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一 650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名词解释(5x6=30分)宋元学案 孔壁古文经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郭店楚简 叶音说 陆德明二、年代作者。(2x10=20分)廿二史考异 近思录 春秋集传纂例 汗简 诗谱 七经小传 书舶庸谭 广雅疏证 金石录 说郛三、将篆文改写成现代通行文字。(1x10=10分)大概有 宣、自、山等,我也不太会...四、简答题(四选三,每题20分,共60分)1、熹平石经、正始石经的刊刻背景、字体、所刻经书、研究价值2、义疏体产生时代、特点、经学史意义3、何为宋体字?叶德辉为何说艺术操之于书坊刻书?4、文字学的训解古籍的意义五、材料题(标点6分,其他各小问都是8分,共30分)《尚书今古文疏证》德,乃降 选段标点并抄录划线句(引用左传原文及杜注、孔疏)1、此书作者,此段如何辨伪2、翻译伪古文的文本、左传的文本3、简述宋到清的尚书辨伪史870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一、名词解释(5x11=55分)正史 五代史记 汉学商兑 音学五书 校雠 二重证据法 抬写 古籍的重叠构成 粟特人 四声别义 察举二、谈谈你对四角号码的认识,并把下列汉字转换成四角号码。(10分)当时列了10个汉字,但实在不会转换,仅仅凭借一点印象谈了认识三、杜甫《蜀相》,标出平仄,分析平仄格式、特点。(15分)四、写出下列避讳字的时代,说明什么是避讳,避讳的方式,避讳的文献学意义,需要注意的问题。(35分)列出了10个讳字,记得有:民 弘 玄 楚 虎 懿 等等...五、材料题。(35分)《校雠通义·内篇二》 批驳焦竑误列《弟子职》选段1、标点并抄录2、说明此段反映的文献学问题。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古典文献学专业338分能调剂读研吗?想要考研成功为何那么难?如今各大考研院校的成绩大都已经公布,不少同学考得并不理想,一战的成绩达不到目标院校的复试线,但不愿二战,那就想办法选择调剂读研。每年选择调剂读研的同学有很多,但不代表每个考生都能顺利读研,还得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行。那么,考研调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文献学专业考到338分,可以调剂读研吗?两手准备考生才不后悔!考研调剂是考生想读研的做好途径了,毕竟没有办法通过考试到目标院校去复试。最近也有考生咨询小水考研调剂的事情,但是想成功却并不容易。一位长沙的考生,今年报考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咨询小水能否可以调剂读研。南京师范大学在文学类考研院校中排名不低,而且这还是一所211大学!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考生的考研成绩,一位跨专业考研的同学一战能考到这个成绩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他的总分成绩为338分,英语67,政治67,专业课分别为95和109,。比对去年文学类考研国家线,一区总分需要超过355,二区需要超过345,但是他的考研单科线虽然够,总分338却不能选择调剂读研。这个成绩在文学考研的分数里,算是比较低的分数,不少同学也有考到400分以上的。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考研调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必须总分超过国家线,第二是单科线也必须过线。总体来说,考生的分数只要在单科线和总分上超过二区的国家线就能读研。区别是调剂到二区还是一区读研的区别。对于这位考生的成绩,他自己也心知肚明,他其实就是想来问问小水自己应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事情。按照338的考研成绩来说,放在工科算是高分,放在文学类的话就不得不说有点低了。但是往年二区复试线最低的时候也要335,所以小水劝他暂时不要放弃调剂读研的打算,并给了以下两点建议!01、关注考研国家线,降分的话可参加调剂考研国家线三月份会公布,二区国家线去年其实是历年最高的,达到了345分,但是历史上也有过335的时候,不排除今年考研国家线降低的情况出现。因为今年特殊情况,考研成绩公布推迟了,考研国家线也可能会推迟到三月中下旬才出来。如果考研国家线降低了总分,一区降低到了345,那么他就有可能调剂到二区。此时二区的国家线只有335,他刚好超过了3分,可以参加调剂。虽然调剂成功的概率不高,但多少是个希望!02、考研调剂与二战两手准备考研调剂也只是一种可能状态,更大概率的还是要选择二战。不过考研调剂与考研二战两手准备的话,考生就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了。国家线下来还有一些时间,可以先关注二区的一些考研院校有无调剂名额,这样的话得知自己有调剂读研的可能就可以直接联系了。若是不能调剂读研,考生可以选择卷土重来,二战也一样读研。虽然这位考生是跨考生,第一年能考到338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难能可贵的是,公共课都考到了67的好成绩,在不更换考研院校的前提下,还是选择南京师范大学的话,只需要在专业课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若是二战求稳,完全可以还一个难度一般的学校。其实考生想要成功读研并不容易,首先考研初试成绩要超过国家线,单科线也得过,这样才能有调剂读研的可能。想要进入自己报考的学校读研,还得超过专业复试线才能参加复试。如果复试被刷,也一样地去找调剂的院校,再折腾几回。在考研调剂的阶段,考验的更多的是考生的耐心和毅力以及心态。一次调剂成功的人有,但大部分的考生还是走了不少坎坷路。一次次调剂失败,还不一定能够成功,不少人找不到调剂学校,即使考得分数很高,也没有成功读研。所以,既然选择考研,考生要注意其中的艰难与不易。真正能走到最后成功读研的人都很了不起,那些为自己梦想而努力的人,虽然遭遇失败,没能成功读研,这些考研经历也是人生中的一大财富,在未来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也都能够微笑面对!有人说,今年考研高分不少,到了调剂阶段,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会弱于去年,还不如选择二战,选一所比较好考的学校,特别是保护一志愿考生的学校。对此,你认同吗?如果你调剂的院校比较差,还不如你的本科院校,你会去读研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编者按一年又一年,北大迎接着一批批渴求知识与真理的青年,莘莘学子在这里找到前行的方向,在基础学科的奥秘世界中畅行,以恩师的教诲和先哲的智慧为杖,攀登向基础学科领域更高的山峰。这里是专业学习的起点,赤子初心的故乡,宏图远志的基石,是一代代北大人梦开始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燕园学子的回忆,听听他们和基础学科之间的故事!李泓霖中文系2016级本科生,汉语言方向。直博保送至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说到我们语言专业,最常被问的两个问题之一就是——“学语言学,是不是懂得很多门外语?”其实,汉语言专业,顾名思义,学习的是和汉语有关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当然,如果这些内容还不足以满足你的好奇心,汉语言专业还开设了理论语言学课程,即使不会二外、三外和四外,也能借助普通语言学理论,找出不同民族国家语言背后的个性与共性。另外一个经常被提起的问题就是——“汉语有什么可学的?”其实,我在进入北大中文系之前,也有这个疑惑。但是,大一学习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学科基础课之后,我发现:我们未必真的很了解汉语。就拿古代汉语来说吧,高中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宾语前置”,是不是真的把宾语提前了?再比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它们的性质又是什么?学习古代汉语之后,不仅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在阅读古文时也会获得新的感受。再拿现代汉语来说,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怎么来的呢,又具有什么特点?汉语和英语为什么看起来大不相同?进入语言学专业以后我发现,即使会说一门语言,甚至作为母语者,我们也未必透彻了解这门语言。正是带着这份好奇心与求知欲,我选择了汉语言专业。就像一个拼凑拼图的孩子,手里拥有知识零散的碎片,却能以此为线索,寻找语言背后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过去与现在的语言。那么,语言学带给我了什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更多是一种文科与理科交融的思维方式。语言专业既需要文科的细腻与敏感,也需要理科的务实与严谨。因为语言是在不断演化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了一个精巧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对它们定性定量的分析,是很好的科研训练,也有助于我们成为思维逻辑更加严谨的人。王佳琪中文系2016级本科生,文学方向。直博保送至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我的专业中国古代文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中国1840年以前的文学及其相关内容。一般,在确定具体研究方向时,会按照历史阶段划分,我们专业就分先秦两汉文学、魏晋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个方向。提到古代文学,大家可能就会想到诗词歌赋、风花雪月。这也确实是我在进校前对它的想象。但是,随着不断接触与学习,我意识到,古代文学的意涵远比想象丰厚。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文学体裁——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研究方法也很多样,作家流派、音韵训诂、历史哲学都会涉及。总之,这是一门十分渊博和精深的学问,需要实证,需要思辨,也需要审美和体悟。有同学可能会好奇,我是什么时候明确对古代文学的热爱的。如果仅仅说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喜欢,那应该相当早,从小到大,我对古代文学都很感兴趣,经常读读诗、看看小说;但是我想,那终归只是趣味和欣赏。进入大学,才开始试着以研究的态度接触它。我上了很多位老师的课,学着在阅读第一手文献的基础上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逻辑论证。可以说,直到这时我才逐渐明白了学术二字的分量,这种热爱也就更加明晰和强烈了。所以保研时,我也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想要长久地追寻古代文学的身影。有时,我会被问到:“古代文学和现代生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想,它首先是一种审美的共情。有一次我去大雁塔游玩,一登塔,我耳边就想起杜甫“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黄钟大吕之声。这不是掉书袋,而是分明感受到这片土地在曾经风雨欲来时的苍凉。这些与古人共通的感受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另外,那些动人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百年树人,世世代代地影响着民族性格。我似乎越讲越“大”了,我只是一个初学者,但文学作品里那善良的情感熏陶、健全的人格教育,确实从小到大感染着我。最后,我觉得古代文学是非功利的。对文化传统的利用,也不该只是政治或商业上的需求。现在的我,还没能一窥古代文学之门径,但摊开书本时,还是会有难以言表的快乐。对我而言,古代文学是现实生活的风波里一处平静的乐园。李楠中文系2017级本科生,应用语言学方向。担任班长、中文系辩论队骨干。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大分支,研究范围包括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规范化、语言信息处理等语言理论应用方面的问题。而在北大中文系,我们主要学习计算语言学这一学科。计算语言学,就是将计算机科学、数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语言学中来,包括建立语言模型、建设语料库、开发语言工程等等。近年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在人类语言一些问题的解决上表现优异,相应地,我们也会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方法。这个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下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重合度较高,我们也会选修一些该方向的课程。北大中文系是文理兼收的。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接触到许多不同院系的资源。所以欢迎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文科生、理科生积极报考。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一专业,说来很巧。我初中时阅读了《思考的乐趣》,书的作者是一个文科生,但同时也是一个数学大神兼竞赛保送生。他正是北大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进去中文系后,我发现我也有机会进入这一专业,加上我对计算机、数学感兴趣,也对计算机如何处理人类语言充满好奇,就打算尝试选择这个专业。一开始我也担心自己作为文科生在一些任务上存在困难,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至于平时专业学习的体验,只能说是“虐并快乐着”吧。我们需要选修计算机、数学相关课程,而且是直接选修这些院系的专业课;在本系又得学习语言学知识,思维必须不断平衡、转换。不过我们专业人数较少,同学关系很好,导师也经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上征求大家的意见;一旦有学习上的问题,很快能够得到解决。总体还是一个收获满满的状态——在计算机课上写出一个个程序,在数学课上解出一道道题目,在语言学课上学习理论、弄懂语言问题,都很令人愉快。这是一个还在高速发展的学科,也是一个还在建设与完善中的专业。能够参与其中,体会其中的发展,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叶天成中文系2017级本科生,古典文献方向。被评为北京大学第九届“未名读者之星”,为北京大学2019年度借阅书籍最多的本科生。文献学可能是大家平时比较陌生的一个学科,在中文系里也是人数较少的方向。所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介绍文献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文献学全称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包括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包括简牍、帛书、甲骨文、金文、甘肃新疆等地出土的写本卷子等等。传世文献则可能更接近于我们对于“古籍”的一般印象。面对这些材料,我们就要对它进行研究,比如一部书的成书、作者、内容考订、版本源流。另一个任务就是把书籍从原始形态变为现代学者可以放心利用的整理本。整理古籍、研究古籍,这就是我们专业主要的意义。我们专业的学习围绕着“和古书打交道”展开,涉及语言文字方面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还有古籍整理方面的技能——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等,基于对古籍的认识,还会开设一些专书课程,以及古文献学史这样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的课程。这就是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其实,历史系、哲学系以及中文系其他方向的同学,在处理涉及古代的问题时,也会像我们一样面对古籍。我们与他们的不同点在于,我们不仅关注文献的内容,还要关注文献从成书到流传至今这一漫长过程里的遭遇,关注它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给我们一个问题,我们不一定能像相关专业的同学一样做出非常精准的解答,但是我们可以迅速想到哪些书籍中有着相关的内容。这可以说是我们独特的技能。总而言之,书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学好文献学,我们就能更为具体、细致、全面地接触到我们想要接触的时代。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辑丨陈昱晓 审校 | 李楠 美编 | 李博宇
保藏珍本古籍,使其不散失,不污损,而能世代流传下去.除了懂得内容.从思想上爱护古籍、善于管理、修缮之外,还必须讲求防盗、防火、防潮、防盆、防腐等科学的保藏方法。这方面应当注意的事,前人已经讲得很多,如:明.刘若愚《酌中志》“内档经书记略”,谢肇糊《五杂组》卷九,清阮元《天一阁藏书记》,孙庆增《藏书纪要》“论收藏”,梁鼎芬《丰湖书庄四约》,叶德辉《藏书十约》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实用价值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的古典文献工作者、图书馆工作者参考。这些都不在本书论述范围之内,就不谈了。我们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包括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提高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整个国家改革事业作出有益的贡献,就要把珍贵、优秀的古籍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古籍要普及,就须有完整的,而不是残篇断简、割裂改窜的,清楚的,而不是衍、羡、脱、误、颠倒混乱的,易读的,而不是估屈鳌牙、不可句读的书本。今天,古籍的阅读,一般人固然有困难,即使是大学生甚至是文科大学生,对某些古籍也感困难。这种局面不早日扭转,若干年后,中国文化会有中断的危险!八十年来,敦煌学的学术讨论会和许多论文,总是在巴黎、伦敦、东京。因而外国人曾说:u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近几年来,我国已有几种敦煌学刊物,并举行过五次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教煌学已开始回到故里来。古籍整理的任务,早已提上了日程,今夭,老成日渐凋谢,新生力量还不够强大,这个任务,更显得日益迫切。要整理一部古籍,首先要弄清它的作者生存的时代、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和地位、它的写作时间、体例、内容、流传和存佚。这就必须具有目录学知识。要古籍易读,就得加以标点、注释、翻译。这些工作必须依据完整而清楚的善本.否则依据误本,一切落空。必须经过纠谬补缺,恢复了古书的本来面目,然后标点也好,注释也好,翻译也好,才有正确可靠的依据。这个纠谬补缺的工作,就必须先有校勘学知识。要校勘一部古籍,第一步是广泛搜集自有此书以来的稿本、写本、抄本、校本、刻本,参互比较,从中选出一种最可信赖的来作底本,用以与各种异本核对。怎么知道这个本子最可信赖呢?这就必须了解它“所据何本,校订何人,出于谁氏,刻干何年,款识何若,有谁题跋,孰为序引,板存何处,有无缺讹,一书曾经几刻,诸刻有何异同(章学诚语)”。这就必须具有版本学知识。标点、注释、翻译、流通、管理、保藏、修缮、还有拚伪书、辑佚书,这些都是古典文献学应有的内容。但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则是古典文献学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本书所论述,首重在此。
一心向学,埋头书斋充实自我,四载钻研,但尽人事不问前程。在广大,有这样一个男生,心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信念,凭借热爱、坚持和勇气,最终进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他是来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杨壮▲在火车上安静看书的杨壮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大二转专业后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创新班学习大三时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北大访学活动……成绩优秀,却不愿被冠以“学霸”标签,博学笃行,谦逊内敛,通达淡然,澄思寂虑,这样的他,有着怎样的成长故事呢?简单的生活,就是潜心阅读对于杨壮而言,“简单”的生活就是看书。“这一件事就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杨壮看的书大都是涉及古专业的书籍,如古代史、古文献、古代语言文字、古代哲学方面的书目。“我自己有时候一本书会读好几遍,还会做做笔记,所以读得比较慢。”杨壮非常看重读书的品质,对他而言,能否理解书中的内容才是关键。为了更好地读懂一本书,他会将一本书反复研读——“前几天刚好读完一本书是张忱石先生的《永乐大典史话》,讲的是《永乐大典》这部类书的前世今生,这本书我大概已经读第三遍了。▲杨壮阅读的《昭明文选》▲杨壮的读书笔记选录(节选)杨壮并不喜欢为自己的生活制定严格的作息表,迫使自己进行机械性地学习,但他会为自己设立阶段性目标,如每个月要完成多少复习量,进一步细化到这一周要复习多少,每晚睡前想一想明天要学什么。所以作息表所呈现的内容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会灵活变通。备考时期,他基本是每天八点开始学习,学到晚上十一点半,中间大概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用来完成其他事。晚上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杨壮会听听相声、评书,或者翻翻床头的书以放松自己。▲作息时间表初中时便对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初中的时候,杨壮便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我用一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刘毓庆老师译注的三全本《诗经》。”这本书是他关于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也对他如今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他依然保存着这本《诗经》,“虽然已经开胶了,但是偶尔还是会翻一翻。”▲已经开胶的《诗经》大一的时候,杨壮的阅读涉猎广泛,在他不断的学习中,发觉自己对古典文献学专业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选定了文献学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对我而言,做一件事,不必等到自己非常感兴趣再去做,我觉得只要不讨厌,都可以去尝试,因为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 杨壮在大一时期有着一次转专业的经历:从教育学院转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他本来想通过跨考的方式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考虑到本科中文系出身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这种人文氛围,更早地接受相关的学术训练,所以杨壮决定于大一下学期转专业至汉语言文学。因为没有落下很多课程,而自己又对该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杨壮很快适应了转专业后的生活。“毕竟做什么事情只要感兴趣,就不会觉得难。” 杨壮考研的外语选择了日语,“我学日语,一部分是因为个人爱好,一部分是因为专业需要。”,学习日语给杨壮不仅满足了日常交际的需要,也让他得以采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他举例说:“比如大家读中学的时候都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中有很多定语非常长的句子,在今天读来不太通顺,但是如果用日语读的话就朗朗上口,这可能当时白话文发展尚不成熟,所以大量借鉴日语语法的缘故。”除此之外,选择日语还有另一个原因:“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在创立之初,规定的基础外语就是日语。这是因为北大古文献专业的研究重点就是日本汉学,相对于英语,日语可能要更为重要一些。” 考研择校,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论及自己是如何考研择校的,杨壮认为其需要结合目标院校的研究重点、个人的兴趣方向和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杨壮是在初试前三个月临时作出考研北大的决定,原来的目标院校是武汉大学。因今年武大的古文献专业突然换了卷子,而自己又对新内容不太感兴趣,后来发现只有北大的卷子和自己原先复习的内容差不多,就选了北大。▲考研期间的复习笔记据杨壮自述,总体上他的考研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初试前,他没想过 “一定要考上北大”之类的宏伟目标,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期望能顺利考完,然后准备找工作。“考试当天,我甚至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考专业课的”,这样的心理无疑为他减轻了不少的心理压力,让他保持良好的心态。卷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初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杨壮自己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他当时心里暗喜:“说不定我真的能考上北大?” 后来的复试是网络复试,杨壮提前借了一间会议室,然后反复地进行测试设备和模拟练习。等到复试当天,他非常紧张。“我还记得之前一个师姐说她复试完手脚都是冰凉的,待考的时候我真的能够体会到这种感受。”复试一结束,他几乎是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但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自己成功被录取的消息。“现在想想,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北京大学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去北大访学,遇见了未来的自己杨壮将考研的成功归功于一路走来给予他帮助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是值得坦诚相待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我诸多帮助。我相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只依靠我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足以考上北大。”他在考研的过程中途不曾受到什么干扰,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沉下心认真备考,从而在考研这一持久战中取得胜利。对母校广大,他充满了感恩之心:“我认识了许多博学多闻的老师和真诚相待的朋友,他们让我明确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朝哪个方向走下去。”大二时期在创新班学习的经历也让杨壮受益匪浅,当时班上只有他的深造意向为古典文献学,“当时面试我的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由于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我半天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在创新班,杨壮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学的相关著作,进行相关的学术学习,深化了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理解,最终也坚定了他考取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决心。▲杨壮阅读学术著作的笔记选录(节选)大三时,杨壮得到了去北京大学访学一周的机会。当时得知有北大访学的机会时,他第一时间提交了相关申请材料,“可能因为绩点比较高、材料写得也比较详细,最后很幸运地被选上了。”▲杨壮(后排左一)到北大访学访学之前,他在北大中文系的官网了解本系各个专业,尤其是古典文献专业的基本情况,确定了访学过程中要旁听哪些课程,为自己制定了充实的行程。▲北大访学行程表“访学的行程比较匆忙,一直在听课。” 当时的他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那个时候还没有萌生要到北大读研的想法,更想不到一年后会被北大录取,有机会重回燕园进行学习。▲北大访学的听课记录访学期间,当杨壮旁听哲学系周学农教授的《中国佛教史》时,因为去得晚,他便只能坐在靠近后门的位置上。当时很多人来旁听,由于人太多,有一部分人只能站在门边窗边听课。“这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觉得,自己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听课,真的是满满的自豪感。”访学的经历为他带来的不仅是课业上的收获,更有心理上的充实。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本科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杨壮最初设想的没有太大差别。“我设想中的大学生活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坚定不移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这一个想法从我大一开始就基本没有变过。”凭借将兴趣坚持到底的信念,杨壮最终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塑造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谈及在大学时期的关键选择,在他眼中,第一个是转专业的抉择,第二个是接触了古典文献学,第三个就是报考北大。“第一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第二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具体要往什么方向发展;第三个选择,让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层次。”回顾四年大学生活,他谈到,自己学习的是文科专业,想把专业学好,势必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每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拿各种各样的奖杯奖状的时候,我也会坐不住,开始怀疑自己埋头读书有什么用,我又不能在简历上呈现这些东西。”"现在回头看,我会感谢当初耐着性子读书的自己。因为正是大学时候读的那些“闲书”,成为了我现在考上北大的筹码。如果真的想把一件东西学好的话,就得学会坐冷板凳,学会“延迟满足”,这样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收益。"最后,杨壮谈到:“希望大家无论是工作也好,考研也好,都不要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否定自己的可能性。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好事发生的。”来源:广州大学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文案编辑 | 魏丁一 朱晨鑫 编辑 | 李嘉海 图文校对 | 叶晓天 责任编辑 | 杨艺 吴凯欣 文蕙莲
近日,2019年北京大学在青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今年,北京大学在青理科分数线连续多年蝉联全国高校之首;文科绝大多数优秀考生进入北大,深厚悠久的人文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学科选择依然是广大优秀学子的梦想。同时,医学部今年继续在青海投放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硕博),继续受到考生和家长的热情关注和踊跃报名。北大在青海省的招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充分展示了北京大学服务国家西部教育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魄力和力度。吸引青海最优秀学子的,不仅是北京大学一百二十一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地位,更是北京大学在中国本科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和示范作用。“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育”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深深受到青海考生和家长的认同,计算机、管理类、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法学等双一流学科的办学成就也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同时,北大努力建成多维量才、多元选才、多渠纳才的人才评价体系,今年也继续招收到通过自主招生、“博雅计划”和“筑梦计划”以及“国家贫困专项”的优秀学子,为古老燕园增添了更为多元的色彩。尊重考生个性、挖掘考生,潜力、助力长远发展北京大学青海招生组一向秉持着对考生负责的原则,在招生过程中尊重考生个性,致力于挖掘考生潜力,力图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过去一年的日常工作中,招生组就先后邀请到来自元培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多位教授莅临青海,举办学科讲座,并面对面与学生沟通交流。在今年的招生期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李文新教授和陈一峯教授也亲莅青海招生一线,帮助考生深入了解北大的学科现状和前景。同时,招生组也汇集了来自学校各院系优秀的学长学姐,为考生介绍专业学习的心得、校园生活的体验。在专业报考上,招生组根据每一位学子的兴趣和个人特点,为他们提供最相适应的专业推荐,再次做到了百分百满足考生和家长的第一专业意愿,力求为考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未来。来自青海湟川中学的理科优秀考生巩梦婕自嘲自己的前十八年一直在人生的调色板上“试色”。她回忆到,当年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入当地最好高中后,她的心思就渐渐多了几分浮躁和轻狂,成绩一度有所倒退,在一系列的尝试和挫折之后,她得以明确目标、摒弃杂念,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在这次摸爬滚打中,她发现了自己喜欢缜密的计算和有逻辑的表达,也认定集最顶级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于一体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巩梦婕(右)无独有偶,来自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马明瑞之前也有一段挫折迷惘的经历,面对选择,他从盲目随从热潮,到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自己的特点和内心真正的爱好和热情,最终,他“拨开重重迷雾,认清了前进的方向”。他体会到,努力就会有收获的生活是值得期待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2019年高考中,他收获了梦想学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入场券,更学会了对于人生的自我审视和成熟思考。马明瑞文科优秀考生苗品涵是一位外表文静但内心十分坚强笃定的女孩。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北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奔走的身影是她对北京大学的最初印象。从那时起,北大在她心底就被打上了崇高的标志,虽然也同时被绘上了遥不可及的朦胧感,但北大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她的努力方向。在高二的暑期课堂上,在博雅塔下、未名湖畔,她被这里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深深地打动,正式立下了报考北大的目标,并通过一年的努力得以如愿。因为母亲从事与金融相关的工作,她对金融行业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把握,也一直对光华管理学院十分憧憬。未来的四年,相信她与全国最优秀的金融和经济新秀们一起互相激励、共同拼搏,一定会在光华收获更好的自己。苗品涵为了助力西北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今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在青海招生,并投放了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热门专业,这一消息在去年就持续受到青海考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今年,医学部招生负责人黄河清老师再次亲临青海,与前来咨询的学生一对一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来自湟川中学的郭瑞萍是今年的幸运儿,她从小就对生命报以敬畏和尊重,2013年暑假她曾到北大参观,当时就被古韵深厚的北大西门、微波轻漾的未名湖水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式园林建筑深深打动。北大医学专业在青海的招生,帮助她同时圆了北大梦和医学梦。郭瑞萍眼底是家国、心中有远方,未名湖畔又聚不器英才今年的北大新生们人生经历丰富、志向各异,但都无外是志存高远、心怀家国,可谓是各路英才荟萃。而北京大学作为国内学科最齐全的大学之一,设有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理学、信息与工程、医学6个学部共11个学科门类,健全的学科设置和国内领先的学科水平为考生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每一个不凡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青海湟川中学的刘云飞是一个理科生,但他的心底却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北京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也为他圆了这个法学梦。在问到他为什么选择学法时,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无律,事业难成;国无法,民心难安。法者,可治世经国修社会正义之底线,可行走尘世尽扶危济困之微薄。刚柔之间,固原则之本谐人心之善;一俯一仰,尽吾之力愿窥见一斑。”有这样胸怀天下的北大新生力量,相信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会更加灿烂美好。刘云飞大通县朔山中学是北大和青海友谊的见证。自199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青海省设立第一个支教点起至今,一共有20届北大学子在这里书写青春、挥洒汗水。张生艳就从这里走出,通过不懈的努力,她如愿进入了法学院。她仰慕北大理想主义的氛围,也感谢北大给了她足够的勇气做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她认为,在提升自身的同时,“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她也当关心。在北大,在法学院,她甘心用理想点燃和燃尽自己的生命。与她一起来到北大的,还有她在朔山中学的小伙伴们:李德梁被信息管理系录取,陈仔佳被法学院录取。张生艳李诗涵一直对西方文学感兴趣,她犹记得初中就有老师预言她会入读中文系,从此一颗北大中文系的种子就在她的心底种下。在高中,无论是选择文科还是坚持阅读,她都不知不觉地离中文系越走越近,最终,如约在未名湖畔相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1910年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成立以来,北大中文系一直都是全国中文教育的引领和示范,建成了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文理兼收)、汉语言文学(留学生)五个本科专业。在李诗涵的眼中,中文系是北大的一个金光闪闪的招牌,既是北大历史的见证者,也存留着中华民族的文脉。她希望在百年中文,遇到更完善的自己,身体力行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李诗涵(中)在得知北京大学在青海招生计划中有物理专业的时候,张子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物理,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新阶段。在张子辰的眼里,物理是伟大的、崇高的,是“洞悉万物之理”的学问。上了初中后,他看到了缤纷炫目的物理现象背后极为严谨的逻辑和数学原理,渐渐被物理的魅力深深打动。每节物理课、每次物理考试,他虽做不到次次拿手,但过程总是会让他足够享受。北大物理在全国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牢牢吸引了张子辰,他坚信,站在北大物理的巨人肩膀上,他定会窥得物理奥秘世界的一斑。张子辰冯云帆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男生,在与北大招生组老师和同学的接触过程中,他从“北大文科、清华理工”的误区中走出来,对北大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认识到北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排名在全国都遥遥领先,本科教育理念更是示范和引领。他自认为是一个矛盾的人,在理性和感性之间不断切换,又在情怀和现实之间犹豫不决,但他渐渐发现,在北大这一切都可以共存。他期待,在北大逐渐拥有哪怕一星半点的北大薪火相传的精神和光荣传统,立下哪怕不能实现也依然值得奋斗终生的理想和抱负;同时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志存高远但不好高骛远,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虽然在高考发挥中有一些遗憾,没有实现夺魁的目标,但是人生是一场长跑,金子总会发光。他非常珍惜进入北大就读的机会,决心以北大新工科“高精尖”的平台为依托,超越传统工科的模式,开始自己全新的奋进之路。冯云帆情系城镇乡野,力促教育公平青海地处偏远,教育资源较匮乏也分布不均。北大十分了解青海的教育特点,力图通过国家专项计划、筑梦计划等,为更多优秀的贫寒子弟进入最高学府铺平道路。今年,共有5名学生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进入到北大就读,来自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包金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也是门源县多年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从小,就有一座大山横亘在他的家乡与外面的世界之间,更有一道鸿沟隔断了他的理想和现实。在高一的时候,他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五四爱国长跑,并在老师口中了解了北大与五四的渊源,但那时,北大无论如何都是遥不可及的幻梦。但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他一个一个攻克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文科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并在高考中收获佳绩,如愿以偿进入了北大中文系就读。未来的他,也终将跨过大山,一窥山后更广阔多姿的世界。包金辉“学堂门启,北大常新”。印有京师大学堂匾额的录取通知书已然陆续送到了27位优秀的青海学子手中。随着高考的脚步渐渐远去、考生们紧张与激动的心情渐渐平复,2019年北京大学在青招生工作也慢慢落下帷幕。九月,燕园又将迎来一批优秀可爱的高原学子,他们将在这里与全国最优秀的同龄青年一道,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一同踏上新的人生进阶之路。青海招生组也将持续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多方帮助,祝愿并相信所有2019级新生们能够在燕园完成蜕变,在北大绘就更广阔的人生图景。来源:北京大学青海招生组 美编:赖雯燕
文科和理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没有人文储备的科研,不会有深刻的创意和革新,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等著名科学家,在文学、艺术、哲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当前,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毕业生出国留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数以万计外国留学生蜂拥至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在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最佳选择是北京的2所超级大学,一个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中文系”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另一个是被称为“宇宙第一文学院”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记者、剧作家等,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中国语言文学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研究方向,不同院系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在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所有高校中,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是2所“巨无霸”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65 所,参评高校共计 148 所,只有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A+。北京大学110年培养各类毕业生1.3万人11月22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举办建系110周年纪念大会。自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设立“中国文门”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历史已有百余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陈晓明说:“1910年我们仅招收了38名本科生。而今年,我们招生的本科生就有204人。”110年来,北大中文系共培养各类学生1399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073人,硕士研究生2774人,博士研究生1473人,专科生675人,外国及台港澳学生1875人。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还接收博士后79人,国外访问学者及进步教师1813人,国内访问学者及进修教师2212人。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名师、大家辈出,包括鲁迅、周作人、刘半农、胡适、沈从文……在北大60多个院系中,只有中文系以中国冠名,北大中文系目前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共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大中文系是国内唯一细分并具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言文学(留学生)5个中文本科专业的学科院系。北大中文系坚持开放包容、融通中外,建设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在国际坐标中不断激发学术创新潜力,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国际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院系,创建于1902年。2003年,在中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文学院。在过去的1个多世纪里,文学院建设、开创了多个中文学科领域,为推动中文学科现代化,以及中国语言、文化、文学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黎锦熙、沈从文、沈兼士、顾随、余嘉锡、吴承仕、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穆木天、叶丁易、刘盼遂、李长之、李何林、陆宗达、萧璋、俞敏、启功、郭预衡等一大批学术巨擘,在中文系教书育人、摹画耕耘,铸就了北师大中文学科的辉煌历史和优良学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一直保持着领先水平,是全国首批建立的2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全国首批建立的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现有13个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文学创作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文国际教育研究所。文学院建有2个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中华文化研究与传播交叉平台、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文学院现有教师107名,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学科最前列,有教育部长江学者7人,有莫言、苏童等著名作家5人。共有全日制本科生约1180人,全日制硕博研究生9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承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学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创新及其理论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国家领导人许嘉璐,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著名企业家邱季端、著名教育家陈天敏等。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
一、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可以说是我国名校最多的地区了。 1.清华大学清华拥有2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傲视全国高校,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上则达到了115个。它的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及工程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核科学、环境科学、软件工程、生物学等常年盘踞专业评估第一。其文理学科也发展不俗。是考研的大热门高校。 2.北京大学拥有18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86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更是有16个学科排名第一(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力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政治学、艺术学理论、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北大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更是吸引着无数学子,同样也是考研的大热门高校。 3.中国人民大学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 4.北京师范大学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百年名校,如地理、心理学等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所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985大学;8个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在飞行器领域独步天下。其文科领域在理工类高校中也算发展得很棒的了。 6.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武器专业全国第一,车辆、材料等工科专业实力不俗。 7.中国农业大学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是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 8.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唯一的一个民族类985/211大学,平台很好,学生未来升学、就业都很有优势。 9.南开大学南开在经济领域和数学领域实力雄厚,6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国际金融更是俯瞰全国。其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亦是十分知名。 10.天津大学近代第一所大学,化工材料建筑水利仪器相当强,和南开互补。化工,仪器,建筑,船舶,水利,电气,能动这些全是王牌。 11.北京外国语大学主要培养高质量的涉外人才,众多校友集中于外交部门,拥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12.北京语言大学其优势专业:金融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虽然不是211,但投入的资源据说比北外好,外国人很多,据说甚至可能和某个国家的公主王子做同学。 1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热门类财经院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十大热门财经类院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是其强势学科。 14.中央财经大学号称“我国银行家的摇篮”,在金融界的校友资源全国第一。应用经济学是其强势学科。 15.中国政法大学法学评估A+(只有人大和中政是),校友资源丰富,学术实力强劲。 16.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四大交通大学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都是从原交通大学(南洋公学)繁衍而来,中国铁路工程、铁路管理的最高学府。 17.北京邮电大学两电一邮确实很有诱惑力,何况这个是在中国科技行业中心的北京。电子和通信,实力强悍。具有“信息黄埔”的美誉,毕业生在通信信息领域深受欢迎。 1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界的翘楚,侦查学等全国前列。 19.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虽然非985、211,但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实力、师资、氛围都相当好,是个适合做学术研究的好地方。 20.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号称院士之家,刚成立就直冲云霄。原来只招收研究生的中科院终于开始招收本科生了。虽然刚刚成立,但背靠中科院,国科大的科研实力全国顶尖,不逊清华,再加上精英办学模式,号称全院士师资队伍,未来不可限量。 21.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仅有两所建设的独立设置西医院校之一。 22.首都医科大学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7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前1‰,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前5‰ 23.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 排名的前1‰,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 个学科进入ESI 排名的前1%。 24.天津医科大学国家仅有两所建设的独立设置西医院校之一。 25.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唯一211,电器和材料专业挺好,但是在天津哦。二、华东地区 1.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科很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尤其强,医学、管理学科发展得很好,文科在法学上有特色。 2.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自然管理领域的佼佼者。 3.同济大学建筑土木城规车辆是强势专业,名气较大。 4.华东师范大学985,据说对外汉语很强,当然和教育学有关的东西都强。 5.浙江大学现有工学“北清华,南浙大”之说,化工、电气、数学发展得很好,文科中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为最大的闪光点。同时其人文社科也发展不俗。 6.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长年把持全国第一的位置,文史哲都很强。 7.东南大学建筑土木交通电子通信都是顶尖,再加生物医学工程全国第一。 8.山东大学电气,数学,材料都是其优势学科,其他学科也很不错,综合实力较强。 9.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最高学府,有两个一级国重,985大学。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五高校之一,每年都能听到高考状元拒绝了清北来到中科大的新闻。 11.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校园建筑有特色,学校在海边,风光无限好。理科尤其强,经济学、海洋科学是其王牌。 12.苏州大学国际排名相当不错,最好的专业是法学、教育学。 13.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著称于全国的工科类大学,最好的专业: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 14.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动画等都很强。 1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名校,嫦娥号总设计师都是南航毕业的。 16.华东政法大学据说上海没有一家律所会拒绝华政人。 17.上海理工大学光学、能源和控制三个领域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为国防特色学科。上理在上海的认可度相当不错,而且国际排名也相当不错。 18.江南大学江南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这三个美术专业相当出彩,美术生最理想的非艺术类院校大学之一。重点专业有食品科学与工程。 19.南昌大学材料食品很强势,土木建工新闻医学名气较不错。 20.福州大学省属211工科强校,电气机械土木很给力。 21.江西财经大学崛起于2000年后,近十年江西发展最快的两所大学之一,新兴学科发展强劲,学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过渡,江西毕业生待遇和口碑最好的学校。 22.安徽大学文科相当不错。以后想在这些区域发展的小伙伴可以参考哦选学校是一方面,好好复习也很重要公共课初试书单在这里,大家加油!!!【考研英语】1.单词书:《考研词汇闪过》划了单词重点,背诵省时间2.真题书:《考研真相》。每一句话都单独挑出来图解分析,排除干扰项的解题思路帮你提高做题正确率,很适合基础不好的小伙伴【考研政治】1.官方考研政治大纲,需了解有哪些地方做了更改2.理论书:肖秀荣《命题人精讲精练》3.真题书:肖秀荣《命题人1000题》4.模拟卷/押题卷:肖秀荣冲刺八套卷、最终预测四套卷(重点背)
专栏往期回顾可以翻看本“话题”上下篇青年学者说文献学——048北京大学张学谦个人介绍张学谦,1988年生,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发表论文有《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校刊始末考》《东汉图谶的成立及其观念史变迁》等。1.文献学是一个冷门学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学问的?是主动报考还是调剂?谈一谈您对“文献学”的最初印象,现在的理解有没有变化?我本科阶段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学习,不过是大二才从商学院的经济学专业转过来。高考志愿填报可以选三个专业,我最初写的是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和古典文献,后来在父母的建议下将汉语言文学和经济学的位次进行了调换,所以被录取到经济学专业。入学后很快就后悔了,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合这个专业。按南师商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就业去向,我当时觉得以后大概有两个方向:一是继续深造,未来从事研究工作。考虑到自己平庸的专业课成绩,这条路显然走不通。一是本科毕业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工作,或是考公务员,而朝九晚五、固定机械的生活又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两条路都不合适,所以当时非常沮丧。后来听说可以转专业,就通过面试转到了文学院的古典文献专业。自己从小对古代文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时考虑转到文学院或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之所以最后选择古典文献,一是因为南师文学院的学术传统比较悠久,二是自觉文学感悟力较弱,还是希望进一个虽在文学院而又不那么“文学”的专业。不过,当时对何为“古典文献”完全没有概念。南师的古典文献专业传统上对小学比较重视,我转专业面试前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中华文明史》,认识了一下戴、段、二王的名号,蒙混过关。此后硕士阶段到山东大学跟杜泽逊老师、博士阶段到北京大学跟刘玉才老师读书,再没有朝秦暮楚,一直在古典文献专业读了下去。学生时代,作为一名“文献人”,每次被别人问起什么是文献学,总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无力感。传统文献学重视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六大块的学术训练,自然十分必要,但文字、音韵、训诂在当下又与古文字、古代汉语研究交叉、重叠,并非文献学的核心优势。再看看周围文献学专业师友的研究领域,似乎做什么的都有,远不如文学、历史学科的领域明晰。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因学科边界的模糊而产生一种身份焦虑,搞不清自身的定位。近些年,随着学界讨论的不断深入,自己也偶有思考,感觉对文献学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文献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文献生成、流传与衍变的学科,关注文本与载体两个层面。若以《史记》为例,历史研究主要关注其记载的历史内容,相较而言,文献学更关注的是:《史记》是司马迁是利用哪些材料编纂而成的?编纂过程中对原有文本进行了何种剪裁与改写?这是《史记》的文本生成问题。《史记》成书以后是如何流传的?从简帛到写卷再到刻本,从白文本到集解本再到三家注本,其文本内容及文本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就是说,文献本体(文本、载体)才是文献学关注的核心。当然,这是从学科角度说的,个体研究者自有其研究兴趣,不必、也不应为此范围所限。2.毕业后又从事文献学研究和教学,您觉得涉古专业本科生学习“文献学”课程的必要性是什么?涉古专业学生从事古代文史的学习与研究,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首先需要了解如何查找文献、选择版本,其次需要对古代文献流传与衍变的规律有一个基本认识。我想,一位在本科阶段接受过系统文献学课程训练的学生,不论研究生阶段到哪个文史专业学习,都会一直受益于此。对于文献学在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多数学者都较为认同。尤其是近年来参与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学者,在调查版本、追溯史源、校理文本的过程中更有切身体会,他们对文献学的思考来自具体实践,且有不少创见。相较而言,文献学界自身的发展反倒有些滞后。3.您的研究方向是偏向历史文献学还是文学文献学?又或者说偏重目录、校雠和版本的哪个具体方面?请重点谈一下您在这个领域的治学心得?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的名称差异主要是所属一级学科及所在院系的不同造成的,历史学及历史系下的叫历史文献学,中国语言文学及中文系下的叫古典文献学。基于所在院系的不同,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可能各有侧重,但研究方法上并不存在根本差别。至于文学文献学、哲学文献学、中医文献学、科技文献学等则是从属于各自学科的专科文献学,为本学科服务的目的性更强,独立性较弱。我个人的研究偏重版本学及经学文献学,博士论文选择研究谶纬文献。我博士毕业才两年多,只是一个刚入门的研究者,没有什么治学心得可谈,只能讲一下个人的学习和科研历程。我硕士阶段在山东大学跟杜泽逊老师读书,参加杜老师主持的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人著述总目》和《清史艺文志》,有了一点编目实践,知道了史志目录的编纂方法,同时也熟悉了大量书目的体例与优劣,这都是十分可贵的经验。这两个项目基本完成以后,杜老师又开始带领大家做《十三经注疏汇校》,接续阮元的校经事业。因为参加项目,自然开始关注经书版本。当年的经学文献研究热度远不及今日,我在调查版本时利用的还是张丽娟老师尚未正式出版的《宋代经书注疏刊刻研究》。来北大读博以后,参加导师刘玉才老师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项目,与几位师兄、师姐、同门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整理阮元《校勘记》。我加入最晚,分到《周易》《孝经》《论语》三部。在此过程中,我对三经《校勘记》的编纂体例、引据版本、参考资料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写成三篇小文章,算是整理工作的副产品。当时的一点体会是,在清代,即使官高如阮元者,所能掌握的版本资源仍然是极为有限的,《校勘记》记录的大量异文都属转引,准确性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因误识版本、调换底本而导致的错讹,引用时一定要覆核原始版本。我的博士论文主要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东汉图谶的形成、篇目、流散、文本构成等一些学界尚未取得共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谶纬文献除部分《易纬》篇目外均已散佚,相关研究不得不利用后人辑本,现在学界主要使用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集成》整合十余种明清辑本,又从各种日藏文献中新辑出不少佚文,确是“集成”之作。但两位学者并未检核原始出处,因此沿袭了前人辑本中的诸多缺陷,误辑情况十分严重,需要重新整理,我现在正在做这个工作。其实不只是谶纬,许多佚书的明清辑本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值得全面检讨。原因主要是古人缺乏科学的辑佚原则与方法,表现为缺乏追本溯源的文献意识,转引的情况不少,与所注出处不尽相符。不注重辑佚来源文献的时代性,缺少断限,清人谶纬辑本甚至有以《康熙字典》为出处者。客观条件方面,明清人所能利用的文献较为有限,更无从得见敦煌写本、宋元刻本等善本,所辑文字的准确性难以保证。4.有人说“文献学”是个基本工具,算不上单独的“学科”,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如果是“工具”,是否应该有更广泛的应用?是“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否有瓶颈和走出困境的思路?不少受访老师将文献学与数学类比,我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两个学科既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有自身关注的核心问题,工具属性与学科定位并不冲突。正如唐雯老师说的,工具也有尊严。拿文献学当工具使用的学科更应给予这个专业相应的尊重,做人还是要厚道点嘛。作为文献学的从业者,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同时也要警惕自我边缘化,越做越窄,不与其他学科交流碰撞,我想这也不利于文献学的健康发展。只要论题重要、研究深入,文献学研究也会成为其他学科无法忽视的存在。文献学的瓶颈大概是自身的问题意识不如其他学科清晰、强烈。比如,对某一部书版本源流的考察,往往有一套固定的流程与操作方法,做完一种换下一种,陷入一种模式化的重复之中。如果你的研究对象不是一部重要典籍或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也就很难引起其他学者的关注。当然,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博人眼球,模式化的基础训练对培养初入门的学生也十分必要,但对重要典籍的研究和对重要论题的思考才能不断推动文献学学科的整体发展。5.结合自身的求学和教学,“文献学”的研究生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一般做些什么具体学术训练?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您对学生们有何期待?文献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追本溯源意识,以及搜检原始文献、细读文本、整理古籍的能力。文献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鼓励学生选择一部篇幅适中的古籍进行独立整理。通过调查版本系统,确定底本、校本与整理体例,写定文本,撰写校勘记及整理说明等流程,学生才能获得古籍整理的真实经验,在利用他人整理的古籍时也能对其整理水平进行判断,避免一些误导。读书方面,注意博与专的结合,既不可泛滥无归,也不能株守一隅。研究生有各自的主攻方向,专的意义不必多言。但同时也应关注相关学科领域的进展,了解其基本知识,这样既可以拓宽研究视野,也能在自己的研究中避免因不了解相关知识而留下硬伤。人是差异化的个体,学术也只是职业的一种,期待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方式,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6.“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如何?论文发表难度?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什么?本科毕业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不过这是当下的普遍现象,而非文献学专业的特例。硕士、博士就业方向有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出版社等,也有不少考公务员、做选调生的,去向还算广泛。至于是不是都能符合个人预期,那就人言人殊了。期刊版面有限,而发表需求不断增加,在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下,论文发表肯定越发艰难,谁邮箱里没几封退稿信呢?写作、投稿、被退、再投,这也是一个磨练心智的过程。不过,只要是质量过硬的文章,总是有机会刊发的。尤其是最近十来年,不少权威刊物上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将精力放在打磨论文上。当然,文献学的期刊数量有限,尤其缺少权威刊物,如果论题相关,也不妨考虑其他学科领域的刊物,或是一些高水平的集刊。7.请您谈一谈对文献学前景的展望,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方面会引起更多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土文献层出不穷,大量传世文献通过影印出版或在线影像的方式公布于世,我们所能掌握的文献资料急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数字人文技术的发展,文献检索、分析也日趋简易。在现有的便利条件下,可以开拓的新课题和重新检讨的旧常识太多了,希望文献学能够多方面发展,不必集中在某一方向。比如,一些曾经整理的典籍,随着新资料、新版本的不断涌现,值得重新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作正在进行,其他部类典籍的修订也应加以考虑。新课题中,明抄本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都知道明人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有些典籍的宋元本不传或残损过多,今天只能利用曾经明人整理翻刻的文本,可靠性大打折扣。而不少明抄本是在明人刻本尚未出现时根据宋元版抄写的,更近于此书原貌,其价值自然很大。清人重新校理《北堂书钞》,利用的就是明抄本。以前明抄本的利用十分不便,具体研究也就相对滞后。随着当下条件的改善,我们应该加深对明抄本的相关研究。8.请您推荐一种“文献学”的必读书,简要地介绍一下内容及您的阅读体会。前面接受访谈的各位老师推荐了很多好书,不过似乎没人提到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我就推荐这本吧,适合作为文献学的入门教材。王欣夫早年从曹元弼修习三礼之学,又富藏书,对古籍文献极为娴熟,书中颇多经验之谈。《讲义》以目录、版本、校雠为文献学的核心内容,王先生在1959年所作后记中说本书“试学班固的方法,多采用前人的材料而加以整理,大都注明它的来源,而附以自己的管见”,材料原始,论述平实正是此书的最大特色与优点。
在郑大,还有这么一群研究生,他们博文约礼,见贤思齐,他们锐意进取,奋发向上,优秀的榜样会成为我们科研路上的动力。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优秀研究生成果奖得主们的"战绩"吧:01从深震,化工学院2017级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张亚涛教授。科研成果:硕士期间,参与发表SCI论文6篇(中科院一区5篇,中科院二区1篇),参加了1次国际会议(第14届Membrane Science & Technology)并做口头汇报。在校荣誉: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成果奖,三好研究生,陈俊武研究生奖学金,“郑州大学青年学术榜样”称号等。小编问答:Q:学长在研究生阶段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学弟学妹们分享的吗?A:做科研,尤其是做基础研究,一定要多看文献;及时阅读最新的文献,了解自己研究的前沿;多动手,要把自己的想法去付诸行动,不要怕失败;做事情一定要严谨,科学是一个比较严谨的过程;最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02王帅,男,药物研究院2017级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9年经国家基金委资助,现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师从于刘宏民教授。科研成果:截至目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9篇 SCI 论文(5篇中科院一区,ESI高被引论文1篇),另有3篇在投;在郑州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新型EGFR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项目中担任负责人,获得重点资助并按期优秀结项(2017-2018)。在校荣誉:曾获得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成果奖等。小编问答:Q:学长现在在美国留学,那可不可以分享一些留学感受,以及在美国和在学校有哪些不同?A:我非常荣得到国家的资助,来哈佛这边学习。在国内很努力做科研,发文章,不断追求高水平文章。进入这边课题组之后,完全刷新了我对科研的认知。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聚集在这里,他们聚焦点完全主要是在转化上(偏应用),而且对实验细节上尤其重视,对科学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跟他们在一起痛苦并快乐着,面临的挑战(语言,课题),让我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有新的要求。现在的我每天都在不断优化时间管理和生活学习方式,拔高自己的学习能力。“If you want to have a better idea, you need to have a lot of ideas.”这句话是哈佛正教授peter告诉我们的。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也可以不忘初心,在自己的领域不断创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03王央霞,女,中共党员,第一附属医院2017级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明亮教授。科研成果:在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0.679),核心期刊2篇,获批国家专利1项;参与国际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的审稿工作。在校荣誉:荣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成果奖、优秀研究生干部、三好研究生、研究生排球比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小编问答:Q:学姐可以分享一本你喜欢的书吗?A:《the 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是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Germer的著作,讲的是静观自我关怀,要像对待最好的朋友那样对待自己。幸运的是我与Germer老师本人交流并得到他的签名。比如通常当好朋友遇到不幸的时候我们会给予关怀和鼓励,但是当自己遇到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是我不好”等自责内疚等对抗情绪。医学的学习让我们关注到疾病本身,再追溯到某个器官、细胞、分子的病变等,其实最终很多疾病的发生是与情绪相关的。这本书能让你打开新的视野:随着心灵的成长慢慢学会接受和等待,等待岁月揭开命运的谜底,相信一切都有上天的美意。Wish you peace and joy。04胡增辉,数学与统计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慕小武教授。科研成果:SCI一区论文4篇, SCI二区论文1篇。在校荣誉: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成果奖,博士论坛最佳论文奖。小编问答:Q:在对待科研的心态方面,您有什么要对学弟学妹说的吗?A:在科研的路上,大家或许会遇到一些挫折,比如文章发表不顺利、拒稿等等,这些都是科研路上必经的过程。面对这些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陷入问题之中。05李小白,文学院2017 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刘志伟教授。科研成果:2017 年,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曾在日本、湖南、河南等地参加学术研讨会,并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在A类核心期刊上以第二作者发表一篇文章。为柯文辉的小说《司马迁》和《云冈魂》撰写书评。在校荣誉:曾获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研究生成果奖,2017年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最佳论文奖等。曾参编书籍《上阳风物墨痕香》,与著名作曲家栾凯老师合作,创作歌词《上阳宫词》《富春山居图》《锦瑟》等。小编问答:Q:学姐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吗?A:多看多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给自己找好目标后,给自己点压力,定个早一点的deadline,然后赶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完成。06曹曼,化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师从臧双全教授。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 = 14.695)。在校荣誉:曾获2019年度国家奖学金,2019年度优秀研究生成果奖。小编问答:Q:请问学姐平时会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娱乐和放松呢?A:实验室是我呆得最久的地方,也成了我另一个家,家里还有一群科研路上的挚友。一起给老师或同学过生日、一起锻炼身体等,和他们一起做的很多事都是我平静生活里的小幸福。07李威,男,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安秀丽教授。科研成果:博士研究生期间共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一篇发表在血液学顶级期刊Blood杂志上,影响因子达到了16.562分,且是Blood当期封面文章。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参加学术交流论文5篇。在校荣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联合重点基金1项。2019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科研设计奖。小编问答:学长你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研究吗?给我们后辈们有什么建议呢?08于玉然,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邵国胜教授和王卓副教授。科研成果:在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三篇,均为中科院一区,共同一作文章两篇。在校荣誉: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成果奖,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获得第四届能源材料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优秀墙报奖。小编问答:Q:学姐有喜欢的歌可以分享吗?A:《平凡之路》,特别喜欢朴树,那种淡然的感觉,想分享一下这首歌。也很想送给学弟学妹一段村上春树的话共勉: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09雷建伟,男,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工程安全与防护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方宏远教授。科研成果: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4篇和EI论文1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项。在校荣誉:曾获得优秀研究生成果奖、三好研究生等称号。小编问答:Q:学长有什么学习秘诀可以跟我们分享吗?A: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先自己去查阅资料和论文寻找解决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多和导师沟通交流;给自己定一些小目标,有计划的完成每个小目标;最后就是多锻炼身体,随时准备着最充足的精力面对科研中的难题。10吴艳奇,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师从王东炜教授和李胜利副教授。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导师为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3篇在中科院二区和1篇在中科院三区,授权专利4项。在校荣誉:曾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科研成果奖、河南省三好学生、三好研究生、优秀学生共产党员、郑州大学青年学术榜样等荣誉;所在土木学院篮球队连续两年获得郑州大学研究生篮球联赛冠军。小编问答:Q:学长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怎么释放学习压力呢?A: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打篮球了,强身健体,放松心情,才能更好的投入科研。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正所谓“见贤思齐”,我们应该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学会仰望星空,向优秀的他们学习,不断尝试,内化成我们前行的力量。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要坚信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郑大研子们,加油冲鸭!!!来源: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 图文均由各位优秀研究生提供 编辑:魏宁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