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好考的非全日制双证硕士-农业硕士考研院校分析农业硕士就业领域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治理部分,院校和科研部分等。接下来,必尚考研为大家分析一下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七所院校考研情况吧!湖北地区:1、 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华农”,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农业硕士实行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基本学制短,毕业快,拿证快。非全日制如有需要,学制可延长两年。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满分值100分)、《英语二》(满分值100分)、《农业知识综合四》(满分值150分)、《农业经济学》或《农村社会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满分值150分)。2、 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中师大”或“华大”,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参考书目有《管理学》,周三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农业概论》,翟虎渠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制均为二年,初试为《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英语二》(满分100分);《农业知识综合四》(满分150分);《农业经济学》(满分150分)。陕西地区: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制为3年,采取集中学习和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四川地区:1、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川农大”,由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般采取入学不脱产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习年限从入学到获得学位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其中集中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2、 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参考书目有:农业经济学 钟甫宁 第五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经济学 李秉龙 第三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发展经济学 张培刚 张建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管理学 周三多 第五版或者第六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农村社会学 钟淑宝 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地区:1、 西南大学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初试考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非全日制的学制为3年。在职备考,轻松上岸私信付老师:考研
提起农学有关专业,应该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顶着大太阳,戴着大草帽的农民形象,或许是为了不让孩子们“受苦受累”,很多家长都对农学专业有偏见,因此在报考的时候,这个专业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并不受高考学生还有家长的青睐。但是2018年,北京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农学院,今年8月份,中山大学也宣布成立了农学院,而且位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的郑州大学也成立了农学院。那这是不是代表着农学类专业要“翻身”呢?农业类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出乎人们的意料,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非常高。我们先来盘点一下那些国内知名的农业类大学,出乎意料的是北京大学竟然没有排到。一、中国农业大学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简称中国农大,坐落于中国首都北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水利部、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建,冠有“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多项桂冠。二、北京农学院第二个是北京农学院。是北京市属本科院校,由北京市三委两局共建,是国家973计划和863计划承担高校,虽然没有985,211的桂冠,但是身处北京,经费,师资力量,学科建设都不输我国重点高校。三、天津农学院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重点建设农业类院校,虽然不是985和211却成功入围国家973计划,863计划,以农科为主要优势专业。四、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是拥有唯一一个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农业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相对于985和211它没有那么大名气,但是却有着非常厉害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也不容小觑。五、山西农业大学第五个是山西农业大学。是山西省唯一的一所农业高校,我国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第七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改革开放初初期的99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上下五千年以农业立国,农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可能由于部分家长对于农学专业不够了解甚至是误解,导致现如今农业类学者相对于其他的专业来说显得稀缺。可能大多数家长还在担心农业类专业学成以后就业方面困难,或者说就业的时候工作辛苦,那么在此我想以一句古人的话共勉:“古之成大事者,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骄阳如火的7月,在杨凌棚栽无花果产业示范推广基地里,33岁的方瑜一大早就走进大棚里指导工人们进行田间管理。谁能想到,这位帅气小伙身上,除了杨凌棚栽无花果产业示范推广基地——菲格庄园创始人、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这些闪亮标签外,还有一段投身现代特色农业的创业故事。2017年,第24届杨凌农高会举办期间,来自浙江的方瑜第一次感受了杨凌现代特色农业的独特魅力。面对杨凌宽广的农业平台、优惠的助农政策、丰富的农科资源……方瑜有了把自己的无花果项目落地杨凌的想法。方瑜说:“杨凌人对农业的敏感度很高,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在这里我的‘农业梦想’有希望生根发芽。”据介绍,无花果主要生长于热带和温带地区,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无花果从国外进口,国内无花果种植尚未形成规模,市场空间很大。致力于无花果种植示范推广,是方瑜筹谋许久的一件事,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以此为主题完成的。2018年,经过多方考察,方瑜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承包了130亩地,聘用专业农民技术员,同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优势,开始进行无花果种植。当年2月栽种,7月就结出果实,第一年方瑜的无花果就喜获丰收,供不应求。有了良好开端,2019年,方瑜打算追加2000万元投资,打造无花果产业示范推广基地。但是没想到,土地问题成了基地建设的“拦路虎”。杨凌全区耕地面积仅7.8万亩,经济林果占2.3万亩,想要寻找一大片合适的土地,并非易事。方瑜遇到的难题,引起了杨凌示范区负责同志的重视:高学历、懂技术的“新农人”来杨凌创业,政府必须要做好服务。最终,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方瑜争取到了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东侧的一大片优质农业用地,他的杨凌棚栽无花果产业示范推广基地——菲格庄园项目得以顺利建设。2019年年底,占地250亩的菲格庄园项目顺利完工,引种20余种无花果新品种。“高效、高收益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方瑜介绍,基地里众多不规则大棚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按照方瑜的想法,规模种植无花果还远远不够,无花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一起发力,探索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才能做到真正的“示范”。2019年杨凌农高会上,方瑜带着菲格庄园的无花果干、果酒、果茶等产品参会,菲格庄园牌无花果酒颜色粉红、口感酸甜,深得年轻人喜爱,一举获得“后稷特别奖”。来自海南、安徽等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察团,都曾去他的无花果庄园进行参观交流。此外,在杨凌示范区加强区校融合战略的带动下,菲格庄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杨凌无花果研究院,进行无花果优质品种培育。目前,他们已经申报了“丝路红玉”“丝路黄金”2个新品种。“丝路红玉”单果个头大、口感水润甜蜜,生长期仅5个月,第一年亩产达2000公斤,第二年亩产最高可达4000公斤。与“丝路红玉”相比,“丝路黄金”树势旺盛,观赏性强,适合栽种在采摘园中,迎合时下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农人”作出新示范。以高学历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方瑜对菲格庄园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来源:陕西日报编辑:赵桃子
本文1432字,阅读约需3-4分钟时至今日,当我们问起中国农学哪家强时,相比绝大部分人都会自然想到学院路上的一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这所中国农学高等教育扛把子源起于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当时还是1905年,如今中农早已将历史追溯到了这一年。虽然中农真正的建校年份,应当是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的1949年。当然,来自南方的浙大农学院——这所本就实力强劲的农学院,正对中农的扛把子地位形成严重的威胁,这是另话。但中农并不是今天的主角,主角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大学。历史上作为中农几大前身之一的北京大学农学院,发展历史虽然略有波折,但其实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参与合并前的北京大学农学院已经建立起了,于当时而言,非常完善的农学体系,尤其是土壤肥料学系、兽医学系更是国内独有。当然,这个农学院和今天北大的农学院已经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关系了。作为国内高校金字塔顶端的两所高校之一,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成为一所文理综合大学后,北大的学科布局长期都是呈现非常明显的缺陷的,而且北大所存在的问题相较于清华要严重得多。最为典型的当属工科,如说北大工科仍相对薄弱,想必没有人会认为有何不妥。但相比于工科,北大曾领先于全国的农学,在世纪之初,依托生科院打了几个擦边球,只能算聊胜于无,甚是惨淡。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问题在国家层面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国内最高学府,北大当然要参与其中,尤其是一百米外的清华大学先行一步,于2011年成立了中国农村研究院的背景下。2013年,回到了北大但彼时尚未辞去耶鲁大学教职的邓兴旺教授以及其他部分教授向提出了成立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的申请报告。这一报告在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后,于2014年12月,压着一年的尾巴通过论证审批的流程,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并于2017年12月去筹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不容忽视的是,相比于清华大学聚焦三农问题,北大的现代农学院定位远谈不上清晰。我们可以在官网上扒下这样一段话:现代农学院致力于建设成“学、研、产、管”一体,集理论、应用、战略、政策、规划研究和中高端人才培养和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学院,为国家新农村发展建设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前沿核心技术支撑、人才队伍支撑和政策咨询支撑。空空如也,啥都想沾一点,没有聚焦。传统的农学是门实践性、地域性色彩非常明显的学科门类,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复杂,学科发展非常看重历史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北大将农学院起名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而非北京大学农学院,显然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地位而盲目自信,建院之初就计划与传统农学走差异化之路,想要直奔高精尖方向而去。也正如其当年筹建时的报告所写:北大农学虽然尚未设立一级学科,但农学分类发文排名已经进入ESI前百分之一,篇均被引用数跻身全国农学类高校和研究机构前列,但是相关学科分散作为多个学院下属的交叉研究方向存在,没有形成合力。然而,当我们现在再看现代农学院的学科布局:作物遗传与发育学、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学。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首先想到的就是零零散散。仅仅只有四个孤零零的学科,并没有形成一套体系,曾经所想要形成的合力似乎并没有如愿以偿。但北大有一点决策毫无疑问是非常明智的——只招收博士生。北大确实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抢占农业高精尖方向的定位,虽然学科体系与布局仍然有待完善和扩展,但起码没有偏离轨道。但愿是厚积薄发。
北京市高校农经学科简介系列(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大学的情况比较特殊,其农经学科不仅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在人文与发展学院也有开设。经济管理学院在本科阶段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硕士阶段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文与发展学院在本科阶段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硕士阶段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现更名为农村发展)。经管院的农经与人发院的农村区域发展,虽然同属于农经学科序列但其研究倾向有明显的差异。1.经济管理学院(1927)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源于1927年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成立的农业经济系。1949年原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同时下设农业经济系。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从全国抽调的一批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壮大了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1985年扩建为农业经济管理学院,1993年扩建为经济管理学院。原管理工程学院创立于1995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原乡镇企业与社会发展学院、管理工程 教研室、系统工程教研室及农业经济教研室合并而成。2002年6月,经济管理学院和管理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现在的经济管理学院。学院拥有农业经济管理学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农业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城镇管理与规划、农业经济史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于中国农业大学位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距离国家权力中心较近,能够参与到更多的农业政策方面的制定、调整,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等等。中国农业大学拥有如白军飞、李秉龙、韩一军、何秀荣等一大批农经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农业经济政策、农产品粮食安全、农村公共投资与政策、农村金融、农业市场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农业经济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中农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基本涉及了中国农科现有的所有领域范畴,如果非要说其主要研究方向,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农业经济政策、农村发展这两块。中国农业大学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农经学者大批云集的学科建设优势,是我国农经学科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非常值得有志于投身农业农村发展建设和寻求更好出路的考生报考。(2)人文与发展学院(200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成立于2002年,由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农村发展学院合并而成。学院设有发展研究与社会政策系、发展管理系,本科设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硕士阶段设有农村发展专业(原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硕士点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2008年通过评审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学校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15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近200名。现任院长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叶敬忠先生,叶敬忠先生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我很喜欢叶敬忠先生2019年的毕业致辞:你要像弱者一样去感受世界。大学学习并非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来改变命运,而更是为了获得思想来追求自由。在人发学院希望传递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的关切视觉便普通人。“看见他们、走进他们、讲述他们”“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弱者或穷人的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我们才能够理解弱者或穷人的生计压力和生活需求。人发学院的农村发展,更多是以一种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经济、社会、生态,一种带着感性和人性化的视觉去认知农村发展的变革。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人发学院的农经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变迁、农村扶贫与乡村建设、农村基层治理、农村社会问题(教育、医疗、养老、卫生/环境等)、农地和农政变迁等。下期预告因篇幅原因,在这里就不絮叨太多内容了,下一期讲述北京地区开设农经的其他高校,包括同样历史悠久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农学院。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1978年进入大学,从一个农家娃走上了农学的道路,完整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到改革开放发端,再到改革开放40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对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学校建设,他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与见解。他认为,综合性大学开办农学院的热潮是个好事情,农学从“冷”到“热”,也加速了传统农业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改造以及交叉融合,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支持。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右)专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左)改革开放改变中国 15岁少年走上农学道路陈志文:您是1978年进入大学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您进入大学40年,回顾改革开放这40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孙其信:2018年12月14日那天,我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改革开放40年演出时,感触特别的深。我们国家从封闭的状态到实施改革开放,全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陈志文:可能只有我们经历了的人,才能理解什么叫波澜壮阔。回顾这40年,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孙其信:回顾这40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吃不饱到物质极大丰富。对于我们做农业的来讲,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小时候家里在农村,吃不饱,做什么都是凭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手表还要工业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物质供应是极端贫乏的。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英国的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介绍,唐朝是中国最兴旺的朝代,经济几乎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也依然占到了世界的29%。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总量仅为1.8%。而201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到了世界的1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经济总量要达到世界的30%。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对外交往中,有很深刻的体会,我们能与发达国家坐在桌子上平等的对话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增强实力,增强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过去,在世界合作的评价体系上,使用的都是西方标准,也就意味着西方国家掌握着话语权。2018年10月,根据过去几年与非洲的农业合作经验,中国在联合国总部发布了一个关于南南农业合作的评价框架体系。联合国南南合作委员会主任出席发布会时提到,中国提出的这个评价体系,将会成为未来评价南南农业合作的话语体系之一。这说明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发展进入变轨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成绩。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能够完整经历从改革开放之前,到改革开放发端,再到改革开放40年,这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震撼是很大的。陈志文:您这一代在短短40年中,可以说经历了西方几个世纪的变化,这是非常难得的。您当时是怎么走上农学这条道路的?孙其信:我考大学时想学的其实是数学。当时,哥德巴赫猜想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一个伟大神圣的故事。我报考的是兰州大学数学系,后来调剂到了甘肃农业大学。刚恢复高考那几年,也就是“老三届”的学风特别好。我入学时15岁,我们班年龄最大的33岁,但那些老同学们的学习用功程度比我们还高。他们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而我作为一个15岁的孩子,还是贪玩儿的年纪,有些事情是真的不懂。大学第一年,哲学课听不懂,15岁是理解不了哲学的。所以,哲学是我大学考的最差的一门课,62分。数学是考的最好的,全校高等数学考试,总分120分,我考了118分。二年级以后,学习了专业基础课,才理解了什么是农学。它不是农村里理解地种地养猪,是一门学问。当时就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学校里学习的氛围也特别好。本科毕业时,就觉得还没学够,想继续考研。陈志文:那时候读研究生的人并不多,因为大学本科毕业,国家就包分配了。您为什么会读研究生呢?孙其信:其实,当时家里希望我早工作,因为弟弟妹妹还在读书。我考研究生最原始的冲动,是我要当大学老师,觉得那是非常高尚的职业。为此,老师们建议我继续读研究生,打下更扎实的功底。后来跟父母亲商量了,他们还是很理解的。在报考研究生时,我心气也是挺高的,听说北京有一所农业大学是最好的,我就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我的导师是蔡旭,是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在我读博士的第一年去世了。我师母曾写信给彭真,告诉他导师去世了,并且提到,我是蔡旭生前招的第一个博士,希望领导能将我留校,从事蔡旭未尽的小麦事业。博士毕业时,万里同志批示,请学校研究并征求我家人的意见,建议我留校从事工作。当时,我也正在联系出国读博士后,接到留校的通知后,我非常高兴,因为能在一所中国最好的农业大学当老师。留下来后,一直做教学科研工作。陈志文:这与现在走关系的逻辑是不一样的,那时每一个人都是出于公心。孙其信:是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中国教育在线/摄农学发展迎来新机遇 以新学科布局来实现新发展陈志文:“双一流”启动后,各高校纷纷抢办医学院、农学院,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孙其信: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农学是“冷”还是“热”?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农学确实是冷门专业。中国农业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全国至少是在30位。但从高考录取成绩来看,我们在全国大概是80位,因为我们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是传统农科。甚至上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间,我们是按照国家线降分录取的。当时社会上觉得农业苦,对农学概念也不理解。但是现在,从农业研究的拓展和企业的投资方向来看,农业现在变得越来越热。新浪、京东、阿里巴巴、碧桂园几乎全部都在投资农业。前两天我在杭州开会时,有个小伙子一定要跟我见面,他要做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现在依托信息技术出现的智能化农场,恰恰是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新农村建设也是现在社会资本投资最热门的领域。中央一直把农业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也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农业是我们整个国家保持稳定的基础。京东投资10亿,进行机器人养猪。我曾去过京东的一个农牧公司,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说,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农业中,未来将有无限的增值空间。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实现养殖业的革命。比如猪脸识别,通过摄像头识别猪的编号,分析系统中记录的过去十天的喂料信息,并判断今天应该喂多少料,还可以检查是否患病,计算哪天出栏。综合以上的信息,我来回答您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综合性大学开始办农学院。我认为,这反映了农学向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我认为这是好事,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支持。陈志文:您是否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孙其信:其实,各个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在同一个轨道上。比如北京大学农学院,他们是以现代农业的经营、产业组织模式和生物技术为主,注重交叉融合学科以及现代经营理念的发展。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擅长的是畜牧园艺农学。新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农学院与传统农科大学恰好能形成互补。我认为,这是一个发展农学的很好的机遇,也是对传统农科大学良好的补充。陈志文:从长远来讲,这对补齐农村短板是一个好事。孙其信:是的。而且,在研究解决农业问题上,有可能综合性大学跨学科的专业团队,在未来更有潜力。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紧迫感的。比如,清华大学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材料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技术用在现代农业上解决农业发展潜力问题,是很有可能超过我们的。所以,我们也在进行自我改造,着眼于农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我认为,综合性大学开办农学院的热潮,也加速了传统农业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改造以及交叉融合。为了适应技术的交叉融合,满足未来农业发展转型的需要,我们曾论证未来是否开办农业航空专业。无人机已经成农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技术。从大面积喷药,到病虫害检测,都需要运用无人机。无人机技术可以解决一些过去依靠人力、传统机械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中国教育在线/摄陈志文:“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您怎么看?在这一个过程中,是否需要减法?孙其信:“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个重大机遇和重大事件。经过“211”、“985”工程,我们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明显短板已经缩短了不少。从我们学校来看,首先提出了发展愿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前来中国农业大学视察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更符合中国农业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的一个目标,也推动着中国农业大学的转型。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不同,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布局将与传统农业大学围绕农学来进行学科布局是不一样的。康奈尔大学就是一个成功转型的例子,它最早设立时以农学院为主,而现在除了农学,工科也是它的强项。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也是如此,由农学院起家,现在物理学、计算机学、环境学也非常强,并且开始开办了医学。您刚刚提到是否需要做减法的问题。我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遵循优势原则,有舍有增。一方面,要舍得已经非常传统的、需求量小的学科,进行压缩;另一方面,必须要进一步拓展新型学科。中国农业大学新型学科建设主要布局在四大领域。首先是环境和生态领域,这与农业直接相关,并且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大需求。其次是营养与健康领域。在食品行业,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吃的健康、吃出健康。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已经建成了北京市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全球招聘,将涉及医学、生物学、卫生、食品、农学等多个交叉性学科。第三是在新型农业的工业化方面。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中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很大程度的原因是我们农业经营规模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中国农业是没有出路的。最后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技术支撑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忽略了社会科学对农村变革的支撑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人文与发展学院,要强化农村社会学、法学、老年学,以及与农村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一大半都与农业农村有关,这是国家的重大需要。“双一流”建设推动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也必然需要以新的学科布局来实现新的发展。另外,中国农业大学的转型,必须要从只研究中国问题,拓展到研究世界问题上来。我们上世纪80年代出国时,看到国外的世界一流大学在研究非洲、亚洲问题,当时并不明白。现在明白了。一所世界性的大学,如果视野、舞台只在中国,那么在世界上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也直接在非洲进行研究,如塔桑尼亚和马拉维,另外还有教授在柬埔寨、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地。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方微博陈志文:中国农业大学都做了哪些减法?孙其信:我们对一些不是特别优势的学科,已经开始进行慢慢压缩,从招生规模到教师规模进行缩减,慢慢引导教师转型到别的方向。最近我们撤了几个学科点,如外国语言文学,陆续也撤了两个博士点、四个硕士点。高校人才评价体系要“破”,也要“立”陈志文:“双一流”建设掀起了一场人才大战。在人才评价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去五唯”。对此,您怎么看?孙其信:“去五唯”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多政策在前期设计时,愿望是好的,但最后成为“一刀切”的政策时,就会产生异化。我理解的破除五唯,首先,不是取消过去已经实践成功的评价体系,其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在“唯”字上。比如,不管与学校有没有关系,与学科有没有结合点,就引进院士,这就是唯帽子。其次,要完善对人才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分类评价,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能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比如,研究社会科学的教师,用SCI发表数量来评价,就是有问题的;而对于做基础研究的教师来讲,其评价标准就得有SCI发表数量。再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很多教师主要是做应用性研究的,直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是要解决产业中存在的巨大技术问题的,就需要根据其效益进行评价。二是,要注重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价值评价。我们现在把复杂的学术评价简单化、形式化了,放弃了对实质性学术创新的关注,这是最大的问题。国外高校在评价人才时,也看论文发表数量,但更多的是看论文的创新点,看科技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国际同行对该成果的评价是什么。另外,对于“去五唯”,我认为,在破的同时,也要立。并不是说不要院士的称号了,也不是说不要高水平论文了。高考改革是有必要的 但要讨论怎么改陈志文:您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这两年新高考改革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从您的角度来讲,怎么看待现在的新高考?孙其信:在新高考改革早期设计时,听说过一些讨论,也研究过。高考改革是有必要的,但是怎么改,改成什么模式,是需要讨论的。这次新高考出现了学习物理的学生数量减少的情况,产生了新的偏科。原本这次高考改革是希望淡化文理,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学习。但改革的结果,是最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对于农学来讲,物理知识对于任何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学过物理,进入大学后的分班该怎么办?大学阶段还需要补习高中物理,大学教育该怎么办?陈志文:坦率的讲,这次高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推动的。一是,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放了进来,加入了综合评价。但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是做不到综合评价的。二是,您提到的选科问题,最严重的是浙江,原来63%的学生要考物理,2017年只有35%选择物理,2018年是28%,2019年大概会低于20%,这是非常糟糕的。在目前中国的环境下,不加限定的让学生进行选择,这是不负责任的。孙其信:我觉得,目前认识到这些问题,已经是很幸运了。但如果不能及时做一些调整,可能会对中国教育制度产生很大的打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中国教育在线/摄高校校长要懂教育 更要有战略思维陈志文:您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都有过长期的工作经历。对这两所学校,您分别有怎样的评价?孙其信:首先,两所学校在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1999年合校以后,一个重大的办学特色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得益于当时国务院批复的杨凌示范区的体制。示范区与高校,建立了一种互动同频的发展机制。在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应用研究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色,在国内农林高校中也是独具一格的。而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科基础更加深厚,既有很强的基础研究的前沿探索,也有国内产业的独特特色,引领着全国产业的发展。其次,一所地处北京,一所地处西安,在区域发展的作用上也是不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西北地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中国农业大学在华北地区的产业、技术上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包括人才培养。另外,中国农业大学在国际舞台上的机遇更大一些,所以其未来的发展将在国际视野下来进行布局。两所学校发展的起点和未来的重点不太一样,但两所学校的文化有非常好的共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文化就是解决农业的实际需要。而中国农业大学有一种文化,叫做“敢为天下先”。所以,中国农业教育、科研的很多开创性领域都出现在中国农业大学,未来也将如此,包括开创新兴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的交叉融合等等。陈志文:您从学生、教师、副校长、校长,这一路走来,您有怎样的感受?从教师到校长,您觉得最大的挑战和变化是什么?孙其信:做高校校长,首先得懂教育。懂教育和当老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作为管理一所大学的校长,要想明白,学校要往哪个方向走,怎么才能够办好?这需要大量的教育理论、方法来支撑。第二,从教师到校长,战略思维需要变。作为校长,有很多事要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在战略上做出误判。对于大学的发展进步来说,战略上领先一步,比战术上的改进,所能赢得的空间要大的多。什么是战略?一是,要考虑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如果大学发展走在了社会进步的后面,就会被淘汰。二是,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趋势,如果逆趋势办学,早晚会走下坡路。三是,也必须关注教育本身的内生问题。我认为,校长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谋划学校发展的战略上,要时刻盯紧社会进步中的变化,把握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及世界科技发展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和需求。陈志文:您现在还做科研吗?孙其信:科研只能放在业余时间了,大概95%的时间还得放在学校管理上,很少有时间能换挡。但也还是希望能够做一点,做了几十年,突然断掉还是很可惜。陈志文:您对中国农业大学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愿景?孙其信:我希望能将中国农业大学办成一所能够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国农业教育和科技发展未来趋势的现代大学。
近日,记者从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落户潍坊,15日在潍坊峡山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封顶,明年5月底投入使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是山东省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不定行政级别,经费来源为财政补贴),给予180个事业编制,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学共建,委托潍坊市政府管理;并作为北京大学外设研究机构,业务指导由北京大学负责。研究院位于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峡山水库北面、如意山南侧,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860平方米、投资5.6亿元,主要建设包括综合科研楼、专家公寓、教师公寓、食堂及配套设施。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设立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底,当时北京大学决定筹建现代农学院,其筹建负责人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北京大学希望与国内一个农业发展先进的地区合作,同步建设现代农业研究院,为正在筹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搭建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平台。2015年7月23日,邓兴旺院士至潍坊考察,对潍坊在农业发展、教育环境、地理条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非常认可满意。2015年11月15日,市政府与特拉维夫大学生命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签订三方合作备忘录(特拉维夫大学提供人才支持),确定启动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可行性研究。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在2017年8月18日,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济南签署了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落户潍坊。2017年10月15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设立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通知》(鲁编〔2017〕34号),正式设立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2018年5月9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在潍坊市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正式登记。据悉,自动议设立研究院,到开工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北京大学都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龚正省长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要求、作出决策,给予优越的政策支持,出席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研究院的签字仪式,今年5月又到峡山实地视察,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大学郝平书记、林建华校长多次对接,直接推动研究院建设,特别选派许智宏院士担任首任院长、邓兴旺院士出任首席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对研究院发展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调度推动项目建设;市教育局与相关单位全力配合,合力推进了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建设。就在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在峡山区隆重举行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开工仪式,北京大学原校长、现代农学院院长许智宏,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彭宜本等专家教授出席开工仪式,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曙光出席并宣布开工,标志着研究院建设进入了全面启动新阶段。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在京外设立的首个高端农业类研究院,将由全球知名科学家组建科研团队,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原校长许智宏担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任首席科学家。研究院将按照“理论学习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的模式,致力研究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着力培养世界一流的农业和生命领域科研专家,倾力建成国际尖端人才集聚和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国内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高端平台、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计划五年内形成国际前沿学科,十年内建成全球知名农业研究机构。下一步,潍坊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流程、贴心服务,在制度建设、人员招聘、绩效薪酬、人才政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打破旧的思维定式,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建设。在研究院建设方面,积极加强与施工单位昌大建设集团的沟通联系,坚持“百年名院、国际一流、最高标准”的原则,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研究院建成齐鲁大地新地标,“泰山杯”“鲁班奖”的新作品。在研究院运行方面,将尽快组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研究院有关重大事项。同时,尽快组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监事会、学术委员会,完成内设机构设置,启动实验设备购置、人员招聘、科学家招募、实验室组建等相关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一所拥有国际一流科研管理团队、多个世界前沿实验室、科研水平全球知名的现代农业研究院,将会诞生于峡山湖畔。这将大力提升潍坊乃至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潍坊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的创新支撑,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持。来源:中国山东网记者 韩蓓蓓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项目、潍坊市三大国际级农业平台之一,该项目建成后,将借助北京大学在技术引领、技术服务、技术集聚方面的优势,引进培育一大批高科技人才,成为潍坊市重要的人才储备库,为高科技产业发展输出高端人才,提供造血功能。目前,园区建设已基本完成,科研大楼内部国际化、高标准的精准配套正加快推进。据了解,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由山东省政府、北京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三方共建,由潍坊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占地20万平方米,总投资5.6亿元。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教授担任院长,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该项目将整合北京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两校有关学科优势及尖端科研力量,以“理论学习在北大、科学研究在山东”为定位,开展高起点、高标准、国际一流的前沿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点发展农业交叉学科,着力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按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计划建成不少于20个世界前沿实验室,打造拥有300—500名科研及管理人员的国际一流团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这只“金凤凰”,迅速吸引聚集了一批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农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截至目前,已引进生物技术专家章旺根博士、小麦育种专家陈时盛博士等科学家领衔的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并引进农业科研人员13名,其中博士5名;组建了小麦育种平台、作物育种平台、生物技术平台及临时公共实验平台四个科研平台,其中,小麦育种平台正在申请两项国际专利。项目的顺利建设发展,离不开潍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靠前指挥,亲自推动。潍坊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在市教育局、峡山开发区等12个成员单位抽调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开辟绿色通道,专班服务,以“店小二”的服务态度和推进项目发展的决心,保障研究院建设、推进、运行,保障科学家在潍坊专心研究,舒心工作。山东潍坊是国家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承担着探索农业现代化之路的重任,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落户潍坊,结合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以及北京大学学科优势与国际影响,依托现代农学院,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开展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闪电新闻记者 周明秀潍坊报道
眼下,又到了填报志愿高考志愿的关键时刻,下面,为广大考生介绍一个非常有就业前景的专业。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的基础专业。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田灌溉和排水、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和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等。以经验和手工劳动为基础,以精耕细作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传统农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光辉的成就,在世界上位居先进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虽然可耕地面积巨大,但人均可耕地并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可以预见农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和机遇。然而,很多考生都对农学持有偏见,认为农学就是种地的,只有农民才应该学这些知识。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在品种培育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与很多国家相比,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农业的高科技化、现代化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更多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最为直接的应用,应该首先从植物开始,所以,可以肯定农学将会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为了满足农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创办了很多著名的农业大学,其中,下面这3所211大学是学习农学专业的最好去处。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很低调,也很容易被广大考生所忽视的一所211重点大学,该校很多和农学相关的专业都排在全国首位,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非常高。农学和生物技术学院涵盖了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是: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与害虫防治学、果树学,并且这5个学科已基本建设成功能较齐全、设备先进、研究条件良好的开放性实验室。因此,该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验思维与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胜任各种科研工作。二、华中农业大学农学学科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臢在2002至2004年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农作物学位列第一,畜牧学名列第二,园艺学、水产学名列第三,农林经济管理名列第五,生物学位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同类学科之后。农学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生命科学学科了,其下设的四个本科专业中,有三个是本硕连读的基地班,基地班的学生待遇十分优厚,八成以上的学生直接被保送攻读研究生,非常令人羡慕。因此,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多是研究生学历,在就业时具有很大的优势。三、西南大学谈到西南大学,就不得不说西南大学的农学,因为他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即使你不了解西南大学的农学,也应该知道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他就是西南大学农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而且该学科以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拥有农业农村部的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水稻、油菜、棉花和小麦等作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部分研究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们一定要克服专业偏见,不能进行专业的名称来判断和下结论,需要结合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率以及未来的薪资待遇等方面。农学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专业,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和水果蔬菜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因此,农学专业必将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所以,对农学感兴趣的考生,不妨重点考虑以上3个211大学。
6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调整任命宣布会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召开。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原校长许智宏、副校长张平文出席会议,现代农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霍晓丹主持。霍晓丹首先宣读了学校党委聘任刘春明担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的决定。她代表组织部对刘春明进行了介绍,刘春明曾担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种子发育研究,学术科研能力较强,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在农学科研管理领域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带领现代农学院深入开展农学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拓宽学院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路径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刘春明在发言中做四点表态:一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面向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需求,开拓现代农学院科教发展之路;三是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发展定位,创新组织和专业结构;四是加强与国内外优势科研单位及企业的合作。许智宏介绍了现代农学院建院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并对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兄弟单位近年来对农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同时对农学院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包括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和国内涉农院校,特别是与中国农科院的合作;理顺与山东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关系。张平文回顾了北大农学科的发展历史,并对现代农学院的发展提出要求: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资源优势,突出现代农学学科特色,走“小而精”的路线;抓好作物遗传与发育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的起步发展,实现四个学科的发展平衡;充分借助中国农科院、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等资源,统筹做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郝平向许智宏颁发感谢状郝平对现代农学院建设与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向许智宏为农学院以及北大农学科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刘春明接任现代农学院院长表示欢迎,并对疫情期间坚持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们表示慰问。郝平表示,现代农学院建设是目前学校重要工作之一,这不仅是北大“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关于新农科建设的战略要求。学校将进一步重视、支持现代农学院的建设发展,希望学院全体同仁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走出一条具有北大特色的新时代农业学科发展道路。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