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个什么学科呢?心理学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心理学是文科呢,还是理科呢?心理学研究生专业基本上按照文科和教育学科来分,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学本科发的却是理学学位证。个人认为心理学就是文科的东西,和理科一点关系都没有。一般心理学学科比较强的高校都是师范大学,或者综合性大学。比如北京大学的基础心理学是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特色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大学的心理学,从本硕博都是发理学学位证。从国家重点学科看,除了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外,全是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心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显然北师大的心理学水平可是第一名。北师大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目前有以下优势: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北师大心理学授予的是理学学位,不过有些大学,心理学本科拿的是心理学学位,硕士拿的是教育学学位。报考就按照这个报考吧,心理学最厉害的是北师大,北大,华南师大。个人认为北师大应该是第一名。心理学不好考,不要当文科看待看到这份西北师范大学的考研调剂报,就是心理学的专业调剂,里面可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各大名校都凑齐了显然不好考啊。老铁们,好好准备吧。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做了一个对北大大一的学生和研一的学生的心理调查得出来的数字真的触目惊心。30.4%的学生觉得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很厌学,40.4%的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活着无意义感,无法感知快乐,无法创造幸福,创造快乐。简单来说就是得了一种叫做”空心病“,心里面有个大空洞,不知道自己一天干嘛,很没有意义感。有很多家长说:“我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了”,这种要求怎么能把它当成养孩子的最低标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为什么孩子会得空心病?因为孩子已经深度认同自己是一个学习的工具人,就是为了达成父母给自己的指令而活着的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如何能够避免让孩子得空心病?必须要无时无刻不再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但是家长要明白“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很多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让自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举个例子:“你要是考得好,就带你出去旅游,这时爸妈脸上有笑模样,考得不好他的脸就撂到地上了“。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这也是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的原因之一,因为孩子就会感受到一个观点,说我的爸爸妈妈并不是那么爱我的,他们爱的是我的高分。为了能够获得爸爸妈妈的笑脸而去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一个工具人。因此建议各位为人父母的一定要把教育目标设定好,明白我们不只是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个硕士生或者研究生而已,要培养出一个对生活积极的、稳定的、有抗压能力的、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欢迎各位家长和教育行业的朋友们在评论区交流。孩子越小,对安全感的需要就越强一场在线教育的国内大风暴正在上演中,如果你家有孩子建议看完
在我国,高考是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大事,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未来才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我国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大学,就应该是985,211高校了,我国共有118所985,211高校,其中最好的就应该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它们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但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年也就招生几千人,简直就是千里挑一,让不少人心愿落空。不过,也有的同学曲线救国,既然考不了北大的本科,那就考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吧!可是,最近有一名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说,自己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原因让人很心酸。这名叫李林的同学说,本科读的是二本,可是自己从小的心愿就是考北大,所以大学四年一直没有放松自己,在2015年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北京大学,本来以为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可是他却直言,研究生的三年时光,他过的并不是很开心,原因是没有什么朋友。北京大学研究生除了像李林这样从外校考进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北大的本科,研究生也是北大的,所以他们看不上外校考研的学生,无论是平时的实验,还是私底下的交流,北京大学的土著都非常报团,他们不跟考研的同学一起玩儿!而在北大土著研究生手机中,这群考研的不能够算他们的北大同学!这让李林很受伤,本来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北大的研究生生活中去,结果热脸贴了一个冷屁股!尴尬。除了不受北大土著的待见,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李林说因为自己第一学历是普通本科,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压根就不给面试的机会,所以自己看上的工作没机会,抢着要自己的单位他看不上!李林直言,要知道这么难,还不如当初高中努力直接考一个北大本科对于李林的遭遇,不少网友都表示理解,毕竟高考的失败,已经说明了你的学习能力。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近日,世界知名排名机构泰晤士发布了世界大学心理学排名统计数据,这些高校今年位列研究水平中国前10强:香港中文大学(第58名),研究水平赶超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6所大学;香港大学(第62名),在研究水平超越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4所高校;北京大学(第68名),在研究水平高于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浙江大学等3所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第72名);台湾师范大学(第151名);澳门大学(第170名);浙江大学(第272名);中国人民大学(第365名);华东师范大学(第373名);中山大学(第389名)。以下为中国内地在研究水平十强:在上榜的中国国家高校中,;香港大学教学质量位获世界66名,研究水平位获世界62名,学术引用得了世界第192,收入得了世界第250,国际视野成绩喜人,夺得世界第2;中国人民大学教学质量得了世界第240,研究水平得了世界第365,学术引用得了世界第138,收入得了世界第208,国际视野得了世界第216;澳门大学教学质量得了世界第178,研究水平得了世界第170,学术引用得了世界第276,收入得了世界第156,国际视野位于前列,获得世界6名。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门大学世界大学心理学分指标得分和中国高校相比,美国这些大学也取得喜人成绩:今年美国17所高校位列研究水平20强,今年美国高校大学上榜数量和2018一样。在美国国家高校中,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教学质量跻身世界第31,研究水平成绩喜人,夺得世界第20,学术引用跻身世界第60,收入一项世界第151;纽约大学教学质量跻身世界第32,研究水平位于前列,获得世界12名,学术引用跻身世界第75,收入一项世界第170,国际视野一项世界第175;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学质量跻身世界第34,研究水平荣获世界第24,学术引用一项世界第113,收入荣列世界第17,国际视野一项世界第236。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北大心理学教授方方:一门“有趣学科”的严谨探索者樊攀、魏梦佳人为什么会需要注意力集中?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注意力实现最优分配?人的大脑是怎样分配注意力的?这些关于人的“注意力”的问题,都是心理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的研究领域之一。“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说,其有趣之处在于,“我们试图去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规律、心理活动的脑神经基础,以及意识如何产生、智力如何测量等重要科学问题。”这位与心理学结缘20多年的北大人,诚朴稳重,严谨认真,有着标准的学者气质。他用极严谨的态度完成了从学生到国际知名心理学教授的蜕变,让心理学的更多领域为人所知,也在倾心研究中教会学生如何钻研学术,探索科学。见到他时,他刚结束一天的会议,有些疲惫。走进办公室,桌上摆放着几摞厚厚的英文论文。“这是我十多个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科研论文,研究方向是视觉、人脑成像、无创神经调控、心理物理学等,我要给他们做指导,自己必须得先学习。”他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说。1992年,方方从家乡安徽蚌埠来到北大,成为心理学系的一名本科生,将自己的研究领域确定为认知神经科学。从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硕士毕业后,他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视觉认知和脑成像方向的博士。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逐渐成长为擅长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学者。博士毕业时,方方已在一些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我国心理学研究团队规模扩张很快,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是跟不上,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教学科研任务,影响着心理学的研究及学科发展。”为此,2007年,方方谢绝了多所知名境外大学提供的教职,作为北大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回校工作,成为一名心理学系的教师。此后,在国家及北大支持下,方方带领团队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视觉与脑成像实验室,10年来致力于视觉与脑成像方面的研究。对学术的热爱、勤勉与专注让方方在无意识视觉信息处理及其神经机制、物体识别与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视觉系统的可塑性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共有70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为表彰方方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2016年,国际心理学界最高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授予其“青年科学家奖(基础科学)”的荣誉。这一奖项每4年评选一次,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两个领域各授予1名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在学生的眼中,方方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对学术的要求极为“严苛”,虽然话不多,但勤奋、严于律己、关心学生,总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博士生莫测说,有一次做眼动实验时,测试阶段发现被测试者在自由观看时眼跳次数少于正常数值。“为了找到哪儿有问题,方老师带着学生从原始数据到实验程序等一步步排查,最后发现实验设计上有一处很不起眼的纰漏。”方方办公室的隔壁就是实验室,在这里,他经常会和学生一起热烈讨论、解决问题。“方老师不管怎么忙,每周都会跟我们碰面,讨论课题,指导我们研究。”方方的学生、博士生李遥说:“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论文的一个单词、字母都会仔细推敲。”对学术要求严格的同时,方方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放手去做。莫测说:“方老师对我们非常信任,他鼓励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展开研究,但如果最后课题没结果,他也很宽容,给我们充分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即将博士毕业的莫测说,方老师对他影响很深,“如果没有他,我不会在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学术道路,真希望能多留一段时间跟着方老师做科研。”“心理学教会了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谈到自己最喜欢的研究领域,方方说,“我希望能继续深入探索、不断钻研,为学科发展多做一些贡献,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
赵婷因为新冠,“隔离”突然成为我们熟悉的词汇和行为模式——或长或短、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交,进入不同等级的隔离状态。“这样一种大规模的社会隔离,确实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情感、学习等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人类有一种习惯:做自己经常做的事情、有规律的事情、按时间安排的事情,我们过得安心、舒服、快乐。但当规律被打破,就容易产生各种情绪:焦虑、恐惧、不确定……如何缓解我们的焦虑?如何在社交隔离的情况下,维持我们的社会关系?其实,我们人有五种天生具有的技能,不需要学,不需要模仿,也不需要什么钱……”春节前,接受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独家专访,彭凯平笑眯眯地把他的独门绝技“五施”介绍给万千读者与观众——颜施:每天对着镜子笑一笑,每天对着朋友笑一笑,每天对着大自然笑一笑,我们的心情就会有所改善。言施:保持沟通的习惯特别重要。比如夫妻之间每天花半个小时聊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分享美好的体验。身施:人要动起来。不要总躺在那里,如果不好出门,在家可以做瑜伽、健身,甚至做点小家务、换个衣服、洗个澡,都会令我们的心情有所改变。心施:敞开心扉,心情不好的时候,找人聊一聊,心理咨询其实就是一种谈心,不一定非找专家,朋友间、亲人间也可以分享。眼施:用慧眼禅心去发现身边美好的细节,比如亲人身上之前没有发现的优点……心理抗疫眼前这位亲切的彭老师,有着各种响亮的头衔: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做联大报告,其科研成果国际引用率多年稳居中国心理学家前列……这样一位学界大咖,我以为采访会很难约,没想到一下就约到了,而且约在了一周之内,考虑到疫情管控之下校园难进,还贴心地把采访地点安排在了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一个校外办公点。“我们就随便聊聊。”他摘下刚刚还在网络会议的耳机,笑着说。话题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为这次疫情设立的心理热线说起。庚子年初,疫情不期而至。身着白色防护服的一线医护人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其实,在我们没留意的地方——在云端,在电话线上,也有一群人努力筑起抗疫的另一道防线。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携手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了“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2月2日开通24小时免费紧急心理援助热线,2月9日开通医护人员专线,4月7日开通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专线。热线的志愿者是从上万人中筛选出来的,不但要有专业心理学的背景,还要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性格上则要求同理心强、善于激励,系里还对志愿者们进行了专业培训。热线开通120天之际,紧急心理援助阶段的结束,一场更持久的常态化公益心理服务全面启动:除了电话(4000100525)形式之外,还有网络一对一心理咨询、线上团体心理辅导;邀请众多中国心理专家提供临床心理咨询、心理热线技术、跨文化心理咨询等专业培训……热线最忙碌的时候,开通了13个坐席(其中包括一条英语热线),至2020年底累计拨打量14000余人次,危机干预192次,0差错,0投诉,0事故。上万通电话,关键词集中在“焦虑”上,担心自己,担心家长。最长的一次援助持续了9个小时,几个人层层接力,最后总督导都上阵了,终于拦下了那个想跳楼的念头。“他们打了电话,也就踏上了求生的第一个台阶。正常人可能不以为然,觉得这就是瞎聊,可对那些在人生黑暗中挣扎的人而言,心理援助热线是一盏灯。”因此,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知道这个热线、知道这种方式,成为彭凯平最关心的事。虽然他们的心理援助热线登上了国务院客户端,被国家卫健委、中国政府网、北京市政府、教育部国际司、全国总工会、中国心理学会等各级官方机构、权威部门推荐,但彭凯平说:“知道的人还是太少。”病人心理康复需要过程,病亡者家属需要心理疏导。受疫情影响,因为长时间足不出户而产生的压抑情绪也在不断累积,有人过度关注负面信息,有人不想活动,症状特别严重的可能会把负面情绪宣泄到周围人的身上……热线毕竟只能被动提供帮助,如何帮助更多人自我调节、避免恐慌?在这场时间长、地域广的心理抗疫战中,清华心理学系召集了23名心理学家、186位督导、3453名志愿者、2836位助理,展开了堪称中国最大的一次心理学干预工作,除了热线,还借助多种平台对公众进行心理科普,培训受益人共超过2亿人次;出版《疫情应对安心手册》网络版,累计阅读3380万次;清华大学甚至成立了跨学科的“心理康复攻关突击队”……2020年底,一本题为“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的新书出版,在序言中,彭凯平写道:“2020年这场特殊的战役或许也在提醒我们,幸福是对他人祝福和思念的倾注,幸福是对平安、健康的守护。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彼此拥抱,携手合作,快乐积极地生活,哪怕面对压力与困难,我们也要活出心花怒放的感受。”意外:被红学挽救的心理学家1979年,彭凯平从湖南岳阳考上北京大学。日后成为顶尖心理学家的他,大一时却是各科成绩都很差、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看杂书的“学渣”,第一次普通心理学考试,只考了60多分。能考进北大的,怎么可能是“学渣”?原因很简单——他当时想的是如何不学心理学。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了中国人对地震灾害全国性的普遍担忧。当时正读初中的彭凯平,对地震很感兴趣,甚至自己发明了一个地震检测仪——用一个电极圈放在一个平板上,中间放一个酒瓶子,板子一震动瓶子就会掉下撞击电极圈,那个圈连着一个闹铃。结果刚刚装上的那天晚上闹铃就响了,左邻右舍全都惊动了,大家出去半天却没有动静,后来发现原来是老鼠把这个瓶子撞倒了。“我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当时梦想成为一个研究地震的地球物理学家,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北大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但是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彭凯平却意外地发现自己被分配到了心理学系——在“愿不愿意服从国家分配”的空格处打了一个钩,结果就得去学习心理学了?打电话问了北大招生老师才知道,心理学系刚刚成立,学生都是从各个院系调剂过去的。此前,心理学划归哲学系。与众多理科生一样,刚开始彭同学对心理学有很多的误解和不满。就在郁闷、迷茫,甚至考虑转系的那个冬天,彭凯平在第三教学楼偶遇了一场人满为患的讲座——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寒夜谈红”。“他的一个说法令我感到兴奋、震撼——红学家花费了无数的精力、时间来争论曹雪芹的《红楼梦》原来到底写了多少回,高鹗是不是狗尾续貂地完成了后面的四十回,对于这些争论不休的问题,周先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可证伪的数学回答:中国文化素以‘九’为极致,九九归一,所以《红楼梦》每九回讲一个故事;同时以‘十二’作为总揽人物和情节的组合数,共12个轮回。因此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最终的回数应该是9×12=108回。”周先生做学问的思路和方法让彭凯平耳目一新。“这是科学理性的思路!优秀的学者就是要在看似纷繁复杂、令人目不暇接的表象、幻象之中,找到事物的规律。心理学何尝不是如此,它的表象、幻象五彩缤纷,但其背后一定会有一些数学的规律、定量的逻辑。换句话说,文理相通,对于再需要感性、悟性去理解的事物,其实也可以科学地、理性地来探索、分析和证伪。”从那一刻起,彭凯平下定决心端正态度、好好学习。没多久,他就冲刺到了班级前几名的位置。年龄最小、进步最快,后来北大让他留校任教,看中的也正是他的学习潜力。1983年毕业后,彭凯平留校工作,给研究人格与临床心理学的陈仲庚教授当助手。1985年他开始教课,在北大教的第一门课是“心理测验”。后来,他担任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班主任、辅导员和系主任秘书,再后来成了系主任助理。如今,作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每年都要代表学院迎接新生入学、欢送老生毕业。对于年轻学子的迷茫,他给出专业级释惑:“没有哪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很多烦恼之事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而产生的,不一定真的值得烦恼。哪怕你确实不小心做了不太理想的选择,人生的路还长,你大可调整方向,朝着新的目标奔跑。”“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我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明确选择标准,积极付诸行动。”选择:人生转角处的取舍曾经,彭凯平有机会去中央机关工作。面对“机会”,恩师陈仲庚教授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你一定要认真思索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样的事业,特别是不要让未来的你为现在做的决定感到后悔。”陈教授帮彭凯平仔细分析了他的性格特点、学术背景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北大心理学系留校任教的毕业生之一,我留在心理学界,可以为自己、北大和中国心理学界做出特别的贡献。”果然,彭凯平后来选择从事心理测验的研究,成为国内该领域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写作的《心理测验》1988年出版,是当时国内第一本心理测验学的教科书。1997年5月,彭凯平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教授找他讨论未来的计划——是去高校继续做心理学研究,还是去一家跨国企业做一个高管?“什么是你‘心灵的呼唤’?”“心灵的呼唤”,这个词震撼了彭凯平,让他永志难忘。他决心去做自己激动和兴奋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就在那一年,彭凯平竟收到了15所大学的教职录用通知书,其中不乏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名校;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甚至慷慨地给他开出10万美元的年薪,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待遇了。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长田长霖教授却用一句话打动了彭凯平:“你应该做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人,做有历史意义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你有机会成为世界名校伯克利成立130年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心理学家。”而讲出这席话的田长霖教授恰恰是伯克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华人校长。就这样,彭凯平选择了伯克利,也为后来华人学者任教于伯克利心理学系开了先河。中国需要积极心理学获得了百年名校伯克利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荣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总觉得还有理想没有实现”的彭凯平回到了北京,帮助清华大学复建心理学系。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北大和清华“相爱相杀”的段子,他一个北大毕业生,为什么会受邀去清华出任复建后的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其实,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设立了心理学系,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王国维是首位将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他著名的《人间词话》也来自心理学理论“顿悟的三阶段”。北大与清华的心理学系同源同根,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心理学系并入北大。在北大留校的彭凯平甚至当过一段时间周先庚先生的助理——周先生是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院系调整前清华最后一任心理学系主任。面对清华领导几次赴美力邀,面对周先庚先生之子捎来父亲的遗愿,希望彭凯平帮助清华恢复心理学系,彭凯平踏上了回国“帮忙”的征程。进入清华的彭凯平,与两个新鲜而陌生的词相伴而行——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科技。这是他选择的两个方向:一是利用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做科技心理学,二是做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97年第一次被提出来。“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污染、战争、饥荒和瘟疫,造成人类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幸福感偏低。”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研究人内在积极的力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太多人却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为什么?因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翻天覆地,但我们的心理建设却没有跟上。“我们都在加班、赶路,我们想发财,我们不断地内卷、攀比……这些是行动的动力,但带来的心理伤害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网络上、生活中有人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会暴怒,睡眠质量下降、抑郁症患者增多、焦虑感无处不在……这种后现代化陷阱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关键是如何去应对、解决?”彭凯平认为,中国心理学过去一个阶段有明显的生物化、经济化、病理化倾向,应当改一改,更加关注和研究如何提高人的积极倾向和心理潜能。这既是社会需求,也是学科的范式转移。他提出,积极心理学要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和蓬勃发展,需要生活化、科技化、中国化和普及化。科技包含科学与技术,科学求真,技术求用。清华心理学系和启迪控股联合成立的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幸福科技的研究室,是清华心理学系的科技创业。从脑机接口到人工智能,从睡眠科技到积极教育,你焦虑吗?来,用唾液就可以测量……实验室的品牌形象是三个立体的H,代表幸福、健康、和谐。他努力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观点、思想和中国传统智慧对应起来,比如把“积极天性”翻译成“良知”,积极心理学的修行方法称为“知行合一”,将flow翻译成“福流”……他坚定地站在积极心理学推广普及的最前沿。他的微博经常更新,里面有着许多小视频,每个话题都是社会热点、生活痛点——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审议,他讲“父母打孩子的四个负面心理影响”;我们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他讲“数据情绪感染”,告诉你“不要让网络信息控制你的情绪”;前不久,他的公益视频“清华心理学教授揭秘PUA五大套路”甚至上了微博热搜……去年底,他的新书《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教焦虑的人如何拯救不开心,教年轻人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告诫父母别用表扬“绑架”孩子……归根结底一条:教你学会从日常小事中获得幸福。他们开展的“幸福园丁”计划,走进校园推广积极心理学。“我觉得积极心理学也许是能够帮助心理学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的一个载体。”“我旗帜鲜明地宣传心灵鸡汤”幸福不只是一个概念,“觉得它虚,是因为不懂。”心灵鸡汤、阿Q精神、盲目乐观……积极心理学面对这样的误解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倡导的乐观主义不等于阿Q精神,它不是一种对过去负面事情的精神胜利,而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信仰,是一种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的行动力量,是在对我们现实清醒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引导。”彭凯平一面释疑,一面笑着为心灵鸡汤“洗白”:“我们的语言常常太现实、太黑暗、太批评。我们过去总讲一些愤世嫉俗、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话,还觉得特别有智慧,其实那都是毒药。‘心灵鸡汤’在其他国家是褒义,在中国却成贬义。鸡汤总是有滋补作用的,我旗帜鲜明地宣传心灵鸡汤——关键要看是真鸡汤,还是鸡精,是真实还是虚伪。我们反对的不是鸡汤,是虚伪。”世界积极心理学学会从成立到现在只有不到10年,而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的举行只比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晚3年。加州大学评出了世界积极心理学六大中心,清华大学是其中之一。去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你来采访我很高兴,可以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学科,它的研究,它的经验、方法、发现、建议、技术……它可以给人以希望,让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人知道:‘有科学家在关注我的问题’。”他的金句很多,纠结良久,我选了这句作为本文的结尾:“幸福经常被误解为单纯的快乐、即时的情绪,但真正的幸福需要理性、智慧与奋斗。”(原标题:彭凯平:愿你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赵婷流程编辑:L021
看到北京大学心理学徐凯文教授的一篇演讲文稿:《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来了》,不禁泪眼婆娑,为那些拼命考入一流名校却因患上焦虑抑郁和空心病而无法继续完成学业的孩子而难过。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养出一个考入北大、清华的孩子就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功。但是,徐教授晒出这样一组数据却令人怀疑让孩子拼命考入一流大学的执念到底正确与否: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的研究生,高达30.4%的学生厌恶学习,甚至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一个学生,也是心理咨询中心的患者,刚入北大第一学期时,考试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他却尝试了自杀,因为他找不到努力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大学四年,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和他的父母想尽了一切治疗办法:吃药、住院,想努力拉他回到正常的轨道,却终究没有成功。最后,他还是退学回家了。想当年,高考的分数出来,再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父母肯定感觉非常荣耀;而4年后,父母却不得不将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领回家,被迫承认失败。这其中的落差有多大?父母的溃败感可想而知。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北大并不是个案,而是有较大的比重。这些非常优秀的孩子,本来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在考入顶尖大学之后,却连成为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奢望。什么样的父母会养育出有“空心病”的孩子?非常焦虑的父母。在中国,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80年代大约是1%到2%,现在是13%,说明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抑郁症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当中有一项调查研究证实:在身患焦虑的孩子中,有高达50%的家长就是焦虑症患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上最安全的时代,也是最衣食无忧的时代,也是寿命最长的时代,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焦虑?1、信息太多网络时代的来临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大数据分析能够让平台推送给我们更精准的信息,但是,太多的负面的信息让我们惶恐,那么多优秀的孩子让我们感到压力,各路教育专家的观念让我们难辨谁是谁非,中考、高考竞争如此激烈……在这些信息的狂轰乱炸下,能保持住平和的心态确实很难。2、物质的丰富让我们不必为生存而担心往上数两代,我们祖父母可能每天发愁的是孩子今天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生病的话怎样才能不花钱就能治好?只是为了活下去他们就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所以他们没有富余的精力来关注孩子是否成材。而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有了更多闲散的时间和精力,孩子是我们最得意的作品,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投入更多的成本来成就孩子的未来,并期望孩子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若孩子稍微偏离设定的轨道便会感到失控的危险。前段时间有一位妈妈火了,因为她让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在寒假里做了376张试卷。话说,我家上高中的孩子一个假期也做不了这些卷子的一半,一个7岁的孩子,本来应该以玩乐为主的年龄,却被迫埋在题海里,妈妈说是孩子自己喜欢做,我却担心孩子到了十几岁会不会厌学。如果说这位妈妈是在折磨孩子她肯定觉得特别委屈,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当然,这样的妈妈属于个例,但是确实有很多父母在鸡娃的路上乐此不疲,她们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掌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有些孩子可能是成功了,有些孩子却失败的一塌涂地。适当的焦虑是人面对未来不确定感的一种自我保护,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焦虑感,我认为只要这种焦虑不影响到周围的人就在正常范围之内;而过度焦虑就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的伤害。怎样才能做一个不过度焦虑的家长?如果我们的家充满压力和焦虑,你会喜欢回家吗?你会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很难是吧?孩子也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给孩子提供一个平静的、温暖的家庭环境。1、欣赏你的孩子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做到无条件爱孩子。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开始对他有所期望时,我们发现,无条件的爱孩子、包容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督促他们努力学习,将来考入名牌大学,而孩子却不听我们的安排,我们难道要表现得无所谓吗?我认为,不管我们对孩子怀有什么样的期望,首先要让孩子有成为他自己的权利。允许他有自己的爱好,支持他做喜欢的事情,哪怕自己并不喜欢这个爱好,哪怕占用了孩子一部分学习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有会良好的自我控制感,才会激发出内在的驱动力。他有自己的目标,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他有努力的方向,他就知道如何能让自己开心。2、别害怕未来作为父母,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其实所有的焦虑都关乎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一种要改变当下现实的愿望(我想让我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更好,社交更好,焦虑更少,吃得更多[或者更少,或者更好],而不要如此沉迷于打电玩和刷社交媒体等)。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掌控孩子的生活,安排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实际上,只有没有特殊情况的发生,大多数孩子都能安危度过童年和青春期,哪怕中间会遇到一些麻烦,但都会得到圆满地解决。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认为儿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准确地引导着他们成长,而我们成人既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缔造精神,一切都由自然掌控,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有爱的环境,让他们的心智得到茁壮地成长。所以,对孩子的未来少一些担心,他们会成长为应该成为的样子。3、做一个平和的家长家长的焦虑会通过日常行为渗透并影响到你的孩子,哪怕你想装都不行,孩子是天生的敏锐的观察者。如果家长本身非常容易焦虑,若孩子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会开始担心,于是对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而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叛逆,继而会让他的焦虑指数飙升,控制欲更加强烈......有这样父母的孩子,绝大多数的行为和表现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欲望,自身的控制感会大大降低,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最后,成长为一个“空心”的人。如果,你是这样焦虑的家长,首先,想想你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挑战,今天还在吗?是否依然困扰着你?既然你当年都有机会战胜挑战得到成长,那你的孩子在今天也同样如此。其次,认真考虑一下:我的孩子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还是普通的孩子?我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子?甚至,你可以想象一下:我能接受的孩子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接受孩子当下的状况,那么我们就要相信他,他即使在某个阶段表现不佳,或者他有一些很难纠正的缺点,我理解这是他人生道路的一部分。但我并不纵容他,我要给他设置合理的边界,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他前行,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人类的虚荣心让我们产生攀比,对未来的不确定让我们焦虑,阶层的滑落让我们恐惧,但孩子不是我们的工具,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属于自己的使命。他们只有在完整的精神世界里学会掌控自我,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才能完成自我的统一,找到活着的意义。
知名学术评价指标工具ESI最新发布了世界大学心理学排名学术统计数据,上榜世界大学心理学排名50强学术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33所大学上榜;英国上榜学术机构数量排名第二,共4上榜;荷兰上榜学术机构数量排名第三,共4上榜。在之后的还有,加拿大有2所学术机构上榜,澳大利亚有2所学术机构上榜,西班牙有2所学术机构上榜,瑞典有1所学术机构上榜,德国有1所学术机构上榜。以下为世界大学心理学排名前10的中国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前2.92%);香港大学(世界前3.79%);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前5.3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世界前5.65%);北京大学(世界前6.16%);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前6.57%);中南大学(世界前7.29%);中国科学院大学(世界前7.42%);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前7.52%);首都医科大学(世界前7.52%)。和国内相比,澳大利亚这些大学也非常不错:今年澳大利亚进入世界大学心理学排名3强的学术机构有: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世界前1%);墨尔本大学(世界前1%);悉尼大学(世界前1.18%)。莫纳什大学、麦考瑞大学、迪肯大学世界
致富经学派《北大心理课》读书笔记阻碍积极情绪身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内心一个人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他自信,如果能够经常保持这种自信,那么自信也就变成看属于人的本能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潜意识打破限制意味着获得自信,也意味着“永无止境。”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要灌输“不行”的暗示潜意识具有无穷的正能量学者遗言:“如果把人生一分为二,那么前半生应该是(不犹豫)而后半生应该是不后悔。”比利时心理学家的一次专题调查:“你最后悔的是什么。”72%的人后悔年轻时不够努力,以致事业无成67%的人后悔年轻时选择了错误的职业63%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58%的人后悔没有加强身体锻炼只有11%的人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钱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根据吸引力法则,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想要得到的是回报,就是回报,但是这个回报也是别人的付出多问你自己要“什么”首先你要明确你自己的目标财富和头脑比起来,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拥有一个时刻保持清醒并且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头脑,你就能得到任何你想要的财富。目标始终如一,绝不轻易言败莎士比亚所说:“只有思想能让你的身体富有起来”信念是你唯一需要得到的思想的行动必须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是实现理想的关键戴尔.卡耐基说:“一种既简单又最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名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并不在于他的大脑与众不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于超越常人的勤奋和努力以及科学事业而忘我牺牲的精神。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任何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据研究记忆力的阿诺欣教授和劳金茨科可教授说,我们脑子的容量非常大,几乎进来的信息全部都能收容下来,人的大脑是一个“超级内存”。像一座望不到边的金矿可以供无限开采。至今为止这座金矿被我们开采得太少了,世界著名的控制论专家维纳说“每一个人,即便是做出辉煌创造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自己的大脑的潜能还不到百亿分之一。”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别看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包含了100多亿神经元,在这些神经元的周围包含1000多亿胶质细胞,大脑的储存量大得惊人,在从出生到年老的漫长岁月中,每秒钟足以记录1000个信息单位,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记住从小到大周围所有发生的事情。人生苦短,匆匆几十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我一定要拥有的,也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忘记的,我竟可以放开那些我们生命中无法长久存留的额,不去钻进欲望的沼泽。——林语堂利用好奇心吸引别人目标细化后更容易实现没有知识上的门户开放,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扩展,而没有真正的心灵扩展,就不可能有进步——辜鸿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多说:“你”能促进交流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正确的定位是幸福的开始,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不要傲慢无礼,务必谦虚敬慎,过分的骄傲自大或者对别人炫耀自己的能力,这都是不对的。比尔盖茨的劝告:“年轻人,从小事做起吧,不要再日复一日的幻想中浪费年华。”
2019年,研究生的笔试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结果将很快公布。有些学生已经发表了笔试成绩,其他学校也会陆续宣布。研究生也在焦急的等待中。毕竟,他们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了很长时间,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众所周知,在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被称为研究生考试历史上最艰难的一年。申请人数为290万,也是过去几年中最多的一年。大学本科就业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继续学习,所以现在的研究生考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除了具有非常好的笔试成绩外,复试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试。经过笔试后,许多认为自己表现良好的学生已开始准备复试了。如何准备复试?这是许多学生非常关注的话题。有些人选择申请补习班。有些人正在家中安静地复习。参加复试时,学生们应该注意哪种人最容易被刷。当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提到了四种人。你是否是其中之一呢?第一种:过分依赖套路回答现在,许多学生在初试后选择去补习班进行培训。一般来说,许多培训机构现在都会教给学生一种固定的套路,以便学生记忆和写下来。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包括求职面试都是一样的,这导致许多学生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得到相同的答案。在面试中的老师听了很多类似的答案,他就会感到厌烦了。他觉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逻辑,自然的面试的分数也不会太高。因此,鼓励学生参加复试的时候,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回答出新意,让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第二种:没有创新能力研究生就是搞科研,最需要创新精神。导师很关注学生是不是有创新能力,有没有勇气涉猎专业领域的未知区域,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只是在已知的区域里打转转,这种人在科研圈没什么用,导师也不会喜欢。第三种:心理素质不好容易紧张如今,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呆在宿舍里,他们不出去与人打交道,面试的机会当然就更少。有些学生通常只知道如何阅读书籍。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他们去面试时非常紧张,口吃,大脑是空白的。研究生复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面试。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一个面试小组。询问一些专业和学习问题,问题并不是特别困难。然而,许多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面试。他们一看到这么多老师就突然慌了。提前准备的问题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这种学生,面试成绩不是太高,在复试中很容易被刷。第四种:言辞浮夸爱说空话有一些人呢,他们平时习惯就不太好,喜欢在同学朋友面前自吹自擂,自以为非常厉害,而且一说起来就没办法收尾,这种人在复试中就会让老师感到厌恶,喜欢表现自己无可厚非,但是要掌握一个度,否则会让老师感到不舒服,还会认为你太过浮躁,从而影响你的分数。研究生笔试已经结束,接下来大家一定要充分准备复试工作。以上归纳的四种是北京大学教授在多年面试过程中发现在问题,给大家作为参考,最后,祝大家学业有成,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