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金课来袭!喝咖啡

北大金课来袭!

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北京大学在五类一流本科课程中均有课程获得认定,总共有102门课程入选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北大课程中,包括线上一流课程72门(含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1门),线下一流课程2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5门(含2017年、2018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一直以来,北京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始终把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注重统筹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加强核心课与重点课程建设,深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果。北京大学此次入选课程类型多样,包括思想政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实验课、社会实践课等。课程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体现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北京大学将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更多优质的“金课”,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来看看这些入选课程有哪些吧!以下内容按教育部日前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排序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部分)线上一流课程改进合作学习教你如何做MOOC悖论:思维的魔方国际市场营销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微积分基础热学魅力机器人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人工智能实践:Tensorflow笔记软件工程病理生理学儿童口腔医学大学生健康教育护理研究方法领导力与高效能组织会计学原理刑法学总论翻转课堂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Chinese for Beginners民俗学西方文明史导论生物演化生物信息学:导论与方法生物数学建模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习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与虚拟化安全艾滋病、性与健康流行病学基础(一)艺术与审美“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人群与网络军事理论创新工程实践慕课问道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师如何做研究质性研究方法学习工程与管理教师法律风险防范大学生瑜伽伟大的《红楼梦》感悟考古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史离散数学概论电磁学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生物学概念与途径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因特网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原理程序设计与算法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概论与程序设计基础流行病学基础(二)健康评估敦煌的艺术艺术史20世纪西方音乐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清官式大木作虚拟仿真教学实验BSL-2实验室中流感病毒分离鉴定虚拟仿真实验口腔医学牙周操作实验教学晶体形态分析及矿物鉴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细胞动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被子植物双受精线下一流课程哲学导论中国经济专题社会保险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国际政治概论国外社会学学说现代汉语英语精读田野考古实习数学物理方法近代物理实验普通化学普通心理学流体力学计算概论A环境问题人体解剖学口腔修复学药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普通地质实习A生物进化论数据结构与算法A健康评估I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注:本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还包括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51门,和2017年、2018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来源:北京大学

乃今有恒

202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真题回忆

202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真题回忆名词解释符号互动论govermmentality 历史个人主义 参照群体社会认同的政治学yihan简答论述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建设发展和退休养老制度的影响互联网企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劳动群体,举例并分析一个芳动群体特点村庄对飞速发展的中国的影响结合自己的体验,请论述城市对个人发展的消极和积极影响风险社会的风险和传统工业社会风险的风险性质的不同以及对风险治理的影响还是要求记不得了费孝通 江村经济 林 什么书 都是以家乡作为自己田野调查研究的对象 请对家乡社会学进行评述中国独生子女社会化特点,以及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两位多位理论家对学术研究和日常实践的逻辑关系的异同

好奇!北大学生最喜欢哪些课?

在北大,每当开学季来临,总有一件事令所有同学“茶饭不思 寝食难安”,恨不能每时每刻都盯着手机刷新。这就是紧张又刺激的选课!2020-2021年春季学期最火爆、最受北大学生喜爱的课程是哪门?小北带你,一探到底!最火爆的课程们究竟因何受到欢迎呢?来看看它们的课程概要和教师天团阵容一起感受一下吧!《社会性别研究》本课程是社会性别研究的入门课,也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通过个人的经验、阅读和讨论分析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和性别知识的生产过程;寻找建立两性平等和伙伴关系可能性。授课教师: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之首:昆曲》昆曲是中国的“非遗”之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本课程通过对昆曲艺术的历史、文化、表演、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更好的了解,走进昆曲之门。授课教师: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出版有专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闻一多》、《空生岩畔花狼藉––京都聆曲录》、《也有空花来幻梦––京都聆曲录Ⅱ》、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诗集《亮光集》、昆曲传记《仙乐缥缈––李淑君评传》、《义兼崇雅 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等《声乐演唱及表演》本课程作为美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主要针对非声乐专业的学生;讲授基本的声乐理论与演唱方法,同时包括发声、呼吸、声乐作品演唱与分析等实践内容。授课教师:李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教授曾获2010年芬兰国际声乐比赛金奖,中央电视台第十届青歌赛吉林省第一名等曾赴意大利、俄罗斯、芬兰、瑞典等国家举办音乐会饰演《艺术家生涯》《唐璜》《黑桃皇后》《宋庆龄》《黄大年》等多部歌剧、音乐剧女主角《中国现代文学史》本课程主要研究和讲授五四前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的过程,考察与中国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文学现代化”历史内容。授课教师:王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出版有专著《琴学存稿——王风古琴论说杂集》、《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中国近代文学论集》《数据库概论(实验班)》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数据库系统概念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数据库系统应用的开发流程,追踪数据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授课教师:高军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主要从事大规模数据管理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射箭》射箭,即箭术(Archery),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准确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射箭运动。本课程具体内容包括:介绍射箭运动发展史;射箭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射箭瞄准技能等。授课教师:张冰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中国大学生自行车协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大体协射箭分会秘书长咦,奇怪的名词出现了!什么是“意愿点”?“意愿点”多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北大的同学们会将选课戏称为“海淀赌局”?今天,就让小北为你揭晓~众所周知,北大实行多阶段选课制度。在预选阶段,每位同学有99个意愿点,用来向心动课程表达意向。那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选课方式呢?又为什么是99个意愿点呢?让时间回溯到本世纪初。彼时,北大选课采取名额分配到院系的“计划经济”方式。如果一门通选课的容量是200人,教务部就会直接把200个名额按比例分配到全校各个院系,再由院系内部组织同学,协商确定后将名单“快马加鞭”呈报教务部。在这一时期,由于选课与期末成绩录入的名单尚未绑定,没有中期退课制度,同学们的成绩录入结果仅以期末成绩为准。不仅常有“只上课,不考试”的情况发生,更不乏“只考试,不上课”的偷懒耍滑。随着教务系统的建立健全,“北大选课网”上线,选课名单和成绩录入有了更加严格的管理,中期退课制度也随之诞生。这一举措令教学资源的浪费大大减少,使“选课-上课-考试”形成规范化的“进度条”,每位同学都要“合理加载”,投机取巧不再可能。与此同时,老师们对选课学生的年级与院系构成则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能够更加精准地“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2002-2004年间,北大选课系统采用“先到先得”的算法,所有课程均于0点开抢。相比于手工选课,这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选课效率。然而拥挤不堪的网络造成服务器频频崩溃;为选上心仪课程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守在电脑前,依然令大家心力交瘁。从教师反馈来看,仅反映同学们选课意愿的“单向奔赴”不尽如人意:有些“上了车”的学生并不适合该课程的学习,而应当修习相应课程的学生却与其失之交臂。“意愿点”是北大选课制度的一大改革也意味着本科生选课制度跨入了新阶段之所以被戏称为“海淀赌场”是因为在预选抽签阶段一旦意愿点确定后可谓是买定离手不得反悔,不可更改每当结果揭晓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意愿点共99个,投点数体现了大家的热切或课程重要程度。同学在选择一门课程时可指定该课程的个人意愿点,但全部预选课程的个人意愿点数之和不能超过99。在选课时,投多少点,也是一种决断。教务老师们想通过这一模式,让同学们学会设置目标,自主选择并为之负责。这样看来,“投点选课”的制度背后体现了老师的苦心:选课,在更大意义上,构成了对学业生涯的思考。而仅有热情还不足以保证大家能够选上课,授课教师对学生选课具有“一票否决”和“一票通过”权,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要求,同时参考与学生们的沟通印象,来选择愿意接受的学生和拒绝的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设置意愿点数,接受为100,拒绝为0。此外,“年级滤镜”也有可能让你在选课中“快人一步”——为避免毕业班学生完不成必修学分,高年级同学在选课算法中享受年级加权。选课制度的初衷是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因此老师们会尽量减小这一制度可能为同学们带来的负担,缩短大家在选课中投入的时间。比如将补退选时间从九点延至十点,便避免了过早守在选课系统前带来的时间浪费;还通过滚动开课、滚动开班等形式,增加学校课程资源,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选上自己心仪课程的机会。令人悲伤的是,虽然各院系大力增加课程资源供给,但仍不能满足所需,且我校学生选课有较强自主性,部分热门课程的需求旺盛,掉课必然出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校本部总共开设2767班次课程,其中1893班次的课堂容量超过预选人数,也就意味着,仍有874班次的课程需要通过抽签决定能否选上。在2020-2021年秋季学期的选课阶段,选课系统数度“罢工”,校长信箱也收到了不少同学的意见建议。教务部与计算中心的老师们忧心不已,面向各院系师生召开多次座谈会,最终商定对现行选课制度予以优化升级。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北大在退选阶段中新增“候补选课”环节。与预选抽签采用不同的机制:预选抽签是对超过预定选课人数的课程在培养方案和意愿点基础上进行随机筛选;候补抽签则是在预选选课结果公布后,采用候补等待机制,不考虑意愿点、毕业生等权重,进行随机筛选,给选课流程增加了一次“无buff抽签”。引入新制度后单次抽签就变为两次抽签给同学们的选课之旅又打开了一扇大门现行选课流程在学校选课制度的不断“更新换代”中,以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需求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其间,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考量开放跨院系选课、为深化医学部与校本部的融合向医学部开放选课,都令北京大学的选课体制日臻完善,日趋成熟。今后也将继续密切关注师生需求,为同学们舒心、科学的课程规划保驾护航从“院系分配”到“多阶段并行”选课方式的迭代更新不仅对教学管理颇有助益也让同学们的课程安排更具规划面对心仪课程投出99个意愿点刷新,等待,久久为功或欣喜、或遗憾让同学们学会选择,合理规划 让学习生涯多了一份锻炼和沉积如何让所学的课程更有效地搭建成一整套知识体系如何保障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如何打造各学科课程的“全景拼图”看似简单的选课制度亦是潜藏着智慧和深意想了解北大的慕课信息吗?想知道有哪些金课值得一蹭吗?关注北京大学教务部官方微信公众号(deanpku),获取北大本科教育最新讯息,掌握北大教学改革实时动态,更有无限精彩好玩的内容等你解锁!分享+收藏选课制度的前世今生下次选课不掉课的就是你!......最后送给大家一个小彩蛋~来源:北京大学

王季为适

北大社会学系送给新生的这本书,也能帮你变得更“社会”

一年一度升学季,别人家的大学又开始了宠“萌新”大赛。从录取通知书到新生大礼包,总有那么些不一样的惊喜,让围观群众瞬间变身柠檬精。看看东南大学,光是这会唱歌的录取通知书就相当有排面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好看的定制EMS外包装算是基本操作,重点在于这架镂空雕刻的小飞机。这就完了吗?人家还在里面藏着一份为中国首辆火星车而来的邀请函!第一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孩子还能触发彩蛋——限量版火星车。现在回炉重造,还有机会考上北航拥有它吗?再看看华东师范大学,一个EMS包裹已经装不下它对新生的热情了。萌新们将拥有限量版专属红色毡布包。里面的定制便利贴、兑书券就不提了,最亮眼的是布包内封存了一朵新鲜樱花的水晶皂。哪个女孩子不心动呢?还有南京大学,走的是国潮古典路线。他们的通知书外壳用的是有着江南丝绸般气韵的彩丝纸,打开外壳就是一幅绝美插画。里面还精心准备了为贫困地区背书带货的花茶、一场别具一格的互动仪式......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录取通知书自然也是很优秀的——以京师大学堂匾额为灵感的封面彰显着北大的庄重古朴。这里就不一一为大家呈现了。重点是,作为大学与新生的见面礼,它们不只是锦上添花的装饰物,包括录取通知书在内的大礼包承载的更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成果,以及对尚未相见的学子的殷殷期盼。北航的小飞机和北斗七星代表着学校对新一代翱翔九天的希冀和对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致敬;华东师范大学的樱花皂象征其“幸福之花”战略,也是提醒新生作公共卫生安全的守护者;南大的花茶代表着对学子的美好祝愿,同时也代表着其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足迹。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学校的宠爱告一段落,开学报到之际,该是各大院系登场了。比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同学们上交档案、完成报到时,还为他们准备了一本本专业入门级图书——《与社会学同游》。不仅能带回中意的社会学大佬靓照,还能收到不同大咖老师的亲笔寄语!那么这本让北大社会学系当做开学礼物送给新生的书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它被奉为经典至今不衰,不同于我们对于这个学科苦闷烦躁的偏见,作者宣称“社会学是个人的消遣……社会学更像是一种激情,社会学视角颇像使人着魔的精灵,无情地驱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它自身的问题”。在这本书里,伯格在学科内外大开大合,对各家学派的观点予以点评,同时以自己深厚的学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致于译者何道宽教授直言,阅读和翻译这本书真是一种享受。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学社会学,但是谁不是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社会人呢?个人是社会的囚徒?人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社会外在于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物”,从内到外都给人定位,界定人的角色和身份,决定人的命运,在社会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人是被动而无助的。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每一个人便处于不断被众人赋予期待的过程之中,父母希望我们健康,老师希望我们听话,警察希望我们遵纪守法,恋人希望我们永远爱他......不同的环境对未来的预期也会不同。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再努力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而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可能就是读完义务教育就该外出务工养活自己,富裕人家的孩子则是出国读书之后继承家业。因此,人们对于一个人的每一种期待都将决定一种人生的走向。而当社会对我们的期待最终悄然嵌入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之中,我们其实很难不活成社会所期望的样子,争取社会想让我们争取的东西。所以啊,“有人读到大学毕业,有人进少年管教所,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命运。”那如果我们拒不合作,就要偏离社会的期待呢?我们将不被社会接纳。人是社会性动物,不为社会所接纳对于我们而言大概只比灭顶之灾好一点点。我们会被周围人孤立、嘲笑,我们会被社会剥夺自由及其他权利甚至生命。而这些对于行为偏离的惩戒还会受到其他人的认同和鼓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悬在想要偏离社会期待之人头上的利剑。这种无形的压力和束缚,它就在那里,亘古不变、与世长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就是在社会逻辑的支配下生存。那么,社会的支配力量源于何处?这涉及社会学研究的两个重要主题:社会控制和社会分层。没有社会控制,社会就不可能正常地运转。从最古老的暴力手段到道德习俗、群体约束再到法律,从初级群体到私人社群再到职业系统,社会控制机制无处不在。社会控制机制犹如一张罗网,谁也逃不掉;又好比是一个个禁锢人的同心圆,谁也无法突破重重封锁;亦好比是重重大山,压得人难以动弹。初级群体的控制机制包括规劝、嘲讽、议论、羞辱和放逐;社群的控制机制包括道德、风俗和礼节;机构的控制机制包括“辅导”“指导”和“治疗”;职业系统的控制机制包括升迁、开除和经济惩罚;私人生活圈子的控制机制包括非难、威信扫地、讥讽和鄙视。社会对人的第二重支配力量,是社会分层,它包括了阶级体系、种族体制、种姓制度。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分层类型就是阶级体系。尽管阶级体系具有开放性,我们的社会身份有流动的可能,但只要有层次的划分,就会有位置的不同。社会地位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机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从根本上而言,也限制我们的生活选择。为了强化社会如监狱的比方,作者描绘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画:“社会外在于我们,包围我们,涵盖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我们的定位几乎预先决定和界定了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我们跨越雷池,针对我们的社会控制机制和压制手段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总之,社会是让我们身陷囹圄的历史囚笼。”或者我是我自己的敌人?社会给予我们如此沉重的枷锁,让人身处其中倍觉压抑,那么在本能的驱使下我们应当会竭力挣开束缚,又或者不得不服从于社会的威压之下。但是事实证明,我们没有被枷锁压垮,甚至对许多人来说这并不是枷锁。甚至对许多人来说这并不是枷锁为什么?因为这个枷锁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我们想要服从社会。我们想要得到社会指派给我们的身份和角色。”由此,彼得修正了囚笼的理论,提出第二层隐喻——“木偶剧场”。木偶剧场的提出源于一些社会学理论,这其中包括角色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群体理论。角色理论认为,人的身份是被动接受的,不是主动选择的。从宏观上说,角色是由社会决定的,从微观上看,角色和身份由社会情境决定,身份是由他人决定的。这一理论能够解释人的“囚徒”和“木偶”困境。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承担他人的角色”的过程,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接受社会分配给他的角色。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完成的,父母是“重要的他人”。而第二步是在大范围的社会互动中完成的,父母和亲密圈子之外的人叫作“泛化的他人”。木偶被看不见的线绳所操控,依照角色做出制定的表情、动作,社会角色不正是如此吗?每一种角色对应着一套行为模式。个人会给自己定位坐落在社会控制的诸多体系里,每一种社会控制体系都含有一个产生身份的设施。只要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力处理好他的社会联系(尤其是亲密的社会联系),以便强化曾经使他满意的身份。而身份由社会赋予,依靠他人的承认维持。我们想要活下去,就要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社会并不仅仅是涂尔干所谓的“处在外部”的客观现象,而且还是“存在于内心”的现象,社会是我们心灵最深处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受制于社会的枷锁,但这个枷锁不是我们被征服后套在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我们与社会的合作就是对自己的背叛,我们自己纵身跳进了社会的陷阱。怎么样活得更自由而潇洒?监狱之喻是社会对我们的约束,木偶之喻是人的内心对我们的约束,处于内外双重重压之下,人的处境愈发沉重和绝望。那么,人还有没有“越狱”获得自由的可能呢?伯格的回答是:有。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回答如下问题:人自由吗?人不自由吗?人既自由又不自由吗?何为自由?如何验证自由?什么手段不能验证自由?什么手段能够验证自由?人“注定是自由的”吗?首先,自由的概念是难以把握的。其次,经验手段、科学方法、社会学框架本身皆不能验证自由。如果社会学家需要验证自由,他就必须要向哲学家学习。由此,伯格向我们指出的越狱办法是:变革、超然和巧妙利用。一些帮助我们理解自由的比方是:人生如戏、如剧场、如舞台、如狂欢节,社会生存如两面神、如悲喜剧。社会变革和革命可以推翻社会压力,一切变革都是先内后外的,内心的变革走在社会变革之前,内心的变革就是自由。超然的态度也可以减轻社会压力,由超然态度结合而成的亚文化圈子更可以在彼此认同中减轻原来孤身一人的压力。另一个减轻压力、获取自由的手段是“操纵”“巧妙利用”,“所谓巧妙利用就是用正常运转之外的方式去利用社会制度”。因此,人与社会实际上是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社会约束塑造着我们,而我们也在影响界定着社会。我们并不总是像木偶一般任其操纵,我们是可以拒绝的。由此,伯格修正了“木偶剧场”,提出了第三个隐喻——社会如舞台,人生如戏。人不再是木偶,而是有意识的、活生生的台前演员。在永不落幕的演出中,我们可以选择全情投入,也可以选择和角色保持距离,甚至可以偶尔拒绝登台演出。当我们感知到操纵我们的“木偶线”存在之时,我们已经迈出了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在伯格看来,社会学有几大母题,第一是“揭露真相”,社会学是怀疑的艺术,揭露真相是社会学的固有逻辑;第二是“不恭敬的态度”,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生活着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人对社会的态度分别是恭敬和不恭敬的;第三是“中性化趋势”,不标榜某一种社会、某一种文化是唯一的标准,用变化、宽容、尊敬的态度去对待其他的社会、文化和世界;第四是“世界眼光”,最优秀的社会学家能够欣赏奇乡异土,他的内心向无限丰富的人类潜力开放,他热情追求新的视野,追求人类意义的新世界。除了这些,对于普通人而言,社会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有利于确立人的主体性,有助于人逃离社会的“监狱”“陷阱”和“木偶操纵线”,鼓励人去追求自由。今日活动你对社会学产生过相关兴趣吗?你是如何学习和看待社会学的?你觉得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是?在留言区和大家聊聊吧!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这本北大社会学系都青眼有加的好书。-End-编辑:山鬼 黄泓观点资料参考:《与社会学同游》BurningEmpty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社会学是一种激情

铁皮鼓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报告:升学率87.5%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于198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最早成立的社会学系之一。社会学系在师资、教学、科研、生源、毕业生就业、教学支持条件等方面均为国内领先。据ESI关于专业“学术声望”“雇主赞”以及“论文引用率”等指标的得分数据,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在世界大学社会学专业中排名第22位,是中国内地高校社会学专业中唯一进入世界前50位者。在2017年0S世界大学社会学专业排名中位居第27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杜会掌专业之首。2017届毕业生共112人,男女比例3:5。本科生48人:社会学45人、社会工作3人。硕士生48人、博士生16人。一、本科生——国内升学:58.3%,共28人。25人留校:15人留在本系,10人去教育、深圳、法学院等7个院系。3人升入: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出国深造:29%,共14人。主要去美国:共10人,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协议就业:6人。就业行业:公共管理2人,IT业、房地产、教育、批发零售各1人。二、研究生——国内升学:硕士3人、博士3人。硕士3人、博士1人:留北大。博士2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国深造:硕士6人、博士0人。主要去美国:肯塔基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等。——协议就业:硕士37人、博士13人。硕士就业行业:公共管理11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人,教育、IT业、金融业、建筑业各4人,房地产3人,其他2人。博士就业行业:教育6人,科研4人,文体娱乐2人,公共管理1人。三、总结——本科生87.5%继续深造。国内升学主要留在北京大学。出国留学主要去美国。——研究生主要选择就业。主要留在北京。硕士主要去国企、机关。博士主要去高校、科研单位。——本科生、研究生总体工作情况50%留在北京。单位如下:

电梯上

北大社会学教授:在“教育双轨制”下,功课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

本月初,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围绕“回归教育常识”进行了发言。渠教授这篇发言,观点犀利、金句不断,在网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传播。渠敬东,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渠教授的讲话,对教育的本真目的有清晰的阐述,对目前全民教育竞争的无奈事实,有深刻分析;以及,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义务教育的“减负”,到底减了谁的“负”?关于这个话题,下面这段引用,分析得比较清楚:“减负”与“综合素质”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政治正确,改革的目标和手段都围绕这二者转圈。于是,学校在不断调整制度、制定政策给学生减负,包括不布置作业、教材内容简单化、压缩学生在校时间、小初不再笔试、增加文娱活动内容等,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快乐成长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学校的减负改革确实减轻了学生在学校的上课负担,但增加了学生在校外的学习任务。因为减负教育是在小初阶段,并没有对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进行配套改革。小初是素质教育,但升学却是应试教育。为了小孩能够在升学中胜出,学生家长就得在校外给小孩提供额外学习的机会,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购买市场化教育。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带着小孩学习,陪伴小孩做作业,给小孩批改作业。小初学生走出学校后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伏案写作业,就是在培训班里上课,或者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学生的负担在减负教育中成倍增加。不仅如此,减负教育还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让很多家长苦不堪言。在几乎全民为“教育焦虑”所困的今天,这样清醒的声音值得一听。推荐!本文来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我说的健康,就是洛克说的那句:“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当然,今天这个健康有多层的含义。(注:约翰·洛克,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著有《教育漫话》)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第三,精神的健康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所以,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所以,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接下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份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请不要用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来源/小花生网

无求

社会学在中国:学科化的过程,也就是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

原文作者|李培林摘编|罗东《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巨变》,李培林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社会学在中国的学科化过程,反映的是中国普遍的制度变迁的实际过程,而这种普遍的制度变迁,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洪流。社会学的学术制度,就像学校的制度、邮政的制度、铁路的制度一样,是一种现代化的“制度符号”,有了这些符号才能解读和延续现代化的“思想本文”。这些制度的酝酿、引入和建立,也许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甚至不经意的;随着时间的磨蚀和它们融入“日常生活”,人们或许已经完全忘记了它们最初所具有的意义;但这些制度的形成过程,的确蕴含着观念的断裂、方法的创新和社会的转型。作者简介:李培林,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人,中国当代社会学家。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从书斋知识到现实世界的“生活”:现代社会学的兴起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社会结构转变过程,制度变迁是这个过程的组成部分。制度变迁虽不像思想观念变革那么充满着论战的激情和攻守转换的戏剧性,但相对于日常生活的基层结构变迁来说,它毕竟是显著的,具有思想符号和行为规范的普遍意义,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暴风骤雨般的变革,往往会成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日常生活的基层结构的变迁,是最大量发生的、最不为人所在意的和最经常、最持久也是最根本、最深层的社会变迁。很多学者习惯于把思想观念视为比日常生活更深层的东西,而现代社会学方法的导入,将这一观念本身颠倒过来。 历史上的学者,似乎从来注重的都是从书本里寻知识,讲究师承关系,讲求思想渊源。学问的深浅,要看概念的锤炼功夫,要看能否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发现新的微言大义,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话语和观念符号。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茶、食衣住行闲,大概应归于形而下的末流,不是值得学者们关注的东西。现代社会学方法的产生,是把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上来,它开辟了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观察中寻找学问的道路。做学问,要学会询问,这也许就是学问的本义。但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上还很少有人把今天社会学的所谓社会调查方法概括为一种做学问的路子。法国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勒普莱(F·Le Play,1806-1882)通过对工人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和个案调查获得的资料,在1864年写了《欧洲工人》一书,从而使他成为开创社会学调查方法的最早的先驱之一。涂尔干(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为迪尔凯姆、杜尔凯姆等,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年鉴》创刊人。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而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通过他在1895年出版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1897年出版的《自杀论:一种社会现象的研究》,使社会学在做学问的路子方面完全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拓展和维护殖民地的需要,人类学受到刺激而快速发展起来,对土著社会的关注使许多人类学家赴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进行实地调查,社会学的参与观察调查方法也因而进一步地发展了。革命的理论家为了理论的适用性,也很早就开始使用社会调查的方法。1845年恩格斯在24岁时,就根据实地调查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而马克思在1880年62岁时还设计过一个长达100个问题的《工人调查表》。社会学在中国:做学问的方法为之一变社会学在中国的导入和产生,也使中国学者做学问的方法为之一变。中国的学者们这时才幡然醒悟,原来学问(尤其是解释具体社会现象、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学问)也是可以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的。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在中国的运用,使中国学术的实践取向进一步强化。中国最早的社会调查大概是北京社会实进会(1913年北京高校学生组织的社会服务组织)于1914-1915年对北京人力车夫的调查。此外,1923年,陈达指导清华学校学生调查了附近的成府村91户人家、安徽休宁县湖边村56户人家和学校雇役141人;1924-1925年,甘博、孟天培、李景汉在北京调查了1000位人力车夫、200处出赁车厂和100个车夫家庭;1926年,孟天培和甘博以北京几家粮店的账簿、行会章程为依据,以若干家庭社会预算为参照,调查了北京1900-1924年25年的物价、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情况;1926-1927年,陶孟和采用家庭记账法,对北京48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和12个小学教员家庭的生活费进行了调查,写成《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一书,于1930年出版。 李景汉(1895-1986),中国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在中国教学的外国教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1918-1919年,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葛学溥指导学生对广东潮州650口人的凤凰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用英文写成《华南乡村生活》,于1925年出版;1922年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委托马伦(C·B Malone)和载乐尔(J·B Taylor)指导9个大学的61个学生,对直隶、山东、江苏、浙江4省的240个村1097户家庭进行了调查,并以英文写成《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出版;1923年,在白克令教授指导下,沪江大学社会调查班的学生调查了上海附近360口人的沈家行村,调查结果写成《沈家行实况》(张镜予主编),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大概是第一个用中文写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中国早期社会学调查报告的经典之作,当属李景汉1933年发表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笔者在此处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中国早期的社会调查,只是为了说明,这种研究的方法,并非中国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从中国传统治学文化的土壤里自然长出来的,它像社会学在中国的产生和邮政、铁路、学校等新事物在中国的出现一样,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和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观念断裂的标志。吴景超(1901-1968),社会学家,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金陵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计划系任教。日常生活:每日每时的结构变迁制度的变迁,只在某些历史时段表现得比较突出,尽管20世纪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包括制度革命和体制改革)曾多次成为历史的主题,但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仍然是更为经常、更为长久的状态。制度本身的含义,就意味着它是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人们不可能永远在制度变迁中生活,就像无法驾车行驶在交通规则日新月异的道路上。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降低人们行动的成本,制度具有这种节约行为成本的功能,因此制度变迁本身是要付出成本的,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这种制度变迁才是合乎理性的。但是,相对于制度变迁来说,日常生活的基层结构的变迁每日每时都在进行,它由无数的,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又实际上变动不居的日常社会现象构成。这种持续的不间断的社会结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只不过有时缓慢得让人感到死气沉沉,有时又加速得让人感到变幻如云、不知所措。社会学所研究、所关注、所要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学问,实际上就是关于这种日常生活基层结构的变化规则的知识,这种知识除了来自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分析综合之外,别无他途。这种做学问的方法,并不只限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历史研究的领域,这一方法也同样有效。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研究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时,就特别注重从最基层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变化入手;他不厌其烦地从各种琐碎的关于衣食住行的资料中去发掘那些人们所不经意的东西,认为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形成。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该学派是由费弗尔(L·Febvre,1878-1956)和布洛赫(M·Bloch,1886-1944)创立的,其研究方法受到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的影响,强调研究要“科学”和“客观”,注重依据经过缜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发掘个别、特殊社会现象之间的历史因果关系。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 ),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他曾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理论。布罗代尔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开历史研究的新风。这样撰写历史当然不如研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历史方法简洁,甚至让人觉得把轰轰烈烈的历史写得那么平常乏味、那么枯燥繁琐,但这样撰写的历史也许才是更为真实的,更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中国是史学大国,但对中国的历史,史学家更多关注的是正史,如朝代史(“二十四史”)和编年史(《资治通鉴》等),而不是各种历史档案本身。对中国的“二十四史”,史学家历来关注的也是本纪、帝纪、列传、世家以及王朝更迭等重大事件,近现代治史的学者,才把目光更多地转向考古发掘和历史遗留的实物,注重引证和依据第一手资料,也更注意研究史书中反映日常生活的食货志、刑法志、地理志、礼仪志、乐志、艺文志、职官志、舆服志、选举志等。所以,对于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历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观察。人们比较习惯的层面和感到方便的观察角度,往往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代表人物和不同派别的社会思潮,而人们最容易忽略的重要层面就是“日常生活”。19世纪末,中国“人多好之”的进口衣物食物用物,如洋布、洋缎、洋呢、羽纱、漳绒、毡毯、手巾、花边、纽扣、针线、伞、颜料、牙刷、牙粉、胰皂、火油、咖啡、吕宋烟、纸卷烟、洋酒、火腿、洋肉脯、洋饼、洋糖、洋盐、洋干果、洋水果、药水、丸粉、马口铁、钟表、寒暑表、风雨针、电气灯、自来水、玻璃镜、照相片、电线、显微镜、德律风、传声筒、留声筒等1895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因进京会考的书生可乘公车,所以史称“公车上书”)中,提出务农、劝工、惠商、恤穷的“养民之法”,这里所列的物品,是他在谈到劝工、惠商时列举的关系“民生国计”的外来工业品和引起严重贸易逆差的外来生活商品。现在早已成为寻常之物,在生活中和人们的记忆中甚至难以留下它们改变生活方式的变迁痕迹;但它们的导入和融入中国日常生活的过程,就像制炮造舰等技术、学校邮政铁路等制度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导入和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一样,反映的是中国缓慢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而且是从日常生活的最基础层面揭示这一过程。“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从梁启超、梁漱溟到费孝通20世纪初社会学在中国的导入和产生所推动的学术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取向,以及外辱内忧之下学者所形成的富国强国的强烈使命感,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介入生活、干预生活的传统,推动一大批学者走出书斋步入生活基层。同时,也形成了学术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即在研究中国时强调文化“特殊性”。关于“特殊性”问题,起初似乎是由于学西方不见实效,焦虑之下反观中国现实,于是发现了中国不具有走西方道路的文化基础这个“理由”。但开始也还只是涉及东方之于西方、中国之于外国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后来关于这种“特殊性”的探讨被扩展到很多学术领域,包括学科的理论、规则和方法。梁启超是较早(1906年)提出东西方社会具有根本差异的学者。他提出这种差异,不过是为了证明,欧美的经济社会“陷于不能不革命的穷境”,而中国的经济社会,只能“使循轨道以发达进化,而危险之革命手段,非所适用也”。他解释说:“我国现时之经济社会组织,与欧洲工业革命前之组织则既有异,中产之家多,而特别豪富之家少。其所以能致此良现象者,原因盖有数端。一曰无贵族制度。欧洲各国,皆有贵族,其贵族大率有封地……二曰行平均相续法。欧洲各国旧俗,大率行长子相续……三曰赋税极轻。欧洲诸国,前此受教会重重压制,供亿烦苛,脧削无艺,侯伯、僧侣不负纳税之义务,而一切负担,全委诸齐氓……凡此皆说明我国现在经济社会之组织,与欧洲工业革命前之经济组织,有绝异之点。而我本来无极贫极富之两阶级存,其理由皆坐是也”。梁启超在这里提出的,不仅是中国社会组织特殊论,而且是中国社会组织优越论。《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在即将就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1915年,在其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认为,第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第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第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陈独秀所说的东洋民族,显然是指中国,而且他的阐述中赞扬西洋的民族性、贬斥中国民族劣根性的取向是明显的。他认为中国的宗法制度损害个人独立之人格,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从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所以“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庭本位主义”。梁漱溟大概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中谈东西文化差异问题最多的人,1920-1921年他就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除早期那篇使他以中学之学历而能持北京大学教鞭的《究元决疑论》梁漱溟在北京上完中学后,再未接受正规教育,完全靠自学。1916年他24岁时,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谈印度佛学的《究元决疑论》一文,蔡元培看到后即邀他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课程,而此时在北大哲学系执教的基本上都是留学回来的,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成为蔡元培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例证。和关于印度哲学的著作外,这个问题几乎贯穿于他所有著作。而1928-1933年发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显然刺激了他在这方面的思考。梁漱溟认为,首先,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已蜕出的宗法社会是“家庭本位的社会”,“西洋近代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英美其显例;而以西洋最近趋向为社会本位的社会——苏联其显例”,“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间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这两端好像俱非他所有)”。其次,西洋“中古社会靠宗教,近代社会靠法律”,而中国社会“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再次,中国是“职业分途的社会”,西洋是“阶级对立的社会”,西洋社会“中古则贵族地主与农奴两阶级对立,近代则资本家与劳工两阶级对立”。最后,中国社会只有周期性的治乱而无革命,西洋社会则既有工业革命又有社会革命。梁漱溟(1893-1988),思想家、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梁漱溟强调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特殊性,大致是为了说明中国民族性的劣根性,而改造这种劣根性要从“乡村自治”开始,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关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这几个差别,梁漱溟在他1937年出版的《乡村建设理论》(一名《中国民族之前途》)中都已提出,而据他所说,这种见地和主张萌芽于1922年,大半决定于1926年冬,而成熟于1928年。此处引自他的《中国文化要义》,该书内容曾在1941年在广西大学讲演,1942年开始写作,但到1949年才出版。1947年,费孝通在经历了他的实地社区调查阶段之后,开始用比较的手法从理论上分析乡土中国的特征。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形成的“差序格局”,而现代西洋是“团体格局”,“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个架子,每个人结上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他还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西洋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中国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西洋现代社会是地缘社会,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费孝通(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费孝通在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的差异时,有时似乎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更多的时候又似乎是直接受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影响(特别是滕尼斯关于社区与社会的结构差别的理论),把这种差异视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阶段性差异。过于强调文化或结构“特殊性”在学术上的陷阱随着东亚经济的起飞成功,新儒家学说又重新提起东西方文化差异问题,但这次的命题似乎有所改变,中国人似乎不再有文化上的自贬和自嘲。1983年,在香港召开的“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金耀基宣读了《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韦伯学说的重探》一文,质疑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家与道教》一书中关于儒家伦理是传统中国社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最主要原因的判断,要翻这个“长期以来几为学术界默然遵守的铁案”。金教授认为,东亚社会经济发展之谜,对韦伯的假设提出“经验现象的挑战”,而这种现象正可以按照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方法,以儒家伦理给予“文化的解释”。1985年,在第二次“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陈其南的《家族伦理与经济理性——试论韦伯与中国社会研究》一文,深化了这一探讨,分析了儒家的家族伦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凸显了儒家“光宗耀祖”的成就目标和精神动力。1987年,余英时发表了《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试图通过对中国长时段历史的研究来解决这个韦伯式问题。他认为在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中,也存在如新教伦理的勤、俭那样的工具理性,这是中国明朝中叶后商业蓬勃发展的原因。从此,这个话题似乎成为新儒家的主题,也几乎成为1988年在香港召开的第三次“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的主题。(参见这次研讨会后出版的论文集《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黄绍伦,1991)。该文集中请重点参阅张德胜的《儒家伦理与成就动机:事实与迷思》和G·G Hamilton的《父权制、世袭主义与孝道——中国与西欧的比较研究》两文)这种具有继承性的对中国社会结构或文化“特殊性”的强调,是很有意义的,但在学术上也有陷阱,它有可能使人们把最终将汇入普遍性的特殊性,当作一种持久的特殊性。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尽管也是价值观走向多元化的过程,但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这一规律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如果把关于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命题扩展到中国的研究和学术的“特殊性”上,那就更进入误区了。科学是超越国家、民族、地域和文化的。作为科学的社会学也只能有一个,它是属于全世界的,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思潮,可以有不同的理论发展阶段,可以有对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的研究,但属于这个学科的基本逻辑和规则是相同的。本文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节选自《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巨变》一书。本文编排省去了原文注释、引用,详见原书。标题由摘编者所取。封面题图来自纪录片《城市梦》(2019)。原文作者 | 李培林摘编 | 罗东

剑少爷

「五院四系」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燕园东北角——教学行政大楼(凯原楼)、科研楼(陈明楼)、四合院(国双庭院)及法柱广场。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国际化方面已与近百所世界顶尖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在欧美多个著名法学院设立联合研究机构。2020年,在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QS排名中,北京大学法学院名列中国大陆法学院第一名,世界第23位 。2015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法学院连续六年位列QS排名全球前20名左右,稳居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名及亚洲前三名。法学院现有13个硕士点、9个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1978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1989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法学院招生一.推荐免试(一)申请人基本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二)初审与复试1.院系收到申请材料后,将组织推免生遴选工作小组对材料进行初审,并 通知通过初审的申请人按时参加复试。2.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具体复试选拔办法和差额比例由各院系 根据自身特点和生源状况自行确定,一经公布不得随意更改。3.每位通过初审的申请人综合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20 分钟。4.复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 分及格,综合面试、一级学科综合笔试任一 不及格者不予录取。普通招考报考条件报名参加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 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 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 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 资格无效。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 学之日,下同)或 2 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 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 2 位)。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拥有两个及以上学籍。在校研究生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方可报考,通过复试后,须从所在培养单位退学后,方可获得我 校拟录取资格。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的考生,报考前所学专业须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 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报考法律硕士 (法学)的考生,报考前所学专业须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 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 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北京大学复试时间:一般在 3 月中下旬。北京大学法学研究生招收专业北京大学复试院线2020年学术学位专业学位2019 年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法学院#

尽人毒也

社会学学科最好的大学是南京大学吗?

社会学这个学科,应该是很冷门的学科。也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学科。社会学学科训练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野训练、批判性思考、包容多元、内身性反省。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鉴于很多同学对社会学了解得不多,本文以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之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和广大高中同学分享一下社会学学科的办学实力,在高考报考志愿时,喜欢这个学科的同学,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一、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始建于1928年的建立的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和1930年建立的金陵大学社会学系的相关学科。1949年后,这些系科因为政治及地域等多种原因,被取消,1988年重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以来,尤其是2001年以来,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学在学科领域汇聚了大批精良师资。学科现在有全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副教授20人,讲师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3人,是南京大学各个学科中师资人数最多质量最好的学科。教师当中,43位博士中有16位分别毕业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及香港等海外著名大学,3位全职外籍教师。学科另有讲座教授、兼职教授、访问教授3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职科研人员4人。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完成本学科的所有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吸引广大高考学子报考本学科的最积极因素。二、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本学科始建于198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社会学科之一。学科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三个二级学科,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人类学四个专业设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四个人才培养层次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学一级学科教学与科研体系。2007年8月,社会学一级学科被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系北京大学现有的1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学术水平非常高,大牛老师一大把,而且绝大多数都特别特别好,对学生很负责任,尤其是系图书馆简直是宝藏。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机构,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面向实际进行广泛研究、培养多层次人才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独具理论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机构。本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创建了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同时聘请海外客座教授4人、外派访问学者8人、攻读学位者6人。我系教师海外讲学1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2人次,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很多优秀的大师级教师,在这个学科任过教,例如陈达、李景汉、吴景超、赵承信、戴世光、陈文仙、全慰天等,这些优秀的师资,为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基础。如今学科现有教师6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多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喜欢社会学学科的同学,在选择学科和学校时,一定要多些了解。因为篇幅有限,老师只能介绍这三所大学,其实,还有一些大学开设相同学科。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作出选择。不过一定要了解这个学科的就业和升学渠道,避免学完之后,无业可就,想可考研也有难度。权衡之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複製人

盘点北京大学考研最容易考上的四个研究生专业,想上北大不是梦!

再过一个多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随着每年有源源不断的人流加入,研究生备考战队也不断壮大。考研小伙伴们越来越不孤单的同时,竞争力更是年年上涨。大家考研的目的无非两种,一种是想让自己在学术界有更深的造诣;另外一种无非就是想让自己的学历有所提升,为以后找工作能够有更多的选择。那么对于属于后者的小伙伴们来说,如果选择了一个招录比相对较高的专业和高校,成功的概率就会高了很多。北京大学,在高校如林的中国大地上,与清华一直盘踞龙头,同时也是每个人小时的凌云壮志。这所学校,感觉离我们挺遥远,毕竟分数线是我们遥不可及的,能上的都是天之骄子。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北大里面也有一些专业并没那么难考,尤其在招录研究生的时候,报考难度相比其他专业可以说是极低的。因此,这对于只追求学历的考研小伙伴们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好啦,废话不多说,小编这就给大家一一介绍这四个专业。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结构、成因、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自然地理中也有不同的学科分类,综合性的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近四年北京大学的自然地理专业的考研复试线依次为:2019年为31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5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8年为31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5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7年为32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6年为31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5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二、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相当有意义,本质上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为主干学科基础,物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为辅助学科,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的学科。主要是培养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对社会人口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的专门人才。近四年北京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复试线依次为:2019年为32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5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8年为32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7年为31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6年为33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三、古生物古生物学科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利用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迹进行生物学研究,来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同时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绝灭和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古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及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科技开发和行政管理能力的专门型人才。关于北大的古生物学专业的考研复试线,小编找了一下午都毫无结果。毕竟这个专业报的人实在太少,之前还出现过“六代单传”的情况,每年只有一个学生就读,9年间总共6个学生。大家如果报考这个专业,只要能过基本分数线,被录上一般都毫无疑问。四、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主要是通过运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三者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发展,以及研究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科学。近四年北京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考研复试线依次为:2019年为345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8年为345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7年为345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2016年为345分,其中政治和外语是50分,两门专业课为90分。以上四个专业的普及就到此结束啦,如果还想听小编普及其他高校或专业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你们的点赞和留言是小编文涌如泉的动力!(小声:如果能把我安排到你的关注里,小编睡着了都会笑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