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中文系历经的七次重大变革长短何如

北大中文系历经的七次重大变革

涨知识:关于北大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七次变革。第一次是1919年废门改系,原文科国文门改为中国文学系;第二次是1925年课程调整,出台“分科专修制”,为一年级设定共同必修课,二年级以上“分类选修”,分类选修的科目实际对应着语言文字、文学研究、古籍整理3个专业领域;第三次是抗战西南联大时期,清华与北大两校中文系联合,强化基础性训练,很好地发挥了两校的优势;第四次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大、清华、燕京大学三校中文系(包括新闻)合一,随后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又并到北大,北大中文系达到一个鼎盛;第五次是“文革”时期,开门办学,当时的种种运动导致系所元气大伤;第六次是八十年代学科复兴,教学正常化,中文系语言、文学、文献三足鼎立的框架日趋完善;第七次是2000年以来,中文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科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奠定了现在中文系教学的基本格局。1918年建成的红楼,中文系址1918年建成的沙滩红楼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是北大文学院所在地。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纪念馆。2.诞生之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文科的中国文学门。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独立的学科。中文系现址那么,北大中文系著名的师生你知道的有哪些呢?部分内容引自北大温儒敏教授讲座: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与学术传统

快长大

千秋一脉,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今年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继承先贤风骨绵延家国情怀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血脉伴中国的历史烟云而生在岁月流变中守正创新12:04千秋一脉,四海文心走过一百一十载的北大中文如今正青春见证历史风云,扬时代之新声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设“中国文门”“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赓续传统,激荡新潮这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前身也是中文学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端京师大学堂门匾中文系毕业生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国文门正式改称“中国文学系”中西交融,激荡时风黄侃、刘师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吴梅、刘复、鲁迅、沈兼士、周作人、唐兰等大师荟萃,翘楚云集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于此“浴火重生”1925年国文系将课程调整为三类课程中择一而专门研修既兼收并蓄,又术业专攻体现了专业分野的现代学术观念沙滩红楼西南联大时期中文系在烽火岁月中秉笔弘道,弦歌不辍将新文学引入大学课堂堪称创举百十年间,时光流转,地址迁移北大中文的底蕴与担当未变以文笔承载智识以道义修身兼济守护一方精神沃土万象更盛,辉光日新新中国成立北大中文系亦开启新纪元1952年,国家推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的中文系、新闻系并入北大中文系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师生“举家北上”1959年古典文献专业创立奠定了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三足鼎立的格局符合现代学科建制要求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就此诞生“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魏建功、杨晦游国恩、王力等一代学人精研学术,为国储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北大中文万象更盛,辉光日新1955年中文系汉语文学专业、语言学专业学生毕业合影守正创新,继往开来1978年北大中文系成立国内高校首个当代文学教研室1985年乐黛云主持成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在国内首设比较文学研究生学位点王力、王瑶、林庚、吴组缃、朱德煕、周祖谟等著名学者重归杏坛在学科重建的过程中十个教研室齐头并进师生们砥砺奋进,成绩斐然中文系始终保持学科发展的前瞻性逐步接轨国际学术界2001年教育部批准中文系成立新本科专业应用语言学为新时代中文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文系现址21世纪中文系迎来了守正创新的时代命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多次雄踞前列5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授予点11个教研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学科平台11个虚体研究机构中文系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部分二级学科位居世界一流“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北大中文这里有丰实的精神滋养和来自灵魂深处的追求110年中北大中文系共培养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硕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前辈宗匠学问深湛、闻名遐迩引领风气,滋兰树蕙中青年学者气象渐成,前途可期立体人才培养体系小班教学、原典精读开展三十余载的专业实习以文育人,笃行求知深入现实的根柢点燃理想的星火万千大观,斯文在兹中文百十载,风雅万千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守正道,常为新将怀家国之梦,担时代之责文心同筑,文脉相承而今更踏新征程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字:隋雪纯、陈欣瑶、魏珞宁图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史馆、档案馆、黎潇逸视频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苦心劳形

在北大学习了9年,来自中文系的她,分享了这些经验和经历

2020年,即将是陈子丰在北大燕园学习的第九个年头,也将是最后一年。在求学路上,她一直希望将阅历的扩充和学识的增长结合,期待能够成为有机地存在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从本科到直博,一路走来,她从质朴的坚信到经过打磨的反思,看到过文字未能覆盖的真实与痛苦,经历过对自我与外物的几番怀疑,但在此刻,仍然对更好的未来怀有期待,并志愿承担学者对于未来的责任。尝试——冰与火之歌大学四年,陈子丰修了社会学双学位,做过校学生会国交部代部长,主持过模联,带过两次“一二·九”合唱比赛,参加过“十佳歌手大赛”、音乐剧表演和散打社训练,大三时又到香港交换,大四通过了直博考试之后,找实习,做NGO,进博物馆上班……就四年时间而言,这份履历不可谓不丰富。然而她说:“我没有经验,都是很惨的教训”。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不久的学弟学妹,她想分享的不是如何把履历像徽章一样挂满前胸,而是在有限的时间、体力、精力下她曾经如何取舍,现在又如何看待这些取舍。尽管和很多人一样,填报高考志愿时陈子丰以为中文系等于文学系,但本科前两年,她没有匆匆给自己确定方向,而是抱着 “语言、文学、文献都尽可能地学一学”的想法,她不希望自己错失了了解它们的机会,不愿草率地选择一条路,斩断另一条路。“尽管,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会很累。”她开玩笑称:“我在本科的时候是以‘刷夜小天后’闻名于世的。”当时的宿舍楼里没有自习室,为了避免打扰室友,她待过学校附近一切通宵营业的地方,包括酒吧,周围劲歌热舞,而她在疯狂码字。在这些奇异的学习环境中,她感觉到了文字背后生活的温度和重量,像她在中文系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言时说的:“在中文系,我们学会了尊重文字、爱文字:尊重坐秋窗对风雨提着毛笔、或是在屏幕嗡嗡作响的荧光前敲着键盘写下它们那凝重的时刻;爱它们的昨日今朝,爱这些严肃古板、活泼脱线背后深藏的柔情蜜意或是痛彻心扉,爱它们透过纸背直达肺腑的活生生的温度。”周围的一切存在:酒吧里搭讪的男青年、餐厅里守夜的保洁员、肯教里无家可归或者精神失常,在半夜放声大哭的人……都在提醒她,文字就是从他们的生活里诞生的。“后来,附近的酒吧餐厅一个个都黄了”,她回想着,“我就骑车跑到更远的五道口,在这期间被抢劫过一次,但是他未遂,被我扯自行车锁打跑了。又有一次手机被偷了,还有种种悲惨的经历……“当然也没有多了不起,但应对过它们后,我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都不会是害怕了。”与本科毕业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专注对口实习不同,陈子丰在大四上学期通过保研考试,已经确定了下一阶段的道路。这时她开始疯狂地寻找多种跟学术没有直接关系的实习。她当过博物馆的资料员、夜校的老师、支教组织的数据小工……“虽然现在觉得挺可笑的,但当时的感觉是我好像这一辈子就要跟文字打交道了,我还是应该有一个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这种经历真的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会更加确信我做出一个选择不是因为我不够了解其他的选择。而是我真的比较喜欢这个方向,这个方向对我更有意义。”回顾种种,陈子丰有辛酸,有收获,亦有遗憾。第一层遗憾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是掌握了一些技能,但是我没有爱好。”大一大二的时候她参加了很多社团和工作,不断尝试,不断告诉自己应该探索新的领域。然而“高考狗思维的余毒让我沉浸在背诵和刷题中,这不仅不是做学术,还很浪费时间。”于是,一旦她担心“没有用的”课余活动会影响到学习,就选择了放弃。如果有机会,她希望能够有机会非功利地深度参与某一个社团,在里面得到参与感和浸润感,与一群人因为“爱好”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体验到同舟共济的“燃”。而第二层遗憾则是长年熬夜使她的身体机能一度受到影响。现在,在有计划的训练之下她的体质和体能都在恢复,她也明白:“人生的征途很长,聪明的战士不应该在第一次冲锋就把子弹打光。”在陈子丰看来,探索是人生的常态,学者不应该只会学习。实践——中文人的广度和温度在学术研究中,陈子丰始终将眼光聚焦于意识形态、观念和文化,而不只是纯粹的文学和美学,她将研究视为一种实践,也希望研究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出于这个原因,她在本科阶段修读了社会学双学位。在她看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中文学科训练是很好的补充。其实很多思想家,如福柯、阿甘本、拉康等早已同时被文学和社会学科关注,但侧重点不同。社会学更强调理论的现实联系、对权力结构的揭示、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想象的描述。此外,尽管社会科学的一些调查抽样、定量分析的方法,其科学主义的弊端已经广为人知,但它们时常仍然是称手的工具。面对一个现象,如果只靠肉眼观察,很多深层次的关联和规律都不能发现或者确定存在。因此,做人文研究也可以活用定量方法。陈子丰对女性问题的看法,同样流露出她对于总体意识形态的关注。她表示自己在实践上是个女性主义者,但不以女性主义理论为主要“抓手”。她希望找到一种理论话语或者分析框架,既能穿透性别秩序,也能分析阶级、种族等。她更愿意相信这种理论,因为它能够找到看似无关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的内在关联,并且抵达这些问题的深层根源。基于此,她更倾向于在今天把关于女性的问题放到整个社会的框架,而不仅是身体、性、感情、家庭关系当中思考,尤其是希望关注女性的社会教育、就业保障、经济收入等。“就像老舍说的,‘人活着就是要吃饭,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如果被剥夺了收入,很多其他方面都没底气谈了。”关于女性主义,还是有很多更广阔的领域可以关注。反思——清醒,痛苦与坚守谈到大学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反思”。 在陈子丰看来,大一大二是一个累积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她认为可以不用太在意学到的观点的对错,尽可能的广泛涉猎不同观点。这个阶段之后,反思就变得格外重要。大三分专业后到研究生、博士深造阶段,如果想要更加独立地走学术道路,她相信反思的能力是必备的。学术之路初看是一条大河,无论是选择哪个方向,深入之后都会发现“流派的区分就在眼前展现出来了,我们迟早要选择跟随、背离或者融合,这个时候必须进行庄重的独立思考,依靠对各种观点差异的反思判断我们相信什么,选择什么”。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她反复对高中时惯有的思维方式反思:原来不是学到的知识越多、越成体系越好,封闭的体系对于学术来说经常是陷阱。大学课堂和高中课堂非常不同: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教授的不再是普遍性的真理,更多的是具有开放性的、有探讨空间的知识;老师经常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其它多种观点都展现出来,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好恶,以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为什么A和B说的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是他们实际上是矛盾的。要决定采纳哪个观点,就需要不断的反刍和反思之前学的东西——相信A与相信B相比有什么区别?A和B是不是还有什么潜台词?以之前我的知识和经验更接受哪一种?如果之前接受了A,以我新掌握的知识重新审视后,对于A的信仰是否被推翻了?当然,我也可以觉得它们都很片面,有更好的解释。她谈到自己在反思性学习时的一些例子:“例如研究鲁迅,首先要对他的观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时候杂文中的只言片语看上去激进,甚至怪异。这时你可以找找看这篇文章的事件背景,在这个语境中你对他的观点是不是会有变化。有时候他是在对话、辩论,但论敌的声音已经湮没了,找到他当时对话的对象、语境,可以更透彻地理解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又如今天很多同学完全不能接受福柯,认为福柯说的东西是离生活很远的,很空泛玄虚的一个想象。那么我会反思,当你评判某个人某种描述离生活很远的时候,是否可以想想他是不是只是离你的生活很远,毕竟每个人的经历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更有甚者,他是不是说的就是你的生活,而你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阻止你看到这一点?”此外,不盲信权威是她的切身体会,求学的最初阶段大家都会觉得闪光的名字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如果真的进行思考,会发现他们之间常常是存在矛盾和争议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他们还是你,都没有默认的正义性。”这样的反思,远远不止于学术研究的层面,陈子丰将这种批判与省视的目光投向了她自己的内心。剖析别人,剖析作品需要技巧,而审视自己需要勇气。八年多大学时光,焦虑的体验于她并不陌生。曾经,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严格要求,让她永远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焦虑、沮丧、困惑成为她刻意忽视的主观体验。然而坚持完成一项项不易为,有时也不愿为的工作的同时,她的内心仍然难以克制对事情的意义和休止时刻的反复质问。直到经历过几次内在的崩溃后,在不断地反思中,学会了在“通常”、“必须”、“很难”、“值得”、“不值得”的废墟堆里挖出那个致命问题“那我活着为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当然都不一样,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情绪,正视问题, 个人平凡生活“意义”也许很快会找到落脚点。她以一种理性的目光审视中文系对自己的影响。某次发言中她提到,“‘思远忘近,背故向新’是头脑的本能,很多学过的知识都难以再回升,而什么是不可剥夺的?是在中文系这三年、四年、五年之中我们的‘自我’的形塑。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年纪,如同陶器的收口,兵器的淬火,我们成为了都印着‘北大中文出品’底款,却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她认为中文系赋予她最宝贵的财富是对于这个世界敏锐的感知力,无论是用于迅速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还是发现问题。在有关现实世界的思考上,陈子丰坦言自己仍然没有从一个“愤世嫉俗”的状态中走出来。越是相信学术研究有“无用之大用”,越不甘于这种“用”的踪迹渺然。她也意识到,超越“愤世嫉俗”的阶段,抵达所谓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才是最关键的。这种意识的重要性在今天非常迫切地显露出来。尽管,她依旧迷惑:“泛泛地说,很多人想着真善美,世界当然会更美好,这就是大用,但我仍然看不到我能体现在最切近的日常生活的用在哪里。”或许这就是成长必然带来的茫然与痛苦。15年本科毕业时,她分享:“在中文系,盲信的人学会了像后现代主义者一样怀疑。怀疑天经地义、怀疑黑白分明、怀疑约定俗成,怀疑被书写下来的一切……我想起我的起点,导师陈晓明老师课上‘解构一切也解构我’的德里达,和保罗·策兰的‘灰烬,灰烬,灰烬’。”但有些东西仍然是值得相信的,在15年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一个年轻的学者,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答案仍将变化,减少、扩充。但她说:“没关系,我觉得恍然大悟中得到的‘原来真的有’比失去的天经地义的‘人们都说有’宝贵得多。”谈及在北大多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变化,她觉得这是近似于“成为另外一个人”的过程,也许不是better self,但是她确信自己从内到外都不一样了。“我感觉20来岁可能是每个人变化最大的时候,无论是世界观还是能力,都是一个可以重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里,你待在哪里可能还是挺重要的,从外界吸收哪一部分也挺重要的,北大这么大,你可以尽量自己选择去接触它的哪一部分,然后让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对于北大,对于在其中的这一段经历的感情都很复杂,但是她知道,如果她没有在这,她不能够确定自己是否会成为今天的自己。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重构中,陈子丰的认识和目标一直在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她入学之初就拥有的一颗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真心。来源:北大中文人 采访: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刘雨佳撰稿: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杨闰涵 审核:中文系学生会学术部 王睿临编辑:中文系团委微信平台 刘悦月

完完全全

考研北京大学,连续3年获得奖学金,广州这个小伙“牛爆”了!

连续3年获得奖学金,大二转专业后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创新班学习,大三时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北大访学活动……在广州大学,有这样一个男生,他成绩优秀,却不愿被冠以"学霸"标签,他心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信念,凭借热爱、坚持和勇气,成功考研北京大学,他就是来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壮!在火车上安静看书的杨壮杨壮向往"简单"的生活,在他看来,简单的生活,就是潜心阅读,看书这件事,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自己有时候一本书会读好几遍,还会做做笔记,所以读得比较慢。"杨壮非常看重读书的品质,对他而言,能否理解书中的内容才是关键。早在初中的时候,他便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我用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刘毓庆老师译注的三全本《诗经》。"这本书是他关于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也对他如今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他依然保存着这本《诗经》,"虽然已经开胶了,但是偶尔还是会翻一翻。"已经开胶的《诗经》大一时,杨壮的阅读涉猎广泛,在不断的学习中,他发觉自己对古典文献学专业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选定了文献学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并从教育学院转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没有落下很多课程,且自己又对该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很快就适应了转专业之后的生活。"我学日语,一部分是因为个人爱好,一部分是因为专业需要。"杨壮考研的外语选择了日语,他介绍说:"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在创立之初,规定的基础外语就是日语。这是因为北大古文献专业的研究重点就是日本汉学,相对于英语,日语可能要更为重要一些。"考研期间的复习笔记谈及自己是如何考研择校的,杨壮认为这需要结合目标院校的研究重点、个人的兴趣方向和专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在初试前,杨壮没有想过"一定要考上北大"之类的宏伟目标,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期望能顺利考完,然后准备找工作。"考试当天,我甚至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考专业课的。"这样的心态无疑为他减轻了不少心理压力,卷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初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杨壮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能考这么高的分数。后来的复试是网络复试,杨壮提前借了一间会议室,然后反复地进行设备测试和模拟练习。复试那天,他非常紧张,但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自己成功被录取的消息。"现在想想,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北京大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杨壮非常感激一路走来给予他帮助的人们:"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是值得坦诚相待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我诸多帮助。我相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只依靠我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足以考上北大。"当然,对母校广州大学,他也充满了感恩之心:"我认识了许多博学多闻的老师和真诚相待的朋友,他们让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朝哪个方向走下去。"大二时期在创新班学习的经历,让杨壮受益匪浅,当时班上只有他的深造意向为古典文献学,"当时面试我的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由于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我半天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在创新班,杨壮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学的相关著作,进行相关的学术学习,深化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理解,最终也坚定了他考取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决心。杨壮阅读学术著作的笔记选录(节选)大三时,杨壮得到了去北京大学访学一周的机会。当时得知有北大访学的机会时,他第一时间提交了相关申请材料,"可能因为绩点比较高、材料写得也比较详细,最后很幸运地被选上了。"访学之前,他在北大中文系的官网了解本系各个专业,尤其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基本情况,确定了访学过程中要旁听哪些课程,为自己制定了充实的行程。"访学的行程比较匆忙,一直在听课。"当时的他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那个时候还没有萌生要到北大读研的想法,更想不到一年后会被北大录取,有机会重回燕园进行学习。在广州大学的四年时光,杨壮一心向学,埋头书斋充实自我,潜心钻研,但尽人事不问前程,最终,他凭借着将兴趣坚持到底的信念,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塑造成了想象中的样子。谈及在这期间的关键选择,杨壮说,第一个是转专业的抉择,第二个是接触了古典文献学,第三个就是报考北大。"现在回头看,我会感谢当初耐着性子读书的自己。因为正是大学时候读的那些'闲书',成为了我现在考上北大的筹码。如果真的想把一件东西学好的话,就得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这样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收益。"

彼故使彼

985高校学生瓜分清华研究生名额,三本逆袭是什么感觉?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文|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有高校研究者专门统计了2015-2017年清华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数据,归结了一下,16所985高校学生占据入学率的近90%,这其中包括保送即推免生和硕博连读生。总之一句话,985高校学生占领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阵地,另一所顶尖级高校北京大学的入学生源情况也大致和清华不相上下。清华大学硕士生源示意图具体情况为,除了清华大学本校以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生源示意图值得一提的是,非985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也很多,排到了前10名,另外也有部分传统的三本院校,即三本类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学生凭借自己的“裸考”进入清华大学读研。也就是说,你的第一学历虽然不是来自名校,甚至是很差的大学,不要紧,你还有“逆袭”的机会,入驻清华园或者北大燕园也是常有的事情。清华大学研究生整体情况示意图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励志故事——来自于西北地区一所独立学院的文科男生,跨专业考上北京大学的中文硕士研究生,他的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离奇曲折,但是对很多学生有启发意义,他是跨专业考入北大,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特长,最后还在就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故事的主角虽然不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但其实性质也一样,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和清华大学入学情况差不多,绝大多数来自于985高校。这位励志男生硕士毕业照这位男生的学校全名叫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所独立院校。虽然这所高校的全部师资都和校本部共享,也在陕西省二批次招生,全国已截止2017年有23个省市将二三本合并,甚至将一二三本合并,在很多人眼中仍处于"中国高校鄙视矩阵本科生链条最末端"。很多高校在招收研究生时都比较看重第一学历,尤其是在面试时,报考者的第一学历往往成为一些导师婉言拒绝的理由。天津大学老校门这位男生入本科学习时所学专业是会计学,他爱好写作,报会计学其实是为了忽悠老爸,说这个专业不用担心就业,自己就好脱离老爸的监管,一心一意地致力于自己的写作事业。大一结束,这位男生在校区注册成立了中文课文学社,后又辞去社长职位专心创作,大学毕业时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2014年春节,这位男生没有回家,住在校外月租100元的米家崖村专心写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北大中文系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其中一门专业课考写作,也就意味着这门专业课不用复习,因为我唯一会的就是写作了。这位男生凭借自己过硬的写作能力较为顺利地成为北京大学2015级研究生,“兼容并包”看来在北大确实生根开花了,北大并没有歧视这位出身并不高贵的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门研一结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该男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高的,但课外加分情况很好,专业成绩获得第一年度的第一名,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他还还获了北京大学专项学业奖学金、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学金、两次获研究生科学实践创新奖学金,并在北京大学 2015年度学生优秀网络作品大赛中获得网文类三等奖。而在研二时,在北大网教办老师的帮助之下,这位男生任北京大学 E+网络新青年发展联盟网文组负责人。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被评为优秀毕业作品,并以笔、面试第一的成绩考上了《诗刊》社编辑岗,与第二季《中国成语大会》冠军。山东大学校门他也就在研究生毕业这一年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像少年一样奔驰。无论你是如何出身,只要不浪费自己的青春,只有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进入清华园、燕园也不是什么难事,路就在你的脚下。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女帝

文科660,北大中文系和人大法学怎么选?追名选北大,逐利选人大

某北方省份文科考生,高考成绩660分,在全省排名15名。这样的分数有一些尴尬。这名考生喜欢中文与法学,但北大的法学在该省份不招生,选北大的中文系又存在失败的风险,退而求其次,如果选择人大的法学,则一点问题都没有。该考生有些纠结,北大中文和人大法学怎么选?现在纠结北大中文还是人大法学。但是亲戚朋友老师都推荐北大,毕竟牌子亮,现在成绩能进北大,北大确定要了,但是中文系还不能确定一定能上,但是有机会。据了解,北大对该省招生的专业只剩下中文系,社会学,新闻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对于这名考生而言,感觉除了中文,其余的都不太适合自己,所以有点舍不得人大的法学。人大虽然名气不如北大,但法学是该校的强势专业,A+学科,如果单从就业前景来看,人大法学甚至要好于北大中文。当然,不能如此简单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对于这名考生的纠结,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北大,平台比专业更重要,有的同学则认为既然北大中文不一定能被录取,剩下的专业又不是自己喜欢的,不如选人大法学。比如下面这些同学的看法。当然人大法学了,首先人大法学很牛,其次法律比中文就业好很多。这种情况去人大法学不是更香,都是国内顶级学科,中文基础学科出路跟法学比还是差一些。从职业角度考虑人大法学,考生自己也感兴趣,如果非常喜欢中文就报北大,学中文除非学到顶尖,否则毕业后会有落差,钱途不太乐观。老师亲戚更看重北大的名声,毕竟教出北大的学生有名更有利,高中学校不看专业,只希望学生考进北大就好。也要部分同学坚持读北大,就算不是中文系也要读北大,毕竟660分不读北大清华可惜了,浪费了这么好的分数。是进北大后转专业还是人大法学,人大法学全国第一,出来不会比北大中文系差,但北大清华是信仰,是我的话肯定选北大。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即使没有中文也要去北大,因为我对专业并没有明确目标。建议你同时找到学法律的学长,普及一下大学法学究竟学什么做什么,如果依然想学法,那必然去人大。专业排名肯定是人大更强。可能我考虑更多的是北大能给学生带来的环境,接触的老师和四周的同学基本都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人,我想这是要比人大优势的地方。我个人觉得这种成长和学习的环境对个人的塑造和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如果从就业来看,当然人大法学更容易找到工作。还有同学建议先读北大,不管是不是中文专业,大一大二的时候再转专业。这种想法并不是太切实际,据了解,在北大虽然有转专业的操作,但难度很大。在笔者看来,这名高考学子无疑非常优秀,不管是读北大中文还是人大法学,只要大学努力学习,一定会拥有比绝大部分光明的未来与前途。所以,选择的根本点在于:追名选北大,逐利选人大。这么说虽然有些俗气,但是事实。北大名气高于人大,老师家长亲戚都会引以为傲,这就是追名,选择人大法学,就业前途比北大中文要更好一些,在职场中,人大法学的地位就是北大清华强势专业的地位。欢迎各位读者朋友评论,我是教育向前冲,漫谈高考,关注高考二三事。图文等部分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无漏

北大专硕新生无法全部安排宿舍,背后是学硕与专硕的“待遇之差”

在我决定考研那一刻起,我的众学长学姐们都告诉我,你要是觉得自己非常有实力,你就去考北大,那,是最公平的地方。作为众学子心中的高等学府,北大自然是无数人都向往追求并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可是,考上了就可以无忧无虑在那学习了吗?现实似乎不是这样。近日,一篇名为《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20万》的文章火了。事情还要从7月27日下午说起,北京大学2018级法学专硕新生潘某接到一条短信,称对于申请在北京大学万柳公寓住宿的2018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校无法满足全部住宿要求,按录取比例的55%配置床位。而接到通知的不止他一人,7月11日到7月27日,社会系,中文系创意写作,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等院系的专业型硕士新生先后收到短信通知,住宿将由抽签决定,各学院抽签方案也不尽相同,未抽到的学生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此前,北京大学法学院招生简章中写着“全日制法硕可申请入住北京大学万柳学生公寓,每年1500元。尽管《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写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先来看一下北京的房价,潘某通过网上查得离学院 5 公里的六道口地铁站附近的一个上下铺床位,每月最低也要 900 元,是住在万柳的 7 倍。新生群里,有人接到中介闻讯打来的电话,学校周边一居室报价每月 3000 元起,一年 3.6 万,是住在万柳的 24 倍。寒门学子,如何住得起?学硕与专硕的区别通俗讲,学硕就是学术研究型硕士,一般为三年制,专硕就是专业型硕士,经教育部部署,从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生招生,是应用技术型硕士,一般为两年制,也有一些院校为三年制。学硕可以直博,而专硕不可以,专硕读博仍然需要考试。学硕学费相对便宜,奖学金多,专硕学费贵,有的甚至没有奖学金。学硕可以调到专硕,而专硕不可以调学硕。社会上,学硕的认可度仍然比专硕要高得多,尽管二者都是全日制硕士。学生:学费生活费都是借的,难道又要借住宿费了?就像这段时间大火的700+学霸所说的感谢贫穷那样,寒门出一个“贵子”真的不容易,尽管专硕在考试难度上,专硕要低于学硕,但北京大学的专业型硕士也不见得那么好考。潘某听到此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想读了,但是后来转念一想,应该争取一下。贫穷,真的是一种最致命的病。某考研机构主要负责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多掏点钱上咯。下图为北京大学部分专业硕士学位学费。可以看出并不便宜,寒门实在难上。专硕也是学生,为何待遇如此凄凉?同学硕一样,专硕也是通过正规考试录取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而此现象在学硕中并没有出现,足见其待遇之差。虽然专硕考试相对于学硕来说简单点,但是随着近年来报考人数呈爆发式的增长,专硕也不好考。而学硕以及专硕中,推免生要占到很大一部分名额,统招人数逐减少,而推免,大部分来自211,985和双一流,甚至有部分学校不惜刷掉统考人数,通过调剂系统去拦截来自名校的优秀生源。招录环节闭口不提无宿舍问题,开学报到在即,家境贫寒的,是上还是不上?2018 级中文系专硕希某是那篇《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作者之一,在接受《财新》采访时,希莹表示最令她失望的是校方临时性的决策方式,“在招录环节闭口不提没有宿舍的问题,却在众多专硕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等待 9 月报道的开学前夕临时变卦。”让学生如何承受?校方: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此事一出,在广泛传播之下,校方也做出了回应。7 月 28 日当晚 7 点半,北大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在未名 BBS 回复了法学院的联名信,称“将通过调整圆明园校区住宿安排,为无法在万柳入住的同学解决住宿问题”,但并未明确说明具体方案。7 月 30 日(周一)上午 10 点,法学院院长潘剑锋向 292 名法硕新生回复了邮件:“信中所反映的情况知悉,相关要求我们会向学校反映……为学生争取合法的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认识。但学校有自己的困难……这样的结果,据我们所知,学校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而这整件事背后,似乎是学硕与专硕之间巨大的待遇鸿沟,专业型硕士学费一年比一年高,多数高校都是居高不下,考取难度也在逐年增加。在《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两者的差异也凸显在住宿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可安排住宿;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不安排住宿。目前此事仍在积极解决中,每一个消息,都牵动着万千学子的心。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新京报快评栏目指出,将质疑引向专硕与学硕、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地位之分,沿袭的还是“学校办社会”的思维。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不应由大学承担的责任,该剥离的迟早要剥离。注:部分信息和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实,欢迎各位指正,观点若有不对,也欢迎各位进行纠正,侵删,学生潘某和希某为化名。

隔世情

2020考研:一则二本跨专业考厦大中文系经验贴分享!

考研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困难,但对每一个真正用心经历的人来说或许是一次重生。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带给你们一些有用的帮助。预备阶段:一、关于考哪个学校,选择哪个专业我建议你认真衡量,去想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未来就业机会和前景,还是生活环境,或者一个硕士的学历,考研是人生一个很好的机遇和向上的平台,他对人生不能说有决定性作用,但确实有着重要意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多积攒一些努力,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考研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再来选择地区、学校、专业。二、确定了学校和专业之后,一定要广泛的搜集学校信息,从报录比到分数线,最好能够看到学校真题,这样你可以大概知道这个学校的考试题是否适合你的思维,对你来说是不是更容易回答,报录信息,分数线等等网上都可以找到。三、通过自己意愿和搜集到的信息确定自己报考的专业后,一定要从厦大官网上找考研参考书目,如果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下其它相关书籍。备考阶段:第一阶段:我大概是在17年十月就开始进行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看书,了解书有多少章节,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中国文学史》为例子,每一章又都会有小标题,在第一轮看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小标题,小标题对于提示本章主要内容有很大作用,对每章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在看到后面内容时会联想到之前内容,知识更容易衔接,对后期背书有很大帮助。第二阶段:18年四月开始就已经开始背书。《中国古代史》:是直接背了配套的辅导书,但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学史》一共有八编,每一编都会有绪论,绪论一定要背,近几年来厦大常从绪论里出题,13年出过文学与经学双向互动、魏晋南北朝发展历程;14年明代俗文学发展与文学特性认识的变化;18年宋词兴盛原因。除此之外《中国文学史》里的小标题一定!要注意,很多时候厦大的题目都倾向于用小标题直接作考题,不过虽然文学史内容多,但厦大不必重点,一定要好好研究真题,近年考过的真题可能不会考,但是考过的人物、时代、或者与以往考题有相似之处的知识点会考,仔细分析真题会发现考试的偏重点,比如人物、作品艺术成就或价值、文学作品等,也会发现朝代里,汉、唐、宋、明考过的题目很多,也很少会连着考一个朝代,但也有例外,比如去年和今年都考了宋朝。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考题又难又偏,有一点不方便的就是现当代文学没有小标题作提示,所以要自己把握内容和重点。现当代文学建议同时参照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可以弥补一下朱栋霖版现当代文学史中遗漏的内容,此外个人认为对现当代文学的把握,最主要还是要依据真题,根据真题分析现当代文学史中最重主要的内容,如对比真题会发现鲁迅先生一直是考试重点、小说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而言也更受重视,新感觉派小说、新历史小说等等都格外重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的题目经常出人意料,比如今年简答题就是“垮掉的一代”,对于外国文学史的复习要比任何一个科目都要细致,每一个细小的细节都可能变成考题。可以参考真题猜测考试的重点时代,流派和内容,但一定不要侥幸,一定要细致复习。对于真题的分析,可以给予参考的如对比真题会发现,近年考试开始重视文学流派,如今年考了浪漫主义文学,之前考了批判现实主义,俄国文学、苏联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也经常被用来考试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垮掉的一代”、《等待戈多》等。友情提示一点,鉴于厦大喜欢从0几年的题目里出题,莎士比亚在0几年多次考过,而现在好多年没有考过所以可以给予一定关注。语言学:跟其他语言学专业比,701的语言类题目更常出一些能作为论述题的大知识点,考点也更加基础,《现代汉语》参照真题我重点看了上册,其中词汇、文字考的频率更高,《语言学概论》对照着辅导书和从学姐那里买来的题库背了背,只有最后一章做了笔记。而《古代汉语》对应的翻译其实没有那么难,保持翻译的敏感度就好,也可以休息的时候用《太平广记》一类的书练练手感。802《文学理论》:先看了一遍,当然只是看根本就不够,要弄清楚每一章节内容,有的时候一章就可以出成一道题,此外课后题也要给予重视,课后题中的名词解释,问答都可能在考试中原题出现。文学理论我建议自己要看一遍弄清每一章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课后题尝试自己梳理笔记,这样再次与学姐笔记或者其它辅导书对比时,既可以补充自己的笔记,也不至于在没有把知识点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情况下,机械的背诵别人的笔记。对于真题,文学理论经常会出相似的或者几年之前出过的知识点,而最后80分的文学评论我是听了学姐卖的文学评论课程,对于文学评论的立题和评论方式也有一定启发,除此之外也可以多看些文学评论类的杂志,或者平时限时练练手。近些年来厦大的文学评论开始偏重于散文、随笔类,如今年叔本华美学随笔《论文学》、之前的《忠义水浒传序》等美学:美学太难看懂,是直接买了学姐笔记来背,同时也看了易中天的《破门而入》帮助理解。总体来说美学的题基本上都考的是重要人物或者重要观点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都是重点,具体的可以参照真题来决定复习的重点。第三阶段11月---12月这一个阶段分析了厦大考试的重点与出题规律外,我只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来练习掌控时间,和答题技巧,之后主要还是背书,只不过背书开始有了侧重点,【有一点要注意哦!虽然猜到考过的题再考的几率很小,但我还是会背!也还会背其它不像重点的知识点,只不过不再是强求精准!】这一时期背书我通常是背一个朝代或者时代,然后第二天复习前一天内容并重新再背新内容。11月-12月具体时间安排是:7:00-8:00:古代文学(昨天朝代+今天)8:00-9:00:现当代(昨天时代+今天)9.00--10.00外国文学(昨天两个时代+今天)11.00-12.00文学理论(昨天三章+今天三章)13.30--14.00美学14.00---17.00英语17.00--19.00政治19.00--20.00语言20.00--21.00复习到了后期基本就是古代文学一次性过两个朝代,现当代两个时代,文学理论五章等等。最最最最重要:1、每个人的记忆力和习惯不一样,所以时间要根据自己习惯调整哦2、每一门课程都要踏踏实实背书,不要自己押题,分析真题和押题是不一样的,分析真题只是为了确定哪个重点背,而不是哪个不用背~~对于真题的分析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的分析只能作为参考,一定要好好背书,自己琢磨!3、考研都很难,但一定保持好的心态,慌了,累了就休息休息,不要强迫自己,这样大脑可能会拒绝学习的。公共课:我公共课考的并不好,所以也不敢怎么传经验,但是考虫的课可以考虑,肖秀荣的“圣经”就不用多说了。考研很累,我很幸运自己有足够的动机,也非常感激有一个能和我一起考研的伙伴,如果没有她的鼓励和陪伴我想我的考研之路会非常难熬,我希望每一个考研的小伙伴都能成功,也祝愿每一个我身边的考研人能一帆风顺。

森子

清北网校携手北大中文系,面向语文教学开启三大重点项目

1月21日,大力教育旗下聚焦K12赛道的教育产品——清北网校,正式宣布与北大中文系达成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当天,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和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代表合作双方出席活动。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宣布,未来将与北大中文系在课程研发、人才建设交流及人文大师讲堂三个方向上展开合作。签约现场,杨康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与北大中文系的战略合作,让每一节清北语文课都参照北大标准,惠及更多的青少年。”据悉,双方将在之后聚焦语文课程的研发,并尝试将教育平台优势与顶级教育资源相结合,推动清北网校语文教学教研创新升级。此次合作的达成也意味着,百年“北大基因”将注入清北网校的在线课程中,助力清北的语文产品升级。(清北网校与北大中文系战略合作仪式的签约现场。左为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右为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为在线课程注入“北大基因”,清北助推语文产品升级“我理解,‘大力’之‘大’是指格局之‘大’,‘大力’之‘力’是情怀之‘力’。我相信,这是一家有大格局、有大情怀的教育公司。我相信,我们都是怀有敬畏之心去做教育的人,我们都会带着爱心与责任去创新教育。”为什么选择与大力教育合作?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解释道。(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在签约仪式现场发言)签约现场,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也表示,“北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院系,正所谓百年中文,斯文在兹。与北大中文系合作,我们努力将北大深厚的学术积淀,同清北网校的课程相结合,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愿望,清北网校极力促成与北大中文系的战略合作。在清北网校方面看来,这不仅是将高校顶级师源引入平台,更是借势北大中文系的教学教研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为全平台的语文产品升级提供更新、更专业的思路。(清北网校负责人杨康在签约仪式现场发言)在签约仪式上,双方正式宣布在课程研发、人才建设交流及人文大师讲堂三大方向上的合作探索。据了解,在教学体系方面,清北网校将充分借力北大中文系的学术积淀,如让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为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专业指导,参与审定、编写有关教学内容,让每节语文课日臻“北大”标准。以此完善站内语文学科教研教学体系,提升语文课程内容的品质。在师资力量培养层面,清北网校将进一步携手北大中文系,开设“教师进修班”,帮助清北网校主讲教师和教研人员提升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参与培训的老师可获得由北京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此外,清北还将联合北大中文系的知名教授,打造“人文大师课”,邀请教授专家入驻清北网校,为清北的学生开设讲座,带来深度、专业的语文素养知识分享。加码在线教育大语文赛道,推动教育普惠近两年,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迅猛,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对当下各家头部在线教育品牌而言,最本质的竞争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因此,在线教育品牌不仅要为用户带来优质的课程,提供高质量在线教育供给,更要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内容与教研体系,来赢得用户信赖。诚如北大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所说,一方是“互联网+教育”行业新生力量的清北网校,一方“常为新”的北大中文系,双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合作的良好基础和美好前景。而从清北网校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意在融合双方教育资源优势,让平台能够在最专业的学者指导下,参照中文学术领域最新研究趋势,来更新语文教学内容与教研方法,在大语文赛道上持续加码。签约仪式上,杨康表示,“中小学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实处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清北网校一直探索如何应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的广度和宽度,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因此,清北网校正在通过携手顶级名校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公司的强技术能力,推动教育普惠,让更多孩子能够在中小学阶段接触优质语文课程。“语文远不只是学会阅读、识字、考个好分数。一节优质的语文课,能让孩子感受到美,能影响孩子的品质与性情。”杨康说,接下来清北网校将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向北大中文系的老师请教、取经;另一方面,作为在线教育的探路者,清北网校会致力于通过技术的迭代更新,给孩子们带去更优质、更个性化的课程体验,探索教育普惠的实现路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持续加大投入,借助平台的传播力,让更多的孩子在中小学阶段能够接触到最优质的语文课程,让孩子们从课堂上受益。”杨康在签约仪式上表示。

跟我来

985高校学生瓜分清华研究生名额,三本逆袭是什么感觉?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文|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有高校研究者专门统计了2015-2017年清华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数据,归结了一下,16所985高校学生占据入学率的近90%,这其中包括保送即推免生和硕博连读生。总之一句话,985高校学生占领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阵地,另一所顶尖级高校北京大学的入学生源情况也大致和清华不相上下。清华大学硕士生源示意图具体情况为,除了清华大学本校以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生源示意图值得一提的是,非985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也很多,排到了前10名,另外也有部分传统的三本院校,即三本类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学生凭借自己的“裸考”进入清华大学读研。也就是说,你的第一学历虽然不是来自名校,甚至是很差的大学,不要紧,你还有“逆袭”的机会,入驻清华园或者北大燕园也是常有的事情。清华大学研究生整体情况示意图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励志故事——来自于西北地区一所独立学院的文科男生,跨专业考上北京大学的中文硕士研究生,他的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离奇曲折,但是对很多学生有启发意义,他是跨专业考入北大,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人特长,最后还在就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故事的主角虽然不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但其实性质也一样,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和清华大学入学情况差不多,绝大多数来自于985高校。这位励志男生硕士毕业照这位男生的学校全名叫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所独立院校。虽然这所高校的全部师资都和校本部共享,也在陕西省二批次招生,全国已截止2017年有23个省市将二三本合并,甚至将一二三本合并,在很多人眼中仍处于"中国高校鄙视矩阵本科生链条最末端"。很多高校在招收研究生时都比较看重第一学历,尤其是在面试时,报考者的第一学历往往成为一些导师婉言拒绝的理由。天津大学老校门这位男生入本科学习时所学专业是会计学,他爱好写作,报会计学其实是为了忽悠老爸,说这个专业不用担心就业,自己就好脱离老爸的监管,一心一意地致力于自己的写作事业。大一结束,这位男生在校区注册成立了中文课文学社,后又辞去社长职位专心创作,大学毕业时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2014年春节,这位男生没有回家,住在校外月租100元的米家崖村专心写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北大中文系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其中一门专业课考写作,也就意味着这门专业课不用复习,因为我唯一会的就是写作了。这位男生凭借自己过硬的写作能力较为顺利地成为北京大学2015级研究生,“兼容并包”看来在北大确实生根开花了,北大并没有歧视这位出身并不高贵的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门研一结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该男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高的,但课外加分情况很好,专业成绩获得第一年度的第一名,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他还还获了北京大学专项学业奖学金、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学金、两次获研究生科学实践创新奖学金,并在北京大学 2015年度学生优秀网络作品大赛中获得网文类三等奖。而在研二时,在北大网教办老师的帮助之下,这位男生任北京大学 E+网络新青年发展联盟网文组负责人。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被评为优秀毕业作品,并以笔、面试第一的成绩考上了《诗刊》社编辑岗,与第二季《中国成语大会》冠军。山东大学校门他也就在研究生毕业这一年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像少年一样奔驰。无论你是如何出身,只要不浪费自己的青春,只有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进入清华园、燕园也不是什么难事,路就在你的脚下。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