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考博圈 作者:洲洲本人普通二本,硕士北京211、985高校,本硕皆为英语专业,跨考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已成功上岸。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仍旧充满了不真实感。回想自己从读研时期爱上学术,到备受挫折远走他国,再到重返故土奋力一搏。期间的各种心酸不易,真的不足为外人道也。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机缘巧合地被北大中文系最知名的教授之一录取,深感自己幸运,也深叹功不唐捐。故而将我的考博经历和心路历程与还未上岸的学弟学妹们分享,愿各位能从中获取一二经验,早日圆梦。我是在读研期间接触到了现在从事的研究方向,那时便深深为之吸引,立下了深造的宏愿。因本人英语系出身,当时学院老师都鼓励我出国念书。谁知道在成功陶瓷,写完研究计划,得到老师的offer之后,我没能申请到奖学金。因家境普通,实在无法在经济上支持我完成学业,于是我只好放弃。参加了学校某项目远赴欧洲一年。期间学术梦想始终无法泯灭,于是毅然回国考博。北大中文系是我的夙愿,我现在的导师曾是我不敢企及的梦想。因此虽然心之所向,但是仍旧不敢冲动,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还是稳妥的报考了我硕士学校的中文系,选择的专业是文艺学。因为之前便有雅思成绩,研究计划也是早已写好的,便抱着试试的心态,报考了北大中文系。从去年九月至疫情前,我除了去旁听北大报考导师的课(每周3小时),便一直在复习文艺学。此时我已经算是半工半读,一边需要一定的收入保障生计,同时也抓紧时间复习,找导师。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我面见了报考的两所院校的老师,老师不会许诺什么(尤其是文科),只是说欢迎报考,鼓励好好复习。因为博士生考试没有参考书,我找到了自己报考的老师录取的博士,询问了一下他们当时看过的书,又买到了历年真题的回忆版(北大没有),以供参考。在这样知己知彼之后,我便安下心来全力投入复习。复习基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专业课基础书目,尤其针对跨专业的我而言,硕士入学的参考书都需要重新阅读一遍,拎出该领域的研究架构和历史脉络。这一阶段大概需要一个月即可完成。在了解基础知识和学科架构之后,深入重点,反复阅读几本书(具体书目可以咨询心仪导师的博士生当年的备考书目),并且有条理有逻辑地做笔记。这一阶段相当于二轮复习,要深入,反复研读,做笔记是重中之重!博士考试不在知识点本身,而在于你的思辨、批驳和表达能力。所以二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的串联,逻辑框架的搭建,更重要的是对大的理论和问题的整合性思考。这一阶段过后,是输出环节。博士生考试是表达能力的考核,需要谨记书面写作能力是考核一个博士的重要标准。因此一定要多写,多练,把思考化作笔尖的文章。试着自己给自己提问,并且让自己限时作答。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一方面,它能让你在输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有些知识点记忆不深,有时逻辑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到位等;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你练就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因为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表达,都将是博士生入学考核的关键。而如果是申请制的录取制度,研究计划和论文发表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我是转专业考试,所以本身没有并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作品。此前在外语系成绩平平,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幸而今年北大的初试是以研究计划为考核标准,不参考背景,所以非常公平。研究计划的写作虽然大概只有三四字,但实则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独立思考。个人总结下来,研究计划的写作核心问题就在于发现一个好问题,即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老师在这个阶段考察的是你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发现一定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拓展。这就使得文献阅读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大概确立研究对象之后,要快速检索相关文献,迅速筛查做出判断。再根据不同研究视角分类打包,按重要性标记阅读等等,都是做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技能。阅读之后记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最终以此形成自己的问题,设定自己的研究步骤。针对我的学科和报考导师而言,一个好的问题意识便是研究计划致胜的关键。而研究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你的问题,并且详述该研究的意义和合理性,以此说服导师你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种种为考试所做准备都没能如我所愿的派上用场。但是深感功不唐捐,不管是比较文学还是文艺学,学习的方法、能力,以及学科本身便是相通的,这使得我在面临北大的面试机会时,能迅速重拾之前读过的书,写过的东西,快速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架构和历史发展,最终成功被北大录取!记得面试结束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老师为我是英语系出身而研究了中国问题而吃惊,更没曾想我的哲学(文艺学)知识了解如此详实。因此印证了硕士导师曾说的,博士需要的是独立研究和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导师的首要考量,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离成功便很近了!最后仍旧想给未上岸的准博士们说,其实无论如何备考,如何报考,愿大家坚持心中所爱,勇敢追梦。在我看来,对学术最真挚的爱,对报考专业的执念,对报考导师的认同和钦慕,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你要相信,只要不断走在进步的路上,最好的、最对的一切,都会来到你身边。祝各位都得偿所愿。事事皆尽力,则好运常相伴!
高中同学姓张,因为长相比较成熟,同学们都叫他老张。他是班上的学霸,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写得非常好,经常在报纸和网络上发表,在学校很有名气。他比较喜欢文学,成为一名作家是他的梦想。他如愿以偿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一路本科、硕士、博士很顺利。博士毕业后在上海一所私立学校教语文,收入不菲。放假了,同学一起聚会。我就问他,你是大文学家,给孩子们推荐几本书呗?他说,你还真是问对人了。他推荐了4本书,这4本书也是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过的,是不同类别的,学生们都抢着看。他还给出了推荐理由和他和孩子的阅读感受。我将他推荐的4本书发到班级群里,家长们都觉得孩子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如果你的孩子是上小学或者中学,这4本书一定不要错过,认真监督孩子看完。第一本书是《昆虫记》作者:法布尔推荐理由:该书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法布尔自幼家境平寒,基本上是自学成才,凭着自己对“科学真理的热情”走上了科学之路。他一生涉猎广泛,被誉为“现代昆虫学之父”,在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等领域也是硕果累累。精彩片段:夜间,有很多蟋蟀在园子里歌唱,每一簇红花怒放的岩蔷薇上,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郁郁葱葱的野草莓变成了一个个乐队,这些可爱的蟋蟀们在灌木丛中以清脆动人的声音互相交流。更确切的说,每一个歌手对别人唱的曲调旋律并不关心,只是在抒发着自己的欢乐。阅读感受:在《昆虫记》中,作者用充满爱与诗意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螳螂外表看起来很虔诚,但是心情非常凶猛,它有像镰刀一样的捕捉足,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的一击;人们都说蝉懒家伙,实际上它很勤快,自食其力,反而是蚂蚁常来抢它的食物;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发着亮光,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殊不知他却有着相当高超,也相当残忍的猎食方法;蜘蛛和昨蜂类都!是天生高明的建筑学家,它们运用几何学,一个把网织的对称而结实,一个把巢建的稳固而精致;还有快乐的歌唱家蟋蟀、为爱而生的大孔雀蝶、笨拙可笑的松毛虫……第二本书是《戒了吧,拖延症》书的作者:王奕鑫推荐理由:今年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戒了吧,拖延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人做事拖拖拉拉,犹豫不决,干一会就想玩一会,久而久之,就患上了拖延症。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很好地形容了这种心态—最后通碟效应。简单来说,这种效应指的是对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努力去完成。拖延症是阻碍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大杀手。精彩片段:一个成功的人,不能没有接受挑战困难与未来的勇气。完全可以说,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是成功者的灵魂,人生的每一步发展,就是在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中寻找机遇,进而实现成功的。可以说,成功总属于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先锋和行动者,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勇于接受挑战的斗士,是面对困难挺身而出、从不退缩的勇士。意大利首屈一指的菲亚特汽车公司是菲亚特集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年利润占据了菲亚特公司的2/3,也是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谁也不会料到这家赫赫有名的公司,在1979年以前的十年里,竟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由于它连年亏损,无法进行再投资,被迫将13%的股票卖给了对外银行。面对这种困境,菲亚特集团老板艾格龙尼是卖掉剩余股票,彻底将这个目前亏损的公司转手出让,还是接受挑战,对菲亚特汽车公司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改革?而面对目前的情况,想让企业起死回生,这在别人的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使再有回天之力,未来也不过是一个未知数。但是,艾格龙尼没有就此罢休,具有闯强的魄力与胆识使他义无反顾地接受挑战。他一方面继续积极管理着菲亚特集团,一方面在努力寻求摆脱困境的方法。上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艾格龙尼想到了一位朋友维托雷.吉德拉,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能力的人。但艾格龙尼也没有把握,吉德拉是否愿意接受他的邀请,面对着菲亚特汽车公司目前的窘境,是否有勇气接受无法预知未来的挑战。吉德拉上任后,没有让艾格龙尼失望,他面对着眼前濒临倒闭、一团乱麻无法正常运转的公司,果然出手不凡,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比如,注重提高员工文化素质,改组管理机构;加强了新车开发,还冒着风险,重新设立了首席工程师一职,并授予广泛的权利。在吉德拉的改革下,菲亚特汽车公司很快摆脱了困境,到1984年终于使新车销售达到了100万辆,跃居欧洲第一,吉德拉本人也由于经营有方而闻名,被人们称之为欧洲汽车市场的一代“霸主”!阅读感受:拖延症是可怕的,试想一下,如果医生喜欢办事拖延,那么有可能病人会因此而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如果工人进行拖延,有可能会耽误后面的工作;如果学生进行拖延,有可能会在深夜还没有完成作业……拖延症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一头尖牙利齿的怪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坏习惯,学会如何的去提高效率,利用时间,那才是我们生活的最高秘诀。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对时间的感知是错误的,他们总觉得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今天过去了,还有明天;明天过去了,还有后天……却没有意识到“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可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个拖延症患者,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应当慢慢矫正自己的拖延症,让效率和自信回归,这样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第三本书是:《丛林历险记》书的作者是:[英]拉迪亚德·吉卜林著推荐理由:狼孩毛可利由母狼喂养大,棕熊巴鲁教给他“丛林法则”和各种鸟兽的“要语”,黑豹巴格伊拉传授他捕猎技能和生活经验。在丛林中长大的毛可利,经历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冒险和考验:他遭受过猴子们的绑架;与丛林居民一起经受了百年未有的干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驱赶水牛大军,踩死了邪恶的老虎希尔汗;他指挥大象捣毁了一座作恶多端的人拥有的村庄;他目睹了人为财死的经过;他凭借自己的智慧挽救了狼群,消灭了凶残的野狗……精彩句段:《丛林夜曲》蝙蝠蔓恩把夜晚放走,鸢鹰兰恩把它带回家中。牛群关进茅屋牛棚,直到天明我们都玩得轻松。这是耀武扬威的时间,这是锋牙利爪的表演。噢,听那呼唤声声!祝所有遵守丛林法则的,狩猎大获全胜那是在西澳尼山区,一个十分暖和的夜晚。狼爸白天睡了一整天,醒来时已经是傍晚七点了。他自己挠了挠痒痒,打了个呵欠,将爪子挨着个地伸展开来,好祛除爪子尖上还残存着的睡意。狼妈还躺着,她那灰色的大鼻头深埋在她四只呜呜叫着撤欢儿打滚的小崽子身上嗅来嗅去。月光从洞口直射进他们一家居住的山洞。“又该去打食儿了。”狼爸说着正要跳下山去,忽然一只拖着蓬松的大尾巴的小个子身影挡在洞门口。小个子喊道,“噢,狼大王,祝你们好运,祝你们出身高贵的孩子们长一口结实而又洁白的牙齿,愿他们永远也别忘记这世上挨饿的兽民。”这是豺狗塔巴奇,专捡残羹乘版的塔巴奇。全印度的狼都挺瞧不上塔巴奇的。因为他好到处惹是生非,搬弄口舌。但是他们也都怕他,因为塔巴奇会动不动就发起疯来。而且他一犯疯病的时候就全不记得他曾经是多么害怕别人。他会在森林里横冲直撞,见谁咬谁。每逢小个子塔巴奇犯疯病的时候,连老虎也会飞奔着躲藏起来,发疯这种最不体面的事是会让一只野兽非常害怕的。“那就进来看看吧,”狼爸板着脸说道,“不过这儿可没什么东西可吃”阅读感受: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要勇敢去面对,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要靠智慧去化解。流眼泪,哇哇大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吉卜林的丛林故事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严格按照“丛林法规”生活的动物世界也会对我们有所启迪:目前的世界,环境污染,森林滥伐,公害无穷,在这种情况下,毛葛利故事译本的出现无疑是一服绝好的清凉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保卫地球而加油吧。第四本书是:《三体3·死神永生》书的作者是:刘慈新推荐理由:这本书分为六部分为我们讲述了《三体》这个命运故事的结局。《三体》为“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且对人类充满愤恨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三部曲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曾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精彩分享:太阳亮起来,它亮得很慢,最初只能显示自己的圆盘形状,然后才用阳光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像一首乐曲,从几乎听不见的音调渐渐流淌开来。太阳的周围出现一圈蓝色,慢慢扩展开来形成一片蓝天。在蓝色天空下,一片田园渐渐显形,或者说这只是田园的一角,有一片未播种的土地,土壤是黑色的。在土地旁有几幢精致的白色房子,还有几棵树,这树是唯一能带来异域色彩的东西,树的叶子阔大,形状奇异。在渐渐亮起来的太阳下,这片幽静的田园像对他们张开的怀抱。阅读感受:这部小说不仅表达了一系列思想,同时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没有明确的“主角”,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思想,有血有肉而不空洞。这些个体在危机中的挣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影射出一个宏大又不失细节的整体。人类,对于宇宙来说是如此的渺小!没有人知道我们将会经历什么?一个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人性的力量是伟大的,这也使得整个人类文明拥有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世界,对于社会与个体来说都意味着弱肉强食,但只要我们敢于抗争,便绝不会失去希望。只要有爱,“灿烂的阳光也能照进黑暗森林!”第5本书是《寻找阿加莎》书的作者是:【美国】埃米·廷伯莱克 著, 周玉军 译推荐理由:《寻找阿加莎》这部书的作者是在历史小说的类型文学传统基础上,加上了悬疑谜样的氛围。锻造出了 一个极具刺激和张力的冒险故事。她无缝地结合了1871年发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两个重大事件。书中的小主人公乔吉带领大家踏上一段悬疑冒险之旅,只为寻找那份亲情与坚持的信念。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斯康辛州的宁安镇,来感受小主人公乔吉的冒险故事吧……精彩分享:“每逢下午,老人喜欢坐着想事情。他什么都想,思考关于动物、树木、飞鸟、昆虫和植物的一切;他思考事情进行的过程,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他思考每一种生命在这世界上的归属。因为他花这么多时间思索,所以他变成了村里最有智慧的人……”“你讲的是你自己的故事!”我叫道。阿加莎的故事讲来讲去都有她自己的影子,而且,关于大自然的事情,她可以讲个没完没了。刷头发的力道突然变大了。“这是塞内加印第安人的故事,反正,大部分都是。”阿加莎道。我一动不动地坐着,装作自己什么都没说过。刷子又恢复了正常的力道,轻轻地在我的发丝间下滑。“一天下午,老人正坐着思索,一只白鸽飞进木屋,落在木凳上。要知道,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鸽子,而是一些比智慧老人和他的村民伟大得多的生命派来的信使。老者看着鸽子,等待着。白鸽先朝他眨了眨一只眼睛,转了下脖子,另一只眼睛也向他眨了眨:‘为了表示对你的敬意,群鸟议会决定,由我的族类----鸽子----给你们人类送上一份礼物。每年春天,人类可以捕野鸽子,可以捕猎一些年幼的,但要放过成年的,在夏、秋、冬,人类和鸽子则要相安无事。阅读感受:书中的小主人公--乔吉和我在许多名著中读到的女主角不一样。她一点都不浪漫。她的理想就是和姐姐一起开店。她对数字敏感,喜欢算账、擅长把东西卖出去。这些特点我都喜欢 。就像乔吉自己说的,姐姐阿加莎是要在天上飞的羽毛,她则是必然回归地面 的树叶。我喜欢踏实的落叶,多过飘飞的羽毛。乔吉让我欣赏的,除务实之外,还有她的坚持。我仿佛跟乔吉在一起,在那神秘的森林中穿过,看到了她看到的一切。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一份坚定的,只为寻找亲情和坚持的信念。学习她----做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2020年11月15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会学术部成功举办了第二期“学海津渡”系列交流会之考博经验交流会。本次交流会分为文学、文献、语言三个会场,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B123、B114及B117同时进行。本次嘉宾共有十二位,分别为:文学方向的陈昭玉、丁程辉、刘以宁、卢多果、潘悦,文献学方向的陈启远、王琦、张鸿鸣,语言学方向的程珊珊、刘瑞、刘伟、赵小保。(排序按照首字母拼音顺序)在嘉宾分享环节,师兄师姐们分享了自己走上学术之路的历程及对学术的思考,并针对大家在问卷中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具体回应。在自由交流环节,师兄师姐们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在学业生涯规划上指点迷津,让前来交流的同学们收获颇丰。文学会场嘉宾们首先就为什么选择读博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他们指出,要想清楚自己是否对读博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有钱、有闲、有爱”,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针对考博的准备阶段,嘉宾强调要加强对经典作家作品的熟悉、对经典命题和前沿话题的理解,以及对学术史和研究现状的把握。从提交攻博计划到现场面试,考博的各环节都要注重问题意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此外,英语成绩也是很关键的硬成绩,必须尽早考过。嘉宾们还分享了在选择导师时,有近乎“追男神”“追女神”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也激励自己在考博路上不断努力,最后梦想成真。考博是一段艰辛而又充实的旅程,嘉宾分享了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的文字与在场诸君共勉:“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并指出,在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之后,便不要轻言放弃,尽量将问题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理解。语言会场关于如何联系导师,赵小保师兄指出,联络导师要主动、要有策略、也要有质量。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亮给老师看,以留下好印象,要积极主动地和导师保持联系,同时也不能表现的过分急切。刘瑞师兄指出,自己也是出于兴趣而选择了读博,并分享了自己将写论文和准备考博并行的经验。他指出,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会阅读很多文献,这也是拓展学术视野的机会。同时还分享了自己的备考经验,即:看经典著作 + 追踪学术界热点问题,如关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等 + 追踪报考老师的论文。另外两位嘉宾都是工作之后,又选择回来继续未竟的学术之路,他们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故事。程珊珊师姐指出,出去工作之后,才认识到语言学的东西会让自己快乐。回来的一两个月觉得本科、硕士的同学都目标明确,这是很好的事情。针对考博,她指出,一定要关注官网上的时间节点,个人综述可以从上过什么课、交换收获、参加过的学术活动/会议来展开论述。研究计划则可以结合毕业论文来写作,这样会更加顺手。此外,还给同学们推荐了《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一书。关于为什么选择读博,刘伟师兄作出了这样的回答:1. 精神上的快乐。2. “我”能够对人类知识(精神文明)上有所贡献。对“我”触动很大的是王汎森在《假如再让我做一次研究生》里所引的一句拉丁文:“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因此授予你博士学位。”文献会场对比文学和语言方向,文献方向学习人数相对较少,因此简化了原定环节,采用了问答形式。嘉宾与同学们直接就感兴趣的问题互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三位师兄首先介绍了关于考博的准备流程以及考试的相关情况,指出笔试题型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面试则是抽题现场作答。并强调面试准备的范围要尽量广一点,可以从本科开设的《古代典籍概要》等入手。针对推荐信和研究计划怎么写的问题,师兄们认为,可以先介绍自己目前已经做过的研究工作和想法,再指出研究现状和不足。研究计划也可以和硕士论文相结合。此外,师兄们还就读博的动机、工作的选择、怎样阅读和做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十二位中文系师兄师姐来到现场,分享了自己关于考博的故事,不仅解答了同学的困惑、为同学们扫清了不少选择道路上的盲区,也为大家在未来学术道路的规划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相信,不管选择学术与否,大家都会有着光明的未来。如果选择了学术,那便是:虽千万人,吾往矣。中文系研究生会学术部致力于服务同学们的学术需求,助力大家的学习道路。欢迎同学们继续关注学术部的后续活动。求学之路,与你同行。来源:北京大学 北大中文人 供稿:中文系研究生会 王铮 王芷晨 吕淑娴 覃嘉欣审核:中文系研究生会 李若白 王芷晨编辑:中文系研究生会 覃嘉欣图片:中文系研究生会 孟曦 王芷晨 王馨璐 覃嘉欣
什么时候开始,当明星的门槛都提高到博士后了?不靠演技,拼学术了?您为了写论文才进娱乐圈?这俩天娱乐圈又热闹了,这次不是出轨、小三爆料,而是一场跨领域撕X!硕士博士脱发学术圈吊打娱乐圈!各种实锤纷纷落地,网友戏称:大锤80,小锤40,给你凿的哐哐的!这事儿首先要从演员翟天临的一个直播开始,粉丝提问“知网能不能查到你的博士论文?”翟天临的回答是“知网是什么东西?”随后就被网友扒了,您都博士后了怎么连知网都不知道呢?补一句,你说翟天临是谁怎么不认识?就猪年春晚刚跟优优演小品那位,一个和骗子斗智斗勇的警察要说对于研究学术的人,不知道知网可能也是件好事儿,那可能说明他,从来没有down过别人的论文!!!!!问题是:翟天临和自己工作室以及粉丝死!不!承!认!又!作!死粉丝们全力发挥想象力,试图将偶像的行为合理化,其中一位小粉丝儿是这么解释的:翟天临还亲自回复这条微博,打算把自己“知网是什么东西”的言论,和稀泥给和过去。说自己是开玩笑,完美的诠释什么叫自己作了个大死啊!翟天临可以说是猪年第一大瓜,昨天小编啥也没干,床上看一天他的热闹!你瞅瞅这热搜榜让他给整的,前十二他就占了仨!翟天临这事儿为啥闹这么大,真心觉得小哥您太不低调了!平时为自己定位的人设是这样的励志热血的明星典范,熬夜写论文!博士答辩,全程在网上直播经纪公司为他量身定做的"人设"——"学历最高"的中国演员新闻媒体纷纷关注、奔走相告他恨不得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个博士时刻不在提醒大家他是个超级学霸拿到北京大学博士后录用通知书也不忘晒一下!(我了,太太优秀了)你说说,把自己树立的这么完美,老话说的好,树大招风啊!大熊die!!就在网友说他学术不端之时,助攻的猪猪队友于正还发出了与翟天临的聊天记录!(说他的论文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的博士论文)写过paper的同学太有经验了,645k是啥概念?博士论文十万字打底,都不说你引用个数据图表啥的!写个期末作业都2、3M好不好的啦~看到这儿,那些没黑没白为了课题抑郁焦虑秃发的博士坐!不!住!了!学术圈本来就够苦了,看小明星这么张扬,必须要盘他!既然你是博士后了,那就先从博士论文下手知网上搜了下翟天临的论文数目对不起没有相关数据就问你厉不厉害?然而,和翟天临一起答辩的其他19人,写什么论文,毕业论文题目,哪些发表的论文,是否是核心期刊,都被一一清晰罗列出来!唯独缺了翟天临的!我想他班另外19人,可能是要恨死他了!那些寒窗多年的博士们了,既然暂时找不到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就将目光投向了翟天临的硕士论文!结果发现,翟天临2013年的硕士论文在国图到现在还是初订,6年已经过去了啊!!!papi酱2016年的硕士论文都已经上架了……专业人士对于“初订”的解释那叫一个简单粗暴:就是翟天临根本没提交他的论文!顺便科普一下,国内硕士论文不上传知网,相当于,没有毕业!不是,你都念上博士后了?就没有几篇能看的论文吗?不,翟天临真的发表了几篇论文其中有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结果显示:重复率高达40.4%40.4%是个啥概念朋友们就这么说吧,别说你考什么研究生读什么博士后,就连本科都别想毕业这时候,黄立华教授实名挂人,愤怒的发声说自己十几年前的文章被整段摘抄!再看看其他两篇呢?一个是发表在《意林》上的是个题字,不是文章,是题字....而另外两篇,《综艺报》压根不是学术期刊。发表在上面的文章也不能算是论文!在国内读过书的同学,稍稍懂点学术吧,都知道国内的博士人文社科类博士毕业前,需要发表1—3篇C刊学术论文。C刊有多难?我一个学姐,读文艺学博士的第四年,发不出!C刊!不!能!毕!业!每收到退稿信,她就精神崩溃一次:哭着说:我TM为什么要读博士啊!可人家翟天临就这样,不仅稳如老狗的毕业了,还进了北大光华读博士后,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介么他哪里来的时间做学术呢?工作室是这么解释的“导师通过函授、进组指导等方式与翟天临进行研究探讨......”更多学到头秃的硕博生留下了眼泪...四川大学“学术诚信与科学探索网”网站非常耿直了!干脆将翟天临事件作为了“学术不端案例”。更惨的是,翟天临高考的事儿都被网友扒出来的!真的是连裤衩子都不剩了!翟天临自爆当年的数学只有惨兮兮的19分,但是!翟天临非常自信的说小三门基本是满分的!达到了国际关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没去!(而国关当年在山东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是641)网友说了,那一年山东高考题很难,省状元语文才考了107分。06年文科一本线568,数学考了19分,这样两门总分300分的考试,他咋考的呢?真是天才翟天临这个事儿让我们彻底感受到了,惹谁也别惹学术圈这是把全国硕士博士都得罪了,可以说,用上厕所的时间查资料/文献(约等于扒皮)分分钟就扒干净你了。导师:我教你们查文献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吗?其实早在去年,学术圈就开始关注到翟天临了!广大博士们对翟天临的博士论文翘首以盼。不时就有热心读者催更!然后到了去年6月,翟天临光荣地博士毕业了。他的论文,依然一个字也没能看见!于是他们发挥了孟姜女望夫石的精神,等待着翟天临姗姗来迟的博士论文,等到他上了春晚也没有等来。事已至此,学术圈和网友扒的起劲儿,翟天临以及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均为做任何发声!网友日常到北电官方微博下调戏“我怕国外博士学位拿不到了,现在去贵校还来得及吗?”“听说《故事会》入选贵校核心期刊”两位母校内心估计也是一千万个不愿意,怎么摊上个这么个智商不够用的傻子!无奈北电对隔壁北大只能靠点赞问候,求生欲也是蛮强的!全网群嘲,北电毕业生看不下了!母校负面新闻频出,咱们不能让几只臭鱼搅和一锅腥!@京城第一母老虎 发一段长文分享,和大家强调北电的学术性,包括连王珞丹这样的明星,考编剧的硕士都没有被开绿灯!毕竟无论是北大还是北电,在学术领域,这都不算是一个小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还有网友爆料学术风波已经传到美国了,外国导师拿着国内学生的申请材料,旁敲侧击询问,质疑国内高校有水份。美国教授:中国高校水分当真这么严重?近年来,国内高校确是屡屡曝光的科研学术不端行为,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早已成为产业链。不光是学生,甚至一些个别高校的教授也有问题。2018年10月24日,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被推上风口浪尖。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梁莹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120多篇论文陆续被从网上删除。或因涉嫌抄袭,或因一稿多投,为了掩盖从前的“错误”,甚至连她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在网页上都变成了“404”。所以说,学术圈哪是那么容易混的吗?大学教授研究学术都是一件苦差事,何况翟天临做职业演员,当明星就好好拍戏,磨练演技不好吗?为什么对真正博士学霸们侮辱再三?作为补刀小编发现,翟天临走到今天这一步,都不是第一次人设崩塌了!去年八月,翟天临被曝在片场骂无辜场记在被扒的视频里,他应该在跟演员讨论戏,场记跟着就喊了个3,2,1还没说出口,翟天临就突然爆发,半扭过头去大喊:不用你喊!我自己来!于是有人投稿,翟天临对工作人员态度差在圈内是出了名的。没红的时候就烦粉丝,有粉丝表白还私下骂粉丝神经病。据说还非常势利眼,在组里只敢骂没名气没背景的演员、工作人员,遇到大牌就怂了。之前有一个网友就他演的《白鹿原》评价了一句:翟天临表情不自然就引来了翟天临的连环炮回攻:你老婆让人qj了你表情自不自然?再看看早前他的微博,真是一位宝藏男孩!他给自己做了个超话:翟男语录导语是:才子翟天临经典语录启发人生!自恋到了极致了时而又高深的让人云里雾里,说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每次发语录都要配上自己的自拍或者写真。去了凡尔赛宫,不拍景点偏要放自己四张超大写真,空口编瞎话无病呻吟:路易十六把世间一切繁华给玛丽皇后,可皇后向往的却是朴实的乡间生活。结果秒被网友打脸,路易十六的玛丽皇后是著名的奢侈无度,多读书吧翟博士。翟博士并不在乎,他多牛啊。他是让凡尔赛宫首次关闭的男子啊!他的微博中,总是中英文掺杂的洋气。或者是突如其来的繁体字但这一切,都没关系,因为粉丝喜欢!最后,当年你波叔的神秘寓言,终于还是成为了现实,他曾经对翟博士说:弟弟,你那点事儿,跟我比根本不是事儿。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计1196人。他们是自19世纪末西方教育制度引进中国以来,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博导的遴选程序极其严格,列名者堪称一时之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界最高水准。此后不久,这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出新中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首批博士。最近,以文科各个专业方向首位博士为主要采访对象的访谈录《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面世。书中访谈的莫砺锋、俞可平、钱乘旦、李伯重、庄孔韶等十位当年的博士生,如今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国内各自所在领域的顶级学者。通过生动的访谈口述,中国文科学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重建与复兴历程在读者面前一一展现。第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莫砺锋、第一位民俗学博士陶思炎、第一位中国戏剧史博士胡星亮、第一位世界史博士钱乘旦、第一位中国古代史博士李伯重、第一位政治学博士俞可平、第一位中国近现代史博士马敏(跟桑兵并列)、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第一位文艺学博士罗钢和第一位历史地理学博士葛剑雄(跟周振鹤并列)……《开山大师兄》以新中国文科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作为报道对象,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细致再现了这些学者在博士阶段求学与训练的情况、博士论文研究与个人学术研究生涯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时代和家国变迁之间的互动等内容。《开山大师兄》两位作者是一对夫妻。许金晶本职工作之余是独立书评人、华文好书榜评委、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长期坚持人文社科学术阅读与人文社科经典书籍的阅读推广;孙海彦是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现从事编辑工作。“这本书其实源于一次饭局。”2017年5月,许金晶为庆祝自己第二本书《领读中国》问世,跟妻子孙海彦一起,邀请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领读中国》的策划编辑徐海,《领读中国》责任编辑卞清波等友人吃饭。在饭局上,大家聊起群学书院运营总监陆远在公号上推送的《开山大师兄》一文。这篇文章详细地梳理了新中国文科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推送之后引发热烈反响。交流过程中,许金晶灵机一动,说完全可以找到这些“开山大师兄”,以访谈对话的形式,对他们的博士求学经历和学术生涯进行细致梳理,结集出版,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推出。这个想法得到在座所有朋友的认可和支持。饭局过后,许金晶和孙海彦就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一年多的访谈、整理和写作,凝结成《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一书,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开山大师兄”有着特定的意义指向,是指新中国文科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博士,而非各个专业方向的第一位硕士。许金晶表示,通过这样的访谈记录,读者可以管窥中国文科学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复兴和发展,以及一代学人的学术之路。 “开山大师兄”们的学术生涯历程,与国家的发展有无法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许金晶对于“开山大师兄”的访谈非常注重他们的学术研究与时代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的访谈文本,其意义不会仅仅局限在中国高等教育史或者教育史领域,而理应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12日,《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首发仪式在南京万象书坊举办。首发式上,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青年教师王世岳的主持下,许金晶、孙海彦与南京大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展开对话来到现场。1949年出生的莫砺锋师从程千帆先生,1984年10月在南大获得博士学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莫砺锋回顾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知青成长为首位文学博士的历程。1977年,在安徽泗县插队的莫砺锋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仅仅过了一年多,他就提前参加考研。他本来想报南大英国语言文学专业,但由于考南大的英语专业研究生需考第二外语。,而安徽大学外语系的第二外语课程当时还没有开设,莫砺锋无奈之下只好报考了南大中文系,“那一年的招生方向是唐宋诗歌研究。唐宋诗歌我在农村大概背了好几千首,心想可以试一试,当场就报名了。”不过,在报考时,莫砺锋并不知道程千帆是什么人,对中文系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1979年6月,莫砺锋在合肥二中参加研究生考试,当年9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师从程千帆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81年12月,莫砺锋以《黄庭坚诗初探》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恰在此时,国家公布了《学位条例》,南大也开始考虑招博士生。莫砺锋回忆,当时南大全校文理科博士生导师加起来只有28个,学校从导师中遴选了10个人,每人招一个博士生。程千帆先生就在其中,招收的博士生正是莫砺锋。从1982年初到1984年10月,莫砺锋用两年零十个月拿到了博士学位,他毕业后,南大中文系才招收了第二个博士生。回忆起那段岁月,莫砺锋感慨,程先生培养博士生的方式和现在的博导很多不同,有点像传统手艺人带徒弟的方式,“程先生和他的三个助手——郭维森先生、周勋初先生、吴新雷先生带我一个人,管我一个人,我被管得‘死去活来’,导师指点你读什么书,你就得去读。”莫砺锋报考博士的专业方向是唐宋诗歌研究,这也是程先生治学的主要方向。,但程先生指定读的书籍中一本都没有一本唐宋的,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开始一路读过来,读到《昭明文选》。读完之后,还要写札记,交给各自负责的老师,比如读《文心雕龙》的札记,要交给吴新雷老师;读《史记》的札记要交给周勋初老师。1984年10月22日,这个日子莫砺锋永远记得,这一天是他博士论文答辩的日子,当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钱仲联先生,委员包括程千帆、唐圭璋、徐中玉、舒芜、霍松林、傅璇琮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一流大师。莫砺锋的论文《江西诗派研究》顺利通过了答辩,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古代文学博士,在整个文学学科都是第一个博士。当时,江苏省电视台、央视新闻联播都做了报道,中文系里还组织了300多名师生去旁听。对于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的头衔,莫老师砺锋并不十分在意。他难以忘怀的,是读博士期间,程千帆先生在治学、为人、生活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尽量学习程先生的教学精神,程先生当年怎么教我们的,我也试图这样来教学生。 ”和莫砺锋一样,其他九位“开山大师兄”的博士故事也同样生动鲜活,值得玩味,值得深思。本书推荐序作者、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说:中国的博士培养制度已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但“大师兄”们作为博士生的成长过程、成长故事不但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失去价值,反而更让人感到亲切和向往。交汇点记者 于锋
提宝的话 /几年前,武亦姝一出,掀起了一阵全民古诗词热。这种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向往和回归”的心态。不过,对这股“古诗词热”,也有人持有不同角度的看法。比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杨早是知名文史学者,北大文学博士,他觉得这股“复古风”火的有点莫名其妙:小孩子心思简单,记忆力好,反应也快,能背诵诗词2000首,这只是一种个人爱好,为什么非要抬高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步?毕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并不是记忆力,而是创造力…杨早说,写这篇文章并非要针对武亦姝这个小姑娘,而是聊聊自己心目中诗词教育的打开方式 ... 听听不同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 和你分享!本文由作者杨早(微信公众号:早就说过,ID:mingguole)授权发布《中国诗词大会》与武亦姝突然就火了。在下表示莫名其妙,站在原地摊手:少年人,背个诗词,不算多大的事吧!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评论中国诗词大会,都预测“父母会拿武亦姝小姑娘作榜样让孩子(比)背诗”?看中国诗词大会燃起对诗词兴趣的你们,充分甚至盲目肯定背诵诗词的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好好背背诗,而要转过身去让你们的孩子做这件事?自己实现不了的梦想,就呼叫转移到孩子肩上是吗?加油吧孩子我们这个社会是缺记忆力,还是缺创造力?十年前,一班同事去箭扣玩。晚上在农家吃饭,有师长临时提议玩“飞花令”,因为各专业的人都有,用了最普通的“花”“红”两个字。一桌十余人,走了八九轮,撑到最后的都是年轻人,学古代文学的有,也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有位研究宋元文学的老先生脸上有点挂不住,直嚷嚷:“不对不对,怎么回事?你们一定是昨天就知道这事,有准备吧?”其实真没有准备,无非是拳怕少壮,年轻人心思简单,记性好,反应也快,“飞花令”不就靠这两样么?现在你让我去跟下一代PK,我经常连到嘴边的人名都说不出来,只能是输输输。综艺节目《出彩中国人》上,有五岁小朋友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600多位再把时间提前十多年,我念初中的时候,曾经痴迷围棋,痴迷到背谱的地步,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下棋还是经常被虐成渣渣。年轻人的文化偏好,都很舍得下工夫,也有工夫可下。背诗词只是其中一种文化偏好,还有打游戏打得棒的,看动漫看得好的,写程序写得溜的,萝卜炒青菜,各人心中爱。电视台做节目聚众消费一下,也无可厚非。但非要把某种爱好抬高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步,反而就漏洞百出。我们这个民族,于记忆力有一种谜之崇拜。具体到考试,尤其是文科(近代之前全是文科),那就是出题者与考生记忆力的大博弈。朱元璋农民出身,要求八股出题局限在《四书》范围内,其实是偏帮一下买不起更多书的草根们。然而百余年下来几乎《四书》几乎每一句都有范文,都能背诵应考,考官们绞尽脑汁,发明了“截搭题”,就是上一句尾接下一句头,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可以出题为“亦说乎,有朋”,这篇文章让苏有朋来写他也抓瞎。至于上一章搭下一章,这本书搭那本书,就更是胡话大全,无非是最后决出晋级者(进士)与冠军(状元),很像知识性综艺节目的玩法。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据传曾有人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他回答“我没有把这些可以在书上查到的东西记在脑子里(I did not carry such information in my mind since it is readily available in books)”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诗词大会》的男女比例相当悬殊?唉,当年高考我就体会过这种痛,有些女同学真的能把整本教材连同注解全背下来。念高中时我是历史科代表,但往往会在这种题上输给女同学,比如:东非肯尼亚原始人化石发现于____年。博南帕克神庙发现于____年。居然有人能答出来!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两个数字。问题是光靠背背背,能济得甚事?中学生跟博南帕克神庙较劲的意义何在?我们这个社会是缺记忆力,还是缺创造力?有人一定会说:“只是个电视娱乐节目嘛,何必这么较真?”不扯传统文化,不扯中华文明,不写什么《想看更多的武亦姝?中央文件大力支持》,我根本不看不关心。如果武亦姝后来跟着《弟子规》,又上演“神童报国”那一套,那就得掰扯掰扯——插一句,武亦姝用“一簑烟雨任平生”来形容自己,也没个成年人出来,基于传统文化指指谬:“少年人发悲凉之音,于己不吉,于国不祥”,用“为赋新词强说愁”比较合适吧。▲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中国有些古诗词,让现在的孩子体会其中涵义,不是那么容易。顺便,奉送一个小故事:我有一位世伯,大陆去台湾的官二代。他两个女儿都在委内瑞拉长大。有一次跟他聊,问他这个钱穆的学生怎样让女儿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他说,每次写信,都会要求女儿解答问题,不是背唐诗宋词,是配合阅读解答问题,比如她们在读《西游记》,世伯就出题曰:1.《西游记》中的道人,喜欢穿“多耳麻鞋”,请查找资料,画出多耳麻鞋的样式。2. 猪八戒被妖怪捉进洞里,捆成了“四马攒蹄式”,请画出四马攒蹄的图样,并回答古代捆人还有哪些样式?被肯尼亚和博南帕克神庙虐过的我当时就泪奔了。啊啊,这才是我想了解与想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吗?破而不立,非善也,再来说说我赞赏的诗词教育 ... 吃完汤圆/元宵,我们再来平和地谈一谈由武亦姝引发的诗词教育问题,先不管中国诗词大会和莫名其妙的“公众反应”了。首先,我不反对小孩子背诵诗词。我的朋友肉唐僧说:“我觉得小孩子在没有理解能力的时候多背诗词,对他今后对辞章之美和韵律之美的敏感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童子功。”这话我完全赞同。但是,“多背诗词”,多背哪些诗词?有限定没?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电影分级,是为了在“自由表达”与“儿童不宜”之间,寻求一种制度的平衡。春节被爸妈拉去看了《西游降魔》和《西游伏妖》的小朋友们,你们好可怜啊。读的书其实也需要分级。中小学阅读教材里不放《废都》,没毛病吧?尽管《废都》是很有价值的小说。诗词决不会例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如柏杨说的酱缸,里面什么东西没有呢?一直以来,我们靠的是选本、课本,还有“师保”来保证儿童读物的“适宜”。孔子删《诗》,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言志,可以抒情,还可以洩愤,有很多东西并不适宜未成年人体会,也体会不了。所以儿童读诗,要选平白浅近的,呈现汉字的魅力,辞章之美,韵律之美,哪怕无意义都行。也就是说,儿童读诗或背诗,不是买大米或洗衣粉,没有必要追求加量不加价。传统士大夫家庭,很多长辈是懂这个的。他们不会使用《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来教自家孩子,因为那些是方便面一样的替代食品,如果有更好的营养品,为什么要舍高就低?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判了斩监候,就是死缓。他在杭州监狱里待死,还曾将一部木板印的《唐宋诗醇》寄回家中。书中夹有一张字条,是写给樟寿(鲁迅)诸孙的。全文如下: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词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肖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示樟寿诸孙。周介孚一生,用现在的话说,情商不高,从上司到亲友,得罪了无数。但他是进士出身,对诗词教育的理解,有他的独到之处。特别他提到陆游诗“且多越事”,考虑到乡土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之处。他列出的读诗序列,很有道理,合乎我们前面说的“辞章之美和韵律之美”。(1)白居易,重点当然不是那些具有“人民性”的讽世劝上的乐府诗,而是“老妪能解”的平易;(2)陆游诗。陆游诗中多有向上不屈的色彩,因此梁启超夸他“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加上是乡先贤,能让绍兴的小朋友增强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3)苏东坡。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但胸怀宽广,多逢逆境又能随遇而乐,词作一洗花间之绮靡,东坡肉也很好吃;(4)李白。与杜甫相比,李白更适合少年人,一是诗中无际无涯的想象力,一是任侠仗义的豪情。作为一名唐朝的老共产党员,值得信任。总之,这几个人的诗(不是所有,也要选汰),比较适合少年人对世界与时代的无限想象。杜甫、韩愈,可以留待成年后的自我选择。其次,我一直坚持一个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没有一本育儿书放之群孩而皆准,也没有一套新的诗词选本,放之群孩而皆准。为什么在丰富的资讯已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的今天,全世界好学校的慕课都能在网上看到,“好老师”仍然是稀缺资源?因为好老师会根据你的个人特点,帮你选择与设计知识的进阶之路。就像鲁迅祖父的儿童读诗法,换个家族可能不同,换个地域也会有差异。现在不是清末以前,不好好学诗,考科举会受影响,交际也进不了上流社会。如果你的小孩喜欢诗词,愿意背诗,那当然很好,但也要注意选择。是药三分毒,文字正负面的力量都很大。如果你的小孩不喜欢诗词,天也塌不下来,TA可能有各种别的才能,过年不能表演背诗,唱首“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也很可爱。须知参差多态,方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我特别相信。而自主的选择,才是幸福的前提。
在国际社会交流越来越频繁的20,21世纪,华人与外国人的跨国婚姻也越来越普遍。而在婚姻中,年龄相当,门当户对等思想往往都受人重视。因为人们往往都更容易认同那些看起来“般配”的爱情。而跨国婚姻似乎对于人们来说也有两种观点。一是因为现在的人们因为百年前的战争让人们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而出现外国人比中国人好的畸形思想,这从而也产生盲目反对所有外国人的畸形思想。可是“北大才女”田晓菲的婚姻却成功击破了这种思想的束缚。这位13岁就在北大的人,嫁给了自己哈佛大学的导师宇文所安。因为当时她的导师大了她整整25岁,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田晓菲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一个中国培养起来的人才,却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并且还为他更改国籍,同时对方还是一位年纪特长的先生。这让他充满了争议。他的丈夫宇文所安,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等等。在2018年,他还获第三届唐奖汉学奖。成为汉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者。宇文所安而田晓菲1971年10月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报社的职工,因此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文学。她13岁就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就读英美文学专业。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其学术著作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等。16岁时,正赶上北大校庆,她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最后还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田晓菲的才华受那一代青少年集体膜拜。大家熟知的诗人海子,也是田晓菲的好友,海子曾对她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所以海子自杀后,田晓菲非常伤心低落,很长时间停止了写诗。著名诗人海子大学毕业后,田晓菲去美国读硕士,后又考到哈佛大学,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宇文所安。宇文所安本名叫斯蒂芬.欧文,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汉唐文化。两个同样喜欢诗歌的人,经常从李白到杜甫,从白居易到欧阳修,一聊聊很久。他们更像是一对忘年知己,而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宇文所安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东方女孩。宇文所安很快,田晓菲毕业了。宇文所安邀田晓菲到山上旅游,并在下山的时候表达了对她的爱意。但是因田晓菲只顾往下走,根本没有听清宇文所安鼓起勇气向她表达的爱意。直到他们回到车里,她也没有什么表示。下车后,宇文所安按捺不住拦住了田晓菲质问她为什么不理睬他郑重的求婚。田晓菲这才知道下山时,他一阵叽里呱啦,原来是向自己求婚。田晓菲认为宇文所安不是结婚的最佳人选,并说出了另一个追求者的事实。宇文所安竟用数字分析的为她分析起他和情敌的优劣。2016年田晓菲近照这让田晓菲非常反感,直到宇文所安改写的一首古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千里蝉娟照,爱若磐石坚。”她发现宇文所安不仅冷静客观,还带着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于是,田晓菲答应了宇文所安的求婚。在田晓菲28岁时,不顾亲友反对,嫁给了53岁的宇文所安,并更改了国籍。宇文所安与田晓菲面对国内的质疑声,很多人认为田晓菲崇洋媚外,抛弃了自己的国家。可是她真的爱情是没有国界线的,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挑战就不足为惧。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21年,田晓菲也是一个快50岁的中年人,但两人一直将诗词歌赋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他们的在一起却不仅仅只是普通的伴侣,更多的是精神是长久的伴侣。
王岳川四川省安岳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院副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国书法“文化书法”理论的创始人。专访中国书协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人民艺术】大境之美文|潘呈杰 石豪王岳川对于书法的热爱,源自家庭的国学熏陶。王岳川五岁习字,临遍诸体,早年专攻颜楷,后转向研习“二王”、怀素、王铎等诸大家,自成一家。不仅如此,王岳川还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他在文艺学研究领域亦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王岳川长期从事书法研究与实践,博采众长,使其书法在学养、品格、境界、经验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今的北大,书法气息浓厚,一种“文人书法”的潮流正悄然兴起。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魏征语《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浩然正气 文人风范欣赏王岳川的书法,总有一种非常开阔的精神气象。龙蛇飞动,气韵逼人。在王岳川的居室内,能感受到一股笔墨交锋的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一种文人式书风的形成,其实是家风、文脉在其心灵中根深蒂固的体现。与其他书法家不同,王岳川是非常纯正的文人。他有着一种大视野,大精神,即“回归经典、守正创新”。他对中国经典子集,推崇备至,且能在当下包容并进,将古典文学与书法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别出心裁的书法美学理论体系。王岳川正是凭着这种“继承传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的鸿鹄之志,构建起一套“文化书法”的理论体系,在中国书法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他在传统与当代之间不断探索,意古人之心,完今人之事。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艺术的桥梁。作为学者型的书法家,王岳川一方面追求个人书法的造诣,另一方面为传统文化复兴寻找道路。他所提出的“文化书法”“发现东方”“文化的输出”均体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与责任。多年来,王岳川潜心研习书法。对于书法,很多人都只关注技法,很少去发现书法中的文化韵味。王岳川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定是技与道的统一,“道”其实就是文化意味。杜甫《春夜喜雨》回归经典 正大气象作为一个在文艺研究领域有着自己艺术主张的艺术家,王岳川一直在践行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精神使命。他对书法的钟情,体现出了一个学者型书法家的远大抱负。王岳川的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神会古人的文化意味,在行笔处,气韵贯之,畅快之意淋漓尽致。王岳川对经典子集的神会领悟,使其在书法上营造出“游心于情,深会其道”的艺术境界。书法的灵魂就在于意境,而意境则是体现在行笔间的气韵,但更多的还在心底里的学养。2015年7月18日,“正大气象——王岳川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的展览就是“回归经典”的一次有力的证明。他的作品主要以“经史子集”为主题,在文化上追求书法正脉,在美学上追求恢宏磅礴的大美,大幅作品给人以视觉上的艺术震撼力。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曾评论道,在王岳川的作品中,那些经过思想和感觉过滤的线条,以其纯净的运行轨迹不仅诉诸视觉、也诉诸精神,那变化丰富、莫测端倪的线条的集合,其势、其意、其味、其情难以穷尽。王岳川提到“文化书法”的概念,其实代表了文人心底里最为纯正的、关于书法的美好精神。在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中国人内在的灵性是最值得探讨与传承的。然而在当代的文化环境中,派系细分与媚外主义使传统的文人观衰退。其实书法的产生,不光是一个文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是一种大文化的姿态。所以,王岳川说,书法当下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创新性,而是传承与继承的事情。书法的创新不是一种刻意,而是一种自然而为的事情。王岳川身上有一种传统儒雅的文人风范。他对传统经典的坚守与传承,体现出了一个书法家最本真的生命姿态。如今他的书法愈显成熟老练,会心处往往一挥而就,线条干净,气韵升腾。王岳川书法的正大气象之美——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7月18日,《正大气象:王岳川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不仅让我们有机会系统全面地欣赏到岳川教授多年来在书法创作上不断提升、不断思考的创作历程和成就,让我们系统全面地欣赏到他在书法创作上诸体兼擅、自成风貌的艺术风采,而且会引发我们对中国书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艺术挑战、文化机遇的深层思考。在当代和当下的中国书法创作群体中,王岳川几十年来的书法之路是与众不同和难以复制的。他是具有一种特别含义的“独辟蹊径”的书家。他八十年代以来曾经专治西学20年,对西方文论、西方美学、西方哲学与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十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并且有到世界各国与西方学者对话、交流的丰富学术经历。这为他建立起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中西文化比较观念,确定了一种全球和人类性的文化思想的高度。他在北京大学又曾经追随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为季先生做了8年的学术助手。这又是一段难得的学术经历。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问大家。季先生可以说是当代学人中为打通中西学术文化丝绸之路的一位先驱和先贤。岳川教授在这条学术的丝绸之路上几十年间致力“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全力观照“中国镜像”、重新书写“中国身份”,出版了四十几部学术著作和主编上百卷著作,为弘扬中国文化创新理念,为向海外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着一己的然而又是重要的思想和智慧。王岳川教授著作我这里还有一组关乎岳川教授的数字。早在35年前的1980年,岳川在大学就读期间就获得过四川省大学生书法比赛的一等奖,1981年获全国大学生书法优秀奖。其后,多次获全国书法奖项。早在20多年前,岳川教授与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先生主编出版250万字的大著《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其后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近些年又一直主持书法所的工作,为传承北大书法研究、研习、美育的传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培养了众多的书法新秀、名家、学者,也为中国书法研究巩固了一个学术重镇和保留了一方学术净土。在此期间岳川教授还在书法学术上做了无数开拓性的工作。比如,他曾经与国内外最著名的30余位书法名家、学者开展对话、访谈,这种高端的、国际性的书法思想交流、文化对话、学术探讨,触及当代书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为中国书法发展打开了思想的天窗。迄今为止,书法界还没有人可以复制这样的工作。比如,他著述和出版了《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艺术美学》、《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书法身份》、《书法文化十五讲》、《美丽书法》等书法学术专著,提出“文化书法”的美学主张,强调“回归经典、走近魏晋、守正创新、正待气象”的文化书法发展道路,使沈尹默、宗白华、季羡林、金开诚、吴小如等著名学者建构的北大书法美学、书法学术、书法艺术学派和传统得到新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书法是全世界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艺术门类种类中最独特、最另类、最杰出的艺术。它是一门需要深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艺术,它也是一门需要大量时间投入和堆积才能慢慢悟透的艺术,它还是一门需要无穷练习和不断临摹的艺术。从古至今,这三道门槛把无数的书者挡在了大师的门外。虽然今天的书法在技术上大有进步,恨不得24小时都在临池的职业书家也数量可观,热爱和痴迷书法的学者、文人不乏其人,但能称为真书家的人,能被学界、书界公认和公认的书家少之又少,罕有其人。王岳川:感悟书法与文化书法最高的书法境界是哲学徐朝江笔下的小楷古朴秀逸法度严谨结构外舒内敛以获气势开张之效欣赏范曾徐里书法,看看谁的书法更能体现书法的古意?画家邱汉桥的作品达到了一种壮阔、雄厚、具有大美精神的绘画风格黄建南笔下一幅幅的作品景色犹如仙境气势沉雄苍郁意境悠远空灵
改革开放在改变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让中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对于爱情的看法上,过去的人对婚恋嫁娶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现在人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都崇尚自由平等,你情我愿。在思想观念的改变下,老少恋异国恋也是越来越可以被人们接受,但是老少恋和异国恋的结合恋爱也是非常稀有的。1999年,28岁的田晓菲和53岁的斯蒂芬欧文举办了婚礼,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1年了,她们的生活现在是什么样呢?现在还是恩爱如初吗?1971年田晓菲出生于哈尔滨,1975年跟随父母来到天津生活。田晓菲的父亲是天津文联的主席,母亲也是文联的骨干成员。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田晓菲小时候就对文学有很深的兴趣,聪明的田晓菲在文学方面也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还没有上小学读书的田晓菲就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自己创作的诗集,被左邻右舍称为书香世家中的天才神童。1984年,北京大学就注意到了频频在诗歌比赛中获奖的田晓菲,在经过少年班招生老师的简单测评之后,田晓菲就以13岁的幼龄进入到了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学习圣地-北京大学中学习。可能是天才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田晓菲和同样是神童的查海生(笔名海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田晓菲心中,查海生就是自己继续在文学路上行走的支柱。可是天妒英才,1989年海子自杀了。田晓菲因为海子的自杀而感到崩溃,她感觉自己的支柱已经倒塌,从那之后,她就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毕业后,田晓菲去了美国,遇上了自己往后一生的支柱,她的导师斯蒂芬欧文。欧文的父亲是一名物理学家,他经常跟欧文说聪明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勤奋,正是父亲的教育鼓励欧文不断学习。在巴尔的摩的图书馆,欧文邂逅了中国古代诗歌,立马就陷入了痴迷状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学担任讲师,后在1992年调任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几年后担任了田晓菲的博士导师。欧文称自己为为唐诗所生的美国人,在他心中,唐诗就像是一个永远探索不完的宝藏,他深爱着中国文化,并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宇文所安。当他开始担任田晓菲的导师时,他被田晓菲身上带有的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吸引,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她。1998年田晓菲博士毕业之后,欧文写了一首唐诗给田晓菲表白。这个时候田晓菲也在自己导师身上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文学素养,两人很快陷入了热恋。即使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家,即使两人年龄相差了25岁,这些障碍都无法阻止两人在一起的决心,恋爱一年后,两人便举办了婚礼。婚后,为了凸显自己是欧文妻子的事实,田晓菲取了一个笔名,宇文秋水,然后改换了美国国籍,跟随丈夫一起在美国定居。2020年,两人已经结婚21年了,现在田晓菲已经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夫妻依旧恩爱,只是田晓菲热爱研究南梁而欧文喜欢唐朝。夫妻二人还来到过中国办了一场诗歌讲座,反响强烈。很多人都认为田晓菲崇洋媚外,不顾祖国多年的栽培去美国做研究,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外人也无法干涉,只是中国近年来人才流失的现象却是令人无奈。
女儿喜欢文学,并且考上了我毕业的那所大学的同一个中文专业(后来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还在省级报刊发表了几篇文章。朋友说是受我的影响,而且文笔也像我的风格。其实我何曾专门培养过她的文学兴趣呢,相反,从小学到中学,她的作文一直是我的头疼事。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当教师的我,辅导学生的作文有兴趣,辅导自己孩子的作文却没耐心。为了图省事,从上小学开始,我就给女儿买过各类作文辅导书,但买的越来,女儿似乎越糊涂,遇到写作文,女儿总是苦着脸缠着我,让我给她写,至少也要写个开头。这样的苦差事,一直延续到她上了高二。更为让我发烦的是,因为我在报社当编辑,她的老师就让她当校广播站的编辑。这下好了,每周五中午回来,她急忙的吃饭,我却要上网给她找新闻稿,并且还要打印出来。新闻稿子若找的不对她的胃口,还要朝我发脾气。若是没有及时打印出来,她还要气得哭。大约是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女儿不再找我替她写作文了,她的作文还有两篇发在省级的报刊上。我以为那是老师修改的结果,而且是事出偶然。考大学时,她的语文考的不错,还挺牛气地说,她的作文应该满分的。我当然不信,说从没见她作文怎么好过,倒是有几篇好的,还都是我修改的结果呢。没想到,女儿却很得意地说,她的作文总是让老师当范文读呢,如果哪一次作文写得不太好,老师还会说,这怎么不像是她的手笔呢!她还不无怨意地说,上作文课她的压力最大,这都是我害的。因为我是编辑,又常发表文章,老师们以为我的孩子一定作文很好,所以她的作文写的一般了,老师也当佳作去评讲。女儿在这种压力下,只好拿出大部分精力去苦攻语文,久而久之,培养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至于高考复习期间还读外国文学名著。现在想想,女儿的喜欢文学,作文写得不错,倒也真是与我有关,但这有关,却应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喜欢带女儿逛书店。因为想到自己小时对图书的酷爱,而且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也是少年时读的书,所以看到那些图文并茂的书,总会在心中激起一种特别的情愫。那时囊中羞涩的我,多少次面对着书店架子上的一排排崭新的书,贪婪地想过,等长大了,有钱了,一定把这些书全买回家。现在长大了,虽然仍然没有将书店里的书全买回家的钱,但见了好书就可以买下的资本总算基本据有了。所以说是给女儿买书,实际上也是在“还愿买书”,补尝我少年时的无数次的望书兴叹的遗憾。正因为买书时包藏着私心,所以常常在选书上和女儿发生矛盾。我要的是从我的眼光看,看了之后还能收藏并且能够摆在书架上的书,她要的都是时兴的看了就扔的动漫类。随她的意我不开心,随我意她又不开心。不欢而散的事,常有。记得她上了高中时,过生日那天,我给她一百元陪她去买书,她左挑又拣半天也没看中一本,我却看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书价二百元,我身上只带了一百元,只好向她借一百元。虽然我极力向她解释这书是如何的好,但女儿还是极不情愿地把钱给了我,嘴里嘟哝着“还说给我买书,买来买去都是给自己买,以后再也不跟你买书了”。但我还是乐颠颠地抱着那书和女儿回家了。回家就掏一百元给她,她竟然没要,不过也没生气,而是翻起了那书。上了大学中文系的女儿,渐渐地也喜欢逛书店和买书了。常常在电话中,问我这本或那本书家里有没有,我也常让她给我买书,她极乐意,用她的奖学金给我买了不少的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