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报班有用吗?考虑清楚三个问题,才不会稀里糊涂白花钱所知

考研报班有用吗?考虑清楚三个问题,才不会稀里糊涂白花钱

每年考研准备期间,要不要报考辅导班是很多考生都在考虑的问题。有人说,必须要报班,可以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引,由轻车熟路的老师傅带路,可以事半功倍,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和准备。也有人对报班持怀疑态度,他们的观点普遍是,每年有大量的考生不报班,通过自学,也有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当然了,还有一些同学左右徘徊,在报班和不报班之间犹豫。那么到底报班好还是不报班好呢?01看自己的自制力如何考研难不难,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概括来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但是无论是哪种人,报考研究生都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的自制力如何。拿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同样看一本书,别人能集中注意力两小时读200页,你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看书的效果也不如人家好。如果你从高考阶段开始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科学的复习方法和严格的备考计划,并且在进入大学后没有放松自己,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态势,那么自己就可以完成研究生考试备考工作。反之,如果你在高考阶段自制力都很一般,经常需要老师强迫、同学提醒、家长督促来提升学习注意力,那么你就要考虑自己是否要报班了!当然,如果经济不允许,又想获得与报班相当的复习效果,那么最好找两个比较靠谱的人作为考研战友,大家互相促进,相互监督,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备考效果。02看自身的经济状况如何目前的考研辅导班大多是针对政治、英语这些公共科目,随着每年考研人数的增加,考研竞争的白热化,各类考研辅导班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同公务员辅导班一样,考研辅导班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是很多考生所不能承受的。有位考研失败的同学说,自己为了考上研究生,报考了两个辅导班,前前后后花费了将近2万元,但是最后还是遗憾地没有考上,可是宿舍的另外一个同学人家刻苦自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上了。如果你的家庭情况不错,经济实力许可,那报不报班都可以选择。但是如果你家庭情况一般,面对高昂的报班费用难以承担,那么建议你还是自我备考为好。目前网上有大量的考研辅导资料,其中有视频有音频,还有试题,有心考研的同学通过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加上自己不断的学习,也能取到与考研辅导班相同的效果。 03看自己报考的目标院校如何考研的目标高与低,直接决定着你考研投入的程度如何。有的同学报考本校的研究生,而且本校只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对于这样情况的同学来讲,报考研究生辅导班实在是有点浪费了。但是大多数同学挑战高难度,报考的是名校的研究生,这种情况的考生内心肯定非常的焦灼,因为自己面临的竞争很大,胜败未知。报考名校必须全方位准备,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从学习方面,都必须调整到最佳状态。有一位本科读的是普通二本大学,通过考研考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专业的同学说,当年自己没有圆梦名校,通过四年的大学努力,自己终于实现了名校梦,整个过程中,无数的辛酸和泪水,无数的纠结和颓废,自己都在经历着,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刹那,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值得。综上分析,考研报不报班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而定,绝对没有标准答案。总之,无论报不报班,都要以自学为主,一味地依赖他人是无法在考研这条道路上取得成功。马哥认为,考研要想成功,必须具有成熟稳重的心态,能够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敷衍,因为考研是一场马拉松,最后成功的人都是坚持到最后的人。当你复习备考的时候想放弃了,想停下了歇歇了,一定要警醒自己,你的对手在努力,你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即使没有人支持你,即使你不报考任何的辅导班,坚信通过自己努力付出,借鉴师兄师姐们的成功经验,强化自己的短板,也能够提高成绩,增强考试竞争力,最终走上成功的彼岸。考研没有太多的捷径,更没有太多的侥幸,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艰苦的道路,就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因为那就是自己拼搏的选择。

冷天气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经验分享贴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经验分享贴(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253)法语(254)德语(331)社会工作原理(437)社会工作实务关注公中号:致硕考研社会工作硕士点北京大学: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会学(女性学、社会保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复试内容:1、英语听力:按照学校要求,在复试阶段进行外语听力测试,听力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中。2、专业复试:1)复试方式:口试2)复试时间、地点:社会工作硕士:3月28日上午10:30地点:理科五号楼社会学系265会议室(267会议室等候)3)复试程序:请提前20分钟到社会学系等候会议室签到,并抽取序号,考生将按照序号依次参加复试。3、参加复试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标准为每人100元(请于复试前提交到社会学系财务室)。录取办法:1、初取以考生的加权总成绩名次为准。2、复试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的考生不予录取。3、总成绩核算办法:初试成绩占70%,复试成绩占30%,听力成绩满分为3分。总成绩=初试4门总成绩*70%/5+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满分3分)。前期我是背书和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本书我都做了相应的笔记,甚至自己写了本真题及预测,自己用大白纸做的笔记本。到最后临近考试我就只来得及过一过自己做的笔记,以点带面的回顾一下知识点。我是习惯手写,有的同学电子笔记也挺好的,看自己习惯。我刚开始大概一天两个章节,一周背一本书,后面一天过五六章,将近小半本,一周差不多背两本。第一遍复习的时候不要求自己背的特别熟重在理解,考前开始第二遍冲刺记忆,那时候效率会特别高。参考书我大概过了两遍,我认为重点的书目或者章节三遍。建议大家背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考试的时候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加上一些关键词和要点去答的题目。我看到绿皮个案工作里面叙事治疗这块内容的时候我没理解,就在网上买了本《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这本书看的很快,看完就懂了。然后我顺带把后现代、建构主义和叙事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理消化了。强调一点,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很重要。考北大社工需要看的书目是比较多的,大家也不用怕,把大任务切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制定好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去准备就行。如果自身基础差或者完全是跨专业可以考虑报班辅导,关于辅导班我选择的是致硕口译专业课一对一,选择原因最重要的是最早做北大的辅导班,不管是环境还是机构地址都是我跟家人亲自去考察了最终定下来的,并没有在宣传机构,如果当初不选择辅导,我肯定是不可能一年顺利录取,一路走来确实从内心感谢机构的老师和同学们!社工原理有时候学校会考察一些比较细致的知识点,所以看书需要细致一些。社工实务会考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一般有计算题和选择题(对我来说这块是专业课里面最难的)专业课,除了要吃透参考书,还需要看看北大老师或者其他社工大佬的论文,尽量多看一些书籍和资料,延伸扩展。其实如果真正的吃透那么十几本参考书也够用了,问题是很多同学并没有复习到位,也无法灵活调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大家看的同样的书考出来的成绩却高的高,低的低。

高考学霸们被北京大学预录取,暑假办“精品辅导班”:是否可行?

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被北京大学预录取,可以办辅导班吗?近日,福建泉州某中学文科重点班的13名应届高考毕业生,开办“暑期精品课程”对外授课:“初升高衔接班”的收费标准是每人每节课140元,租用当地一家民办教育机构的场所上课;高中课程个性化订制辅导”视情况收费,每两小时150~250元不等,办理预约上门,实行一对一辅导。这十三名学生有12名女生,有今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的第2名、第3名、第4名和第8名,高考总分从668分到660分不等,均被北京大学预录取;最后一名福建省排名203名,高考总分629分。高考学霸开办辅导班,已经不是新闻。校外培训班也喜欢招收“学霸”镇场:有学霸参与,更方便宣传的“成功案例”,也更有宣传的话题。应当承认,“被北京大学录取”、“省文科排名前十”就是非常好的宣传噱头。一定会有大批的家长秉承“近朱者赤”的心态,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学霸,参悟学霸们宝贵的学习经验。能够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学生,这一方面值得肯定。家长们也认可学霸们“想利用暑假挣点生活费,也算自食其力”的说法。坦率地讲,这个收费标准,相比很多校外培训班并不算高:毕竟有“北京大学”的光环加持。但是,学霸们办班收费是不被允许的。虽然学霸们认为,“没有发现哪条法律规定学生不能办培训班,而且前几届学长办过类似的培训班,还挣到了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学霸们分享经验可以,无偿传授知识可以,收取费用,就意味着产生商业行为。学生开办培训班,并非是“法无皆止即可行”。教育主管部门对开办校外培训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2018年8月31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对培训班的设置要求、人员配备、授课内容备案制、教师资格审理都有明确规定。法律面前皆平等,不会因为对方是学霸,是学生,就可以随意开办培训班。只要办理校外培训班,就要纳入相应的监督领域。如果无证办学,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条例,不仅会被勒令整改关闭,还会对开办者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严重的还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美食家未必是好厨师”,好学生未必是好老师。能够考取省前十的学霸,是勤奋、天赋、学习方法、学校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自己会学习,不一定会教别人学习,何况传授知识、教授学生,需要经过系统化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欣赏学霸们的自立,但不苟同“高考成绩代表实际授课能力”,毕竟学习成绩只是反映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社会上行事,还要依据法律规定,比如,首先个人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质。对于学霸们“自食其力”开办校外培训班,你认为是否可行?家长是否喜欢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培训班里?欢迎留下你的想法。

倒霉蛋

“妈妈,我好累,想再睡一会儿”,结果再也没醒过来,引人深思

“妈妈,我好累,想再睡一会儿”,结果再也没醒过来,引人深思。曾经在网上看到,孩子说完“妈妈我好累,想再睡一会儿”,结果再也没有醒过来的文章。看完文章我既没感到惊讶,也没感到错愕,而且感到悲伤,我想发生这样的问题,一定有他的原因。但是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情况吗,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是哪里出了问题?学生减负学生减负是指轻负担中小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需要减。这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涉及的是教育观,人才观和相应的机制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大问题,它的落脚点是人的问题。人民日报也曾对此问题作出专题报道,认为教育减负是大方向。如何减负是真问题。曾经有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火爆网络。文章中称南京中小学生正遭遇如下窘况:“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突击检查学校,甚至查看学生书包里有没有‘违禁物品’——卷子,课外辅导教材,作业本”“减少课时,提前放学,下午3点已经可以坐在家里”……对此南京教育部门回应称,确实展开了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但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教育部门进行了及时的纠偏。北大教授的观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曾经讲,学校里减负,但是出了学校,孩子还是被家长领进各种补习班,因为孩子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没有人愿意拿孩子的未来去冒险。学校减负,是国家优秀的国民教育资源退出教育,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他看到这种现象,感到非常痛心。学校减负,孩子在放学之后依然被领进各种辅导班,教育成为家庭投入的无底洞。个人还是比较认同教授的说法,学校里减负,学校外面各种辅导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大肆贩卖教育焦虑,让有的家长一时之间无以适从,掏空了钱袋子,累垮了小孩子。更有孩子在学校里上三门课程,出现放假之后一天却要上8门课程,每天奔走各个校区之间的极端现象出现。在教育日益重要的今天,哪一个家长敢轻视教育,敢放松教育去赌明天呢。哪一个家长敢放手不管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呢?减负是大方向,怎么减是真问题正如人民日报中曾经的报道所说,减负是大方向,但怎么减,是个真问题。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迅猛的时代。任何一个人只要不学习就会被社会痛击,甚至会被无情地抛弃,连声招呼都不会打。个人认为,减负可行,但是不是所有的科目都削减课时,削减课程难度。真正的减负应该是此消彼长,一些孩子们花费代价太大的,用不太到的,可以削减,比如说英语这一学科,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孩子们学英语太难了。甚至考研英语也把学生卡得死死的,很多的专业型人才难以被发掘,反而是英语好的更有优势,即使考研英语过关了,也未必能研究得透外文论文。再削减一些非刚性科目的同时,增加一些重要科目的课时,甚至加强专业化和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发展起来,培养更多的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而不再是唯学历论。就目前很多留学生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甚至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出国留学,个人认为最应该加强的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以免家族中出现言行不当的人,给家庭抹黑。可给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书籍,适当阅读一些古诗词,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孩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好诗词就是不错的选择。负还是要减的,要分门别类,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专业化和职业化还是应该加强的,以便能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人才。培训市场还是要规范的,以免掏空家长的钱包。学校教育还是要加强,以免优秀的教育资源流出国民教育体系。爱国主义还是要加强的,以免培育出“无国界”的人才。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入先

北大的研究院、中戏的培训班?揭秘培训机构傍名校套路

北京大学博雅教育科技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师资培训、常青藤中戏考研……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组织和培训,真是名校办的吗?“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美誉度高、资源丰富,名校的品牌时常被一些教育机构强行“傍”上。这些机构通过冒用校名、谎称合作、刻意误导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招生牟利。机构“傍名校”办学、办班、办比赛5月初,一些家长和学生惊讶地发现,他们积极参与的由所谓“中国传媒大学北广在线”举办的青少年语言大赛、语言测评、合作加盟授权等活动,竟是一场骗局。中国传媒大学官网发布“严正声明”,称社会上一些企业未经许可,擅自发布该项活动,严重误导社会大众,损害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声誉。记者检索中国传媒大学官网,发现类似声明近年来已发布多次。记者从多所名校了解到,当前,“傍名校”情况在教育培训领域多有发生。有的“傍名校”办学,有的借名校之名举办各类考试辅导班和非学历教育。记者从中国政法大学了解到,2019年研究生招生期间,有人以该校名义在网上发布“2019年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并向每位报名者收取近10万元费用。实际上,汇款账户名为北京华语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中国政法大学没有任何关系,该公司行为涉嫌诈骗。记者在网上发现了一家名为“常青藤中戏考研”的培训机构。该机构宣称是专门针对中央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的课外辅导,其所展示的师资人员也都标注来自中戏。记者向中央戏剧学院询问,工作人员否认该机构与学院有任何官方合作合办关系,并告诉记者,已收到多起关于该机构的咨询与投诉。据北京大学督查室介绍,他们发现不少以北大名义在各地办附中、附小、幼儿园以及非学历教育培训班、夏令营、教育基地或联合培养授权挂牌的侵权情况。从2017年至今,核查相关侵权事件31件,涉及40余家公司。相关侵权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达200余个。相关负责人称,现在还存在数量巨大的侵害北京大学商标及名誉权利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揭“傍名校”四大套路记者调查了解到,“傍名牌”行为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套路:——冒用校名作为商标、商号。记者发现,截至5月10日,江西新余、赣州、抚州和九江等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14起清华大学商标侵权案,涉及多所名称中含有“清华”二字的幼儿园。一家主营业务为口才演讲主持技能培训的企业,注册名称为“北京金色中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加盟招商广告多次出现“中传朗诵考级”“中传朗诵节”等字样。但据记者查证,该企业与简称“中传”的中国传媒大学并无关联。——假冒名义办学、办班。此前,曾有机构和个人发布《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本科、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信息,并从事相关招生活动。记者调查发现,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海外留学教育中心是一家早已被撤销的机构,发布信息的机构和个人都是盗用该学院之名。此外,记者发现,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不少以“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名义开展的青少年研学、师资培训、交流研讨、比赛展演等活动。记者向该校相关部门证实,这些都属于未获正式授权、擅自组织的违法违规行为。——号称拥有名校师资。记者致电“常青藤”中戏考研辅导机构,询问是否为中戏设立的官方考研辅导机构。工作人员答复称,虽与校方没有官方合作,但是其所有师资均为在中戏学习或工作,能够得到中戏内部人士的资源支持。——在校区租场地混淆视听。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培训机构在北外西院租用经营场地,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其与北外是合作关系。同类情况也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的培训机构租用家属区内的场地,但由于也在校区内,对家长和学生具有很大迷惑性。”专家建议加强商标保护多所名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傍名校”行为难查、难禁,且校方没有执法权,维权效果有限。目前,发布公告、举报取缔、司法诉讼是使用最多的三种处理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管育鹰表示,已经注册为商标的名校简称,其注册商标专用权受商标法保护,不容侵犯;冒用没有注册为商标,但实践中能判断其唯一指向某名校的简称,此类行为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或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足以引人误认为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被侵犯的权利人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请求查处,也可以起诉到法院,依据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请求对方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朱虎认为,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8条,“傍名校”行为应受到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商品、罚款以至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被冒名的学校可依侵权责任法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所遭受损失。管育鹰建议,名校应注意通过注册商标维护学校名誉,一方面防止他人抢注或滥用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遭到侵权时得到法律保护。此外,专家提醒家长和学生,面对所谓名校培训,应按照各大学官网提供的联系方式致电核实,避免轻信宣传上当受骗。(原题为《北大的研究院、中戏的培训班?其实都是噱头——揭秘培训机构“傍名校”乱象》)

失吾道者

新传考研福利来了:这位如假包换的美女学霸,手把手教你上北大!

胡师姐:北大新传院研究生/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关若飞:胡师姐新传考研班优秀毕业生,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社会学专业,成绩优越,2019考研成功上岸北大新闻学专业!若飞绝对是个妥妥的美女学霸!今天她带来了一份超详细经验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写在前面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当你打开并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想表达四点:第一,你很有勇气,考研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甚至是一片汪洋大海,接下来的这一年你可能一直在这片海里游啊游,当然,最终能上岸是最好的结果,但大多数情况是上不了;其次,你也很优秀,毕业之际,你本有众多选择,但是你选择了考研全国TOP2,说明你有一颗肯努力进取、不愿服输的心,加油!再次,我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倒不是说非要一条路走到终点,而是希望你能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是不是在follow my heart,一定要遵循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你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我的这篇经验帖,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但肯定也有一些地方你需要再结合自身情况,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我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想等我考上了一定要写一篇超级无敌极其详细的经验帖以回馈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因为北大新闻学的经验帖真的太少了,主要是每年北大新闻学招的学生就非常少,网上能搜到的经验帖就只有那么三四篇,所以我一定要写一篇经验帖把我复习过程的备考经验以及产生的困惑都告诉大家!现在终于有机会了哈哈。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吧,这篇推送主要分为以下七个板块:个人情况初试成绩是政治72,英语77,新闻史论111,新闻实务113,总分373,排名第一,三人进复试,只录两人。我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社会学专业,嗯,我是跨考新闻学,本科唯一修过跟新闻相关的就是,新闻摄影。(因为对摄影还比较感兴趣),其他就没怎么系统地接触过新闻学了。然后英语水平,四六级分别是524、513,高考英语133,英语基础知识还算可以,但是大学后英语水平就……嗯,大家都懂的…..然后科研经历,有一个北京市级的大创,负责人,也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项目,其他的实践经历就算不上科研啦。政治复习政治我只考了72分,其中客观题得分42分,主观题30分,单选我没错,错了4道多选。我是从8月初开始复习政治的,从精讲精练开始看起,对了,政治我全程只跟了肖老师,买了他全套的资料,没有看网课,一点视频都没有看,因为我觉得看视频很浪费时间,而且我个人的习惯是,学习的时候不使用电子设备,所以学习政治我就全程看得纸质资料。8月初开始看精讲精练,当时看得非常慢,因为第一章是马原部分,第一章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当然那个时候,我对政治的要求也没有太紧,就轻轻松松地看书,做题,看一节书,做一节题。但是我对做题的结果还是比较看重的,我很仔细地分析这道题我为什么错了,为什么要选那个选项,而且会跟我的好朋友讨论,为什么选那个选项之类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学习习惯对我政治选择题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后到9月份就加快进度了,我当时列了一个计划,10月中旬要把1000题过一遍,11月中旬过完第二遍。所以政治1000题我做了两遍,从头做到尾的那种,我当时是用了几张纸,记录下我的答案,没有直接在1000题上写答案。这是我做1000题时做的记录,其实现在看着有点可怕,密密麻麻的,但是等你到了9月份,每天完成一部分,就会发现其实做政治最简单了。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对政治答案,因为政治不需要太思考鸭,而且能给你及时的反馈,假如你全对,你就会很开心,做错了,也只能说明你及时找到了自己还不会的知识点。反正我记得当时,我只有在刚开始做马原部分比较头疼,后来做题就比较愉快了。还有真题,我觉得一定要做够5年真题,至少5年,因为啥呢,因为只有通过做真题,你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真题的风格,因为真题和肖老师的1000题、肖四肖八的风格是不一样的,真的有很大的差别,真题更灵活一些。而1000题是为了巩固你的政治基础的,所以假如你不做真题的话,很有可能到考场上,你就会“蒙”。今年的政治考试题,单选多选,有很多坑,但是我很多都蒙对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蒙对,可能就是1000题做的比较扎实,然后真题也有做过吧。到12月份肖四出来后,就开始背肖四了,肖四我背得超级无敌熟,但是最后在考场上,好像只有两三道原题,但是不要怕,因为政治的得分从来都不是靠主观题的。主观题的分值,就北京地区而言,大部分人都是在25到30之间,大家主观题的得分相差不大,只要你字写得好看一些,有一些要点答出来了,就能得一个还不错的分数。想要在政治上拉开差距,就得多研究选择题,把选择题做好,一般选择题40分(选择题满分50)以上,总分才有可能上70。最后再强调一下,到后期一定要提前两周结束专业课的背诵,因为后两周的时间你要留给政治,政治的肖八我没有背,我自我感觉影响不大,后两周就一直背肖四就行了,背到滚瓜烂熟。因为及时在考场上没有出现太多原题,你至少可以有话说,不然政治的语言,你到考场上临时编,那个紧张的状态下你可能真的编不出来。我后两周每天早上9点到11点半以及晚上20点以后都是留给政治的,甚至最后一个月夜里从图书馆出来后,走到我们学校一个假山旁边,那边有路灯,在那边背半个小时再回宿舍。我突然想起来冬天的时候,有一次夜里特别冷,我从图书馆出来来假山这边背书,然后偶遇下面这个场景。我佛了,单身狗 当时内心一万点暴击啊,于是我识趣地迅速结束当天的背诵任务,溜回宿舍拥抱我的暖气。好像扯远了哈哈哈。然后现在这个阶段,大家完全不用担心政治哈,即使你高中是理科的,但是不影响,我室友高中就是理科的,但是他依然是8/9月份以后才看的政治。但是这个阶段可以把全套的钱先付了,我这真的不是打广告,尬,哈哈,是因为,我去年是预售的时候,就付钱了,然后有的朋友是最后书出了以后才买,但那个时候价钱好像就变贵了,早买是划算一点的。当然要拿这个钱做投资的大佬除外。英语部分英语一我考了77分,不是很高,但是也不至于拖后腿,我查了一下,我的小题分,客观题我得了51分,翻译7分,大小作文分别是13.5,5.5分。单词:我是从去年3月7号起,就一直在背了,中间回家两次,在家没有学习,但是在学校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断过。我买的新东方的乱序版绿皮书,我上面也说了,我学习的时候一般不喜欢用手机电脑啊之类的,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我建议你还是买一本纸质版的单词书,新东方也好,恋练有词也OK,总之,踏踏实实地把单词过几遍,基本上考研英语的问题就不太大了。我从3月7号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考研,到暑假前,我英语单词应该已经背了两遍了,第一遍花了一个半月左右,然后暑假的时候,跟我的好朋友一起学习,又过了一遍单词,总之从3月份到12月份考研结束,我把那本厚厚的绿皮书一共过了7遍左右。单词怎么背呢?我是一天一个list,早、中、晚、睡前,一天大概背3到4遍。早上起来7点15左右到图书馆门口背,中间再去吃个早餐,然后等到8点图书馆开门,再用8点到9点这一小时,把昨天学过的单词以及今天需要新记忆的单词都过一遍,中午是12点吃完饭后到午休前,这段时间背,晚是17点半吃完晚饭到18点半这段时间,然后睡前那一遍,非常重要,我每次夜里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一下后,就会拿起单词书在走廊里背背背,你也可以在宿舍背,我只是因为在宿舍静不下心,所以就出去背啦。到冬天的时候就早早上床,拉上床帘,举着小台灯在被窝里背,然后背着背着就有点困了,背完当天要求的任务后就睡觉。我感觉我睡前背的单词,第二天就会记得很牢,总之这样一天下来背四遍,你肯定能记得差不多了。检验的话,新东方绿皮书,每页的最下面有纯单词,就可以不看上面的意思,只看下面纯单词,然后回忆它有哪些意思,看自己都会不会。不必要每种意思都记,但是常见的,前几个意思肯定要记。阅读:我大三下课比较少,一周内七天有六天可以从早到晚全身心地准备考研,所以我就早早地开始练阅读啦,我当时看了很多经验贴都说,英语只需要多做真题就行了,不需要做模拟题,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我不是这样干的。我自己是,3月份到暑假前一直在做张剑2017年9月份出的模拟题提高版,一天一篇,认认真真地做题。我3月份到6月底一直在做张剑的英语模拟题,大概做了80篇左右,每一篇做完我都会认真地拿起牛津词典(我可爱的室友的,现在已经被我翻坏了哈哈),把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全部都查出来,在模拟题上用红笔把意思写下来,然后再另用一个记单词的本子,把这个单词的常用意思抄下来,后期可以拿这个本子背,加上后来暑假做的真题里不认识的单词,我写满了两个单词本。3月到6月,这个时间段,英语的学习应该把重心放在记单词上,早中晚睡前,四个点,要养成习惯,到点了就会想起要背单词了。然后这个阶段阅读,刚开始的时候,你肯定错误率超高,一篇错3,4个,甚至全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真的,我大概做到了第23篇,才做到一篇全对的,(当然,据说,张剑的模拟题要比真题难,我自己也感觉到了。)阅读的每一个选项都要弄懂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选这个而不选那个,即使你幸运地蒙对了,依然需要再仔细地看一下答案解析,因为你不可能次次都蒙对,而且做题的目的,不就是训练你答题的能力吗?所以,一定要把自己做过的每一道题弄懂,这是我个人的学习习惯,我不太喜欢刷题,英语我只做了张剑模拟题,97年到18年的真题,真题做了两遍,其他啥资料也没买。作文,我认为也挺重要的。我用的是一位师哥送我的18年考研王江涛作文。我是从10月中旬可以练作文的,每周背三篇,写两篇,我建议还是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吧,因为考试的时候大小作文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50分钟以内,所以练习的时候最好也控制时间。刚开始写,肯定是写不通畅的,而且可能写不完,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我没有背过模板,但是我背参考范文,第一天背,第二天默写,两天搞定一篇范文,然后每周写一篇作文,写得时候尽量用到背过的范文里的句型、单词,只有这样多背多练,在考场上才不会太匆忙。我在考场上,大小作文差不多刚好50分钟,不慌不忙,字写得还算工整,作文的得分也还OK。作文11月再看来得及,所以从7月份到10月份,建议还是把重心放在阅读上。对了,我当时练作文的时候,是麻烦了一位高中的英语老师,每次我写完作文都会拍给老师看看,让老师帮忙纠正你的语法错误,以及哪些表达可以运用地更地道。所以特别感谢我高中的英语老师,嘿嘿,感恩!专业课北大新闻学的专业课分为新闻史论和新闻实务,史论部分以中外新闻史为主,每年中外新闻史都要考察近一半的分值甚至以上,所以一定要把新闻史的内容学好学精。先列一下专业课需要看的核心教材吧。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这本教材是北大新闻学的必读书,里面记载的从古代到清末、民国、建国后等各个阶段的新闻史,记载翔实,因此字数也非常多,第一次看的话,大概需要看两周。但是第一遍看下来,你可能分不清那些报人、报纸,这很正常,我大概到7/8月份才渐渐能分得清,因为一本新闻史里出现的报人、报纸、事件等等都太多了,而且看似找不到重点,但是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就是一般单独成段地介绍一个报人,就需要记一下了。方老师这本书我看了三遍,4月份看了一次,8月份看了一次,9月份又看了一次。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以媒介社会学视角》,陈昌凤老师之前是北大新闻学院的老师,后来调到清华任老师了,但是这本书仍然是需要看的,我个人觉得它比方老师写的那本,优点是有侧重,脉络比较清晰,这两本书结合起来看,大致就能对中新史的框架和内容有一个了解了。这本书我大概看了两遍。前期看了一次,暑假又看了一次。我暑假整理的电子版笔记,中新史部分,主要就是结合这两本教材整理的,整理笔记的时候,我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按照16年考上的一位学姐的方法,分了六大类:报人、报纸、新闻事件、新闻思想、新闻立法、新闻改革,这样整理起来很适合后期拿来直接背。第二种方法是,按照17年考上的一位师哥的方法,按照教材的框架,自己再整理一个框架式的笔记,可以按照简答题的形式,下面分点写出来。这两类笔记整理好了之后,基本上对中新史的内容和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了。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老师是北大新闻系的老师,写得外新史也非常好,字数不是很多,看完之后会对外新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这本书有一个侧重点,就是对苏联新闻史的介绍有点多,而西方一些重要国家的新闻史就相对少了一些,因为我个人觉得需要结合陈力丹老师的《世界新闻传播史》这本教材来看。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还说什么呢,这本书是必看的,尤其是对于跨考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是根据陈老师的课堂讲稿整理而成的,因此当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在坐在人大教室里听陈老师上课,陈老师的语言很幽默而且切中要害,看完后你会对新闻学有个基本的了解。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这本书主要还是将新闻理论,最好也看一下,但是这本书我好像只看了一遍。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这本书是介绍新闻传播法的,看得时候不需要深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行,比如要知道记者或者媒体机构不能侵犯受众什么权利等。这本教材我只看了一遍,第二遍是挑重点看的,也没有系统地做这本书的笔记。然后就是新闻实务方面的教材了,因为北大的新闻学不会考评论、写作、策划之类,但是会考一些学界、业界关注的新闻学前沿,因此我认为这一部分,需要多看论文,跨考的同学,如果想看教材的话,就采写编评各看一本教材吧,大致看看就行,不需要做笔记,看一遍就行了,重心应该放在看论文方面。以上是我认为需要看的教材,这些是必看的,当然我自己在备考的过程中,也看了一些其他的教材,比如新闻史我大概还看了两本,我记得有一个武大老师写的,还有一个李磊老师写的外国新闻传播史,我认为读起来特别有意思,新闻史的教材大同小异,最主要的还是看以上我介绍的那三本。我还看了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等,《传播学教程》我看了两遍,后期也背了一些传播学的知识,我觉得还是有用处的,至少你答题的时候,假如用了一些传播学的理论,会很有说服力。对了,提醒大家一个事情,就是北大新闻学和传播学是分得比较开的,考新闻学的话,基本上不用看传播学的书,考传播学也基本上不需要看新闻学的书,但是往年有考过一两道传播学的知识,所以我建议还是看一本传播学教程,有个大致的印象,虽然最近三年都没有考过传播学的内容了,但是最好还是看一下。全年以及全天的时间安排去年一年我的学习节奏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份到6月份,这个阶段主要是过基础教材,保持着一周一本的样子,刚开始看会比较慢,但是慢慢地你的储备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看书就自然快很多。这个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学习,最开始是在图书馆二楼,后来又去四楼五楼……因为我有一个特别烦躁的毛病就是,学习的时候不太喜欢旁边电脑鼠标声,我当时特别抑郁,其实鼠标声也不是很大,但是我每次听到就是静不下心来,老在想他怎么老在点,看书不好吗?戴耳塞吧,又不太习惯,所以就试图找那种附近没有插头的地方学习。如果学弟学妹们有和我的情况相似的,没有最好,但是如果有的话,我特别想告诉你,你不是唯一一个有那种感觉的,别怕,只要找一个附近没有插头的地方就好。(我当时真的特别自责,以前大一大二学习的时候,完全无视鼠标声,但是就是考研过程中,突然有一天就听到了,然后摆脱不了)这个阶段,我每周四休息,因为周四有课,所以就趁机安慰自己要利用这一天休息,可以躺在床上看电影,可以啥也不干就闭着眼睛,更可以出门大餐一顿。我考研后期,没半个月都要一个人出去吃一顿海底捞,哈哈哈,海底捞的服务特别好,然后吃了一顿后,心情就会变好很多哈哈哈。然后这个阶段,我的作息如下:第二阶段是7月到8月,这个阶段由于我们学校图书馆因装修闭馆了,我又不太想去自习室,就和一位苏大的高中同学相约在上财图书馆,也就是我另外一个高中同学那学习。我和苏大的高中同学考研,上财的那位不考,于是我俩就基本一起学习了。这个阶段,我主要是主攻英语真题的阅读部分加做专业课笔记,这个阶段我的作息时间是:这个阶段我过得应该算是比较充实的吧,每周学6天,每周六晚上上财的那个同学带我俩出去吃大餐,周日早上睡懒觉,下午再去图书馆学习。真的要非常感谢这两位朋友,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不那么难熬甚至有点愉快的暑期。第三个阶段是,九月份开学以后,这个时候我重新回到我们学校图书馆,来到了7层,7层真心是一个考研专用的楼层,每天在7层学习的同学80%都是考研的,因而每天跟他们一起学习,虽然互不认识,但是至少从心里面会觉得有人在跟你一起战斗,没那么孤单了。我特别庆幸后期这段时间来到7层,因为认识了几位同为考研的好朋友,我们有时候水果买多了就会给对方送点,早上看到谁的位子在空着,也会疑惑咦今天这个同学咋还没来啊?总之,很多时候让我有一种高三自习课的感觉。然后还有一些看着眼熟,碰面会打招呼的同学。我其实特别想问问他们叫什么名字,考哪个学校,但是话到嘴边却始终开不了口。这段时间的作息时间是:9月份以后,我就搬到新宿舍了,新宿舍里的同学是我大二时体育课上认识的朋友,后来听说他们宿舍有空床位,而且比较安静,就搬过来了。嗯,新宿舍真的非常好,我有两个同要考研的室友,还有一位在实习,早出晚归,回来后也会安安静静地戴耳机看剧,我能考上北大,绝对也离不开这样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宿舍!每天早上我们三个轮流起床,根本不用担心会起不来,因为其他人都那么早早地就起了,你怎么好意思再赖床呢?然后晚上回到宿舍,我也很愿意跟他们交流,探讨学习问题之余也愿意跟他们互侃。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了,这个阶段我学习的重点是专业课和政治,专业课9月份以后我基本上很少看教材了,因为前期你已经把基础知识打牢了,这个阶段你需要多补充一些新闻学前沿,学界、业界关注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看学院老师论文和期刊。北大新传院新闻系的老师不多,老师们发表的论文也不是很多,在知网上应该都能搜到,主要关注程曼丽老师、王维佳老师、吕艺老师、陆绍阳老师等,以及像胡泳老师、谢新洲老师等虽然不是新闻系的,但是最好也关注一下。当然,还要关注其他高校的比较知名的一些老师,如陈力丹老师、彭兰老师、喻国明老师、张志安老师、胡翼青老师等等,把这些老师近两年发表的论文都看一遍,主要学习他们的新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论述某个观点的。由于我们学校二层摆放了许多新传类的期刊,所以我从9月份以后到考前两周就一直在看期刊,看期刊的目的是除了了解学界、业界目前关注的点以外,还是要学习老师们是如何论述某个观点的。我看了好几种期刊吧,觉得最有用的应该是以下几种:《新闻与写作》,首推这本期刊,我几乎看完了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11月的每一期每一篇论文,为啥呢?因为我发现《新闻与写作》里发表的论文,质量都挺高的,而且语言很适合答题,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把论文里观点整理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新闻记者》,这本也很好,我也几乎每期都看了。《新闻战线》,这本是人民日报社主编的,里面的论文的语言不是很学术化,但是通过看这个你能知道业界最近在关注什么。《青年记者》这本也不错,可以看看。《国际新闻界》我觉得这本质量是非常非常高的,但是里面发表的论文研究的对象有点高深,而且多是实证研究,不太适合答题,所以我看的就少。《新闻大学》复旦主编的,可以看下。《新闻与传播》这本也不错,但是里面论文每篇都很长很长,我觉得看起来比较费劲。总之,第三个阶段,我的专业课主要就是看期刊,整理专题,以及背诵之前整理的笔记。这个阶段也要注重政治了,政治就是踏踏实实地看精讲精练,做1000题,过两遍以上我觉得就差不多OK了。然后做真题找找感觉。主观题的内容可以交给后两个月,背那个背诵版小册子以及肖四。一些碎碎念(1)选学校和选专业的时候,我建议,我个人的建议哈,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最接近的,为啥呢,因为假如你选的并非是你想去的学校想学的内容,那么你到后期肯定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自己最想选择的。当然很多同学也有自己的考虑,这都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具体分析的,但是就我而言,我选的学校和专业就是我最想去的,我从大二的时候就坚定以后考研究生一定要考北大新闻学,当时我已经意识到北大新闻学招的人,当时每年招3个,但是我这一年,学硕缩招,只招2个。我有过否定自己,但是更多时候还是庆幸自己没有因难屈就。事实也是这样,只要你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想做成一件事情,并且有为之很用心很用心,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所以,加油鸭!!(2)考研的过程中,失眠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你选择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再乐观的人也会在睡前不由自主地思考,想得越多,就越不容易入睡。我3月份到6月份期间,经常夜里失眠,其实宿舍很安静,但是我就是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有时候失眠到夜里2、3点,我记得有一次我非常焦虑,甚至一夜未睡,当时我实在很难受,就给好朋友编辑了一条消息,讲一讲我最近的感受,发出去的那一瞬间我就感觉舒坦多了,因为至少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心事,并且会用他的方式安慰你。我觉得挺好。所以,假如在考研过程中,负能量积攒太多,就多跟好朋友聊聊天吧,也可以跟家人聊聊,真的,聊完天,你会觉得舒服很多。(3)很多学弟学妹们都在纠结什么时候准备考研比较合适,担心自己准备过早或过晚,现在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最好还是尽早准备吧,因为往后每年考研的竞争程度只会越来越大,你准备得不充分的话,是很容易就成为“天选之灰”的,但是也不易过早,一般大三下期开始准备就OK,暑假之前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考研之中。当然到后期你肯定会有几个情绪的爆发点,这是很正常的,真的,你要相信每个考上的师哥师姐都是那样经历过来的,他们也会焦虑,也会感到孤单,甚至有考研前一天不想去考的,这些都太正常不过了,就比如我,10月份有一次心态崩了,早上还背着书包去图书馆,但是到了之后,怎么也看不进去书,就买了当天中午回家的车票,但是只在家待了两个白天,第二天夜里就坐车回北京了。所以说,心态崩真的是很正常的事,不用把自己搞得很疲惫,只有劳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致谢“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每次我心情低落想要放弃的时候,都会戴上耳机听听这首歌,然后不断地反问自己到底要不要考北大?如果还要考的话,我是不是已经拼尽全力了?如果没有,那么还有什么借口言人间不值得?《约翰·克里斯朵夫》里有句话对我准备考研的过程影响很大,“大多数人的青春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往后的几十年重复着自己做的事情,重复着所思所想”。真的是这样,人的这一生一定要为自己活一次,而于我而言,去北大读书就是我青春时代里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我必定要竭尽所能。从18年3月7日我全身心地投入考研开始,到19年3月26日得知已被北大拟录取,这一年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辛酸与寂寞了,这一年我放弃了很多事情,每天从清晨到夜晚,从宿舍到图书馆,几乎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关注其他事情,但是我也很庆幸身边还有一群默默陪伴着我的人,在我最漆黑无助的时光里,给我打气,为我加油,让我有动力能坚持到最后。我还记得出成绩前的那两天,我的高中死党们怕我极度焦虑,就带着我一起出去溜达,转移注意力,陪我度过那段最难熬的日子。真的要非常感谢我的妈妈,我的大舅,他们作为我的亲人,一直信任我,支持我。感谢我大学的老师同学,感谢我的室友们,感谢高中的死党,感谢我的“葬爱家族”,感谢17年考上北大新闻学的丁师兄在我考研过程中对我的耐心指导,感谢所有支持过我、鼓励过我的亲友们!~真的,你们对我的帮助,我都一一记在心里了。真诚地祝福大家都能有一个光明美好的锦绣前程。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赐之千金

北大教授渠敬东:教育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却让位给市场辅导班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教育的意义越来越深远,教育意味着知识的传承,意味着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学校,国家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对于我国来说,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到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教育一直都十分的重视。作为立国之本,教育不仅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于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长久以来我国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关心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这其中渠敬东教授就是一位。1970年出生的渠敬东,现在已经将近50岁了,他虽然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哲学系的本科,后来又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但是他的研究却未仅局限于社会学的研究。目前他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还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而对于当今教育的双轨制,也就是辅导班的盛行,渠敬东教授也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他的言语虽然简短,但是犀利,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所以我们,今天也节选了,渠敬东教授的一段话,节选如下: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所以,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实际上,近几年辅导班的盛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就像一些不良的老师,为了赚钱,在学校里不好好教课,而在学校外办辅导班,以获取利润。而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辅导班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甚至让很多家庭难以负担得起,在学校里学不到,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国有教育资产的流失。教育是立国之本,千年大计,只有教育强起来,我们才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在未来振兴中华。所以渠教授的讲话并非是杞人忧天,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深远而又,不可或缺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担起教书育人的重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出,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样样发展的优秀学子、国家栋梁。(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高校官方网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阳族

北大社会学教授谈教育:当今教育最大问题也许是这个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第三,精神的健康。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所以,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所以,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接下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份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本文原文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微信id:pkugse)首发,原题目为《渠敬东教授 | “健康,才是教育的根本” 【第二届“大学-中学”圆桌论坛系列推送之四》。文章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海内服

北大社会学教授:在“教育双轨制”下,功课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

本月初,在北大举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围绕“回归教育常识”进行了发言。渠教授这篇发言,观点犀利、金句不断,在网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传播。渠敬东,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渠教授的讲话,对教育的本真目的有清晰的阐述,对目前全民教育竞争的无奈事实,有深刻分析;以及,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义务教育的“减负”,到底减了谁的“负”?关于这个话题,下面这段引用,分析得比较清楚:“减负”与“综合素质”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政治正确,改革的目标和手段都围绕这二者转圈。于是,学校在不断调整制度、制定政策给学生减负,包括不布置作业、教材内容简单化、压缩学生在校时间、小初不再笔试、增加文娱活动内容等,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快乐成长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学校的减负改革确实减轻了学生在学校的上课负担,但增加了学生在校外的学习任务。因为减负教育是在小初阶段,并没有对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进行配套改革。小初是素质教育,但升学却是应试教育。为了小孩能够在升学中胜出,学生家长就得在校外给小孩提供额外学习的机会,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购买市场化教育。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带着小孩学习,陪伴小孩做作业,给小孩批改作业。小初学生走出学校后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伏案写作业,就是在培训班里上课,或者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学生的负担在减负教育中成倍增加。不仅如此,减负教育还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让很多家长苦不堪言。在几乎全民为“教育焦虑”所困的今天,这样清醒的声音值得一听。推荐!本文来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我说的健康,就是洛克说的那句:“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当然,今天这个健康有多层的含义。(注:约翰·洛克,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著有《教育漫话》)第一,身体的健康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第三,精神的健康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标准化的制度,大学的排名,各个系的评估指标等等都助长了这个竞争机制。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竞争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你愿意在这个世界里活着吗?反正我不愿意。我们必须跟每个人都不同,每时每刻都要赢。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这样的,把北大排到15、26、37,又能怎么样呢?作为北大的教授,我一点都不care这个排名,我就要做我真正关心的工作。所以,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我最后想说的话,可能校长们听了会不高兴。我想说的是,学校减压减负,快乐童年,都是“异想天开”。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所以,我觉得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当我们学生在中小学校中不断降低培养目标,我特别心疼,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接下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份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请不要用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来源/小花生网

能攸然乎

把在职转化成优势,终于星光不负赶路人!|20在职备考上岸

写在前面经验帖这类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备考路上还是看自身适合哪种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切记这句话,以下内容纯属参考~个人情况本科毕业于中部地区某综合类211新闻学专业,决心考研的过程中也曾考虑过跨考国际关系或者社会学方向的学科,本以为最终会加入到跨考大军的行列中,决定继续留在新传的原因确实还想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以及在毕业后短暂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身边萦绕的烟火气并没有消磨掉太多我对的媒介与社会这一方向的兴趣,反而愈发浓厚,可以说缘,妙不可言吧。我是在职备考,4-6月属于前期准备,7月份正式进入备考状态。初试成绩:368分,其中政治78分,专业一127分,综合成绩14名拟录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备考过程初试分为政治、英语、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四门科目,下面我简单说一下四门科目的备考经历和参考书目吧,希望对正在看这个帖子的你有所帮助。政治一战政治68分,二战78分,主要差距在选择题上。第一年政治选择题36分,第二年47分。可以说在大家基本都把第二卷的宝压在“肖4”和徐涛的前提下,选择题会成为拉开分数的关键。我是9月份开始的政治复习,我觉得应该跟大部分人的经历差不多,初期结合十年真题去刷肖秀荣1000题。因为我本身是文史类考生,对马原、史纲和思修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没有买精讲精练,还是建议文史类基础不好的同学买一本,结合1000题去刷,效果更好。关于十年真题我建议前期还是做一做,一方面会让你明确考场上的真题难度,另外真题做得够多的话你自己对政治命题的一些“惯例”也会更明确。具体到刷题过程的话,九月份的时候我会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复习政治。每天定量安排50道单选、50道多选,做完之后对答案并整理错题。我个人觉得整理错题是政治备考当中我自己的一个比较有用的小技巧,会极大的降低后期错题的重复率,因为政治选择题比较接近与零敲碎打的知识点,很容易在形成短暂记忆之后被新的记忆点覆盖,就会重复出现错题。所以在前期适当的对高频重复错题进行整理并记忆是十分有必要的。1000题反反复复刷了三遍之后,大概也就到了11月份了。这个时候我政治复习的时长每天在3小时左右。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整理当年的时政热点、最新政策,还有当年重大周年纪念事件,主要是为了应对单选题的15、16题,多选题的32、33题以及史纲、毛概和形势与政策的题目,像2019年的政治命题就包含了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周年纪念大事,需要提前准备。另一方面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市面上会陆续出版各类“名师”模拟卷,关于考前模拟卷我的看法是大范围覆盖、小范围回顾总结。我是把市面上有的能买到的以及能找到的各类资源全部做了一下,可以说从11月到考试前我大概做了有100套左右的模拟题,这里我挑几个觉得比较不错的推荐给你们:肖秀荣8/4套卷(不必解释了,抓紧上车)徐涛8套卷(比较重视当年热点和经典知识,但是卷子之间选择题分数有的时候会差很大)米鹏6套卷(这个命题很难,尤其是选择题,慎重,会极大打击复习积极性)余峰四套卷(命题比较刁钻,适合后期用来查漏补缺,毕竟每年选择题总有那么几道听都没听过的东西)说一点自己比较浅显的看法,有一些小技巧通过做题是能积累出来的。像马原的题目基本在认识论和辩证法中出题,今年考的是辩证法,那明年基本就是认识论的题目。此外,今年的命题中关于“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话题也一定会有所涉及,需要针对性的整理一下。总的来说,政治需要下功夫,但也别下太多功夫,毕竟性价比没那么高的科目,能大差不差的保证选择35+二卷28~32之间就可以了,时间充足还是多花在专业课上。另外真诚的提醒各位卷面书写不怎么美观的朋友,有空或者学不下去的时候不如练练字,真的管用。英语说实话我个人英语水平非常惨淡,四六级都是压线飘过,今年英语二73分的成绩在进入复试的同学中也处于不够看的一层。关于英语的学习我本身下功夫不多(可能还没政治多…)。我本人备考英语的环节也即是简单的三部分组成:单词+真题+作文。单词背诵的话我用的是扇贝单词,从5月开始背单词,每天150词一直坚持到了考试前。选的单词书是大纲单词,就一直背一直背,加强记忆印象。背完前两遍之后我开始做英语二的历年真题,在刷题的过程中我是严格按照考场作答顺序来模拟的。我自己的顺序是阅读、作文、新题型、翻译、完形填空。关于作文,因为英语二是图表作文,相对而言模式和框架要更清晰一些,我结合市面上的作文指导书还有每年官方答案里的范文总结出了一篇写作模板,然后在考前一个月的时候开始把这个模板带到此前历年真题中去尝试代入材料内容写作,然后再进行微调。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下我用的书吧:2011-2019英语二真题(必做,至少刷三遍)考研真相(适合基础比较差的同学,逐词逐句解释,真的很实用)王江涛作文必背20篇扇贝单词以及何凯文考研英语公众号的每日一句(睡前读)我的英语备考环节比较零散,基本是靠小时间积累撑起来的,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睡觉之前这样的时间,碎片时间真的要好好利用!公共课这一部分我觉得主要靠个人积累,只要坚持下来、方法对了,结果应该都不会太差。两门总分达到145-155之间的话公共课就不算拖后腿了。02 专业课复习如果说公共课是你通过初试的基本要求的话,专业课则决定了你是否能通过初试,以及你能超线多少通过。而专业课的复习也是整个初试备考阶段需要花功夫最多,同时性价比最高的科目,一定要重视!前期4-6月:这一阶段我主要以读书为主,这个阶段读书不需要功利,但一定要有效率,每天给自己定量布置任务,一天要看完多少多少页数,一定要强制自己每天完成,不然越拖越不想读。再往后就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拿出来让你再去读一本完整的书了。下面是我在这个阶段读的书单:《传播学教程》(郭书):必读经典书目,夯实基础专用,读的时候要反思理论陈述与当前传播现状存在的差异《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书):结合郭书食用效果更好,在序言部分解释了刘海龙老师撰写此书的原因,通过发散思维和避免本质主义的论述,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必读书目,重点看一下第二章,第三章的七、八、九、十节,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和第十章,案例很前沿,论述很多可以直接摘抄用来答题。《社会学概论》(边燕杰):新闻传播学科作为十字路口的学科,其很多理论来源都与社会学紧密相关。边燕杰老师的这本书对社会学做了系统的讲解,对于目前拔高答题水平,增加深度有很大裨益《娱乐至死》:学的烦躁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读的,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值得一读《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师曾志、胡泳):两位老师论文的整合。对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而言,书中有些案例和讨论有些陈旧了,但整个思维出发点和大逻辑是没毛病的《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邱临川):站在宏观的视角上结合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电信体制改革对信息时代的信息中下阶层进行了田野调查后撰写的书,视角很独特,对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阐释也很到位,读完基础书目后可以读《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赵月枝):又一本论文集,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适合于拔高《信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丹·席勒):一部史料丰富的信息资本主义发展史。前几年席勒教授来北大做的演讲与整理,近几年在MJC的考题中也不断出现与之有关的题目《媒体化时代—当代传播思想的反思与重构》(王维佳):王维佳老师的论文集,其中对人工智能、国际传播、新闻专业主义、后真相等热点话题的讨论很有深度。当然,以上书目并不适用于所有同学,具体选择哪些书阅读还是看你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此外,备考MJC的话除了新闻学方面的著作,也需要适当涉猎广告学、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采写编评类的书目。中期7-9月:这个时期仍然以知识输入为主,关于这个时期的专业课复习,我的建议是系统地开始整理知识体系框架。我自己把框架分为传播学理论与基础知识、广告学前沿与理论、新闻实务、广播电视、媒介融合、过度娱乐化、媒介经济与产业、研究方法、案例积累九个专题以上这些是我日常使用比较多的,一般我会在中午吃饭、午睡前以及晚上睡觉前固定半个小时的时间用来翻阅公号的推送更新,并且将我觉得值得整理的推送随手转发到文件传输助手界面,这样下次打开电脑的时候就会及时记起来要做整理了。另外,不管是往届生还是应届生,7-9月都是复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间段相对压力较小,心态也比较好,一定要把握住这段复习黄金期!后期10-12月: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有两个——刷题和巩固。如果说前面两个阶段以知识输入为主,那这一阶段就要输出了,毕竟整理的再好、读的书再多,答不了题也是白搭。关于做题,你所备考的专业历年真题是必须要做的,而且每年的每道真题最好能反复打磨思考三遍以上,这个很有必要!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挑,不是每道题你都要做的,挑出那些你觉得比较思辨的题目做,会更锻炼你的答题思维和思考方式。在这个阶段我会每天拿出三个小时的时间,严格按照初试考试时间进行模拟答题,当然这三个小时并不是只在答题,也包括了整理答案和背诵的时间,但一定要让自己在桌子前动手下笔写并且坐满三个小时。说一点之前的教训吧,专业课一定要下大功夫!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自以为是的认为“某些类型的题肯定不会考”,没有绝对的不考,一旦考到你就抓瞎了,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才是备考之道。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要不要早起、每天学多久的问题:这个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说来惭愧,我自己备考阶段就从来没有十点前起来过…实在是太困了,所以早起不一定适合你,找到自己最高效率的输入/输出时间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效率高不代表可以节省时间,毕竟效率再高*0仍然是0。我自己备考期间每周会打两次游戏,一次2小时,每隔两天会出去打一次球,保证身体的强度,合理安排吧!▲关于备考期间的恋爱问题:备考期间的恋爱我们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正向】或者【负向】,而是看你们二位的磨合程度以及相互理解、关心的程度,好的伴侣能让你的备考事半功倍,差的我也不用多说了。但是在这个阶段,理性一点总是没坏处的,千万不要让感情左右了你的决定!▲关于在职备考:我并不是脱产备考,备考期间在家乡一所中学担任授课教师,学校里的工作时间和状态比较稳定,不会加班,作息也比较固定,也让我的作息更加规律了,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备考计划。然后我教的科目是历史,很巧,教了八年级下册的中国当代史,顺便把史纲部分的内容复习了一下。我觉得在职和备考并不冲突,只要你能理清主次,让你的在职变成为你的备考服务,那你会调节的很好的。▲关于报班:关于辅导班,我的看法是辅导班并不会让你100%成功,但你可以选择把辅导班的功能最大化,辅导班里老师对于考情和资源的了解会帮你节省很多的时间,备考期间我经常跟胡师姐沟通,也请教了师姐很多问题,师姐人真的很好,每次都跟我说的很明白。所以,报不报班还是取决于你的个人情况,但既然报了,就要让自己在这方面花的钱和精力得到回报,这才是最重要的。写在最后没有必要将考研过度的神圣化,在备考的过程中压力会伴随始终,但说到底考研需要的就是良好的心态、细致的规划、高效的行动力,你可以选择自己一个人战斗,也可以选择搭伴结伙提高效率,只要是按照你最舒服,最高效的方式来备考,只要你能在这段经历中收获成长,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值得。也衷心的祝愿正在看这篇经验帖的你能够得偿所愿,唯信一灯传旨道,终有明人不负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