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15岁被北大录取的文学天才,25岁选择结束生命,死前留下9字遗言大国守城

15岁被北大录取的文学天才,25岁选择结束生命,死前留下9字遗言

说起诗人海子大家可能有人不知道,但他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你肯定会感到熟悉,毕竟挺好的一句话都快被房地产商用滥了。不管是作为普通人还是诗人,海子的一生都相当传奇。如果你是他的同龄人,而且你爸妈还和他爸妈认识,那么恭喜你,从此以后你的生活多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因为面对海子,你会遭受到各种方面的碾压。青年时期的孩子在学业上,海子十岁上了高中,15岁被北大法律系录取,是不折不扣的少年天才和学霸。而在所钟爱的事业上,海子同样也是文学里的天才,以诗歌方面最为见长。海子198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职,在那里,他边工作边继续研究着自己的诗歌,之后于1984年创造出了自己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分别是《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也是他第一次使用海子这个笔名。海子是个高产的作家,涉猎广泛,从1982年开始,到他结束生命这短短7年的时间里,他总共创作了200多万文字,这里面有小说、论文、诗歌、札记,但最出色的始终是诗歌领域,比较有名的除了他的成名作,还有《麦地》和《以梦为马》等。有人说海子是个燃烧型的作者,他的创作天赋如同太阳,熊熊散发着光和热,要让所有人对他的美和光辉感到刺眼,但这种方式也是危险的,它耗费着创作者的心力,会因此熬干创作者的身体,透支创作者的精神状态。对此海子自己也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疲惫、伤感、精神的崩塌,关于海子的死众说纷坛,但不可否认,这个年轻生命的选择令人唏嘘。而在此之前,他也曾经有过美好的时光,那是让再严肃的人也忍不住露出微笑的东西——爱情。海子有一个深爱了一生的女孩,她的母校是政法大学,1987年毕业,和海子的年龄相差不大,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两人因为诗歌结缘,彼此相爱,然后因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阻碍无奈分手,这也给海子造成了很大打击,后世猜测诗人的自杀可能有此原因参与。不过斯人已逝,再说这些也是无用,我想海子最想记住的还是和自己的爱人甜蜜而非龌龊的时光。1989年,海子在山海关附近选择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他死的时候身边带着最喜爱的四本书,并留下了九字遗言。这句遗言是: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大话王

北京大学2020年研究生复试线公布,这一专业分数暴降50分!

在4月15号的时候,北京大学公布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和2019年的分数相比,学术学位分数变化不大,哲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分数和去年持平,经济学分数360,相比去年降了20分,历史学分数380,相比于2019年涨30分,文学分数360,相比于去年涨10分。相比于学硕,北京大学在2020年的专硕分数上变化相对较大,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北京大学应用统计硕士复试分数线400分,政治英语单科线60,专业课单科线90,是所有专业中复试最高的一门学科。我们继续看北京大学2020年的复试分数线,北京大学2020年专业学位,应用统计硕士分数仅为350分,政治英语单科线55分,相比于去年降了5分,专业课单科线90没有变化,但总分相比于2019年暴降了50分,直接从400分降到了350。北京大学应用统计350分放在今年这个分数真不算高,要知道今年应用统计这一专业国家线都到了343分了,北京大学的应用统计也就比国家线多了7分,胆子大一点的同学报北京大学,你也够分数线了。仔细对比应用统计这一专业,我们发现清华北大考研都存在“大小年”的现象,2019年北京大学应用统计400分,2020年北京大学应用统计350,所以对于应用统计这一专业,2019年北京大学是大年,2020年是小年,那么明年2021年又会变成大年,可以预计的是这一专业分数又会暴涨。再看清华大学刚好和北京大学的情况相反,清华大学2019年应用统计专业分数只有360分,但是到了2020年,清华大学的应用统计专业涨到了400分,分数直接暴涨40分。那么就意味着2019年应用统计专业清华大学是小年,2020年是大年。假设同学们想要报考清华北大的应用统计专业,不知道选清华还是选北大,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很明显的是2021年北京大学应用统计专业是大年,分数将会上涨,清华大学2021年是小年,分数将会下降。同学们报专业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这几年的分数,看一看你报考的学校2021年是大年还是小年!

其大千里

三本生考研逆袭上北大,初试401分被录取,上名校不看出身看能力

文/米奇妈妈说教育我们都知道,每一年的高考,并不每个考生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人金榜题名,也就有人名落孙山。学生考的分数高,可以如愿以偿报考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而即便是成绩不太理想,学生们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有的考生上不了985、211等重点高校,也会选择去一些二三本或者大专院校去就读,再通过其他的方法去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说今年就有一位学生,她虽然是一个三本院校的学生,但是考研却“逆袭”去了北大,初试成绩401分被录取,网友:太优秀了!今年北京大学在5月13号公布了学校考研录取名单,从这份名单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小细节。首先从考生们的毕业单位来看,不难发现考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院校,有上海交大的,也有四川大学的,还有石家庄学院的,总结一下就是有来自985和211工程高校的学生,也有一些普通双非甚至二本的大学学生。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像清华北大这样的知名学府,在录取学生时,反而不怎么看重学生的出身,只要你能力出众,那么不管你来自哪个学校都有机会被录取。同时从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考研被录取的学生,专业都各不相同,甚至很多人都是跨专业考上北大的,有学计算机专业的,也有学经济的,学高分子材料的,还有的学生本科学的是侦查专业。以上种种都说明了北大在录取研究生时,只要你有实力就够了,不看重出身。而关于这一点在其中一个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尤其很明显,那就是排名位于26的这位同学,从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考生本科学校是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习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初试成绩401分,面试成绩82分,最终获得了80.74分的成绩,排在了第26名。而与其他的985、211工程大学不同的是,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一个独立学院,之前是公办的三本学校,在2017年二三本合并以后,学校才开始在安徽二本招生。所以足以说明这位考生多么的优秀,并没有因为本科学校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比较差而放弃报考北大,所以不得不让人佩服。而且她不管是初试成绩还是复试成绩都非常的不错,所以最后才能从三本院校逆袭到北京大学,要知道她的这一考研成绩超过了全国很多985大学的学生。面试都没有她发挥得好,很多985的学生都排到了80名以外,而且很多知名大学的学生的面试成绩也比她低多了,所以这也可以看出她实力不凡。但是不是说鼓励大家考研都去报考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毕竟报考难度是非常高的,专业课很难,分数要求也高,这位同学之所以会逆袭成功,或许也是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建议大家在考研时,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能力,稳妥一些比较好。今日话题:大家觉得考研报考哪些学校比较好?欢迎评论区积极留言互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童史

今年文学类考研复试线北大不变,人大下降,国家线会怎样?

最近率先公布的34所自划线院校的考研复试线,对今年的国家线具有参考意义。最近公布的文学类复试线,与去年相比,北京大学没有变化,仍然为330分;而中国人民大学则下降了5分,由去年的360分下降为今年的355分。北大和人大是中国文科高校中的翘楚,文科类实力之强,舍此两校,其他概莫能比。这样的顶尖学校,今年文学类的复试线就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北大保持不变,人大复试线下降,这将对我们预判今年的文学类复试线有什么启发意义呢?我们先来看看最近几年的文学类国家线趋势。近几年文学类国家线及趋势从上图可以看出,最近几年,文学类的国家线总分基本没有变动,在上下5分之间波动,2017年为345分(A区),那么,今年会怎么变呢?中国人民大学校园从北大和人大文学类复试线看,文学类最近几年一直有点“遇冷”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且由于今年考研英语难度较大,明显比去年难,预计今年的国家线不高于去年的345分,最大可能为345,也有一定可能为340分。你怎么看呢?

没问题

北京大学公布硕士研究生复试线 不排除远程复试的可能

新京报讯(记者 樊朔)4月14日晚,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学术学位复试分数线最高的学科为历史学,考生总分须不低于380分;专业学位复试分数线最高的学科是应用心理硕士,考生总分须不低于390分。北大研招办表示,受疫情影响,将不排除远程复试的可能性。记者注意到,北京大学2020年学术学位复试线中,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复试分数要求较高,其中历史学要求考生总分须不低于380分,文学、经济学要求考生总分不低于360分。专业学位中,应用心理学硕士复试分数线最高,考生总分须达到390分;此外,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等商科专业要求考生总分达到385分。北京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对于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援藏计划及退役大学生士兵等专项计划,北京大学均划定相应的分数线及降分政策。其中,强军计划考生政治和外语科目须达到50分,两门专业课成绩须达到70分,且总分不低于280分。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总分比普通线降10分,单科分数线仍执行报考专业学科门类线/专业学位类别线。强军计划等专项计划分数线及降分政策此外,北京大学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其他专项计划/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考生,执行教育部有关加分政策。据了解,北京大学各招生院系在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基础上,可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自主确定本单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及其他学术要求。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公布的复试名单为准。对于广受考生关注的复试形式,北京大学表示,受疫情影响,将不排除远程复试的可能性。具体复试形式还需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确定。有关复试时间及复试具体办法,另行通知。新京报记者 樊朔 校对 杨许丽

堕汝形骸

王岳川:读书读到了北大

王岳川其人王岳川,1955年出生,四川人。以研究后现代主义而在学术界闻名,著名学者、书法家、美学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以来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美学会高校委员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艺术本体论》、《书法艺术美学》、《中国镜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目击道存:九十年代文化研究散论》、《思·言·道》、《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等。留影王岳川这么多年总在为中国文化的存在找理由,总在为中国文化今后的发展找一种合法性,总在为中国文化不完全变成西方的垃圾文化、流行文化,保存一些合法性、合理性而努力。他越来越感到“文化定输赢”,东方文化应该成为21世纪全世界的重要思想。以研究“后现代主义”闻名的著名学者王岳川,明知道他们这一代学者的局限性,也知道自己发出的是单薄的声音,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履行着人文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中国文化输出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着。这样一个中国文化思想界的领军人物,在回忆以前的读书生活时说,有两本书对他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本是《红楼梦》,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生死有了很深切的看法;还有一本是《青春之歌》,让他对北大产生了向往。两本书决定一生王岳川最早读《红楼梦》是在初一的时候。那会儿正赶上“文革”,这本书被列为禁书。是县城中学的校长悄悄给他的,可能因为他是学校学生会主席的缘故,才得到如此待遇。也许这件事对这位校长来说算不上什么,但对王岳川来说,却成了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这部《红楼梦》对他以后走上文学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的诗词曲赋他跳过去不读。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能借三天,所以王岳川只能一目十行地读。读到晴雯死了,读到尤三姐自尽了,他感动莫名。这是他第一次读名著,从早晨读到天黑。晚上九点半就停电了,整个县城一片漆黑,只剩下王岳川被窝里有一点光亮,他打着手电躺在被窝里读《红楼梦》。一部《红楼梦》,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文学的魅力,还有对死亡更深切的看法。在王岳川的理解当中,哲学就是学会死亡。人面对死亡会很害怕,但是哲学慢慢让他明白了人总是有生有死,不管这个死是慷慨赴死也罢,唯唯诺诺害怕死亡也罢,但死的意义却不一样。“一部《红楼梦》,整体地影响了我的生死观、价值观、爱恋观,而其中博大精深的词语对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更是不可忽略。”王岳川说。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一本《青春之歌》会对王岳川影响如此之大,王岳川说自有它的道理。当初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棵“大毒草”,但在他看来,这本书却是使很多人走向北大的一个桥梁。最初,他读不懂里面的微言大义、豪言壮语,但是有一点却对他影响很大,那就是书中人物的精神气质,尤其是他们穿着长衫、围巾往后一背、脚上穿着圆口布鞋的那种朴素,让他对北大有了一种神往。一本书能使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里的小孩敢和北京大学这种宏伟的理想联系起来,不得不让人惊讶。更何况那会儿王岳川还不知道大学为何物,大学有多大,教室有多大。多年之后,王岳川终于实现了他读《青春之歌》时的梦想。阻力熬不过毅力1977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说起这段经历,王岳川直说当时真是不可思议。之前,王岳川下过乡,当过工人,又被很多单位借调去做一些文秘工作。他深知生活很艰难,觉得没什么前途,很灰心。但有一点他一直坚持着,好好锻炼身体,每天早晨他跑10公里,晚上游 1000米,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这种枯燥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发生了改变。那天,王岳川从山上跑下来,正好县城的广播站在放《新闻联播》,说教育部从今年开始恢复高考,这对王岳川来说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就好像在漫漫黄沙的戈壁滩上看到了绿洲、看到了水一样。王岳川飞快地跑回家,对父母说了这件事,但父母并不是很关心,说高考是什么?他说我可以通过考试进大学了。父母听了却不以为然,对他说能上大学的肯定都是些干部子弟,有你什么事。他和单位领导说了这件事,没想到很多很多的阻挠开始了。现在回想起来,王岳川说,人一定得有毅力。如果当初王岳川听从了某些人的劝告,屈从了某些人的压力,就不会有今天了。这些阻挠并没能阻止王岳川参加高考的热情和决心。他像疯了一样,到处找领导说一定要考试。结果单位领导为了不让他考试给他加重了工作。王岳川就把那些复习的书塞到办公桌的抽屉里,在工作之余把抽屉拉开一条缝,读考试资料。终于有一次,他的这种行为被领导发现了,就开会批他。在单位看不成书了,王岳川就想了另外一个办法,每天回家熬通宵。他是抱定了要考的决心。那年的高考在冬天举行,王岳川家里没有暖气,母亲心疼他,就把两床被子缝成睡袋状,让他钻到里面读书。在那个物质贫困的年代,一切困难、阻力最终还是没熬过王岳川的毅力。考试之前,王岳川找到领导苦苦哀求,最终领导同意了,给他放了七天假。考完了,王岳川人也垮掉了,在床上躺了整整七天,脑中一片空白。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成绩出奇地高,超过了北大的分数线。因为他当初根本不敢报考北大,他觉得北大只是一个遥远的梦,结果他被四川大学录取了。进了川大以后,他听老人说“不知古代,就不知今天”,“不懂得传统,就不懂得现代转型”。于是,他第一次走近了善本书。熟记杜甫的名篇用一句话概括,王岳川在四川大学读本科的时代,实际上是研究唐代文学的时代,是研究杜甫的时代。王岳川的毕业论文选择的是做杜甫。那几年,他天天泡在善本书里看历代关于杜甫的诗评、词评,还看一些相关著作。最后他的论文写了九万字,而当时本科论文只要求写一万字。那会儿做学问很艰难,但王岳川想的却是:艰难,会记得深。当年他曾发誓要把杜甫的两千多首诗滚瓜烂熟地背下来,尽管到现在他还没做到,但至少他已经做到了把杜甫的名篇熟记于心。对于王岳川来说,研究杜甫使他从研究《红楼梦》的境界又提升了一些。从研究杜甫开始,王岳川感觉有一种新的眼光升起来。那段时间他总在想:一个学者或艺术家不能总是咀嚼自己那点痛苦,应像杜甫那样,大气一点。因为杜甫在成都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成都留下了杜甫草堂。从四川大学到杜甫草堂有很远的路,王岳川反复倒车然后又走了很远才到杜甫草堂。他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在竹林、鸟鸣、花香当中去回味杜甫的生活场景。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对他后来的文学道路的影响举足轻重。之后,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再是一地鸡毛的东西,不再有假惺惺,不再有做作。为此,王岳川倡议今天的诗人多读点《杜甫全集》、《杜甫诗歌》。北大的迷茫生活从四川大学毕业后,王岳川进了教育部工作,但是感觉很郁闷,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在机关工作,于是下定决心考北大。1984年,他在北大哲学系进修了一年,1985年,他考上了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苦恼也随之而来。当他走进北大图书馆时,他吓了一跳。尽管现在王岳川藏书已近一万册,但是比起当时北大的四百万册藏书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后来王岳川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说:“进入北大图书馆,我看到的不是书,而是思想者的一双双眼睛在盯着我。”穿梭于一排排的书架间,王岳川能感受到那些不死的灵魂在向他诉说过去的历史。那时,他最痛苦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天下学问都在这儿了,我进宝山是空手而回,还是什么都抓一把最后却什么都抓不着呢?王岳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苦恼和迷茫。第二件事是别人的学问是巍巍高山,我只是一扌不黄土,我该怎么做呢?没进这座宝山,很向往;进来了,却很迷茫。“一个人做一辈子学问可能成为一个专家,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心怀宽广的思想家。仅仅做一个专家是不够的。”想来想去,最后王岳川选择了一本书——《文艺现象学》——一本英文书来翻译。翻译这本书成为王岳川从中学转向西学的一个转折点。这本书虽然并不厚,只有20万字,但却花了王岳川一年多的时间。进入北大后,他发现西学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空白,不补不行。所以后来王岳川提出了做学问的16字心经:古代根基、西学视野、当代问题、未来远景。一本《文艺现象学》,让王岳川理清了哲学、语言、人的意义,也让他走出了苦闷的时代。很早以前,在大学里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搞古典文学的和搞现代文学的不对话,因为无话可说。“这怎么行啊,必须得让传统和现代对话。”于是,王岳川成了这个思想的领军人物。不断非我的过程1997至1998年,王岳川又开始苦恼。这次苦恼的是因为读书、写作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链条,写了这么多,还写些什么?境界是自己一级一级提升的,于是他不断地否定自己,总想弄点新东西出来。在北大做学问,其实就是一个非我的过程。做了十年西学,王岳川开始思考:难道我今后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吗?难道我就是一个西方文论研究者吗?他发现:迄今为止,没有几个真正做学问的是仅仅研究西学的。所以,在他看来,仅仅做一个搬运工,“拿来主义”是不够的,这只是第一步。于是,王岳川又开始回归,回归到了当年做唐代诗歌的过程。1997年,他决定转型研究中国问题,开始思考21世纪中国在亚洲文化发展的关键,肩负起了中国文化输出的重大使命。王岳川这么多年总在为中国文化的存在找理由,总在为中国文化今后的发展找一种合法性,总在为中国文化不完全变成西方的垃圾文化、流行文化,保存一些合法性、合理性而努力。王岳川越来越感到“文化定输赢”,东方文化应该成为21世纪全世界的重要思想。“到北大已经20年了,如果只是拿着这份工资等退休的话,那么我当初读《青春之歌》走向北大的路就还没有走完。”所以王岳川最后想写的一本书也是最后想读的一本书,就是《东方精神》。王岳川书语做学问的16字心经:古代根基、西学视野、当代问题、未来远景。一个人做一辈子学问可能成为一个专家,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心怀宽广的思想家。仅仅做一个专家是不够的。王岳川说“后现代”王岳川经常在各个大学的讲座中,以“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为题赢得了众多学子的追捧。而学子们知道他还是因为他的那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点让他在文化界也赢得了声望。且看他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引言》中的阐述:“信息社会的权力话语所导致的权力转换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弥散性的影响:那些曾经被视为永恒自明的理论遭到了质疑;新的文化精神借信息传播媒介开启了一个重生成性和差异性的文化视野;现代主义对永恒、深度模式的追求所形成的焦虑文化,幻化成后现代消解式的语言嬉戏; 那曾一度为工具理性所排斥的非中心性和不确定性逸出了历史的盲点,而升上时代的地平线。“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已经来临。它不仅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注目,而且逼得人们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事实上,在对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评判上,已经引起哲学、社会学、神学、教育学、美学、文学领域经久不息的论争,而当代世界一流思想家无一不卷入对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理论阐释和严重关注之中。“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处境的严峻性,需要我们去直面西方文化遭受到的历史困境和现实裂变,并在学术参照、审视和批判的层面重新厘定清新健康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躬身自问,走向现代化之途的华夏文明,究竟应有怎样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策略。”

数术

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学霸:这么做明年你也能上北大!

胡师姐:北大新传院研究生/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导语有人说考研就像把一群人关在一个黑屋子里洗衣服,不到灯亮了的那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衣服是否真的洗干净了。但只要你认真的洗过每一个地方,那件衣服一定可以光亮如新。不要去焦虑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选择了就坚持下去。因为...梦想一定会实现!昨天我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通知书!此时我的想起自己两年的备考经历,满是怀念。一个一个备考的片段不断在脑海中闪过,或是喜悦,或是悲伤。但是最让我难以忘却的,是内心深处那种最底层而持续的信念,这种力量源于对自己的承诺,更来自于对自己的信任。一、备考期间的我——我要成全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我本科来自于一所非常普通的211院校,专业是新闻传播大类的专业,本科学习成绩也非常一般。相对于大多数备考北大新媒体专业的同学来说,本科学校属于中等水平,不是很具有优势。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一句台词:人要自己成全自己。这句话用在考研中再合适不过了。相比于高考,考研更像是一个人的战斗。要与自己的懒惰战斗,要与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战斗,要与各种干扰因素战斗。特别是在职考研的朋友们,有很多干扰学习进度的事情,精力难以集中。但是既然有了自己的目标,那就知道自己的当前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围绕着这个核心任务,再分解成一个一个小任务。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考研就是这样一条自己成全自己的道路。对于备考的具体情况,我从专业课与公共课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1. 专业课北大新媒体专业课部分的考试分为两门:新闻与传播综合,新闻与传播基础。具体的题型大家可以去胡师姐公众号寻找之前的考研真题。特别是对于还没有确定最终报考专业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对真题的感觉,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合适的报考专业。①准备书目北大的新闻传播专业是不给任何参考书目的,同学们只能从历年考研真题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中下手。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看过的比较基础和重要的书目,其他拓展书目见仁见智,我就不赘述了。如果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胡师姐发过的书单。在说书目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北大新媒体所考察的内容分为几个大部分:▲传播学知识▲社会学知识(集中于古典西方社会学与社会研究方法)▲新媒体事业产业知识▲部分新闻学知识(也仅限于与新媒体相关的部分 如数据新闻 新闻机器人等)下面这些书单也基本上是根据主要考察的内容而选定的:《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概论》 许 静 清华大学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化媒体概论》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 杨奕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引论》李彬 新华出版社《社会学概论精编》 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教程》王思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 洛厄里/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王毅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网众传播》 何威 清华大学出版社《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 谢立中 北京大学出版社《网络社会的崛起》 曼纽尔·卡斯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千年的终结》 曼纽尔·卡斯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认同的力量》 曼纽尔·卡斯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三次浪潮》 阿尔温·托夫勒 中信出版社《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丹尼尔·贝尔 新华出版社《众声喧哗》 胡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链接之后》 胡泳 人民邮电出版社《大数据时代》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浙江人民出版社《互联网的误读》 詹姆斯·柯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安东尼吉登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除了这些书目以外,我还关注了很多新媒体产业事业,新闻传播期刊的专栏,如胡师姐新传考研PKU专列、传媒学术网、传媒圈、国际新闻界、全媒派、媒介360等。再加上自己总结的专题和练题本,备考资料基本上就齐全了。②学习进度安排因为自己是二战北大新媒体,所以在前半年自己并没有太早开始复习。我个人认为考研的战线不适合拉的过长,因为人的专注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战线拉得过长,可能学到最后可能会很疲倦。当然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说,早一点开始能够将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对于本科是学习新闻传播大类或者其他基础社会科学的同学们来说,我认为从当年的3月开始复习已经足够。部分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可以从寒假开始背单词、做习题。对于跨考或者在职考研的同学来说,我认为从前一年的9月左右开始复习为宜,前期更多的时间要花费在对基础核心书目的阅读理解上。▲这些建议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希望大家能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开始备考的时间。▲7月到9月 着重打牢基础知识,不求记忆。但是经常能够以一种“跳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学习进度。将一个一个知识点编织成一条一条线索,再将一条条线索织成知识网。▲10月到11月开始进行专题整理,特别是在西方古典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新媒体产业事业等。我认为这也是整个备考期间最关键的时刻。▲11月到12月 这个时间段就集中在针对试题进行查缺补漏,特别是针对自己知识点的重大明显漏洞及时进行补救。因为到了12月时间真的很紧张,而且在12月还需要专门腾出时间来锻炼身体,所以11月到12月的时间真的需要抓紧一些。▲12月 在规定的时间里大量模拟习题,并且将做过的习题装订成册,时不时地拿出来反思总结。英语和政治每天都要接触,不求一下能学很多,只求每天都能腾出三四个小时学习公共课。因为到最后各个科目都需要时间,在12月里自己每天尽量保证能有5个小时的睡眠,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学习。2.公共课北大新媒体考研的公共科目为:思想政治与英语(二)。①思想政治政治是一门非常看底子的考试科目,对于大部分报考新闻与传播大类专业的同学们来说,高中基本上都是文科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些理科同学来说,政治只有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才接触,相对来说基础会差一些。在政治备考期间,我除了肖秀荣系列以外,没有看任何其他资料。影响政治得分最关键的部分在选择题部分。在北京考区同学们政治如果想考到70分以上,那么选择题部分(满分50)需要在40分以上才比较保险。北京地区政治大题感觉大家基本上都在30分左右。最终我政治成绩在北京地区获得了69的分数,不是很高,但是也算没有拖后腿。②英语(二)第一年我的英语(二)成绩为75,第二年为82分。7分的提升却花费了我大量的心思。在进入复试的同学们中,属于中游水平。我学习英语除了两本英语真题(英语一和英语二)和一本作文书以外,没有看任何其他资料。我认为只要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同学,如果能把真题认认真真学透彻,英语一上70,英语二上80是没有问题的。在所有科目中,英语的历年真题的参考价值是最高的,经过十几年的沉淀,考研英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出题规律和解答思路。需要力求将历年考研英语真题的每个单词搞清楚意思和用法。同时要善于横向比较:例如在英语阅读中有一种题型是“选取最能概括全文的标题”,那么我就把考研真题中所有这种题目翻出来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解答的规律,这样难题错题就引刃而解了。二、考场上的我——我就是我回忆起这次考试,我整个人处于一种微微的兴奋状态。因为我想检验一下自己一年以来的学习成果。能和这么多高手同台竞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管能不能考上,都是我作为学生时代宝贵的经历之一。▲第一天上午 政治:这可能是我所有考试科目里面状态最差的一门了,一进入考场还是有一些小紧张,感觉整个考场的人脸上都写着两个字“学霸”。以至于政治都发下卷纸和答题卡来了,我还以为没有发下来,傻傻坐了五分钟。而且第一道选择题就不会(手动捂脸),还好凭着自己的直觉蒙对了。总体来说,我对选择题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毕竟肖1000我刷了5遍),最后选择题部分拿到了40分的成绩,不是特别满意,但也够用。大题部分,我觉得凭着做选择题的积累和肖8肖4的背诵理解,大题基本上足以应付,部分同学也背了徐涛的“小黄书”,我觉得也OK。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好好把书写练习一下,不求多么漂亮,只求看起来工整舒服。▲第一天下午 英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欢考试的时候喝红牛,所以四门考试我喝了四罐(红牛请给我打),其实也有可能是心理作用,所以觉得整个人比较精神。在英语考试中,有一部分同学喜欢先从阅读开始做起,我个人是不推荐的。因为做英语也需要“提前热身”,而选词填空就是很好的一个热身环节。一般来说英语二的选词填空非常简单,基本上可以算是送分题目。阅读部分我总共错了两个题目,有一道题目是考完就感觉不对,知道自己选错了,另外一个确实不知道错在哪里。总得来说,英语阅读如果能过做的很流畅,说明问题基本是不大的。想做到英语阅读非常流畅地做完,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与总结反思。翻译部分我的分数相对较高,总结成功的经验,我觉得是自己做到了“信达雅”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信”就是忠于原文,语义不能有明显偏差;“达”我理解为翻译语句通顺,而不是明显的“翻译腔”;“雅”就是具有文学色彩。例如“polished work”我翻译为:“他千锤百炼的作品”。作文部分对于英语非常好的同学来说,就是需要掌握基本题型,然后即兴发挥。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我相信作文模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选那种人人都背,特别主流的英语作文模板,建议自己去搜集一些比较小众的。▲第二天上午 新闻与传播综合在新闻与传播综合的考察当中,我认为有两个核心要素能够决定成绩:学术知识以及展现知识的方式。①学术知识即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一定要“有理有据”,道理和依据可以是书本、可以是论文,可以是自己的思考结果,也可以是各种数据库,但是一定要有“来源”。没有理论支撑的回答只能是一堆“非学术的总结性”知识,这样的学生并不是来时心目中的人选。②展现知识的方式,可以理解是答题的框架和思路。这种分值很高的大题非常忌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种“跟着感觉走”的答题方式。在下笔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整个回答的结构构思,剩下的任务就是将框架填满。同样的,因为专业课考试的答卷纸没有格子和横线,要做好排版和书写工作。▲第二天下午 新闻与传播基础与上午专业综合主要考察思辨和逻辑能力为主不同,下午的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在回答中就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使用。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审题的问题。今年新闻与传播基础的考试名词解释一道题的分值为8分,很多同学没有看清楚题目分值,导致回答过于简短导致扣分。所以到了考场上要有一种“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能力。认认真真审题,从出题人的心理换位思考,相信你能有不一样的作答角度。新闻与传播基础科目与综合相比,题目的数量更多,所以在时间把控上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回答的完整性是给分的首要指标。例如简答题15分,回答得再多再好,最多也就给13分14分,但是留给其他题目的时间就会很紧张。所以要合理分配好考试时间,避免虎头蛇尾,或者快速书写字迹过于潦草的情况。三、考完的我——我还是我考完最后一门,抬头一望窗外,天色已经暗沉了下来。环顾四周,考完的同学们都渐渐散去。我怀着略带疲惫的身体,坦然地走出了考场。在备考期间,自己遇到困难也会很崩溃,特别是考研这种不确定性给人带来的不安感和焦躁感,在有一段时间内时时刻刻围绕着我。这个时候希望大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我一般喜欢去跑跑步,或者选一个晚上不学习,出去散散步,也会躺在床上静静地闭眼休息。良好的学习成果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但是一昧地追求学习时长,很容易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张弛有度,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才是正道儿。我还记得不知道从哪听来的一句话:考研的时刻,就是冬至的时刻。经过这一天后,白天越来越长,日子也就会越来越光明。这句话我想送给还在备考的同学们。有些梦想,从来没忘记,也不应该忘记。梦想还是要有的,因为一定会实现。

当家人

8名北大本科生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名校推免已经成为主流

在10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公布的2020年招收推免研究生信息显示,今年总计招生计划为125人,其中光是推免生就占到了81人,也就是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只有44个,其实相比于南开计算机留的位子已经够多了。不过这44个名额之中,学术学位硕士只有13人,其余31个均为专业学位硕士。武大文学院2020年的推免生招生情况依旧良好,81人之中79人来自原985院校,其余2人来自211高校(湖南师大和华中师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8名保送生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校园可能有的网友对于从北京大学保送到武汉大学有点不太理解,认为是一种倒退。单纯从学科上来说,北京大学文学要强于武汉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大学是A+,武汉大学是A-。武大文学院与法学院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大学的优势学院,在曾经很火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之中,武大选手基本都是这两个学院的,每年保送到武大文学院和法学院的北大学子都不少,在去年更是有17位北大学子被保送至武大法学院。第四轮学科评估大家都认为能在高考之中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但是在研究生推免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拥有此资格,首先能得到推免资格就说明平时的学习一定不差,至少在中等偏上。何况文学这学科不像理工科有量化的考核指标,论师资力量及学科实力,武汉大学文学院也是国内一流的。除了武大本校以外,保送人数较多的高校还有北师大7人,华东师大川大中大三校均有6人,这些高校的中文学科评估成绩均为A-及以上,可见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推免生质量还是很好的。推免生毕业院校人数排名比较有意思的是武汉大学是多年以来保送至北大的第一大高校(除了北大),而每年保送至武大的北大学子也很多,可见如今推免已经逐渐成了名校互推的趋势。除了原985高校之外,部分优秀的211高校可能还有机会角逐名校热门专业,普通院校保送名校热门专业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

裨灶

北京大学8名文科推免生到武汉大学读研:自降身价?

2019年研究生推免、录取方面,有三个信息指向武汉大学。第一个消息,北京大学2019年共录取1884名来自全国各校的推免生,除了本校662人之外,武汉大学以58人位列外交第一,第二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是南开大学,第四是中山大学。在北京大学2018年推免生中,武汉大学以73人之多也是位列外校第一。第二个消息,武汉大学文学院2020年推免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名单在网上公示。81名拟录取研究生来自14所高校,其中只有1名来自211高校,80名来自985高校。具体情况是,27人来自本校,刚好占三分之一;8人来自北京大学,占比将近十分之一,位居外校第一,引起网友热议,武汉大学再次成为“网红”;紧随北大之后的是北京师范大学(7人)、中山大学(6人)、四川大学(6人)、华东师范大学(6人)和兰州大学(5人)等,详见下图。第三个消息,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19年录取的139名推免生中,除了来自本校72名占52%之外,其次是武汉大学(硕士4人,博士1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1人,博士4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2人,博士3人),吉林大学(博士5人)。从这4所高校看,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极为显眼,因为都不是理工类高校。在这三个招生名单中,武汉大学都是最大赢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两所高校,为何如此青睐武汉大学?尤其是作为国内顶级水平的理工科高校清华大学,居然在计算机推免研究生中,接收武汉大学推免生,而且还是外校推免生最多的四所高校之一。应该知道,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大、清华、浙大、国防科大是四大A+,而武汉大学则是A-,位居10名之后啊,这到底是为什么?武汉大学近几年来被一些人戏称为“网红大学”,除了富有“中国最美大学”美誉之外,还认为其在各大排名以及舆论造势中特别高调。暂且不管这种指责或是认为是否属实,不可否认的是,武汉大学强悍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前十。在北京大学接受的推免生中,武汉大学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其他年份暂未考证)位居外校之首,即使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接受的外校推免生武汉大学也是位居外校之首,现在作为文学方面绝对权威的北京大学居然向武汉大学文学院推荐8名研究生。其实还不止如此。2019年武汉大学法学院录取的186位推免生中,就有17人来自北京大学,2020年又将有9名北京大学学生推免到武汉大学法学院。如果承认现实的话,这就是实力的证明。即使这样,一些人还是对北京大学本科生被推免到武汉大学读研持不同看法,认为这是“自降身价”,屈尊降贵(纡尊降贵)。应该说,这只是一些人以名为本、不了解内情、从印象出发、空想出来的结论。如果北大学生推免到武大读研是“自降身价”,那么也太看低北大教师水准和北大学生水平了,他们是如此没有眼力和学科鉴别力吗?北大为何屡屡将学生推免武大,而不是推免到其他一般高校?显然,这里面有合理的逻辑。不可否认,从整体名声和综合实力看,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确实差得较远。仅拿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有21个A+,武汉大学只有4个A+,但是武汉大学却以19个A类位居全国高校第七,在北大清华之外的其他高校中实力还是相当厉害的。从总体上看问题是一种方式,从具体上看问题也是一种方式。何时从整体上看问题,何时从具体上看问题,还得看是什么事情。就象职工年度平均收入,年年发布统计结果,年年公众戏称又拉后腿了、又被平均了,这就是看问题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差异。从总体上讲,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确实比武汉大学厉害得多,但具体到某个学科就不一定了。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武汉大学与清华大学等4校是A+,北京大学是A;地球物理学,武汉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是A+,却没有高校评为A和A-,北京大学是B,说明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的差距是明显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为A+,北京大学是B+;测绘科学与技术,武汉大学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为A+,北京大学是B+;法学、软件工程与公共管理三个学科,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是A;新闻传播学,武汉大学是A-,北京大学是B+……一些人认为,作为文学方面绝对权威的北京大学,其学生被推免到武汉大学文学院读研,一时引发热议,认为这是“自降身价”,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语言文学是一个一级学科,又分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8个二级学科。从整个一级学科水平看,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不在一个档次,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被评为A+,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被评为A-,中间隔了一个A,差距是明显的。但是,如果具体到二级学科,差距则没有这么大,或是显示不出太大的差距。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共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就有武汉大学,其他是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中国现当代文学,这说明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而言,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其实都是最高水平。北京大学向武汉大学推免的2020级8名研究生中,多数是到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这就不存在“自降身价”的问题。本科选学校,博士选导师,硕士既选学校又选导师。很多本科生在选择推免学校时都会衡量学校的专业或是学科实力,尤其是这些学生还会得到所在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对导师水准也是很有讲究的。应该知道,专业教师对各高校的学科实力了如指掌,对全国名师心中有数,一般是将学生推荐给水平更高或是水平相当的学校和导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学校的某个学科整体水平可能评价不高,但如何有几位被同行公认的高水平教师,将自己的学生推荐过去那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一些人以整体名声和整体实力裁判一切,不看具体学科和导师水平,只能是凭空得出类似于“自降身价”这种结论。再拿法学看,武汉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都是代表中国法学学科最高水平的“四系五院”中“四系”之一,而且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都被评为A(A+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的法学院是该校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雄厚的院系之一,素有“珞珈山的王牌军”之称。在法学界,武汉大学的国际法被公认为最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两个二级学科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大学在法学方面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培育),足见武汉大学在法学方面的实力。所以,每年都有其他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将学生推免到武汉大学法学院。估计,一些法学实力不强的高校,即使推荐学生,武汉大学也不会接受。综上所述,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比,在整体名声和综合实力上,武汉大学确实是“二档大学”,但不等于武汉大学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二等”。同样道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科与专业都是“一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某些专业能够大量接受武汉大学这所“二档大学”的推免生,能够将推免生送到武汉大学这所“二档大学”,说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眼里,武汉大学某些专业或是学科的水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体相当。所谓北京大学学生被推免到武汉大学是“自降身价”,不过是一些不了解内情之人的错觉。对此,不知道你怎么看?(本文为原创,可以转发;文中图表为本号制作;文中图片源于相关高校网页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见大木焉

考研初试考多少分,才能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我国实力最强的两所顶尖大学,也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考上这两所大学,不仅学生自己会成为众人称赞的对象,家人们也会倍感荣耀。高考的时候,很多同学会因为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可能在清华、北大读书了,因为考研的时候,他们还可以报考清华大学。那么,考研初试考多少分才可以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研初试一般要考四门课,分别是数学、外语、政治、专业课,其中数学和专业课各150分,而外语和政治各100分,总分共500分。与高考不同,考研的试题比较难,尤其是外语,大部分同学的外语成绩都是四十多分,所以考研并不容易考高分,每年的国家线基本上都在300分以下,另外,考研除了初试外,还有复试。清华大学有多个院系,每个院系的录取情况各不相同,下面我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人文学院来说明一下。从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公布的全日制拟录取名单中可以看到,被录取的普通全日制考生的考研初试成绩基本上都在380分以上(除了特殊计划),很多同学的成绩都超过了400分。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录取的几位普通全日制考生,除了一位考生考了346分外,其他同学的初试成绩都在360分以上。与清华大学不同,北京大学录取的普通全日制考生,考研初试成绩波动比较大,我们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和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为例。可以看到,北京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的几位普通全日制考生,初试成绩最高的达到390分,最低的才有321分。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也是同样的情况,录取的几位普通全日制考生,初试成绩最高的达到406分,最低的只有344分。可以看出,考生的初试成绩在清华大学的招生过程中起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而北京大学似乎更加重视考生的复试成绩和综合能力。实际上,这几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推荐免试生占的比例都越来越大,而通过研究生统招联考录取的考生数量则越来越少,因为考研初试成绩并不能完整的反应考生的真实水平。所以,综合能力不强的考生,以后通过考研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将会变得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