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从这项规定来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只是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但也作为其中的评价指标,因此,博士要毕业,论文还是要发。发的多少或者文章质量都是需要考评的。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样除了一项关于《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明确了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相关的学术成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条件。从这项规定来看,博士研究生要写好自己的学位论文,发表论文作为重要支撑和参考,也就是说降低了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个人认为,博士论文是一项非常系统的研究,在3到4年间写好一篇博士论文可以达到毕业条件。此前,很多学校表明在没有完成中期考核的情况下,不给予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资格,还有学校指出要发表c刊才可以开题。有的博士生在2年内仍然无法开题。发表过c刊的博士生都知道一篇c刊从确定题目到出刊1-2年内才行。博士学习时间只有3-5年,博士如何毕业?当然,我不赞同博士应该容易毕业。从上面的两所大学发出的规定可见,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条件是博士毕业论文,因此,在毕业论文上必定会更加严格。所以,博士仍然是严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或者宽进严出。
在2019年4月22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新《规定》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据北航官网报道,2020年6月1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十七次会议。经与会委员认真研讨、投票表决,一致同意通过《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依据该规定,各学院即将开始制定各学科的具体要求和认定程序。该评价规定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确了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相关学术成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二是建立了创新成果评议、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答辩评定三级评价机制,并将通过导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专家名单和答辩决议书编入学位论文的方式,强化监督;三是完善了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质量把关中的主体责任,并通过制定创新成果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更好地体现出学科差异和学位类型差异。2020年以来,国家陆续印发了多个重磅文件提及要破四唯:①《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②《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要求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③《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要求破四唯、不追热点、严惩造假、按人定项目、加大支持35岁以下青年、准备支持一批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这一系列措施势必将对学术生态、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报道。
6月1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十七次会议,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徐惠彬、副校长黄海军、党委副书记赵罡等共28名委员出席了会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海军指出,这是在特殊时期召开的一次特殊会议。学校在疫情期间始终把师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通过线上方式顺利开展。为确保本批毕业生按期毕业,学校各部门和培养单位付出了艰苦努力,体现了北航人的担当作为精神。会上,教务处汇报了2020届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汇报了本次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的总体情况,研究生工作部汇报了本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人员思想政治总体情况,各分委员会汇报了审核硕士学位总体情况、博士学位申请者情况,并对特殊情况做了重点说明。经与会委员认真审核、评议和投票表决,会议决定授予272人博士学位,授予1043人硕士学位、授予3514人学士学位。会议确认了分委员会评选出的26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会上,研究生院负责人汇报了完善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工作进展及文件制定情况。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术评价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评价改革工作,把进一步规范博士学位评定相关工作列入2020年年度重点工作。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生院制定了《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经与会委员认真研讨、投票表决,一致同意通过。依据该规定,各学院即将开始制定各学科的具体要求和认定程序。该评价规定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确了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相关学术成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二是建立了创新成果评议、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答辩评定三级评价机制,并将通过导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专家名单和答辩决议书编入学位论文的方式,强化监督;三是完善了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质量把关中的主体责任,并通过制定创新成果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更好地体现出学科差异和学位类型差异。会议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规定的相关情况介绍,经审议并投票表决,通过《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规定》、《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规定》和《非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规定》。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基本规定是学校落实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新指示精神、完善北航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会议审议通过了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申请。会议还审议了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增列及调整等相关议题,经投票表决,同意新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意新增应急管理目录外二级学科、同意撤销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6年生的侯涛刚今年刚从该院博士毕业就被聘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侯涛刚表示将潜心工作,做出成绩后再回应公众关切。全文706字,阅读约需1.5分钟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王心24岁的211高校副教授侯涛刚最近火了。新京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确认,1996年生的侯涛刚今年刚从该院博士毕业就被聘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今天(10月13日)上午,侯涛刚表示将潜心工作,做出成绩后再回应公众关切。▲网络流传的截图“确实特别优秀,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解侯涛刚的老师评价道。据了解,近几年,高博班也有和侯涛刚一样年轻的博士毕业生,但刚毕业就当上高校副教授的只有侯涛刚。北航学生工作部“微言航语”曾于今年1月发文介绍了这位“北航榜样”的人物故事,当时,侯涛刚获得了该校“年度人物”荣誉。侯涛刚16岁入读北航2012级机械学院本科,2016级直博,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他大一就取得了冯如杯一等奖,获得保研资格。▲校媒上登载的侯涛刚生活照。在科研方面,侯涛刚主攻机器人研究方向,是ISET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生产流水线系统已经在顺义花卉生产基地投入试运行,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直博3年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据北航校媒报道,专注科研之余,侯涛刚坚持打篮球,通过运动放松自己。值班编辑 花木南“上海‘名媛’多人拼单”入住酒店?酒店回应《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型病逝,体内还有两颗特殊“文物”新京报电商平台“小鲸铺子”正式上线啦!
对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或者年纪轻轻就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不小成就的人,常被人认为是天赋异禀的天才,自己与他们没有可比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只要我们细心了解和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对待学习是主动性质的,并且有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那些所谓的“学霸”只是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小学时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以后就要开始拼学习方法了。不考虑跳级、复读情况,一般本科毕业在22岁左右,顺利的话25岁硕士毕业,29岁博士毕业。博士毕业生很多都倾向于进入高校就职,毕竟工资待遇不差,环境好、人际交往不复杂,而现在要想进入高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较好的学校。即便是进入高校,先从讲师当起,混上副教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到三十大几才当上副教授,然而今天要说的是一位牛人,年纪轻轻不仅受聘211院校,而且还是副教授职位,他就是2020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候涛刚。候涛刚出生于1996年,属于是“95后”,现在才24岁,刚毕业就受聘“211工程”院校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可谓是年轻有为,跟他以后的学生也才差不多大的年龄。候涛刚于2012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他在大学里丝毫不松懈,在大一时候便获得冯如杯一等奖,获得保研资格,还是日本筑波大学交换留学生,担任北航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团副团长,由于大学时候的优秀表现,他在2016年大四的时候获得了本校的直博生的资格。他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9篇,成果被中国青年报、IEEE SPECTRUM等多家媒体报道,博士期间的出色表现才使得他在24岁刚毕业的年纪就受聘于北京交通大学,并且还成为副教授,可谓是人生赢家。对于他的成功,侯涛刚用三个词来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第一:自律学习中如果没有自律的品质,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因为比学习有趣、好玩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侯涛刚在高中时候还有时会打游戏,但是到了大学以后就基本不碰了。如果没有大学时候的极度自律,就不会有那样出色的成果,也就不会得到今天如此让人羡慕的结果。第二:自信侯涛刚称自信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大学时候曾因为做冯如杯项目而耽误了课程的学习,但是临近考试时候,他依然自信,认为自己认真突击学习,应该还是能够补回来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自信,才驱使他天天泡在图书馆学习,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很不错。第三:坚持侯涛刚表示“一个人如果想做成一件事情,半途而废是最大的敌人”,在冯如杯项目上的坚持使得他获得了好的奖项,在临近考试时候的坚持疯狂补习,才使得他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带给了他太多的回报。侯涛刚所讲述的这三点是非常好的品质,但更多的是指的一种学习态度,或者说是学习习惯,然而他不曾提到的学习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难发现,在高中时候有很多具备自律、自信、坚持特性的人,学习上很努力,可是考出的分数却不尽人意,其实就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杨净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侯涛刚,最近因为这条朋友圈火了。1996年出生,别人还在研究生头秃的年纪,他不仅拿下博士毕业证,还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有网友羡慕他的年轻有为,有网友说人生规划得精准……更有网友觉得天才和机遇都不可复制。但侯涛刚告诉我们,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外界只能看到结果的「甜」,看不到过程中的「苦」:他原本已准备MIT攻读博士后,后因为疫情、外部环境等原因戛然而止,于是只好开始一边写论文一边找工作。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来其实也是机缘巧合,赶上了好时候:近年来,国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尝试破除「四唯」等人才评价体系,更加重视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以及研究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谈到找工作的结果,侯涛刚认为要感谢自己对于机器人这个兴趣爱好的不懈坚持和学校提供的良好平台环境。大一获大奖,由此与机器人结缘对侯涛刚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可能就是大一时参加的冯如杯了。这个一般大二大三才参加的比赛,他刚入学时就参加并勇夺一等奖,还获得了保研资格。当时,这在北航应该还是第一个。比赛项目叫做《全功能障碍物信息探测越障勘探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简单的传感器配合便能对前方障碍物进行识别,还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障碍物采取对应的越障动作,比如自身攀高、下降、跨越……实在不行,咱避让也成。此外,这个勘探车还具有「仿生学姿态恢复」功能。如果一不小心「翻车」了,它还能模拟乌龟自动恢复原来姿态。上下楼梯,都不在话下~决定参加之后,他就开启了自学模式,大半年时间他从机器人入门到能独立制成一个能上下楼梯、跨越沟壑的机器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寒假时一个人独立在家里完成的,随后在学校里又跟着新加入的小伙伴一起完善。谈及寒假在家里制作的时光,他毫不夸张的说,自己一天都没有休息。最终,这个勘探车被学校永久保留,并放置新主楼展览,而他也就此与机器人结下不解之缘。在接下来的8年时光中,作为主负责人,他共完成了7个机器人项目。仿人形远程遥操作机器人(2013)多功能三自由度控变宽度机器人(2014)基于阻塞效应的变刚度软体抓持器(2015-2016)医疗服务机器人(2016-2017)花卉生产智能转运机器人(2017-2019)线驱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2018-2019)仿生飞乌贼软体跨海空航行器(2016-2019)其中大四时做的「医疗服务机器人」项目算是第一个落地转化的项目——一个面向老人的智慧陪护机器人萌萌。它具有视频通话和语音交互,摄像头随动转向,凝视功能,行走和避障功能,自动充电功能;远程问诊等功能,当时就已经有了300台小批量的量产。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侯涛刚了解了如何将一个科创产品落地转化,如何按照模具开发,标准化设计形成一个市场化产品。本科四年,他回顾说,可以尽情做自己喜欢的机器人项目。但这种状态,并没有一直持续。到了博士阶段,他经历了所有博士都会经历的迷茫……“年轻博士”,如何面对科研压力在量子位之前的文章中,「博士学位是否有那么重要吗?」「博士五年未发文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都曾看到每一个博生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的选择题——「是否要坚持下去?」侯涛刚也不例外。在刚入选高博班(由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高等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时,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继续研究偏实践的机器人项目,还是转向前沿领域——跨介质飞行器。一开始,他选择了喜欢的机器人项目。他曾试图在机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点去做,但真正实践起来很难。他也了解到,做这个方向的就很难毕业。所以在博士一年级结束时,他还没有取得一点成果。当时很多人就问他,「你看别人都发了几篇论文了,你怎么啥都没有」。当时心里就曾闪过念头,自己本科做了那么多工程项目,研究生选择读博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最后经过多方考虑,以及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支持,他选择转向「跨介质飞行器」这一前沿领域。跨介质飞行器,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集成「空中飞行」和「水下潜水隐身」两种能力的航行器。这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机器人设计工作,还涉及到很多流体力学相关内容,对他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接下来就是逼迫自己从工程应用思维向理论研究思维转换,学习如果撰写科研论文,如何总结关键科学问题。经过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终科研成果相继发表。侯涛刚表示,这是每一个博士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能够告诉自己坚持下去,能够有毅力、有决心的把这条路走下去,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作为一个16岁进入北航、然后就获得冯如杯一等奖的人,一路免不了成为众人焦点。「诶,你是不是天才啊?」「你发了多少篇论文了呀?」……22岁,别人本科毕业的年纪,侯涛刚即将博士三年级入学。这种异于常人的“加速度”,让知乎上突然有一篇关于他的问题——「如何评价马上毕业的北航22岁博士研究生?」很快,侯涛刚自己也关注到了,他回忆说,当时有同学转给我这个问答还是挺紧张的,因为不知道大家会怎么评价。当时自己本身也没达到毕业要求,但他觉得不管怎样,大家的评论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和鼓励。那时候,侯涛刚对自己说,「那我一定要尽快毕业了,大家期待那么高,万一没有尽快毕业,岂不是到时候就丢脸了吗?」在博士的最后两年,侯涛刚坦言自己也挺辛苦的,每天晚上四五点回寝室很正常,通宵的时候也很多,有时候甚至一天不吃饭的去干自己的项目和课题。侯涛刚说:其实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时间比别人多而已。「天道酬勤,勇于攀登」,侯涛刚回想起去年在评五四奖章时说到的一句话。「天道酬勤」意味着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勇于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而这样的精神,侯涛刚说也是受到了他导师——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响。王老师虽然年近六旬,但工作强度要远远大于年轻人。不论是在出差的高铁上,还是在夜里12点,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着吃饭和走在路上的时间和学生相约讨论研究进展也是常有的事。这样的付出,也带来应有的回报。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机构学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机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国内期刊新华文摘等。整个学生生涯共发表9篇一作文章,申请专利11项,部分成果获得了IEEE SPECTRUM,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他的研究及创业团队获得了首都挑战杯创业比赛金奖,首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等。再回顾知乎那个问题,侯涛刚现在这样说:这样看来,我确实还是没有完成(22岁博士毕业),答辩的时候我23岁,现在正式毕业刚过完24岁生日。兴趣始于少年:小时候玩四驱车的头头虽说与机器人结缘是从大一的冯如杯开始,但这样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是从小开始的。侯涛刚回忆,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玩玩具,什么遥控车,小飞机,尤其是四驱车。当时,侯涛刚不知怎么捣鼓就get了修四驱车的技能。小伙伴们有要修的都找他修,再加上爸妈又给他买了专用跑道,大家也都想去他家玩,一来二去,他就俨然成为了四驱车的头头。到中学时,他开始各种改装组装玩具了,就拿挖掘机来说,一般挖掘机都是手动的,他就在每个关节上加上电机,再加上一些绳索牵引结构子类的,就制成了一个「遥控挖掘机」。做这些事情,还离不开父亲的支持。父亲在建材厂上班,当自己没有工具时,父亲就会帮他在厂里加工一些东西,改装一些结构。侯涛刚还说,自己做这些完全都是因为兴趣,家那边根本接触不到那些机器人比赛,没有这个条件。之后,他还经历了一段小插曲。他开始玩「穿越火线」,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成绩一下子从班里前一两名到了倒数第几名。侯涛刚回忆道:那时候爸妈就啥都不让我玩了,包括做的那些遥控玩具。于是在高二时他又奋发图强了一下,成绩又从全部倒数第几名到全班前几名。然后爸妈就不太限制了。果然,天下爸妈都一个样。但当时学习也开始比较紧张了,玩的就也没有以前多了,主要精力也就放在了学习上。从小时候对四驱车感兴趣,到初高中时候自己去动手创造一些东西,再考上北航参加冯如杯,后来创建北航机器人协会(社团),侯涛刚认为这一切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侯涛刚也不避讳,自己现在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功劳。他认为,如果说自己有什么不同于同龄人的能力,那最明显的就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如:学日语。学习秘籍:快速学习的能力他曾在大四时实现一个创举——半年速成日语。当时,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学工学院理工学群「工业机器人」课题组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最终,在半年学习之后,他实现了用日语完成答辩。这种速度谈得上速成,他从两个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一是强输入,每天自学2-3小时。当时去日本时连50音图都不会,为了便于跟日本学者交流,便决定自学那本黄皮书《新标准日本语》从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时间,实验室活干完了,就一直学、背和听。二是创造氛围——耳濡目染的日语环境,以及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用日语交流,比如,去想吃什么、去哪里玩、今天天气怎么样……在第4个月时,基本上就能听懂实验室里的讨论了。最后一个月决定用日语答辩后就开始恶补日语,日常交流时也几乎不用英语了。当时答辩顺利完成,身边的几个日本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而这只是他的快速学习能力,在日语方面的“应用”。这种能力,并没有随着工作落定而中止。现在,侯涛刚已经在北京交通大学入职,对于自己之后的打算,他谈到,除了继续进行前沿技术研究之外,也有几个机器人创业落地的项目开展。而当我们问他给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建议时,侯涛刚也给出了4个方面:1、作为全新的开始,要有一定的观念,不要一进校就想着玩、打游戏。不过,谈恋爱当然不影响哈。2、要找准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去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3、要有决心和毅力,花时间去付出很重要。4、积极寻求跟其他小伙伴合作,这样更加高效。最后,分享侯涛刚强调的一句话做结尾:不管你是到底是不是有天赋,是不是有聪明才智,只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去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要放弃,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情。(ps:祝侯博士新婚快乐^_^)
近日,一则题为“他24岁北航博士毕业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受到关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侯涛刚,别人还在研究生头秃的年纪,1996年出生的他不仅拿下博士毕业证,还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10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方面获悉,上述网文提到的该班2016级校友侯涛刚已受聘担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同日,侯涛刚本人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自己确实已于8月博士毕业,9月入职北京交通大学担任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方面方面介绍:侯涛刚系北航博士研究生十佳、五四奖章、北航年度人物-创新表率之星、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获得者。侯涛刚在高博班在读期间发表一作论文9篇,成果被中国青年报、IEEE SPECTRUM等多家媒体报道。侯涛刚还曾创办ISET智慧农业科技及北航机器人协会,获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公开资料显示,侯涛刚是北航2012级机械学院本科生,2016级直博生,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侯涛刚曾在大一时获得冯如杯一等奖,获得保研资格,他是日本筑波大学交换留学生,担任北航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团副团长,全国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优秀学生标兵。侯涛刚的研究成果曾被《新华文摘》作为封面录用,并被北航研究生院官网首页及北航机械学院、高等理工学院报道。作为一名“95后”青年学者,侯涛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微言航语”曾在今年1月刊文《航者荣耀·专访 | “2019北航榜样”创新表率之星——侯涛刚》,其中介绍:侯涛刚直博3年期间已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他是ISET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生产流水线系统已经在顺义花卉生产基地投入试运行,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北航启先杯全校性机器人竞赛创始人。对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侯涛刚在上述文章中表示:“我觉得大概是自律、自信和坚持吧。首先自律这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做的还不错。高中时代我有时会打游戏,但是到了大学,我就完全不接触游戏了。此外,我还坚持每段时间打篮球,通过运动放松自己。其次自信也非常重要,在某一段时间内,我因为做冯如杯项目耽误了整整两周的课程。在考期到来的时候,我相信自己能够把学业补回来,于是我天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向学霸大佬请教问题,自己也不断刷题,最后考试成绩也算不错。最后坚持这一方面我觉得非常重要,就像我坚持做项目,坚持在考期之前疯狂补习,这都是坚持带给我的好处,一个人如果想做一件事情,半途而废是最大的敌人。”侯涛刚还介绍:“此外,我觉得能合理分配时间也算一个很好的品质,把自己的每天行程安排妥当,把每一寸光阴都利用起来,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率。”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网友评论 ↓秦曄:你的导师比你年轻是什么感受?Nice-Jiang今天努力了吗:我是来人间凑数的澎湃网友zmUbIb:年轻有为,后生可畏,祖国建设,未来栋梁!我会变得丫:一样的年纪不一样的人生elmaliu201906:学霸真优秀觐頔: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延伸阅读:年轻有为!26岁女博士获聘大学副教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澎湃新闻记者8月8日查询发现,湖南大学官网近日更新教师信息显示,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此外,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的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原标题:24岁北航博士毕业,受聘211高校副教授)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澎湃新闻 网友评论流程编辑:u009
近日,一则题为“他24岁北航博士毕业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受到关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侯涛刚,别人还在研究生头秃的年纪,1996年出生的他不仅拿下博士毕业证,还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学,成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10月11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方面获悉,上述网文提到的该班2016级校友侯涛刚已受聘担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同日,侯涛刚本人向澎湃新闻记者确认,自己确实已于8月博士毕业,9月入职北京交通大学担任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方面方面介绍:侯涛刚系北航博士研究生十佳、五四奖章、北航年度人物-创新表率之星、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获得者。侯涛刚在高博班在读期间发表一作论文9篇,成果被中国青年报、IEEE SPECTRUM等多家媒体报道。侯涛刚还曾创办ISET智慧农业科技及北航机器人协会,获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公开资料显示,侯涛刚是北航2012级机械学院本科生,2016级直博生,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侯涛刚曾在大一时获得冯如杯一等奖,获得保研资格,他是日本筑波大学交换留学生,担任北航本科生国际视野拓展团副团长,全国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优秀学生标兵。侯涛刚的研究成果曾被《新华文摘》作为封面录用,并被北航研究生院官网首页及北航机械学院、高等理工学院报道。作为一名“95后”青年学者,侯涛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记者查询发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微言航语”曾在今年1月刊文《航者荣耀·专访 | “2019北航榜样”创新表率之星——侯涛刚》,其中介绍:侯涛刚直博3年期间已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他是ISET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生产流水线系统已经在顺义花卉生产基地投入试运行,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北航启先杯全校性机器人竞赛创始人。对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侯涛刚在上述文章中表示:“我觉得大概是自律、自信和坚持吧。首先自律这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做的还不错。高中时代我有时会打游戏,但是到了大学,我就完全不接触游戏了。此外,我还坚持每段时间打篮球,通过运动放松自己。其次自信也非常重要,在某一段时间内,我因为做冯如杯项目耽误了整整两周的课程。在考期到来的时候,我相信自己能够把学业补回来,于是我天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向学霸大佬请教问题,自己也不断刷题,最后考试成绩也算不错。最后坚持这一方面我觉得非常重要,就像我坚持做项目,坚持在考期之前疯狂补习,这都是坚持带给我的好处,一个人如果想做一件事情,半途而废是最大的敌人。”侯涛刚还介绍:“此外,我觉得能合理分配时间也算一个很好的品质,把自己的每天行程安排妥当,把每一寸光阴都利用起来,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率。”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网友评论 ↓秦曄:你的导师比你年轻是什么感受?Nice-Jiang今天努力了吗:我是来人间凑数的澎湃网友zmUbIb:年轻有为,后生可畏,祖国建设,未来栋梁!我会变得丫:一样的年纪不一样的人生elmaliu201906:学霸真优秀觐頔: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来源:澎湃新闻)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24岁的211高校副教授侯涛刚最近火了。新京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确认,1996年生的侯涛刚今年刚从该院博士毕业就被聘为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今天(10月13日)上午,侯涛刚表示将潜心工作,做出成绩后再回应公众关切。网络流传的截图“确实特别优秀,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了解侯涛刚的老师评价道。据了解,近几年,高博班也有和侯涛刚一样年轻的博士毕业生,但刚毕业就当上高校副教授的只有侯涛刚。北航学生工作部“微言航语”曾于今年1月发文介绍了这位“北航榜样”的人物故事,当时,侯涛刚获得了该校“年度人物”荣誉。侯涛刚16岁入读北航2012级机械学院本科,2016级直博,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博士生班,师从长江学者王田苗教授。他大一就取得了冯如杯一等奖,获得保研资格。校媒上登载的侯涛刚生活照。在科研方面,侯涛刚主攻机器人研究方向,是ISET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科技创始人,带领团队设计的机器人辅助智慧农业生产流水线系统已经在顺义花卉生产基地投入试运行,并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直博3年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封面2篇),所设计的智能机器人共计申请专利11项,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览。据北航校媒报道,专注科研之余,侯涛刚坚持打篮球,通过运动放松自己。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王心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新制定的《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中,关于博士学位的评价规定有了三大改革突破,其中明确规定: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规定》还明确:对于博士学位论文,建立创新成果评议、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答辩评定三级评价机制,同时,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规定》节选如下: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生院制定了《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经与会委员认真研讨、投票表决,一致同意通过。依据该规定,各学院即将开始制定各学科的具体要求和认定程序。该评价规定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确了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相关学术成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二是建立了创新成果评议、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答辩评定三级评价机制,并将通过导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专家名单和答辩决议书编入学位论文的方式,强化监督;三是完善了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质量把关中的主体责任,并通过制定创新成果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更好地体现出学科差异和学位类型差异。多所高校发文明确论文与学位“脱钩”这也是继今年2月份,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后。又一所顶尖“双一流”发文明确将论文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意见》中有一句话,曾引来一众博士研究生们的围观。原话如下: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也是《意见》开宗明义所说的“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其实,不止北航,3月底,广西大学就发文称,为落实《意见》精神,在2018年《广西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及相关工作实施细则(修订)》基础上,对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申请审核程序、要求等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明确提出不将发表SCI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的限制性条件。其实,早在2019年,清华大学在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以下简称《规定》),就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论文脱钩”,毕业标准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呢?毕业标准究竟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对于苦苦未能发表SCI论文的博士生来说,再也不用为发表SCI论文劳神费力,看似毕业难度降低、学位授予标准放松了。可能并不是这样。其实,《意见》中还有另外一条:“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有破也有立。“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不代表没有评价依据。SCI论文不作硬性要求,新的“质量标准”自然也要立起来。北航的《评价规定》中,同时也明确了,建立创新成果评议、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答辩评定三级评价机制,并将通过导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专家名单和答辩决议书编入学位论文的方式,强化监督。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创新”、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评价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质量把关中的主体责任,同时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看似降低了难度,其实提高了标准,为了更好的回归学术科研的本质,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难度提高还是降低每人感受还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以后导师话语权更大了。目前科研领域的浮躁之风与“唯论文、唯SCI”脱不了干系,但没了SCI、论文这些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标,更要谨防出现“唯导师”、“唯圈子”。无论如何,破除学术评价“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建立正确的学术评价制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由科研大匠综合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清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