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识2018年四、五月之间,我第一次听说朱翔非先生和孔阳国学工作室。当时候有同学推给我一个17分钟的短视频,叫做“国学十年”,后来知道是工作室的学友们为了纪念先生在北京四中传道十周年(2006年——2016年)而做的。我当时看了以后,心里大为感动,被视频里面学友们的生命气质所震撼了——这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儒家信仰者啊!我一直觉得世界上应该有把儒家当作一门虔诚的精神信仰而活着的人们,就像基督教信仰和佛教信仰中最虔诚的宗派一样,但我就是没见过。我所见的,充其量都是儒家爱好者。或者自称是儒家信仰者,但那个生命状态实际根本没有上升到信仰的层次。我后来听先生讲,儒家信仰必须上升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个层次,才真正算数——就是那种把自己的全部真诚和全部生命都交给儒家的状态。实际上真正的基督教信仰者和佛教信仰者都是这样做的,实际上孔子的弟子们跟着孔子学,也都是这种状态,拿生命去践行夫子的话。见过的人就会被那种信力所震撼,而自己再也不敢轻易自诩为某某宗教的信仰者。当然了,对于一种精神信仰,信力只是一回事,修身的工夫则是另外一回事。《国学十年》短视频里面学友们震撼我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他们的信力,还有别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修身工夫。我之前接触过基督教和佛教最强劲的教派,我知道修身工夫不是说着玩的,得做出来才是,而且并不容易做。一个人为了变化自己的生命气质,有时候可能要经历死去活来的努力和苦楚。而最后他身上有没有修身工夫,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骗不了人。我之前见过很多儒家爱好者和自称的儒家信仰者,但我没有从他们身上看到修身工夫。我问了很多人,实际上他们连做修身工夫这件事情都没意识到,我就知道他们谈论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实际都是说着玩儿的,根本没有拿生命去做信仰的态度,只是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这一点而已。17:02《国学十年》短视频里的学友们不一样,即使隔着手机屏幕,我也能感受到从他们内在透出来的生命的温暖和火热——我后来知道,这并不是一般的温暖,而是来自形而上、来自永恒天道的温暖,这是一种绝对的温暖,不是相对的温暖,不是出于偏私情感的温暖。说实话,在这个人心普遍冷漠、以冷漠为正常的年代,在这个人人追逐功利、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的年代,像视频里面学友们身上的那种温暖,还真的极其难看到,恐怕只有在某些信仰做的特别好的佛教徒和基督教徒身上才能看到,但实际上每一种温暖的味道并不一样,儒家有儒家的味道。温 暖 儒家的温暖是什么味道呢?视频里的学友们给我的感受是,从他们生命的温暖中透射出一种质朴的真诚,一种足以让我内心的坚冰融化的真诚,这种真诚在基督教徒和佛教徒身上还真不多见。因此,工作室的学友们通过短视频透射给我的,是来自于生命深处的温暖和真诚。还有第三样,就是他们身上的尊严。视频中他们身上的尊严感非常强,感觉他们就像是顶天立地的人,一点都不猥琐、不扭曲——我后来知道,这种绝对的尊严感,实际上来自儒家的礼,一个儒者只有长期循礼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尊严之气,并不是忽然一下子就能伪装或者表演出来的。温暖、真诚和尊严,是工作室的学友们通过短视频传达给我的三样非常明显的感受。学习儒学,就是为了持住心中的温暖。先 生 我再说说先生。实际上在那个短视频里,先生说话的镜头并不多,我记得只有一个镜头,应该是先生坐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课,先生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吾曾闻大勇于夫子——我的老师孔子曾经告诉我这种大勇”,之后就切换到其他画面了。先生的音色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声音里面透射出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温暖和刚强。先生的温暖使得他的话很容易打动人心,先生的刚强则跟我之前想象的儒者的文弱形象不太一样。我后来跟着先生学习儒学一段时间才知道,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儒者并不文弱,他们的气质都偏向刚强,论语里面这样说孔子:——《论语·述而第十一》儒者的文弱形象,还有迂腐形象等等,实际上都是后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塑造的,为的是让大家误解儒家,然后彻底打倒儒家,然后方便他去达成他的目的。总之,儒者是刚强的,不是文弱的,夫子讲一个闻道的人有“仁智勇”三达德,先生告诉我们,儒者的“勇”,就是来自形而上、来自永恒天道的那种刚强,这种刚强也不是血气的刚强,而是一种绝对的刚强、超越血气的刚强,就是先生在短视频里讲的,曾子说自己从他的老师孔子那里听说的这样一种大勇。从我从视频里第一次见到先生,直到后来接触先生很多次,先生的生命里都投射出这样一种让人敬畏的刚强,这是我从其他学儒的人身上没有感受到的。有的人以为自己是刚强,实际上那是一种自我的傲慢和狂妄,那种东西一出来就无法让人感受到敬畏,反之让人感受到伤害。学 习 后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报名了《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这门课程,是先生讲的所有课程里最初级、最基本的,那时候还叫“中华人文精神简史”,最近才改名叫“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再后来我又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论语》班的学习,我等了两个多月才等到开课,可把我等苦了。不过现在《论语》上快学完了,我正期待着进入《论语》下的学习。我对儒家的认识,比起我曾经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我想说,我从一开始就很相信先生讲的东西,我观察到很多人在这方面有些障碍,我觉得这种现象挺有趣的。这可能跟我走过很多弯路有关系,我从上本科到博士,先后学过工科、理科、西方哲学专业,最后才摸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这一块儿。在精神信仰方面,我尝试过基督教、佛教,我对这两个宗教的学习和了解使我比较容易判断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真正的儒者,什么样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儒者。真正的儒者,对待儒家一定像最虔诚的基督徒和佛教徒那样有信力,其次,真正儒者必须有工夫,必须做工夫,必须知道怎么做工夫。有信力和没有信力的儒者,你从他们的话语里面就能听出来,做工夫和不做工夫的儒者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就像佛教里面持戒的僧人和不持戒的僧人给人的气场完全不同,虽然那个不持戒的僧人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他就是假的。不做工夫的儒者可能可以欺骗很多人,但欺骗不了我,因为我对各种精神信仰了解的已经比较多了,见过的信仰人也很多,这些经历让我可以去判断我面前的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做工夫。很多人区分不出先生和社会上其他讲儒学的人有什么不同,也迟迟对先生建立不了信力,实际上就是他根本没听说过、也没意识到儒家信仰还有做工夫这么一回事,他也没有体认过做工夫和不做工夫的不同。工 夫 先生身上有工夫。跟着先生学习儒学多年的前辈学友们身上也有工夫。先生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工夫,就像王阳明的《传习录》里面谈的实际都是怎么做工夫,只有进入做工夫的状态才能真正体会《传习录》里面的话。先生也说,我们必须把这个工夫传出去,而不只是讲一些字面上的、主观感受的东西。就凭先生身上有工夫这一点,我们就该相信先生。实际上这一点并不小,而是天大的事。如果没有工夫,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工夫,人即使学再多的圣贤书,又如何能变化生命气质?如果不能变化生命气质,人又怎么能触摸到形而上、又怎么闻道?又怎么成圣成贤?如果不能闻道,不能成圣成贤,那又怎么超越生死?那岂不是痴人说梦,那一切都白学了,那不是浪费生命吗?先生身上有工夫,所以先生说的话我们得信,得拿来反省自己,我们不能老是站在“意必固我”的立场上刚愎自用,那样的话永远走不出生命的黑暗和低谷。佛教也讲“信为能入”,信力可以带着我们穿透很多障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说:——《论语·述而》《论语·季氏》就是说,对有工夫的人从工夫里面说出来的话,你得相信,得敬畏,得好好思考,不能当成一般的话,当成耳旁风。不是带着一种质疑和挑衅的心,而是带着一种基本的信力再去听先生讲的《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那就可以收获完全不同的内容,可以说是扭转乾坤、起死回生也并不夸张。《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是一门让我醒过来的课程。我以下所说的都是先生传给我的。如果没有先生来传,我就不会对孔子和儒家有现在的认识。孔夫子,提起这样一位老人,我心里就洋溢着温暖和感动,孔夫子以天下苍生的生命和幸福为念,自此以后,儒者就成为黎民百姓的天然守护者。儒家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所以这个课以前也叫“中华人文精神简史”。这一切都是孔夫子带给我们的,也是先生谆谆教诲、想要传给我们的。儒家为每个人确立了生命的尊严和温暖;每个人,包括你和我。儒家就代表着人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儒家站起来,人性就能站起来;儒家如果倒下了,那不是儒家倒下了,而是人性倒下了,是每个人——你和我——的生命倒下了。这是我从《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这门课里领悟的内容。原《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宣传海报改 变 从前我对自己祖先的文化充满自卑,我觉得中华民族唯一的前途就是全盘西化,西化程度越高,则代表中国文明越进步,所以我去学习西方的科学、西方的哲学,后来又摸索到西方的宗教。再后来,我也去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觉得中华文明也有很多优点,但我觉得中华文明的高度无法跟西方相比。我后来发现民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像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是这样想的,他们都对中华文明充满自卑,觉得中国的前途就是学习西方,或者学习英美,或者学习苏俄。到了文革的时候,全面、彻底地打倒传统文化,批林批孔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头等大事,那个时候,儒家彻底倒下了,实际上佛教、道教等等也没有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为一片荒漠、寸草不生,中国人在那个时候也遭受了骇人听闻的人道灾难,这些历史真相实际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出生在文革结束以后的九十年代,等我长大以后想要学到真正的儒学、真正的儒家精神,已经难上加难,因为没有懂的老师带领。很多老师在这里讲、去那里讲,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懂。我感到《论语》很好,但是我也发现自己始终穿透不过去,儒家始终有一个隐藏的高度是我从未触及,也无法触及的。但这一切在我遇到先生以后全变了。我听完《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心里那样的激动、无法平静,眼眶里浸润着泪水。先生让我真正认识自己的祖先,认识祖先的信仰高度,远远超越我曾经的想象和估计。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对于基督教没什么了解,或者只是从书上看别人怎么说基督教,自己并没有切身体认。但我对基督教有过很深入的学习和体认,都是我自己身上真实经历过的,不是我从书上看别人怎么说。我跟着先生学习儒家,我发现儒家的高度相比于基督教,可谓毫不逊色。难以想象在独一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之外,还有像孔夫子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圣人。子贡讲,孔夫子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普通的贤者不过像地上的一个小土包。后人又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并不是夸张,是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孔子,也不认识儒家的高度,无法接续上祖先的道统,我们跟自己的祖先在精神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鸿沟、难以跨越,乃至于我们不相信古圣先贤说给我们的话。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先生的课让我认识到,儒学并不是简单的道德格言,其背后有来自于永恒天道的绝对精神,是我们从未领悟到的,也是先生要传给我们的。中国历史也不是令人绝望的朝代更替、死循环,而是永恒天道在不同历史时期一损一益的变化和显现,这只有站在经学的高度,站在工夫的高度,站在形而上之道的高度才能看清。所以先生讲的历史跟别人讲的历史完全不一样,先生讲的历史是从形而上的高度去看到的东西,可以说是一部圣史。因为自孔子以来的圣学贯穿着所有的历史,在历史中,我们看见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别人讲的历史不是从形而上、从道的高度来看的,所以他们看不透历史,看到的都是一些模糊的影像,犹如一个人站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之下看待天地万物一样,似乎一切都是黑暗的、绝望的。这层乌云其实就是人性的乌云,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孔子的高度,我们的生命没有实现一种本应该有的形而上的超越,所以我们看不透自己,更看不透历史。先生站立的地方跟别人不一样,先生站立在形而上的高度,在形而上那里有着人性中流淌出来的无限温暖和尊严,所以先生讲的历史总是那样令人感动,仿佛来自遥远故乡的亲切呼唤,让人性苏醒和复活。因为先生所传给我们的儒学的精神高度,我对于中华文明再也不自卑,因为没有自卑的理由。不仅没有自卑的理由,实际上有自信的理由。“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接续孔子和儒家的高度,我们的未来就是黑暗的,人在黑暗中走路,只是靠着感觉走,他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也不确定哪个方向对、哪个方向有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学明白儒家,必须让孔子的精神和儒家的道统在中华大地上重新复活。听完先生的《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就能知道,儒家的精神道统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熄灭近四百年了,虽然局部也有一些残存的火星。先生的课让我感到自己肩上多了一份从自己的人性里面生发出来的伟大使命,这使命是我自己的生命本性给我的,并不是某种外在的力量加给我的。这使命就是我们要恢复儒家道统,让儒家重新站起来。儒家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儒家就代表着人性,因此,恢复儒家,就是恢复人性,让儒家站起来,就是让我们自己的生命重新立起来。让我们重新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像我们的祖先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人一直都是的那个样子。这就是先生为什么十几年来孜孜不倦传播儒学的原因,先生传播的是工夫,是人性,是形而上,是永恒的天道,是来自于人性最深处(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那种绝对的温暖和尊严。先生在2014年生过一场大病,病中的先生,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儒家怎么办?儒门后继无人怎么办?”好在先生后来从病中康复了,我们这些后辈又有机会跟着先生学习儒学。先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反复说,让我们把孔子的高度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传下去,永远传下去。这,就是我们学友们跟着先生要一起做的事情!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享誉海内外。求学北大是很多学子的梦想,有的考生通过高考考入北大,有的考生通过考研考入北大,也有不少人通过考博考入北大。据悉,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19年共招收研究生148名。1952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1200余人。目前,北京大学共有4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70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有8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61个涵盖在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另有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还有2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共授予18209人博士学位,77106人硕士学位。近些年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近些年每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2000多人。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北京大学不一起公布全校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因此大家并不清楚具体的数字。只能从新闻报道中得知201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应报到新生共计9675人,其中硕士生6896人,博士生2779人;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地区)9034人,以及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641名国际学生。那么北京大学2020年的招生数据又是多少呢?学术之路观察到2020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公示了最后一批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因此我们就可以手动计算具体的招生人数了。以下为各个学院的招生数据,由于系人工一一核对计算,工作量巨大,难免有误或遗漏,还望见谅。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联合培养):1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3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3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少干计划):1名博士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6名博士研究生政府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新媒体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9名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8名博士研究生历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管理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工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7名博士研究生人口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法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2名博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8名博士研究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8名博士研究生数学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6名博士研究生物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未查到,47人参加复试,2019年录取21人,复试人数为32人,因此我们假定2020年录取人数为28人。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2名博士研究生经济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7名博士研究生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020年博士招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0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0名博士研究生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4名博士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名博士研究生艺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现代农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名博士研究生分子医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申请-考核制):46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2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2020年拟录取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名单:1097名直博生经统计,以上学院共计录取2093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招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院的招生人数(不含直博生)分别为:基础医学院:46名博士研究生药学院:47名博士研究生公共卫生学院:37名博士研究生护理学院:8名博士研究生医学人文学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医院):69名博士研究生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53名博士研究生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医院):57名博士研究生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36名博士研究生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15名博士研究生临床肿瘤学院(肿瘤医院):34名博士研究生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深圳医院):4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院(解放军医院):名2博士研究生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北京回龙观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医学院(西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经统计,共计426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有109人直博生。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含港澳台、留学生)共计360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临硕转博名单共161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择优攻博名单共41人,即共562人。综上,北京大学2020年至少录取了2093+535=2628名博士研究生。
我们都知道当前很多院校招收博士都采用申请考核制。相对于传统的考试制,申请考核制下普通院校的学子除非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不然在现有的申请考核制下很难进入复试阶段,更别说顺利考取名校了。当然其中的重要因素为部分院校对学生的本硕院校进行了限制,如要求985、211、双一流院校;部分是对非名校学子的科研成果、专业课提出了特殊要求,如要求非名校得有一篇核心期刊论文;部分是很多学子之前没有注意提升英语六级的成绩,而报名时只能仰天长叹,毕竟那时候只追求过六级,而没有考虑到当下不少院校要求六级500分以上。其实除了上述申请考核制带来的困境之外,经过观察我们还发现不少学子面临如下难题:1.很难找到合适教授出具推荐信可能对于名校学子来说,找教授出具推荐信并非难题,但是在很多普通院校的教授人数有限,更别说报考学科下的教授了。另外对于很多普通学子来说,其往往一次考不上,已经离开校园,如果平时没有注意与老师搞好关系,加强联系,那么出具推荐信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2.不知道如何联系导师现在诸如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规定报考前请与导师联系并征得导师同意。因此相比之前,很多考生面临着更尴尬的局面,即自己根本无法满足报名要求。不少人其实报名之前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跟哪位导师,毕竟在当前很多学子除了超级知名的博导,其他外校博导了解的非常少。3.普通招生规模正在快速缩少以下我们以部分刚公布的招生计划为例,简单分析以下当前的形势。当前博士的招生途径主要有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直博生、普通考试制4种。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其实当下直博生的招生名额以及很多了。上海财经大学规定,全校直博生指导性计划为50名左右,各二级学院相关专业直博生的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本学院招生计划的20%。厦门大学正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专业和数量,并提高直博生的相关待遇。中国科学院大学仅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就招收直博生26人,因此招收直博生1000多人轻轻松松(112个研究所、18个院系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我们观察到2所博士招生人数较多的高校:浙江大学与北京大学,其留给普通学子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以下为浙江大学部分学院的招生计划: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招收普通博士生25%左右,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招收统考入学博士生10%左右,招生方式试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有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统招博士生(普博生)等三种类型,招收普博生占总名额的20%左右,普博生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招收普通博士生占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的20%左右,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预计录取免试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占总招生人数的90%左右。具体将视生源情况调整。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招收普博生12%左右,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化学系预计录取免试直博生与硕博连读生占总招生人数的85%左右,具体将视生源情况调整。本专业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以下为北京大学部分学院的招生计划: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3人,其中推免10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82人,其中推免128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拟招生31人,其中推免14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5人,其中推免7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年博士拟招生58人,其中推免20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0人,其中推免10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2020年博士拟招生34人,其中推免5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2人,其中推免9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9人,其中推免24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59人,其中推免143人!北京大学工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37人,其中推免114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5人,其中推免38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0人,其中推免8人!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9人,其中硕博连读生约12名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8人,其中推免2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0人,其中推免30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7人,其中推免12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58人,其中推免38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8人,其中推免17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86人,其中推免30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51人,其中推免3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1人,其中硕博连读0-5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99人,其中推免99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99人,其中推免60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67人,其中推免52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98人,其中推免185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52人,其中推免32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45人,其中推免138人!通过上面的招生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供普通学子报考的招生名额可能不到总招生名额的百分之20。具体到某一专业可能招生名额仅剩下1-3人。这样的招生名额对于普通学子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进入面试环节的。毕竟大部分院校都采用申请考核制了,如果一个专业招生2人,那么最多6人进入面试,而报名人数往往为20-100人。4.没有掌握第二外语我们观察到当前相当比例的名校博士都掌握第二外语,这样其在竞争中就处于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当下名校学子出国留学的比例增高。而普通学子往往被蹩脚的英语学习给困住,当发现自己的劣势时已经处于考博的关键时期。5.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学术训练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普通学子的学术训练是零乱不成系统的,往往投入时间多,产出少,这也成为导师担忧其未来能否正常毕业的重要因素。6.没有课题研究经验通过观察各大课题公示名单,我们就可以知道普通院校的导师课题很少,那么学生的参与机会就更少了,这样其在写自己的研究计划以及列举自己的科研经历时就显得非常少,非常没有底气。以上是我们就当下普通学子考博可能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的简单归纳,希望广大学子能够尽早补上自己的不足。
充满曲折的旅程恰似人生,中途有怡人风景却也有坎坷荆棘,人生常有起落,保持坦然的心境,坚毅前行终究会到达人生彼岸。北大毕业的天之骄子王青松,人生两次考博却均无故遭遇,归隐山林十多年后他如今又做出了回归社会的选择,命运无常,重在选择,让我们一同了解王青松的故事。记忆力惊人,考入北京大学王青松出生在洛阳新安县,他自小记忆力惊人,头脑非常灵活,他在高中毕业后便进入了当地的机要局工作。在正式工作后,王青松惊人的记忆力令他在工作中绩效突出。记电话号码时,据说一天能加500多个号码,记得清清楚楚。虽然已经参加了工作,但一心向学的王青松并没有放弃学习,即使工作了也将闲暇时间利用起来学习。受工作环境的影响,王青松经常以一套西装示人,穿戴得整整齐齐,看上去十分严谨。在恢复高考后,王青松凭借自己多年对学识的积累考入了北大的国政系。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王青松是一个极其稳重和注重细节的人,在校期间,他成绩优秀、热心助人,是老师和同学们眼里的好学生。或许正是这种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性子,令王青松在学业上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取得了学士学位后,王青松作为一名硕士又考入了北大的法律系。多年的求学经历令王青松极其喜欢校园的氛围,在顺利读完了硕士后,王青松选择留在北大任教。在学校授课期间,虽然工作稳定,但会有大把的闲暇时间,王青松便利用这些时间经常在各地探索新事物。沉迷养生,收获爱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涌起了一阵养生的热潮,在养生热潮刚涌起的时候,接触这个行业的人并不多。王青松自小便喜欢老庄之道,便对养生产生了兴趣,经过一番研究后他在养生方面积累了不少知识,逐渐沉迷于养生之道。他甚至还在北大上起了养生课,在北大任教的经历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了王青松,他开办了养生班,专门教授人们养生知识。在王青松自己开设的养生班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王青松所创办的养生班给王青松带来了不少收益,爱情名利双丰收的王青松可谓是人生赢家。王青松的妻子也在北大任教,不过和王青松相比,王青松妻子的工作并不顺利,教书多年,她连讲师的职称都没有被评上。两次考博均因不明原因遭拒因为开办养生班而名利双收的王青松并没有选择安于现状,热爱学习,他始终觉得只有学识是一条通向真知的道路,因而他最终决定考博。在确立了目标之后,他计划报考哲学系博士生。对丈夫的选择,王青松的妻子全力支持,为了能够顺利考博,王青松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学习。第一次考博士,王青松单科和总分均考取了第一名,但奇怪的是如此优秀的成绩竟被拒绝了。虽然心里疑惑,但王青松并没有放弃,第二次考博士,王青松选择了法律专业,成绩非常优秀,却依旧没有被学校录取,依旧不知是何原因。前半生一直顺风顺水的王青松遭遇了两次打击后,令他有些不知所措,考博失败一事几乎成了王青松的心病,他不明白出了什么问题。决意抛下一切,隐居山林经历了两次考博失败后,王青松最终放弃了考博的计划。但这段经历令他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长年接触养生之道的王青松也逐渐萌生了归隐田园的打算。他先是和自己的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夫妻二人在长年的职业生涯中逐渐厌倦了,城市里喧嚣的氛围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令他们疲于应付,如果能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夫妻二人仔细商讨过后,便开始着手准备隐居事项,1994年,夫妻二人搬到了山区,在王青松岳父的老房子附近租了十亩田地,他们在这里种粮食,蔬菜和各种各样的树木。起初,夫妻二人并未在各自的岗位上辞职,而是选择在城市和山区来回往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最终都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山区务农。在2000年时王青松花了20万承包了当地2500亩荒山,与妻子一同在山里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由于承包的山地过多,夫妻二人根本忙不完,他们还在山外雇佣了十多个农民前来帮忙干活。王青松夫妇俩始终生活在山里,由于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他们的生活也较为原始。他们的家里甚至没有通电,因而没有电视和网络。家里的生活用品也大多是自给自足,需要从外面购买的东西只有食盐。为了能最大程度脱离对外界的依赖,王青松夫妇俩甚至连洗衣服用的都是草木灰和皂荚。他们的隐居生活,脱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得平实安稳。迫于压力有意重返社会隐居多年来夫妻二人一直远离尘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得安静祥和,然而近些年来却传出了他们要回归社会的消息。在隐居期间王青松夫妻二人也迎来了自己的爱情结晶。王青松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一家三口在山上过着不被他人打扰的生活,日子虽然平淡但十分幸福。由于夫妻二人都有较高学历,他们自小便亲自教导孩子各种学科知识。但是让孩子长期过着远离人群的生活终究不可取,他们希望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夫妻二人渐渐开始萌生出了回归社会的想法。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在外隐居,夫妻二人又花高价承包了较多山地,渐渐地经济也不再宽裕。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最终王青松一家决定在隐居十多年后重返社会,重新回到之前的城市里居住。在采访中王青松表示虽然回归了社会,但这次回归不会持续太久,他们终究会再搬入山林中。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从古至今的隐居者,大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人,因为对现世感到了绝望和灰心,所以才决定远离尘嚣,过自己想要的自由平静的日子。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鬼谷子的“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都是如此。但是现代社会中要是有隐居之人,则会让人倍感诧异,毕竟在这个任何地方都需要钱的时代,隐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像真的很难。而当年的北大学霸王青松却真的做到了隐居山林11年,不跟外界有过多的接触。对于他当年的为什么会隐居,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两次考博落榜,自己没有办法接受,所以才一气之下带着自己的妻子一起隐居山林。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是否跟当年想象的一样呢?而他们又是否后悔过自己的决定呢?学霸的路,一直顺风顺水王青松,出生于河南洛阳,就是一户普通的家庭,在那个时代特殊的情况下,王青松高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当地的机要局工作,进入信阳地委机要局工作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因为当时的机要局反而不要干部子弟,因为怕社会关系太过复杂,相互传递信息。而且在机要局的工作内容,让王青松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更好,为以后考取北京大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恢复高考之后,一心想要学习的他就打算考北京大学,但是最开始考的专业是国政系,后来毕业之后发现法律这个专业会更好找工作,所以后来又考了法律系的研究生,最终留校任教了。对于王青松来说,在大学期间也可以说过的顺风顺水。在当时的国政系,王青松因为在河南信阳机要局工作过,又有一副“老干部”的形象,所以一入学就被任命为团支书,而且在学校的形象也是一板一眼,西装革履的。所以他的朋友就曾经调侃他:“他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自然更让我们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觉翻身都轻手轻脚心怀敬畏。”后来他迎来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养生,而在1985年的时候,也开始了“养生热”,所以他就开始在北大教授养生。因为养生,给王青松带来了名声还是财富,甚至还让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张梅。可以说对于王青松来说,直到此时,他的人生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在自己的事业还是爱情上。但是就在此之后,王青松就一下子就从顶峰跌落了。两次落榜,决定携妻归隐山林有时候命运好像就是这样,没有人可以一直顺风顺水,它总是愿意跟一些人开个玩笑,给他的人生增添困难。对于王青松来说,从1990年开始,他的处境一落千丈。已经是硕士学位的他,想要考一个博士学位,但是在他报考哲学系博士生的时候,他的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名,可是学校却不予录取,那时的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服输的他,在第二年的时候转考了法律系的博士生,但没想到,他还是被拒绝了。对于那时的王青松来说,他感觉自己就像是被人握在手里的风筝,想飞,但是却飞不高,还不能有自己的方向。他的内心极其的迷茫,那个时候的他,对于养生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满足不了他内心的需求了,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到底应该怎么办。两次的考博落榜,对于这个曾经顺风顺水的学霸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所以曾经这个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选择,还是跟随社会这个大方向走呢?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选择,他愿意知行合一,带着妻子“归隐山林”。想要过古时候的那种看看书,养个儿子的生活。对于王青松来说,他曾经说过,从“文明”到“蛮荒”我们一步一步已经走得太远了。就像鸟,越飞越远,出自寻觅的本能。但现实中大部分人停在一处就不飞了。就这样,他们回到了北京与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区,那里有一处岳父的老房子,夫妻二人就在那里安顿了下来。在2000年之后,夫妻二人已经全部脱离北大,承包荒山2500亩,从此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归隐山林,其实也是为了孩子在当时,两个北大老师不在学校教书反而来村里种地,当时很多人都觉得王青松夫妇“病的不轻”。其实对于王青松夫妇来说,他们的选择只是为了“能够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而且当时王青松也会雇佣一些工人来帮他干活,但是他们绝对不能住在这里,因为怕带来所谓的“污染”。后来王青松的妻子张梅说,当年促使他们彻底的离开人群主要就是为了孩子,他们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完全没有污染的环境,为了做到当时的想法,甚至连她生产都没有去医院,是王青松自己接生的孩子。多年后,为了孩子决定暂时回归社会但是在他们隐居多年之后,他们最终还是决定回归社会,因为他们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从出生就没有离开过大山的王小宇,跟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收音机,当看到外面的人和世界的时候,他极其兴奋,对于夫妻二人来说,回归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为儿子开设一个与社会交往的绿色通道。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以后的路怎么走,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身为父母,没有权利替他做任何的选择和决定。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一个北大的高材生就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就选择避世11年,这好像怎么样都没有办法理解,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好像在现在这个经济日益增长,日益开明的年代来说,不想跟这个社会的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想法同流合污好像也是人之常情,不应该被指责。但是无论是选择“出世”还是“避世”,这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他说:“从“文明”到“蛮荒”,我们一步一步往后退,已经走得太远。就像鸟,越飞越远,出自寻觅的本能,但现实中大部分人停在一处就不飞了。”他是一位北大高材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一条康庄大道就在脚下,但他却脱离了北大承包荒山2500亩,与世隔绝,过上了隐居生活,如今又回归社会,他就是那个让人无法理解、捉摸不透的王青松。康庄道路上的坎坷王青松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成功通过高考进入了北京大学。他品行端正,一入学就担任团支书和学生干部,而且上学期间总是西装革履,给人一副老大哥的形象,入学之前他就已经担任河南信阳政府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经历为他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经过了他不懈努力,他拿到了北大国政系79级学士、北大法律系83级硕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国内流行养生学,而王青松崇尚老庄的思想,且从小习过武,这使得他在养生方面如鱼得水。因此迷上了养生学,还在北大开启了养生课。养生课为他赢得了名声,赚得了财富。在养生课中他也结识了自己的妻子张梅,她也在北大任教,二人都是教师中的精英,高级的知识分子。在这一切都顺利进行时他在考博的路上却遭遇了挫折,第一次报考哲学系的博士生,单科和总分都考了第一,却被学校无故拒之门外,第二年,王青松不服气又报考法律系,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是还是没有得到大学的接受。这令王青松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此时的他几近崩溃,面对这种情况,有人的会选择再次挑战,有的人会选择寻求原因,而王青松却选择了离开。而且学校评职称这件事上,张梅五年都没评上讲师,再加上计算机在国内一些高校流行起来,学校要求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但张梅不喜机,种种原因使夫妻二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而王青松两次考博无故被拒之门外成为二人隐居的导火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夫妻二人辞职后,为了追求无污染宁静的大自然环境,夫妻二人来到了大山深处,通过一番努力,得到了2500亩土地50年的使用权。王青松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垦荒地,种植,养殖,亲力亲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绿色生态环境,远离城市的污染与喧嚣。王青松夫妇认为每次劳动出的汗都是在排毒,养生。虽然他们过着辛苦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园生活,但他们甘之如饴,乐在其中,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涤。有时亲朋前来拜访,也需入乡随俗,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使用草木灰和香皂洗手沐浴,不用外面世界充满各种化学剂的清洁工具,就连他们吃饭用的筷子都是树枝,不然在王青松眼里就是他们带来了城市污染,污染了这片净土。即使妻子怀孕,为了让妻子和孩子都不受外界污染,王青松告诉帮忙做事的工人保密并承诺不说出去有奖金,而且王青松还亲自为妻子接生,保证了给孩子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儿子也随他们一样不与外界接触。儿子的学习由夫妻二人亲力亲为,他们都是北大高材生,教育一个孩子绰绰有余,因此他们的儿子的知识面也较其他孩子广,体能也较城里的孩子强,他们的儿子没有打过疫苗,不用吃药,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但他们唯一担心的是,他们的儿子与外界接触时会觉得格格不入,导致儿子的生活不便。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后来,王青松的一位富豪朋友来看望他们,得知他们的现状,富豪嚎啕大哭,说“你们缺多少钱我都给,不能这样虐待我们北大的博士。”并劝说他们回归社会,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王青松也认识到儿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服从王青松夫妇的选择,隐居是王青松夫妇的意愿,并非是儿子的人生,所以王青松有了回归社会的想法。在这数十年的隐居生活中,王青松夫妇的积蓄350多万差不多花光了,他们面临着经济危机。2011年,最终他们选择了回归社会。回归社会后,他们发现一切都与十几年前有许多的不同,计算机的普及,便捷的网络,快捷的交通,而王青松十几年的隐居生活也改变了他的思想,那么王青松如何在喧闹的都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呢?对于儿子,王青松和妻子开始教儿子使用学校的通用课本,使儿子慢慢的适应新的学习。虽然之前他们也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但是两个北大的高材生教的大多都是国学课程,而不是像中小学课程一样,但也为儿子积累了浓厚的文学素养,使他更能适应新的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起初,王青松并不适应新的生活,他的思想已经和社会脱节,工具的进步加大了他们融入的难度。但是王青松并没打算长期回归社会,他认为回归三年足矣,不仅可以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能够为以后更好的“桃花源”做准备。结语王青松的回归对社会未尝不是件好事,夫妻都是高材生,他们可以在回归社会的时间里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从回归社会这件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王青松思想的进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十几年前他选择了归隐田园,逃避他厌恶的世界,但即使逃避,这个世界还在正常运转着,十几年后他选择回归社会,说明他可以在社会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并不是放弃所有,而是在车水马龙的嘈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而不是只追求环境的清静。人生没有固定答案,没有说哪个选择一定对,哪个选择一定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遵从自己的内心。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我是老徐。1925年,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借着人们天寒无聊,《京报副刊》刊载了一篇文章,题名:《一个寒假的最好消遣法》。大意是趁着天冷无事,作者想征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性故事”,无论月经、自淫、梦遗、同性恋爱、嫖妓、变态性交法……只要和性有关,题材来者不拒!但唯一的要求是事件要真实,因为文章的发起者北大教授张竞生是在进行一项性的科学研究。不久后,张竞生收到了200多篇读者来信。他从中选出了7篇编辑成册出版。书名就叫《性史》。光听名字就知道书不火爆天理不容。果然,书还没到就被学生们订光了。买书时还因为人太多,警察为了维持交通要用水管冲散人群。民国的报章还描述过人们翻阅《性史》的盛况:“一班青年男女,无论何时何地,均手不释卷,弄得好像饮了狂药一般。”而且《性史》的影响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现如今,有人读完《性史》后怒摔福柯的《性经验史》,说都是骗人的,里面一点经验都没有。书友因此还在豆瓣上泄愤说:《性史》里面写的才是真正的、有经验的!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张竞生却因为书籍的出版几乎毁掉了自己的一生。民国大佬1888年,张竞生出生于广东饶平的大家族。他家里是三代华侨颇有资本,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张竞生的学业十分关注。张竞生也不负众望,16岁就考入了广州黄埔陆军小学修法文。虽然学校名为“小学”,但那时候并不是今天“小学”的意思,而是两广总督岑春煊督办的高等军校。学制三年。张竞生的同学陈铭枢、陈济棠等后来也都成了民国时期叫得上名号的人物。他早早显露出了个性。进入学堂不久,张竞生就带头剪掉了自己的辫子。那时候,学校按照上级核定,学生每月的伙食费是8块。但学校监督韦汝聪等人暗中盘剥,最终到达学生手上的伙食费大打折扣。了解到情况后,张竞生竟然与同学王鸾发起了整理伙食运动,但结果可想而知。韦汝聪则借机将张竞生和王鸾开除。走投无路的张竞生在赵声的介绍下,与王鸾到新加坡投奔孙中山,但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当头棒喝”:干革命在国外宣传是没有效果的,而应该进入满清的革命军从内部发动革命。张竞生猛然惊醒。但苦于没有回内地的路费,张竞生再次找到孙中山先生,但他却避而不见并派了胡汉民代谈。后来张竞生找到一位朋友才得知,报纸上说两广总督派了两名刺客暗杀孙中山,刺客恰恰形似张竞生和王鸾。简直令张竞生欲哭无泪。不过经历一番波折后,他总算收拾精神回到内地,后来还考上了京师大学(北大前身)法文系。张竞生和孙中山先生次年四月,北京发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大事:汪精卫谋炸满清摄政王载沣被捕。那时候汪精卫还没有叛变大革命,此举无疑让青年汪精卫名噪海内外,成为革命的“大英雄”。而清政府忌惮革命势力,虽然抓住了汪精卫但不敢杀他反而大肆拉拢。与此同时,诸多革命人物也纷纷去北京营救。经过赵声的介绍,张竞生和前去营救的汪精卫夫人陈璧君接上了头,随后张竞生假扮汪精卫的表弟去监狱探监。汪精卫写了封血书让张竞生秘密带出监狱。不久后,辛亥革命爆发。南北议和阶段,经过汪精卫推荐,23岁的张竞生被孙中山指派为代表团秘书。后来,孙中山问张竞生今后想进入政府做官还是留学。张竞生认为自己年纪尚轻,想留学学习科学技术再报效国家。1912年10月,张竞生以第一名的资格入选民国政府第一批官费留学生。留学的目的地是浪漫的法国。异域的把妹生涯留学生涯是张竞生命运的转折点,更给张竞生留下了一生的印记。因为他学会了猎艳。那时,刚去到法国的张竞生就感觉到了法国别样的风气:法国的男女老少都情感热烈,不论对任何人种和人都表现得一团和气。当然也包括情爱。张竞生常常在巴黎的学生区散步,看到法国少女们打扮得如花似玉等待男子们的调情。少男少女们可以互相表达喜欢,到了合适的时间也免不了未婚就“那个”,而中国还在进行“包办婚姻”。张竞生(右一)和妻儿不久后,一战爆发。整个巴黎都在德国的射程下,巴黎人都得逃命,张竞生于是转学里昂大学。在寄宿的一位法国小学教师那里,张竞生邂逅了一位前去教师家学钢琴的瑞士少女。对方只有十六七岁。多次接触后张竞生和她熟络了起来。一次闲谈之际,张竞生偶然对瑞士少女下了结论:“以你这样幼稚年纪,是不配谈爱情的。”哪知张竞生的这句话刺激到了少女,少女倒开口闭口倒和张竞生谈起了爱情。不论精神的还是肉体的。少女会向张竞生谈论她曾经读过的情书中的细节,混熟了她甚至极天真地给张竞生来一记热吻。为了推翻张竞生的论断,少女还对他说:“纺织女郎吗?荡妇吗?淫夫吗?任何你想要知道的爱情,我都能满足你的要求。”终于在某日,张竞生在静悄悄的居室中抱起了少女,双方差点天雷勾动地火。受当时“精神恋爱”学说的影响,张竞生最终选择了保存纯洁的感情。不久后,瑞士少女拂袖离去。张竞生因为这段经历误打误撞地开启了自己的恋爱匣子,也迷恋上了“精神恋爱”并选择留下“清白身”的操作。比如在一次圣诞节晚上,张竞生和一位法国女教师搂着睡了一夜。但啥也没干。后来张竞生更遇到了一位50多岁的女医师,对方又矮又肥,舌头还时常在嘴角左右拨动。一天早晨,女医师来到张竞生寓所找他聊天,还主动向张竞生扬开外裙。坐怀不乱的张竞生对此不屑一顾。欧洲留学的八年间,张竞生遇到了很多情人也见识足了欧洲性观念的大胆。更成了他人生的一种底色。1920年,张竞生取得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归国途中他制作了一份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倡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每对夫妻只生两个孩子好!当时广东省省长是陈炯明,此人恰好妻妾成群儿女众多。看到报告的他直接把报告扔进了废纸篓,还骂了张竞生一句“神经病”。陈炯明张竞生那会儿还受聘于潮州金山中学代理校长。虽然给省长的献言没得到重视,但他自己在学校里也能进行“开风气”的尝试。比如他力推男女同校,还破天荒地招收了8位女学生,在学校开设游泳课。学习游泳的女子要裸露肌肤,张竞生又在当地报纸写避孕节育的文章。因此,张还被守旧势力冠以“买春博士”的辱名。一次学校一位女学生不小心在泳池溺水,张竞生竞然还给她做起了人工呼吸。今天看起来很正常的事在当时却让人大跌眼镜。可惜不久后,一位学生还是在游泳时溺亡。即使张竞生的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在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阻力。张竞生不得不辞职。张竞生(左一)那时候,张竞生前卫的思想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蔡元培主掌的北大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张竞生的主张并不忌讳,还聘请他做北大哲学系的教授主讲“论理学”。受到赏识的张竞生来到北大后还兴致勃勃地写了两本课堂讲义:《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本书中,他倡导裸体行走、裸体游泳、裸体睡觉等,还详尽地介绍“交媾的意义”和“‘神交’的作用”。总称为“美的思想”。那时的张竞生也对一切和“感情”有关的话题都兴致很大。1923年,张竞生的北大同事、生物系主任谭熙鸿的妻子陈维君(汪精卫妻子的妹妹)去世,留下了两个遗孤。而陈维君的妹妹陈淑君那时正好报考北大,见到姐夫丧偶太惨她顿生爱怜。两个月后,谭熙鸿就和妻妹陈淑君结了婚。可是不久后,陈淑君的前男友沈厚培却闹上了门,还被谭熙鸿轰了出去。沈厚培盛怒之下一条毒计上心头:他给《晨报》投稿称自己和陈淑君早有婚约,并指责谭熙鸿横刀夺爱。两男争一女的瓜立马吸引了大量看客的注意。陈淑君见状也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澄清自己和姓沈的没有婚约,和姐夫则是自由恋爱。一场关于婚恋自由的大讨论由此展开,梁启超、鲁迅、许广平等60多位学者都牵涉其中。谭熙鸿张竞生写了一篇《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发在报上,文中抛出了“爱情四定则”为谭熙鸿辩护,即:爱情是有条件的;爱情是可比较的;爱情是可变迁的;夫妻为朋友的一种。可是大多数人都反对张竞生的观点,最后闹到张竞生本人写了几万字的答辩才算收场。但张竞生终究凭借着这场大讨论出了名,成了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一部《性史》误终身就任北大教授期间,张竞生还担任了北大风俗委员会主任委员。那时,他们需要调查30多项社会现象,而性和与性相关的风俗也在其中。经过和北大风俗调查委员会的教授们的讨论,张竞生才决定登广告征集人们的性史材料。于是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但谁知《性史》的出版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书只出了一集但市面上盗版《性史》泛滥,那时仅仅几个大城市的统计,《性史》就卖了几十万本。更有人假借张竞生之名续写《性史》的淫秽版本。可是张竞生本人只出版了1000本,出版所得的200元稿费张竞生也悉数分给了7位作者。张竞生百口难辩。1980年,张竞生的儿子张超还在国外某家书店看到了《性史》第18集。一位朋友告诉张超,他还见过《性史》第23集。出版不久后,《性史》的影响也波及到了各地。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发觉学生在课堂上偷偷翻阅《性史》,一怒之下便给京津警察厅寄去公函,要求查禁《性史》等五种“淫书”。张伯苓召开全校大会向学生训话,严禁学生阅读“淫书”,一经发现就记大过或斥退。并且学校还组织了多次突击搜查,只要学生的书里面有“爱”等可疑字样就一律没收。张伯苓受南开的影响,上海和广州等地也相继查禁了《性史》。一时间,张竞生“淫博士”之类的帽子已经完全摘不掉了,吓得他立马通知书店《性史》不可重版,并退回了书店给《性史》第二集的一千大洋稿金。当时有人还绘声绘色地说张竞生靠《性史》挣了几十万大洋,更因此将他列入“三大文妖”。另外两位,一位是在美术课堂上公开用裸体模特差点被孙传芳抓起来的刘海粟,一位是写出靡靡之音《毛毛雨》的黎锦晖。坏事接踵而至。那一年,军阀张作霖攻陷北京城,北大校长换成了压制自由表达的刘哲,大批有作为的教授纷纷南下。1926年下半年,张竞生离开了北京那个是非之地,在友人的召唤下奔赴上海。等待他的又是一场场风波。张竞生本来要到上海当老师,但因为学校倒闭而作罢。为了维持生计,他和同乡合资开了家“美的书店”,书店还附出一本《新文化》月刊。用它宣传张竞生的“美的思想”再好不过。开店时,因为张竞生在北京闯下的“淫博士”的帽子,不买书的都会去书店看看张竞生是何模样。张竞生还破天荒地请来了四五个漂亮的女店员,这在普遍用男店员的当时简直前所未有。因此书店的生意异常火爆。那时候,张竞生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述“红花女”,大意是如果男女真心相爱,男子不应该关心女子的处女膜和初夜是否“落红”。杭州有位唐姓少女被张的文章触动,拿着它试图说服自己的丈夫,没想到反遭一顿毒打。少女带着那本《新文化》不远千里赶到上海,跪在张竞生的书店门口求他收留自己,哪怕做妻做妾当牛做马都成。眼见一位女子为了一篇文章,竟然敢于冲破封建枷锁。张竞生大为所动,就把她留下来做了店员。不久后张竞生“乘胜追击”,继续探讨“性”的话题。比如他还写了本《第三种水》,详细阐述男女关系应该达到的意义。“第三种水”是女性在高潮时流出的一种“巴多淋液”。张竞生借这个概念论证男性不应只注重自己快乐,也要满足女性的愉悦。张竞生的思想可以说异常前卫,但多多少少脱离了当时的大环境。当时张竞生还计划翻译西方性学家的书籍,但却被上海警局多次传唤,并以“淫书”之名罚款。一次就罚200大洋。上海黑道看张竞生请了女店员赚了钱,还特地找到张竞生“取经”,还意图借张竞生店里的女店员去自己店里“带带场子”。张竞生差点狂吐老血地否决:“我张某开的是书店,可不是开妓院!”得罪了上海的“地头蛇”,张竞生处境艰难。因为张竞生写过《第三种水》,有些邪淫的顾客也借机占便宜地问女店员:“第三种水出未?”那时候,张竞生还隔三差五被巡警请去“喝茶”过堂,前前后后七八次都是以罚款收场。压倒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上海邮局停办“美的书店”的邮寄业务,张竞生不得不关掉“美的书店”。那一年,无所事事的张竞生带着家人去杭州西湖旁的寺庙游玩,却被当地警察逮捕。罪名是“宣传性学,蛊惑青年”。幸好那时张竞生被带入待质所时碰到了好友张继,对方那时初任河北省主席。一番了解之下得知,批捕张竞生的人是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蒋梦麟。蒋梦麟是张竞生北大前同事,而张竞生在北大时常常揭发蒋梦麟贪污校资拉帮结派。蒋因此对张怀恨在心。但在多方周旋和博弈之下,张竞生被释放,但条件是张不得进入浙江省三年。离开时,张竞生打开了自己的行李箱,发现箱内所有的性书早被待质所的职员们偷去看了。一本都不剩。经过一番牢狱之灾的张竞生异常想家,于是径直从杭州返回广东。那时的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是张竞生黄埔小学的同班同学。看到老同学的困境,他便资助张竞生去到欧洲散散心。张竞生在留学期间翻译《忏悔录》《歌德自传》等国外名著,取得了教育学位才回国。那时主持广东省政府换成了张竞生在黄埔小学的另一位老同学陈济棠。由于不想做官,老同学陈济棠给他安排了一个政府实业督办的空职。陈济棠因为《性史》的影响太大,张竞生身败名裂,婚姻也在那时破裂了。不过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给他介绍了妻子南,在这段婚姻关系中他一口气生了五个孩子。朋友讥讽他在中国首倡节育,自己最终却儿女成群“自打嘴巴”。后来,他举家从广州搬到老家大榕铺村居住。汪精卫叛变革命后请他“出山”,被张竞生严词拒绝。张竞生自此从没离开过广东。1970年6月18日晚上,一位张姓妇女照常去牛棚旁的小屋给张竞生送饭,敲门没人应她还以为人在里面睡着了。后来才发现他的身体已经僵硬。那时张竞生的家人不在身边,就被人随便葬在了村子外的一个小山头上,直到80年代政策落实后家人才将坟墓移走立碑。随着历史的前进,张竞生已被学术界正名。可惜现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张竞生的主张估计要到25世纪或能通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从黄河流域发端到如今成为世界国土面积第三的国度,这其间厚重的历史是一辈辈人筚路蓝缕的苦心经营书写成的。这个伟大的国家动荡过、统一过,但不论何时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有一种浓厚的乡土情怀、家国情怀,敢为国家生死以是这个国家能绵延数千年的精神魂魄。因此这个国家崇拜民族英雄,唾弃民族败类,像岳飞、林则徐这样坚守民族大义的人被永远供奉在庙堂之上让后人膜拜瞻仰,像秦桧、汪精卫这样苟且偷生出卖民族的人则被一直散落民间各处令人唾弃,永跪不起。汉奸者,投靠侵略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类人也渐渐淡出政治历史舞台,但今天这位长在新中国,享有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北大博士石平先生,却是近三十年来最为嚣张的汉奸,两年前他宣称自己"后悔出生在中国",甚至大放厥词"中国人就是人类中的病毒"以卖国求荣。他到底都做了哪些龌龊事呢?精日的他在日本又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刻苦学习拿博士,哗众取宠谋生存石平,1962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从小头脑聪明热爱学习,18岁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继续读了四年硕士,由于表现优异申请到公费留学,于1988年正式赴日,从踏上日本领土的那一刻起,石平再没有回到悉心培养他的母国。90年代的日本经济繁荣,城市繁华,文化生活异彩纷呈,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落后的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石平也不自觉地被这资本主义的新鲜感吸引、迷失,忘记了自己的本分。按规定公费留学生需学成归国,但石平背信弃义选择留在日本,经国内多方沟通劝导仍不改其志,甚至为了能获得日本国籍,谄媚迎合某些势力,对自己的祖国形象大加涂抹伤害。作为学者的他,出书、演讲、电视录播不遗余力地和中国划清界限投入日本的怀抱,他写成的《我为何抛弃了中国》、《中国大屠杀史——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杀人》、《为什么中国连1%的未来都没有》出卖学者良心,故意歪曲事实,触目惊心,这引起了国内对其的极大反感。但彼时的日本右翼势力却对这个出生生活在中国几十年的日本人大加追捧,毕竟他比其他日本本土的学者显得更"独树一帜",因此更有市场,石平利用这点专门干起了对抗母国的事:改名石平太郎,辱骂前首相福田康夫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国贼"行径;汶川大地震期间号召禁止日本国民向自己的家乡四川"募捐";罔顾历史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日本应趁机武力夺回钓鱼岛等一列破坏中日友好的非人类言行,渐渐地连日本社会也厌倦石平太郎跳梁小丑般的表演。得寸进尺国内怒,走投无路日本讽如果是普通人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背井离乡,定居他国,这都是自由正常的行为,但如果移民他国后却像石平太郎这般仗着自身对母国有所了解的优势而恶意中伤,抹黑母国那势必遭到国内人民的抵制回应——"中国人的败类!"那他现在在日本又过得怎样呢?事实上,大多数日本人并不喜欢他,石平四十几岁才娶妻,作为学者现在各种讲座也没有他的位置,他也只是在网络上发表过激言论博关注,最近更是被日本人打脸"你石平远在日本骂中国,更恶心,更丑陋。"事情起因是石平为了巴结日本政府,在推特上批评与日本政府对峙的女记者:在不带任何风险的民主国家对抗政府是"恶心的自我陶醉",日本某知事实在看不下去石平,也在推特上讽刺石平远在日本骂中国是更没有危险,更恶心,更丑陋。这刺激了石平太郎的痛点,大半辈子都想成为日本人的他,在本土日本人眼中竟还是个外国人。毕竟,哪个国家的正义的国民会接纳这样的没有道德廉耻的人呢?失去人心两头厌,童年创伤难逾越如今的石平太郎,不仅国内唾弃,在日本也遭遇封杀,媒体上不见其踪影,甚至他写的那些书也遭到抵制,学校也不敢再聘用此人,石平的收入就越来越少,生活清贫。作为一个高学历的博士,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本该是一位有思想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却沦落到如此凄凉的下场呢?也许可以从他的童年经历窥见一丝踪迹。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石平,正巧碰上了国内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由于他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在他四岁的时候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农场进行改造,石平从小便和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是一位老中医,为了让他继承衣钵,偷偷地教他学习《论语》这样的古典书籍,奠定了他传统文化素养的根基。而童年的另外一件事,却极大地刺激了小石平。当时他在上中学,家附近住着一位拾荒的老太太,老太太慈祥温和,经常鼓励孩子们要多读书长见识,小石平很喜欢这位老太太,但是有一天老太太突然失踪了,据说是用拾荒时捡到的印有主席头像的报纸包萝卜,被划为反动分子,几天后被枪决。小小的石平,没有父母在身边教育引导,他不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他痛苦而孤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安慰,越思考越偏激、狭隘,表面上他还依然是个乖学生,但内心的震荡早已让精神世界濒临崩溃。也许是他想离开这个让他不理解的地方,留学日本后发现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日本让他更有归属感,再加上生存的压力,他选择了辱骂抹黑祖国来获取精神的漂泊和不安感,其本质和苟且偷生的汉奸并无二异。一个孱弱的不敢直面自己的知识分子,童年创伤也好,社会经验也罢,都不能成为他卖国求荣的借口。知识分子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和负面影响,而不是如石平太郎这般丢失做人的底线,胡作妄为终将落得失道寡助、臭名昭著的下场。
一个人的出名侮辱了三样东西:北大、哲学和博士!原创 魏剑美 文字客老魏 1周前某“北大哲学博士”杀气腾腾地说:“我强烈建议公安检察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调查方方,与境外势力有着何种程度的勾结,与资本集团存在着何种利益共生关系?”老魏昨天的公号文章《方方那么多名人朋友,居然卑怯到没一个站出来发声!》(点击查看原文)发出后,反响强烈,随即有人回应说: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是缩头乌龟,还是有一批名人在陆续发声,力挺方方。这个名单有:易中天、张抗抗、阎连科、严歌苓、唐翼明、戴建业、刘川鄂、丁帆、冯黎明……还有更多的名人虽然没有直接发声,但通过朋友圈转发等形式,表达着对方方的支持和致敬。但是,也不可忽视的是,那些围剿方方的“檄文”所获得的掌声,未必全是某种安排,不少也确实是一种真实情绪的表达。就有不止一个朋友截图给我看,他们圈子里就有极为厌恶方方的人,指斥她是美帝国主义的孝子贤孙。厌恶方方乃至于鼓吹要对方方处以“汉奸罪”的人,理由无非这么几种:一,面对灾难事件,她系列日记散布负能量,影响民众积极向上的情绪,不利于抗疫;二,丑化了中国当局的形象,损害了国家利益,为国际反华势力提供口实;三,她个人心理阴暗,臆造和夸大负面事件,表现出病态的价值观。以上几种理由,从他们提供的证据支撑来看,当然无一站得住脚。不少人甚至根本就没看过“方方日记”,只是道听途说“有个女作家写日记批评这批评那”,被“战狼情绪”所鼓舞的义愤群众,顿时火冒三丈:我们国家都这么好了,她还来胡说八道,这不是民族罪人吗?那些带头辱骂方方的,立马赢得一大片喝彩,点赞、留言和打赏的激情高涨,甚至就连明显的编造构陷也毫不在乎。像北大教授张颐武,大小也算个名人,说话行文总该有点起码的逻辑,讲点基本的证据,但事实上表现出的却是一种简单的红卫兵思维,其用以立论的证据,居然是方方早就解释得明明白白的“手机照片”一事。网络的普及,本以为是人类的一大福祉,因为它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消除信息鸿沟,打破知识垄断,让最微弱的人都拥有发声的渠道,至少可以用“在看”和“赞赏”来形成一种民意指标。但是,所有的传媒学者和社会学者都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把关人”的立场控制与意义选择。这就好比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原来都只能听广场上的大喇叭喊话,现在好了,给每个人都发个喇叭,这下子总该实现信息互通的便利了吧?但万万没想到,这喇叭具有智能判断与选择的功能,如果喊话的用词、频率、声调与设定标准不符,就会自动被屏蔽,甚至喇叭被毁。而那些符合“优选”标准的喊话,则会被自动调高音量。所以,很多看上去“字油”“闽煮”的公共事务,其实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手。对这只手来说,只要符合它的安全、稳定要求,你说得再荒诞离谱也无所谓。这也是一大批“爱国谣”的制造者和发布者都安然无恙的原因所在。像周小平、占豪、卢克文之流,再多的信口开河,再多的荒腔走板,又有什么关系呢?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尽量理性表达,重证据、讲逻辑的人,无不需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因为哪怕一个小小的瑕疵,也可能招致被关黑屋子,甚至上纲上线到“组织处理”。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贼喊捉贼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理直气壮,围观者于是纷纷信任了贼,并进而同力痛斥那些指证贼的明眼人。托马斯杰斐逊相信只要有“意见的自由市场”,人类的理性就会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真理无需捍卫,因为真理先天就具有战胜谬误的优势”,“只有错误的事物才需要捍卫”。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意见的市场”是经过幕后人精心甄别来配备的,则看上去自由选择的结果,却是无意识中的一种被动接受。也就是说,做了奴隶还自以为是主子。这也是我们眼见诸多本是奴隶地位的人,却颇具主子头脑的原因。明明是一只屡屡挨揍的屁股,却时时从鞭子的角度思考,算得上是这个时代最黑色幽默的一个现实吧。回到“方方日记”这个事情上来说,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公民社会,实在是再简单、明白不过的一件事。首先,她有没有权利表达?答案当然是毋庸置辩的,公共表达是最起码的公民权利,表达者只需对其内容负责即可。即便其表达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只要不被认定为违法违规,她就有权继续。这属于天赋人权。其次,她表达得好不好?好的标准,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有价值。方方从个体层面出发,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时代记录意义,也有社会思考价值,得到了相当多的人认可与追捧,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当然,反对乃至否定“方方日记”,也是反对者的天赋人权,那么,就请提供反对的证据和理由,而不是以立场定对错,更不是流民地痞式的侮辱和谩骂。最后,可不可以有“负面情绪”的表达?这可以说是一道“脑残”鉴别题,天气有阴晴圆缺,季节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怎么一到写文章就只准情绪高昂、凯歌高奏了?遍查天下名著,有几部没有对现实的批评、对民生的哀叹、对命运的忧虑?事实上,这正是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昨天有个“好汉”采用加关注,取消关注,再加关注,再取消关注的方式,反反复复来后台留言骂人。这种流氓无赖式的骂将倒也不值一哂,但他抬出鲁迅来作为自己的支撑,却又显得可笑至极了。他言之凿凿地说:“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公知普世美狗们战斗的一生。”殊不知在鲁迅眼里,“真的知识阶级……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到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照此而论,方方不正是鲁迅所说的“真的知识阶级”吗?更何况此次yi情以来,暴露出多少环节上的疏漏与错位,有些甚至严重和荒诞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正是在各种批评的声音和制度与舆论的监督中,各种漏洞和制度短板才得以补上。所以说,批评本身就是积极的力量,“不希望社会更好,我批评它干什么?”这个署名“北大哲学博士”的王诚杀气腾腾地“强烈建议”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调查方方,让原本非常美好的三样事物都受到了毁灭性的羞辱:一个是北大,一个是哲学,还有一个是博士。闻者无不掩鼻:这都什么东西?一个作家写写日记,就要受到如此恫吓,这个“北大哲学博士”只怕是从五六十前穿越过来的吧?据说现在的农大招生,最火的专业就是兽医。火得有道理。与其北大,不如农大。与其哲学,不如兽医。至于博士,唉,不说也罢!
北大教授坦言,这4个专业不适合学生去考研,考上就业依旧很困难就业难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不少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就会选择去考研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因为大企业最低的要求都是985,211毕业的学生,学历似乎已经成为了门槛,但北大教授坦言,有的专业却不是很适合大学生们去考研,比如接下来小编要说的这四个专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几个专业。哲学专业哲学专业可以说是近几年十分冷门的一门专业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这门专业在毕业之后很难就业,除非你是博士生毕业,就可以到科文中心去从事研究学术活动。但是不少人在读完研究生之后就因为就业难去改行,或者去当教师,所以对比起其他专业来说,哲学是一个很不值得去考研的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这门专业在大学学习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却都不精,并且学习的大多都是理论知识,但这个专业毕业后就业的更看重的是学生们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所以就算你学历很高,没有工作经验依旧是拿不到高薪的,毕竟销售看重的是人的口才与能力,和学历没什么关系,所以并不适合去读研。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名字听起来是十分的高大上,但其实是一个很难就业的专业,所以就算读研了毕业之后就业率还是很低,原因就是我国目前的生物科学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在国内并没有太好的生物公司以及企业,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机会,除非去国外发展,因为国外的生物工程发展的更加的成熟,所以这个专业的学习大多都是毕业之后去当一名生物老师。音乐表演专业这个专业是一个非常需要天赋的专业,对学历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毕竟我国的娱乐圈也没有很多高学历的明星,要是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也是没办法去通过考研实现的,毕竟这个专业非常的烧钱,普通家庭是无法承担的。这四个专业就是北大教授不建议去就读的四个考研专业,不过大家是否要考研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