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某个平台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北大中文系就读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有个回答是这样的:“北大中文系给我最大的教育是,经典作品的研习与阅读,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值得尊敬的美;中文系老师给我的教育是什么是真正的值得尊敬的品德;而北大给我的教育是什么是值得尊敬的好。”这个问题天然就筛选了一批人,可以说是把“歧视”摆在了明面上来,问的人也许在围城外,但答的人一定是在围城内。至少你要读过,才知道是什么体验。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北大文学课堂》,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三尺讲台上,学习的是诸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穆旦等经典作家,讲课的是钱理群、孙玉石、严加炎……倘若我们没有机会坐在讲台下,那么就是看一看此书,由大师带路,在文学的课堂里畅游一番,体会一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什么感觉,也是极好的。更何况这本书在坊间被誉为北大考研必读书……张爱玲有句名言:有思想则以思想取悦人,有容貌则以容貌取悦人,两间殊无区别。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好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以北大为代表的高学历吗?沈从文先生,大家都知道他出生于民风彪悍的湘西,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走出来,沈从文一辈子都在自称“乡下人”。他的学历高吗?《从文自传》里面写过,“小时因顽劣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土著军队中当兵,在一条沅水和它的支流各城镇游荡了五年。”他小的时候经常逃学,而且不停地说谎来逃避处罚,沈从文的父亲为此大发雷霆,说若是再犯,便砍去他的一个手指,沈从文却依旧不为所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1916年,14岁小学刚毕业的沈从文就离开了学校,母亲也不知道如何处置他,就让他去做了兵役的候补者。1922年他离开湖南到了北京,从此开始漫漫“从文”之路。沈从文是典型的学者型作家,他不仅擅长写小说,在大学里面讲授中国小说史,解放后,还从事服饰、瓷器等研究,在中国服装研究史上具有开山地位。沈从文常说,“我的文化是最低级的。”在大师云集的北大,出生乡野、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学历完全不够看,但不妨碍他把湘西带到世界。在沅水之上,崇山峻岭之中,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小镇,拥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封闭而愚昧却又异常淳朴的民风,无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世俗的野性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人生路漫漫,我们走在坦途上面,难免人云亦云。品读经典,会让我们跳出桎梏,重新思考何为真正的好?这个好一定不是舞台上绚丽的灯光,也一定不是被大众捧到至高点的偶像。阅读经典告诉我们何为美,何为好,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最近几年刮起来的一阵风,无数的读书平台兴起,拆书稿讲书稿甚至是养活了一个行业。每个人都在看书,好像不看书就会被时代淘汰,这句话没错,但是看什么书,怎么看却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看别人讲的书就像是牛的反刍,经过反复的咀嚼,喂给你的的确是经过了一再加工的东西,那有多少是作者的原意,或者有多少是你需要的呢?不停地接受知识,我们彷佛丧失了读书的能力。突然想起小学时候学过冰心的一篇文章《忆读书》,初读一本书时先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一点点读到最后,好像也懂了。我们现在的读书带了越来越多的功利性,必定要用最短的时间看最多的书,必定要在朋友圈打个卡,必定要对现阶段的“我”产生什么作用。真正的读书是这样的吗?孔庆东教授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评的是钱锺书的散文《说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物理课上看钱锺书的《围城》,物理老师让站起来讲什么,才发现虽然看了却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物理老师说,钱锺书的文字之厚重是现在的你们很难理解的,这本书可以一读再读。钱锺书的文字的确力透纸背,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总能品出不一样的意思来。而且他的小说还只是个副业,一个做学问的人来写小说,真的是降维打击。《说笑》的第一句是“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就变成了文人的职业”,文章的背景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等人提倡幽默文学,认为中国人活得太沉重了,所以要向国外学习幽默。就像是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了,很多人提倡要努力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境况一样不着边际。钱锺书用一句话就表明了他的态度,孔庆东教授评论“这话比鲁迅更刻毒”。钱锺书的结论是“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那么孙庆东教授从这篇文章里面读出了什么呢?除了写文章的方法,起承转合,还有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学的东西再多再好,也要落实到生活中来,不然就变成了“层次不够”,最多是做个打工仔挣碗饭吃。就像是幽默,真正的幽默是无需提倡的,那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如果人为制造,就变成了哗众取宠。什么是真正的值得尊敬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值得尊敬的品德?什么是值得尊敬的好?做人和学习一个技能的方法应该是相通的,第一是知道是什么,第二是知道什么是好,第三才是朝着好和美靠拢。我们这些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接触到清华北大的教育,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这样一本书,看到大师的项背,更何况是大师解读大师,又是何其有幸?孔庆东教授在文章中提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当老师的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要有一桶水,但是你要想,要达到钱锺书这水平,那得多少水呀?那得滚滚长江的一江水吧。就像是钱锺书、鲁迅先生写文章一样,举重若轻,古往今来的诸多材料都能信手拈来,看大师读书呢,就像是滔滔江水,我们取一瓢也够用了。
一、院系专业介绍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前身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北大西语系成立于进行全国院系调整的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的外语系合并而成。1999年6月,北京大学成立外国语学院,原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教研室更名为德语语言文学系。北大德语系有着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辉煌的学科历史。带领新中国北大德语第一个教师团队的是冯至、田德望、杨业治等几位大师级学者和翻译家。他们的学术热诚、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给后来人树立了榜样。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北大德语专业已成为国内德语文学教学、研究和翻译的重镇:北大德语开设了国内最系统、最齐全的德语文学课程,本系教师撰写的德语文学史几乎成为德语文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书籍,本系教师的多种学术专著和学术译著在专业圈内引起广泛关注,本系教师的文学翻译不仅数量多分量重,其中还不乏公认的翻译杰作。此外,本系教师编写和主持编写的德语词典和教科书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德语系目前在职教师十三人,其中教授五人,副教授三人,讲师五人,博士生导师四人,均有在德语国家留学的经历,九人为留德归国博士或中德联合培养博士。这是一个高素质高效率、在教学科研翻译几个方面齐头并进的教师团队。现职教师中间已有六人获得德语界的最高奖项——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有一人获鲁迅文学翻译奖。北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二级学科,本科学制四年,同时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点主要覆盖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德语国家作家作品研究、德语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德国历史和德国文化史。德语系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流及学术研究能力。为此,德语系一面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德语基础语言尤其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训练,一面通过专业课程特别是文学专业课程大量传授德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知识。此外,德语系还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知识平台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创造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德语系长期聘用两位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文教专家参与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并同德、奥两国的多所大学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人员交流和联合培养博士等。柏林自由大学德文系固定在每年的秋季学期派遣一名资深教授到德语系担任客座。此外,德语系也不定期地邀请德、奥知名的作家和学者做短期访问。德语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有赴德学习机会,学习期限通常为半年或者一年。德语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外资企业。他们不仅成为我国德语文学界的主力军,而且在其它人文研究领域、在经济和外交领域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二、招生情况(参考20年)专业及方向:050204德语语言文学00. 不区分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③ 623 综合考试④ 878 德语语言文学招生人数:2020年拟招收全日制4人,含2人推免。三、参考书目623综合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1-4)袁行霈世界文学简史 李明滨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古代汉语(1-4)王力现代汉语(1-2)黄伯荣廖序东878德语语言文学《德语教程》,1-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5年。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Dr. Leo Krerr u. Dr. Leonhard Fiedrer: Deutsche Literaturgeschichte. C. C. Buchners Verlag. Bamberg 1976.Fricke, Gerhard u. Schreiber, Mathias: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Paderborn: Ferdinand Sch?ningh, 1974.Beutin, Wolfgang ... [et al.].: Deutsche Literaturgeschichte: von den Anf?ngen bis zur Gegenwart Stuttgart : Metzler, 1979.四、历年复试线五、19-20年录取情况2020年全日制统考录取2人,最高分391,最低分387;2019年全日制统考录取1人,分数370分六、复试细则复试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综合分析能力、专业素质及语言应用能力等,同时包括二外听说能力考查。复试和录取规则1、复试权重及最终成绩(百分制):(1)内地考生:学术型专业及英语笔译专业:初试成绩所占权重为70%,复试成绩所占权重为30%;最终成绩为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日语笔译专业及日语口译专业:初试成绩所占权重为60%,复试成绩所占权重为40%;最终成绩为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40%七、备考指导1、综合考试现代汉语用邢福义版本的教材,这本现汉内容比较基础,相比较来说,没有邢本语言学概论写得好,的很多内容在语概中可以复习到。复习现代汉语要注意几点:1.目录即重点,要认真看目录,把握的整体框架。2.要重视书上的例子,不要只背理论不记例子,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都是要举例说明的。3.标示书上所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点,最好自己做一遍笔记,复习起来会特别方便。另外要推荐一本经典的现汉教材——黄伯荣、廖旭东版本的《现代汉语》,这本现汉可以作为参考书阅读,不用记这本书的名词解释等,重点学习这本书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拓展自己回答现汉问题的思路。古代汉语用郭锡良版本,复习重点在通论,如果某个问题有多个回答点就比较容易考,比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根据题型来看书,标示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点,还是最好整理成笔记。古汉的翻译文言文不用花太多时间精力复习,因为它不是整段翻译,只是字句翻译,这样就简单许多,因此书上的篇目基本不用怎么复习,还是记住通论的各个知识点才是重点。中国文学史我第一遍基本上是翻阅的,主要根据历年真题将出现过的知识点在课本上标记出来,第一遍可能三个礼拜不到吧就整理出来了一些自己的思路和笔记。咨询考研辅导加微:15010247108 《外国文学史》用的是朱维之的版本,单纯就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来讲确实只能给到两颗星,所以我转而参考了其他版本的书籍和习题讲义。比如葛桂录的《外国文学学习指南》,这本书很详细很全面,葛老师本身是比较文学专业出身,所以这本书里贯穿了一些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出题方式和解题思路,虽然北外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出题,但是在参考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拓展视野,提供思路。另外就是张德明的《世界文学史》,下载到kindle里,吃完饭不爱坐着就站着捧着kindle看。这本书集趣味性与间接性于一体,我第一遍读着读着基本上抛弃朱维之的《外国文学史》了,就以上提到的两本结合着整理思路。但是因为是参考书,不能完全抛弃,到后期复习的时候还是看了个3、4遍,也把课后习题都仔细思考过了。虽然不一定完全写下来,但是思考的这个过程还是很重要的。2、德语语言文学当当网上所有的关于专八的真题和模拟参考书全部收入囊中,认认真真地前后做过两遍,反反复复背过N遍。每一个犄角旮旯都不曾放过,每一个考察的词汇都用德德词典将其用法,举例全部标注出来。做错的部分扎扎实实研究,基本上能做到看到一个词能将其相应的近义词以及近义词的重要基本用法用例句全想起来。例如einholen, aufholen, abholen,(楼主的词典全部是德德词典,不推荐双语词典:杜登德德,朗氏德德,德语近义词,德语变位词典,新德汉词典,楼主用的是手机软件Mdict,将他们一并收入)语法方面就一本书,外研社那本小黄语法书。依然是每一个句子都不放过,每一道题无论再简单都认认真真去做。实际上往往你认为很简单不屑一顾的句子经常是大有乾坤,前提是你认认真真做,对答案研究结果。尤其那本书最后部分的功能动词啊,固定搭配啊,谚语俗语啊,介词总结啊真的是很重要。不要犹豫,全背下来就行。那本小黄被我翻过太多遍了,封面也掉了,样子也不美观了,但是有这一本,语法全部够了。翻译方面,就是那些专八书里的翻译,前后做过两遍,自己做,对答案,研究答案里的好词好句总结。常常翻看,全部做完后再从头到尾不带偏见地做一遍。然后阅读和文学这块。就是广泛看,使劲地看,尽我所能地看,勇敢地看下去。阅读推荐网站bpb,里面的社科类文章什么主题的都有难度适中。还有强烈推荐merics最好订阅人家的文章,每周邮箱免费推送一周期刊,里面的词汇句式真的超级超级赞,刚开始可能比较难,但是习惯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进步了太多太多了。你以前会用benutzen,之后就是etwas vom Gebrauch machen.所以要写出出彩的句子首先自己肚子里得有货才行,这些东西真的就是跟修房子一样,一砖一瓦都是自己扎扎实实的累积。想要考试的时候灵光一闪拿高分完全不可能的。平时Spiegel也读。文学可以看看余匡复的《德国文学史》,外研社的《德国文学简史》,这两本书是所有德语文学人的必备数目,也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必须牢固掌握任何一个点,对这两本要都非常熟悉。文学和文化最好能自己扩展出去,这两本书一定要弄熟,但弄熟还不够,因为很可能会碰到这两本书只提到但并未详细解释的文学概念,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自己从网上或者让其他书上总结出该概念,补充进去。
10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公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202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接收了推免的硕士研究生26人,直博研究生13人。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就是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就是直接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为五年,达到毕业条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二者都是推免的研究生。不过,从生源学校来看,大部分都是本校学生,共计有34人,其中硕士22人,直博士12人。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中,只有1人来自校外,这位同学来自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其余的12人都是北京大学生源。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只有4人来自校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各1人,其余的22人也都全部来自北大本校。可以看出,外校生源要想推免进入北大中文系读研非常困难。从北大中文系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46人,接收硕士研究生推免人数23人,最后还有统考名额23人。
今天是周一,考研也剩下130天左右的时间了,大家忙于找真题找招生信息,去复习专业课和强化训练,下面广东中公考研分享一篇关于复习备考的内容给大家:距离考研竟然只剩4个月10天的时间了,吓我一跳。最近好多胖友在留言区以及后台发消息,跟冷冷说考研遇到的各种担忧和焦虑。于是我赶紧写了这篇文章,对几点普遍的问题作了回答。学习时候爱瞌睡好些好些胖友跟我说,每天上午/下午某些时间会瞌睡,“我好怕养成八九点就要休息一会儿的生物钟啊,就怕考场上想睡觉”。有这个意识是正确的。我没记错的话,考研是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严肃建议你们,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让自己能够在这两个时间段内,保持精力充沛,保持头脑清醒、学习得心应手的状态。如果早上起床后,学习一个小时后会瞌睡,睡半小时也没问题,要听从身体的需求。别在8:30-11:30睡觉就成。午睡,安排在11:30-14:00之间,某个合适时间。关于作息时间这是我在知乎和号,胖友们问最多的考研相关问题,每个人都生怕自己学习时间比别人短。我知道,很多胖友都想尽量压缩睡眠。冷冷去年认识一个考清华的(不是上篇文章的学弟),每天只睡5小时,坚持了一年。啊,我真的一点都不提倡这么做。先说说我,冷冷一开始复习时候仿佛打了鸡血,每天早上4点就醒来去学习,坚持了半个月吧,但是每天晚上8点就睡觉了。我从小到大,都是那种早上学习/做事效率高的人,而晚上,就昏昏沉沉做不了正事。考研时,我晚上的学习时间极少,记忆深刻的是考研前一个月,每天晚上8点左右就洗洗睡了,早上七八点钟起床。压力大以及疲倦,导致嗜睡。关于作息,真的别太逼自己,需要多少睡眠,可以适当压缩,但不要过分,也不要太看别人。考研是一场自己管理自己的战役,我一直强调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同样适用于作息时间。睡得少,会影响你的精力,会给你带来很多坏情绪,记忆力也会变差。多出来一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根本没什么用,完全是赔本生意。多睡一个小时,是对精力、记忆力、平静心态、学习效率的投资。是投资,不是浪费。考研期间有没有资格去放松?好多胖友想把所有时间利用起来,全部放在学习上。舍弃了几乎一切放松娱乐活动。立刻停止这种状态。一定要听冷冷的话好吗胖友们,这是我的血泪经验,一点都不想让你们再犯。考研确实是一件压力特别大的事情,需要你投入很多时间很多精力,越努力越好。但是,有些时间看似浪费,却是一定要花的。如果你不花一定的时间用来放松,用于给自己创造乐趣,就一定会报复在其他方面。你的情绪会持续紧绷,你每天需要花好些时间安抚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甚至因为身心疲惫,学习状态很差,经常感觉学不进去。你所省下来的那点时间,不但没能好好利用,反而会消耗更多。弹簧如果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就会失去弹性;让它有松有驰,才能一直保持弹性。胖友们,千万别让自己做一直紧绷的弹簧。每天/周适度放松,也是一种投资,让你情绪稳定、学习效率高。之前我在考研故事里,写我最后18天复习时候,经常在午饭后懒洋洋晒太阳,以及和表哥开玩笑。有个胖友给我留言:我每天玩一会儿就觉得罪恶,然后就想,冷冷考北大都可以晒太阳,我也可以放松一会儿。害怕自己考不上,非常焦虑嗷。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完全无解。我考研时候,每天都在自己这个终极命题,也每天都试图回答。大多数时候我被它打败了,觉得“我考不上”,于是学不进去了,甚至11月份左右,有一个多月完全没学习。少部分时候,我通过分析自己过往的经历:“我语文好像一直挺好的”、“我运气好像一直挺好的”、“我好像确实挺聪明的”,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因素,来推导出“我应该能考上吧”。啊,宛如智障。是否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想不想得明白,真的一点用都没有。无论使出多少力气,无论论证的结果让你满意或者失望,对你能否考上,其实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即使你今天说服了自己,明天又会开始怀疑。对“考不上”的顾虑,真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你必须学会在“想不明白”、“想不通”、“怀疑自己”的状态下坚持下去,没有别的办法。还是那句话:这是你必须经历的一部分,你是如此,人人皆然。来源: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仅供考研党们参考学习使用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代绪论一、概念题1新闻答:新闻是指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一种被公众所关心的信息;它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2新闻写作答: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写作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写作。狭义的新闻写作,一般仅指新闻报道方面各种体裁的写作。新闻报道主要“记事”,新闻评论主要“记言”,但无论“记事”还是“记言”,它们都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因此同属于新闻作品这个大家族。3硬新闻[暨南大学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北大2008年研]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4短新闻[华农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答:短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短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5负面新闻[人大2004年研]答:负面新闻是指人为加工而成的“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另一种是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认识上或操作的不慎,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6新闻价值[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研]答:新闻价值是指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包括时效性、影响力、显赫度、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人情味和趣味性等。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写作与其他文字写作的区别。答:新闻写作是新闻作品的制作活动,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是写作的生命,同时,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继续和延伸,写作就是做事实的搬运工,将现场展现给受众。它主要是指采访中采集的素材,加工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作品,然后通过新闻工具传播出去。新闻写作与其他文字写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这一点是新闻写作与其他文字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认为,新闻与文学在本质上有严格的区别,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文学是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有人无事不成新闻,有事无人不成文学”;“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梁衡指出:“对新闻来说,采访到了一个好题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对文学来说,作品主要靠加工,包括素材的重构。”(2)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而文学虽然也需要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吸取素材,但它更重写作,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写作,准确地表述应该是“文学创作”。因此一旦拿起笔来进入写作过程,文学与新闻也就分道扬镳。(3)文学创作要求调动起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将一切艺术化,如果素材不足,完全可以靠合理的想象与虚构来补充。而新闻写作则要求针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和读者的需要,从采访来的大量素材中筛选、对比、提炼,用事实说话,作者进入的是冷静理智的选择状态。(4)文学的创作状态是无限度、无边界的,而新闻的选择状态是有限度、有边界的。如果文学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它是对生活和理想进行形象的艺术的“再现”,那么新闻求的是客观的真实,它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具体的可感的“再现”。因此,一个记者不论他的文字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接触到事实,如果不拥有足够的事实,即没有进行成功的采访,他就不能进行新闻写作。2如何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考察新闻写作的重要性?答: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于新闻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放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考察。(1)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每一个新闻传播产品,都要经过“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的生产流程。无论在纸介媒体,还是电子媒体的生产流程中,新闻写作都处于“制作”这个环节。如果没有新闻写作,只有采集来的零散信息,就无法形成传播产品。因此,可以把新闻报道作品理解为新闻信息的载体,没有载体,新闻信息就没有了“运输工具”,也就无法传播出去。(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为了让信息传播得广泛,不仅要有载体,还要讲究这个“运输工具”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讲究新闻报道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包括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3)按照传播学原理,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关键在于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即事实)转换为对应的符号(即文字),文字的表述必须与事实相符;经新闻写作所传递的已不是原始的自然信息,而是新闻信息,这里暗含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记者的选择、立场、观点、表达技巧等,这些综合因素所产生的最后传播效果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因此,新闻写作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即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电视新闻的可视与可听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闻写作能力强,就会增强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反之,则会减损传播效果。3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为什么?答: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体包括:(1)正义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在真理和正义面临威胁的时候,记者只能挺身而出,因为他们责无旁贷。坚持真理和维护正义的传统引导和支撑着新闻界运行,也给新闻界带来最高荣誉。(2)同情心真正的记者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情心造就着记者敏锐的感觉神经,记者应该是敏感的,敏锐的感觉到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不幸者的不幸,无辜者的无辜。同情心是责任心的基础。它关系到一个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关系到记者职业的实现。(3)勇往直前新闻工作是勇敢者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怯懦者从事的职业。记者需要具有采访消息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随时准备遭遇拒绝、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无礼、遭遇恫吓、遭遇威胁。记者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财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和生命。新闻记者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当其冲的考验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进取精神。(4)坚持不懈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中要坚持不懈的把新闻采访和写作进行下去。(5)不断质疑、不断求证新闻工作者要做“怀疑主义者”,应该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可能构成新闻的事情提出疑问。不轻信别人,不轻信任何说法,不轻信任何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让质疑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让质疑推动我们去追寻事实的真相。(6)积累知识知识是新闻敏感产生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变动的社会环境,新闻工作者要想及时识别新闻,准确判断新闻、真实识别新闻、深刻分析新闻,就必须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工作能力。(7)勤于思考思考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思考也将推进学习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记者对任何一个事物都需要。要具有研究问题的能力、面对突然呈现于眼前的一切具有新闻性的陌生事物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考研真题、考资格证、考试题库就选才聪学习网
有一道题目,2016-2018届新传考研都没考过,可偏偏2019届被五大名校齐齐考到!要说它是谁?它的名字就叫做:非虚构写作。去年清华、北大财经、复旦、暨大、重大这五所学校以不同形式考察了非虚构写作。名词解释:非虚构写作(暨南大学;北大深圳财经;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简答题:非虚构写作是媒介融合时代体现。回答:什么是非虚构写作,非虑构写作和新闻工作的关系?(清华大学)论述题:传播格局变革的语境下,如何看待“虚构话语集中”和大量的非虚构写作报道?(暨南大学)如果让你来答,你给这些题的难度打几分?看了今天这篇推送,保证让你觉得so easy!非虚构写作的内涵“非虚构作品”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了传记、报告文学、游记、散文等写作样式;而狭义上“专指美国60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历史小说等新的写作样式或体裁。其产生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弥漫着对抗文化,年轻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希望能够展现个人风格并开始质疑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著名媒介社会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认为反对客观性的原因一部分源于文学传统。“文学传统在新闻界根深蒂固,它鼓励记者撰写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客观报道,要求文采飞扬、感人至深。”这一种理念影响了当时文坛的文本创作,并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杂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差异,国内“非虚构”的内涵相较于国外截然不同。总体看,从80年代的报告文学到9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到新世纪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含义的变化始终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非虚构”三个字的含义突破原有的桎梏,第一次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并进入主流文学话语之中。范以锦提出,所谓的“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就是中国当今流行的新闻文体之一——特稿。当今中国流行的新闻特稿, 是西方“新新闻主义”新闻写作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是借鉴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领域的一种创新的文体。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则应强调新闻规律。把握好事实,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是特稿新闻叙事的基本原则。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起源1979 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作者将凯利太太所得的动脉瘤比作妖怪,记录了医生进行一次失败手术的过程。这篇文章将新闻性和文学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普利策奖评委会的青睐,并由此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文体从此登上了写作的舞台。探索在国内,报告文学由于自身局限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媒体引进了西方特稿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的报告文学和通讯,各大报纸开始纷纷进行特稿的实践。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首先推出《冰点》专栏,开始运用特稿形式记录小人物的命运;1996 年华西都市报成立特稿部。一时间,全国各报纸纷纷效仿,开辟特稿版面,但特稿作品从题材到写作,都不成熟。黄金时代2003年,《南方周末》出现《举重冠军之死》、《悲情航班MU5210》等优秀特稿作品,开启了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特稿黄金时代。《南方周末》内部甚至把《举重冠军之死》看作是报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特稿。其对特稿的探索逐渐影响新闻界,都市类报纸甚至一些日报纷纷创办深度报道版面,一时间百花齐放。除了《南方周末》,《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财经》杂志和《南方人物周刊》等也是做特稿的翘楚媒体。电视媒体也开始仿效实践,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都深受特稿写作形式的影响。黄金时代的特稿,发展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规范意识和技术能力。一是更加注重文学性,新闻写得更加好看了。二是题材和指向更有广度和深度。特稿往往扎根中国情境,通过一个个故事来窥见重大的现实问题。2005年后,《南方周末》趋向于有意识地选择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题材,来承载其他新闻产品不能承载的意义。比如2007年年末的《系统》,通过网络游戏的题材来反映人与游戏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权利、金钱、自由和人性。特稿新时代2009年起,面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渐显式微之势,其特稿生产平台大幅减少,作品产出变得困难,《京华时报》深度部、《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和《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组等相继被撤销,越来越多优秀的特稿记者离职或者平台转移,只要《新京报》等少数媒体还在坚守。与此同时,《时尚先生》《GQ智族》等时尚类杂志的加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时尚先生》在李海鹏的带领下成立了特稿实验室,《GQ智族》旗下则集聚了何瑫、曾鸣等一批优秀特稿作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给了杂志更多的渠道去发布优质内容,《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等特稿在微信微博广为传播,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新兴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也开始大量涌现,例如界面“正午故事”、腾讯“谷雨计划”、网易“人间”、澎湃“镜相”等。他们大都以微信公众号和上线下写作社群的方式出现,除了一批记者专职特稿写作外,鼓励每一个普通人写出属于自己的非虚构故事,从此,非虚构写作成为了全民化的写作。非虚构写作日益受重视的原因非虚构写作的持续走热无论在文学界还是新闻界都的确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非虚构写作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日益受重视的文体”,实际上可以拆解为两个问题,一个是“今天走热的非虚构写作究竟与早年的相关现象/实践有什么不同”,另一个是“今天的非虚构写作究竟与当下的社会状况有什么关系”。一,近几年走热的非虚构写作究竟与早年的相关现象及实践存在明显差异。最直观的不同之处就是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内容生产,这与过去基于传统纸媒的写作不仅仅存在写作平台的差别,还存在写作主体、传播过程以及传受关系等方面的不同。相比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面向更多的写作主体敞开,容纳了更为复杂多样的传播过程,以及动态变化不确定的传受关系,既为非虚构写作本身提供了内容和视角上丰富的可能性,也为其与社会互动的空间和潜力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二,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与当下的社会状况有着紧密关联。正因为非虚构写作凭借其天然的主体、内容、视角优势,开辟了与社会互动更大的空间以及具有走向深远的潜力,既不抽离也不超然,是一种对社会生活诸多面向有着回应与介入的写作,这是其他类型的内容生产所不能取代的重要形式,所以它会成为一种日益受重视的文体。三,信息超载使故事性成为增强网民理解、分享和记忆信息的最有效手段。信息超载改变了用户心理,随着信息给人们带来的边际效应的递减,用户对“信息丰富”的态度也已出现了变化,大家在庞杂的信息面前倍感疲惫,有效注意力时间进一步缩短。人们疲于应付过多的信息,希望找到好的应对方法。于是出现了各种信息筛选机制,如‘‘群体过滤”,“大众点评网”或“豆瓣”等信息互荐、编辑替用户精选内容限量定时发布“策展新闻”;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分享信息等。这其中尤为有趣的是,在21世纪最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却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沟通方式——讲故事和听故事,这也是非虚构写作的特点。人类自远古时代就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说故事和听故事展现的都是人类的生活和人性。在新闻传播中,通过讲述“故事”,记者能在纷繁复杂、泥沙倶下的信息环境中吸引公众注意、增进理解、加深记忆和触发分享。《纽约时报》2017年2月推出了新闻播客栏目《每日新闻》,其主持人迈克·巴巴罗表示,声音能够更加真实和生动地传递故事和情感,这是文字和算法无法替代的。由此看,今天非虚构叙事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是有原因的,即在信息的海洋中,通过深入阅读一种浸润性的故事,让自己重新获得意义、感染和鼓舞。非虚构写作与其他新闻体裁的关系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消息非虚构叙事是真实内容加上文学叙事技巧,注重主题、视角和人物刻画等;新闻消息是真实内容加上理中客的呈现方式,如倒金字塔方式。非虚构写作与深度报道有相同方面:(1)从新闻体裁来说,无论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还是当今流行的特稿都属新闻通讯的范畴。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是通讯的延伸,而特稿则是深度报道的再延伸。(2)写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和特稿的目标指向,都是期待阅读后能引发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沉的思考。(3)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和特稿都重视对信息源的挖掘,它不仅将故事演绎出来,还要追踪事件发生的成因,非常重视对事件进行全面挖掘,试图靠大量的事实去征服阅读者。有不同方面:(1)调查性的深度报道虽也有独家,但相当多的题材是别的媒体报道之后再去追踪深挖,是将别的媒体的报道深化。特稿应强调独家性,即便新闻事件不是独家的,但沿着报道线索要尽量挖掘独家细节。(2)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更强调新闻的敏锐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文笔虽也要求生动活泼,但要更为尖锐,如果是涉及时政的深度报道文笔还要讲究严肃性。特稿的文笔可以类似小说的写法。(3)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往往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明明白白地在文章中表露出来,在对事件的叙述中,会通过夹叙夹议、点评等方式,觧明地阐明赞同什么、反对什么。特稿的写作者当然也有自己的立场、观点,但却将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蔽起来,不轻易点评,而是通过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的描写去感染人,以达到引发人们深沉思考的预期效应。《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特稿中,作者在后续里写道:“贾二死了,但是埋不了,因为土是冻着的”,“灵堂的瓷砖地面上结着冰,人们小心翼翼地站在冰上”,“外厅和通往焚烧炉的内厅连着,空空荡荡,没有贾二的照片,一片慌乱中,葬礼结束了。最多十五分钟”。后真相时代的非虚构写作“后真相”(post truth)指的是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诉诸客观陈述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走向”的情况,传播固然能塑造现实,但它毕竟不是现实,但现在有人认为它不仅是现实,它还是超现实,比现实还现实,比真实更真实。后真相时代带来了“真相”的不确定性以及“非虚构写作”的不确定性。社交媒体是今天信息生产与交换最为活跃的场域,但丰富性同样也带来了复杂性。社交媒体的信息生产主体多样且其生产方式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所要求的一系列严格把关与查验的操作完全不同,这里面既有各类机构基于商业运营要求及压力的信息生产,也有个体基于各类诉求的信息生产,还有它们之间各种纷繁复杂的交错。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说,这个复杂的生态既构成了对写作本身的挑战,也构成了对其传播的挑战。在后真相时代,对“非虚构写作”的误解和误用愈发严重。“标题党”往往着力于制造悬疑、诉诸情感,用词具有趋向性和指引性,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各种“病毒式”内容无不具有强情感、惊奇、愤怒、焦虑和悲伤等特征。这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营销往往没有优质内容的支撑,极大地恶化了互联网生态。新媒体时候/后真相时代的非虚构写作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进路,包括:一,坚持核心生命力特稿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它在新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两点—内容和写作者。内容是核心。正如“每日人物”在“发刊词”写到:“内容的寒冬还是春天,不过是气候变化。在变化中,坚持内心的核,才能对得起这波涛汹涌的巨变。”好的报道、好的故事永远不缺乏读者,不缺乏市场。优秀的写作者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优秀的特稿记者在的地方就是特稿生产地。同时,真实故事的市场宽广,就需要发现故事的眼睛,理解故事的人。有了高品质的内容,变现便顺理成章。绕回原点,内容和故事是特稿(或者说非虚构写作)的根本。二,优化叙事方式互联网给了我们比纸媒更好的讲故事的呈现平台和传播手段,让传播者可以不受纸媒的介质和空间限制讲述深度和互动的故事。新近涌现的VR和无人机都让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方式讲出更好的故事,所以非虚构叙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和创新。要深入多媒体呈现的探索,深入对文字、影像等形式的运用和融合,通过对多媒体叙事的探索来适应人们的阅读方式;要在与资本市场接轨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在文化产业的生产线上,成为故事生产线,成为文化中心,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我们要记住,在非虚构叙事文本中,“非虚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叙述(故事)是其得以广泛传播的凭借。好故事需要传播,传播需要好故事,两者不可偏废。↓看完全部内容再回顾上面的题目,是不是超级简单?给大家提供个答题思路,仅供参考,也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想法~简答题:非虚构写作的内涵→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工作各自的特点→关系:可读性与客观性的互补,二者缺一不可论述题:传播格局变革的大背景+非虚构写作的内涵→非虚构写作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带来的影响(辩证)→非虚构写作如何更好发展参考文献:[1]周逵,顾小雨.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叙事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6(12):83-86.[2]范以锦,匡骏.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新闻大学,2017(03):56-61+149.[3]曾润喜,王倩.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新闻界,2017(02):29-33.[4]张涛甫.非虚构写作:对抗速朽[J].新闻记者,2018(09):37-41.[5]夏德元,邓建国,石力月.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J].传媒评论,2019(04):37-39.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文/玉浊清他考北大写错名字,北大研究后特批:允许改卷子,破格录取相信很多人在以前都会听到老师这么说,在考试中一定要保证卷面的整洁,不仅如此,字迹也十分的重要,一份字迹清晰,笔迹工整的试卷,不仅会给老师留下很好的印象,还会方便老师检查试卷,因此在很多考试中字迹是否工整、干净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语文考试中,在以前为了能够练好字迹,自己很多老师都会叮嘱学生在课下去练习字帖。然而却还有一位马虎的学生在考北大的时候,因为自己太过潦草,将名字写错,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难以置信,这个人就是茅盾,茅盾是谁?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一代大师级的人物,而今著名的茅盾文学奖也就是以他的名字设立的,由此可见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是如此之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曾经书写潦草吃过很大的苦头,差点和北大失之交臂。茅盾从小就才华横溢,在1913年,年轻的茅盾志得意满的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因为他对自己十分的有信心,认为这次一定能够考上北京大学,并且在考试过程中,试题对于他来说很简单,他甚至只用了别人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试卷,并且自己细细的检查了一遍。考完之后的茅盾,心中十分欢喜,他回家忐忑不安的等待录取结果,但是录取通知书却迟迟没有送到他的手上,那个时候通信并不发达,成绩公布就像古代一样是靠张贴红榜来公布录取名单的,于是他前去查看录取名单,他没想到的是名单上竟然没有他的名字。而茅盾的本名叫沈德鸿,但是录取名单上有一个叫沈德鸣的人,茅盾都以为是自己技不如人名落孙山,因此他心灰意冷,回到家中十分懊恼,然而没过几天茅盾却意外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只是这个录取通知书的名字却不是沈德鸿,是沈德鸣,茅盾一看心中顿时了然,原来是因为他写字自己颇为潦草,将“鸿”字写成了“鸣”字,让北大的老师看错了。这让茅盾哭笑不得,于是他找到了北大招生办公室向他们反映了这个问题,招生办的老师表示也很诧异,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而他们调阅了茅盾的试卷,发现书写的确有误,最终经过北大院方的研究,他们破格对茅盾的名字进行修改,同时补发了一份正确名字的录取通知书。这件事情对茅盾触动十分的大,可能放到现在这件事会流传到网上成为笑料,但是放在茅盾身上,给他一个很大的警示,从此之后他就端正自己的书法态度,直到80多岁高龄,他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你知道为什么考研有大小年之分吗?就是因为一年考题难了,下一年试题相对要简单点。可以说,上一年的考研风向将决定后一年考研的浪口。如果说,21考研个别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少,试题难度非常低,那么22考研会不会有人抱着捡漏心态去报考呢?不用去怀疑,这是正常的。但是22年这个专业报考人数会不会爆满?这个谁也说不好,但是本人建议考生不要为了考研而考研。这或将是你最后一次选择换专业的机会。虽然21考研调剂还没有结束。但是34所校线都已经公布了。从这其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文学专业的分数并不算高。甚至有很多名校的校线分数低于国家线。可能会有人质疑,不过国家线不是不能读研吗?但是这34所高校除外,他们拥有自主划线权力。如果是其它高校,那就没办法了。当然,如果考生成绩低于国家线,但进入34所高校复试被刷后,是没有办法调剂的。4所高校的校线低于国家线,最高低了35分你能猜到这所低35分的高校是那所吗?猜到我只能膜拜,这所高校就是清华大学。文学专业的A区国家线为355分,但是清华大学的校线仅有320分,没有看错,整整低了35分。如果你说你是清华毕业的,别不知道会高看你多少眼,但是可能分数真不会高。高校双子星的北京大学也比国家线低,它俩没有商量好。北大文学专业校线为350分,仅比国家线低了5分。与北大分数一样的是师范类第一高校:北京师范大学。该校文学专业的校线也是350分,比A区国家线低了5分。中国人民大学前段时间因为“泄题”着实火了一把,甚至惊动最高相关部门,不过本人也支持人大做法。该校的文学专业校线仅有345分,比A区国家线低了10分。欢迎大家补充各大高校文学专业的校线和录取线。大量高校文学专业校线就是国家线再拿出几所高校文学专业的校线,彻底让22考生信服一下。北京理工大学,理工类高校前十存在。文学专业校线为355分,与A区国家线持平。复旦大学,我们常说的清北复交中的“复”就是指的复旦大学。该校也常常用国内第三来凸显自己实力。该校的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文学专业实力还可以,不过该校的校线与国家线一样。同济大学。在深入了解同济大学后,尤其是今年该校办的事情,彻底把本人圈粉了。“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希望该校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文学专业的校线也是355分。湖北省两大龙头高校,一文一理在全国都是前15的高校,分别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两所高校的文学专业校线也是355分,与A区国家线持平。西北地区两大王牌理工高校。说起西北地区,高校资源相对匮乏,理工类高校实力最强的就是西安交通大学,两大交通院校之一。西北工业大学,最早设立航空、航天、航海专业高校之一,时至今日依旧是我国三航高校主力。这两所高校文学专业校线都是355分。在22年会成为风口吗?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头脑一热,就考它了。考个985不香嘛?但是考生需要想清楚,它们分数低于或持平国家线是有原因的,专业课难度有点大。将分数压至低于国家线都是正常现象。此外,只有过了院线才能进入复试。考生想要选择这些高校的文学专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想着捡漏捡到烫手山芋。
逸凡说考研,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传媒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的一些备考经验。作者是萌萌的豆子君,2018一战中传现当代拟录取。中传在屏幕上敲下这个标题,一边回想着这一年的考研复习经历,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从哪写起。 其实从结果来看,第一年就一次成功上岸着实幸运,但期间所经受的各种痛苦波折却并不少,我也曾想假装风轻云淡,却又难免在此刻唏嘘感叹。 所以我才想在这里写下这篇长文经验贴,一是兑现此前的诺言(之前因为毕业论文的事情耽搁到现在才写,甚是抱歉),二是以我的经验来给学弟学妹们以参考,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以尽量保持全文的系统完整,只愿你们看完之后能有收获,不必全盘接受,学习自己觉得有用的部分即可。 一:关于院校的选择 我在这里写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鸡肋,毕竟这是在说的中传,自然看到的学弟学妹都是有意于考这个学校的,但是结合我这一年来的经验以及周围许多研友的考研最终结果,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在一开始说一下考研学校的选择问题。 其实仅从考研而言,院校专业的选择绝对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尤其是在考研复习的初期(大约就是在三月到六月),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的确立将直接影响你后期的复习,这一路走来,我见过太多中途放弃或者更换目标而最终遗憾失败的研友,他们并非不努力不拼命,只是在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并不适合而已。 理论上而言,我们在选择院校专业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的实力及定位,以及目标院校的报录情况。 先说实力定位,一般来说,我国的各种考研院校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档次: 清北→华五人大→著名985→中流985、著名211→末流985→普通211、热门双非名校→其他普通一本→二本大学→二本学院→三本 (这十个档次只是大致的划分,如果报考的专业是热门王牌,理论上难度应该自动往上加一档) 我们在选择目标院校专业的时候,一次性跳三档左右最为合适,如果再往上难度无疑呈几何倍攀升,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真实情况确定目标,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 再说目标院校的报录情况,也就是俗称的报录比。理论上当然是报考人数越少、招生人数越多的学校专业最好考,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官方是不会公布所谓报录比的,而且每年的报录情况都会有所差异,一所去年热的不行的院校专业可能今年突然爆冷,去年爆冷的学校也许突然变成了热门,我们很难预估把握。 比如今年突然爆冷的的南开现当代文学,报名人数只有175人左右,最后录取了8-9人,这个报录比也创了近年来最低值,可能是最好考的一年了,然而恰恰在一年之前,南开现当代是去年的当之无愧的大热门,很多380、390的大神都没学上,不得不选择调剂。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哇学长你能告诉我,今年会有哪些可以“捡漏”的学校吗? 这个真的十分抱歉,这种算命类的问题恕我无法回答……因为每年院校报考的情况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专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我们很难准确预测,也很难告诉你究竟哪个好考。 不过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选择的思路,对一般专业而言,去年的报考大热门今年可能会降温,也就是所谓的“报录大小年”——大家不妨查一查去年有哪些学校专业报录比、分数线突然涨的奇高,那今年大概率是会降温的。 另外,一些名校新开硕士点的专业也可以作为参考,大家可以百度“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其中也不乏985名校的机会。 此外,一些名校的专硕报考人数不多、录取人数并不少,也可以作为参考,比如北京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一年收二十多个人,报考人数相对而言并不多,当然专硕的学费相对而言也会多一些,大家还是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量力而行。 二:关于考研复习的一些常见问题 最近有一些学弟学妹加我好友咨询考研复习的问题,问的最多的还是: “学长,我现在准备来得及吗?” “学长,我越来越担心自己考不上,整天胡思乱想的怎么办?” “学长,听说很多学校都有本科歧视,我是二本三本的还有机会吗?” …… 都是过来人,类似的问题也曾在我脑海中出现过,我在这选择这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回答一下,也算是抛砖引玉了。 先说时间的问题,我觉得考研复习从五月份开始完全是来得及的,只要你能保证在暑假之前进入复习状态,尽量把握住“暑假”这个复习的黄金期,在后期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因为复习时间长短跟你考上考不上并没有直接联系——我身边的研友中有准备了一年还失败的,也有只花了三个月考名校一举成功的,这个真是因人而异,但是相比于纯粹的复习时间长短,我更推崇效率至上,同样一个小时,你是翻翻书看看视频随便水过去的,还是高效率完成任务的,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关于作息时间的安排也真是因人而异,我个人觉得网上所流传的科学作息时间表固然看起来很牛逼,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做到才行,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也曾因为看到一些经验贴后想尽量四五点早起晨读,后来坚持一周就无法继续了(因太早起导致白天很困、学习效率惨不忍睹),后来才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个人下午和晚上效率最高,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也自然有所倾斜。 再说心理压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考研大军中真的比较常见。我也特地就此询问过今年考上顶尖名校的几个研友,发现大家的情况都是相似的,我们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自然有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面对前途未卜以及现实的压力时,我们会有焦虑、失眠、动摇、迷茫,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及时调整就好,因为我们都一样。 然后说说关于歧视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了我很久,我也曾担心自己的本科院校会成为我前进的阻碍(某二本学校的一本专业),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其实影响并不大。一般而言,如果你是一志愿报考的某院校,基本没有太大的歧视问题,但如果是后期调剂的话,本科院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我的建议是不要听信一些别人的风言风语,一旦确定目标就不要随意更改,在初试中尽量考高分,尽人事听天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即你要认真想好,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考研?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鸡肋,但是在后期压力最大的时候真的太关键了——在你动摇退缩的时候,在你怀疑自己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坚持往下走的理由。 我在考研的后期,也就是9、10、11月份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安排的集中实习(运气差没抽到分散实习),我的实习学校是底下县城的某高中,每天一大早得坐一个小时左右的车从学校赶到实习点,备课授课、改作业、开会、看晚自习,晚上九点多看完晚自习之后还得从实习点坐一小时的公交车赶回住处继续看书。 期间还有各种琐碎的事情,又恰逢复习的瓶颈期,而且又遇到中传现当代今年突然更换大纲题型(多加了一门外国文学),说没有压力完全是假话,我也曾因此几近崩溃过,最后多亏家人朋友的鼓励才重拾信心。 那时候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考研,是为了继续深造还是为了改变命运,是为了家人父母还是为了自己,亦或者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你、挖苦嘲讽你的人刮目相看?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人有的时候真的挺脆弱,但一旦有了不得不往前走的理由,又可以变得无比强大,所谓梦想、坚持,也大抵如此。 那你想过没有,在抛弃一切世俗功利的眼光,在只考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时—— 你,为什么一定要考研? 三:关于公共课的复习 接下来我会按照具体科目分科谈一谈怎么复习,所有的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学弟学妹们只需要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吸收借鉴即可。 1.关于英语的复习 英语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人考研时的短板,所以放到最前面说。 今年英语一文学国家线55分,真的蛮出乎我意料的,因为光从卷子上来说今年的难度并不算特别简单,国家线却飙到历史最高,学硕中除了文学一区线是55之外其他的最高的也才44分,这也可以看出某些大趋势,即适度控制文学学硕的招生规模,主要的手段就是卡英语国家线。 据我后来做调剂辅导时的情况来看,今年确实有很多学校的文学学硕缩招,且b区的调剂竞争尤为激烈,以上种种提醒了所有想考文学硕士的同学,英语固然是一块硬骨头,但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将它啃下来,这是我们在中前段最值得下功夫的一门学科,千万不能让它成为阻碍我们读研的短板。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英语水平不高不低,四六级都是一次通过,六级最高一次497,我的阅读一直还可以,但是写作就差了一些,这也直接导致后来主观题失分比较严重。 如果谈到具体的经验,我还是主张英语以真题为主,并辅之以视频课,仔细阅读一定要听唐迟的,翻译听唐静,新题型听徐佳鹏……至于考研写作,很多人推荐王江涛,他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可以借鉴,但是他所提供的所谓必备范文我觉得还是得有所取舍,一定要自己总结写作思路,切忌死记硬背。 最后再说说背单词的问题,前几天我在学校里跟同学一起做考研讲座的就谈到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朱伟的《恋恋有词》,大家对比褒贬不一,也有不少大佬直接说用英语视频背单词全然是浪费时间。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红宝书我也背过,恋恋有词我也听过,之前也用过app打卡背单词(如扇贝单词打卡过500多天)……我的建议是,在前期用视频背单词还是挺有效的,但是在中后期,尤其是暑假之后,还是建议直接用真题词频背单词更为高效(如黄皮书配套的那个词频手册)。 背单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光会背单词自然远远不够,还需要及时辅以大量的真题演练,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毕竟实实在在把分抓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2.关于政治的复习 我的政治复习时间不算早,大约是在暑假之后,整体上所花费的精力也不算太多,最后考研政治66分,虽然比我的估分差了一些,但总体还算满意。 对于政治而言,相信你们一定听过肖秀荣的大名,他所出的命题人系列一直以来在考生中畅销不衰,其重要性自然不必我来强调。 但是正好前两天一个学妹咨询我,说肖秀荣系列的书太多,要究竟从哪本开始。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其实没必要把肖秀荣所出的所有的书都买了,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但是他最重要的肖四肖八一定要买来做,大约在十一月份的时候,市场上会出现一批政治押题卷,到时候按照自己个人情况选择性地看背,主观题一般都不会有大问题。 但在前中期,我觉得政治还是有必要针对选择题突击学习,我自己当时就是紧跟课程,马原跟的阮大爷,思修跟的张云天,史纲跟的刘源泉,毛中特时政等跟的徐涛……主要还是听中期的强化班,因为后期也没有时间再花时间看视频了。 政治客观选择题其实也是有规律和套路的,绝对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尤其是真题的命题也自成一套体系,我的客观题真题正确率一直能保持在34-45分左右,如果有机会另外专题写,这里限于篇幅不再多言。 总而言之,对于公共课,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就是不花过多的时间,紧跟课程,一定要保证不拖后腿即可。 四:关于中传现当代专业课的复习 中传现当代的专业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门是文学综合,另一门是现当代文学史。 仅从今年的真题而言,其实并不算难,也少有偏难怪的题目,但考虑到今年是第一年改革,且通知时间特别迟(十月份左右),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加了一门外国文学,所以对于我们普通考生而言无疑压力倍增。 在18届之前,中传现当代考的两门课是中国文学史(古代+现当代)与文艺理论(古代文论+文学理论),今年的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小综合变成文学类的大综合(古代文学+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代文论),将现当代文学单独拆分成科,分数地位大大提升,这样的改革也让考试科目的分配更趋于合理,当然我们的复习重心也相应得有所改变。 接下来我将分科目具体谈一谈复习方法,仅作参考。 1.文学综合大纲上要求的文学综合科目主要有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论、文学理论,我的最终得分也中规中矩(120分),不过据我看拟录取的那几个小伙伴,其实彼此之间的分数差异也并不大,这一门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不求太深的理论深度,但一定要做到每个相关知识点都牢记于心。 先说古代文学,这一科我花费的精力其实并不少,以袁行霈的四本文学史为核心,辅之以北大思乐塔及南大煜编文学史的笔记,并以朝代为单位自己又重新梳理了每一条线索,按照题型分类总结各时期的重点论述,最后的效果还算可以。 古代文论和文学理论,按照今年的真题情况来看,好像只出现了文学理论试题,古代文论虽然出现在大纲上但是并没有考……我也无法预测19年会不会考古代文论,但我觉得只要大纲上有,就得老老实实复习。 古代文论我主要看的是张少康的那本教材,辅之以郭邵虞的文论选,并自己按照教材总结了笔记,并参考了此前买的上上届学姐的笔记以及圣才的梳理,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看,并在后期按照分类型编制成网。 文学理论非常难背,后期背的简直要死,我一开始用的是上届学长那边买的笔记,后来觉得那份笔记字迹比较乱最终无奈放弃,转用圣才的笔记以及秦为忠的辅导集,在这必须安利一下秦为忠的辅导集,第几版其实无所谓,但是里面的总结真的是细致全面,个人觉得把那本吃透也就无所谓自己做笔记了。 外国文学是今年新加的一门,我的复习时间比较短,可能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不过我觉得19届的学弟学妹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把郑克鲁的两本教材仔仔细细地看一遍,辅之以朱维之的教材,一定要把重点作家作品做一个全面梳理。 文学综合最大的特色就是多而杂,在深度上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这就警示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按照考频自行推测总结,做到有的放矢。2.现当代文学史 这一门课我觉得是最需要下大工夫的专业课,毕竟我们考的专业方向就是这个,我自己也是在这一门中看的书最多、付出的精力也最大,最后总分128分,也基本达到我的预期。 现当代文学的复习当然不能跟文学综合一样,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理论深度,并且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看作品,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读作品的,我对于现当代作品的阅读一直持续到八月份暑假结束,这对于我后期的总结复习真的作用颇深。 就具体的复习而言,现当代文学大抵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中传的考题整体偏向于现代,且对于戏剧类的知识点考察尤为细致。 先说现代文学,我主要还是用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过不下于四五遍,最后导致书都被翻烂了,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标记,我自己后来也另用本子重新做了梳理,并且参考了许多专业书籍(如《三十年学习指导》等)以及从学长学姐那里买的笔记,力图做到细致完整。 其次是当代文学,中传规定的参考书是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但是洪老的书一开始看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且章节的划分及阐述很难用来直接答题,所以后来我又参考了其他一些学者所编教材,如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丁帆《中国新文学史》、张健《新中国文学史》等,其中强烈推荐陈思和的那本书,而且从今年的真题来看,我觉得中传对于陈老的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如果今后再考相关题目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最后再安利一些复习现当代的小技巧,除了之前提到的线索框架之外,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电子资源汲取知识。 比如我就用喜马拉雅FM在各种闲暇之余听完了钱理群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84集课堂音频,以及王晓明老师在北大的关于当代文学的118节音频(可惜这个部分已经下架了),我在中后期实习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挤出很多时间学习,这些电子资源当真功不可没,也在我后来的初试与复试中帮助很大。 我在这里说这个倒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提醒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只要你用心去找,其实到处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再忙都能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千万不要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 最后,祝看到这个帖子的小伙伴都能考研一次成功,我们也将在中传的校园里,等你。文章:萌萌的豆子君(考研帮)编辑:逸凡(ivanwang666)感谢原作者的宝贵经验。喜欢逸凡说考研,欢迎支持!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评论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与内容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汉语史、现代汉语、文字学。汉语史研究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现代汉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以及整理、规范等内容。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同国外和港澳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多数教师曾分别赴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从事过教学和访问研究工作。本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典籍研读、中国语言学史、语法学、词汇学、汉字研究、音韵研究、方言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出土文献研读、《说文解字》研读、《春秋左传正义》研读等。毕业生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地区分布来看,以北京为主;从单位分布来看,大部分在新闻、出版、高校、政府机关,也有一部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38汉语言基础849汉语言文字学复试: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外语学制三年复试成绩计算 1.原则上要求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60分以上,外语笔试成绩30分以上,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30分以上,专业面试60分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30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2.对各项复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初试成绩权重为70%,复试成绩权重30%。加权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满分)×初试成绩权重×100+(复试成绩/复试满分)×复试成绩权重×100<!--[if !msEquation]--> 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2020年复试录取情况2020年分数线:50 50 90 90 3652020年进入复试21人 最高分417 最低分3692020年推免录取了5人2020年统考录取了9人(最高417 最低374)参考书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上下册;pdf 版黄廖版《现代汉语》笔记和课本习题(含考研真题);《现代汉语》同步辅导·习题精炼·考研真题(武汉大学出版社);北大版现代汉语上下册;pdf 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配套(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真题及答案古代汉语:王力版《古代汉语》上下册;王力《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上册;人大殷国光,赵彤版《古代汉语》;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一二册语言学概论: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段曹林《语言学纲要辅导及习题集》;pdf版叶徐《语言学纲要》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人大胡明阳版《语言学概论》2020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真题【638汉语言基础】一、名词解释(30分)语义场义项音位变体句类说文解字集解二、分析题50(每题10分)1、给出一句话,分析出语素,并按照功能分类例句无2、喜欢的是她,喜欢的是玫瑰花,哪句有歧义,解释原因3、变换分析法分析句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吃食堂”“吃苹果”“晒太阳”“晒被子”“洗冷水”“洗衣服”4、“性质形容词+了”的条件饭熟了 生了*身材瘦了 胖了5、解释5个古汉句子(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三、问答题(70分)1、“能走”有的学者认为是动宾结构,有的认为是状中结构,你怎么看,说出理由(20分)2、大部分学者认为汉语里有体的范畴,没有时的范畴,你怎么看(20分)3、什么是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探求词的本义要注意什么问题(30分)2021年专业课备考指导首先是专业课。人大的考试科目有两门:一是汉语言基础;二是汉语言文字学。前者侧重考语言学理论(现汉古汉也有);后者侧重考现汉和古汉,最后一道大题通常是给出一篇古文,再针对古文提几个小问题。题目类型无外乎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只要扎扎实实备考,难度不高。接下来进入正题,我的参考书目如下:一、北大版《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两者同等重要,做笔记时可以北大版现汉为主,以黄廖版为辅(相反亦可),把知识点记全。黄廖版《现汉》的知识点概念性比较强,方便背诵。小贴士:复习时不要忽略书本中的语法现象、例子,知识点虽小,但很可能会考。如2020年初试汉语言基础科目有一道论述题是辨析“能走”是状中结构还是述宾结构,这个知识点在黄廖版下册p11有讲过。二、人大赵彤版《古汉》+王力《古汉》。私以为时间不够的话,只看人大版《古汉》足矣。《古汉》的编排方式是通论+文选。复习时把通论过一遍,文选要日积月累,挤时间尽量把书中的选文都过一遍,平时有时间也要多看王力《古汉》的常用词,毕竟初试有一道文选题分值很大。小贴士:跟《现汉》一样,不能忽略书中的例子,如讲“六书”时,把书中分析六书时举的汉字例子都用一个小本本记录下来掌握,初试时让你用六书去分析汉字就稳过了。三、胡明杨《语言学概论》+徐叶版《语言学纲要》,二者相互补充。徐叶版《语纲》出版较早,知识点讲解不如胡明杨《语概》详细。但是看徐叶版《语纲》真的是一种享受,行文逻辑流畅,感觉有位前辈在你面前侃侃而谈。胡明杨《语言学概论》概念性更强,适合拿来背诵。虽说2020年初试更侧重考《语概》,但最好二者都看,不可偏废。四、学有余力可看的书本: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个人认语法是现汉最难的地方,如果不懂词类问题、语法分析问题,看这本书可以帮助理解。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以专业课的复习为例,孤立地看这六本书,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未免过重。但学会建立不同书目、科目之间的联系,整合知识点,就越学越轻松。如《语概》和《语纲》之于《现汉》就是普通语言学与个别语言学的关系,可对照复习。如《语概》语音一章“语流音变”知识点对应《现汉》“上声变调”“儿化音变”等知识点;对比《语概》“句子的聚合和句类”知识点与《现汉》的句类句式知识点的异同,可合二为一。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