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是学生时代最后一次作业。几年的心血凝聚在这一篇论文里,是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结果,也给那些年的时光一个最好的交代。受到疫情因影响,今年毕业生们的论文进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疫情时期的毕业答辩更显意义非凡。如何实现大规模线上答辩的可行性,做到线上线下效果相同?这些问题一直都是这个学期以来,积压在老师和毕业生们心上的头等大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夏天的答辩工作,看看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老师们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为特殊的毕业季保驾护航。经济学院在线毕业答辩外国语学院视频答辩现场城市与环境学院视频答辩合影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现场答辩合影历时三月,敲定方案2月,冰封的未名湖水开始融化,毕业生们本应开启学生时代最后一个春夏,无论是忙碌地修改毕业论文,还是约上好友一同拍毕业照,都是往日的校园里最稀松平常又美好的事情。然而,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开学遥遥无期,论文答辩、学位授予成为毕业生和老师的难题。为了降低疫情对学生深造和就业的影响,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2月20日,研究生院根据当时的疫情形势,召开会议讨论学位工作,预设出线下和线上结合的论文答辩方式。此外,研究生院还调研了多种视频会议软件的功能,评估线上答辩的风险。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相关部门根据同学与导师们的需求不断优化服务。3月,经在视频会议软件开发公司、北大学位会议系统开发公司、兄弟高校、计算中心、法律事务办公室、法学院教授和广大教务老师范围内的调研,并经研究生院院务会讨论,形成了《北京大学视频答辩方案》的预案。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积极沟通,反复修改具体方案和操作手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视频答辩工作具有了仪式感。5月,抗疫形势逐渐好转,学位论文答辩等各项工作安排也臻于成熟,研究生院发布《关于本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通知》,正式确定了论文答辩形式,答辩工作在学校几个月的探索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专家评阅怎么办?在进行正式的答辩之前需要先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以往多是将学生提交的纸质版送交校内外专家评阅,但疫情期间,一方面学生无法返校交稿,另一方面传递纸质版论文也非常不便。于是研究生院联合计算中心,在一个月内紧急开发并上线了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线上评阅功能”,并且研究生院和计算中心团队24小时在线回答、解决老师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教育学院徐未欣老师表示:“匿名评阅的线上系统,老师的界面、学生的界面、教务的界面都是好用的。”截至目前该系统累计使用次数已超过1万次。“会议等候区”和“匿名投票”线上答辩需要良好而稳定的软件系统支持。学校选择了北大桌面视频会议WebEx平台作为推荐使用的答辩平台,桌面会议平台已在校内使用十余年,具备答辩的基础功能,但答辩的“高阶”需求仍未满足。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短暂离开会议室的难题。答辩学生发言完毕后,答辩委员会委员对其答辩情况进行评议时,学生和旁听人员需暂时离开会议室。人员反复上线或下线,会给会议主持人带来很多操作困难,稍不注意就会导致答辩程序出现瑕疵,甚至会影响答辩结果的合法性。为解决这一难题,计算中心联合平台技术人员开发了“会议等候区”功能。在答辩委员会委员评议和匿名投票前,答辩秘书可以将其他人员移入“等候区”,等待投票完毕后,再将其移回会议,由此保障答辩程序的合法性和答辩进程的顺畅。此外,匿名投票也是线上答辩亟需解决的问题。答辩委员会委员需要对学生论文进行匿名投票,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授予学位的学术水平。学校分析了多种投票方式的利弊,如电子邮件、微信投票、问卷星软件、教育网zoom视频会议以及北大桌面视频会议平台等,有的软件无法实现匿名操作,有的软件可以匿名操作但导出投票结果仍是实名制。于是,计算中心又联合平台开发导出匿名投票结果的功能,以此保障线上答辩的公正性。线上答辩什么样?今年,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申请视频答辩的新方式。口腔正畸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崔圣洁同学正在进行视频答辩5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部首场博士学位论文视频答辩举行,作为首位顺利完成视频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崔圣洁同学表示十分荣幸和惊喜:“北京大学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给我们线上答辩提供了许多便利,功能十分全面,从屏幕共享到投票系统,整场答辩只需要在会议系统里就能完成答辩所需的所有环节!”经济学院视频答辩经过多次测评,线上答辩的技术支持可以保证视频答辩的学术水平和程序与现场答辩的一致,老师和学生在线上也能够就论文展开充分的交流,使答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解决了毕业年级同学们最大的忧虑。目前,校本部已有1365名博士生和5157硕士生同学完成了论文评阅,1030名博士生和4936名硕士生同学顺利完成了线上论文答辩,涉及评阅专家约16,000余人次、答辩委员会专家近19,000人次。医学部已有550名博士生和478名硕士生同学完成了论文评阅,133名博士生和111名硕士生同学顺利完成了线上论文答辩,涉及评阅专家约5118人次、线上答辩委员会专家约946人次。线下答辩如何安排?除了全员在线的线上答辩,院系老师们普遍表示更希望采用“专家线下集中”的方式进行视频答辩。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师和同学们的需求,研究生院与保卫部沟通,提高答辩高峰季院系校外人员开车入校车辆数限额至每天15辆,保证答辩高峰季校外专家能够顺利入校、答辩顺利进行。同时,教学科研专班协调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教务部,根据视频答辩的设备要求对地学楼教室进行改造,于6月8日至21日开放地学楼供院系组织论文视频答辩。专家线下集中在地学楼参加答辩一些院系在充分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也举办了少数的线下答辩。往年最为普通的线下答辩在疫情期间十分难得,一张线下的答辩合影留下学生时代的宝贵回忆,也留下疫情时期下的“小确幸”。城市与环境学院线下答辩现场特殊时期中的“有条不紊”2020年的毕业季,新闻上每日变动的数字、校园里空荡荡的道路、学生和老师们难以预测的归期,让这个夏天尤为特殊。学位授予工作是毕业季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但如此大批量的学位论文视频答辩此前从未有过,这是对论文答辩组织形式的一次全新探索,同时也是对老师和同学们的一次考验。感谢38个院系的105位研究生教务老师、1615位答辩秘书战斗在整个答辩季,他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守护着每位毕业生。感谢1600余位研究生导师站在毕业生身后,悉心指导、默默支持。为使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多部门通力合作,研究生院、计算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部、保卫部等等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在各自工作范围内为毕业生提供了安全、稳定、公正的答辩环境,也为毕业生的最后一段校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历史的选择,这对于生态本底优良、环境污染包袱小和自然资本雄厚的贵州来说,提供了难得的跨越式发展机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李双成说,近年来,贵州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充分利用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通过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他还表示,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省域居民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双成的话是有依据的:自2011年以来,贵州经济增速连续37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成绩斐然。在自然资本增值方面,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75年的22.8%提高到2019年的58.5%。目前,贵州现有认证无公害产品超过2300个,“黔货出山”呈泉涌之势。在民生福祉改善方面,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成效显著,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二位,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省域居民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贵州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跑阶段,成绩喜人。如果能够解决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将会实现弯道取直,谱写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贵州奇迹。”李双成说。 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李双成也有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着力破解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结合自身自然资本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制定自然资本投资的绿色准入标准,开展绿色财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业务。 二是构建绿色高效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推进省域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划定生态留白,筑牢绿色空间基底,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好重点生态屏障;“绿化”产业体系,优化“人、城、产”融合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形态,最终实现国土资源的绿色、高效、公平和可持续利用。 三是强化“新基建”下的大数据战略实施力度,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边缘计算和互联网等为绿色高质量发展赋能。发挥在大数据方面的先发优势,构建一系列服务于各种业态的精准感知、高速传输、实时处理和智能调控的孪生车间、孪生工厂、孪生社区和孪生城市,助力社会经济朝着智能绿色、集约高效、安全稳定方向发展。 四是形成有组织、有规模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色产品供需体系。贵州在绿色农产品开发利用方面具有条件优良和资源丰富等优势,应当加强宏观管理力度,把零散的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发挥规模效益;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借势5G网络下现代高效的营销手段,形成畅通透明的供销网络。同时,延伸绿色产业链的长度,增加横向带动的宽度,取得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韦倩编辑 刘娟利 编审 胡莹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 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张,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今年在学研究生已达300万人。 扩招只是《意见》部署的改革发展举措之一,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更应该注意到《意见》所展现的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招考方式、培养模式的重大转向。研究生扩招如何进行 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已破百万,为什么仍然可以扩招? 在9月22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说,“我国目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2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5到7人。由此来看,我国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 近日,一些高校公布2021年研究生将扩招,比如江西理工大学招生计划增加15.8%,江西农业大学预计增加15%-25%,福州大学大幅扩招1130人,增幅32.3%。此外,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名校也将扩招超过1000人。 但另一方面,“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洪大用说。 因此,2021年及此后的研究生扩招,将是调整中的扩招。《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 首先,招生计划将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正因此,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在2020年硕士生招生中,即使实行“住宿申请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也要安排一定的扩招。 当然,洪大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按照中央领导指示批示,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筹措资源,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其次,《意见》提出,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部署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该项目以5年为期限,期满通过验收评估的特需项目,可继续实施一期(五年)。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公共卫生博士纳入这一试点,但据介绍,目前该试点已不再新增项目。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加强重点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破解短板弱项,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交叉学科成为新门类 下一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加快进行。《意见》提出,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继续放权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一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 洪大用介绍,将开展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构建放管结合、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体系,为交叉学科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交叉学科具有战略意义,往往是目前直接与“卡脖子”技术相关的学科,也往往是基础学科、特色学科。那么,哪些学科将进入交叉学科门类? 据报道,今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投票通过设集成电路专业为一级学科,并将其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提案。集成电路专业拟设于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待国务院批准后,将与交叉学科门类一起公布。 2018年新设立的“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归属在教育学门类之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介绍,这个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哲学、数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相关课程包括数学与逻辑学、认知过程建模、动力系统、学习理论、脑与认知、神经网络等。从以上定义看,将“认知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在教育学科类别下就狭窄了,显然不妥,应该被迁移到交叉学科中。 实际上,我国在二级学科层次上出现了众多交叉学科。有学者统计,仅2011-2014年,全国有147所高校设置了480个交叉学科(军事学除外)。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2016年以来,主要针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学科以及关键领域等,安排了中央投资530亿元支持高校建设。 洪大用介绍,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匹配度。 这个清单将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医学攻关等相关学科专业,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支持。 “近年来,社会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新基建’的推出,人才的缺口很大。”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奎告诉记者,2020年研究生招生中,他所在的人工智能安全方向一下子扩招了20人。 《意见》还提出,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实行本科生直博制度最大的好处,是缩短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直博机制下,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相对于从硕士到博士的机制要短1-2年,对于学生及早就业和满足行业人才需求都有益处。”南京大学一名物理学系教授说。 产教融合推动专业学位发展 对考研学子来说,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变化还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仍将提升,培养质量也将受到严监管。 《意见》提出,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后疫情”时期,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备受教育系统关注。2019年,全国96所高校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4400余人;36所高校开展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680人。 扩大专业人才供给,需要增加MPH人才培养力度。据介绍,一些培养单位在试点“医学+MPH(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双学位项目,鼓励全日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医科研究生兼修MPH,培养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已表示,将继续开展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有关单位选拔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兼修MPH学位。 《意见》还提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研究生招生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占比已达到60%。一些地方院校在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过程中,新增的硕士招生学位都是专业学位,比如福建工程学院2021年考研新增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将走向产教融合。《意见》提出,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意见》还提出,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 以江苏省为例,已连续十年选聘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1601人,认定省级研究生工作站4361家,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来源 中新经纬编辑 何涛见习编辑 周睿编审 杨仪 杨韬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光阴叫做擦身而过,你还想错过我吗?不想错过就赶紧来看我的介绍!!!01我是谁?我的成长记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经过十九年发展,深圳研究生院依托北大、立足深圳,逐步成为扎根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型国际化校区,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北京大学学科优势,结合深圳的区位优势,深圳研究生院以“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为办学方针,加强学科建设。现有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材料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八个学院,学科专业涉及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与能源、城市与区域规划、景观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传播、金融、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02我在哪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依山傍水,有美丽的西丽水库,有引人入胜的塘朗山,还有很多大小动物的野生动物园。噢,对了,我还有个小名叫南国燕园,很优美的名字,有木有!03想知道我长啥样?赶紧往下翻这是H栋行政楼,快看我醒目的名字教学楼五四塔,搭配美丽的晚霞镜湖 ,请恕我词穷,它的美我想不出赞美的形容词了彩虹桥图书馆长桥洒满阳光的校友林华灯初上的食堂这就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秉承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关注:北京大学深研院高层管理教育,了解更多学校及课程信息。
在位于广东深圳市南山区的大学城里有三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这三所国内顶级高校共用资源。图中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地标性建筑,被称为“五四塔”。一进入北大深圳校园,“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几个字迎面而来,这里的校园几乎将建筑全部链接在了一起,顺着台阶走上去,在阳光充足的南国燕园,一片阴凉。图中是北京大学深圳教学楼大楼梯。北京大学在大学城里与清华和哈工大最接近的位置就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学院大楼了,这里是三所学校的三角地带,旁边就是大学城图书馆。图中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大楼。从北京大学深圳校园学生生活区向教学区的方向看,平静的池水远处是连体的教学科研去大楼,这里没有高大的大楼,却有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校园。图中是北京大学深圳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今年是这个学院在深圳成立的10周年。这个学院还有国家重点学科,是依托于北京大学本部的地理学专业的优势建立的。图中是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建筑群,建筑群旁边的这段学生通往宿舍的小路往往也是举行一些活动的场所,拍摄这组图集正巧赶上了北大深圳校园国际文化节。从学生生活区走向教学楼,远处就是北大深圳校园的“五四塔”,这个建筑基本上成为了校园中判断当前所处位置的“地标”和参照物。图中是北京大学深圳校园的通识教育文化长廊,这里布置的特别具有文化气息。图中是北京大学深圳校园的燕园学生生活区,这里有几栋学生宿舍大楼,生活区的一楼和二楼有着一些食堂和商铺。郁郁葱葱的北大深圳校园,绿色植物生长的非常的茂盛,在这里上学相信与北大本部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要知道,同样是在北京大学,深圳校园的同学们可以光着腿穿裙子,而北京本部校园的同学们都已经早就穿上秋裤了。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主页,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点赞和留言哦。
未来网高校频道5月17日讯(记者 候智 通讯员 山石)5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第18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表彰会暨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论坛。该校校长郝平出席并为获奖青年教师逐一颁奖,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安钰峰宣读表彰决定,副校长、教代会执委会主任王仰麟,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张宝岭等参与论坛交流。获奖教师和基层工会代表共80余人参加。表彰会由该校工会副主席刘杉杉主持。郝平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工会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学论坛对于北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应当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作为一项核心工作,通力合作、谋划部署,将此项活动做成品牌。他强调,学校和院系应当大力支持、关心、爱护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充分历练、全面发展;要加大学校投入和支持力度,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要强化服务保障,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今年是北大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年,郝平勉励青年教师为人才培养、北大“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积极贡献力量。王仰麟谈道,工会不仅关心教职工生活,也关心重视教职工职业发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学论坛,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自信,进而提升北大发展的信心。 该校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朱树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华,党委教师工作部常务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戴长亮,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教务部副部长金顶兵,教务长办公室主任王小玥分别为优秀组织奖、优秀教案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代表颁奖。该校青年教师教学论坛以“卓越教学:思考与实践”为主题,由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教师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数学科学学院宋春伟教授主持。学校领导与青年教师、资深教授、教学管理服务部门一同探讨教书育人、畅想北大明天。该校光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张闫龙谈道,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式、重新发现课堂对学生的价值,及时充分地应对新时代环境下科技不断发展、教学受众特点变化等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国际医院刘鑫认为,青年教师要求教、多观摩,博采众长;要充分发挥年龄优势,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力争使自己的思想和学生的思想和谐共振,把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与教学充分结合。评委代表、该校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大成教授认为,教学基本功比赛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这里有学习成长、互动交流、思想碰撞。他建议青年教师在注重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将更多基础概念、价值观和历史关联的内容体现在教学中。优秀指导教师代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胡薇薇教授表示,只要教师有投入、有专注、有热情,就一定可以把教学事业做得更好。(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官网)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9名拟录取者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6人是海内外顶尖大学的博士,另外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此份“豪华阵容教师名单”在网络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直呼:这师资太牛了!也有人提出质疑:名校博士进中学当老师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名校高学历的人才是否更会教书?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截图中小学招聘连续出现“豪华阵容”面对外界和媒体的关注,华中师大一附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了对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含本次招聘拟录用的老师,该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其中还有一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记者注意到,本月初发布的《2020年华中师大一附中教师招聘公告》显示,该校2020年教师和教育管理科研人员的招聘需求为37人。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应届毕业生需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对于在职教师求职者,学校同样要求第一学历必须为全日制重点本科,且在中学有五年及以上的任教经历,并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截图名校硕博研究生毕业后去中小学任教,近年来已出现多起例子。早在2016年,人大附中发布了一份拟选聘教师的公示,16位拟选聘者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占了9席;毕业院校集中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今年10月21日,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官方发文称,该区公办中小学面向海内外2020届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400余名,共吸引了超3.5万人报考,遍布11座城市21所大学的宣讲会场场爆满,来自全球的491名青年才俊入围体检,其中硕博研究生占比86.2%,博士23人。从院校分布来看:北京师范大学54人、北京大学48人、清华大学28人、东北师范大学27人、华中师范大学24人、武汉大学22人、华东师范大学21人、中山大学16人、中国人民大学15人、厦门大学15人、华南师范大学15人……龙华教育宣讲会现场还是深圳,今年10月30日,深圳南外高级中学公布该校2020届校园招聘拟聘名单,20人中有19人来自清华和北大。“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新现象,中小学招聘硕士博士当老师已经成为常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向中国教育报记者透露。近两年来,北京大学每年都有八九十名硕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学校也曾举办过专题座谈会,邀请这些毕业生回母校给师弟师妹们分享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桑国元教授认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加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说明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地位得到了提升,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和成长前景。高学历人才教中小学,绝不是“大材小用”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一直是教育界的共识。基础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素质的高度,是学生进入大学,最终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需要好老师的示范引领。华中师大一附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年引进的博士生中没有一个是师范专业毕业的,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极大拓宽了学生们对于前沿知识的了解,在知识结构、学科引领上都有很有优势,对于学生跨学科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比如,北大毕业的硕士物理老师李志强,能把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已经成长为物理竞赛教练;北大博士郑晓蕙老师,除了讲授化学常规科目,还兼任化学竞赛教练工作,工作投入,为学校化学竞赛工作开辟新的天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网截图招聘公示名单上的北大博士田冰珲表示,无论是去科研院所还是去高中任教,只要能服务社会,都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只是选择方向不同。对她个人而言,更喜欢教书育人,博士毕业前她就考了教师资格证,读博期间也担任过大学助教。田冰珲认为:“教书不仅仅是教授课本知识,要能把前沿知识深入浅出讲给学生听,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老师也要用学识、修养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据了解,华中师大一附中要求本次招聘的非师范生在正式上岗前要取得教师资格证,毕业后来学校参加统一青年教师培训,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内容。这批毕业生预计明年8月份才会正式上岗。“这些名校毕业生学科知识非常扎实,而且很擅长考试,但是中学切不可把他们当‘考试培训师’、‘竞赛培训师’来使用和培养,而要把他们向’教育家’方向培养。”对于高学历、高层次教师的未来成长,卢晓东认为,既要把他们放到本校各年级教书育人一线培养,又要鼓励他们去薄弱学校轮岗,这样才能发挥出名校毕业生的真正作用。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人才,恰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当下,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上升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对教师的知识涵养、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对优秀人才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现实是,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并不高,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要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学历结构的改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据了解,2018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仅为3.10%,与经合组织(OECD)国家初中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平均比例为45.5%相比明显偏低。桑国元也表示:在诸多发达国家,中学阶段的师资队伍正在实现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普及,青年教师几乎都拥有硕士学位。对于此事,《中国教育报》评论还提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好事、幸事。而如何解决这些出身名校的毕业生的待遇福利问题,为这些新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拓展职业发展的空间,最终让他们能够留得住、沉得下,真正扎根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比招聘更难的事。我们更期待这些拿出亮眼教师招聘成绩的学校,后续交出一份更加亮丽的教师培养成绩单。当然,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引进了优秀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着这样的实力与机会,一些“县中”以及农村学校甚至面临优秀教师流失的困境,由此也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担忧。我们既要呼吁社会,以一个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名校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为更多热爱教育的优秀人才听从内心召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呼吁各地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为优秀人才选择基础教育解除后顾之忧,让优秀人才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根基。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欢迎更高的树、更密的云、更丰满的灵魂我们期待给每个孩子更好的教育!
北京大学地理学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文学科中设立地理学门。但据王恩涌先生考证,当年仅仅是个计划,并未实现。在北大最早讲地理学课程的是张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编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讲义。学科背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科发展历史与清华大学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学的历史系有更直接的渊源。清华大学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于1929年招收学生。由于系的发展,到1933年,在学科上有了扩大,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分别培养地理、地质、气象方面的人才,改名为地学系。北大地质地理系于1972年开始招生。当时,考虑到世界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城市化与卫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确定地理学的专门人才培养采取理科专业与应用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结合,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相结合,地貌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培养理科应用人才。这使地理学人才培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是文、理结合,而成了文、理、应用、技术大综合的新时代。1978年,地理学方面的学科与地质学方面的学科分别成立地理系与地质系。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随着学科发展日益重视应用的趋势,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老学科的新变化,于1989年将地理学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1993年,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0年,城市规划五年制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由于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北大在2002年将原城市与环境系与环境科学中心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2003年,生态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7年5月, 学校决定将环境学院的两部分分开,原城市与环境学系所属部分成立了城市与环境学院。2019年12月城市与环境学院共有教职员工91人,其中教授43人(含研究员9人),副教授26人(含副研1人),讲师5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生下设以下方向:复试分数线与流程初试和复试复试成绩按百分制计分,复试老师独立打分,取均值记为复试成绩。统考考生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5+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港澳台、留学生申请人复试成绩即为总成绩,复试权重为100%。各专业复试内容及统考考生初、复试权重如下:1、自然地理学复试内容:远程综合面试,每人不少于20分钟;包括自我介绍(PPT)、专业题回答、英语口语测试等。初复试权重:初试权重50%,复试权重50%。2、人文地理学复试内容:远程综合面试,每人不少于20分钟,包括专业英语水平、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考察。考生不需准备PPT材料。以在线视频问答方式进行。初复试权重:初试权重70%,复试权重30%。3、城市与区域规划4、地理学(建筑文化与地域景观)请提前将作品集PDF版本发送至:wangyun2100@sina.comdongyugan@163.comdongyugan@pku.e.cn初复试权重:初试成绩50%,复试成绩50%。5、生态学6、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复试内容:远程综合面试,每人不少于20分钟,包括专业英语水平、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考察。考生不需准备PPT材料。7、环境科学复试内容:远程综合面试,每人不少于20分钟,内容包括:自我介绍(5-8分钟PPT,需要进行屏幕共享)、专业英语水平、专业基础和综合研究能力考察。小编总结了几位顺利上岸的考生的备战经历与各位考生分享。各科备考攻略政治和英语这两科的复习一定要尽早开始,特别是地理系,英语一55分的分数线并不算低,而且地理系的考生高手云集,考生们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政治和英语早早开始复习,不要把压力都集中在最后两个月冲刺,这样效率会变得很低。英语争取每天背20个单词,政治每天做一些选择题,背两个知识点。考前突击就能考高分只适用于极个别神童,不带有普适规律。专业课上每个专业各有不同,但都有数学,如果以数学专业的思路来备考地理系的数学考题,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数学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工具性学科,链接了经济、地理、物理、化学等等学科,因此考生们一定要扎实准备,多做题,不要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地理不同方向的考题考生们一定要自己选择正确的参考书,自制力差的同学要提早报课,抓紧备战。小编在文末提醒大家要想报考就要提前准备,报班了解,不要等着新的简章出来才想起准备,那就晚了。*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各种资讯到实操的技术支持,从网络直播培训到微信群随时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从教员、教务、助教,再到学生,每个环节都在努力”,在顺利进行第一次网课后,从没有网络教学经验的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老师这样感慨道。为了有效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科研,学校提出了“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原则,目前全校共有约1900门研究生课程采用在线教学模式,占总体开课门数的90%,近24000人次研究生参与在线课程学习。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对老师使用网络平台的技巧和对教学网的熟悉程度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中,如何将每门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及时通知到每一位学生,如何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提前做好学习准备,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研究生院积极响应学校的工作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工作。2月7日,召开全体教务老师会议,发布《关于推迟开学期间研究生教学管理与培养工作的通知》;2月8日,以问答形式回应师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发布《北大即将线上教学,研究生们注意的事项来了》;2月10日,紧急起草方案,发布《关于启动2020年春季学期助教相关工作的通知》,解决在线教学对增加助教和助教培训的需求;2月11日,发布《2020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助教通用培训通知》,提前启动助教培训工作,为在线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保障;2月12日,学校英文官微、研究生院官微发布了延迟开学期间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培养、学位的问答英文版“Q&A for Postgraate Students on Teaching and Degree Affairs of 2020 Spring Semester”;2月13日,发布了《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研究生选课通知(延迟开学版)》;2月 15日,向授课教师发布《研究生课程在线教学特别提示》;2月16日,发布《致春季学期授课教师的一封信》及《北京大学延迟开学期间研究生教学、培养、学位工作Q&A(更新版)》。与此同时,为了做好在线教学准备工作,研究生院工作团队就全校研究生课程开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工作,准确了解每门课程的具体安排,针对可能存在的网络承载能力、教辅技术支持等问题,积极同教学网、计算中心等部门沟通联络,保障在线教学的平稳推进。在线教学筹备期间,研究生院工作团队坚持24小时不下线工作,及时处理线上各类教学咨询,解答教学准备工作中涉及的选课、外请任课教师等涉及线上教学的各类问题;从明确网络教学要求、调整教学执行计划到发布各类通知及问答,为研究生和老师更好地理解各项工作安排提供支持和服务;全天候的沟通协调、信息发布与书面答复成为研究生院工作团队的工作常态。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及时在线处理各类教学咨询2月17日,在线教学全面开启,研究生院密切关注教学情况,保持与各个院系的及时沟通,详细了解授课情况,并进入ClassIn系统,使用管理员账号对研究生课程授课情况进行全面查看,对有问题的课程逐一与对应院系核实。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是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更加注重研讨,师生互动的需求更大。数据分析也显示,教师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直播以及研讨的形式授课,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多种在线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因此,研究生院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不断发掘授课教师在网络授课方面的经验体会,邀请多位老师分享网络授课的经验,形成“在线教学进行时”系列微信推送栏目,供师生参考。吴小红使用ClassIn平台直播教学疫情当前,充分细致的教学管理工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开学四周以来,研究生网络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各院系在开展在线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优化,鼓励教师使用多种平台,并对未来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授课教师在使用在线教学平台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细节方面也考虑得更加周全:不少选择直播课的老师都事先准备了预案,一部分老师周末提前建立微信群,及时沟通问题;录播老师大部分在授课时间内实时采用微信群答疑方式解答问题;短时间的网络中断和数据堵塞的问题,大部分老师也通过转换直播平台等方式迅速启动备选方案,保障了课程的顺利开展。开展在线教学工作,虽是疫情防控时期的无奈之举,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机遇,为了更好地保证后续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研究生院正在对在线教学开展调查工作,全面搜集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期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
枝繁叶茂,鸟语蝉鸣,叶叶声声似诉不舍离情。6月27日上午,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在第二教学楼105教室举行,同时,典礼还通过线上会议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学院院长贺灿飞,党委书记刘耕年,副院长李本纲、李双成、金鑫,党委副书记陈耀华、张新平,院友代表胡忆东以及毕业班级班主任、学院教学、行政老师代表等出席了活动,在校毕业生50余人、在家毕业生130余人“云端”相聚,共同参加毕业典礼。典礼由学院副院长刘鸿雁主持。典礼开始前,师生共同观看了学院精心拍摄的毕业纪念短片。一帧帧画面,一张张笑脸,描绘的是圈地为方、绘纸成图的几载青春,诉说的是以诚相待、携手并肩的同窗情谊。不同于以往的签名合影留念,这一次,毕业生们在光影交错之间、通过数字信号,与老师和同窗分享这一刻属于自己的自豪与喜悦、激动与不舍。贺灿飞致辞上午九点,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贺灿飞首先作题为“磨砺是成长的礼物”的毕业致辞。他借疫情与同学们分享了五点面对意外与挫折的思考:向教育的根本溯源,培养判断与思考的能力;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国家共渡难关,秉承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与世界“不确定性”共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真学实干;与孤独相处,心无旁骛地学习与工作。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时刻秉持城环人发展和变化的视角去阅读这个时代,敬畏自然,肩负家国,坦然地经受疫情的磨砺,接受它馈赠的礼物。胡忆东致辞1988级经济地理专业院友,现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胡忆东通过视频连线致辞。他首先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迈向人生的新旅程,并以“出发”为主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胡忆东认为北大的校园生活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讲述了自己和同时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经历,勉励同学们坚定信念前行,不忘出发时的初心,时刻做好再出发的准备。刘耕年宣读校友联络人名单刘耕年宣读了毕业年级院友联络人拟聘任名单。刘耕年向广大院友一直以来对学院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院友联络人能进一步凭借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为促进学院和院友共同发展构建良好的沟通联络平台与渠道。朱彪致辞2016级本科生态地科班班主任朱彪代表学院教师致辞。他向同学们顺利毕业表示热烈祝贺,希望毕业生们可以找到长期稳定的个人爱好和值得自己去长期付出的事业,同时叮嘱毕业生们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无愧于北大人的身份。毕业生代表献花谢师恩在场的毕业生向参会教师献花,感谢学院老师们对同学们学习、科研和生活的指导和帮助。周韫卓发言胡天汇发言2016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周韫卓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发言。她回顾了在北大的四年珍贵时光和城环本科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表达了对学院老师、父母家人和同学们的感谢。2017级硕士研究生胡天汇分享了她在城环的收获,是“城载世界,环抱未来”的理念教导她以大尺度格局与系统论的分析视角理解世界。她认为,城市与环境的世界里,既有大格局外个体关怀的温情,也有大格局与小个体的冲突,如何寻求平衡将是城环人毕生的功课。毕业生特别节目“你我来自湖北、四川、广西、宁夏、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的小镇乡村,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毕业生特别节目《你曾是少年》用词曲的缠绵道出了毕业季的无限不舍和胸中的万千抱负,同学们动情的云合唱唤醒了每一个人的城环记忆。老师为学院优秀毕业生颁奖张新平宣读了2020年优秀毕业生获奖名单,出席典礼的老师为获得荣誉的同学们颁奖。李本纲宣读了本科生学位授予决定,李双成宣读了研究生毕业生名单。随后,毕业生自己或由身边的家人完成了拨穗环节。毕业生和家人一起观看毕业典礼直播毕业典礼在师生齐唱《燕园情》的歌声中圆满结束。直至最后一个音符结束,线上会议室中依旧无人退出,每一个人都不舍离去。相信学院毕业生们会一直保持那一份热爱,带着北大城环人脚踏实地、勇敢攀登的精神,在学院老师们的殷切期盼中,奔赴下一场山海。愿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赤忱如故。毕业典礼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