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公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202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接收了推免的硕士研究生26人,直博研究生13人。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就是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就是直接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为五年,达到毕业条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二者都是推免的研究生。不过,从生源学校来看,大部分都是本校学生,共计有34人,其中硕士22人,直博士12人。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中,只有1人来自校外,这位同学来自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其余的12人都是北京大学生源。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只有4人来自校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各1人,其余的22人也都全部来自北大本校。可以看出,外校生源要想推免进入北大中文系读研非常困难。从北大中文系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46人,接收硕士研究生推免人数23人,最后还有统考名额23人。
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公示:中文系2020年拟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共39人。其中硕士26人、直博生13人,来自6所高校。详情如下:拟接收39名推免生中,87%来自北大,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院系录取本校推免生比例(33%左右)。录取北大本校2020届推免生共34人。录取本系32人。录取元培1人;录取信科1人,本科专业是计算机,录取方向是汉语言文学直博。名单如下:附录:中文系本科生保研情况2016级本科生保研公示共84人。2020届已知保研中文系32人、法学院1人。2015级保研62人。2019届保研北大43人,保研中文系33人,法学院4人,教育学院3人,经院、数院?、新传各1人。其余19人去向未知。2014级保研79人。2018届国内升学54人,至少25人放弃了保研。继续留在北大深造45人:中文系31人,法学院6人,深圳3人……9人去清华大学、国科大、武大等。
北京大学法学院在5月13号的时候公布了考研录取名单,纵观整个考研成绩,发现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考生的毕业单位,我们发现考生毕业于各个学校的都有,有上交的,有川大的,还有石家庄学院的,有985、有211,还有普通的双非甚至二本。这也印证了一件事情,像清华北大这种学校反而不怎么看重学生出身,只要你能力出众,不管哪个学校毕业的都可以被录取。另一个细节是这些学生专业各不相同,大部分人都是跨专业的,有本科学计算机的,也有本科学经济的,还有本科学高分子材料的,甚至还有学侦查的。前面说到北京大学不看重考生出身,这一点这一个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成绩排名26的这位同学,本科毕业于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初试成绩401分,面试成绩82分,最终成绩80.74分,排名26名。和那些985大学不同,这个学校还是一个独立学院。经过查询发现,这个学校在之前是公办三本,2017年二本和三本合并之后,该学校开始在安徽二本招生。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位女同学她敢报北京大学,而且最终还被录取了,真的是非常厉害,在北京大学老师刁钻的面试下,她还能考一个这么高的分数说明真的很优秀。有很多同学包括我考研的时候报北京大学可能连想都没有想过。所以真心的佩服这位同学,不但初试成绩高,而且复试成绩也很高,最终从三本逆袭到了北京大学。她这一成绩要超过很多985大学的学生,比如有毕业于南开的、中南的、川大、上交的,面试都没有她发挥得好,很多985的学生都排到了80名以外。当然了,这个案例并不说鼓励大家都去报考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确实是很公平,但是报考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专业课非常难,分数要求也高,这些学生中分数最低的386。这位同学的逆袭有一定的偶然性,考生在报考学校时还是应该结合自身的能力,如果不是有足够的实力,还是稳妥一点好。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三本逆袭清华北大的例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幸存者偏差”,更多三本的同学报考清华北大最终是被刷掉了。
又是一年考研复试时,多少教研党在等待,在煎熬。今年对于考研生来说是个绝大的考验,战线奇长,成绩发布奇慢,复试方式却迟迟未定。看着扩招了,但国家线反而看涨,考研人数也史无前例的多,留给学生调剂的时间也大大缩水:说句实在话,大概除了今年的高三学生,没有比今年考研更惨的了。不过当你备受煎熬的时候,不要忘了,你永远不是一个人。看到今年竟然有人考这么高的分,400多分的大有人在。最近网上传出一个女生,从普通二本考上北大研究生:足够努力、足够自信、足够幸运。她本科读的那个学校,以前这个信息工种学院是三本招生,这几年才改二本的:以前是三本,现在是二本。今年有个很亲的亲戚家儿子也在教研,尽管非常时期复试一拖再拖,阵线拉得如此之长,也一直在积极准备复试。他信心满满,大有一战未果,二战再来的决心与勇气,还有打算今后可能继续读博的计划。真是勇气可嘉,这种年青人值得点赞。虽然这么说,但大家还是要知道考研的残酷性。前面这位韦同学可以看出她非常努力,即使进入了复试,身边竞争的对手都有可能是985,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一所三本院校的学生考研逆袭考上了北大法律硕士研究生?更有网友看到后直言:“太不可思议了”。从一所普遍的本科学校,尤其二本或三本大学考研到985高校有多难,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吧: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有人说5000人中也未必有一个人能考上。再难也总有人会坚定决心,拼尽全力逆袭成功。在今年北大法学院公布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复试成绩中,100多人中只有一名双非生,这名学生的学历还是三本院校(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独立院校,以前是三本招生,现在是二本招生),其他考生是985高校或211大学或重点大学读的本科,可见这波考研竞争组有多激烈。然而这位来自独立院校的女孩韦青青(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却能以初试成绩401分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复试流程、又以面试成绩82分,总成绩80.74分第26名的较好成绩考上了北大法律硕士,真真名符其实的“鱼跃龙门”。于是,她就这样成了今年考研中最大的、最幸运的黑马,令许多人羡慕不已,也佩服不已。还有前面说到的我那位亲戚,还是一所不错的211里读的本科,好不容易有了复试资格,却是擦线上的。一志愿无情淘汰,也在预料中。后调剂上了,也是不幸中的万幸。而这名独立院校高学费的本科生想要考的是国内顶尖高校北大的研究生,可想而知其要面对的压力有多大。这些压力中有来自同学的、她个人的,还有家庭的。一般的人可能就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填报。但韦同学决心已下,前方的路不管有多难,还是要去闯。韦青青同学首先是有这样的决心和实力,其实也完全克服了这些压力,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最终才考出了401分的高分。考研虽然很难,必须能战胜各式困难,各种诱惑,要足够地努力,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奋斗者的梦想。天赋不足,唯有来凑!上大学后,站在考研队伍里,不论你是211/985高校还是二本或二本院校,大家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样的起跑线,可能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强大、资源丰富,学习氛围更浓,校风或学风更浓,但努力拼搏是关键,尤其考研。而哪个坚定了目标,全力拼搏了就能考出优秀成绩,最终成功;而如果心态不稳,目标不坚定,就可能半途而废,过去陪考的——浩浩荡荡的400多万考研大军,才开考弃考的就有几十万。还有考研复试这一关也相当重要 ,其中套路也不浅。初试成绩第一名的都有可能被淘汰——去年那个初试成绩第一的,复试后清华就没考上。还年今年,像网上说的,兰大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初试前5名的学生,基本都觉得胜利在望,考研成功的消息就在路上,可惜复试成绩一出,分数过低并导致总分没能进入前5名而被无情淘汰;还有的考生,因自己是双非生,复试时直接不受待见或没注意到报考的学校有要求,不招“双非生”。事非经过不知难!考研真的太苦了,哪怕你有二战的决心与信心,还是希望一战能成功,至少能少耽误一年,也算对得起一年来的心血。
有个网友考了600多分,因为喜欢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录取,但是在亲戚看来:六百几十分就去读个汉语言?血亏阿!你读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就业的时候就不这么觉得了,随便一个二本宇宙机(计算机)都比你工资高,信不信随你。文科专业就这么不堪吗?一个北师大的王牌专业,竟然不如二本计算机专业?对此,“赢在高三”有话说: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以收入为衡量标准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就有一个好人生,这也许是多数人学习的一个目标,这个本来没有错,但是问题在于大家心目中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昨天问六年级的孩子一个问题,如果当老师一个月有5000元工资,一个月休息8天,去工地搬砖一个月8000元,一个月休息4天,你选哪个?孩子毫不犹豫地说选择当老师,他说当老师除了待遇不错,关键更有成就感,因为可以桃李满天下,当然最大的困难就是怕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我们学习,考大学,找工作,工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工资绝对不应该成为全部,自己喜欢更重要,尤其是当衣食无忧时,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这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北师大中国语言文学的毕业生,绝不比二本计算机专业差计算机专业,乘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东风,现在确实顺风顺水,在各个学校都算是热门专业,但是北师大的中国语言文学,又怎么能是二本计算机专业可比的?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六所直属大学之一,而且是师范类中仅有的2所985大学之一,可以说代表着师范类大学的最高水平,而中国语言文学又是北师大六大王牌专业之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的中国语言文学只有两所学校,一所是北京大学,一所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是“万金油专业”,可以在各行各业就业,尤其是在考公务员和教师编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作为师范类最高学府的王牌专业,北师大中国语言的毕业生去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就业并不难,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人才引进”,不需要和其他师范毕业生一起竞争,这种就是学校和专业带来的优势。而且这个专业,肯定会长盛不衰,至于计算机专业以后发展如何,那还真很难说。第三,35岁以后再比较,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答案近两年,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开始进入高中、社区,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虽然也有人会找到年薪一两百万的工作,但是那也是寥寥无几的,即便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能有二三十万年薪也算是不错的工作了,而北大清华的学生,却深圳当老师、去杭州进社区,也可以拿到这样的待遇,关键是工作环境和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至于二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不排除有优秀的学生通过考研或者专业能力特别强而获得很好的工作,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很多人在各种网络公司打工,待遇并不比当老师高,即便是前十年工资比老师高,但是10年以后呢?当老师或者进入体制,10年以后就逐渐稳定下来了,很多人已经事业有成,成了各个岗位的骨干或者领导了,福利待遇也都很不错。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已经被压榨干了,头发掉没了之后,一脚踢开了,这种“中年危机”,在体制内的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的。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拿北师大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和二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比较,都是不合适的,二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这位又美又强的杭州学军中学校友这样回答大家好,我叫方文,毕业于杭州学军中学,2020年通过强基计划,顺利进入北大学习。我的爱好是“不务正业”,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会。我的特长是“三分钟热度”,最近喜欢干的事是在天桥上吹冷风。其实在高一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要去“全宇宙最厉害的中文系”,也就是北大中文系学中文的想法。但在当时我并不知道中文系要学什么,只是因为我从小到大遇到的语文老师都很棒,尤其在学军中学教过我的周秋敏、张大千、张洪峰三位语文老师,在传授应试技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拓展我们的知识面。而我又恰巧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之美有很强的感受力,所以我就简简单单地形成了要学中文的志向。在之后的五六年中,因为强迫症和一点点完美主义,我会在学习这件事上走得更深一步,也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实现了曾经像是开玩笑一样的所谓“梦想”。来北大已经两个月了,日子过得很快,工作日的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和周末的京城闲逛、社团活动交织成了我的生活。北大强基作为强基计划的第一批学子,相信大家会有些好奇,国家到底会如何培养你们?2020年,北大古文字专业招收强基考生共28人,我们28个人在各自分属中文系的两个班级外还单独组成了一个强基班,有专门的强基班班主任与“班级福利”(公费购书)。大一是一个尝试与体验的窗口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专业必修课的压力较小,学校给了我们更多机会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也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参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现阶段内,我们还没有接触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强基计划的培养也以激发兴趣为主,相关课程内容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古文字专业和中文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等专业一样,有单独的培养方案。但是在必修课设置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古文字方向以文字学相关基础课程为主,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以文学理论相关课程为主。专业学习今年是强基计划招生的第一年,系里也很重视对我们的培养,提前为我们安排了一对二的学业导师,一般是中文系或者考古文博学院的知名教授,同时还配备有生活导师。有不少同学已经与自己的导师进行了愉快的线下交流,并且感觉十分良好。据强基班班主任透露,日后系里还会组织我们强基班学生集体去外地游学。当然,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各个院系开设的通选课与公选课,甚至想学物理、化学也没问题。(只要你能抢到……)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强基计划并不像一些考生和家长顾虑的那样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形成限制,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接触原来知之甚少的基础学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术研究的大门。其实,一开始报考强基计划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很忐忑。虽然北大中文系是我从初中以来就确立的目标,但古文字方向却是我从未了解过的领域。而在真正接触古文字相关的讲座课程之后,我发现其实甲骨文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样艰深晦涩。大多数甲骨文都很生动形象,让我们看了就会会心一笑,去研究考证一个字从古至今的演变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报考建议因为我是综合生走的北大强基,关于综合生的清北强基规划,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第一,综合成绩是一切的核心。各大高校的强基计划选拔机制并无本质区别,都需要学生凭借高考成绩入围,然后按照高考成绩的85%和校测(面试9%+笔试6%)成绩的15%重新计算综合,择优录取。高考成绩是你入围的关键!接下来说说校测,在清北强基校测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初审评级。按照今年的情况,报名清北强基的同学如果能获得A+,对于没有任何评级的同学来说,是具有碾压优势的,几乎很难通过高考裸分、校测分数扳回。而想获得评级,关键还在于自己的成绩排名!第二,了解评级,做好学业规划。大家有三种方式可以获得清北强基的评级,分别是高二暑期综合营、高三寒假营以及非常拔尖的综合成绩。要想参加清北暑期营,高二这年,尤其是高二下学期的大考成绩尤为重要!要想参加寒假营,高三上学期的大考成绩非常重要!针对浙江新高考地区,获A+评级,高三第一次选考成绩尤为关键!总而言之,学弟学妹们要想进清北,一定要好好学习,狠抓综合成绩和排名!有机构会强调多学习竞赛,拓展暑期营,可问题是,如果综合成绩上不去,你连入营的资格都没有!综上所述,希望大家一定要做好规划,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除了你,没有人可以对它负责。2021届高三高考首考在即,在此,我也祝愿所有考生摒弃杂念,斩断迷茫,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我在北大等你!版权说明:本文内容转载自腾讯大浙网“招省事”公众号。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本文为2012年孙绍振教授纪念吴小如教授的文章。)原载《南方周末》。近日读友人赠《学者吴小如》,54年前聆听吴先生的讲课种种印象不时涌上心头。在当时能让他这样一个讲师上中文系的讲台,可以说是某种历史的吊诡。初进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说讲师、副教授,就是不太知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闻专业去上课,一般讲师只能上上辅导课。当然,刚刚从保加利亚讲学归来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个例外。现代汉语本来是中文系大部分学生觉得最枯燥的,但是,朱德熙却以他原创的概括、缜密的推理和雄辩的逻辑获得爆棚效应,200人的课堂,去晚了就没有座位,只好靠在墙边暖气管上站着。何其芳先生那时是北大文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是郑振铎),与吴组缃先生先后开设《红楼梦》专题。吴先生得力于作家创作经验,对人生有深邃的洞察,对艺术有独到的分析,而何其芳先生颇有人道主义胸怀,不同意他把薛宝钗分析为“女曹操”,认为她不过是一种家族体制礼教意识的牺牲品,两人同样受到欢迎。一次,我在北大医院排队挂号,护士问前面一人姓名,听到四川口音很重“我叫何其芳”,不免多看几眼。然北大泰斗学富五车者众,善于讲授者寡,加之北大学生眼高,哪怕学术泰斗,讲授不得法,公然打瞌睡者有之,默默自习者有之,递纸条、画漫画者有之。古代汉语本来是魏建功先生开设,但公务繁忙,往往从课堂上被叫出去开会,且到比较关键地方,有茶壶煮饺子,学生替他着急的时候。此课后来改由王力先生开设,先生取西欧人学拉丁文之长,构造了中国古代汉语课程体系,举国传承至今。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我听过他的《汉语史》、《汉语诗律学》,但是,语调往往由高到低,余音袅袅,杳不可辩。且第二堂课往往花几分钟订正前堂之误,上午第五六节课要上到12点钟,每每拖课。调皮如我,遂将随身携带的搪瓷饭碗从阶梯教室的台阶上滚下,先生愕然问何事,答曰“饭碗肚子饿了”,先生乃恍然而笑。王瑶先生自然是公认的博闻强记、才华横溢,然一口山西腔,不知为何给人以口中含有热豆腐、口头赶不上思想之感。系主任杨晦教授德高望重,讲中国文艺思想史,出入经史、小学、钟鼎艺术,其广度深度非同小可,常有思想灵光,一语惊人,令人终生难忘。其批评郭绍虞新版《中国文学批评史》曰:用现实主义的原则去修改,还不如解放前那本有实实在在的资料。其批评巴金《家》、《春》、《秋》好在激情,然如“中学生作文”,如果把三部并成一部就好。但是,他讲了半学期,装着讲义的皮包还没有打开,学生也无法记笔记,两个多月过去了,还未讲到孔夫子,在学生的抗议下,不得不草草停课。宋元文学权威浦江清先生英年早逝,乃请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讲宋元戏曲,王先生舍长用短,以毛泽东《矛盾论》中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析《墙头马上》、《陈州放粮》,心高气傲的北大学生,保持着对客人的礼貌,纷纷抢占最后数排以便自由阅读。那是1958年“大跃进”、“拔白旗”的年代,大字报贴满了文史楼,从学术泰斗到吴小如这样的青年教师,无不被肆意丑化。就在这种情况下,小如先生为我们讲宋代诗文。当时怀着姑妄听之的心情走进课堂。吴先生的姿态,我至今还记得,双手笼在袖子里,眼睛不看学生,给人一种硬着头皮往下讲的感觉。然中气甚足,滔滔不绝,居然是听得下去,接下来几课,还颇感吸引力。我对朋友说,平心而论,这个讲师从学养到口才都相当不错。一些具体分析,显然和以艺术分析见长的林庚先生路数不同,然而明快、果断。至今仍然记得他对陆游晚年的诗的批评是,用写日记的方法写诗,以至出现了“洗脚上床真一快”这样的败笔。“大跃进”运动很快把课堂教学冲垮,下乡劳动有时长达一个月,课上不下去,后来干脆就停课了。我对吴先生印象也就停留在当年粗浅的层次上。彭庆生同学对他评价道:“先生口才不逊文才,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沁入学子心脾,20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学生中便有‘讲课最成功的吴小如’之说,故课堂常常人满为患。”庆生同学晚我一年毕业,可能系统听过吴先生的课,有权作全面评价,当然,不无偏爱,若论启人心智,和朱德熙先生那种俯视苏联汉学家、放眼世界语言学、深入浅出、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的大气魄相比,吴先生应该略逊一筹。不可忽略的是,庆生当年可归入全系攻读最为刻苦者之列,曾经以躲入冬日暂闭之洗澡间抄写刘大杰解放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而闻名。吴先生能得如此学生的如此评语,当有此生足矣之感。近日吴先生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虽然自谦为“教书匠”,但是,就是在当年,我还是感到了他学养深厚。阅读北大中文系所编先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感到极大的满足。毕业后不久才知道,这两本资料主要是吴先生执笔通稿的。然而意味深长的是,竟然是反右以后留校的一位“左派”告诉我的,他语重心长地警示:这两本资料,尤其是两汉卷,资料过详,原因是执笔者意在“多挣稿费”。这在当时,就给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当然,仅凭此二册,对于先生的学养,所知毕竟有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生耄耋之年,居然以“学术警察”形象出现于文坛,对于学界之虚浮硬伤,笔阵横扫,语言凌厉,锋芒毕露,不由得增加了我对先生的敬意。现在知道先生的学术著作凡数十种,仅其中《读书丛札》在香港北京两地出版,前辈学者周祖谟、吴组缃、林庚先生均给以高度评价。吴组缃先生认为“吴小如学识渊博,小学功夫与思辨能力兼优”,甚至有“无出其右者”之赞语,哥伦比亚大学权威教授夏志清曾言“凡治中文者当人手一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这位当了30年讲师的“讲师精”,被历史耽误了,人所共知;又有吴组缃、林庚先生推荐其直接提升为教授,应该顺理成章一路绿灯。但是,煌煌北大中文系,居然不能通过,差一点被慧眼识珠的中华书局引进。不可思议的是,吴先生没有走成,居然不是中文系的幡然悔悟,而是学术上颇为权威的历史系周一良和邓广铭教授“三顾茅庐”的“阻挠”,结果是小如先生成了历史系教授。对于这样的荒诞,中文系至今没有感到荒诞,而作为中文系的校友,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是,痛定思痛,我仍然逼出了一句话:这是耻辱。对这种耻辱的麻木,则是更大的耻辱。在这种耻辱感麻木的背后,我看到一种令人沉重的潜规则。回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系史,这样的潜规则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文系容不下沈从文,把他弄到历史博物馆去当讲解员,这还可以归咎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1957年驱逐了后来成为唐诗权威的傅璇琮,也可以用他当了右派来辩解。但是,杨天石在五五级当学生的时候,就以学养深厚著称,后来独立开创了蒋介石研究,自成一家,享誉海内外。当年他并不是右派,然而中文系就是不要他,他被分配到一个培养拖拉机手的短训班,后来靠刻苦治学,辗转多方,调入社科院近代史所。在他获得盛名之后,中文系有没有表现出任何回收的愿望呢?没有。钱理群是学生公推的最受欢迎的教授,可是在他盛年之际,就“按规定”退休了。然而,成立语文教学研究所,又挂上了他的大名。可是,有名无实,连开个作文研讨会都没有他的份。从这里,似乎可以归纳出一条定律:这些被驱逐的,本来是可以为北大中文系增光,为北大校徽增加含金量的,而留下的,能为北大争光的当然也许不在少数,但是,靠北大中文系这块牌子为自身增光,从而降低北大校徽含金量的也不在少数。更为不堪的是,还有一些为北大中文系丢丑的,如那些学术投机者。至于一些在学术上长期不下蛋的母鸡,却顺利地评上了教授,对于这些人,中文系倒是相当宽容的,从学术体制上说,这就叫做人才的逆向淘汰,打着神圣的旗号,遂使学术素质的整体退化不可避免。当然,北大中文系毕竟是北大中文系,选择学术良知的仍然不乏其人。最突出的就是系主任杨晦在1962年为吴小如讲话,盛赞他的贡献,其结果是到了1964年在党内遭到两星期的严厉批判。据知情人告,当时骨气奇高的杨先生一度产生跳楼的念头。1984年严家炎先生为系主任时,一度欲请吴先生回系。然吴先生出于对周一良、邓广铭先生的知遇之恩,婉言谢绝。这样的学术良知,不成潮流,相反,它显得多么微弱。半个世纪多来,幸存下来的学术泰斗先后谢世,北大中文系不但丧失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术上那种显赫的优势,而在许多方面呈现衰微的危机,北大中文系这块招牌的含金量已经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近年报刊上风传钱学森世纪之问,纷纭的讨论至今未能切中肯綮。其原因盖在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如果以吴小如先生为个案作细胞形态分析,则不难看出逆向淘汰的潜规则之所以不可阻挡,具有学术良知者,在行政体制中显得非常孤立,因而脆弱,明于此,也许能够把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切实地推进一步。这几年北大中文系当道者不乏从内地到港台反复宣扬“大学精神”,为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自豪者。但是,把“兼容并包”讲上一万遍,如果不与痛苦的历史经验教训相结合,在危机中还以先觉先知自慰自得,甚至还流露出优越感,其所云无异于欺人之谈,北大中文系沿着九斤老太的逻辑滑行并非绝对不可能。吴小如先生九十高寿,学生们想到了为之祝寿,北大中文系居然毫无感觉,这只能说明那些动不动拿蔡元培来夸夸其谈的人,其大学精神已经酣睡如泥。我作这篇文章,除了有意于把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加以深化之外,还有一种出于系友的奢望:把我的母系狠狠地摇醒。(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更多精彩阅读1、他是咱河北人!这对北大情侣为爱死守大半生,为祖国留下了无尽的文化宝藏!2、吃亏就是占便宜!北大校长毕业典礼上的一席话,点醒很多人
清末以来中国开始设立大学,细分专业和系,直到越来越多的人会把自己的专业和部门与未来的职业等同起来。例如,当你从计算机系毕业时,你将成为一名程序员;如果你从建筑系毕业,你将成为一名建筑师;如果你从音乐系毕业,你将成为音乐家等等,这是对我们认知的误解。有些人认为中文系的毕业生会成为作家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梦想将来成为作家的学生将申请中文系,然而却的现实与我们的认知正好相反。大多数著名作家不是中文系的如果你算一下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你会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学过汉语并成功毕业。例如,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最初学的是医学,但他觉得医学救不了中国人,于是他放下手术刀,拿起笔,创造了一代人。像他一样,有郭沫若和武侠写了很多作品,比如《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一代,金庸先生毕业于法学,而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写了《再别康桥》这样感人的诗,在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此外,冰心、张爱玲、余光中等著名作家都是外国文学系的毕业生,更何况,沈从文,巴金,叶圣陶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当然,这种误解不仅是对我们的误解,也是对许多早期作家的误解。例如,齐邦媛先生在晚年回忆说,他被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是因为他想成为一名作家,然而她的恩师朱光潜先生立即建议她转到外国文学系,朱光潜先生这样说:“学写作,毫无意义,纯粹浪费时间”。得到肯定答案后,老师继续问李健吾想不想当作家,点了点头,老师马上让他去外国的文学系。李健吾也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最终成为了未来一代的文学大师。老师是中国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他不是中文系的,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是大学里的常识从表面上看,中文系与文学密切相关,但他只研究文学。华文系不会培养自由易写、充满感性的作家,研究者们在学术上致力于理性而不是严谨的学习,而不是严谨的逻辑训练。这也是以波斯尼亚人为代表的学校成立中文系的基本宗旨。因此中文系实际上是一个更倾向于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学校系。中文系虽然可以让学生多学习文学理论和知识背景,但可以培养学生更严谨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他们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架内,使学生有时无法写出东西。同时,由于过度学习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写作变得过于深沉沉重,充满学术气息,就像阅读学术论文一样,内容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使普通人难以理解。此外,许多学术流派的教授们非常重视学术规范的思想,甚至排斥诸如写作等文学作品。就像过去的老派学者一样,他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是读得太多了,所以变得僵化了。因此在很多人,甚至是少数知名作家的心目中,中文系是培养满口“之乎者也”的专业。胡适先生曾感叹自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因为他像一个老学者一样读了太多的书,思想也太理性了,所以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永远不会有大的成就。中文系似乎是离文学的专业,但也是离文学创作最远的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许教授曾在课堂上公开表示:“本专业不培养任何作家,请有这种想法的同学马上转系”。上一代人之前,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力曾说过:“文学人才其实很难养成,但倘若说文学人才可以养成的话,最适合养成文学人才的专业应该是外国文学系,而并非中文系”。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学院中文系的教授,还是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家,都认为中文系根本培养不出作家。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作家,你最好去外国的文学系,开阔视野,展开想象力的翅膀,然后你可以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然后你会发现许多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衍生出很多创作灵感。中文系值得一读吗之前,我国中文系乃至文坛的人才储备水平还存在差距。老一辈的文学大师们还在苦苦支撑中国文学,而后继者却却从未出现过。一位名叫王云飞的江苏考生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并获得满分,为了给这篇作文打分,评卷小组甚至邀请了中文系多位教授进行评阅,然而王云飞使用的深度连有一些缺点。本文研究了古文教授在没有高三候选人的情况下,其一生中的积累情况,之前,国内文坛人才库薄弱。文学的积累要靠一生,而不可能也只能在大学几年内完成。然而随着快餐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文凭,而不是获得文凭之间的过程,这种功利性思维造成了当前中国中文系乃至文学界人才短缺的困境。其实,归根结底,中文系是否值得一读,是众说纷纭的问题,这取决于你个人的愿望。免责声明:如果文章内容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天内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内容。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和应用建议。
2018年考研初试已经落下帷幕,如今进入三月后,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肯定都是在等国家线。小水有幸参加了近几年的研究生考试,虽然是骨灰级的炮灰,但是亲临考场,对卷子的难易程度和近几年考研的变化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对于今年文学类国家线的预测,小水还是心中有数的。文学类考研国家线降分在三分之内!2018年文学类考研国家线精准预测,波动区间在三分内,最高与去年持平!小水参加了2018年研究生考试,得分并不理想。因为小水报考的是古代文学专业,因此在这里只讨论学硕,专硕不予讨论。但是对于今年国家线的估算心中还是有数的。相比于去年的国家线而言,今年文学类国家线最高与去年持平,最低会比去年下降三分,波动区间在三分内,具体的可以参照下图。文学类考研国家线降分在三分之内!一区国家线线是342到345之间波动,二区国家线比一区少十分,是332到335之间。这里最高的分数线和去年的国家线是一样的。单科线英语一一区线波动区间是50~53,政治则是和英语一样。而二区线比一区线低三分,波动区间是47~50。如果想知道小水为何给出这个结论,大家静下心来看看小水给的理由。理由一:公共课比去年要难,特别是英语一公共课两门是政治和英语。政治虽然大题被押中了很多,但是政治得分高的话必须是选择题做的足够好。很多人考完跟我吐槽政治的选择题多难,确实是,选择题小水做的也非常的差。政治新增了一些内容,特别是选择题很多小水都没见过,想必二战和三战的同学肯定也有这种疑问。这对应届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而再战的人就没那么幸运。文学类考研国家线降分在三分之内!比对去年的英语一,今年的英语比去年要难很多。不排除也有人英语一考到了八十多的高分,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而言,能考过线就是走运了。小水记得当初本科同学在考研的时候只求英语考到38分,而38分刚好就是当年工科的英语国家线。近三年的英语一难度似乎是逐步递增的趋势,因为小水复习一年又一年,考出来的英语一年比一年低。不是小水在退步,而是英语确实越来越难了。理由二:专业课难度增加,个别学校改革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2018年文学院中文学基础考及格的人数很少,很多人失败就失败在最后一门。而文学基础对于之前的考试而言更难、更灵活了。古籍所更是在15年开始将专业课二的作文改成了文史基础,考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第一次专业课改革的时候,很多人最后一门都考不及格,而近两年考题还在变化,难度也在增加。文学类考研国家线降分在三分之内!以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为例,以往情况下专业课只考古代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但是在2017年之后,加考了文学理论和现代汉语。这无疑增加了考试难度。像福建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还是考这两门,复试线已经飙升到了380+,不排除下一次考研专业课就会出现改革的情况。除此之外,很多学校专业课的考试内容或多或少的发生着变化,在变化的同时,也增加了难度。这样不仅要考察考生的知识深度和也考察考生的知识广度。跨学科的人才往往能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研究生。理由三:文学类国家线近几年变化不超过十分像其他专业类别的国家线一样,文学类国家线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涨幅变化。近十年文学类国家线连续两年内波动不会超过十分,最高分是350分,最低分345分。而355这样超高的国家线是在2011年之前,那时候是分三区的,所以不取这个数据。今年文学类国家线升高的概率很低,最多与去年持平。如果降低,也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改变。因为报考文学类的研究生今年也比去年多很多,降低三分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得到一区线是342~345分的结论。其他佐证:34所自划线国家线大都和去年持平34所自划线高校的考研国家线部分已经下达,从已知的数据看,国家线大都与去年国家线一样,甚至个别学校略有降低。拿北京大学来看,今年文学国家线是330分,单科线英语一和政治是50。而比较去年北大的分数,国家线还是330分,单科线英语和政治也是50,国家线没有改变。再举个栗子,复旦大学今年的文学复试线是345分,公共课单科线是55分。而2017年的文学复试线除了总分是350之外,其他不变。相比去年而言,复旦大学今年的复试线略有降低,降低幅度为五分。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文学类专业考研也是考的英语一和政治,这和我们统考生考的是一样的。虽然是自划线学校,国家线和他们的学校线是不同的,但是英语一和政治的单科线非常有参考价值。所以,今年文学国家线有可能降分的概率更大。如果文学类国家线真如小水所预测的那样,一区国家线降分在三分之内,那么你有机会进复试吗?
高考将至,越来越多的考生家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考后的志愿填报当中。高考的志愿填报向来都称为一次小高考。不管是学校还是专业的选择,都将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985、211、双一流乃至一本高校是每位学子们的梦想。但是能够达到这样层次的考生,总的说来还是少数。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是越来越难。放眼人才市场,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大学生且不乏大量的本科学生。如今的大学生都很辛苦,为了日后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纷纷投入了考研大军。对于那些名牌院校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保研还是考研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可如今2019年的高考就要到了,如果我们的分数不够那些名牌院校怎么办?不妨看看下面这几所考研“神校”,都还是二本招生。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位于山水茶都河南省信阳市,学校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院校之一。根据学校的本科生毕业报告数据显示,学校的考研成功率达到了17.7%。这样的比例对于一所二本院校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信阳师范学院目前设有本科专业81个,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是信阳师范学院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此外,学校在化学、经济学上也有着不错的实力。烟台大学烟台大学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学校的考研率达到了20.69%,也就是说学校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进入到研究生深造。烟台大学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优质的办学实力,和一段历史分不开。199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曾对口援建过烟台大学。不管是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还是计算机与科学、机械工程等专业,烟台大学都有着极强的办学实力。值得一提的是烟台大学对贫困学生建有完整的资助体系,这也让一些寒门学子,能够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聊城大学聊城大学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学校的考研率非常不错,达到了21.97%。聊城大学作为山东省属的重点大学,学校有着非常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如此悠久的办学历史,在二本院校中并不多见。或许正是因为较长的校史,使得聊城大学的学子能够学以致用。聊城大学最好的专业是化学专业,如果对化学有兴趣的二本考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所考研率达到21.97%的高校。青岛农业大学去过青岛的人都知道,青岛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来自于青岛的青岛农业大学同样有着美丽的校园风景。青岛农业大学目前有青岛、莱阳两个学区,设有本科专业77个。其中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园艺等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此外,青岛农业大学还有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考研率上,青岛农业大学达到了22.77%。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一、二本混招的高校,河南师范大学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劲。学校常年位于河南省高校排名前五的位置。83个本科专业,5万人的学生数量在二本高校中算得上是一所体量庞大的高校。河南师范大学目前拥有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在这一点上河南师范大学让不少高校都羡慕不已。河南师范大学在物理学、化学等专业上实力不俗,学校的考研率达到了23.66%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有着考研“神校”之称。学校的考研率高达25.73%。1/4的学生能够进入研究生队伍,遥遥领先于其它二本高校。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物理学、体育教育、历史学是曲阜师范大学的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想考研,来曲阜师范大学就对了。透过上面的数据,大家一定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这些被喻为考研“神校”的二本院校,多来自于山东。然而山东本地的学子想考入本科学习却是一件难事。在这只能说,山东不乏好学生也不乏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