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国家线已公布,考研调剂系统5月20日左右开通,4月26日至30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组织举办“2020年研考招生复试网上咨询”活动,届时相关招生单位将在线解答考生咨询,本文整理北京大学2020考研复试分数线解析。1、学术学位专业分数线变动分析上涨学科门类:历史学复试分数线涨幅达到30分;文学上涨10分。持平学科门类:哲学、法学、理学、工学与管理学分数线与2019年持平。下降学科门类:学硕专业仅经济学下降20分。另外:去年医学是按专业给出分数线,最低的是基础医学305分;最高的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345分,而今年统一按医学学科门类来定复试分数线,320分。2、专业学位专业分数线变动分析2020考研北京大学专业硕士复试分数线2019考研北京大学专业硕士复试分数线专硕相关专业涨跌波动较大,部分专业暴涨50分,也有专业下降50分,变动幅度可以说是很大了。来看详细对比分析:上涨学科门类:口腔医学涨幅最大,暴涨50分;翻译(英语笔译)涨幅次之,上涨40分;社会工作上涨35分;文物与博物馆、临床医学上涨20分;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上涨15分;新闻与传播、药学、公共卫生上涨10分;风景园林上涨5分。持平学科门类:金融、审计、法律(非法学、法学)、艺术不涨不跌,与去年持平。下降学科门类:应用统计分数线下降达到50分;翻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护理降幅次之,下降15分;公共管理下降10分;会计下降5分。复试分数线已出,报考北京大学的考生赶紧根据最新出炉的复试分数线,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抓紧复试前的最后一点时间认真准备。
一、初试科目:④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0615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二、各专业就业方向1、050101文艺学:文艺学也叫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史等,当今的研究者还将视角转向了新兴的、颇具活力的文化研究方面。该专业与哲学联系紧密,理论性、思辨性较强。毕业生多进入文化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单位,从事文学评论、编辑、宣传策划等工作。2、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中国境內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毕业生多在高校、科研单位、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以及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培训等工作。"3、50103汉语言文字学: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方向。它包括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现代汉字学、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一系列学科,毕业后一般就职于高等院校、国家文化出版部门]、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等。4、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硏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研究内容较为冷僻,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且一直以来招生人数不多,报考者大多是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考生,其硕士点大多设在研究所,因此每年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5、050105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典籍、文论、各个时期文学承前启后的关系等为研究对象,因而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熟悉某一段历史阶段的文学发展情况。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新焕发活力,此专业毕业生多从事教学、文化宣传、学术科研、新闻出版采编等方面的工作。6、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置于不断加剧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来思考,以此来认识和回应当代社会巨变所带来的新的文学、文化问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一般就职于企业、高等院校、文化单位、新闻出版机构。7、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旨在培养具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和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学创作、新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就职于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8、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该专业要求考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外文学功底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闯读外文文献。三、各个分数段录取人数380分以上院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370分以上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东北七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州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360分以上院校:西北七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扬州大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们是知了网伴随,大学生成长的趣味、高效在线学习平台,欢迎关注我们每天的原创文章,更多的考研、四六级等内容请关注我,点关注不迷路,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本文为2012年孙绍振教授纪念吴小如教授的文章。)原载《南方周末》。近日读友人赠《学者吴小如》,54年前聆听吴先生的讲课种种印象不时涌上心头。在当时能让他这样一个讲师上中文系的讲台,可以说是某种历史的吊诡。初进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说讲师、副教授,就是不太知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闻专业去上课,一般讲师只能上上辅导课。当然,刚刚从保加利亚讲学归来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个例外。现代汉语本来是中文系大部分学生觉得最枯燥的,但是,朱德熙却以他原创的概括、缜密的推理和雄辩的逻辑获得爆棚效应,200人的课堂,去晚了就没有座位,只好靠在墙边暖气管上站着。何其芳先生那时是北大文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是郑振铎),与吴组缃先生先后开设《红楼梦》专题。吴先生得力于作家创作经验,对人生有深邃的洞察,对艺术有独到的分析,而何其芳先生颇有人道主义胸怀,不同意他把薛宝钗分析为“女曹操”,认为她不过是一种家族体制礼教意识的牺牲品,两人同样受到欢迎。一次,我在北大医院排队挂号,护士问前面一人姓名,听到四川口音很重“我叫何其芳”,不免多看几眼。然北大泰斗学富五车者众,善于讲授者寡,加之北大学生眼高,哪怕学术泰斗,讲授不得法,公然打瞌睡者有之,默默自习者有之,递纸条、画漫画者有之。古代汉语本来是魏建功先生开设,但公务繁忙,往往从课堂上被叫出去开会,且到比较关键地方,有茶壶煮饺子,学生替他着急的时候。此课后来改由王力先生开设,先生取西欧人学拉丁文之长,构造了中国古代汉语课程体系,举国传承至今。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我听过他的《汉语史》、《汉语诗律学》,但是,语调往往由高到低,余音袅袅,杳不可辩。且第二堂课往往花几分钟订正前堂之误,上午第五六节课要上到12点钟,每每拖课。调皮如我,遂将随身携带的搪瓷饭碗从阶梯教室的台阶上滚下,先生愕然问何事,答曰“饭碗肚子饿了”,先生乃恍然而笑。王瑶先生自然是公认的博闻强记、才华横溢,然一口山西腔,不知为何给人以口中含有热豆腐、口头赶不上思想之感。系主任杨晦教授德高望重,讲中国文艺思想史,出入经史、小学、钟鼎艺术,其广度深度非同小可,常有思想灵光,一语惊人,令人终生难忘。其批评郭绍虞新版《中国文学批评史》曰:用现实主义的原则去修改,还不如解放前那本有实实在在的资料。其批评巴金《家》、《春》、《秋》好在激情,然如“中学生作文”,如果把三部并成一部就好。但是,他讲了半学期,装着讲义的皮包还没有打开,学生也无法记笔记,两个多月过去了,还未讲到孔夫子,在学生的抗议下,不得不草草停课。宋元文学权威浦江清先生英年早逝,乃请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讲宋元戏曲,王先生舍长用短,以毛泽东《矛盾论》中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析《墙头马上》、《陈州放粮》,心高气傲的北大学生,保持着对客人的礼貌,纷纷抢占最后数排以便自由阅读。那是1958年“大跃进”、“拔白旗”的年代,大字报贴满了文史楼,从学术泰斗到吴小如这样的青年教师,无不被肆意丑化。就在这种情况下,小如先生为我们讲宋代诗文。当时怀着姑妄听之的心情走进课堂。吴先生的姿态,我至今还记得,双手笼在袖子里,眼睛不看学生,给人一种硬着头皮往下讲的感觉。然中气甚足,滔滔不绝,居然是听得下去,接下来几课,还颇感吸引力。我对朋友说,平心而论,这个讲师从学养到口才都相当不错。一些具体分析,显然和以艺术分析见长的林庚先生路数不同,然而明快、果断。至今仍然记得他对陆游晚年的诗的批评是,用写日记的方法写诗,以至出现了“洗脚上床真一快”这样的败笔。“大跃进”运动很快把课堂教学冲垮,下乡劳动有时长达一个月,课上不下去,后来干脆就停课了。我对吴先生印象也就停留在当年粗浅的层次上。彭庆生同学对他评价道:“先生口才不逊文才,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沁入学子心脾,20世纪50年代北大中文系学生中便有‘讲课最成功的吴小如’之说,故课堂常常人满为患。”庆生同学晚我一年毕业,可能系统听过吴先生的课,有权作全面评价,当然,不无偏爱,若论启人心智,和朱德熙先生那种俯视苏联汉学家、放眼世界语言学、深入浅出、在学术上开宗立派的大气魄相比,吴先生应该略逊一筹。不可忽略的是,庆生当年可归入全系攻读最为刻苦者之列,曾经以躲入冬日暂闭之洗澡间抄写刘大杰解放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而闻名。吴先生能得如此学生的如此评语,当有此生足矣之感。近日吴先生答《中华读书报》记者问,虽然自谦为“教书匠”,但是,就是在当年,我还是感到了他学养深厚。阅读北大中文系所编先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感到极大的满足。毕业后不久才知道,这两本资料主要是吴先生执笔通稿的。然而意味深长的是,竟然是反右以后留校的一位“左派”告诉我的,他语重心长地警示:这两本资料,尤其是两汉卷,资料过详,原因是执笔者意在“多挣稿费”。这在当时,就给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当然,仅凭此二册,对于先生的学养,所知毕竟有限。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生耄耋之年,居然以“学术警察”形象出现于文坛,对于学界之虚浮硬伤,笔阵横扫,语言凌厉,锋芒毕露,不由得增加了我对先生的敬意。现在知道先生的学术著作凡数十种,仅其中《读书丛札》在香港北京两地出版,前辈学者周祖谟、吴组缃、林庚先生均给以高度评价。吴组缃先生认为“吴小如学识渊博,小学功夫与思辨能力兼优”,甚至有“无出其右者”之赞语,哥伦比亚大学权威教授夏志清曾言“凡治中文者当人手一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这位当了30年讲师的“讲师精”,被历史耽误了,人所共知;又有吴组缃、林庚先生推荐其直接提升为教授,应该顺理成章一路绿灯。但是,煌煌北大中文系,居然不能通过,差一点被慧眼识珠的中华书局引进。不可思议的是,吴先生没有走成,居然不是中文系的幡然悔悟,而是学术上颇为权威的历史系周一良和邓广铭教授“三顾茅庐”的“阻挠”,结果是小如先生成了历史系教授。对于这样的荒诞,中文系至今没有感到荒诞,而作为中文系的校友,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是,痛定思痛,我仍然逼出了一句话:这是耻辱。对这种耻辱的麻木,则是更大的耻辱。在这种耻辱感麻木的背后,我看到一种令人沉重的潜规则。回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系史,这样的潜规则源远流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文系容不下沈从文,把他弄到历史博物馆去当讲解员,这还可以归咎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1957年驱逐了后来成为唐诗权威的傅璇琮,也可以用他当了右派来辩解。但是,杨天石在五五级当学生的时候,就以学养深厚著称,后来独立开创了蒋介石研究,自成一家,享誉海内外。当年他并不是右派,然而中文系就是不要他,他被分配到一个培养拖拉机手的短训班,后来靠刻苦治学,辗转多方,调入社科院近代史所。在他获得盛名之后,中文系有没有表现出任何回收的愿望呢?没有。钱理群是学生公推的最受欢迎的教授,可是在他盛年之际,就“按规定”退休了。然而,成立语文教学研究所,又挂上了他的大名。可是,有名无实,连开个作文研讨会都没有他的份。从这里,似乎可以归纳出一条定律:这些被驱逐的,本来是可以为北大中文系增光,为北大校徽增加含金量的,而留下的,能为北大争光的当然也许不在少数,但是,靠北大中文系这块牌子为自身增光,从而降低北大校徽含金量的也不在少数。更为不堪的是,还有一些为北大中文系丢丑的,如那些学术投机者。至于一些在学术上长期不下蛋的母鸡,却顺利地评上了教授,对于这些人,中文系倒是相当宽容的,从学术体制上说,这就叫做人才的逆向淘汰,打着神圣的旗号,遂使学术素质的整体退化不可避免。当然,北大中文系毕竟是北大中文系,选择学术良知的仍然不乏其人。最突出的就是系主任杨晦在1962年为吴小如讲话,盛赞他的贡献,其结果是到了1964年在党内遭到两星期的严厉批判。据知情人告,当时骨气奇高的杨先生一度产生跳楼的念头。1984年严家炎先生为系主任时,一度欲请吴先生回系。然吴先生出于对周一良、邓广铭先生的知遇之恩,婉言谢绝。这样的学术良知,不成潮流,相反,它显得多么微弱。半个世纪多来,幸存下来的学术泰斗先后谢世,北大中文系不但丧失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术上那种显赫的优势,而在许多方面呈现衰微的危机,北大中文系这块招牌的含金量已经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近年报刊上风传钱学森世纪之问,纷纭的讨论至今未能切中肯綮。其原因盖在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如果以吴小如先生为个案作细胞形态分析,则不难看出逆向淘汰的潜规则之所以不可阻挡,具有学术良知者,在行政体制中显得非常孤立,因而脆弱,明于此,也许能够把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切实地推进一步。这几年北大中文系当道者不乏从内地到港台反复宣扬“大学精神”,为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自豪者。但是,把“兼容并包”讲上一万遍,如果不与痛苦的历史经验教训相结合,在危机中还以先觉先知自慰自得,甚至还流露出优越感,其所云无异于欺人之谈,北大中文系沿着九斤老太的逻辑滑行并非绝对不可能。吴小如先生九十高寿,学生们想到了为之祝寿,北大中文系居然毫无感觉,这只能说明那些动不动拿蔡元培来夸夸其谈的人,其大学精神已经酣睡如泥。我作这篇文章,除了有意于把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加以深化之外,还有一种出于系友的奢望:把我的母系狠狠地摇醒。(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更多精彩阅读1、他是咱河北人!这对北大情侣为爱死守大半生,为祖国留下了无尽的文化宝藏!2、吃亏就是占便宜!北大校长毕业典礼上的一席话,点醒很多人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文学专业的历史悠久,就业面较广,文学专业一般文笔较好,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接下来和启航考研中心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就业方向都有哪些吧。一、中国语言文学1、教师在学校进行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要求文笔好,口才好,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占据首位。2、编辑职务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要求写作能力强,知识面比较广,具备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3、文秘要求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扎实的公文写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最好能有相关资格证书。4、党政机关、文化宣传部门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的各个专业中有的和外语专业关系密切,所以跨考生在选择专业以及院校时一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确保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二、院校推荐不同的专业方向考研学校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看看下面的这些有没有你所心仪的。1、汉语言文字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3、文艺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4、中国古代文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5、中国现当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6、中国古典文献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声明:本文首发百家“考研交流圈”,禁止任何平台和个人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2019年研究生推免、录取方面,有三个信息指向武汉大学。第一个消息,北京大学2019年共录取1884名来自全国各校的推免生,除了本校662人之外,武汉大学以58人位列外交第一,第二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是南开大学,第四是中山大学。在北京大学2018年推免生中,武汉大学以73人之多也是位列外校第一。第二个消息,武汉大学文学院2020年推免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名单在网上公示。81名拟录取研究生来自14所高校,其中只有1名来自211高校,80名来自985高校。具体情况是,27人来自本校,刚好占三分之一;8人来自北京大学,占比将近十分之一,位居外校第一,引起网友热议,武汉大学再次成为“网红”;紧随北大之后的是北京师范大学(7人)、中山大学(6人)、四川大学(6人)、华东师范大学(6人)和兰州大学(5人)等,详见下图。第三个消息,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19年录取的139名推免生中,除了来自本校72名占52%之外,其次是武汉大学(硕士4人,博士1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1人,博士4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2人,博士3人),吉林大学(博士5人)。从这4所高校看,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极为显眼,因为都不是理工类高校。在这三个招生名单中,武汉大学都是最大赢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两所高校,为何如此青睐武汉大学?尤其是作为国内顶级水平的理工科高校清华大学,居然在计算机推免研究生中,接收武汉大学推免生,而且还是外校推免生最多的四所高校之一。应该知道,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大、清华、浙大、国防科大是四大A+,而武汉大学则是A-,位居10名之后啊,这到底是为什么?武汉大学近几年来被一些人戏称为“网红大学”,除了富有“中国最美大学”美誉之外,还认为其在各大排名以及舆论造势中特别高调。暂且不管这种指责或是认为是否属实,不可否认的是,武汉大学强悍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前十。在北京大学接受的推免生中,武汉大学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其他年份暂未考证)位居外校之首,即使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接受的外校推免生武汉大学也是位居外校之首,现在作为文学方面绝对权威的北京大学居然向武汉大学文学院推荐8名研究生。其实还不止如此。2019年武汉大学法学院录取的186位推免生中,就有17人来自北京大学,2020年又将有9名北京大学学生推免到武汉大学法学院。如果承认现实的话,这就是实力的证明。即使这样,一些人还是对北京大学本科生被推免到武汉大学读研持不同看法,认为这是“自降身价”,屈尊降贵(纡尊降贵)。应该说,这只是一些人以名为本、不了解内情、从印象出发、空想出来的结论。如果北大学生推免到武大读研是“自降身价”,那么也太看低北大教师水准和北大学生水平了,他们是如此没有眼力和学科鉴别力吗?北大为何屡屡将学生推免武大,而不是推免到其他一般高校?显然,这里面有合理的逻辑。不可否认,从整体名声和综合实力看,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确实差得较远。仅拿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有21个A+,武汉大学只有4个A+,但是武汉大学却以19个A类位居全国高校第七,在北大清华之外的其他高校中实力还是相当厉害的。从总体上看问题是一种方式,从具体上看问题也是一种方式。何时从整体上看问题,何时从具体上看问题,还得看是什么事情。就象职工年度平均收入,年年发布统计结果,年年公众戏称又拉后腿了、又被平均了,这就是看问题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差异。从总体上讲,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确实比武汉大学厉害得多,但具体到某个学科就不一定了。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武汉大学与清华大学等4校是A+,北京大学是A;地球物理学,武汉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是A+,却没有高校评为A和A-,北京大学是B,说明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的差距是明显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为A+,北京大学是B+;测绘科学与技术,武汉大学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为A+,北京大学是B+;法学、软件工程与公共管理三个学科,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是A;新闻传播学,武汉大学是A-,北京大学是B+……一些人认为,作为文学方面绝对权威的北京大学,其学生被推免到武汉大学文学院读研,一时引发热议,认为这是“自降身价”,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语言文学是一个一级学科,又分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8个二级学科。从整个一级学科水平看,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不在一个档次,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被评为A+,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被评为A-,中间隔了一个A,差距是明显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二级学科,差距则没有这么大,或是显示不出太大的差距。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共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就有武汉大学,其他是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中国现当代文学,这说明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而言,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其实都是最高水平。北京大学向武汉大学推免的2020级8名研究生中,多数是到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这就不存在“自降身价”的问题。本科选学校,博士选导师,硕士既选学校又选导师。很多本科生在选择推免学校时都会衡量学校的专业或是学科实力,尤其是这些学生还会得到所在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对导师水准也是很有讲究的。应该知道,专业教师对各高校的学科实力了如指掌,对全国名师心中有数,一般是将学生推荐给水平更高或是水平相当的学校和导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学校的某个学科整体水平可能评价不高,但如何有几位被同行公认的高水平教师,将自己的学生推荐过去那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一些人以整体名声和整体实力裁判一切,不看具体学科和导师水平,只能是凭空得出类似于“自降身价”这种结论。再拿法学看,武汉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都是代表中国法学学科最高水平的“四系五院”中“四系”之一,而且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都被评为A(A+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学院是该校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院系之一,素有“珞珈山的王牌军”之称。在法学界,武汉大学的国际法被公认为最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两个二级学科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大学在法学方面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培育),足见武汉大学在法学方面的实力。所以,每年都有其他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将学生推免到武汉大学法学院。估计,一些法学实力不强的高校,即使推荐学生,武汉大学也不会接受。综上所述,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比,在整体名声和综合实力上,武汉大学确实是“二档大学”,但不等于武汉大学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二等”。同样道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科与专业都是“一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某些专业能够大量接受武汉大学这所“二档大学”的推免生,能够将推免生送到武汉大学这所“二档大学”,说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眼里,武汉大学某些专业或是学科的水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体相当。所谓北京大学学生被推免到武汉大学是“自降身价”,不过是一些不了解内情之人的错觉。对此,不知道你怎么看?(本文为原创,可以转发;文中图表为本号制作;文中图片源于相关高校网页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在考研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文学性大题,无论是分析、名词解释还是简答,如果背过还好,没背过,基本上就要凉凉的节奏了,因为一道分析题的分值是20分,丢掉一个还拿什么考呢?但是每年的文学考研题中都会出一两道不在"编内“的题,这该怎么办呢?别急,北大中文系422分学姐说,即便是遇到没背过的大题,但只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一样能够得分,下面我就将技巧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因为每道题的问法不一样,答题方法也不一样,我们以这道2018年某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题为例进行回答。问题:鲁迅曾经评论《红楼梦》是在思想和写法上都冲破了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试谈谈你的理解。首先,我们从问题中得知,这道题主要回答的是《红楼梦》在思想和写作手法上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先回忆一下,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这里就用到了联想法。可以联想一下古代的那些有名的才子佳人小说,比如《西厢记》、《倩女幽魂》等,这些小说在内容上,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写作上,除了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也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知道了传统才子佳人的特点之后,要回答的是《红楼梦》与它们有什么不同,那么此时此刻,就要回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如果记得的话,将这些点清晰的列在草稿上。不记得的话,照样使用联想法回忆。第一,先从《红楼梦》的性质进行回忆,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的小说,这在性质上就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不一样。第二,再从《红楼梦》的内容上进行回忆,《红楼梦》不仅讲述了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还有阶级、官僚、建筑、饮食、医药、民俗等方面的详细描写,这是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也不能比的。第三,《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看完就让人忘不掉,性格十分的鲜明,像泼辣的王熙凤,睿智的探春,圆滑的宝钗等,这种写作手法比传统小说也更胜一筹。第四,《红楼梦》有众多的心理描写,像林黛玉写《秋风秋雨词》的时候,宝钗偷听小红和坠儿说话的时候,这些也是才子佳人小说没有。第五,《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都暗示着人物的结局,除了判词,它们元宵节所作的谜语谜底也都是,这在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是没有的。这样,一一对比下来,就知道《红楼梦》在思想和写法上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不同的地方。此外,还要告诉你的是,虽然题面上说的是,从内容、写作两大方面来说,但是内容上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点,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标好序号,做到简约明了。
在10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公布的2020年招收推免研究生信息显示,今年总计招生计划为125人,其中光是推免生就占到了81人,也就是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只有44个,其实相比于南开计算机留的位子已经够多了。不过这44个名额之中,学术学位硕士只有13人,其余31个均为专业学位硕士。武大文学院2020年的推免生招生情况依旧良好,81人之中79人来自原985院校,其余2人来自211高校(湖南师大和华中师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8名保送生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校园可能有的网友对于从北京大学保送到武汉大学有点不太理解,认为是一种倒退。单纯从学科上来说,北京大学文学要强于武汉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大学是A+,武汉大学是A-。武大文学院与法学院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大学的优势学院,在曾经很火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之中,武大选手基本都是这两个学院的,每年保送到武大文学院和法学院的北大学子都不少,在去年更是有17位北大学子被保送至武大法学院。第四轮学科评估大家都认为能在高考之中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但是在研究生推免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拥有此资格,首先能得到推免资格就说明平时的学习一定不差,至少在中等偏上。何况文学这学科不像理工科有量化的考核指标,论师资力量及学科实力,武汉大学文学院也是国内一流的。除了武大本校以外,保送人数较多的高校还有北师大7人,华东师大川大中大三校均有6人,这些高校的中文学科评估成绩均为A-及以上,可见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推免生质量还是很好的。推免生毕业院校人数排名比较有意思的是武汉大学是多年以来保送至北大的第一大高校(除了北大),而每年保送至武大的北大学子也很多,可见如今推免已经逐渐成了名校互推的趋势。除了原985高校之外,部分优秀的211高校可能还有机会角逐名校热门专业,普通院校保送名校热门专业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已发布,其各个招生专业对应的招生计划也已经公布。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在613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2909人,非全日制1779人,推免生1442人,看看哪个学院招生最多?01.北京大学理学部北京大学理学部涵盖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等6大学院,2021年理学部共有22个专业面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数39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人,推免生116人。北京大学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2.北京大学工学部北京大学工学部涵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4大学院,该学部共有2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计划招生总数1308人,其中非全日制238人,推免生276人。北京大学工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3.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北京大学人文学部涵盖中管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歌剧研究院等8个院系,共有4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招生计划数52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5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4.北京大学社会学部北京大学社会学部涵盖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教研部等9个院系,硕士招生专业55个,招生计划1220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276人,推免生320人。北京大学社会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5.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涵盖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等4大教学和研究机构,硕士招生专业18个,招生计划1338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6.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校本部还有燕京学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共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79人,其中推免生75人。 另外北京大学还在深圳设有研究生院,深圳研究生院硕士招生专业有14个,招生计划1171人,其中非全日制225人,推免生357人。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招生计划从各个学部来看,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最多,从学院来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招生名额最多,光华管理学院也是北大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多的学院,因此有人称该学院最赚钱。
10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在网站上公布了2020年推免研究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武大文学院2020年一共招收推免生81人。武汉大学文学院2020年全日制硕士招生计划为125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92人,专业学位硕士33人),本次共接收推免生81人,剩余44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13人,专业学位硕士31人),不过,推免情况从生源质量来看,还是很不错的,招收的81人一共来自16所学校,其中14所是985高校,2所是211高校。另外,从各校生源人数来看,来自985高校生源有79人,211高校生源2人。来自武汉大学本校的学生最多,有27人,占总的三分之一,来自北京大学的推免生有8人,占比接近百分之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有7人,来自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分别有6人,来自兰州大学的学生有5人,来自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学生分别有4人,来自山东大学的学生有3人,另外,来自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各有1人;武大文学院今年的推免生源质量确实不错,武大汉语言文学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十,在2017年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A-,位置大概也和前一轮评估差不多。武汉大学文学最鼎盛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著名的“五老八中”,八中的程千帆先生的学生今年也很有名,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就是其学生。武汉大学文学院目前师资力量也不弱,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人(宗福邦、於可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陈文新、尚永亮),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李建中)。
2020年,即将是陈子丰在北大燕园学习的第九个年头,也将是最后一年。在求学路上,她一直希望将阅历的扩充和学识的增长结合,期待能够成为有机地存在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从本科到直博,一路走来,她从质朴的坚信到经过打磨的反思,看到过文字未能覆盖的真实与痛苦,经历过对自我与外物的几番怀疑,但在此刻,仍然对更好的未来怀有期待,并志愿承担学者对于未来的责任。尝试——冰与火之歌大学四年,陈子丰修了社会学双学位,做过校学生会国交部代部长,主持过模联,带过两次“一二·九”合唱比赛,参加过“十佳歌手大赛”、音乐剧表演和散打社训练,大三时又到香港交换,大四通过了直博考试之后,找实习,做NGO,进博物馆上班……就四年时间而言,这份履历不可谓不丰富。然而她说:“我没有经验,都是很惨的教训”。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不久的学弟学妹,她想分享的不是如何把履历像徽章一样挂满前胸,而是在有限的时间、体力、精力下她曾经如何取舍,现在又如何看待这些取舍。尽管和很多人一样,填报高考志愿时陈子丰以为中文系等于文学系,但本科前两年,她没有匆匆给自己确定方向,而是抱着 “语言、文学、文献都尽可能地学一学”的想法,她不希望自己错失了了解它们的机会,不愿草率地选择一条路,斩断另一条路。“尽管,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会很累。”她开玩笑称:“我在本科的时候是以‘刷夜小天后’闻名于世的。”当时的宿舍楼里没有自习室,为了避免打扰室友,她待过学校附近一切通宵营业的地方,包括酒吧,周围劲歌热舞,而她在疯狂码字。在这些奇异的学习环境中,她感觉到了文字背后生活的温度和重量,像她在中文系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言时说的:“在中文系,我们学会了尊重文字、爱文字:尊重坐秋窗对风雨提着毛笔、或是在屏幕嗡嗡作响的荧光前敲着键盘写下它们那凝重的时刻;爱它们的昨日今朝,爱这些严肃古板、活泼脱线背后深藏的柔情蜜意或是痛彻心扉,爱它们透过纸背直达肺腑的活生生的温度。”周围的一切存在:酒吧里搭讪的男青年、餐厅里守夜的保洁员、肯教里无家可归或者精神失常,在半夜放声大哭的人……都在提醒她,文字就是从他们的生活里诞生的。“后来,附近的酒吧餐厅一个个都黄了”,她回想着,“我就骑车跑到更远的五道口,在这期间被抢劫过一次,但是他未遂,被我扯自行车锁打跑了。又有一次手机被偷了,还有种种悲惨的经历……“当然也没有多了不起,但应对过它们后,我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都不会是害怕了。”与本科毕业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专注对口实习不同,陈子丰在大四上学期通过保研考试,已经确定了下一阶段的道路。这时她开始疯狂地寻找多种跟学术没有直接关系的实习。她当过博物馆的资料员、夜校的老师、支教组织的数据小工……“虽然现在觉得挺可笑的,但当时的感觉是我好像这一辈子就要跟文字打交道了,我还是应该有一个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这种经历真的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会更加确信我做出一个选择不是因为我不够了解其他的选择。而是我真的比较喜欢这个方向,这个方向对我更有意义。”回顾种种,陈子丰有辛酸,有收获,亦有遗憾。第一层遗憾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是掌握了一些技能,但是我没有爱好。”大一大二的时候她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工作,不断尝试,不断告诉自己应该探索新的领域。然而“高考狗思维的余毒让我沉浸在背诵和刷题中,这不仅不是做学术,还很浪费时间。”于是,一旦她担心“没有用的”课余活动会影响到学习,就选择了放弃。如果有机会,她希望能够有机会非功利地深度参与某一个社团,在里面得到参与感和浸润感,与一群人因为“爱好”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体验到同舟共济的“燃”。而第二层遗憾则是长年熬夜使她的身体机能一度受到影响。现在,在有计划的训练之下她的体质和体能都在恢复,她也明白:“人生的征途很长,聪明的战士不应该在第一次冲锋就把子弹打光。”在陈子丰看来,探索是人生的常态,学者不应该只会学习。实践——中文人的广度和温度在学术研究中,陈子丰始终将眼光聚焦于意识形态、观念和文化,而不只是纯粹的文学和美学,她将研究视为一种实践,也希望研究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出于这个原因,她在本科阶段修读了社会学双学位。在她看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中文学科训练是很好的补充。其实很多思想家,如福柯、阿甘本、拉康等早已同时被文学和社会学科关注,但侧重点不同。社会学更强调理论的现实联系、对权力结构的揭示、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想象的描述。此外,尽管社会科学的一些调查抽样、定量分析的方法,其科学主义的弊端已经广为人知,但它们时常仍然是称手的工具。面对一个现象,如果只靠肉眼观察,很多深层次的关联和规律都不能发现或者确定存在。因此,做人文研究也可以活用定量方法。陈子丰对女性问题的看法,同样流露出她对于总体意识形态的关注。她表示自己在实践上是个女性主义者,但不以女性主义理论为主要“抓手”。她希望找到一种理论话语或者分析框架,既能穿透性别秩序,也能分析阶级、种族等。她更愿意相信这种理论,因为它能够找到看似无关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的内在关联,并且抵达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基于此,她更倾向于在今天把关于女性的问题放到整个社会的框架,而不仅是身体、性、感情、家庭关系当中思考,尤其是希望关注女性的社会教育、就业保障、经济收入等。“就像老舍说的,‘人活着就是要吃饭,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如果被剥夺了收入,很多其他方面都没底气谈了。”关于女性主义,还是有很多更广阔的领域可以关注。反思——清醒,痛苦与坚守谈到大学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反思”。 在陈子丰看来,大一大二是一个累积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她认为可以不用太在意学到的观点的对错,尽可能的广泛涉猎不同观点。这个阶段之后,反思就变得格外重要。大三分专业后到研究生、博士深造阶段,如果想要更加独立地走学术道路,她相信反思的能力是必备的。学术之路初看是一条大河,无论是选择哪个方向,深入之后都会发现“流派的区分就在眼前展现出来了,我们迟早要选择跟随、背离或者融合,这个时候必须进行庄重的独立思考,依靠对各种观点差异的反思判断我们相信什么,选择什么”。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她反复对高中时惯有的思维方式反思:原来不是学到的知识越多、越成体系越好,封闭的体系对于学术来说经常是陷阱。大学课堂和高中课堂非常不同: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教授的不再是普遍性的真理,更多的是具有开放性的、有探讨空间的知识;老师经常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其它多种观点都展现出来,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好恶,以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为什么A和B说的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他们实际上是矛盾的。要决定采纳哪个观点,就需要不断的反刍和反思之前学的东西——相信A与相信B相比有什么区别?A和B是不是还有什么潜台词?以之前我的知识和经验更接受哪一种?如果之前接受了A,以我新掌握的知识重新审视后,对于A的信仰是否被推翻了?当然,我也可以觉得它们都很片面,有更好的解释。她谈到自己在反思性学习时的一些例子:“例如研究鲁迅,首先要对他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时候杂文中的只言片语看上去激进,甚至怪异。这时你可以找找看这篇文章的事件背景,在这个语境中你对他的观点是不是会有变化。有时候他是在对话、辩论,但论敌的声音已经湮没了,找到他当时对话的对象、语境,可以更透彻地理解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又如今天很多同学完全不能接受福柯,认为福柯说的东西是离生活很远的,很空泛玄虚的一个想象。那么我会反思,当你评判某个人某种描述离生活很远的时候,是否可以想想他是不是只是离你的生活很远,毕竟每个人的经历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更有甚者,他是不是说的就是你的生活,而你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阻止你看到这一点?”此外,不盲信权威是她的切身体会,求学的最初阶段大家都会觉得闪光的名字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如果真的进行思考,会发现他们之间常常是存在矛盾和争议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他们还是你,都没有默认的正义性。”这样的反思,远远不止于学术研究的层面,陈子丰将这种批判与省视的目光投向了她自己的内心。剖析别人,剖析作品需要技巧,而审视自己需要勇气。八年多大学时光,焦虑的体验于她并不陌生。曾经,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严格要求,让她永远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焦虑、沮丧、困惑成为她刻意忽视的主观体验。然而坚持完成一项项不易为,有时也不愿为的工作的同时,她的内心仍然难以克制对事情的意义和休止时刻的反复质问。直到经历过几次内在的崩溃后,在不断地反思中,学会了在“通常”、“必须”、“很难”、“值得”、“不值得”的废墟堆里挖出那个致命问题“那我活着为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当然都不一样,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情绪,正视问题, 个人平凡生活“意义”也许很快会找到落脚点。她以一种理性的目光审视中文系对自己的影响。某次发言中她提到,“‘思远忘近,背故向新’是头脑的本能,很多学过的知识都难以再回升,而什么是不可剥夺的?是在中文系这三年、四年、五年之中我们的‘自我’的形塑。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年纪,如同陶器的收口,兵器的淬火,我们成为了都印着‘北大中文出品’底款,却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她认为中文系赋予她最宝贵的财富是对于这个世界敏锐的感知力,无论是用于迅速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还是发现问题。在有关现实世界的思考上,陈子丰坦言自己仍然没有从一个“愤世嫉俗”的状态中走出来。越是相信学术研究有“无用之大用”,越不甘于这种“用”的踪迹渺然。她也意识到,超越“愤世嫉俗”的阶段,抵达所谓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才是最关键的。这种意识的重要性在今天非常迫切地显露出来。尽管,她依旧迷惑:“泛泛地说,很多人想着真善美,世界当然会更美好,这就是大用,但我仍然看不到我能体现在最切近的日常生活的用在哪里。”或许这就是成长必然带来的茫然与痛苦。15年本科毕业时,她分享:“在中文系,盲信的人学会了像后现代主义者一样怀疑。怀疑天经地义、怀疑黑白分明、怀疑约定俗成,怀疑被书写下来的一切……我想起我的起点,导师陈晓明老师课上‘解构一切也解构我’的德里达,和保罗·策兰的‘灰烬,灰烬,灰烬’。”但有些东西仍然是值得相信的,在15年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一个年轻的学者,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答案仍将变化,减少、扩充。但她说:“没关系,我觉得恍然大悟中得到的‘原来真的有’比失去的天经地义的‘人们都说有’宝贵得多。”谈及在北大多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变化,她觉得这是近似于“成为另外一个人”的过程,也许不是better self,但是她确信自己从内到外都不一样了。“我感觉20来岁可能是每个人变化最大的时候,无论是世界观还是能力,都是一个可以重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里,你待在哪里可能还是挺重要的,从外界吸收哪一部分也挺重要的,北大这么大,你可以尽量自己选择去接触它的哪一部分,然后让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对于北大,对于在其中的这一段经历的感情都很复杂,但是她知道,如果她没有在这,她不能够确定自己是否会成为今天的自己。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重构中,陈子丰的认识和目标一直在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她入学之初就拥有的一颗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真心。来源:北大中文人 采访: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刘雨佳撰稿: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杨闰涵 审核: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王睿临编辑:中文系团委微信平台 刘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