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在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上,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发布《2019中国网络视频精品报告》。报告对目前的行业现状做了数据分析,其中提到:目前互联网用户持续增长,网络视频用户微幅下降。网络视频应用稳居第一,市场规模急剧膨胀,网络视频移动应用使用率位居第二。网民年长化趋势明显,学历整体偏低。网络视频内容付费收入比例大幅增加,付费用户规模大幅提升。在网大方面,上线的网络电影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16年2463部下降到2018年1526部。其中爱奇艺一家独大,以1018部的数量位居第一。单部网络电影预算陡涨,分账记录创新高。网综方面,网络综艺播出量稳步上升,网综投资已成热门,2018年投资规模达68亿。从题材来看,网综多样化趋势明显。网剧方面,原创和改编类型此消彼长,但总体来说产量减势趋缓。网剧播放头部效应凸显,爱优腾占比达94%,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短视频方面,市场呈现了爆炸性增长。短视频梯队明显,“头条系”遥遥领先。PGC短视频制作量少质优。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新闻传播学排行,北京大学处于B+档,仅供参考。新闻传播学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专业有:新闻与传播、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等,高考文理兼招。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这个专业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新兴学科,它与信息科学一文一理,覆盖了从信息传播内容到信息传播技术的完整体系,构成了当今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特别是令世人瞩目的大众传播领域,形成了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传播平台,平面媒体、广播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相互促进的专业学科群。目前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前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当然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也越来越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新媒体主要是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广告公司。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它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据数据统计,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就是说每年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在本轮参评高校中,全国新闻传播一级学科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17所,本次参评17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81所。新闻传播学科中位列A档的高校有8所,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为A+;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A;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为A-。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在此次评估中处于B+档。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公布。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排位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大家对此有何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外文系学生合影。一排(坐者)右二为资中筠,二排右八为文洁若。供图/受访者)1946-1952:“清华文学院”最后的辉光本刊记者/宋春丹发于2020.8.31总第962期《中国新闻周刊》1946年7月,西南联大停办,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复校。当时,工学院机械系一年级学生、清华政治系教授张奚若之子张文朴正因病休学在家,住在清华园新林院。休学期间,他在校园内旁听过两次陈寅恪讲课。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坐在椅子上,直接大段《二十四史》,一旁的助教王永兴将之写在黑板上。陈寅恪的博闻强记,让张文朴叹为观止。那时他还不了解,陈寅恪曾是久负盛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一年后,病情初愈的张文朴转入清华文学院历史系,见证了清华文学院最后的辉煌。“白云扶着的紫气”张文朴进入清华文学院时,清华国学研究院已成绝响。王国维1927年自杀,梁启超1929年病逝,赵元任常年在外调查,四大导师只剩陈寅恪。1929年7月,清华停办国学研究院后,陈寅恪进入清华文学院历史系,主持国学研究院工作的吴宓则进入外文系。清华文学院1928年成立。当年8月,清华学校更名“国立清华大学”,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其中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和社会学系(社会学系后改属法学院),由此开启了硕儒辈出的难以超越的时代。抗战胜利后复校的头两年,西南联大三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依然举行联合招生考试。1946年,英文考试题目为作文《解剖一只麻雀》,国文考试要求写一篇题为《学校与社会》的作文,并解释四个成语: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三万多名考生共录取一千名,但各校录取分数线不同,清华最高。文洁若被第一志愿清华外国文学系录取。英若诚、闻立鹤与文洁若同班。她曾听闻立鹤讲,他父亲闻一多遇难时,他扑到父亲身上掩护,结果自己也中了一枪,大难不死。1947年,资中筠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因发挥失利,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考入燕京大学数学系。但她决心坚定,大二时通过转学考试如愿入读清华外文系。资中筠的同班同学中,不少跟她一样是转学而来的。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之女冯钟璞在南开大学读了两年后通过转学考试进入,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女儿读了一年先修班后考入清华。第一堂散文课,老师出的作文题是《我为什么选择外文系》。资中筠写下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我认为每一种文字都像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一扇扇通向无尽的知识宝库之门;我又深感我国的文化无比光辉灿烂,却不为世人所知,这金钥匙多数也可以使中国文化通向世界。”此文获得了最高分。每天,资中筠在宿舍、课堂、图书馆和音乐室间四点一线。文洁若的课外时间也全泡在图书馆。图书馆阅览室的地板用贵重的软木铺就,走路无声无息。在这里,文洁若将郭沫若的《女神》译成英文,将英国小说家查理·里德的代表作《修道院和家灶》译成中文,以此练笔。大家每晚都在图书馆待到闭馆才回宿舍。宿舍晚10点熄灯,很多学生备着油灯继续读书。清华图书馆前种着紫荆花。清华校徽以紫荆色为底色,刻有“清华”两个白字。文洁若一直保存着当年的校徽,反面刻着她的学号350003。清华校旗亦为紫白两色,闻一多曾释之为“白云扶着的紫气”。当时外文系流行一首英文歌,其中有歌词:“O Tsinghua, fair Tsinghua, our college bright. May we be loyal to the purple and the white.”(啊,清华,美丽的清华,我校光明远大,我心忠于白云紫气。)外文系设的多是文学课程,如散文课、英文名著、英诗歌、希腊神话、圣经。休斯夫人的维多利亚时期小说是资中筠和文洁若最喜欢的,狄更斯的小说资中筠绝大部分都读过。雷海宗讲授西洋通史课。世界史教授刘崇曾对学生说:“你们选世界史课,最好去选雷海宗的。他的课讲得出哲学味,我讲不出来。”雷海宗讲课时会将西方历史与中国历史做比较,如公元某年相当于鲁哀公某年,这对资中筠启发很深。彼时钱锺书和杨绛刚回国不久,钱锺书讲授西洋文学史,杨绛教授西方小说。钱锺书和杨绛都是清华外文系的毕业生。杨绛曾说,他们夫妇认为中国大学里外文系最好的就是清华,所以决定接受清华的聘任。钱锺书上课不用讲义,站在讲台上便滔滔不绝,学生只能拼命记笔记。他讲到哪一部分,就把阅读参考书目写在黑板上。每学期不设考试,交三份读书报告来判定成绩。相比钱锺书的尖锐,杨绛性格温和,讲课轻声细语,学生们以她的名字为谐音给她起了外号“young lady”。文学院还有一些外籍教授。讲英国诗和英国文学史的美国教授温德曾是杨绛就读清华时的导师,他同情共产党,国民党抓捕进步学生时,很多人在他的保护下逃过一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外籍教授纷纷离校,一直对美国政策持批判态度的温德则留了下来。他每周末在家里举行音乐会,放唱片,多为西洋古典音乐。他家的大客厅里只有一套沙发,没有椅子,很多人在地毯上席地而坐倾听。1951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欢送毕业生,于清华胜因院10号金岳霖家门口合影。后排站立者(左起)为哲学系教授沈有鼎、张岱年、王宪钧、金岳霖、邓以蛰、任华、冯友兰,前排右二为羊涤生。供图/受访者未潮流者谓之不入流1947年张文朴就读历史系时,教中国史的老师已清一色是清华历史系创始人陈寅恪的学生,如秦汉史教授孙毓棠、魏晋南北朝史教授周一良、宋史教授丁则良、元史和清史教授邵循正、明史教授吴晗、专研唐史又兼教近代史的讲师王永兴和专攻近代史的两位助教陈庆华、张寄谦。其中周一良、王永兴、陈庆华是陈寅恪的助手。从清华国学研究院时代起,陈寅恪常开课程有魏晋南北朝隋史、隋唐史、隋唐五代史等十多门。他懂印度文、巴利文、西夏文、蒙古文、梵文等多种语言,在课堂上也会随时引用。他的每一种研究都有指导思想,学生听课要结合很多辅助资料才能领悟。他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和小考,只有学校常规考试,从不给学生不及格。陈寅恪的思想观点为清华历史系奠定了史学传统。在他看来,“身、心、家、国的一致性”是一个人学术生命的核心。他主张“预流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不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历史系一年级必修课之一是“中国通史”,由吴晗讲授。吴晗在西南联大期间加入民盟,与张奚若关系密切,在北京常与张奚若在张家屋后的筒子河钓鱼。吴晗政治上反蒋,信奉马列主义,但在课堂上是纯粹的学者面目,不借古讽今。他讲课不完全按朝代划分来讲,而是选择官职、社会形态、经济状况等专题贯通来讲,尤其是社会经济方面的专题。有同学经常旷课,吴晗的课从没旷过。清华历史系的教材选用也别具一格。那时大多数高校使用中华民国教育部指定教材或教师讲义,指定学生阅读相关“学术名著”,如讲“唐史”指定学生读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讲“明史”指定学生阅读吴晗的《从僧钵到皇权》等。清华历史系则讲求“正本清源”,不用“部定教材”,也不提倡读“学术名著”,而是让学生直接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原著。张文朴记得,邵循正讲授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讲到五四运动。他是研究蒙古史的专家,讲课喜欢分享研究心得,引人入胜。他身体瘦弱,讲着讲着就要坐一会儿,有时还要吸一口烟。“教育要追求应然”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渐在高等学校实行课程改革。实际上,1949年1月北平解放,清华被接管,人事、课程、思想等方面的改造就开始了。课程改造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的发展方向转向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学系以培养文教和文艺干部为主要任务。外文系原来以英文为主要外语,俄、法、德、日为第二外语,注重文学素质培训。教改后,外文系分设俄文组、英文组、法文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外交服务的口译或笔译人员。很多学西方语文专业的学生要求转到俄语专业,将这视为从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转变。后来党团组织布置学习斯大林论语言的论述“语言没有阶级性”,说服他们安心留在原专业。一位法文口译教授被借调参加了高规格国际会议的法语翻译工作,回校后宣讲外文系应着重培养翻译尤其是口译人才,被外文系师生视为笑谈,也令其他教授所不屑,甚至遭到钱锺书的讥讽。1949年9月,冯友兰辞去哲学系主任,雷海宗辞去历史系主任,分别由金岳霖和吴晗继任。9月26日,吴晗被任命为文学院院长。1950年1月,吴晗被选为北京市副市长,金岳霖继任文学院院长。清华文学院存续的24年里,冯友兰担任了18年院长。资中筠与冯钟璞关系要好,常去冯家。在资中筠看来,文学院教授大多个性鲜明,各具锋芒,甚至文人相轻,常有矛盾,要做好这个院长绝非易事。她觉得,冯友兰学问能服众,是少有的真正能称为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而且为人正派温和宽厚,兼容并包,有老派儒者风范,因此能让文学院中人和睦共处。冯友兰数次在清华面临困境时被推到代理校长之位,维持局面,扭转形势,但从未被正式聘为校长。解放前夕,清华一度到了无法开出工资的窘境,也是他临危受命。资中筠说,冯友兰不仅行政才干突出,能带动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位具备完整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她对《冯友兰论教育》中一个观点感触颇深:“政治是处理已然,教育要追求应然。”1949年夏,过完暑假回校的资中筠强烈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外文系的三十几名学生,有一大半参加了南下工作团,离开了学校。校园里到处在唱《解放区的天》,政治学习增多,团组织也频频开会。经济学家王亚南受邀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大课,每个系派一名助教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这是资中筠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陈毅也到清华作报告,强调解放军进城后的统战工作,他说:“人家说我们右,我们就是右了怎么了?”1949年,17岁的韩家鳌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为迎接开国大典,他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几乎被学革命歌曲、准备游行等各种活动填满。赵淑华本是历史系学生,二年级时转到中文系。她回忆,当时教育资源已经开始向工农兵倾斜。她班上20名同学,约三分之一出身于工农家庭。“旧学”的地位开始动摇。中文系新生鲜有好学古代文学的。为应对考试,韩家鳌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线装《诗经》,一旁做题的工科生投来异样的眼光,让他很不自在。中文系里星光熠熠。中文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李广田教现代散文,余冠英教《诗经》,吕叔湘和朱德熙教语法修辞,闻一多的学生陈梦家教新诗,王瑶讲中国新文学史,季镇淮讲古籍导论,马汉麟讲音韵学,吴组讲现代小说史,郭良夫上习作课。还有一些兼课老师,如艾青讲授现代诗,何其芳讲授文艺学。在频繁举办的专题讲座上,韩家鳌听胡风讲过鲁迅,听郭沫若朗诵过自己的诗。李广田是诗人、作家,讲课不限于理论,引人入胜。他的课总有七八十个本系和外系学生来听,这在大一文科中比较罕见。也是在1949年,羊涤生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哲学系1929年建系后发展迅速,到30年代已是名师云集。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等被称为“新实在论”学派,即清华学派。羊涤生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逻辑分析,都有家国情怀。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金岳霖先后担任哲学系主任,两人关系密切。解放初期,一批老知识分子尤其是冯友兰、潘光旦等民盟成员都被要求作检查,由年轻老师和学生审查提意见,冯友兰和潘光旦屡次不过。金岳霖闻之和冯友兰抱头痛哭。金岳霖讲授形式逻辑,带学生念英文原著,选修的学生很少。每周六,他会换一身西装,将皮鞋擦得,直奔梁思成和林徽因家而去。50年代初,受苏联极左思潮影响,形式逻辑受到批判。清华大学请马列专家艾思奇为全校学生讲政治大课,由金岳霖主持。艾思奇批判形式逻辑,金岳霖总结时说:“艾思奇讲得很好,好就好在他讲的都符合形式逻辑。”羊涤生听说,之后艾思奇几天没睡好,后来金、艾二人成了朋友。那时,有的老师讲西方哲学史,每讲一个哲学家,都要贴个标签,说明他代表哪个阶级。王宪钧讲“二难推理”时提到逻辑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一对师生签订合同,老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学生先付一半学费,若第一次官司打赢,再付另一半学费。学生毕业后一直不打官司,老师得不到另一半学费,打算起诉学生。学生对老师讲,如果你了,按合同我不用付另外一半学费;如果你输了,按照判决我也不用另外一半付学费。因此无论官司输赢,你都拿不到另外一半学费。80年代,在清华教形式逻辑选修课的羊涤生去北大找王宪钧。对于“半费之讼”困境,他有了破解之道:如果第一次打官司后学生不付学费,老师可以再次起诉他。因为学生既然赢得了诉讼,那就该支付另一半学费。“现在看一所大学没有文科是不行的”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资中筠正在做毕业论文,导师是钱锺书。她最初的题目是《中西小说之比较》,因框架太大,被钱锺书改为《从西洋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中国小说》。钱锺书没有为她开列参考文献,只建议她看自己在这方面的著述。当时清华园内从军热潮高涨,学校大礼堂几乎一天一场大会,号召参军。资中筠深受感染,决定放弃一切报名参军,但未获批准。清华95%以上学生报了名,但只有50人获准。国家规定,三四年级工学院和外文系学生不予抽调,为国家建设做储备。此外,在“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影响”运动中,外文系师生是重点。资中筠作为外文系毕业班“总干事”,被同学们推举,代表全系向系主任吴达元请愿,要求取消毕业论文,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社会活动,结果被驳回。吴达元说:“清华是要做毕业论文的,你们不想做可以转到外国语学院去。”1951年,国家开始实行就业统一分配,各高校毕业生统一集训,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听报告。清华毕业生由学生会主席朱镕基带队,北大毕业生由学生会主席胡启立带队,与北师大毕业生同住在原辅仁大学的校园里,白天听报告,晚上回来搞文娱活动。周恩来和各部部长为这批毕业生作了十几个报告,介绍了国家各个领域的建设情况。资中筠记得,报告中说,400个农民的辛苦劳作才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大家要服从国家统一分配,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最终,清华外文系的十余名毕业生被分配至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局、公安局等单位,资中筠和冯钟璞被分配到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外文系学生公认的理想去处是文学研究所,但几乎无人如愿。不久后,资中筠调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冯钟璞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两人自此走上不同的职业道路,资中筠成为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冯钟璞成为著名作家,笔名宗璞。1951年,历史系主任邵循正有意让张文朴留校做助教,但统一分配使他的留校治学梦破灭,他被分配到教育部人事处。后来,张文朴进入外交领域,曾担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中国驻加拿大大使。这一年,文洁若进入人民出版社,在那里,她认识了丈夫萧乾。这对著名的翻译家夫妇,晚年合译了《尤利西斯》,被视为文坛盛事。1951年初,韩家鳌班上的十几位同学近半数提前结束学业。有人被调到正在筹办的《北京日报》,有人被调到急缺人手的中苏友好协会,还有人参军,韩家鳌被调到清华工农速成附属中学任教。直到清华文科重建后,他才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正式拉开帷幕。除二十多人外,清华原有的文、法、理各系全部调整到北大等单位。北大、燕京两校的工学院调整到清华。调整后的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院系调整前,赵淑华被调去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工作,调整后随这个班迁至北大,复学梦碎。这个专修班一路变迁,后建成北京语言大学,她也在该校的教授岗位上退休。1952年,羊涤生南下参加土改后回校,被留在清华党委机关工作。此时,他的13名同学大多已转系或并入北大。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国内所有高校哲学系全部撤销,一律归并北大,金岳霖担任系主任。羊涤生说,这事实上就是集中改造思想。金岳霖曾说,这个系主任不知该怎么当,每天去上班,坐在办公室也没人来找。不久后,金岳霖带领沈有鼎等一批人调到社科院。198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陈寅恪、王国维的蒋天枢致信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建议清华大学建成真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陈云将此信转给相关部门。1983年3月,清华党委向教育部党组提交报告,建议在清华增设文科,逐步把清华办成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经批准,清华大学成立了文科筹备小组。羊涤生调进筹备小组,筹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后担任副所长。一次,羊涤生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以及金岳霖和王宪钧的学生、洛克菲勒大学终身教授的王浩同桌用餐。高景德说:“院系调整有当时的道理,现在看一所大学没有文科是不行的。”王浩很不客气地说:“你们当时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反正是按照俄国人的办法干的。两校各有特点,干吗非要合并?”清华大学逐步复建了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等文科学系,1993年底恢复历史系建制,2000年复建哲学系。现在的清华,分别设有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清华源远流长的文科教育的生命,得以重新孕育。清华文科复建后,提出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范式。羊涤生说,这正是清华学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无独有偶,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创建与发展,至今也已逾百年。站在“第一个百年”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以及新时代这个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工作等重要论述为理论资源,反思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经验,探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时代要求,展望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与时代同行的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创建,一般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为起点。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样,中国新闻传播学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时间起点看,两者经历了颇为相似的探索和酝酿阶段。从此,中国新闻传播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走过了光辉的历史进程。以救亡启蒙为旨归的新闻学传统引领着中国新闻学由术入学。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从19世纪末期到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萌芽期。西方现代新闻传播思想的传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积累,这三个源头的交融、互补、冲突,推动着中国新闻学的产生、演变与发展。20世纪20—40年代,由于西学东渐的学术路径使然,美英新闻学观点及研究方法在中国新闻学界占据主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闻学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结合中国实践特别是新闻实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新闻学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了积极探索。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通过对新闻层面“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剖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新闻领域的指导地位。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检讨与勉励》一文指出:“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这是党的新闻史上第一次公开申明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传播”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就被引入中国,但传播学在中国真正成为显学,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座谈会上,中国学者提出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十六字方针”。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专业目录,新闻学由过去的二级学科调升为一级学科,列为“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至2019年底,26所高校设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72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布点达到1352个。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第一个百年”的实践表明,正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国新闻传播学才会一步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大量优质的新闻传播学成果,培养了大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若能紧扣“时代”这一关键词,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必然会“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新时代呼唤新闻传播学新作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并重点建设具有“支撑作用”的11门学科,其中包括新闻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等相关重要论述看,这里的新闻学所指应为新闻传播学。过往的成就不能掩饰当下面临的问题,新时代呼唤中国新闻传播学应有新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应将“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作为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论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等四个“事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上述重要论述为新闻传播学找准价值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的构建,既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又要处理好“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探索并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亦即,既要深入考察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脉络与内在理路,又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阐释“中国经验”的共同价值与世界意义。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要有新作为,应该“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不过,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的背景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如何不致沦为口号,尚需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共同努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也因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与此同时,要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作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与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教育以及研究也有百年历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一门学科,需要学界、业界认同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而言,这个价值观和理论基础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质言之,能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否“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能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决定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兴衰成败。(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研究”(2019171)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义昆 雷雪晴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国内】新东方2021财年Q2净收入8.88亿美元 同比增长13.1% 1月22日,新东方公布了2021财年第二季财务业绩。净收入逾8.88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学生报名人数约为418万,同比上升10.4%。截至2020年11月30日,学校总数为117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20家;学校及学习中心总数达1518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214家( 2019年同期学校及学习中心总数为1304家),与上季度相比净增46家。展望未来,俞敏洪表示,新东方各个业务目前处于良好的复苏过程中,并将在未来几个季度逐步恢复增长势头。新东方在线2021上半年总营收6.77亿元1月22日,新东方在线公布截至2020年11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综合中期业绩。财报显示,新东方在线总营收为6.77亿元,同比增长19.2%;总付费学生人次为214万,同比增长62.5%。报告期间,K12教育分部的总营收为3.37亿元,同比增长162.9%;付费学生人次达到183.8万,同比增长143.4%。其中,新东方在线K12大班的付费学生人次同比增长134.4%,东方优播课程的付费学生人次同比增长170.3%。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东方优播已进入中国26个省的271个城市,其中99个为新城市。威创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变更为顾桂新1月22日,威创股份发布公告,于2021年1月20日收到侯金刚先生的辞职报告,侯金刚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提名委员会委员、总经理等职务,辞职后不在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担任任何职务。2021年1月22日,公司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补选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的议案》《关于聘任公司总经理的议案》,董事会同意选举顾桂新先生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同时聘任顾桂新先生为公司总经理,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五届董事会届满止。科德教育2020年预计盈利1.40亿-1.70亿元1月21日,科德教育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0亿-1.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87%-111.1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38亿元-1.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17%-118.00%;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51 元/股-0.61 元/股。年报显示,公司将继续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塑造良好口碑,加强课程研发与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后疫情时代的业务快速恢复和增长打下扎实基础。世纪鼎利2020年预计盈利3000万–4500万元1月21日,世纪鼎利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在2020年一年中,公司实现扭亏为盈。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万–450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约48278.25万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00万元–170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约47731.88万元;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05元/股–0.08元/股,去年同期亏损0.89元/股。交银国际:好未来长期或有望通过OMO战略获更多市场份额交银国际发布报告,好未来教育于2021财年3季度收入11亿美元,同比增35%,好于市场预期2%-3%,其中培优业务同比增21%,在线业务同比增102%。基于新冠疫情后线下业务的持续复苏,以及线下教室的强劲扩张计划,该行上调2022财年收入预测5%。预计公司逐步增加对教材、教学质量和技术的投资,但新财年中有望被营销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该行仍看好好未来在教育行业的领先地位,长期或有望通过OMO战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维持买入评级,基于DCF估值把目标价从90美元上调至91美元,主要考虑2022财年财务表现或好于预期。民生教育获董事会主席及控股股东李学春增持1963万股1月21日,民生教育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及最终控股股东李学春先生持有90%股份的民生集团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14至2021年1月21日购入约1963万股本公司股份,总代价约为2885万港元。紧接增持事项后,于本公告日期,民生集团持有公司30.2亿股股份,民生集团于公司的持股比重已从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71.13%增加至约71.59%。董事会认为增持事项显示李先生作为公司最终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及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作出全力的支持。新开普及全资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1月21日,新开普公布,公司于近日收到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202041000803),发证时间为2020年9月9日,有效期为三年。同时,全资子公司上海树维于近日收到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上海市2020年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备案的复函》(国科火字【2021】28号),确认上海树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并完成备案。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将根据上述文件打印并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此次认定系公司及上海树维原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有效期满后进行的重新认定。全通教育股东变更名称并取得营业执照1月21日,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于近日收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北京博睿雅文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通知,其公司名称由“北京博睿雅文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博睿雅文商务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目前变更手续已经完成,并取得了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营业执照。建银国际上调中汇集团目标价1月21日,建银国际发布研究报告,将中汇集团目标价由6.73港元调高60.6%至10.81港元,并维持“优于大市”评级。报告中称,中汇集团首财季(去年9-11月)业绩大致符合预期,上调公司2021/22年度盈利预测分别12%和19%,以反映首财季表现和新收购学校的影响,估计在今年收入增加43%支持下,集团核心纯利同比可升41%。东方时尚披露大额股份回购计划及相应进展近日,东方时尚发布公告披露逾1亿元的大额股份回购计划及相应进展,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回购发行的A股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本次回购股份的价格不超27.87元/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5亿元(含),不超过3亿元(含)。按回购资金总额上限3亿元、回购价格上限27.87元/股进行测算,预计回购股份数量约1076.43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76%。截止1月20日,东方时尚已累计回购1182.9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94%,已支付总金额1.57亿元。北京托育机构暂停开展收托保育服务北京市卫健委1月22日消息,为切实保障3岁以下婴幼儿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月21日起,北京市各类托育机构依法暂停开展收托、保育服务。恢复入托时间将另行确定并及时向社会通报。受疫情影响,北京市中小学已经于1月16日起放寒假。在20日召开的疫情防控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宣布,自1月23日起,学生将一律不再到校,培训机构也将暂停一切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在线互动教室ClassIn:疫情期间免费使用截止1月20日,全国已有超过36个地区因疫情发布相关“暂停线下学习活动与各类培训线下课程的通知”,对此,在线互动教室ClassIn发布公告称新老客户在疫情期间免费使用。ClassIn是专为教育场景打造的在线互动教室。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成功帮助2000万学生、上百万老师转移至线上授课。除了帮助全国众多校外培训机构成功转移线上教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也通过ClassIn实现“停课不停学”。宝宝树发布《2020年度宝宝树公益报告》近日,宝宝树发布《2020年度宝宝树公益报告》。报告显示:宝宝树联合乡村医生项目已向云南永胜县捐赠物资和资金达224万元;通过“健康医+1”行动已累计向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和母婴家庭捐赠物资金额约7.4万元;通过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为永胜县乡村医生提供约20万元的家庭医生签约奖励包,为永胜县乡村医生提供意外险和重疾险1787份,保费金额约23万元。【国外】编程训练营Ironhack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近日,编程训练营Ironhack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Lumos Capital领投,Endeavor Catalyst,以及Brighteye、Creas.Lumos Capital等现有投资者跟投。Ironhack表示这笔资金将用于扩大企业培训,培养项目及增强远程教学能力。Ironhack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美国迈阿密,在北美、南美和欧洲的8个国家都开设了校园。主要提供网络开发、用户体验/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强化课程和训练营。uLesson完成750万美元A轮融资近日,尼日利亚教育科技平台uLesson宣布完成750万美元A轮融资,由Owl Ventures领投,现有投资者TLcom Captial和新投资者LocalGlobe跟投。uLesson将继续扩大非洲大陆东部和南部地区市场。ULesson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教育科技公司,致力于研发这款家庭课程辅导应用软件,为非洲K7至K12的学生提供高质且实惠的教育服务。学生可以通过流媒体访问课程或使用SD卡下载并存储内容进行远程学习。
今年五月,美国司法部曝光了美国名校招生贿赂丑闻,指控50人涉嫌参与“购买”耶鲁、斯坦福等大学入学资格,行贿者多是富商、高官、明星等社会名流。美联邦检察官称这是“司法部起诉过的最大规模入学舞弊案”。其中,中国山东步长制药的董事长赵涛支付了650万美元的贿款,为女儿赵雨思打开了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后门。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大学入学舞弊案中,涉案金额最大的一笔。《华盛顿邮报》认为,这是一个关于财富带来特权的故事,但故事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这些顶级富豪仍然担心自己的财富不够多,他们需要通过将子女送入名校以维持身份和地位、获得更多财富。该报称,说到底,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社会带来病态恶果的故事。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副教授劳伦·A.里韦拉的《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一书认为,教育已经成为精英群体自我复制和再生产的路径。富裕家庭的孩子依然是高校生源的主体,有更多经济资本的家长可以较容易地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打造大学录取委员会青睐的学业和课外活动简历,也能让孩子拥有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互动方式,从而让他们在高收入职位的招聘当中胜出。作者认为,虽然在现实当中,还有少量人流进或者流出精英群体,但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登上经济阶梯最顶层的情况越发少见。在中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云杉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形,日前她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采访,分享了多年来对于教育行业的观察,也谈及中国家长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背后透露出的种种问题。在刘云杉看来,教育已经变成了布尔迪厄所说的“社会炼金术”——成为以家族为单位的积累、传承与努力的结晶。今天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日趋稳定,教育作为传统的上升通道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影响着整个家庭的运势。刘云杉告诉界面文化,“教育当中,既有底层的平等诉求,也有中间阶级经营、投资的策略,还有隐秘的财富阶层对继承人的传承和庇护。教育变成了一种赌博,成为各种力量的博弈。”除了阶级固化的因素,这些年的教育改革过程,反而更加重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曾经指出: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每个家庭因此而为市场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孩子从小就明白,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汇丰银行2017年公布的《教育的价值:登高望远》全球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观察,报告指出,近六成的中国家长让孩子接受自费教育,大多数(93%)家长目前或曾经给孩子上私人补习,74%的中国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业而放弃休假、个人爱好等。刘云杉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教育公平的诉求之下,学校提倡减负,却使得教育的培育功能和筛选功能产生了离奇分裂,导致学校教育的权威性下降,最终,家长又不得不以经纪人的方式重组孩子的教育资源。“围绕录取学校的排名、选择专业的冷热、考生的名次、竞赛的奖项、自主招生的成绩,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笔生意,甚至一条产业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云杉“防止下滑和力争向上,是所有阶层在代际传递中的日常焦虑”界面文化:首先想和你聊一聊教育焦虑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过去家长的教育焦虑没有那么明显,但近年来却越发严重?刘云杉:教育焦虑与很多因素相关。首先是社会结构,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普通民众都习惯了向上流动;然而,今天社会结构已经日趋稳定。教育作为传统的上升通道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家长不允许孩子失败,也不接受孩子平庸。这样的教育投入已经扭曲了教育,教育不再是常态的教育,它更像是一个赌场。另一个因素是二代崛起,这不再仅是中国现象,而是一个全球问题。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年轻人手持《21世纪资本论》,高喊:我们就是99%!《21世纪资本论》的研究指出:最富裕的10%人群占有总财富的60%,他们拥有的财富是社会平均财富的6倍,如果每个成人的平均财富是20万欧元,那么最富裕10%就有人均120万欧元;这一群体内部也极端不平等,最上层1%的人均财富是500万欧元,其余9%的人均稍低于80万欧元。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指出:人们曾经相信经济增长的大潮会让所有的船只都扬帆远航、所有的群体都能共享增长的红利。然而,更长时段、更多类型的研究却发现,事实不是这样,劳动收入的不平等只是温和的不平等,资本收入的不平等才是极端的不平等。财富阶层已经清晰地出现,“靠工作还是靠遗产”成为新的纠结,这是“拼爹”现象的经济逻辑。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同样孕育了财富阶层的形成。人们惊愕地发现,劳动收入不平等带来的只是温和的不平等,房地产、金融资产等资本收入的不平等才是更为极端的不平等。有的人手里有很多套房子,有股票、有各种形式的财产,而另一些白手起家的人,即便是每月能挣两、三万,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也过得捉襟见肘。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大量中产阶级也出现了。防止下滑和力争向上,成为所有阶层在代际传递当中的日常焦虑。《21世纪资本论》[法] 托马斯·皮凯蒂 著 巴曙松 等译中信出版社 2014-9界面文化: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除了阶层固化,还有其他吗?你曾经说,如今,教育的培育功能和筛选功能产生了离奇分裂,所以父母会产生焦虑吗?刘云杉: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让龟兔(指不同禀赋的人)比赛跑步?是因为教育具有筛选功能,也因为我们国家特有的社会结构。如果照搬北欧的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乌龟和兔子可以不去比赛跑步,可以多元选择、自由发展。但是在中国,需要靠教育来进行人才分类与人才筛选,因为优势资源有限,因此竞争激烈,一定要在一起决出一个高下之分。培育在先,筛选在后。但是,在教育公平的诉求之下,乌龟不能明显地失败,所以大家跑得都很慢。学习内容繁难偏旧,跑得快的、天分很好的兔子不得不陪着乌龟,在低挑战、低刺激的重复学习中,适应乌龟的速度,学业负担既沉重、又低效。因此,教育部主导课程改革、学校减负、快乐教学,进而是考试改革。结果是什么呢?高考越来越简单,考分越来越高,一个分数段有上千个考生,这样的考试的筛选的价值越来越弱。可是,筛选是对人才的分层分类,如果没有筛选,这个社会如何进行分层分类呢?筛选一定会发生的,于是,学习过程中的减负和学习终端的筛选(中考和高考)出现了分离。过去,我们相信学校教育是全能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得好,就能考得好。可是今天,学生在学校里的过程性考试都是高分,90分、100分,都很happy,可一到利害相关的选拔性考试,分数就很低,差异就非常大,家长就会对学校教育的的专业性产生怀疑。过去,在培育功能和筛选功能没有分离的时候,学校比较权威和全能,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是放心的。而今,学校的教育功能被不恰当地弱化了,家长不得不以经纪人的方式,重组孩子的教育资源。教育改革的第一季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第二季则出现了精约教育和博放教育两种理念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界面文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认为,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而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市场化的教育企业。这其中是否有教育市场化的问题?刘云杉:是的,减负将公立教育的手脚捆绑住了,减负以后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教学与育人分离了,既出现了无育人价值的教学,也出现了无教学价值的育人,教学的价值在学校与培训之间被双重扭曲了。在减负背后,考试、教育中最核心的知识在哪里获得?外包到校外辅导机构、培训机构当中去了。我的同事王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的研究指出“教育的拉丁美洲化”现象,举例来说,在上海,公立教育的权威在不断下滑,私立教育能提供更好的教育供给;在北京,虽然公立教育看起来很强,但是公立教育和校外的培训机构又非常复杂地嵌套在一起。我们刚才提到教育改革,第一季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即培育功能与筛选功能的分离;到了第二季,则发生在学校教育内部,出现了精约教育(强调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用“苦中苦”实现“人上人”的目标)和博放教育(将约束力降到最低,主张解放学生,让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两种理念型,这对“理念型”教育模式后是中国社会的断裂:大城市尤其是社会中上阶层开始体验与享受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中小城市、乡村与社会中下阶层信任与选择的仍是“应试教育”;中国社会的中上阶层与中下阶层在对“继承人”的培养途径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但再仔细研究,校内的博放教育依赖校外培训机构中的精约教育,体制内的素质教育和体制外的应试教育既奇怪又自然地组合在了一起。界面文化:你刚才提到家长的“经纪人”角色,这一代父母在思想意识上和之前的父母是否也大为不同?刘云杉:去年,做社会学研究的杨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编辑,社会学所的助理研究员)提出了“母职的经纪人化”的概念。在教育市场化后,母亲的角色变成了一个新的经纪人。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进什么样的机构和培训班、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和学习同伴,都要靠母亲来经营。学校提供的服务和网络课程、校外课程都被相提并论,成为了课程超市。作为精明经纪人的母亲可以在不同套餐里面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东西。现在的年轻父母是大学教育的产物,他们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中产阶级化的人,他们的育儿特征是相信书本、惟新是从,不再相信传统和经验,你的母亲可能会按照你外婆的经验带孩子,可是现在年轻的父母愿意相信一切书本的东西,也愿意相信一切国际化的东西。我常常疑惑:为什么有那么多西方早就已经过时的、有问题的教学法,比如积极心理学、STEAM等,改头换面地搬到中国来之后,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年轻的父母特别愿意尝试,在没有经验与常识作支撑的情境中,他们很乐意去接受西方舶来的观念与做法。其实,我们此起彼伏的教学改革中,经得起推敲的东西是非常少的。真正有用的东西是简单的、稳定的、常识类的经验。界面文化:今天的父母还尤其关注奥数之类的可以给自主招生加分的课程。这是不是对家庭要求更高了?刘云杉:对。基础教育在减负,高考在降低难度,这极大地毁坏了考试的权威性,于是就有了自主招生,伯乐被逼出来自己挑马。自主招生本意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可是,培训机构又闻到了商机, 出现了驯兽师、马贩子,千里马突然大批冒出来了。如果说传统高考后的刷题策略像训练小白鼠,那么,升级版的奥数像是驯兽,竞争的成本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持久地专注、坚定的意志,也需要对智力、天赋超常的迷信,以及精明的眼光、昂贵的投资——这已经变成理性的经营,家庭、学校与培训机构在教育消费逻辑下日渐趋同,共享一套相似的经营原则。围绕录取学校的排名、选择专业的冷热、考生的名次、竞赛的奖项、自主招生的成绩,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笔生意,甚至一条产业链。升级版的奥数像是驯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界面文化:出发点是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最后为何导致了这么激烈的竞争?刘云杉:这是因为,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旗帜之下,人民不是抽象的整体,而是冲突的群体,这种竞争逻辑让教育公平这个政治理想主义转化为既精明又计较、虽务实又不无猥琐的教育功利主义。平等的诉求要求分层的细密与竞争的活力,要求一定的流动性,通过教育场域里的竞争使得阶层流动起来。竞争是应该的,但是竞争的有限性、合理性在哪里?原本我们期待基础教育是一个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机制,期待高等教育能充当社会安全阀,今天教育完全变成了一个赌场。本来我们希望能够教育能点石成金,但是它已经是一种布尔迪厄所说的“社会炼金术”。社会炼金术的要害在于:形式上是资本持有者即个人的成就性特征,实质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积累、传承与努力的结晶,学业的成就与相应的文凭,成功地将先赋地位与后天获得的成就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既用后者掩饰了前者,也为先赋地位留下了既隐秘又多元的博弈空间。 过去,中国在教育的无差别和机会的平等上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人们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当中也说,这个社会贫富贵贱,生成不定,流转相通。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平铺的社会”由学校、各类考试、考试背后的资格、资格背后的文凭以及文凭所敲开的大门所接替。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视子女教育?这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家庭的运势。中国经济已经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之中。传统社会是个人的勤学苦读,今天则变成了家庭持续的投入。教育当中,既有底层的平等诉求,也有中间阶级经营、投资的策略,还有隐秘的财富阶层对继承人的传承和庇护。教育变成了一种赌博,成为各种力量的博弈。“教育当中最难的,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人性的培植”界面文化:那么,高考结束,考上好大学就行了吗?刘云杉:今天是一个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大众化、普及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这意味着大学本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教育不光意味着机会,也完全可能是陷阱。举例来说,如果你本科不是211、985学校,即便是念完博士,你的符号也很难更好看。我刚从一个省招生回来,省理科状元是718分,但是我看到考了686分的考生要回去复读。过去,起码在上世纪8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武大、复旦、南开等一大批大学都非常好,能进这一类大学就非常好!但为什么今天人们进不了清华、北大就选择不去?这就是符号效应,如果这个符号不是足够稀缺、不能有足够的荣耀,有足够的市场交易能力,人们会认为这个符号是负面的标签。《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劳伦·A·里韦拉 著 江涛、李敏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6界面文化:你曾说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出身》这本书讲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学生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想进投资银行的人,但是毕业的时候,很多哪怕是其他专业的人也都想要进一流的投行和咨询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用最漂亮的东西吸引他们。你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吗?刘云杉:唯才是举的社会是高度分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场域相对独立,各有自己的实践逻辑。你可以很有钱,但不一定很有权,不一定很有文化。这样比较容易达到一个无阶级社会。但是我们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出身》这本书特别重要的价值是它讲到了经济特权阶层是如何维持的。这本书里谈的是顶级专业——投行、律所、咨询公司如何招人。随着财富阶层出现,超高薪水阶层崛起,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全美家庭收入的前10%,他们的薪水是同校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的2-4倍,他们面临着收入是5位数还是6位数的区别,也就是在奢华生活与频临破产之间的选择:也就是赚取高薪、追求快节奏、光鲜的生活方式;还是挣一点点工资,勉强维系枯燥的生活之间的选择——这是一张通往社会上层的单程票。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觉得学法律、经济、中文,都很好。新华字典有这样的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界面文化:《出身》这本书里讲到,美国名校的校园文化当中,非正式社交圈中的派对、聚餐、国外度假与正式的课堂学习一样重要。甚至人们认为本科教育的目的更侧重社交而不是学术。你认为社交在中国目前的校园文化当中也有这么重要吗?为什么?刘云杉:大学里面人对人的影响发生在哪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大学里有极强的俱乐部文化。越精英的群体,这种俱乐部文化越严格。所以耶鲁有骷髅会(美国富人和权力者的“秘密俱乐部”),俱乐部当中还会出现整蛊现象,让新加入者在残酷的竞争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与资格,过关者享有权威与尊严。“墓园”:骷髅会在耶鲁的会所在中国,人对人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或者是研究生中的师门即导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影响。在系科之间还有班级文化。我们也有丰富的社团,社团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俱乐部文化,当然也有共青团、学生会这种比较官方的文化。一方面,在我们的大学改革当中,系科文化在慢慢弱化。过去,你会觉得一个专业、一个班级的同伴是很重要的。但今天在自由选课之后,同伴文化开始弱化。另一方面,社团文化在强化,很多专业学院比如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很强调内部的俱乐部文化。我遇到不少学生,他们认为最大的影响来自于自己的学长。在学长身上可以看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大学今天已经越来越分化了。学生可能不想做自己老师的学术继承人,而是想去外面顶级的投行和律所、咨询公司。那么投行的学长可能把他们精英圈子的身份文化与行为惯习通过言传身教慢慢传递下来。界面文化:这本书里讲在美国大学里,家庭所处阶层更高的孩子更注重社交,普通家庭更注重学习。刘云杉:会有这样的现象。中国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比方说美国招生里有一种反犹太主义,因为犹太人分数可以考得很高,其实对学习来说,考高分对你背后的东西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俱乐部文化是最困难的。你怎么打入一个圈子,怎么能在那里面应付自如,和所有人得体地相处,成为最核心的人,这是最困难的。这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问题,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身份文化。这套身份文化和学生未来走进的专业群体、社会圈子是高度同质的。那些圈子往往也是学生未来职业想要进入的圈子。而来自某些阶层的孩子更能深谙那些圈子的规则、如鱼得水地习得一些习性。界面文化:正确展现文化技巧对求职者成功进入精英岗位也具有关键作用。刘云杉:这是布尔迪厄说的“惯习”。怎么能够在各种场景里得体,宠辱不惊?当然,英美国家有英美国家的惯习,中国有中国的惯习,怎么能既表现得很开放,内部又很排斥;既显得很民主,又把距离拉得很开,这些都需要分寸的拿捏,是很微妙的。有一个词语叫“傍身之技”,一技傍身,就是这个技能是在你身体上的,不是靠你刷题刷出来的,而是靠你长年累月习得的。你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明白在什么场合可以非常微妙地融入进去,不卑不亢,能够得体。这是教育当中育人的部分。其实教育当中最难的,远远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人性的培植。界面文化:布尔迪厄说,对一些人来说,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但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出身本身就是进入精英阶层的捷径。刘云杉:教育一直有再生产的功能,但教育的再生产是以群体为单位而非以个体为单位,作为个体,命运有变数与例外。除非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要整体性打破秩序是是困难的,重新洗牌会导致某种无序。但是教育所筛选的是成就性的因素,而非先赋性因素,因此,出身普通、天资很高且努力的人,在教育中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的一员;同样,精英父母所养育的弱者也有被淘汰的可能。《出身》这本书,真正的要点在于制度性的举荐,通过上名牌学校,教育成为新的出身,它可能洗白不利的家庭出身,更有可能为优势的家庭出身加持证成。界面文化:我们能够避免教育成为精英群体自我复制和再生产的路径吗?刘云杉:不是要避免,而是要让精英群体的再生产合理有序,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让精英群体充满活力;既非严格的封闭,陷入僵硬的内循环,导致精英群体固步自封、失去整合社会的领导力;也非用无序的平等从根本上导致精英群体消亡,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内在的秩序。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再认识教育,要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乌托邦,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漫画,它是多重利益共存、多重张力交织的。我们应该讨论的是重返教育的内部逻辑,重审教书育人的常识,不要让外部逻辑侵蚀、扰乱了教育的内部逻辑。
作者:Ashely,心怀大梦想的小菜鸟。院校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整体并入人大新闻系(此前,创办于1924年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整体并入北大新闻专业)。由此,人大新闻系汇聚三方力量于一体,开启了新中国新闻教育的新征程。1988年,人大新闻系更名为新闻学院。六十多年间,学院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新闻传播领域学术重镇和新闻教育改革引领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等深刻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篇章皆出自人大新闻学院毕业生之手。学院现任院长为赵启正教授,执行院长为胡百精教授,党委书记为周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四个系,建立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首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机构。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评为“A+”。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截至2019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有在校生1266人,其中本科生636人,硕士生316人,博士生170人,留学生144人。学院本科阶段现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四个专业。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本科人才培养全面打通专业壁垒,并开设了“新闻学-法学”实验班、创意传播实验班、国际新闻全英文项目、未来传播学堂等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实践前沿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项目,以最大化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硕士生培养方面,学院现有学术型硕士和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两大类别。其中,学术型硕士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四个专业,另在新闻学专业下设有国际新闻硕士特色项目;专业硕士方面,学院近年来秉持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响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陆续开设“一带一路”全英文硕士、大数据与新闻传播、战略传播等特色方向,2019年起新增统招非全日制智能传播方向。博士阶段,学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四个专业,2019年起在传播学专业下新增国际传播方向。学院还建立有硕博连读机制和直博机制,自2017年起启动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本硕博学术拔尖人才的贯通培养机制,为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培养后备师资和高水平学术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名师辈出,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5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目前,学院有21人次进入国家级人才序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和文献中心。2008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编辑出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影响力指标居国内同行前列。往年招生简章1.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优秀学子夏令营”公告:http://jcr.ruc.e.cn/xinxi/zhaosheng/shuoshi/content-1737.html2.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优秀学子夏令营”入选名单:http://jcr.ruc.e.cn/xinxi/zhaosheng/shuoshi/content-1744.html3.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优秀学子夏令营”优胜者名单:http://jcr.ruc.e.cn/xinxi/zhaosheng/shuoshi/content-1749.html【注】网上申报:6月10日零点后注册(之前注册无效),6月20日24点前完成提交,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工作坊报名系统报名(点击进入)。报名时须将本人近期证件照、本科学校教务部门盖章的前5个学期成绩单、院系盖章的成绩排名证明、外语证书、科研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原件扫描并上传至报名系统。所有报名材料不用邮寄,但在夏令营报到时须提供所有材料原件,每位申请人限报一个项目。申请材料:(1)《申请表》(从报名系统打印)并加盖申请人所在学院公章。(2)有效期内的身份证及在校证明(须加盖所在学院公章,或前六个学期注册章齐全的学生证)。(3)本科成绩单(须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4)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如外语专业四级证明、英语六级成绩单等)。(5)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新闻传播实践作品原件和复印件。(6)有代表性的国家级或市级获奖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注:身份证、证书及作品原件现场核验后会退还。若有材料因故不能提交或盖章,须在9月开学后补齐。入营情况该学院在夏令营招生中,共有两大类招生,分别是学术型新闻传播学、专业型新闻传播学。学术型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型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包括战略传播、大数据与新闻传播。下面我们依次对每个专业进行分析:学术型新闻传播学含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夏令营一共入营82人,其中获得优秀营员的学生有36人,递补学员有46人,优秀营员率为43.9%;学术型新闻传播学含国际新闻传播,夏令营一共入营50人,优秀营员31人,递补19人,优秀营员率为62%,优营率较高,相关专业的学员可以多多尝试;专业型新闻与传播,含战略传播、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夏令营一共入营50人,优秀营员22人,递补28人,优营率为44%。总的来看,该学院的优秀营员率在50%左右,所以录取机会较大,建议填报,多多尝试。从入营情况与录取名单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录取率有很大的差别。另外,以上分析并不完全代表去年的录取情况,考虑到专业调剂等内部原因,录取情况还会有些差别。同学们在填报专业的时候可以多了解往年录取率以及专业信息。考核形式01考核流程1.公布入选名单 6月25日,我院网站公布入选营员名单。6月26-28日,入选者通过报名系统确认是否参加夏令营。2.夏令营活动安排7月8日上午,国际新闻传播项目入选者报到,见面会。7月8日下午,国际新闻传播项目笔试。7月9日上午,国际新闻传播项目面试;除国际新闻传播项目外的其他项目入选者报到,见面会。7月9日下午,除国际新闻传播项目外的其他项目笔试。7月10日全天,除国际新闻传播项目外的其他项目面试,跨专业加试。3.公布选拔结果( 7月中旬,我院网站公布夏令营优胜者名单。)02 考核办法1. 国际新闻传播项目笔试和面试均分为英语和汉语两部分(小语种专业考生同样考核英语),重点考察学员的英语和汉语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性格特征、沟通能力等,不需要进行突击性记忆准备。2.其他项目(1)专业课笔试,满分100分;考察新闻传播学科基础知识,测试考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考生是否具备继续学习深造的专业基础和能力。(2)综合面试(包括专业课面试、英语听力和口试、综合素质面试),满分100分。(3)跨一级学科申请者,须加试一门专业课,满分100分。真题回忆分为笔试和面试,各占100分。笔试共有5道简答题(10’×5=50’)和1道论述题(1×50’),简答题分别考查新闻史、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和传媒经济学这五个方面的知识,论述题则是选做一道自己报考专业的作答。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不会出现非常刁钻的题目,都会让你有话可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和逻辑。面试分为专业面试和英语面试,总共限定7分钟。先是专业面试,抽一个信封,一个信封里有两道题,如果不会可以重新抽一次,老师也会尽量不扣分,但是重新抽了之后不能再换回去。英语面试是抽题号,念出题号后,口试老师会用英语提问两个问题,这样就测试了听力和口语。01 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笔试简答题:1.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特点2. 主流媒体在社会建设中的引导抚慰功能3. 比较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区别4. 阐述电视新闻报道中主观镜头的作用5. 新媒体内容产品的定价策略新闻学专业论述题:我国网络直播的现状、困境和问题以及应对策略面试专业:1. 新环境下的“新闻”定义发生了什么变化?2. 什么是“有偿新闻”?该如何应对“有偿新闻”?英语:1. 除了学业成绩之外,你认为找工作时还应看重什么?2. 你是否认为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APP对人们有负面影响?02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笔试简答题:1. 谈谈媒介融合的实质2. 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发展3. 涵化理论和评价4. 人机协同新闻生产的基本特点5. 算法推荐的新闻传播伦理影响论述题:马新观的基本内涵职业新闻工作者遵循新闻规律工作的基本原则面试中文和英文随机抽取2道题,共限时10分钟作答。中文面(2道)(1)如何看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泄露问题(2)新闻学与政治学研究有重叠吗?体现在什么地方?英文面:(1)你认为特朗普会连任吗?为什么?总结整个专业笔试、面试都有很大的提点就是,老师会就你所回答的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除了复习基础知识,建议大家要多读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读1-2本与选择专业或学科相关的书籍,做到有见解有观点,在面试时如果能和老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推荐书目1.《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2.《新闻学概论第5版》李良荣3.《传播学引论》李彬4.《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6.《传播学教程》郭庆光7.《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8.《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赛佛林9.《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戴维斯10.《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11.《网络传播概论》彭兰12.《新闻采访学》,蓝鸿文13.《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14.《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15.《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2018年10月13日-14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七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层报告厅隆重召开。爱凑热闹的“河北邢台”也受邀来到现场哟!今年的年会以“问题意识”为论坛主题,重点探讨新闻史研究如何“打深井”问题。在上午的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陈开和作为主持首先宣布年会开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向大会致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卓南生首先以《新闻史论研究“问题意识”的再思考》为题阐释了对“问题意识”的思考。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汪琪就《什么扼杀了“问题意识”?》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廷钧受邀做了《播下几粒新闻学研究的学术种子——参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复立10周年的感受》的报告,系统呈现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复立10年来,由筚路蓝缕、惨淡经营到如今初见成效的历程。在之后的青年视点环节,四名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重庆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依次就“问题意识”作了发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师资特训班同窗会会长、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刘扬、师资特训班同窗会两湖分会会长、湖南大学教授阳美燕分别就四位老师的发言作了点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师资特训班同窗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李杰琼作为主持分段进行总结。今年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100周年暨复立10周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学术团体,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研究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着作《新闻学》,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这些开风气之先的创举也确立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方面的特殊地位。2008年4月15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恢复成立。
一百二十一载春秋过继,京师大学堂燃起的高昂火把明亮如初。它文理并济、且刚且柔。北京大学的有氧呼吸,是年轻的力量踏梦而来,学以成人,将智慧与光华融汇到崭新的时代中。高等教育的学科,亦是社会运行的侧影。在高考圆梦季到来之前,我们专门推出“学科特写”系列报道,围绕学科概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习体验、就业去向等,带您全面了解北大各院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坐拥百年学术与历史的积累,走在媒介与技术的前沿。而新传学子们不仅写得出采访稿、扛得起摄像机,更驰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北大新传,生而不凡。现在,北大新传向征战高考、怀揣梦想的你招手!学院历史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其间尽管几度经历了新闻专业合并与重设,仍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百年间,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新闻前沿及领军人才从这里走出去,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院概况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目前,学院已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助理教授2人,实验室高级工程师1人。恢复建院十八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已经日臻完备,培养能力开始渐成规模。学院建立研究机构九所,包括: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特点,除了课程教授之外,新闻与传播学院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专门设置了实习学分,而且还会外请业内及媒体界优秀的师资和人才开设讲座,同时经常组织和安排学生们到媒体和公关公司参访或实习,通过鼓励学生们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设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大一、大二时不分专业,同学们统一接受通识教育、进行核心基础课程学习,可以通过广泛而自由的选课来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和方向;在入学第三年,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进入更专业的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目前本科下设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新闻学包括新闻学、国际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国家政策法规,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网络时代的传播技能,具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出版、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广告学注重基础课教学与广告实务课教学的结合,广告专业课教学和相关学科教学的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结合,使学生既提高整体素质,又能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长为复合型、国际性的广告专业人才。毕业去向一般是大型企业、媒体和跨国广告公司。广播电视学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视等新闻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编辑出版学培养具备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具有宽广的眼界和高素质的网络时代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名师寄语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新闻教育的摇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秉承改革创新精神,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强、知识积累宽厚、通晓媒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理念的新一代人才。——陆绍阳,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新闻与传播学科是一个青春飞扬的学科。在互联网革命的激发下,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思想,学术与实践,正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空间。——陈刚,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CCM)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专业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拓展的学科,也是一个富有生机、挑战的职业。——俞虹,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这既是一门职业,也是一种充满新鲜感的、富有创意的生活。新闻传播——记录时代,书写未来。——程曼丽,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这所大学和这个学院不拘一格的宽容氛围,超越职业培养标准的知识拓展,特别是历史积淀而来的宽广世界视野比它能够带给各位个人职场上的品牌增殖更有价值。——王维佳副教授在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学生风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佳凝李佳凝,北大新传,心之向往,曾无数次的魂牵梦绕。多年后,当李佳凝每每面对这个园子,或许都将想起,自己踏入燕园的那一天,亦或是那个憧憬着的自己。高考后,李佳凝同时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录取通知。怀着对“大师身旁易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的向往,没有太多的犹豫和取舍,李佳凝选择了北大新传。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后,李佳凝逐渐培养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新闻认知。这一过程中,北大新传的资源平台和培养模式功不可没。提到院系开设的各种各样丰富精彩的课程,李佳凝认为《新闻学概论》这门课程,初步奠定了她对于新闻的理解以及最初的新闻理想。“《新闻学概论》是让我震撼较大的一门课程,它让我初步形成了对新闻学的基本认识。其实新闻行业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过电视节目看见的记者或主持人,学好新闻是更深入了解新闻的伦理和一系列的准则和流程,认识到新闻对于媒体人的素养的高要求和严标准,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职业。”回望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四年时光,李佳凝庆幸自己始终在新闻这条路上认真地走着。在这条路上她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更结识诸多良师益友,种种这些都让她愈发坚定在传播学领域继续深造的决心,并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她说:“北大新传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扛机器的、剪片子的、写稿子的,也应该有能力审稿子、审片子,分析问题,能够高屋建瓴。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和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就是提醒我们对于新闻、新闻行业乃至新闻研究,要学会反思和总结。”结 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新传学子们专攻术业,又拥抱多元;慎思明辨,又敢于发声。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你将拥有邂逅无限精彩的可能!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辑:李宇凡美编:陈仕玥 综合网络等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升元。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彭祝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年会现场。红网时刻11月7日讯 (通讯员 刘霞 陈江鹭 )11月7日至8日,“第九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在湖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同窗会协办。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升元,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彭祝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分别代表主办方和学会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加拿大皇家学会、日本龙谷大学等海外高校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下,全球团结抗疫的话语催生了真诚合作的实践。本次会议聚焦实践与话语及其相互关系,围绕“实践与话语: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理论建构”这一主题而展开。整个会议设置了湖南大学超算中心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在主会场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教授,新加坡学者、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卓南生先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阳美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分别进行了发言。“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不同阶段,不同传播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了怎样的话语?”“不同的话语如何服务于各主体的实践?”“在中国语境下,基于话语和实践应形成怎样的新闻理论建构?”等一系列议题备受关注,成为会议的热点。另在8个分论坛上,近百人的青年研究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近代报人与报刊、沦陷区新闻传播史、对外传播史、媒体融合发展、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等主题,进行了论文成果报告。为鼓励青年学子投身新闻传播史研究,本次会议还特别将其中的两个分论坛设为“研究生专场”,26位青年学子报告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青年视点”一直是新闻史论青年论坛的特色环节。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李松蕾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李杰琼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李海波副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研究员等结合各自阶段性研究成果,围绕“从新闻传播历史实践走向中国理论与话语建构”,分别以《从史料整理到本体探寻:研究 70 年述略》《发明传统:列宁“集体组织者”党报语录的延安实践与再生产》《流动的“自媒体”与基层传播的社会功能——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门板报”实践为例》为题与参会者进行了交流。针对四位年轻学者的发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同窗会会长刘扬进行了反馈与点评。11月8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卓南生教授还将主讲“北大新闻学茶座(64)”。据主办方介绍,卓南生教授将以最新付梓出版的《东亚新闻事业论》为切入点,围绕新闻史论研究的起点和方向分享他多年潜心研究的观察与感悟。作为本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担任会长并起草章程,聘请徐宝璜和邵飘萍任导师,“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 为宗旨,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2008年,在中断运作70多年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经程曼丽教授、卓南生教授等导师指导,先后举办了五届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培训了100名学员。自2011年起,研究会已连续在北京、厦门、吉首、长春、南京、长沙举办了九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成为国内青年新闻史论人才深入交流的重要平台。【来源:红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