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名校名专业:北大考古专业,中国第1个考古学专业,每年招40-50人死之棘

名校名专业:北大考古专业,中国第1个考古学专业,每年招40-50人

今天名校名专业带领大家走进的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怀抱田野,重建历史!考古出土的器物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无字天书”,一个真正的考古学者肩负着透物见人、重建古史的艰巨任务。北京大学在1922年即成立了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是与中国考古学共同起步。下面让我们走进考古文博学院,追溯风雨兼程、成果斐然的历史,了解现况与展望未来。走进考古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很古老,但它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迄今尚不足百年。可以说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前身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于1921年底,后改名文科研究所,其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建立并成功运作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1922年在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源头。1952年设置历史系考古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人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随后,北大考古不断迎来新的发展。1988年,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8年,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考古文博学院。1998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与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在合作办学协议上签字直至今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发展壮大成今天的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样态,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一代代行走在田野上的考古人,亦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北大的精神。九十载春秋,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培养了两千余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承担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学院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6人。其中,大部分教师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具有很高的科研素质、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学者互访、实施共同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学院经常邀请国际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学院的教师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及合作研究。近年来,学院每年平均主持召开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早期文明进程”、“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历史的重大课题上,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广泛和深入的对话。此外,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野外实习基地、教学博物馆、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齐全的配套设置,在国内高校首屈一指。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馆藏达到13000余件,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它是教学实践场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托;是北大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多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都曾莅临视察;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场所。2016年赛克勒博物馆第一次举办了毕业展,自此成为北大毕业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外景科技考古实验室:拥有大型检测分析仪器设备19台套,价值1158万元。目前,实验室主要开展年代学、古代遗物的成分分析、冶金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承担学院科技考古的教学任务。文物保护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十余台套。开展石质文物、丝绸、纸张和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土遗址的保护研究,承担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学任务。文化遗产记录与监测实验室:承担了实践和研发文化遗产记录和监测技术的任务,该实验室将为各类型文化遗产的精细化记录和常态化监测,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障。资料室:有3.5万册中文书籍、5000册外文书籍、8700种古籍藏书,255种中文、53种外文学术期刊,是全国高校中学科图书资料最完整的图书资料室。2014年至今,先后举办了“最早的中国——追踪《二里头(1999-2006)》”以及“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 北京大学首站”等系列活动,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和学术推广方面更具专业特色,考古文博学院图书馆也被评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优秀分馆。标本室:设有包括陶瓷、石器、体质人类学、动植物等六个门类的较为系统的教学标本室,其中,古代瓷器标本尤成系列,为国内高校仅有。实习基地:学院极重要的校外教学设施,目前在全国各地已经挂牌十余处基地,满足考古学不同历史时段、文物建筑、陶瓷考古、文物保护规划及保护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实习教学需要。特色教学活动: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从2008年开始,学院就面向全国所有高二学生组织了中学生考古夏令营,也就是现在的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暑期课堂为期十天左右,将由学院教授和所在地考古研究专家讲授相关的知识;由学院教授、研究生及考古一线学者全程带领参观相关博物馆,当面聆听学者的讲解,近距离接触古代文物,亲身感受古代文明;以及和考古学家一起踏查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实践,深入了解考古学的方法及学科特征,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很多优秀中学生由此而有了零距离了解考古学的机会,很多人也因此选择了考古学。学科简介考古文博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40-50人,目前分为2个系: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系,下设5个本科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建筑方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考古学考古学专业创建于1922年,是北京大学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除招收来自国内外的本科生外,还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有博士后在站工作。考古学专业设有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学、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汉唐宋元明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等专业方向,体系完备、门类齐全,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学科建设方面,2019年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先后有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获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针是“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历史科学和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知识和田野考古工作技能,完全胜任考古、文物和博物馆等专业工作,也能够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方面的工作。考古学专业毕业生应对传统文化常怀敬畏之心,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立志高远,力争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考古文博学院田野考古实习已有六十年的传统,底蕴深厚,技术顶尖,成果众多。本科田野考古实习由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三个教研组的老师轮流负责,在大三的秋季学期进行实地考古发掘,学生经历完整的“田野发掘——室内整理——田野调查——编写发掘报告”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开展考古工作的基本能力。文物与博物馆学本专业为了适应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在1988年创办。专业创办至今,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拥有一支博物馆学的专业教师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开设了博物馆学方面的课程,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两级教学体系。同时,还聘请了多位在京的中国博物馆学和文物研究的知名学者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员和研究生导师,科研和教学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博物馆展览策划、公众教育、藏品管理及博物馆运营等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扩充历史学、考古学、文物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艺术史的相关知识。除了参加大三上学期田野考古实习之外,博物馆专业的同学还需在大四上学期参加博物馆专业的实习,以更深刻的了解博物馆行业。文物保护技术考古文博学院面向理科招生的本科专业按奇偶年轮替,2019年的招生专业为文物保护技术,2020年为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化学类专业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还要理解和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以文理综合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融合运用,建立对文物的多元理解与认识,培养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文物保护修复实际工作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能根据文物保护原则利用自然科学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分析仪器及研究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文物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与载体,是与社会生活接触最为紧密的文化遗产类型,兼具着历史性与现代性。1998年,北京大学在考古学系增设文物建筑专业方向,建构起建筑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培养具备文物建筑研究、保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形成了突出研究、突出田野和突出实践的教学特色。自创立以来,文物建筑专业培养的本、硕、博学生一百余人,大部分毕业生供职于国内外的文物考古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及展示、高等院校相关院系和文化遗产相关工程设计单位,从事着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教育、管理、利用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在大三下学期,文物建筑方向的学生会进入实习,前往全国各地调研。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将在一年级下学期经过二次招生择优录取。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历史和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知识和田野考古工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深入认识该语种地区的历史、考古研究。本年度招收的语种为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朝鲜语、德语、法语、日语、印地语、越南语。名师寄语北大考古学科致力于培养卓越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就是说,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北大考古人的天职,我们每一个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孙庆伟,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学考古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以后发展的方向。考古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李伯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 ——宿白,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考古发现总有惊喜,也有迷茫。魅力就在惊喜与迷茫之间。——严文明,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生风采崔秀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2级本科生,修习中国语言文学系双学位。2013-2014学年绩点名列考古专业第一名,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曾获北京大学“ESEC”奖学金、新华都奖学金。曾任文物爱好者协会外联部长,先后参加过文物爱好者协会、北大剧社、北大轮滑社、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北京大学服饰文化交流协会等社团,并且多次参与调研活动与志愿活动。本科毕业后,崔秀琳在考古文博学院汉唐考古方向读博深造。由于机缘巧合,高考结束后的崔秀琳接触到了关于新疆鄯善洋海古墓群的系列纪录片,从这以后,崔秀琳就深深地被考古迷住了。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崔秀琳认为自己之前对于考古的认识很感性,考古不仅很有意思,而且还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拥有考古的情怀很好,但也应该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考古文博学院的每个专业都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即“文理兼修,贯通古今”。日渐深入的学习让她觉得考古知识丰富多彩,也意识到如果想进一步从事考古工作,本科四年的学习只能算是一个入门学习,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补充。另外,对北大的感情也让她觉得四年的时间太短了,因此决定继续在学院读博深造。谈及北大带给她的收获,崔秀琳动情的说道:“北大给人最大的一点就是情怀,真的是像‘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所说的那样,让人非常激动。有一次我轮滑训练到了晚上12点以后,回去的路上路过百周年纪念讲堂门口,看到有的学生在拍着乐器唱着歌,让我非常有触动——北大人就是这样,有情怀,憧憬自由。另外,北大教会了我既要尊重权威,又要敢于质疑权威。在这个园子里,我听过不同的讲座,感受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身边的同学们并不是对所有的观点完全认同,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向老师提出疑问,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还有一点就是北大给予我了自信心。曹文轩老师就曾讲过这样一次经历,他出去吃饭没有带钱,向服务员说下次带钱过来,并且说自己是北大的老师,对方便非常客气地对亮出身份的曹老师说没有问题。这就是北大给予我们的自豪感。每个进入北大的学生在接触到优秀的师生之后会更有底气,也会被赋予一种特有的自豪感。”“透物见人,重建古史”是每个北大考古人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考古学重要源流之一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久弥新,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研究,加强国内外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考古学的魅力。学院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继续为中国的考古事业输送人才,发光发热。这个九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期待你的到来!来源:北京大学 图片来源:考古文博学院编辑:陈思美编:赖雯燕审校:王睿临、张欣睿

八千万

她627分考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凭2幅画走红,网友:不学医可惜了

说到清华北大是大家再熟悉的一所大学了,每年都有无数人把清华和北大设为自己奋斗的理想大学,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在高考中考入清华北大并非易事,从历年清华北大在各省市的招生来看,往往一个学校也不过百人的规模,这就意味着要在高考中挤进全省理科前100名或文科前30才有希望。而清华北大的优势专业很多人也都很熟悉了,北大偏文理,而清华重工科,使得两所大学成为了每年高考状元和高分学子的选择好去处,而北大和清华其实也存在一些冷僻专业,甚至有的时候大家对这类专业听都没有听过。比如北大设有1个考古学专业,这个专业被视为我国最孤独的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只有1人,而且已经连续出现了6代单传的现象,甚至该专业的学生还上过央视接受过撒贝宁的采访。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学院也很少被人所知道,这就是考古文博学院,而今天的主人公来自山西,她在17年的时候以文科627分的成绩进入到了考古文博学院学习,而让其出现在大众视野并且走红的却是这位名叫朱文羽的女孩子画了2幅很有意思的画。可以看到朱文羽作为考古文博学院的一名学生,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向大家展示出来了二张不同姿态的骷髅图,一位是手扶着脸庞站在讲桌前像在思考问题的样子,一个是躺在地上向大家招手的骷髅。之所以能够凭着这幅画让人大家所惊艳,是因为这两张骷髅图将身体的骨头构造全部展现了出来,并且一一标出的十分清楚,而且每一块重要的骨头都画得十分生动,而对于一个考古的学生来说,虽然可能会在学习中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很多人看完以后还是认为十分的专业,从朱文羽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她对身体骨骼的构造如此的熟悉并且能够完整的把它们表现出来,这基本上学医也是不成问题的了。为此有人看完后,认为朱文羽在高考之后没有选择学医真的是太可惜了,甚至有人认为学医的学生在大学阶段都不一定能够画出如此完整的人体骨骼构造图。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北京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是极强的,虽然有人认为朱文羽的专业十分冷门,但是术业有专攻,虽然考古文博学院很多人很陌生,但是这里的毕业生很多都进入到了入考古所博物馆当研究员或者当个鉴定师,而且有了北大的这个金字招牌,往往毕业后的各方面发展都还是十分不错的。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你看完这对画是何种感受呢?是不是颠覆三观呢?

玫瑰

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看看哪个学院招生最多?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已发布,其各个招生专业对应的招生计划也已经公布。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在613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2909人,非全日制1779人,推免生1442人,看看哪个学院招生最多?01.北京大学理学部北京大学理学部涵盖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等6大学院,2021年理学部共有22个专业面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数39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人,推免生116人。北京大学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2.北京大学工学部北京大学工学部涵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4大学院,该学部共有2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计划招生总数1308人,其中非全日制238人,推免生276人。北京大学工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3.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北京大学人文学部涵盖中管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歌剧研究院等8个院系,共有4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招生计划数52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5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4.北京大学社会学部北京大学社会学部涵盖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教研部等9个院系,硕士招生专业55个,招生计划1220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276人,推免生320人。北京大学社会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5.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涵盖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等4大教学和研究机构,硕士招生专业18个,招生计划1338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6.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校本部还有燕京学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共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79人,其中推免生75人。 另外北京大学还在深圳设有研究生院,深圳研究生院硕士招生专业有14个,招生计划1171人,其中非全日制225人,推免生357人。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招生计划从各个学部来看,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最多,从学院来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招生名额最多,光华管理学院也是北大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多的学院,因此有人称该学院最赚钱。

若彼知之

复试比例200%,千里挑一,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该怎么考?

版主分析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历史学高校,是每一个历史学考研学子所向往的学府。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当然,考研的难度也是极高的。就在昨天,北京大学照例发布了2019年历史学考研招生目录,(每年9月8号发布新一年的招生目录)这份目录是一份正式的目录,里面包含了招生专业、招生人数、考试科目等等内容。版主对其一一做一个分析。第一,招生专业,北京大学2019年招收中国史、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中国学研究生。其中,中国史招生方向,相较于去年减少了“礼学与经学”“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方向,增加了“全球史”“经济史”方向。世界史专业则由原来的三个方向“世界历史”“艺术史”“国际关系史”,变更成现在的5个方向。第二,招生人数,北京大学2019年中国史招生人数为22人,世界史16人,中国学5人,考古文博30人,而201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招生中国史计划为25人、世界史17人、中国学5人、考古文博30人。从中国史、世界史专业来看,全面缩招,缩招人数为4人。这就使得本来已经竞争压力很大的北京大学历史学考研,难度更上一层楼了。第三,招生考试科目,北京大学2019年中国史考研考试科为“66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为“662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而2018中国史考试科目为“62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为“628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这种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北京大学的历史学考研命题会发生变化呢?版主下面还要说。第四,北京大学除了历史系招收历史学研究生之外,还有考古文博学院和燕京学院,这里面我们需要单独说一下燕京学院。燕京学院招收中国学研究生,包括历史学和考古学,但这并不是为了给考试学生准备的。燕京学院的中国学研究生只招收推免生,所以不会给出考试科目。需要说的是,燕京学院的历史学推免生可能大家并不是熟悉。燕京学堂成立于2014年,原本就是想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人文社科实力,汇聚海内外人才。记住,是海内外,所以说,这里招收历史学研究生并不只是针对国内的学生,全世界都有。进这里读研可比近北大历史系读研难多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燕京学堂”官网看一下,每一年的每一位新生都会有单独的介绍,(厉害了)大家可以“瞻仰”一下。以上就是版主针对北京大学2019年历史学招生目录的一些分析,总体而言,变化并没有那么大,主要就是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2018年考研分析北京大学2018年历史学考研统招考试中国史录取8人,世界史5人,总共13人,推免生中国史17人,世界史13人,总共录取43人。比招生目录公布的42人,多一人。录取的13人,中国史平均分为394分,世界史平均分为387分。录取平均分,在历史学名校中笑傲群雄,居于绝对的高度。从报考人数来讲,报考人数早已经突破了200人,也就是说报录比早已经突破了10:1。当然,这个报录比肯定无法反应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我们看一下北京大学历年的复试分数线就知道了:2018年 3652017年 3452016年 3802015年 3452014年 3452013年 345从过去六年的复试分数线,我们看到北京大学基本稳定在345分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了380分的离谱高分。即使进了复试,竞争压力也极其之高。2018年北京大学复试比例为2:1,也就是说复试比例200%!在复试中,需要淘汰一半人!这种复试压力之恐怖,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2019年考研分析不管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多么大,每年还是有无数学子前赴后继,奔赴前线。所以,版主对于北京大学难度的分析,只是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印象。对于2019年备考北京大学的考生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两件事:第一,考试科目变化会不会影响到考试命题?答案是否定的。北京大学的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名称这几年就没有怎么稳定过,一直在变。2017年是“630历史学基础(中国史)”,2018年就成了“628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到了2019年又变成了“662历史学基础9(世界史)”,所以说,考试科目名称一直在变,但从每年的考研真题来看,(主要是题型)变动不大。所以,考生们可以不用担心考试重点、题型会不会变化。第二,招生人数减少,相较于去年,整个招生人数减少了4个。乍一看人数其实并不多,但是要知道,这可是北京大学,少一个招生名额就是一个量级的考研难度,更何况4个。所以不出意外,2019年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将会增加一个量级,特别是中国史专业,一下子少了3人。你猜这三人会不会放到推免生名额中减少??最后,需要提醒一下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的学生,在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新增了一个方向为“全球史”,放在中国史里招生,这里的全球史肯定就不只中国史了。既然招生方向里面包含了“全球史”,(我也不清楚为啥把这个方向放在中国史招生)那么考试的试题中,会不会额外出一些世界史的知识点呢?这个还不清楚。由于考试科目为“66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所以原则上应该不会考察世界史知识点。

大毒枭

大学考古队?还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1986年,三星堆的发现“一醒惊天下”时隔多年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再一次的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象牙微雕、丝绸三星堆“再惊天下”人们将目光聚焦这些“宝贝”的同时工作现场一群“90后”考古人也吸引了众人视线他们年龄不大,责任却不轻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也因他们的到来让众人见识了大学“硬核”的考古实力…………………………在此次三星堆的联合考古项目中北京大学团队主要负责8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派出了强大的队伍多位毕业生分别担任考古领队和执行领队主持发掘工作还有多位本硕博学生参与记录、采样工作他们在一线开展工作挥洒汗水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也作为学术和后方支援团队深度参与对于考古可不止北大的团队前来报到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刘槃,生于1999年12月她所在的三号舱,有三个坑同时在发掘担任记录员的她,每天都在倾听并记录新现象、新方法三星堆遗址4号坑发掘人员许丹阳每天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拿着各种小刷子小铲子刨土挖土他生于95年去年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此次“入坑”三星堆,已经是他的第二次在此次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现场如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不曾了解这些事会让不少人认为考古↓↓↓“看起来挺好玩的”“感觉能到处去游山玩水”考古↓↓↓“就好像开盲盒那样吧”“就是敲敲打打吧”一旦深入接触下去就会发现考古与原来所想完全不一样是一项很严肃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田野考古真的不易………………………………考古需要过硬的学术知识和丰富经验这群“90后”行吗?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年轻团队是考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古中,运用数字化的系统,年轻人的优势很明显他们的热情和投入他们的朝气和激情都是考古中不能缺少的不仅是在考古领域近年来在各个领域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在发射场上“90后”站上了指挥岗位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科研攻关的年轻专家勇立潮头的互联网创业者“90后”以蓬勃向上的青春生气参与到国家发展的主题叙事中融入了时代进步的澎湃洪流三星堆的考古还在持续三星堆还将带给我们多少“惊喜”我们都在拭目以待高校考古人们也在继续挥洒汗水他们又将让我们发出怎样的惊叹也让我们拭目以待来源:新华网

拉菲尔

近7个月,北大15个院系36名同学,完成燕园石刻文物数字化档案

栩栩如生的翻尾石鱼、典雅庄重的华表、巧夺天工的石麒麟、精雕细刻的梅石碑……这一件件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石刻文物辗转来到燕园安家,早已成为现在北京大学校园里亮丽的风景。如何更好地保护燕园石刻文物遗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12月,数字化工作坊人员开始对部分石刻文物进行清理。近日,北京大学部分石刻文物遗产数字化采集建档项目工作坊通过评审和验收。这项工作由北京大学文物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圆明园管理处共同发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和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参与。在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和学院工程师尚劲宇的指导下,工作坊中来自北大15个院系的36名同学,通过室内外作业,用近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校园内30件石刻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建档工作。运用多项技术创建文物数字化档案去年12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院长接到北京大学文物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和圆明园管理处的委托,希望对散布在校园内的石刻文物遗产进行数字化建档工作。由于一直负责学校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工作,张剑葳觉得此次建档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方面,项目能够利用教学中心推行的创新数字化采集、建模等技术手段充分记录文物信息;另一方面,文物保护、遗产保护是学院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保护国家的重点文物,让同学们行动起来,从身边就能做起。”在北大文物爱好者协会、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的共同参与下,“北京大学部分石刻文物遗产数字化采集建档项目工作坊”成立,同时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最终来自15个院系的36名同学加入工作坊。“很高兴看到,有这么多不同院系的同学对文物保护的工作如此感兴趣。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工作坊的活动,向大家宣传和普及文物保护的知识,让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张剑葳说。“与传统的记录文物方式不同,我们并没有采取简单的‘拍照+表格信息’的形式,而是利用数字化的采集建档方式,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全景摄影和全球卫星定位等技术,对石刻文物的分布位置、现状环境、空间和纹理信息进行了记录。”吴煜楠是参与此次项目的工程师,与工程师尚劲宇一起负责项目技术的研究。据介绍,全景摄影配合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记录石刻文物分布位置和现状环境信息,形成全景照片;三维激光扫描记录石刻文物空间信息,形成点云模型;对石刻文物表面浮土清理后,近景摄影测量记录纹理信息,结合空间信息,形成纹理模型。“本次工作坊在技术方案和数据管理上分别进行了创新。结合了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的优点,使用三维激光扫描采集点云模型,为近景摄影测量提供控制尺寸,进而形成直观、准确的三维纹理模型,并且降低了数字化难度和成本。与此同时,在数据管理上,团队设计了地图、全景、模型和图像的管理和利用系统结构,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分级加载显示,使用浏览器可以方便访问数据,实现文物数据信息的便捷、可视化的管理,也为将来的展示利用提供支持。”吴煜楠介绍。上冰土法扫描给翻尾石鱼全身“体检”“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后,户外的实地采集工作大致分为文物本体的清理、三维扫描、摄影建模三部分。”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马青龙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志愿者,同时协助教学和技术讲解工作。去年12月中旬起,工作坊的数字化采集工作正式开始。未名湖西岸附近有一尊白色石鱼雕像,身雕鳞片,翻尾翘首,张口朝天,宛若真正的鱼儿跃出水面,远远望去,像是将博雅塔影含在口中。这样一种新颖的造型,带着熟悉的中式古朴气息却又透露着强烈的异域色彩。考古文博学院16级本科生王可达是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成员,对校园中的各处文物做过考证。在此次活动中,他不仅担任志愿者,还负责为同学们讲解文物的历史渊源。王可达告诉记者,根据文献记载,此石鱼身长1.65米,高0.87米,下部鱼肚宽0.9米,上部鱼嘴宽0.42米,名叫翻尾石鱼,可能是圆明园长春园北部西洋楼建筑群西南角“谐奇趣”前面的圆形喷水池中的装饰构件。翻尾石鱼原位于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正中,口内喷出水柱可上升十余米,属于西洋石刻艺术。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之后,石鱼被朗润园主人载涛购得,放置在朗润园多年,又由燕京大学1930届学生在毕业时买下赠给母校,从此才得以在未名湖安家落户。借着未名湖结冰,数字化工作坊人员清理翻尾石鱼。如今“石鱼含塔影”已成为未名湖胜景之一。可是,怎样扫描和拍摄在未名湖水里“畅游”的石鱼,一睹其精美的纹刻工艺呢?同学们最开始想到的是乘船到湖中拍摄,然而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定了,因为支撑三维扫描仪的三脚架在流动的水面上无法保持稳定。怎样让水“不动”呢?结成冰就好了!借着冬天北大未名湖湖面结冰的契机,同学们冒着寒冷,登上了冰面,给翻尾石鱼做了个全身“体检”。冰上采集期间,他们还学会了不少“土”办法,比如,为在光滑的冰面上稳定好三脚架,将三脚架的三只腿分别用布包住,加大摩擦力等。与此同时,他们还趁着湖面结冰,钻进未名湖上西式石平桥的桥洞,全方位捕捉记录文物本体及周围环境的信息。“所以,此次工作坊的活动能够很顺利地开展,一个非常巧的契机就是在冬天进行。我们可以下到冰面上,近距离地去做拍摄。”马青龙说着,便和吴煜楠工程师一起为记者展示电脑上呈现出来的三维模型,“你看,这里放大一点就能发现石鱼身上有一些风化的痕迹,周围的冰面也被拍摄出来形成影像。”合力高空作业拍摄8米高华表全貌西校门内办公楼前草坪上立有两根高大精美的华表,历经百年沧桑,给园子增添了几分典雅与庄重。据记载,这一对华表可能是圆明园安佑宫遗物,至迟当造于乾隆七年(1742),原本一共有四根,另一对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华表为汉白玉石雕,刻蟠龙云气,通高约8米,下为八角形须弥座,座高1.24米,每一面都刻有一条正面龙,周身饰有各种寓意吉祥的花纹图案,雕刻精细。在肖东发的《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一书中,还记录了这对华表的一段渊源:“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不是一对。原来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阁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差阳错,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数字化工作坊人员拍摄华表全景。这样一座总体高达9米的大物件儿,怎么拍到高处的影像是个难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但是校园中禁止无人机起飞,所以我们就改用碳素高杆拍摄华表高处的造型和花纹图案。”吴煜楠介绍,同学们在实际操作时用了两个三脚架组合起来才将高杆稳住。“一般的拍摄只要一个人就能搞定,在拍摄华表时,我们动用了三名成员,两名同学扶杆,一名同学操作。而且高杆升到9米的高度,力矩是非常大的,所以还要找两个力气大、个子高的同学扶杆。”除此之外,拍照对天气的要求也很高,要避开大风天,最好选多云的阴天,“这样在拍摄时才能保证文物受光均匀,拍摄出来没有阴阳面,保证图像能够看得清。”经过室外三维扫描、摄影建模、全景拍摄,以及后期室内数据处理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组合,工作坊取得了反映石刻文物保存环境的全景图片数据、精确记录空间尺寸的点云模型数据以及逼真还原石刻文物的纹理模型数据,完成了30件燕园石刻文物遗产的数字化建档。张剑葳介绍,此次工作坊数字化建档将为今后石刻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今年,在北京大学文物保护与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工作坊将继续开展校园内剩余石刻文物的数字化记录工作。预计12月前,完成校内全部石刻文物的数字化记录工作,并将数据成果录入数据管理和展示系统。届时也会上线对学校师生开放,让大家共同了解和保护身边的文物。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祺瑶 图片均由北京大学部分石刻文物遗产数字化采集建档项目工作坊提供流程编辑:TF017

空白

北大考古系没前途?你一定是不了解这些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儿钟芳蓉因报考北大冷门考古专业而频上热搜,引起网友们吃瓜围观。部分网友因考古专业"冷门"、"吃苦"、"没钱途"......质疑钟芳蓉的选择,由此引发全国各个考古机构和相关工作者的全力支持,他们为钟芳蓉送上专业考古书籍、实习机会、文物周边等新手大礼包,在全国人民面前"狠狠地"秀了一把存在感。以往"小透明"一般的考古专业,在网友们眼中顿时变得高深莫测,仰之弥高。那么考古学究竟是个什么专业呢?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这里指的实物遗存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和建筑等。而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建于1922年,现今作为国家该领域的重点学科,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中心。一个华丽又厚重的专业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是有网友会说:"还是挖土的"、"还不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行业"、"翻翻破碗烂罐头而已"。实际上这都是网友们不了解的偏见而已。你认为的考古是这样的:实际上考古也有这样美丽的:(多图警告)还有这样的新奇的:更有这样"土豪"的:这些多姿多彩的文物,不仅是惊艳世间、价值连城的物品,它们的背后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脉络。而考古工作,就是对中华文化中的挖掘、解读、还原和传承。考古工作者寻找着文明发展史上许多被遗忘的记忆,丰富着人们对于过去的认知。而考古的发现使得我们的历史更加全面而多彩,强化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个能"进"能"退"的专业从现实来看,考古专业的确远不如金融、人工智能等专业"热门",在就业发展和薪酬回报上,确实也难以"大富大贵"。但目前,考古的就业待遇并不低。"进"可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潜心学术,驰骋于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执笔著文,为历史写生;具备相当水准后,执教授课,桃李满天下。而"退"可进入古所和博物馆以及文物管理部门等相关事业单位,薪资水平跟当地的普通公务员对等,不存在收入过低的问题。要知道,许多地区人们对于公务员这类"铁饭碗"职业都是趋之如骛。考古虽不能让你暴富,但体面、稳定、自由。“十年,我见证了考古专业从‘调剂专业’到‘网红专业’的飞跃历程。”与部分同学被调剂到考古专业不同,主动申请转至考古专业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如是说道。北大考古实力相当“硬核”,在全国排名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丰富而完备,奚牧凉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考古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专业穷"内蒙古大学考古文博系系主任孙璐说:"看薪资不能只看眼前,考古是一种通才,通才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45岁才是通才的成熟期。每一个专业都有起伏,谁能保证报的专业到你毕业的时候还是热门呢?"考古还有如甲骨文等研究等学科,看上去非常"冷门",却关系到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根基,因此也逐渐从"冷"变"热"起来。今年启动的"强基计划",明确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首批试点招生的36所高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制订了古文字学专业的招生培养计划。也许未来的哪一天,考古学就会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父子情

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系引争议,该专业真的这么没前景吗?

【文/观察者网 郭肖】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一事在经历舆论几番“博弈”后,已基本落下帷幕,那些对于其“没有钱途”的担忧在“人家可是北大呀”、“梦想不该用钱来衡量”等发问中几近失声。然而,对于想深入了解事实的普通人来说,考古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专业?该专业学生们的现状究竟如何?他们毕业之后又去了哪里呢?对此,观察者网采访到了国内考古专业的三名大学生。先来说说北大考古系,众所周知,北大考古学是全国第一。刚刚被保送到北大考古系读研一的一名学生告诉观察者网,自己选择考古系的原因是比较喜欢历史,从小爱看历史故事,读研也是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前几年,《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作品大火,曾引发过一段“考古热”,在一些段子中,考古被形容成“科学盗墓”,对于这种说法,该同学直言,“盗墓是对宝贵文化遗产的破坏”。那么,考古系都学什么呢?他介绍,考古系有非常多的研究方向,涉及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会学习断代考古(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等等)、科技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等。专业课之外,大家往往会做一些田野调查、发掘等工作,这就涉及到实习的地方,北大考古系官网资料显示,该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山东临淄桐林、河南邓州八里岗、山西曲沃曲村、陕西扶风——岐山周原暨周公庙等遗址处,建有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北大官网显示,考古学院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学生约200余人,截至2015年,学院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2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第一线,成为当地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我们采访的学生介绍,就他身边的案例来说,毕业之后,大家工作的范围确实主要是集中在研究所、高校、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不过,因为他还是研一,所以对以后就业的具体工资水准并没有关注太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考古学为A类的仅有3所院校,西北大学位列第二。依托西北地区,和如今比较知名的中亚考古队,该校在教育、实习资源方面享有天然优势。正在该校就读的一名同学告诉观察者网,他是因为喜欢历史学了考古,虽然上了大学发现,考古和原本自己理解的不一样,“但的确帮助我们了解了古人,这是很强的吸引力,从民族感情来说,我们也希望做好中国考古,并且致力于走出去。”然而,就业和待遇上的落差难免会让人有点失落。他介绍,考古这行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只是存在拿不拿得到编制、上升空间以及现有待遇的问题。比如,虽然身在陕西,学校的实习机会也多,但是实习工资低:去工地本科一天50,研究生80,去掉伙食费,一天也拿不到多少。而且,多年来,毕业生们的工资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该同学介绍,他报考志愿时就查过,陕西考古毕业生的工资大概是3000多,现在,他已经读研究生了,工资还是这个水平。虽然也有一些与考古相关的商业公司在对外招生,但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并不高,所以这又变成了一个“谁都可以干”的工作,对考古专业的就业没有产生多少影响,“许多博物馆有月薪三千多的那种岗位,如果家在本地,那就能省掉很多开支,可能勉强能过下去,但是我们这行经常是背井离乡的,还就这点钱,就真的难了。”“留下来做考古,没有一点情怀就真的很难坚持。”但该学生表示,自己还是会继续走下去,“还是那种探索古代社会的成就感吧,就业的话,我看能不能再读个博,起码多了条进高校的选择。”此前,在湖南女生报考该专业后,有人担心北大考古系不好就业。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透露,其实仅从就业率方面来讲,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考古专业的就业率几乎是100%。“田野考古、博物馆、文化出版机构等都需要考古专业人才。我培养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没毕业就被‘抢’走了,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我今年培养的5名硕士,均已在杭州、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都比较理想。”贺云翱坦言,我国高层次考古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博士全国都缺。他举了个例子:多年前他培养的一位福建籍博士,竟然是该省某省级博物馆第一个考古专业博士。目前,全国几千所高校中拥有考古专业的高校仅二十几所,而这些高校该专业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基本上100%能找到满意工作,而且基本都进了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报考专业时,每个人的考虑都不同,况且不少人也表示,当年报考专业时如果没有专业人指导,好像也没有把就业率看得那么重。来自复旦文博专业的一名学生表示,他当年报考志愿问了家里人,确实考虑到了现实问题,上海的文化产业在兴起,毕业的时候会有需求量,不过,由于文博专业往年一直都是复旦压线的分数,所以也有一些学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才报考的。然而学了这个专业之后,他才发现与想象中不太一样,“考古专业学习的技能太有针对性了,只能去文博工作,再扩大一点,就是文化传播。”所以,他身边很多朋友都转行了,“其实也没觉得工作和专业需要对口吧,比如我出来做了记者,文博的背景反而在应聘的时候帮了我很多忙。”湖南考生钟芳蓉在报考考古系被人质疑后,曾回答“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且受到樊锦诗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北大考古系回应,“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在我们的采访中,几个学生有人因为热爱,即便工资低也坚持留下,也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别的爱好所以离开,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考古专业,大概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这样的时刻。毕竟,在这个价值观和利益多元化的时代,“钱”途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夜与雾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祝贺钟同学选择了理想,考古历年就业情况很好

连日来,湖南耒阳女生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一事持续引发社会的关注与热议。8月4日晚,潇湘晨报专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教授,正好将成为2020级新生班主任的他,祝贺钟同学选择了理想,并介绍了近年来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前景,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对“喜欢(考古)的局中人来说,会乐在其中,且不改其乐”。巧合,将担任钟同学的班主任对于钟同学报考北大考古专业上热搜一事,沈睿文坦言:“既感到意外,也不意外。”他感谢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表示这“只是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填报志愿罢了”。沈睿文介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同中国考古学一同成长的,北大考古的历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远。成立于1921年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可谓是考古专业的前身,到1952年正式设立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到如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已形成以中国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科技考古为支柱,外国考古学为补充的学科体系,建立了以田野考古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据悉,该院历年荣获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达33项,高居全国高校之首。巧的是,沈睿文主管学院的教学工作,根据安排,他正好将担任2020级新生班主任。对于不久之后的师生相见,沈睿文透露,他想告诉钟芳蓉:“祝福她取得的好成绩,并真诚地选择了理想。作为班主任,希望她能同大家一道,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从容地学习、生活,在燕园自由翱翔,放飞梦想。”揭秘:曾录取最高分考生,历年就业情况很好与此同时,对于网上的热议,沈睿文也有关注,表示网友争议的焦点还在于就业。那么,近年来北大考古专业的招生与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呢?据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每年的本科生招生基数是40人。对于钟同学这样的高分考生,沈睿文介绍:“钟同学只是我们学院这些年来招收的众多的高分考生中的一个。之前,我们学院曾经招收过两位文科最高分,一位是1981年的河北省最高分张弛(现在是我们学院学分会主任),一位是1991年的内蒙古最高分李宝平,现在英国工作。”在今年毕业的2016级本科生中,也有当年的湖南省文科第五名杨竹子、安徽省文科第10名陆敏慎等高分同学。至于本科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沈睿文说:“历年就业情况很好。”他介绍,近年来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都选择了继续深造,有超5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读研。这部分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可保送本院或兄弟院校、其他科研机构继续攻读硕、博研究生。还有约20%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他们的主要录取院校是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此外,每年还有约20%的学生选择就业,就业的单位也比较多样化,包括文物管理部门,各级考古单位、博物馆,出版社、报社和其他(如公司、企业)等。分享:考古让我的生活充实而光辉值得分享的是,沈睿文是1991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他回忆说:“我是一个内心比较平静的人,读家里的书,自然而然地喜欢了历史和考古,喜欢学术研究。”对于网友争议的“钱”途,沈睿文坦言:“当时真没想过,能考上就不错了。”不仅如此,在许多人印象中,考古学习是一个辛苦、枯燥的过程,真实的考古学习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沈睿文直言:“我想,任何专业或专门的学习,对外界而言可能都是辛苦、枯燥的。对当事人而言,也都必须经过一个长期勤奋积累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对于喜欢的局中人来说,“唯有、也只会乐在其中,且不改其乐”。沈睿文以自己为例,表示快三十年过去,“考古已实实在在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要甩也甩不开了。现在,我觉得它让我的生活充实而光辉,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与历史。对此,沈睿文认为,这应该是现阶段国家综合国力发展而促成的。他还说到了一个令考古人欣慰的现象:“我院通过举办夏令营发现了不少喜欢考古专业的好苗子,其中不少学生成功地考到本院,走上考古学研究的道路。”对于现阶段的考古学习与研究,沈睿文认为,一方面国家文化战略的需要给考古学科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多学科的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赋予了传统考古资料更多的研究面向,使得传统考古学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生机之下,沈睿文也深感使命在肩:“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考古人才,还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学科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参与到考古文博事业中来。”潇湘晨报记者 李楠【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期而后可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欢迎更多年轻一代学考古

中新社北京9月1日电 (记者 马海燕)来自湖南的高考文科第四名钟芳蓉坚定选择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在这个夏天传为美谈,也让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格外受到关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1日告诉记者,钟同学的名次还不是该院最高的,还有省内排名更靠前的学生选择了北大考古,“名次不重要,这些孩子都很优秀,他们对考古的热爱更重要。”北大1日开启新生报到。雷兴山当日也来到北大邱德拔体育馆报到现场迎接新同学。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古之前在社会上不太受关注,是因为从事考古专业的人少,显得这个专业很冷,过去还有人以为“考古”就是“烤骨”,“拿着一块骨头放在火上烤”。现在随着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考古,也就对这门学科越来越有兴趣,这是一个好事情。钟芳蓉对考古的热爱得到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鼓励。钟芳蓉在给樊先生的回信中写道:“樊先生选择了敦煌、选择了坚守,成为‘敦煌的女儿’,也找到了心灵的安顿。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考古,选择为考古去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雷兴山说,樊锦诗先生的事迹鼓舞了很多人,激励很多人投身这项事业,很欣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来北大学考古。北大考古专业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翘楚,1981年、1991年都曾录取过当时的高考状元,如今正受到“00后”的热捧。当日完成报到手续后,许多新生手持“一起挖土吧”“我在北大修文物”等标牌在专业背板前合影留念。来自北京的董思奇同学告诉记者,其父母很支持她学考古,她也很理解钟芳蓉的选择,很高兴能来这里跟她做同学。“考古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完美结合,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是刺激探险活动与严肃科研活动的完美结合。”雷兴山这样向学生描绘考古的美妙,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弘扬文化遗产的行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