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已发布,其各个招生专业对应的招生计划也已经公布。北京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在613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2909人,非全日制1779人,推免生1442人,看看哪个学院招生最多?01.北京大学理学部北京大学理学部涵盖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等6大学院,2021年理学部共有22个专业面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数39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人,推免生116人。北京大学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2.北京大学工学部北京大学工学部涵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4大学院,该学部共有2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计划招生总数1308人,其中非全日制238人,推免生276人。北京大学工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3.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北京大学人文学部涵盖中管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歌剧研究院等8个院系,共有40个专业面向硕士生招生,招生计划数522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5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4.北京大学社会学部北京大学社会学部涵盖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教研部等9个院系,硕士招生专业55个,招生计划1220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276人,推免生320人。北京大学社会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5.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涵盖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和国家发展研究院等4大教学和研究机构,硕士招生专业18个,招生计划1338人左右,其中非全日制900人,推免生149人。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06.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校本部还有燕京学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3个研究机构,共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79人,其中推免生75人。 另外北京大学还在深圳设有研究生院,深圳研究生院硕士招生专业有14个,招生计划1171人,其中非全日制225人,推免生357人。北京大学其它研究机构及深圳研究生院招生计划从各个学部来看,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最多,从学院来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招生名额最多,光华管理学院也是北大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多的学院,因此有人称该学院最赚钱。
自从科举制创立以来,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大多都受人尊敬。支撑他们努力学习的,除了可以进入更高学府之外,还有学霸心中那伟大的抱负。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开始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努力学的目的就是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之前曾有一名北大的高材生,很多人对他也有着较高的评价。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名北大学霸最终决定转到外籍,并且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让我国损失了7000亿元。这名学霸名叫胡士泰,1966年他出生在一个天津的普通家庭。胡士泰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的收入和积蓄无法供他继续读书。好在当时有人资助,胡士泰才能将自己的学业继续下去。在学习的时候,胡士泰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心无旁骛”,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校园里,不管走到哪心里想的只有学习。苍天不负有人心,在经过几年的潜心苦读后,胡士泰终于收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提取通知书。上大学之后,胡士泰还是没有放松下来,一直在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几年后成功考取北大历史系的硕士。在临近毕业时,胡士泰同时收到了北京大学任教邀请以及澳大利亚的留学邀请。胡士泰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不满足,心中有远大抱负的他决定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深造。可谁知,这一决定给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去留学胡士泰选择的是理科,他将以前所学的文科内容全都放下,凭借自己一如既往的勤勉精神,最终顺利毕业,并获得了与哈默斯利铁矿合作的机会。出身贫寒的胡士泰很清楚这次机会对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在投入到工作中之后,他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非常谨慎,并且力求做到完美。后来哈默斯利铁矿被力拓集团收购,胡士泰幸运地留了下来,并因为出色的个人能力成为管理层的一员。在1997年,胡士泰正式加入澳大利亚国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海外公司盯上了这块“香饽饽”。当时我国对钢材需求量很大,不过因为当时行情不稳定,很少有公司愿意签订长期合同。胡士泰认为这是自己的机会,他利用华人的身份收集材料,最终把钢材价格压到很低后与我国国企签订了长期合同,胡士泰也如愿以偿的过上了“人上人”生活。在这四年之间,胡士泰利用行贿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粗略统计,他的所作所为给我国至少带来了7000亿的损失。后来中国警方以行贿获取国家机密通缉胡士泰,但力拓公司通过一些操作,胡士泰被关10年就被放了出来。相信很多人了解事情经过后都非常气愤,这主要是家长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出现了问题,这就要求各位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业的同时,注意其他方面的培养。除了学业,孩子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家长培养①思想品德在改革开放以前,孩子们的思想教育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现如今人们也会注重这一点,但重心还是会放在学业上。作为家长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让他们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哪些品德。②素质与教养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长大后真的有所作为,家长应该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通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和表达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素质与教养,在进入社会后也会更加顺利。③明辨是非的能力现在社会中有很多诱惑,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有时候也会动摇自己的内心。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做出错误的表率,不管是自己还是帮孩子处理问题时都要明辨是非。总之,孩子的未来除了要靠自己的努力以外,还要家长在思想方面加以培养,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燕园学子的回忆,听听他们和基础学科“历史”之间的故事!王安然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毕业于北京101中学我与北大历史系结缘于高二的史学夏令营。短短几天的时间,我听到了很多教授的课程,感受到了历史学系的温度,还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同学。表面上看上去非常严肃非常专心于学术的老师们,其实也有着非常可爱风趣的一面。我认为学历史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信念。对于历史学,我认为历史的魅力正在于其厚重与博大精深,在于对史实的了解,探寻历史事件的真相,也在于理论的架构,从中寻找历史车轮的行进方向。而历史又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的学科,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现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历史依旧不可或缺。史学人要学会鉴古知今,要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路,并且从过往的脚印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是史学人的使命和信念。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历史文选、世界史通论、欧洲史、中国古代史等课程都让我受益匪浅,北大历史系就像是一座未知的宝库,在这里随时会遇到不一样的惊喜,随时会有未知的收获。在这里的每一天都非常充实、非常快乐、非常饱满。“欢迎大家加入北大历史系!我们在燕园等你!”何天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2017级本科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专业选择方面,我进入历史系后有几种选择: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典语文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划分并没有那么细致,更多的是了解和打基础。我选择世界史主要还是因为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兴趣。无论是选择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需要选择相对应的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稳固良好的史学基础。而到了大三,开始学年论文的写作时就需要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偏好,这往往与研究生选择导师相关。外国语言和外国历史是在英语之外再学一门语言和相对应的国家的历史,较之中国史、世界史这种传统的项目来说压力会更大。如果对经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中学古典班,如果对古希腊罗马史感兴趣可以考虑西学古典班,如果对两河流域、古埃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亚非古典班。另外,我还修了双学位。回顾在北大三年来的学习经历,我觉得有三个特点:通识教育、循序渐进和种类丰富。就通识教育来说,大家需要学习一些其他院系的课程。北大所要塑造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是具有丰富视野及知识面的未来领袖,而非仅仅教会我们一技之长。黄鸿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2013级本科生2017年本科毕业后留系工作两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要学好历史学必须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也需要有毅力和韧劲。历史学对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逻辑能力,还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的严谨态度。历史学系四年的本科培养不仅是对学科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尽管如今我已不再进行史学研究,但本科阶段的学术品质和能力培养却深入骨髓。对于毕业前景的问题,多数同学在本科毕业后会选择在本系、其他院系或高校、出国留学进行深造。从就业角度而言,本科生的就业路径主要有公务员、教育、媒体、自主创业等;研究生的就业路径大概分为高校或研究单位、考公务员、中学教师、媒体这四个方向。此外,近些年来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也有不少同学进入银行、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工作。作为历史学系的毕业生,我要感谢历史系四年的本科培养,让我从一个青葱的少年走向成熟,也从一个史学小白走向入门。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加感受到历史学系的深度和温度,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我祝愿每一位怀有史学梦的学子能够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领略史学的斑斓和精彩。最后祝大家好运,高考成功!”翟浩帆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毕业于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踩着史学营的尾巴来到燕园,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历史学专业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很多人都对历史学很熟悉,因为历史学研究的是我们的过去,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的过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你可能看过百家讲坛、阅读过或严肃或活泼的历史著作、和同好们畅谈过时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学专业往往被很多人误解。比如,历史学并不等于考古学,历史学也根本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简简单单地掌握史实。我在选择历史学习之前,对它也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凭着一腔对历史故事的热爱。所以,我才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历史学,希望你因为热爱和了解才选择这个学科,选择历史学最强的北大。史学既有科学的意识,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历史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浩如烟海的史籍里,不仅安放着个体的灵魂,蕴藏着民族的气质,更凝聚着千年来人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史学提供一种特有训练,我们能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中领会到一种学术的境界,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积累一种贯通古今的智慧,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下面,我想谈谈我眼中的大学历史学习。历史学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不同的答案。历史学追求的不是绝对正确,而是多样化的理解。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基础史实,不是某人与某时在某地干了某事,而是不断史实之下的动因、影响,区分何为事实、何为价值;在不同视角、方法、立场下,力求对这一史实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历史学没有所谓的捷径,依靠的是扎扎实实的阅读和写作。历史学系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是很高的。以朱孝远教授为例,他希望学生们最好养成每天写3千字的习惯,一个月写9万字,一年写108万字,4年写432万字——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要钻研学问,必须勤奋刻苦。希望你是因为了解和热爱才选择这个学科,学历史需要理想,需要热爱,需要坐得冷板凳的精神。如果你真的热爱它,那么在燕园你会有无限的宝藏与欢乐。在北大历史学系你会遇见风格各异的名师,无论你对古代史醉心已久,还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有兴趣,抑或是对世界史了解颇多,这里都有最全面、最卓越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跳出教科书的说教,亲身体会自己找史料、找问题,并解决这一问题的趣味。探索、思考、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着迷的过程。阎步克老师曾给所有的学习历史的学生这样的寄语: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长征上,不能只有眺望远方的人,更要有回首过往,在灯火阑珊处挖掘经验、警示和教训的人。而我们北大历史人就是这样一群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在这里等着你的加入。”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辑|童祎璐 郇冰皓 陈绚 张谦 审校 | 王紫薇 戎子艺 美编|李馥先
9月6日,清华大学新闻网公布了教育部对清华大学新副校长的任命,任命彭刚为清华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彭刚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198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3月毕业后留人文社科学院工作。1995年至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7月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2017年5月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2018年11月任校长助理。加上彭刚,清华大学现有副校长7名,其中常务副校长1人,副校长6人,党委副书记4人,这领导数量在全国高校都算比较多的了。校长、书记、副校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加起来有14人。在学术研究中,彭刚主要是研究史学理论,在历史经验、历史叙事、历史观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关注。习惯性地在知网上对其论文进行了搜索:从高校的升职体系来看,一般校长助理就是副校长的预备人选,只要不出问题,基本上校长助理都能够成为副校长,一些副校长又会到比本校差一点的学校当校长,最后还有可能回到本校当正校长,一步一步,高校的体系也是如同行政一般。
世界史作为一个学科,对于广大考生和广大家长来生说,是需要了解这个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完之后的职业选择。每个高考的孩子都是经历长达十几年的奋斗,在高考分数公布时,都有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所以在选择学科时,一定避免因为学科选择失误,导致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在开设世界史的高校中,根据2019年软科世界最好学科排名中,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还有北京大学,世界史这个学科办学非常有优势和特色,通过笔者的介绍,希望同学和家长对这个学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高考结束报考志愿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始建于1949年,1955年,由林志纯(日知)教授发起,在全国率先举办了有苏联专家参加的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亚洲史研究班。这个学科的高起点,培养造就了大批著名史学家及史学人才,让这个学科培养的人才中,涌现出刘家和、朱寰、郭守田、李洵、丁则民、陈连庆、徐喜辰、毛昭晰、吴雁南、朱绍侯等一大批学界精英。本学科获得国内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世界史专业再度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11年,世界史成功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世界史学科在国内排名第一,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这个学科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一直稳居国内学界的前沿,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并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二、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本学科是国家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研究覆盖了史学领域的主要方向。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较高。1994年,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1998年12月,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2011年,李治安教授获全国第六届高校教学名师奖。王以欣教授主持的“世界上古中古史”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2009年)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三、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始建于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在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主持下,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学科课程开设齐全,实力强劲。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学科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共有64人,其中教授33人,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者42人。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进占学术前沿,成为科研与教学的主力军。部分老一辈史学家仍在指导研究生,承担项目,笔耕不辍。新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锐意进取。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世界史对于当下的高中生来说,学科很高大上。需要每位学习者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要有通透的了解。所以,喜欢这个学科的同学,一定注重平时的日积月累。开设这个学科的大学应该不止这三所大学。因为篇幅有限,老师只能和同学们分享这几所大学。同学们一定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在人生的选择时刻,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大学有着不同的学校名称。1,京师大学堂。1898年6月北京大学创建,当时名称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名称一直沿用了14年。2,北京大学校。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但这个名称只使用了几天。3,国立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后,随即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直到1927年。4,京师大学校。1927年,北京大学编制被取消,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成立京师大学校。5,中华大学。1928年,京师大学校被更名为中华大学。6,北平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华大学后不久,又被改名为北平大学。7,北平大学北大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不久,北京大学被命名为“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之名。8,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9,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4月2日,迁到昆明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办,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返回原地复校,北京大学迁回北平恢复“国立北京大学”之名。10,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京大学”与其他国立大学一起去掉“国立”之名,更名为“北京大学”并一直延续至今。
2020年11月1日,由臧运祜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问题研究”(19ZDA220)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行。出席会议的国内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近30人,部分京外人员以线上形式与会。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详细介绍了历史学系近年的招生、科研工作与学科发展情况,并代表本系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指导以及校外学者参与课题表示热烈的欢迎与真挚的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先生对本项目的出版计划表示大力支持。随后,臧运祜教授对项目的缘起、规划与课题设计进行了全面介绍。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教授致辞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汤重南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研究员及秘书长高士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江沛、张生教授,以及我系王晓秋、宋成有、王新生教授。专家组对项目规划及课题设计表示原则同意,并就下一步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讲话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听取专家意见后依次汇报了各自承担的课题与研究计划。各子课题负责人徐勇、宋志勇、胡澎、徐志民教授分别点评并展开讨论,臧运祜教授作总结发言。课题组成员一致表示将充分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与建议,认真修订研究计划,尽快投入研究工作,争取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结项,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日本侵华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贡献中国学者的力量。与会人员进行讨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问题研究”主要聚焦于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的决策问题,以政略与战略决策作为研究重点,包含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应设计了四个子课题、15个课题。该项目将围绕决策体制、决策过程、决策内容与重要人物,突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决策的全面性、系统性与重点性,努力在现有中日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较大的学术创新。项目计划于2022年全面抗战爆发85周年之际完成中期成果论文集一部,期间发表若干学术论文;结项后,于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出版专题式研究报告专著一部。与会人员合影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系和北京论坛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云端国际论坛系列——“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研究”线上研讨会于2020年6月6日举行。秉承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宗旨,研讨会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研究”为题,邀请了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大家,围绕数字人文方法如何推动历史学发展、传统史学的格局将如何改变、研究者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从事研究、数字人文方法面临的挑战与需要突破的瓶颈等前沿学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担任研讨会召集人,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何晋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梁晨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史睿副研究馆员主持。研讨会北京大学会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认为数字人文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人文领域理念最为开放、成就最为显著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它打造了多学科交流的平台,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激发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活力。邓小南发言著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席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在“从轶事到数据:传记数据的网络和空间分布”主题发言中表示,数字人文将促使研究者对历代传记资料在地理信息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有新的发现。包弼德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有长期合作,分别建立了两套适用于中国历史学研究的网络数据库——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会上包弼德对此做了详细的介绍。包弼德(Peter K. Bol)发言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薛凤(Dagmar Schfer)教授发言题目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历史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薛凤提出,历史学通过数字人文重组和呈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史料资源的数据分析和结构分析,最大程度解析了史料的产生原因和背景。她提到,把历史数据转到新的结构或做成新的数据库时,我们也同时会对该历史事件有新的了解,发掘出新的意义。薛凤(Dagmar Schfer)发言比利时汉学家、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所中国史教授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发言的题目为“数字历史需要什么?想象力、评测、合作”。她认为人文研究的数字化给历史学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开放想象力将成为数字历史发展的新动力。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发言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熙远研究员介绍了他所在的数位文化中心的规划和发展方向,他认为作为一个数字人文研究者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重视,一个是文本的分析,另一个是图像的分析。陈熙远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文学者对历史资料和实物藏品做数字收集、转译、展示及数据应用,以推进数字人文学科的全面发展。陈熙远发言在讨论问答环节,与会嘉宾与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与会者普遍认为,随着人文研究语料的普遍数字化,数字方法逐渐渗透到人文学科的研究和教育中,由此形成了“数字人文”这一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一方面,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基于计算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下研究广度和复杂度的极大扩展为人文学科提供了新视角和新问题,注入了新活力。“数字人文”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特质正在于突破原有的学术藩篱与组织边界,为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平台,进而引发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学科重组和组织重构。研讨会现场该场线上研讨会的直播在哔哩哔哩、百度和中国网等直播平台上吸引众多海内外观众点击观看,引发广泛关注。研讨会也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和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的支持。作为本次线上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创办于2004年的北京论坛始终致力于凝聚全球智慧,融汇世界学识,搭建高端平台。北京论坛(2020)将继续推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迎接全球化的新挑战,开拓用东方智慧解决世界问题的国际新视野。北京论坛(2020)将陆续推出“北京论坛云端国际论坛系列”,聚焦人工智能、全球健康、数字人文、生物医学、技术能源、全球治理、公共政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展开深度探讨,促进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背景链接:北京论坛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 年,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六届年会,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位知名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和全球重大议题的关注与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高考考上名校就能够实现美好人生了吗?前段时间有报道,河南大学本科生苏丽杰,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却最后沦为油漆工,令人唏嘘不已。油漆工工作环境01主要原因:专业没有选对网上评论众说纷纭,其实网友说的也都对,也正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就是针对学校和专业的讨论,该学生在大学阶段学的是历史专业,而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历史专业是难就业的专业我们早就知道,但是环境类专业是近年来毕业生的反馈才知道也是不好就业。尽管听上去是环保是朝阳产业,但是用人单位极少。所以不能顺利的毕业,也就顺理成章。历史专业好看却不好就业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苏丽杰选的是别的专业,比如说:教师或者医学,或者是别的好就业的专业,那么毕业也就不会这么惨。这个是主要原因,是大环境造成的,也是由于她没有认识到就业的环境,是选择性失误造成的。但是为什么其经历这么瞩目?原因就在于她的独特性。我们说个案并不反映全体,但是个案却是全体事件当中反映最尖锐的那一个,恰恰也反映了存在的问题。专业的选择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对于学校来讲,学校仅仅是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中间就过了一下而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结局就看学生个人造化。环境保护专业不好就业02第二原因,个人的能力不足那么第二点反映的是该学生个人能力的不足,对于所学课程的局限性及前瞻性了解不够,准备的不充分,导致结果的发生。首先,该名学生确实是名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也非常好学,我们可以看到在2002年能够考上北大的研究生,确实学习出众。肯定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但是仅限于学习能力强而已。我们说的学习能力强,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还包括学习社会知识,在社会中如何生存。在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的局限性和就业前景的情况下,如何去应对?有什么样的对策?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个人能力03反思与总结: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什么,心中理想的职业是什么?人生在世要做点什么:最起码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心中究竟想干什么?特别是像高考的考生以及大学生,相对于普通的人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要利用这段时间去更多的思考一下,人生到底该做些什么?自己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然后针对性地去做出调整。不要到了社会上一脸茫然。自己的理想04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虚度光阴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可以看到苏丽杰考入的河南大学,也是一所不错的院校,而且毕业之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就读了将近将近7年的时间。最后由于不愿意在家中做啃老族,而做一名油漆工。作为油漆工,这份工作根本不需要七年,甚至十年的学习生涯。初中生足以胜任。那么这近10年的学习,可以说几乎是属于白白浪费,自己的人生最好的年华,用功学了却没有发挥作用,是多么的可惜!为自己负责05当前就业严峻形势下的大学生如何选择?不要抱怨环境环境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它不合理的地方,时间久了总会被调整,但是作为环境当中的人,我们不应该把原因全部归因到环境上,而是学会在逆境中,使自己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去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如果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埋怨周围的环境,那么就会不去竞争,不去奋斗,结果输的自己。毕竟象比我们个人来说,社会的大环境对我们来说,个人显得太渺小了。不抱怨环境,看清楚趋势,认真选择,努力奋斗,成就自己幸福的人生!奋斗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沦为油漆工:大学选择专业有多重要!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袁良义(1928—2015),宣城县沈村镇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其后一直在北大任教。在长达60年的历史学专业教学和史学研究生涯中,他秉承‘独立思考、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客观公允’的科学精神,成果颇丰,影响甚大。而在其乡梓,知其人闻其事者不多。今特转发先生弟子邸永君的这篇缅怀文章,让更多的宣城人能睹其人,闻其声,知其道德风范与学术梗概,庶不负乡邦之情,亦有冀于更多先生生平资料之问世也。——编者原标题:传薪授业接文统 论道求真续汗青——缅怀吾师袁良义先生邸永君2015年7月9日凌晨四时,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资深教授袁良义先生,因患壶腹癌,医治无效,不幸在京逝世,享年87岁。作为关门弟子,永君得先生沾溉尤多,恩同再造;惊闻噩耗,深痛可知。追念先生,不禁泪流;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一时针倒转,回拨至二十五年前。1990年深秋,某日午后,幸得北大中文系王善教授引见,我怀着百分敬意,专程拜见先生。二位教授当年曾为室友,故颇有旧。先通电话云,推介一生徒,并愿陪同前往府上拜见。先生当即应允,表示“欢迎光临”。因同住中关园,且仅隔数楼,步行几分钟即到。转过楼角,举目而望,先生已偕夫人立于单 元门外,面带笑容,出迎宾客。只见先生浓眉大眼,目光深邃,身材健硕,神态俨然。握手通名,引入客厅,落座寒暄,一见如故。先生不时提问,我一一作答。历一时辰,方告辞而出。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先生之讷于言语,惜字如金;与我之无知无畏,口若悬河,形成鲜明对比。当晚,于王善教授处得知,先生对我印象甚好。云“科举时代,讲求身(身材相貌)、言(言语谈吐)、书(书法造诣)、判(文章水准),此君身、言,皆甚可观,书、判待考试时可验。允其报考,认真应试可也。”我闻此言,大喜过望,从而坚定报考北大之决心。入学后方知,先生择人,标准甚严,眼光颇高,宁缺毋滥,绝难通融。先生当年已六十有二,临近退休。原本打算不再收徒,而此次为我,决定山门再启。冥冥之中,似有前缘。良义先生原籍安徽。1928年5月26日,出生于宣城县沈村镇一徽商世家。父名澄江,经营有方,家境殷实,家风醇厚。先生为仲子,自幼聪颖过人,尤擅数学,且文史兼胜。1946年,以全县第一名之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史学系。为此,当年宣城县长曾亲自登门祝贺,场面宏大,阖家欣喜,里巷荣之。求学期间,先生勤奋进取,为人忠厚,先后得到多位名师大家悉心指导,备受激赏。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授业终身。1953年,先生年仅25岁,就曾于《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曹操论》,而崭露头角。其后,又于20世纪60年代在《人民日报》等报刊推出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先后出版《明末农民战争》《清一条鞭法》等专著两部,视角独到,旁征博引,注重发掘地方志中之珍贵史料近千种,并多次进行实地考 察。两著的付梓,代表着史学界于相关研究领域之最高水平,至今仍无人超越,因而广受好评,屡被征引。永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二1991年9月,我负笈燕园,列于先生门下,夙愿得遂,何幸如之。第一年,先修基础课,积累学分。而专业课则由导师讲授,每周四学时,赴先生家中受教。届时,师生相向而坐,以一对一。开讲之前,先生必亲手为我沏茶一杯,以六安瓜片居多。品茶之后,始转入正题。此番我误打误撞,考取北大历史系硕士生,是靠突击背诵词条及几分小智小慧而侥幸过关。入学后才意识到,词条背后所依托的宏富史料,竟几乎一篇未读。随着师生交流不断深入,此短板暴露无遗。先生不悦,正告我曰:“史学研究,极需功力。诸多一手史料,必须精读。”我唯唯称是,并求教当读何 书,请列书目。先生云,下周再来时可取。及至《必读书目》到手,匆匆一阅,顿觉气短。十六开稿纸一张,乃先生亲笔,密密麻麻,满是书名、著者及版本。仅以前三种为例,任务之重,可见一斑:(一)《清实录》4433卷,清历朝实录馆臣纂,中华书局影印本;(二)《清史稿》536卷,赵尔巽等纂,中华书局点校本;(三)《清史列传》80卷,中华书局王锺翰点校本。我虽心中打鼓,然别无选择,只得逐一恶补,尽量详阅。当时,北大图书馆二楼北侧最西端,为教师研究生阅览室。凭学生证可径入书库,书籍任选。坐拥书城,遨游学海,信可乐也。我尝整日栖身于兹,端坐于两书架间窗台之上,光线充足,自处怡然,茶饭不思,流连忘返。一年之内,得以腹有诗书,渐窥门径。再讯问,多能对答。先生渐露笑容,我心稍安。星移物换,转眼一年。先生见我已初备治学之基,便循序渐进,始授撰文之道。我原本最喜古典文学,尤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而先生受桐城古文派熏染至深,十分强调撰文之道、行文之法,注重布局谋篇、气度笔势。先生以“独立思考、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客观公允”为训,嘱我云:“史学属于科学,而文学属于艺术,二者尽管有联系,但绝不可混为一谈。既然投身史学,自当循规蹈矩。尽量运用中性词句,行文以平实、精准为上,感情色彩应降至最低。尤不可轻发妄议,以论代史。”寥寥数语,切中肯綮,犹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在我学位论文之选题、设计、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上,先生亦严格把关,悉心指导,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曾记得,在我选择论文题目时,先生曾点拨道:“首先,论文篇幅要恰到好处,太小不足以作为硕士论文,太大则过犹不及,难以完成;且要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这样可与你今后的研究进行连接,不断累积叠加,以自成体系,开拓并占据一个领域。”在先生指导下,我经广泛阅读,认真思考,自定以《清代庶吉士制度研究》为硕士论文题目,幸得先生首肯。在写作过程中,先生字字把关,逐句润色,全文共计三万余言,历时一年,终于完成。答辩顺利通过,获史学硕士学位。此文发表于《燕京学报》新十八期,成为本人立身之作。饮水思源,皆仰先生指点迷津、耳提面命之功。坦率而论,我本人属于好出风头、不甘寂寞之辈。在北大三年期间,曾一直担任研究生班班长,并兼任系研究生会主席等多项职务,参与学术以外之各类活动甚多。虽屡受表彰,然颇耗精力。先生对此颇为不满,认为是逐末舍本,不务正业。毕业临近,我等皆无法回避对未来道路之抉择。当年我已是37岁“高龄”,且家在河北,挈妇将雏。而硕士毕业,尚不能解决家属随迁。若既不返乡又思团聚,则必须考取博士,再读三年。另一方面,我已发现庶吉士制度仅仅是翰林院制度一小分支,若想窥其全豹,就必须考博。或许是造化弄人,当年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明清史研究方向之唯一博导许大龄先生,恰因年满七十岁而退休。系主任数请良义先生申报博导,以补空缺,却遭严拒。个中原委,至今不明,其结果却导致我无法报考本系博士生。其实,尚有变通之法,即挂名于其他方向之博导,由良义先生任副导师,负责实际指导。我多方游走,诸事具备,只要先生应允,此路即通。然当我请求先生助我一臂之力时,未料得被断然拒绝。先生正色道:正导师我都不想做,何谈副导师?荒唐至极,绝难应允。态度之决绝,无任何回旋余地。心中压抑,气氛凝结;师生对坐,沉默良久。先生突然发问:“你是要名,还是要实?是真想做学问,还是想混学历?”我答曰:“当然是想做学问,赢得时间,以完成对翰林院制度的整体研究。”“那好。当今清史界,我最服膺王锺翰先生。假如你刚才说的是真心话,就投到中央民族学院王锺翰先生门下吧,我负责推荐。比你留在北大有名无实、心猿意马要好上许多。”我闻罢此言,思前想后,别无选择,只得从命。于是,我暗下决心,孤注一掷,返回家中,备考数月,破釜沉舟,再次如愿以偿。后来于锺翰先生口中得知,良义先生曾与锺翰先生通话,介绍我乃其得意弟子,可教之才,并鼎力推荐,望能接纳。对于此事,良义先生从不提及,真君子也。锺翰先生曾负笈并执教于燕园近二十载,一向对北大学子另眼相看。当得知我硕士论文题目属于清代中央官制范畴,遂将专业考试题目比例之三分之二,定位于“明清中央官制之比较”。此范畴属我之长项,殷殷厚望,清晰可感。而先我一年考入锺翰先生门下的杨海英师姐(张仁忠先生弟子)嘱我:“锺翰先生从来不写连笔字,最恶笔迹潦草;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君当好自为之。”我有备而来,成竹在胸,先打底稿,复以楷书誊写一遍,通篇以文言作答。锺翰先生阅罢试卷,喜出望外。当即与良义先生通话云:“邸生有如此水准,真始料未及者也。已给出前所未有之高分,并决定予以录取。”良义先生闻罢,喜不自胜,当时尚无手机,通电话亦颇不便,为免我苦苦等待之纠结,望眼欲穿之忐忑,先生竟不顾盛夏炎炎,头顶烈日,亲自来到46楼1045室,将这一大好消息于第一时间告知于我,乃至声音颤抖,气喘吁吁。真情挚意,无以言表;此情此景,宛若昨天。1997年5月,邸永君(中)于博士论文答辩后与恩师袁良义(左)、王锺翰(右)合影三先生表里澄澈,生性率直,心口如一,不筑城府。尽管屡遭打击,历尽坎坷,仍凛然卓立,不改初衷。先生乃全系下干校劳改时间最久者,先后长达十年有余。然而向来不屑于做违心检讨,未低下高贵头颅。此般特质之养成,当与先生早年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所关甚巨。先生曾对我谈及,其父澄江公之第一桶金,乃因经营木材所得。当时徽商之做此营生者,各自雇人,伐木于山中,再将圆木倒放于河,揽以绳索,借水势漂流而下,运至长江口岸,交付买家。诸商家为得先机,常发生冲突,强凌弱,众暴寡。首次运木,不幸遭遇一无良巨商,倚仗人多势众,明明晚发,却将袁家木材挤入河湾,使自家之木占据河道,自以为得计。而澄江公自知己弱,敢怒而不敢言。未料得当夜大雨倾盆,山洪倾泻,将河道中木材冲得无影无踪。天意如此,巨商只得认命,徒呼奈何。而袁家之木却因避于河湾,得以保全。洪水过后,木材奇缺,运至口岸,价格高扬,一举致富,由此而得出家训:“欺人者,天必欺之。”先生谨遵奉行,终身不改。先生于1946年考入北大,其时光复伊始,百废待兴,条件简陋,生活困难。尽管如此,所有同学仍热情高涨,学习刻苦,废寝忘食,不改其乐。同班同学中之戴逸(时名戴秉衡)、田余庆二位先生,日后均成为当代史学巨擘。先生授课,除谈专业外,亦常涉及北大掌故,名人逸事。先生颇为当年业师而自豪。一次,先生发问:“你可知我的国文教师是谁?”未等回答,便自答曰“沈从文!”“考古学教师是谁?”“裴文中!”“历史文献教师是谁?”“张政烺!”“古典文学教师是谁?”“俞平伯!”“历史研究法教师是谁?” “胡适之!”我听着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先生与裴文中先生的交游,颇值一书。文中先生当时受聘北大历史系讲授考古学课程,同时主持房山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之发掘。授课过程中,每每提及发现猿人头盖骨之过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乃至眉飞色舞,二目泛光。良义先生听课认真,笔记规整,学习投入,甚得文中先生赏识。考古奇遇,神秘而刺激,良义先生十分好奇,便提出利用暑假,随文中先生赴考古现场,参与发掘。未料得文中先生十分认真,某日竟派一吉普车,将良义先生接至周口店,并亲自引至洞中,配发工具,手把手教其发掘之技。良义先生劳作半日,背痛腰酸,十指发麻,顿生退意。再找文中先生,已去城中开会。思来想去,追悔莫及,便不辞而别,逃回学校。后来,文中先生托一学生专门带话云:“你转告他,就说我裴文中说的,袁良义是天底下最大的糊涂虫,外加笨蛋!”不难体味,当时文中先生准备传薪于得意弟子,却换得浅尝辄止,半日即退,难免失望至极。而良义先生似乎未受触动,每每提及此骂,辄笑逐颜开,就像是得到夸赞一般。(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