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所大学又上了头条,那就是以创始人命名的中山大学。作为华南地区的巨无霸,中山大学近些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学经常能够进入全国高校前十。而近些年,中山大学也扩大了自己的办学规模,同时在学科设置上也有了非常大的调整。中山大学传统优势学科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但近些年工科也有了不小的进步。设立不久的工科当前也出了一定的成果,而在8月29号,中山大学又宣布了要恢复农学院。这下中山大学的学科设置真的全了,理工农医等学科全部都有。怪不得有人说了,中山大学这是要向浙大宣战吗?大家都知道,当前的农学类学科属于实实在在的冷门,连浙江大学这所农学类巨无霸对外宣传都很少,每年的农学类学科招生都放在提前批,不然浙大的录取分数线会真的很难看。不过中山大学似乎对此毫不在乎,而且在招生方面中山大学似乎也没有什么超短裙之类的。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是实打实的,其临床八年制和医学院招生都是和其它专业招生放在一起的。在创办农学院以后,中山大学短期内会不会招收本科生还不得而知,如果招生的话会不会也学浙大一样放在提前批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很多人说,当前中山大学的发展步子迈的有些大。传统的理科还没做到最好,前几年大力发展工科,最近又开始创办农学,这规模也增长得太快了吧。当然,中山大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缺经费,每年广东省动辄数亿的资金来支持中山大学,这所大学的经费排名总是相当好。同时,中山大学恢复农学院也不是毫无基础,其原来的生命科学学院和海洋学院都积累了不少农学方面的学科,包括水产养殖、植物保护、畜牧学等。此次恢复农学院也是在这些学科发展基础之上的,同时,中山大学在农学方面也有不少的专家,包括养猪专家陈瑶生教授、养鱼专家林浩然院士、养虾专家何建国教授、动物病毒专家曹永长教授等等。在国内多数大学都在大力发展经管、工学的时候,中山大学恢复农学院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明智。不过,农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很多时候都被大家忽视了,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之后,大家似乎遗忘了农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很多学生宁愿复读也不读农学专业,主要就是学习这个专业太苦。农业类大学招生也并不占优势,同时学习农学的学生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而中山大学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了继北大之后第二个恢复农学院的高校,其勇气是值得称赞的。但至于农学学科到底如何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16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北京疫情防控进入“非常时期”,北京农学院第一时间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四方责任”,确保学校疫情防控安全到位。6月13日,该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当日对师生员工进行全面排查,上报了有关数据,涉及的相关人员安排进入隔离点或明确要求居家隔离观察。6月15日,是研究生毕业生集中返校日,上午8点,该校校长王慧敏、党委副书记高喜军、副校长张铁强、纪委书记李伟书、副校长段留生带队实地检查了校园,对学生返校的各个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再检查再夯实,确保师生健康有序返校。上午9点,学校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王慧敏传达了6月12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6月13日市委教育工委会议精神,强调了工作要求。研究生处汇报了研究生毕业生返校情况,后勤基建处汇报了学校加强食品安全等工作情况,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相关工作排查情况。会上,王慧敏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校各单位进一步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确保校园安全。一是加强研究生返校的疫情防控工作细节,尤其加强应急保障工作,党员干部要挺在一线,全力保障好学生返校工作;二是全面摸排涉风险人员的详细情况,关注好师生思想动态,做到密切跟踪、严格严控;三是教育引导学校师生员工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相关人员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共同守护北京;四是及时根据上级最新要求部署毕业生返校毕业等相关工作,避免大范围聚集,取消既定的毕业典礼,全力做好毕业生毕业服务工作;五是进一步严格落实北京市委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齐心协力,坚决阻断疫情传播渠道,确保校园绝对安全,为北京疫情防控工作作出贡献。据了解,当天返校研究生200余名,均严格按照《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返校指南》流程及防疫规定执行。符合条件的毕业年级研究生提前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返校。返校研究生经校门口身份核验、体温检测等环节后,直达所在公寓楼。在公寓楼前,辅导员和宿管人员对返校研究生进行二次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并为学生发放“防疫爱心包”。返校研究生现场领取《毕业离校手续办理转单》,签订《北京农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保持个人卫生承诺书》后入住宿舍。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各高校延期开学。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北京农学院领导、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时刻关注疫情发展,不断调整返校方案。经多次工作会议及返校模拟演练,最终确定自6月10日起,第一批研究生毕业生有序返校,6月15日,第二批研究生毕业生返校。校领导带队实地检查了校园,对学生返校的各个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再检查再夯实,确保师生健康有序返校。但随着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整为二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要求在京高校从6月17日起学生停止返校。学校坚决落实应急响应级别调整后的工作措施和各项防控标准,取消202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改为“云毕业典礼”形式,原定的毕业生返校相关安排也即刻停止。自宣布应急响应级别调整后,校领导带领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多次召开协调会,商讨毕业离校手续办理、行李打包、免费邮寄等相关事宜,确定研究生毕业生离校手续坚持“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办理,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一人一策”方针,切实为未返校研究生毕业生做好服务。为做好毕业生的离校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响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多措并举,研工部及各学院充分发挥党支部带头作用,积极协调研工部老师、学院教职工及在校生力量,在短短两周时间内,为未返校学生办理了各项离校手续,包括收拾宿舍、邮寄行李、图书馆书籍归还、转单流转等。遇到学生特殊需求,做到“一对一”解决,将“一人一策”方针落实到实处、细处。在离校手续办理过程中,研究生毕业生能够充分理解学校安排,积极配合响应,助力学校顺利完成全部未返校研究生毕业生的离校工作。为确保已返校的京外生能凭有效核酸检测结果返乡,校医院及研工部组织了京外生集中进行核酸检测,在学生返乡遇到困难时,及时协调解决,最终帮助毕业生顺利返乡。该校各相关单位在疫情期间为毕业生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服务和帮助。自此,毕业生们即将踏上人生的新征途!
未来网高校频道8月2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总体部署,北京农学院自8月26日起组织全体中低风险地区学生有序、错峰返校。据了解,首批返校学生为在籍研究生820人。 为确保学生安全返校、报到,切实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此次返校严格依照2020-2021学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开学工作流程及防疫规定执行。符合条件的在籍研究生需提前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返校。为保障首日返校工作有序进行,该校研工部、安稳处、校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分别到校园正门、白杨路南端大门、东区宿舍点检查工作情况,协助测量体温、核验返校人员身份,严守第一道关。后勤公寓中心负责在宿舍门口核实核酸信息、入住信息,保障入住安全。为做好本次秋季开学疫情防控工作,研工部组织各学院为返校学生发放了爱心口罩,提醒返校学生做好个人防护。 据介绍,首批返校研究生安全抵达校园后,按照该校新学期工作流程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开始校园学习生活。研究生同学将及时调整心态,有序开展学习、科研工作。
未来网高校频道12月2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12月21日至22日,北京农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顺利进行。今年报考该校考生共1178人,比去年增加30.74%,其中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为878名,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为300名,共设置考场44个。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考生规模持续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按上级部门要求学校首次组织非报考该校考生进行考试,克服了接收、保管、分类以及寄送外校试题等诸多困难,各项考务工作有序进行。该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王慧敏,纪委书记李伟书、副校长段留生、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亲切慰问考生与工作人员。 为了确保考务工作顺利完成,研究生处、保密办公室、宣传部、安全稳定工作部、教务处、网络与信息中心、校医院、后勤基建处及相关学院等单位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对学校考试环境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在显著位置放置了考场指示图和考场安排表,设立了考生休息室、医疗小组,精心制作了宣传标语呼吁考生诚信考试,并通过微信平台向考生推送了考前提示、考场信息和温馨提示,方便考生查询考场及安排考试期间就餐休息。 同时,学校设立了举报电话,接受考生和社会各界对考试工作的监督。考试期间,该校考点按照考试工作方案认真开展周边环境检查、试卷发放回收、考生违禁物品检查、考场巡视、视频监控录像等工作,确保本次考试的顺利进行。 校园内考场气氛紧张严肃,本次考试各位监考老师及考务人员认真履行监考职责,每名工作人员考前都签署了监考工作责任书,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不辞辛劳。考场每层都配有流动监考员,应对考试中的突发状况。考场内的监考设施全部开启,以确保考试安全、平稳、顺利进行。
(资料图片)农业大学内的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不管是综合大学的农学院,还是独立建制的农业院校,其兴办都应该给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输送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图/视觉中国农学院“复兴”背后本刊记者/杨智杰本文首发于总第870期《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8月31日,中山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农学院。包括中大在内,过去9个月内,全国有6家高校相继成立农学院;2017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现代农学院;2018年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在玉泉路校区揭牌;2月27日,位于南京的河海大学宣布成立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后更名为农业工程学院);5月11日,南京大学宣布,将与南京市农业委员会合作成立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7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以下简称中棉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农学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家高校皆瞄准农学这个传统老牌的学科发力,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为什么是农学在这一波成立农学院的热潮中,北京大学的动作最早、酝酿时间最久。早在2013年8月,邓兴旺等人就向北京大学递交了成立现代农学院的申请报告。邓兴旺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耶鲁大学冠名终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2014年7月,他正式回到北大工作。身为湖南农民的儿子,邓兴旺体验了中国和美国的农村与城市生活。四种环境的对比,让他觉得国内农业的发展,离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他希望中国的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让农民和大学教授一样体面。为实现这一理想,邓兴旺曾在国内尝试过创业开公司,从产业层面解决农业问题,但他很快发现企业的力量太小。他开始认识到,更好的办法或许是在国内顶尖大学成立农学院培养人才。国科大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杨维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刚刚于三个月前卸任国科大校长的丁仲礼,在去年10月份萌生了成立农学院的想法。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国科大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中科院下设的分布全国的104个研究所向其提供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支持,其中有20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内容与农业有关。在国科大成立后,这些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学院下,项目十分拥挤,成立农学院正好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因此,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牵头下,由南京土壤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等多家单位共同筹建国科大农学院。据一名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透露,国科大的农学院下设专业偏重理科,涉及智能控制、导航、材料等多个方向,旨在打造“农业科技4.0”时代。郑州大学农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郑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方向,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领域。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在河南唯一的一所“双一流”大学中加强农业学科建设,是面向农业主战场,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几位高校受访者就都提到,发展农学院有普遍的政策背景,即政府对农业越来越重视。“我们国家面临的形势,土地的红线,水资源的红线,这都是不能突破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么严重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对这块加大投入的大势所趋。”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毓陵如是说。据他介绍,河海大学原本有农业工程学院,其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水利土壤改良系,2006年成立学院,三年后又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合并成立了水利水电学院。今年2月底,学校又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特色,重新组建成立了农业工程学院。在最近成立的这些农学院中,只有河海大学同时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专业为水利工程,学校过去一直就设有这个本科专业。而北大、国科大与郑大的农学院目前只招研究生。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解释说,建立一个学院,第一步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需要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聘来足够多的老师,比如二三十名教授,这时候才能谈及本科生教育。北大现代农学院从筹建期的201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共有10名学生,11名教授。虽然郑大农学院7月才揭牌成立,但实际上,学校从年初就开始部署招生工作。今年9月,郑大农学院的第一批学生——35位硕士与2位博士已经入学。此外,学院还引进了8位博士后,并整体聘入中棉所40多名研究员、副研究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或者副教授。“双一流”之争杨维才认为,最近多个大学农学院成立,农业转型期的强需求只是其背后的动因之一,更为关键的,还是“指挥棒”效应,即农学院要争取建设“双一流”学科。只有建设“双一流”,才能获得经费与资源,这会影响到未来高考生源,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2017年9月,教育部等3部委公布了“双一流”名单,标志着国内高校的发展从“985、211”时代过渡到“双一流”时期。由于“双一流”建设以5年为一个周期,眼下,没有进入到这份名单的高校还在争取入围,而已经进去的则要扩大赢面。杨维才表示,国科大成立现代农学院的另一个驱动原因,就是为了建设“双一流”学科。根据教育部的学科划分,农学学科门类下面有9个一级学科,即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在综合性大学中,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都属于生物学。如果众高校都在生物这一个学科下评选“双一流”,竞争过于激烈;而若把研究内容划分在农学学科门类下,就有9个一级学科可以选择,竞争也会分流。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在衡量局势,评估未来哪些学校哪些学科有可能进入“双一流”名单。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专业,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由于竞争院校多,有的还需要很大投入,想达到“双一流”难度很大。而农学下面一级学科多,其中一些学科目前在国内发展得并不好,这就意味着还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郑州大学农学院相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成立农学院的想法始于去年下半年,当时郑大入选了“双一流”大学。2017年9月,郑州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名单,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入选一流学科。去年年底,郑州大学为此专门制定了《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内容提到,郑大要形成以6个学科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布局,而绿色高效农业学科正是其中之一。上述负责人表示,郑州大学需要按照规划布局,结合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建设“双一流”。中棉所位于河南,其下属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棉花转基因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平台,都位于郑州大学附近。地理位置的接近,再加上郑州大学有人才优势,中棉所有平台优势,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至于河海大学,根据今年6月发布的《河海大学学科规划——农业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院“争取未来5~10年, 农业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进入国内前五,国际知名度大幅提升,在农业工程 ESI排名有较大进步,争取入选双一流学科”。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毓陵介绍说,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科跟“双一流”密切相关,依托“双一流”,有助于把农业工程做大做强。他坦言,过去农业工程在别的学院,投入力度不够。如今单独建院,学校会给予更多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可以把农业工程作为学校科研和服务的新的学科增长点。此外,今年年初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整合了水利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陈毓陵坦言,过去学校主要对接水利部,现在机构改革后,学校考虑农业农村部跟农田水利密切相关,学校成立农业工程学院,可以加强跟农业农村部对接,争取更多经费和资源。应避免重复建设1949年之前,中国的农学发展模式跟当前格局相似,有农务学堂,相当于独立建制的农业院校,很多公立大学也设立农学院。北京大学曾经也有农学院。1949年,北大农学院、清华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从各自学校中分离出来再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对农林院校的指导意见是“以集中合并为方针, 每一大行政区办好一至三所”。这次调整之后,国内的高等农林院校全部变成独立设置的专科院校,基本上是每个省份至少一所,各行政大区再设立一所,综合性大学中不再设置农学学科与相关专业。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传统的农林学院纷纷改名走上了“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路子,还有一部分高校通过改名转型,彻底脱离了农林院校的行列。在市场经济时代,相对于炙手可热的金融、计算机、生物等专业,农林相关专业不受社会各方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坐上了“冷板凳”。厦门大学陈然博士在其论文中《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分析了农林院校转型原因,就指出:社会对农林院校的偏见严重,影响了优质生源,在吸引高素质师资、特别是非农林学科师资上很困难;高等农林院校长期不受重视,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院校主要服务于弱势产业,很多是具有公益性,回报率低,校名自带明显行业特征,就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如此,传统的农业大学仍有其发展优势。杨维才认为,因为农业大学一直处于行业内,它们跟农业系统建立了长期联系。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自然就去了农科院等农业系统内的科研单位。如何从农业系统争取到经费,也是国科大农学院面临的挑战。综合性大学办农学院,是否会对传统的农林院校产生竞争压力?据《中国新闻周刊》梳理,目前建立农学院的高校都在强化自己原本的传统,寻找跟已有农学教育不同的特色。陈毓陵说,河海大学原本想把学院的名字叫做“农业科学与工程”,但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这并不是河海大学的强项。最后学院决定,立足自己原本的特色,把名字定为“农业工程”,主要拓展方向是农业环境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国科大筹建农学院时,也曾想过叫“未来农业科学学院”,想表现跟普通大学的区别。杨维才认为传统农业大学和国科大农学院的方向并不一样,农业大学主是普及教育,学科门类比较多,国科大的优势在于中科院提供的多元支持,可以做农业的交叉学科,科研上侧重较为基础和长远的领域,研究的是未来农业需要的技术。邓兴旺也提到,相较于农业大学,北大有很多学科,在农业发展上可以找到多样的资源。现在的农业开始使用智能机器,已经颠覆了传统农业的形式,这是农业大学所欠缺的,而这是北京大学的优势。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李奇教授认为,综合性高校成立农学院,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农业应该是大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国有以农业和机械工程带动的学校,这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如果也能把农业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对农业发展大有裨益。但他也认为,如果太多学校都成立农学院,会造成资源重复,所以需要地方政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有序发展,而不是一哄而上。目前,每个省份都有农业大学,格局已经形成,综合大学有没有必要再建农学院还需要认真讨论与规划。值班编辑:张茹
本文1432字,阅读约需3-4分钟时至今日,当我们问起中国农学哪家强时,相比绝大部分人都会自然想到学院路上的一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这所中国农学高等教育扛把子源起于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当时还是1905年,如今中农早已将历史追溯到了这一年。虽然中农真正的建校年份,应当是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的1949年。当然,来自南方的浙大农学院——这所本就实力强劲的农学院,正对中农的扛把子地位形成严重的威胁,这是另话。但中农并不是今天的主角,主角是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大学。历史上作为中农几大前身之一的北京大学农学院,发展历史虽然略有波折,但其实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参与合并前的北京大学农学院已经建立起了,于当时而言,非常完善的农学体系,尤其是土壤肥料学系、兽医学系更是国内独有。当然,这个农学院和今天北大的农学院已经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关系了。作为国内高校金字塔顶端的两所高校之一,自1952年院系大调整成为一所文理综合大学后,北大的学科布局长期都是呈现非常明显的缺陷的,而且北大所存在的问题相较于清华要严重得多。最为典型的当属工科,如说北大工科仍相对薄弱,想必没有人会认为有何不妥。但相比于工科,北大曾领先于全国的农学,在世纪之初,依托生科院打了几个擦边球,只能算聊胜于无,甚是惨淡。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问题在国家层面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国内最高学府,北大当然要参与其中,尤其是一百米外的清华大学先行一步,于2011年成立了中国农村研究院的背景下。2013年,回到了北大但彼时尚未辞去耶鲁大学教职的邓兴旺教授以及其他部分教授向提出了成立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的申请报告。这一报告在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后,于2014年12月,压着一年的尾巴通过论证审批的流程,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并于2017年12月去筹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不容忽视的是,相比于清华大学聚焦三农问题,北大的现代农学院定位远谈不上清晰。我们可以在官网上扒下这样一段话:现代农学院致力于建设成“学、研、产、管”一体,集理论、应用、战略、政策、规划研究和中高端人才培养和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学院,为国家新农村发展建设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前沿核心技术支撑、人才队伍支撑和政策咨询支撑。空空如也,啥都想沾一点,没有聚焦。传统的农学是门实践性、地域性色彩非常明显的学科门类,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复杂,学科发展非常看重历史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北大将农学院起名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而非北京大学农学院,显然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地位而盲目自信,建院之初就计划与传统农学走差异化之路,想要直奔高精尖方向而去。也正如其当年筹建时的报告所写:北大农学虽然尚未设立一级学科,但农学分类发文排名已经进入ESI前百分之一,篇均被引用数跻身全国农学类高校和研究机构前列,但是相关学科分散作为多个学院下属的交叉研究方向存在,没有形成合力。然而,当我们现在再看现代农学院的学科布局:作物遗传与发育学、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学。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首先想到的就是零零散散。仅仅只有四个孤零零的学科,并没有形成一套体系,曾经所想要形成的合力似乎并没有如愿以偿。但北大有一点决策毫无疑问是非常明智的——只招收博士生。北大确实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抢占农业高精尖方向的定位,虽然学科体系与布局仍然有待完善和扩展,但起码没有偏离轨道。但愿是厚积薄发。
未来网高校频道5月26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侯智)按照学校2020年夏季硕士学位工作日程安排,北京农学院各学院论文答辩工作已全部结束,总计57场,答辩全部采用线上方式进行。通过腾讯会议、钉钉、好视通等视频会议软件,研究生毕业生们向答辩专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答辩专家则根据学位论文与答辩PPT,与研究生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远程交流。每场答辩都有研究生处工作人员与督导参与巡查,做到答辩工作公正、公开、透明。在特殊的疫情防控时期,学校师生携手同行,历经预答辩、学位申请及资格审查、论文查重、双盲评审等环节,最终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展现了北农师生共克时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随着近几年的“考研热”持续升温,每年的考研人数也是越来越多,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大,考研难度也是越来越大。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人数是238万人,比往年增加了37万。考研的主力军为本科二批、本科三批的学生,考研的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比如说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但是实际上有一些专业比较冷门,非常容易考上,想要考上名校的考生可以考虑这些专业,不过也正因为冷们,很多网友都表示很纠结。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考研难度最小的5个专业。一、哲学哲学恐怕是考研难度最小的专业了,像管理学和文学这种专业,一般国家线都是340到345之间,而像哲学这种专业往年考研初试国家线都在280到285左右,哲学报考的考生非常少,由于专业就业面有限,而且理论性强,很多考生都不会选择报考,所以,想要报考哲学专业的考研学子,面临的竞争力就会小很多。不过拥有哲学专业的学校实力是非常强悍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很多名校都开有哲学硕士点。二、教育学教育学也相对比较好考,也是少数考研不考数学的专业之一,教育学近年来的就业前景也比较好,跨考考研难度也不大,对于考研又不想考数学的考生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8年教育学的国家线是320分,一般来说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以从事教师和行政工作为主,目前设有教育学专业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学等。三、农学很多同学对农学有一定误解,认为农学就是从事农作,实际上是非常狭隘的。农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涉及经济,还有环境,作物,畜牧生产,工程。农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科学,实际上农学发展前景非常好,农业乃民生之本,其中的学科类别还包括作物学,园艺学,林业,科学技术史等,分支非常多,就作物学这个专业来说就有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延边大学等就设立了,设立其他分支的学校就更多了,农学的考研国家线比哲学还低,2018年考研初试农学的国家线是255,比较容易考!四、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物馆学主要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和特征的一门科学,考古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而考古学及博物馆主要是研究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学,以后的就业面一般是博物馆,研究所等,这门学科属于历史学门类的考古学科的分支,目前设立的院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但是专业学位中有一门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与其相似,设立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大家也可以考虑这个专业。五、历史学前面讲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就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学门类的学科类别主要就有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就中国史这门专业而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都有设立,历史学的门类的国家线一般在315左右,报考的人比较少,选择院校也比较多,比较容易考!以上五个专业都有一点冷门,但是是考研难度最小的五个专业了,想要跨考的考生或者想要考上名校的考生,可以考虑一下,最后祝大家考研顺利!
中国农业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着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6个A+级学科,并有生物学一个A级学科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植物保护两个A-级学科。拥有A+级学科的个数与北京师范大学并列于全国第六,按实力来讲,中国农业大学处于中上游985。但本科招生分数上看,中国农业大学可以说是985中最低的一批之一了,甚至不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一部分211高校。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设有19个学院,开办本科专业66个;有全日制本科生12182名,全日制研究生8930名;有专任教师1860人;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中国农业大学虽是中国农科是大头,但农科的钱途在各个学科门类中属于较为靠后的了,所以使中国农业大学的分数不及一众211。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虽说挣不到大钱,但源源不断输送着农业类人才,在农业领域的就业也没有别的学校比中国农业大学更好的了。况且大学除了就业,还承担着学术任务。从学术上看,有6个学科在学科评估中获得A+,要知道作为教育强省的山东省的三所985,211在学科评估中加起来也才5所,所以中国农业大学在985高校中是绝对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