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证券时报网讯,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28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授予“科研实验室认可证书”,这标志着实验室成为全军首家通过国家标准化体系认可的科研实验室。
原标题:中国蛋白质组研究站在了全球制高点前不久,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细胞》(Cell)正式发表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大规模临床肺腺癌蛋白质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引发关注。这是“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重点专项继肝癌、胃癌研究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作为该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首席科学家贺福初给出这样的评价:“该成果再次证明了蛋白质组学的成熟度,足以帮助解决认识一系列的重大医学问题,也再度证明了中国的蛋白质组研究,不仅站在了全球的制高点,也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说起“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不得不提“人类基因组计划”。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科学家们发现基因组虽在基因活性和疾病相关性方面提供了根据,但大部分疾病却不是因为基因改变引起;而且,基因的表达方式错综复杂、表达产物千差万别,同样的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可能会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在人类基因组图谱完成之际,一批基因组学大家不约而同地向蛋白质组学发出呼唤:“用蛋白质组学解读基因组这部天书。”于是,一批科学家迅速集结于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的组织旗下,酝酿启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但该计划面临明显不同的科学问题:同一个体不同器官、同一器官不同细胞的基因组相同,而其蛋白质组不同,因此人体只有一个基因组,却有千千万万个蛋白质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如何推进?各国莫衷一是。据贺福初介绍,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两谱、两图、三库和两出口”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总体研究策略,这其中,“两谱”是指表达谱、修饰谱,“两图”是指连锁图、定位图,“三库”是指样本库、抗体库、数据库,“两出口”则是指生理组、病理组。贺福初说,中国科学家倡导并领衔完成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全面展开发挥了示范作用。这一贡献得到《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领域的肯定。2014年,科技部正是在“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CNHPP)”重点专项,该专项由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牵头组织全国60余家优势单位联合攻关。“这是我国863计划、973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再次‘联手资助’的重点专项,也是国家大科学设施与大科学计划的‘首次会师’!”贺福初说。据他介绍,“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实施以来,实现了蛋白质组研究和应用的系统突破,率先提出国际疾病蛋白质组计划研究策略,引领了国际蛋白质组学与精准医学研究的汇聚。值得一提的是,科研团队率先公布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分子分型并发现新的治疗靶标,首次向全球证明:“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团队揭示了弥漫型胃癌的蛋白质组全景图,建立首个与其预后相关的蛋白质组分子分型。贺福初列举一组数据:多年过去,“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先后在《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38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100余项,为推动蛋白质组学科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10余年的积累沉淀,由我国主导的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研究已开始‘领跑’国际蛋白质组学发展!”贺福初说,肝癌、肺癌、胃癌等研究突破,即是“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的标志性成果,此外,有关胰腺癌、心血管病等10余种重大疾病的研究成果也即将陆续发布。据他透露,下一步,“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团队将在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支撑下,打造医药卫生领域的“千人千面”体系,进一步提升对重大、疑难疾病的“精准定位”和“精确打击”能力,从而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造福大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责任编辑:吴金明
1月28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授予“科研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全军首家通过国家标准化体系认可的科研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从蛋白质组学领域探索攻克癌症,首开蛋白质组学独立完成胃癌、肝癌、肺癌分子分型先河。来源:澎湃新闻审读:谭录岗
央广网北京2月28日消息(记者贾斯曼)28日凌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研究团队在早期肝细胞癌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文章测定了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图谱,发现了肝细胞癌精准治疗的潜在新靶点。成果截图该成果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福初院士团队、钱小红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邢宝才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科研人员根据101例早期肝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样本的蛋白质组数据,将目前临床上认为的早期肝细胞癌患者,分成三种蛋白质组亚型,而不同亚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预后特征,术后需要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第一类患者仅需手术,要防止过度治疗;第二类患者则需要手术加其他的辅助治疗,而第三类患者占比30%,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系数最大,是最后的“硬骨头”。科研人员发现在第三类患者的蛋白质组数据里,胆固醇代谢通路发生了重编程,其中侯选药靶胆固醇酯化酶的高表达具有最差的预后风险。通过抑制候选药靶——胆固醇酯化SOAT1,能减少细胞质膜上的胆固醇水平,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SOAT1的一种小分子抑制剂“阿伐麦布”在肝癌患者的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上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表明“阿伐麦布”有望成为治疗预后较差肝细胞癌患者的潜在靶向治疗药物。科研团队成员讨论质谱数据。(图片由军科院提供 洪楠/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胆固醇代谢途径重编程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直接联系,证实胆固醇酯化在肝癌发生中的重要意义,借助患者群蛋白质组学海量数据发现胆固醇酯化酶可用于早期肝癌的分型、预后及靶向治疗,其蛋白质水平在头颈癌、胃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中均和患者的较差预后正相关,为发展新型抗癌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据悉,这是2014年国家科技部全面启动“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以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以通讯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第2篇标志性成果。中国是国际蛋白质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牵头实施方,中国科学家在肝细胞癌蛋白质组领城研究取得的这次重大突破,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是“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迎来的第一道曙光。
责编丨兮截至4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经蔓延到全球超过200个国家或地区,累计国外报告确诊病例超过300万,累计死亡超过20万人例。尤其是新冠病毒感染携带者和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他(她)们的症状轻、隐匿性强,无法全部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测,给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的挑战!新冠病毒编码20余种蛋白,在感染人体后会迅速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产生大量的抗体。如何在蛋白质组水平全面揭示新冠肺炎早期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抗体表达水平和变化规律,鉴定用于新冠肺炎早期检测抗体标志物分子,进而开发出快速诊断试剂对于今后开展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及时检测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20年3月28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凤凰中心)于晓波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李永哲教授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上发表文章SARS-CoV-2 proteome microarray for mapping COVID-19 antibody interactions at amino acid resolution【1】(于晓波/李永哲合作团队研发出可实现氨基酸水平血清抗体全景式扫描的SARS-COV-2蛋白质组芯片),设计和开发出了SARS-CoV-2病毒全蛋白质组多肽芯片。该芯片包含966个多肽和纯化的N、S和E蛋白探针,只需要1.5个小时就可实现对新冠病人血清血浆中结合到SARS-CoV-2病毒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抗体进行全景式的扫描。该芯片可广泛用于新冠病毒抗体的大规模检测,免疫反应动态监测,抗体试剂和药物的表位分析,发现诊断标志物抗体和治疗性抗体等。2020年4月20日,该团队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上再次发表文章Proteome-wid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expressed SARS-CoV-2 antibodies in early COVID-19 infection【2】,全面系统地检测和分析了早期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血清中新冠病毒抗体的表达和分布规律(图1)。图1. SARS-CoV-2全蛋白质组学芯片全面分析早期新冠肺炎患者血清抗体流程的示意图。首先,他们采用SARS-CoV-2全蛋白质组芯片筛选了40例早期轻症新冠肺炎患者、流感和非流感疑似患者的血清,分析和鉴定了针对早期新冠肺炎特异性表达的IgM和IgG病毒抗体(图2)。图2. SARS-COV-2蛋白质组芯片检测早期新冠和疑似患者的差异表达抗体。(a)和(b)分别为早期新冠和疑似患者的差异表达IgM和IgG抗体结果发现:1)针对新冠肺炎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主要为S蛋白。而IgG抗体可以是N蛋白、S蛋白和Orf1ab蛋白;2)初诊新冠患者对于不同新冠病毒抗原具有很大的偏向性。其中N抗原免疫原性很强,检测的灵敏较低。而S抗原对于早期新冠肺炎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更好,但是对于IgM和IgG抗体具有偏向性。其中IgM抗体最好的标志物为S1+S2ECD或者S1-RBD蛋白,IgG抗体最好的抗体标志物可以是S2ECD和S1+S2ECD蛋白(图3)。图3. 新冠病毒N和S蛋白在早期新冠肺炎患者和临床疑似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a)和(b)分别为N和S蛋白的人IgM和IgG血清抗体的差异表达。*,**,***分别为p值0.05,0.01和0.001.通过进一步结构解析发现IgM的S2ECD的抗体表位主要分布在蛋白的外侧表面,而IgG的S蛋白两个抗体表位分别分布在蛋白表面和内部。而N蛋白的IgG抗体表位以带状分布在表面,很好地形成了抗体的结合位点(图4)。图4. 结构分析N蛋白和S蛋白的抗体表位分布。(a)和(b)分别为IgM和IgG新冠病毒抗体表位在N和S蛋白结构上的位置。黄色为抗体表位,红色箭头指示抗体表位在蛋白结构上的位置。结合SARS-CoV-2全蛋白质组芯片发现的蛋白和多肽标志物分子(图2),可以通过检测IgM和IgG抗体标志物区分87%和73%的早期新冠肺炎和疑似患者,大大高于目前已有的抗体检测试剂的性能(7%-53%)(图5)。以上结果表明SARS-CoV-2全蛋白质组芯片鉴定的标志物分子可以用于开发出快速血清学检测试剂,进而开展新冠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和早期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图5. SARS-CoV-2蛋白质组芯片鉴定的标志物与不同厂家抗体检测试剂的阳性率比较。Microarray: 蛋白质芯片;Chemoluminescence:化学发光法;ELISA: 酶联免疫法;Immunocolloidal Gold Strip: 胶体金试纸条法。#1-#7 为不同厂家。最后,他们对新冠肺炎抗体标志物和临床数据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发现新冠肺炎抗体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与病毒感染的临床指标显著性相关。另外,新冠肺炎抗体标志物表还还与心肌损伤的临床指标(NT-proBNP和CKMB-mass)密切相关(图6)。以上结果不仅为开发用于早期新冠肺炎检测的高灵敏度血清学试剂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于理解新冠病毒抗体的功能和开展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6. 新冠肺炎患者特异性病毒抗体与临床指标的关联性分析。(a)和(b)分别为新冠肺炎患者特异性IgM和IgG病毒抗体与临床指标的关联性结果。(c)和(d)新冠患者特异性IgM和IgG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急性心肌损伤指标(NT-proBNP和CKMB-mass)具有显著相关性。参考文献1. Hongye Wang, Xin Hou, Xian Wu, Te Liang, Xiaomei Zhang, Dan Wang, Fei Teng, Jiayu Dai, Hu Duan, Shubin Guo, Yongzhe Li, Xiaobo Yu. SARS-CoV-2 proteome microarray for mapping COVID-19 antibody interactions at amino acid resolution.bioRxiv2020.03.26.994756;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3.26.994756.2. Xiaomei Zhang, Xian Wu, Dan Wang, Minya Lu, Xin Hou, Hongye Wang, Te Liang, Jiayu Dai, Hu Duan, Yingchun Xu, Yongzhe Li, Xiaobo Yu. Proteome-wide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expressed SARS-CoV-2 antibodies in early COVID-19 infection.medRxiv2020.04.14.20064535;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4.14.20064535.
28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授予“科研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全军首家通过国家标准化体系认可的科研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从蛋白质组学领域探索攻克癌症,首开蛋白质组学独立完成胃癌、肝癌、肺癌分子分型先河。为全速发动军事科研创新引擎,军事医学研究院党委机关对照国家认可委制定的科研实验室国家标准《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加强全院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并以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先行试点。该实验室结合实际制定《科研实验室认可准则》,将实验室建设标准归纳为“人、机、料、法、环、档”6个方面,提出人员进出规范、检定校准常态、材料标识明确、实验方法科学、环境参数达标、档案采集及时等20项建设标准,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室管理闭合环路。据悉,得益于规范化运行实践,该实验室取得显著成绩——领衔实施“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首先开展蛋白质组学胃癌、肝癌、肺癌分子分型研究,首先提倡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PDPM)研究范式,在国家科技部2个五年评估中蝉联优秀。原标题:全军首家!军队蛋白质组学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来源:综合 央视军事 央广网流程编辑:tf004【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深科·浅说蛋白质组研究:生命天书的新解码?前不久,《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早期肝细胞癌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这一研究测定了早期肝细胞癌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图谱,发现了肝细胞癌精准治疗的潜在新靶点——胆固醇酯化酶SOAT1。90%以上的肝癌属于肝细胞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研究最耀眼的成绩,是给治疗最凶险的一类肝细胞癌带来了希望;对于蛋白质组相关科研人员来说,这一成果是“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迎来的第一道曙光”。该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认为:“这一成果证明,基因组学不能独打天下,现在轮到蛋白质组学上场了。”回顾此前有关癌症的研究成果,“基因”这个词是在抗癌场景中出现的高频词——科学家相信:人类的某些基因隐藏着打开癌症开关的钥匙。这一思路符合学界对基因组学的一贯期待,贺福初院士介绍:“人们1985年开始酝酿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动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描绘和破解基因蓝图,揭示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和本质。”但人们将基因图谱这本“天书”印出来后,发现解读“天书”依旧是一大难题。1994年澳大利亚科学家Marc Wikins首先提出蛋白质组学这一概念。简单来说,基因承载着人类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传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蛋白质是组成人体所有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一个生物系统在特定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蛋白质就是蛋白质组。1998年,“认为基因组学的发展或许遇到了瓶颈”的贺福初开始转向蛋白质组学研究。2002年,贺福初成为“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并带领中国科学家牵头实施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他相信“基因组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许蛋白质组学能解决”。目前贺福初团队的研究思路与一些美国同行不同。据介绍,贺福初团队的思路是用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领跑”国际精准医疗;而美国的研究主流策略是“蛋白基因组学”,即将蛋白质组的数据用于基因组的注释,蛋白质组的研究仍然需要“背靠”基因组、转录组。科学家们对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价值存在争议。贺福初说,学界更为主流的观点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只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注解”。而贺福初认为蛋白组研究不是基因组研究的“附庸”。以本次发表在《自然》杂志在线的研究为例,他希望更多人认同蛋白质组研究的价值和作用。贺福初团队的这项研究持续了5年。研究发现,在最凶险的一类肝细胞癌中,胆固醇稳态失调与病发有直接联系,具体来说,胆固醇酯化酶越活跃,这类患者的手术后复发或死亡风险越大。而如果胆固醇酯化酶SOAT1得到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也同时受到有效抑制。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胆固醇酯化酶SOAT1在头颈癌、胃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中均和患者较差的术后转移和死亡表现正相关。贺福初认为,这种基于蛋白质组研究的“抗代谢失稳”的抗癌思路,或可成为继抗增殖抗癌疗法和免疫抑制抗癌疗法之后的抗癌新方向。在前不久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施普林格 自然旗下自然科研大中华区总监保罗 埃文斯在祝贺视频中说:“《自然》杂志约有93%的拒稿率,因此这样一篇论文发表出来是一项很大的成就,我深信这项研究工作将为蛋白质组学所引导的精准医学的发展作出有力贡献。”“蛋白组是解读生命天书的利器。”该成果的第一作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颖相信:“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据悉,此前在“蛋白基因组学”研究模式的指导下,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完成的精准医疗分子分型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和胃癌等。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清路上,二十年前还一片荒芜,二十年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作为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一部分,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毗邻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经过二十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一支为中关村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的重要力量。10月19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论坛2020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20周年成果展在京开幕。静思湖畔的湖林隐客,孵化器里的展翅雏鹰,生物科技的高端智慧,春色满园的生命之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由一枚“生命细胞”裂变为一张巨大的创新网络,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20周年 徐鑫/摄生命科学的试验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坐落在衔接北京海淀与昌平的“金十字”产业走廊上,距离中关村核心区和北京智力资源最集中的高校群不过十几公里。这里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不二之选。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提出“走有中国特色技术跨越的道路”,发出科技界迎接21世纪挑战的“宣言书”。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000年11月25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启动建设。园区建设分为三期,规划核心区占地7.19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522万平方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论坛2020开幕 自诞生起,生命园就被赋予试验、探索的特征,不仅努力营造与使命相匹配的生态环境,更不断打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业链条,服务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探索,在基础科研、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尝试,为同类型园区发展提供借鉴。2000年9月,年轻的程京带领着博奥生物走进生命园,成为首家入驻园区的企业。他们要抓住“中国生命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博奥生物,我国第一个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成立,程京本人也因为对产业作出的贡献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我们研发的新药、创新性医疗器械不断问世,产品也在从低端迈向高端,我们用创新改变了国家的形象,并在国际舞台上挺直了脊梁。”程京院士说。创新滋养的智慧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20年,是机制、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创业要素聚合反应的20年,这里所积淀与承载的各类创新实践,创造了首都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产业的特有底蕴和活力、模式与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对环境宜人、生态优美的生命园则是“一见钟情”,决心在这里潜心开展人类肝脏蛋白质方面的研究。2004年,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落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随后该中心被确立为“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执行总部。2003年,王晓东与邓兴旺选择回国就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联合所长。除了专注于科研工作,一群志同道合的科学家还承担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的使命。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策略,国际知名医药企业诺和诺德在2004年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新大厦,建设了其在中国的研发中心。2017年,诺诚健华入驻生命园。作为该公司创始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不遗余力地参与并推动园区内的重要创新活动。诺诚健华的发展也不负众望,于2020年3月成功上市,在分子靶向药物研发道路上行稳致远。2018年3月,北京脑中心在生命园成立,饶毅与罗敏敏成为该中心的联合主任。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汇聚于此,饶毅和他的同事们要将这里打造成“脑研究最好的地方”。凭借区位优势、先发优势、战略先导和重点培育,这里先后聚集了王晓东、施一公、程京、邵峰等19位两院院士和饶毅、罗敏敏、李文辉等近200位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截至2019年,园区拥有8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心和实验室,5个院士工作站,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聚高端人才185人,在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5.37%,留学归国人才633人,各类高端人才逐年增加。20年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吸引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博奥生物、百济神州、诺诚健华、万泰生物及贝瑞基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汇聚于此,并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核心,从研发、中试、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生物医药体系完整产业链。经过20年发展,园区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和产业聚集区,并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守卫健康的特色园2007年,世界第一张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在这里诞生;园区企业康辰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尖吻蝮蛇血凝酶,打破了20年多组分止血药垄断中国市场的格局;今年年初上市的A股明星企业万泰生物,研发了全球第一个戊型肝炎疫苗、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2019年11月,百济神州在这里宣布,泽布替尼成为第一个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并获准在美国上市的抗癌新药;后起之秀诺诚健华在5年内已有四款新药获批临床。近年来,园区内一批批国内外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实现产业化,守卫着百姓健康,为首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表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大健康领域投资建设的特色园区。经过20年发展,园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创新创业要素不断聚集,孵化转化和产业服务配套逐步完善。作为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一部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将承担起“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重要使命,在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聂蕊)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题:“发现肝细胞癌精准治疗潜在新靶点!”——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研究新突破三大看点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近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再传喜讯!我国科学家通过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线发表了关于早期肝细胞癌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论文,发现了肝细胞癌精准治疗的潜在新靶点。什么是蛋白质组学?这次发现有何重大科学价值?对于接下来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又意味着什么?记者第一时间来到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采访了论文团队的科学家们。(小标题)蛋白质组学:破译生命天书的“解码神器”蛋白质是遗传信息表达的“最后一公里”,蛋白质组是构成生物系统与执行生命过程的功能性实体,是人体表型(生理与病理状态)的直接物质基础。蛋白质组学这一概念提出于1995年,是继基因组学研究之后生命科学领域又一重要研究方向。论文通讯作者、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院士告诉记者,蛋白质组研究对象比基因组更加复杂,对实验设备、技术水平、数据挖掘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着比基因组学更大的挑战。近年来,以色谱和质谱技术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驱动了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快速增长。论文通讯作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钱小红表示,通过前期积累,我国在蛋白质组表达谱分析的技术能力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09年的国际蛋白质组标准物质评估中,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能力,位居全球前列。“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发展了高效的蛋白质组预分级和检测策略,达到12小时内完成人类8000个基因产物的质谱检测,为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蛋白质组鉴定方法之一。”钱小红说。在上述技术积累基础上,科技部首次整合973计划、863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历经数年论证,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于2014年正式启动“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据介绍,2018年项目结题时,已完成构建早期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弥漫性胃癌及癌旁组织、肠型胃癌及癌旁、肺腺癌及癌旁、胰腺导管腺癌及癌旁、食道鳞癌及癌旁、结肠腺癌及癌旁、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等疾病组织的深度覆盖蛋白质表达谱,数据量达到45.6TB,在高置信度水平上,定量鉴定人类表达蛋白质15553种,并获得疾病组织信号网络调控蛋白表达变化规律,实现潜在分子标志物和候选靶标的深入发掘。(小标题)发现新靶点:“癌中之王”的破解之法肝癌,常被人称为“癌中之王”。2018年的全球肿瘤统计数据显示,肝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五位,致死率居第二位。“如何准确识别出这群预后较差的早期肝癌患者,并提供有效的靶向治疗,是当今世界肝癌早诊早治剩下的‘硬骨头’。”论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说。此次论文研究,科研人员根据101例早期肝细胞癌及配对癌旁组织样本的蛋白质组数据,将目前临床上认为的早期肝细胞癌患者,分成三种蛋白质组亚型,而不同亚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预后特征,术后需要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论文第一作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颖介绍,第一类患者仅需手术,要防止过度治疗;第二类患者则需要手术加其他的辅助治疗;而第三类患者占比30%,术后发生复发死亡的危险系数最大。科研人员发现,在第三类患者的蛋白质组数据里,胆固醇代谢通路发生了重编程,其中候选药靶胆固醇酯化酶的高表达具有最差的预后风险。通过抑制候选药靶——胆固醇酯化酶SOAT1,能减少细胞质膜上的胆固醇水平,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小标题)开启制药性:为发展新型抗癌药物提供重要基础肝癌是对各种组织学上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肝脏肿瘤的统称,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肝母细胞癌等。其中,肝细胞癌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左右。自2007年到2017年,针对肝细胞癌的化疗药物就只有索拉菲尼一种,这对于此类病人来讲是极度匮乏的。近年来有几类药物在肝细胞癌临床三期研究中已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免疫疗法中的PD-1抑制剂中也有已进入治疗肝细胞癌三期临床实验研究的。樊嘉表示,虽然新型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肝细胞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但这些药物均是针对中晚期肝癌病人使用的靶向药物,有限的药物种类和疗效并不能满足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需求。“为了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亟须发展新的肝细胞癌药物干预靶点,尤其是早期治疗策略。”贺福初说。我国科学家团队另辟蹊径,通过“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对以肝癌为代表的多种人体肿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蛋白质组分析,初步创立了中国主导的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贺福初表示,相对基因组学驱动的第一代精准医学而言,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属于第二代精准医学,蛋白质组学对早期肝癌治疗性靶标的发现与验证开启了精准医学的新阶段。此次,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SOAT1的一种小分子抑制剂“阿伐麦布”在肝癌患者的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上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表明“阿伐麦布”有望成为治疗预后较差肝细胞癌患者的潜在靶向治疗药物。研究团队还首次发现胆固醇代谢途径重编程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直接联系,证实胆固醇酯化酶在肝癌发生中的重要意义。“借助患者群蛋白质组学海量数据,我们发现胆固醇酯化酶可用于早期肝癌的分型、预后及靶向治疗,其蛋白质的高表达在头颈癌、胃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中均和患者的较差预后正相关,为发展新型抗癌药物提供了重要基础。”贺福初说。(参与采写:李洋)(完)
记者29日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获悉,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授予“科研实验室认可证书”,标志着该实验室成为全军第一家、全国第三家通过国家标准化体系认证的科研实验室。此次获得“科研实验室认可证书”,意味着该实验室具备了进行规定类型检测和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科研成果能够获得签署互认协议方国家和地区认可机构的承认。为全速发动军事科研创新引擎,军事医学研究院党委机关对照国家认可委制定的科研实验室国家标准《科研实验室良好规范》,加强全院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并以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先行试点。该实验室结合实际制定《科研实验室认可准则》,将实验室建设标准归纳为“人、机、料、法、环、档”6个方面,提出人员进出规范、检定校准常态、材料标识明确、实验方法科学、环境参数达标、档案采集及时等20项建设标准,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室管理闭合环路。据悉,得益于规范化运行实践,该实验室取得显著成绩——领衔实施“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首先开展蛋白质组学胃癌、肝癌、肺癌分子分型研究,首先提倡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PDPM)研究范式,在国家科技部2个五年评估中蝉联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