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第三讲:饶毅演绎脑的学科交叉研究格雷塔

“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第三讲:饶毅演绎脑的学科交叉研究

2020年5月24日晚,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第三讲举行。讲座主题为“脑:物理、化学、生物、心理认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大麦戈文研究所创始所长、北京脑科学中心创始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主讲,北京大学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陈鹏主持。讲座在学习强国、北京大学央视频、抖音、快手、微视、B站、百度平台以及知识分子平台播出,在线收看人数超过150万。作为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饶毅以自身科学生涯和心路历程为例,与大家分享了探索神经系统奥秘的过程。饶毅展示了本人在2015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全过程的脑部核磁共振成像和听音乐时的脑磁图成像。饶毅指出,物理学方法的应用推动了脑科学的发展,如今可以通过核磁共振的功能成像和脑磁图直观探查脑在执行不同任务时的活跃脑区。饶毅作讲座饶毅分享了自己选择研究神经科学的亲身经历。他先后以自己开展的果蝇大脑发育研究、蛙胚眼的形态发生场研究为例,介绍了BigBrain基因、ET基因对生物发育的影响。在研究Slit蛋白神经导向功能的过程中,饶毅实验室认为Slit蛋白是排斥性导向分子的结论受到了哈佛大学某课题组的发文质疑,对方认为其为抑制性导向分子。饶毅团队通过更多科学、严谨的实验成功论证了己方结果并发文回应。否定之否定,科学在理性、科学的争论之中进展。饶毅指出,通过对基因的筛选,定向研究该基因表达的位置,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发育过程。此后,饶毅以鱆胺参与果蝇争斗行为、5-羟色胺影响哺乳动物对母亲的亲和力,以及特定基因参与调控人脸识别能力为例,介绍了大脑对于动物社会行为和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此外,饶毅还介绍了团队在化学连接组、发现新神经递质等方面开展的工作,特别是与人类睡眠相关的研究。饶毅总结其团队的研究途径具有高度交叉的特点。例如,脑的核磁成像是物理方法,质谱分析神经递质、分离纯化新的蛋白激酶等是化学方法,遗传分析和遗传筛选是遗传学方法等。这些研究存在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和医学等学科的高度交叉。他呼吁更多青少年参与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强调这种交叉研究可以使研究者学会不同学科的思想、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推进人类理解大脑的奥秘,进一步帮助人类改善健康。饶毅回答提问讲座问答环节,饶毅就新神经递质的发现、记忆能否遗传、脑科学研究技术、人工智能发展与脑分子遗传研究关系、如何平衡学科交叉的深度与广度等问题进行了解答。饶毅指出,交叉学科研究应以目标为导向,确立研究目标后进一步学习和利用所需交叉学科的知识。在纪念校庆122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为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增强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吸引更多校内外学生投身跨学科研究,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于5月推出第一期“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目前已举行三讲。接下来将由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继续分享学科交叉的魅力。

病而求医

北京大学教授、校友、学子谈化学:中心学科,无限可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燕园学子的回忆,听听北大学子们和基础学科“化学”之间的故事!莫昊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毕业于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就在一年前,我还和大家一样,在高中的校园里努力学习,怀揣着满满的对大学的向往和憧憬,而在经历了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后,我深切地体察到了北大和北大化院的自由开放与专业务实。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化学竞赛而和化学结缘,同时也萌生出继续学习化学的想法。化学竞赛的内容说起来是大学化学的一小块,它让我第一次见识到理论严谨的物理化学,内容详实的元素化学,丰富多彩的有机化学等等。北京大学可以说是所有高中生心目中的明月光,特别是在化学这一学科上,北京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成绩斐然,在国内专业排名第一,在世界也排行前列,是所有向往化学的学子心目中理想的殿堂。我走入北大化院后,校园生活在诸多方面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北大化院首先是一个科研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尽管我是一个刚刚上了本科一年级的新生,在这里我都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接触到化学前沿的领域。比如在今日化学这门大一上开设的基础课程中,每堂课都有来自不同课题组的老师来介绍不同发展方向的化学——它的研究内容、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些什么?这远远比按部就班地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更使人振奋。同样是在这门课上,我第一次凭借老师的帮助,尝试着去阅读英文的文献,这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有着学习任务的学生,而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这真的是让人心潮澎湃。就我个人的体验,我身边的同学可以说是藏龙卧虎,来到北大就意味着与最优秀的一批同龄人一起学习,这当然给人带来压力,但更多的是催人奋进。在北大,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是北京大学根深蒂固的气质和精神。在这里,我们可以遵从内心的召唤,做出无数的选择。化学学院和北大一样,具有多元的价值观念,科学研究固然为化院所看重,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自己选择前往业界、前往政界,所有的梦想在北大化院都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大学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建设起我们的知识体系,并且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在北大化院一年级的本科生接受的是通识教育,除了化学之外,同样要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这可以帮助我们建设更全面更扎实的知识体系。上了大学,我们的角色就从一个学生转化成了一个学者。如果我们立志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话,我们的目标就是拓宽人类认知的边界。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发挥,我们九月在燕园相会。孙鹏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毕业于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我对化学的喜爱起源于对身边大大小小事情的好奇。小时候我会好奇为什么铅笔写下的字能够用橡皮擦掉?而水笔写下的字却一般无法擦除?长大一些后,我有了些许的知识储备,我又会感到疑惑,如果我们把原子看作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人类是不是就和桌子、椅子这些非生命体没有区别了?一边念化学,我一边发现这些小问号一个个都有了近乎合理的解释,然而每个小问号又不断冒出一串新的小问号来,让我想去探究背后的答案。选择北大当然是因为北大拥有国内最顶尖的化学教育资源,无论是名师还是重点实验室、课题组,以及身边的学长学姐和同学们,北大化院堪称首屈一指。当真正把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来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大学教学中的化学和中学化学以及中学化学竞赛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可能会有学弟学妹们抱怨说,化学有点像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背来背去,比如什么酸脱羟基醇脱氢这样的口诀。但是当你进一步学习基础有机化学中相关酯化反应的知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一系列酯化反应有一个系统化的认知在背后,从而你的认知会从是什么升华到为什么。化学不是一门独善其身的科学,无论是对数理基础的要求,还是与生物大数据等方向交叉的前景,化学总是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你的好奇心。在继续课程学业的同时,我也在考虑最终确定一个大概的科研方向,同时借助北大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机会,从课堂走进实验室,体验处于尖端、处于前沿的科研感受。目前我的毕业规划是能够留在国际顶尖的实验室继续做科研项目。如果说有什么给高中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的话,我想那就是能够在处理好繁忙学业的同时,有计划地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建设性的资本。另外我记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在高中写作文的时候,经常提到说我们要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义。如果你觉得高中繁忙的学业压力,让你必须在赛道上高速前行的话,大家要小心了。因为当你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时候,赛道可能是分岔的,此时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踩油门的功夫,更关键的是把握自己方向盘的本事。希望大家学业进步,身体健康,我们燕园见。刘静嘉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化学生物学专业,毕业于北京市育英学校。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我越来越觉得,四年前选择北大、选择北大化院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北大相关的一切,都已经深深地融入融合在了我自己的性格里面,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北大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可贵要花4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慢慢体会到。北大会培养你的个性,培养你主导自己人生路径的思维方式,培养你关心一切你想关心的事物的能力。20岁左右这个阶段在燕园度过,并且学会这些东西,你一生的性格一定会带上北大的这种味道。再说说化院,化院的课程是分层设置的,比如说像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这些课,都分大班、讨论班、英文班这样三种不同的层次,你可以根据你的喜好或者你的基础去选择适合的层次。所以不管你之前有没有基础,在这些课上总有办法去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在个人发展方面,化院也可以提供很多支持。首先就是教授们所做的科研,你可以选择进入课题组,与名师大牛共同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这真的是很激动人心的事情。其次,化院十分尊重大家的多样性,在化院,没有唯一正确的路。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永远有选择的权利。第三点我想说的就是氛围,我自己更倾向于以后继续做科研,化院对于这些同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比如提供项目支持同学去国外进行科研实习。另外,在申请国外研究生项目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觉得化院的本科教育是受到国外很多知名院校认可的希望在今年的9月份,我已经不在北大的时候,大家能来北大继续欣赏未名湖边的风景。陈鹏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1998级校友,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多年前的1998年,我还在甘肃省兰州市,是西北师大附中高三的学生。由于已经在全国高中化学奥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可以选择保送北大、清华或者其他的高校。上北大——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也正是那一年,北大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1998年5月4日那天,电视里反复播放着北大百年校庆的盛景,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种澎湃的激情。我对燕园充满了期待。当9月份来到这里之后,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之处。一开始你会被它的新鲜和活力所感染,日子呆久了,你又会开始享受它的平静与温和。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从初中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化学。奇妙的分子,有趣的官能团,千变万化的反应,都让我深深的着迷,我憧憬着将来从事化学研究,这份笃定和执着在大学期间更加的坚定。在北大,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目标,化学便是承载我青春的事业和梦想,这就是北大给你创造出的无限可能。本科毕业后,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我选择了化学生物学这样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尽情地徜徉于这一片化学家探索生命奥秘的新天地里。如今已经是我回到北大的第11个年头了,我建立了化学生物学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蛋白质在活细胞内的基础研究和药物应用。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选择化学专业,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会非常有帮助。从核心化学出发,你可以开展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生命科学等各种交叉领域的研究,通过系统的训练,你也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辨的能力。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同时,你也可以具有开阔的眼界,批判性的思维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即便今后不直接从事化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能力也会让你受用终身。你可以想人之未想,做人所未做,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祝愿各位同学蓄势待发,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黎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8级校友,药明康德副总裁。我于1978年10月份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化学系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美丽的燕园生活工作了11年。最后我去到美国,完成了我的博士后训练,然后进入美国的制药工业界工作,我先后在本萨斯生物技术公司和美国强生公司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在国外工作生活了近20年之后,2008年底我回国加入药明康德,参加和领导新药的研发工作。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学子,我们在北大化学系学习期间,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北大化学系老一代的学者教授们也亲自走到教学的第一线,为我们开设课程,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分夺秒的学习精神,也让大家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北大化学系老师们高远的学术眼光,广阔的学术视野,高雅的学术品位,扎实的学术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们在今后的事业中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发展。新药研发是一项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工作,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北大化学系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这让我们在后来的工作中能够去继续学习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甚至医学,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触类旁通,游刃有余。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的意义。新药研发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科学研究工作者有耐心,有毅力,有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品格我们在北大化学系都得到了锤炼。新药研发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也是我们化学系学子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设想一下,经过多年的研究,最后你亲手研究的一款新药能够用到病人身上,也许有一天你的家人朋友也会用到这款药品,这是多么大的一项成就。我在新药研发领域已经工作了20多个春秋,回国之后又亲自参与了药明康德的一体化新药研发平台的建设,我也要参加公司的运营管理和商务活动。在这里,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北大化学系给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你们中间会成长出一批卓越的科学家和教授学者,也会走出一批优秀的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梦想如云,天空才是你的极限。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辑 | 王炳寒 审校 | 李宇凡 童祎璐 美编 | 李博宇

鹊巢

北大“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讲座:乔杰分享新冠疫情下的学科交叉实践

2020年5月17日晚,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第二讲举行。讲座主题为“新冠疫情下的学科交叉实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陈鹏主持。讲座在学习强国、北京大学央视频、抖音、快手、微视、B站、百度平台以及知识分子平台播出,在线收看人数超过150万。乔杰作讲座作为北京大学国家援鄂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为大家讲述了武汉前线66天的抗疫经历,总结分享经验与反思。在谈论医学与数学、统计学、信息学、药学等学科融合对于本次疫情从预警到响应,再到重建的综合防治起到的重要作用后,她指出了现有交叉学科研究对于公共卫生预防的重视不足。医疗管理方面,以医疗机构为“前哨”的自动直报系统将会是未来建设的重要防线。第一时间将新发传染病造成的可能危害降至最低,需形成真正有效的公共卫生自动直报系统,特别是要完善不明原因疾病上报机制。乔杰从形态学、基因组学、蛋白结构等多方面介绍了新型冠病毒的研究现状。考虑到病毒可能与我们长期共存,乔杰从日常生活方式等角度为听众提供了切实建议。对于新冠肺炎诊疗,乔杰强调,在不断提高诊断效率及准确性基础上,及时对不同病程患者进行分类隔离并采取针对性治疗,以阻止轻症患者向危重症型患者发展是首要任务。同时她也分享了新冠肺炎药物筛选以及疫苗研究相关情况,介绍了中医药、瑞德西韦以及氯喹和羟氯喹随机对照研究情况,指出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效药,而新冠药物研发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乔杰以利用人源类器官的新冠病毒感染和疾病治疗机制研究为例,强调了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结合的紧密性与重要性。作为一名妇产科、生殖医学专家,乔杰讲述了产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所付出的努力。为保障产妇、胎儿和新生儿安全,整体医疗救治体系迅速启动,设立定点医院,开通网络咨询,制定针对性的诊疗策略。同时,乔杰带领团队对武汉定点医院住院孕产妇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相关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结果显示,在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20日期间,武汉50家定点医院收治的118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临床特点及病情程度与普通人群类似,重症占比为7.6%,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早期死的报告,提示孕产妇感染COVID-19的相关风险并未高于普通人群,但仍需重点关注产后病情加重的情况。关于母婴垂直传播问题,目前在羊水、脐血、胎盘组织和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所查咽拭子中均无核酸阳性的报道。少数新生儿出生后核酸阳性的情况均因采样时间延后而不能排除产后感染的可能,血清学证据有一定价值,但不足以证明垂直传播的存在。总体来看,现有宫内传播直接证据不足,有待临床证据的进一步积累以及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乔杰团队还基于前期对于卵母细胞、睾丸组织、围着床期胚胎以及胎盘单细胞测序结果,迅速开展了SARS-CoV-2病毒感染对生育力可能影响的相关研究。通过检测病毒受体ACE2的表达,推测胚胎发育第6天的囊胚易受SARS-CoV-2感染,因此对于辅助生殖临床而言,IVF胚胎移植过程就要格外注意,同时推测在早期妊娠中也存在一定感染风险。而对于准备自然怀孕的夫妻而言,由于检测到卵母细胞具有一定ACE2表达,排卵期感染风险上升,以及人类睾丸组织中体细胞ACE2表达水平很高,容易受到COVID-19病毒的影响。因此,乔杰建议感染者愈后至少3个月以上再进行生育更为稳妥。乔杰回答提问讲座最后,乔杰再次强调了在疫情防治过程中多学科协作融合的重要性,并对在武汉期间受到的各方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问答环节中,乔杰就医学与计算机统计交叉、“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希望交叉学科能够产生更大魅力,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其中。演播人员合影在纪念校庆122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为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增强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吸引更多校内外学生投身跨学科研究,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于5月推出第一期“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目前已成功举办两讲。接下来将由饶毅、钱乘旦等名师继续分享学科交叉的魅力。

始卒若环

时代青年担大任 凝心铸魂启新篇——北京大学2020年“一二·九”师生歌会举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追忆85年前“一二·九”风雷激荡,中国青年高擎爱国主义旗帜,为救亡图存不懈斗争;如今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青年勇担大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韶华。12月5日和6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大学2020年新生“爱乐传习”项目暨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师生歌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隆重上演。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院士莅临现场并参加学院汇演。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党委副书记安钰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宝剑,副校长张平文,校长助理孙庆伟、董志勇等校领导出席活动,与参演师生一同回顾革命历史、展望美好未来。本次“一二·九”师生歌会的主题是“时代青年担大任,凝心铸魂启新篇”,由27个院系师生组成的22支代表队经历两个多月的集体排练,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著名歌唱家、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戴玉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阅兵军乐团排练指挥王雷和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业人士受邀担任评委。比赛开始前,时而嘹亮、时而舒缓的歌声回荡在大厅走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哲学系、国际关系学院代表队的师生们身着盛装,精神抖擞,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最后的排练。邱水平、郝平等校领导来到同学们中间,与大家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预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赛出精神、赛出风采,用歌声抒发新时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报国志和强国心。校领导与师生合影“一二·九”师生歌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12月5日晚,甲组汇演率先开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代表队《美好的远方》、元培学院代表队《彩虹》、物理学院代表队《星河》、生命科学学院代表队《入海》、外国语学院代表队《同行》、医学预科代表队《早樱:致驰援湖北抗疫医护工作者》、法学院代表队《最美的相约》相继唱响,为全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视听盛宴,也让大家感受到歌曲背后的家国情怀和美好希冀。生命科学学院代表队《入海》法学院代表队《最美的相约》医学预科代表队《早樱:致驰援湖北抗疫医护工作者》外国语学院代表队《同行》在6日下午举行的乙组汇演中,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用我的歌声换你政信笑容”代表队《奉献》、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HAPE”代表队《脚步》、工学院代表队《龙的传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天造地社”代表队《不忘初心》、光华管理学院“流光华彩”代表队《大学人》、经济学院代表队《百年经世情》、129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代表队《最美的相约》再续精彩,充分体现了北大学子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历史责任感。光华管理学院“流光华彩”代表队《大学人》经济学院代表队《百年经世情》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用我的歌声换你政信笑容”代表队《奉献》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HAPE”代表队《脚步》丙组演出活动在6日晚举行。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火相传”代表队《今天是你的生日》、艺术学院“爱乐传习·艺久弥新”代表队《少年人》、“爱智乐思”哲学系代表队《我的祖国》、城市与环境学院代表队《大地》、国际关系学院“爱国关天下”代表队《远方》、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代表队《我和我的祖国》、数学科学学院代表队《长城谣》和中国语言文学系代表队《新秋之歌》逐一登台,动人的歌声、精妙的编排将汇演推向了高潮。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代表队《我和我的祖国》国际关系学院“爱国关天下”代表队《远方》城市与环境学院代表队《大地》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火相传”代表队《今天是你的生日》本次师生歌会特别设置了表演唱环节。后勤系统合唱团《你的背影》、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红星合唱团《童声联唱》两首合唱曲目点燃甲乙组汇演现场。著名歌唱家戴玉强老师现场演唱原创歌剧《青春之歌》选段《看青春中国如喷薄日出》,中央民族歌舞团女中音歌唱家朱韬老师、中国歌剧舞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振涛老师联袂献唱《那就是我》,中国音乐学院女高音歌唱家郝苗老师带来一曲《我爱你,中国》,老师们高超的唱功、深情的演绎令全场观众动容,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戴玉强表演《看青春中国如喷薄日出》后勤系统合唱团《你的背影》附属幼儿园红星合唱团《童声联唱》“深深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刚刚结束表演的生命科学学院的方同学表示,大家在一起排练的日日夜夜永远难忘。“我们演唱的《入海》,唱出了平凡和伟大。就像河流、江湖一起跃入海洋,每一个人平凡的奋斗实践汇聚成集体磅礴的力量。”城环学院代表队一曲沉重而富于张力的《大地》令人印象深刻。“倾注了整个团队的心血。”创作者王祎勍、余犀雨同学表示,曲目创作雏形于疫情期间,反映了从疫情开始到抗疫胜利的心路历程。“当代青年在学科发展和祖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为歌曲增添了一份厚重感。”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注定要肩负起不平凡的使命。北大青年当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用担当托举民族的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附:本届歌会奖项归属甲组:最佳原创视频奖:医学预科代表队最佳创意编排奖:物理学院代表队最具精神风貌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代表队最佳原创音乐奖:外国语学院代表队优秀活动组织奖:元培学院代表队特等奖:医学预科代表队一等奖:外国语学院代表队,元培学院代表队二等奖:法学院代表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代表队,物理学院代表队,生命科学学院代表队乙组:最佳原创视频奖:光华管理学院“流光华彩”代表队最佳创意编排奖:“天造地社”代表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最具精神风貌奖:“用我的歌声换你政信笑容”代表队(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最佳原创音乐奖:HAPE代表队(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活动组织奖:129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代表队特等奖:HAPE代表队(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等奖:129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代表队、经济学院代表队二等奖:光华管理学院“流光华彩”代表队,“用我的歌声换你政信笑容”代表队(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天造地社”代表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工学院代表队丙组:最佳原创视频奖:“爱智乐思”哲学系代表队最佳创意编排奖:中国语言文学系代表队最具精神风貌奖: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代表队最佳原创音乐奖:“爱国关天下”代表队(国际关系学院)优秀活动组织奖: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代表队特等奖:爱乐传习·艺久弥新代表队(艺术学院)一等奖:城市与环境学院代表队、中国语言文学系代表队二等奖:“爱国关天下”代表队(国际关系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代表队,“爱智乐思”哲学系代表队,数学科学学院代表队,“新火相传”代表队(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息来源: 校团委、融媒体中心文字:孔令毅、赵佳雯、王岩、肖瑶、范文迪| 摄影:李香花、刘月玲、曹含笑|

不知恶死

北大“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第四讲:钱乘旦论述“文科也要交叉”

5月31日晚,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第四讲举行。讲座主题为“文科也要交叉”,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钱乘旦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宁琦主持。讲座在学习强国、北京大学央视频、抖音、快手、微视、B站、百度平台以及知识分子平台播出,在线收看人数超过150万。钱乘旦肯定了学科交叉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从知识的源头探讨了人文学科交叉的必要性。他简要介绍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生平经历与著书论述,并强调了他们的多知识背景。钱乘旦进一步对照了以孔子、老子与墨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知识的源头,指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在知识的起源上,所有的知识都是整体,并没有分学科。钱乘旦作讲座钱乘旦从东、西方的传统教育体系分析了学科交叉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古希腊的雅典学院、柏拉图的公民教育、中世纪的西方早期大学、较晚的英国公学,以及中国周代官学所授“六艺”、儒家学问和民间教育标准。他指出,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西方的传统教育中,还是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知识都是整体,并不“分门别类”。钱乘旦以东、西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为例,分析了学科交叉对于个人成就的意义。他介绍了从中世纪到启蒙时期欧洲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包括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达芬奇、康德等,指出一直到启蒙时代,西方仍然将知识理解为一个整体。钱乘旦进一步介绍了包括司马迁、诸葛亮、朱熹与徐光启在内的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并总结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有成就的人物都能做到知识的贯通。钱乘旦指出,近代以后,知识固有的整体性出现变化,知识分科出现。这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次重大变迁。他分析了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指出其一是近代西方科学发展,知识分科与专业人才成为科学向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二是以威廉·洪堡为鼻祖的现代大学出现,研究与教学合一,院系分科制度开始形成。钱乘旦认为,学科分科使学问得以向深度发展,研究工作得以持续深化,但也让知识发生了分割,出现各个学科各守一摊、墨守成规的现象。关于开展学科交叉的必要性,钱乘旦指出,有些学科不交叉就无法开展研究或深入开展研究,而学科交叉能够产生新的知识、新的领域,并强调学科交叉是当今研究的发展趋势,理科如此,文科也是如此。他表示,学科交叉第一是知识的交叉,第二是思想的交叉,第三是方法的交叉。讲座最后,钱乘旦以“博大精深”四字概括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指出人类的知识发展遵循由“博”到“深”、由“深”到“大”、再由“大”到“精”的过程。“分科”与“交叉”分别对应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兼具二者才能推动研究不断发展。在问答环节,钱乘旦就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者如何打破学科知识壁垒等问题进行了解答。钱乘旦回答提问在纪念校庆122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为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增强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吸引更多校内外学生投身跨学科研究,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于5月推出“学科交叉的魅力”名师系列讲座。系列讲座第一期共有四讲,目前已全部完成。现场工作人员合影

无旧无新

交叉学科“自立门户” 还有这些难题待解

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生物化学、纳米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日结束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释放出消息,我国拟增加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至此,我国研究生学科门类将增至14个。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由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本科生学科专业目录组成,其中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层级。这一专业目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多次调整。“增设交叉学科门类,赋予了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同等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指出。学科门类有了,接下来就是布局一级和二级学科,进行人才培养。科学创新越来越依赖交叉学科我国目前已有13个研究生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此前,交叉学科虽然并没有出现在专业目录上,但“江湖”上已有它的身影。2009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就规定:“交叉学科按照目录外自增设二级学科的程序进行设置,挂靠在所交叉的学科中基础理论相近的一级学科下进行教育统计。”这实际上赋予了高校自主设立交叉学科的权力。根据2019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自设交叉学科名单》,各大高校已经开设了500余个交叉学科。“高等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是一种世界性趋势,早已有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形势下,这种趋势显得更为突出,适应趋势的需求更为迫切。李立国则指出,交叉学科是学科知识高度分化和融合的体现。最近25年,有近5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获奖成果都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可以说,科学上的突破和创新,也越来越依赖于交叉学科。毕竟,学科之间并非界限分明,甚至大多数时候,这种界限都是流动的。生物化学、纳米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过,按照现行制度,学科专业目录是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开展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以及进行相关教育统计的基本依据。曾有学者呼吁,在目前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中,新兴交叉学科难以找到自己的学科位置,发展得不到政策鼓励和制度保障。有了正式身份,交叉学科就能争取更多资源,发出更大的声音。学科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和管理在交叉学科被正式列为学科门类之前,相关高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已经进行了多年。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伟把它分成了三种培养模式:项目依托型(学校拨出专项名额,开设交叉培养项目)、机构依附型(依附于专门实体平台或者研究机构)和学科依赖型(已存在或新设的二级学科)。他曾深入调研过一些高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情况,发现研究生交叉培养面临功利性和简单化设定的困境,一些高校的交叉培养成为推动某些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源获取手段。吴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曾有高校相关负责人向他坦言,交叉学科发展最大的阻碍来自机构设置,“小单位山头林立,彼此之间会有隔阂和事务牵绊,合作比较困难”。实验室能否开放,其他学科或者学院的课程能不能选这些事,都需要费劲协调。毕竟,如果教师编制、资金以及设备等由不同学院提供,基于不同机构设置的管理体系,会阻碍交叉培养的实现。而且,在项目制的培养模式下,招生和培养其实是分离的。对此,周洪宇坦言,现在的交叉学科教学,主要还是由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如果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大,属于一个学科群,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但一些学科之间界限非常明显,老师要在这些学科间做到‘出入自如’,就很难了。”他表示,高校教师本身接受的就是专业化、精细化的教育,要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其自身的认识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学生要毕业时,问题又来了。一些还没摸索清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往往还未建立交叉学科专家库。学生的毕业论文若送往单一领域专家处进行评审,可能会“不受待见”。吴伟感慨,如果学校缺乏强有力的交叉学科管理部门或者委员会来统筹规划和管理,在学生培养方案如何制定、学生出口标准如何设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等具体操作上,都会面临重重困难。“提高跨学科教师自身能力,做好跨学科专业的评价工作,都是未来需要探索的课题。”周洪宇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应该下大功夫研究。培养机制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那些从交叉学科毕业的研究生,都去了哪里?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下简称交叉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发展和设立交叉学科的机构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运行,学院已经持续稳定的培养了多届全新设立的交叉学科毕业的跨学科交叉型学术人才。记者从2019年该院老师撰写的《理工类交叉学科人才就业状况分析——以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为例》的文章中看到,2013年到2018年的就业系统数据显示,北大交叉学院的学生就业领域广泛,约60%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参加工作,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去国外或者在国内顶尖学府从事科研工作。虽然就业形势良好,但无论是自我认同感还是社会认同度,都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交叉学院的教师指出,有明确学科招聘需求的企业单位对交叉学科的毕业生,往往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偏见。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与传统单一学科学生相比,学科归属不明确,有时会出现边缘化、被动化的局面。即使交叉学科被正式纳入学科目录,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交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应当如何培养,牵涉的领域错综复杂,将是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大挑战。他指出,需要在课程设置、导师选聘等方面树立交叉学科意识,完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健全交叉学科指导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体系,解决导师参与积极性等问题。吴伟认为,高校应有统筹管理机制统领全局,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保障交叉培养的实施;从入口处筛选优质生源,从出口处把关培养质量,让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支撑保障机制作用于培养过程,为交叉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培养机制,改善培养效果。”他强调。(记者 张盖伦)

访兰

北京大学组织召开交叉学科规划编制工作系列座谈会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建设周期收官之年。学校决定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为下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做好准备,其中交叉学科规划将是学校在新时期重点部署的规划任务之一。为系统总结北京大学近二十年来交叉学科建设经验和成绩,进一步凝聚共识、谋划未来,学科建设办公室联合相关单位于2020年6至7月组织了一系列专家学者座谈会,问计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6月19日理工科专家座谈会现场学校领导对交叉学科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参加专家学者座谈会。校长郝平主持召开6月19日理工科专家座谈会,全程参加7月3日医学与临床医院专家座谈会。在两次座谈会的讲话中,郝平希望交叉学科规划工作: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前沿科技和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学科优势,集中攻关做出重大创新性成果;二是要面向未来,开拓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促进学科交叉提供政策保障;三是要关注国家部委对交叉学科发展改革动向,认真研究和回应教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符合北大实际又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交叉学科规划。7月3日医学学科领域专家座谈会现场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主持7月3日医学学科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在会议总结时迅速做出工作部署,要求医学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落实校领导指示,制定工作方案,推进解决医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面临的实际问题。7月9日理工科青年学者座谈会现场常务副校长、教务长龚旗煌参加7月9日召开的理工科青年学者座谈会。他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学校层面要重点支持跨越学科门类的大交叉、大平台,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及专职科研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强基计划”为未来的交叉学科储备力量,交叉学科的发展态势将会越来越好。6月17日文科专题座谈会现场6月18日文科专题座谈会现场受学科建设办公室委托,人工智能研究院于6月15日组织召开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理交叉在线座谈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于6月17日至18日联合组织两场文科领域的在线专题座谈会。副校长王博、张平文、黄如分别参加上述座谈会,并积极回应专家学者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截至目前,学科建设办公室及相关单位已围绕交叉学科规划组织召开6场座谈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包括多位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杰青等。专家们结合各自的学术经历,围绕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内涵和范围、促进学科交叉的举措和效果、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体制机制等问题发表看法,对学校未来如何发展交叉学科提出意见和建议。总体上,学校将聚焦未来前沿科技攻关问题、国家及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优势学科交叉研究和跨界交叉人才培养,激发学术活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以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抓手,推进交叉学科发展向更大跨度、更高密度、更强活跃度发展,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诸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学科建设办公室将按照学校党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吸纳座谈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继续广泛调研,不断完善交叉学科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大学各院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数据重磅发布!共2000多人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享誉海内外。求学北大是很多学子的梦想,有的考生通过高考考入北大,有的考生通过考研考入北大,也有不少人通过考博考入北大。据悉,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19年共招收研究生148名。1952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1200余人。目前,北京大学共有4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70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有8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61个涵盖在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另有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还有2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共授予18209人博士学位,77106人硕士学位。近些年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近些年每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2000多人。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北京大学不一起公布全校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因此大家并不清楚具体的数字。只能从新闻报道中得知201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应报到新生共计9675人,其中硕士生6896人,博士生2779人;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地区)9034人,以及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641名国际学生。那么北京大学2020年的招生数据又是多少呢?学术之路观察到2020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公示了最后一批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因此我们就可以手动计算具体的招生人数了。以下为各个学院的招生数据,由于系人工一一核对计算,工作量巨大,难免有误或遗漏,还望见谅。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联合培养):1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3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3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少干计划):1名博士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6名博士研究生政府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新媒体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9名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8名博士研究生历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管理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工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7名博士研究生人口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法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2名博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8名博士研究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8名博士研究生数学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6名博士研究生物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未查到,47人参加复试,2019年录取21人,复试人数为32人,因此我们假定2020年录取人数为28人。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2名博士研究生经济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7名博士研究生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020年博士招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0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0名博士研究生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4名博士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名博士研究生艺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现代农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名博士研究生分子医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申请-考核制):46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2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2020年拟录取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名单:1097名直博生经统计,以上学院共计录取2093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招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院的招生人数(不含直博生)分别为:基础医学院:46名博士研究生药学院:47名博士研究生公共卫生学院:37名博士研究生护理学院:8名博士研究生医学人文学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医院):69名博士研究生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53名博士研究生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医院):57名博士研究生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36名博士研究生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15名博士研究生临床肿瘤学院(肿瘤医院):34名博士研究生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深圳医院):4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院(解放军医院):名2博士研究生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北京回龙观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医学院(西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经统计,共计426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有109人直博生。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含港澳台、留学生)共计360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临硕转博名单共161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择优攻博名单共41人,即共562人。综上,北京大学2020年至少录取了2093+535=2628名博士研究生。

玫瑰城

Mol Cell|肖瑞平课题组报道高糖抑制AMPK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责编 | 兮AMPK是调节生物能量代谢的核心分子之一,是治疗代谢疾病的重要靶点。AMPK感知细胞代谢状况,葡萄糖、ATP等缺乏引起AMPK激活【1】,促进细胞中能量的产生,并抑制各种消耗能量的生理过程,从而维持细胞的代谢稳态。但是人们对于抑制AMPK活性的负调节机制却知之甚少,缺乏对于AMPK信号通路调控方式的全面认识。研究能量过剩如何抑制AMPK信号通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AMPK信号通路的调控,而且对于探寻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月4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肖瑞平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egative Regulation of AMPK Signaling by High Glucose via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的文章,报道了高糖抑制AMPK活性的调节机制,为能量过剩引起的代谢紊乱,特别是骨骼肌的代谢失调提供了新的理论。该研究发现高糖对于AMPK的催化亚基AMPKα的蛋白水平和激酶活性具有双重的抑制作用。首先,高糖刺激没有造成ATP水平的升高,而是AMP/ATP以及ADP/ATP的比值有瞬时的升高,因此ATP不是高糖对AMPK信号产生抑制的原因。但是高糖促进了细胞中活性氧(ROS)的生成。升高的ROS 激活AKT,使得AMPKα的第485/491位点的丝氨酸(在AMPKα1中是S485, 在AMPKα2中是S491)被AKT磷酸化。而S485/491位点的磷酸化促进了AMPKα招募骨骼肌中高表达的E3泛素化连接酶MG53。肖瑞平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MG53在代谢综合征的病人和动物模型中表达水平增高,并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2,3】。在本项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AMPKα结合的MG53催化了AMPKα第470位点赖氨酸的泛素化,并导致AMPKα的泛素化依赖性降解,使得AMPKα蛋白水平降低。另外,ROS还引起AMPKα与其上游激酶LKB1的解离,导致AMPKα第172位点苏氨酸的磷酸化水平下降,造成AMPKα的活性降低。总之,这一工作揭示了高糖引起的ROS抑制AMPK的全新信号通路,以及该新通路对于维持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稳态的重要作用。图1.高糖对于AMPK的负调控机制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姜鹏、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博士研究生任乐姣和支丽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肖瑞平教授及胡新立副研究员担任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0)30900-X参考文献1. Lin, S. C. & Hardie, D. G. AMPK: Sensing Glucose as well as Cellular Energy Status. Cell metabolism27, 299-313, doi:10.1016/j.cmet.2017.10.009 (2018).2. Song, R. et al. Central role of E3 ubiquitin ligase MG53 i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Nature 494, 375-379, doi:10.1038/nature11834 (2013).3. Yi, J. S. et al. MG53-inced IRS-1 ubiquitination negatively regulates skeletal myogenesis and insulin signall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4, 2354, doi:10.1038/ncomms3354 (2013).

陶陶兀兀

“好久不见,欢迎回家”——北京大学第二批毕业生返校

“欢迎回家!”刚刚迈进东一门,辅导员老师们热情的笑容让帅瑶倍感亲切。“没想到学校为我们博士生返校做了这么多准备,很温馨,有家的感觉。”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帅瑶说。2020年6月13日至1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第二批返校毕业生。本次返校的学生主要是2020届博士毕业生,帅瑶就是其中的一员。毕业生返校现场北京大学在邱德拔体育馆北广场及周边区域设立了“一站式”报到服务站。服务站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体温测量区、身份核验区和健康礼包发放区——返校同学搭乘校车或步行从东一门进入校园,首先通过体温测量区进行无接触体温测量,体温不超过37.3℃的同学可以进入身份核验区;进入身份核验区后,依次出示核验北京健康宝绿码和绿色返校通行证;在健康礼包发放区领取返校健康大礼包,礼包中有《北京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学生指南》、口罩、体温计、消毒产品等防疫物品。测量体温核验身份领取健康礼包13日上午10:20,一辆中巴校车刚刚从北京西站接站归来,从东南门驶入学校后,停靠在体育馆东侧指定区域。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博士生彭展涛和其他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下车,这是他时隔数月再次踏入燕园。“一下火车就看到了接站的老师们,好激动、好亲切!”彭展涛搭乘卧铺车从湖南来京,“这次返校,学校安排得周到又细致,老师们提早联系我们在网上办理返校手续,很方便。”学生乘坐校车有序返校14日下午,法学院2016级博士生徐慧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返校。三周前,她不慎将右脚脚踝摔伤,返校日期将近,徐慧丽十分担心如何返校的时候,学院老师提前了解了情况,并从接站开始全程为她进行安排。“从大巴车下来,看到学校还专门为我准备了轮椅,太感动了!”徐慧丽激动地说。“北大的老师们太负责任了,疫情开始无论是毕业就业的事情,还是这次返校都有专人负责,虽然身体不便,也希望再回来看看校园、看看老师同学们。”工作人员推轮椅送徐慧丽到服务站“同学你好,欢迎回家!请出示返校通行证。”专职辅导员吴扬拿起工作手机,进入返校管理系统,对返校同学进行身份核验。在工作人员的手机界面上可以看到返校学生的姓名、学号、返校批次等信息。这是由计算中心为返校工作专门研发的返校管理系统,其中“打卡”系统——“接站点打卡”“报道站打卡”“宿舍楼打卡”对同学入京返校全过程进行动态跟踪记录。“我们主要负责返校身份核验工作,确保同学安全入校。从13日零点就有老师在这里值守。”专职辅导员贺凌介绍道。“一站式”报到后,住在畅春园的王伦随身带着多件行李,正在担心如何回到宿舍。后勤部门在英杰交流中心广场一侧贴心地安排了接驳车,转运居住在万柳公寓、勺园、圆明园等其它宿舍区的同学。“没想到有专车接送,学校考虑得真周到,好感动。”王伦说。针对居住在校内的同学,后勤部门也安排了行李车运送到宿舍楼。接驳车接送返校同学“返校前,已经在网上查看了很多关于学校食堂、超市、图书馆、垃圾站等信息。”住在48楼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陈若谷十分关心返校后的学习生活安排。“上一次离开还是冬天,这段时间只能在朋友圈里看未名湖,很想回来。”一进宿舍楼,陈若谷受到了楼长阿姨热情又“严肃”的欢迎。“我们有严格的‘毕业生返校日入宿舍楼流程’,除了测量体温外,返校同学还需要让楼长扫码打卡,出入宿舍楼必须进行登记。”楼长介绍道,第二批返校的毕业生中有40位住在48楼,几位轮班楼长为迎接毕业生返校做好了准备。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博士生康力轻装简从,但是他上衣里的云台相机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原来,这是康力为了纪念这次特殊的毕业季,专门准备的记录设备。“已经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这次回来就是想参加毕业典礼,记录自己在北大的成长与收获。”现场工作人员信息来源: 新闻中心文字:新闻网记者 陈思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