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享誉海内外。求学北大是很多学子的梦想,有的考生通过高考考入北大,有的考生通过考研考入北大,也有不少人通过考博考入北大。据悉,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19年共招收研究生148名。1952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1200余人。目前,北京大学共有4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70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有8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61个涵盖在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另有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此外,还有2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共授予18209人博士学位,77106人硕士学位。近些年来,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近些年每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2000多人。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北京大学不一起公布全校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因此大家并不清楚具体的数字。只能从新闻报道中得知201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应报到新生共计9675人,其中硕士生6896人,博士生2779人;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地区)9034人,以及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641名国际学生。那么北京大学2020年的招生数据又是多少呢?学术之路观察到2020年7月15日北京大学公示了最后一批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因此我们就可以手动计算具体的招生人数了。以下为各个学院的招生数据,由于系人工一一核对计算,工作量巨大,难免有误或遗漏,还望见谅。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联合培养):1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第二次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3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3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少干计划):1名博士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6名博士研究生政府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新媒体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9名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8名博士研究生历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1名博士研究生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管理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工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7名博士研究生人口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法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52名博士研究生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1名博士研究生社会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8名博士研究生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8名博士研究生数学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9名博士研究生哲学系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46名博士研究生物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未查到,47人参加复试,2019年录取21人,复试人数为32人,因此我们假定2020年录取人数为28人。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2名博士研究生经济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7名博士研究生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020年博士招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0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名博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0名博士研究生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8名博士研究生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4名博士研究生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8名博士研究生艺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14名博士研究生现代农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3名博士研究生分子医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22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递补):1名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申请-考核制):46名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72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2020年拟录取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名单:1097名直博生经统计,以上学院共计录取2093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招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院的招生人数(不含直博生)分别为:基础医学院:46名博士研究生药学院:47名博士研究生公共卫生学院:37名博士研究生护理学院:8名博士研究生医学人文学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医院):69名博士研究生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53名博士研究生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医院):57名博士研究生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36名博士研究生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15名博士研究生临床肿瘤学院(肿瘤医院):34名博士研究生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1名博士研究生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深圳医院):4名博士研究生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1名博士研究生临床医学院(解放军医院):名2博士研究生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北京回龙观医院):5名博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医学院(西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名博士研究生经统计,共计426名博士研究生。另外北京大学医学部还有109人直博生。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含港澳台、留学生)共计360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临硕转博名单共161人,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校内择优攻博名单共41人,即共562人。综上,北京大学2020年至少录取了2093+535=2628名博士研究生。
引言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家傍流水多桃花。——[ 唐 ] 武元衡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非常饿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李白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等等,当然最有名的还要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向人们描述了他心里所想象出来的桃源世界,美好而又幸福。所以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文人雅士都对这样幸福美好的田园生活非常的向往,也非常羡慕那些能够归隐田园的人们,但是那终归只是想象,很少有人真的能够把世俗与自己真的彻底分开。就好比如北大老师王青松,在他接连两次考博失败以后,他终于放弃了,并且选择和自己的妻子一起"真正"隐居山林,这一住就是二十年,在很多人眼里王青松真的是一个学霸级别的人物。高中毕业的王青松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当地的政府机关上班,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记住很多复杂的数据和电话号码,但就是这个锻炼出来了了他过目不忘的本领。并且在他后来当老师的时候,他也教导学生说:"只有在时间正确的时候记性才会最好、最快"。之后高考恢复,王青松就凭借自己这个本事顺利的考上了北大,在学校里因为他出色的记忆力在很多的学生中也显得非常的特别,老师们也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了班级里面的干部,成为了自己的左右手,同样在学生里面他也一直是他们争相超越的对象。除此之外,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每天上课的时候他都会把自己的西装穿戴的非常的整齐。就算他刚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只要有人喊他出去,他就又会立刻把衣服又重新穿好。之后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果断地选择了留在学校去当一名老师,因为对养生感兴趣,所以他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养生班"。也正是因为这个爱好,他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张梅的女孩,就是他以后的妻子。但是在之后他的人生遇到了挫折,他参加了两次北大的博士生考试,虽然成绩都是第一名,但是学校一直都拒绝收他,具体原因他也不清楚是为什么。也正是因为这个让他感觉非常的失望,他开始厌烦这个社会。两次的失败使得王青松不再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因此他开始思索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也在努力工作之后一直评不上讲师感觉非常的失望,所以他们两个在商量之后,选择去山里过隐居的生活。在1994年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边工作边耕种,常年奔波的他们显得非常的疲惫,所以一直到2000年,他们借了一些朋友的钱再加上自己的钱一共有差不多二十万,买下了两千五百亩的地,使用权为五十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的农耕生活步入了正轨。山里的生活非常的枯燥,没有网、没有电,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干活。洗衣服也用的最原始的皂角,非常难洗干净,所以他们的衣服一直都看起来有点脏。因为得太大他们两个干不完,所以他们就雇佣了十几个小伙子帮他们干。每天他们的生活都过得非常的充实,并且很快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在这里王青松栽种了很多的水果树,还养了很多的小动物,种植了很多的粮食。但是这些都需要很多的钱来长久的支撑他们,他们没钱之后,王青松才想着去回到社会生活,"桃花源梦"终于醒了。在2011年的时候,王青松终于开始思考自己儿子的未来,他想要回到社会上去。毕竟现在的时代发展的非常的快,很多别的孩子都紧跟时代的潮流见识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但是自己的儿子却连山都没有出过。虽然这里的胜过非常的惬意自得,并且他和张梅也可以教他很多的知识,但是他们不能抹杀掉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王青松开始为自己的孩子去着想,他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非常的不公平。所以他决定卖掉自己所培育的蔬菜,赚足够的钱带着孩子出山。结语可能很多人在长时间脱离社会之后都会感觉非常的迷茫,难以适应,但是王青松非常的淡定,现在他也靠自己之前在山里面的养殖技术和培育蔬菜知识去努力赚钱,希望他们一家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参考文献:《桃源行送友》《桃花源记》
在古代,因为自身和外界的原因,有很多人会选择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去过不同的生活,现今,随着社会压力的变大也有很多人向往山林生活。而有一个北大高材生,两次考博获得高分却无故被拒,归隐山林20年,如今他怎么样了?天资聪颖,考入北大这位北大高材生名叫王青松,因为家庭原因,在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主要负责记录数据和号码,在不断工作中,他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为他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1977年高考恢复后,王青松参加了第一届高考,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大学习,在大学的学习中,他优秀的记忆能力让他小有名气,后来,他还在班级中担任职务,帮助老师处理问题。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在空闲时间,王青松会努力学习,在接到消息后,他会立即穿上衣服去处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决定继续深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之后,他成功考上研究生,在硕士学业结束后,他选择留校成为一名老师,正式开始自己的教书道路。在北大教书中,他对学生非常负责,每节课都会认真地备课。学生也非常喜欢他的课程,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他想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展了一门新型课程。而早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对养生这个领域感兴趣了,加之学生喜欢,他就创办了养生课。而在养生班上,他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这个人名叫张梅,和他志同道合,还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很快,两人决定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次考博无故被拒,归隐山林20年就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王青松却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想要继续深造,为了能考上博士,他努力学习,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后来他无故被拒绝了,在第二次考博中,他再次遭遇这样的事情。面对这样的结果,王青松和妻子决定归隐山林,离开城市,一开始,他们在城市附近的村庄中买下一个院子,然后又买了土地,在下班后,他们就可以享受乡下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压力非常大,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各种人情世故压着他们喘不过来气,此外,他们买下的院子旁边厕所味道非常大,这样的居住环境并不是王青松夫妇想要的。在经过反复的考虑后,两人选择来到龙潭沟生活,这里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人居住,还有很多没有人开垦的荒地,在以前这里曾有人居住,但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后,人们都搬走了。之后他们选择租下这里,租期为50年。而为了能租下这里,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还向亲朋好友借钱。来到这里后,王青松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他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面对面积巨大的荒地,他每天都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开垦,而在劳动过程中,他享受到了生活,也收获了成果。归隐山林的20年间,他从来没有下过山,甚至他的孩子都是自己亲自接生的,在这里,他和自然充分接触,找到那久违的感觉。在他居住在山林的那段时间中,他的朋友也曾去找他,在朋友来到后,他会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出去,并带朋友亲身进行体验。北大高材生,老师,在王青松身上有很多的标签,这些标签见证着他的成长,也见证着他的改变,从城市的喧闹中来到一个自然的山林中,这样巨大的转变让他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让他更加幸福。在平日里,王青松喜欢用皂角和木草灰洗脸,而这些材料全部来源于自然。他不会使用其他合成的用品,在他的身上可以闻到专属于大自然的味道。大地、蓝天、田地,小溪,这样的生活场景令我们向往,而王青松就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过着这样亲近自然,远离吵闹,让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而他的选择,也是很多人想要做而不敢做的。选择下山 重启事业在这样的生活持续20年后,王青松和妻子决定回到现实生活中,而这个决定和他们的孩子有很大的关系。有一次朋友来到他们居住的地方,然后带来了一个相机,面对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孩子非常开心,而孩子眼中羡慕的目光也让他们感受到难过,为了给孩子更好地教育,他们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在离开归隐的山林后,他们开始从事有机农业的事业,之后,他们买下林子,开垦土地,种植有机蔬菜。每一步都要亲自动手,在他们的努力经营下,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今,有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名字,想要去了解采访他,而在见面之前,这些人都要在他的院子里做一些农活,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这样的劳作可以让他们从城市融入到农村中,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共同的话题。从北大高材生到归隐山林20年再到回归社会,王青松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同时也是一波三折的。对于他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的争议,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许不被人理解,但是能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过本来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人生在世,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王青松喜欢热爱自然,来到自然中,他不一样的举动让常人难以理解,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而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勇敢前进,虽然改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转变自己的心态,去过让自己更加舒服的生活。
来源:考博圈 作者:洲洲本人普通二本,硕士北京211、985高校,本硕皆为英语专业,跨考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已成功上岸。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仍旧充满了不真实感。回想自己从读研时期爱上学术,到备受挫折远走他国,再到重返故土奋力一搏。期间的各种心酸不易,真的不足为外人道也。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机缘巧合地被北大中文系最知名的教授之一录取,深感自己幸运,也深叹功不唐捐。故而将我的考博经历和心路历程与还未上岸的学弟学妹们分享,愿各位能从中获取一二经验,早日圆梦。我是在读研期间接触到了现在从事的研究方向,那时便深深为之吸引,立下了深造的宏愿。因本人英语系出身,当时学院老师都鼓励我出国念书。谁知道在成功陶瓷,写完研究计划,得到老师的offer之后,我没能申请到奖学金。因家境普通,实在无法在经济上支持我完成学业,于是我只好放弃。参加了学校某项目远赴欧洲一年。期间学术梦想始终无法泯灭,于是毅然回国考博。北大中文系是我的夙愿,我现在的导师曾是我不敢企及的梦想。因此虽然心之所向,但是仍旧不敢冲动,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还是稳妥的报考了我硕士学校的中文系,选择的专业是文艺学。因为之前便有雅思成绩,研究计划也是早已写好的,便抱着试试的心态,报考了北大中文系。从去年九月至疫情前,我除了去旁听北大报考导师的课(每周3小时),便一直在复习文艺学。此时我已经算是半工半读,一边需要一定的收入保障生计,同时也抓紧时间复习,找导师。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我面见了报考的两所院校的老师,老师不会许诺什么(尤其是文科),只是说欢迎报考,鼓励好好复习。因为博士生考试没有参考书,我找到了自己报考的老师录取的博士,询问了一下他们当时看过的书,又买到了历年真题的回忆版(北大没有),以供参考。在这样知己知彼之后,我便安下心来全力投入复习。复习基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专业课基础书目,尤其针对跨专业的我而言,硕士入学的参考书都需要重新阅读一遍,拎出该领域的研究架构和历史脉络。这一阶段大概需要一个月即可完成。在了解基础知识和学科架构之后,深入重点,反复阅读几本书(具体书目可以咨询心仪导师的博士生当年的备考书目),并且有条理有逻辑地做笔记。这一阶段相当于二轮复习,要深入,反复研读,做笔记是重中之重!博士考试不在知识点本身,而在于你的思辨、批驳和表达能力。所以二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的串联,逻辑框架的搭建,更重要的是对大的理论和问题的整合性思考。这一阶段过后,是输出环节。博士生考试是表达能力的考核,需要谨记书面写作能力是考核一个博士的重要标准。因此一定要多写,多练,把思考化作笔尖的文章。试着自己给自己提问,并且让自己限时作答。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一方面,它能让你在输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有些知识点记忆不深,有时逻辑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到位等;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你练就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因为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表达,都将是博士生入学考核的关键。而如果是申请制的录取制度,研究计划和论文发表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我是转专业考试,所以本身没有并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作品。此前在外语系成绩平平,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幸而今年北大的初试是以研究计划为考核标准,不参考背景,所以非常公平。研究计划的写作虽然大概只有三四字,但实则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独立思考。个人总结下来,研究计划的写作核心问题就在于发现一个好问题,即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老师在这个阶段考察的是你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发现一定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拓展。这就使得文献阅读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大概确立研究对象之后,要快速检索相关文献,迅速筛查做出判断。再根据不同研究视角分类打包,按重要性标记阅读等等,都是做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技能。阅读之后记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最终以此形成自己的问题,设定自己的研究步骤。针对我的学科和报考导师而言,一个好的问题意识便是研究计划致胜的关键。而研究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你的问题,并且详述该研究的意义和合理性,以此说服导师你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种种为考试所做准备都没能如我所愿的派上用场。但是深感功不唐捐,不管是比较文学还是文艺学,学习的方法、能力,以及学科本身便是相通的,这使得我在面临北大的面试机会时,能迅速重拾之前读过的书,写过的东西,快速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架构和历史发展,最终成功被北大录取!记得面试结束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老师为我是英语系出身而研究了中国问题而吃惊,更没曾想我的哲学(文艺学)知识了解如此详实。因此印证了硕士导师曾说的,博士需要的是独立研究和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导师的首要考量,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离成功便很近了!最后仍旧想给未上岸的准博士们说,其实无论如何备考,如何报考,愿大家坚持心中所爱,勇敢追梦。在我看来,对学术最真挚的爱,对报考专业的执念,对报考导师的认同和钦慕,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你要相信,只要不断走在进步的路上,最好的、最对的一切,都会来到你身边。祝各位都得偿所愿。事事皆尽力,则好运常相伴!
贾存勤,北京大学生药学博士,放弃在北京优越的生活,回老家靖远种植了几万亩肉苁蓉,一方面做肉苁蓉的种植,另外一方面做研发,看一个靖远土生土长的博士如何变身“肉苁蓉王子”,而缔造农业传奇!肉苁蓉王子贾存勤谁是贾存勤贾存勤,甘肃省靖远县糜滩镇人,现年44岁,北京大学生药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和新药开发数十年,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3项,参与新药和功能食品研发14个,获得发明专利3项;曾任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他不仅是家里人的骄傲,更是村里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家家户户有孩子的都以他为榜样激励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后走出大山。肉苁蓉基地贾存勤的创业故事2006年,贾存勤从北京大学药学院毕业取得博士学位,进入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工作,凭借勤奋努力、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第五年就被提拔为以岭药业副总经理;2013年被北京市人社局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4年,贾存勤放弃了近百万元年薪的工作,从发达繁华的首都北京毅然回到家乡靖远,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贾存勤到靖远之后与合伙人一起筹备成立公司,新公司的运行并不像想象中进展得那么顺利。贾存勤面对的是合伙人的退出,众多的不解和非议。贾存勤使出了靖远男子汉的坚韧之气,永不服输的精神头。收获肉苁蓉贾存勤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新疆、内蒙古、民勤等种植梭梭和肉苁蓉的基地考察学习;做土壤、冻土层、苁蓉接种和越冬等数据比对研究;为了种好肉苁蓉,他在无人的大山里一住就是四十多天。收获的肉苁蓉贾存勤既是公司的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员,深入梭梭田间,教农民嫁接肉苁蓉,他这样指导农民:像这样我们把它的种子撒在地下五六十公分深的地方,这个地方毛细根非常丰富,肉苁蓉种子萌发之后,它会发出一种化学物质,来诱导毛细根向它生长,等到靠得非常近的时候,肉苁蓉的种子芽尖刺破梭梭根的根皮,就开始生长了,开始一个神奇而美丽的生命历程。经过2年多时间的试验种植,2015年底,贾存勤引种梭梭和肉苁蓉试种成功,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截至今天,贾存勤的梭梭种植基地遍及靖远和景泰的很多地方。肉苁蓉已经成为改善环境、提升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肉苁蓉基地肉苁蓉苗肉苁蓉基地肉苁蓉基地肉苁蓉原始产品出来了,那么下一步的肉苁蓉综合开发提上了日程。贾存勤利用自身的资源关系,与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密切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他的团队已经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肉苁蓉茶、肉苁蓉舒畅口服液、肉苁蓉酒等产品。贾存勤说,下一步,打算在建立销售中心,把肉苁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贾存勤博士的办公室,有很多获奖证书,还有他开发的很多新产品。还有最简单的肉苁蓉干,切得很薄,极有嚼头。肉苁蓉酒贾存勤博士的梦想2019年最新版的《药食同源目录大全》颁发,新增肉苁蓉、党参、黄芪西洋参等九种。这对于贾存勤博士而言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消息。丝路胜景苁蓉酒在贾存勤的朋友圈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宁喝苁蓉酒三杯,不喝茅台酒半斤。”这也许是贾博士对自己的产业的一个自信也是期许吧。作为一个新的产品他有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有一个消费者适应的过程。但是,贾存勤博士的这种刻苦钻研永不停歇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贾存勤参加乡村振兴艺术团公益晚会已经人到中年的贾存勤似乎还有着当年的梦想,也终于学有所成,并且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了家乡。贾存勤注册成立了甘肃汇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荒漠化废弃耕地,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计划把梭梭种植规模扩大到 10 万亩。在这些梦想中,既有家乡变得大地花朵绽放,绿草如盖不再遭受风沙的侵害的环保梦想,还有一个就是发展“肉苁蓉”产业,这里既有新的系列产品开发,同时还要将肉苁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也是他的一个商业梦想。我们也祝愿他走出一条特色的肉苁蓉发展大道,让大地本文参考《甘肃籍北大博士贾存勤的回乡创业记》《贾存勤博士和他的大芸梦》《回乡创业让荒山“生”金“吐”银 - 创业孵化》,部分图片来自以上文字或贾存勤博士微信朋友圈。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葛书润:这群本该负责为人类“摘取桂冠上的明珠”的人,在求职时同样会遭遇种种困境。我们和四位中国高等院校的博士聊了聊博士就业那些事儿。11月,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发布了一份“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人员公示”,在拟录取的9名老师中,6人都是国内外顶尖大学的博士,其余三人也是清北硕士。图片来自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截图网友感叹,且不论华师一附中能带来的薪资和平台有多诱人,一个高中教师的教职能够引来如此“神仙阵容”下场厮杀,难道现在顶尖院校的博士们,就业压力也这么大?《自然》(Nature)杂志不久前发布的一份针对博士生群体的调查报告,揭露了世界范围内,这群本该负责为人类“摘取桂冠上的明珠”的人,在求职时同样会遭遇种种困境:“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而关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79%的博士根本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对前景不确定。甚至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对“找工作没用”。我们和四位中国高等院校的博士聊了聊博士就业那些事儿,看看他们在焦虑什么、烦恼什么。不要赌博?是不要读博一个段子:一个学生在租房的时候听房东老太太嘱咐:“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毕业后发现他读博和写代码的朋友确实混得不好,不由得感叹房东的大智慧。很多年后,这位学生才搞清楚,老太太说的是: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从某种意义来说,读博颇像一场赌博,将五年甚至更久的青春孤注一掷,在科研、学术的苦海里翻腾。读博的理由千差万别,但博士学位对求职的加成,都是四位受访者重要的考虑因素。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钱耀正说:“像我们行业,平均学历都是硕士了,成堆成堆的硕士,博士也很平常,基本上要想进比较好的药企,都需要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后。”即便同进了一家企业,也会因学历的不同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如果你是硕士毕业,做研究的概率就小一些,可能就是药企里的一个螺丝钉,如果是博士,就更有可能让你负责一个研发的项目,晋升的几率也更高。”而如果要继续留在学界,在高校或研究所谋得一席之地,学历要求只会更加硬性。更直观的是,在同一领域内,高一级的学历的确能带来更高的薪水。“硕士毕业的时候和师兄师姐交流,了解到在我们这个专业,一个有机合成的博士的工资比硕士大概要高两倍甚至三倍,起薪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钱耀正说。国内最大的O2O招聘平台香草招聘于2018年联合新东方在线发布的《2018年高校应届生就业报告》显示,薪酬仍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们首要的考虑因素。2018年,专科应届生的平均起薪为2900元,本科4500元,硕士研究生6100元,博士生8000元。所以钱耀正把一口气念到博士看作一笔有远见的投资:“如果未来十年,你的同事都有博士学位,你却没有,学历就可能就会成为晋升的瓶颈,但到那时候我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读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升级,博士这一头衔对年轻人而言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攻读博士,可以是继续科研、修炼能力、升级履历甚至是暂时逃避就业的一条路径。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80.61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8.39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6万人,其中在读博士生36.2万人。而在十年前的2007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其中博士生5.80万人;在读研究生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十年间,博士生招生规模增长44.7%,在读博士生规模增长62.7%,增长十分可观。国家政策也在鼓励进一步扩大博士生培养的规模。2018年8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提及“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然而事实上,不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结构的角度,在中国,博士依旧可以算一种“珍稀动物”。2018年博士扩招的主要原因便是“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及“本科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供不应求”的形势面前,博士的求职之路似乎并不应崎岖。是什么造成了博士们的就业压力呢?选择更多,还是更没得选?但缺口大,给博士们的就业选择就一定更多吗?读博能为就业加成,却也会带来不少“副作用”。选择窄化就是其中之一。博士们多在一个较小的课题或领域开疆拓土,这让求职者会对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有更高的期待。“一般人在职业选择上会只选择和自己博士专业相近相关的,因为你的知识是越学越窄了,是一个专才,再去学习跨行的东西的话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钱耀正说。和其他求职者相比,他们更不易向那些相关度不高的职位妥协。而即便妥协,失落感也会更重,“毕竟学了这么多年”。同时,优厚的薪水也不是那么好拿,“相对而言,用人单位对博士的期待会高得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张乾说。想让所学物尽其用,对博士来说也没那么简单,“专业对口”基本能做到,但对口之余,能不能有进修、拓展的空间却不一定。北大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又进入人大教育学院继续攻读博士的柏雪说,“(当时)我有几位博士毕业的同事,好像跟大家也差不多……除了继续搞科研,或者进公务员体系这些比较看重学历的地方,如果进企业或者创业的话,我觉得硕士学位真的够用了,没必要花这么长时间再读一个博士学位出来。”其次,在经历了漫长的教育阶段后,博士们在年龄上已经缺乏优势。冒险的心气被消磨,“本科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干啥都行,什么都想学,但到博士的时候这种心态几乎不会再有了,更多想着稳定和回报率。”钱耀正说。这种消耗甚至被体现在外形上,“在读博阶段,头发也掉了,人也变瘦了,时尚品味也变低了。”钱耀正笑言,“我本科的时候还挺注意形象的,等读了博士,我身上喷个香水,实验室的同学还以为有机试剂泄露了。”让人变糙的,还有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要承担的更多现实压力。买房、养老、成家、陪娃……这个年龄的青年人需要面对的,博士们也一样不少。相比于刚刚20出头的本科、硕士应届生们,这些“老毕业生”一踏出象牙塔,就得有更多现实的考虑。不宜久留还是太难留?在被问及未来打算时,四位受访者中的三位都较为坚定地希望留在学界,继续科研之路,另一位也将留在学界作为重点考虑的归途。评估一份职业的维度有很多,但留在学界对博士而言,无疑是与多年所学匹配度、“转化率”最高的选择。在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博士学位主要是为学术职业生涯做准备,与高校的教职资格相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进入学术职业的入场券。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李澄锋在其论文中提到,“博士研究生是一个国家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时至今日,在中国,继续从事学术相关的职业依然是博士们较为主流的就业方式。根据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持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分析课题”的调查,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达到69.14%,其中高等院校占36.32%,科研机构占9.25%,国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占23.57%。但近些年来,随着几次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以及博士生规模的急速扩张,世界各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逐渐转向学术界外部,中国也不例外,博士在学术系统中的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企事业单位正在成为中国博士们越来越重要的就业方向。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管道泄漏”。这种“泄漏”对整个社会甚至全人类而言,不乏负面影响。学术职业对于高深知识和人才培养承担着特殊使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职业对于社会创新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博士学位获得者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生产力和发展潜力,是最符合学术职业学术特性的后备军,肩负着知识的生产和扩散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一旦“泄漏”至其他领域,则学界的后备军人数就会随之减少。但对个体而言,如何规划职业道路又无疑是一种自由。“这都是博士生们自己权衡之后的选择。一定是选择一个综合条件最好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赵悟奇说,“比如华师大一附中的教师岗能够被这么多清北的毕业生选择,说明人家开的条件确实好,或者这些人确实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梦想。况且,20多个人在每年培养出的那么多博士生中比例并不算高,我们为什么不能容许一定比例的人有和大众不一样的选择呢?”赵悟奇觉得,从社会角度看待“管道泄漏”,也不能说它是个负面现象。“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确实认为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为它的投入和产出比不合理。但我们也不能说在高中任教是个技术含量不那么高的活。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让博士去教高中生,肯定能起到为学生们开拓眼界的作用。”钱耀正也说,华师一附中的现象并非大材小用,反而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欧美有很多博士毕业去当中学老师当小学老师,而他们注入到中学、小学,对那些小孩子的培养,对科研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是非常有裨益的。”但更多时候,“泄漏”也并非博士的本意,而是此地实在难留。据《自然》杂志的调查,在今天的英国,100个博士研究生中只有3-4个能在大学中拿到终生教职,这个数据较美国还算乐观的。《自然》杂志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留条后路”,学术道路是目标,但除此之外,职业方面可能要另辟蹊径。在中国,博士们在学术圈的就业形势同样不乐观。柏雪说,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的选拔标准因此水涨船高:”现在高校对新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海外经历的师资博后才是他们的首选。”师资博后,指在某高校以博士后的身份度过两年左右的考察期,并在期间产出了达到标准的学术成果的,才能留校转为教职。“现在每年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了,考博的越来越多了。然而高校的岗位并没有增加,教职供不应求。”大环境之下,只有真正的“能力者”才能被留下。就像钱耀正所说,虽然大家都说教职难找,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水平的高低,“它的难易程度跟你个人的水平有关,如果你水平突出,那绝对是能有职位的。水平不突出自然竞争不过。 ”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大意义,是张乾的另一个担忧,他认为,即便自己走向学术相关的岗位,所作的研究也可能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前高校社科类学术研究有“自娱自乐”之嫌,这让他时常感到有些迷茫。而“高不成,低不就”则是赵悟奇的烦恼。“虽然说大学老师和研究所的岗位确实不能满足所有博士的需求,但很多博士并非是因为不能留在学术的岗位而离开的,而是因为不能留在比较好的学术岗位上。理论上说,只要你愿意往下探,岗位还是有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而已。”而“往下探”的意义有多大,他也不知道。“如果在高校任教,那么就是你的学生在做你的实验,学生的资质几乎决定了你的未来科研成果的高低。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只想去985高校任教,因为实验的成功率会更高,优秀的学生能将研究成果扩大化。”并非人人都能探取明珠因为接受采访回忆起当时选择读博士的瞬间,钱耀正依旧唏嘘:要不是硕士阶段碰巧遇到了合胃口的导师,还算顺利地发了两篇论文,也不会发现自己身上学术研究方面的可塑性,一路走到今天。读博虽然有种种“劝退瞬间”。四位在被问到“读博是否有用”时,几乎都毫不犹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张乾觉得,读博士让他在研究中掌握了一套方法论,从而真正知道,如何对一个哪怕是全然陌生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他未来参与工作、解决困难的底气。钱耀正则认为,“成为博士”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骄傲。“是博士把人类的认知慢慢地往前推,如果你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人类文明史上就算有你的一道了。可能很多很多年后,可能有一位年轻人读到了我的文章,少花了许多时间,少走了一些弯路。这就是我的贡献。”
我现在只是8亿农民中的普通一员,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两手老茧,一没钱,二没权,三没职称,就一项:一家三口,和谐、善良,身体健康。 ——王青松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的繁华喧嚣,是历朝历代文人所向往和追求的。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李白在《山中问答》中豪迈地赋诗“桃花流水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将山林自然的归隐生活描绘得如同仙境,胜过人间。这些大文豪大都是在世俗中看透了得失浮沉,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归隐,远离世俗,将自己与世俗社会剥离开来,北大高材生王青松也是一样的,在两次考博得高分却无故被拒后,他毅然而然的决定归隐山林。20年的隐居生活,让他整个人由内自外“焕然一新”,他从北大教师变成了地道的农民,从衣装整洁的高干知识分子变成了蓬头垢面山野村民。年少聪颖,顺利考入北大王青松曾经多次说过:“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天才,都是努力读书的结果。”但是在旁人看来,他就是个天才,是个学霸级的人物。王青松从小就聪慧过人,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在别人眼中枯燥乏味的数字,他能快速精准的记下来。在高考恢复后,他报名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的成绩在一众优秀的学生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不管是总成绩还是单科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许多人可能都会觉得像王青松这样的学霸肯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但是正好相反,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很出色。他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的优秀干部,与同学、老师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位受人喜欢、尊敬的朋友。他大学毕业后也顺利留校任教,成为北大的教师。人生的路可谓是顺风顺水,没有波折,这样的人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按理说王青松没有归隐山林的理由,但是接下来的两次打击让王青松的人生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两次考博被拒,选择归隐山林都说“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即使走在平坦宽阔的大道路上,也偶尔会遇到个搁脚的小石子,王青松顺畅的人生之路上就遇到了这样的小石子,它让王青松跌了两次。王青松两次参加北大的博士生考试,虽然两次都取得了高分的成绩,并且都是第一名,但是遗憾的是,他两次都被拒绝了,没有任何明确的原因,就“一纸裁决”宣判王青松两次考博失败。王青松备受打击,内心压抑的他一时间难以接受事实,逐渐对世俗产生厌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他决定归隐山林,寻找人生的另一条出路。他这一归隐就是20年,20年里王青松和妻子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的资助,买下了2500亩耕地的使用权,开始了他们的归隐生活。王青松和妻子每天就在耕地上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没有网络,没有电器,就过着普通的农民生活。他们在田地里栽种了苹果,桃树,种了各种粮食,养了许多家禽。王青松也不再像那从前那样注重自己的衣着外表,不再穿西装、打领带儿,而是穿着朴素,面朝黄土背朝天。虽说生活质量不如从前,但是在王青松的心里,他是喜欢这种归隐生活的。把山林当作屏障,他可以逃离世俗的纷扰和生活的不尽意。回归世俗,面对现实田园生活是美好的,但是它需要有金钱支撑,如果没有钱,那就不能称为“生活”,“生存”都是问题。20年的归隐生活,王青松入不敷出,没有经济来源,他猛然惊醒,是时候该回归世俗,面对现实了。另外,他的儿子也需要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生长,如果一味的让他远离世俗人群,那么即使自己能提供给他最好的教育,未来也会因为没能与社会交流而产生各种问题。于是,考虑到金钱的压力和儿子的未来,王青松决定出世,就这样他结束了二十几年的归隐生活。再次进入社会。王青松并没有迷茫、不适从,而是非常淡定从容,他打算把自己20几年来亲手种植的有机蔬菜高价卖出,并写一本书,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变成知识,供世人参考。“世界是一棵树,人是它的果实”,果实离不开树,个人离不开社会,一个人是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的,他需要靠群体的支撑、扶持,才能生活下去。王青松20几年的归隐生活以失败告终,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生活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世俗的牵绊,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在心里建立一座“桃花源”,用淡泊宁静的心态去面对世俗的纷扰与失意。王青松因两次考博高分无故被拒,归隐山林二十几年,与世隔绝,不与亲朋好友往来的做法,虽然看似荒唐,但是仔细想想,他是勇敢的,他将想法付于实际,做了别人一直敢想却不敢做的事。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上的不如意,想要逃离世俗生活,但是又有多少人放不下心中的欲望与名利,在苦苦挣扎?他们宁愿在大城市一身狼狈,也不愿放下执念,放低心态在小县城安稳度日。但是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论选择什么,重要的还是心态。不要过度苛求自己,不要抱怨社会心存不满,试着把心中的欲望填平,选择自己能够够着的方向去追求。但是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王青松的归隐山林并不全是值得提倡、效仿的,他的平静沉稳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归隐一部分也是逃避现实的体现,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王青松在深林中逃避了二十几年,最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生活。因此在困境面前,我们要做的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北大高材生,两次考博得高分无故被拒,归隐山林二十年现在如何?我现在只是八亿农民中的普通一员,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两手老茧。一没钱、二没权,三没职称。就一项:一家三口,和谐、善良、身体健康。——王青松陶渊明说着“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扛着锄头开辟自己的“桃花源”;王维立在村头,吟唱“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孟浩然来到村中好友的家中做客,一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始了与他朋友的闲适生活。这样归隐的田园生活一直为历朝历代的世人们所羡慕的,但很少有人真正把自己与世俗社会剥离开。但是北大的教师王青松在两次考博失败后,带着妻子“真正”进入了山林,做了农民,这一去就是二十年。如果说天才成名靠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天分和百分之一的努力,那么王青松靠的就是百分之五十的天分和百分之五十的努力。王青松说过很多次:“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天才,都是努力读书的结果。”但善于记忆、学习也是一种平常人得不到的技巧。虽然王青松说自己不是一个天才,但身边人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天生的学霸。高中毕业后,王青松就进入了当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这个岗位的需要,王青松必须记住很多繁复枯燥的数据、电话号码。不过,正是因为记忆这些号码的过程,锻炼了他过目不忘的本事。后来教导学生时,他还说:“在正确的时间记忆是最快速的。”王青松凭借自己过目不忘的本事,在高考正式恢复后,一举考入了北京大学。进入学校的他,在众多优秀学生中也十分亮眼。王青松一直都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班级的优秀干部,同学们的好榜样。他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高。王青松每天穿戴整齐,西装革履地进出学校和工作单位,尽管回到寝室已经脱下了西服,但如果要回教室,他还会重新穿戴好。王青松的好友们都对他十分敬佩,生怕哪一点“侮辱”了王青松。大学毕业的王青松留校任教,迷恋养生的他,在学校的支持下,开设了专门的“养生班”。尽管课程会收每名学生10元的听课费,但每次“养生课”开课,王青松的班级都座无虚席。“养生课”的开设,不仅让他收获了财富,还收获了爱情。王青松在他的学生中邂逅了他的妻子张梅。但是这位天生的学霸也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他两次参加北大的博士生考试,每一次都是考试成绩中的第一名,但他两次都被学校拒之门外,而且两次都不知道是何原因。无故被拒,不明所以的王青松感到失望,难以振作。这次经历是他对世俗社会感到厌烦的开始,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归隐田园也是“逃避现实”考博失败的王青松,不再是学校顶尖的存在。巨大的落差让他难以接受,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与此同时,同样留校任教的妻子张梅勤恳讲学多年,但一直没有被评为讲师。失意落寞的夫妻两对世俗的厌烦日益增加,最后选择了归隐田园。从1994年开始,他们过着半耕半工的生活,但这样令他们疲于奔波,疲于人情往来。最后,2000年,他们用自己的积蓄和朋友的资助,花了20万左右买下了2500亩耕地50年的使用权,开始了他们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以农家乐作为主题的活动已经很普遍了,不少人会通过劳作释放压力。但王青松把劳作看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他归隐的地方没有网络,没有生活日用品,甚至没有电,一切都是原始的。他和妻子张梅洗衣服、洗澡用的都是草木灰、皂角,由于清洁力度不够,他们两人看起来脏兮兮的。然而,他们对世俗的厌烦并没有因为田园生活的快乐而减少,反而愈加严重。2500亩地光靠夫妻两人忙不过来,王青松就雇佣了十几个农家汉子。在王青松眼里,这些为他干活的农民从世俗中来,身上就带着世俗的“肮脏”。王青松不为这些农民提供住宿,让他们每天完工后就回到自己家。他甚至认为,前三年不应该为这些农民提供薪酬,因为他们的到来“污染”了自己的“桃源”。王青松对外来人员的抵触不仅如此,他甚至不允许自己的亲人、朋友来探望。即使他们来了,王青松也会要求他们在园子几百米外下车,走路过来。就连妻子张梅生产的时候,王青松都没有带她去医院,或请来医生,是王青松亲自为张梅接生。王青松作为一个北大学霸,他的知识面果然很广阔。他们的儿子王小宇来到这个世界后,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牛羊,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一家三口在这里开垦他们的天地。他们栽种了苹果、杏树、桃树,还养了一群黄牛、黑山羊,以及各种粮食。王青松认为他的农田已经形成了一个健康的生物系统。王青松不愧是一名学霸,能将涉及气候、植物、动物的农业生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但是一切生产活动都需要钱来支撑,这二十几年的农耕生活,让他们入不敷出,王青松考虑到了回归社会的问题。王青松逃避现实这么多年,当积蓄用完之后,才从“桃花源”中梦醒。王青松的回归2011年,脱离尘世17年的王青松,在考虑到儿子的未来时,第一次动了回归社会的想法。同样的年纪,其他孩子已经见识了手机、汽车甚至飞机,而王小宇连山外都没有去过。王青松自认为他和张梅为他提供了一个没有污染的世界,教会了王小宇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课,还在农耕中教他摔跤,锻炼了体魄,但却挡不住孩子的好奇。王青松开始觉得,应该考虑孩子对外界的看法,这样直接剥夺孩子进入社会的行为或许是不恰当的。在山中生活的27年里,一家三口一共花费了350多万。要想继续在山中生活,必须出世赚钱。王青松远离社会的几十年里,种植了大量蔬菜,他打算将这些他亲手除草、施肥的有机蔬菜以高于市场价格的几倍卖出去。如果平常人脱离社会二十几年,乍一入世,一定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但王青松十分淡然,甚至很自信,他说他要写一本书,一本必定会拿诺贝尔奖的书。他的好友唐师曾成了他了解当今世界的途径。尽管王青松见识到了科学成果的神奇,现代社会的繁华,却还是固执地要在出世三年后回到他的“桃花源”。王青松追求他的田园生活,远离这个他认为“污浊”的社会,坚持原始的勇气值得佩服。但王青松同时也是一位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位人民教师,因为一点挫折,就逃离了社会,逃离了他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王青松对世俗再“洁癖”,也要为孩子的学业、未来、家庭的生计考虑。看似17年的田园生活已经让他割舍了一切,但社会并没有因为他的逃避而消失。如今,他靠自己琢磨出的有机蔬菜种植等农业实践知识,也算是他归隐后对社会的贡献吧。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导读]她,笑靥如花,纯净、明亮的眼睛里散发着不沾世故的光芒;她,双耳失聪,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药学博士。她,笑靥如花,纯净、明亮的眼睛里散发着不沾世故的光芒;她,双耳失聪,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药学博士。她是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江梦南,5月8日,记者在吉大校园里见到了这个与命运抗争的美丽女孩。药物导致失聪 通过看唇语与人交流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的一个瑶族家庭,当全家还沉浸在她出生的喜悦之时,这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婴患上高烧。治疗过程中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导致她患上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左耳损失大于105分贝、右耳听力完全丧失。命运对江梦南宣判以后都要生活在几乎无声的世界里。都是教师的父母没有放弃女儿融入正常社会的机会,在她患病后,带着她走遍全国各大医院,寻访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医生,医生也束手无策。父母却偏偏不认命,决定教她说话,努力让她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父母的坚持教导和悉心照顾下,江梦南学会了唇语。通过日复一日地耐心教导,用手带着她感受声带的震动,她终于学会开口说话。虽然发音有些不标准,但她一直在努力地说好每一个字,努力的和别人进行交流。遇到问题时,父母不会直接告诉她答案,而让梦南独立思考,也让她不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可以在普通学校“旁听”课程。可以想象,“听讲”是学生上课时最重要的途径,江梦南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学习。在上课时老师没有办法一直把自己的嘴型让江梦南看到,更多时候,她通过看板书和课下自学来努力跟上同学们的进度。小学四年级暑假,她就自学完五年级的课程,直接跳级升入六年级。求学路上,江梦南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有困难的人,她一直以正常人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小学毕业后,江梦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市六中,父母不放心有听力障碍的她孤身一人在这么小的小年纪就离家求学。但她和父母说“我早晚都是要离开家的,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爸妈身边。我的自身情况特殊,更想早一点去适应社会。”2010年,她参加高考超过一本分数线2分,因为觉得没有发挥好,下定决心坚持复读一年。第二年,她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舍弃听力部分 通过英语四六级初离开家,来到这么远的东北,江梦南心里是有一些担心和害怕的。可在吉大,她生活和学习了七年时间,早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吉大于我有着母亲般的意义,我人生的很多转折点都发生在这里,老师、同学给予了我亲人般的关心和照顾,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受听力所限,不能报医学专业,又想去帮助跟我差不多的人,那就报药学吧。”江梦南朴素的话语中蕴藏着大爱,她希望能够在药学路上有所建树,能够减轻痛苦和折磨,这也是她选择药学专业的初衷,和支撑她走下去的动力。“进入吉林大学后,学校领导和也一直在竭尽所能地帮助我,让我能更加顺利地学习和生活。”李金玲是江梦南的“闺蜜”,同窗七年,她们会一起逛街,一起“臭美”,当然在梦南过马路时,手机铃声想起时……这样的时刻,总是有同学会伸出援手。在同学们眼中,梦南是快乐的,自信的,可她也有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到别人轻松地交流,看到别人可以戴上耳机听好听的歌,她有时会慨叹命运的不公,可很快她又会自我安慰,“我晚上睡觉不会被别人吵醒。”乐观的女孩带给周边的人也是满满的正能量。江梦南考研究生时报考的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因为英语一分之差没能考上。她身边的老师们一直在帮她了解调剂政策和信息,让她能够顺利调剂回吉林大学就读研究生。“不管是学校还是导师,一直站在我‘听不见’的角度为我考虑事情。”江梦南硕士时期的研究方向是导师在反复思量后帮她选的,考虑到她耳朵听不见,做实验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我导师觉得,这个方向很有前景,而且不需要做实验,我也特别喜欢。”梦南有股不服输的精神,要强的劲头让她像坚韧的蒲苇一样,在大学中取得了比常人更加优秀的成绩。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她因无法听见播放的听力录音,只能舍弃掉听力部分的分数,在少了占总分35%比重的分数下,她依然顺利通过了考试,之后又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还获得了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白求恩医学奖学金、东荣奖学金等荣誉。倘若苦难没有击退一个人,那么只会让人更加强大,因为苦难已经成为财富。从小锻炼出来的自学能力,让她在如今的科研道路上“如虎添翼”。读硕士期间,她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为完成研究,她对国内外的最新理论进行研究,学习了编程语言,最终发表了影响因子为3.123的SCI论文。心怀感恩 去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在与江梦南交流的过程中,比起她自己一路走来的不易,她更愿意说起一路上给予她帮助的那些人。“我的父母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在我心里这就是至高无上的伟大。”父母给予了她全部的爱,随着慢慢长大,梦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感恩”二字始终萦绕在江梦南的心头。“从上小学到现在,我得到了太多的关爱。”江梦南说,一路走来,关心我,帮助我的人实在太多了,我只有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这个社会,因为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在大学期间,她也没有停下帮助别人、回馈社会的脚步。入学伊始,她就加入阳光志愿者协会,竭尽所能、发光发热,同协会成员一起参与“节约吉大”、“地球一小时”等公益活动,做一些让自己和身边人变得更好的事情。暑假时,她也常去家乡的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障、听障、智障的孩子。“因为我和他们一样,对于他们的痛苦和无助我感同身受。”江梦南以自己为例,鼓励他们学习唇语、学习说话,希望用自己带动他们能够融入社会,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我最佩服的人是海伦凯勒,希望我也能像她那样,生活中畏难而行。”在江梦南的心里,其实有一个“英雄梦”,她希望可以给失聪的群体以信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最近,江梦南很忙碌,硕士研究生要毕业了,每天都在忙着改论文;她笑称自己正在减肥,坚持每周至少去健身房锻炼三次……前不久,江梦南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的面试。9月,她将赴清华继续药学研究。“力旺奖学金”的申请失利让她看到了自己在学术成果上与他人的差距,这个不服输姑娘许下新的目标,希望自己在科研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身边和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近日,各高校陆续公布了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名单。浙江财经大学A类科研创新团队—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协同培养的首届5名16级硕士研究生何红亮、徐杨炳、戴紫薇、范燕丽、钱琪全部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985/211名校的博士研究生,考博率达100%。何红亮等5名研究生在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跨学科导师组的协同指导下,潜心学术研究,读硕期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荣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SSCI检索论文10篇(1A论文8篇、1B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新苗计划课题4项,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和全国三等奖2项,获校“研究生卓越之星”称号1人次,校优论文1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8人次,泰隆奖学金、正泰奖学金、浙农奖学金各1人次。何红亮信工学院16级管理统计学录取学校及专业: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断摸索并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本次考博率100%的我校A类科研创新团队—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为例,由于相关研究涉及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因此自2016年起,信工学院张文宇、张帅教授与财税学院张雷宝教授等牵头组建了跨学科、跨学院的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依托我校财经优势学科,开展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为背景的经济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研究,致力于提升我省经济运行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我省经济运行管理与决策的高端智库。团队推行了“研究生精细化协同培养”模式,坚持学术成果国际化导向,狠抓研究生学术能力训练,依托多学科导师协同和本硕协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团队实施了“优硕攻博”计划,积极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投身科研事业、勇攀学术高峰的远大志向。针对有明确读博意愿的优秀硕士生予以全方位的学术指导,为研究生考取名校博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矢志考博在团队中已经蔚然成风。徐杨炳信工学院16级管理统计学录取学校及专业: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该团队探索了一套严格、高效的研究生精细化协同培养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术兴趣和创新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寒暑假留校”制度、“菜鸟先飞”计划、“本硕连培”计划、“优硕攻博”计划等多项举措,对研究生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开展全面的学术指导和系统的科研训练,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果。戴紫薇信工学院16级企业管理录取学校及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寒暑假留校”制度——为了提高寒暑假的利用率,能够保证有整段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团队的思路和对策是:参照浙大等985高校的普遍做法,实施“寒暑假留校“制度。除了寒暑假各放一个星期的探亲假外,其余时间要求研究生全部留校开展学术研究。“菜鸟先飞“计划——团队考虑到他们的部分研究生是从非计算机和信息类专业调剂过来,没学过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的专业知识,属于典型的“菜鸟”。所以,每年三月研究生录取名单公布后,团队就动员研究生新生提早几个月到课题组报到,提前学习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术研究创造良好条件。范燕丽财税学院16级财政学录取学校及专业: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本硕连培”计划——生源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团队决定,鼓励团队老师带的本科生积极报考课题组研究生,同时提前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开展学术研究训练,协助研究生完成理论模型的编程实现和结果验证,为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果创造良好条件。“优硕攻博”计划——考博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考博率,团队从研一开始就不断向学生讲解考博和读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投身科研事业、攀登科研高峰的远大志向。对于那些有明确考博意愿的优秀研究生,则进一步加大科研训练的力度,强化学术国际化导向和SCI英文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同时,团队还设置了考博专项资助基金,对报考国外知名大学或国内985、211高校的研究生予以专项资助,以提高研究生的考博率。财税学院16级财政学录取学校及专业:中国石油大学管理专业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在实施了研究生精细化协同培养模式后,团队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学术兴趣、创新兴趣得到了全面的激发,包括寒暑假在内研究生投入到学术研究的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0个小时,潜心学术、矢志考博在团队中已蔚然成风。团队研究生在读硕期间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荣誉,他们在读硕期间平均发表SCI/SSCI检索期刊论文3篇(1A论文2篇、1B论文1篇)。近三年该团队培养的10名硕士毕业生全部考取985/211或海外名校博士,升博率达100%。另外,他们还在学校举行的各类创新论坛和评奖评优中屡创佳绩。例如,我校研究生最高荣誉—研究生“卓越之星”,历年全校共8名研究生获此殊荣,其中3名是本团队的研究生。又如,在5月份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共决出全国一等奖19项,本团队研究生摘得其中2项。来源:浙江财经大学新媒体中心 信工学院、研究生院 编辑 | 段清怡 责审 | 徐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