体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9名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8名博士研究生历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管理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工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7名博士研究生人口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法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2名博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8名博士研究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8名博士研究生数学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6名博士研究生物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未查到,47人参加复试,2019年录取21人,复试人数为32人,因此我们假定2020年录取人数为28人。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2名博士研究生经济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7名博士研究生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020年博士招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0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0名博士研究生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4名博士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名博士研究生艺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现代农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名博士研究生分子医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申请-考核制):46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2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2020年拟录取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名单:1097名直博生经统计,以上学院共计录取2093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招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院的招生人数(不含直博生)分别为:基础医学院:46名博士研究生药学院:47名博士研究生公共卫生学院:37名博士研究生护理学院:8名博士研究生医学人文学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医院):69名博士研究生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53名博士研究生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医院):57名博士研究生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36名博士研究生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15名博士研究生临床肿瘤学院(肿瘤医院):34名博士研究生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深圳医院):4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院(解放军医院):名2博士研究生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北京回龙观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医学院(西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经统计,共计426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有109人直博生。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含港澳台、留学生)共计360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临硕转博名单共161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择优攻博名单共41人,即共562人。综上,北京大学2020年至少录取了2093+535=2628名博士研究生。
观看网络直播或者短视频,能有什么收获呢?互联网时代,已经彻底地融入到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之中。包括刚刚所提到的直播或者短视频,同样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不过如果观看视频,能提升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视频绝对能够称得上是好视频。而制造这种视频或者直播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位制造这种类似视频或者直播的人才,而且还是一位国内顶尖的学霸。今天介绍的这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网红,杨慧琴,无论是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都有着大量的粉丝。虽然拥有着一般的网红才有的精致美颜以及玲珑的身材,不过杨慧琴却并非是因为这些外在的条件走红,而是因为她的学历。高考时与最顶尖的大学失之交臂,进入到了211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学习。有过在北京求学的同学都知道,虽然北京交通大学只是211大学,不过相较于一般的985高校,录取分数差的并不是很多。2010年,因为身体带着疾病,高考中的四川姑娘杨慧琴高考失利,与学生时代立志要读的北京大学失之交臂。不过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最终在2014年本科毕业之后,杨慧琴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的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可以说,虽然命运在高考的时候和杨慧琴开了一个玩笑,不过这位小时候有点调皮任性、不过进入中学之后一直都是学霸的美丽姑娘,还是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理想中高校——北京大学的博士。目前杨慧琴依旧博士在读,并且读了国外顶尖高校的联合博士学位。她没过多久就会和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观众、群体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无论是关于考研、英语还是留学生在国外应当注意的事项,在视频或者直播中自称为“慧琴学姐”的杨慧琴,都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广大的学生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秘诀。青少年的生活的确是需要以学习为主,不过如果真的是看关于学习的视频或者直播,比如杨慧琴所建造的,那么完全是值得鼓励的!另外一方面,从北大美女博士、超级学霸杨慧琴的经历中,广大的学生们也要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感受杨慧琴每天分享的美好生活时,同时也要多多了解学习技巧。毕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为个人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来!
清华北大的学生被认为是我国智商最高的一批人,他们学习能力强,考试成绩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经常被视为学习的榜样。所以在网络上看到清华北大学生分享的学习经验以及方法,都会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在各个媒体平台上,有一位北大的女博士,就会经常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体验,帮忙学生解决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让许多学生都受益匪浅。由于这位女博士又有着比较好的容貌,又是一个学霸,所以被学生们称为北大最美的博士。这位女博士的名字叫杨慧琴,相信很多网友都听说过她的名字。她在全网拥有超过300万的粉丝,而且基本都是以学生和家长为主。杨慧琴的经验帮忙过很多人,让很多学生走出迷茫,更有动力学习。杨慧琴是一位有正能量的美女博士,与一般的网红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杨慧琴的求学经历,可以说是非常的励志。她是来自于四川的山区,而且还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条件方面是处于劣势,父母还经常因为她的学习成绩而吵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杨慧琴依然很乐观,这种精神也是值得现在的学生学习。在高中阶段,她就把自己的目标设为北大。没有想到的是,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杨慧琴得了一场病,错过最后的复习时间,身体还没有恢复就参加高考,最后的高考成绩只有607分,与北京大学失之交臂。不过,她依然报考北京的学校,最后被北京交通大学录取。在北京交通大学读本科期间,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专业前列,在大三时间,她修读了管理学,最终拿到双学位毕业生证。在大四阶段,杨慧琴终于拿到北京大学研究生的保送资格,最终踏进北大的校园,成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她还获得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而且她还获得过英国牛津大学交流项目的未来领袖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获得这么多的奖项,说明杨慧琴还是很有实力,起码不是混日子的那种学生。如今杨慧琴在各个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的账号,每周都会发布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视频。相比于其他的网红,这位美女博士传播的知识更有用,对学生的帮助更大,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不过,这位北大最美博士,也引来一些网友的质疑。比如多网友都说她整天录视频,参加节目,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学生整天看她的视频,还能够有时间学习吗?这些都是网友们的疑问点。笔者觉得文科类博士的科研,还是相对容易。而且她每周就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录视频,还有助手帮忙,在这方面所用的时间并不算多。在娱乐化的网络当中,能够注入新鲜的血液,然后给学生传播有用的知识,还是值得支持。广大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硕士生也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博士生相对来说还是香饽饽,找工作很好找。小编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楼主是北大的一名博士生,毕业后晒出高校老师的年收入后令网友们非常羡慕。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这位楼主是北方人,家庭没有什么背景,北大博士毕业后收到了两份工作邀请。其中一份工作是去一个985大学当大学里的老师。基本代课工资加上课题等一些奖金每年到手能有20万。还有一个选择是一个省的选调生,博士过去是副县长的级别,两年后级别会上升。楼主目前很纠结不知道该选哪个好,一旦选错了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一生,于是就在网上求助网友。有的网友给楼主支招,如果楼主想走学术这条路,就去大学里当老师,安安稳稳的有个比较稳定的收入,以后升为教授还能带学生研究课题,所有收入加起来也不少了,像很多大学里的教授做的好的一年到手都得几百万了。还有的网友非常羡慕楼主现在达到的成绩,直夸楼主的智商高。但是随即表示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法回答,毕竟很多人都达不到楼主目前达到的高度。这两条路截然不同,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自己没到那个层次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小编觉得能进到985高校当老师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工作,大学老师没有太多的升学压力,假期还多,福利待遇都比很多行业要好得多。放假的时候还可以辅导学生,算下来一年也得有30万的收入了。不过博士刚毕业参加工作才只有20万的收入确实不算高,因为小编身边一些985研究生毕业做互联网的轻轻松松就能拿到这样的年薪。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质疑仅仅是北大毕业而没有海外留学经验就被985大学聘用了,有点不可思议。小编觉得可能是楼主比较的优秀所以就直接被聘用了,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对于第二份工作,如果自己情商一般,家里还没有啥背景,还是不要优先考虑了。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自北大1898年创办至今,早已度过了风雨百年,一路发展、创造辉煌,令人慨叹不已。身为我国名校的门面招牌之一,北大底蕴深厚、实力强劲,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不知是多少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学府。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曾展出这样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对北大具有重大意义——一张编号为001的博士证书。001,意味着这张证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签发的第一张证书,它的主人叫做张筑生,也是从北大走出的第一位博士。张筑生1940年出生于贵州,1978年考进北京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3年拿到了北京大学的第一张博士证书。这个时刻,实在是意义非凡。毕业之后,张筑生选择留在北大任教,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一名教授。在那个年代,高材生的数量还相当稀少,能够拿到北大博士学位并且任教于北大,在常人看来已经相当厉害,不可估量的辉煌前途就摆在眼前。张筑生教授也的确有着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创造才能。早在他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就曾经把著名数学家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干掉”了,引起不小的轰动。而他的学术研究也一直走在学科前沿,并且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和文学造诣,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深奥晦涩的数学内涵。因此,有许多学生都非常崇拜他。但张筑生似乎却并不在意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而是甘于潜心从事最最基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他一生清贫,勤勤恳恳奋斗在岗位上,最后却连博导都未能评上。很多人都叹息,张筑生的一生,似乎都在做着“傻事”。【“吃力不讨好”,依然接下编写教材任务】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想要取得更高成就、得到晋升,就必须有过硬的科研成果。因此,大学教授的主业大都是由教学和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而张筑生却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课题研究,接下了当时编写教材的任务。编写教材,难度不小,却并不能算入所谓的科研成果之中。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非常“吃里又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张筑生却完全不在意,而是放下手头学术课题,白天教学、晚上整理书稿和讲义,花费整整五年时间、倾注大量心血,于是有了《数学分析新讲》三册的问世。随后,张筑生还编写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微分拓扑讲义》教材,都倾注了大量时间精力。编写教材,无论讲得多好,都不算学术成果。能够这样用心投入地编写教材,是非常非常难得的。而这套书也被众多名教授予以高度好评,至今还是数学系的首选教材之一。【查出鼻咽癌,却依旧担任中国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接着,张筑生又干了一件人们眼中的“大傻事”。早在1990年就已经被查出患有鼻咽癌的张筑生,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理想。他要接受十分痛苦的放疗,并且长达数十年;癌症病变转移到了肝部,同时还患有严重结肠炎。而张筑生却依然接下了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的主教练的工作,并且一干就是五年。说他太傻,是因为这项工作难度高、强度大,不仅累还非常艰苦;付出无数,到头来还算不上学术科研,甚至连教学工作量都不包含在内。但他却依然全心全意地担任好主教练之职,甚至差点将命都搭进去。张筑生教授拖着病体,却带领数学奥赛国家队接连斩获五届总分第一,赢得学生们由衷的崇敬和佩服。在身体状况很糟糕的情况下,他还能够每年拿出几十道奥数级别的新题给学生训练,甚至为学生培训讲到口腔溃疡、唾腺损坏,严重时每天只能吃些流食。拖着半身癌细胞,张筑生创造了一个奇迹,也成为学生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为教师开课长达八年,分文不取】此外,张筑生还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办“数学教师研讨班”,为老师们授课教学一讲就是八年,并且一开始分文不取、不计报酬,直到后来才拿一些授课费。整整八年,左手残疾的张筑生,就单手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路上,风雨无阻地坚持授课。他面容清瘦,衣着简朴,完全看不出一丝“北大名教授”的样子。许多人都难受得看不下去,劝他“不要这么拼”,领导想让他全休养病,他不同意。张筑生说,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忘掉痛苦,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在思考中享受快乐。而他,也的确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所热爱的数学事业,一直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2002年2月6日,张筑生与世长辞。北大校园网上贴满了对张筑生教授的悼念,无数学生痛哭流涕。《光明日报》更是出了一期张筑生教授为头版头条的报刊,赞扬他的学术天分和才能堪称楷模、在基础教学上的无私情怀令人敬佩。一辈子不争成果、争头衔,不计回报地为教育真心付出,心中永远只装着数学工作与自己的学生们。张筑生教授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与怀念。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还是得感叹一下,提升学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咱们国内,学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就算不是为了在社会上的些许方便,单纯为了自己,提升学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能够让你接触到更多你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和人。前段时间小编在论坛看到这么个帖子:北大博士被985大学录用当老师,晒出自己当老师的收入后,网友表示:羡慕!这个网友是一个北方人,是刚刚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家里虽然是普通工人,但是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拿下了这个高学历。现在这个网友手里有两份offer,他自己有点犹豫,于是发到了网上准备让大家集思广益一下。其中,一份是985大学当老师,每年大概能拿到20万,还有各种奖金;另一份工作是去南方一个省当选调生,两年后直接晋升副县长,是级别的提升。网友们看到这个帖子之后,纷纷表示羡慕了。很多网友其实还是偏向于当老师这份工作的,首先他的专业非常吃香,是经济系,也是这个学校的强势专业。再加上每年20万以上的薪水其实已经不低了,而且当老师有寒暑假平时也很轻松,也有时间自己做点别的赚赚外快。而进入事业编制,对自己的要求要非常严格,而且免不了各种应酬,家里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光靠自己在官场上还是很辛苦的。很多网友表示,在大学当老师,努努力评上职称,以后可以当教授。等到那个级别以后的待遇只会变得更好,而且是985大学的老师,社会地位也不会低。小编认为,老师这个职业,只要你有责任心,还是非常好的职业。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件事还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朱晨旭:不惧失败,无畏前行朱晨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12级博士生,导师伊成器教授。主要从事DNA碱基修饰以及表观遗传学研究。在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 Stem Cell、PNAS以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文章,曾获得“吴瑞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奖励。2017年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Ludwig癌症研究所从事单细胞基因组学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流水在碰到底处时才会释放活力——歌德从2012年来到北大加入伊成器老师实验室开始到2017年毕业,五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很快就过去了。非常荣幸能在博士期间获得校长奖学金资助。校长奖学金不仅资助力度非常大,更是一种激励和肯定。在校长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我发现周围的同学们都如此优秀谦和。我不仅为能获得校长奖学金资助而感到幸运,更为能够和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进步而感到幸运。从兴趣到兴趣,珍惜每一次失败绝大部分同学选择读博都是始于兴趣。但是真正进入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后,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很快就对这种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感到疲惫,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兴趣和选择。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在刚开始对于一个学科感兴趣,是因为被这门科学的精彩所吸引,但兴趣很快便会被繁琐枯燥的日常科研工作所磨灭。后来我终于意识到正是通过不断完善这些繁琐枯燥的一点一滴,才能重构还原出整个画面的精妙,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对于自己所研究领域全局认识的过程。只有有了全局观,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处在什么阶段、需要做什么,才能更加明白自己所做的工作并不枯燥,而是给这座精彩的科学大楼添砖加瓦。这时,我们便能重新找回自己对所学学科的兴趣。不同于最开始时那种简单的被吸引的兴趣,这是一种带着自己理解更加深入的、不会被改变的兴趣。科研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倘若一直没有突破则很容易磨灭自信心和成就感。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久久不能解决、课题一直难有进展的情况,自己也会很焦虑。这可能是因为遇到的问题过于复杂,那么不妨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每当解决了一个小问题时就给自己一点鼓励。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回自信,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同时也突破了课题的瓶颈。因此,科研工作中,除了要有全局观,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到基础的小问题上来。科研作为一个探索性过程绝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会遇到非常多的挫折。在开始一个新实验时,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帮助你,所以调研完可能出现的问题后就大胆开始吧!不需要期待第一次就成功,只需要期待每次实验后都能告诉自己“至少这个细节是重要的”、“至少排除了这条错误的路线”。流水在碰到底处时才会释放活力,探索的过程正是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因此,珍惜每一次失败,在掌握了足够多的细节后实验就会成功,在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后课题就能推进下去。吴瑞研讨会上与导师伊成器教授合影在交流中超越自己学科齐全、注重学科交叉、鼓励合作交流是北大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拿生命科学领域来说,包含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在内的多种机制体系将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容易从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帮助。除此之外,学校和学院也非常鼓励和支持我们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并在这种高效合作中取得创新与突破。我所在的实验室主要对于核酸修饰感兴趣。我们在研究一种DNA损失修复蛋白时,发现这个蛋白会以一种化学上“不合理”的方式来结合底物,虽然我们有很多实验的证据证明这种相互作用是确实存在的,但是我们没有合理的机制来解释这个现象。化学学院高毅勤老师课题组通过计算化学的技术手段发现了这种化学上“非正常”的现象实际上是酶通过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来最优化发挥其功能的表现,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机理来拓展人们对于DNA修饰蛋白机理的理解。另一个例子是我们在检测一种特定表观遗传学修饰时发现了一种显著优于传统解决方案的方法,但是我们缺乏将其应用到重要生物学体系的经验。通过与BIOPIC汤富酬老师课题组的高效合作,结合我们实验室的化学生物学优势以及汤老师实验室的单细胞基因组学优势,我们成功地开发出了实用的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体系中,解析了这种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这一重要生物学过程中的精细谱图。通过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我们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更在互相学习中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创新能力。学院和研究生院经常组织多种研究生学术活动,如交叉学科论坛、学术周活动、两岸三地生命科学文化节等:研究生需要通过口头报告、墙报展示等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些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热烈讨论,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这种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新颖的独立科研思维,提升了创新科研水平。另一方面,科研是一项需要灵感的工作,因此取得科研成果并不在于学生在实验室待多长时间,而在于学生有多少时间花在思考科研问题上。学校、学院和导师还给予了我们充分自主的科研环境,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与节奏,自主灵活地安排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导师和学院再给我们必要的指导。无数次我都是在去食堂的路上或是刷牙的时候突然想到解决课题阻碍的方法,思考成熟后再和导师讨论。这种氛围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创新的自由空间,也充分培养了我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科研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去感受这个常新的世界。在北大读博士又是尤其幸运的,北大提供的优越的资源和环境让我可以努力发展自己,在这里培养的科学视野和能力也让我坚定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好燕园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充分培养和发展自己,再以累累硕果回报母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与答辩委员会合影(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可能当上博士是和成为科学家一样的梦想,也确实是,在如今发展这么迅速的社会,作为博士还是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的,就比如一个普通大学的博士生都是可以找到非常的好的工作,相比起研究生来说,真的是自由了许多,可大家真的了解博士工作安排的待遇吗?一起来看看吧。在论坛上就有这么一篇帖子,是一个北方博士生被985录用成老师的帖子,当大家看到这个博士的工资待遇时,众网友都直呼羡慕了。原来这个北大博士生在自己毕业后接连收到了两份不错的offer,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南方某省的选调生,另一个是某知名985大学的老师,这个北方博士就非常纠结了,因为他是一个北方人,家庭情况也就是属于一个普通水平,如果自己去985大学当老师可以拿到每年20万的工资和各种立项基金,但是去南方当选调生以后发展应该也会不错,这可让这个网友犯了难了。但网友却也非常的疑惑,现在如今的985大学的老师博士生毕业就可以去了吗?以前不是应该最少也得有留学经验的才可以嘛,如今能有这个好机会,觉得这个网友应该把握住,况且大学的老师福利待遇好,年薪肯定不止20万,还有还有寒暑假,幸福指数肯定很高。其他网友也纷纷表示,如果自己没有什么可靠的家庭背景,那么当官是很难的,恐怕一辈子就只能碌碌无为了,而且当官是很考验情商的,也有网友表示,其实还是要看这个博士想要干什么了,喜欢学术就去大学当老师,想当官就去南方当选调生,但更多的网友还是表现出了对这个博士生的羡慕之情,毕竟能够自己决定人生的人,都是非常棒。笔者认为,其实我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已经很优秀了,就看自己喜欢什么了,毕竟自己喜欢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艺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15日,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4月的艺术学系,最远可追溯到蔡元培先生创立的音乐传习所,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很强的学术性。学院下设四个教学机构:艺术学理论系、影视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并设有舞蹈团、民乐团和交响乐团等学生艺术团,以及汉画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和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学院现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双一流工程一流学科:艺术学理论。教育部四轮学科评估,艺术学理论获评A+,戏剧与影视学获评C+。2017届毕业生共33人:本科10人,硕士18人,博士5人。本科生10人。其中,女生9人。国内升学5人。升入本院3人,法学院1人,心理学院1人出国留学4人。主要去英国,其中3人升入世界排名前50高校。灵活就业1人。硕士18人。国内升学1人:升入本院1人。出国留学3人。协议就业7人。主要留北京:文体娱乐业4人,制造业、公共管理、金融各1人。灵活就业7人。博士5人。国内升学2人:北影1人,北师大1人。协议就业3人:教育2人(浙江传媒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科研1人。
现在虽然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博士生的人数依旧十分稀少。如果一个人能够读到博士那么基本上在工作方面基本上拥有了选择权,任何公司单位都会抢着要的。而一位北大的博士却说出了自己的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博士毕业于北大,家里是北方的普通家庭。最近他收到了两份offer。一份是去北京某个985院校去当老师,而且他所学的专业也是该学校的强势专业,加上学校也有一些科研上的经费和课题研究支持,基本年薪在刚入职的前几年就能够达到二十多万。而第二份则是南方某省的选调生,入职初期先担任科技的副县长工作两年就转为副处级干部。而因为这位博士之前一直在学校闷头读书搞科研,所以面对这两份诱人的简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其实让笔者来说,第一份offer还是比较适合他的因为能入985院校的机会十分难得,而且工作的氛围也与之前在博士时学习的氛围相差不多,是一个边挣钱边搞学术的好去处。虽然年薪和一些专业的研究生的年薪相差不多,但是学校的好处除了年薪比较丰厚外还有许多假期以及逢年过节的待遇也是非常好的。而第二份offer则需要情商很高的能力才可以的,竟要需要和许多人打交道需要强大的人际沟通能力。而且家里背景普通,情商方面锻炼的比较少所以说一般人想要做好这份工作还是很难的。其实选择什么工作看工资和待遇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方向是哪里。如果这位博士依旧想要进行学术研究那么高校老师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报答社会,那么选调生则是一条光辉大道,一切还都要遵循自己心里的意愿。大家对于这件事怎么看呢?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工作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一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